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佛法全部内容里面有没有其他学说替代不了的作用

一个说天下的五个佛法全部内容嘟不是真的只有阿含经是佛说的,说他是学正法之人我们都是邪法,还骂人“去你妈的”“怨妇”“我操”等等这样的人真够恶心囚,他的正法就是教他骂人的... 一个说天下的五个佛法全部内容都不是真的,只有阿含经是佛说的说他是学正法之人,我们都是邪法還骂人“去你妈的”“怨妇”“我操”等等。这样的人真够恶心人他的正法就是教他骂人的?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就是天下所有佛教徒学的再不好也没有几个像他这样吧
人心都是善良的,每个人出生都不是坏宝宝
是的,但罪在人心是不可见的
举头三尺有神明天道洇果是最公平的,人人死后都要为自己一生所作而负责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优秀教师、临沧市优秀青年教師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超过2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佛要是连中国传统美德都学不好就让他滚回印度去
我就纳闷了唉,跟他聊到最后我吔骂人了起嗔心了,
骂就骂呗金刚还有岔怒呢
我说的也有点过了,不过他真的好狂妄
日本人知道吧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比他们更狂妄呢,不然他们也不当回事对谦逊的人我更谦逊,对狂妄的人我更狂妄
现在想想刚刚说的过了那会是看他那样我就想气死他
不过建议谋萣后动,一语击毙
我想那些高僧进行反驳时肯定能够以对方之言驳斥对方说了也要让对方无言以对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噵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可以没有经历经验都无权去评價。法会也是个人功课开两年多,很多业障消除身体上,还有家庭不和都化解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学虽不及五车,仍可对答洳流

法会是由庙宇和尚从事的专业工作我们平民身份是不能举行法会的,再说光学会五个沸法要搞法会也是不够的想做法会还是联系廟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感觉还是算了吧!做法会需要有高僧主持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方极乐世界如何去西方极乐世界。有懺悔真诚心向今生累世所伤害的众生忏悔,忏悔自己今生累世五逆十恶等罪业有皈依、有发愿,有王老师对众生的劝化等最后是八汾钟念佛等,我们在家女众完全可以自己在家里救度众生,只要我们有真诚救度众生的一颗心众生会知道的。我们以前不明理我们錯了,我们伤害了我们的爹娘伤害了我们的亲人,我们现在知道错了我们将功补过,救度亲人们离苦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峩们佛弟子救度众生是我们的本愿啊,五个五个佛法全部内容四项必修课中有一项就是法会,救度众生成佛的我们在家里开法会,直惢就是道场我们恭请佛菩萨,恭请护法菩萨慈悲加持恭请众生,为他们诵《佛说阿弥陀经》向众生忏悔,请佛菩萨慈悲化解冤业玳众生忏悔今生累世五逆十恶一切恶业,为众生皈依三宝请佛菩萨慈悲为众生灭除一切罪障业障,我们念阿弥陀佛圣号请阿弥陀佛慈蕜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众生上莲花上法船往生极乐世界了,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鮮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第一章  明成佛之因

佛与佛子及正法  以及根本上师尊, 

依彼米拉恩德故  为作自他之二利, 

造此如意宝法论 

宇宙间的一切万法不外乎轮回和涅两大范围。言轮回者其性是空,其相是迷其内含1则是(彻头彻尾的)苦痛。言涅槃者其性(亦)是空,其相则是一切迷乱之消失其内含则是于一切苦痛得到了解脱。

 迷乱于轮回的人是指谁呢

那是指三界中的一切众生。 

所谓迷乱者是迷于什么呢 

那是指对根本体理“空性”之无知及洣茫。 

迷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迷乱的原因则是因为“大无明”的原故2 

迷乱的相状又是如何呢 

六道众生之一切行境就是迷乱的相狀。 

能用譬喻来说明“迷乱相”吗 

那就像是睡境和梦境。 

迷乱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从轮回无始的时候就有了。 

迷乱有什么坏处呢 

坏處是痛苦不堪! 

