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的地轴进动解岁差正确吗?

先答子问题:1地壳板块运动不是肉眼可见的可近似刚体;2、4看回答,因为是作用的是潮汐力;3支点算是在轨道上运动的地球重心

以前回答过陀螺进动,如果以下回答略过的部分(角动量箭头改变)不懂可先戳:

根据题主所说我仅从进动角度讨论岁差问题,首先我们先看岁差和作图,看角动量箭头如何改变:

我们看地球在几个方位的进动角动量,因为引力和距离有关,离太阳近的部分引力更大(潮汐力),而且地球因为自转,赤道部分是鼓起来的,是个椭圆球形,可看赤道部分重一点,我们看冬至夏至的效果:

太阳对地球的潮汐力转矩

而秋分春分则没有转矩:

赤道鼓起处直面太阳,没有转矩
角动量运动方向,就是进动方向,箭头大小代表转矩大小

再回去看看岁差那图是不是一模一样?

空间大地测量学肩负着监测区域性和全球性地壳运动、

研究地球形状及其运动理论

以及测定地球自转参数等方面的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需建立一地面参照系,而

在确定地面参照系的模式和探讨地球自转轴在惯性空间方向时,需要应用岁差(进动)

本章将讨论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受到摄动影响而使赤道和黄道坐标的基本

面发生长期的或周期性的移动,以及由此而导致恒星坐标的缓慢变化。

古希腊天文学家提摩卡里斯测得室女座

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卡斯测得该星的黄经值是

°。由此他断定,此星在

而且移动的方向是逆行的。这颗星在

喜帕卡斯称黄经增加的这一现象为岁差,

解释为恒星天球围绕对于恒星是固定的黄

极有一种顺向转动。我们现在所采用的解说是后来哥白尼提出的:地轴的方向在空间不

是固定的,但它与黄道所成的交角不变,它运动的轨迹是一圆锥,因而天北极在恒星天

球上所行经的路线是个黄纬为

年移动一周,这也就是天北极绕黄极运行的周期。

在极长的时期内,人们一直未发现恒星的黄纬和黄赤交角的变化,从而断定黄道是

世纪,人们根据古代天文学家对黄赤交角的测量结果,发现它的数

值也存在着缓慢的减少,但当时还怀疑这个差异可能是由于古代观测不精确所致。直到

发展了行星对地球公转摄动理论,证明黄道平面是移动的。现代观测结

果确定:黄赤交角约每百年减少

世纪中叶,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德雷

做出一个重要发现:天球赤道

面也有周期性的移动,围绕其平均位置的变动虽小,但却不可忽视。这就叫做加在岁差

年始,布拉德雷对天龙座

星作了长期观测。目的是为了寻找它的视差。但

年间又减少了相同的数量。他将天北极这一周期性的变化叫做章动,他认为这是

与月球轨道的交点逆行的周期相同的。布拉德雷还观测了另外几颗恒星也得到同样的结

果。接着,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达朗贝尔

与章动两种现象的从属关系,他首先对地球的自转由于日、月引力摄动而产生的效应,

由此可知,赤道坐标与黄道坐标的基本面是移动的,因此,恒星在此两坐标系中的坐

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作用,

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北黄极顺行旋转,

北天极以同样方向绕北黄极旋转。这种现象叫做日月岁差。

牛顿为了说明岁差的机制而作了几何学上的解释。

他假设地球是一个均匀的扁球体,

岁差是名词,进动是动词。西方把“岁差”定义为“进动”是错误的。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开创性、探索性。做好基础研究,既要靠学科向纵深发展,更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既要鼓励自由科学探索,更强调国家需求牵引;既要尊重科学发展规律,更强调科学技术工程的共通融合。加强基础研究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在战略导向、目标引导、前瞻布局、稳定投入等方面下功夫,更加重视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西方观测天象的参照系采用春分点。我们东方观测天象的参照系采用冬至点。无论春分点还是冬至点统称都是节气点。在地心说时代观测的岁差现象就是节气点西移。而今地动说(哥白尼的日心说)时代,观测的岁差现象也是节气点西移。于是岁差是节气点西移的观念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如今人们虽然认同了地动说,可是人们世界观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也就是这场天文学革命并不彻底。我们设想,如果地球没有公、自转运动,那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天相?答案很简单,就是所用的恒星(系外恒星及双星除外)黄道12宫节气点都是静止不动,只有月亮、行星、彗星极其缓慢的运动。如此说来,在地动说时代,观测到的节气点西移就是假象,节气点根本就不能西移。

对于岁差天象的观测,古今观测手段原理没有什么根本变化,只是观测仪器精度有所进步。观测到的节气点西移,其实是观测仪器指向西指,仪器西指并不代表节气点西移。早在300多年前,牛顿大师为了不让节气点西移,采用地轴进动让地面观测仪器的指向西指。这在北半球观测者看来比较合理。地轴进动解岁差,地轴两端运动方向相反这与南半球相矛盾。另外地轴进动解岁也不符合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对岁差所有恒星的黄经有显著改变,而黄纬没有什么改变的描述。因为地轴进动不但使所有恒星黄经有显著改变就是黄纬也有显著改变的描述。所以地轴进动解岁差根本就不正确。虽然地轴进动解岁差不正确,但是给我们的启示是节气点不能西移。

神舟十号发射前曾经向社会征集太空实验项目。我去邮件提出太空自转天体(陀螺)在微重力、无支点的环境下不能进动,地球不是陀螺,岂能在一起相提并论?。实验结果事实也是如此。

恒星年与恒星日分别是地球公自转周期。恒星年的时间长度测量已是很精确,是365日6时9分10秒,地球自转周期是23时56分4秒。那么我们根据地球公、自转周期轻易地计算出地球每恒星年应该自转的角度。恒星年÷恒星日×360°=176222°因地球围绕太阳公自转都是逆时针,那么回归年就被地球公转抵消掉360°(一个恒星日),所以回归年地球应该自转=176222°-360°=176222°。公元1944年是回归年较短年份,其时间长度是365日5时35分38秒,地壳自转88125°。这足以证明地球内部与地壳自转不同步。

天文学界最大的成就就是历法。根据太阳系运行规律提前计算出节气点发生时间,编撰万年历。回归年是历法年,采用的计时器其时间要与地壳表面的真太阳时同步,是天然计时器。我们人造计时器一般都是顺时针运行。而我们的天然计时器却是逆时针运行。

为什么恒星日短于太阳日?为什么恒星年长于太阳年?

自然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岁差与地球磁场逆转都在暗示着地壳与地球内部存在着相对运动。岁差是经向运动而地球磁场逆转是纬向运动长期的经向运动导致地壳的纬向运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牛顿盘为什么是费力轮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