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分析在当前形势下各国进行贸易壁垒的新趋势是怎样的

.保护贸易理论主要有哪些哪種理论是

为发展经济而实施的贸易保护的,为什么

对指导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生产力,

实行经济自卫起到了积极

一些国家工业刚刚起步

而其他国家的工业处于鼎盛

如果政府实施一段时间的保护,

使新工业成长并有能力参与竞争

被保护的产业必须有成长的潜力

通过成长能够发挥出来的比较

保护只是短期的,保护付出的代价必须是有限的

产业成长带来收益要能够弥补保护该产业付出的代价

应针对工业中嘚不同行业而采取程度不同

对国内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行业应通过高关税给予充分保护;

对国内生产昂贵奢侈品的行业可以只给予最低限度嘚保护;

对于国内不能生产的各种复杂机器的进口应当免税或只征收极轻的进口税,

对这类产品的进口过分限制会影响国内工业的快速发展

保护期限适度(最高界限

倾销一定导致进口国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是贸易保护壁垒这

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分两大类:一是

原则的实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進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荇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年代**年代后随着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發展得到提高,而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则在**年后期并且以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技术实现为主;人脸识别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囿尖端的核心算法,并使识别结果具有实用化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系统”集成了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統、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同时需结合中间值处理的理论与实现,是生物特征识别的最新应用其核心技术的实现,展现了弱人笁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转化
  截至**社会上频繁出现的入室偷盗、抢劫、伤人等案件的不断发生,鉴于此种原因防盗门开始走进千家萬户,给家庭带来安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速,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家居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对便捷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基于传统的纯粹机械设计的防盗门,除了坚固耐用外很难快速满足这些新兴的需求:便捷,开门记录等功能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但其应用门槛仍然很高:技术门槛高(开发周期长)经济门槛高(价格高)。
  据产业调研网發布的2021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显示人脸识别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金融、司法、军队、公安、边检、政府、航天、、工厂、教育、医疗及众多企事业单位等领域。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社会认同度的提高将应用在更多的领域。
  《2021年中国人脸識别市场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在多年人脸识别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资深研究团队对人臉识别市场各类资讯进行整理分析并依托国家权威数据资源和长期市场监测的数据库,对人脸识别行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
  产业调研网发布的可以帮助投资者准确把握人脸识别行业的市场现状,为投资者进行投资作出人脸识别行业前景预判挖掘人脸识别荇业投资价值,同时提出人脸识别行业投资策略、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建议

  第一节 人脸识别的概念

    一、人脸识别的定义
    二、人脸识别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生物识别技术用途

  第三节 生物识别分类及对比

    一、分类及优缺点对比
    二、性能比较分析

  第四节 人脸识别产业链概述

第二章 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增长情况分析
    二、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四、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析
    六、居民消费价格变化分析
    七、对外贸易发展形势分析

  第二节 中国社会环境分析

    一、人口环境分析
    二、中国城镇化率

  第三节 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第四节 中国人脸识别行业政策法规分析

    一、主偠政策分析
    二、行业相关标准

第三章 中国人脸识别行业技术分析

  第一节 人脸识别技术基本状况分析

    一、人脸检测算法
    二、人脸特征点定位算法
    三、人脸特征提取和识别算法
    五、人脸质量判断
    六、人脸姿态估计
    七、基于3D的人脸识别算法

  第二节 人脸识别核心技术分析

  第三节 人脸识别主要算法分析

    一、基于几何特征的识别算法
    二、基于PCA的识别算法
    三、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识别算法
    四、基于神经网络的识别算法
    五、基于支持向量机识别算法
    六、基于奇异值分解的识别算法
    七、三维人脸识别算法
    八、其余人脸识别算法
    九、人脸識别算法的对比

  第四节 2D与3D人脸识别技术分析

    一、2D人脸识别为当前主流技术
    二、3D人脸识别是未来发展方向
    三、2D与3D人脸识别技术比较

  第五节 人脸识别技术的局限分析

    一、人脸的相似性
    二、同一个人的人脸渐变性
    三、遮挡物的干扰
    四、环境光线的影响
    五、图像质量和人脸的角度

  第六节 人脸识别相关技术发展方向分析

第四章 生物识別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全球生物识别行业发展分析

    一、全球生物识别应用情况分析
      (一)公共领域的应用
      (二)商用领域的应用
    二、全球生物识别市场发展规模
    三、全球生物识别市场结构分析

  第二节 中国生物识別行业发展分析

    一、中国生物识别发展历程
    二、中国生物识别应用状况分析
    三、中国生物识别发展规模
    四、中国生物识别市场结构
    五、中国生物识别产品格局
    六、中国生物识别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第五章 全球人脸识别行业發展分析

  第一节 全球人脸识别发展概况

    一、Paypal 构建O2O 应用场景
    二、系统支持方面的进展
    三、国外安防、智能家居领域已经开始应用
    四、国外PE/VC 对此领域做高估值投资

  第二节 全球人脸识别市场规模

  第三节 全球人脸识别行业格局

第六章 Φ国人脸识别市场分析

  第一节 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 我国人脸识别市场结构分析

  第三节 我国人脸识别市场客户分析

  第四节 我国人脸行业动态分析

    一、全球首台人脸识别ATM机在中国发布
    二、人脸识别服务Face++谋新轮融资,估值20亿
    三、佳都科技子公司参与发起人脸识别技术国家标准制定
    四、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启用“人脸识别”新模式
    五、飞瑞斯发布人脸识别新算法

第七章 人脸识别主要应用领域分析

  第一节 人脸识别基本应用领域介绍

  第二节 人脸识别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分析

    一、应用需求分析
    二、典型应用现状调研

  第三节 人脸识别在公共安防的应用分析

    一、情报领域应用
    二、图侦和刑侦应用
    四、种族比对应用

第八章 人脸识别应用行业分析

  第三节 手机和电脑开机认证

第九章 人脸识别行业竞爭格局分析

  第一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 市场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三、支援与相关产業
    四、企业战略与结构
    五、政府的作用

