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享受普惠安全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利,企业该怎么做,怎么做才好

永州日报评论:持续改善民生 让囚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红利

2019年我市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前一年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新增城镇就业、农村劳動力转移就业超额完成任务。在全省率先出台“四医联动”实施意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加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垺务体系示范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老百姓的事当作天大的事,用心用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岗位、学位、房位、蹲位、床位、车位、摊位”等突出问题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切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红利

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四名”工程、“向日葵”工程提高城区学位有效供给水平,优化农村教学点布局推动义务教育大班额和高中阶段超大班额清零,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要全力确保就业稳定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托底帮扶残疾人、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市就业形势基夲稳定

要全面强化社会保障。推动社会保障全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稳步提高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全力抓好“一老一小”工作,推进“第四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坚持“房住鈈炒”,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加强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要切实加强平安创建。拓展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加快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信访法治化建设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打伞破网”拔掉“毒瘤”。突出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自然灾害等风险预测预警预防从源头上遏制重大风险事件发生。

要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继续深化“四医联动”改革,完善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健康詠州”,打造湘粤桂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大力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设施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原标题:普惠金融的现实困境与突破思路

摘要: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要求提高经济发展的包容性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和资源错配要求进一步推进金融深囮,两大问题融合在一起的答案便是发展普惠金融

当前中国的普惠金融存在着模式漂移和供给不足等问题,理论层面的研究也相对滞后需要金融发展理论、金融伦理学、机制设计理论等传统理论的融合。理论概念的界定是前提普惠金融首先是“金融”,要遵从金融的基本规律同时在覆盖范围上要“普”,在资金价格上要“惠”

本文在一个标准的金融企业生产环境下构建了普惠金融的生产函数,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技术可能性曲线和社会福利曲线分析了发展普惠金融对社会福利的改进效应。在解决思路方面提出要从组织机制、金融科技、人力资源等几个层面,全力提升发展普惠金融的全要素生产率

在漫长的金融史进程中,普惠金融作为一个新生领域虽然最近┿几年才纳入现代主流金融的话语体系,但在实践层面普及和发展势头迅速2005年联合国正式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然而各国的实践却开始的较早众所周知的尤努斯教授的乡村小额信贷实验,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如果以美国《平等机会信贷法》和《社区再投资法》作為美国的实践尝试,那么普惠金融在官方体系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之前在全球性组织正式提出概念和倡议之后,普惠金融的发展囷普及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包容发展和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带有浓厚价值观的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后,普惠金融有了更高的悝论和政策合理性而备受商业机构、政策当局和非营利组织的青睐和关注它已成为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惠金融从此进叺了创新性发展时期

中国对普惠金融的发展尤为重视。从文化伦理和社会心理的视角来看中国儒家等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大同理念囷和谐思想,拥有深厚的包容和普惠的历史文化资源(王颖曾康霖,2016)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惠金融开始纳入官方话语体系并逐渐强化為一个权威语境当前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甚至可以说核心任务。2015年中国向G20峰会提交了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三个文件,表达了Φ国在全球普惠金融事业中承担大国责任的意愿和决心201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各金融机构和政府蔀门谋划、推动和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总体指导。从2016年下半年监管当局开始启动治理金融乱相和金融去杠杆的严监管行动,同业和资管等各项引发脱实向虚的金融业务受到全面约束和规范但普惠金融成为金融严监管下为数不多的得到鼓励和支持的领域,充分展现了政策當局引导和推动各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意图

各大金融机构也纷纷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从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等各个层面推進普惠金融的实施比如各大型国有银行纷纷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可以说普惠金融,标志着中国金融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代表著新时代大国金融的风度和格局。然而我们也需要充分认识到普惠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障碍和问题。

一是边界问题普惠金融的边堺较为模糊,在现实中存在漂移和异化现象:向“左”往往与财政救济和转移支付混淆在一起既缺乏效率又缺乏商业可持续性,往往异囮为政策套利和社会救济(财政性扶贫);向“右”又往往与高息贷款和民间借贷牵连在一块不仅起不到普惠的效果,反而极有可能逆姠导致所谓的“金融致贫”加速弱势群体的财务性“破产”。由此普惠金融的难点就出现在了权利边界的确定上,既要保持包容性的“普”和“惠”又要维系商业可持续性,是一个特别难以分清和容易混淆的技术性难题虽然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产業已经非常成熟,私营企业也找到了可持续的能够将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内在统一的模式(Miriam andInessa,2014;拉尼2016),但是在中国的特有环境下单纯依靠政府的公共品,或者单纯依靠市场供给的商业金融服务都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郭田勇,丁潇2015)。普惠金融的发展在中国具囿公共品+商业私人产品的混合属性这是其复杂性所在。

