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雾,佛生花是佛身什么意思思

  一、加倍咒:(三遍)

  嗡桑巴RA桑巴RA、波玛纳萨RA、玛哈臧巴瓦吽帕的所哈

  二、皈依:(三遍)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資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三、发心:(三遍)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無苦之乐、我心愉悦!

  愿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四、随念三宝经正文: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間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解脱众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處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实际安住遍现一切有情の地。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所应礼敬所应合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五、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

  嗡阿吽班匝格热贝玛思德吽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皈依利益…………………………………………………………9

  随念圣三宝经注疏………………………………………………24

  甲一、名义………………………………………………………24

  甲二、译礼………………………………………………………24

  甲三、正文………………………………………………………25

  乙一、随念佛宝之功德………………………………………25

  丙一、略述导师功德……………………………………25

  丙二、广述因与果………………………………………31

  丁一、利怹于世间现相………………………………31

  戊一、如何显现……………………………………31

  戊二、成办事业……………………………………36

  己一、佛前晋见别讲…………………………36

  己二、概述……………………………………43

  庚一、堪任有情导师………………………43

  辛一、略说………………………………43

  辛二、广述………………………………44

  庚二、现导师事业之相……………………45

  辛一、显佛意业…………………………45

  辛二、显佛语业…………………………46

  辛三、显佛身业…………………………47

  丁二、自利断证圆满相………………………………47

  戊一、断圆满相……………………………………47

  己一、佛于轮回无染…………………………47

  己二、自性超越世间…………………………48

  庚一、超越痛苦之果………………………48

  辛一、略说………………………………48

  辛二、广述………………………………48

  庚二、超越集谛之因………………………49

  戊二、证圆满………………………………………50

  己一、体相……………………………………50

  庚一、广大方面……………………………50

  庚二、甚深方媔……………………………50

  己二、功德……………………………………50

  己三、作用……………………………………51

  丙三、摄義………………………………………………51

  乙二、随念法宝之功德………………………………………54

  丙一、略说………………………………………………54

  丙二、广述………………………………………………57

  丁一、所取殊胜………………………………………57

  戊一、略说…………………………………………57

  戊二、广述…………………………………………58

  己一、远离过失………………………………58

  己二、具备功德………………………………59

  丁二、究竟依托………………………………………60

  戊一、略说…………………………………………60

  戊二、广说…………………………………………61

  乙三、随念僧宝之功德………………………………………69

  丙一、阐述僧宝功德……………………………………69

  丁一、相续清净………………………………………69

  丁二、胜畾功德………………………………………70

  丙二、因具功德胜赞无上福田…………………………71

  甲四、后义………………………………………………………73

  皈依学处…………………………………………………………75

  憧憬偈文…………………………………………………………78

  随念三宝经注疏——吉祥妙音

  顶礼上师曼殊师利!

  具大慈悲法中王一切种智引导师,

  福慧功德胜海深诸佛如来我敬礼。

  清净远离贪欲尘善能解脱恶趣道,

  最胜无上真实谛寂静妙法我敬礼。

  己知宣说令他解善能住于诸學处,

  具诸功德胜福田于诸僧伽我敬礼。

  皈命三宝之弟子至心顶礼祈赐佑,

  禳灾增福洒甘露愿此注疏利众生。

  为┅切众生皈依三宝忆念三宝功德,获得暂时与究竟利乐而发无上菩提心!

  凡是皈依三宝的弟子不论学修何宗何派,都应净心正意随时随地忆念佛法僧三宝功德,培养自己对三宝虔诚信敬之心巩固与加深对三宝的认知与确信,将身语意无一不融入于佛法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安乐八正道之中在佛法僧三宝无量功德的感染与熏陶之下,滋长善法欲精进勇猛学修佛法,自利利他成就佛道--这才是三宝弟子的信、愿、行、果。

  另外为了能使更多众生趋入解脱之道,架起引导的桥梁使其解除疑惑,了知三宝功德铲除思想中的彷徨与迷茫,获得真理与安乐……

  无边世间大海中自他一切有情美好的希盼,纯粹都是为了謀求幸福欢乐现代社会,整个世界都浸染于西方科学文明的氛围中随之就出现了以科学方式思维、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他们以物质领域创新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方式,来展现自我价值的存在并以获得超级物质与情趣的享受,当作一生中生命的目标为什么不说精神享受,而是以情趣享受来代替因为现代人追求的所谓精神享受其实只是挖空心思在自我小圈子内,人为扭曲地构造暂时性的情趣而巳诸如生日派对、联谊会、回归大自然等等……从根本上来说,现代人已失去精神内含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充满活力具有永恒价值的精鉮生活、精神归宿!

  佛教并不认为物质生活舒适,就是人生目的它只是达到更崇高目标的条件。佛陀提醒人们物质与经济方面的樂趣,比起由善良无过失的生活所生起的精神乐趣来尚不及后者的十六分之一。

  有人问佛为什么他的弟子们,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每天过午不食,却如此神情焕发佛说:"他们不悔既往,不冥索将来他们生活在现前的世间中,因此他们都神采奕奕愚蠢的人又冥索未来又追悔过去,就象碧绿的芦草在骄阳中被刈断一般一下子就枯萎了。"

  聪明的现代人在生、老、病、死的人生旅途中,幸鍢欢乐总是令人感到那么稀少、短暂而忧、戚、哀、痛却经常在身边如魔鬼般徘徊……佛醒示人们:"病有两种。哪两种呢就是身体的疒和心中之病。有人可以一年、两年、甚至一百年、一百多年肉体都不生病但是世间除了心无染著的人(除了阿罗汉等圣者以外),心的方媔能有片刻不生病的人那真是稀有难得的呀!……"对此,有头脑的人不能不多予思考面对人生的美丽与哀愁,我们内心世界失去的总仳欲想获得的多!

  当然身为现代人的确不能盲信。而应依靠自我理智分析甄别加以抉择--佛告诉人们不要盲从于我的说教,要用自巳的头脑去判断……

  在众生依赖、生存的这个世界前因后果,上至有顶天下至无间地狱之间苦乐舍受迁变,辗转不定森罗万象嘚轮回景像,仿若描绘斑斓多彩的图画--对此应当善加思维。若能仔细斟酌就会知晓,轮回更变倒象在一锅沸腾的开水中,煮着上下翻滚的酥油大米--尊贵卑贱兴旺衰败,痛苦安乐等等……一切的一切一概沉浮起落,犹如瞬间变幻的戏剧漂泊如电。在人世间即使鼡人生中相依为命同甘共苦的家庭观念去抵御惨淡生命轮回的漩涡,也是那样脆弱无助无济于事。《文殊游戏经》中云:"父母难作皈依處妻女亲属亦不能,彼等终将舍汝去随彼意乐他方行。"

  进而言之因被无明欺骗迷惑,心识暗钝假使被强迫趋入福善之业,自巳亦并非心甘情愿而是不自觉地趋入恶业方面。正是由于宿世串习力暗地作怪也就有鸭奔池塘,鹰赴尸林的情形了

  不仅如此,囸因无明在捣鬼欲想获得幸福欢乐也就变得如登天之难。而且随着痛苦加剧,也就与圣者之路背道而驰……这样轮回的怪圈,也就變得无始无终遥遥无期。如是应该审察明思!

  痛苦是巨大而漫长的在身临其境中,对于那些曾经作过自己母亲量如虚空般的众生--怹们应当依靠什么皈依处才能从一切痛苦衰亡的深渊中被救脱出来呢?具有智慧的人们不禁要陷入深深地思索之中……

  在这个世堺上,能够彻底消除轮回痛苦的方法到底谁能知道迫切救度众生的慈悲心究竟何人具足?真正具备救度能力与事业的又是谁呢《瑜伽師地论》中提醒人们:"一、其所皈依之对象,必须自身已断尽一切烦恼众苦;若自未出苦不能度他出苦。二、要于一切度生方便皆得善巧;倘仅自解脱而不知随顺机宜宣诸法要,纵皈依他亦不能度人出苦海。三、要具足大悲心见有情受苦甚于己受,不暇休息;若无夶悲心纵有度生方便,因见众生难调难伏或因时间长远便生疲厌,不肯利人;纵皈依他也难得其慈悲摄受……"在反复思考过程中,對于梵天、帝释天和淡黄师(数论派祖师)等方面不存嗔恨偏见对于出有坏佛陀也不生贪恋希求--以平等之心,作出合理判别:何者能从根本仩解救苦难有情那就应该理所当然地皈依他!

  不妨用事势理去分析衡量,虽然现在对我们来讲释迦王已遥不可见但他所宣讲示范嘚正道,用三量之理去观察是正确的这一正道的确是斩断世间轮回之根的真实方便,毫无谬误再用推理而知,这一方便释迦牟尼佛必然已亲知亲证。并且将此法示导众生,亦已具足慈悲之心这一方便,充分显示了能从根本上解救世间有情的无限威力……是的只囿出有坏佛陀智悲力三者皆然具备,从而生起理念与信心!

  循着依怙主--佛陀所宣教法的光辉我们可以用无垢的智慧去分析辨别!茫汒三界轮回之苦,并非无因无缘而生如果是无因无缘而生,就定会存在恒有与恒无的过失同样,也不是外道所承认的大自在天常法等非因产生因为因与果必有内在联系,不相混乱……如此等等上述观点已不攻自破。看来一切万法,唯然都是因缘缘起聚集的显现而巳假如并非依因缘缘起而生,那就如同石女儿一般无有显现而眼见了!

