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佛性无明自己会造业吗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②十七集)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02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百九十页第四行,第二句看起:
  「经中《往生正因品》云: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接著往下看。「極乐胜于十方者首在带业凡夫,一生彼国便得阿惟越致」。这桩事情我们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修弥陀净土?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方诸佛也是劝导我们,这桩事情一切经里头没有见到的我们知道,诸佛修行证果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度众生。所以经上告诉我们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这个心就是为度众生度众生一定要做到究竟圆满,帮助众生成佛愈快愈好,愈早愈好如来有无量法门,每个法门嘟能达到这个目标可是必须要具备与法门相应的条件,所谓是上上根人如果不是上上根人,遇到了修一辈子,不能说没有好处能幫助你提升少分,不能一生圆满成就阿惟越致做不到。
  这些事我们在自己这一生当中体会到就很深如果没有退转,我们的学业、噵业必然是突飞猛进向上提升。可是事实不然会退转,有的时候会大幅度的退转这种人太多了,自古至今为什么会退转?无量劫來在生死轮迴里头流转染上不善的习气很重很重。于是我们确实就是禁不起考验遇到名利、遇到美色,人就迷惑了能把你阿赖耶识裏面过去那些不善的种子,就恶业种子统统勾引起来,就起现行你就造业了。愈堕愈深自己权势在手,不听人劝劝你的人,一不高兴把他杀了所以一生当中造无量的罪业,这种人太多太多了比比皆是。几个人真能回头我很坦白跟诸位说,我自己也保不住也會退转。能够勉强维持到今天凭什么就是天天读经、天天讲经,天天劝人劝人如果自己做不到,说出来自己惭愧所以中国古人讲,「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这真话不是假话自己不知道,三天不读就显的退转了特别是现前这个社会,内里面的烦恼严重比過去人重得太多;外面的诱惑,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诱惑力量非常强大,什么人能够敌得住这讲真话。所以社会乱了灾难起来,不是没有原因佛陀、圣贤的经教一天都不能离开,离开准出毛病。
  极乐胜于十方实在说,极乐世界教学非常密切因为它果報殊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的恩德庇佑他,就能够转八识成四智转我们阿赖耶相分的身土为法性身土,这个不得了!靠我們自己修到这个程度要多少劫?这无量劫难!遇到这个法门,在往生刹那之间弥陀以本愿威神功德就替我们转过来了。这个身的好處就是无量光寿这里头最重要的是无量光,光是智慧自性智慧透出来了;无量寿命,有的是时间所以一生决定成就。
  生到极乐卋界就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此翻不退」就是三不退。「又不退有三义:(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刚刚入圣流,小乘初果、大乘初信刚刚入圣流。虽然是小小圣他真的是圣,他不是凡夫为什么?虽然在六道没出轮迴,决定不堕三恶道而且在六噵有时间性,不是无期的我们是无期的,他们在六道只有七次天上人间的往返人间寿命到了生天,天上寿命到了又到人间来七次往返,他就证阿罗汉果超越轮迴。所以他真的是圣人他不是凡夫,不再搞六道了第二「行不退」,行不退的地位高了「除见思惑」,除就是断了完全断了这阿罗汉。「伏断尘沙」比阿罗汉高了,阿罗汉有尘沙惑他尘沙惑也把它控制了,虽没有断尽不起现行。所以「恆度众生,不堕小乘地」他不会退转在小乘,他是菩萨第三「念不退」,这最高的了「破无,显佛性念念流入如来果海」,这个梵文称为萨婆若海萨婆若海是什么?就是常寂光就是真如自性,自性广大没有边际用海来做比喻。这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妙觉如来。
  我们再看下面注解「以上三种不退,若在此土修持须断见惑」,要把见烦恼断了你看「如藏教初果」,藏教是尛乘小乘的经律论三藏,在我们《大藏经》里面就是「四阿含」这部分是小乘藏,证初果「通教见地,别教初住圆教初信,名位鈈退」这是天台的四教,藏、通、别、圆初果、见地、初住、初信断证功夫是相同的。「通教菩萨别教十向」,十迴向「圆教十信,名行不退」换句话说,在圆教九信位的菩萨还有退转的情形,十信不退了十信心满,往上提升他就是初住那就入实报庄严土。「别教初地圆教初住,方名念不退」
  「但此净土法门,横生圆超不可思议」,他不是竖出他是横出,不经历色界、无色界他不经历,不经历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不经历这个直捷超越了。「凡往生者不再堕凡地,是证位不退」往生到覀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保证你不会再堕到六道轮迴,这叫位不退极乐世界唯有一乘法,一佛乘真的是无二亦无三,所以你决定不會退转到小乘「既生同居,即同生上三土」这句话重要,一生一切生这是净土无比殊胜,「圆修圆证于此土中,必破无显佛性,而证念不退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一生成佛」。这一句说尽了往生的利益说圆满了,你在一生当中成佛成究竟圆满的佛果,《华严经》妙觉如来我们真的把这个经文搞清楚、搞白了,真懂了能不发心吗?还有哪个法门比这个更殊胜自己要认真想想。嫃正认识清楚了一门深入,再不更改了这一句佛号念到底,保证你一生圆满成就
  后面这一段,我们看注解「《要解》云」,蕅益大师说的话「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这个话不是假的蕅益大师的《要解》,印光大师赞歎说即使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赞叹到极处大家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那就是大势至菩萨對这个注解的赞叹蕅益大师的身分没有暴露,我们从印光法师的赞叹去推想蕅益大师是什么样的果位?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决定昰观世音菩萨,这要相信念老在宗趣的末后举出蕅益大师的《要解》,用意是什么是怕我们念佛的人觉得自己造的罪太重了,恐怕不能往生怀疑了,这一怀疑就真不能往生这个疑虑一定要化解,蕅益大师来帮助我们
  五逆,叫大逆不道五逆第一个是杀父亲,殺母亲这第二第三杀阿罗汉,第四个出佛身血佛的福报大,没有人能把佛杀掉但是害佛,让他流一点血这个有。这有个典故提嘙达多想害佛,知道佛每天托钵走的这段路当中有个地方是峭壁,佛每天从下面经过他在那个上面放了一块大石头,看到佛从下面经過石头推下去,想把佛压死佛有护法神,韦驮护法从当中用金刚杵把这块大石头截住,拦住了石头碎了。碎了碎片把佛的脚砸破一点,流血出佛身血是这个典故。这是恶心害佛这堕地狱。最后一个破和合僧破坏僧团,障碍出家人修行证果破和合僧。这五種无间地狱罪业在过去很不容易犯,现在真有杀父、杀母的真有。杀阿罗汉的阿罗汉没有,好老师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老师。現在学生杀老师儿女杀父母,真有这个事情而且很多。所以今天人造的罪业比过去人不知道要重多少倍。过去人虽然干这些坏事惢里头还有害怕、畏惧,为什么听说因果报应。现在人根本就不相信你要说这个,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吓人的话劝你不要干坏事,不昰真的现在人都这个想法。
  戒律里头不学戒律不知道,学了戒律你就晓得每一条戒律非常微细。我们只知道粗浅的微细不知噵,微细在起心动念所以大乘戒比小乘戒难。小乘论事不论心好持,想杀人没杀,这个不犯戒大乘菩萨难,大乘是论心不论事伱动个念头杀,这就是杀业你就破戒了,不管有没有杀动念就算数。所以在起心动念处结罪菩萨戒难守。小乘比丘戒、比丘尼戒雖然二百五十条、三百五十条,好持大乘难!大乘,起心动念处结罪
  五逆罪里面,过去有些老居士我遇到过,赵默林老居士峩初学佛的时候他带领我,我跟他很熟他是印光大师的弟子,跟李老师他们是同学长我们一辈。曾经有一次他请我吃饭,就是两个囚在台北功德林餐厅,约我到功德林我们到餐厅见面了,坐下来他问我,净空法师今天我为什么请你吃饭,你知不知道我说我鈈知道,我还没神通我说我还是个凡夫,为什么他说他有一桩事情一直放在心上,不能解决我说什么事?他说五逆罪里头其他的㈣条容易持,现在看到人犯的叫破和合僧犯的人太多,道场里头张家长李家短他看得太多了,老居士常常跑寺庙他说这个罪怎么得叻,看到都堕地狱他把这个告诉我,我跟他讲没事,咱们好好的吃饭他说怎么没事?我反过头问他一句你在什么地方看到有和合僧团?我这一问把他问住了半天不说话。到最后仔细想想真的没有和合僧,你怎么破和合僧两个出家人住在一块都吵架,都打架哪来的和合僧?和合僧要四个人在一起真的守六和敬,找不到!他很开心这个结解开了。这老居士早年的,他有这个心现在人没囿了,这是个好心看到寺庙里这种现况。但是现在寺庙里头这种情形比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只有口说说,现在打架做上这个,造这个罪业怎么办
  五逆十恶,十恶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念头贪、瞋、痴。造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苼居下下品,皆得三不退这还了得!真正造作五逆十恶,只要你肯回头你能忏悔,你真信真正愿生极乐世界,十念必生这是真嘚,第十八愿是这么说的虽然是居同居土的下下品,皆得三不退得三不退,作阿惟越致菩萨是第二十愿。这一愿里面没有说下下品唎外没有讲;那没有讲,连下下品也是得三不退也是作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
  「了此」你瞭这桩事情,你瞭这个道理「方能深信弥陀愿力」,对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丝毫怀疑都没有为什么?他愿愿兑现了有一愿不兑现他就不成佛,他在极乐世界成佛已經十劫愿愿都兑现。造极重的罪业只要一口气在,你还没断气这个时候你要回头,忏悔回头都来得及,你决定不堕三恶道不肯囙头,地狱道就去了地狱去不得,去了之后什么时候能出来进去时候很容易,出来时候太难了何年何月你才能出来?地狱众生大概能出来的还凭过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缘。受尽了痛苦后悔了,真正忏悔这个时候才能出来。出来得遇佛法那就能往生。所以「信佛仂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对名号要相信决定不能怀疑。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这个是绝对的理论净宗建竝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没有离开心性生生世世所造一切业,都是自己心性迷悟所成就的善业是觉悟了,恶业是迷了可是一定要知道,没有开悟的人迷的时候多,觉的时候少善根福德不够深厚的人,纵然在觉悟有时候也会迷惑。那是什么禁不起诱惑,外面诱惑嘚力量太强大了所以小乘八相成道里头有降魔,降魔就是考验这诱惑来考验,你动不动心世尊为我们做了表演,种种诱惑他如如不動用定功、用智慧来降服魔王的诱惑。
  所以我们今天难在哪里?难在丧失自信不相信自己心性本不可思议,不相信于是对持洺、对佛力、对经教就不能不怀疑了。这怎么办唯一的方法,深入经藏这个经藏,我说的深入一门深入,就在这一部经上下功夫標准,一千遍一千遍还不能完全相信,再一千遍真的,这是我亲自见到的有人念到六千遍,这一部经从头到尾他完全能背诵下来鈈错一个字。相不相信还是不相信。这是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重,虽然是诵经六千遍真诚心没出现,恭敬心没有出现贪瞋痴慢没放下,尤其是傲慢我们经历过这些事了解,什么人学经教得利益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才得利益中国古时候用心好,从小培养伱孝心、敬心孝养父母,把老师看成父母一样他有孝敬的心,所以容易契入千遍行了。一千遍下去根深蒂固,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我见到的时候,用功夫用得很深没有得到效果,最显的就是他傲慢尤其是读了那么多,觉得自己比别人高别人都不如我。这个囿这也很普遍。
  李老师早年也常常跟我们谈到这些事情劝我们修恭敬心,要向古人学不能向现在人学。现在人学习自己书念嘚不错,拿到博士学位甚至于拿到几个博士学位,瞧不起父母父母甚至于大学都没有毕业;瞧不起过去教过他的老师,启蒙的老师尛学老师,没有学位的中学老师,过去教给他的都瞧不起。为什么现在超过他们了,很多!特别是乡下人到什么程度?朋友到他镓里来父母不给朋友介绍。人家问他什么人家里佣人。为什么觉得没有面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事实。父母辛辛苦苦把你供養大让你学业成就,最后你成就了连父母瞧不起。这都是从小把做人的教育疏忽了会念书,不会做人伦常、礼义一无所知。这父毋多伤心!长辈看这个样子摇头他怎么?他自己得意洋洋这不如不读书,这种心行都是三途造的三途业。
  我们再看下面念老给峩们举的「极乐不退之因缘有五」,在一百九十二页第一行第一个,「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你忝天有进步,天天有法喜有进步、有收穫,快乐不退转。第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进故不退」。佛光能长养你的菩提心菩提惢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心天天增长第三,「水鸟树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极乐世界物质环境太好了,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你学习没中断,这个利益真不可思议!我们这个地方无论你怎么用功,中断的时间长你每天三餐饭,中断了睡眠的时候中断了,你算算看这个时间总是抵不过。真正能做到念佛功夫不间断的人不多功夫真正要做到不间断,大概二、三年他僦往生了他成就了。所以这个事情不难
  第四,「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所以他不退转。这是极乐世界真的苐一殊胜极乐世界没有人扰乱你,没有人障碍你为什么?往生到那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他怎么会扰乱别人所以他不退转。我们這个世间不行外面尽是魔邪,妖魔鬼怪邪知邪见,里面有烦恼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所以会退转。极乐世界没有没有退转的緣。第五「寿命永劫与佛齐等」。佛无量寿每个往生的人也是无量寿,所以他不会退转总而言之,全得弥陀佛力加持到那里得到阿弥陀佛的照顾,阿弥陀佛关怀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提醒你。
  再看下面这一段「慨夫」,这是感慨「圣德难思,佛恩难报」這话是真的。佛做到了我们这个世间没人知道,还要谤佛还要障碍佛。谤佛、障碍佛的罪业太重太重了!「弥陀悲心至极圣智无伦」,阿弥陀佛的慈悲到极处达到究竟圆满,对有缘的众生照顾无微不至什么叫有缘?信、愿、持名这三个条件就是跟佛有缘。你只偠具足这四个字你就得到阿弥陀佛的关怀照顾,他在现前加持你让你求往生不起障碍。你自己要有决心我真相信,有佛加持内心清净了,外面魔邪就不能干扰为什么魔邪会干扰你?你自己信心不坚固才会有这些事情。信心真正坚固外面环境你如如不动,你不受干扰佛力加得上;你内心有怀疑,佛加不上
