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发射气象卫星?

刚刚,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据悉,此次探测目的是一次实现“绕、着、巡”三步走,即对整个火星进行全球观测、成功着陆火星,以及火星车进行巡视勘测。

这样高起点、高难度的挑战

离不开中国航天人的努力

有着云南籍航天人的身影 

他们在其中承担了什么样的任务?

他们对此次任务又有哪些看法?

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张树磊,来自云南澄江,投身航天23年,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91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工程师,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负责中心系统工程师团队任务工作组织计划的抓总统筹。

一回首,我已经到基地20多年了,在这20年里,我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进步与腾飞。西昌发射场从刚来时一年打两三发任务,发展到现在,一年可以打将近20发任务,我们的发射周期也从以前的一发任务将近60天,缩短到现在两发任务发射间隔只需要15天左右,发射效率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我们所能发射的火箭也从以前的一两种型号发展到我国现役所有火箭型号;我们还创造了连续86次航天发射成功的世界纪录,在我们一代代西昌航天人的努力下,中国航天从西昌走向世界、走向深空,第一次成功地在月球背面实现了软着陆和“月兔”号巡视器自主巡视。西昌成为了中国航天的圣地、高地和福地。

从西昌走向文昌,我们的视野更宽了,射向更广了,射程更远了,载荷更重了。在这里,我们实现了“胖五”首飞,实现了“天舟”升天。当前,“天问一号”发射任务将迈出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我相信我们火星探测一定会成功,并圆满实现工程目标。因为我们有西昌航天精神,海岛创业精神的支撑;因为我们有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好作风;因为我们有国际领先、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还因为我们有一支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好队伍。

胡嘉,来自云南昆明,投身航天15年,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69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测发地面系统工程师,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负责测发地面系统工程师团队工作的技术牵头和行政管理工作。

我是一名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了15年的云南人,一直和发射场地面设备打交道。火箭一飞冲天的画面总是让人无比激动,但在此之前的复杂而周密的地面准备工作,才是火箭顺利起飞、卫星\探测器\飞船成功入轨的重要保障。如果说火箭的飞行是以秒、分钟为单位来计数的,那么地面准备工作就是以周、月为单位来进行。从火箭的运输、测试到燃料加注,每一项工作都与地面设备密切相关。

这15年来,我亲眼见证了发射场地面设备从现场手动控制到远程操控、从国外设备唱主角到国产自主可控设备全面运用、从依赖人工到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变。同时,由于地面设备的原理相同,我也亲身参与了文昌发射场的部分建设工作,看见了一座现代化的发射场在椰树林中拔地而起。

现在,文昌发射场作为中国最新、最先进的发射场,成为了我国火星探测的母港。地面设备永远不能上天,我们这群“地勤人”也不会有航天员那么伟大,但我们的心一样向往深空,向往无垠的宇宙,向往着中国航天问鼎天下的那天。

仝非,来自云南昆明,投身航天15年,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69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航天器与试验鉴定系统工程师,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负责测发系统技术工作。

“能够参与和见证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他说。在他奉献的青春里,他和他的同事们曾一起托举起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探测器,北斗二号、三号卫星进军太空之路。在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的山沟沟里,两座高耸的塔架不知陪伴了他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依稀记得,在那个阴雨蒙蒙的午后,火箭在两个闪电之间直插云霄;在那些斗转星移的夜晚,塔架在群山的环抱中金光闪闪;而他,一个普通的身影,淹没在钢铁支架下,淹没在测试记录中,淹没在紧张稳健的流程中......在短短15年时间里,他已经历过百余次发射任务。

现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正奔袭在亿万公里的征途上,前期多少个不眠之夜,换来了发射的圆满成功!这又是中国航天的“首次”,而且后续还有更多的“首次”!加油“天问”,一路顺风。

樊晶,来自云南宣威,投身航天10年,参与执行西昌和文昌两个发射场航天发射任务50次,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系统工程师,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担任气象预报员。

此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中,我担任气象预报主班,负责任务各个关键节点以及加注发射阶段所需气象预报预警产品的制作及发布,为“天问”问天寻找最佳飞天窗口。

非常有幸能参与这次里程碑意义的航天发射任务,能在发射现场见证了中华民族向太空进军的号角。“天问一号”来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从屈原向天叩问宇宙起源,到今日中国航天人探索火星,不仅仅是航天科技和深空探测水平方面的巨大提升,更对人类文明进程及探索宇宙与生命的意义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

志高霄汉近,梦广天地小。面向星辰大海,我们航天人怀揣航天梦、强国梦,保持探索太空、遨游太空的无限渴望,凝神聚力、勇攀科技高峰,实干担当、定能攻克一切艰难险阻,飞抵梦想的时空!

此次探测火星难点在哪里?

为什么选择文昌发射中心?

与以往相比此次发射任务有何不同?

想更多地了解这场“英雄之旅”

来看看工程师们的“官方解答”

1.7月17日,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已垂直转运至发射区。为何这一次选择的是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测控系统工程师盛午刚:

火星探测器质量重达5吨,而且需要达到宇宙速度才能脱离地球重力束缚前往火星,因此需要起飞推力大、运载能力强的运载火箭,目前我国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现役火箭正是长征五号遥四火箭,而且只有长征五号遥四火箭能够满足本次火星探测器运载需求。

2.此次任务为什么选择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相比其他发射中心有怎样的优势?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测控系统工程师李礼航:

本次火星探测任务只有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才能满足探测器发射需求,而海南发射场是目前唯一能发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发射场;海南发射场纬度低,地球自转切向运动速度大,能够为火箭提供较大的初始运动速度,有利于节省火箭燃料、提高火箭运载能力。