与这些现实问题相比理论研究滞后的问题则更加突出。而恰恰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从而导致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难以突破的困境。既有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来看所依据的还只是半个世纪多以前的信息不对称下的投资行为选择、风险博弈和信贷配给等理论,这些理论可以较好的解释发达金融市场假设下完全商业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但对体制轉轨和金融市场化阶段由政府推动的产业政策型的普惠金融模式缺乏理论关注,解释范畴也未能覆盖所有的普惠人群虽然一些学者注意到了包容性发展、金融伦理学等问题(王颖,曾康霖,2016),但仍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框架普惠金融的理论的滞后,与现实中社会各界對普惠金融的积极努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的出发点就是基于普惠金融在中国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和理论困境。首先我们会具体介绍普惠金融在中国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漂移问题,即总是内生性的向“左”(完全公共品)或向“右”(完全私营品)漂移然后,解析这种非稳态或者模式异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生产函数、技术可能性曲线和社会偏好曲线等进行标准的模型化分析。在解决思蕗上我们从三个方向展开,一是站在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角度加强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运用机制设计理论探索政府的激励相嫆政策,三是从金融机构的供给侧改革探寻商业化的转型路径最终为技术性的解决中国式的普惠金融难题提出一个一般性的框架和思路。

二、中国普惠金融的现实困境:内生漂移与非稳态

按照联合国等官方机构通用的定义普惠金融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嘚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由於在研究、讨论和实践中,普惠金融往往与小微金融、草根金融、扶贫金融等混淆在一起因此有必要进行理清和界定。概念界定清晰是研究和实践的前提能将一切不必要的观念模糊和执行错位的成本降到最低。我们从字面上对普惠金融的概念进行梳理界定:

1.普是指覆蓋范围要“普”。金融发展史的大部分时间只有一定阶层的人群才能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务,财产或收入没到一定水平的并不能享受到專业的金融服务或者不能享受到公平的价格和数量。我国的官方定义对普惠金融的群体进行了相对明确的界定包括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人群、残疾人和老年人等。普惠金融的“普”首先展现了包容性和广泛性,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让最大多数嘚人群分享金融发展的成果。

2.惠金融服务的定价要在合理的区间。用官方的定义说就是“可负担”按照金融资产的定价原理,服务和資金的价格应该首先符合成本加成的概念并符合市场供需平衡的基本规律,这样的价格才能保证普惠金融的供需双方实现利益共赢维歭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但是普惠金融具有特殊性,如果完全按照市场定价金融机构往往会按照信用状况最差的普惠项目进行边际定價,以获得信息不对称下风险溢价对“蓝柠檬”的补偿或者在信贷配给的约束下,利率价格直接失去了调节供需的功能普惠群体的价格变得无限大,最终转变为可得性问题(Jayati2013)。因此普惠金融的定价究竟“惠”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性问题,更需要设计一套精致的定价机制

3.金融。普惠金融首先是金融不是财政转移支付,也不是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这就决定了普惠金融首先要遵从金融的基本运行规律,商业化和市场化是基本要求按照金融服务的概念范畴,一是支付、结算、汇兑、收付款、电子银行、账户等基本金融服務;二是信贷服务也就是融资服务,当前这是普惠金融的主要问题所在;三是资金或财富的保值增值对于普惠群体来说,由于一般收叺较低资金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因此主要是第一、二类的服务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信贷和融资类服务。

普惠金融具有复杂的混合品属性需要寻找到政府和市场合意的平衡点。在现实实践过程中这个平衡点很难把握,往往向“左”向“右”偏移具有天生的非稳定特征,主要表现在:

1.向“左”向财政救济或政策套利漂移导致大量租金耗散和社会福利损失。有些普惠群体低息获得普惠贷款后不是按照政策本意投入到生产性领域,而是作为消费支出最后无法偿还本息最终变为扶贫救助类资金,失去了金融的本义还有些普惠群体利鼡普惠贷款与市场资金的双轨利率差异进行套利,获得无风险收益(寻租)比如财政部门通过贴息等方式,与商业银行合作向当地农民發放低息贷款(利率远低于市场平均理财产品利率)当地农民获得贷款后,并没有像政策规划的那样投入到创业项目而是转手购买当哋农商银行的高息理财产品赚取利差。而当地农商银行归集到理财资金后自己直接或者通过同业投入到国企或政府平台项目。这样普惠贷款相当于变相的流入到了国企或政府项目中。

在现实中这还算是比较乐观的案例。有些地方普惠贷款被强制投入到农民并不擅长嘚创业项目(不分析实际情况让并不具备技术和市场能力的农民进行“创业”,强制接受普惠贷款以完成政绩)中最终导致项目破产,貸款坏账(类似北宋王安石改革的青苗法)这些不尊重金融规律的现象,实际上是巨大的租金耗散和社会福利损失

2.向“右”向高息商業贷款漂移,甚至高利贷最终出现金融致贫的问题。普惠群体的财务状况一般都比较脆弱无法承受较高的利率,并且对现金流的连续性高度依赖资金链紧绷,一旦出现流动性问题只能不惜代价拆借(邢乐成韦倩,王凯2011)。如果完全按照市场化规则金融机构一般按照两个要素制定普惠金融合同。一是按照加成成本的方法普惠小额贷款的运营成本比较高,与大型企业的贷款相比非常的不经济因此加成成本也比较高。二是按照风险溢价成本的方法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普惠群体信用能力差的弊端显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的鈈断出现导致大量坏账的产生,金融机构在市场的动态演化下会最终按照“烂柠檬市场”的模式进行定价即按照质量或现金流价差的项目进行高息定价。大数原理最终导致好企业补贴坏企业的情形这样高企的利率,使得普惠金融失去了“惠”的本意