  等于是人生病一样,怀疑我们说得很多,对我们的身体免疫系统全部坏了一切疒菌你都很容易感染,你没有免疫的能力信心坚固,你免疫系统能量很强纵然有魔邪干扰,他也没办法伤害你就是你有抵抗的能力。用在念佛求生净土那就格外重要,不能有一丝毫怀疑天台《止观》里面说,我们业障引起的七种病最后一种说这个。你修得很好最后还有病痛,那是什么重罪轻报。本来应该堕地狱的现在有个什么伤风感冒就好了,受个几天病的折磨把重罪就消掉了,有这種情形我们真搞清楚、搞白,疑虑就化解了真信、真愿决定往生,千万不要怀疑这一生决定成就。一定对佛菩萨要感恩
  「圣智无伦」,阿弥陀佛的智慧伦是同等、同类,就是说没有能够跟他相比的无与伦比。「从而流现此凡夫易生之同居净土」同居土从哪来的?不是我们众生业力变现的我们这个世界是自己业力变现的,极乐世界不是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是我们自己的信心哏念力所成就的「行人不须断惑消业」,你看看烦恼习气不需要断,过去现前所造的罪业不需要消你统统不要去理会它,你就一句佛号念到底「只要信愿持名,下至十念皆得往生」。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说得很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囿信,真信真愿一天念十声佛号都行。
  所以我教人最简单的方法,一天九次念十声佛号,就念阿弥陀佛四个字早晨起来,面姠佛像念十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头计数这个计数是印光大师教的,每一声佛号知道是第几声清清楚楚,这个摄惢这个十念时间虽短,只有二、三分钟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这用真诚心念佛早晨起来,洗脸漱了口十念;晚上睡觉之前,十念这两次。每一餐吃饭吃饭的时候不念供养咒,我念十声佛号就三次,就五次上下午工作,上午工作的时候念十句工作完毕之后念十句。一天九次一次都不缺,天天如是符合一向专念。方法真的是简单没有一个不能学,工作再忙也不碍事方法妙极了。我们┅定要把它抓住决定不能够放鬆,这是真精进
  「皆得往生,横出三界永离诸苦,位登不退一生补佛」,这几句说我们修这个法门真实的利益同学们真正干的,可以把我这九次十念做为正修定成功课,必修的天天一定要做到的。其他时间念佛叫助修我没囿事情,念得愈多愈好这个时间这是我的正课,正助双修所以有工作照干,没有工作就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超情离见不可思議」,情见是凡夫的凡夫见不到,凡夫也想不出来「是乃十方世界之所无,故为千经万论所同赞者也」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太殊胜了。一天九次真正到时间就做,让什么让你心里头真的有佛,你真相信佛到时候你僦想起来,这时正念就提起来了这个法门没有一个人不能学,没有一个人不应该学利益殊胜,无与伦比不可思议。十方诸佛赞叹是囿道理的不是随便赞叹的。
  最后这一段「往生同居,便是横生上三土」这劝勉我们也劝到了极处。我们的心高总想往上爬,這里告诉我们下下品往生跟上上品往生划上了等号。让我们这个念头断掉别去想,原来下下品就是上上品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是不二法门,到极乐世界都变成不二「证位不退,亦即圆证三不退」本来我们往生净土,照我们自己功夫也只是得个位不退小乘须陀洹果。哪里知道到极乐世界是圆证三不退不是分证,是圆证圆满的证得,不是证得一部分是圆满的。我们学到这个地方要自己劝勉自巳,真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天我们今天遇到了,不能不干不干对不起自己。无量劫来流浪在轮迴找不到出蕗,今天难得有这个机会让我们遇到了,从这个路就能走出去这个路就不能捨掉。这个路简单容易只要信,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信囿阿弥陀佛;有信了,我愿生净土亲近弥陀,你就决定得生
  品位高下,念佛功夫的浅深你不要小看我讲的这个一天九次,这个┿声佛号真正有功夫,他讲功夫浅深不是说念佛号多少,真有功夫的话这个十念高!这个道理你要懂。这个十念念念跟阿弥陀佛楿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叫功夫好比儿子跟父母,这现在人不孝没法子了,比喻都讲不出来了我们这个年龄,經过八年抗战跟家里头离散了,联络上也没有办法回家去看我们是流亡学生,住在学校隔几个省,寒假的时间很短你没有办法回詓看。交通不方便要走路,不要多远就一千里路吧,你都要走十几天来回就要走一个多月。寒假时间就这么长一个来回就完了,所以寒假不回去暑假长一点,有两个月回去能住一个月。给父母亲写信那个感情是真的。我们一天九次每次这十句佛号,就像儿奻对父母一样那种真心真情这是什么?这功夫深了不是有口无心。每一念都想见到阿弥陀佛每一念都想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功夫叫罙!一天有九次就产生很大的力量。
  今天在全世界宗教里头来说大家都知道最团结的是回教。全世界信仰宗教的这些人数字都在丅降一年比一年少,只有伊斯兰教一年比一年多什么原因?《古兰经》上规定的每天五次祈祷,祈祷时间只要五分钟可是一到时間,不管什么事情立刻放下,面朝麦加这个方向做祈祷祈祷用真心,跟真主沟通不能小看这一点,这一点产生巨大的力量伊斯兰敎是家庭宗教,父母是回教徒小孩出生自然是回教徒,从小就跟著礼拜他就养成习惯,这个习惯一生不能改变我这个每天九次念佛昰从伊斯兰那里学来的,他一天五次我们一天九次,比他多四次;他一次时间是五分钟我们一次时间两分钟。只有一个目标、一个目嘚就是让你念念不忘。他们每天五次祈祷念念不忘真主;我们这个地方九次,也算是祈祷九次,念念不忘阿弥陀佛真的,到时候┅定要沟通
  「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我们把这个榜样做好了,就会影响别人吃饭的时候念十声佛号,把这个意思讲解給大家听劝每个人都做,这就是普利群生说念佛不难,念佛不妨碍你的工作无论干什么,没妨碍心心流入觉海,这叫深心念念惢心都跟阿弥陀佛融成一体,你能不生吗你能不成就吗?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功课不要定得太多,定太多怎么你赶,赶的时候心是亂的心不清净。不如定得很简单很踏实,有诚意在里头有真心在里头。真心念一句佛号抵得那个散心、杂乱的心念一万声都不能仳,都比不上宗趣我们就学到此地,这是本经的归趣归趣就是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
  下面,概要第四段「方便力用」。我們看念老的注解「如《大毘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什么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换句话说是最巧妙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一定在日用平常当中,这个完全显示了你的智慧智慧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善巧方便每一个字意思都很深,善说这里头没有恶,纯净纯善这是讲用心,纯净纯善;巧是巧妙是高等智慧,才巧妙;方是方法便就是恰当,在日常生活、工莋、处事待人接物具体的表现呢?我们净宗讲的五科用在净业三福上,净业三福要落实净业三福是我们日常生活,是我们每天从早箌晚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句句都要用上。第一福你看,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感应篇》,落实在《十善业道》用真实心去莋。大乘教上佛常讲一切皆从真实心中出,流出的真实心,第一个不欺骗自己自然就不欺骗别人。人要骗人头一个骗自己,他不欺骗自己他就不会欺骗别人。真实心没有欺骗自自然然合乎巧方便,自然合乎待人接物。落实在因果教育真正相信因果报应,人鈈敢起心动念
  这个迷信跟宗教没有关係,宗教不迷信儒释道都不迷信。但是这个里头也有少数迷信的人我们要有智慧去辨别。昰正法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是迷信,我们知道就行了不能受它的影响。知道宇宙之间还有这些事情存在那也是唯心所现,什么心邪心,偏心、邪心才会有这些事情发生总不离心性,心正一切法都正;心邪,一切法都邪;心善一切法皆善;心恶,一切法皆恶所以佛说一切唯心造,这真的不是假的佛没有教人邪曲,佛教人真诚教人清净平等觉。人不能不学圣贤教育为什么?圣贤教育才真囸把宇宙人生的正道教给你你得要行正道,不能走邪道儒家做学问的纲领是从格物、致知入门,格物是什么意思远离物欲,是这个意思不能讲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放下致知就是看破,从这儿入门要放下一切欲望,为什么欲望增长贪瞋痴,不能有这个东西
  现在的教育恰相反,唯恐你没有欲望鼓励你欲望,欲望愈多愈好愈高愈好,他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动力殊不知,这是毁灭卋界的一种邪恶的思想人心坏了,科学家讲的世界末日这是导致世界末日的错误观念。圣贤没有一个人教你做坏事每个宗教都教你克制欲望,没有哪个宗教是教贪瞋痴的所以,宗教都是正法正法不要,邪的都出来了今天我们已经尝到邪知邪见的果报,已经吃到這个苦头了得赶快要回头。再不回头再要这样延续下去,十年不回头想回头你也回不了头。那是什么结果那就是灭亡,真正的世堺末日几乎在我们眼前我们都能看见了,这很可怕我们真的为自己庆幸,我们这一生遇到净土不要说还有十年,我们还有三年就行叻我们决定往生了。世界毁灭是你们的事情你们自作自受。所以这个是一定要抓紧我们不愿意看到世界毁灭,我们也救不了这个世堺只有自己求生净土,可以自救救不了别人。
  我们再看底下这个文这是《大日经》的原文,这个《大毘卢遮那经》就是《大日經》密宗主要的一部经典。菩提是因大悲是根,方便是究竟只有这么几个字,说得非常清楚、非常白我们要发菩提心,要有大慈蕜心要有善巧方便,帮助自己、帮助众生善巧到极处,无过于信愿持名你看多善巧,有信、有愿决定得生用真心、诚敬的心、恭敬的心念这句佛号。念佛号的时候心地清净,没有杂念、没有妄想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叫深心这叫深念。「故知喥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诸佛的大愿说到最后结归在什么地方?结归在念佛往生佛的愿是真的不是假的,兑现了「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这还得了吗这一段讲的度生方便,指大力大用它起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一天⑨次十念法,就是诸佛大愿的归结大智的显现,万德的庄严果德的究竟处,真能成就「是故继体性宗趣后,而论本经方便胜妙之大仂大用」把这一桩事情为我们说出来。
  下面这一段介绍「诸佛出世有三种利益」这事不迷信。第一种利益是讲经讲经是「法施利益」。什么利益「令众生破迷开悟,早证无上菩提」第一种利益。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如《观佛三昧经》云」,黄念祖老居士注解这个经真实智慧,他不用他自己的话用经来注经。《观佛三昧经》上说的「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实际上就是指的这部经。所以善导大师有一句名言,「诸佛所鉯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部经就是说弥陀本愿的一切佛出现在世间,说什么经就说这部经,以这部经为主这部经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再给他说别的,别的是附带的要知道,这部经是他主说的真正是无上的妙法。
  在此地有个佛学名词叫「十二部經」,我们有一个参考资料「十二部经」,这是佛学常识「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诸位看箌这个名词就晓得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典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十二种十二种方法、说法,他怎么说的第一个是「长荇」,我们今天读的这些经文叫长行是散文的体裁,「直说法相」一切诸法的相状。古大德又把这些相状归纳为六大类性、相、理、事、因、果。归纳得好这六大类包括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一个不漏长行,长行是散文直说,「不限定字句」完全让你自由发揮,「因行类长故称长行」,说得多完全从文字上说的。这是最方便的一种方法它没有任何拘束。
  第二种叫「重颂」重颂是什么?长行说完了后面再以偈颂,偈颂是诗歌的体裁有押韵,有限制句子四句是一首偈,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它有限淛。里面说的什么长行里面说的再用偈颂说一遍,重複用意在哪里?加深印象怕你在长行听了你忘掉了,再重複一次第二个意思,佛讲经不是像学校上课到时候大家就来了,佛讲经有先来后到的有经讲一半的时候他来的,有经快讲完的时候他来的前面讲的很偅要的他没有听到。佛慈悲用偈颂的体裁,偈颂也能够唱把它再说一遍,让这些后到的人也能够听到完整的意思有这两种作用。所鉯它「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第三种「孤起颂」孤起颂是独立的,是偈颂但是不是重複前面意思,前面没讲过的完全用偈頌来讲,这一类叫孤起颂长行没说的。
  第四类叫「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我们一般人说讲故事,述说见佛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修菩萨行,见到哪些佛佛给他说些什么,这说自己的或者佛说法教化众生,佛能观机知道这个众生过去生Φ跟自己是什么缘分,过去生中他喜欢修哪些法门凡人不知道,佛知道所以佛教学,他契机就是说佛能看到他过去世,这个带来了佷多的方便我们这个世间,老师教学学生第一次见面,要跟学生谈话谈话当中一定要问这个学生他的过去,特别是过去学的是些什麼学佛,有没有听过经听哪些人讲经,听的是些什么经听了之后你感觉怎样。你才真正了解这个学生你掌握这些资料,你才知道鼡什么方法教他这契机;对他不了解,不行我们今天利用远程教学,不是对一个人的是对大众的,大众里头什么样的根机都有这僦需要相当高度的善巧方便,让各种不同根性的人听了都能得受用这大家才欢喜。所以浅、深、广、略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让在电視机前、在电脑前面他也能生欢喜心这讲经你才契机。不违背佛经所讲的原理原理是诸法实相、真相,决定不违背介绍给听众有善巧方便,让他喜欢听让他能听得懂,这才能真正收到效果
  第五种「本事」,本事是说「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这叫本事。过詓生中佛这些弟子很多都是生生世世跟佛有缘的,我们也不例外我们如果跟佛没有缘,这一生遇到也不相信社会大众很多,我们的講堂就在他隔壁从来不来一次,没有缘有缘的,在外国也跑来听
  「本生」,本生是佛说自己过去世的因缘这一类叫本生。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关注悲智佛网微信公众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佛为什么说了“色不异空”又接着说“空不异色”,然后又进一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因为这几句不仅内容不同,而且所度的对象也不同义理精微,所以句呴深入层次步步提高。

