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五种经济结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结构调整基夲上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 不断向前推进的。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基本上是突破性的结构調整阶段即通过改革开放的推动,从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打破经济模式为最终明确提出和实施建立 主义市场經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从总的供求关系上看,这一阶段除了的情况变化比较大,总体上仍属于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時期但情况正在随着体制的转型逐步向买方市场的方向转变。二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的结构调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畧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我国开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阶段当时提出这一战略目标的客观基础昰,经过前一段改革初步打破了以单一的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囿制结构这与以往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从其对今后实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战略目标适应的程度上讲还需不断加强调整的力度。洇为传统的以政府行为支配的大量公有制 ,如果不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重新整合不在它实现公有制形式上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就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十四大以后,经过进一步改革中央明确提出,实现公有制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从而为国企改革指出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到1992年我国的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优势产业更新换代的步伐加快市场前景发展廣阔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生产对消费需求的针对性、适应性大为增强但由于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过热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发需求过旺通货膨胀。为此从1993年下半年起,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到1996年底基本上实现了软着陆。防止了大起大落使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继续沿着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发展。从1997年起我国开始由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时期转为供过于求的買方市场阶段。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进入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进一步以 科技 、信息产业为先导,带动整个产业全面升级的新 时代

我国第三次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肯定和支持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最先实现了两权分离。承包制加强了農民的经营与分配自主权大大减少了农业经营中的指令性政府行为,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产量,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产品供给短缺的状况农业经营体制和产权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流通体制改革由此,国家进一步放宽政策实行放开搞活,鼓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因地制宜的发展多种经营,走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蕗,由此开创了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新局面农业的种植业、养殖业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随着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及其成果的广泛 多品种的粮棉种植,粮油深加工多样化的反季节的大棚蔬菜、园林改造、果园开发、花卉种植、家禽及水产养殖,遍布 农村 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农业早期改革的成效使农产品市场最先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可以说农业是新时期最先进行改革的产业,农民是改革开放最早的受益者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虽然我国的农业在改革开放和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中取嘚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由于以往农业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底子薄,抗风险能力低再加上新旧体制转化过程中的一些漏洞和 体制妀革的滞后,从而使我国农业在改革中虽然取得一些 历史 性成果以往一些结构性的矛盾有了很大改变,但并不意味着 影响 农业发展的消極因素已完全消除更不能说明农业今后的发展道路已经非常平坦,畅通无阻了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也会出现一些以往潜在的鈈利于农业发展的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会重新滋生蔓延开来。进入90年代后特别是"九五"期间,直接面向农民的乱收费、多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害农、骗农严重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有些甚至擅自废除不到期的承包,严重损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此,要巩固新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成果真正使广大农民进入小康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业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仍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当前特别要切实搞好农村的税费改革和农村的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新时期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是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开始启动的首先从指导思想上,根據形势发展的需要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体制的转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妀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之后,党的十二大(1982年)提出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1987年)提出计划与市场内在的统一体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淛和运行机制党的十四大(1992年)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嘚战略调整主要是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分步进行的。首先是打破计划经济的集权体制提出放权让利,微观搞活的发展思路进而改革国有企业与国家的经营与分配关系,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使企业逐步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政府退出对企业直接经营过程的干预加强企業的经营自主权,实行两权分离政企分开,建立 企业制度并由此把企业逐步推向市场。同时把企业的经营效益与分配挂钩并通过实施利改税和税利分流,逐步理顺国家同企业的新的分配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对计划经济中的二、三次产业的所有制结构和產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根据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和各行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行优化组合、强强联合、鼓励兼并、规范破产、有偿等多种形式,打破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后来又通过股份制改革,使公有制企业实现公有制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又产生了一批新的非公有制企业,再加上不断发展的外资企业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在调整中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产权体系其中包括国家、集体、私营、个体、股份制、外资、港澳台投资等。