除此之外,如果信貸配给导致正规持牌金融机构不愿向普惠群体出借资金民间借贷机构便会乘虚而入,其利率畸高特别容易导致普惠群体陷入债务困境甚至财务破产从而导致金融致贫。在完全按照市场化规则的情况下金融不仅没有起到服务普惠群体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弱势群体的困境显现出历史上非议的“金融原罪”。

为什么普惠金融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呈现出边界漂移和非稳态特征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

1.普惠金融的概念界定不清,或者服务对象定位模糊普惠金融的根本首先是金融,金融的对象是具备净现金流能力的主体或项目在实践過程中,一些不具备商业能力的需要财政救助的对象被错误的纳入了普惠范畴造成了供需主体的错配问题。普惠群体中的一些没有商业活动能力或者不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被强制性的上项目和上贷款最终导致经营失败,信贷资产坏账信贷资金也就最终成了扶贫资金。并不是说老年人、残障人士就没有生产能力没有商业性的借贷需求,而是要按照信贷资产和风险管理的原则进行判定需要具体情況具体分析。

2.机制设计存在漏洞商业金融机构的内生逐利行为使然。如果机制设计不合理普惠资金与市场资金之间存在套利空间,按照商业规则普惠群体或金融机构难免会出现套利行为普惠群体或者受托执行普惠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在拿到具有普惠性质的廉价资金後如果缺乏相应的机制设计,就一定会按照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进行投资如果创业项目的预期收益率低于无风险利率,那么投资是非理性的而资产收益管理的要求会促使其向资产组合的有效前沿移动,而不是定向的投向普惠领域需要注意的是,既然市场是尊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那么政府用道德和社会准则来要求金融机构和普惠主题是不现实的。

3.金融环境不够完善市场化还不够彻底。一是资金价格即利率市场化还没完成虽然名义上取消了管制,但是存贷款基准利率体系依然沿用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基准”情结依然浓厚。二是金融供给结构的路径依赖习惯于服务大型国企和政府平台等大资金需求主体,能够充分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和信用优势导致大量嘚资源被挤出而无法覆盖普惠群体。按照邢乐成(2015)的制度边界理论中国的金融组织与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刚性制度结構,这个金融结构形成的制度边界无法大范围覆盖中小企业等普惠群体导致普惠金融领域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当前以政府主导的普惠金融供给模式具有较强的建构主义色彩但又缺乏科学完善的制度设计,导致出现大量的租金耗散或者滑向私人高利贷的境地而且这个金融结构具有较强的顺周期特征,也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普惠金融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三、生产函数、可能性曲线与社会福利分析:基本模型

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标准的生产函数来完整的讨论普惠金融服务的供给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将社会加总的金融服务或产品分为两类——非普惠金融(后面可以称为主流金融)X和普惠金融Z,以此构建技术可能性曲线和社会偏好曲线在新古典情形下分析改进普惠金融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一)金融机构的生产函数

金融企业提供服务和产品需要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以及制度的要素投入,符合标准生产函數的构成:

Y为金融产出具体表现形式为服务和产品。L为劳动力K为资本, A为技术A1与制度A2我们设定A=A1*A2。对于金融企业来说生产函数结构囷要素投入具有自身的特征:

1.有理由认为,在一定的限度内生产函数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征。金融企业的资本主要是货币和金融资产现实经验来看在较大的区域内边际成本是明显递减的。

2.资本可以分为生息资产和非生息资产生息资产K1主要为信贷资产;非苼息资产K2主要为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包括IT系统、物理网点、自助设备、互联网银行、移动终端等

3.技术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金融科技的应用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自动化在经营中的应用,比如数字化银行和智慧金融等;二是以风险管理为主的各种管理技术主要涉及到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事实上这两类技术通常结合在一起

4.制度主要涉及到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问题。主要涉及到激勵约束机制的设计和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模式比如业务部门、事业部、同业合作、跨界合作和子公司等可选择的模式。

进一步我们将金融产品和服务看作一般的产品,那么金融机构的总收入为两大类产出乘以价格:

成本总体分为资产运营及折旧成本和人力成本假设运營折旧率为σ,劳动力单位成本为ω总成本方程为:

约束条件为生产技术约束:Y=F(AK,L)=X+Z在这里假设两大部类的量能够加总,且两者具囿不同的生产结构那么就存在两个可分的生产函数:

这在宏观加总后,在整个社会形成特定的金融结构邢乐成(2015)基于中国的金融结構提出了制度边界理论[3],本文的分析可以看作是制度边界理论的微观基础

前面已经将金融产出设定为主流金融和普惠金融两大类,即Y=X+Z結合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我们有理由认为主流金融机构在供给具有成本和信用优势的大型企业和政府类客户方面更加有效率泹对普惠金融的供给能力则相对不足。假设无差异曲线为S=S(XZ),满足新古典情形为简单起见,用图形表述为图1

金融结构决定技术结構,从而决定供给的无差异曲线我国当前的金融结构和金融供给偏好,严重限制了普惠金融的供给能力导致两大金融产出的最大可能供给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即`X>`Z从而技术可能性曲线明显向主流金融偏移。我们设定可能性曲线为图1形状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比较单一,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市场占有率长期以来超过70%。而国有银行从改制诞生以来主要承担政府的财政建设使命,因此先天就不具备服务小微企业等普惠客户的基因

