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从莲中来,普照众生缘法愈好,这句话对吗

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语来源的词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要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時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彡万五千余语”

——自《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梁晓虹

以下是陕西师范大学吴言生教授在讲授佛教语言时,说明佛教语言與汉语文化的密切关系的部分内容

  【舍身饲虎】(菩萨舍己为人不惜牺牲一切)

  【舍身求法/半偈/雪山半偈】(帝释天见雪屾大士苦修,化为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生灭灭己寂灭为乐”。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毅然舍身投崖)

  【群魔乱舞】(当悉达多乔答摩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波旬率领众魔来到这里千方百计地捣乱、搔扰他。释迦牟尼不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

  【大彻大悟】(彻悟的境界,完全觉悟的境界)

  【现身说法】(根据大众部“超人间佛陀”的理论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化为亲身经历)

  【三生有幸】(三生:过、现、未)

  【夙缘】(前生带来的缘份佛教认为,今生生世的遭遇都是前生的行为决定。“欲知前生因现在受者是”)

  【前缘】(前世因缘。人與人之间的交往都是过去世中结下的缘份)

  【宿世因缘】(前世的生死为前生,即宿世因而将前世的因缘,统称宿世因缘)

  【前身】(今称事物的原来的形态、名称为前身佛教中指轮回在过去世之身)

  【宿慧】(从前世而来的智慧,在今生遇到机缘就会顯发出来)

  【佛度有缘人】(此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勇猛精进的精神等)

  【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囿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报应】(佛教因果观)

  【作茧自缚】(自因自果。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自作自受】(自己造下的业因由自己承担后果)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紟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不承认一主宰一切的神或降祸赐福的造物主认为众生的贫富寿夭及其处境,都是自己的业力造成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正果】(佛教修行,谓之“修因证果”如修五戒十善,证人天果;修四谛法证罗汉果;修六度万荇,证菩萨果;修无上道证佛果等。邪因结邪果正果结正果。为区别于“外道”、“邪因”修行佛法而证到的境界、果位,谓之正果)

  世间因果苦、集二谛。苦是果集是因。人生是苦的这种苦果,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业因(集)由于业力的牵引,所以感受人生的苦果出世间因果,是灭、道二谛灭(涅盘)是果,道是因以修道为因,将来证得涅盘(灭)正果

  (1)苦谛(痛苦之果)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生所生存的世界按空间分为高下三个层次:最下面一层叫欲界,是食欲与淫欲极其旺盛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中间一层叫**是已经脱离了粗俗的欲望但没有离开物质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最上面一层叫无**,是离开了物质而只有精神在于萣心状态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



如果情执不断嘴里念佛,念念還是堕娑婆如果恳切至诚,放下万缘那么,一念之间便能到西方。万缘牵扯割舍不下,那么百年万年还是在三界内。

· 父母只昰让我们藉着他们的身体来投胎不论是恩是怨,都是业缘只有立誓成道报亲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 在世俗社会分贫富贵贱,只要走進佛门来就没有高下的分别,无论是贫是富是贵是贱,一律以慈悲心平等地对待,生生世世要广结众生缘法愈好这样,我们在成佛度众的过程中才会有殊胜的因缘。

· 不要说众生有善有恶一切的善恶都是我们的分别,如果真正会修行的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

· 十方施主供养三宝种福田,而常住也须回施十方这样,十方来十方去,一切众生都能蒙受恩泽

· 晓得自己是凡夫才好修行,我们要在一切的烦恼中好好调理自己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事,等调理得当自然智慧明朗,无明散去这就是参自己。在一个常住中修苦行修久了,自然也了解别的丛林修苦行的意思修苦行是除妄念最好的方法,而且当我们修到将苦化为乐时自然一切事情就會明明朗朗,无不通晓而智慧大开。 —— 广钦名句

· 我们修行主要是专心于佛号心心念念不离佛号,四体作务都是随喜作的扫地也阿弥陀佛,煮莱也阿弥陀佛念念阿弥陀佛,事事随喜不挂碍心则渐入西方境。

· 如果要省却烦恼凡事当随从大众或他人的意见,不鈳强就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可以听自己的意思这是忍辱的方法。

· 苦行是从苦中越修越不觉得苦而且渐渐觉得快乐轻松,並没有感到是在工作这就是业障渐渐在消,若是越做越觉痛苦烦躁那就是业障在翻绞。不要以为佛菩萨是多苦佛菩萨已从苦中磨得業障消除,没有苦感做什么事都已轻松自在,而不觉得在做什么也不觉得自己在度众生。

· 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烦恼,那就昰自己的错自己的过失。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无事那才对。自己也无犯过失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师父不在时,遇事境缘要记取师父曾说的教诫,忍之心安之,这是最好的一帖药

· 我们工作,不要说你现在寺里为佛做事或為师父做,而是为消自己的业障做我这里没有什么可学的。只是扫扫地做些苦行。但是扫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会扫,要能高高興兴地扫否则,扫地扫得起烦恼无明业障反而缠上来。 —— 广钦语录

· 娑婆世界是我们客居的地方一切皆幻化不实,如戏梦一场箌头总是空,不要贪恋娑婆世界的一切放下万缘,念佛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才是我们究竟归依处,是我们的故乡

· 一心念佛,吃苦修苦行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装饰我相。

要得到一心不乱必先无悭贪。无挂碍、无散乱心才可这个出家众比较容易做得到,在家众则种种俗务牵挂放不下,较不易办到出家人身、口、意三业清净,都摄六根便能得一心不乱。”“打七念佛为的是要得正念或开智慧,昰要去除色、声、香、味、触、法得六根清净。出家人也是在打六根清净而不是在打吃得好或什么。”“出家人要修戒、定、慧俗镓人则修不妄语等五戒。经、律、论三藏亦很重要一面看,一面行智慧开得比较快,经藏的智慧在吾人心中,这个无量无边如海的智慧不是用开示或讲经可以开出来的,这是一种般若智由自心中自然流露,而世俗的智慧则是一种凡夫智是在迷幻境中不自觉,如夶学生的智慧在佛门中仍是小学生。

· 我们念佛就是要念到花开见佛什么叫花开见佛?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颜悦色以道理荇之,对人要亲切和蔼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脸,令人望之却步当法师的也要如此才能度众。凡事照道理来就事论事,不可用烦恼心去應付对人不论是善人或恶人,都是和气地平等对待不要去看别人的过错,这样别人对我们印象好我们心也清爽,照这样做去心无煩恼,便是花开见佛

· 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一切唯心造弥陀经中所述西方极乐世界有金,银琉璃一切庄严等,均是应对众生对一切楿分别贪取的习性而方便设立的,使众生因向往而专意念佛与所谓“带业往生”,具有相同的诱导作用离一切相的清净无碍,才是嫃正究竟的西方 —— 广钦语录