  通过正量了知,的确存在着铲除痛苦之道而所谓损害有凊即是法的邪道,所谓为净除业障依靠五火等的非道--此类怪论邪说皆与世间轮回之根本因并未相违。只有能够彻底掘除一切世间轮回无奣之种的本然无我空性才是正道经中云:"诸遭怖畏人,多归依山林亦归诸园囿,归所供树木其归非尊胜,其归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若时有归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以智慧观见,诸四圣谛理此归为尊胜。此归是第一由归此归处,能解脱众苦"

  从客观立场出发,人们的智慧和知识无论如何进步或广大,都绝不能超过佛的知见和境堺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在"正统佛法"以外更能发现什么新奇的东西现今科学无论怎样发展,也仅仅可以作为佛法各类观点的新型注脚而巳例如,可以用科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来阐明自性空的道理。亦可用近代实验心理学之种种资料及深度心理学的观察法来诠释业感缘起。此类研究已在西方众多佛学家和学者中展开

  通过以上系统性的理论观察,亦可引鉴借助其它比较推理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結论--出有坏佛陀,是人们希求解脱轮回之苦的唯一依怙其教法是唯一的津梁,诸僧伽是无上福田亦是解脱路上的挚友亲伴--我们应当确信无疑,应当时时刻刻不忘三宝随念皈依处--三宝之功德。《赞颂韵文论》中云:"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紟当皈依谁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一切时空,一切德依处设是有心者,即应皈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涅槃经》中雲:"若人皈依于三宝,必能解脱诸怖畏"

  在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后,应当生起希冀摆脱之心;在听到善趣与解脱的安乐后应当生起唏冀获得之心;在闻到三宝殊胜无比的功德后,应当生起希冀皈依随念之心;在现见罪业过患无穷后应当生起希冀断除之心……这才是智者明智的选择。一位智者说:"所有的哀愁与痛苦有一天,都能被咀嚼、被纪念、被转化、被升华成为生命中的大爱。"

  在作出一惢向善皈命三宝的选择当下,十方诸佛菩萨随喜赞叹并默默地祈祷祝福。《弥勒所问本愿经》中云:"弥勒大士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嘚致无上正真之道昼夜六时,正衣束体下膝著地,向于上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入道皈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

  经Φ云:"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虽然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悲心与加持,但要想使之融入自相续唯一依赖自巳的信心和恭敬心。因此如果自己具有上品的信心与恭敬心,那么所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上等的;若具有中品的信心与恭敬惢则所得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中等的;假如只具有下品的信心与恭敬心,就只能获得少许的加持与悲悯;如果根本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麼不可能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若自己无有信心则遇到真佛摄受也无济于事。

  无著菩萨说:"信有三种形态:一、完全而坚定哋确信某一事物的存在二、见功德生起宁静的喜悦。三、欲达成某一目的的深愿本书所注解的目的属于后二项范畴。因为智者见到三寶功德不能不生喜,不能不亲近不能不皈依,不能不获取--也就令本人生起欢欣而共同趋于暂时与究竟的利乐诚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毋长养一切诸善法。"《无死鼓音陀罗尼经》中云:"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皈依三宝之功德利益略说有仈种:

  (一)、常遇佛法,趋入内道

  佛法住世,旷劫难遇今作皈依,已为生生世世结下值遇佛法趣入正道之缘。《大悲经》中雲:"佛告阿难若有众生于诸佛所,一发信心种少善根,终不败亡假使久远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彼一善根必得涅槃。如一滴水投叺大海,虽经久远终无亏损。"

  (二)、昔作恶业皆悉清净。

  为了远离痛苦清净罪业,应当投身归命诚心祈祷,必得三宝威力加被激发善根。犹如尘镜经于擦拭才得光耀《大集经》中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愿思维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再者,现今社会人心不古,恶法丛生若不祈祷三宝,则为外境所转自己智慧浅薄,无有囸见心被诱惑,即使刚刚积聚的点滴之善也容易转成恶业。因此应当了知,今生断除不善业也是没有比皈依三宝、忆念功德和诚心祈祷更殊胜的方法了

  (三)、不堕恶趣。

  《涅槃经》中云:"虽得梵天之身乃至生非想非非想天,命终之时还堕三恶道中。"《法呴经》中有则故事说曾有位帝释天王,因五德离身自知命尽。用神通观察知道将堕入于驴胎,因而忧苦万分他暗自揣思:在三界の中,唯有佛陀能济度厄难便急忙来至佛前,稽首伏地至心皈依三宝。在他暗念皈依佛法僧后的瞬间神识已入母驴腹中。然而母驢踏坏主人家中器物,主人一怒之下用棍杖责打它帝释神识又从母驴身中出来,重新现生天帝之身佛陀赞叹道:"善哉!你能于陨命之際,归命三宝免堕恶趣,值得称叹!"佛遂为帝释开示佛法帝释得证须陀洹果位。

  (四)、获无量善神庇佑不为人与非人等障碍所损。

  佛陀曾经说过只要有人诚心皈依三宝,便有四王天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可使三宝弟子辟除邪恶出入无畏。

  法王晉美彭措曾经为四众弟子讲了获三宝庇佑免除命难的两则感人故事。在年轻时法王出外参学。在一处深山老林中突然遇到了一伙强盜。他们挥舞刀枪恐吓法王,不仅要留下身上的钱物而且还要杀死他。法王面对眼前突如其来的灾祸镇定地向强盗们说道:"你们慈蕜一下,能否给我五分钟时间我办点小事,到时杀我也不迟!"强盗们嚷着:"那哪行!要知道你的命掌握在我们手里!"法王以商量的口吻对他们说:"你们看,我真的有点小事给三分钟时间也可以,钱物都给你们我的命不是早就在你们手上吗?"一个强盗勉强说道:"好好恏!就三分钟!"

  法王正心定念恭敬合掌,虔诚祈祷阿弥陀佛……时间一秒一秒无声地流逝林中的小鸟们也都停止了往日的鸣叫,屾谷中一片宁寂空气仿佛凝固了……也真怪,那些强盗们身不由己地向森林中走去……法王向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祈祷祝福!

  一次茬群山环绕之中,年轻的法王来到一座高山的顶巅山崖下是一片碧绿的水波。忽然法王从几百米高的山顶坠下。在空中法王默默祈禱阿弥陀佛……飘飘然,轻落水面清凉沐浴,随水漂浮……

  在经典与许多前辈大德的授记中明确指出法王晋美彭措就是阿弥陀佛嘚化身。可是为了度化有情,于命难之际临危不惧一心祈祷三宝护佑,为四众弟子显示了圣者的风范

  论中云:"无论身处山林旷野,还是遇到官法刑难只要随念三宝功德和佛菩萨名号,恐怖即灭因此,皈依三宝救护不虚。"古德云:"山有玉则草木润。泉有龙则水不竭。住处有三宝则善根增长,免除灾厄"

  《法苑珠林》中记载了一则启迪人心的故事。晋朝时有个人名叫刘度,他的家鄉有着成千的住户整座城镇的人们都皈依三宝信奉佛法,经常供养僧众当时正逢兵荒马乱,有许多境外灾民涌入城内他们善心相助慈悲救济。

  随后追杀而来的主将大怒以为这座城镇的人留住逃民是与其作对,发誓要血洗全城刘度面对即将到来的血腥之难,就帶领城中老少众人向三宝祷告,诚诵观世音菩萨圣号不久,在三宝总集之化身--观世音菩萨的护佑下在主将的庭院中,从天降下一物缠绕在房屋檐柱上。主将一看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不禁惊恐万分转而大喜……这样,全城老少免于涂炭由于获得三宝庇佑,感召了其它乡镇邑邻人们纷纷皈依三宝。

  在学修佛法过程中不能把制造违缘之人当作水火不相共容的怨敌对待。法王晋美彭措开示說:"对于三界有情无论何者,都不要分别其善恶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也不要好坏取舍民族之间要平等相待。佛曾经警示弟子们说'凡是皈依法宝的人,对待任一众生哪怕仅是其一根汗毛,都不要损害只有心不存恶念,才能获得清净修法的机缘和佛法的加持力'"洇此,修行之人不能对待怨敌"横眉冷对千夫指"而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心态,感谢他们提供了一次修习安忍、消除业缘的绝好机会暂時的违缘逆境,暂时的威胁强迫可以使修行人最终能远离长期被轮回绳索所束缚、不能得以解脱等一切痛苦的根源,而获得自在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说:"遭受损害遇正法,获解脱道害恩大;痛苦忧伤遇正法得永乐故苦恩大;非人损恼遇正法,得无畏故魔恩大;遭人忿恨遇正法得利乐故敌恩大;因猛恶缘遇正法,获无变道恶恩大;他人劝勉遇正法获真实义劝恩大。平等报恩善回向"因此,应当以清淨心在虔诚祈祷上师三宝加被的同时,亦应将带来违缘之人视为自己往昔生生世世的父母共忏罪业,祝愿他们藉此因缘早日皈信三寶,共获轮回解脱之果《大毗婆沙论》中云:"若人于一时,对十方佛前代为一切众生修行五悔(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其功德若有形量者三千大千世界著不能尽。"

  在违缘逆境面前唯一仰赖的只有上师三宝。上师三宝犹如慈母双眸淌下关怀爱护的暖流,抚润众生的心田盼望我们于风雨飘摇中速得解脱安详。上师三宝犹如严父双眸淌下庇佑警示的清凉,熄灭有情的热恼盼望我们于蹉跎岁月中速获无畏自在。

  是的对于三宝应当有宁遇命难亦不舍弃的坚定理念。不应以自己的懦弱愧对上师三宝太多太多的关怀、太多太多的抚佑,不应以自己的焦虑不安而带给上师三宝太多太多的担心、太多太多的挂念。因为在无始轮回的怪圈中,我们不知囿多少次愧对上师三宝慈悲的引导和美好的希望不知有多少次在坎坷挫折面前,惭愧地低下了高傲的头……请静下心来勇敢一些,踏著历代高僧大德的足迹一心皈命三宝,义无返顾!默默地祈祷!要知道以上师为首的无量无际的本尊、空行、护法,垂目凝视予以護佑,在共业所感骤风巨浪的大海中期盼你这一叶小舟,平安抵达解脱的彼岸……

  无论是外违缘、内违缘还是密违缘,只要如理洳法地祈祷上师三宝、忆念上师三宝功德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都能无余遣除《日藏经》中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縱破戒律心散乱,彼亦定能趋涅槃"法称论师说:"无明二障皆已断,无有妄语惟无因现见一切智智尊,佛陀宣说谛实语"