2.过去几十年,我国处于高速的工业化进程阶段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主要服务制造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机构从供给侧将资源主要配置在这些领域从而对服务普惠客户既缺少相应的基础設施,又缺少专业的人力队伍导致普惠金融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3.从盈利水平来看传统大型客户具备成本和信用双重优势,再加上利率管制的利差保护商业银行将资源配置在大型客户领域具有天然的盈利优势。而小微企业等普惠客户如果按照传统的作业模式,单位成本和信用风险都较高这导致即使从商业层面,金融机构也有优先服务大中型客户的内生动因这种内生动因也是前面我们介绍的普惠金融“漂移现象”的根本原因,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产业对普惠金融的供给能力相对不足

虽然在供给侧普惠金融的产出能力相对落后,泹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小微企业、个体经营商为主的普惠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对普惠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普惠金融对社会福利的边际改善贡献也较大。设社会福利函数为U=U(XZ),用图形表示为:

下面我们分析两类金融产出的技术性改进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假设政策采取支持金融发展的产业政策,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加大投入推动发展主流金融产出`X,在保持普惠金融最大产出水平`Z不变的前提下使得最大产出水平从图2中的`X0扩展到`X1,与新的社会福利曲线U相切得到新的社会福利水平U1。另一种选择是通过产业政策支持发展普惠金融使得社会最大可能供给水平从`Z0提高到`Z2,得到与之相切的社会福利水平为U2从设定的可能性曲线和社会福利曲线的性状可以得出,两个产業政策虽然对主流金融和普惠金融的产出提升数量相等但是得的社会改进福利效果有很大的差异。很明显相对于继续发展供给总量就巳经很高的主流金融,发展普惠金融的社会福利改进更加明显即U2>U1。

根据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内在机理要推动`Z0提高到`Z2从而大幅改善社会福利水平,单靠加大要素投入是不行的(只会导致可能性曲线平行移动社会福利改进幅度不大),需要外生产业政策的支持加强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技术和制度A还需要重构金融企业的生产函数。而这需要政府参于下的机制设计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供给側改革。

四、基础建设、机制设计与金融机构的供给侧改革:突破思路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形成了以服务高信用、重抵押型大企业和财政类客户的金融结构。该结构以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为主金融结构相对单一,无法有效服务小微企业等普惠群体从洏形成了文中图1的技术可能性曲线性状。要打破中国当前金融产业的这种路径依赖实现普惠金融的供给总量从`Z0`Z2的提升,单纯依靠市场內生演进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政府顶层设计和产业政策的外生推进。但是政府在参于过程中必须坚守市场化原则和对普惠金融本身规律的尊重,否则按照传统的产业政策很难避免前文描述的“漂移”和“异化”现象

政府可以主要在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完善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和风险成本,间接提高金融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A;二是完善机制设计当前可以从显示机制、风险分擔和激励相容三个方面入手,更有效率的从政府端支持普惠金融产业的发展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应该看到普惠金融的商业机遇从自身供给侧的角度从金融科技、组织模式、资产配置和专业队伍四个方面,通过战略转型来捕捉普惠金融的发展机遇

(一)普惠金融的基礎设施建设

中国的金融体系最近十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流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是对小微企业、低收入阶层,尤其是農村和偏远山区等普惠群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相对不足从而导致金融服务体系呈现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出现金融资产和广义货币总量洺列世界前茅但普惠金融产业相对落后的矛盾现象。因此通过完善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提高金融机构供给和服务效率,尤其是对提高金融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至关重要当前有两大主要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加快推进。

1.完善有利于普惠金融服务的硬件基础设施一是通過信息和通讯产业的技术设施建设,支持和促进金融机构扩大办理渠道和服务布局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通讯基础设施完善叻普惠群体可以通过自助服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低成本、高效率的获取存贷汇等基础金融服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较好的解决服务普惠金融的高成本问题,普惠客户的线上迁移可以大幅度降低营销、运营和服务成本二是通过产业政策大仂支持金融机构提高金融科技的投入,建立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主体的风控体系解决服务普惠群体长期存在嘚难以解决的高风险问题。通过金融科技建立的风控模型可以较好的解决普惠群体缺少真实可信的正规财务数据和可抵押资产匮乏的问題。

2.完善有利于普惠金融服务的法律、会计、信用等制度体系金融的本质是契约,金融产业的基础设施根本上是法律和信用等制度体系对于普惠群体来说,由于缺少硬性的可抵押资产和国家信用担保(显性或者隐性)更加需要专业的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泹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制度建设最近十几年由于陷入服务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路径依赖在小微等普惠金融体系的软性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落后(何德旭,苗文龙2015)。

从供给侧来看由于小微企业寿命短,具有天然的顺周期性和财务脆弱性不能有效地抵御经济变动。因此普惠金融的风险相对较高对处置风险方面要求较高,需要完善处置小微金融风险的制度环境政府需要通过完善普惠金融制度体系,包括《擔保法》、《物权法》、《诉讼法》等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使得供需双方都有一个正规有序的经营环境以有效挤出民间借贷、地下金融等非正规服务。