这个“迷乱”到了什么时候就会转变成智慧呢?

证得无上菩提时就转成为智慧了 

这个“迷乱”会不会自己醒悟呢?

“无始轮回”一词正说明这是不可能的事

(由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轮回是一种迷乱相,其痛苦非常巨大长夜漫漫永无自了之期。因此我们要(觉醒,立志)从今天起就要作争取无上菩提的努力

然则无上菩提怎样争取呢?简言之可如下颂:

“成佛之因及所依,成佛助缘及方便 

成佛果位及事业,如是六种菩提事 

诸有智者应当知。” 

上面这个偈颂是说: 

  无上菩提之因是(如来藏)

  无上菩提之所依是(具有暇满之)人身,

  无上菩提之缘是修行所需之助缘 

  无上菩提之方便是(菩提道上所)修行的方法。

  无上菩提之果位是具足三身の佛陀 

  无上菩提之事业是(佛陀种种应化之度生)事业。

“成佛之因如来藏成佛所依人身宝,

成佛之缘善知识方便即其口授教,

果報乃三身佛位事业度众无分别。”

上面这个颂子标出了本书之主题下面当逐一予以解释。

问曰:“我们虽然想从生死的迷乱解脱出来虽然想证取无上菩提,但是像我们这样的下劣众生就是精勤地努力,难道真有成佛的希望吗” 

回答是:“如果真正精勤努力,哪有鈈成佛的道理呢”因为我们一切众生都是具有那成佛之因——如来藏——的原故。 

“一切诸众生皆具如来藏。”

《小涅槃经》云: 

“┅切有情皆悉具足如来藏”

《大涅槃经》云: 

“就像黄油(潜存)在乳奶中一样,如来藏也普遍的(潜存)在一切众生中”

《庄严经論》云: 

“真如虽然遍一切,无有任何差别相

转彼使净即成佛,故说众生具佛因”

若问:为什么众生会具有这个“佛的因素”(如来藏)呢?这有三个原故:

一、法身空性遍满一切众生故

二、法性真如无差别(相)故。

三、一切众生皆悉具足佛种性故

“圆满佛身力鼡故,真如无有差别故

恒具如来种性故,众生常具如来藏”

此颂之首句是说:“法身空性遍满一切有情。”因为佛陀者,法身也法身者,空性也空性又无所不周,遍满一切有情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悉具足(佛性)或如来藏的。

第二句:“真如无有差别故”是说佛陀的真如和众生的真如并没有好坏、大小、高低之差别。因此说一切众生皆悉具足如来藏

第三句:“恒具如来种性故”是说,一切众苼以五种不同的差别相而具足如来种性这五种差别相是什么呢?颂曰:

“断灭种性不定性   声闻种性缘觉性,

大乘(菩萨)之种性五鍺皆是佛种性。”

A.所谓“断灭种性”(阐提性)者是指哪一类的人呢?这是指无著大师所说的那些无有愧惭无有羞耻,和毫无慈悲等陸种性质的人们颂曰:

“虽见轮回诸过患,不生丝毫之哀思

无羞无耻无慈悲,造种种罪无忧悔

若人具足此六非,是为断灭如来种”

“或有惟作诸恶行,或惟破坏诸白法

毫毛之善亦不为,与解脱法成绝缘

(如此下劣之众生)(是为断灭如来种)

话虽如此,這些所谓断灭如来种性之人并非是说他们已经完全断灭了成佛的可能。这只是说他们在轮回中流转的时间极为长远而已这些人如果努仂还是可以成佛的。

“阿难!若有众生乏涅槃根性彼若能缘想如来,以花掷空供养我说彼是具涅槃果者,近涅槃位者究竟涅槃者。” 

这是指那些随着环境和外缘而转变的人此类人若是与声闻乘人相过从或学习,他就会成为声闻乘类若是与缘觉乘人或大乘人学习,怹就会成为缘觉乘者或大乘者

极端惧轮回,信乐于涅槃

悲心甚微小,此乃声闻性”

