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上常见风级有哪些?各是怎样估测的?三年级下册的简答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苏零字第苏吴中217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两栖攻击舰为啥这么“火”

意大利 “的里雅斯特”号两栖攻击舰。资料图片

韩国“独岛”号两栖攻击舰。资料图片

巴西“大西洋”号两栖攻击舰。资料图片

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资料图片

近年来,关于两栖攻击舰的新闻越来越多。继建成“独岛”号两栖攻击舰后,韩国的“马罗岛”号两栖攻击舰又完成了首次试航。俄罗斯和法国废除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采购合同后,俄方自行建造两栖攻击舰的工作已展开。美国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好人理查德”号爆炸失火导致最终退役的消息,更让世人对两栖攻击舰的关注热度上升。

那么,各国海军为什么竞相对两栖攻击舰表现出很高热情?究竟什么是两栖攻击舰?它有哪些功用?目前研发与列装进展如何?未来又会怎样发展?请关注本期相关解读。

赋予两栖攻击舰旺盛生命力

舰体庞大,采用纵通式或滑跃式飞行甲板,甲板一侧有舰岛,甲板下方有大型机库和配套升降机,能出动相关武器装备对陆地目标实施打击……这些特点,使两栖攻击舰有了“准航母”之称。

但是,“准航母”毕竟不是航母。和航母相比,两栖攻击舰有不少独特之处。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这些独特之处,两栖攻击舰才得以在航母“卧榻”之侧“酣睡”,并能在海战场上“另立山头”,呈现出旺盛生命力。

两栖攻击舰,又称两栖突击舰。这一称谓中的“两栖”,是指它具备从空中和海面向目标地域投送登陆力量的能力。

投送登陆力量,为登陆部队提供空中与水面支援,进行立体登陆作战,可以说是两栖攻击舰的主要任务。从这一点看,它与航母有着明显分野。

航母主要依靠其舰载机,包括战斗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反潜巡逻机以及反潜、搜救直升机等,来执行各种作战任务,主要目的是争夺地区制空权、制海权。两栖攻击舰的载机以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降战机为主,主要用于登陆时运人运物和提供火力支援。

担负任务的不同,使得两栖攻击舰与航母在舰体结构设计方面似是而非。和两栖攻击舰相比,航母没有甲板下的船坞和大型货舱,其舰体也没有供装甲车或登陆艇等装备从后面入水的开放式通道。为遂行登陆作战任务,两栖攻击舰在总体布局上采用了高干舷、坞舱、车辆舱等较多特殊设计。

从历史沿革上讲,与两栖攻击舰相比,航母属于“先行者”,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两栖攻击舰出现得晚一些,在二战之后,是直升机大规模装备各国海军后出现的舰种。最初的两栖攻击舰,以直升机航母形式出现。随着时代发展,它渐渐融合了船坞登陆舰、船坞运输舰的功能,最终发展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两栖攻击舰。

不同的作战定位与功用,使两栖攻击舰与航母所搭载作战人员也有所不同。航母所搭载的作战人员相对固定,有着固定编制。两栖攻击舰相当于客运兼货运船,和立体登陆作战有关的人员和装备皆可运送,所搭载人员数量远超编制舰员数量,通常设计有专门的人员保障服务空间。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两栖攻击舰的功能趋于轻型航母化。比如,它可搭载更多战斗机。在感知能力方面,虽然它仍无法像大型航母那样配置预警机、电子战机等诸多辅助机型,但借助更多外部感知手段,两栖攻击舰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但是,这种趋势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两栖攻击舰的定位——海空一体投送登陆力量的大型水面平台。

与诸多两栖船坞登陆舰、坦克登陆舰等相比,两栖攻击舰优势明显,对登陆部队和装备的运输更为集中、经济、高效,防护能力也更全面。

是其独特能力与高性价比

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艘两栖攻击舰问世时起,世界各国研发、建造两栖攻击舰的脚步从未停止。

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家拥有自主建造两栖攻击舰的能力,如美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韩国、日本等。