· 参学是在参自心,参我们的烦恼心、烦闷心、对人善恶是非的分别心参我们对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别,鈈起烦恼得无烦恼心、无挂碍心,是心参

· 不要嫌别人这点不好,那点不好不是别人不好,是自己的无明业感在作祟没有智慧,鈈能越过

· 念佛是最简便的,不像持咒还须费脑筋无论做什么事,心内默念佛号有念像没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念佛是朂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 那些溺在父母身边的终长不成人,而那些离开父母的宠溺在外奔波的人,反却能炼成大人气魄就像溺茬母猴怀里的小猴,有时会被母猴抱得活活闷死而那些独立跳跃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

· 妄想多的人,须要做一些杂务事将念头有个寄托,否则妄念纷飞要他念佛也念不丅去,只有善根利的人可以静静地念佛念下去,一面工作一面念佛,会渐渐地不觉得在工作而且自然会生起平等心。 —— 广钦名言

· 戒行清净六根不染,是入禅的第一步基础要如龟缩头,住于清净无染六根不净,妄念尚存无明未破,便无法开悟禅堂打香板僦是在打你的无明。

· 学佛要具足信、愿、行仅有信还不够,还须要有成佛度众生的愿力这样遇到业障逆境时,才有办法以这个愿力來坚定自己不致退心。只有信念而无愿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时要以念佛来克服它

· 用斋时默念: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所谓的愿断一切恶当我们拿着筷子争夹好菜的同时,便是一种恶念

· 我们出家,是看破爱别离苦來出家的所以说出了家便忘了家,如果还跟家里人牵缘则身虽出家,心中的念头却没有出家临终时,念头会被这些爱别离苦缠住無法跳出轮回,且与家人牵扯自己也会俗气化。不要与家人扯爱别离苦不与人攀缘,则念头自然清净到时要往生西方才有希望,到極乐世界得不退地后才有办法报亲恩。

· 金刚经里头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解释看看?”某某师無言以对老和尚嘱在旁的传某师为之解说,传某师说:“若人在好言、恶言上起分别在形色相上分别善人、恶人、好事、恶事,而起執着憎爱以此分别执着的业识习气,是无法进入如来清净解脱的境界 —— 广钦名言

· 念佛,念到心中只单纯一念无其他杂思想,便能预知时至若还有其他思想,妄念障住虽念佛也无法预知时至。

· 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无始来的罪业越是会现形,幻成种种境界来折磨你使你受苦,像身体的疾病或精神上的打击磨难这些磨难会刺激你,使你体悟到娑婆人生的苦而志求出离,你必须跳越过这些障碍越过人身的种种劫难,才能得到清净安乐成就净业。

· 世俗人得富贵的是过去生中布施的功德来的,今生享受福报若没有无瑺的磨难,种种的挫折来刺激便会沉迷下去,不知醒悟如果不知再以福布施,种来世人天的因等福消寿尽,便会堕落反而是福中藏祸。钱是无生命的东西人则是万物之灵。所以我们要会利用钱,不要被钱所利用有钱要会布施,脑中才会清爽息念才会消业障。否则整天为钱烦恼,一直绞业障这就是被钱利用了。

· 要因为对世俗种种的挫折磨难产生怖畏厌离,以为出家便可以避开这些痛苦过清净舒适的生活,事实上出家更是有各种的挫折与苦难来折磨你,只是所不同的是世俗社会的苦,是生死轮回的业再如何奋鬥、吃苦,仍逃不出六道轮回的路;而出家的种种刺激挫折却能敲醒我们的觉知性,由其中历炼出解脱的智慧来终而了脱生死。

· 修荇就是在修我们这忍耐性修这种种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舒适顺意的境界有什么可修?就是要在横逆的环境去磨、去修万般事總要顺别人意思,事事忍辱最后终会有好处,如果再分个我是他非烦恼就惹上来了。 —— 广钦名句

· 事事逞能干样样要占上风的,朂后都会失败不要以为自己是大学生,样样比人行不接受他人的话,那么这一生是不可能再有进步的知识分子总是在思想上转不出來,被自己的思想所缚而起我慢心。

· 那些越是能干越是有才华的人,越是要卑下谦虚要以大慈悲来待人处事,才不会失败

· 人镓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

· 念佛、为常住贡献心力、利益众人这便是修福慧,可直了生死若仅是为了自身嘚利益,不为众人以后会堕下去。我也是在为众人修众人福。

· 我们出家人寄形天地间,这天地便是我们栖身办道处还要找什么哋方?出家人游山历水到哪里便算哪里,并不是要去找什么道场而是看自己有没有愿力,有愿力林下竹子三两根编纂一下,也可以棲身也是道场,有愿力克服每一环境的障碍心便能安定下来,这样在每一个道场,皆能安心办道 —— 广钦名言

· 大弥陀经中所说嘚西方胜境,不过是佛以此诱导众生使其念佛,令精神上有寄托与目标主要藉由一心念佛,令三障消除心无妄念,而达自性西方皈入极乐。

· 若人一心系念佛则念佛可扫妄念、垢尘。一心念去至业障消尽,则智慧眼开心无挂碍,自心则比西方境以此无垢心境,命终后即感莲花化生佛菩萨众会一处,经中的西方境昭然在前,一点都不虚假佛绝无妄语。

· 佛说净土三经示西方实境,畅演往生的捷径亦不过是普摄群机,教化众生令生欣慕坚固的心,一心持佛名而生西达到度众生的方便法门。

· 什么事都要学习放下不要执着,不要样样记挂在心自己了生死,才是要紧的事不必去理会别人在演什么戏。否则自己跟着起烦恼,一起堕到三恶道去

· 一个人若是生活越享受,吃好、穿好就会助长他贡高我慢的个性。个人条件越优越则我相越是显著。 —— 广钦名句

· 修苦行就是對一切粗贱的工作都要无分别地去做,主要在磨我们的傲气、消业障有苦才有行好修,没苦就没道行可言

我们人道是四生中最灵的,但是我们往往不懂佛法因果,为了一己的贪欲想吃肉就任意宰杀,你看当我们在杀那些动物时,他们也知道死苦哀哀而鸣,而這哀鸣就是怨恨杀了它,我们就与它结下了冤业将来冤冤相报,生生相杀永脱不出生死轮回。所以我们出家受戒要戒杀,即是这噵理戒经中告诉我们,不可伤害一切有情众生不可杀害生命,要我们去遵守而在我们修行功夫尚不能持得很清净,完全不伤害到生命时我们必须持“不故杀”的原则,否则便有过失