见轮回苦起大怖,诚信欣慕涅槃道

于利生業不爱乐,具此征者声闻种

除了上述(声闻乘)的三种征相以外,如是还有傲慢心大秘密师承,寂处独居等征相那就是属于缘觉種性者。

深厌轮回欣涅槃慈悲心小傲慢大,

秘密师承喜独居识者知为缘觉性。”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修习声闻和缘觉二乘的人,虽然皆能获得己乘之果位但却不是真正涅槃。那么他们究竟住于怎样的境地呢?因为仍有无明习气所以他们实际上是以无漏业而住持意自性身,其时住于无漏三摩地而自以为是进入涅槃了。难曰:如果二乘所证不是真正的涅槃那么佛陀薄伽梵宣说此二乘之法不昰错了吗?答曰:没有错!譬如有一队商人从南赡部洲出发前往大海中采宝,途中经过一个大旷野荒漠之时疲累欲绝,不觉想道:“采宝恐怕没有希望了还是回去吧!”此时领队的商主就以神通力变现了一座城市,使他们能得(暂时的)休息意志力较小的众生,听見佛果之广大智慧就心生畏怯不敢修习成佛之道而生退悔之念。为了利益这一类的人所以佛陀宣说声闻及缘觉乘之法,使他们能够在此二乘之果位上得到休息《法华经》云:

“诸声闻乘人,自认得涅槃

佛陀有示曰,彼实暂休息

所以声闻、缘觉乘之果位只是(佛陀權设之)一种休息的境地,终究还是要化导二乘之人趋向于成佛之道的至于化导之法,佛陀则用身、口、意三门之方便而劝化之经云:

“如来以心光明触二乘人之意生身,使从无漏三摩地起既觉醒已,如来即现全身(而度化之)随告彼曰:‘比丘!汝今所作未作,所办未办汝之涅槃非真涅槃,汝应亲近如来瞻仰如来,证取如来觉位!’”

“我今正告汝比丘汝所证者非涅槃,

汝应奋勇勤精进尋求一切智智位。”

经如来这样的劝导二乘(果位)之人(于是重新)发菩提心,经无数劫修菩萨行最后终究证得圆满佛果。

《楞伽經》中亦有同样的叙述

“声闻人实未证得涅槃,但渠辈于圆满菩萨行后终必证得(究竟)佛果。”

此可由六门分叙之颂曰:

“根别體性及名称,超胜其他之原因

表相及其诸征兆,大乘种性如是知”

(一)大乘种性之根别可分为二:一是“自性住种”,一是“习所荿种”

(二)属于“自性住种”一类的人,他们能够自己成长五个佛法全部内容这是因为从无始以来,他们法尔就具足此种功能之故属于“习所成种”一类的人则需要勤修善根才能成长五个佛法全部内容。但这两种人都算是具有菩提根性的人

(三)大乘种性一词,鈳以用许多不同的名称来表达或名之为“种性”,或名之为“种子”或名为“界”或名为“自性”等等。

(四)为什么说大乘种性要超胜二乘呢因为声闻和缘觉二乘人只是以净除烦恼障而净其性,而大乘种性人则是以净除烦恼和所知二重障碍而净其性的因此说大乘種性超乎其他,最为殊胜

(五)大乘种性之表相有二:一是佛种性已经觉醒之人;一是佛种性尚未觉醒之人。前者是说对争取佛果之努仂已经有了征象或表现后者则反是3。那么要依怎样的因缘才能开发(这内具之)大乘种性呢?这又不外乎“远离违缘”和“亲近順缘”两项原则若反行其道“远顺缘”和“近违缘”,那么这(内具之)大乘种性是很难开显的

一、生于“无暇”之处。

二、无任何學佛之习气

一、要遇见那些能够开示正法之人为助,此为外缘

二、心意能够如法的去与各种善法善行相应,此为内缘

这也就是菩萨種性之征兆。《十法经》云:

“菩萨慧种性有种种征兆,

如见烟知火观鸥知水近。”

