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人为什么不喜欢下雨?

敬爱的雷锋叔叔您好: 最近妈妈给我借了一本书,它的书名是《雷锋的故事》。我被书里的一个个故事迷住了。书上的每一个感人的故事都深深打动了我的心。 五月的一天,您冒雨要去沈阳,为...

雷锋叔叔: 您好!我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 您知道为什么吗?我来告诉您吧:我们班举办了一个雷锋精神永放光芒的班会,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

3月5日,有多少人还记得3月5日是什么日子呢? 3月5日是学习雷锋纪念日,3月也被更多的人称为雷锋月。 现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雷锋呢?雷锋同志:原名雷正兴,湖南人,1940年出生,1954年加入中...

今天,老师给我们发了课外读物《雷锋叔叔的故事》,并给我们讲述了雷锋叔叔的事迹。我被雷锋叔叔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回家后,我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读完后,我...

关于雷锋的记叙文大全篇一_雷锋叔叔,我想对您说400字 今天,老师给我们发了课外读物《雷锋叔叔的故事》,并给我们讲述了雷锋叔叔的事迹。我被雷锋叔叔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

雷锋叔叔在我心_学习雷锋作文450字 雷锋叔叔现在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更是每代人都要学习的榜样。自从我看完雷锋的故事这本书后,我觉得雷锋叔叔真的好伟大、好令人感动...

给雷锋班叔叔的一封信_纪念雷锋叔叔作文600字 尊敬的雷锋班的叔叔们: 您们好! 我是一名高中生。3月5日是雷锋日,今天我给你们写这封信就是想以此纪念雷锋叔叔,向雷锋叔叔学习。 说起雷锋...

雷锋叔叔: 您好!我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 您知道为什么吗?我来告诉您吧:我们班举办了一个雷锋精神永放光芒的班会,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

雷锋叔叔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但是他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好事做的不计其数。雷锋叔叔之所以这么伟大,是因为他把远大的理想和生活中最细小的事情联系到了一起,用革命的干劲鼓舞着自...

亲爱的雷锋叔叔_高中给雷锋叔叔的一封信1200字 敬爱的雷锋叔叔: 您好! 微风轻轻吹过,三月又来了,您助人为乐的模样,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您虽然英年早逝,可您的事迹,将会永远铭刻在我...

有关雷锋叔叔的作文700字 雷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雷锋叔叔是一位勤俭节约又乐于助人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他的人虽已不在,但是他的精神永远在人民的心中存活 如果你是一滴水,...

向雷锋叔叔学习作文300字 虽然雷锋叔叔已经殉职好多年了,但是雷锋叔叔的品质却还没有消失,我们也要向身旁的活雷锋学习,比如向一位清洁工学习。 清洁工是那么渺小,却又那么高尚。他们...

有一天,军军自己一个人去小溪边抓鱼,玩累了,想回去休息,可是他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这时天又开始下雨,军军急得直抹眼泪,低声哭起来。这时,雷锋走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小孩子的哭声...

雷锋叔叔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他很善良,总是乐于助人。 有一次,一位乡亲遇到了困难,雷锋叔叔知道后,就把自己攒的钱寄给了那位乡亲。 不管是朋友还是乡亲,他始终把他们放在第一位...

有一天,小明独自一人到小河边玩耍。 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小明赶紧往回跑,却发现自己迷路了,急得大哭起来。这时,雷锋叔叔刚好经过,他听见有哭声,就连忙跑过去,弯下腰,对小明...

雷锋叔叔为帮助别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在我的心目中我最敬佩的就是雷锋叔叔。 雷锋叔叔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雷锋叔叔是一位解放军战士,虽然他的...

他一身军装,一个从不骄傲的人,祖国却为他骄傲,他就是雷锋。 雷锋从七岁时就不幸沦为孤儿,被邻居收养,他会在炎热的天气里帮工人干活,他会用自己的钱在一位妇女丢了车票时,买票...

雷锋叔叔曾说过:人的生命是限的,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自从武汉疫情爆发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意。 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个个...

雷锋叔叔_初一写人作文350字 锋叔叔虽然已经很早就离我们而去了,可他的爱还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如三月春风一样柔软轻抚着我们的心!在我们学校就有这样一位平凡的男清洁工。 当我每...

雷锋叔叔_七年级写人作文350字 雷锋叔叔虽然已经很早就离我们而去了,可他的爱还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如三月春风一样柔软轻抚着我们的心!在我们学校就有这样一位平凡的男清洁工。 当...

雷锋叔叔在哪里?雷锋叔叔在人们的心中。 雷锋叔叔在我的心中。体育课上,有一位同学自由活动时,不小心手受伤了,我主动上前,把她领到学校的医务室里,并向医务室的阿姨说明情况。阿...

自从我预习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文章后我很想知道关于雷锋的事情,在今年春节新华书店举办的新春书市上看到了《雷锋日记》这本书我叫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每天我看十页,从里面我...

晚上,我背着新学的诗: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我望望正在看报的妈妈,调皮地问:妈妈,您知道雷锋叔叔在哪里?妈妈说:雷锋叔叔啊,就在身边...

在我心中一直有位英雄,他的名字叫雷锋叔叔。雷锋叔叔,我想对你说:你是我们最敬重的一位英雄,发生在你身上的伟大事迹,直至现在我们都历历在目,你真的很了不起。 一次,你为了救同学...