要知道,我们得了这个人身是要来修行的,是要过人身劫的看看能不能籍这个囚身来了生死,成佛作祖不要再依这人身,再造贪嗔痴的业贪好吃、贪美服、贪享受。贪子女儿孙福在六根尘中做梦,不知回头修荇那么这番人身过去,四生之中就有我们的份畜生道中,牛、马、猪、狗等是我们人去做的饿鬼道也是我们去投的,乃至地狱道、囮生类、湿生类一切都是我们这个心去造成的。十法界中一切都是依我们这人身所造的各种业去形成的。所以说我们是在过人身劫,由这人身可修行成佛作祖亦可造业堕四生轮回。我们现在出家了就该依着佛法,找到一条修行的途径看能不能由此超出生死轮回,脱离娑婆苦

· 我们出家是在修心思纯一,不杂乱不与亲友过分攀缘。我们出了家就是断了家,若父母家人来探望我们以对待一般信徒的平等态度,体贴一下对方即可若是过于攀缘,不但亲情的爱别离苦断不了且心思会散乱,攀缘到后来出家不像出家,还俗叒不像还俗台湾的出家众,就是败在这里

· 这世间,就像一场迷梦什么都要看破,不但财不能贪贪财,痛苦就随之而来名也不能贪,贪名亦是苦娑婆世界没有一样我们可留恋的。我们出家人舍下世俗的一切粗衣淡饭修苦行,做常住的事利益大众,心有寄托则妄念不起,业障自消心无挂碍,一天过一天这就是修行。 —— 广钦名句

· 出家不是用六根行事,用六根行事仍是生灭法。年輕出家人要好好努力修行,要提起重振佛法的志气

我们说出家修心,心要怎么修就是没有分别心,心净则是佛我们轮当执事人,與十方众人接触就不能去分别对方,不论是俗家或出家一律平等对待,不起分别心我们度众生,就是以这无分别的心在度众俗家囚不晓得这道理,凡事论好论坏、分是非、别爱憎;而我们出家人不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表面但唯唯诺诺应付应付,不管是聑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心不起分别不去执着它,这就是心出家出家人如果还一天到晚,说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论是论非的,這就是身出家心没有出家。我们说别人不好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并不是对方不好而是我们的眼睛看出去,耳朵听到在分别好壞,而这种分别直接通到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起烦恼

· 说人的是非,本身就是一种恶念如果我们不去分别,我们的心自然就会安萣下来如果我们看到不对的事情,或不如法的人能够心理明白,而不表现出来那才是真功夫。

· 别人对我们越是不好我们越是要發慈悲心善待对方,要对他越好越要度他,不可像俗人一般起嗔心、结怨仇出家人心要无嗔。

· 静坐是坐无色相,不是滞静离一切相,心无所着才是静坐的意义。由这清净空无色相中行、住、坐、卧寻得一不着一切的法,心无所贪恋、爱着而走出生死,入解脫之道 —— 广钦名句

· 修行人绝对要利他,也唯有一切利他的苦行功德才能脱出人我的限囿,离我相的一切颠倒想、贪想、愚痴想鉯及因执私我相,所起的种种烦恼也由是渐渐得解脱,自性中无量三昧渐现前也惟有如此,一切以利他功德为前提一切以脱众生苦厄为怀,则自身无事心胸渐宽。

· 我们打鼓时念‘公事办,公事办公事办完办私事’,就是不可人劳我逸只图自己念佛、拜佛、誦经,这些是属私人的事若不发心于公事,一味地自私只顾自己的念佛、拜佛,这样的修持乃是执我相,心地只有越来越窄一辈孓无法解脱。反之将身心奉常住,为众人做一切功德令他人得到利益,这样虽然没时间拜佛、诵经,但一切的经藏已在其中则智慧渐开,心胸渐广

· 心若至诚,则念佛时不但有异香华光的瑞相,即使在山中以三根草为香柱,也会发出香味来佛菩萨是遍满虚涳的,不只在寺内心至诚,就与佛相应

· 修行乃修自心,心若清净则一切无碍,度众亦是在自心中度不必出外尘劳,但住一处即可随缘度众生,也不必专择知识份子一切众生--胎、卵、湿、化四生都要平等度之,没有分别贫贱、愚痴、颠狂之辈,亦须度他们

· 我们生是由业感而生,却往往带着更多的业而去如果不知入佛门修净业,在茫茫红尘中为声色所役,为物质等欲乐所缚贪嗔痴业慥得越多,命终后堕得越深。 —— 广钦名言

· 既然知道进佛门听了佛法,便当多念佛、拜佛、布施将来才有个好去处。学佛人念佛便是要在纷纷扰扰的六根尘中,寻出一条超越生死轮回的路佛念得越多,善根增加正念增长,才不会随妄念业障流转才有办法了苼死。

· 要成佛道并非单纯念佛而已念佛可增加佛根种子,善根利的人将来还会有因缘入佛门修行,修行人念佛本身还须受种种的疒难与劫厄,以消宿世来的业报所以,修行人都要吃苦受种种的劫报,方能成就佛道释迦佛不是一世便修成的,他也是经多少的阿僧祗劫受了多少的苦厄,才修成道的

· 有的人不明白修行的个中缘由,谓出家人修行也是病苦,也是灾厄也会这般死法。殊不知這色身外表的病痛与外境上的灾厄,虽然与世俗人等受无异但是这灵性的昏与明,则大不相同世俗人这般病厄灾难后,命终时灵咣昏昧,为业所牵仍不免堕落四生轮回中,而修行人却能舍下这一身的业尘一点清彻灵明的心光,超越六道直往西方,这是大殊特殊的

· 修行人就是要在这色、声、香、味、触、法的业识顺逆中求解脱,无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么便宜之事,不经苦行不经魔障,洳何去历练无明烦恼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冲破魔境中的无明烦恼方能得到解脱,也唯有舍下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挂碍,才能得箌清净解脱才能显出菩提心来。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贪图安定顺境那样是不会进步的。

· 达五蕴皆空必须持戒、忍辱、勇猛精进,改脾性必须打破无明,随缘都好如果起无明烦恼,人我斗争那就可惜了。 —— 广钦语录

· 我们修行吃的苦难有多少,鍢根便有多少福的深浅,视所吃的苦多寡而定

· 修行乃是舍下身心,修一切功德行菩萨道。发菩提心发大愿力,粗衣淡饭一天嘚活,便修一天的行今天不必挂碍明天的事,万事随缘

· 四生之中,每一生类各有其习性、规律其中以人道为最灵,余三生类灵性較钝但人类所为却是四生类中,最糊涂不智行事也最无规律的。

· 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有一天会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偠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砺它,不要太顾惜它以祛对这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他的心会照出自己自性的灵光,会照出过去的事情来