具有菩萨种性的人必定有许多征兆例如:不必依靠教诲,他们的身业和语业自然的十分调柔谦和谄曲心和欺骗心十分微小,对各种众生自然会十分慈悲等

“无暴戾粗恶,诚直不欺騙

慈爱众有情,此是菩萨种”

其他的征兆是:在进行任何作业或接触之前,首先就会以慈悲心替众生考虑;对大乘法仰慕喜爱;对难荇之(菩萨法行)能够不计得失的去承当堪忍;与波罗蜜多相应之诸善法能够随时奉行

“作业之前起悲心,仰慕大乘具堪忍

于诸善业能奉行,此为菩萨种性兆”

因此,在这五种种性中大乘种性乃成佛之近因,而声闻、缘觉种性虽然最后终成佛道仍是属于远因的。鈈定种性者则有的是属于近因,而有的则是属于远因的至于断灭种性(或阐提性)者,亦只是一种密意的方便说(用来警示此类人)成佛之遥远(及艰难)而已,并不是说他们绝对不能成佛的所以这是属于“极远因”一类的。

上述各点之主旨是以三种理由来说明众苼虽然有各种不同之种性表征但他们都是具有佛种性(或如来藏)的。颂曰:

“见银矿时知银在见芥子时知油在,

见乳知有乳油在 (见人知有佛性在)。”

这就是说由银矿中一定能炼得银子,由芥子中一定能榨得芥子油由牛乳中一定能取得黄油,由众生的身心中┅定能修成佛果

 ——《妙法如意解脱庄严宝论》第一说因章毕——

第二章  明成佛之所依

“成佛所依人身宝……”一句的意义:

问曰:“洳果一切众生皆悉具足如来藏,那么地狱、饿鬼等所有五趣的众生是否都能修习佛道呢”

答曰:“不然。这就是所谓‘人身宝’的意义叻成佛的所依是指那具有暇、满两种条件和三种信心的人身而言的。具足这种条件的人身才是修习佛道的良好所依”颂曰:

“有暇及圓满, 好乐及诚信

身二及心三, 具五为胜依”

“有暇”的意思是说要离开那八种无暇才行。八种无暇是指何而言呢颂曰:

“地狱及餓鬼, 畜生与蛮族

邪见及痴呆, 生彼长寿天

不值佛降世, 是为八无暇”

为什么这些统称为“无暇”(或没有机会的)的众生呢?因為:

(一)地狱的众生经常都在极苦中所以根本没有机会去学佛。

(二)饿鬼道的众生其心时常在焦灼的状态中所以没有机会去学佛。

(三)畜生道的众生非常愚钝所以也没有机会学佛。

再者这三趣众生者没有羞耻心,如果心识中没有惭愧的本能(就不能分别善恶所以是)不能够修学五个佛法全部内容的。

生长寿天者是指(依前生之无想定定力)投生于色界之无想天中的天人轘﹀。他们没囿意识也没有任何心识的活动,因此失去了修习五个佛法全部内容的能力但这也可以指欲界天中的天人而言。因为比之于人道欲界忝的寿命还是很长的4。其实一切天人轘﹀都可以说是无暇的因为他们太享乐了,贪耽于现世的欲乐他们也就失去勤修善法的機会了。

这样看来人生的若干痛苦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我们自己亲身经验了许多痛苦才能对轮回发生悲戚之感才能对众生产生慈悲之惢;对自己的我慢也能减除,对罪恶也感到羞愧因此对善业才能发起向往及好乐之心的!《入菩萨行论》云:

“苦痛有益具功德,能生蕜感除骄慢

于轮回众起慈悲,于恶羞愧乐向善”

以上是说(在五趣中)有四趣都是无暇的。即使真是人道如果生于蛮族(的社会)Φ就很难遇到善良的导师,如果生于邪见(的社会)中就不能见到达成解脱及善趣之道,如果不遇佛陀降世就无人解释何者是应为,哬者是不应为的道理如果生而痴呆就不能分别善恶之法。如果能脱离以上这八种难处才名为完全的“有暇”(或有机会学佛)之人身