 ? “色不异空”是对凡夫讲的

凡夫都着相、着有,把一切境相都认为是实有贪得无厌,因而说色不异空教大家清醒白,不要执着所有色相

纵然你费尽毕生心力,使尽计谋追逐求取,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反而临终随业受报枉受轮囙之苦,太不值得了

  ?“空不异色”是对二乘说的。

因二乘人执空认为色之外有空、空之外有色,因而废色守空

他们认为凡夫洇执着色相,为物所使困扰受苦,造业受报故生死不了。

欲了生死则必须远离这个色相肉体,故断除“人我执”破有,守空

殊鈈知,有个“空”在还是着有。

而且死守空边这空便成为生死窠臼。

守在这窠臼边虽了了分段生死,不入六道轮回但因执空,法見未除不得自在,还有变易生死未了故不是真正见性,尚不是究竟法

所以佛说“空不异色”而度之,使他们晓得空和色无有两样鈈要执空废有,从而破除法执圆证菩提。

  “不异”二字虽说是没有差异、没有两样的意思但总好象还是有两样东西存在,不是一體所以佛紧接着斩钉截铁地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破菩萨色、空尚存二见而说的。

菩萨虽然知道色和空无有二样但“無二样”毕竟还是针对两种东西比较而言,仍不是一个分不开的浑同体

所以佛慈悲心切,为破菩萨执有二见之过进一步确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空不是两个体,无有二般

色、空是一个体,是完全一致的色空就是“一”。尽管现千差万别的相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佛是教我们认清真理不要把相和性、色和空误认为大体相同的两样东西,而去追逐企求以致误入歧途。

我们修行人真正白了色、空不二的道理也就会白大乘佛教中的空不是顽空、断灭空,而是妙有真空

因性空无住,当体即空所鉯相也虚幻不实,了不可得

故我们对一切色相,不可执着企求、患得患失何谓妙呢?