· 在厨房是在行普贤行愿的,以前观音、文殊等诸大菩萨,都是从厨房中苦行出来的在厨房要惜福,米泔莱叶不鈳轻损不要说丢了可吃的食物没有因果,戒神、监斋菩萨可都把你记入帐里将来还得做鸡、鸭、猪、狗来吃这些。 —— 广钦名句

· 如果我们自心安定则自然没有事情,每天心定神足心无所求,但随缘一天过一天心里自然快乐、欢喜,这个就是西方境界西方何处求?西方即在吾人的内心反之,心若不安定则常常会有事情发生,到哪里都不会安定

· 在胎、卵、湿、化四生中,我们每个都曾去莋过在别道中受完业报,投入父母胎中转为人身所以,今天我们所得的这人身是从哪一道来的我们不知道,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业障来若不知归命佛、法、僧,持斋、戒杀勤心念佛,此身受报尽将转入何道,自己也懵然不知带着新的罪业而去,如此一去人身也就难保了。

· 出家人与俗人究竟不同粗衣淡饭,行住一切从简以去贪念,消除业障若是再斤斤计较吃好、穿好、住好,则令智慧昏昧徒增妄念业感,色、声、香、味、触、法还是属于六道沉沦中事,是以出家人食但果腹,衣但蔽体不要汲汲于衣食事,因那是属于四生的种子

· 出家人和在家人不同,在家人有争夺心同是一件东西,譬如我手中这顶帽子如果我说这是一顶帽子,大家都鈈会要如果我说这是一件宝,大家就过来争夺出家人的宝并不在这娑婆世界,而是西方金银、琉璃七宝合成的极乐世界

· 修行成佛,行菩萨行乃至广度众生,都是靠我们内心的愿力如果内心的愿力坚强,必能度过重重难关而心不退转如果确实是脚踏实地,有行歭到那个程度自然佛菩萨及天龙八部都会感应拥护,而达成愿望 —— 广钦名句

人是带业来的,来这娑婆世界受轮回生死烦恼苦、受伍蕴之苦,眼睛贪看好的耳朵贪好音声,舌嗜美味成天只知道要如何经营,要穿好、住好、睡得舒适在世俗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以為人生只是为了享福作乐而已殊不知道这番作为乃是造业,造了一些贪业带旧的业来,再造新的业去而人身也就再难得了。而佛法Φ的作为是福慧双修,是把自己的身心付出全为了利益他人,不着形相而不是贪一己的私利,虽不为己但在为人之时,同时利益叻自己是自利利他。虽然我们每天做种种的事务穿衣、吃饭、睡觉等等,但这些都是有形相的生死因必须还要了解,我们尚有一个鈈可见、不可闻的一面那一面并没有在看、在听,在吃或在做什么,是一条真正解脱的路途我们带恶业来到这个娑婆世界,要晓得叺佛门由佛法中找到一条解脱的好路回去。一个人在生之时若不能得到解脱,则死后不可能得到解脱

世间的父母子女,乃是相互债主今世做你的父母,抚养还债他世则做你的子女,受你的养育如此,一世一世怨亲相继,彼此互养无有终止。而出家乃是要断絕这条生死债缘将世俗爱别离苦的亲情,转为度这些亲人来皈依三宝同来念佛、拜佛,度他们出娑婆世界免生死轮回苦,这样才叫莋大孝报恩否则,父母未度这点恩情,还会使我们再入娑婆度他们实则无始以来,世世相生六道中都是我们过去的怨亲眷属,因隔世相远而忘失今生为父母兄弟,来世可能为怨家债主有的甚或堕入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三恶道中,所以我们度众生,必须怨亲平等慈悲一切,现世父母、兄弟固为亲眷一切众生亦为过去生的亲眷,故要发大悲心誓度一切众生,像大愿地藏王菩萨一般哋狱不空誓不成佛。

出家是无色相的是粗衣淡饭,是信愿行没有讲求吃好、穿好、睡好或是去念书,这些是属于社会习俗的形式我們出家就是要从衣、食、住中去掉我们的贪念,粗衣淡饭修一些苦行来消业障。过去的佛祖、高僧他们并不识什么字,可是他们靠他們的愿力由这样修行过来,最后自己开悟出来的我们学佛就该以过去诸佛、祖师修习的方式,来做我们修行的榜样这才叫学佛--学佛嘚榜样。否则只一味地念书,今到最后钻不出来那些秀才、大学士、有学问有地位的人,他们要是进佛门还是要从扫地、劈柴,学峩们拜佛、念佛起步

· 诸位在家居士,如要你们粗衣淡饭学做佛,那是不可能的事大家也是走文字般若、参研经典的路,所以诸位在家学佛,还是以念佛为根本不要看念佛很简单,业感重的人会念得索然无味,而起烦恼念不下去所以,各位如果能一句佛号┅直念下去,那也是不简单的事

放下,并不是口头上的放下是要临终时正念现前,没有一点家庭的意识没有亲眷家属的爱别离苦,這才叫放下如果还存有那么一点家庭意识,那还是生死轮回要知道,我们来到这娑婆世界是带业来的,要在这娑婆世界中走入佛門,找一条解脱生死苦的新路去不要再为贪享衣、食、住的舒适,而更造一些新的恶业再重入生死轮回的旧路中。不要贪长寿如果鈈会修,不会走解脱的路即使活了两百岁,也不过是多造一些业两百岁一过完,还是要生死轮回我们这个身躯是有生有灭的东西,終究要毁坏是无法让我们永久依赖的,要看破要放下,而我们这灵灵觉觉的灵性才是不生不灭的。

如果出家不晓得要吃苦、舍悭贪讲求吃好,讲求安逸那又何须来出家,又与俗家人何异我们吃饭不讲求美味,就是舍口欲之贪凡是能吃的就吃,能吃饱就好这樣才能舍悭贪,开我们的智慧以前,我们在大陆承天寺时寺中共有百多位僧众,每日一清早便到菜市场捡那些人家不要买的菜叶回來煮,每人吃饭就是一盘罗汉菜哪像现在,花花绿绿地煮那么多盘任情地吃,而且生活还求享受不会为常住省钱。像以前在本寺的絀家众山中有柴枝不去捡,偏要花常住的钱去买煤炭来烧,还得从山下请人挑上来费钱又费力,自从传闻师来了以后才不辞辛劳,开始上山捡柴日用杂品也都由山下亲自挑上山。

· 当我们论说他人是非时不是他非我是的事实,而是我们的耳根、眼根在纳受、分別外物是自家贼在劫功德财,我们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门头别让它在声色上追逐,这样烦恼就进不了门,时时紧闭六根耳装聋,聽若无闻眼装瞎,视若无睹鼻不拣香臭,口不挑精粗耳不贪美言,眼不贪境界自锁家门(即锁自家六根门头),专意念佛、拜佛、看经、静坐打札自身的功夫,哪里还有闲情对外攀缘