有些国家则是通过购买方式获得两栖攻击舰,如阿尔及利亚、埃及、土耳其和澳大利亚等。

俄罗斯、新加坡则在计划建造本国的两栖攻击舰。

多国竞相研发或列装,阵阵“热浪”袭来的背后,是两栖攻击舰拥有的独特能力与高性价比。

搭载的武器装备数量较多。除必要的侦察感知与防卫系统外,两栖攻击舰能搭载各类直升机、装甲车、坦克及一定数量的作战部队。这些人和装备共同组成两栖攻击舰的“拳头”。利用舰上种类齐全的输送工具,如直升机、通用登陆艇和气垫登陆艇等,这些舰载装备和武装人员可以很快上岸,形成强大地面打击火力。如巴西“大西洋”号两栖攻击舰,可以搭载10余架反潜直升机或运输直升机、攻击直升机,4艘气垫艇、数十辆装甲车、火炮,以及数百名士兵。

海上作战自持力较强。两栖攻击舰“块头”普遍较大。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和韩国“独岛”号两栖攻击舰排水量均在万吨以上,澳大利亚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的满载排水量超过2万吨,美国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的吨位更大,超过4万吨。俄罗斯媒体披露的自建两栖攻击舰吨位与美国的该类舰不相上下。满载排水量4万多吨,这已经与法国“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的吨位不相上下。凭借如此吨位及强劲动力,两栖攻击舰在海上能更加稳定地航行,可以储存、运载更多油料、弹药与生活补给品。加上航海、指挥、通信相关辅助系统的完善,两栖攻击舰的海上自持力更强,能在更远海域长期遂行打击、威慑和充当海上基地的作用。

能担负多样化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两栖攻击舰本身就是舰船功能融合的产物。随着作战需求牵引,它的功能仍在不断拓展。如美国黄蜂级两栖攻击舰融合了直升机航母、两栖攻击舰、医疗船等功能,可以遂行与之相应的多种任务。法国DCNS公司习惯把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简称为“BPC”,这是“海外干预”“两栖攻击”“作战指挥平台”的法语缩写。由此可以看出,该级舰同样有用于遂行多种任务能力上的定位与考虑。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综合能力中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对舰船的改造与改进灵活放大。如澳大利亚堪培拉级两栖攻击舰,融合了轻型航母的特征,稍加改造就可以搭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机。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前两艘取消了坞舱设计,强化了空中打击能力。

除此之外,新一代两栖攻击舰可利用舰上所配备的功能完善的指挥控制和侦测系统等,在海战中充当指挥舰角色,或者担负起反潜作战甚至是电子对抗等任务。

从性价比上看,两栖攻击舰的经济性较好,研制与建造价格相对较低,造价通常只是航母造价的1/3~1/2。它的建造工艺比航母简单,研制周期较短,对于建造厂家及船坞,乃至停泊港口的码头长度及辅助设施要求也相对较低。法国在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服役之后,就退役了传统船坞登陆舰,没有再建造代替品。类似情况还发生在英国。这说明,对于一些国家来说,与保持传统两栖舰队相比,建造两栖攻击舰更为经济实用。

将使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热度不减

自诞生以来,两栖攻击舰作为海上大型作战平台,以其多样的装载方式、灵活的战术运用、综合的任务能力、强大的指挥功能,备受各国青睐。

不少国家在已拥有其他类似装备和平台情况下,仍表现出对两栖攻击舰的“热衷”。

与“独岛”号两栖攻击舰相比,韩国的“马罗岛”号两栖攻击舰建造时间明显变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韩国在“马罗岛”号建造中做了很多改进。

该舰搭载的导航雷达、反舰导弹防御系统以及螺旋桨、升降机等实现了国产化,还搭载有新型防空雷达,对空探测能力更强。

这种数量上的增加与质量上的提高,背后是战备方面的迫切需求。

在今后海上作战中,搭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机的两栖攻击舰,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航母发挥作用,夺取局部制空制海权;可以和驱护舰组成两栖突击编队,对目标地域实施突然打击,开辟登陆场;也可以和登陆舰、船坞运输舰等组成大型输送编队,实施成建制战略支援投送;还可以编入航母编队,执行战役级作战任务,或长期在前沿部署。

