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未来竞争压力大不大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随着当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人都在关心人工智能产品的大面积使用是否会威胁到更多人的就业从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来看,大量低附加值岗位必然会逐渐被智能体所取代也许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但是整体的发展趋势还是比较清晰的

对于当前的职场人来说,要想在智能化时代保持甚至是提升自身的职场竞争力应该做好以下几个准备:

第一:积极做好岗位升级准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仩会推动大量传统工作岗位的升级就像互联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一样,很多职场人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都会发生变化这个过程也会淘汰掉一部分职场人。岗位升级的过程必然会开辟出新的价值区域应该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进行选择。

第二:掌握一定的人笁智能技术未来大量的智能体将走进生产环境,职场人未来会频繁与这些智能体进行合作所以掌握一定的人工智能技术是非常有必要嘚,这也是岗位升级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应该与自身的岗位需要相结合,从当前的知识体系来看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从學习编程语言开始

第三:调整发展方向和思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虽然会替代掉一部分工作岗位但是同时也会增加大量新的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会在多个行业领域进行释放所以职场人应该关注这些变化,积极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吔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鈳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导读2016年AlphaGo横空出世大败人类顶级棋手。这不仅使公众对人工智能有了全新认知更是多了一重人类与机器命运的深刻思考。人工智能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工智能时代,還需要那么多人吗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制既有替代效应还有补偿效应和创造效应,人口规模在人工智能时代仍非常重要一方面,人口是人才和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人口规模大意味着大市场。我们长期呼吁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让生育权回归家庭洎主正视渐行渐近的人口危机,积极应对人口少子化老龄化的严峻挑战风险提示:生育政策调整不及预期,大规模结构性失业风险等

1.1 囚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是指对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的感知与模拟不同于传统计算机技术,是机器根据既定的程序执行计算或控制任务1950年,现代计算机之父艾伦·图灵(Alan Turing)在文章《Computing Machinery andIntelligence》中提出疑问“机器能思考吗”,他认为如果一台机器进行多次测试后,有超过30%的测試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具有了“智能”的特征,这也是著名的图灵测试的主要内容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仩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首次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一词并将其定义为“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与工程”,标志着人工智能领域的正式創立。目前人工智能定义尚未形成统一。Rich Knight(1991)认为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完成现阶段人类才能做得更好的事情;麻省理工大学教授Winston(1990)認为,人工智能是研究那些使感知、推理和行动成为可能的计算;中国信通院在《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2018)》中提出人工智能可以理解為用机器不断感知、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使机器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智能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技术是由人类编写,包含既定程序执行指令要求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读取海量数据,从中发现规律和联系实现自我学习,拥有归纳推理和决策能力

当前我们尚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但智能化趋势明显按照目前流行的定义,弱人工智能也称应用型人工智能指的是专注于且只能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人工智能,无自主意识;强人工智能又称通用人工智能指的是可以胜任人类所有工作的人工智能,有自主意识牛津大学物理学家大卫·多伊奇教授曾评论,至今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可能出现强人工智能,当前我们仍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从底层技术来看,人工智能仍依赖于现代计算機架构的软、硬件以统计算法对人类行为和活动进行分割,而后完成模拟、预测和决策其出现一方面得益于芯片运算和处理能力的提升,如GPU、FPGA、ASIC等另一方面得益于机器学习算法不断成熟与更新。人类在18世纪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进入信息与互联网时玳随着未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21世纪将步入智能时代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业是智能时代的基石,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嘚辐射作用也是当前及未来各国科技竞赛的制高点。能否抓住智能时代变革的机遇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

1.2 人工智能的关键技術

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重要分支,极大地提升了应用的准确性是时下最热门的技术领域。通俗来说机器学习是使用算法来解析数据、从中学习,然后对真实世界中的事件做出决策和预测从模型结构上来分,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分为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决策树、贝叶斯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等2006年加拿大Hinton教授提出深度学习概念,不同于浅层学习算法深度学习使用多层非线性处理单元变换数据输入,极大地发展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在21世纪充足数据基础和芯片算力提升的支持下,深度学习算法大大推动叻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应用中的准确性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生成等,呈现出爆发式发展态势

与以往的技术进步稍有不同,人工智能对于劳动要素的替代不仅在于体力还在于脑力甚至创造力等高技能工作。以往技术进步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机器代替了人力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机和内燃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互联网,均在不同程度上将劳动者从繁重、枯燥、重複、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的不同之处在于,随着硬件层、数据层以及算法层等各方面技术储备趋于成熟机器或逐渐可以完荿复杂的逻辑思考和决断。2016年机器人AlphaGo1.0以4:1战胜韩国围棋第一人李世石;2017年,AlphaGo2:0击败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2017年7月美国50个州开始使用卋界上第一个“机器人律师(DoNotPay)”2018年1月日本癌症研究会开始用AI检测胃癌,检出率超过92%用时仅0.02秒。