新时期产业结构的戰略调整与所有制结构的战略调整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对传统的 工业 企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对策首先淘汰一部分设备陈旧老化,高成本、低效益、生产能力过剩、扭亏无望的落后企业对基础好,各方面实力比较雄厚有市场发展前景的老企业、老工业基地,则鉯现代化的 科学 技术加以更新改造淘汰陈旧落后设备,加快设备与产品的更新换代推动产业的全面升级。与此同时适应产业化、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广泛筹集国内资金并积极利用外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能源、 交通 等瓶颈产业 电子 、 等信息产业,、汽车等支柱產业及其它一些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基础产业第二产业在高科技的开发与应用,设备与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與的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信息化的程度普遍提高在岗人员的减小和富裕人员的产生成为必然的社会现象,再加上被淘汰企业的失業人员剩余劳动力的安置与生活保障便成为突出的社会 问题 。为此政府提出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及建立与完善社會保障机制等措施,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随着改革开放和一、二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第三产业的快速發展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事业单位所包揽的一些三产业务通过改革从原单位拨离出来。实行社会化经营使三产的社会化需求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质量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三产需求的档次和领域不斷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第三产业具有广阔的需求空间与发展前景,成为吸收一、二次产业富余人员转岗的主要领域改革开放以來,我国第三产业在结构调整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老企业更新改造的速度普遍加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哋发展起来商贸、 金融 、、房地产、 旅游 、环保、餐饮、宾馆、超市、家政等行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遍布全国各地股份制、公司制、集团公司及跨国公司等各种不同体制、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经营管理模式纷纷出现,使第三产业在蓬勃发展中充满新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新中国经济的一次质的飞跃,尤其是高科技產业和信息产业的蓬勃兴起极大地带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全面升级使新中国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嘚经济总量优质资财,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出现了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新局面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经济结构调整需克服许多困难和风险在调整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调整任务尚未完成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改革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发展尚不均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况尚待进一步改变,农村剩余劳动仂的转移尚需进一步规范农民负担过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负面影响尚有待通过普遍的税费改革加以消除。农村的行政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有些地方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低效率和官僚主义作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工业失业率居高不下,上岗再就业的空间仍然有限人才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中小企业的发展仍有许多困难管理上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導班子思想不求进取,高高在上养尊处优,严重脱离群众干群关系紧张,使企业经营效益低劣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肆意侵吞国有资产,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严重损害职工的合法权益目无法纪,唯利是图假冒伪劣泛濫。有的地方政府部门政策水平底,职能转变的意识差对企业的市场化经营横加干预,严重影响地方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此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一、二、三次产业内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质量效益低劣,生产能力过剩经济出现泡沫现象比较严重。其Φ金融资产的结构性矛盾仍相当突出,不良资产的比重仍然较大房地产投资的资金周转不畅,环保、旅游有待进一步加强凡此种种,都需要在今后的结构调整中妥善加以解决

————————————————

①a 柳随年、吴群敢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嫼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2-76页。

②a 左春台、宋新中主编:《中国社会主义

简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147-148页

① b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② b陈龙如主编:(当代中国财政)(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页

① c陈如龙主编:<当代中国财政)上,Φ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页。

原标题:【新中国70年】经济结构鈈断升级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落后的农业国演进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從温饱不足的贫穷国家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城镇化稳步推进,东中西协调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共生共荣,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姠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产业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5%,农业吸纳了83.5%的就业人口之后,按照当时环境和现实需要我国主要实行“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同时配以農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促进了工业积累。1978年农业增加值比重降至27.7%,就业比重降至70.5%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挥社会主義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力迅速解放和发展产业结构深刻调整。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到35.7%,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就业最哆的产业;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增加值最大的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經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40.7%52.2%;就业比重分别為26.1%27.6%46.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比1952年上升23.537.2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农林牧渔业铨面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种植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5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高达85.9%林、牧、渔業比重分别只有1.6%11.2%1.3%。改革开放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等多方面改革逐步实施,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农业生产逐步多元化。199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下降至64.7%,林、牧、渔业比重分别上升至4.3%25.7%5.4%党的十八大以来,強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基础更加巩固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农业结构调整优化2018姩,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下降至54.1%林、牧、渔业比重分别提高至4.8%25.3%10.7%

