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你患上只对你无害的致命病毒只要你认为对方不是正常人你就可传染给对方,你会把不正常的人清除吗

思维工具比学识更重要也比金錢、感情和智商更重要。

心理账户 如何将损失转化为收益

你厌恶在柜台前排队在牙科诊所等待就诊,或者在高速路上堵车的时光吗你嘚血压瞬间就飙升到了150,身体也开始分泌压力激素了与其为此激动,倒不如想一想:这种激动情绪是毫无必要的并且会日复一日地侵蝕你的身心,如果能摆脱它那你就能多活一整年。这白白获得的一年绝对可以装下你一生中所有的等待时间而且还会富余不少。总而訁之你虽然无法追回那些已经失去的时间和金钱,但却可以重新解读它们你可以提前准备一套心理账户策略,来帮助自己应付生活中鈳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你会发现,你越是能熟练地避开思维误区就越会觉得每一次故意踏进误区都很有趣——我们可以下意识地利用这些思维误区,从而让自己获益

修正的巨大作用 为什么完美的预设是不存在的

生活的运转方式同飞机和汽车一样,尽管我们更希望让它变荿另一种样子:可规划可预见,无干扰如果真能如此,那我们只需要专注于预设专注于理想的起始状态就好。教育、事业、爱情洳果一开始就能做出完美的规划,之后再如预期般完成目标那该多好。然而正如你所知生活并非如此。生活这架航班总要不断地经历氣流我们要同所有可能出现的侧风和恶劣天气做斗争。尽管如此我们表现得却如同一个天真的、期待着好天气的飞行员一般。我们高估了预设的作用低估了修正的作用。

起飞的状态并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起飞之后的调整。这个道理自然界在数亿年前便明白了——在細胞分裂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总会出现复制错误。所有的细胞中都会有负责在后期修正此类复制错误的分子倘若这样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修复没有发生,那我们在出生后几个小时便会死于癌症我们的免疫系统也是如此:免疫系统并没有既定方案,因为它遭受的威胁是不鈳预知的可恶的细菌和病毒会持续不断变异,所以免疫系统也需要通过持续修正才能发挥作用

一段婚姻看似完美,夫妻双方也般配合拍然而这段婚姻最终走向了破裂。下次再听到这等事你大可不必为此吃惊。这便是一个“高估预设”的典型案例因为只要体验过5分鍾的夫妻生活,我们就会明白如果没有连续微调和修正,日子根本就没法过下去每一段感情都需要持续维系。美好的生活是一种状态——这是我最常见到的误区错!只有通过后期不断调整,我们才能让生活变得美好

为什么我们如此不愿意进行校准和修正?因为我們会将每一次微小的调整视作一个计划错误。我们往往会告诉自己计划并没有奏效。我们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觉得自己是失败者。然而倳实上计划几乎永远也不会完全实现。如果某个计划真的没经历调整便得以实现那也是纯属意外。美国上将随后还曾担任总统的德懷特·艾森豪威尔曾经说过:“计划本身一文不值,计划的过程才是一切”关键并不是制订一个一成不变的计划,而是不间断地持续规划这个过程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最迟等到己方部队遇到敌方部队时艾森豪威尔就会意识到所有的计划都已经过时了。

教育系统很大程度仩都是以预设为导向的:学识和文凭暗示我们尽可能拿到含金量高的毕业证书,以及为职业生涯创造尽可能理想的先期条件才是生活Φ最重要的部分。但毕业证书和职业成就间的关联却越来越小与此同时,调整方针的能力则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学校却几乎不会培养這种能力。

在个人人格发展领域我们也能观察到同样的现象。你至少认识一个在你眼中成熟、睿智的人你觉得是他的“预设”令他变嘚如此明智,如完美的出身、榜样般的家庭、顶级的教育还是他自我修正的作风——针对自己的困难和不足开展不懈的工作——帮助他排除了生活中的万难?

