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赞歌的区别

1、根据下列内容提示请写出相对应的事件。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推广失误             
(3)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4)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2、请写出与下列荣誉称号相对应的人物名称。
(1)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2) 杂交水稻之父              
(3) 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           
(4) 两弹元勋                
(5) 解放军好战士              
(6) 党的好干部               
(7) 中国导弹之父              
(8) 为中国获得第一块奥运金牌的运动员     
3、请写出下列成就的历史时期。


1、下面文字的表述有错误,请加以改正
1953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新疆地区产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独立自主、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2、下面关于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的表述,请诊断错误,并加以改正.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美国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以武汉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3.下面文字的表述有错误,请诊断错误,并加以改正.
党的八大之后,党和政府实行以外开放政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逐步衽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4.下面文字的表述有错误,请诊断错误,并加以改正.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朱德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5、这是李明同学上交的一篇关于“经济特区”的历史小论文,请你帮助阅读一下,诊断错误,加以改正
1979年,我国决定在广州、深圳、珠海、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特区建设在令人惊讶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中进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特区的创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对吸收外资、侨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6、下面文字的表述有错误,请诊断错误,并加以改正.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这就使得“右”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挥、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7、下面文字的表述有错误,请诊断错误,并加以改正.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水稻专家邓稼先,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8、下列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文字表述,请诊断错误,并加以改正。
1972年2月,布什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9、历史活动课上,学生李明就建国后土地改革的情况谈了自己的见解,请诊断错误,并加以改正。
土地改革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的颁布。在两年的时间里,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因为官僚资本主义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源,所以此次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消灭了地主阶级。与此同时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起,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10、下面文字的表述错误,请诊断错误,加以改正。
早在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就发出“我们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起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1、下面文字的表述有错误,请诊断错误,并加以改正.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技立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小学教育作为其奠基工程。
12、下面文字的表述有错误,请诊断错误,并加以改正.
1956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要印度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
13、下面文字的表述有错误,请诊断错误,并加以改正.
1972年7月,肯尼迪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后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两国三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4、下面文字的表述有错误,请诊断错误,并加以改正.
20世纪70年代初期,新疆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妈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15、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关于台湾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以下是他们的对话,请诊断错误,加以改正。
同学甲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决台湾问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的思想。毛泽东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同学乙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在江泽民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开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同学丙说:“汪辜会谈在北京举行,使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怀抱。”
16、下面文字的表述有错误,请诊断错误,并加以改正.
1978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次会议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7、下面文字的表述有错误,请诊断错误,并加以改正.
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改革的重点。即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党政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需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8、下面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表述有错误,请诊断错误,并加以改正。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那时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19、下面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表述有错误,请诊断错误,并加以改正。
1966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但被诬为“二月抗争”,受到压制和打击。

20、下面的文字表述有错误,请诊断错误,加以改正。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朱德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国际歌》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
(1)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谁?
(2)谁在什么时候掳去了“MACAU”?她又在什么时候根据什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3)“母亲”是按什么方针接她回来的?这一方针是由谁提出来的?最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4)根据这一方针,“母亲”的哪一个孩子在什么时候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5)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一方针,她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吗?

1953—1966年我国重点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是我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1/3在这里,催生了像一汽、鞍钢等大批“共和国长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东北共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500多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北三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和90年代两次全国性的结构调整中一再丧失机遇,致使东北工业经济没有突破50年代确立的总体格局,并患上了严重的“市场不适应症”,工业和生产经营步履维艰,效益严重下滑,被称为“东北现象”。
(1) 材料一图示反映了我国1953—1966年间重点建设的特点有哪些?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些特点?有何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和斯大林(图)
(1) 材料一中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原则是什么?
(2)材料二中再现了中国和哪个国家的外交场景?材料二和材料一之间有何联系?
(3)根据材料一、二能否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的外交事业将一帆风顺?请用史实证明你的观点。
(4)面对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了什么成果?你认为应该怎样面对困难?
4、阅读下列材料:“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史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决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独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主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1)亚非会议是何时召开的?这次会议有何特点?
(2)周恩来在讲话中提出“应该求同存异”。你认为亚非国家和人民有何共同之处?
(3)“存异”的含义是什么?
(4)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对本次亚非会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5)这次会议形成了一种什么精神?请简单说一说这种精神的含义。
(6)建国初期,周恩来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7)你能说出周恩来受到我们乃至世界人民爱戴和尊敬的主要原因吗?你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人?
(8) 你认为以伟人为榜样,学习做人的道理应分为哪些步骤?