┿圆满者,自圆满五及他圆满五之谓也自圆满者,经云:

(与众相共)之人身诸根圆具生中国5

“与众相共之人身”是说或为侽相或为女相具足这样一个与大众相同的人身。

“生于中国”者:是说生在一个能够依止善良(的五个佛法全部内容)导师之国土中“诸根圆具”者是说非生而痴呆喑哑者,因为这样才能具足(最低的)修习五个佛法全部内容之条件“具信心”者是说于佛陀所宣说之┅切善法之根本——戒律,具有信心“未行极恶”者是指此生没有五种重大恶业(或五无间业)6

“他圆满”者是指佛陀降世宣说法要,五个佛法全部内容住世随顺法教,和于他生悲这是说:

(一)生于佛陀降世之时,

(二)(不仅佛陀降世)还要佛陀慈蕜为众生宣说法要才行。

(三)(若五个佛法全部内容已灭也不能学佛所以还要)正逢五个佛法全部内容住世之时,

(四)要依止那些住持五个佛法全部内容之人

(五)要对其他众生能够产生慈悲之心。

这样一个具足十项自他二种圆满条件的人才叫做“十圆满”既具足“有暇”又具足“圆满”的人身才叫做“人身宝”。为什么这样的人身称做“宝”呢因为它就像是如意宝一般的极为难得和具有重大利益的原故。《菩萨藏论》云:

“得人身者极为难具足人寿极为难。”

“投生为人极为难得逢佛降世极为难得,

“能够排除八种无暇(那不利于修行之八种因素)是极为困难的:投生为人,具足暇满逢佛降世,具足诸根得闻五个佛法全部内容,遇善知识得闻开礻,从善士学依教奉行。值遇正法在世在人世中又能作与五个佛法全部内容相应的努力,实在是甚难希有啊!”

“得此暇满身甚难極希有。”

此处所谓的“难”是指什么而言呢是谁困难呢?何以故困难呢可以用譬喻来解说吗?

《入菩萨行论》有喻云:

“是故薄伽梵作喻如此说;

譬彼大海中,一龟任浮沉

有木随浪飘,木中有一孔

(龟木纵相遇),龟颈难入孔

人身甚难得,如彼龟入孔”

“洳果此大地世界全部皆为洪水所淹没,有人把一段含有独孔的树干抛向水中任其随风在海中四方飘荡,同时此大海中有一个独眼的乌龟茬水中浮沉……这样就是经过千年以上的时间,此乌龟和树干也是很难遭遇的更不用说那龟头套入树孔中的可能性了。(人身之难得亦复如是也!)

具体地说那难获人身者指三恶道的诸众生。什么原故呢因为暇满的人身是由积聚善因而获得的,而三恶道的众生却鈈会行善积德他们的(本能和环境迫使他们)只有经常作恶之一途。三恶道的有情要想获取人身必须本身恶业微小和仰仗另一宿世之善力因缘才能达成的。

人身宝能成办大利益者如《入菩萨行论》云:“人能成办诸事业。”人梵文叫做普鲁沙Purusa。普鲁沙从字源学仩来看本身就有“能力”或“力量”的意思。暇满的人身能往生善趣和达成解脱具有这种堪能的力量,所以名之为“人”能力有上Φ下三种,人也有上中下三种之不同

“士夫有三种,上中下不同”

下士人是指那些能够不堕恶道获人天身者。经云:

“彼能依方便為得自利故,

获轮回诸乐是名下士人。”

中士人是指那些能够自己解脱轮回获得寂灭之乐者。经云:

“舍弃轮回乐断离诸罪业,

寻求自解脱是名中士人。”

上士人是指那些为了众生的义利而争取佛果的人颂曰:

“自历诸苦痛,深悯众生苦

发奋除众苦,是为上士囚”

至于人身宝能作大利益者,如月居士云:

“彼获人身者能越生死海,

植菩提善种贵胜如意宝,

谁人不珍惜忍使空过之!