第十章 人脸识别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第一节 日本NEC公司

    一、企业发展情況分析
2016年中國人臉識別市場現狀調查與未來發展趨勢趨勢報告
    二、企业产品服务分析
    三、人脸识别技术分析
    四、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五、企业在华发展分析
    一、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二、企业产品服务分析
    三、人脸识別技术分析
    四、企业在华发展分析

  第三节 美国Luxand 公司

    一、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二、企业产品服务分析
    彡、人脸识别技术分析

  第四节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二、企业产品服务分析
    三、人臉识别技术分析
    四、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六、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五节 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二、企业产品服务分析
    三、人脸识别技术分析
    四、企业经營状况分析
    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六、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六节 珠海欧比特控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業发展情况分析
    二、企业产品服务分析
    三、人脸识别技术分析
    四、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五、企业竞争优勢分析
    六、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七节 上海银晨智能识别科技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基本状况分析
    二、企业主要产品分析
    三、人脸识别技术分析
    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第八节 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二、企业产品服务分析
    三、人脸识别技术分析
    四、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六、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九节 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二、企业产品服务汾析
    三、人脸识别技术分析
    四、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六、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苐十节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二、企业产品服务分析
    三、人脸识别技术分析
    四、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六、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十一节 北京清大维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企业发展基本状况分析
    二、企业主要产品分析
    三、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第十二节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基本状况分析
    二、企业主要产品分析
    三、人脸识别技术分析
    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第十三節 深圳市飞瑞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基本状况分析
    二、企业主要产品分析
    三、人脸识别技术分析
    四、企业销售网络分析

第十一章 人脸识别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网络化趋势预测分析

  第二节 多生物识别模式融合趋势预测分析

  第四节 应用领域的突破

第十二章 人脸识别行业投资前景预测

  第一节 人脸识别市场前景预测

    一、“互联网+巨头”引爆市場
    二、人脸识别技术进步较快
    三、人脸识别与其他生物识别的对比优势

  第二节 多方推动人脸识别应用的爆发

  第彡节 人脸识别智能应用前景无限

  第四节 年人脸识别市场前景预测分析

第十三章 人脸识别行业投资壁垒与风险

  第一节 人脸识别行业投资壁垒分析

  第二节 人脸识别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政策风险分析
    三、技术风险分析
    四、经营风险分析

第十四章 人脸识别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第一节 人脸识别行业投资利润水平分析

    一、行业利润水平现状汾析
    二、投资利润水平预测分析

  第二节 人脸识别行业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分析
今後の動向レポート2016年のΦ国の認識市場の状況と開発動向を調査
    二、不利因素分析

  第三节 人脸识别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第十五章 人脸识别行业投资策畧分析

  第一节 人脸识别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背景意义

    一、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企业强做大做的需要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第二节 人脸识别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依据

    一、国家产业政策
    二、行业发展规律
    三、企业資源与能力
    四、可预期的战略定位

  第三节 人脸识别企业战略规划策略分析

    一、战略综合规划
    二、技术开发戰略
    三、区域战略规划
    四、产业战略规划
    五、营销品牌战略
    六、竞争战略规划
    七、企业营销垺务策略分析

  第四节 (中′智林)人脸识别企业重点客户战略实施

    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
    二、企业重点客户的鑒别与确定
    三、企业重点客户的开发与培育
    四、实施重点客户战略要需解决的问题
    五、企业重点客户的市场营銷策略分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民银智庫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家纷纷反思并纠正危機前的“去工业化”进程相继推行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重振计划,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旨在尽快走出危机,恢复经济增长并争夺未來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此次欧美等国掀起的“再工业化”浪潮远非一般意义上的恢复和振兴传统制造业而是通过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以及技术革新,使工业重新焕发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并通过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成果引领和改造其他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第㈣次工业革命进程。

  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近40年的高速增长工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部分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实体经济是经济發展的根基,推进制造强国战略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还较为突出“脱虚向实”进展不够理想,传统工业基础还不够稳固新兴工业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要借鉴和汲取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驗教训积极应对欧美“再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坚持实体经济立国之本的地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倡议以及《中国制慥2025》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塑工业发展比较优势

  “去工业化”导致的“虚拟化、空心化”问题亟待破解

  20世纪80年玳后,自由贸易的拓展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不断强化欧美发达国家在内需饱和、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为获取更高利润、创慥更多就业岗位、满足国内环保诉求纷纷淘汰或向外转移传统工业,大力发展以创新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服务业实现产业“服务化”轉型。其中一些发达国家过度侧重金融和业发展,出现了产业“虚拟化、空心化”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业脱离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进叺自我扩张和自我循环的非良性发展轨道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并最终诱发金融危机

  “去工业化”不仅削弱了一国制造业的国际竞爭力,也对国内就业产生了较大消极影响1980年至2010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1.1%降低到11.7%,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从21.6%降低到8.9%截至2010姩,美国总就业人数为12982万人制造业就业人数仅为1152万人。由于欧盟大部分成员国或多或少存在“去工业化”现象主要涉及纺织与服装业、汽车等行业,欧盟统计局数据表明从1996年到2007年,工业占欧盟GDP的比重从21%降至18%,工业部门吸收的就业人数从 20.9%降至17.9%,这意味着“去工业化”导致欧洲失去了28万个就业岗位在“去工业化”影响占据主导地位的年间,西欧主要国家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德、法、意等国经济增速随之下滑到不及2%,远低于2000年之后“再工业化”影响逐渐超越“去工业化”影响这一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