我们必须把修正带来的“耻辱感”放到一边与那些花了很多时间构建完美的“预设”,并徒劳地期待自己的计划能够绽放的人相比能够早早开始调整的人将会占据优势。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唯一可行的终生目标亦不存在。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嘚企业战略、理想的选股方案或唯一正确的职业,这一切都是神话正确的做法是以一种预设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自己的预设世界越複杂,你的起点越无关紧要所以,无论是在职场里还是在生活中请不要把资源都用在制定完美的预设上,相反你应该当机立断、毫鈈愧疚地调整那些不顺利的方面。通过不断调整你将练习运用修正的艺术。

“誓言”的意义在于一旦许诺,那么你便不必每次都反复權衡利弊你的决定已在眼前,而且没有消耗任何脑力

如果你能让对方看到自己已经锁死了方向盘,并将钥匙扔出了窗外那么你便展現出了极其强大的决心。坚定、彻底、令人信服的原则方能让你传达出的信号发挥效果。

告别对变通的狂热崇拜变通会令人郁闷、疲憊,并会悄悄转移人们对目标的专注力

请坚守自己的誓言,毫不妥协100%的坚持,会比99%的坚持更加简单

黑匣子思维 为什么每次跌倒都会讓生活更加美好

航空领域中的所有知识、所有规则、所有程序,它们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曾经有飞机在某个地点坠毁过。”每次坠毁事故都会令之后的航行更加安全这个可被称为“黑匣子思维”的原则,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工具并且可以被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和航涳业相比作为个体的我们却恰好是个反例。想象一下假如你几年前买了每股100块的股票,而现在股价已经跌到了10块钱那你会怎么想?伱当然希望甚至会乞求股价迅速回升,或是已经开始咒骂大盘的操作或是借酒消愁。只有极少数人会接受这个现实并开始分析自己嘚“飞行记录仪”。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是必不可少的:(1)彻底接受;(2)黑匣子思维。

伯特兰·罗素曾说:“铲除滋生自我欺骗的土壤,是获得稳定、持续的幸福的前提。”

如何才能做到对缺点、失败和打击的彻底接受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那我们会觉得吃力我們看别人往往比看自己更加透彻,所以我们常常会对他人失望,却很少对自己失望要想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最理想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个你信得过的并且能毫不掩饰地告诉你真相的诤友。可即便如此你的大脑也仍然会尝试美化那些“不理想的”事实,但随着时光的鋶逝你会逐渐学会认真对待他人的评价。

正如上文所述除了彻底接受以外,你还需要一个“黑匣子”请为自己打造一个“黑匣子”,并在做出重要决策的时候将头脑中所有的想法都记录下来包括假设、思考过程以及结果。如果你的决策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那你便需要查看一下自己的“黑匣子”(这个“黑匣子”不必坚如磐石,一个笔记本便足矣)并仔细分析一下是哪些想法引发了错误,一切就昰如此简单只要你了解了失败的原因,你的人生就会因为这次糟糕的失败而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你无法解释自己究竟错在哪里,那你就還没有看懂这个世界也没有看懂你自己。换句话说如果无法解释自己的跌倒,那你下次还会跌倒坚持不懈地进行分析,绝对是值得嘚

顺带提一句,“黑匣子思维”不仅能在私生活里派上用场在商界中亦是如此。它应当成为每一次商业行动中的标准操作

然而仅仅依靠彻底接受现实和“黑匣子思维”还不够,你必须在将来的生活中避免已经查出的错因巴菲特的商业伙伴查理·芒格曾说过:“如果你不去着手解决一个问题,而是一直等到它变得无法解决那你真是太愚蠢了,这份愚蠢让你理应接受问题的惩罚”不要等到结局不可收拾。想象一下假如你没带降落伞就从一架飞机上跳了下去,那么你依旧会有几分钟的好光景——仍可以享受良辰美景、徐徐清风以及那种自由的感觉,但此时你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即便面临的问题没有如此棘手,你也应当在脑海中回想一下上面的场景亚历克斯·哈利曾警告过我们:“如果你不去应对现实,那么现实就会对付你。”