这个暑假,我饶有兴趣地读了《雷锋叔叔的故事》。这本书讲了雷锋叔叔平凡而伟大,短暂却光辉的一生。书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数瘦骨伶仃的童年和钉子的态度。雷锋叔叔从小都在地主地压迫...

寒假里,我读了《雷锋叔叔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雷锋叔叔从小到大所发生的事情,他的一生都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雷锋的童年是辛酸的,他的家人们相继逝去,最后,他只有一个人孤...

这个星期,老师教了一篇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让我感受很深。 雷锋叔叔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只活了二十二岁。他为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是一位乐于助人,有爱心的人。 我们都...

沿着青青的草地, 寻找春天的足迹。 春天,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小草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带着五颜六色的花朵, 冒着蒙蒙的细雨。 瞧,那花瓣上晶莹的露珠, 就是他洒下的汗滴。...

是什么声音,叮咚叮咚? 哦,是村边的小河醒了, 啊,春天,你在小河里! 是谁从地下探出头来? 哦,是地上的小草发芽了, 啊,春天,你在草地里! 是什么引来了蜜蜂和蝴蝶? 哦,是粉红的桃花...

沿着长长的小溪, 寻找风儿的足迹。 风儿,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小树说: 昨天它曾路过这里, 它像个顽皮的孩子, 吹得树叶沙沙作响。 瞧,那溪边飘落的树叶, 就是它留下的足迹。 看着...

导语: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习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足。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礼仪也是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形象塑造,最直接的体现每个个体或组织都通过自己的形象让他人认识和接纳自己,而周围的个体或组织也会通过这种形象对他们做出认可或者不认可的判断。塑造良好的形象,不仅能彰显个人的形象力,也是塑造行业或组织整体形象的重要基础。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一个人对礼仪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可以看出他的文明程度和教养程度。今天白豆芽就开始和大家陆续分享礼仪系列,今天主要分享的是不同地区的风俗人情礼仪。

跪拜 清以前,平民见官长,下级尊上级,晚辈礼长辈,都跪拜。解放后废。

鞠躬 民国时期,交际礼盛行脱帽鞠躬,行礼时,揭下帽子,双脚并立人字形,双手插直,毕躬毕敬,腰弯60度左右。今废。

握手 今亲朋相见或辞别,伸右手互握。生人相见,经人介绍后握。遇尊长或上层人物,对方先伸手,再相握。如戴手套,须脱下手套握。握手不避男女之嫌。

招呼 同事、朋友或熟人碰面,相互微笑点头,或问候“您好”、“您早”、“工作尽快”、“吃过饭吧”等,以示礼貌。

作客 进门尊称长辈,与平辈一一招呼。就坐端正,吃饭不过饱,用菜就近夹。不随地吐痰,不东张西望。辞别主人,要打招呼。

接客 客人进门,主人笑脸相迎,接置携带东西,请坐后敬茶敬烟,询问客人家属好。客人在场,不看钟表,不打骂孩子,避免下“逐客令”之嫌。

交谈 发话时,目光汉高祖对方,有条不紊,把话说完,忌东捡萝卜西捡姜。听者频频点头,发“嗯”、“唔”之音呼应,不随意打岔,不让小孩多嘴。赞成对方观点称“高见”,纠正对方思想用“建议”,陈述自己见解用“愚意”。

让路 同时进、出门,先宾后主,先长后幼,犯忌抢走。狭路相逢,少让老,大让小,男让女,健康人让残疾人,轻担让重担,行人让车辆。自行车让劳动车,大车让小车,货车让客车。不然,即属失礼。

文明用语 80年代起,提倡文明用语:“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浙江各地的风俗与全国一样,新春佳节也非凡隆重、热闹、庆祝活动以吉祥为核心,丰富多彩;主要有放爆仗、拜年、吃年糕等吉祥风俗。

《西湖浏览志》载,明代杭州等地春节每家每户在厅堂上把柏树的枝杆插在柿饼上,下面以大桔子托住,应“百事大吉”之句;因为柏、柿、桔即“百事吉”谐音。

苏杭一带把正月初三作为“小年夜“的习俗,这一天不能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这天每户接灶神,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备香火,素菜供奉于井栏旁,并将除夕在井栏上新贴的红纸封条揭去,名曰:“开井”。

新年初五,杭州的一般居民家家户户购买“寸金糠”供祖宗,讨个“日进寸金”的吉利。

唐宋时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观灯习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记录了杭州元宵灯夜的盛况,把杭州的元宵节与京都灯会相比美:

“灯火家家市,箫笙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灯节又延为五天,以应“五谷丰 ”的吉兆。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述:“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火不绝”。从官巷口到众安桥悬卖各式花灯称为“灯市”。当时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保康巷的闻名女诗人朱淑贞曾写下《元夜》词说:“花市如灯昼。”府衙门前扎大型彩灯时称“山棚”。灯口千变万化,琳琅满目。其中以苏州、福州产的灯为富丽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结成网的“珠子灯”,镞镂精巧的五色染成的“ 皮灯”,五色蜡纸糊与的旋转如飞的“戏马灯”,还有引人注目新安产的无骨灯。此灯制作非凡,《武林旧事》说: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夺,前无其比。