两栖攻击舰的能力仍在拓展。近年来,已有国家提出建造小吨位两栖攻击舰的设想,很可能用它来执行特种作战任务。

显然,这种能力上的拓展,仍然遵循着一个规律,那就是各国发展两栖攻击舰都是以各自综合国力、战场需求以及舰载装备的发展水平量身而定。

未来,两栖攻击舰会朝什么方向发展?相关趋势会随着时间推移日渐明晰。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它将在兼顾能力均衡的基础上,兼容更多舰载机型,提升舰载武器系统、侦测感知系统、综合指挥系统的性能,进一步增强综合作战能力;在自给力自持力方面进一步改善提升,确保能更长时间地部署在海上,形成威慑,并随时发起相应打击;同时,在对有人装备不断挖潜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无人装备上舰及使用数量,使两栖攻击舰能更好地遂行侦测感知、登陆作战等任务,不断提升自身执行多样化任务能力,也是其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上文书我们讲到蒲福和姐夫埃奇沃思一起在折腾信标机系统。毕竟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都受到欧洲大陆上拿破仑的强大军事压力,所以他们就必须建立一个预警网络。但是最后的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所以,最后蒲福还是回到皇家海军的序列,这才是他最喜欢干的事儿。
姐夫埃奇沃思的人脉还是挺广的。所以蒲福这一次不但回到了皇家海军,而且职位上还有了提升。他还是挺高兴的,兴冲冲地就从爱尔兰出发,来到了英国伦敦的皇家海军造船厂。他原本以为有一艘新下水的军舰在等着他去指挥,没想到是一艘老船。
伍尔维奇号护卫舰长40米,不算太大,十分老旧,本来是一艘灵活的战舰,但是现在被改造成了补给舰。说白了就是打杂的。蒲福对这个工作充满了抱怨,想想也是,一天到晚装货卸货,实在不是个能建功立业的岗位。

左边大船就是伍尔维奇号补给舰

那也没办法,谁叫他就捞到这么个职位呢。蒲福三天两头的就从报纸上得到纳尔逊的消息。他带着舰队在兜着屁股狂揍法国人,特拉法加一场大战,把法国维尔纳夫领导的舰队打得抱头鼠窜。纳尔逊本人也光荣牺牲,但是他也成了英国的民族英雄。蒲福想想就憋气,你瞧瞧人家,再看看自己。用蒲福自己的话来说,他天天的工作就是把新的船锚装在船上运出去,然后再把旧的船锚装在船上运回来,这样的工作多没劲啊。
不过,这样一来倒是给蒲福留出了足够的时间。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整理和记录航海日志上,他记录的航海日志越来越详细。他大概把风成4个等级,轻风、和风、狂风、软风。这样的表述显然是非常模糊的,这也反映出当时海军的一种文化,对天气的记录都是以个人的感受和文学化的描述为主。
蒲福觉得,自己是严格按照分级去记录风力大小的,但是这并不是一个通用标准,自己记录的“狂风”和别人记录的“狂风”是一回事儿吗?这可就未必了。他并不是第一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在他之前的笛福就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

最早版本的《鲁宾逊漂流记》

迪福就是写了《鲁滨逊漂流记》的那个作家。他还写过其他关于航海的小说,所以他对航海是有一定了解的。
他发现英国水手跟其他国家的水手对风的感受完全不是一码事。别的国家的水手觉得这已经是大风暴了,在英国水手看来只不过是毛毛雨。笛福是英国人,难免有点胳臂肘向里拐。他认为因为英国人的船只足够先进,所以再大的风也不在乎。外国人的船就不行了,他非常看不起东亚和日本的小帆船。所以英国水手觉得这种风简直就是毛毛雨,外国水手已经被晃的受不了了。这种说法看上去有道理,实际上是因为他见的太少。东亚的船可是一点都不小,你想想郑和的宝船得有多大。