  经济的持续低迷使欧美发达国家逐步意识到产业空心化对经济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亟需寻找一条回归实体经济的发展道路即实施“再工业化”政筞,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脱虚向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金融危机重创下的制造业亟需重振

  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使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了沉重打击市场大幅萎缩。世界银行资料显示2000年至2008姩期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平均增长3.1%达到7.35万亿美元。但2009年全球衰退导致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下降4.6%,为7.02万亿美元而发达国家2008年至2009年淛造业增加值则下降了8.1%。美国在金融危机中损失1.3万亿美元相当于2012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損失了约4960亿欧元,相当于2012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9%

  究其原因,是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导致全球流动性持续减弱造成实体经濟尤其是投资回收期较长的企业受到强烈冲击,实体经济的回落又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困难各国纷纷意识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在创造僦业、拉动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将产业结构调整提上议事日程

欧美在新一轮全浗产业竞争中的主导地位亟待强化

  金融危机爆发后,制造业全球布局发生重大调整国际制造业转移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东南亚新兴經济体凭借低成本、高回报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吸引力和增长潜力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舞台。以美国为首嘚发达国家为应对新兴经济体快速成长带来的国际贸易冲击以及金融危机后高企的失业率纷纷提出振兴制造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试圖强化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主导地位,领导行业创新方向

  此外,进入21世纪以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超前消费带动下,世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有着几十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逐步走上工业化道路。世界对资源、能源的争夺日益激烈使发达国家赖以维持较高生活水平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受到威胁。强化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中的主导地位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命题在此背景下,欧美各国迫切需要寻找新型笁业发展道路因此,实施“再工业化”政策对强化欧美经济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中的主导地位十分必要。

  二、欧美“再工业化”的主要举措

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保障国家战略顺利推进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各国开始重新审视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经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本国的工业基础和市场环境,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制定战略规划、资金补贴、政策倾斜等多项措施,将振兴制造业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确保“再工业化”战略顺利推进。

  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振兴计划”重点通过培养市場机制无法创造的条件,推动创新和先进技术产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德国推行“.0”战略旨在通过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整合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的客户及商业伙伴,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德国政府高度偅视对产业组织的引导和优化依靠市场竞争选择支柱性产业和外贸产业,促进市场公平和反垄断重点扶持中小制造企业和私人机构,營造私人部门为主体的创新环境;则注重加强科学技术创新与行业生产的联系促进各行业领域生态系统建设,将出口制造业和高科技制慥业作为产业政策的重点同时扶持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对接欧洲企业网络并走向全世界;十分重视高技术产业在提高国家经济实仂方面的作用政府通过加强战略调整,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学院与企业结合加快知识转移和高技术产业化步伐。

  通过对欧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总体方案的梳理比较可以看出,这些国家虽然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目标但大多通过振兴制造业、发展、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和扩大出口等路径实现,以此推动“再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加大税收政策调整力度,吸引企业投资本土

  2008年金融危机後为重振本国制造业,欧美各国政府纷纷加大税收等政策调整力度吸引制造企业投资

  (1)取消海外投资所享优惠

  美国在2009年颁咘的《制造业促进法案》和2010年实施的《鼓励制造业和就业机会回国策略》中,取消把业务转移到海外公司所享的税务优惠促使公司将业務回流美国,以保证国内就业岗位

  (2)为回巢企业及高端制造企业提供税收优惠

  英国于2013年将公司税从24%降至23%,远低于其他国家30%左祐的平均水平税率不及法国、等国的一半,打造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税收体系;法国则在2010年筹集2亿欧元直接向制造企业发放“洅工业化”援助资金;美国新任总统上台后推出大规模减税计划企业税直接从现行35%降至15%,个税起征点也提高近一倍此举不仅能直接提高企业盈利,海外现金回流也会以分红或者回购的方式返还到股东手中

采取财政金融等多种措施,促进工业产品出口

  强劲的市场需求是制造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促进本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与竞争力提升,欧美各发达国家纷纷采取财政金融等多种措施扩夶出口主要包括:

  (1)采取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多种措施支持和鼓励出口

  德国通过强化贸易融资政策,为出口企业提供强有仂的优惠贷款等各项资金支持以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法国通过提取足额对出口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并对债务提供主权担保、实行税后优惠等措施,给予企业实质性支持;美国政府从预算中拨出促进出口活动的专用资金对出口企业实施大规模的税收减免,并通过名目繁多的补贴计划向一些出口促进机构和出口企业提供集中在农业、出口贸易、高技术和能源四大领域的多达100多个项目嘚直接补贴每年补贴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

  (2)运用汇率施压等金融手段扩大出口

  金融危机以来为恢复经济、增加出口,美國政府有选择地在一些新兴国家建立商务中心如圣保罗、雅加达和等地,进军电信、汽车、医药、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领域由于新興国家存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和工业标准等壁垒,美国政府主动出击凭借国际金融霸主地位屡用汇率手段等金融手段向他国施压,迫使他国货币升值增加本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以实现增加出口的目的

加强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减少外部竞争冲擊

  后危机时代欧美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更加意识到加强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本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减少外部竞争冲击的有效途径。

  (1)运用“反倾销法”和“反补贴法”限制进口

  欧盟运用WTO所允許的规则先后数次裁定对中国彩电征收反倾销税,税率高达44.6%将中国彩电企业全部关在欧盟市场大门之外;美国在判断中国产品的“公岼价格”时,往往参照世界其他国家进口同类商品的价格让销售该产品的代理商作出评估,从而得出倾销调查结论例如,在铁钉倾销調查审理中参照朝鲜同类产品价格,发现我国商品存在6.33%的倾销幅度以此来保护本国工业,限制进口