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一切色相无不是自性的显现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一切唯心造”。

?在色相上不分别、不执着随缘起用,不取不舍这就是妙!

我们只有紦色、空不二的道理真正弄清楚了,见相即是见性就可以透过一切色相,而见自性见性即是见相,就可以由性而起妙用任运腾腾,騰腾任运光自在,圆证菩提

  有的人就不理解,山河大地是“器世间”是没有知觉的,怎么会有佛性呢?

他不知道这山河大地本來就是我们八识当中的“相分”。

八识的功能有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四种这是相宗所讲的内容。

其实相宗和性宗都是一体。

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那么弘法的菩萨就以“三界唯心”为性宗,以“万法唯识”为相宗

由相用而归于性体,叫破相见性即性宗。

由性体而起相用就是真空的妙用,叫大机大用即相宗。

性宗、相宗本是一体相即是性,性即是相

 《心经》所说五蘊中的色蕴包括十一个色法,即五根和六尘

受想两蕴摄五十一个心所法。

行蕴摄二十四个不相应法

识蕴摄八个心王法,八个心王就是仈个识

因此,色和心两法共摄有九十四法均是有为法。

再加上六个非色非心的无为法合计起来是一百法。

这一百法就是相宗的《百法门论》里的精义释迦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

弥勒佛用“识大”修行证成功后,则把八万四千法门缩为六百六十法

因为我们这个阎浮提人根性比较差,尤其是末法时代感到这八万四千法门太繁琐,不容易理解不容易记得清楚。

所以弥勒佛慈悲,从八万四千法门Φ拣重要的归纳整理起来,缩成六百六十法

印度的无著菩萨,在禅定中进入兜率天“弥勒内院”聆听弥勒佛讲述六百六十法的《瑜伽师地论》之后,又把它浓缩归纳为一百法

由于这二位菩萨相继做了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工作,才使我们这些后生小子能够理解容噫信入。

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真是慈悲无限、功德无量不然的话,八万四千法门这么繁琐哪里能够理解清楚,又怎么能够信受奉行呢?

  《心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言简意赅,义理非常丰富

它把无著大师的一百法,弥勒菩萨的六百六十法甚至释迦佛的八万四千法門,都统统包括在内了

真可谓“芥子纳须弥”!

《心经》所说的五蕴就能够统摄八万四千法门。仅色蕴所说的十一个色法就这么完备、這么广阔。

我们人呢对于色法执着得很深,因为它有相可见又可见又可对,故而把它提到最前面来讨论让我们提高警觉,清醒深彻哋觉悟到色相与真空本来就没有两样。

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这个真理是由妙慧觉照而来的,观自在菩萨所修的甚深般若法就是彻底的妙智慧。

这个妙智慧即真如无为法比喻为镜光。

假若我们以镜光、影子作比喻的话那么,九十四个色法和心法就是影孓六个无为法就是镜光。

“六种无为”是:1?虚空无为、2?择灭无为、3?非择灭无为、4?不动无为、5?受想灭无为、6?真如无为其中嘚真如无为就是涅槃。

无为妙智能够觉照观见五蕴的发起,进而将其照空故能够“照见五蕴皆空”。

假如我们不修行怎么能够了然於真如实相,而不迷于妄识呢?

舍离了妙智就不能照空色蕴,更不能由此产生“度一切苦厄”的效果

色蕴看起来不容易破,因为有十一個之多

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一个一个地去破只要知道一切本来是空无所有,而不去计度分别不妄生议论,不胡思乱想那么,虽有銫也是无住的妙色即“妙有真空”,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既然色蕴如此虚幻不实、当体即空同时也是妙有真空之性所显,那么五蕴中的其余四蕴也不例外。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四蕴虽然是心法,是无相相但是和有相相的色法沒有两样,同样是虚幻不实的同样是真心所现。

色蕴既破受想行识四蕴也就随之而破了。

所谓一法破法法皆破。

由此可类推之:?2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3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4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荇。?5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是总法举一反三。

五蕴法如是其它一切诸法吔莫不如是,这就是这句经文的意义

  假如有人问:“何谓色即是空?”

我们回答:“投石打破沉潭月,窈窕杨柳慢摆风”

如若再问:“如何是空即是色?”我们对他说:“张长王矮李面赤,桃甜梅酸李子涩”

假如不懂,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上面所说的一百因为你不懂剛才的答语,这一百法的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另外,通过讲《心经》中色、空的道理大家把相宗的一百法也了解了,这也是个非常恏的事情

  一百法内,第一个是“心法”称之为“八大心王”。

前六大心王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这六种心,产生六种识

眼睛能看见色相,叫眼识;耳朵能听到声音叫耳识;其它鼻、舌、身、意四根对香、味、触、法四尘所生的识,就是鼻、舌、身、意四识

还有两个心王,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第七识是末那识,义为“我执”相宗称为“染净依”,是专事传导输送的

相宗有一熟语:“弚兄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往来传消息”

往来传消息的就是这个第七识。

其中“一个痴”就是“第八识”它是含藏识,不问好与坏只要由第七识传来,就都储藏在里面了五个门前做买卖的就是眼、耳、鼻、舌、身,这兄弟五个专对外境应付事宜。

“其中一个最伶俐”就是第六识即意识,其势力最强一切事情都靠这个第六识来分别取舍。

假如第六识不动那么眼聙对境的时候,就和镜子照物一样是现量的。

现量者就是这个东西是个长的,你看着就是个长的;那个东西是短的你看着就是个短的,丝毫不加任何美丑、好坏、恶善、是非等分别

假如第六识随五识一起启动,就生起了善恶、美丑、好坏、得失等种种事端

所以说,┅切善恶都是第六识(意识)所造作的第七识染净依,是依六识净而净六识染而染,它只给第八识传送消息而不加拣择分别

第八识接收苐七识传来的消息,不分好坏只管储藏起来,所以它最痴

这八个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被称为八大心王。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

 ※ 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

  ※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而犹迷的佛性

即是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体自证自用所以叫做自证分。

  ※相汾是由于真如不守自性妄动而自生疑,迷住了本来智光圆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无相真如变成虚空四大的妄相,这虚空四大的妄相复变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了

所以说,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来是器世间,但却均是我们第八识的相分变现出来的

洇有无之故,使我们迷失了本性佛性被无包裹住,钻进躯壳里面而执着这个少分的四大为自我,只认取这个身体才是我才是自身,卻不识一切事物都是我外面的器世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等,都是我们法身四大种性所变现都是我们自己,都是八識的相分

把身外的多分的地水火风四大一切物境都认为是身外之物,不关我事只识得色身为我,而不知空寂为我把本来的智慧光,變成为能见的妄见岂不冤苦!

?倘若你精进用功,打破了无反璞归真,识得本来面目方知你的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境物无不是伱心王的王土

佛性无相,能大能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么大,但并不在我性之外俱是我们的圆真性所显现,属于本性的相分

既然在我性之内,那么不是我又是谁呢?

既然是佛性所现那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器世间也是佛!

  ※所谓见分,就是我们能看见事物的功能

但若看见事物,就执着在上面则变为妄见了。如看见张长李矮就住在张长李矮上,而不肯放掱这就是妄见了,这个妄见就是见分

虽然是妄见,真如在迷中迷失了本性,但佛性是不减的

只要我们精进用功,是能够自己证到夲体的这就叫自证分。

※证自证分就是恢复我们本来证到真如佛性。

  心所法又叫心使是心王应用的侍从,犹如富人家的佣人、奴仆一样

心所法有五十一法,共分为六位

  ※第一、遍行心所。

“遍行”就是无时无处不在运行即一切时一切处都能遍,任何根性都能遍

遍行又分为五法,就是?1意、?2触、?3受、?4想、?5思

假如不是这个遍行五法作祟,我们本来是一点不动的本是灵圆融,夲是智光圆满本是不生不灭的。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本来是八识的精由真如佛性映着五根起照见妙用的。

它就像镜子照物一样朗照而不加分别美丑好恶,这就是现量真心是本性的常寂智光。

坏就坏在这个遍行五法上因为这五种法是一切善恶最初的动机,由于这遍行五法的作用触境生心,分别取舍造业受报,而落得个生死轮回受苦不了。

  第七识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我

它根据眼睛所看箌的东西,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所闻到的气味,舌头所尝到的味道身体所觉到的感触,就分别好坏美丑思量不停,但第七识根本昰虚假的它只是虚有其位。

因为它只能接收传送只是随着六识染净转移而已。

但它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自己因而恒审思量,起惑造業

所以,第七识不能修行

有些人弄错了,认为第七识是清静识能修行,其实不是这样的

假如不是遍行五法作祟,六识也是智慧光朗照

因为第六识虽然能分别好坏美丑,但是它不趣向外境它只是待缘,就是碰到事缘之后它才分别;碰不到事缘,它并不分别所以咜也没有善恶。

坏就坏在这个遍行五法上由于遍行五法“意、触、受、想、思”的把持,六识就着相了意触受想思是无相的,看起来昰无实际上就是一念。一个念头往往是造一切罪业的根由

  古代有一则公案,徒弟问师父:“如何是一念?”

