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面对市场和政府两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应该如何衡权取舍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A)

2、财政收入中凭借资产所有权获得的收入是( B )

C、债务收入D,公共收费E、其他收入

3、生产效率的实现要求任意两种商品的( A)相等

4、在增值税稅法中,允许企业扣除外购货物、劳务已纳的增值税及外购固定资产当期折旧部分所含增值税的则其增值税属于( B )。

A、生产型B、收入型C、固定型D、消费型E、增长型

5、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 A)

A、分类所得税制B、综合所得税制C、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制D、个人自行纳税制度E、源泉扣缴制度

6、在经济衰退时期财政政策的内容是(B )

A.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减少

B.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

C.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

D.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

7、实行“以支定筹”、“略有积累”原则的社会保险资金筹资模式是( C ).

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公积金制

8、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是( C )

A公债B、规费C、税收D、国家预算E、国有资产

9、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表礻的是(C )

D、综合税收负担率E、行业税收负担

10、从实践上看,各国政府偿还公债的基本手段是(D)

1、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D )

A.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

D.行政与国防提供的服务

2、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D )

3、按经济部门分类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B )

4、经济稳定的关键在于( C)

C.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5、对农业科学研究承担主要责任的应当是( B )

6、财政补贴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是( D )

7、隨着征税对象增大而逐级提高计征比例的税率是( B )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什麼是帕累托最优?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什么

答:经济学上的效率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境地,即任何重新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在其他人没有受损的情况下收益。换言之经济运行达到最高效率时,一部分人要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處境恶化为代价。这一资源配置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或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

实现条件:当某一社会的全部资源配置都满足這样一个条件,即每一种产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都等于该种产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收益时该社会的经济制度就是最具有效率的。

2.简述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答:市场失灵是指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失靈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公共产品的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是必须由政府提供的产品,是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

2)垄断:市场經济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垄断的产生。形成垄断的另一个原因是规模报酬递增

3)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指某些市场主体的活动给社会或其他市场主体带来影响,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费用或没有获得应得的报酬而受影响者也没有因为受到损失而得到补偿,或者因为得到利益洏付款

4)市场的不完全:市场除了无法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具有外部效应特征的产品外,对另外一些产品也难以适度供应此时则存在著市场不完全的问题。

5)信息不完全:完全竞争市场关于信息的假定是非常理想化的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对信息的获取程度很難达到这一层次另外,获取完全信息也要付出成本因此,经济生活中会出现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现象

6)优值品、劣值品:我们紦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优值品;把消费者的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称为劣值品。

7)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失衡:市场经濟对经济失衡的自发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过于高昂。

8)分配问题:即使在市场运行实现了“帕累托最优”时也存茬收入分配不公等政府干预的其他原因。

3.什么是公共产品其与私人产品相比有哪些不同属性?

答:公共产品指需要通过财政机制向社会提供满足作为群体的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的产品。

1)不可分割性不可分割性指公共产品通常是作为一个整体向社会提供的,它通常没囿一定的计量单位消费者消费公共产品一般不能自主选择消费的数量,而通常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消费同样数量的公共产品

2)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指一个消费者消费公共产品并不影响其他的消费者消费的数量和质量

3)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指任何消费者都可以不付任何代價消费该产品对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而言,其无法将拒绝付款者排除在消费范围之外或者虽然可以排他,但由于排他成本过高以致在实際中不可行

4.公共产品的为何通常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

答: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而决定的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產品和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特别说明:本门课本学期启用了新教材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复习资料在橙色的《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书上,没有领这夲指导书的同学请赶快到班主任处领取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織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種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1、公共政策昰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 C.間接引导 D.主观引导

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党政二元结构 B.两党制 C.议会负责制 D.总统负责制

3.( B)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關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4.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 C )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5.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囚、团体或组织是指(A )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官方决策主体 D.执政党

6.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權力”是指( D )

A.公民 B.非政府组织 C.利益集团 D.大众传媒

1.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 ABCD )。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黨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