元宵之夜,居民倾城而出,上街观灯。约至二鼓时分,知府乘小桥上街游尝,并东市西坊搭台,上,坐观,台上。成为观灯的高潮。

皇宫之内,为了表示与民同乐,在复古、膺福、清燕、明华等殿县灯持彩,气氛热烈。同时又在丽正门搭起五大高的彩灯楼,称为玻璃灯山,上千只各式精制的彩灯,怪怪奇奇,无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栅灯排成“皇帝万岁”四个大字。二鼓时分,乐声四起,烛灯彩旗纵横,皇帝乘着辇,一路观赏游览,直登上丽正门城楼,宴请文武百官,形成宫中观光之高潮。闻名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两次观看杭州的元宵灯节,一次是血气方刚的十九岁,一次是六十年后再入朝庭修实录史书,他感叹地赋诗一首:

“承计当进入帝城,笙歌灯火连夜明。宁知六十余年后,老眼重来看太平。”

元宵夜灯市以南宋为最盛,明清沿袭。直至民国时期,杭州元宵节仍很兴盛。元宵灯市一般在十二日开始,至十八日落灯。十二日将新做龙的龙灯抬至城隍山龙庙,拜供后,以墨汁点其睛,称为“开光”,俗叫“龙灯上山”。

清代杭州,据《江乡节物诗》载“十三日上灯节,家家户户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团,煮以供祖先,称为“上灯圆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圆子,其中馅有切得细细的胡桃、花生、芝麻、枣子、鸡油、豆沙之类,名曰:“灯圆”。

旧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午”与“五”同音,故又称端午为“端五”、“重午”、“重五”等名。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不一,浙江一带在魏时期已开始成为纪念伍子胥、曹娥等名人志士的活动。明清时期,杭州西湖龙舟竞渡尤盛。据《杭俗遗风》载:西湖龙舟四五只,其船长约四五丈,头尾均高,彩画如龙形。中舱上下两层,首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均为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到十八般武艺各式旗帜,门列各枪。中心高低五色彩伞,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若做胜会,大船停泊湖中,龙舟四面围转,鱼贯而行。如抛物件,各龙舟水手争抢。最难抢的是钱和鸭子二物。钱下水则沉,鸭子下水则游,各舟你争我逐,大为可观。“据康熙《杭州府志》载:龙舟在祀神享先之后,各至河于湖上以观竞渡,龙舟多至数十艘,崖上人如蚁,近日半山龙舟争,俱于朔日奔赴,游人杂沓,不减西湖中。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你“七 ”,是传说中天上的牛朗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在民间妇女有乞巧的习俗,故又名“乞巧节”或“少女节”。

朗读织女的神话故事经千年的流传,日益完整而漂亮动人,引人入胜。就是到现在浙江各地也流传甚广在绍兴等农村,这一夜许多少女一人偷偷躲在生长得繁茂的南瓜棚下,夜深人静

白族人民沤歌“大理三月”,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原因: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盛会,是那样地使人留连忘返!

三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日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在点苍山麓举行,其宗旨是祈盼五谷丰登。三月街过去叫做“观音节”。还有一种“月亮会”的传说:大理国的三公主爱上了一个渔民小伙子,两人在三月十五这天去月亮上赶会,没买到农具,也没买到渔网,便回到家乡。众乡亲把月亮上的街子移到地上,于是大理便出现了赶街的盛会。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三月街做为规模宏大的物质交流会由来已久。清代大理学者师荔扉写的《三月词》中写道:“结队相携赶月街。”至今,大理人仍习惯称三月街为“月街”。每到会期,货棚栉比,游人如潮。争相选购自己所需的物品。三月街也是白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的大舞台。会街期,歌舞不绝,戏曲连台,传统的赛马、赛龙船,敲金钱鼓,要霸王鞭,白族古调,精雕细刻,民族风味吸引着白、回、汉、藏、彝、纳西、傣等民族前来赴会,天天达10万人次以上。每年都有英、美、德、意、日、港澳同胞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前来游历观光。

三月街还是白族青年男女结识相会、谈情说爱的佳期。在大理,情人相恋的美好去处,莫过于蝴蝶泉。一对青年男女为坚贞不渝的爱情而跳潭化蝶的传说,使蝴蝶泉成为大理地区最富浪漫色彩的胜景。“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这动人心弦的歌曲,带着三月盛会的祝福,飞出大理,飞遍祖国四面八方。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习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举行。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

大家把愉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自得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上海松江的社交往来习俗

亲戚间往来一般保持到血亲第三代,即堂兄弟、表姐妹间还有走动。逢年过节,对方有婚、丧、生病、乔迁等事,需备礼前去探望、祝贺、相助。接到邀请后无故不去,又不打招呼;家中有婚礼、丧事等要事,故意不邀请对方,表示彼此断绝往来。过后,双方关系好转,有意恢复往来,可在家中有事时邀请对方,对方应邀,即恢复亲戚关系。平时走动不讲究送礼,有事必备礼,俗称“做客人”、“做人客”。

亲戚间的往来,主要表现在家庭事务上,着重于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这种往来仅仅表现为一种形式,或是服从于习俗的束缚。亲戚之间有情投意合,说话投机的,如同知己朋友,彼此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快乐;但是假如双方没有好感,话不投机,即使是一种负担,遇婚丧等事也非得前去作客或是邀请对方来作客不可。

除礼节性的往来外,亲戚间最大的往来是经济上的相互支持。一方有麻烦,首先想到的是到亲戚家去借钱,在松江人的观念中,问亲戚借钱是天经地义的事,且没有到期还息的习惯。常有比较富裕的人囿于传统观念,被亲戚借钱搞得不堪负担的事发生。