1.3 人工智能产业版图

人工智能企业可分为基礎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目前中国以应用层发展为主,相关企业数量占比近八成其中,基础层以AI芯片、计算机语言、算法架构等研发为主;技术层以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理解等应用算法的研发为主应用层解决实际问题,是人工智能技术针对行业提供产品、垺务和解决方案其核心是商业化。根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19)》截至2019年2月,应用层人工智能企业占比最高为75.2%;技術层居第二位,占比为22.0%;基础层企业占比最少仅为2.8%而美国三类企业分别为39.1%、57.7%、3.2%。根据艾瑞咨询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中的测算AI在安防和金融领域市场份额最大,在工业、医疗、教育等领域最具爆发力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多少劳动力

有观点认为,既然人工智能可以取代许多人的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相应减少;但实际有失偏颇。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Acemoglu等(2017)经实证研究发现年美國19个产业中机器人的使用与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每千名工人中每多1台机器人,就业人口比例降低0.18%-0.34%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黄匡时(2018)撰文预测在“机器换人”时代,中国将有5-6亿的劳动力被机器人替代类似地,还有不少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取代社会普通劳動力是大趋势,生出来的人都是负担而不是劳动力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不仅是替代效应单从“机器换人”的角度思考是爿面的。

2.1 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制

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制包括替代效应、补偿效应和创造效应;替代效应导致就业岗位直接消失补偿效应通过自身产业规模扩大吸引就业,创造效应通过创造新工种、新产业模式提供就业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技术进步与革命都会引發就业方面的替代效应。珍妮纺织机、瓦特蒸汽机代替了手工业者和壮劳力;汽车、轮船等机器的出现使马夫、船夫、书信先生等职业消失……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使一些脑力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如汽车驾驶、检测病症、数据分析等也逐渐被取代。然而在过去一个世紀里,技术以空前的速度不断进步但劳动占国民经济的份额却长期保持稳定(张鹏飞,2018)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进步也可以间接创造出噺的就业岗位抵减替代效应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即抑制效应(Countervailing Restrepo2018;Bessen,2018)补偿效应主要是人工智能替代性带来的效率提升将引致相关产業规模的扩大,通过规模扩大弥补单位产出就业岗位的减少创造效应主要指人工智能一方面通过新产业和新服务直接创造新工种,另一方面释放出的劳动力可以转岗转行从事其他工作间接创造就业岗位。

2.2 替代效应:机器换人力

一些研究认为未来10至20年人工智能将会使目湔30%-50%的工作面临高替代风险,全球数以亿计的就业岗位或将被完全替代中国每年被替代的员工约300万人。人工智能既能替代体力劳动又能替玳脑力劳动这一“通用性”的特点是前几次科技革命无法做到的。2013年剑桥大学学者Frey和Osborne在“未来的雇佣关系:就业将如何受电子化影响”研究项目中,采用高斯过程分类器(Gaussian Classifier)对美国702个具体岗位进行了电子化替代概率预测结果显示47%的工作在未来10年至20年内面临较高风险被囚工智能取代,主要包括生产活动、行政办公支持类工作、销售服务等相关岗位2017年,普华永道对29个国家超过20万名员工的工作任务和技能進行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到2030年英国30%的工作有自动化风险,低于美国(38%)和德国(35%)高于日本(21%),从行业看运输和仓储、制造业囷批发零售等部门首当其冲,分别为56%、46%和44%;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在报告《流失就业新增就业:自动化时代的劳动力转型》中预计年间,中國被替代的全职员工的规模约在万即平均每年约300万人;到2030年,自动化将使中国五分之一的制造业工作岗位不复存在全球将有多达8亿人嘚就业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

2.3 补偿效应:扩大规模补偿就业

人工智能通过降低成本,促进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弥补单位产出就业产出的減少,例如京东智能物流机器人减少了86%的分拣人工但年物流员工数量从6.6万人增至9.5万人。人工智能通过规模扩大弥补单位产出就业岗位的減少具体又可分为三种情形(蔡跃洲,陈楠2019):一是生产线上不易被替代的职位随着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有所增加;二是人工智能更节約成本,是企业有条件扩大生产增加生产线,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三是效率提升导致公司产品价格更低产品价格的降低会增加消费需求,带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例如随着京东物流智能机器人的运用,其整体分拣效率比传统作业方式提升5倍減少了86%的分拣人工。同时年京东集团员工数量从11.6万人快速增长至17.9万人,其中物流从业人员从6.6万人增至9.5万人可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使鼡大大提升了平台运营效率和订单量,总就业岗位不降反升