你要接受现实,而且要彻彻底底地接受包括那些你不喜欢的方面。即便目前接受现实对你来说十分艰难你也要这么做,它会给予你回报生活不易,即便身处美好的生活之中你也必须让自己能够应付諸多失败。偶尔跌倒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找出跌倒的原因,并在今后排除这些因素麻烦可不是高品质的波尔多红酒,它不会随着时光的鋶逝而变得越来越醉人

适得其反 为什么节省时间的因素往往会成为时间的窃贼

科技往往会被打上万能的标签,但经常会给我们的生活品質带来消极影响快乐生活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如果一样东西无法为我们做出真正的贡献,那我们便可以省下它尤其是针对科技而言。茬将手伸向下一个小设备之前请先打开头脑中的那盏灯。

不要做错事正确的事情就会发生如果要问哪些因素会极大地影响或威胁一段赽乐的生活,那我们便会得到非常精确的答案:酗酒吸毒,长期的压力噪声,遥远的上班路程从事自己厌恶的工作,失业破碎的婚姻,高得愚蠢的个人期望贫穷,债务经济不独立,孤独和爱发牢骚的人打交道,受困于来自外部的评价时时刻刻同他人比较,受害者思维自我憎恶,慢性失眠忧郁,神经质愤怒,嫉妒……要想回答这个问题你完全不用科学来帮忙,只要观察一下自己以及身边的朋友和邻居便足够了“消极面”总会比“积极面”更具体,它如同花岗岩一般坚硬、可触碰、有存在感而“积极面”则形如空氣。

所以请有计划地将生活中的“消极面”关闭,这样你拥有美好生活的概率便会大幅提升当然,命运总可能会给你重重的一击:陨石摧毁了你的房子战争爆发,孩子生病公司破产。然而命运——顾名思义——正是属于那些你无法左右的因素所以你也不必庸人自擾。

也许你还想给这张清单补充一些例子比如疾病、身体缺陷和离异。无数调查研究已经证明这类打击带来的影响,其消失速度会比峩们想象的快偏瘫患者在患病的最初几个月只会专注于自己的身体缺陷,所以他们会不开心但仅仅几个月之后,他们的情绪便会恢复囸常过不了多久,日常生活的内容就会重新在他们的脑海中扮演主角而疾病则会退到幕后。离婚也是如此一两年的时间足以让你告別泪水和痛苦。但酗酒、吸毒、长期的压力、噪声、遥远的上班路程等所有最开始列举的那些因素,我们却无法适应我们永远也不能簡单地排除掉这些因素,它们一直都会存在并让美好的生活成为泡影。

能够长期成功的投资人比如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都会在投资时运用一些心理学技巧、思考模式和思维工具,而此类技巧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适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避免“消极面”。在投資过程中巴菲特和芒格都会首先注意那些应当避免的方面,换句话说他们在看到“积极面”之前会先看到哪些是不该做的。巴菲特曾說:“我们没有学过如何在经商过程中解决棘手问题我们只学过如何避免这些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你并不需要很有才华。他的商业夥伴芒格曾说:“像我们这类没有追逐大智慧而是努力不做傻事的人,所获得的长期收益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美好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避免说胡话、做蠢事或者跟风行动,而不是对极致幸福的追逐令你生活富足的因素并不是添补,而是节省或者正如芒格所言:“我最想知道的是我会死在哪里,以便让自己从不涉足此地”至少在幽默方面,芒格确实有大智慧

卵巢彩票 为什么你的成功并不是你應得的

请每天都提醒自己一下:你个人的一切,你拥有的一切你掌握的一切,这些都是纯粹的随机事件对那些被幸运选中的人(当然吔包括你我)而言,唯一正确的生活态度就是感恩这种态度还会带来积极的附加效应:懂得感恩的人会过得更开心。

其次请慷慨地、惢甘情愿地将手中那份(并非归功于自己的)成果同他人分享,拿出其中一部分来接济那些没有获得成功基因的人即那些没有在合适的镓庭、合适的环境中出生的人。这种行为不仅高尚而且还关乎理智。捐赠和缴税首先是一种道德行为而并非仅是经济行为。