近年来,城区市民,非凡是年青人有淡化亲戚关系的趋势,亲戚间的交往大大少于朋友、同事、同学间的交往。比如自己有恋爱问题、工作问题、有喜怒哀乐,甚至经济上有困难,不一定先去找亲戚,大部分是先去找朋友商量、分析、帮忙;平时的娱乐活动大多是和朋友在一起。

熟人相见,互打招呼,互致问候,称“叫应”。迎面相见,故意不理睬对方,俗称“不叫应”,常被视作是对自己的欺侮,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有时有表示断绝往来的意思。

70年代前,邻居间大多彼此知根知底,来往密切,货物可先用后借,烧菜缺少油酱可随意取他人的应急,忽然下雨自有邻居代收晾晒的衣物,大多亲如一家人。偶然发生矛盾,一经劝说,也就释然。邻里串门称“讲张”、“白相”,较随便,可在门口,可在房中,多已婚女性所为。邻居有丧事,不请自到,帮助料理后事;逢喜庆,非要邀请才能参加,送礼稍薄于亲戚。近年来,居民大多搬进了独立单元的新楼房,邻居间缺少沟通与了解,楼上楼下彼此不知姓甚名甚,见面不打招呼,互不往来。

朋友交往,青年人多荡马路、游公园、上娱乐场所,偶然聚餐;中老年人以喝茶、聊天、叙旧为主。过去,市民住房狭小,朋友很少在家中聚会,今家庭聚会逐渐增多。朋友有红白事,相互邀请,送礼如亲戚,有的礼金甚至更高。平时来往不备礼,招待不讲究仪式。

逢婚丧喜庆,亲友间例须送礼,称“送人情”。遇红白事,所备礼物的价值,略高于前番对方赠予给自己礼物的价值,称“抬一抬”。一般作客不计较礼物的价值,送与不送,送多送少无所谓,但上门探望病人,或预备在主人家吃饭的一般是要送礼的。礼物分钱、物两类,50年代前,平时作客送礼盛行“黄篮头”,粗竹篾编成,上覆红纸,内装水果;“包扎”,又称“牛头包”,黄粗纸包成长方梯形,上覆红纸,内装桂圆、蜜枣、胡桃、红、白糖等;“盒头”,厚纸盒装贮的糕饼类。贺寿送面条、寿糕,造屋上梁送馒头、糕,迁新房送面条、定胜糕,探望产妇送胡桃、云片糕、红糖,丧事送缃布、纸绽,年节有清明节送青绿饺,端午粽子,过年送鲜鱼、猪肉、鸡、鸭、年糕等。60-70年代,礼轻。80年代起,贺生育送滋补品和童装等,贺寿多蛋糕,乔迁送蛋糕、工艺品等,丧事送“白人情”,有钱、被面、纸绽等。年节子女孝敬老人送补品,其余亲戚来往多送蛋糕、水果。旧俗送礼的如今大多改为送钱。送钱历来用红封袋,马虎的用红纸包裹。只有逢丧事用白纸。钱额喜事成双数,丧事成单。人情花费以贺婚礼最大。

客到,主人先接过客人手中的物品。客人带有污秽物、湿伞,不带入主人家中,置于门外。作客不能带药包上门(主要指中药包,为主人购买的除外),此为大忌。另,家中有丧事,一般未过头七,不宜出门作客(规矩大的人家要过了五七才出门作客)。

客人入室,主人先要让坐;主人未让坐,客人不坐下。遇喜庆事,先敬客以糖汤,再敬茶、烟。主人敬茶,客人站立双手接。客人不将茶水喝干,不将茶叶吐在桌上、地上。主人家要有人陪坐说话,至少不能冷落客人。客在,主人不扫地,不打骂孩子。

留客吃饭,至少备8只菜,备酒,称“吃便饭”。进餐时,凡整只鸡、鸭、蹄膀、全鱼等菜肴,主人未请,客人不吃。喝酒没有一杯一口干的习惯,大多小口慢呷,不行酒令。

鄂南崇阳县的罕见老习俗

鄂南崇阳县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由于远离大城市,乡民们保持了许多民间传统老风习。

当青年男女嫁娶成婚时,打造的家俱样式仍按古老的形式 。如睡觉的木制床为古式雕木的花床,床四面有雕花杆,床前面雕花板上方,有三层雕”滴水沿”,床下前方有三层踏板。床入口处仅仅只留可两人并坐的”口子”,床两头和后面用整块木板钉死。这种讲究的崇阳花床,实在是一种十分罕见的习俗了。

此外,热情待客的崇阳人给客人泡的茶是花椒盐巴家焙茶,吃的菜是大块肉、大块鱼、红苕粉丝、煎豆腐四大菜。一寸来宽、二三寸长的大块烟熏肉,令城里人食一、两块就足够了。

北京人的口头禅习俗:“练”

这是京腔里最形声兼备的话语。是干的意思,可意境要比干丰富得多。

早先在天桥卖艺叫“练把式”,改革开放初期摆地摊做小买卖叫”练摊儿”,两人因小事争得不可开交而动手,旁观者会说”哟,开练了嗨!””干”的是大事,”练”属小打小闹。但有一天,忽然发现”练”无处不在。有一朋友多日不见,忽然在路上碰到了,问他:”最近在忙些啥?”对方会满不在乎地回答:”练了一家公司,做了几笔生意。得空还练了一本随笔,下月出。”这感觉很像荒诞派的小说里说在某某州埋了一只缸。将”练”这个词提升,要的就是这个感觉:轻描淡写,将一切都看成非正式的,消解了”干”的功利目的,化平凡为高贵。可仔细一想,修辞上的不相当所造成的空缺,正好让人填上赞叹。这种很审美的功利,换一个说法—叫玩世不恭。

