兴许你们知道外贸公司和工厂的合同纠纷怎么处理最有效?

我一个同学做外贸的去年赚了20万,是我工资的好几倍!她公司环境比我的破学校好多了!没有那么多条条规规!是靠自己的真本事!单位的人除了会做表面工夫,其他的什么也不会!你们这么... 我一个同学做外贸的去年赚了20万,是我工资的好几倍!她公司环境比我的破学校 好多了!没有那么多条条规规!是靠自己的真本事!单位的人除了会做表面工夫,其他的什么也不会!你们这么认为吗

这不算什么,不必妄自菲薄。

学校虽然挺挣钱,但是一个站讲台的老师,
挣的是辛苦钱!跟工厂里的工人阶级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啦!

这种辛苦钱别说一年挣不来20万,
即便能挣来,也得累趴下!

不过你在学校如果是当领导,那就另当别论啦!
所以还要看你是否有官运?
如果连自己都觉得这辈子恐怕不会有什么官运,
还是早作决断,跳槽吧!!!

可以先找一家推销别人产品的公司,

推销员跑久了,他手里掌握着大量的客户群!
哪天一不高兴踮了,大量的客户也就卷走啦!

很多原来给人打工,后来当了老板的,
差不多都是这样发的家!

你有魄力和胆量出来试试吗???

所以说要有魄力和胆量,是因为显然也会有风险!
如果怕风险,那就还是当个穷教书的吧!比较稳当!
(也不算太穷啦!比工厂里的工人,还是要好一些的)

既然没有魄力和胆量,就不要眼气别人一年挣20万啦!
想一年挣20万,就拿出魄力和胆量来,搏一下!

兴许,你的生活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超过1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20万随便赚啊,我朋友开淘宝网店1个月都不止20万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超过6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1、边贸:这个适合小企业,没有多大的风险,但是不稳定,客源最很好找,就在国内的边境贸易区里去找代理商就行了,他们会把你们的产品推销出去,比如广西的凭详等。
2、国贸:企业需要一定的实力因为报关、出品权、产品合格证国际版、还要办产地证等等需要大把的钱和关系,这样就可把公司做大做强,客户要在国外派人到当地批发市场了解市场,带上样品给客户看,基本就这样。

慧新软件-10年专注外贸客户开发软件研发应用

外贸开发国外客户渠道有:谷歌推广,外贸B2B平台,展会,SEO网站优化,社交媒体推广,外贸开发软件等,

小厂可以开发中小客户,渠道上面可以选择平台,外贸开发软件
自己有时间的话,可以去谷歌上面或者去国外一些相关产品网站上搜索客户,自己去开发,
一些社交类的软件也可以去开发自己的客户。

本回答由上海孚盟软件有限公司提供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当我们人云亦云地反对或者支持国企时,我们到底在反对和支持什么?我们对一个问题的深刻了解,来源于我们系统性地思考,这个答案想通过系统梳理,为大家提供国企问题思考的角度和素材。文章较长,只想简单了解阅读黑体部分亦可略知概貌。

很多人一提起国有企业就想到中石油、中石化,可你知道中国最早的国有企业是哪家吗?

历史学家说,中国最早的国有企业是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建议齐桓公设的“女闾”——也就是国营妓院。女闾为国库赚钱,加上管仲团队所提出的“官山海”,充实了国库,给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打下了经济基础。

这里已经说到了国企的第一大意义,为政府赚钱,让国家做事有本钱。那些初期投入巨大、盈利回报慢的行业、或者干脆没有盈利可能但又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指望民间资本基本不现实,国有企业赚了钱,供国家在这些领域发挥作用,有着没法替代的优势。

而《管子》一书中,更是提出“官山海”,也就是由官府垄断经营山海之产,当时所谓山海之产,其实就是盐和铁——注意,这两样东西,几乎人人、家家都会用到。

现在经过几轮国企改革(后面具体讲)之后,国家集中抓的国企基本都在石油、水、电、煤、天然气等人人、家家、企企必用的这些资源领域,其实玩儿的还是“官山海”这套。

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因为中国古人就已经发现,这些人人、家家要用的东西,你要是放给民间去经营,做这行的老板只需要一两代人,就会富可敌国,他们一旦富了,你想向他们收税充实国库,怎一个难字了得,求爷爷告奶奶还不算,你要得多了,而国家手里的军队又没强到让他们忌惮,这帮手握巨资的大爷很容易花钱组建军队,把国家给你推翻了。

即使他们没这么大的胆造反,他们好歹长了脚吧,携金银细软妻儿老小逃到他国总可以吧?可问题是,他们赚到的那些钱,真的本就天经地义被他们赚走吗?他们真的有资格得这么多吗?