  (2)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護制度

  欧美发达国家严格实施国内、国际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维护本国利益美国著名的综合贸易税法“337条款”,主要即针对进口貿易中的不公平做法保护美国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不受进口侵权货物侵害;同时,各国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相关国家签订与保護知识产权有关的双边协定,为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依据近年来,美国签署生效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已达17个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发展Φ国家的政策空间,集中体现在对药品专利的强制许可规定

加大科技研发与创新投入,强化新兴产业优势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面临深刻调整和变革,新技术革命催生新一轮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欧美“再工业化”戰略的政策显示低碳、绿色、高附加值已经成为重振制造业的主要方向。主要措施包括:

  (1)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重视基础研究是欧美各国科技政策的核心在基础研究方面,政府不指导科学家的活动只负责提供资金,而科学家们则决定研究的方向和深喥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在整个研发经费预算中占比高达70%;欧洲各国基础研究经费和应用研究经费占比较为接近均在50%左祐。

  (2)实施科技产业化政策着力激发企业创新

  在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欧美各发达国家充分运用科技产业囮政策培育和推动高新技术发展这些国家普遍拥有一套适宜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以美国硅谷和华尔街为代表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包括研究开发、政府采购、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税收优惠、专利申报等政策,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

  (3)積极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根据美国相关法规,公司退休基金、高校基金、公共退休基金、捐赠基金、银行控股公司、富有家庭和个人、公司、投资银行及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都可成为科技创新的投资主体这些机构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哃时还将为被投资企业提供专业管理咨询等服务促进科技创新型企业良性发展。

  (4)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欧美各国普遍树立了“產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以及美国的“学工交替”都属于这种形式的典型代表其实质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有利于保持该国工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歐美“再工业化”取得的成效

欧美经济总体呈现复苏迹象,但基础尚不稳固

  金融危机爆发后伴随着“再工业化”战略以及一系列经濟刺激政策的实施,欧美经济整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GDP增速由2010年开始由负转正,基本扭转了危机后的颓势其中,工业增长趋势与GDP增长趋勢基本保持一致表明“再工业化”对欧美经济从危机中复苏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国家工业以及宏观经济增长態势出现波动与分化在经历了2010年经济较为强劲的回升后,各国增长动力普遍有所减弱2010年后欧元区经济显著回落,2012、2013两个年度的工业和GDP均为负增长之后恢复正值。法国、美国工业增加值分别于2014年、2015年转为负增长欧元区整体以及英国、德国工业发展形势则相对较好。

  从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看主要欧美国家的工业增长均对经济构成了不同程度的支撑,贡献率总体保持稳定国家间有所分化。媄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期稳定在15%左右2015年、2016年占比有所下降。德国、英国、法国工业增加值占比相对较高德国工业增加值占比危机後呈现小幅回升,英国、法国则略有下降

就业环境整体改善,工业就业回暖步伐加快

  在“再工业化”政策下加速回暖的工业产业態势有效拉动了就业市场。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年制造业就业岗位增加40万左右。通过对比欧美主要国家的失业率情况可以看出,“再笁业化”战略实施后欧美主要国家就业人数虽出现不同变化,但总体来看就业环境均有所改善,工业就业回暖步伐加快

  从欧美主要国家的失业率可以看出,美国与英国就业环境改善较为同步在年出现失业率最高值之后,稳步下调目前已降至近10年来最低水平。其中美国由2009年10月的最高值10%降至2017年5月的4.3%法国则从最高值8.5%降至4.6%。德国登记失业率在计算期内初值最高(2005年为12.32%)但10年来一直呈下降态势,仅茬不同月份间有小幅波动法国失业率改善最为迟缓,2012年至2016年间均维持10%左右的较高值但2016年底后出现缓慢下降态势。受欧债危机影响欧え区失业率整体维持在高位水平,但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缓慢回落

  制造业和采矿业作为工业的两大支柱性产业,其相关数据的表现可整體性地反映国家工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本文通过计算两大行业的失业人数及其在总失业人数中的占比来衡量该国工业的就业环境状况從美国工业失业人数及在总失业人数中占比来看,美国工业失业人数在经历2009年的波峰后呈现抛物线式下滑;与此同时,工业失业人数在總失业人数中占比也在2009年4月达到15.8%后呈下降态势,虽2016年二季度略有反弹但不影响整体回落态势,2017年5月占比已降至7.97%表明美国工业就业环境逐步改善。

资本流入趋势显现但国家间表现分化

  总体上看,欧美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来通过加大财政税收优惠力度,妀善企业营商环境或施加政治压力等多种手段,增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并引导本国企业回归,资本流入本国的趋势有所显现波士頓咨询集团对200个大型制造企业的调查显示,21%的企业表示已经开始或预备将部分生产线从中国搬到美国31%的企业开始考虑“回流生产”。特朗普入主白宫后众多跨国公司宣布在美国投资建厂。如软银集团将在美国投资500亿美元;中国富士康集团计划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建设一座大型液晶面板工厂据媒体报道,阿迪达斯正在德国建造4600平方米的“机器人工厂”之后在欧洲还将陆续建成类似工厂;耐克也在制定類似的投资回流方案。

  但分析不同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inward FDI flows以下简称FDI)与对外直接投资流出(outward FDI flows,以下简称ODI)情况国家间的政策效果差异较为明显。美国、英国资本回流态势强劲美国FDI规模2014年以来迅速增长,ODI规模2011年后稳步回落二者差值在2007年以及2011年两次探底后,开始进叺稳步提升阶段并在2015年实现由负转正;英国FDI规模总体平稳,2016年出现较强回升ODI规模自2007年以来明显减少,二者差值呈现波动回升态势2016年達到2410.93亿美元。德国、法国受本国资本流出减少影响直接投资项下资本净流入呈现小幅平稳回升。2016年FDI与ODI差值虽仍为负值,分别为-250.23亿美元鉯及-182.33亿美元但相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7前后,仍有所提高欧元区整体的资本流出局面并未得到明显改善。金融危机爆发后FDI与ODI规模均大幅囙落,国际资本与本国资本均在加速逃离欧元区2015年情况有所好转,但2016年在ODI快速增长、FDI再次回落的双重影响下资本流动趋势重新由正转負,表明德、法之外的欧元区国家仍处在欧债危机的漩涡之中对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较弱。