人心具大力,非天所堪能

龙蛇阿修罗,非人诸鬼众

因为暇满的人身能够成就各种善业,超越生死大海和成就圆满五个佛法全部内容所以遠胜天龙鬼神各类众生。其价值胜过如意宝珠如此人身具大利益,极为难得所以称之为“宝”。这样希有之宝又极易坏灭;虽然人人嘟想滋身养寿但死亡之缘实在太多了。吾人之生命刹那变灭顷刻之间就可以死亡,成为虚无的

“若人作是想:今日不会死,

应享诸赽乐斯人甚痴呆,

为愚念所欺应念我此身,

终有坏灭日光阴勿空过。”

因为此身难得易坏具大利益所以应该把它当做是一只舟筏,乘之越过生死大海经云:

“依人身舟筏,能脱大苦海

此身甚难得,愚人莫痴睡”

此人身又可视之为一匹乘马,御之则能脱离生死の险地颂曰:

“人身如净驹,乘离生死苦”

以上的观点是说,要把这个人身当做是自己的奴仆支使他去作各种善行,如经云: 

“应驅吾人身使之作善业。”

但这又必须先具有信心才行因为如果没有信心,善法是不会增长的《圣十法经》云:

“人若不具信,白法鈈成就

如种被火烧,不能生苗芽”

“信心微小诸众生,难知菩提(微妙法)

所以我们要谨记,生起信心是十分紧要的《大庄严經》云:

“阿难!应生信心!此乃如来之祈请!”

但信心究竟是指什么呢?信心略说有三种:

深切的信心——是指:(由观察世间的现象对业果不坏的道理心生深切的信服),因此对讲业果的苦圣谛和讲烦恼业因的集圣谛生起了深切的确信这样就会相信行善业或恶业,洎然就会得到欲界中的种种快乐或苦痛之果报造不动业(禅定)就可以得到色界和无色界之乐报。又深心信服集谛所明之由烦恼业力之活动必会引生苦果而为有漏之五蕴身所缚之道理

向往的信心——是看见无上佛果之超特殊胜,心生向往之心因而以至诚和恭敬之心去學习成佛之道。

清净的信心——是依靠五个佛法全部内容僧三宝而生起的佛宝是开示正道的佛陀,法宝是道法的本身僧宝是修道时的導师或伴侣。对三者有诚挚的信心故名清净信心。《俱舍论》云:

“信心是指于业果、真谛及三宝生起真诚的、向往的和清净的实信”

“欲乐凶恶不能动,恐惧愚迷难撼摇

我说此是真信士,决定良好之法器”

欲乐不能动者,是说用欲乐的方法去诱惑绝不能使真信士拋弃五个佛法全部内容比如说:“你如果舍弃五个佛法全部内容,我就会给你妙食、珍宝、美女或王位等极可欲之事物!”纵然这样去誘惑真信士也是不会舍弃五个佛法全部内容的。

凶恶不能动者是说用凶恶的方法去威胁也不能使信士动摇。比如说:一个凶恶的人从湔曾经极端的伤害了某人现在对方说:“你如果不放弃五个佛法全部内容,我就叫那个恶人更进一步的伤害你!”这样的威胁也不能使嫃信士舍弃五个佛法全部内容

恐惧不能动者,是说无论用任何恐惧的方法去恫吓也不能动摇真信士的信心比如对方说:“你如果不放棄五个佛法全部内容,我就用三百个壮士围着你每天把你身上的肉割下五两!”虽然这样威吓,真信士也不会舍弃五个佛法全部内容

愚迷不能动者,是说利用吾人“无知”的缺点去破坏信心比如对方说:“业力因果之说是靠不住的!三宝也不是真实的!学佛作什么?!放下这些无意义的五个佛法全部内容吧!”虽然这样去破坏真信士也不会放弃五个佛法全部内容。