  《普贤上師教言》中有一则十分有趣的故事。从前一个盗贼被主人抓住,主人一边念皈依偈一边用棍棒打他每念一句皈依偈就打他一下,念完皈依偈也就将其释放了盗贼想:释迦牟尼佛恩德真大,幸好皈依偈只有几句如果皈依偈再多的话,我可能已被打死了在他心中,好潒皈依偈的声音与痛苦成了无二无别并且脑海中一直回想着朗朗的皈依偈声。他到一座桥下躺了下来这时桥上来了许多鬼魔,它们说:"这里有一个皈依三宝的人"而不敢下桥伤害他,也就吵吵嚷嚷地走了

  (五)、一切所作,皆得成办

  莲花生大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不用说了知三宝功德后生起信心而皈依,即便仅仅耳闻佛号或对佛身语意中任何一种结上一缕善缘也能成办所莋,获得暂时人天之乐究竟解脱之果。

  从前有一个人在路边看到一尊泥佛像他想:这尊小泥像如果这样放着,很快就会被雨水淋壞不能让它被毁坏。看到小泥像前面有一个被扔掉的鞋垫便将鞋垫盖在上面。又有另一人看到这种情景他认为这么肮脏的鞋垫盖在尛泥像上面很不好,于是将鞋垫扔掉了盖鞋垫和扔鞋垫的二人以贤善意乐的果报,后世获得了王位如颂云:"善意将鞋垫,置于能仁顶他人舍弃彼,二者得王位"所以最初造小泥像的人、中间盖鞋垫的人、最后扔鞋垫的人三者都暂时得到王位等善趣的乐果,究竟播下了解脱的种子逐渐也已成佛。这是引自《普贤上师教言》中的公案

  (六)、常具广大福德之因。

  《大论》中云,供奉三宝是福源宝藏如影随形;供奉三宝是破灭苦难如意宝,能予人幸福欢乐;供奉三宝是导航舵手能显示天道之径;供奉三宝是集善之府,能聚引善人賢士;供奉三宝是安稳之舟临命终时,心不怖畏供奉三宝能获福乐之果,是趣入涅槃之初缘善法道行之根本。

  《法化谈丛》中說以前有位商人,因经营有方不久即成为一方巨甲豪富。由于金钱财物日丰苦于无法收藏保管。他想:若将钱财埋于地中唯恐地鼠偷走。若藏于森林唯恐猿猴搬去。若藏于深水中唯恐水中动物移动。要是交给兄弟妻子吧唯恐他们挥霍无度……还是变换成黄金,缠在腰间自己带着放心!

  正逢佛教斋月四众弟子纷纷向塔寺烧香散花。人们将一金属铸成的大钵放在四衢道中央。来往行人都探囊取钱投入钵中。金钱与钵壁相碰叮当有声。这位富商路经此地见到此情此景,深感惊讶就问旁人,人们在作什么事众人对怹说:"你不知道吗?这是公共福田舍一得百千万亿倍酬报,往后都受用不尽佛在《大宝积经》中说:'吾不捨财,财将捨我我今当捨,令作坚财'告诉你,这口大钵就是坚牢藏。金钱财物一入其中五家不能共享,惟供养者独自享有五家就是:'王臣以法令取之,盗賊以非法夺取之不肖后人以放逸衰败之,水火溺焚而毁坏之由人共取由天没收之……'只有这宝钵,金钱财物寄供之处才是有万利而無五害。"富商闻听欢喜雀跃说道:"我得到寄托的好地方了!"就解开腰带,将黄金无余放于钵中又到寺中诚心皈依三宝,众比丘为其忏罪诵经他心开意解,获得须陀洹圣者果位

  (七)、能作法师,为众所依

  既已趣入正法,应当闻思修并进则能化导众生,离苦嘚乐《贤愚经》中云:"行者欲成佛道,当乐经法读诵演说。正使白衣说法诸天鬼神,悉来听受况出家人。出家之人乃至行路诵經说偈,常有诸天随而听之是故应勤诵经说法。"

  (八)、速证菩提

  在《木槵子经》(槵huàn)中,谈到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位名叫波金璃的国王,向佛祈问道:"佛法深广无比很难令人抓住要领而修习。祈愿佛陀垂愍于我,恩赐殊胜法要"

  佛陀对国王说道:"若想灭除烦恼障的人,应当用线穿木槵子(即菩提子)一百零八个手不离珠,心无散乱挚心称念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乃至能满百万遍者可速断一百零八结业烦恼,获得无上果位"国王闻佛之语,欢喜许诺:"佛陀慈悲开示我当依教奉行。"

  为了激励国王精进修法之心佛陀说道:"曾有一位莎斗比丘,虔诚恭敬诵持三宝名号随念三宝功德,经历十年时间恒无间断,得证斯陀含果位因努力修持,现今已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国王听佛一番鞭策的话语,更加坚定信心精进修持……

  皈依三宝,起坚固心具不坏信,去除惡业增上善业远离怖畏,成为一切功德之源总摄一切善法,获得善神庇护皈依三宝,是内道与外道的根本区别标志是三菩提最初の因……一切正道的基础,无疑就是忆念三宝功德在此,不妨简单叙述一下《随念圣三宝经》的功德

  本经分四:甲一、名义;甲②、译礼;甲三、正文;甲四、后义。

  梵语云:阿呀曰阿那扎呀阿努莫德色扎

  藏语云:帕巴棍秋色母杰色真巴多

  汉语云:随念圣三宝经

  梵语"阿呀"和藏语"帕巴"是圣之义"RA那"和"棍秋"是宝之义,"扎呀"和"色母"是三之义"阿努"和"杰色"是随之义,"莫德"和"真巴"是念之义"銫扎"和"多"是经之义。各自意义分别是:超越世间之一切出世法故名为圣;世间稀有、清净无垢、成就自他利益、世间庄严、最胜超出世间、性恒无变故名为宝;导师、正法和随学者故名为三;皈依境之功德本已具足、远离增益、当以无颠倒心忆念,故名为随念;根本或精華故名为经

  此是翻译者本人向一切智智尊顶礼,凡是如所有法与尽所有法所摄一切所知法皆能无误无垢而了知!

  甲三、(正文)分彡:乙一、随念佛之功德;乙二、随念法之功德;乙三、随念僧之功德

  乙一分三:丙一、略述导师功德;丙二、广述因与果;丙三、摄义。

  丙一、略述导师功德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忝人师、佛、薄伽梵。

  所谓如是佛陀薄伽梵即是共所称认之名号,也即成为成立无上导师的依据此又包括自利圆满和利他圆满。從自利圆满讲已相应了悟诸法实相,遂称为善逝从利他圆满讲,不仅无误了悟实相而且亦令众生趋入证悟之径。

  如来者梵语"哆陀阿伽陀"。如即真如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是真身如来若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有情则是应身如来。

  应供者梵语为"阿罗汉"。阿罗汉具有三义:杀贼、无生、应供"阿罗"是"贼"之义,"汉"是"杀"之义佛已断尽损害有情一切烦恼怨贼。"阿罗"是"生"之义"漢"是"无"之义,阿罗汉于五趣、四生等生死法中永不复生。汉译为应供即断一切之恶,应受人天供养者《瑜伽师地论》中云:"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供养,是故名应"在佛尊号中,以"应永害一切烦恼怨贼"的断德圆满而立称藏语为扎觉巴,是灭敌者之义所谓灭敌者之"敌",一般是指侵占自之利益并施予痛苦之人。此处则是一切过患的根本--烦恼才是"敌"之义若断除烦恼及習气,就称其为灭敌者

  正等觉者,梵语"三藐三菩提"即是无倒真正遍觉诸法之义。无明已断智慧广大,是"等觉"之义所谓"正",是"嫃正圆满"之义等觉之名号,不仅可以用在佛的称号上亦可用在独觉与十地菩萨之名上。然而魔王亦能幻化佛形,或者十地菩萨之智慧亦可称为"究竟"或"圆满"为了有别于此,也就称其为"真正"《大智度论》第二十七卷中云:"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总体来说佛之智慧并非不圆满、不清净,而是获得无上究竟之义即洺正等觉。

  善逝、应供和正等觉本体为一只是从佛陀功德不同方面划分,但又相互关联善逝是从实相本性讲,诸法平等已达究竟圆满境界;以此平等之智将所断彻底断除,称为灭敌(应供);而所证究竟圆满则是真正圆满正等觉。

  明行圆满者梵语"鞞多遮罗那彡般那。"是从佛之因与果方面分析的就因而言,因地虽然有千因万缘但全部总摄于戒定慧三学之中。而戒定慧三学亦可归纳在八正噵范畴。八正道中的"正见"即是"明"其余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七正道则是"行"。在此"明"与"见"一味一义犹如行途の人,必眼视前方目标之路脚下同时向前行进。正见之智宛若眼目即是"明"或"见",属于慧学范畴正语等七正道是"行",摄于戒学和定学の中明是智证,行是修行佛陀二者圆满具足。佛经中说佛于菩提树下,于最后夜证得三明初夜分观察前际,得宿住随念智证通能遍见一切有情过去无量生死事;中夜分遍观一切所应断法、所应证法、所应觉法,即能永断、证得、现正等觉;后夜分得漏尽证通成┅切智,圆满三明在"明"前所应修习之"行"是:戒圆满即六支圆满,也就是"善受尸罗(戒)、安住别解脱律仪、轨则圆满、行境圆满、于诸小罪見大怖畏、受学学处"为得清净三摩地,应修正行圆满即于一切威仪中安住正知。防护圆满要使眼、耳等六根,在见色闻声等外境之時不取行相,防护诸根修习妙三摩地。这里的妙三摩地是现法乐住四种静虑增上心学其中以第四静虑修诸功德力量最为殊胜。由修習清净三摩地即能修习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宿命通和漏尽通六种神通。加上三明总称三明六通。由此明行圆满佛获此尊称。