约翰·斯米顿,背景是他设计的灯塔

不过迪福描述的这个现象倒是真的存在。大家对于风的描述,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所以不具备参考价值。前人也为此做出过努力。有一个工程师叫约翰·斯米顿。他是个灯塔建设专家。他曾经修过运河,建造过风车和水车。所以他在研究风车的过程之中曾经编制过一套风级表,后来写成了一篇论文,还获得过克普利金质奖,即便如此,这个风级划分方法还是没有推广开。没引起大家的注意。
不过呢,海军有个老牌的测量专家叫道尔林普,他经验丰富,深知精确描述风力对于海上航行的意义,所以他在他写的那本《实用导航》的书里面就引用了斯米顿的风级表。这本书大概是1790年左右写的,但遗憾的是,这本书从来就没有出版,他的想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根据现在的研究,蒲福和道尔林普是认识的。有可能是从道尔林普那里了解到了斯米顿风力分级的思想。所以蒲福就在此基础上开始付诸实践。既然所有的英国海军指挥官都要撰写航海日志,这是他们每天都要做的工作,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好好的把航海日志完善一下呢?1806年1月13日,他留下的这篇航海日志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在这篇航海日志里,他做了一个规定,把风力划分为0~12级。当时还没有测量风速的仪器,所以蒲福是以护卫舰的帆作为参考物的。能够把帆撕裂的风,当然就是最大的风,标记为12级。在蒲福看来,更大的风就没有必要再分级了。如果风大到能把船帆扯裂,把桅杆吹断,风级不风级的就先放到一边再说吧,您还是先保命要紧。
这套风力划分方式后来被称为蒲氏风级。所以我们小时候曾经背过“1级青烟随风偏,2级轻风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这些划分方式就是蒲福的分级表。只不过为了方便使用,改成了以陆地上的日常现象作为划分参考。气象台当然不靠这些,气象台有专门的测量风速的设备,严格的风级的划分还是以速度为标准。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既然风力是可以分级的,那么对其他天气现象应该也有一些确切的描述方式,所以蒲福制定了一套符号系统。比如说用字母b表示蓝天,用字母s表示闷热,用h表示薄雾,如果空气比较潮湿就写成dp,如果是大雾就写成fg。有雨就写成r,有风就写成sq,有雷暴就写成t。这些符号连同其他21个符号被写成一大排,每个天气类型之间有逗号隔开。有经验的话看一眼就知道那天到底是个什么天气状况。
可以说前两年的经验对他很有帮助,因为他帮着姐夫鼓捣信标机,信标机能传输的信息并不多。自然少不了要规定一套紧凑简练的编码系统。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蒲福自己干的,所以他就把这些经验成功的运用到了航海日志上。
就在这一天的航海日志上,蒲福不但把他的风级表完整的写了出来。同时还记录了当天的天气,风是从北方吹来的,强度介于4级到10级之间。头顶上是蓝天,于是他写了个b,天气是有风,所以他记下了sq。这一套记录方式成了现代气象学重要基石天气系统的起源。
1806年的1月13号这一天恰好卡在了两个重大事件的空档里。4天前英国为自己的英雄纳尔逊举行了国葬,10天以后,英国的首相小皮特去世。这位小皮特是英国杰出的政治家,从24岁起就担任了英国首相,一干就是18年。1801年辞去首相职务,到了1804年再度出山,又干了两年,最后死在了任上。
既然前后都有大事发生,那么1月13号这一天也就显得稀松平常。只有去研究气象学史的人,才知道这一天对人类到底有多么重要。蒲福当时作出的这些规定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他也没觉得这件事有多么重大,对他来讲不过是个举手之劳。蒲福最忧虑的还是自己郁郁不得志,一天到晚陪伴着这艘老旧的补给船,没完没了的跑来跑去。这个月去一趟马德拉岛,然后再去一趟好望角。说不定半途中又接到个命令,要去圣赫勒拿岛。然后让他再转头去蒙得维利亚港运东西。他就这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过了4年。
但是金子就会发光的,他给蒙得维的亚港和拉普拉塔河口绘制了一套精确的海岸地图。这套地图完成得相当漂亮,所以就给负责测绘的道尔林普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到了1809年,蒲福就换工作了,他被分配到了一艘新的护卫舰布洛瑟姆号上当船长,负责从圣劳伦斯河口到魁北克的护航任务。1年以后,蒲福升官了。他成了大舰舰长。英文叫Post-captain。我也说不清这个词该怎么翻译。姑且就照搬电影《怒海争锋》里的翻译了。
英国的海军上校和船长都是同一个词captain,肯定很容易混淆,你是指他的职务船长呢?还是指他的军衔上校呢?所以就弄出这么个Post-captain,指挥小船的captain可能只是个中校,指挥大船的captain肯定是上校,大船起码得有20门炮吧,前头加个Post省的混淆。不过呢,布洛瑟姆号只有18门炮,这到底是大船还是小船啊?我也弄不清楚。外国的军衔真是复杂。Captain在陆军里是上尉,和海军是两码事。每次遇到这种事儿,我都要详细核对一下。