3.与以往相比,执行“天问一号”发射任务有哪些难度?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测控系统工程师李礼航:

火星探测发射窗口两年一遇,世界航天强国纷纷亮出压箱底的技术同台竞技,“天问一号”是我国火星探测首役之战,也是我们探索浩瀚太空、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战,胜战压力大;火星探测需要将探测器准确送入地球向火星的转移轨道,轨道设计难度大、测量控制精度要求高。

4.在测控方面,我们测控系统团队做好了哪些准备?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测控系统工程师盛午刚:

在火箭测控系统方面,我们已经完成了包括光学、雷达、遥测、遥控等多手段,陆基、海上和天基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测控系统布局,并严密检验了测控系统与火箭测控合作目标接口的匹配性、反复验证了测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和可靠性,能够全方位检测火箭整个飞行过程中的工作状态和飞行姿态,确保火箭安全飞行。此外,我们也已经做好了与深空测控系统的对接工作,确保火箭和探测器分离后深空测控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铺获探测器,顺利完成后续的测控工作,全程为探测器的火星之旅保驾护航。

5.与以往相比,执行“天问一号”任务有哪些创新点?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数据处理系统高级工程师刘涛:

地球—火星转移轨道并不是传统的地球卫星轨道,这对火箭飞行弹道的判断和外推有新的特殊要求。以往任务中航天器的轨道是椭圆轨道,本次任务中是双曲线轨道。数据处理系统双曲线轨道计算是我们首次面临的课题,算法需要重新研究,软件也需要进行适应性修改。此外,本次任务还需要计算航天器的逃逸能量。逃逸能量是衡量航天器是否能摆脱地球引力的控制、前往火星的最直观的信息。本次任务对航天器初始轨道的精度要求很高,对于火箭系统、测控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6.在发射任务之前,我们一般会做哪些准备工作?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测控系统工程师盛午刚:

规划设计测控系统布局;检验测控系统与测控合作目标的接口匹配;验证各个系统工作的协调性和可靠性;气象会商;射前功能检查和推进剂加注。

7.火箭发射需要气象窗口,此次发射任务的气象窗口情况如何?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系统高级工程师党建涛:

没有雨,不打雷,也没有台风,高空风和地面风都不大,所有气象条件都满足。

此次任务是我国行星探测

来源:云报客户端(通讯员 何玲)

部分内容整合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

中国航天发射活动创下历史新高

全年共计执行39次发射任务

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大部分火箭采用“一箭多星”的方法

将95颗中国自主研制的卫星发射升空

2018年卫星发射次数

我国已成功发射500余颗卫星进入太空

依然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有289颗

(不包括国际合作卫星)

2018年各国在轨卫星数量

根据国家和民营航天企业公开的星座计划

中国还将发射超过3600颗卫星

拥有这种发射能力的国家

要这么多卫星有什么用?

在我国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

分布着将近650万个地面通信基站

覆盖超过我国50%的国土面积

它们支持着大家日常的通信往来

若地面通信基站失灵或被毁

对应的地面区域瞬间会成为信息孤岛

不受地面状况限制的通信卫星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

救援队才在震后31小时

通过国外海事卫星接通了灾区第一个电话

2008年汶川地震烈度图与灾区通信中断分布图

我国意识到卫星通信系统的薄弱

快速开展了中国移动通信卫星项目

发射了我国首颗移动通信卫星

号称“中国版海事卫星”的天通一号

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

卫星电话作为唯一对外联络的工具

抗洪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卫星通信网络只是初具雏形

应用范围和场景还十分有限

“虹云工程”、“鸿雁星座”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成型

在飞机、高铁、邮轮上使用卫星WIFI

随时进行地面基站网络与卫星网络之间的切换

“您拨打的用户不在服务区”

截止到2019年第一季度

北斗芯片累计销售8000万片

手机、手环、学生卡、老人卡等

让你时刻知晓自己的位置

下载“北斗助手”APP可查询手机北斗信号接收情况

从2000年第一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始

617万辆道路运营车辆

3.56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

36个中心城市8万辆公交车

都安装了北斗的终端系统

我们什么时候能到10W+

电力、燃气等行业也利用“北斗”的定位功能

开发出了适合各自的监测系统

北京超过2万公里的燃气管线

都在北斗的定位监测之下

后台能精确查出问题管线、阀门

并随时监测燃气是否能安全平稳地到达你身边

“北斗”在农业领域也有所建树

农业部门开发出了自动化精细耕作系统

已有超过9个省区规模化使用该系统

我国现有4万余艘渔船装有北斗接收机

渔民不仅可以通过卫星知晓位置方向

还可以使用北斗的短报文通信功能

北斗为千万渔民保驾护航

有相当大的原因是因为国防安全

中国在航天领域已拥有丰富的经验

民生也是卫星系统关注的重点领域

“风云”“高分”“资源”“环境”“海洋”

结合“风云”卫星探测器与云图

我国实现了天气预报10分钟内更新一次

根据日趋准确的预报和预警

民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风云四号”卫星云图GIF(图中可见“利奇马”及“罗莎”双台风)来源:中国气象局

台风“利奇马”路径概率预报图

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NASA有意重启登月计划

俄罗斯计划建设月球基地

SpaceX移居火星计划进行得如火如荼

探测月球的“嫦娥”系列卫星

探测暗物质粒子的“悟空号”

寻找黑洞的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号”

探测地球磁场的“双星计划”

实现在月球上采样并返回地球

计划发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

并于2022年前后建成中国空间站

实现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

人类需要搭载去往太空的“诺亚方舟“时

能有给你一张船票的力量

1956年钱学森起草的

《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

拉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点燃了国人探索太空的热情

航天人在发展航天事业中的孜孜以求

[来源:地图会说话微信公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象卫星的种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