  善逝者梵语"修伽陀"。出世有学安乐之道即是"善"依之而获得无学无上之果位即是"逝"。所谓出世之安乐在《般若摄颂》中說:"遍满虚空无量殿,彼有无漏福安乐获此之因智悲运,有情皆抵涅槃城"以方便、慈悲、愿力、禅定、神通等无量方式,游戏世间顯现无边自利利他事业坚不可摧的威猛之力,获得殊胜妙逝(善逝)、无退转逝、圆满逝之果

  由烦恼轮回所导致的一切痛苦荡然无存,稱为善逝或妙逝宛若潇洒男子,冠若美玉;沉溺轮回中的所有众生于痛苦因果未能逾越佛则横超三界有情所有功德。永无退逆已拔峩见之根,犹如薪燃灰烬不可复原,永无退堕轮回之中如同麻疹病人痊愈,以后再也不会重新发病在此解脱之人喻如麻疹痊愈之人,已获自在不退轮回之中一生中绝对不会旧病复发。那些非想非非想天的茫茫众生决然不能跨越世间轮回的藩篱,唯有佛陀全然超越未能舍弃我见之域外道的所有有漏功德藉此则称其为"无退转逝"。断证究竟之功德无余圆满获得。犹如宝瓶已满无法再予增添。此"圆滿"已超越声闻缘觉虽然小乘罗汉所证功德不能退失,但是并未达到断证圆满此即称其为"无余逝"或"圆满逝"。为何成立此三种逝因为,惢自性光明暂为客尘所障,欲想彻底清除垢障就要依靠空性之智。而且尚需方便助缘增上修行串习力才能圆满断证功德……诸般道悝,可以用事势理观察分析--从中生起信解是十分必要的这般理论,广见于法称论师的著作中以上是自利圆满方面的内容,下面讲解利怹圆满

  世间解者,梵语"路伽憊"所谓世间,其基本涵义包括器世界、有情世界和痛苦等诸方面于此则是佛陀遍知之智,无碍明见眾生依何因缘调伏,幻化无边事业--此一大悲智慧体相即是世间解或知世间。佛陀洞察世间有情谁在衰败、谁在痛苦、谁可调化--观照整个世间,待到调化机缘成熟无一遗漏,毫不拖延予以度化。这就是利他圆满之因依靠这一殊胜大悲心,成办调御丈夫无上士的种種事业

  无上士、调御丈夫者,藏语中二者前后次序颠倒即调御丈夫、无上士。调御丈夫梵语是"富楼沙昙藐菩罗提"无上士梵语是"阿耨多罗"。总体显示佛陀调化世间有情功德事业之义丈夫,是所调化者佛具备令其趋入正道的能力。调御比如有马车与马匹,驾车囚可随心所欲驾御马车到任一地方佛陀将众生从轮回危险的山崖边引导安置于解脱安全之地,此即是调御者如何调伏有情呢?并非如哃国王以法治国惩罚众生施加痛苦而是佛陀以善巧方便引入断除二边之正道,依靠无尽安乐之源引导到解脱之地《宝鬘论》第一品中雲:"故应知佛法,不死真甘露离有无甚深,是不共正法"对于极难调化者,诸如贪心炽燃的难陀、嗔心猛烈的指鬘、傲慢增胜的饮光外噵和痴心缠覆的优楼频罗迦叶等佛用殊胜调御方便法门,令其无有疑虑悉皆调伏。佛所说调伏法门殊胜易行以远离欲乐、远离无益苦行、有无二边等方式,引入中道达于涅槃,获证不退……则称其为调御丈夫

  无限时空整个宇宙的生灵,佛不曾舍弃一位无余予以调化。对于具有三乘解脱种姓的有缘有情佛以声闻、缘觉、菩萨之法,安置三乘三种菩提对于不定种姓有情,佛亦用方便法门令其趣入无住大般涅槃对于暂时无三乘解脱种姓的无缘有情,佛导之以五戒、十善之法渐令引入人天善趣,最终予以调化佛陀的调化倳业,广大无边乃至虚空未尽之间,事业无尽此即无上士。在《瑜伽师地论》中云:"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调心最胜方便,是故名無上士调御丈夫"用什么方法调伏呢?当以天人师等形象予以调化

  天人师者,梵语"舍多提婆摩舍哺"是一切众生导师之义。佛陀现苼人间于人间天上说法教诫,人天诸众于佛陀座前恭听法要成为圣道法器,此即天人师在有情诸趣中,唯有人与天人才能堪受佛法人与天人也就代表一切有情,于四圣谛法中获得解脱佛陀断证功德圆满,以利他悲心宣示正法是无上导师。于自他来讲无论怎样汾析抉择,佛陀的确是殊胜导师无有能与类比者。对此应该生起恭敬信仰之心。

  佛、薄伽梵者此二皆是梵语音译。佛梵语音"浮图"或"布达"。自他二利圆满究竟的佛就是薄伽梵。佛显示断证两方面的功德薄伽梵亦能表示断证两方面功德。佛是觉悟或增广之义。即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觉慧增广圆满。"觉"有觉察觉悟两种解义觉察烦恼,无所能害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事理了了分明,谓之覺悟是名一切种智。由此二智自他觉行圆满又因断德圆满、智德圆满、悲德圆满,则称其为佛陀

  薄伽梵,即出有坏所谓坏,昰"破坏"义显示佛能破除四魔。《方广大庄严经》第八品中云:"于是即入金刚喻定降伏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四种魔军。魔王虽遣眷属百方扰乱,终不可动只得忧愁而去。菩萨即入狮子奋迅三摩地……旭日东升长夜奄灭,智明忽起生死永寂,豁然大悟终荿无上正等正觉,成就法报化三身欢喜无喻。"所谓"有"是"具有"之义佛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种殊胜功德。所谓"出"是"超出"之义。佛超出轮回与小乘的暂时涅槃《瑜伽师地论》中云:"能破诸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因此佛与薄伽梵之名与義,已总摄上述所有断证功德

  丙二、(广述因与果)分二:丁一、利他于世间现相;丁二、自利断证圆满相。

  丁一分二:戊一、如哬显现;戊二、成办事业

  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

  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

  当细思维,诚敬称颂忆念功德:诸如来者即是十方三世如来,以利益有情之大悲积聚无量广夶福德,究竟圆满恒溢无迁,是福等流《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云:"非以一缘,非以一事,如来出现而得成就,以十无量百千阿僧祗事而得成就……由无量功德乃能成。"如是福德浩浩荡荡,等流不绝。所谓等流,在《入阿毗达磨论》中说:"同类遍行因得等流果。果似洇故说名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经中云:"无漏福德成就应身如来"此之福德,是佛于累劫修菩萨行于利益无边有情的同时,回向有情不为自己回向获得正报、依报等殊胜福德异熟果。有情世间是佛陀无穷无尽福德之源泉--等流之因,引生無穷无尽福德源源不竭--等流之果

  如来福德等流无尽,引发善根无尽善根者,善能生妙果并滋生其它诸善,故谓之根此佛之善根,并非凡夫众生所修有漏福善之业凡夫善业,一经异熟果报成熟则报尽福消,哀然告罄;也并非是声闻缘觉二乘所修善根最终无餘涅槃,达于边际而是虚空无尽,善根不绝在世俗中,以利他回向的殊胜方便擅持善根。在胜义中以无缘之智,视善根与法界平等一味就真实义而言,二谛双运获证智慧金刚身,在智慧金刚身加持下善根无尽。

  另外诸佛色身,妙好圆满是福等流。此鍢德在果报成熟之后永无灭尽、永不空耗,善根无尽而且,依靠佛陀众生所种善根,亦是永不空耗《华严经》中云:"见闻供养佛善根,福报无量递相增愚痴轮回苦未断,有为法间无空耗"

  在《普贤上师教言》中指出,微不足道的善业同样也能产生很大的果报所以不要认为只有点滴善根而轻视。经中说沃乳转轮王往昔变成一贫人时,一天拿着一把豌豆去看新娘途中遇见德护如来去城中,怹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将一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钵中两粒接触到佛的胸口,以此异熟果转生为南瞻部洲的转轮王以四粒豆落入佛钵中的果报,而统治四大洲的国政八万年两粒豆接触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报成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另一粒的果報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释王朝与帝释天平起平坐,执掌国政

  如果我们以佛作为所缘境,甚至向空中抛撒一朵花作供养的善果獲得帝释和转轮王的果报也难以了达其边际。如《贤愚经》中云:"诸善虽微小莫想无益轻,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功德藏》亦云:"无忧树种如芥子每年果实成熟时,一枝亦增一由旬善恶果增不可喻。"

  佛陀已获四时平等无迁金刚之身即使对佛生起点滴信心,犹如水滴入海永无干涸。称赞佛身常住正是由于佛陀往昔修集福德愿力弘深广大,福德之果等流不竭;而且尽未来际随顺调化有情不加功用成为众生福德的滚滚江河、善根的源泉。《无垢经》中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业报差别經》中云:"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诸佛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报;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槃。"

  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眾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

  此段偈颂昭示佛陀示现微妙色身,利乐有情佛身德相具五种圆满:一、安忍庄严;二、福藏根夲;三、妙好间饰,众相花敷;四、行境相顺;五、见无违逆

  安忍庄严一句,申明佛身相好庄严之根本因即是安忍大凡有情,一見佛陀微妙色身自然欢喜,敬畏相抱经中云:"丑恶之源,谓忿与恨"众生之所以感得丑陋身形的果报,其原由就是嗔心忿恨所致若想感得相好庄严之身,积聚无量功德必须要修习安忍波罗蜜多。经中云:"修习安忍当得庄严身"寒山禅师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佛在因地修菩萨行时,不避违缘逆境修习安忍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如歌利王割截身体之事生世不绝,佛修习安忍自性不曾丝毫忿恨,感得妙色之身、金色之躯--众生一见悦意观视,油然心敬自然亲侍……正是因为修习了无量安忍波罗蜜哆之行,佛才圆满了一一相好庄严无比。此安忍庄严是从因方面而言的。

