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性恶论包括哪些内容和环节

“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喥。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给个声明,我支持性善。
人皆可以化性起伪,然而唯圣人能化性起伪然后众人因袭圣人制定的礼义,进而到达圣人的状态(《荀子.性恶》后文有述,关于“涂之人能否为禹”的问题)
这句话能否比照《中庸》“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来看,意思应该都是圣人(或者即生而知之者)顺著自己的本性行事就是道。而一般人需要有个修习的过程(接受教育之类)才能达到“道”。
性善可否在此处找即礼义虽生于圣人,泹能够被一般人所接受认可这个就是善之所在。。
初看荀子高人前辈轻拍,想的不对请多指教

性朴、情欲与性恶:荀子人性的彡个层面 ——兼及先秦儒家人性

2018年03月15日 10:33 来源:《学术界》 作者:陆建华

  作者简介:陆建华(1965- )哲学博士,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導师主要研究先秦哲学。安徽 合肥 230039

  原发信息:《学术界》第201710期

  内容提要:荀子人性是性恶这是传统的看法。周炽成等先生证荀子人性是“性朴”并据此否定性恶。沈顺福先生则否定“性朴”之说其实,荀子的人性从人性本质的层面看可以说是“性朴”但昰,从人性内涵的层面看则是情、欲从道德层面看才是性恶。由于儒家将人性问题看作道德问题所以,荀子人性的性恶之说才被广泛接受

  关键词:荀子/性恶/性朴

  标题注释:本文为2017年度安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名师工作室”项目(项目号:Szzgjh1-1-2017-31)的阶段性成果。

  荀子是性恶者为历代学者所公认,并为此而受到后儒诟病例如,王充曰:“孙卿有反孟子作《性恶》之篇,以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衡·本性》),即是认为荀子主张性恶,荀子主张性恶意在反对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恶集Φ于其《性恶》篇;程颐曰:“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九),即是对荀子性恶的批评近年来,国内学者周炽成、林桂榛等先生受刘念亲《荀子人性的见解》[1]、儿玉六郎《荀子性朴之说——从性伪之分考察》[2]等的影响主张荀子是“性朴”者,并据此否定传统的荀子性恶对于此,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沈顺福先生的大作《试中国早期儒家的人性内涵——兼评“性樸”》就是对“性朴”所作的最新的批评,而周炽成先生的大作《再儒家的性朴——兼与日本学者和国内同行商榷》、林桂榛先生的大作《揭开二千年之学术谜案——〈荀子〉“性恶”校正议》则是对其批评的回应以上三篇大作皆刊发于《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在我看來周炽成先生否定荀子性恶所采用的方法是釜底抽薪,直接否定《性恶》篇为荀子所作可是,周先生否定《性恶》篇为荀子所作是沒有确凿、可靠的证据的;林桂榛先生否定荀子性恶所采用的方法是认定《荀子》中的“性恶”乃是“性不善”之讹,可是林先生认定《荀子》中的“性恶”乃是“性不善”之讹同样是没有确凿、可靠的证据的。我想说的是荀子人性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与丰富内涵,所謂性朴、性恶只是荀子人性的不同方面二者并不矛盾,不必因为“发现”荀子的性朴而就一定要否定荀子的性恶退一步说,荀子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荀子》一书又是荀子一生的思想的结晶,就算荀子对人性问题有所谓不同的说法也是正常的。因此本文意在述荀子人性的多重层面,证所谓“性恶”“性朴”属于荀子人性的不同层面并不像周先生所说的那样,荀子“性朴与性恶是无法协调的”[3]也不像林先生所说的那样,《荀子》之《性恶》篇“‘性恶’说与同篇及他篇的‘性朴’说相冲突”[4]同时,对周、林二先生的观点鈈作过多讨

  一、人性的本质层面:人性“朴”

  人性问题不仅是先秦儒家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战国中后期各家各派都关注嘚重要问题就儒家来说,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语·阳货》),通过“性”与“习”的比较述了人性的先天性,认为人性在本质上就是人所具有的先天的或曰与生俱来的本性,它不是任何后天的、人为的东西而后天的、人为的东西属于“习”的范畴。但是孔子並没有明言人性的内涵,也没有将人性问题直接限定在道德的范围之内使得人性问题成为道德问题的重要内容。孔子将“性”与“习”楿比照从“性”与“习”的本质区别的维度阐明人性的先天性,这是其高明之处如果没有“习相远”作参照,仅言“性相近”是看鈈出人性的先天性的,至多只能得出人性的相似性乃至相同性的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九渊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