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平方与地球重力加速度几乎完美一致,二者之间有关系吗?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它是一个常数,而且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约等于3.1415926。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地球拥有一个重力加速度,顾名思义就是重力对自由下落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它并不是一个常数,但在对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之下,可以当做一个常数来进行处理,而这个常数一般都取9.8。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圆周率π和重力加速度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但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情况就有些不同了,因为圆周率π的平方约为9.87,而这就与重力加速度所取的9.8非常接近了,于是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思考,圆周率与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之间是否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人是一种非常热衷于寻找联系的生物,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种对于确定性的追寻。

世界对于人而言,太过神秘了,即使是在现代科学的加持之下,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仍旧极为有限,而有限的认知会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则会让我们感觉很不安全。

为了能够重拾安全感,于是人们开始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寻求联系,这种做法为人类认知和发现客观规律提供了不小的帮助,以至于现代科学的发展都因此而受益匪浅。不过这种寻求联系的热情也会让人变得神神叨叨,于是企业管理者试图通过星座来快速掌握员工的性格,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如果早上出门发现眼皮在跳,那么则会小心翼翼地寻找坏事,在坏事发生之前一直惴惴不安,而一旦坏事发生,哪怕只是踩了一块口香糖,立刻如释重负,而这样的坏事其实每天都会发生,所以当你刻意寻找就能把它完美地与眼皮跳与不跳联系在一起。

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好习惯,但过于神神叨叨则会把好习惯变成坏习惯。

地球重力加速度取值9.8,而圆周率π的平方约为9.87,两个数值如此相近,如果说没有联系,恐怕谁也不会相信,当然,如果硬要寻找其中的联系,其实也非常简单,只需要几步计算就可以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计算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因为数学本身就可以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所以要说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还要找寻二者之间的物理意义。

事实上,圆周率的平方与地球重力加速度相近,只是一个误会,因为二者的相近只是体现在了数值上,圆周率π的平方的确是9.87,但地球重力加速度可不是9.8,而是9.8s/m∧2,它是由单位的,而单位这个东西恰恰是人为定义的。

圆周率π的平方之所以在数值上与地球重力加速度相近,恰恰是因为地球重力加速度选择了米和秒这两个单位,如若不然,二者在数值上可就相差千里了。

而且即便是米和秒这两个单位,它们也不是固定的。早前,人们定义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再据此计算出分和秒的时长,后来,为了让时间长度更为标准,又定义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磁场下跃迁辐射周所持续的时间为原子时秒,这就是现在所使用的世界统一时间。在上述两周对秒的定义方式之下,所得的重力加速度数值自然也是不同的。还有米的定义,现在是定义巴黎子午线上从赤道到北极点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为一米,然而当初也有很多科学家建议以单摆摆长来定义长度单位,如果当初这样做了,那么重力加速度的值就约为9.87,正好等于圆周率π的平方,这样看起来不就更加离奇了。

圆周率π是一个确定的常数,而地球重力加速度的值受到人为定义的影响,所以二者的相似不过就是巧合而已。

此外,圆周率π可以用来计算宇宙中任一星球的赤道长度,而它的平方只不过是与地球的重力加速度相近而已,如果把地球换成木星、火星、土星,那么两个数值可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所以,圆周率与地球重力加速度之间的相似性只是一个美丽的巧合,二者这件并不存在本质的联系,至少目前看来是如此。

在不同事物之间寻找联系是一个好习惯,但如果能够在保持这一良好习惯的情况下避免自己陷入神神叨叨的境地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找寻联系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之间是否存在确实的证据。

这是那本邪书里面写的?
先上结论:圆周率和重力加速度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它的值是不会变的,而且是标量;
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学概念,其大小等于受到的地球的万有引力的铅直方向分量即重力的大小除以物体的质量,方向沿铅直向下,重力加速度是一个向量。而且地球不是完美的球体,不同地方、不同高度的重力加速度都不相同。

说白了,就是地球和月球上面的圆周率都一样,但是重力加速度不一样。

说二者相等的,一般是高中物理老师,指的是二者数值上接近,近似计算的时候可以抵消简化计算,并不是说两者之间有直接关系。

  圆周率π的平方是9.87,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数值是9.8(高中物理有时使用10),这两个数字的接近,排除巧合的原因,这个明显的相似之处会让人联想到很多的神奇的事情,毕竟地球和自然都是充满着神秘的事情的,而人类的探索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所以发生这样的联想是很正常的。其实关于这两者的关系我们透过下面的各自的测量和计算就能知晓纯属巧合。

  圆周率π跟地球重力加速度本质上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圆周率π是一个恒定的常数,不会因为时间空间位置而改变;而地球重力加速度是会随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而且是有单位的,为米/秒的二次方,其数值大小会依赖于长度米的定义和时间秒的定义。

  现在的地球重力加速度数值上跟圆周率π的平方很接近属于巧合,但是历曾经有机会使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数值等于圆周率π的平方。

  早期标准长度测量方法彼此不同,随着17世纪科学活动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要求建立一种基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标准”。在法国大革命取得成功之前,虽然也有提议将地球的大小作为长度单位,但是较有共识的提议是一个钟摆摆动固定周期时的摆长作为长度标准。

  基于16世纪末伽利略开创性的研究,经过17世纪几位科学家的系统实验和理论研究,钟摆的性质已相当清楚,钟摆原理的重要性立即得到了承认。更重要的是,科学家已经知道单摆在某一特定位置的小振动周期实际上只取决于它的长度,换句话说,单摆被视为一个能够将空间与时间联系起来的物体。因此,许多科学家怀着极大的热情,发现了把长度这个不完全的、任意的单位固定在某种有规律的、不变的东西上的可能性。

  在那个时候,时间的单位已经毫无疑问,地球的自转自古以来就为时间单位提供了参考,秒或小时。古埃及人首先将整天划分为24个阶段,而这一划分根植于古巴比伦文化,中世纪的天文学家们进一步将之细分为小时60分钟60秒。

  在1660年,第一个基于摆长作为长度单位的建议是由由惠更斯向英国皇家学会建议的。1668年,让·皮卡德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1790年4月,在较终决定将地球子午线作为长度单位前一年,法国也有提议将基于45度纬度的秒摆作为长度单位。同期的美国英国都有基于钟摆的规则振动作为长度单位的度量制度出现。

  然而,在第二年春季初,法国科学院选择了一种基于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单位,从而导致秒摆结束作为长度标准,主要原因是该委员会对的度量衡都采用了十进制,而秒摆所定义的长度依赖于时间秒的定义,而秒的定义被认为是不自然的而且也不是十进制,为人为规定的整天的86400分之一。

  如果当初将周期两秒单摆的摆长作为长度标准,定义为一米,根据单摆的周期计算公式,地球重力加速度将会正好等于圆周率π的平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