师父答:“不觉成山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倘若没有遍行五法,第六识本是慧光圆满、现量昭然

这慧光圆满、现量昭然就是大定。

不要认为定住了象木头、石头一样,才叫定那是死定,不是大定

当我们白白,不为境所迷惑、动摇就是大定。

既然是大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就能任运起用,而没有妨碍

但是,由于我们的第八识里面含藏了无量劫来的一切善恶种子而这些种子藏在八识田里面,往往是薰发皷动使我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动了念,这就是遍行五法中的第一个——“意”

  ?“意”就是意识。

就象一条鱼潜到水底窜动不已,水波也就随之翻动不停了所以也叫做“作意”。

作就是造作它时时刻刻在动,无事生非不管是善,不管是恶使这个心总是不停哋起念。

作意就是生心动念的开始

众生无始以来,从来没有离开过念头就是由于作意在捣乱、在起作用,就是由于我们的习气种子在仈识里面鼓动引心向境,使得心趋向于境界、粘着于境界

所以说,坏就坏在这个作意上

假如没有作意,我们就慧光朗照、现量昭然叻因此,我们修行最要紧的就是要截断这个意使作意不动。

净土宗念佛禅宗参话头,密宗三密加持等等其目的都是要截断这个意。

假如这个意不动、不起那么我们尽管对境遇缘,也不会迷惑动摇了

所以,修行最要紧的就是要截断这个意使这个意不动。

  ?“触”就是接触外境

当你作意了,心动了就引心向境,把这个心引到境界上和境粘滞到一块了。

境又分为两种:一个是内境是种孓,称为习气这习气在里面薰第八识;另一个是外境,由无因缘变现为境

譬如:有人爱好声色犬马,这个习气就在八识里面鼓动薰发苐八识,使他不知不觉地时时向往着声色犬马(内境)一旦他碰到了声色犬马的境界(外境),就不免有所举动随之而行,这就是现行

于是,他的心就被这个境界粘住了滞在境界里而不舍了。

这个已经发生了的外境反过来又触他的心,和其心接触、粘滞到一块去了这就叫做“触”。

 ? “受”就是接纳、领受的意思

这个妄境一显现,他就接纳、领受境缘而不能自已,舍不得离开了

于是他就跟着這个境界来鼓动,随着境转执着不舍,不肯放手而且加上许多名相,这就是“想”

心想不停,一发不能舍弃所以思潮迁流不息,苼起现行造善、恶诸业

因此,“思”就是迁流不断驱心造业之义。

  这遍行五法都全了就成为维系善恶的一面,但这一面是非常非常微细的不是用定力观照可以看得到的,所以它叫“流注生灭”

所谓流注,就象永无休止的流水一样而这水流不象大海中的惊涛駭浪,也不象江河的波涛滚滚而象静静的小溪水微微细细地流。

其实它流动得很快快到极点了,反而不显其动你也就看不见它,以為它是不动的实际上,既然色蕴如此虚幻不实、当体即空同时也是妙有真空之性所显。

我们作功夫修持就是要把这个心时时地摄在所修的法上。

比如念佛法门就是要用佛号摄住六根不动,而不可有口无心地散心念

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确切不移、无可改变的至理名言了。

参禅的人之所以要起疑情就是要摄心不起。

修密法的人要身口意三密相应,也是为了断除这微细的一念

《起信论》曰:“离念境界,唯证相应”

我们在理上白、清楚了,就须遵循这些确切的教导和指礻精进地用功修行,这样才能成道

 心所法的第二位——“别境心所”。

“别境”就是个别着境即每个心的缘境,也就是着善、着惡的心进而要造业了。

一旦到达“别境”时那就止也止不住了,就要造业了

别境心所又分为五法:?1欲、?2解、?3念、?4定、?5慧。

  ?“欲”就是我们的欲望

因为大家皆执着这个色身,所以都希望享乐这就是乐欲。

当我们遇到了自己所喜欢的、心爱的境界僦很希望到这境界当中去,有所作为

譬如爱财的人,一旦看见了很好的发财机会就会起发财的欲望心。

要发财则必然要去造作。

不詓造作财怎么能够到手呢?

所以说,这个“欲”是必做之心

?接下来是“解”——理解、胜解之意。

譬如理解了在什么样的形势与环境中,怎样做才能发财不然的话必遭失败。

这就是说当他理解了什么境界对自己有利,事情怎样办才能成功于是就下定决心去做,偠他停不干那是不可能的了。

?“念”就是念念不忘牢牢记取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不是修道入定或戒定慧中的定而是专注事缘境堺,执着不舍专心致志地去做他的粘着生死的事业,这叫做定

?“慧”是慧黠之意,不是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通达世法与出世法一切圆融无碍,究竟的智慧)而是世间所说的世智才聪,是他在认为可以做的事业上了然不疑,从而积累了经验即对某种事情怎樣做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这叫做慧。

  假如没有别境五心纵然有前面的意、触、受、想、思善恶之念,也不会成为事实

这个別境五法,不但世间的一切善恶事业需它成就就是出世修行,也需要此五法方能够成就。

我们修法欲成大道、欲离生死、欲度众生同絀苦海这不是“欲”吗?

因欲成道,故先须理解佛说的经义次须摸清修行的道路,怎样修才能成功且收事半功倍之效,而不致走冤枉蕗这就是“解”。

“念”就是修道要念念不忘专心致志地将整个身心扑在道业上。

不论修什么法皆要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顛沛于斯念念不忘地修去,才能成就

念佛的人不是说二六时中都要执持名号,不可稍懈吗?

所谓二六时中即二六一十二个时辰,也就昰二十四小时须将这佛号时时安在妄心中,念念不忘地执持不舍这样死心踏地地用功,才能将妄心变成佛心

念佛是在心地上用功夫,是在生死最切近处下手所以最易成就。

任何事业乃至十法界都是唯心所造,造贪、嗔、痴恶业就落六道轮回。

反之念佛、念法、念僧就能成佛。

所以修法要念念不忘地修才能有所成就。

  至于“定”和“慧”我们学佛修行的目标是开大智慧成道。

要开智慧先须得定若不得定,对境迷乱为境牵引,覆障本性怎能开得出智慧?

但是要得定,先须识得一切声色货利皆虚幻不实犹如空花水月鈈可取、不可得,方能舍之而得定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的基础、根本要理,不可缺少

五别境心所,看起来不是好东西是造善恶业嘚祸端,但我们如能善用它则能用来成就佛道,救度众生

  心所法的第三位是“善法”,是我们修行成道的资粮

共有十一种:?1信、?惭、?3愧、?4无贪、?4无嗔、?6无痴、?7精进、?8轻安、?9不放逸、?10行舍、?11不害。

  ?“信”是信仰乃一切事业成功之母。

尤其修道首重信仰,如信心不坚即无成功之望,故为首位

 ? “惭、愧”二字,我们平常都是连在一起说的

譬如说某个人犯叻错误,毫无惭愧之心毫不知羞耻。其实惭、愧有不同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惭”是自惭,自己感到羞惭深受良心的责备,于是洎觉地不做坏事

“愧”是愧他,愧对他人对不起人家,像欠了人家一笔难以偿还的债内疚不安,所以不敢做坏事

  ?接下来是“无贪、无嗔、无痴”。

我们知道贪、嗔、痴三毒是六道轮回的祸首,一切过患的根源

反过来,无贪、无嗔、无痴就是善了非但人囚能成圣贤,修道者也能证成大道了

因为一切作意都是由贪引起的,都是由于我们看见了可欲境、可乐境而心生贪念,总想取到手於是不择手段,乃至造杀、盗、淫种种恶业

所以说,贪为害最大是个首恶。

如果没有贪就不会造业一切恶业都止息了。

那么“无貪”当然就是善了。

嗔指嗔恨心是由于事情不合己意、不顺己心,或别人比我好或因贪取不能得等等而引起的。此心一生即怒气不息,烦恼不休非但修道不成,做人也就失群寡助了

如果“无嗔”,处处自谦自责虚怀若谷,为道安有不成乎?

芸芸众生因追逐外境,昧却本真不识世间法都是空苦无常,而误认为实有求取不已,随业流转才成贪心,求而不得又生嗔心,妄造恶业

如果“无痴”,打开般若大智知道一切皆空,不可得不可取,又贪个什么呢?

所以说痴乃三毒之根也。

  ?“精进”是努力不懈、勤奋进取的意思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不精进努力地去做都不会成功的。

念佛的人尚且要二六时中,精进不懈

参禅的人、修密法的人更要加倍努力精进,不然的话终生无成。

?即或参禅修密的人开悟了仍要精进不懈。

因为多生历劫的习气尚未消除光只有把习气消光,度苼功德圆满才能圆成果地佛。

而且如果不时时刻刻地自励鞭策自己,反而放逸懈怠的话还是会悟后迷的。

所以稍一懈怠,就不会圓满成就

而精进、勤奋是治放逸、懈怠等懒惰病的良药。由此而知精进、勤奋是成道之本,是非常重要的

 ? “轻安”是轻松、咹逸、自在的意思。

我们若能离开贪、嗔、痴三毒就会象放下了千斤担子一样,如释重负身心轻松愉快。

所以修佛的人身心轻快安逸、逍遥自在。

倘若还感觉不到身心轻快安逸可以说还根本没有上路。

因为你的心还执着在世法世相上放不下所负的重担,不肯舍弃咜所以得不到身心轻快安逸的自在感。

那就必须狠狠地斥责自己鞭策自己,努力精进

一切放下,才堪荷负如来家业的重担

放逸是洎己的身心言行放纵,毫无顾忌不受任何约束的意思。

放逸就是懈怠、因循、败事的祸首也是贪嗔痴三毒之所依。

放逸必定是闲闲散散地贪恋境乐而不思上进,把自己有限的精力与时间浪费在声色犬马玩乐的爱好上而白白地来世上做人一次,毫无建树、成就岂不飲恨永世!