总而言之,钱一旦进了个人的口袋,你想再掏出来,人家必然不爽,这是人性,不是针对某个人。

把最核心的物资国营了,把国家需要花的钱直接加在卖的东西的价格里,分散在老百姓一次次的购买行为里,他们就不容易感觉到国家拿了钱;国家也不用等钱集中到商人手里,再去求那些有钱的大佬给你捐钱盖皇宫、养军队了。

与“官山海”相对应的,叫“不与民争利”,也就是盐铁也放给民间经营——从古至今,中国历朝历代,都在“官山海”和“不与民争利”之间切换,或者说摇摆。

很多人坚决拥护“官山海”未必真的是了国家有钱花,可能只是某个从中得了贪天之利的权贵们的御用文人;有些看起来为民请命,要求国企“不与民争利”的人,也未必真的是为了百姓好,很可能只是民间资本家花钱雇来的摇旗者——真真假假根本分辨不了。

以上这些说的不仅是历史,也是当下的现状。

本来到了这里已经足够回答题主的问题了,但我想把自己这三五年对国企的观察和思考系统地整理出来,帮助有心之人对此能有更全面的认识,不要轻易被别有用心者煽动、左右,所以有了下面的三个部分。

新中国建国之后,通过各种方式改造私营资本,实现了100%国有制——当然,这种做法不是得了管仲老祖宗的真传,而是片面理解了外来和尚马克思的理论。

一切国有可以集中调度资源,帮助中国挺过了建国以后最困难的时期,而且还让中国在那么困难的年代,打下了坚实的重工业基础,实现了卫星上天、核弹氢弹爆炸。客观地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不是公有制为前提,这些事情做到的可能性恐怕有点低。

但是,公有制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效率低,不管是物资、还是时间,或者人的精力和潜能,都浪费严重。

那些年,中国生产一件东西的模式大概是这样的,上游的厂需要生产多少原材料、生产的时间节奏、生产好卖给谁,都是分管的上级部门决定的;中游负责用原材料组装产品的厂,接到上游各单位的产品后,组装多少产品、生产的时间节奏、生产供应到哪儿,也是听上级指挥的;最后这些东西生产好了,再按照国家指令,运到全国各个供销社,统一销售。

全国的建筑、公路、博物馆、路灯、桥梁、能源、住房等几乎所有的公共领域都有一个自上而下、上下对口的行政机构,各自下辖领域内众多的专业性国营企事业单位。

在整个生产的过程中,生产的计划、统筹、组织、调度都是由政府逐级上报,再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决定的,国务院相当于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大脑;各个厂在人、财、物,产、供、销方面完全没有没有自主权,像被大脑指挥的手脚一样。

为了管理全国的方方面面,国务院部门众多,到了1981年,国务院的部门数到了史无前例的100个。

国企改革现在是热门词,很多不了解内幕的人以为是这两年的新提法,其实中国的国企改革从1978年就开始了。

甚至可以这么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史,同时也是一部国企改革和私企发展的历史。

那中国至今40年的国企改革,为什么要改?改了些啥?取得哪些成果?我们不妨来说道说道。

1、1978—1984年,关键词:放权让利

前面说过,全面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是没有自主权可言的,有人总结为“六不能”:

(1)企业不能自主决定雇用什么样的人;

(2)企业不能自主支配收益;

(3)企业不能自主决定企业的资产和投资;

(4)企业不能自主决定生产哪种产品;

(5)企业不能自主从哪供应原材料;

(6)企业不能自主决定产品卖给谁。

既然如此,改革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呗,简单来说就是让企业有一部分投资、生产、经营的决策权,以及收益享有权。