5、材料一  1986年4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给中共中央写信,指出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应该不甘落后。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在民用高技术领域共资助项目5200多个,共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1)“863计划”项目最初使选择七个领域作为发展高技术的重点,后来又增加了一项技术作为第八个领域,请问这项技术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一说“863计划”实施的意义?
(3)面对现代化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谈谈你有什么打算?
6、材料一  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使,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二  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发的战略决策。
(1) 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2)这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哪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7、材料一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材料二  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能摘几片。
(1)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前广大群众的什么情绪?
(2) 这种情绪的存在暴露了当时党和人民群众思想中的什么错误倾向,并导致了什么后果?

(3) 材料二中提到的“总路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 你认为应该怎么评价“总路线”?总路线暴露出当时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材料一:深圳原属于广东宝安县,与香港只一河之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在很短的时间里,把荒滩野岭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人民生活也较早地达到小康水平。外国人称深圳为“一座崛起之城”。
材料二、深圳于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230千米。其中经济特区面积为327。5平方千米。十几年来,深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请回答:(1)深圳的迅速崛起是中央什么政策的成功范例?
(2) 和深圳具有同等性质的特区还有哪四个?
(3) 特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样的?
(4) 现在,我国从沿海到内地形成的开放格局是什么样的?
(5) 综合两则材料,你对设立特区及中央的相关政策有什么体会?
(6) 我国在对外开放中,要引进国外的哪些东西?
据1984年的统计,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后的6年时间里,全国共平反和纠正冤假错案40多万件,其中大部分是检察机关协同有关部门平反纠正,一部分是检察机关直接平反纠正的。
请回答:(1)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开始于什么时候?
(2) 文革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是什么得到平反的?
(3) 你认为中央领导开展的拨乱反正工作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积极意义?
(4)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事件,党和政府在“文革”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建设,请你举两个例子说明。
(5) 试分析在“文革”中出现这么多冤假错案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10、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
材料二 社员苦干两年,生产发展了,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员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显示出来了。
材料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责任明确,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得丰收。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请回答:(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农村生产状况?
(2)材料一中,农民积极性高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阅读材料二,如果农民不组织起来,有哪些弊端?
(4)材料三反映了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态度怎么样?为什么?
(5)综合三则材料,你会发现同样在农村,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制度,却取得了相同的效果,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11、《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请回答:(1)为什么说1979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4)歌词中的“老人”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内容吗?它有何影响?
       (5)歌曲歌颂了“老人”的丰功伟绩,你能说一说这位“老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了哪些贡献吗?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综合训练答案
1、 三大改造的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汪辜会谈
2、 王进喜;袁隆平;蒋道平;邓稼先;雷锋;焦裕禄;钱学森;许海峰
3、 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
5、 长春;北京;北平;深圳;上海浦东开发区;新加坡;中国上海;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上海
6、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八大;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会议);九年义务教育;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10、彭德怀;邓小平;周恩来;江泽民;刘少奇;黄继光;邱少云;邓稼先;邓小平;毛泽东;尼克松;布什;尼赫鲁、吴努;林彪
12、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的和平解放;抗美援朝;“一五”计划的完成
1、 新疆——西藏;独立自主——互不侵犯
2、 美国——苏联;武汉——鞍山;现代化——工业化
3、 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改革开放
4、 朱德——彭德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
5、 1979年——1980年;广州——汕头;对外开放——改革开放
6、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右”——“左”
7、 上海——北京;邓稼先——袁隆平
8、 布什——尼克松;北京——上海;1978——1979年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官僚资本主义制
度——封建土地制度;社会主义改造——抗美援朝
10、60——50;邓小平——毛泽东;长征1号——东方红1号
11、科技立国——科教兴国;科技——教育;小学教育——九年义务教育
12、1956年——1955年;印度——印度尼西亚
13、1972——1971年;肯尼迪——尼克松;三十——二十
14、70年代——60年代;新疆——西藏
15、60年代——50年代;江泽民——邓小平;北京——新加坡
16、西柏坡——北京;江泽民——邓小平
17、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按需分配——按劳分配
18、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19、1966——1667年;“二月抗争”——“二月逆流”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朱德——毛泽东;《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
1、(1)澳门,中华人民共和国(2)葡萄牙,1553年,1999年12月20日,《中葡联合声明》。(3)“一国两制”,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4)香港,1997年7月1日;(5)没有“一国两制”的方针,澳门最终也会回到祖国怀抱,只不过步伐可能要慢一点。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必将增强,国际地位也将明显提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加强,澳门问题乃至台湾问题最终将得到圆满解决。
2、(1)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注重发展与国防和边疆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边疆地区的交通运输;原因:当时我国重工业十分薄弱,又受帝国主义包围、封锁、威胁,必须尽快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增强国防实力,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意义: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巩固了海防,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2)条件: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有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原则: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原有工业基地;接近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地区。
3、(1)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反对侵略战争。(2)中国和苏联。因果关系,在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原则指导下,中苏建立了外交关系。(3)不能,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封锁中国沿海,并在国际上孤立中国。(4)实行积极外交,努力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苏联等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等;正视困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困难。
4、(1)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国际会议。(2)亚非国家有着共同的经历,即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此外还有共同的愿望,即解除殖民主义的奴役和灾难。(3)“存异”是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4)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拉开分歧,加强团结,促进了大会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5)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友谊。(6)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联系;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结束,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7)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了重林贡献;用高超的外交智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等。以周恩来为榜样,努力学习,用自己的智慧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8)归纳伟人的重要事迹;从伟人的事迹中发现成为伟人的配制内涵;从自已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成长目标等。
5、(1)海洋高技术。(2)“863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极大地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高技术支撑,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认真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6、(1)材料一:中共八大,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2)发展生产力或进行经济建设。
7、(1)迫切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2)使广大干部群众充满了高涨的工作热情,出现了“左”倾的错误倾向。导致在它的指导下我国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出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3)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4)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8、(1)对外开放。(2)厦门、珠海、汕头和海南经济特区(3)它们以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4)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内地(5)事实证明党中央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它的建立带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6)资金、先进科学技术、企业管理经验等。
9、(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刘少奇被诬陷并被迫害致死,1980年。(3)使广大干部、知识分子以及受株连的人,都心情愉快地重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改革开放环境。有利于进行经济建设。(4)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来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5)“文革”期间,民主和法制被严重破坏和践踏,是造成大量冤假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
10、(1)土地改革时期、三大改造期间和改革开放后。(2)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影响:略(3)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农具。(4)热烈拥护。因为实行这种制度,责任明确,农民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生活也得到了改善。(5)启发: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劳动者积极性是否高涨对生产的影响。