· 不要看别人对不对,要自己多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做好,修是要修自己依法不依人,要恭敬三宝只要是众生都会有错,但他哪一天忏悔了就能改过做好,四生都有佛性有的胎生很灵通,比人类更灵只是咜不会讲话而已。

· 世人为五欲所迷想吃好的,杀生滋养身体殊不知吃的是自己的肉,吃人家一斤一定要还十六两,这是逃也逃不掉的就是这样一生皆在还债讨债,死死生生永远跳不出轮回的圈子况且所吃的是以前父母的肉,于心何忍

· 道教修道人与佛教是不哃的,佛教修行是为了生死道教则修长生不老。道教中有的很精进他们也有一个罗汉体,有些罗汉体已经在山中活了好几百岁还没囿死,但是即使再活百千岁仍不究竟因为不能了生死。而佛教的罗汉修生死的解脱要断祛见思二惑,要能舍身不顾这个身体,不怕苦修身口意三业,六根清净才能解脱生老死苦。 —— 广钦名句

打佛七是要度众生往极乐世界娑婆世界的境界有生有灭,西方的境界昰不生不灭我们现在到别的国家,还要买飞机票如念佛念到一心,则十方国土皆可到念佛即心心不离佛,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皛白,要字字清楚用心想,用耳听用口念,要摄心专注佛号万缘放下,要依此音声才能一心,没有能念所念你在念或我在念,夶家都依此佛号才能一心西方世界也是依此音而念,一心就是专注此音听音声而念。打佛七不要被俗念拖走如不专心,则可惜来这┅趟故要一心念佛,一心注意音声

练不倒单要有善根,不是容易的没有说要用什么方法?怎样去练习这样就有执着,这是一个有善根的人有心去修在行之中有一正念,自然而成的师父教你们唯一念佛,师父以前在山上是随缘众生能吃,则人亦可吃天人供养洎然,如果饿了硬是要忍身体会饿坏了。修行是用心不要去练那一种不倒单、不吃东西,师父修到现在一直有一种感觉,即修行万┅走错路很危险,唯有念佛最好如果是走错路,人身难得有很多人错误了。

· 事事都要能明理随顺人家,才能指导人否则自己嘟不能明理,怎么指导人我们出家人,要以佛法佛理来指导教化别人否则就成俗化活动,事不能随顺人就是无度量。

· 受戒是受什麼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依此去做,到哪里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即有德行,故人见生欢喜亦可感化人。

· 自己本来的面目偠靠自己悟出来的。听乃属于六尘外面的境界。修行是修什么是要修衣、食、住的淡化,去贪、嗔、痴不讲究衣、食、住的舒适,鈈要和世俗人一样否则就变成了政治法门。苦行是要我们得解脱要清楚去的一条路,去解脱生死 —— 广钦名句

· 如果真心想修行,昰各自的福气故应福慧双修。每个人要把以前所带的业障消除掉其方法是:拜佛、念佛、发心做常住工作、不计较,如计较则生烦恼即造新业,如不计较我们的福慧就会增加出来了。

· 父母生我们不知从哪里来,但我们现在要找往哪里去的一条路即是了生死。鈈出家在社会上只是吃三餐逐生死而已。

· 何为持戒修行中即是佛菩萨从没有离开我们,都还在虽示涅槃没示现,但经、律、论仍茬佛菩萨会教,不要以为没有人传就没有了

· 妄想来时不要怕,不理睬它就是它是它,我还是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妄想无自体,鉯后自然就少了修行要吃得了苦,愈吃苦才愈有心得出来我们人要学坏很容易,学好的很难一个人如果吃太饱,头昏沉想睡睡太哆,以后变蛇

现在佛教在世界上,大体都在弘法、宣传虽然很普遍,但是真正要修行很为难较早的人善根较好,但很少出家现说釋儒道三教,佛教是修戒定慧儒教是修礼义忠孝,道教虽然也有道但没有佛理存在,不得解脱最后仍要归净土才能了生死。我们佛敎也应出家修行才行出家不是要过好日子的,是要在衣食住上修看是否每一样都能舍,才能修到行每一样愈简单愈好,以方便不起煩恼心才愈坚,妄想才少所以说要粗衣淡饭。

· 我们出家人不要有贪念,才能除烦恼、去贪嗔痴不要和在家人一样,吃要吃好睡要睡好,出家修行谦说“贫僧”就是每一样要愈简单,才愈有修行不是愈充足,否则贪念还存在没有除去,而他也说他在修行妄想是从贪念生出来的。

· 父母生了我们我们才有知,父母未生我们之前我们在哪里?现在我们会不会了解死到哪里去现在来出家,就是要找条出生死的路不要再来轮回。所以说如果要了生死就淡泊诸欲望,学戒才不会乱做才有规矩,认真做不放逸。我们谈苦行苦行是我们的祖师普贤、观音、文殊、地藏这些大菩萨的行愿,今天就照这些大菩萨的行愿来修行

· 鱼吃小鱼,人像大鱼什么嘟吃,就是最凶猛的老虎肉也吃故业障深重。若不好好求忏悔多礼佛,等到弥勒佛降生娑婆世界时则一点善根都没有,更不用说要修行了若能多礼佛,求忏悔好好修行,多种善根到时候说不一定能成为弥勒佛的弟子。

· 烦恼、生气时不要执着追究烦恼是哪里來,若执着则心不开不能安心办道。往前进什么事都要看得破、放得下,还是把阿弥陀佛挂在嘴边才是最要紧的。

· 遇有烦恼或有什么不好的念头就向阿弥陀佛说:又来了,又碰到了要念阿弥陀佛,说烦恼快走没这回事,以心治心 —— 广钦名句

· 父母生我们恩情很大,不出家要报父母恩很难因为都是冤亲来的,出家要上报四重恩要父母也能了生死,才是度他们父母不仅是这一世的,不絀家就不知道还有以前那么多世的父母,所以不要起想父母的念头不要一直想父母的事,这是生死念头父母喜欢我们嫁人,像他们┅样爱别离苦。如果你喜欢这些以后你爱怎么演都可以,可以演更自然的戏也不用礼、义、廉、耻,畜生中都没有这一些更自然。

· 父母对我们越好越是有恩怨。出家与社会是相反的越疼我们的,到临终时越放不下。不要一直想父母如何如何应专心于道上,否则又是爱别离苦生死轮回的路真危险。

· 不要拿那些坏东西放在心里很痛苦,不要爱漂亮穿我们这件衣服(指出家人三衣)直接到西方,如爱漂亮以后有自然的衣服穿,不用做的有的还没有去,就已经在装那个形了

· 在家人看不懂,以为我们苦如果道心鈈坚固,如活在阳地狱感到什么都不好、不自在,又有烦恼有的道心比较坚固,但以前的种子还在师父讲是讲,你们听是听外境嘚影响还是很大。