所谓收益享有权,以前企业所有的经营所得,全部都是交给国家财政的,现在国企也可以像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一样承包到个人,你的经营所得,一部分以利和税形式上交给国家,剩下多生产的都归企业自己分配。国家期待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国企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项改革很深入,到1987年时,全国78%的企业都承包出去了。

而且在这段时间,国家为了支持国有企业,还实行价格双轨制,所谓价格双轨制,就是同样的原材料,提供国企的价格比提供私企要便宜。

既然企业可以承包了,其实就已经在打破计划经济的铜墙铁壁,开始默许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了,而且刚刚提到的价格双轨制,本身就在区分国企和私企。中国正式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是1993年,但其实从1978年开始,市场经济就已经开始探索了。

这轮改革,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提升了国企的积极性,企业生产经营提升了,国家收的利税也增长了,可几年之后,承包国企的老板开始瞒报营收,这样就不用给国家交利税了。

而且这不是价格双轨嘛,我辛辛苦苦生产半天赚一点点钱,那我何不直接把我拿到的便宜资源以低于市场价但高于国家给我的价格卖给私企呢?躺着赚钱多美好——万科的王石,就是在那个时代,凭借着自己的关系,承包火车皮倒卖国企资源赚的第一桶金。

而且那时虽然说共享收益,但毕竟还是国企,很多掌握技术的工程师薪水并不高,但私企又渴望拥有技术,于是愿意花钱雇佣国企的人做技术指导。当时上海国企众多,江浙一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小企业野蛮生长,国企工程师们工作日在单位上班,周末就到周边小企业收费指导——这就是所谓的星期天工程师的现象。

这样的情势下,做同样产品的国企,竞争不过私企再正常不过了。

80年代后期,全国国企只有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暗亏;到了90年代,完全亏损扩大到48.6%, 当时国家已经不提国企盈利了,而是说“降低亏损比例的增长速度”。

2、1993—2002年,关键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开放的前30年,最有意思的就是,很多事情都是先随大家做,让它乱几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然后才总结经验,或者出台政策来管理。

这么说还显得有些复杂,更简单的说法,叫做“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最高的智慧,总是以这种大家一听就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打土豪分田地”,简单六个字概括了土改的对象、路径和目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句话,明确了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谁的思想,不是谁的指示,也不是谁的“凡是”,而是实践,而且明确说了,是“唯一”标准;再比如“闷声大发财”,一句话让我知道当下工作的重点和基调;“摸着石头过河”也是,一句话顶一万份枯燥的文件和通知,基层的干部一听就知道最高首长什么思路。

中国第一支股票是飞乐音响,1984年就发行了,可中国直到1990年才成立上交所;

中国第一家破产的国企是沈阳市防爆器械厂,1986年宣布的。

中国正式拉开第二轮国企改革大幕,是1992年的“砸三铁”——也是砸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现在看起来,这个提法抓到了国企改革关键点,但却也最难落地,直到现在,这三点依然是国企的顽症,只是换了幅面孔存在罢,所以牛刀初试并不成功。

1992年,中国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就是学习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提升员工效率、减少企业浪费、提高盈利能力。

1995年提出“抓大放小”,意思就是国家只管大的国企了,帮他们想办法;小国企你们自己看着办,自生自灭去。

这些改革,都没能阻止国企亏损比例进一步提高,到1998年前后, 三分之二以上的国有企业亏损, 全国总利润只有213.7亿元。

那一年,正好遇到索罗斯奇袭东南亚(参见答案:),引发亚洲金融危机,国企改革再不痛下决心,中国经济告急。

1998年前后, 全国下岗分流国企职工66万;1998年~2006年, 23.8万家国企关闭,下岗分流人数达6000万人,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了一半。

1999年春晚小品喊出了时代最悲音:“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现在提起国企下岗,不熟悉内情的人觉得不就是一些员工丢了工作,出来自谋生路,走街串巷卖雪糕吗?

