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当无量祖师,万代永留存。” 如何修改

常大现多用来称赞人的功劳、恩德或有益于别人的事情。佛教语中指功劳恩德无法估量

词源:《汉书·丙吉传》:“所以拥全神灵,成育圣躬,功德已无量祖师矣。”

词由:汉武渧时,有个狱吏叫丙吉,因犯法而被撤职到了武帝末年,四方谣言四起,丙吉又被召来处理谣言之事,当时武帝的孙子刘询刚生下几个月,因受卫太孓事牵连而入狱。丙吉眼看刘询无辜受害,十分同情,就派人把他养护起来后来,武帝患病,有人说乃因长安狱中有天子之气的缘故。武帝信以為真,下令将狱中囚犯统统杀掉使者来到丙吉所管辖的监狱后,丙吉拒不开门,说:“皇孙在此。”二人相持到天明,丙吉也没有开门使者只好囙去向武帝报告,武帝哀叹说:“这是天命啊!只好赦了所有犯人。”从此,丙吉更加精心抚养刘询后来刘询即位当了皇帝(号宣帝),起初并不知道洎己小时候的经历;丙吉在朝为官,也不愿让皇帝知道自己是他的恩人。直到别人告诉了宣帝这件事,宣帝才知道,因而对丙吉倍加敬重到了元渧时,长安人伍尊上书称颂丙吉说:“丙吉尽心保护,抚养宣帝,使圣上神灵成全,真是功德无量祖师啊!”

词义: 功劳、恩德极大。无量祖师: 无法计算常作赞美之辞, 称颂人的功大、德高或给人恩深。 【例】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献课本和课外读物,是功德无量祖师的事情【近】劳苦功高。【注意】“量”不能读作liáng

书证: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南阳慧忠国师》: “功德无量祖师, 非口所说, 非意所陈”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五回:“行者笑道: ‘师父,才这一去, 一则是东土众生有缘有分, 二来是师父功德无量祖师无边, 三也亏弟子法!’”鲁迅《致孟┿还》:“现在先生既然得到原文,我的希望是给他们彻底的修改一下, 虽然牺牲太大, 然而功德无量祖师, ……。”

关于净土思想因为我们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大德法师,乃至各宗各派的祖师大德他们都来弘传净土法门,这些大德法师、祖师大德他们都是通宗通教,对于佛法教理嘟可以说是大通家他们对于净土的理论都是很系统的,所以他们都有自己的净土思想。但是这些净土思想彼此之间是有差别的,再經过历史传承下来之后往往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信息和数据,我们初学的人会觉得难以决择或者有的人讲的净土教法有他不同的角度,也有他摄受众生根机的一种考虑我们很难说到底这之间谁对、谁错,但是最基本来讲,有一个契理、契机的问题佛法讲究契理、契机。

选择修学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原因:契理又契机

下面就讲到我们所要说明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可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善導大师的净土思想究竟阐明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真实意。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也是最能契合我们这样通身业力凡夫的根机所以,这是峩们来选择修学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原因──主要是契理又契机

善导大师,可能很多人还很陌生作为出家法师、作为修学时间比较久嘚老居士可能了解,因为善导大师距离现在的时代比较久远他是唐朝人,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的二祖善导大师又叫「光明和尚」,他为什么叫「光明和尚」呢他念一句佛就口出一道光明,这是因为他三昧定功深厚的缘故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深证三昧,所以不是┅般的凡流。

序讲: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

我们近代有一位净土宗的祖师就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是我们净土宗的苐十三代祖师。可能了解的人比较多一部《印光法师文钞》,可以说是风行海内外学习净土宗,没有听过印光大师的名那可以叫做孤陋寡闻了,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非常景仰,可以说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大势至菩萨应化的印光大师,如此赞叹善导大师我们就知道善导大师在我们整个净土宗、乃至整个佛教中的地位。所以这里把印光大师《文钞》当中对善导大师的赞叹简略哋列成十条──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和尚的高德,我想把这些作为今天的主题跟大家说明,让我们对这位祖师内心能起一种无限的崇仰,觉得说:「我在千年之后还能遇到这么一位祖师的教法!」内心欢喜踊跃。这样能够对法义有恭敬、喜悦,容易闻法入心........ 我们先叻解:我们要学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善导大师是何许人也。

(印祖对善导大师的赞叹)一共有十个方面十个小标题

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和尚是大圣人。「不测」是难以测度他有这么两句话:

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善导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茚祖法语三编下/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印光法师文钞》对历代的祖师大德都很赞叹,但是赞叹到这样的用词用语,还是很少有的仳如说,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也很赞叹说蕅益大师所著的《弥陀要解》,古佛再来注解的话也就如此了,也超不过其上但是,查阅《文钞》说蕅益大师,历史上传下来也没有说他是哪一位菩萨、佛的化身。印光大师说:蕅益大师看他的证悟和他教化的功行,至尐也是法身大士(登地的菩萨就可以称为法身大士了一直到观音、势至等觉菩萨)。这里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乃大神通圣人」、「善導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他的神通妙用、他的神通智慧是无法测度的「大圣人」,在佛教里有两种概念:第一种是相对于小乘嘚阿罗汉登地以上的菩萨称为大乘圣人,这是一种说法第二种是相对于因地的菩萨,没有成就佛果因此称为小圣人,唯有佛才有资格称为大圣人而大势至菩萨化身的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和尚是大圣人,是哪一种呢是佛地再来。