1809年的12月,蒲福从加拿大给埃奇沃思写信。他说自己在加拿大发现了一个大瀑布,落差有60米。巨大的冲击力在下方的石头上冲出了一个大坑。我查了一下,在魁北克城的附近还真的有一个大瀑布。这个瀑布就是蒙莫朗西瀑布。蒙莫朗西河从这里注入圣劳伦斯河。这个瀑布的落差是83米,宽度是46米。明显比普通描述的那个瀑布要高一点。但是周围也没有其他瀑布了,我想可能就是它吧。
蒲福仔细研究了这个瀑布,还专门跑到瀑布下面去溜达了一圈。瀑布激起了浓厚的一层水雾,小水滴飘在空中。过很久才会落回地面。这种情景让他联想到了海上的飑。这个字左边是风,右边是个皮包的包,不是一个常见字。飑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
这种天气现象非常奇特。你首先感到地面的风向突然变了。本来是偏南的风,突然变成了偏西偏北。风向变化角度超过90度。而且风会突然增大,甚至可能由完全静止,突然增加到每秒十几米,甚至能达到每秒40米。等这阵狂风过去以后,一切又恢复如常。
1962年,世界气象组织定了一个标准。风速必须突然增加8米/秒以上,而且最大风力不得低于11米/秒。持续时间不低于1分钟。这种天气现象才能叫作“飑”。随着风力突然增大,气温也会突然降低3~5度,最强的可以降低10度,而且会突然出现强降雨。空气中的水汽大量凝结,湿度急剧增大。
可能是瀑布激起的水花使得蒲福联想到了以前在海上遇到过的飑。蒲福也在思考,这么强劲的一股水流从悬崖上跌下来。会不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流动呢。空气和飘在空气之中的这些小水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事儿他一时想不透。
实际上,飑这种天气现象是冷暖气流集聚交汇引起的。粗略的说就是冷暖空气撞到一起,形成了一根交界线,在交界线上肯定伴随着强对流,气流也就变得乱七八糟。出现突然的风力和风向变化,也就不是太奇怪的事儿。因为冷暖气流相差很大,所以交界界线上会出现一条云带,很长很长,但是宽度不算大,就是那么一长条。
你眼看着这一长条乌云就这么向你的头顶压过来了。顷刻间就大雨倾盆,冷空气从高空落下,到近地面附近变成了横着吹的冷风。这种感觉和蒲福站在瀑布边上还真有那么一点相似。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冷暖气流的快速交汇,为什么会形成那么清晰的一根交界线,那原因就非常复杂了。
蒲福还在信里跟埃奇沃思抱怨。皇家海军有1000多艘船,每艘船每年会向海军办公室提交2~8本航海日志,这些日志记了很多信息,包括每小时的风况和天气。海军部保存了那么多航海日志,这就是一个大宝库,可是从来也没人想从航海日志里面挖掘什么。也就是说他已经模模糊糊的意识到了了解和认识天气现象到底跟什么东西是有关的,说白了就是数据。
我们人类要想理解自然界各种现象,往往是从两个方向下手的。数学是一套纯架空的理论,从几个简单的公理出发,就可以构建起一个非常复杂的逻辑大厦,这东西跟自然界没什么关系。物理学研究的现象都非常的单纯。它的思维方式跟数学也有点像,可以说是仿照数学的思维方式构建起来的,也是要从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出发,推导出一系列的理论,只是多了一步试验验证,这样理论就能和实践对得上茬。
但是另外一类学问走的就不是这条路,比如说生物学最开始就是从博物学起源的。那时候博物学家要做的就是把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矿物动物植物收集回来,然后分类整理,这实际上是归纳法。对于气象学来讲也是从归纳法下手的,也就是说,要想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现象,先要采集到各种各样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规律?蒲福那个时代的人是没法回答的,他们要做的就是先收集了再说。
当然啦,蒲福向前多迈了半步,他对天气现象做一个初步的分类,风级表实际上就是一种分类。这种这种招数实际上和林奈的分类法有点相似。不了解的小伙伴们可以不妨去翻翻我以前的物种起源系列。
蒲福升官以后不久就有了新的工作。领导把他抽调出来,让他带队去小亚细亚半岛搞测绘。小亚细亚半岛就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核心地带。他要做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测量安纳托利亚的南部沿海。他万万没想到就是因为这次工作调动让他的军舰舰长生涯永远的结束了。因为他在土耳其工作期间,屁股上挨了一枪。有关这档子事儿,我们下回再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候类型判断的三步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