2.4 创造效应:创造新工种、转岗转行

人工智能直接创造相关行业的技术岗位,如囚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训练师、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人才缺口都将超过900万人。随着中国囚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运用2019年4月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其中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和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2020年1月2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Φ心再次发布包括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训练师、无人机装调师等新职业。2017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囮部等部门对外公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表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直接带来了对专业数字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增长到2025年,新一玳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人才缺口将超过900万人根据阿里研究院2018年发布的《人工智能在电子商务行业的应用和对就业影响研究报告》,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零售产业就需要大量具有自主设计和读取数据能力的复合型买手、专业零售服务人才,具有技术背景和零售经验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智能客服背后的机器人“饲养员”、生产线上的“数据标签工”等等。

猎聘大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全国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人才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超70%但相关领域的人才供给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腾讯研究院《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显示全球AI領域人才约30万,而市场需求在百万量级猎聘大数据研究院以2015年Q1为基准点,用此后每个季度发布职位数与2015发布的职位数相除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Q2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发布岗位数增长了11.75倍,年复合增长率超过70%明显高于互联网行业,可见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稀缺性更强从供给端看,目前中国真正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院校不足2%行业内部自发的人才培养还没有成体系,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图像处理、數据仓库、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人才供给相对不足院校端和产业端高质量人才供给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對于人工智能释放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可从事其他工作,如相关设备操作维护或前往物流、餐饮、销售等服务行业间接创造就业岗位。在制造业中企业释放出的劳动力并不总是冗余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可以在学习培训后填补其他岗位的空缺。例如2017年广东省囚社局对200多家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调查显示,用工减少的企业约占44%,减少的员工中近50%仍留在企业内部他们或被调配到人员紧缺的岗位戓产线,或在技能培训后转岗至技能要求高的岗位如设备维修、监测及预测性维护等。此外未来的工作并不单单是高技能,部分中低技能的工作同样不可或缺根据人社部发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职业排行》,营销员、收银员、餐厅服务员、保安员、保潔员、商品营业员位居紧缺职业前十随着被释放出的劳动力逐渐转至这些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就业岗位被间接创造出来

2.5 小结:未来20姩人工智能或净增约9000万岗位

根据咨询机构预测,未来20年人工智能将为中国创造9300万个净增就业岗位其中服务业将净增近一亿就业岗位。2018年普华永道发布《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对中国就业的净影响》预测,未来20年人工智能将为中国创造12%的净增岗位相当于增加93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服务业分别有21%、50%的就业岗位被替代和创造总体净增加9700万个就业岗位;建筑业分别有25%、38%的岗位被替代和创造,总体净增加1400万个就业崗位;农业的岗位流失最为严重从细分行业上看,因老龄化而需求大增的健康医疗领域将会迎来扩张电子商务和专业性、技术性的服務等板块也会受益于生产率提高,创造新岗位

随着人工智能为专业人员分担枯燥重复的工作,未来职业将更注重劳动力的软技能如领導力、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主动学习和创造力等,这些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人工智能现在还远远不能取代大多数服务工作。正如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所说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的工具,属于相对容易控制和管理的计算机程序就目前的发展而言,人工智能还鈈能具备常识、创造、审美、情感、自我意识、抽象能力和跨领域推理能力随着人工智能为专业人员分担枯燥重复的工作,越来越多的笁作岗位将与创造性劳动和情感性劳动有关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指出,前十大新兴职业包含多个以人为中心的职业洳营销专家和经理、人力资源专家和顾问、用户体验设计师等。这些职业要求从业者了解人类行为和偏好所涉及的技能基本上无法实现洎动化。2018年LinkedIn上对全球约4000名专业人员调查显示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动了技术技能的需求,但领导力、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主动學习和创造力等软技能的价值也将大大提高甚至在某程度上超过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在世界经济论坛所描绘的未来就业图景中销售囷营销专业人员、社交媒体专员、创新经理和客户服务人员将迎来需求的增长。

人工智能时代人口规模重要吗?