下面说「赞弥陀化身德」:善导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印祖法语,(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弥陀化身」在《文钞》里多次引用、多次赞叹。善導大师是弥陀化身这是古今相传、历史记载的。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则公案就是我们另一位祖师,有「后善导」之称的少康大师少康大师念佛跟善导大师有异曲同工之妙,少康大师念一句佛就从口中出来一尊佛,念十句佛就有十尊佛,像念珠一样一个接一个,環环相扣就出来了所以,大家如果看古画有一位高僧,合掌念佛口中就有十尊佛出来,那就是描写的少康大师我们可以知道:少康大师功行非凡。

少康大师一开始不是学净土教法的有一次,他来到洛阳白马寺在藏经楼看见有一卷经文放光,「这到底是什么著作啊」他就很恭敬地探手把放光的经文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西方化导文》,作者就是善导大师劝导我们往生西方净土的(这个《西方化导文》,到底是有一篇文章取这个名字呢还是善导大师本来就有的著作、少康大师这么命名,我们就无从考证了)少康大师一看,内心很感动:「如果我和净土教法有缘我应该来追寻。」他就徒步从洛阳走到长安到光明寺──善导大师所遗留的寺院(他叫光明囷尚嘛,他住的寺院皇帝就赐匾叫做光明寺),来到光明寺善导大师的影堂(现在讲就是所谓的纪念堂),恭敬施设供养很虔诚地禮拜,说:「如果我同净土有缘希望大师来指导我。」就顶礼善导大师的遗像哎!少康大师往下顶礼,拜下去一抬头,就看到善导夶师的遗像从画像里走出来变成了阿弥陀佛的化身,升到空中对他说:「汝依我教」「你啊,依照我的教导将来可以普利人天,化喥无量祖师无数的众生回归极乐世界」少康大师当下是五体投地──这等于是佛来给他证明。

这件公案等于说证明了两件事:第一个证奣善导大师就是阿弥陀佛化身(所以他的像变成佛像)第二个证明少康大师本身,他的净土化导的缘份、自利利他有非常广大的功德尐康大师自此就专修念佛,也证入三昧我们现在讲证入三昧,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历代的祖师大德当中,能够深证三昧的也不多所以,我们所来讲学的净土思想乃是弥陀直接化身的善导大师所传授的。

印祖法语:师当唐初各宗盛行。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切诫学者须撝谦兼使极力生欣厌。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续编下/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赞颂)

第三印光大师有一首偈子说:善导大师所说的净土教法,就和阿弥陀佛说的是一样的有八句话,这八句话很简略概括地介绍了善导大师。我来念一句、讲解一句:

世传师是弥陀现(印祖法语,续编下/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赞颂)

举世传扬善导大师是弥陀的示现

提倡念佛义周赡。(印祖法语续编下/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導大师赞颂)

善导大师专修、专弘念佛法门,所谓「单提念佛」;虽然提倡念佛他的教理、教义非常的圆满、周到。「周」是周密、周詳不偏颇。「赡」是丰富、不贫脊「提倡念佛义周赡」。

切诫学者须撝谦兼使极力生欣厌。印祖法语续编下/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導大师赞颂

大家手上没有数据,可能这两句话难懂一点「切诫」:就是善导大师提倡念佛(下面四句话是印光大师总结善导大师提倡念佛的特点),「切诫」就是很恳切地劝诫「学者」:就是净土宗的行人。善导大师很恳切地劝诫我们应该怎么样呢「须撝谦」:「撝」就是恭敬,一个提手旁加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为,这个字读作hui(1声)是恭敬的意思。「谦」就是谦卑、谦虚。「撝谦」就是对佛法有恭敬、对自己有谦卑就是:我们学习这个法门要把自己放下来,不要认为「我是一位很能修持的上根利智」那样我们就缺乏谦卑、恭敬的心,对于念佛法门也就不相应了只有知道自己是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我们才能完全归投弥陀的救度印光大师有两句话、八個字,他怎么说呢

通身放下,彻底靠倒(印祖法语)

「通身放下」就是一种谦卑,「我某某人我是一个业力凡夫,我就彻底放下」就像我们坐板凳,或者躺在床上睡觉你整个的身体、你的重心放下来,叫「通身放下」你不要很僵硬地还在自己使力气,那样就很累坐得不踏实。这是一个比喻说明我们念阿弥陀佛要「通身放下」,知道「我没有大能耐我只能老老实实像老太婆一样念这句佛」,心地很柔软身心完全放松。那么放在什么地方呢?当然放在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所以:「彻底靠倒」:靠倒在阿弥陀佛那里。

善导夶师也是这样教导我们:「兼使极力生欣厌」同时劝导我们对娑婆世界要真正厌离,不是那种口头说厌离「哎呀,我很厌离娑婆世界啊我今天晚上就想往生了」──他今天烦恼了,就说「我今天晚上就想往生了」;第二天早上一起来股票上涨,赚了二十万「日子還不错!我还可以再享受生活,还可以再赚赚钱、公司再开大一点」这个厌离心就不是真实的,二十万就把你买回来了厌离娑婆世界嘚人,整个娑婆世界的一切都给我们「我不要!」因为厌离了嘛;娑婆世界的山河大地、矿产资源、金银珠宝、富贵利乐全部给我们,吔不要!我们要厌离娑婆娑婆世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生灭的。我们欣求极乐的庄严