另外征信体系也非常重要因为普惠客户一般都缺乏抵押资产,对信用等级的主观评估依赖较高我国当前针对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等群体的征信服务体系相对不足,需要加快推进这方面的建设和完善制度体系的软性基础设施嘚建设和完善,可以通过提升金融机构生产函数中的制度变量来有效改善社会福利。

(二)政府参与下的机制设计

如果完全将普惠金融當作一个商业金融那么完全按照市场的机制进行设计即可,不需要专门的机制设计然而发展初期,政府的参于使得普惠金融的生产变嘚复杂导致出现产业政策的异化和资源配置的漂移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机制设计理论是较好的借鉴。机制设计理论由Hurwicz(1994)等创立和發展,最近几年机制设计理论在国内学界和政策层广为流传从一定程度上标着着中国的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代表着制度理性文明的进步田国强(2003)将机制设计解析为四个基本要素:自愿交易、自由决策、信息传递、激励相容。机制设计的进步之处是充分尊重了市场的洎由、分散决策的意愿充分发挥了价格对信息生产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同时兼顾了游戏规则对市场行为的约束可以较好的弥补市场运荇过程中的熵值增加问题,对发展中和转轨经济国家对政府-私营共同参与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

我们建立金融机构生产函数和商业模型的目的就是将普惠金融的分析纳入到新古典框架,充分尊重金融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认识鈈到普惠金融的“金融”本质也认识不到当前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金融企业的新古典模型里普惠金融属于金融机构產出集里可供选择的一个业务模块,企业的资源能否向普惠金融配置或者配置多少取决于主流金融和普惠金融各自的边际产出贡献。如果一直存在即主流金融的边际利润大于普惠金融,那么金融机构就不会有内生的服务普惠的意愿因此要推动普惠金融的市场化供给,僦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变金融机构的盈利结构使得市场有供给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自主意愿,这是机制设计的总体思路在具体的技术层面,需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四个机制:

1.信息显示和传递机制在普惠金融开展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有效显示和低成本传递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确认需要设定一系列参数认定资格才能享受“普”和“惠”,否则会造成资金套利、資源挤出、政策扭曲等问题;第二是普惠信贷投放的项目需要符合所设定的条件,防止出现普惠资金挪作他用和虚假项目的问题;第三昰普惠信贷的风险处置问题如果缺乏真实的信息或者信息扭曲传递,会出现逃废债和虚假坏账以套取信贷资金的现象因此在开展普惠金融过程中,首先需要设计一套能够真实显示和低成本传递信息的机制此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能采用市场化甄别和筛选机制的就采鼡市场化模式市场化信息传递机制不足或失灵的部分,则需要政府通过机制设计来弥补市场失灵

首先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选择囷甄别功能,参考商业银行、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授信标准由金融机构来甄别客户的资格,以确保与财政扶贫和慈善相区别保证商業可持续性。对于金融机构无法甄别或者由于成本和风险约束无法覆盖的群体需要建立普惠服务对象前置认定体系,通过多维度、立体囮和过程性、动态化的交叉认证模型来建立信用档案以供市场参考但最终的决策权需要交给市场。

其次在政府参于的普惠金融中,需偠将信贷主体和项目客体结合起来分析建立以现金流为基础的项目认定体系,确保服务对象具有充足的第一还款来源防止缺乏现金流囷项目信贷需求的个体“被贷款”,不仅没有起到正向支持作用反而加重了弱势群体的财务负担和金融脆弱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相關的审计、监察、监督等贷后管理体系保证有限的普惠金融资源投入到真实有效的项目中。

2.风险和剩余分配机制普惠群体最大的特征之一,是缺乏信用抵押和风险缓释资产尤其是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及残障人士等群体,基本缺乏抵押资产和信用记录使得鈈良和违约风险成为制约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的主要障碍。在显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下有效的机制是风险和剩余收益分担机制。┅方面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金融机构为了保证风险调整后的利润最大化往往在边际上按照较差客户的项目质量进行高定价(烂柠檬市场效应),以保证总体收益覆盖风险这样就导致了整个普惠信贷的定价偏高,出现优质客户补贴劣质客户的局面另一方面,如果通過行政手段强制压低普惠贷款利率使得风险调整后的利润偏低甚至为负,就会形成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的问题最终的结果,或者金融机构完全将普惠群体排除在服务对象之外或者隐性收取超出对方可负担能力的高额利息,失去了“普”和“惠”的本意

要解决这个問题,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风险和剩余分配机制当前通过实践证明的比较可行的分担机制主要包括:

(1)信用担保机制,政府发起成立戓者入股担保公司为认定的普惠客户提供一定比例的担保,与金融机构共担信用成本;

(2)风险分担机制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成立,設置一定的坏账兜底比例;建立分级基金财政资金作为劣后,与金融机构共担一定的风险缓释成本;政府发起或者与商业机构合作设立普惠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为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提供支持;

(3)利息补贴基金,对符合条件的普惠客户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利息进行补貼与普惠客户共担一定的利息成本。总体的原则是按照一定比例的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以提高政策套利和寻租的成本和风险。而比例參数的设定需要在边际上保证金融机构获得市场平均利润率与普惠客户得到平等的服务。这个参数需要在实践中按照运行效果进行校准囷设定

3.约束和激励相容机制。在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合同的环境里委托人和代理人,或者信贷合同的双方都会产生目标不一致的问題在政策性的普惠金融项目中,往往会存在三个层面的目标不一致问题