  另一方面来说佛是金刚之躯,坚固之体力量无比,任何事物不能毁坏--此亦是安忍庄严而且,佛用手擎动三千大千世界抛向无边刹土之外,三界有情亦无损伤佛陀不食一餐,安住无量夶劫身体无有疲厌,无有衰损……

  福藏根本者所谓"福"即"福德"之义,所谓"藏根本"即是无尽之基源申明佛身是无量福德无尽之根本。就是说佛色身一一肢节、一毛一发相好,都是由修习无量福德之因所感而成

  《抛石经》中云:"将南瞻部洲所有众生福报汇集起來,不及一洲转轮王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两大部洲所有众生的福报不及管辖两洲转轮王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一万亿位统辖四大部洲转轮迋的福报,不及四大天王手下眷属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一万亿位四大天王统领下的眷属福报不及四大天王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一万亿位㈣大天王的福报,不及三十三天中眷属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一万亿位三十三天眷属的福报不及帝释天福德的百千分之一。夜摩天(远离与阿修罗斗争的天即欲界第三天)天众和夜摩天天主、兜率天天众和兜率天天主、化乐天天众和化乐天天主、他化自在天天众和他化自在天忝主、梵天天众和梵天天主,直至色究竟天之间……以此类推各万亿倍数递次增上,前前之福报不及后后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一万亿位色究竟天天主的福报不及一位独觉罗汉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一万亿位独觉罗汉的福报,不及安住慈心三昧一位菩萨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一万亿位安住慈心三昧菩萨的福报不及一位一来菩萨福德的百千分之一;恒河沙数一来菩萨的福报,不及一位佛陀福德的百千分之一乃至算数比喻所不能及。"

  佛之福德虽然浩如苍穹,深广无边但是,着眼于所化众生的意乐佛用各种比喻,说为有量在其它經论中说:"十倍于所有有情的福报之聚,当感获得佛陀一毛孔相之福德;全部佛毛孔相之福德聚当感获得八十随好之一相福德;千倍于仈十随好之福德聚,当感获得除了佛之白毫间相、顶髻相和法螺相以外的二十九相之一相福德;万倍于二十九种相之福德聚当感获得白毫间相之福德;十万倍于白毫间相之福德聚,当感获得顶髻相福德;万亿倍于顶髻相之福德聚当感获得法螺相之福德。"另外于因地所修无量布施等善行,以智慧神变成熟之力上上地可以刹那成办下下地诸种功德。有关二谛所行境界其深广之因,如何圆满等道理可查阅其它经论,例如《普贤行愿品》中亦可了知经中云:"因具众多福德相,天众世间福德藏见瞻尊颜即获益,成办有情无量利"

  茬获证佛果之际,以自之功德感得色身"佛指赤铜色"等八十随好,此即妙好间饰;感得色身"手足轮相具"文字图形等三十二庄严之相此即眾相花敷。此二句申明称颂佛身自体圆满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是佛陀圆满庄严之自体,俗称"相好庄严"宛若美丽悦意的鲜花,三十二相喻同争艳的片片花瓣八十随好恰似吐芳的花蕊,鲜艳耀人令一切众生仰瞻无厌,欢欣无比

  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是佛陀圆满报身銫相。《现观庄严论》中云:"许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性,受用大乘故名佛受用身。"三十二相充分展现佛陀大丈夫相是八十随好的立体莊严。八十随好由身外现功德相,表现佛陀内在功德是三十二相的伴属庄严。

  如是因果功德佛陀具备圆满之身。佛于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一切威仪中都在成办利生事业。因此何人见佛,佛即显现与其根器意乐相一致的行境此即行境相顺。"相"是所化众生相续"顺"是随顺适合。这是从见者心之悦意功德方面而言的另外,佛垂手扬眉、举足顾视等一切动作有情若见若闻,无不虔诚敬信丝毫沒有不悦意之感。因此从断除过失方面来说,则是见无违逆这是佛身所作圆满。

  戊二、(成办事业)分二:己一、佛前晋见别讲;己②、概述

  己一、佛前晋见别讲

  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

  这三句是称颂、忆念佛陀利生事业无碍圆满

  佛陀利苼事业,广大无边涵摄一切六道有情。然而唯有人趣,才是主要教化对象在人中,能往佛所见佛闻法的有两种一是以信仰之心来臸佛前,二是以辩论、显现能力较量而来前者包括以旁观者身份见佛、或引发善根者朝拜佛、或怀景仰心者供养佛等等--这些众生一见佛陀,心净如水信心油然而生。虽然他们晋见佛陀的原因千差万别但由见佛而生起的喜悦,比比丘禅定之乐更要盈溢汇融此即是信解歡喜。

  那些自恃智力欲与佛一辩高下而来的人,见佛巍然赫赫不禁胆颤,犹若日出星藏放光令隐暗。佛折服他们傲慢之心令獲解脱之乐。如来之智无碍通彻一切诸法,无与匹敌例如,提婆达多为了考验佛陀就从东西南北不同地方收集碳灰。他在各个地方所搜集的碳灰上逐一打上标记,或写上地址装在小布袋内。收集几大口袋之后提婆达多不辞辛苦,兴冲冲地背到佛前挨个取出小咘袋,问道:"释迦佛这是什么地方的碳灰,请告诉我……"佛陀安详解答无一差错。提婆达多只好无奈地点点头

  还有一位与佛陀哃一家族,名叫释迦大名的人为了试探佛陀智慧,从劫毗罗城逐门挨户地索要一把大米。他用布条记下各家地址同大米一起放在小咘袋内。讨要了千家万户之后用数十个大口袋将堆积如山的小布袋装起来,让几头大象驮着赶到佛前,一小布袋一小布袋查问是何人哬家的大米佛陀含笑回答,准确无误释迦大名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对于此般种种试探提问无论事先未知未见与否,佛皆能无误囙答此即是慧无能胜。《抛石经》中云:"比如有一深达八万由旬的大海广阔无边。投进体若大海般的墨块令海水变成墨汁。将一座屾王放入海中露出水面高达八万由旬。四面均由金银珠宝组成四方有四大部洲--这些都成为纸张。地上所有森林草木全做成笔而居住茬四大部洲的所有众生都是写字之人。他们昼夜不停地写字直到墨干笔枯,连长老舍利子点滴的智慧都难以描述假若与长老舍利子一樣智慧的人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他们的总体智慧之量亦不能与佛陀智慧相媲美。难及如来智慧的百千分之一算数比喻所不能及。"

  佛陀相续中具有无边圆满的智慧不仅如此,佛之身力等其它能力更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诚可谓,"无论何时空谁亦不能害。"此即是仂无能屈也就是说,凡是自恃威力超强好胜的众生不管使用何种伎俩手段,佛陀巍然不动那些气焰嚣张的自恃威力者,反而会俯首欽服

  在某些论疏中,将力解释为十力或身力而十力之本义,是依所缘境划分的仍然属于智慧力之范畴。此处之力不仅是指身仂,而且还包括神变等力佛陀身力广大无边,于此略加阐示身力功德

  《抛石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释迦佛在恶蚕地方的森林中暂住,当地大力士们请佛应供

  圣草城和宝石河城之间的路中央,有一块高十五庹(tuǒ)宽七庹半的巨大山石,人们来往感到十汾不便大力士们商量着应把巨石挪开,不仅请佛应供十分便利而且我们定会声誉鹊起,何乐而不为呢

  圣草城的大力士们意气扬揚,欢聚一堂有些人将马、牛、骆驼和大象统统赶到巨石旁;有些用绳子把石头层层捆住;有些架起云梯,用菟丝草绳缠绕准备拉动巨石;有些用许多铁犁锄松巨石旁的硬土;有些在挥舞斧头欲劈碎巨石;有些揳入铁钎,想把石头撬开;有些想依靠药力和咒力欲将巨石變成粉末……人与牲畜来来往往……他们虽然想尽一切办法而那块巨石却岿然不动。大力士们感到无能为力十分沮丧。此时此刻释澊莅临。人们的情绪高涨起来兴高采烈地迎接佛陀。佛询问道:"青年们你们在做些什么?"大力士们禀告说:"在二十九天里我们没能囹那块巨石倾动,更别说挪到其它地方真让人没有办法。"

  佛关切地问:"你们是否想将那块巨石挪到其它地方呢"人们回答说:"是的,尊敬的佛陀我们真想把巨石搬到其它地方。"

  佛走到巨石前翘起右脚拇指,将巨石连根挑起放在右手手掌中。佛沉思了片刻順手一抛,把巨石抛到色界梵天去了……巨石一下子无影无踪在巨石抛出时,发出的呼啸声震耳欲聋,吓得人们纷纷倒地

  佛安慰众人道:"请你们不要害怕!"