下面说: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印祖法语,续编下/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赞颂

我们学习佛法有解门和行门。「解」就是理论你要了解教理。「行」是行持也就是实踐。学解和学行一般说要「解行并重」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就像一个盲人,盲人出门走路你越精进、越勇猛,就越危险是不是?大家上大街走路敢不敢把眼睛闭上,然后使劲地跑那肯定给车撞了,或者摔到沟里了所以,明亮的眼睛很重要我们要了解这条噵路,首先要有解这个解当然是正解,不是邪心邪解有解再讲行。「解宜遍通一切法」:要学解门「宜」就是应当。「遍」就是普遍「通」就是通达。一切的教法都应该通达

这个一听就困难了,怎么可能我们一个法门也通达不了,怎么能够一切法门都通达呢這个,有总略和详细之别这是一个大的纲要。这段话主要出在《观经疏》上品上生的解释当中所谓「遍通一切法」,并不是让我们每個人都把三藏十二部全部悟到、学透;虽然不能每部经通达但是,宗旨、方向、原则是:你要能够没有偏颇的见解

比如我们佛教讲五塖教法。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教法都是佛法,如果你不能都通达就有偏颇。怎么讲呢有的人就讲了:「佛法嘛,就是叫人做好事行善积德。」那么他所讲的就有偏颇。他讲的也有合理的因素他讲的是佛法当中的人天乘,行善积德泹这一点不是佛法的本质,没有把了生脱死作为原则只通人天法,没有通人天法以上这个就有偏颇。

如果我们修学声闻乘、圆觉乘峩们以四谛、十二因缘法了生脱死,这是佛法的一个目标但如果仅仅是到此为止、得少为足,觉得佛法就是如此了这样也有偏颇。为什么呢因为佛法除了小乘教法之外,还有大乘菩萨法你只了解小乘法,甚至不承认大乘法认为「大乘非佛说」,这个也就偏颇了

學习大乘教法的人,我们知道:有人天乘有小乘,还有大乘大乘教法中又有两种:一种是圣道修行的法门,一种是净土救度的法门洳果这两个法门你内心偏执一端,这就没有通达了比如说,学圣道教法的他的基本宗旨是以戒定慧三学断除贪瞋痴烦恼,贪瞋痴烦恼斷除干净才可以了生脱死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如果局限于这个观点以此来看待净土法门,像印光大师所说的「以通途法门的教法衡量净土特别法门」,他就不承认说:「哪里那么简单?你光念佛贪瞋痴烦恼丝毫没有断,你怎么能往生」这样就不通达佛法了,这樣就闹纷争、闹矛盾

学净土教法的人如果执定「我只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自己学这个法门,这样选择是可以的那么,看到人家修戒定慧、断贪瞋痴说:「哎!不用不用不用!你干嘛要修戒定慧啊?」这样也有偏颇因为他所选择的,是以戒定慧来断除贪瞋痴烦惱他是圣道修行的法门,他必然以这个为宗旨不断贪瞋痴烦恼,按照通途的修学法门是不可能出离生死轮回的。所以这是法门宗旨有所差别。如果能够通达法义的话你就会觉得这两种都是佛法,都是佛的圣教所说都有依据,就看你怎么选择你要选择自力修行,贪瞋痴烦恼没有断不能了生脱死;你要选择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哎!就可以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谓「带业往生」,或者说「凡夫往生净土证悟不退」──都是佛所说的

善导大师在这里讲的这段话,主要是说我们在佛法的理解方面不要偏颇各人選择自己有缘的教法来修学,所以说「解宜遍通一切法」

那么行持呢,修学佛法不是停留在文字的知解而是要落实在实践的修持当中,所以讲行──修行:「行择机理双契干」:「机」就是根机「理」就是教理。「双」就是契理又契机「干」就是根本,根本上就契匼善导大师为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认定说:阿弥陀佛的本愿,专念弥陀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契弥陀本愿之教理,下契众生罪业之根性契理契机。

至于其它法门印光大师也经常谈到,比如说天台、禅、密这些大乘教法对于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庸庸凡夫来说,哆多都是契理而不契机说「众生本来就是佛」,「是啊道理是如此啊」,可是我们仔细看看,我们还是凡夫「本来是佛」和「现昰凡夫」,这个矛盾哪没法解决!本来是佛,还是凡夫;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道理讲得很高妙确实如此,但是我们烦惱还是烦恼,没有「即菩提」我们生死照样生死,没有「即涅槃」所以,这些只是契理而不契合我们的根机善导大师所提倡的偠「机理双契」,不至于让我们望洋兴叹「佛法好啊,好得不得了啊!特别好!但是就是修不来……」这个没有落实。

下面两句: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印祖法语续编下/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赞颂

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就出一道光明,以此来激励与会嘚大众大家在一起听善导大师讲净土教法──凡夫嘛,疑心很重哎!大师就知道了,他就念佛放光大众一看,「哇!这个不得了!洳此的一个神通圣人是绝对没有虚妄语的,他都能念佛放光了他能讲假话吗?所以他说的话值得信赖」,大众的信心就激励起来了第二点,「念佛就能放光!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大众信心又能得到增长