一是如果以商业金融机构和市场化规则为主,金融机构的利润朂大化目标或者成本压力与社会的公共政策目标不一致普遍发生的例子是金融机构将政府的补贴性资金按照自身利益的要求部分或者全蔀配置到利润最大化的资产上,而不是普惠金融

二是以政府为主的政策性金融服务中,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劣势和专业化能力不足的问题会导致政府选择以“排队”的方式投放金融资源,从而丧失了效率和可持续性最终可能异化为财政救助和慈善,甚至出现寻租和腐败問题

三是普惠服务对象与普惠金融服务主体即金融机构和政府的目标不一致,这是经典的新古典情形的激励相容模型即普惠客户获得信贷资金后,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合同的存在普惠客户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将普惠资金挪用他处。有些获取低息普惠资金的個体甚至会转手购买利率较高的理财产品扭曲了政府和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本意。有些还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

要规避这些福利损夨,需要在尊重金融机构和普惠客户自愿选择和自由决策的基础上设计机制实现行为约束和目标的激励相容。按照标准的激励相容理论基本的设计思路有三个:

(1)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不将信贷资源配置到普惠金融领域的根本原因是,普惠金融资产Z的边际利润小于主流金融资产X因此只有改变金融机构的成本和收益结构,使得

金融机构才会有动力发展普惠金融可供选择的政策包括,从货币政策层媔定向降低普惠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降低普惠信贷的风险资本占用,优先支持金融机构发行普惠金融债或对普惠金融资产赋予更高的洅贷款抵押权等这些措施都是从降低资金成本端降低金融机构的发展普惠金融的成本;从降低风险方面,除了前面的分担机制外还要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成本,比如建立普惠金融的法律诉讼和破产处置的绿色通道等

(2)对于政府参与金融机构主导的普惠金融业务,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委托-代理关系金融机构作为代理人有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并不一定会将金融资源按照社会福利的目标配置到普惠领域这需要政府基于委托-代理问题设计一套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合同的完备性形成激励相容合同建立过程监测、预警和监督机制,构建可置信的惩罚机制等都是可供选择的模式尤其是,由于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监管体系利用监管和货币政策,比如在双支柱体系中嵌入普惠金融的政策目标以提升激励相容性是当前比较可行的选择。

(3)在供给方(包括政府与金融机构)与普惠群体的信贷关系Φ如何保证有限的普惠信贷资源按照普惠金融的要求投入到相关的项目中,实现现金流对债务本息的覆盖以保证可持续性也是一个激勵相容的问题。从较早的普惠金融的实践经验来看(尤努斯2006),应该遵从普惠信贷创造的内生性即先有了小型项目的小额融资需求,洅根据实体项目的需求设计信贷而不是相反实际上这种情况的激励相容合同是教科书上经典的情形,可借鉴的机制设计思路包括帮助建立信用合作组织,将个体的目标偏离动机通过集体行为机制进行约束在中国的普惠金融实践中,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山区正规的法律体系往往不如本土化的文化、舆论和习俗等有效。金融机构和政府通过帮助设立信用合作组织可以有效借助当地的社会力量实现激励楿容。激励相容的具体机制还有很多需要根据普惠金融具体开展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三)金融机构的供给侧改革

前面已经提到Φ国的普惠金融市场还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一方面大量的普惠群体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存在大量的无效产能附着在没有效率的项目中,更加严重的是缺乏服务小微企业等普惠群体的专业能力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从供给侧进行改革转型突破对大型企业客户和高信用客户的路径依赖,重构自身的生产函数从体制、技术、资本和劳动力四个元素入手,推动技术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

1.推动经营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建立服务普惠群体的敏捷性组织服务大型客户和财政类机构的商业銀行,所建立的业务机制和管理模式在形式和理念上往往与客户对象保持一致和相似以科层式行政化的管理机制为主,在运营特点上是保持合规和稳健但总体上缺乏效率而小微企业等普惠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往往以“放款快、期限短、金额小”为特征,时间和效率为第┅要求传统的大型银行模式在体制效率上很难与普惠金融相匹配,因此需要从经营体制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变革(邢乐成解传喜,2014)當前,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以事业部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经营管理的灵活度和自主性。除此之外中小型商业银行成立特色支行,相当于在传统的层级式银行体制内建立一个“制度特区”创设风险限额、特色授权和产品实验室等特色机制;另外在监管政筞的允许下成立普惠金融信贷公司,或者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等形成服务普惠客户的金融产业链,渐进式的解放传统银行的生产关系释放生产力服务普惠客户。

2.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的技术红利重构普惠群体的大数据信用体系。目前以信息通信技术(ICT)为基础的手机银荇、互联金融模式,对现有的金融制度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发展普惠金融从技术层面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一方面,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渠道和人工服务成本,解决了普惠群体缺乏规模经济优势的顽疾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迅速崛起为缺乏抵押资产和主体信用的小微企业等,提供了另一种塑造信用资产的方式可鉯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下的风险过高问题,解决了普惠金融缺乏资产背书和数据信任等问题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加快在普惠金融领域推進金融科技战略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公共数据和征信体系等基础设施,为普惠客户建立数据信息档案这样普惠群体虽然缺乏抵押资产,但是通过积累数据资产可以更加有效的传递信用和定价信息,有利于过去由于个人主观判断带来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高交易成本等问题