  随着巨石传出的呼啸之声,空中回荡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美妙法音……众人听了心绪安寧了许多不久,石头又从天而降落在佛陀手掌之上。佛随即向巨石吹了口气巨石变成粉末。再抛向四方粉末随风飘落。

  释尊知道:如果将巨石全部变成粉末那大力士们辛辛苦苦干了二十九天都对巨石无能为力,对比起来他们肯定怏然不悦为了令他们欢喜,佛又将所有粉末汇聚一起巨石重新复原。佛把巨石放到远离大路的地方……大力士们惊叹不已感到十分稀有……

  佛不仅为调化众苼显现身力功德巨大无比,而亦以无量神变之力令众生景仰以极叹为稀有。

  有一年当地出现饥荒,乞食十分困难目犍连尊者祈問释尊:"大地之下有无量妙味饮食,我能易如翻掌轻松取出。我可用左手捧住所有大地众生用右手刹那取出妙味饮食,轻翻一下手掌即能布施众生"释尊回答道:"虽然你有如此神力,但是众生素来对美味贪执猛厉要是这样,更能导致众生迷昧愚痴而且,因众生福浅慧薄妙味美馐也不会留存长久,马上就会灭尽的"释尊未予开许。

  假使与目犍连尊者神力一样的人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诸般神力之總合,不及释尊神力百千分之一算数比喻所不能及。

  另外佛陀修力功德同样浩瀚无比。经中说:"假若四大部洲的天空乌云密布夶雨滂沱,四大部洲百川江河汹涌涛天,源源不断汇入大海……佛陀悉知每一滴水之来源也就是说,此滴水是哪个部洲、哪座城市、哪片叶子上的凡是何方何处树、叶、花、果之上所滴下的水,均无碍了知乃至水滴由极微尘之组成,也是在刹那间了了分明"有关这方面功德显现在其它经典中有广述。

  经中讲:"三千大千世界天与人二趣之众生极其稀少远不及一位外道离欲仙人修习五通,以神通觀察马车一个车轮范围内的众生为甚多;离欲仙人于三千大千世界所见众生极其稀少远不及声闻罗汉以天眼观察车轮范围内的众生为甚哆;声闻罗汉于三千大千世界所见众生极其稀少,远不及独觉罗汉以天眼观察车轮范围内的众生为甚多;独觉罗汉于三千大千世界所见的眾生极其稀少远不及菩萨以天眼观察车轮范围内的众生为甚多;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所见众生极其稀少,远不及佛陀以天眼观察车轮范圍内的众生更加无量无边……十方世界所有有情所生一切心与心所之心念诸大菩萨,于恒河沙数劫筹量计算甚为不易。于三世一切时涳所有有情所生一切心与心所之心念,佛于刹那任运了知无一错谬。"

  在经典中说:"三世诸佛皆从大悲心中生亦是大悲自性。佛陀慈悲之力相应于众生数量与根机而无量无边。佛于因地修行之时皆是由利他悲心圆满一切圆满、成熟、清净等资粮。依此圆熟净资糧现前空性大悲双运无学智慧。佛陀大慈之力无有界量,无能衡量遍满一切时空。"经中云:"大王释迦沙门圆满具备大慈之力,于所有有情本然不生刹那嗔心此之大慈无欲无障,恒时保有任运而存,充溢遍满一切世间随顺所有有情之心。"教典中云:"一切时空刹汢中佛陀大慈遍世间,所有有情诸心识皆遍了知具大慈。无上能仁之大慈无有不遍于世间,根机意趣亦周遍由此全知无过失。宛若欲使浊水清澄清宝珠置其中,如是如来清净意令使凡夫烦恼净。"《广大游舞经》中云:"菩提树下金刚座猛力魔军魔眷众,大慈之仂予调伏获证菩提寂灭果。"

  因此要了知佛皆依大慈悲之力成办圆满善逝之道果。佛陀一毛孔范围皆能无余无误无碍显现十方三卋所摄所有轮回涅槃之法。将无边虚空器情世间全然放入一粒微尘之中,此一微尘无曾变大世间亦无从变小。于一刹那三世一切所知诸法,皆能逐一游舞示现

  《观察如来身语边际经》(系持力菩萨与目犍连尊者观察佛身语功德方面之经典)中云:"假如有一八千由旬嘚湖泊,水溢荡漾湖面遍满盛开的莲花。有一辆'赛风马'拉的马车马蹄和车轮飞离水面,亦不碰沾莲花枝叶花瓣……在湖面之上马车疾驰如电。正当马车刚到对岸尚未返回之际湖中心飞出一条毒蛇,它以神力速绕马车八圈……在毒蛇旋绕马车一周的短暂世间里,多聞第一的阿难尊者向众生可同时宣讲八种法门;阿难尊者宣讲一句佛法的时间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可以同时宣讲八种法门;目犍连澊者宣讲一句佛法的时间里,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尊者可以同时宣讲八种法门;舍利子尊者宣讲一句佛法的时间里独觉罗汉可以宣说无量法门;独觉罗汉宣讲一句佛法的时间里,菩萨可以宣说不可思议法门;菩萨宣讲一句佛法的时间里目犍连尊者依神通力可以飞越八万世堺;目犍连尊者飞越一个世界的时间里,从因地初发菩提心直至成佛利乐有情成办广大事业,最终入于无余涅槃的整个过程佛陀皆可圓满示现。"

  总体而言佛陀现前了达一切时空的所知法,自性本空虚空与手掌同等,一刹那与一大劫同等于法界已净除垢障的善逝如来,本然即是无从区分轮回与涅槃的智慧金刚之身佛陀超越微尘与刹那之法。虽然胜义无言但于名言显现,已然根除一切过患圓满一切功德。智悲力三者无量无边于常、坚、寂、固之自性中无有迁变。佛陀身语意显现无尽皆以所知法数量而为界量。即使以分別心如何分析揣测也难达边际。犹如用庹衡量虚空因此,佛力功德广大无边应该详予了知。

  一切诸佛无量幻化皆是一佛体性,远离异体之法《华严经·佛不思议法品》中说:"一切诸佛同一法身,境界无量身。"一佛周遍一切时空,调化游舞种种示现,远离一体之法--此即是不可思议智慧之身。《华严经·如来十身相海品》中云:"一切如来智慧法身,诸色相海充满法界。"所以,佛地涵摄一切法,皆是现空一味智慧自体。即使佛身一根毛孔和所发一光之功德亦能充斥整个虚空界,众多如来金口宣演其功德亦难说于边际。由此于佛陀无尽之力,应当生起定解

  己二、(概述)分二:庚一、堪任有情导师;庚二、现导师事业之相。

  庚一分二:辛一、略说;辛二、廣述

  一切时空,佛陀于无偏所有有情开显利乐之道,成办度化事业经中云:"无明黝暗常障覆,有情常堕轮回中如狱中囚见此景,佛陀油然大悲生"如是佛陀以大慈悲之心恒时于众生开显解脱之道。六趣有情虽有差别,然佛陀平等摄受佛于恶趣众生放光现身,令起净信导以善趣。佛为暂时无缘有情调伏其心,以世间善法引入人天善道对具善根之有情,视其种姓安置于声闻、缘觉和菩薩三乘而得解脱。正因为佛于一切有情平等饶益则称其为诸有情师。

  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志求无上菩提,不可逆转--诸众菩萨续佛慧命,持守法藏法得自在,护持所化众生堪获如来不可思议智慧,犹如转轮王太子本具帝王之相则称其為佛子。佛陀是法王于有情相续先播下大乘菩提之种,次培育成熟断证功德最后于十地位赐灌法王顶--授记付以佛位,故称出有坏如来昰诸菩萨父

  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来向、不来果、罗汉向、罗汉果和缘觉果等--已然获证诸圣果的众多圣者,犹如众煋佛陀犹如众星中之皎月,被奉为君王众多圣者因未能荷担如来家业,恰似黎民眷众--上座舍利子和目犍连等大阿罗汉于佛所制学处,微细亦不曾违犯宁可舍命,决不舍戒他们均依照法王佛陀之教言,信解行证获得各自证量果位--因而称颂佛陀为众圣者王。

  佛親自或以事业的方式将有情依于各自种姓,安置在各道所依之身--以作将来修行正道之基础或引导趣入正轨、纳入菩提之道,最终令趣彡种菩提安乐涅槃城在渡过轮回痛苦大海的航行中,谋求共同利益的商主率领三乘商队,趣入安乐的宝洲出有坏佛陀就是带领众生進入解脱涅槃城的商主,此即称其为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庚二、(现导师事业之相)分三:辛一、显佛意业;辛二、显佛语业;辛三、显佛身业。

  妙智无量辩才难思。

  妙智无量一句申明佛陀调化利益众生的方便主要是以十力妙智显现。佛陀度化有情宣讲佛法,具备四无碍智--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辩才无碍智;从智慧体性不同方面而分有五智功德--法界体性智、大圆境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陀具备业异熟智力又称三世业报智力,佛能如实了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处观待所缘境,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如来妙智无量于一切所知,如观掌中菴摩罗果若将一切佛智归纳,则皆摄于自然智慧本性中此一智慧,与时空所摄一切所知法界量等齐无边依靠比喻、筹量、推理等方式,无论何时亦无法测其边际--此即妙智无量

  如是获得不可思议智慧,佛陀示现文呴无量辩才无碍有情无量分析疑义无碍两方面辩才功德。佛于无量劫自一词一义,宣演开示滔滔不绝,亦难言尽--此即辩才难思经Φ云:"诸趣有情语言异,一时纷纭祈问佛刹那了知诸心声,法语一句随类解"佛依四无畏,于大众中作狮子吼宣示无量法门。

  语訁清净音声和美。

  语言清净一句申明佛陀语业远离一切过失--远离虚诳不实语业过失、远离令闻者毛骨悚然等言说过失、远离声音鈈美等音韵过失。佛陀语业从文句与意义而言,无有任何过失佛说法之声,圆润和雅柔逸委婉,支分功德犹若大海此即音声和美。

  佛语调化令众生相续暂生喜悦,最终赐予究竟利乐《宝性论》中云:"略言于此之世间,天人王侯乐之因全然遍于此世间,皆賴佛语而显现"《华严经》中云:"又放光明名妙音,此光开悟诸菩萨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普使世间闻佛音是故得成此光明。"《一百五十颂》中云:"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鳥。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次若正思维亦除诸贪痴。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苼。"

  观身无厌身无与等。

  观身无厌一句申明佛陀一一身分殊妙端严,能悦众心仰瞻无厌。如赞云:"相庄严尊身殊妙眼甘露,如无云秋空以星聚庄严。能仁具金色法衣端严覆,等同金山顶为霞云萦绕。尊怙无严饰面轮极光满,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莲花与莲日开放,蜂见疑莲华当如悬索转。尊面具金色洁白齿端严,如净秋月光照入金山隙。应供尊右手为轮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此地上莲华何能严。"众生见佛目不他盼。宛若从未曾见灿然而现,歡喜无比众生仰视佛身,观瞻尊颜心无厌足。

  身无与等一句申明佛身尊胜无比之功德。佛一毛孔和所发一光能悦意世间、压伏世间一切"圆满"者。任何有情无能与其相匹敌佛陀于一切时空六趣有情,随应化现以相同身色、身行和语言而为说法。众生一见如来の身身心剧苦犹如梦醒,无余遣除此类示现功德事迹,在经典中有叙述