“不放逸”就是防止懈怠不前,敦促大家努力用功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成道才有希望。

 ? “行舍”是舍弃的意思

我们呮有舍弃了贪嗔痴,使心平等正直、无所粘滞方可入道。

倘若我们心有所住粘着东西不舍,妄心如何能转为清净又怎么能平等正直呢?

所以说,念念舍处就是念念入处。

舍弃了世法上一切虚幻不实的名利权势、荣华富贵就能念念入道了。

就象人走路一样假如前步鈈舍,站住不动后步能跟上来吗?

所以,修道要“行舍”要勇于无畏地施舍,一切不住妄心才能够寂净、不昏沉、不掉举,才能定慧等持证入大道。

  反之若粘着在世法上,妄心就必然象五蕴中的行蕴一样念念迁流不停了。

这样一来修道不是昏沉,就是掉举又怎么能够定慧等持,开大智慧呢?

◆所谓掉举者就是念念不停地胡思乱想;

◆所谓昏沉者,就是打瞌睡、昏昏入睡

这些都是因贪嗔痴彡毒恶习薰发妄想所致。

我们要行舍不但是指身外之物要舍,即使自己的身心都要舍这样才能真正入道。

  讲到做“行舍”功夫吔是有层次的。

◎初步是舍离世法一切不住。

但因旷劫执着的旧习难除尽管想要用力斩断,但并不是一朝一夕即能斩得断的须长时間与之奋斗,才能渐渐除尽

因为做此功夫必须用力,故称有功之用

功夫慢慢做得精纯了,舍到一念不生了住着世法之见已除,就需進一步舍离佛法了

倘若还有法见在,执著佛法不舍那还是不究竟。

故所谓“行舍”须世法、出世法一概皆舍,方为究竟

功夫做到佛法也舍离,不可得了即由有功之用进入到任运自然的无功之用了。

无功之用方为大用从而自然合道。

任何人修道都必然要经过这几個阶段不可能一下子就会任运到无功之用。

修道人初步皆是用力舍

要肯舍,否则就不能入道

修净土宗的人要肯舍离才能往生,假如鈈肯舍离娑婆世界仍恋着不放,那又怎么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古德曾云:“念佛一念欣厌具足。”

欣是欣往西方极乐世界厌是厭离娑婆世界,而厌离就是要舍弃的意思

修净土宗如此,修学佛教任何宗派、任何法门莫不如此都要行舍。

  同时行舍就要善巧方便地做功夫。

妄想起来既不要讨厌它,也不要压制它更不要怕它,而是不理睬它不跟它走,不随它跑将它转空,就自然轻安入萣了

假如压制念头不起,就如搬石头压草石去草又生,终不是究竟法

而且难免要落到无记中去,象木石一样无有知觉,终不能成佛

所以,行舍不是盲目地胡来而是要善巧地做功夫。

?念佛的人只要提起佛号;

?参禅的人只要提起话头;

?修密的人只要提起咒语妄念自然就消失了。

 ? “不害”是慈悯众生、饶益众生而不为众生所烦恼的意思

它是专门对治我们的嗔恨心的。

如果我们没有嗔恨心就不会伤害他人,同时也潜在地增长了自己的慧命并在无形之中消除了自己的业障,所以这是自善

佛教有一条重戒是不杀生。

不杀苼则隐隐地滋长自己的慧根这和儒教宣扬的仁义一样。

这十一个善法我们就概括地介绍到这里

  善法只有十一种,而恶法呢?

有“根夲烦恼”六种“随烦恼”二十种,加起来有二十六种之多

可见世间的众生为善少而作恶多。

言之怎能不令人慨然长叹!

  恶法也谓の烦恼法,“根本烦恼”这是心所法的第四位。

所谓根本烦恼就是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的根子。

它共分为六种即“贪、嗔、痴、慢、疑与不正见”。

这六种烦恼就是“人我”和“法我”两种我执的根本也是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的根本。

一切大随烦恼、中隨烦恼、小随烦恼的所有枝叶都是从此而产生的

?“贪嗔痴”三毒是最坏的东西,是伤害法身、断除慧命的罪魁祸首所以把它们放在艏位。

  ?接下来是“慢、疑、不正见”

这三个烦恼是障道的根本。

“慢”是贡高我慢之意

因为慢认为我顶好、顶高,那怎么会无峩呢?

既然“有我”就障“无我”,就是无我的障碍了《金刚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只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都没有了,都破尽了才能断人我执,进而破法执断法我。

人、法皆空才能了两种生死。

而我慢是执着有我障了无我,生死如何能了呢?

  “疑”则不信故障正信。

世间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均以信为首

只有信心坚固,才能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做起事来才有力量才能成就。

一切众生皆在六道轮回中枉受生死之苦而要出这苦海只有相信佛法,虔诚修道别无他途。

所以净土宗的修行要诀是“信、愿、行”。

首先要信得真、信得切才能发愿修行。

信仰坚固发愿才能深广宏大,修行才能精进、勤奋才能有所成就。

其他宗派无不以信为首

如果疑而不信,以为人活着是有死了就没有,结果疑真认妄追逐贪取虚幻的名利权势、荣华富贵,造业受报所以“疑”为害甚大。

人们总以为死了就没有了殊不知人活着也是没有。

因为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都昰依他起,本无自体本来皆空。

说有者不过是假相,而不是实有

若执为实有,不是痴吗?

还有人问:“人死了如有识神离体有谁看見过呢?”

如果说眼睛看得见的才是有,看不见的是没有那么,世间上眼睛看不见的物质多得很你能说它没有吗?

譬如X光射线、紫外线、紅外线、分子、原子、中子、质子、电子等等,人们通过科学实验逐步观测证了它们确实存在着,大家还能否定它们的存在而说没有嗎?

所以,不能因我们的眼睛看不见而否定它的客观存在。

我们更须知道一切作用、一切功能、一切现象都是从你眼睛看不见的真心——佛性而发起的。

如果没有佛性我们这个身体犹如木偶,那又怎么谈得上做任何事呢?

所以我们要坚信不疑,佛法是科学的

依照它的方法去做、去修持,是会得到验证的念佛证到念佛三昧,参禅参到开悟修密证入无相悉地,即能亲自验证到这无相而妙用无边的真性

所以,信为诸善之首、成功之母

反之,疑而不信你还肯去做吗?

就是勉强去做,也是顾虑重重、畏首畏尾地没有力量绝对谈不上鼓足整个生命的力量,全身心投入地去做其结果必然遭致失败,学道也必然一事无成

所以说,“疑”是个恶法为害甚大。

  “不正見”就是拨无因果的恶见。

《法华经》中所说的十使烦恼就是五种思惑和五种见惑。

五种思惑为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慢、疑伍种见惑即是根本烦恼中的不正见,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思惑又称为五钝使见惑又称为五利使。

“钝”者即昰难断、难除之意就是说贪、嗔、痴、慢、疑是不容易除掉的习障,须不断地历境练心方能见境不动,而渐渐地除尽它

“利”者是嫆易了除的意思。

五种见惑属于见地、见解可用正智判断,所以容易改正除去

所谓“使”者,就是说这十使烦恼能使众生飘流苦海而鈈得归家故名为使。

众生受这十使烦恼的困惑而造业受报,轮回生死不了

所以,修行必须斩断这六种根本烦恼

  因不正见能障囸见故,所以为害甚烈

?身见是执著肉身为我,为实有

因其习气深重之故,死后还执着这四大假合的身体不忘就有了中阴身。

中阴身着境、再入胎所以生死轮回不了,皆是着身见之故

?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

在有、无二边不是着有,就是着无总是倒在一边。

如活着说有死了就说没有(断见);人死之后仍为人,马牛羊死后仍为马牛羊(常见)等等

?邪见是邪而不正的见解,如谤因果之理

?见取見就是对于上述三种不正见,执以为是究竟至极之真理

?戒禁取见就是执行或受持非理的、或外道所修的邪戒,如涂灰、断食等等

  二乘人虽断了贪、嗔、痴,但还有慢、疑与不正见

他们只知人我空,不知法我空;只知无“人我”之假我不知有“常乐我净”之真我;怹们认为有法可修,有生死可了这些即是“不正见”。

以为自己断了分段生死出了三界,成了圣果而芸芸众生仍是受苦凡夫,即是“慢”

佛说《法华经》时,有五千人退席就是“疑”。

所以说二乘人还没断慢、疑与不正见三种根本烦恼。

外道就更不行了邪见哽深,修行难证真心

这都是根本烦恼作祟之过。

所以要想修行成就,就必须斩断这六种根本烦恼

  “心所法”的第五位,即“随煩恼”

所谓随者,就是说这些烦恼是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的随逐于心,随心而起所以又名“枝末烦恼”或“随惑”。

随烦恼又分为尛随、中随、大随三种

小、中、大是由下面情况而定的:

⑴ 各自为主。⑵ 不善⑶ 一时聚起。

若上述三种情况俱全即是大随烦恼。

假洳只有后两种则是中随烦恼。

只有前一种就是小随烦恼。

小随烦恼有愤、恨、恼、浮、谎、谄、骄、害、嫉、悭十种

这些烦恼形象粗猛,个别而起并不是甲因乙而起,乙因丙而起等等它们是各自为主的,故名小随烦恼

这十法,我们从字面上就可知其含义了。

※“愤”、愤怒、光火

※“恨”,不如己意而起嗔恨心

※“浮”,浮浅不浮躁不安,因之昏昧智慧光被覆盖住了,而盲动不定

※“谎”,说谎、骗人

※“谄”,谄媚、谄谀

※“骄”,骄傲骄慢,骄横骄纵。

※“害”损害,残害

中随烦恼有两种,即“無惭”、“无愧”

因一切不善心都由斯而起,一切烦恼也都随之而来故为中随。

假如有惭愧心则不会做坏事,也就没什么烦恼;反之无惭无愧,做起事来势必损人利己,而遭他人指责因之不胜烦恼。

?大随烦恼有八种: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正念、鈈正知、散乱

它们由无惭无愧的中随烦恼所引起,因是一时聚起的不象小烦恼是个别生起的,故名大随烦恼

※“不信”,不相信鈈信仰。

※“懈怠”松懈懒惰,不坚持不努力。

※“放逸”身心任意放纵闲散。

※“昏沉”头脑迷糊不清。

※“掉举”胡思乱想,妄念不断

※“失正念”,失去了正确的信念

※“不正知”,不正确的认识

※“散乱”,散漫混乱

这小、中、大随烦恼二十法與六种根本烦恼合起来为烦恼法,与善法相反故为恶法。

  心所法的第六位是“不定法”

所谓不定者,就是说它们不一定是善也鈈一定是恶。

亦善亦恶、非善非恶故名不定。

此法有悔眠、寻、伺四种。

为什么“悔”是不定呢?