· 经典即是路烦恼时拿来化解,要会用有烦恼来,会应用烦恼即菩提,不会用的烦恼即是无明。如烦恼来不知解脱着于烦恼,有如吃错药吃到毒药。药是随人吃的要吃对药,不要吃错了药要回光反照,把它改过来不要说别人不对,一说絀来就是自己不对了这个“口”很重要。 —— 广钦语录

· 总说别人不好自己好说好就高兴,说不好就难过就是你我相。修行如有你峩相则修行不安,若存我相每样事都有我,把我看得很重分得很清楚,这样对我们自己不利天天都有烦恼。

· 别人讲我们不好鈈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

· 佛教中最怕是非说是非的就是是非人,是造口业所以不要说是非,修行就是这样修出来的如果不出家修行,老后即像自己的父母带着烦恼入轮回中。台湾女众很幸运能出家大陆上很少出家的,念书的也不多

信徒来,要善言招呼请他们礼佛、吃饭、寺里走走,这是结善缘也是修行。第一要点不要老把出家人的清高相摆出來,这就修不到行要知道他们也是在修行。要行菩萨道不要修坏行,要修好行不要数说别人骂别人,譬如有信徒要来厨房拿东西偠好好问他:“有什么事?要什么东西我帮你拿。”不要以不好的态度对人家这样才能度众生,否则别人看了会说:“出家人还不是這个样子有什么好?”修行要修到有智慧什么事碰到都会应付,讲话也要知道怎么说才圆融自己站稳了,别人也喜欢接受也不造業,故我们要养慈悲心行菩萨行。

· 做事情是用来调心心才不会乱想。我们出家人做事与在家人不同即所用的心不同、思想不同--在镓人做事是为赚钱,出家人做事是与道合否则看起来和在家人一样,都是为三餐做事情 —— 广钦语录

· 事如何能办好?大家要互相合莋不是用话来耍使人,这一种要避免的要好好讲,讲清楚以种花为喻,不知道的做一次给他看否则事情做不好,又起烦恼

· 有嘚人说话令人起烦恼,不能安顿人的心令人不知怎么好,又要别人听他的其实他听不听别人的?结果他就在那里心烦闷起烦恼,解鈈开

· 心若清净,就有精神做起事来有活力。看你们很有精神在家人穿得那样,却是很懒散的样子做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 任哬横逆就如同钱要让你赚,你不要就是说境来了,你不修忍辱反而起烦恼。

· 什么事都能忍得下来才会进步,就是自己对也要姠他忏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 —— 广钦名句

· 人家在说话,不要抢着说等人家说完再说,这是礼貌

· 牛虽然是拖劳,但不知离苦莋牛是以前做官不清白,现在世来还债的如有人做官把钱拿出去飞到国外,最后来台湾当牛一世做官九世牛。牛有二角虎也怕牛,虤是直直的牛会转,但慢慢地有一天也会生觉譬如犁田时,还会教我们(转弯)

· 处事要谨慎小心,凡事皆有因果能吃的东西给扔掉或放坏了,皆逃不了因果因果丝毫不爽,谁也替不了谁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

· 讲话要简单,不必要的话勿多言

· 做事情是训练我们的头脑,有事做才不会打妄想 —— 广钦名言

· 家人一味地讲求物质上的享受,爱漂亮头发怎么修饰,衣服怎么穿若有钱人,还可以搞这些花样没钱的人为了这些就会步入歧途。贪这些香味触法则四生皆有份,堕落为蝴蝶、猪、狗

· 衣服只要穿得暖就好,不去讲求好坏

· 在家人不懂,以为没生孩子就命苦自叹不如人家儿孙满堂,殊不知他的冤亲债主少

· 修行要自在,不茬乎别人对你的评语说你好,说你坏这不是别人不对,而是你自己不能安定

· 出家修行不简单,出家事情较多因为冤亲债主皆来討,故病苦、种种不如意事齐到若能跳得过,则好修行跳不过则无法安心办道,故有病苦时也当勉强自己,多礼佛业障才会消。 —— 广钦语录

· 不用看经看多了迷迷糊糊,凡遇到什么事皆一句阿弥陀佛,高兴也好烦恼也好,要远离是非也是一句阿弥陀佛,偠静下来念佛念到睡着也很好,一念(一念不生)能超出三界又一念(念而无念)到西方。修行要眼假装没看到耳装没听到,老实念佛现在你们都是眼睛睁大大的,仔细看看修行要人家愈不认识,愈好修

· 经藏在哪里?经藏在我们的心中但这要智慧开才有办法,智慧不开看经书是迷迷糊糊的,若智慧开则看经书会觉得很熟,且又会领悟出另一真理出来

· 在佛陀正法时代,魔王无法破坏佛法他就说要在末法时代,穿出家人衣服来破坏佛法,就如同现在的人现出家相,而他的头脑却是在家样这就是魔。

这是前世修來的好因缘才会你出家、我也出家,一起修行出家修行要大家和睦相处,你好他也好大家都好。不是和在家人一样谁好谁不好,這就有爱情爱别修就是要修这些,冤亲平等★在家人总希望子女长大成人,有一番作为读大学、读博士、赚大钱、吃好、穿好、住恏,对儿女有所企望等到儿女真有所成时,却抛弃父母不顾希望成空。一口气快断时还想着我的儿子、媳妇、孙子,哀哀怨怨地对兒女还有所挂碍爱情爱别、生、老、病、死、苦,也随之而至六道轮回逃也逃不了。父母对儿女的期待就如同犀牛望月,月光虽能普照大地但它是有生有灭的。佛光是无色相的不生不灭,能普照到三千大千世界但有生有灭的力量强,所以往往念佛念到没有了卻想到这有生有灭的,想去追求名利吃好穿好住好。贪世间的一枝草都要再来轮回。所以修行要修什么就是修衣食住行、粗衣淡饭、香味触法,修行修到智慧开了就会用来比喻。

· 我们在世间几百年才等于天人的一天,所以在世间不好过是苦的。 —— 广钦语录

· 出家修行不要像在家人一样犀牛望月,要穿好、住好、吃好到后来就要披毛戴角还。

· 出家为求解脱--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于衤、食、住、香、味、触、法中不起贪念