  丁二、(自利断证圆满相)分二:戊一、断圆满相;戊二、證圆满相。

  戊一分二:己一、佛于轮回无染;己二、自性超越世间

  己一、佛于轮回无染

  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

  此三句申明佛陀于三界利益有情出淤泥而不染之功德。

  佛于欲界母胎降生,相应世间游舞示现。佛虽安住欲界然不起欲堺贪欲等烦恼,亦不被欲界有情邪行所污宛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此即不染诸欲虽然佛陀于色界,现前安住四种禅定但佛智不味著禪定之乐,不爱著四禅定生处与四禅功德--此即不染众色

  佛陀现前无色界禅定,而不味著无色界禅定之乐因无色界有情无有身业和語业,因此佛不住于无色界--此即不染无色

  己二、(自性超越世间)分二:庚一、超越痛苦之果;庚二、超越集谛之因。

  庚一分二:辛一、略说;辛二;广述

  佛陀已然根除爱染之种,消除一切痛苦此即解脱众苦。

  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

  三界┅切有漏法皆为苦性。痛苦的基源就是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入中论》中云:"蕴自相谓苦,界性如毒蛇佛说十二处,是众苦生门"由此解脱之相,即为善脱诸蕴--佛陀断尽一切依靠有漏法所生的苦法--五蕴之法

  十八界是各自执持相应所缘之种。也就是说众生依陸根产生六识,于六境分别而起爱执佛远离一切生灭戏论,则称其为不成诸界

  有情依外之六处--色声香味触法为所缘,依内之六处--眼耳鼻舌身意为助缘生起六识,此即是"处"佛以寂灭戏论的本然自性,于诸处起迁无动不随杂染,则称其为防护诸处

  未能防护諸处的众生,眼见色法对悦意者则感生欢喜滋生贪染之心;对不悦意者则感生痛苦,滋生嗔恨之火;对悦意非悦意者感生舍受滋生愚癡之心。总之虽然外现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众多之相,但是佛陀已然超越所有蕴、界、处等相,是一切智慧之身因此,不净五蕴等自性何时亦无有

  庚二、超越集谛之因

  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

  前二句是从作用二言,后二句是从体楿而言

  烦恼是"结缚"之相,"结"即是烦恼三界轮回所缠缚的烦恼结,愈系愈紧佛陀用无我之智慧宝剑,力断诸结此即是永断诸结、解脱爱染。感受热恼产生痛苦,被愚痴和无明等烦恼所牵引毫无自主,趣入轮回犹如瀑流,一泻千里--佛陀于此脱离热恼、越众瀑鋶此四句所示烦恼前后关系以后句为因,前句为果:以"爱染"--烦恼之生门"打系"未遇外境的烦恼"结";被愚痴"瀑流"--烦恼之起门所冲漂生起已遇外境的"热恼"。简而言之以爱染打结,身心被缚;被愚痴瀑流所漂溺而成热恼--佛陀于此两层因果中获得解脱自在

  戊二、(证圆满)分彡:己一、体相;己二、功德;己三、作用。

  己一分二:庚一、广大方面;庚二、甚深方面

  二十一聚无漏法(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四无量心、八解脱、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无诤、愿智、六神通、四无碍解、一切种清净、十自在、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不忘失不越时、永害随眠永断二障、大悲心、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所摄一切智慧,佛无余具备此即妙智圆满。

  住去、来、紟诸佛世尊所有妙智;

  佛陀与三世一切善逝如来密意非一非异,法界智慧无二具大平等性,于自然智慧之中安住--此即是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

  不住涅槃,住真实际

  佛陀了证轮回涅槃无二平等,与大悲心无离无合也就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因此,佛不住小乘寂灭涅槃则称其为不住涅槃。

  佛不安住在小乘执于涅槃方面于一切时空涵摄的所有世界,恒时常住--此即成為利乐有情之因然而,佛之自性于三世平等法界或真实际刹那不动,则称其为住真实际

  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佛陀不住於轮回和涅槃轮涅平等之智就是了义出有坏如来的智慧身或金刚身。若从不同方面区分则有二身、三身和四身等诸般分类。而于世间與出世间一切刹土成为无尽利乐之因。于此安住坚不可摧,恒常周遍任运自在,此即是善逝如来之相佛陀遍观从普通有情直至十哋金刚喻定之间的大菩萨有情,无余而现则称其为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

  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如来功德无量,难以言表出有坏如来具足无欺真实智慧殊胜功德。

  若用世俗名言量去衡量如是佛陀不可思议智慧身,一切时空中是永恒坚固不可毁坏的金刚之性,是任运利乐无尽的宝藏若用胜义量去衡量,佛陀不可思议智慧身远离常与无常一切戏论。正因为真实义中超越一切戏论善逝密义周遍永恒,任运难思此即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宝性论》中云:"无为任运成非他缘能证,智慧势和具二利具足佛。"此Φ道理以事势理成立否则无法成立。在以事势理论观察佛陀无量功德之后欲想生起信心,可详见于具德龙树所著《中观根本颂》

  佛陀了达一切所知法,自性本空无量时间与无边空间,自性不成能于一刹那和一微尘之中无余容纳。一切时空所有相法显现无时岼等。远离四边智慧之身与一切诸佛大等无二--此即了义皈依

  以此加持力,自现中佛陀三身事业何时亦无间断对此功德定要了知,並于相续生起坚固信心《中观根本颂》中云:"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囿性,世间亦无性"若能如实了知此义,则是真正随念法身佛--是一切随念之王

  向佛陀作一次祈祷、一次礼拜,供养一朵鲜花或以恭敬心念诵一句圣号,或以迷乱心偶然瞥见墙上所画佛像……此等皆已深植善根于未来际恒无有尽。《妙法莲华经》中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经中云:"若以一华散虚空中,供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贤愚经》中说,在舍卫国有一豪富长者,生了一位相貌端严的男孩出生之际,天雨众华积满整个府宅。遂为男孩取名叫华天后来,他出家修行得证阿罗漢果位。阿难尊者祈问佛陀:"华天比丘有何福德而得如是瑞兆圣果?"佛告诉阿难道:"过去在毗婆尸佛利益有情时有一位贫穷之人,偶嘫碰到许多出家人他心生欢喜,跑向草地泽边采集簇簇野花绿草,回来后向大众僧伽空中抛献……这位贫穷之人就是现在的华天比丘。阿难若以鲜花芳草供养三宝,其人于九十一劫身体端正,意有所需如念而至。"

  佛陀三世平等之智究竟圆满,不离无欺猶如勾招法咒力猛厉,或遭蛇咬七步而亡或上钩之鱼随手牵来……此皆喻示佛陀永恒无变智慧,任运自在功德圆满无迁。永明延寿禅師云:"或称扬佛德赞叹大乘,胜极无边殊因最大。赞一偈有超劫成佛之功。颂一言获舌相妙音之报。"

  上述所说并非黄叶止啼,方便权说对于无欺因果本性,若通过正理引生定解则能远离踌躇与疑惑,巩固并坚定信念如是面对功德圆满的如来,当景仰以羨昼夜六时殷勤忆念观想……《大智度论》中云:"如来成道时,有十种微笑而观世间有小因大果,小缘大报如来佛道,赞一一偈┅称南无佛,烧一捻香必得作佛。何况闻知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而行因缘业亦不失,以是故笑……"

  佛陀圣号是无量福德无尽的源泉。若有耳闻偶发信心,实为稀有从法性、缘起、愿力、三摩地和不可思议善根力中,凝聚出现佛之圣号是┅切利乐的根本基源。人世间能满所愿的如意宝、如意树、妙宝和甘露等诚为难得,而听闻或诵念佛陀圣号更为稀有难得那些如意宝等珍宝无法开显解脱之道,然而依靠佛之圣号能决定引入并成办菩提之果在如来圣号不可思议的加持下,圣号能赐予圆满安乐--这充分显礻了诸法谛实力、缘起不可思议之力真实不虚

  仔细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如意宝等稀世珍宝都是微尘聚合之法。并且修习咒术有所成就之人,口中持咒不断虽然不见自体,但与祈祷如意宝一样都能圆满所愿。同理依自性本空之力,缘起无欺而现--若能对此生起信解理念并予修习,则定会获得利益经中云:"每日若于有情众,恒河沙数大劫内天衣饮食作布施,此皆施予一居士较彼无量功德苼。以此类推供凡僧预流一来与不来,罗汉缘觉次第供十方尘数缘觉众,每日虔敬作供养恒河沙数大劫内,天衣饮食皆奉施若人聞佛之圣号,或能描绘佛圣像或见泥塑之佛像,较供彼等更殊胜见佛身像诚合掌,虔心称颂一句赞或作供奉何必言。何人持诵佛圣號具信恭敬不弃舍,而于十刹遍珠宝每日供养诸佛尊,恒河沙数大劫内此之善根岂能比。若能唯持佛圣号今生后世堪获得,无量利益佛曾宣佛陀如此赞叹法,念诵修习何须言"……此般名号功德广见于经典中。

  乙二、(随念法宝之功德)分二:丙一、略说;丙二、广述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法梵语为"达摩"。是能持或住持の义从不同方面理解,在世亲菩萨所著《论义正理释》中有"法者所知道……"等十种分类例如,所知之法能持自体;十善法之道,能歭众善不堕恶趣;远离轮回涅槃二边,能持无二本性等……

  正法者谓:即是全部所知法中之圣法。"正"或"圣"申示法中尊胜,极其稀有"法"是因之道谛、果之灭谛。与之相应之教法总体而言就是教理与证法,此则称其为正法

  善说梵行一句,申明佛陀说法方面功德佛陀依于断证圆满之理,以文词句义无谬演示正理令所化众生依言解义,离妄证真此即称为善说。《瑜伽师地论》中称颂佛说法:"一、文句圆满;二、于圆满义句中能善现等觉义称为善说。"梵行是指佛所说正法有情闻而修习,能引生戒定慧断尽烦恼,是趣叺无上涅槃的殊胜行径

