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说话那么牛,像个哲学家一样?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人类社会关系总结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人类社会历史的不同时期,这四者都存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使得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从抽象的层次说,这一论断很接近社会的本质,根据这一层次的抽象,马克思也预言出一个面向未来的人类社会是什么样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抽象出好的诗词所以为人称道的原因,在于意境。意境就是人们读时的感受,让你置身于一种什么样子的场景。我们觉得一首诗词的优劣,就是能否让你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当然,因为人的不同,意境也会因人而易。这取决于自身所能感知的层次。如果说,没有社会经验,人是无法想像到诗词中的悲欢离合的。 那么抽象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从种种表象中剥离出它们的共同点,以及它们发展的根源。犯罪学的研究,常常会寻找,动机,时间~~等等,实际上也是对犯罪现象的一种抽象。那么一个高明的侦探实际上也就是把现象提升到抽象的不同层次。而抽象出的各个要素,成为推广应用的一般模式。 由此,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就该渐渐的发掘不同抽象层次的本质。正如我们现在思考如何去思考一样。我们抛开思考的是什么问题,抽象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抽象,然后利用抽象的方法来分析事务。 在我们的眼中,哲学家总是如此的神秘,不知道他们在整天想些什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抽象思考的层次。比如人从哪里来?智慧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一片茫然,而哲学家可以用比喻来阐释,因为基于他们认识到的抽象层次,他们已经发现了一些相似性的东西,对于低层次的思考者的问题,可以让他们除去疑问,或者引导向更深层次的思考。但是,如果你和他意识到同样的抽象层次,你会觉得,他的解释苍白无力,不见得是你想要的答案。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认识到我们思考的抽象层次,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运用。那么我们在不同层次的创新上就有更多的收获。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代晚期的文化气象,当然也不拘一格,虽不全然会有反传统、重个性、重自由这一系列,但这一风气仍弥漫于思想、文学与艺术领域,当是对于传统权威及礼教规范诸种压力的反弹,也是在反弹过程中的反思。一时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风气所及,即使系出朱子理学的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诸人,抗争奸邪,意气慷慨,置生死于度外,其行为作风也已是狂狷之流,不同于世俗的乡愿。明、清之交,国亡家破,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仍是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风气,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代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一段反思的检讨与创新的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在启蒙运动中,对于国家性质的提问引发了自由与人权的观念。这两个观念其实与希腊古典思想关系不大,却毋宁是宗教改革后重新界定神恩引申而来。人类与个人都蒙受神恩,神创造了人,而且神爱世人,因此人权是神圣的,人的自由不应由别人剥夺。于是,国家是由个别国民合订的契约所创设,以服务国民。这一转折,遂在 “国家”的定义中注入个别国民的权利,为民主政体确立了天赋人权为其基本要求。

——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家不会像哲学家那样去直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