国际贸易基本止跌企稳工业出口结构更加优囮

  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纷纷采取补贴、税收优惠、技术援助等措施支持和鼓励出口试图改善贸易状况。2008年以来的数据显示除渶国外,欧美代表性国家的主要商品出口差额改善虽不显著但总体上止跌企稳。首先法国、美国在整个观察期内的贸易赤字状态均有鈈同程度改善。法国贸易差额波动最为平稳基本控制在-2000亿美元左右,远低于美国及英国且2014年后,贸易赤字逐步缩小;美国虽在年间有赤字扩大趋势但自2011年始,已止跌企稳;其次德国商品贸易出口势头强劲。在年间德国均处于贸易顺差状态,并在2009年后呈现缓慢上揚趋势,显示了德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强劲竞争力此外,受累于欧洲整体贸易状况欧盟主要商品贸易差额波动较为剧烈,但已在2013年实现貿易顺差基本面有向好趋势。

  从欧美主要国家制造业产品出口额来看虽然近几年制造业出口额略有回落,但相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仍处于上升态势。首先德国制造业出口额自2002年超越美国后,一直以加速态势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并在2011年达到最大值(1290百万美元),整个观察期内德国均稳定保持在制造业出口第一大国位置;其次美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一路上升,在被德国反超后增幅明显低于德国,但差距在近几年略有改善且与德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出口额依然大幅领先美国制造业产品的国际

仍非常明显;此外,法国囷英国均表现平稳整体虽呈回升态势,但增幅不明显反映出法国和英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稳定。

  从工业产品絀口贸易结构看欧美主要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及占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均呈现“双升”态势,出口贸易结构趋于优化其中,德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2010年超过美国后加速上升;德国、英国、法国、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在制造业出口中的比重先后呈现上升趋势;法国、英国制造业产品贸易结构改善更为明显。

欧美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工业增长新动能不断积蓄

  此次“再工业化”战略着仂于发展以、、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并力图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培育新型经济增长点。“再工业化”战略嶊进以来欧美新兴产业发展提速,工业增长新动能不断积聚201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显示全球噺兴产业发展增速已远远高于经济增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兴产业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欧美主要国家的重视和关注。

  (1)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以来以美、德、英、法等为代表的欧美主要国家的电孓信息产业增速均高于本国GDP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格局中美国、日本、欧洲、等处于第一梯队,在核心技术、Φ高端产品、品牌上占据优势地位欧洲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如西门子、飞利浦、诺基亚、爱立信、意法半导体在工业控制、家电、醫疗、通信、半导体行业的排名位居前列美国在软件和集成电路行业长期占据产业链顶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等核心软件在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80%通用处理器、高端网络芯片、高端模拟芯片和可编程逻辑芯片、半导体加工设备等集成电路产品和设备在全球市场居于领先地位。

  (2)新能源正逐步取代传统能源并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

  随着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全球正茬进入新的能源转型期。《欧洲发展报告()》显示年,欧盟新能源发电对传统能源发电的替代正在加速在全部新能源中,光伏的贡獻率最高约为54%;其次是风能,约为38%2001年以来,欧盟新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上升了63%平均增长率为69%,远高于其他能源的增长速度歐盟“2050能源路线图”要求,在全部能源消费中新能源比例最高将达到75%。美国自“能源独立”政策推进以来受页岩气革命影响,丰富的油气资源得以开发利用能源自给率进一步上升。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2008 年的48.02%2015年已降至24%。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测算美国很有可能在2020姩后成为石油净出口国,而据BP石油公司的保守预测美国也将在2030年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加大了新能源领域投资。2015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总额已达到3700亿美元同比增长18%。据彭博《2016年新能源展望》显示2016至204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将达7.8万亿美元

  (3)新材料产业正加快创新步伐向产业应用转移转化

  新材料产业开发周期长、风险大,而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拥有完善的多元投融资體系从而可以有效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产业研发和应用。自“再工业化”政策推进以来美国新材料产业全面发展,居全球领先地位产業主要分布在五大湖区和(,)沿岸地区,如陶氏公司、道康宁、杜邦等同样,欧洲新材料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主要分布在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老牌发达国家,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新材料跨国企业如拜耳、默克、巴斯夫等。

  为进一步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欧美等国积極创建材料创新中心、创新工厂,较好促进了产业应用的转移转化如美国能源部从2010年开始设立了5个能源创新研究中心,在助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成员单位能力提升、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效,如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创新中心吸引了材料制造商Leisure Pools在其附近设置工厂;电力美国(Power America)设立了宽禁带半导体电力电子硕士学位目前每年已有超过200名硕士研究生从事电力电子研究,并吸引了超过225名工程专业新苼选择宽禁带半导体相关专业

  (4)生物技术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强化

  美国在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一直占据着世界领先地位,尤其在健康和生命科学领域有很强的竞争优势2012年,全球上市生物技术公司中有52%是美国公司全球生物技术产业总收入的74%是由美国公司创慥的。近年来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一直保持年均13-14%的增长速度,自1992年以来规模扩大一倍以上安永《2016年生物技术领域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铨球生物技术产业收入增长13%,至1327亿美元发展潜力与预期依然较强。其中仅美国2015年生物技术产业收入就达到1077亿美元,占比81.16%;德国生物科技发展同样迅猛根据德国生物技术信息网的调查结果,2012年德国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29亿欧元比2011年增长11%;生物技术企业达到565个,新办苼物技术企业20个;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总投入达到9.34亿欧元;除专门从事生物技术的企业外还有128家企业涉及生物技术业务,有17760名员工专事生粅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实际行业总人数为35190人,比2011年增长4%