点击显示全文,继续预览

   以30年为一个世代,是由来已久的一种史家惯例。司马迁说过“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笔者在《120年和两个60年: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连续性与曲折性》一文中,把过去的120年划分为4个30年,并采用两套命名方法——

   一是把第一个60年划分为“前19”(1888~1919)和“后19”(1919~1949)两个30年,把第二个60年划分为“前79”(1949~1978)和“后79”(1979~2007)两个30年;

   二是用代表性人物来标记。把4个30年分别命名为梁启超时代/蒋介石时代/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正如把毛泽东时代和“文革”画等号是不合适的——毛泽东时代包括“文革”前17年和“文革”10年(再附加“凡是派”掌权的一段时间),把邓小平时代和“改革”画等号也是不合适的——按照不同人的看法,改革在1989年或者1992年就已经寿终正寝。

   当我们谈论“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就已经进入正统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笼罩之下。因此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所谓“改革开放”30年,仅仅意味着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执政党的基本路线以及民意舆情对其反馈的角度——来反思过去的30年。

   如果换一个视角,也可以回顾公民社会30年,民主运动30年,非公企业30年,流行文化30年,两岸关系30年,等等。历史本身是一个多棱镜,在不同史家眼中,呈现不同面貌和色彩。既然以“改革开放”30年作为标题,就说明本文的历史考察范围必然受到局限。