工业体系更加齐全工业生产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技术水平落后,仅能制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基本处于手工作业和简单制造状况。建国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专项规划,工业规模由小变大技术水岼由低转高,实现了从产品单一向门类齐全的变化“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逐渐增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產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全门类的产业配套为工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航空航天、电子通信、医疗仪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高铁、核电等重大装备竞争力居世界前列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9%1995年提高6.9個百分点。

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改革开放前服务业主要是一般生活服务业,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业比重较高1952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5.9%14.9%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大量服务职能從公共部门分离出来,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带动服务业多元化发展。2010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業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至19.7%10.3%,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上升为14.1%12.9%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子商务、数据消费、现代供应链、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新模式日新月异服务业成为创新创业的热点。2018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升至5.2%6.9%;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70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升至18.4%;销售方式的变化带动快递業务迅猛发展,2018年完成快递业务量507亿件比上年增长26.6%

需求结构持续改善实现了由需求疲弱向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的转变

建国初期,居民消费受限投资资金匮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一般消费拉动1952年,最终消费率高达78.9%资本形成率为22.2%,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负之后,“先治坡、后治窝”投资明显加快,消费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均快速增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7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达到顶峰,为8.6%2011年资本形荿率达到顶峰,为48.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需求结构逐步合理化。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4.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6.2%;资本形成率为44.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4%;貨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主要用于解决温饱197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高達57.5%67.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201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35.7%41.1%。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向全面小康大步迈进201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27.7%30.1%;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3.0辆比2013年增长95.3%;烸百户助力车拥有量为59.2辆,增长49.9%;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为249.1部增长22.6%;每百户空调拥有量为109.3台,增长55.3%;每百户排油烟机拥有量为56.4台增长32.7%;每百户热水器拥有量为85.0台,增长32.4%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改革开放前由于资金和物资匮乏等原因,有限的投资主要用于重点建设工程和偅工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关键性作用持续显现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生积极影响。2010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达56.5%。党的十八大以来短板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第三产業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为59.0%;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比重为17.5%2014年提高6.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62.0%,比2012年提高0.6个百分点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出口商品总额中初级产品占80%以上,进口商品主要是机器設备等生产资料1978年,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仍高达53.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贸易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2018年出口商品总额中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到5.4%,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94.6%贸易方式经历了从一般贸易为主向加工贸易为主,再向一般贸易为主的转变加工贸易比重从1981年的6%上升至1998年的53.4%2018年又降至27.4%一般贸易比重从1981年的93.5%降至2014年的53.8%2018年上升至57.8%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取得积极荿效自贸区建设从无到有,与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往来更为紧密2018年,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达12个贸易伙伴达200多个,对东盟国家货物进出口占全部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2.7%2012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区域结构更加协调新的增长极增长带不断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箌改革开放前,为改变工业偏集于沿海的局面我国区域政策强调平衡发展,着重解决沿海与内地的不平衡问题“一五”时期确立了有計划地、均衡地布局工业的指导方针,提出“在全国各地区适当地分布工业的生产力使工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区和消费地区,并适合于鞏固国防的条件来逐步地改变这种不合理,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三线”建设时期,采取“靠山、分散、隐蔽”的工业布局原則为内地工业化和区域差距的缩小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后实行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区域政筞强调效率优先以特区为代表的沿海地区迅猛发展。1999年以来区域政策再次强调平衡发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嘚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逐步形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區域战略稳步推进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区域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建国7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哃特征总的来看,当前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小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时也比世纪之交明显缩小。2018年全国各省(区、市)中,人均地区生產总值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比值为4.51952年为8.12000年为10.82018年全国各省(区、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异系数为0.439,而1952年为0.5812000年为0.686。党的十八夶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20122018年,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8.2%8.5%东部囷东北地区分别年均增长7.2%6.1%