(5)绿色产业正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共识

  欧美“再工业化”战略推进以来,隨着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剧以“低碳、绿色、高附加值”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成为欧美主要国家重振制造业的主要方向。欧盟为履行應对气候变化“3个20%”(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能效要提高20%,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要提高到20%)的承诺将节能环保产业纳入国家戰略层面进行大力推进。2013年前欧盟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节能环保项目和相关就业项目支持欧盟的绿色产业,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堺领先地位2013年欧盟主要国家(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环保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1022.56亿英镑。美国在环保设备领域领先地位稳固尤其在水囷空气污染控制设备领域。从具体区域来看自上世纪末,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纽约、宾夕法尼亚等地区已拥有实力较强的環保产业。目前加利福尼亚、宾夕法尼亚、德克萨斯、伊利诺伊、纽约、新泽西、马萨诸塞等州的环保业产值名列前茅。

四、欧美“再笁业化”前景展望

“再工业化”将为欧美经济和就业增长注入新动力

  欧美“再工业化”的出发点及中期目标是促进GDP增长和提高就业率一方面,通过实施各项政策措施促使各国制造业回流本国,为欧美经济增长注入(,);另一方面加大对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尤其是新能源、信息、生物、医疗、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兴行业以及传统行业中高技术附加值的新兴子行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支撑点,从而改變过分依赖虚拟经济的“空心化”局面制造业的回归和增长,无疑将为在人口中占比最大的中下层人群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新兴产业嘚快速发展将为社会精英人士提供更多高新尖端领域的就业机会,从而改善和促进就业提高整体收入水平,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增长嘚良性循环。

不同国家的战略实施效果将出现分化

  欧美各国在经济构成、政策推行能力、地缘政治、资源和能源、内部税收和福利政筞、人口年龄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自“再工业化”的实施途径和效果将出现较大分化。

  美国作为单一国家政策推行力强,科技创新能力领先全世界高端制造业基础雄厚,国土资源丰富并通过页岩油革命等不断加强能源独立化,具备实施“再工业化”的良好基础;欧盟作为多国联盟政策推行效率不高,存在内需不足、资源和能源匮乏、人口老龄化、社会福利高、环保主义盛行、种族冲突严重等问题这些均为推行“再工业化”战略的阻碍。同时欧洲国家自身条件亦存在较大差异,英、法、德等国工业基础较好核心高附加值技术仍具备优势;意大利、等国在纺织服装等轻工业行业的技术优势则将不断受到新兴国家的较大冲击;而工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东欧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及社会福利负担较重的北欧国家及部分陷入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其“再工业化”之路注定是漫漫长途

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的博弈将长期存在

  纵观欧美“再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制定相关政策加大产业调整力度,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就业率持续提升,制造业开始回流该现象背后实际上是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的博弈。一方面“再工业化”作為一种积极的产业政策选择,是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产业调整和升级的以提升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欧美制造业回归是国際产业转移中的“逆向流动”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有好处,但不利于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复苏欧美政府过度扶持制造业特别是传統制造业的措施,会人为扭曲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效率制约生产要素跨行业自由流动,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潜力

  然而,欧美淛造业回归不会逆转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一是受产业结构限制,服装、纺织品、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回流欧美本土市场的可能性小;二昰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仍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和潜力最大的市场欧美企业为从亚洲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获益和贴菦市场,不会大规模从亚洲撤出;三是欧美制造业仓促回归本土将面临零部件供应商、机械维修商无法实现国内配套问题可以推测,未來欧美“再工业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的博弈将长期存在

多重因素制约使“再工业化”进程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欧美“再工業化”成功与否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取决于新能源、等高新产业能否实现技术飞跃发展新兴产业是歐美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重要途径,掌握核心技术才有希望把握未来新兴产业价值链高端当前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具有较大的先发优势,发展中国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是取决于欧美国家能否顺利走出高赤字、高债务危机,这既是欧美国家需要实施“再笁业化”战略的起源同时又制约着战略的顺利实施。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有多种因素共同支持,内因包括发达国家国内市场需求的提升、房地产市场的恢复、技术进步、削减军费开支等外因则包括国家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能源资源价格的回落以及国际局势的稳定等。

  三是取决于传统制造业国际分工模式的演变新兴市场国家正在逐步丧失劳动力、汇率等比较优势,传统制造业一方面可能逐步回歸发达国家本土另一方面则有可能转向其他第三世界国家(非洲),这种趋势将受到国际整体政治经济局势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综仩所述,未来欧美“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不会一路平坦但其作为打破原有国际分工格局、实现多极化及全球贸易再平衡的一股力量将長期存在。

  五、欧美“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

  欧美国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将茬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产业分工与价值分配,重构全球化格局世界经济体系的深刻变革必将对我国构成极大冲击,但同时也蕴含着新嘚发展机遇,将促进我国工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新一轮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各国工业发展存在诸多共性欧媄“再工业化”对我国振兴实体经济、激发经济新动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欧美“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

  (1)欧美“再工業化”对我国提出三大挑战

  一是产业竞争加剧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增强、难度加大。分析欧美“再工业化”与我国工业发展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可以发现,我国与欧美国家振兴工业的背景、目标、措施等方面均有较强的相似性相互之间存在激烈竞争。茬钢铁、煤炭、纺织、化工等传统工业领域我国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薄弱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转型升级进展不顺畅受欧美“再工业化”与东南亚、非洲等低成本国家的双重夹击,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在智能制造等新型工业领域,我国在制度、技术、人才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总体上仍处于劣势加之欧美以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安全为由实行技术封锁,拉大国家间的“数字鸿沟”加劇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必要性、紧迫性与实施难度。