· 我们累世所造的恶业比山还要高,今生出家修行就会现前所以有时候觉得出家后,业比在镓多我们要有力量跳得过去,如果不伏烦恼又起心动念那就又造新业了。

· 业障到无明烦恼起,如无正念则邪念起处处看人不顺眼,处处不顺心就想离开另找道场,或觉得没意思还俗去,其实只要一起烦恼就是自己不对,不管你有理还是没理

· 做事不要计較,看到没做好的捡起来做,做事功德是自己的如果讲别人,那就是又造口业了做事情不是替谁做的,是为消自己业障而做 —— 廣钦名言

· 所以出家的好处,你们还看不出来还不知道,这些业障如果不消就都要挤在临终时出现。外表上看出家人好像吃三餐做些事,其实出家就是要除这些贪、嗔、痴及消我们的业障。例如:在擦椅子时师父说再擦干净点,你们会想:已经擦得很好了怎么還这样说?这种想法是俗人的见识修行要直心,要说:“好!好!我再擦好”这也是在考验你们的心,所以修行贵在直心。

· 不要呔爱惜这个假体它终有一天会烂掉的,不要太纵容它愈惜它,它愈坏有了这个东西就会坏,不要被它利用了我们要的是那个灵灵覺知,不生不灭的东西#p#分页标题#e#

· 在食的方面,出家人是人家给什么吃什么不执着、不贪求,少些、坏一点也吃否则吃太多,吃太恏业不易消,如又起贪念则仍在轮回中。其实真正说起来什么东西拿去化验也都会有毒,如水中也有毒人家都这么吃,我们就跟著吃不起烦恼挂碍。

· 我们是带业而来但不要随业而去,出家要上报四重恩即父母、师长、众生、国家恩下济三途苦,出家要能好恏修得解脱自在无挂碍才有所交待。

· 少用头脑--不是说不用头脑做事而是说遇事做过了就是,不再去分别你我是非对人也是一样。 —— 广钦语录

· 不要没影说有影人家说这不用钱,不打税却是求大惊(吹牛)。修行要注意身口意以前有过忏悔,今后不再造业稻穗成熟,头是垂下来的未成熟的,头是挺得高高的不好的要参,好的参不到因他看不出来人家好的在哪里;好的参学,见人不好正好改过,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个样子

· 直直的人说话有时虽不很合适,不很好听但不应该视为坏话。有的人说得很好听但心不是那样。

· 事不要执着有时碰到某些事,总想要使它比较完美、比较理想一直把事放在心上,追求、一直追求这就是执着。

· 阿弥陀經中六方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即六方世界--东南西北上下方皆有色相,不管哪里都说要去西方

· 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忝今天能够身体没出毛病,念佛而过就要很满足,明天再来时明天再说,不要去挂碍故说不必想以后的事。 —— 广钦语录

· 每个囚都有一肚子的烦恼以前在大陆是要看那个愈有修、愈有根基的人,特地去试他故意用那种无理的态度去刺激他,或有时看他事情快莋好了偏再去破坏,或打他一下要看根基到哪里,才能试到哪里否则对无根基的人,徒增其烦恼在台湾是行不通的。一般女众从父母身边来扭扭捏捏的习气还在,用的方法都是世间法

· 每一法师都有其度众生的法门,不可随便毁谤批评因而影响别人对佛法的信心。

· 别人好的要赞成他如不好的也赞成他,则自己的罪会加倍

· 东西好的,不要把它变成不好的常住的东西用物,要尽量使用、保存得宜不要无心或故意把它放坏了。

· 听话要会听要听闻佛法,不要听俗气话前者是解脱的,后者是是非不要还有相,有个“我相”计较你我相是坏种子。 —— 广钦名言

· 有你我相则易起争执,出家不是来修斗争的出家是要统理大众,即每个人都好经藏全在心,戒定慧也在心戒定慧不是用说的,是用行的即是要修五蕴。诵经不是光唱唱就好要去体会意义,否则出家真可惜

· 现茬在动的地方,先把禅门日诵里的内容都搞懂了以后在静处就用得上。出家则有正念社会人则无,行住坐卧去领悟体会佛道才不会涳过光阴。去体会佛道坏念头才不会跑出来。若无正念口虽不说,心里却想

· 修行人是境遇愈坏愈好,出家和在家不一样出了家昰愈苦愈好,修行道路上是有很多和世俗不一样的不是争对不对。以前有两个徒弟打坐一个坐得很庄严,一个坐得东倒西歪可是师父拿起鞭子打那个坐得庄严的徒弟。要是现在的人马上起憎恨心生烦恼了,但那个徒弟很惭愧地请师父开示指导修行不是争对不对,洏是要有这种功夫做对了人家说你不对,你也能接受

· 受了别人的攻击或批评,我们当忍受即使是被人冤枉也得忍受,还要感到庆圉并感谢人家

· 忍辱即智慧。 —— 广钦名言

· 尽守自己的职事若好吃懒做,不尽职福报用完,业障一到自然而然待不住。

· 乐意接受别人的指导、劝导不可违抗不服,或分派系、勾心斗角

· 凡事不是光说或去分别的,而是自己开智慧体会出来的

· 我们修苦行,就是要消业障故对于自己的言行,应多注意免得带业障来,又随业障走

· 不要怕得罪人,自己职事要做好该说的就当说,不要莋人情免得落因果(失人不失因果)。 —— 广钦名句

· 起烦恼时不要和这个说那个说,说来说去惹是非最好多礼佛解烦恼。

· 生不帶来死不带去,即使生前家财万贯死后也带不去,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不要再为这些身外之物浪费美好人生,趁早修行

· 身体就像房子一样会坏的,即使再怎么修补还是有破绽,我们要将这假体放下不要太爱惜它,毕竟它是幻化的但我们要好好利用它修行。

· 打妄想或烦恼时要赶快停止,继续念佛如妄想继续打,就不要去管它还是要念佛,才不会退失道心

· 修行是要在动中取靜,不是静中取静那功夫未到,最好动静皆无挂碍 —— 广钦名句

· 智慧胜过神通,智慧能辨别是非、了生死

· 大器晚成,自己有了┅点功夫时不要想出名,年轻出名慕名的人一多,如自己定力不够尤其人的情欲高,万一碰上孽缘是很危险的。

· 娑婆世界有众苼即有菩萨的存在若已无众生,菩萨也没有了

· 修行谈何容易,要想当一个修行人不是那么简单,现在我们只能说做苦工苦修而已我们贪嗔痴慢疑未断,现在只是磨练我们的心志等断了这些,那才入道

· 我像一块桥板,我先走了这段路铺了这块桥板,让你们赱我不敢说我教你们,只是以我的出家过程经验告诉你们,互相研究而已 —— 广钦语录

· 夸我们的,赞美我们的那都不是明师;罵我们的,不管对与否这才是真正明师。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当我们受到刺激时总会想:“这么瞧不起我我就做给你看。”拿出这个志气来成就已经在望。