可真的经历过的人,会觉得整个家庭从天国坠入了地狱:原先的国企,说是企业,其实是一个小社会,国企大院里有学校、医院、澡堂子、舞蹈中心;宿舍单位给分,柴米油盐单位给发;孩子中专、高中毕业了还可以优先招进厂里上班;连面包、冰淇淋都吃到想吐;有的胆儿肥的,还偷偷把厂里能卖的产品、设备拿去外面,卖给私企。突然有一天,国家宣布你失业了,自谋职业收入还不如在原先单位,所有的福利又全没了,有的工人在国企混日子那么多年,几乎成了废人,自谋生路对他们而言无异于等死。

3、2003—2013年,关键词:股份制改造

1998年前后开始的国企下岗分流虽然残酷,但算是国企第一次割疮排毒,舍弃了烂肉,留下了还会生长的好肉。

1998年到2003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增长了22倍;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14.9万亿元增加到19.7万亿元;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3家增加到15家,其中内地的14家企业都是国企。

中国骨干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改制面达76%。当时,为了解决大企业的资金问题,国家允许很多国有大企业重组上市,通过股市直接融资,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很多人说中国股市先天畸形,说的就是别国上市的企业是盈利能力强、潜力巨大的企业,但中国却把许多盈利能力有问题的国有大企业推上了股市。

2007年,中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就有26家,利润过百亿的有19家;全球500强,中国内地企业有22家,全部是国有控股企业。

10年间,中央企业的营收从2002年的3.36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2.5万亿元,年均增长20.9%, 2012年世界500强上榜的69家中国内地企业,有54家是国有企业。

4、2003—2013年,关键词:混合所有制

如果只看上面罗列的数据,可能大家会觉得上一轮国企改革真棒,但请大家注意,我们前面说过,国企问题的症结在人,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不能真正破除,国企的问题其实是根治不了的。

国家发展经济需要五种基础资源——货币资源,实物资源(如矿产、能源),物流资源(如铁路、民航),信息资源和自然资源等,如果仔细统计目前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会发现大部分企业正是垄断了这些资源的企业——这不,兜兜转转几千年,中国又回到了“官山海”的时代。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些企业之所以能盈利那么多,未必是因为他们他们管理效率高,而是因为他们手里掌握了人人、户户、企企都得用的资源,只要国家经济好了,他们只需要躺着卖资源就好了。

还有人说,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原先全部有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不断开放的过程,然后民营企业冲进来,用更高效的方式,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这么说不无道理,中国最早开放的行业是纺织领域,然后是家电领域,苏南、温州、广东、武汉就是在这个时候快速崛起的;然后开放的是汽车,中国汽车行业其实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因为核心技术都在别人手里,中国只是发展了汽车零配件;电信领域开放,但其实不是完全开放的,只是开放了电信设备制造,电信服务还是由移动、电信、联通垄断,于是崛起了华为、中兴这样的佼佼者;之后是房地产开放,于是有了各大房企的崛起;目前中国在尝试开放保险、水务、能源,但其实民企还没怎么进来。

关于民营企业,现在有“五六七八九”的说法,即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既然国有企业退一步,民营企业就发展一大截,民营企业似乎更能打啊!是的,在效率方面,民营企业有更大的优势,关键原因在于企业是老板的的,老板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别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给你整没了,为了利润就没有他们不敢干的事情。可国有企业呢,我在国企工作时最常听到的员工交谈是“反正钱都是国家的”,不光员工这么想,很多管理层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基本没有动别人利益得罪人的必要,于是效率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氛围里一天天往下掉。

于是国家想办法,在国有制掺入私有制的成分,所谓混合所有制改革,核心观念就这么简单,比如引入私营投资参股并担任股东,这几年甚至进一步打破原先国有控股必须50%以上的规定,只要国有股份是大股东即可。

混合所有制虽然是2003年才正式提出来的,但国企的混改,其实早早就开始了。比如上海,从上世界80年代一直在尝试,到2018年底,80%的国企都成了混合所有制企业。

5、2014年至今,从管资产到管资本转变

我们经常见到的说法是,改进进入了深水区,所谓深水区,意思就是一脚踩下去,不知道下面是美味的鱼虾,还是有绊人的海藻,或者别人埋下的想弄死你的水雷。

国企改革也是如此,容易的改的,比如什么放权让利、企业上市,都相当于是给企业发福利,自然容易推;现在你要动人家已经拿到手的蛋糕和权力,谈何容易。

所以国企效率低下的顽疾,还是没有真正得到的解决。

现在国企改革领域,提得最多的是混合所有制、股权激励,管资产到管资本转变。混合所有制刚刚已经解释过了;股权激励简单来说,就是试图通过给骨干员工股份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斗志和活力,让大家有激情为企业干事;管资产到管资本转变,意思就是原先国企参与具体的生产、建设,现在不如退出来,只掌握资本,决定自己想投给哪些行业、哪些企业。