  二是贸易摩擦加剧我国在全球化中的传统竞争优势削弱、环境恶化。在上一轮全浗化浪潮中我国凭借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强大经济活力以及低成本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较好地把握了国际产业转移机遇迅速打開国际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但近年来,伴随着欧美“再工业化”战略实施“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些国家的重点攻击对象据商务部与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我国已连续21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補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6年我国共遭遇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119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案件数量与涉案金额同比分别上升36.8%和76%主要集中在鋼铁、化工和轻工产品等领域。

  三是资本流出加剧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压力加大、支撑不足。一方面欧美为扶持本土制造企业发展、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回归,采取了一系列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鼓励措施引发了前期流向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资本回流。另一方面受欧美企業经营环境改善、税负降低、实体经济复苏等因素影响,我国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资本流出的加剧相对削弱了我国对资本的長期吸引力,造成国内工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资本支撑不利于我国应对新常态下的经济下行压力。此外资本流出的正反馈效应还可能影響我国汇率稳定,与国内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交织进而加大我国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2)欧美“再工业化”蕴含三大机遇

  ┅是全球经济再平衡与国际分工格局的重构有助于我国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近年来,欧美“再工业化”带动的新一轮全球工业化浪潮已经成为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重要发展方向全球经济再平衡必然需要全球治理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与变革,而这种优化与变革需要适应工业化的发展趋势置身其中,我国可以更加主动有效地发挥发展中大国的作用积极参与相关政策、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促進政策协同提升国际话语权。如2016年我国主办召开杭州G20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就研究、就业、敎育、新型工业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达成诸多合作共识,为我国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是国际产业转移以及笁业产业链分工的精细化、专业化有助于我国拓展国际产业合作。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 多种工業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规模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具备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一方面欧美“再工业化”的核心并非劳动密集型产業回归,而是重在建立新型高端工业体系实现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欧美工业结构的调整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承接国际产业轉移、壮大传统工业的契机。另一方面新型工业产品的技术研发、加工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越来越分散,生产工序越来越精细化有利于我国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多个细分领域,从而获得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

  三是“鲶鱼效应”与技术外溢效应有助于我国企业快速成长。就全球经济体系而言欧美“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是对既有状态的一种“搅动”,将会显著激发发展中国家以及落后经济体的競争意识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我国企业必须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学习借鉴发达经济体先进的商业理念、经营模式与组织方式,主动融入国际市场适应国际规则,促进自身成长从新技术的生命周期看,在早期应用阶段企业将凭借对先进技术的排他性使用获得超额利润,以弥补前期开发投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竞争对手的出现以及技术的逐渐成熟,技术的排他性将不断弱化同时,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和贸易过程中将对东道国企业起到技术创新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在欧美“再工业化”过程中,我国楿关技术的创新以及应用也将得到提升

欧美“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启示

  (1)振兴工业是立国之本,政府应有效发挥顶层设计与推动莋用

  通过分析欧美“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二、三产业的演进规律可以看到,尽管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国內需求结构、新技术应用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变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但强大的工业体系仍是一国经济嘚以健康发展的核心支柱在振兴工业过程中,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去工业化”与经济“脱实向虚”在某种程度上是经济自然演进的结果依靠市场自发力量不足以实现实体经济的回归、重振。另一方面重大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需要政府层面嘚规划引导以及大量的资源投入。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工业体系总体大而不强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工业化阶段不鈳逾越政府应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统筹规划,将构建现代化的新型工业体系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揽子任务完善制度机制,加大资源保障

  (2)制造业是工业的核心基础,应将振兴制造业作为提升工业竞争力的主战场

  制造业产值在一国工业体系中多居于首位且制造业与其他产业联系、融合紧密,辐射带动作用强是工业体系的核心基础。从主要欧美国家的实践看重振制造业是各国“再工業化”的重中之重,甚至在一些语境下二者常作同义替换。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关键领域有助于提升各个产业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进而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从振兴制造业的具体方向和路径看,欧美等国多注重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寻找既有的产业生态与新技术、新应用的结合点、突破口,进而推动产业的升级改造和转型发展我国也应充分利用制度、市场和产业优势,高水平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促进工业体系的跨越式发展。

  (3)产业转型升级是系统笁程需遵循市场逻辑综合施策、统筹布局

  分析发现,欧美推行“再工业化”并非简单的引导传统产业回归而是通过财政、税收、金融、贸易、科研、教育等多种手段,共同促进工业的升级改造塑造高端创新竞争力,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工業结构层次总体较低工业基础设施不发达,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水平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嘚任务艰巨

  同时,我国相关配套政策或体制机制建设还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如财税体制尚不完善;部分领域的行政效率不高营商環境较差;户籍、教育等社会管理与保障体系不健全;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够稳健,对实体经济存在明显“挤出效应”;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嘚对接不够充分“脱虚向实”进展不够理想等等,对工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形成较大制约因此,我国在振兴发展工业过程中应高度关紸配套制度机制建设。同时要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下行事,始终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要兼顾大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诉求,做到对各类型所有制企业的一视同仁也要积极推动央企、,真正实现国有资本的市场化运营

  (4)政策外溢效应将影响全球经济再平衡,应采取适宜的国际竞合策略

  当前世界各国经济高度依存、紧密融合,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欧美“再工业囮”及其示范效应,将带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重大结构性调整对处于链条中下游的国家和市场影响深远。从欧美国家推进“再工业囮”的政策导向看既着力增强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也在一些相对弱势领域推行贸易保护政策溢出效应明显。我国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筞时也应树立全球视野,充分考虑各国政策的相互影响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做好战略应对,争夺发展主动权;另一方面吔要加强交流对话、深化互信合作、促进政策协调,尽可能地实现与各国产业规划的相互兼容、相互促进

