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懂问下关河因果和钓鱼城引擎是什么关系?

题主问的是《演义》低估的人,个人觉得还是鲁肃。虽然《演义》给他足够多的戏份,但演义把他的形象大大贬低了。

《三国演义》里鲁肃的形象就是个老好人,没有主见,耳根子软,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

我认为正史里的鲁肃,是一个有眼光、有勇气,深谙权谋人心,又洞察天下大势的人。

1)先从深谙权谋人心开始。

鲁肃初见孙权,孙权私下请他在一张床(榻)上吃饭,鲁肃为孙权分析天下大势,史称“榻上策”。前几年网络讨论,把“榻上策”上升到了跟“隆中对”一样的高度。

实际上,仔细分析我们就能看到,这两个根本不是同一性质。

“隆中对”的时候,刘备不过是个屯居新野的小头目。他见诸葛亮是真心求教战略部署,而诸葛亮也以具备高明眼光的战略部署回应于他。两个人可以说是坦诚相待又惺惺相惜。

“榻上策”的时候,孙权已经继承江东大业,而鲁肃只不过是个小官。周瑜推荐了他,鲁肃见到了孙权。榻上策真正有趣的不是鲁肃对天下大势与战略的把握,而是对孙权心态的把握。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这里仔细揣摩孙权的话,我们很容易咂摸出门道来。

“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

孙权在这段话里,对自己的定位是齐桓、晋文,他俩都是春秋五霸。当时的“霸”字并没有今天“霸道”的含义,而是相当于“伯”(长者),意为领袖。

那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当上谈笑风生的长者呢?

——钱穆:《国史大纲》

所以孙权这话说得很有艺术:桓文之功,尊王攘夷,那就是说,我还是要辅佐汉天子,只不过我要立志为汉天子剪除权臣,让大家尊崇天子。

话说得挺好听,鲁肃相信吗?

当然,鲁肃也没傻到说您就是想当皇帝,而是换了种委婉的说法。首先指出,汉室不可能复兴了,最大理由在曹操。

“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曹操跟当年项羽差不多,太难对付,所以汉室光复不了了,您还是立志当皇帝吧。

“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难道当皇帝就不要对付曹操了吗?(删去)

孙权听到的反应是:“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不不不,我还是汉家忠臣,你别说那么远的事,呵呵呵大家喝酒。

表面上看起来孙权好像是否定了这个提议,但陈寿岔开一笔,写了他的真实态度。

张昭非议鲁肃不够谦虚——“谦下”只是借口,张昭自己就不谦下。“年少粗疏”才是重点。

他的真正用意是说鲁肃对他以及他背后士大夫的政治价值观不够尊敬。这也是可以想象的:张昭是士族大家成员,结交的都是赵昱、王朗这种名士,北方士大夫写信给他,总是说南方有他才牛。

鲁肃这小子突然跳出来说让孙权推翻汉天子,自己做皇帝,大逆不道!

但孙权的反应是“不以介意,益贵重之”。

——陈寿这才叫史家春秋笔法!

所以说“榻上策”这事,跟“隆中对”有本质区别。它是鲁肃一眼看破孙权称帝野心,然后给他一个理由。其实当时谁都知道黄祖、刘表是孙家必须剪除的势力,但鲁肃不是就着孙家势力谈的,而是就着孙权野心谈的。这个人对孙权的心态把握得相当准。

不信再看另外一件事,这件事也被《演义》收录下来了:

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閤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徵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

孙权对鲁肃持鞍下马相迎,问鲁肃,这下你有面子了吧!鲁肃说,不,您真当上了皇帝,我才是有面子!

看看人家这拍马屁的水平!

孙权对此是念念不忘的。后来他称帝的时候,鲁肃已经去世了。他专门对左右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他还跟陆逊聊天时对鲁肃有个评价:“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

是不是觉得鲁肃的形象有所变化?至少像个敢于挑唆孙权正视自己野心的中二少年?

大家应该都知道,演义把单刀赴会写反了。真实情况是鲁肃邀关羽单刀赴会。

关羽的武力好歹为三国正史创造了一项记录:策马刺颜良于万军之中。类似这种阵前斩将纯武力值的记录,反正我是不知道第二个。

而鲁肃义正言辞地斥责了关羽,把他骂得无言以对。

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

周瑜往鲁肃家求粮,鲁肃一下子分了他一半,恐怕不光是因为鲁肃慷慨——如果对谁都这么慷慨,那鲁肃家再富也经不起折腾。

鲁肃应该是看出周瑜的才能,最后周瑜也没让他失望。

这里只转引一段王夫之对鲁肃、诸葛亮二人的评价:

身任天下之重,舍惇信而趨事會,君子之所賤,抑英雄之所恥也,功隳名辱而身以死亡,必矣。欲合孫氏於昭烈以共圖中原者,魯肅也;欲合昭烈於孫氏以共拒曹操者,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終身而不易。子敬以借荊資先主,被仲謀之責而不辭;諸葛欲諫先主之東伐,難於盡諫,而歎法正之死。蓋吳則周瑜、呂蒙亂子敬之謀,蜀則關羽、張飛破諸葛之策,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然二子者,終守西弔劉表東乞援兵之片言,以為金石之固於心而不能自白,變故繁興之日,微二子而人道圮矣。

且以大計言之,周瑜、關羽競一時之利,或得或喪,而要適以益曹操之兇;魯、葛之謀,長慮遠顧,非瑜與羽僥利之淺圖所可測,久矣。

简单说,王夫之认为鲁肃和诸葛亮是“守大计而终身不易”的人。鲁肃把荆州借给刘备,为孙权斥责也在所不辞;诸葛亮难于劝谏刘备伐吴,叹息法正去世太早。周瑜、关羽之徒竞一时之利,只是助长了曹操的气焰;鲁肃,诸葛亮的深谋远虑,不是这种只知眼前小利者能洞察的。

鲁肃的形象好像又能给人带来些小感动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关老大名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