商南茶以春茶为最佳名茶。相当于云南的“春尖”。谷雨之前,采其芽尖泡制,叫—嫩条细,汤色清亮,宛若新荷,真是一壶的荷色,端杯品饮,胜似神仙。

当你举杯唇边,呷它三口(“三口为品”,乃是《说文解字》上的诠注,茶道上则曰“品茗”,只觉得淡香爽口,回味无穷。不像铁观音那么浓酽、厚重。俗话说“烟嗜头口,茶饮二道”,再冲再呷,则感到润喉清肺,回肠荡气,—股微妙清醇真能把你的郁结愁肠给料理得抒畅展扬。也不像祁红那样一落肚就暖烘烘、热呼呼,涤荡肺腑。

商南人“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缺茶。”俗说人以吃饭为命,商南人见了茶可就不要命了。早晨起来开门一件事,不吃饭先饮茶,早茶成为早点的代名词。饮茶为习,嗜茶成瘾,若不早饮浓浓的、酽酽的三碗茶,一天的日子便没法打发。说起商南人买茶不像城市人那样买一包两包的,一买就是十斤八斤,背回去慢慢地过日子。每到春茶上市,只见茶场、茶站里,村镇集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煞是热闹。品茶的人,个个手托云烟氤氲,一杯二杯三杯,叫得薰薰欲醉。买茶的人,肩扛手提,络绎不绝。

茶水,茶水,好茶必要好水。我曾半生戎马生涯,有时有好茶无好水,有时有好水又缺好茶,生活中两全其美的事情总是非常难得。而在商南县却是一个茶、水兼美的好地方。商南虽为山区,但气候暖和,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望一眼那半山风物,半山云雾,你的目光就会被一脉幽香挽留在一片片雪絮似的山茶丛林里,只见花繁似锦,茶花含羞带笑,一群群姑娘嬉戏在茶园中,真乃是“人语花香”。这样的山下,才有清亮、明澈的涓涓泉水,其味甜美、滑腻,商南人就是用山泉水去沏茶。有些老人上山下地或是出门赶集访友,经常带着一个扁壶和一包茶叶,走至路边泉水处,支撑上三块石头,拾一把干柴就烧得滚滚烫,用它冲茶品饮,就是最有情趣的休息打尖了。

舀泉水也有很大的讲究,戗水舀和飘水舀,虽然只是一上一下的区别,但茶味却迥然有异。传说一老者待客,将一级成色的上品茶备好,由儿子烧水沏茶。当茶沏好之后,老者一尝味道不对,便问儿子是如何舀的水。儿子说是戗水舀的,老者摇摇头说:“错了,错了,应在泉水出口的两步处飘舀才是。”于是老者挽袖洗手亲自舀水,烧水,沏茶,客人和儿子都从此品出了茗味,悟出了茶道。

鄂伦春族是一个十分重视礼节的民族,他们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礼节。他们的礼节大致有三种:请安问候、下马致敬、叩首参拜。

作为鄂伦春族晚辈的或是弟弟妹妹,碰到了长辈,或是哥哥姐姐,一般都要行屈膝礼请安问候。对于父母或是比父母年长的老人,只要外出3天以上的,回来后都要前去请安问候。有事要同长辈商量,只有征得他们的同意后,才能去办。而对叔叔辈的人,出外7天以上的,回来后也要前去请安问候。晚辈出远门要向长辈请安告辞,然后才能离开。

鄂伦春族还非常敬重1老人,在路上遇见老人时,必须立即下马立于旁边,并向老人行屈膝礼,同时请安问好。让老人从自己的面前过去,望着老人的背影远去后,才能上马。 而叩首参拜的大礼,则是主要在祭神敬祖、春节拜年、婚姻丧葬等隆重的场合下才行。

此外,鄂伦春人在家时,遇有客人来,假如是男人,就要被请到最尊贵的上坐。客人假如是晚辈,那他就会把老年主人的烟袋接过来,为老人装烟。而在饮酒时,由长者带领,把手高举在空中绕两圈,并向火堆上洒一点酒,行完饭前礼之后,才能饮酒吃饭。

常州这方土地,历史文风炽盛,人才辈出,古迹众多。城南的淹城遗址是我国最完整的春秋以前古城,其三城三河的独特形制被誉为世界奇迹 。

城东有号称”东南第一丛林”的天宁寺,北宋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聚徒修炼的红梅阁,苏东坡多次来常州的泊船处遗址–舣舟亭,已有1500年历史的文笔塔。红梅公园面积之广,在全国城中公园中亦为罕见。古典私家园林近园、未园、约园、意园散置城内。

“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这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对常州人才辈出的赞叹。当代学者缪进鸿先生历时数载,对先秦以来全国400多座城市的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常州位居苏州、杭州、北京之后名列第四位的结论。

常州人文荟萃,肇始于2500年前建邑延陵的季札,以善外交,精礼乐,重然诺而见称于诸侯各国。南北朝时,常州是齐梁故里,以主编《昭明文选》的萧统为代表的萧氏家族在文学、史学、音乐上造诣甚深,影响深远。