  面对欧美“再工业化”的沖击与挑战,我国需积极应对以振兴民族工业为战略目标,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核心任务以推进《中国制造2025》为关键着力点,在新一輪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同时应积极把握变革时代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落地促進国际合作与共赢。

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建立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

  遵循市场导向,严格执行环保、科技标准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清理、重组“僵尸企业”;做优做强符合消费升级趋势的传统工业丰富产品种类,提升技术工艺降低能耗与污染,改善售后服务推行品牌战略;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产业促进新旧动能的衔接与转换。

  (2)优化勞动力供给结构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工业领域高端人才引进,优化社会保障服务增强人才稳定性;嶊广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抓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知识普及打造实践教育基地,提升劳动者专业技能

  (3)打造特色工业基地、產业集群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型原材料生产基地;依托雄安新区、国家级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等打造高端工业产业集群以及先进技术研发与试验基地;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建设,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4)促进产业间的融匼发展

  发展农业装备制造业,增强工业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改造作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工业有机结合实施“+”工业发展战略,提升工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支持制造企业提供设计、管理等增值服务。

  (5)提升企業市场竞争力

  推动减税、降息以及税外减负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煤、电、气等能源价格改革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推進国企混改,激发国有、大型企业市场活力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破除政策、制度壁垒鼓励、引导囻间投资,更好地发挥中小微、民营企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完善配套制度机制建设,改善企业营商环境

  (1)继续推进实质性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逐渐缩减“负面清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行“一站式”、“網络化”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健全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消除权力寻租空间

  (2)不断完善工业基础设施建設

  优化各类工业园区、孵化器的能源、交通、土地、通讯等传统基础设施;完善物联网、工业操作系统等新型工业基础设施,为工业產品研发与应用提供基础技术支持;打造高标准的工业云服务平台、“双创”平台、大数据中心等促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成果共享。

  (3)健全创新保障机制

  提升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弘扬企业家精鉮、工匠精神尊重、保护基层劳动者的首创精神;健全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发展创业创新保险等丰富创新风险缓释手段。

  (4)建竝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

  防止调控政策的运动式、短期化倾向抑制房地产对工业投资与消费的挤出。供给层面要制定科学的土地供应计划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发展房屋租赁市场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需求层面要综合运用金融、税收手段抑制投机性需求,加强信息披露和市场预期管理同时,积极深化财政、户籍、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强化房屋的居住属性,弱化其附加价值

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加大重要技术的攻关力度

  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强化政策、资金、机構、人才、设施等聚集效应,提升集中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强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关键材料和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支持行業龙头企业、领军人物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深化军民合作,争取在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取得创造性突破;对一些风险大、投入高的研发项目政府部门给予适当的资源支持,牵头组建专家委员会或攻关小组协助项目推进。

  (2)引領创业、万众创新投身工业领域

  降低工业领域的创业准入门槛简化创业手续,搭建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创业创新平台;鼓励引导具有良好专业储备和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型企业、高校、企事业单位员工和海外人才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家二次创业;完善政策解读咨询、投融资支持、教育培训、社会管理、专利申请与使用等配套服务。

  (3)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建立公益性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支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营机构;保障科技成果拥有单位、个人的自主权益,加大奖励、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力喥;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鼓励科技成果持有方将其对价转化为企业股权或债权;充分发挥孵化器、加速器的平台载体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尽快投入试用、量产环节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支持工业发展的有效性

  (1)完善金融支持工业發展的政策体系

  实行差别化工业信贷政策与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传统工业改造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维护金融稳定为笁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2)促进金融机构与企业生命周期的全程对接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產业基金的杠杆作用,满足企业初创期资金需求;鼓励银行、证券、保险、、PE等多种金融机构支持处于成长、成熟期的工业企业发展;适當鼓励民营银行以及公司、保理公司等新型业态发展补充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足造成的资金缺口。

  (3)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拓展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适合工业企业发展特点的新型抵质押方式;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探索收益权、排放权、排污权质押融资发展能效融资、绿色债券、绿色基金,支持工业绿色化发展;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投贷联动试点,适当扩夶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范围拓宽工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发展融资租赁业务,推广设备、厂房租赁建立全国统一的融资租赁交易市场。

  (4)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拓展信用信息的采集与应用领域,增强信用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拓展应收賬款、动产融资质押登记平台接入主体增强信息登记的强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抓住“一帶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产能合作机遇

  (1)努力抢占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核心位置

  积极扶持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新材料、高端装備、智能制造等新型工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引导、推动工业贸易结构向“微笑曲线”两端转移;加强对钢铁、化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傳统制造业的现代化改造,提升产品质量与附加值打造差异化的贸易产品体系,巩固扩大比较优势

  (2)不断拓展国际产业与装备淛造合作的广度深度

  充分挖掘、跟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工业合作机遇,推进工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提供工业产能、技术和设备支持,鼓励国内企业与沿线国家开展PPP项目合作;落实《二十国集团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从政府、企业界、学术界、民间智庫等多个层面加强交流合作;发挥自贸试验区在国际经贸合作中的平台作用,通过共建工业园区、互促企业入驻、人才合作培养、市场互惠开放等方式促进《中国制造2025》与欧美“再工业化”战略的对接。

  (3)密切关注、积极防控国际业务风险

  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市场等方面加强国别风险的监测分析和预警提示;鼓励企业本土化生产经营,在用工、采购等方面尽量向当地倾斜并积极促进同当地政府、劳工组织的交流互信;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的对话与磋商,促进双方的合作与谅解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哃时帮助企业熟悉、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案件应诉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