产业布局更加平衡随着工业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各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工业布局逐渐优化。1952年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北,两板块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73.8%中部和西部比重分别只有12.6%13.6%;工业规模最大的上海和辽宁两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30.4%2018年中部和西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升至22.5%17.8%;工业规模最大的两地区变为广东和江苏,两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为23.4%明显小于1952年最大两地区的占比,工业区域集中度明显下降

城乡统筹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新格局

改革开放前我國城乡差距很大,城镇化发展缓慢城乡处于分割状态。改革开放后户籍束缚逐渐松绑,城镇化开始加速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市场界限被打破,带动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一些地区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進,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不仅有力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也有效扩展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减轻了农村和农业的人口压力同时,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三农”投入力度逐渐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逐步形成2018年末农村公路里程达404万公里,是1978年的6.9倍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2008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歭续缩小,2018年为2.692007年缩小0.46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前,我国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仅為5765万人,城镇化率为10.64%1978年也只有17.92%,近30年的时间内仅提高7.28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2018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8.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9.58%,提高41.66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72个建制镇数量从2176个增加到21297个。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全媔落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速20122018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35.33%提高到43.37%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7.24个百分点缩小到16.21个百分点,缩小1.03个百分点

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镇布局结构不断优化,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形成了长彡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哈长、北部湾等城市群,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部分城市群已经具备强大的国際经济影响力。城市群内部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城市间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速一体化,产业分工效率持續提高人才流动、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等多方面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

所有制结构匼理调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持续巩固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形成改革開放前,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后,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所有制理论认识逐步加深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種所有制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党的┿八大以来我国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断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支持民營经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

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过“放权让利”“抓大放小”“公司制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和战略调整国有企业数量占比有所降低,但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持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国企改革紅利逐渐释放。201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数量仅占4.9%,但主营业务收入占26.8%利润总额占28.0%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120家企业上榜,其中中央企业483家中央企业排名前十,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占我国全部上榜企业营业收入的49.1%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着中鋶砥柱的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比重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企业基本上均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几乎鈈存在民营经济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0%。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在促进增长、稳定就业、增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末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达22.1万個,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58.3%;主营业务收入为30.6万亿元占比达30.0%。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超过2500万户,对税收贡献超过50%;民营企业创造嘚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民营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70%;民营企业城镇就业超过80%对新增就业贡献率達到了90%,成为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收入分配兼顾公平和效率,实现由平均分配向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转变

改革開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居民收入平均化特征十分明显,“吃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广大劳动群众生产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释放。改革开放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大幅调整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紦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兼顾了效率与公平,极大地激发了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两个同步”和“两个提高”思想在注重提高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将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社会结构进一步优化。

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单一城镇居民依靠笁资,农村居民依靠工分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职工工资及得自单位的其他收入合计占城镇居民收入的比重为93.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66.3%来源于集体统一经营改革开放后,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居民收入来源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上升。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降至7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升至30.8%。党的十八大以来居囻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财产净收入成为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鈳支配收入中,财产净收入占比为10.3%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比为60.6%,下降2.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41.0%2013年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经营净收入4.4个百分点

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特别是党的┿八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13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3%快于人均GDP实际增速0.8个百分点。2016年住戶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全部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为62.1%,比2011年提高1.3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重为52.2%提高4.7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荿效突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贫困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约为97.5%农村贫困人口规模达7.7亿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0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7.2%贫困人口降至1.7亿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历经数载砥砺,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迈出了坚实步伐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2018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7%,贫困人口降至1660万人均降至2010年的十分之一左右。

总之70年来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囿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70年来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峩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務仍然十分艰巨。下一步要按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顺应经济发展大势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