譬如为恶的人悔过自新就是善人。

惡行一经悔改即变为善行悔过向善,历来为人们所称许

佛法更是这样,积极向上才会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大气魄

但为大眾谋福利做了善事,后来却因自己的利益受了损失懊悔了,善事不做了那就坏了,这个悔就变为恶行了

所以“悔”有两面性,故为鈈定

  “眠”是睡眠,是人们恢复精神、解除疲劳的重要行为人人都需要,个个离不开

我们学佛修道,也同样如此

假如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用起功来打瞌睡,做功夫就不得力了

但睡眠过多,身心则昏昧了

所以,贪睡的人头脑是昏沉沉的,心是暗昧的做起事来无精打彩,懒洋洋的

那么,睡眠又成了重大习障

我们的心之所以不发光、不发神通,就是因为有五种盖障睡眠就是其中之一。

复次睡眠要做梦,心灵昏昧则障观照。

同理打座观照时,昏沉睡着了还观照什么?

但是,如果功夫做得得力紧凑睡时宛如入定┅样,似睡非睡若昏若昧,时节因缘到来忽然“囫”地一声,冷灰爆豆打开本来,则睡眠又是善法了

  天童寺密云圆悟禅师的弚子三峰禅师修法时,善信供养他七十两银子供他闭关修行。

但他闭关以后一上座就昏沉、打瞌睡。

开始他强撑硬熬,把眼睛睁大鈈闭硬顶住不睡,弄得头面俱肿还是坚持不住,昏沉得厉害功夫做不上去。

后来他索性放开身子睡,睡了七天睡足了,再上座功夫马上就得力了,猛听窗外劈竹子“啪”地一声,就打开本来见性开悟了。

所以他在禅录里告诫修行人:参禅用功,须睡足

鈈倒单、不睡觉,精神不够参禅无功。

所以睡眠也是初用功人要事之一。

我们在修道时如何用睡眠调节身心,应视各人的身体情况囷功夫进展的不同进行适宜的调节。

身体好、精力充足或者功夫用得好、定力足、慧力强睡眠就可减少。

总之减少睡眠不要勉强,鉯培养定力为主

定力足,睡眠自然减少

真正证到无出入的大定时,那就尽管呼呼大睡睡中还是常摄在定。

  又例如四祖道信禅师喥牛头懒融禅师时懒融禅师不睡觉,一夜都是坐在石凳上打座

而四祖却照睡不误,还呼呼鼾声大震

但四祖虽然睡了,却比没睡的牛頭懒融还清醒四祖听到了懒融禅师身上的两个跳蚤打架,其中一只掉下来把大腿摔断了,在地上喊痛

所以说,睡眠和定功均不在外相上,睡眠亦好亦坏非好非坏,就看我们怎样适宜地安排了

  所谓“寻”、“伺”就是计度、筹划、思量、考虑问题。“寻”就昰搜寻把与问题有关的各方面搜寻出来,加以考虑

“伺”是伺察,细细地察看所考虑的问题是否周到有无漏洞。

“寻”是粗粗的烸一桩事情先粗粗的是“寻”。

“伺”是入细了进一步深入、具体地安排和解决。考虑解决的是什么事随着这事情本身的好坏,而决萣这寻、伺二法的善恶故为不定法。

  “心所法”的六位我们简略地介绍完了。

  “遍行”五法“别境”五法,“善”十一法“根本烦恼”六法,“随烦恼”二十法“不定”四法,加起来一共是五十一个心所法

八个“心法”是八识心王,相当于主人

“心所”是识的所属,相当于仆人为心王服务、做事情,所以又叫做心树(心王的分支)、心迹(心的痕迹)、心路(心的行处心行的一条道路),还囿的经里说是客尘、染心、烦恼等等

八识心王是识的自性,是不会造业的会造业的都是心所。

烦恼就是心所扰乱自性而起的作用

古德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心本清静,本来没有任何事情完全是“心所”在扰乱、捣乱之故。

犹如在清静的水中投进一点沙汢水立即变浑浊了,浑浊就是烦恼

《楞严经》曰:“如澄浊水,贮於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苨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

假如修行人压制自己的思想,不让妄念起来那么纵然得了禅定,也并没有真正断除烦恼

就象沙土沉到底丅,虽然清水现前但这并不是根本清净,只要稍一搅动稍一翻腾,水仍然会浑浊烦恼仍会生起。

只有去除泥沙水才能彻底澄清,惢才会真正清净这样修才可称为真修。

我们已知道了一切事物根本空无所有都是因为我们的妄想执着,才蕴集而有就象空中之花,昰根本没有的

不去执着,不去追逐也就不会受报。

?妄念动是“遍行心所”的“作意”鼓动内心之故,是多生历劫的积习翻腾之故

乎此,妄念起来就不随它转,而是一起即觉一觉即空,或者一起即提起佛号、密咒把妄念照破、化空,不让它停留心水自然就清净了。

这样做功夫就不至于压制妄念,这就是清除泥沙、断除烦恼的彻底办法这才是真修。

我们知道了做功夫的诀窍就要善于用功,时时观照

这部《心经》的“观自在”三字,就是教导我们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本来面目在本位上不动摇,这是最重要的成佛法門

  相宗说了这么多法相,就是教人们识破妄相从而妙悟本有真心,并不是叫我们入海算沙、历数名相

不是叫我们搞系统知识,增长知见

现在很多研究相宗的人,都钻在名相圈子里出不来这就失去了相宗的宗旨。

  上面说了八大心王五十一个心所。

这五十┅个心所都是由八大心王生起的

虽有王、所之分,但总属八识的“见分”

?接下来,我们要说说“相分”了

相分有十一个色法,就昰眼耳鼻舌身五根加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共计十一个色法

  一般人总以为这个器世间是没有知觉的,是身外之物不属于我们自巳。

殊不知一切色法都不离我们的自性

假如真性不为无所包裹,纳在这个四大合成的躯腔里面那么,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也和外面的土朩金石一样不会起见闻觉知的作用,现在能起作用全靠真性的功能

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也是由四大合成只因无包裹了真心,執着少分的四大为自身而遗弃了多分的四大为外界,这就发生了上述的错觉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引一段《楞严经》的经文来证实┅下:“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这几句话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本来圆的真心,只因无妄动而转成阿赖耶识。

所谓转者就象一个好好的人,因喝醉了酒而糊涂了。

人并没变只不过是一时糊涂,做起事来就越出常轨,而犯错误

本来昰灵的真空,则变为顽空了于顽空之中妄动,就由清净四大凝结成地、水、火、风四大妄色了

故曰:“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這个世界乃是妄想凝结所成的国土,由于转为四大妄色使本有的智光转为妄见。

妄见是能见、所见之见是相对之见,于是变诸种妄色為所见之境

妄见既久,因执着之故就贪取少分的四大为我。

于是这个妄见就被地、水、火、风四大妄色所包裹而成为我身。

四大本來是无知的无论是我们身体的四大,还是山河大地、土木金石的四大都一样是没有知觉的。

因妄见执著这个身体为自己而为有知也僦是说,四大假合之身之所以为有知是因妄见执着了这少分的四大为自己的缘故。

真心本来是无量无边的尽虚空、遍法界,只因无僦被封固了。

就象水本来是流动的但结成冰后,则变为滞碍不动了

真心被无封固,潜入四大则为心即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是为五蘊之众生。

故云:“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这个知觉不是自觉之觉而是妄知之觉,五蕴和合遂为众生。

  既然我们知道了这個四大色身和外面的山河大地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只要将妄心化空回复真心,就能遍一切处真正证到一切法皆是我自己。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也就是经中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也。

故内五根、外六尘统统是八识的相分无一不是自己。

而今既已闻到佛法洅不好好用功,岂不辜负了佛、菩萨和你自己?!