这些改革都还在进行中,不方便去评价,如果有机会当面私下讨论,我是乐意交流的,这里我只通过下一部分,对做得好的案例的分析,融入我的看法和观点。

四、国企改革未来会往哪里走?

现在世界上国有企业运作最成功的国家,是新加坡。德国、英国都问题很多,俄罗斯直接死翘翘。中国国资系统,还有大部分央企的高管都到新加坡学习过国企管理经验,大部分人的感慨都是真牛逼,但同时也会明确说“我们用不了”。

很多人以为是因为新加坡国家小,好弄;中国太大,不好弄。

其实不是,之所以学不了,不是因为新加坡国企的管理不科学,根源在于这个答案最开始说的,利益格局一旦形成,想要改弦更张太难。

换句话说,如果中国一建国就实行新加坡的国企管理模式,中国现在可以做得和他们一样好,甚至比他们好很多,但现在要学习,真是学不了。甚至可以说,新加坡之所以能做成,是因为他们刚建国没多久就这么弄了,如果他们也从计划经济开始出发,现在才弄这套,同样困难重重。

尽管暂时学不了,但我们还是需要了解下新加坡国企管理厉害在哪里,了解了新加坡的国企管理,你可以看明白中国国企改革未来十年的前进方向。

一类是具体服务国家战略的基础建设、服务国家未来发展的产业园的实体类企业,这类企业的经营原则,主要是进行前期开发,当运营得差不多可以自负盈亏了,就会交由法定机构管理,或者转为政府参股但不做大股东、但不参与具体管理和经营的民营企业。

另外一类是掌握着国有资本,只做投资的投资公司,比如淡马锡控股,淡马锡控股并不是只投国有企业,而是全世界找优质企业,能赚钱的企业他们都投资,比如中国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滴滴、美团、阿里都有他们的股份,还有马来西亚电信,美国硅谷的很多公司,而且他们是很早就参与投资了的。

截至2019年3月底,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为3130亿新元,折合人民币1.6万亿,自1974年成立以来的复合年化回报率仍维持在15%,成立45年,手里的国有资本翻了880多倍。

淡马锡堪称全球的资本怪兽,盈利能力在世界名列前茅。

如此牛逼的淡马锡控股,管理层加所有员工,不过才500人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淡马锡的盈利,不是说给你100万,财政年结束你资金不少于100万就算盈利了,而是要计算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评估下来,即使把资金保守投资,也有7个点的收益,也就是7万。那一年之后,你持有的资金需要超过107万的部分,才能计入你的盈利里面。

但投资这个事情吧,毕竟是高风险高回报,不可能只赚不赔,所以淡马锡的要求是,总理在5年任期内,上一届政府结算下来的资金必须能不亏损,也就是5年才是一个考核周期。

淡马锡之所以能这么牛逼,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开全世界最好的待遇、延揽全世界最牛逼的投资人才到淡马锡当员工,新加坡总理一年的收入大约在200-300万新币之间,他们的薪资是透明的,总理得自己付钱买房,非公务活动得自己付工资雇司机、请保姆,付子女教育费。而他们淡马锡的员工,一年三、五百万新币的收入只是正常,优秀的员工一年可以拿到1000万新币以上。

但是,要拿到这笔钱并不容易,因为交给你拿去投资的资金,你运作一财年下来盈利了,你可以分到利润的三分之一,比如100万变成了116万,那盈利的9万,你可以分到3万。但这3万会根据你投资的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评估下来风险低,你当年就可以拿到三分之一,也就是1万;如果评估下来风险达到最高级,你第一年只能拿到十二分之一。剩下的部分,会存进公司给你开的专用账户。如果下一财年,你负责的投资亏了,对不起,你得按照规定的比例,把你的钱赔给淡马锡。