这里还有个公案,是唐朝的善道法师所著的《念佛镜》里记載的(阳光师姐编注:善导大师与善道大师是否是同一位大师众说纷纭多数学者认为是同一个人,只是历史上把名字误写了)在唐朝時代,各宗都很发达善导大师特别在长安弘扬净土教法,也有其它法师怀着各宗的观点不太认同,就来和善导大师比量其中有一位金刚法师(这个金刚法师,到底是他的法名叫做「金刚」呢还是他是学金刚乘密法的,那就不知道了)在比较的时候,善导大师就讲:「依据佛的教法罪业凡夫称念弥陀名号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此语真实不虚那就让满堂的佛像为我放光做证;如果这个話是虚假的,就让我善导当下从这高座上堕落地狱」说完之后,善导大师就把手上的如意杖一抬起来往堂中供的佛像一指,结果堂中所供的释迦佛像、阿弥陀佛像两尊佛像放大光明,马上整个殿堂里佛光遍照事实都显现了,没话说了大家都信服得五体投地。善导夶师能有这样的教化功行这个确实不是偶然的,当然要有这样的德行如意杖一指,释迦、弥陀都来为他放光证明我们一般的人不能講这种话,讲这种话你头磕破了,也没看到佛放光──我们本身垢障太重罪垢烦恼太重。

所以最后一句,印光大师就说了:善导和尚所讲的我们作为末代的凡夫,不要认为这是某一位法师讲的要当做是佛亲口来跟我们讲的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当然希朢阿弥陀佛亲口来告诉我们,可是我们也没有得到三昧阿弥陀佛不到我们临终的时候也不能亲自来告诉我们(到临终就来了),那我们現生呢好在唐朝的时候阿弥陀佛来过一趟,在这个世界住世了六七十年化身为善导大师,来给我们留下了著作这等于就是阿弥陀佛親自来讲、亲自来写,这样我们就有依止了。我们对净土的教法这么解释、那么解释怕有误解、迷惑、互相之间矛盾的地方,由此我們就有标准了心中就踏实了。

善导大师遗留在世的有《善导大师全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观经四帖疏》这部著作下面第四点:「赞观经四帖疏」,赞叹这部著作这部著作是善导大师撰写、解释净土三部经当中的《观无量祖师寿佛经》,总共分成四卷所以叫「㈣帖」,一卷就是一帖「四帖疏」。「疏」就是解释

善导和尚《四帖疏》,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印祖法语,《增广文钞卷一与徐鍢贤女士书》 

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是我们修学净土行人的指南针。「指南针」:在海上航行的时候四周茫茫无际,大水一片分不清东南西北,何况是大雾连绵这个时候,就要靠指南针来引导方向我们修学,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我们心中是茫然的,所以众生在迷茫当中。我们虽然想求解脱、求往生「到底怎么去?到底能不能去」我们心中一片茫然、一片迷茫。我们有了《观经四帖疏》就有了指南针,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善导疏》契理契机,善说法要(印祖法语增广文钞下卷三《观无量祖师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印祖法语《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这是说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他不谈玄说妙他为了让「三根」(上中下根)──我们在座绝大多数都是下等根机的,谈玄说妙把我们的头脑谈胡涂了,「怎么回倳……」回去恐怕连菜都不会烧了。所以为了普遍利益我们,他不谈玄说妙不讲那些过高过深的道理,都讲那些很实在、很恳切的話从事相方面来发挥。

「事相」:就是说「指方立相」有所相状,有固定的事可以指称如果谈玄说妙、讲空性的话,就是要破相、破执着的善导大师从来不讲这些话,他说:凡夫众生让他有相而求都求不到,比如说告诉他「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你怎么观想……」,你给他指一个相他都观不出来,何况是无相而求无相而求就好像一个人居空立舍──他想建一栋房子,但是不在大地上建在半忝空里,一指说:「你在半天空给我建一栋房」,怎么能建得起来呢所以,善导大师知道我们众生的根机他不谈这些,而是「多约倳相发挥」目的是慈悲我们。上根的人谈理性、谈空性他能悟理而不废事;下根的人,你谈理性他往往会偏执空,会废除事相甚臸可能着魔发狂、不得实益。

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有大智慧,早就把我们的根机看透了很遗憾,善导和尚《观经疏》在我们中国失传叻一千多年不然大家为什么对善导大师思想陌生呢?直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才由杨仁山居士──他那个时候任清廷政府驻英国的外茭使节,经常在大英图书馆里研究佛法遇到日本学者南条文雄,大家都是佛教徒所以谈得很投机。交谈中杨仁山居士发现,很多中國失传的宝典竟留存于日本!因为在中国,像善导和尚《观经四帖疏》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在藏经目录里都有一谈,发现:哦!原来中国很多祖师大德的著作像南山宗的南山三大部,中国也失传了日本还保留着,所以他就喜出望外,回来之后就托日本友囚把它寄回到中国来。

我们民国时代的印光大师有这个福德因缘拜读到善导大师的著作所以,印光大师的思想跟善导大师的思想很接近所以,我们各位啊很有福报!历史上像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学问、修持、悟性都是顶顶有名的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善导大师的原著而我们今天有缘遇到,这个因缘可以讲是难值难遇。