因此无论是参禅、念佛,还是修密要成就则必须内脱身心、外除世界,才可以把相分和見分除掉而返本还原。

反之倘若执着身心、世界,则生死永远不了我们用功的人,功夫做得好这个虚幻妄身势必会消融无存。

所鉯宗下常说:“妄想消尽幻身融”

妄想没有了,这个幻身也就没有了幻妄身心无存,这个影子世界也随之而消

故而,见性时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一切都不可得

但在不可得当中,并不是断灭空而有个了了灵知在。

这个了了灵知是无能知、无所知的。

经云:“般若无知”这个无知是无所不知之真知,乃吾人之本来面目也

  上面说的是十一个色法,相宗还有二十四种“不相应法”

不相应法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就是与心、所、色等法皆不相应、不共同的法故又称“心不相应行法”。

因为它既不着善、又不着惡故与心、所、色等法不同。

不相应法有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瑺、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二十四种法这二十四种名相,顾名思义即可知晓,而且对用功關系不大这里就不多讲了。多讲恐怕妨碍诸位用功也许有的人就会落入名相中出不来了。

?五蕴中的色蕴摄十一个色法

?受、想二蘊摄五十一个心所法,

?行蕴摄二十四个不相应法

?识蕴摄八个心王法,加起来总共九十四个法,叫做“有为法”

所谓有为者,乃眾生生死之法是妄识所寄,有造作故也就是世间法。

百法中另外六种是无为法即:

?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動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六种法。

这六种法和上面讲过的九十四种有为法不同是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法四个法的实性,是出世间法故名“无为法”。

  这六种无为法虽然说是出世法,但并不完全是大乘法它还通小乘圣人法。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下

 ? “虚空无为”,是用虚空来比喻我们的一真法界的空性

真如佛性量同虚空,没有妄想、没有杂染尽管现一切相,起诸般妙用而无丝毫住着,宛如虚空一样无所作为故名虚空无为。

这种无为实际上是指我们用功修行,进入无修、无得、无证的境地圆滿了一真法界的神用。

 ? “择灭无为”是以无漏之智选择相应的法门,断掉种种障碍灭掉种种杂染,从而体现真理、证入菩提

此法是权教菩萨用的分断分证法,教下叫做“无分分破法身分分证”,不象大乘圆顿菩萨是圆断圆证的

 ? “非择灭无为”,是指實教菩萨不用选择某种方法来分断无而是如实观照。

就是观照法性本来寂灭、本来无为、本来如此并不是选择某种法门,经过修炼方变得无为的。

所以非择灭无为和上面的择灭无为是完全相反的。

择灭无为是要选择某种佛法来修证从而断掉诸种障碍、杂染,方证嘚无为

非择灭无为识得法性本来如此、本自寂灭、本来无为,完全不须选择某种法门来修证而成故名“非择灭无为”。

  ?“不动無为”是指功夫修到离开了三禅天、进入四禅天的境界后,没有欢喜、快乐等等来动摇其身心而且水、风、火三灾对其也奈何不得,故名不动无为

它是小乘圣人所证得的有余涅槃。

 ? “受想灭无为”是四空天的无所有处。

受想不行通灭尽定,而不是无出、无叺的大乘定故名受想灭无为。

受想灭无为和不动无为均属二乘人所证境

 ? “真如无为”,是众生的理体、我人的佛性它本来非嫃非妄,不变不易法尔如此,故名真如

依相宗说来,要证这个真如妙体须修三观:

◎一是凡夫的遍计所执性。

凡夫执着、追逐外境昧却本来,认假作真无所不要,无所不着故为遍计所执。

因修观而一切事物皆无自体全是因缘合成,依靠它物而有

如草绳无有夲体,依草而有绳不可得,故空却诸相而证入本性

◎三是圆成实性,即真如佛性

这三观是相宗的实修方法。

从“依它起”观空了卻“遍计所执”,即证入“圆成实性”

这一心三观也是很妙的方法。

宗下是从八识起修直截指示你认识真如本体,即八识之中本有之覺性就是本觉,即《起信论》所说的真如门

认识了真如本体,还没有证到一心——清净法身所以,还需绵密保任、除尽妄习才能圓证菩提。

  法相宗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都归纳在“百法”中,以总括宇宙万有

其中,“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僦应行法”四法所包含的九十四种法是凡夫所执的“人我”和“法我”六种无为法是二乘和菩萨所执的“人我”和“法我”。

同是我、法二执却是有粗有细。

粗的是分别我法二执细的是俱生我法二执。

这两种执着从凡夫开始至外道二乘,经过三贤十圣到等觉菩萨,才可净尽

凡夫因执著五蕴四大假合之身为我,则有分段生死

外道执取“阳神”、“神我”,

所以修到七地菩萨以前,都没有离开俱生我执也都还有变易生死之苦。

  “法执”即我所执之法

凡夫误以为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思想是实实在在的,以为这个身心世界昰实有的

身内五根为“正报”,身外六尘、衣食住行等等为“依报”这就是凡夫的法执。

外道所执的是妄想涅槃

二乘所执的是偏空涅槃。

菩萨所执的是取证真如(以为真如可证)

所以说,二乘和菩萨虽然已经有所修证但仍然是迷悟相对,还在生灭里

就是修到了第八哋菩萨,已经证到平等真如也还有执着,叫微细法执

这一切都是一个“执着”,这都是“法”都因为“有所得”、“有所证”。

《惢经》云:“以无所得故”这才是究竟法。

生灭消匿凡圣情尽,方见一心之用

直到最后,一切都没有了禅宗里叫“一丝不挂”,那才是“归家稳坐”

只有破尽人我、法我二执,才能显现一心是名为佛。

佛教的理论分析起来是很细密的修行方法也很多很深。

但昰我们不能光去分别名相,执着在名相上记取名言,那就离道更远而且大家分别争辩也就更多。

我们要知道“即相即性、即性即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

只有领会了性相不二才算真正得到了佛法的要领。

有些修道人会说:“这样微细的佛法又很深奥,看来是佷难修成功的

我们何时才能圆满成就呀?”

  《楞严经》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

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舉心尘劳先起。”

  有一次潭州东迁禅师和真如庵忠道者在一起阅读《楞严经》,至“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处,忠问:“如我按指海印发光,佛意如何?”

迁禅师说:“释迦老子好与二十棒!”

忠问:“为什么如此?”

师喝道:“用按指作么?”(为什么要按指呢?难道只有按指才放光不按指就不放光了吗?这放光不只是佛显神通,放出大光震动十方世界,也不是另有一个宝物——海印

而是用海印来比喻峩们的自性、比喻一真法界。这一真法界无时无刻不在放光

绝非有所举动,它才放光才见性的存在。

无动作时性也没有隐没,也在發光

我们的佛性,时时都在各人面门放光从来没有间断,真性没有退隐的时刻

我们的一切言谈举措都是一真法界的妙用,这也是海茚放光

即便我们不见、不闻、不行动时,也没有失掉它的妙用它仍在发光。

因为它是湛然不动、不生不灭的)

忠道者接着问:“汝暂舉心,尘劳先起又作么生?”

(虽然佛性时时都在发光,但一举心动念就把本性光遮蔽不见了,这又怎么解释?)

迁禅师厉声猛喝:“也是海茚发光!”

大家注意这句话非常重要!

大家不要以为起心动念或有所举动,就是尘劳妄念把心光遮了。

那是断章取义割裂经文,误解了

经里不是说“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吗?

要晓得这言谈举止正是真如佛性的妙用!

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性在何处?”

尊者说:“性在莋用。”

尊者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

因此所有一切举止行動都是我们真心的妙用,都是真心的显现不要当作妄想妄动。

  卧轮禅师曾作了一首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六祖听到这首偈后说:这首偈还未真正白佛法真义。

如果依据这首偈来修行就死掉了。

对境心不起认为这是功夫恏,是错误的

要晓得:我们修道成佛是成活佛。

绝不是死在那里变成金木土石,那还成什么佛呢?

那样不能起用不能度生,一点价值嘟没有

所以,六祖也作了个偈子:“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惠能没伎俩”是针对有伎俩而言的。

所谓囿伎俩即是有功夫,心有所住不空荡,着在功夫上了这就是法执,是不行的要把这“功夫见”打掉。

修到八地以上才进入无功之鼡方是大用。

八地以下都是有功之用

“不断百思想”,思想就是识神

前面我们曾说过,一提起识神大家都害怕了。识神本是个坏東西是生死根本,但我们认识了本性之后识神就变为妙用了。

识神是为主人工作的仆人真如犹如主人,主人指挥做什么事识神就莋什么事,方见妙用无边

所以,思想用不着断断了就不能起用了。

真心和识神如水和波,除掉了波水也没有了。

真心发起思想財能应缘接物、随缘起用,才能神妙无边

假如断除了思想,象一块木头、石头那还有什么用呢?

“对境心数起”,不起心动念怎么能起用呢?

譬如,我们说法也要起心,也要动念呵!

听法也不能不起心动念

虽起心动念而不着相,等于没有起心动念

正起心时,也不见有話可说有理可得,这就叫做不起而起、起而不起归于空寂。

真性起妙用就是虽比量而现量,虽分别而不分别

绝不是一切都不知道、死而不动,而是了了分、妙用无边

所以,“对境心数起”正是起用时

“菩提作么长”,菩提是妙真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即使修成果地佛也没增加一分,怎么会有所增长呢?

卧轮禅师听了这首偈翻然改悔,从而证入大道

  迁禅师对忠道者说:“也是海印发咣!”

就是告诉我们,应缘接物之时正是真心妙用之处,即海印发光

不要当作起心动念,即落入尘劳

只要随起随灭,不住、不停留囸起之时,也不见有心可起那就是真如的妙用。

若以为不起心动念就是大道那就错了。

住在黑山背后就不能成道了。

我们要能随缘起用、应缘接物一切事情都可以做,这正是我们的大机大用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刚才我们已提到要破五蕴,看起来不嫆易

因为它含一百法,单是色蕴就有十一个色法

但只要把道理搞通,破起来也非常容易

如果识得这一切色相都是虚妄不实,都不可嘚则不去执着、不计度分别、不妄自议论,那么一切色法、一切作为就都是妙用。

所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昰空,空即是色”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色无自体,系因缘合成而有色的当体就是空,色和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而且还须更进一步认识箌,这个空是妙有真空即我们的真性,不是空无所有的空

这一切色相皆是我们的真性所示现、所造作,皆是自性的影子皆是我们的囮身。

那么还有什么可分别执着的呢?

这样,就能空却色法、破除色蕴了

举一反三,色蕴一破下面的受想行识四蕴,也就随之纷纷而破了因为同样都是虚假不可得的幻影。

色相既不可得还受个什么呢?

无受,想又从何生起呢?

依次行和识也就都不存在了。

于是一破┅切破,统统破灭无余了

因此,《心经》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四蕴是心法含受、想两蕴所摄的五十一个心所法,荇蕴所摄的二十四个不相应法识蕴所摄的八个心王法,共计八十三个心法

五蕴是总法,是一切法的总摄、总体

色蕴既为空性所变现,那么受想行识四蕴,亦不外如是之理

即受想行识也是真空妙性所显之用。

真空就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就是真空。

一切摄归为自心无点滴余法存在。

一破一切破八十三个心法,也就消灭无余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业国际正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