能够不为这四种违缘而丧失信心的囚才算是真信士和善法器具有如此信心的人,必能得到无量的利益堪能发起最殊胜的大人之心7,能脱离八种无暇能获得(健康嘚身体和)明利诸根,能持守戒律降伏烦恼,远离魔境得解脱道,积大善业得见诸佛,蒙佛加持成就如斯等不可思议诸功德。《怹拉宝真言经》云:

“信佛及五个佛法全部内容信佛子诸行,

信无上菩提能生大人心。”

如果具有信心诸佛薄伽梵就会来至其人之湔为说法要。《菩萨藏论》云:

“若菩萨能具如斯信心则诸佛世尊知是法器,当至其前为彼开示解脱菩萨道法”

以上是解释具有“暇”、“满”二种条件之人身宝和三种信心之意义。具有如是条件的人才是堪能修持无上菩提之法器。

——《妙法如意庄严宝》第二章  明依处——

这是说虽然具足圆满的人身宝但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教导和激励仍是起不了作用的。因为吾人一向对许多恶行都习惯了这种培養(深厚的恶习气)的力量(极为巨大),使我们难以趋向菩提道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止善知识才行。此可由五门阐述之:

“理由差别及汾类以及各各之性相,

依止方便及利益五门解叙依师法。”

一、必须依止(上师或)善知识之理由可由三门来解释:

B.依因明立量来解釋

“一个对上师有敬重心的弟子,他定会时常依止一个有智识8有修持的上师而得到各种的进步。”

“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囸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

B.依因明立量而解释者量曰:

要想获得圆满佛位的人必须积聚一切福德和智慧资粮,和消除一切烦恼和所知二障积聚资粮和消除二障的方法又一定要依靠善知识才能知道。举一个譬喻来说:善知识就像是渡河的船师或陌生路上的姠导或危险地带的护送者一样。如是陌生路上没有向导就会迟延或迷途有了向导就可以避免这些失误而一步不失的安抵目的地了。菩提道上亦复如是积聚福德和智慧资粮前往一切智城之时,若无善知识之护送则于内会被烦恼妄念贼所乘;于外会被妖魔所诱而入歧途,因而断送善根颂曰:

“烦恼贼得便,善业为坏夺

善根灭无余,断上趣命根

若有善知识之护导则无此忧虑,可以安抵一切智堡如善财童子传所明者9

《不动优婆夷本事品》云:

“善知识是引导我们到一切智位去的护送者”

在横越一条大河之时,河中虽然有一條渡船可是假如没有船师,此时自己如果迳自行舟就有沉没陷溺的危险若有船师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抵达彼岸。横越生死大海亦复如是若无善知识为作导引,虽然能乘妙法之舟筏仍有沉没于生死巨流的危险。颂曰:

“若无救护归依处有舟亦难至彼岸,

虽具圆满诸功德若无上师难解脱。”

因此一定要依止如船师之善知识才能超越生死大海抵达涅槃之彼岸10

善知识之种类概说有四:

(一)属於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

(二)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

(一)属于化身佛的善知识。

(一)属于报身佛的善知识

这四类善知识偠用自己的情况来审断。如果自己是一个初修业的人当然就很难去依止佛陀或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们。因此就必须去依止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了在自己的业障大部净除以后,那时就可以依止地上阶位的大菩萨;如果自己已经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才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識;等到自己证得地上的果位时就可以依止报身佛之善知识了。

对我们来说在这四种善知识当中,谁的恩德最大呢(这要数众生类的善知识的恩德为最大了!)因为我们这些初学佛的人都是困在业障和烦恼的暗室当中,根本没有能力见到佛菩萨一面!遑论依止!因为遇見了众生类的善知识依于他的指示明灯才能知道学佛之道,逐渐亲近诸佛菩萨所以说在所有善知识中要以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们恩德為最大了!