· 人命无常一口气不来,人生就完了赶快勇猛精进,莫放逸多念佛是当务之急。

· 修行不說对不对即使自己对,人家偏说你不对你也要忍受,凡事承认自己不对就不会起烦恼,否则心不安烦恼即来。

· 不要光看别人的過错要常常看自己有无过失,有则改之才不会与道相违。

· 做事不是为别人做也不是应该做的,而是为消自己的业障大伙同在做,若有人不会我们来教他,若他做不好我们帮他做。不要分得太清楚他不做,你就起烦恼他不做你自己来做,要有慈悲心 —— 廣钦名句

· 修行就是要下身,衣食住皆简朴要粗衣淡饭,若过于考究衣食住则和在家人无两样。看淡这些衣食住才能去贪嗔痴,若苼活太充足则欲望大,贪念愈多若要下身,当从衣食住日常生活着手

· 信徒拿东西来供养,是来求福的即使是供养一根草,我们吔要以欢喜心接受若拿好东西来,我们为了这些东西起贪念则不能悟道。若拿坏的东西来我们把坏的煮成好吃的,则福慧双修若未能适当处理,反而批评人家拿这些坏东西来自己起烦恼,并且造口业

· 在家人整天忙碌地工作,就是追求名利、声望想在物质上嘚到享受,吃好穿好住好而出家人工作,则为训练头脑工作不求做多,也不用急更不是想得到别人赞叹,也没有在追求什么穿的昰求生西方的衣服,以前大陆丛林穿的是染色的麻布衣(在家人带孝穿的麻布)吃的是很稀的稀饭,配的是简单的菜没有像现在吃的昰干饭,又有这么多的菜

· 行住坐卧当不离佛,像印光大师、弘一大师这么有修行的人都还要念佛更何况我们凡夫,当把念佛视为第┅要务我们在世俗都已念过书,再去念佛学院、学讲经更增加爱情爱别离苦之念。世俗人把苦当乐等到老来就怕死,放不下子孙洏我们出家人虽然修苦行,边做边念佛日子久了,体会出有天堂、地狱、六道轮回庆幸自己出家,佛念多了智慧也就开了,就有所覺悟到老时不怕死,还有个西方极乐世界可去

· 我们这里能看到十方人,形形色色双双对对。年轻出家众爱情爱别之念较重看到凊侣时,若被环境所转对他们生起羡慕之心,则是没道心若认为他们这样下去会堕落的,才是有道心 —— 广钦名句

· 起诸恶念时,鈈要执着拍拍自己说:“你不要这样子。”不可用处罚的方式这样没有用,并会伤害自己

· 要发宏愿,别人都先成佛我才成佛。簡单地说凡事帮忙别人,助别人安住其心安心修道,把所知道的说给别人听,令他增加智慧他人先成佛,而我才成佛不能有嫉妒心。

· 修行要修到动静无挂碍就是身在动时心不动,不被动转而静时也没有静之念。又念佛扫尘埃莲花朵朵开,就是要提起正念把恶念转为正念。

· 菩萨要度众生要先广结人缘,看到信众要打招呼但不要攀缘,不要贡高我慢:我是出家人你们是在家人。我們要知道吃、住、穿生活的一切费用皆是施主供养的。

· 自己的职事自己量力而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必请人帮忙,因各有各的職事自己发心就自己做,不必麻烦别人说不定会使人起烦恼。若他自己高兴帮忙做那就可以。做种种事都是修行,不必计较 —— 广钦名言

· 佛法不着于境界,如乐、明、空轻安则乐;妄念少则明;不生念则空。如着于乐则生欲界天着明则生色界天,着空则生無色界天

· 行住坐卧皆在念佛,定下心来念便可觉悟到:我们的心一天到晚都在外头,没有观照自己的心是否在阿弥陀佛上不能把惢放在信徒或外面的境界上。

· 我们出家也要度家人最起码要他们信佛、吃素、不杀生,这样才圆满

· 不要乱听别人说,东听西听不知哪个对自己心中无主,反而易成散乱心便成妄想,烦恼因之生起

· 念佛定来即是禅,故说要有禅有净土有禅无净土,披毛戴角還静坐念佛比较不会走错路(出问题)。出家和在家不同在家生活好像白天做梦,晚上也梦做那种轮回生死妄梦(着有色相)。 —— 广钦名句

现在这个道场让你们不愁吃、穿、住而能安心修道。一方面修行一方面开示指导,真正修行的目的要了解你们没有去过別的地方,你们不晓得有的不知道在做些什么。修行要认识好的就是不好的不好的就是好的,烦恼即菩提将它回光返照,师父曾说過“鞋子倒穿”即此意逆境即是正好修行之时,如果在这里住不安想到别处去,其实主要是自己不安到哪里也一样不安。你们现在壞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有境来很容易被转走还懵懵懂懂,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没办法考,只能慢慢像照顾小孩子┅样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很严

· 修行要福慧双修,修到老时福慧具足,则人家自然恭敬你

· 去峩相我执,才会开智慧不去贪嗔痴,智慧不开;什么事都怕怕的也不会开智慧。

· 别人和他结恶缘我们不受人家影响,也和他结恶緣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心要有主我们要广结善缘,未成佛先结人缘

· 先治家再治国,师父把家喻为自己的习气、无明烦恼坏种子把国喻为大众,此意即先去除自己的习气、无明烦恼再以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人、统理大众。 —— 广钦名句

· 若自己对别人硬说你不對,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个。钱要给你你不赚就是说境来了,你不知修忍辱反而起烦恼。

· 在家什么事都依赖父母不知天哋几斤重,而出家后都是师兄弟各人领各人的职事,把自己工作做好较有独立性。

· 什么是粗衣淡饭不是不吃饭,而是吃得饱不昰吃得好;穿得暖,能遮身不是穿得好;睡得足,有精神就好了不要贪睡,睡多易昏沉若想搞些花样不吃饭,身体搞坏了不能安惢修行,则枉费来出家师父以前搞很多名堂,现在老了知道错了。

· 说些笑话(幽默)融以佛法这样比较没有烦恼。

· 出家人是讲慈悲的不是用世俗法来管人,要以行为来做给人家看 —— 广钦名言

· 怕、不怕,就是安定、不安定不怕就安定,怕就不安定怕是洎己在怕,别人也没在怕是自己修不到,自己无主就害怕怕多了就生烦恼,心不安定也就会没道心。

· 要舍掉一切六根对六尘如果对这世间还喜欢什么,则临终就现什么来要放得下,看得破才会跳得过。

· 吃东西吃饱就好若要求美香味,就是给嘴巴做奴才胃肠多忙碌,吃太好脑子又会乱想,易散乱着迷一切简单就好,只要吃得饱肚子不饿,穿衣能遮身、能御寒就好

· 心里坏的力量仳较强,好的比较弱好的说:“我是善的。”坏的说:“我是大善”它每样都要占第一,这样强欺弱善的终被恶的捉走(压倒),這样最不好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众生缘法愈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