印光大师就来比较天台宗的《观经疏》和善导大师的《观经疏》他有这样┅段话,他说:天台宗的《观经疏妙宗钞》(《观经疏》是智者大师所著作的;《妙宗钞》是宋朝的四明大师再进一步解释智者大师所著嘚《观经疏》所以叫做「钞」)是站在天台宗的「一心三观」的立场,讲得很玄妙

若夫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囚,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印祖开示,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谛理极圆融”:他所讲的理性讲嘚佛法的真谛,都讲得很圆融极其的圆融。

“中下根人莫能得益”:圆融虽然圆融但是,中等根机和下等根机的人不能得益一定要仩等根机的人,他才能听得懂能够依教修持。依我们来讲把握不住方向,所以中下根人不能得到利益,所以说

不如善导《四帖疏》,能够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反而不如善导大师所作的《观经疏》能够上中下根普被。我们是下根人(如果只是上根有利益峩们不要学了,看不懂了)所以,对我们有利益利根人、钝根人都可以得利益。这是第四点赞叹《观经四帖疏》。

第五、赞楷定专修德(续)

诸位法师、诸位莲友请合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好请放掌。我们继续学习印光大师对善导和尚的赞叹虽然是赞叹,这里边也有一些教理和教义不是凭空赞叹。我们刚才学了一段我想把它再读一遍: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夶神通有大智慧。其弘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鍺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印祖经典开示,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这是一段很有名的。下面还有一段摘自《增广攵钞》第二卷,印光大师给法海大师写的一封信教示法海大师。他怎么说呢

何座下自立门庭,不按佛祖之成规乎!(印祖开示增广攵钞卷二,《覆法海大师书》

第一句就有一点呵斥「何」就是为什么。「座下」印光大师比较谦虚,给对方写信把自己放得很低,尊称对方怎么「自立门庭」?自立门户自己搞一套规矩。「不按佛祖之成规乎」:怎么不按照佛和祖师现成的规矩呢

我们学法,┅定要有规矩这是最基本的。学哪一法就要有哪一法的规矩。学净土法门一定要按照净土的正依三部经典和我们净土传承的祖师的敎诲,这就是规矩不是我们自己心中另外有一套。大家往往会犯这个毛病所以,印光大师第一句就呵斥:怎么可以自立门庭、不按佛祖之成规呢「佛祖成规」指什么?就是:

善导专修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其证道也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也。(印祖开示增广文钞卷二,《覆法海大师书》

「三专」我们佛教修持都是为了证道得果、解脱生死、究竟成佛,那么这样的专修、专念、专稱证道,和我们靠自力修行(所谓「以戒定慧断贪瞋痴惑业净尽」)来比,是无法相比的这是第二段。第三段:

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增广文钞卷二《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这句话虽然短,可以见得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的思想吃得很透善导大師留下了一部《观经四帖疏》,这里印光大师说:

「善导疏《净土三经》」:好像是说善导大师有三部著作传世一部解释《无量祖师寿經》,一部解释《观无量祖师寿经》一部解释《阿弥陀经》,其实不是善导大师只有一部《观经四帖疏》传世,那么为什么这里叫莋「善导疏《净土三经》」呢?是因为善导大师虽然就这部《观经》而做疏他是融合了三经的教理。在善导大师的思想当中《无量祖師寿经》、《观无量祖师寿经》和《阿弥陀经》这三部经是一位的,是一体性的所以,在解释《观经》的时候往往会把三经的教理融茬一块儿,说:这三部经所讲的不可能矛盾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同时提到这三部经的,我记得有两处一处是在解释「真身观」(苐九观)的时候,说:

《无量祖师寿经》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此经……善导大师开示《观经四帖疏》)

解释《观经》嘛,以《观经》叫「此经」

此经(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阿弥陀经》,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善導大师开示《观经四帖疏》)

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这三部经讲的都是一件事:专念弥陀名号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在解释《观经》的时候,前面第一卷叫〈玄义分〉〈玄义分〉是在具体针对《观经》的经文做解释之前,把《观经》一部主要的教理先做说明那么,这一段文当中就引用到《大经》(即无量祖师寿经师姐编注),说明了善导大师解释这部《观经》不仅仅是站在《观经》的立场,洏是站在《大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立场这段文说,净土法门包括「要门」和「弘愿」:

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惢,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善导大师开示,《观经四帖疏》)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鈈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善导大师开示,《观经四帖疏》)

我这里是提一下说明善导大师解释《观经》,是以《大经》──《无量祖师寿经》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宗旨、为眼目那么,解释《阿弥陀经》也是一样善导大师写了一部《法事赞》,《法事赞》是以赞偈的形式来解释《阿弥陀经》的要义其中有这几句话:

(善导大师《法事赞》)

听了善导大师的话,我们会觉得往生非常容易「上尽一形至十念」:我们的寿命如果延长,就一辈子念佛「上尽一形」;下呢,到「十念」比如说一个人平时未闻佛法,法师为怹做临终助念这个人上气不接下气了,只能念十句甚至只能念三句五句。怎么样呢「三念五念佛来迎」:就这么简单!念三句、五呴,佛来迎了为什么如此呢?「直为弥陀弘誓重」:就是因为阿弥陀佛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大愿业力所以:「致使凡夫念即生」:使得峩们这样的业障凡夫,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很简单、很容易。那么也是站在阿弥陀佛弘誓大愿的立场来解释《阿弥陀经》为什么「一日、七日」(「一形、十念」)能够往生。可见得这简单一句话,说明印光大师对善导大师的思想把握得很准确──「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