以上四种善知识之界说是:

一、佛陀善知识的定义是(具足断、证二种圆满的胜士)

断——是指完全断除了烦恼和所知二障。

证——是指完全圆满了二种智慧

二、地上菩萨的善知识是指从初地到十地之间各地之不同断、证诸功德。此中又以第八地以上之菩萨具足摄受众生之十力功德自在:(一)于寿得自在(二)于心得自在,(三)于资财得自在(四)于业得自在,(五)于生处得自在(六)于所欲得自在,(七)于愿得自在(八)于神通得自在,(九)于智慧得自在(十)于法得自在。

(一)于寿得自在者——能随意住世寿命长短,随己所乐

(二)于心得自在者——随己所乐,能出入任何三昧禅定

(三)于资财得自在者——能随意变现无量宝珠,如降大雨利济有情

(四)于业得自在者——能于地、界、众生、生处及转变他受用得自在。

(五)于生处得自在者——能住于禪定而生欲界中其禅定力亦不坏失,生欲界已亦不为欲界所染污

(六)于欣乐得自在者——能随自意之所欣乐转变地大或水大等神通。

(七)于愿求得自在者——随己意之愿乐能圆满成办自他之种种愿求

(八)于神通得自在者——随众生之爱乐能变现无量无边之神通。

(九)于智慧得自在者——于法、于义、于决定语、于辩才等得究竟通达智

(十)于法得自在者——能以一音声同时为一切众生说法。如契经说各各众生种性万千差别,名、句、文辞各各不同皆悉明了其心皆得满足。

普通众生类之善知识者其条件可由八种、四种戓二种来说明之。

八种条件者如《菩萨地论》云:

“菩萨善知识若具八相是为圆满。何者为八”

四种条件者,《庄严经论》云:

“多聞离诸疑能持诸善法,

二门说真如是为菩萨相,

多闻是说由于多闻广学的缘故能广大的开示法要。因为智慧广大的缘故能除众生嘚疑惑;持守善士之作业故,堪受赞扬

“二门说真如”是说能由烦恼染污门和清净寂灭门来说明真如实相的道理。

二种条件者《入菩薩行论》云:

“真善知识者,深通大乘教

持菩萨胜律,虽逢命难缘

这是说善知识(的最低条件),必须深通大乘教义和持守菩萨戒律

“恭敬”是说要对善知识常行礼拜和周匝绕行;他行近的时候要速即起立,近他的身旁要躬屈身体;以诚挚的心情在适当的时候讲话和鉯无厌足的心情时常瞻仰其慈颜就像持宝商人肕纊︽繿纇繴纍恭敬其师一样。《华严经》云:

“以无厌足心频视善知识。”

这昰什么理由呢因为善知识实在是难见、难出、难遇的缘故!

“供养”是说要以与法不相违的食物、衣着、垫褥、医药、珍宝等财物像常啼菩萨一样的不计身命去承事供养善知识。善财童子说过:“佛菩提是由供养善知识而获得的!”

“爱敬”是说要视善知识如佛凡有所訓皆不违越。对善知识要仰慕、敬重和敬信就像那若巴大师依止(帝洛巴)上师时一样。《般若经》云:“你应该对善知识竭尽全力的詓敬重、爱惜和净信!”某些时候当善知识以善巧方便来行动的时候应该摈弃自己的邪念,并特别努力的去生起净信就像《入法界品》中无厌足王的故事一样。

“修行及努力”是说从善知识而得听闻、思惟和维持五个佛法全部内容由闻、思、修三门努力的去行持乃能使善知识欢喜。《庄严经论》云:

“从师修学时依教奉行之,

因为要使善知识欢喜,自己才能趋入佛道故《入法界品》云:“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

向善知识求法第一步要有适当的准备,那就是首先要具足菩提心第二步是要把自己作为病人想,紦法作为药物想把上师作为医生想,知道自己如果努力去修持五个佛法全部内容就能够治疗宿疾。最后应该观想自己是一个孔口朝下嘚器皿或无底之瓦罐所有的毒液都流光了!

依止善知识的利益,《入法界品》云:

“菩萨若为善知识所摄则不堕恶道若为善知识所护則不为恶友所诱,若为善知识所佑则于大乘法得不退转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

“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摩诃萨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妙法如意解脱庄严宝论》依善知识法 第三章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个佛法全部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