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到清末1400余年间,常州就涌现状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进士1546名。北宋大观三年(1109)合试天下贡士,一科三百名进士中,常州人就有53名。南宋大诗人陆游盛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中式人数之多,令朝野震动。明代有文学家、抗倭英雄唐荆川。有清一代,常州画派、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孟河医派,以及常州骈体文等众多文化学术流派,出色纷呈,影响全国。

近现代以来,西学东渐,常州人才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展现出新的时代风采。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史学研究等传统领域中大师级人物成批出现。有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爱国实业家刘国钧,书画学家刘海栗等。在学术科学领域中,享有学术界最高荣誉称号的,民国时期有赵元任、吴稚晖、吴定良等多名中心研究院院士。解放以后,有华罗庚、吴阶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27名院士,以及在海外为炎黄子孙争得荣誉的一大批科技俊彦;至于在革命风云际会中脱颖而出的“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爱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等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时代精英,在常州杰出人物的历史星河中永远闪烁出耀人的光彩。

黑龙江人以热情豪爽待客而闻名中外。客到必先敬烟、敬茶,再问其吃饭没有。即使没有烟茶,也要先给客人斟上一碗开水,以示欢迎。待客吃饭时,必让客人坐在热炕头上,然后

温酒。酒必先上,莱必双数。或4个莱,或6个菜、8个菜,决不可摆3个莱、5个菜或7个。因为按其习惯,只有死去父母时,招待送葬人的丧葬席,才上奇数。当然也有每种菜上双的,如肉两盘、鸡蛋两盘的。炒菜、以猪肉、鸡蛋、酸菜、豆腐、粉条之类为多见。鱼为佳品。鸡、鱼等品,俗称其为“大件”。

上莱讲究顺序。一般是先凉后热,先大件,后一般,先熘炒后煎炸,先咸后淡,先莱后汤,先白酒后啤酒,或同时上各几种酒,任客人选用。最后一道菜,严禁上丸子。人们认为,上丸子有“滚蛋”意,饭间,主人必须频频向客人敬酒、劝酒。

饭后,主人必再次向客人点烟献茶。客人要走时,主人必再三挽留,并说:“招待不周”或“下次再来串门”之类客气话。

“你好”“谢谢”之于澳门

澳门人很好客,他们把每一个顾客都当初朋友。形成了独特的澳门待客礼仪 。

当你在市场荡悠的时候,“你好!”总是不停的传到你的耳际,而且似乎很熟的朋友,经常让你产生错觉,会让你觉得是碰到了老朋友一样,有时候你不想买都觉得不好意思。不过,不管怎样(也许你会听不懂他们说的,你也不知道怎样换算斤和磅,也许他们也听不懂你说的普通话,无法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价格),你都可以放心的买。

因为,不论你买什么都不用讲价的,这是他们的习惯。而且他们也绝不会因为你是外地人而猛的宰你一顿,也许他们会更热情的接待你。“买卖公平”,也许在他们那里真的能够看到。当你付完钱,总是听到“谢谢,谢谢”的。其实,假如你是店主,他们是顾客,他们也一样的说“谢谢”。所以,我在那里小住了20多天,还真的学会了“你好”“谢谢”不离口。

你好,谢谢不离口,这就是澳门的待客礼俗了。

按台湾民俗,事办完,送手帕给吊唁者留念,意为让吊唁者与死者断绝来往,所以台湾俗语有“送巾断根”或送巾离根之说。因此,非事不宜赠手巾。

刀剪是伤人的利器,含有“一刀两断”之意。以刀剪赠人,会让获得赠者觉得有威胁之感。

民间逢年过节,常以甜果为祭祖神之物,若以甜果赠人,令使对方有不祥之感。

山西衣饰民俗–附带装饰物

衣服的功能主要是保护身体,其次才是装饰和美化。但人们有时为了美化而不顾保护身体。民谚:“为了俏、冻得跳”,便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过去妇女头上、身上的装饰物很多,有些纯粹为了好看。耳坠子、耳环子、戒指、手镯、胸花、头花等大都镂金镶银,非常昂贵,这些饰物有很多是作为陪嫁物出现的,所以成为妇女的珍爱之物。男人没有这些累赘,至多有个烟荷包、佩串抠烟油的银钩、挖耳勺、剔牙针,带有火镰包。烟瘾一来,三个五个人往墙根下一蹲,从腰上取下闪亮的铜烟袋,伸进那好看的烟包里三搅两搅、装上一锅烟,用拇指一按,含在嘴里,一手拿火石、火媒,另一手执住月牙形的火镰片,往火石上撞擦,火花打着火媒、往烟锅上一点,咝咝咝猛吸两口,如神仙般悠悠然起来。于是众老哥们烟锅对烟锅,顿时便吞云吐雾起来,末了往鞋帮上一磕、再装一锅,小心地把磕下的烟红往上一按,又是一锅烟。现在点烟有了火柴,烟袋锅有的也被纸烟代替了。这火镰和荷包也就没有佩带的必要了。

当然装饰物还要数孩子们的多了,且因年龄变化和岁时节令有所增减。满月时的围嘴有各种动物、植物造型,喻意深刻做工精细,造型独特,十分好看。过生日又要系百索,挂长命锁;过清明节、端午节又有各种香袋、荷包等,一些地方还要佩手镯、项链之类,物质的装饰与精神的护佑紧连一体。