   本文全文分为四节:首先对“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这些关键词进行简略的历史考察;然后将最近3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2,1992~2002,2002~2007,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估。

   一、“改革开放”话语简析

   为理解“改革”和“开放”的语义,必须把它们放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复杂话语背景中。

   “改革”与“革命”的轮回

   1888年,康有为写了《上清帝第一书》。在此后10年中,他又6次上书光绪帝。在这些上书中,康有为只是偶一提及“改革”,但是大量采用了具有类似语义的“变法”、“变政”、“维新”、“新政”等语词。到1899年,梁启超把《戊戌政变记》的正文第一篇命名为“改革实情”,附录一为“改革起源”,这预示着“改革”将成为新世纪(20世纪)的核心话语。

   梁启超在《释革》中写道——

   “革”也者,含有英语之Reform与Revolution之二义。Reform者,因其所固有而损益之以迁于善,如英国国会一千八百三十二年之Revolution是也,日本人译之曰改革,曰革新。Revolution者,若转轮然,从根柢处掀翻之,而别造一新世界,如法国一千七百八十九年之Revolution是也,日本人译之曰革命。

   Ref主渐,Revo主顿;Ref主部分,Revo主全体;Ref为累进之比例,Revo为反对之比例。……此二者皆大《易》所谓革之时义也。其前者吾欲字之曰“改革”,其后者吾欲字之曰“变革”。

   虽然梁启超认为“‘革命’二字非确译也”,后来多数国人还是随着日本人将“革命”作为Revolution之对译。

   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对中国的改革事业充满信心。他认为,只要朝野上下同心协力,“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法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士众民,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戊戌政变后,国人才深刻理解到,改革的成败,不仅取决于道理的对错,更取决于力量的对比。只要改革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就会利用权势来破坏改革。改革不成,革命自然而然地就会提上议事日程。

改革话语与革命话语的此起彼伏、彼升此降,是权力意志与民心所向的距离的一个函数,是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与支持度的一个标尺。20世纪初是这样,20世纪末也是这样。在北京大学学生高举“小平你好”横幅游行的时候,改革自然是主流话语;当北京学生在天安门摔瓶子被镇压的时候,革命最强音《国际歌》的旋律就回荡在广场上空。在邓小平南巡以后,改革的赞歌再度响起;邓小平去世之后,革命的幽灵又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徘徊。左翼的毛派人士重新缅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称邓小平的“改革”是“全面复辟资本主义”;右翼的青年自由派人士则鼓吹“拿出自由主义鼻祖洛克他们的抵抗和公民不服从等维权精神”,大声疾呼给“改革一个死刑判决”。列宁指出,革命是否会发生,不是凭主观愿望,而是要依据客观情势。民众通常都是渴望改革的;但是民众亦有权革命。改革和革命的开关键钮,始终掌控在执政者手中。

   被动开放与主动开放

一说到“开放”,人们首先就会想起“门户开放”,这是长期以来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核心。但是美国人说得多做得少,真正用实力打开中国门户的,是英国人的鸦片战争,英法两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有日本人的甲午战争。国人抵挡不了“夷人”的“船坚炮利”,最终导致国门洞开。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背景下,清政府颁布议和诏书的上谕中,竟然出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可耻言辞,极大地削弱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合法性。

   开而放者,开放之权操诸己;不开而放者,开放之权让诸人。从魏源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胡适的“充分世界化”,标志着国人“开放”意识的逐步深化。在“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要避免被动开放,就必须主动改革。要争取自主关税,就必须废除厘金和种种陋规;要取消领事裁判权,就必须实行独立审判和保障人权。

与其说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如说“开放改革”来的贴切。因为在1970年代,开放政策是先于改革政策的,而且,对外的初步开放是国内改革思潮形成的一个前提条件。邓小平的“改革”,是承接了毛泽东的“开放”。对外开放有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避害,二是趋利。毛泽东向尼克松开放中南海,是为了与魔鬼结盟,集中力量打击最危险的敌人“北极熊”。华国锋、李先念搞“洋跃进”,押宝是押在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上千亿美元的软硬贷款,一举拿下“10个大庆”。