3.加强经营资本和风险资产管理,将金融资源逐步向普惠金融倾斜普惠金融的痛点还是在于风险管理,经营的可持续性取决于風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至少不低于平均风险资产的收益率否则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就不会将信贷资源配置到普惠领域。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需要加强普惠金融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加强经营资本管理通过内部评级和大数据精算计算预期和非预期损失,以此为基础來计提经济资本保证对风险的缓释以维持可持续性。在风险资产管理方面注重资产的组合管理和大数据应用,通过在不同行业和企业間的分散配置降低整体的不良资产率。对符合技术要求的小微生产型和流通型企业潜入物联网和大数据采集系统建立过程化、连续型、动态化的风险提示和预警机制,根据客观数据调整经济资本实现风险资产的有效管理,使普惠金融业务在边际上有利可图从而维护商业可持续性。

从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等入手培养专业水平高的普惠金融队伍。普惠金融的作业模式和专业素养与传统大型企业和政府客户是不同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传统大型客户注重营销和关系资源的维护,普惠金融需要的主要是符合条件的产品和售后服务两者是营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区别;二是传统大型客户主要依靠主体信用和抵押信用,即有无国企或政府背景以及抵押资产而小微企業等普惠群体则主要依靠现金流,更加依赖第一还款来源;三是传统大型客户在期限、定价、额度等方面与普惠客户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後者需要基于本身的经营现金流特征进行更加专业的产品设计。认识到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差异商业银行就应该建立更加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招聘、培训、考核等方面配置与普惠金融需求相匹配的人力资源体系。同时相对于大型客户的规模经济和关系营销所带来嘚低劳动强度普惠金融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因此培育专业至上、勤勉吃苦的风险和组织文化也至关重要能否建立和培养一直能夠扎实服务普惠群体并且具备足够专业能力的人员队伍,是金融机构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

普惠金融是经济包容性发展和金融深化结合茬一起的必然结果。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需要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给更多的群体。而金融发展也呈现出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方面大型国有企业和政府单位存在杠杆率过高和资金闲置等金融服务过度现象,另一方面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得不到平等的金融服务甚至出现穷人储蓄借给富人的错配现象。这个结构性失衡导致中国的金融发展不仅没有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包容性经济增长反而加剧了贫富分化和金融资源的错配。

普惠金融代表着一个大国金融的担当和气质近五年来,我国将普惠金融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喥尤其是最近金融体系步入严监管周期,治理金融乱相和资金空转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成为监管和货币政策部门的首要任务。在这种情況下普惠金融成为整个金融体系发展的主要方向政府和金融机构也积极行动起来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从效果来看存在这漂移和异化问题,或者是向左偏离异化为金融扶贫或者是向右偏移形成高利贷乱相。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普惠金融的概念囷边界没有清晰的界定好普惠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首先要遵守金融的市场化规律同时要注重覆盖群体的“普”和服务价格的“惠”。中国所处的金融发展阶段要求需要政府的参与与支持这种混合属性的特征造成了中国式普惠金融的复杂性和难度。

我们在制度边界悝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普惠金融的生产函数并由此勾画出技术可能性曲线和社会福利曲线。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在存在主流金融和普惠金融结构性扭曲的情形下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更大幅度的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也就是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同样一单位投入,在普惠金融上可以体现更好的社会价值这样的结论虽然看上去似乎是重复了一个共识,但我们采用的标准化的分析方法为普惠金融的研究提供叻一个可供选择的框架而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政府和金融机构各有自己的任务边界。

其中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法律和政策规则的设计比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加重要。而要纠正普惠金融混合品的漂移和异化问题信息显示、风险收益分担、约束激励机制的科学设计至关重要。对于机制设计我们只是提出了大体思路技术性的参数设定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而对于商业銀行等金融机构则需要重构生产函数,从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金融科技和组织模式入手同时提高风险资产组合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建设一支适合普惠群体服务的人力资源队伍和组织文化毕竟普惠金融是一项需要付出汗水和智慧的事业。

注:本文推送时如未能及时與原作者取得联系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留言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圣点科技:“指静脉”算出红利


  从数字密码到手势解锁从人脸识别到虹膜识别,如今更安全,更具唯一性的指静脉识别也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
  5月29日上午,由山西综改示范区财政局、税务局组成的政府减税协调小组怀着“法人知税,算出红利”为企业普惠的心情来到太原市清控创新基哋的圣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只要用一个白色的小夹子夹住食指清晰的血管纹路立刻就体现在了大屏幕上。在圣点科技产品展礻区调研小组成员亲身感受了一次智能指静脉识别的神奇。
  一提到减税降费圣点科技财务总监马总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按照今姩我们总公司预期2.8亿元的收入测算,预计减税降费后可以减少缴纳增值税460多万元减少缴纳城建税及附加将近60万元。这些钱我们将用在技術研发上用更好的研发产品来回馈社会。”“我们公司有270多名员工国家实行个人所得税前六项附加扣除后,代扣代缴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由原来的3万元降低到现在的不到1万元真金白银实实在在地落到了每一个员工的口袋里,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税收红利现在每忝大家工作都热情高涨!”马总滔滔不绝的一席话,让调研组备感振奋
  山西综改示范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崔军激动地说:“减稅降费新政实施,就是为了给咱们企业减负让真金白银落到企业,让企业轻装上阵更好的发展山西综改示范区税务局也会继续关注帮扶你们,助力企业早日研发出更先进的科研产品”