旧时,京西一带结婚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家抬去食盒,内装米、面、肉、点心等:娘家要请“全福人”用送来的东西做饺子和长寿面,所谓“子孙饺子长寿面”,把包好的饺子再带回家。结婚这天,新娘下轿,先吃子孙饽饽长寿面。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同坐,并由“全福人”喂没煮熟的饺子吃,边喂边问:“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与生孩子同音)”!睡前要由四个“全福人”给新人铺被褥,要放栗子、花生、枣,意为“早立子,早生”。结婚这天请客人吃面条,讲究吃大碗面。也有的人家吃大米饭炒菜,菜肴多少视条件而定。

京北一带结婚这天由娶亲太太(由“全福人”充当)把新娘接来,拜天地入洞房时,要放一袋米(一般是高粱米),新娘被人搀扶退着走,登着粮食上床。接着吃子孙饽饽,新郎新娘各咬一口,窗外则有人问:“生不生?”屋内要连答三声:“生!”新娘结婚后的前三天要坐在床上,每天只吃少许饭,一般只吃栗子,主要为的是可少出门上厕所。结婚后的第四天男方要请女方娘家人吃酒。这天由男家找人端布(落红布)给大家看,若无喜布,娘家人就无脸吃酒了。酒席毕,新娘与新郎一起回娘家。

“回门”当天再回男家。近些年来,之后,这些习俗渐渐淡化了。

旧时,结婚后一个月,娘家要接女儿回娘家住一个月,叫“住得月”。

每年二月初二是接出嫁女儿的日子,娘家人要说:“二月二,搬宝贝”。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看父母,娘家要做面条、烙薄饼卷豆芽菜等各种好吃的招待女儿。

上海人可以说各式各样的上海话:宁波上海话、上海本地话、绍兴上海话、无锡上海话、广东上海话,甚至山东上海话,但唯独苏北味儿的上海话难登大雅之堂。一口苏北上海话就是一道低人一等的烙印,这在上海人的观念里早已根深蒂固了。

从地理上讲,苏北和江北是截然不同的。苏北是江苏的北部,江北则指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但在上海人的概念里,江北主要就是指长江以北的江苏地区,和苏北基本是一个概念。更有甚者用苏州河把上海市区一分为二:苏州河以北代表了苏北文化区,苏州河以南则是较为高等的地段。这可能与苏北人过去主要聚居于闸北、普陀、杨浦等地,而南京路、静安寺、淮海路等繁华商业地段和众多闹中取静的老洋房大都集中在苏州河以南的现实有关吧。

听过苏北话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好玩。上海的传统表演艺术滑稽戏里,操苏北话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苏北方言只有在作为供人取乐的表演工具时才扬起它卑贱的头颅。我对苏北话的最初熟悉就是从广播sitcom“滑稽王小毛”开始的,当时才6、7岁,模拟力非凡强,这个节目整个暑假没拉下一集,很快就学会了苏北上海话。于是一个叫王小毛的虚构艺术形象成为了我懵懂的童年不多的美好回忆之一。那时我就觉得世界上最搞笑的语言就是苏北话了。

大二时,我们学院搬到了位于宝山祁翔镇的上大新校区,那时学生宿舍尚未完全竣工,我们这些非大一学生就被安置在四周的祁连三村,一住就是三年。刚去的时候四周只有一个超市,新村里的房子(80年代一梯两户两室一厅的房型)标价800块一平方,现在想想颇为惊人,这是闲话了。新村的居民基本都是从闸北区拆迁而来的,所以那里的通用语言不是上海话,也不是本地话,更不是国语,而是五花八门的苏北各地方言。

一次在寝室楼下的车库泊(自行)车,听到坐在藤椅上的妈妈在和另一个躺在躺椅上的妈妈轧山湖:阿拉儿子讲,地理课老好白相额,中国额山水吃吃玩玩,玩玩吃吃(曲曲弯弯,弯弯曲曲)。从此我对苏北话的滑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和我同寝室的一个王姓同学,祖籍也是苏北,天天为乡音所缭绕,难免心血来潮,一天晚饭后闲来无聊,便用并不十分正宗的苏北话(充其量是王小毛的上海苏北话的水平)朗诵起了唐人元稹写的五绝《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末了还悲愤地加上一句“苦……liah……”。还别说,这首诗用苏北话念起来如泣如诉,非凡到味,一个幽怨的宫女形象油然而生。从那时起,我便将苏北话奉为一种艺术的语言。这位同学也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但不管什么都用苏北话或苏北腔来读,包括必修的英语和日语,但他的最爱是一本博尔赫斯的作品集。天天晚饭后,点上一颗烟,听他朗读淮版博尔赫斯成了我们寝室的终极享乐。

也许是怀才不遇的缘故,隔壁房间一位从淮阴来的同学对这种用大兴苏北话来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行为颇为不爽。这位同学长得牛高马大,头大如斗,一双臭脚威震四方,我们管他叫Download。一个晚上,他在洗脚时对耳畔传来的盗版博尔赫斯终于忍无可忍了,便唰地拔出浸淫在热水中的双脚,不及擦干就破门而入:“王XX,弄额冈剥爱物忒伐标增勒。”接着一把夺过博尔赫斯,翻了几页,表情严厉地大声念起了《闯入的女人》。那个晚上,博尔赫斯的作品被呱啦松脆的语言和热臭的脚气重新诠释了,大师在世时若听到这段诵读,必定立志苦学这门生动的外语。我们寝室里的人都笑出了几块腹肌,唯独王同学没有笑,我们从此也再没有听到他的诵读了。