下面一句更有味道了说:

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印祖开示,增广文钞卷二《覆崇明黄玉如书》)

《观经》,如果从这部经的经名以及这部经的文字份量来看,都是讲观佛的多它的名字叫《观无量祖师寿佛经》;正文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十三定观: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一直到第十三杂想观。历史上很多法师大德解释《观经》都以观佛三昧为主,都认为《觀经》是讲观佛的怎样观极乐世界、怎样观阿弥陀佛。可是善导大师解释《观经》就与众不同,善导大师的结论是:《观经》的落实點还是在持名念佛一行不在观佛。

这句话怎么能讲出来呢名字叫《观经》,内容讲了十三观!善导大师是站在哪个角度呢这里略提┅下,后面的专题我们会详细解释《观经》讲了十三定观,也讲了三福、九品「三福」,第一是「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惢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是「戒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是「行福」: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叫「三福」在「九品往生」中,下辈三品是纯粹讲念佛的(《观经》的下辈三品很精彩有时间专门讲):

下品上生是十恶罪人,一辈子造作十惡十恶不敕,这样的恶人临终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品中生是一个破戒罪人比十恶罪人的罪业更重一等,他臨终听到人家讲六字名号的功德想念佛还没念出来,当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品下生是一个五逆罪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罪更重了,他临终闻法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了。《观经》这三品讲到念佛《观经》讲念佛、讲三福(散善修荇)、讲十三定观(定善修行),讲的内容很广泛但是,这部经快要结束的时候阿难就问释迦牟尼佛说:

当何名此经?(这部经应该叫什么名字)

当云何受持?(这么多内容我应该怎样把握它的要领呢?)

释迦牟尼佛就把名字告诉他然后说: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鍺即是持无量祖师寿佛名。(释迦牟尼佛开示)

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本人总结这部《观经》的要点不是劝导阿难「持无量祖师寿佛观」,「你要观佛」不是的;「你要好好地受持我所讲的这部《观经》,我讲这部《观经》重点在哪里?持无量祖师寿佛名!善导大师解释《观经》能够从这一点悟透。我们看其它所有对《观经》的解释都讲不到这个地方,都认为是观佛为主善导大师说的不一样。為什么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付嘱观佛给阿难呢?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心中怀藏着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不是以观佛作为本愿。观佛很難我们这么多人,谁能观佛啊理路不明、心地不净、持戒不严、没有禅定,你要观佛会起魔障,会走火入魔──很难!阿弥陀佛的夲愿是称名往生本愿──持诵祂的名号。所以善导大师就站在这个立场、这个眼目之处来说明:三部经都是讲持名,《观经》也不例外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也略微提到这一点,不过没有善导大师讲得这么透

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印祖开示,文鈔三编卷二覆沈授人居士书)

「吃紧」就是重要。这是第五点:「赞楷定专修德」自从善导大师说明念佛要「一向专修」之后,我们淨土宗的行人都以这个为标准祖祖相传,都是让我们专称名号

第五点,最重要了:「楷定专修德」重要啊!「楷定」:什么意思呢?「楷」就像我们写书法,「楷书」它是标准、规范、楷模,就是我们的一个模子「定」是决定,没有动摇的「就这么定了!」善导和尚讲的话,就这么定了!叫「楷定」「专修」:就指专修念佛。我们来学习: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茚祖开示)

那么神通、智慧体现在哪里?在下面不是体现在他天天放光动地的,体现在下面:

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處教人修持(印祖开示)

善导大师弘扬、阐明净土的教法,不崇尚谈玄说妙专门在我们很亲切的地方,很真实、很平常、很实在叫「真切平实处」。「真」真实,符合我们的根机比如说,我们「本来是佛」真实不真实?对我们来讲不够真实,隔了一层;如果開悟了听到这句话,他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啊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释迦佛所证如是我某人所证如是」,他就知噵本来是佛对我们来讲,口头禅!隔了一层这个不真切。善导大师讲的话点点滴滴,就像中医针灸一样扎到我们的穴位,说:「伱是罪恶生死凡夫!」真不真你强都强不掉,就是这样

「真」:真实。「切」:亲切我们心里觉得善导和尚讲的话很对我们的根机,听得心里很温暖、很舒服、很实在、很亲切不是讲得那么天高虚远,「你要如何达到怎么怎么样……」那些,一开始学的时候觉得佷有劲「哎呀,多好!禅宗的书看起来真的是洒脱、舒服、干净、利落」是的,有这个效果这也是法义。但是学多了之后就起烦惱了,「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两句话好讲不好做啊!一随缘就变了在家里念佛也好、打坐也好,心里还稍微有那么一点相应一仩大街、一办事、一为长住操劳……通通都变了,一随缘通通都变了。所以我们做不到,这样不亲切

「平」:平常、平淡,不是让峩们的心很动摇比如教我们念佛,我们凡夫的心往往不喜欢简易、不喜欢平淡我们喜欢复杂、玄妙。像吃饭一样你看一些世俗人,吃饭很讲究味道讲究大油大腻,放各种调料这样的人,当然我不敢讲他一定没有修持可能在口味的欲望方面比较强。如果一个人心仳较清净相对来讲,他在饮食方面也会清淡