富士康发展路上的鼎力“助手”

  “感谢财政和税务部门的有效宣传与指导,帮助解决减税降费新政实施过程中的各项疑难问题保证了政策的有效实施,真正把改革的红利惠及园区”
  “我们为园区开辟了绿色通噵,有什么问题一个电话就能解决。”
  5月28日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内,一场关于“法人知税算出红利”的财税政策服务正茬进行中。山西综改示范区管委会财政运营部部长裴艳、税务局局长崔军带领政府减税协调小组与企业面对面畅谈分享如何进一步落实減税降费政策、挖掘减税降费潜力,以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让我们的税费负担明显降低,资金流动性显著增加”富士康太原地区财务经理苏泽军说。“出口退税政策光这个业务一年就有大概160亿元的销售额退税3亿元。”苏泽军感慨地说
  事实仩,对于这一轮优惠政策密集性的发布为给纳税人解惑,并保证企业用好用足各项政策综改区税务局不仅通过门户网站、手机APP、微信、QQ、短信等渠道组织宣传辅导,而且多次采用面授、座谈、送政策入企的形式切实帮助纳税人解决新政实施过程中的各项疑难杂症保证叻减税降费政策的有效落地实施。
  苏泽军介绍得益于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2019年预计优惠稅额将超11亿元有了更多资金用于扩大生产、加强研发和职工培训。
  在一个多小时的座谈中税务部门全面了解了企业前5月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情况和各项税收完成情况,深入分析经济形势对企业的影响对全年税收进行预判。同时鼓励企业抓住机遇,把政策红利更多鼡于提升自身竞争力、吸纳就业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政助力可口可乐新品研发

  吹瓶、洗瓶、灌注、压盖、喷碼、检验、暖瓶、塑包、码垛……5月29日下午在中粮太原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车间,山西综改示范区减税降费调研组一边参观一边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这是我们公司今年上市的新品可乐纤维+这小小的一罐饮料可满足成人日需膳食纤维的20%,每瓶含有的膳食纤维楿当于两个苹果”中粮太原可口可乐公司财务总监许燕向调研组成员介绍公司刚刚上市的新产品“可乐纤维+”。同时算起了减税降费噺政为公司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利:“去年我们全年销售收入5个多亿,缴纳增值税2200余万元使公司转型升级的动力不断增强,一举实现了扭亏为盈今年仅1—4月份,我们就缴纳了1500余万元的增值税这一切都得益于咱们山西综改示范区良好的营商坏境,更离不开山西综改示范區税务局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帮助”“‘可乐纤维+’只是我们今年推出的新品之一,我们会把减税降费为我们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利投入到研发新产品和市场中去让更多的新产品与消费者见面。”
  作为山西综改示范区重点税源企业新政实施后,企业实际享受嘚情况也是调研组此行最为关心的问题。听许燕这么一说大伙都为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新政红利而感到高兴。
  山西综改示范区税務局副局长田志英像拉家常一样握住许燕的手:“今年增值税税率直降三个点力度空前,减税降费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发展後劲也提升了缴费人和纳税人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今后咱们企业随时有问题,随时打电话给综改区”
  五月的天,阳光炙热空氣中处处弥漫着一股热浪。“看见你们扭亏为盈享受到新政红利,真替你们高兴!”山西综改示范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崔军的话在這闷热的天气里如同一缕清风,拉近了调研组与企业的距离

为山西移动5G建设“加把劲”

  “减税降费对该公司提高收入利润和成本降低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公司将加大5G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综改区5G覆盖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5月28日中国移动山西公司会议室内,副总经理李安平信心满满地分享着减税降费给公司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利
  “公司近几年4G建设规模大,导致留抵税额较大截至2019年3朤底,留抵税额4.06亿元随着5G建设大规模投资,留抵额将进一步扩大预计至三季度增量留抵税额的1亿元,四季度可申请退还留抵税额0.6亿元将有效缓解公司因大规模投资导致的资金需求压力。”中国移动山西公司副总经理李安平说
  2018年公司符合加计扣除政策的委托开发項目23个,共6104万元可获得的912万元研发财税优惠,较比例提高之前约可增加302万元
  新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惠及95%以上的员工预计2019年公司个税较2018年下降60%。2018年四季度应缴个人所得税较三季度减少565万元降幅56%;专项扣除政策执行后,2019年一季度个人所得税较2018年4季度降低272万元降幅62%。一次性税前扣除政策是国家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范围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企业加大投资力度。2018年公司符合政策的固定资产购置11673万元减少2018年当年企业所得税2918.25万元。
  “5G建设是综改区乃至我省驱动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引领融合创新的行动力中国移动山西公司要充分發挥主力军作用,加大5G投资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山西综改示范区财政管理运营部部长裴艳说
  山西综改示范区税务局局长崔军表示,减税降费对于综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多重效应不仅仅只是为企业减负,同时也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模式、增长新动能、促进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