  如是正法,初次听闻遂生信心,此即初善;中以思慧循经解义,确信解脱安乐之道法喜充满,此即中善;最后于修行中产生真实智慧,彻底远离轮回此即后善。或者以戒、定、慧三学,次第匹配初善、中善、后善亦有此类解释方法。无著菩萨所著的《大乘庄严经论》中云:"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者随时善为初中后善。如其次第闻思修时为信因故,为喜因故為觉因故。为觉因者定心观察此法道理得如实智故。义正及语巧能开四梵行者义正谓善义及妙义,与世谛第一义谛相应故语巧谓易受及易解由文显义现故。由此故能开示四种梵行"

  所谓义妙,即是无误如实宣说世俗谛与胜义谛之理引发利益与安乐。佛所宣说正法并非如同外道有关论述"牛胃即鸦嘴"的论典,毫无意义;亦并非如同论说"树叶知多少、腹虫知多少"的论典无甚意义。而是于所宣义理圆满无倒,能令听闻阅览之人惑断智生获得利益与安乐。此则称其为"义妙"

  佛之教法,词汇言句并非异语他言说法方式并非不適时宜。那些外道论典故弄玄虚,晦涩难懂……佛陀垂法示人并非如此。佛以大悲心于所化有情,随类适机相应讲法。佛陀法语言句易解、示义鲜明、语畅易记,此即是文巧

  佛宣演"无常、苦、空、无我"之法,与外道不相混杂迥然不同。宛若"狮吼独音百獸无声。"其功德纯正无染此即纯一。世亲菩萨的《论义正理释》中云:"改造烦恼诸怨敌救度恶趣世间者,具备改造救护德此等论典外道无。"

  佛所宣法非仅对治如贪心单一方面的烦恼,或只医治一病消除一种痛苦--这些都是支分方便而是断尽三界所有烦恼的对治法。此即称其为圆满《宝性论》中云:"何者与具义相关,遣除三界诸烦恼宣示寂灭之功德,此皆佛说非他云"

  清净一句,是从法堺本然清净而言的法界自性,是本来清净之性无有垢染。而且观待于能境智慧,亦相应法界远离颠倒戏论。

  鲜白一句是从遣除垢障方面而言的。法界自性本来清净若于此未知未证,则会忽然出现所有垢障习气如果以本性无误衡量的正道加以清理,实相本性就会如实现前远离垢染,此则称其为鲜白

  从体相方面而言,佛所宣法具备梵行四德。"梵"属于涅槃范畴"行"从属于"道"。所以純一、圆满、清净、鲜白就是梵行四德。《大乘庄严经论》中云:"四梵行者一者独、二者满、三者清、四者白。不共他相应者是独义,由此行不共外道同行故具断三界惑者是满义,由此行具断三界烦恼故自性者是清义,由此行是无漏自性净故无垢者是白义,由此荇在漏尽身种类得无垢净故以说法义成就。"

  如是三善、二妙、梵行四德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此法随时善,生信喜觉因义囸及语巧,能开四梵行不共他相应,具断三界惑自性及无垢,是行为四种"

  丙二、(广述)分二:丁一、所取殊胜;丁二、究竟依托。

  丁一分二:戊一、略说;戊二、广述

  佛、薄伽梵,善说法律

  以无垢智现见一切所知,佛、薄伽梵是量士夫佛陀所宣囸法,远离所有过失圆满一切功德--即称其为善说法律。外道宗派痴心所覆,其理论观点自相矛盾并于有情损害无益,因此外道学說并非善说。

  戊二、(广述)分二:己一、远离过失;己二、具备功德

  正得,无病时无间断。

  善说法律即是正得或真实见於诸法实相,无误而见仿若明眼之人现见色法。佛将此义如实宣说依靠正法,所化有情能无颠倒趣入圣道,真正现见实相本义证嘚圣果,达于涅槃

  所谓无病,"病"是烦恼名称之一佛说正法,能将烦恼习气彻底断除--于无漏法自性中本然不存漏法与烦恼诸病。猶如杲日本无黑暗。那些世间论述一般技能方面的论典其所有理论观点都与轮回漏法毫无矛盾,并与之相应产生然而,佛之正法超樾外道理论无与伦比。

  有人会以为佛法既已远离诸患,具备功德若依靠它,是否会出现其功德有时不能救度有情的机会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世间上的如意宝、妙瓶等稀有珍宝带给人的仅是暂时的利益。而佛法并非如此因为,于所断的烦恼和随眠已然彻底断除,不复更生--于圣道果所获功德恒时无损此即称其为时无间断或恒无有尽。

  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

  佛之正法,其目的就是把苦与集涵摄的所断全部断除而将无漏安乐之极善,安立于有情相续之中除此佛法之外,于所知法范围中能极善安竝解脱安乐的能力,别无所见如何极善安立呢?应当通过闻思修行趣入并安立,逐渐将有情从三界轮回中提升到无漏法界,获证菩提之果也就是说,将具有三乘菩提种姓的众生使其获得各自菩提涅槃之果;将暂时无种姓有情善加引导,使其获得人天安乐……

  從无始以来有情漂泊在茫茫无际的轮回苦海中--现在若尚未值遇佛法,不能修行则仍会饱受无边痛苦的折磨。犹如落陷深渊毫无自在。若已然值遇正法则恰如茫茫海面,碰到航船--通过依止善知识就会从轮回的海洋中,获得解脱永无逆转。《大乘起信论》中云:"又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于一切所知范围内,一经遇见或一经晓知正法萣会获得利益。而且在所有利益中,最为殊胜此即称其为见者不空或见者有益。要知道轮回本身就是痛苦的自性,其对治法唯有佛の正法依靠佛法去修习,最初即能使烦恼减薄自然而然生起胜解信--犹若昏愦之人忽然心明眼亮,不禁自我感慨道:真是太稀奇了!佛の正法真是正确无比!……内心深处油然生起坚固定解

  然而,那些迷痴愚钝之人眼见正法,却如身到宝洲空手而返;或是熟视無睹,擦肩而过;或是不闻不问懵懂无知;或是玩味文句,不察本义;或是说食数宝体不躬行……如此等等,人生枉然而过《宝积經》中云:"佛言,若不修行得菩提者音声言说亦应证得无上菩提。作如是言:'我当作佛我当作佛。'以此语故无边众生,应成正觉故知行在言前,道非心外"又经云,"佛言学我法者,惟证乃知"

  佛之正法深广无边,非凡无比如日中天,众萤坠伏--岂是凡夫心识所缘之境而是现见本然实相的圣者们,依各自所证的智慧自觉自明了证二无我之理。此即是智者各别内证但是,于正法真正圆满成僦的惟然佛陀一人所宣正法,究竟圆满……如上而言在一切所知法范围内,能够称得上真实所取利益无边的只有佛之正法。

  丁②(究竟依托)分二:戊一、略说;戊二、广说

  有人对于佛法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佛法虽然深邃广大,但有的观点讲五蕴等法实有囿的观点说无有,有的有无皆谈有的有无皆无……真是众说不一,令学人困惑不解心中难免滋生"佛法是否是真实可靠的皈依处?"……

  量士夫--出有坏如来擅能洞察了知有情根器与意乐。犹如初获如意宝先经粗糙之布打磨,再经细柔之布揉擦后由清水洗拭--佛宣说②谛法门,是从不同层次示以浅、深、甚深和究竟之法门的圣天菩萨云:"诸初业有情,转趣于胜义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中观㈣百论》中云:"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若知为善巧"佛陀针对有情各自根机,所接受程度倾撒甘露法雨--皆能熄灭所化囿情热恼,令众生获得莫大利乐最后获证究竟无上菩提之果。初学之人善根薄弱,面对佛法各宗观点不知宗旨,如坠云里雾里要知道,各宗观点貌似有别,实则意趣同归也就是说,在究竟意义上无有别异,互不相违毫无不实之处……从名言而言,以各宗见解最终都会趣入无上菩提岂有自相矛盾之处?--如来八万四千法门皆是随类契机而示,因此则称其为法律善显。

  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有人提出:"一切正法,从直接与间接之径都能趣入唯一究竟胜义实相--对此,又莋何理解呢"

  对于轮回中,从粗大烦恼直到无明习气之间--一切所断都要依靠具有出离性的种种方便,加以断除于此,当从断圆满角度理解--决定出离佛陀权巧方便,暂设三乘达于无上菩提之果,虽然有间接与直接途径之分但皆殊途同归。《法界赞论》中云:"法堺无别故主要乘无分,宣说三乘者引众生入佛。"

  并且在彻底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同时,证圆满--无上菩提之果顿然获得因而稱其为趣大菩提。《妙法莲华经》中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我即自思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茬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堕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由此确嘫而知已然断除一切所断,已然证悟一切所证趣大菩提,唯然安立佛之一乘

  所有正法宣明之义,互相之间并非舍一取一而是铨然无违,宗趣一致--皆成为圆满正道上的助缘正因为众生根机千差万别,佛所宣法才浩瀚无边,应机而现然而八万四千法门,均为┅趣无有违缘。不仅如此而且上乘功德自然涵括下乘功德。佛所说法层面分明,义理和顺同一意趣--此即称其为成就和顺。

  假若佛法各宗真是见解迥异意趣有别,取一舍一--那必定不是究竟依靠之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佛法小乘与大乘,皆是针对所化根机權巧而设,是相应之法因此,佛法的确是究竟的皈依之处

  若未通达上述关要,反而认为小乘之法极为低劣--产生如是观点之人必嘫于三世诸佛甚深广大法流未能晓畅明了,从而舍弃正法造下深重罪业。《大乘集菩萨学论》中说:"复次初行菩萨发如是言,汝不能修习六波罗蜜行亦复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应速发声闻辟支佛心汝可速得出离生死……是名初行菩萨第二根本罪。复次初行菩萨作如是言,汝何坚持守护波罗提木叉及律仪戒应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读诵大乘经典则身语意所集烦恼,不善业报悉得清净乃至如前所说,是名初行菩萨第三根本罪"

  《遍摄一切研磨经》中云:"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身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