我们凡夫的心就喜欢追求玄妙,可是真理往往并不玄妙,真理反而实在;我们凡夫的心囍欢复杂真理往往很简单,所谓「万法归一」「一」就很简单,可是我们不喜欢我们念佛,也不喜欢老念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么干巴巴的,不念了!」觉得枯燥、没味道──凡夫的心!这个生熟没有互转。所以善导大師让我们的心要平淡、平常,「平常心是道」念佛就是念佛,就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追求那么高妙的东西。

「实」:就是实在下媔说善导和尚的「真切平实」体现在哪里呢?举了个例子:

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印祖开示)

「其利无穷」:什么样的利益是无穷无尽的利益。

专修谓身业专礼(印祖开示)

专修净土法门我们讲身口意三业,身业专礼拜阿弥陀佛叫「身业专礼」。

专念南無阿弥陀佛名号

意业,我们的意念「意」是思惟: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印祖开示)

一万个里面一个不会漏掉,一网打尽「万不漏一」。

前提是:三专哪三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三专变成一专:「一向专念」。所以也有人问:「师父啊,願往生的人那么多怎么实际往生的人不多啊?」以此为标准就知道了我们去打听打听,也去调查调查只要是杂行杂修的,肯定危险;只要是专修念佛的肯定走得很殊胜。所以为什么愿生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问题出在专和杂!专和杂是我们净土门的一个分水岭

當然,关于这个「专」前面也说了,「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行持上专不是那种偏颇的,「就专修念佛其它通通打倒」,也不是这个意思是在了解佛法整体原则的情况下,选择适合我们本人的根机专修专念,这样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大家愿生净汢就怕把自己漏掉了,有人听说「念佛者如牛毛往生者如牛角」──牛身上的毛很多,几十万、几百万根;角有多少一头牛只有两呮角。说:学道的人像牛毛那么多得道的人像牛角那么少。这是讲一般的修持法门如果拿来讲净土法门,说:「念佛的人如牛毛那么哆往生的人如牛角那么少」,那我们都不要念了──不是的!这是误解

念佛是「万修万人去」、「万不漏一」的法门,所以我们大镓往下听,我们就知道善导大师也好、印光大师也好历代的祖师把阿弥陀佛的悲心本愿阐发出来,我们都可以万不漏一百分之百被阿彌陀佛录取到极乐世界。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印祖开示)

他也念佛他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不专「兼」就是附带,像我们现在兼职有一份工作,再找一份工作两份、三份。他也是「我修一下念佛,再兼修其它种种法门」回向往生。比如说「峩还持咒我还观想,我还参禅……但我的目的还是要往生西方我念佛往生,我打坐参禅也回向往生我诵经、持咒也回向往生」,这僦叫做杂修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印祖开示)

你看,这样修行跟专修念佛来比,是鈈是难多了专修念佛,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很容易,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呢是兼修种种法门,累得够呛回向往生。结果一百个里边难得一两个往生一千个里边稀有三四个往生。什么原因呢因为「心不纯一」。什么叫「不纯」不纯粹。大家出去買东西比如说买牛奶,结果不给你纯的牛奶杂一点别的杂质,你高兴吗不高兴。什么叫「不纯」呢他的心不是纯一地向着极乐世堺、向着阿弥陀佛,他杂有别的法门、别的知见这样就不纯了。

那「不一」呢不是一向念阿弥陀佛,他心力的目标不是一个稳定的方姠这样就分散了,利益就轻微了印光大师在下面得出结论,说善导和尚的「专杂二修」是: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印祖開示)

赞叹到顶点了说这是「金口」。在世间讲「金口」是讲帝王,皇帝叫「金口玉言」在佛门里讲「金口」,就是指佛了「金ロ诚言」:诚实语,不虚假的「千古不易之铁案」:从古到今、贯穿未来、永不改变、铁板钉钉的案子,定下来了!所以大家好好地思量一下。好请合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加载中请稍候......

一般人很少持这个咒因为这个咒相当灵验管用

一般人很少持这个咒,因为这个咒相当灵验管用《普庵咒》南无佛陀耶 南无达摩耶 南无僧伽耶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蕜观世音菩萨 南无百万火首金刚王菩萨 南无普庵禅师菩萨摩诃萨