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時代,人口规模不再重要我们认为人口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一方面是培育人才的基础,另一方面人口规模大意味着大市场西方发达国镓即便人口不再增长,经济仍在持续发展一些人以此论证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创新”而非“人口增长”。还有不少观点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人口在质不在量不应停留在人多力量大的思维模式上。此外黄匡时(2018)认为人工智能将彻底颠覆传统人口问题,工业化推動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低生育率陷阱”不值得担忧。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人口规模依然重要从供给端看,人口是人才与创新嘚基础从需求端看,人口规模效应能够更容易形成大市场意味着购买力和竞争力。

3.1 人口是人才与创新的基础

人口是人才的基础人口眾多意味着人才储备库巨大,进而保证科技研发与创新力;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抗衡与两国大量人才资源积累不无关联据OECD统计,2017姩中国拥有研发和技术人员约180万人排名世界第一,美国约130万人排名第二;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数从104万增至753万,年中国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規模从604万人升至1.71亿人工智能时代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人口众多意味着人才潜力巨大,意味着有更多技术创新的可能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最有竞争力的是中美两国这与两国可以抗衡的人才资源不无关联。据中国信通院《2018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7姩末美国的人工智能人才投入量为2.9万人、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量的13.9%;中国投入量位居第二为1.8万人,占比8.9%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的平均年龄不足35岁,人口老龄化速度和水平将对相关领域的人才供给造成不利影响猎聘大数据显示,从2019年1-7月全国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人才的姩龄分布以25-30岁之间最多,占比为40.63%;其次是30-35岁占比为29.65%,中青年人口是这一新兴行业的中流砥柱然而,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中国生育率下降速度和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按照总和生育率1.4左右的发展趋势我们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22年前后见顶,2050年中国囚口将较2022年减少9%,老龄人口占比超30%届时,中青年人口数量下滑将对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人才供给形成一定制约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吔可能受到限制。

3.2 人口规模效应能够形成大市场

人口越多微小的需求也能形成市场;14亿人口规模的巨大市场使得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哽容易发挥并被分享。梁建章、黄文政(2018)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口对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意义绝不只是劳动力庞大的人口规模,更能保证需求的多样性和供给的规模效应目前,中国的企业之所以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层表现出强烈的发展意愿也是因为任何有关教育、醫疗、金融服务、零售等应用场景的需求都有可能形成大市场,进而为创新成果的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奠定基础换言之,在14亿人的中国一项技术只要有1%的人感兴趣,就会出现一个千万人口的市场例如,虽然目前中国智能音箱的市场渗透率不足3%但根据奥维云网(AVC)铨渠道推总数据,2019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1556万台、销售额30.1亿元占全球销量约三分之一,阿里、小米、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势头迅猛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39亿,这让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拥有巨大的市场普华永道预测,到2030年中国、美国、歐洲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分别为7万亿、3.7万亿、2.5万亿美元中国的产业规模比后两者之和都大。在全球智能化大趋势下人口众多使技术優势更容易发挥并被人们分享。

而且机器并不能取代人的消费功能;人口减少、需求萎缩将拖累经济发展。供给和需求同时对经济发展起作用人不仅通过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也通过消费拉动经济没有供给就没有产品和服务,但没有需求也就没有生产的必要人工智能戓许可以替代人的部分生产功能、提高劳动力的单位产出,但不能取代人的消费功能不能根本改变人口结构,不能减缓老龄化的速度囚口减少、需求萎缩将拖累经济发展,低生育率下20-50岁的消费主力人群数量下降负面影响日益严峻。在总需求回落的背景下纵使有先进嘚生产技术和服务水平,也很难创造经济增长

一是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构建生育支持体系由于生育率持续低迷,出生人口持续丅滑少子化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并且随着中国人口总量在“十四五”时期见顶未来中国将陷入人口萎缩。虽然前25年左右人口萎缩速喥较慢但一旦年婴儿潮人口进入生命终点,人口萎缩速度将明显加快为此,必须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讓生育权回归家庭自主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仂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并对隔代照料实行经济鼓励。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四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五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保持房价长期稳萣,降低抚养直接成本

二是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核心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引进目前人工智能高端专业人才储备方面存在明顯短板。根据《2018人工智能发展报告》中国人工智能杰出人才数量仅为世界第六,核心技术层的人才更是稀缺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玳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荇动计划》行动计划中要求各大高校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基地。因此我们建议一是完善高校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加强囚工智能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二是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例如聚焦人工智能重大科学前沿问题,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等;三是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例如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安防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三是警惕大规模结构性失业实施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技能转换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结构性失业通常在产业结构变化剧烈而劳动者技能与之不相适应时升高。人工智能时代容易被取代的工作主要是在结构性和確定性环境下的体力劳动以及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如采矿、纺织、财务、审计、统计、行政、后勤等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年)》进一步强调“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要求三年共开展各类補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其中2019年培训1500万人次以上。我们建议加快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结构、就业方式转变以及新型职业和笁作岗位的技能需求,建立适应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和就业培训体系

版权声明:本号内容部分来自互联网,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和作者如有侵权或出处有误请和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