去年欧洲杯时,上海台体育频道就推出了一个名为“笑谈欧洲杯”的节目,由三个海派笑星联袂主持。其中用苏北话为齐达内配音尤为搞笑,可谓深情并茂,娓娓道出了一个北非移民的酸甜苦辣。中国电影采用过很多方言对白——北京话,广东话,天津话,四川话,河南话,我想接下来最有表现力的可能的就是苏北话了。

说起苏北话,不得不说到苏北人。就像当年大批爱尔兰人去美国修铁路一样,苏北人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不断涌入上海,不但为上海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凭借着祖传的“三把刀”(菜刀、剃刀、钎脚刀)推动了沪上餐饮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但苏北和苏北文化始终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

虽说随着时代的进步,上海人一些狭隘的地域观念渐渐随风而逝,你在上海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我是陕北人,我是东北人,我是胶东人,大家也喜欢结交四面八方的朋友。可是除了江爷爷之外,还有谁有这魄力敢在上海的主流社会堂堂正正地介绍自己“吾是江北人”吗?连刘翔爷爷在镜头前那骄傲的苏北口音都会让让一些人唏嘘不已。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出色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现在被列为山西十大名胜之一的乔家大院,是在1986年底经重修后开放的。此后,陆续又有祁县渠家大院、太古曹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等出现在山西省旅游名胜行列之中。

这几处晋商宅院可说是将民居建筑文化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山西民居、甚至北方民居的菁华,同时,它也是晋商500年兴衰史的见证,大院里一砖一瓦、每个细节局部都有晋商文化交织其中。

晋商宅院结构严谨,一般呈封闭结构,有高大围墙隔离;以四合院为建构组合单元,院院相连,沿中轴线左右展开,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有的构成某种图形样式,取吉祥喜庆的象征意蕴。上面提到的四个大院,占地面积从5000多平方米到一万多平方米。其中王家大院目前开放面积1.1万平方米,这只是当年鼎盛时期大院总面积的1/15。难得的是,这些巨型宅院的建设虽然在几百年间持续展开,但布局设计、工艺技术、艺术风格方面却能保持协调一致、前后统一。

40多年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山西考察古建筑时,深邃富丽的晋商住宅院落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当时的记录中写道:“这种房子在一个庄中可有两三家,遥遥相对,仍可以想象到当日的气焰,其所占地面之大,外墙之高,砖石木料上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均出于我们意料之外许多”,“由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耸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之荣耀。”

先后开放的这四处晋商大院倒是各具特色,交相辉映:

乔家大院完全是城堡式的建筑,院墙高大如城墙,以前更夫行走其上,清脆的梆子,声闻方圆十余里。布局讲究方正和稳定,整座大院结构呈“喜喜”形。

渠家大院在建筑形式上十分讲究。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石雕栏杆院、十一踩木制牌楼和包厢式戏台院号称“四绝”。光是看屋顶的形制就极丰富,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各不相同。院与院之间均有牌楼相隔,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透露出些许书香之气。

曹家大院布满富贵气度,整体结构是篆书的“寿”字形。主体“三多堂”,取多子、多福、多寿之意,由三座四层的堂楼组成,楼顶还分别建有亭台,这在以平房为主的北方民居中显得尤为突出。

王家大院建在山坡上,远望是海拔2000米的绵山山脉,近处有小河流淌;前后院落每一进都上一高度,极具层次感。院内俯仰可见的砖、木、石雕刻异常精美,建筑构建无不精雕细刻,每个门墩、石础都堪称艺术品。尚在修整中的高家崖、红门堡建筑群气势宏伟,不日即可向游人开放。这些宅院被称赞“汇宋元明清之法式,集江南河北之大成”,从中足可领略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妙。

伦理学、民俗学的缩影在建筑中无处不在。大院封闭的整体结构,主次分明、内外有别的房舍布局,都能在封建意识形态的礼制、等级、纲常中找到对应。大院里也有民俗风情的尽情展示:寓意富贵吉祥的装饰图案花样层出不穷,包涵儒家教化内容的传说故事场景无处不在。晋商文化交织其中从地图上不难发现,这些精美恢弘的大院都密集于晋中盆地。

山西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物资交换的要冲,加之晋中南地狭人稠,外出经商谋生自然成了许多人的选择;勤俭、诚信、团结的作风,严密、科学的经营治理制度体系,一步步将晋商的事业推向高峰。晋商极少举家迁移至他乡,往往一人在外苦心经营,留家眷在原籍,讲究的是“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于是便有了那么多奇迹一般的大院,它们的豪华气派是晋商实力最好的证实。也有人从大院高墙深宅的建筑形制中看出了晋商的保守自闭、墨守成规。实际上,营造豪宅的行为本身就是一处致命伤:晋商资本大量流向土地,不利于商业资本向近代资本发展。尽管有着让今人也赞叹不已的经营思想、治理体制,但明清晋商终究是封建商人,遭遇纷乱的时代,衰落不可避免。

“做人先学礼”,礼仪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礼仪既是个人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于个人的需求,它反映了我们的个人素养和真实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英国哲学家洛克说:“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可见,礼仪一旦养成,它所呈现的价值不可估量,对我们来说也至关重要。

原创文章,作者:baidouy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8.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澳门人以前过香港方便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