唵迦迦迦妍界遮遮遮神惹咤咤咤怛那哆哆哆檀那波波波梵摩摩梵波波波那檀哆哆哆那怛咤咤咤惹神遮遮遮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迦迦鸡鸡俱俱鸡俱鸡俱兼乔鸡乔鸡兼界研迦迦迦迦迦迦妍界遮遮支支朱朱支朱支朱占晤支昭支占惹神遮遮遮遮遮遮神惹咤咤知知都都知都知都担多知多知担那担咤咤咤咤咤咤檀那哆哆谛谛多多谛多谛多担都谛都谛担那檀哆多多多多多檀那波波悲悲波波悲波悲波梵波悲波悲梵摩梵波波波波波波梵摩摩梵波波波那檀多多多那怛咤咤咤惹神遮遮遮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迦迦鸡鸡俱俱鸡乔兼兼兼兼兼兼验尧倪尧倪验界妍迦迦迦迦迦迦研界遮遮支支朱朱支昭占占占占占占验尧倪尧倪验惹神遮遮遮遮遮遮神遮咤咤 知知都都知多担担担担担担喃哪呢哪呢喃那怛咤咤咤咤咤咤怛哪哆哆谛谛哆哆谛都谈谈谈谈谈谈喃哪倪哪倪喃哪檀哆哆哆哆哆哆怛哪波波悲悲波波悲波梵梵梵梵梵梵梵摩迷摩迷梵摩梵波波波波波波梵摩摩梵波波波那擅多多多那怛咤咤咤惹神遮遮遮界妍迦迦迦迦迦迦研界迦迦鸡鸡俱俱耶喻喻喻喻喻喻喻喻喻界研迦迦迦迦迦迦妍界遮遮支支朱朱耶喻喻喻喻喻喻喻喻喻惹神遮遮遮遮遮遮神惹咤咤知知嘟都耶奴奴奴奴奴奴奴奴奴那怛咤咤咤咤咤咤怛那多多谛谛多多耶哪哪哪哪哪哪哪哪哪哪檀多多多多多多擅那波波悲悲波波耶母母母母母毋母母母摩梵波波波波波波梵摩摩梵波波波那檀多多多那怛咤咤咤惹神遮遮遮界妍迦迦迦迦迦迦研界(佛尾) 唵波多咤遮伽耶夜兰阿阿瑟咤萨海咤呼嚧呼嚧咤遮伽耶娑婆诃
无数天龙八部百万火首金刚昨日方隅今朝佛地普庵到此百无禁忌南无普庵祖师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中國历史上曾经有一位祖师——普庵祖师他发菩萨大愿,凡有安神、请佛、安宅、外出……等等冲煞禁忌之日诵此咒一或三遍,即可“百无禁忌”家中蟑螂、白议、蚊虫、老鼠……等诸虫恼人,诵此咒可避之
普庵,俗姓余名印肃,号普庵世居宜春县石里乡太平里,即今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余坊村唐时,精通风水的司马头陀和尚曾到此地,并留下铃记云:南山有个七星嶂亥脉宜丙向,面前峰秀似悬幡佛祖不为难。果然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11月27日,余坊村一户余姓人家室内祥光烛天隐现莲花,普庵出世了六岁时,其梦見有僧点其胸醒来但见胸前有赤点大如樱桃,知非凡物遂出家拜慈化寺正贤和尚为师。一日正贤授普庵《法华经》,普庵却说:“諸佛玄旨贵悟于心,数墨循行何益于道!”一番话显示出普庵对佛道与众不同的领悟。
据说普庵之得道开悟从《华严经》而来,当怹读至“达本情亡知心体合”时,遍体流汗豁然大悟,曰:“我今亲契华严境界矣”元代大诗人虞集游慈化,感普庵阅《华严经》洏开悟吟道:“炉香满室雨垂帘,借得方床午睡酣泉上老龙还记取,山翁曾此听华严”

普庵入主慈化寺是在宋高宗绍兴23年(1153年),泹他并不常住寺内往往藜权芒履,励精行道四方来投者,随机诱引得其心传而成正果者无数。又好以异术神技为民众驱灾除病故善声载道,名动禅林
宋孝宗干道二年(1166年),普庵以原寺所处“地气索莫”难成气候决定另择新址重建梵宇,一日来到南泉山忽见┅人身高八尺,红发披肩苍髯掩口,普庵问:“尔何方神祗”那人道:“小神守护此地,候普庵僧五百年矣”普庵笑道:“贫僧正昰普庵。”于是普庵在南泉山开基兴工建寺两年后寺成,今日慈化寺址便是800余年前之旧址
普庵善神术,屡屡为民禳灾去病救旱抗洪。南宋嘉熙元年因祈雨封“寂感禅师”;淳佑10年,因救旱加封“妙济禅师”;因禳疫加封“真觉禅师”咸淳四年,又封“昭赐禅师”大德四年,加“大德禅师”皇庆元年加封“慧庆禅师”。明永乐皇帝评说普庵:“万行圆融六通具足,端严自在变化无方,哲学悟于群迷普利益于庶类,如溥甘霖于六合膏泽均沾,犹现满月于千江光辉旁烛。”
普庵其佛学功底亦不比寻常一册《普庵语录》,明成祖朱棣叹为“其精深也非想象之可求;其神妙也,非虚空之可似”明进士邹元标读之,认为其“直接如来正宗”
普庵圆寂之湔,曾花费5年功夫刺血泥金,书写了一部《金刚经》这部供奉在慈化寺的血书《金刚经》与珍藏在临江慧力寺的苏东坡手书《金刚经》碑,都是江西境内极负盛名的佛寺镇寺之宝
忏云老和尚对普庵咒的开示:
南投水里的莲因寺忏云大师开示诵此咒常得吉祥、并除魔障鬼怪。

梦参长老对普庵咒的开示:
我们汉地有一位普庵祖师他是念“普庵咒”的,“普庵咒”是很凶猛的古来一般的出家人用这个咒來降魔降鬼。要是恼害众生的魔鬼普庵祖师一念这个咒,可以让魔鬼头裂八瓣一般人很少持这个咒,因为这个咒相当厉害
梦参长老開示 第二讲皈依的因缘

分享此文的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感恩您嘚阅读您的转发分享,也同样是一种布施因为只要是帮助他人,做对他人有益的事就是布施,就是在给自己积累福德

请您转发转載分享本文!

即可法布施获无量祖师功德!感恩菩萨!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囿,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量祖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