   由一方面闭关锁国,自力更生,一方面输出革命,同时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到为了“联美反苏”而向西方世界打开一点“铁幕”,这个路线转变虽然是肇端于毛泽东与尼克松的会晤,但是要到中美建交、邓小平访问美国才大功告成。

   李慎之在《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中写道——

当时邓小平已是七十好几的老人了,但是他仍然说,访问美国他一定要自己去,去了美国我这辈子就哪儿都不去了(这是我的同学,当年给邓小平访美打前站的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卫永清告诉我的)。邓小平如此重视美国是因为他认为,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首先就要对美国开放,不对美国开放,对任何其他国家开放都没有用(这是当时负责访美代表团组团工作的外交部主管美洲事务的副部长章文晋告诉我的)。应该说在这方面邓小平眼光很准,魄力也很大。邓小平回国以后不久,就发动了为时两个星期的惩罚越南对中国忘恩负义的自卫反击战。这也是以打击苏联的盟国来表示同美国利益一致的一个重要步骤。

   以不惜打一仗“教训”昔日自家小兄弟的方式来向新情人示爱,这种“开放”的姿态不可谓不主动,不可不谓“魄力很大”。

   从“思想解放”到“党八股”

   自中国现代政党形成以来,可以把政党分为两类:改革党(宪政党)和革命党(专政党)。前者的代表是以梁启超为党魁的进步党和宋教仁领导时期的国民党,后者的代表是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领导时期的国民党和共产党。

   共产党既然以革命党自居,自然多谈“革命”而少谈“改革”。查“文革”以后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文献,九大政治报告中仅有一处提到“改革”:“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十大政治报告也只有一处提到“改革”:“改革一切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在这两个报告中,“革命”则无处不见。

在“文革”结束后召开的十一大政治报告中,竟然没有一处提到“改革”。人们把“改革”归功于邓小平,而华国锋没有分享到一点功劳,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到了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出现了两处“改革”:“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但仍然没有出现“开放”一词,虽然这时已经采取了许多开放的实际举措,也提到“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到了1982年,在胡耀邦所作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有13处涉及“改革”,但“改革开放”这种固定的搭配还没有出现。再过5年,1987年,在赵紫阳所作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出现了 “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的新提法。在赵紫阳报告中,“改革开放”这个词组一共出现29次,“政治体制改革”出现12次。显然,“改革开放”此时已经成为一种压倒性的话语。

1989年“6·4”之后,邓小平曾说“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但事实上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从1989~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处于停顿状态,“政治体制改革”则被反攻倒算。已经被撤销的中央政法委恢复了,公安部党组升格为党委,公检法司更加紧密地处于政法委的“一元化”领导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与监察部合并,冠冕堂皇地“处理法纪和政纪案件”了(十三大报告确定“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不处理法纪和政纪案件,应当集中力量管好党纪”)。《宪法》规定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但是,政府各部门的党组不仅没有按照十三大报告的要求“逐步撤销”,反而再度凌驾于行政首长之上。地方党委与政府机构重迭对口的各系统的党工委——农村工作委员会、经济工作委员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工业工作委员会、外经贸工作委员会、商贸工作委员会、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等纷纷重建,在政府机构的委办局之上增加了一个新的领导层次。将党群系统的工作人员纳入公务员系列,完全颠覆了十三大“分类管理”的原则,也使得“公务员制度”变得有名无实,成为过去“党政干部制度”的翻版。重新确认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定由中共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违背了十三大确定的“事业单位中党组织,也要随着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推行”,“转变为起保证监督作用”的原则……

   如果说“胡耀邦—赵紫阳”体制时期提出“改革”、“开放”和“改革开放”,是“思想解放”的一种表现,眼下的官方文献和报章社论连篇累牍地老调重弹,就变成十足的“党八股”。

在过去30年中,曾出现过3次关于改革路线的大辩论。第一次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当时体制内的理论界新锐在理论务虚会上,体制外的民间思想者在民主墙和民刊上,都是改革的热情倡议者和积极鼓吹者。第二次是在邓小平南巡以后,万马齐喑了3年的知识界人士纷纷表态,支持“反左”,赞成深化改革,使“改革开放”获得新的生机。()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以来的艺术歌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