除了聘请全世界最顶级的投资人才,淡马锡还对全年投资的行业、国家、企业进行整体的风险收益评估,并通过他们自己设计的投资分析模型,对每个行业、国家、企业的资金分配比例给出范围建议,从而保障投资风险降低和回报率。

虽然中国官方没有明确表态,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淡马锡是值得学习的对象。

很多经济学家鼓吹国企退出经济舞台,这样是有失偏颇的,如果一切朝利益看起,中国的高铁根本织不成网(参见答案:),很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基础项目也没有上马的可能性,而这些领域,正是需要国有资本发挥作用的领域。

前面谈到新加坡的国企重点负责国计民生项目前面亏损期的投资,当项目开始盈利后转给民企经营,国内得此精髓的城市是深圳,深圳国企基本从所有竞争性领域都退出来了,有利可图的行业都让民企进场发挥民企效率高的优势;而那些事关民生、公共服务的项目,国企主动承担责任——虽然国企的效率相对私企比较低,但事情终究可以做成,只是投入多了些,但这些事情如果交给民企,不能说永远都做不成,但可能性真的不大。

注意,这里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如果你所在的国企所从事的事情,躺着都可以挣钱,交给民企效率还更高,请放心,未来的趋势肯定是开放给民企,而一旦开放给民企,因为国企效率低这个顽疾极难根治,所以国企必然惨败,直至退出舞台。

如果你所在的国企所从事的事情,基本是亏损的,而且民企碰都不想碰,那恭喜你,你的工作未来还能稳定——我刚刚说了,国企效率偏低,这是极难根治的顽疾,包括前面一直在夸的新加坡,他们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人浮于事、勾心斗角的事情比比皆是,他们做得好过我们的,是国企贪腐基本是杜绝了。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国企的未来改革发展趋势。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坚信,像美国一样99%的经济都由私人资本的控制的模式长远来看是没有前途的,因为资本逐利的本性,只会让少数资本需要人的(比如资本家、高级管理者、研发人才)成为赢家,随着未来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按照资本逐利的本性,已经不被资本需要的低端劳动力必然大量失业,要么资本有能力把这些人全部消灭,要么社会陷入混乱,或者资本被推翻退出历史舞台。(参见答案:)

强大而不自制的资本,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来解毒,政府要有能力跟资本抗衡,必然需要自己手里有钱,有钱才能组建让资本有所顾忌的军队,才能为国家长远发展计,而不是想干啥只能伸手向资本家乞讨,那些的政府不被资本灭了,也会被资本挟持。到那时,国家最大的敌人不是别国,而是本国的资本家。政府有钱的路径,并不是简单的“官山海”或者“官一切”,而是赚到钱这个结果——至于这钱到底是用公有制赚的,还是用私有制赚的,路径并不重要,关键是这钱得是你自己赚的、自己可以花的。

这就是我判断未来国企改革方向的逻辑起点。

除了深圳,上海,浙江的国企改革也颇有特色,重点落在了成了成立大型企业集团、建立统一的投资平台上面,比如浙江这几年新成立的港口投资集团,试图把整个浙江的港口资源整合到一起,统一投资、管理、运营,野心不可谓不小。

国企改革领域另外一个眼明手快的地方是江西,他们大刀阔斧把全省的国有资产进行了大整合,成立了三大资本管理公司,分管不同的产业领域,国资委重点管理这三大投资集团,下面具体的国有产业公司,由这三大投资公司负责管理。

越是往北,国企内部盘根错节的关系就越为复杂,特别到了东三省。甚至可以说,东北经济的问题,关键就是国企改革的问题。为了保护答案的性命,具体省份和城市就不去点了。包括前面说的上海、浙江、江西,到底还有哪些问题,大家可以自行检索下他们的做法,然后对照前面说的新加坡和淡马锡的做法,思考下就会有答案。

以上答案,是根据自己这三五年的对国企的观察、思考,跟各地国企高管、员工访谈,并跟行业内诸多专家交流之后的感悟写就的,包括对国企改革的阶段划分,更多是自己的判断,和权威专家未必完全一致,挂一漏万,细节和数字肯定还有蛮多错漏之处,请各位大侠批评时,温柔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同纠纷可以投诉工商有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