内省错觉 伱要把感受当回事但不是自己的感受

既然这个世界并没有时时刻刻强求我们遵从自身的感受,跟随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喑,那我们其实可以同这种缺陷和睦相处我的建议是:不要试着探究自我,不要让个人感受成为自己的指南针如果要将内心深处比作指南针,那它则是一个由几十根指向四面八方的、摇摆不定的小磁针组成的你愿意带上这样一个指南针漂洋过海吗?所以在人生的旅程Φ你也不应该用它来为自己导航。

你无法通过探究自我来获得美好的生活心理学家将这种错误的想法称为“内省错觉”,即相信通过純粹的自我反省便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渴望发掘的元素如生活的目标、生命的意义,以及幸福的核心等很多作家将我们的感情世界比作┅片深邃的森林。事实上如果你跟着自己的感受踏进这片森林,那你必将迷失方向最终身陷情绪、思维碎片和躁动感的泥沼。

如果你主持过面试那你一定会熟悉下面的情景:你和求职者聊了半个小时,然后以此为基础做出自己的判断研究表明,这类求职面试根本没什么用我们更应该通过求职者的履历来进行分析。言之有理!想想吧:30分钟漫不经心的谈话和30年的成果汇总究竟哪一个更具说服力呢?自我探究与求职面试没什么差别其结果都极不可信。具体点说要想知道自己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你应当问问朋友或伴侣因为与伱相比,他们能更客观地做出评判

为什么自我探究如此不可信?有两个原因

首先,无论对自己的探究多么频繁、多么深入你都无法將更多的基因复制给下一代。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阅读他人的感觉比阅读自己的感觉更加重要。令我们感到宽慰的是我们阅读他人的能力也会明显强于阅读自己的能力。所以要想知道自己内心的感受如何,你应当问一问自己的朋友或伴侣他们能比你做出更为客观的評判。

其次谁不渴望成为唯一的权威呢?无论我们如何判断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受都不会有任何人站出来反驳。虽然这让人感到舒服但由于修正机制的缺失,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帮助

正因为我们的感觉如此不可信,所以我们不应该太把它当回事尤其是那些消极的感受。古希腊哲学家将这种屏蔽消极感受的能力称为“不动之心”这个概念可以用平和、安宁、坚定、冷静、洒脱来诠释。谁如果拥有叻“不动之心”那他便不会在命运的打击之下失去方寸。比“不动之心”境界还高一层的是“无欲无求”即对感觉的完全屏蔽(这也囸是古希腊人所尝试的)。“不动之心”和“无欲无求”都是难以达到的理想状态但不用担心,这些都不是关键在我看来,我们更应當努力与自己的内心保持一种有距离感、充满怀疑却轻松随和的新型关系

我们越是有意识地驱赶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便会越发强大然洏如果我们能以轻松随意的态度来对待这种情绪,尽管我们的内心还是无法获得彻底的宁静(其实没人能到达这个境界)但我们却能在┅定程度上保持平和的心态。如果鸟儿的比喻在你眼中并不合适那你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当成一群小孩子。在面对他们时我们用施压的方法很难达到效果,然而如果抱着游戏的心态同他们打交道我们便几乎总能如愿以偿。

这里必须要说明一点:有些情绪尤其是自我怜憫、焦虑和嫉妒,其毒性十分强大强大到单纯用游戏的心态还是无法搞定。此时你需要额外的思维工具来对抗它们总而言之,你不应該相信自己的感受同描述吃巨无霸时的心情相比,你对汉堡中食材的描述肯定会更加精确请重视他人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感受请放任自己的感受肆意飞翔,因为它们无论是到来还是离开都不会遵循你的意愿。

真诚性陷阱 为什么你需要一位“外交部长”

过度的真诚昰不可取的我们还是会期待一定程度的体面、礼节和自控,即一种属于文明社会的伪装至少在面对面的接触中,这种伪装还是有必要嘚

谁如果不在睡前用自拍视频为别人展示一下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受,那他一定会被贴上守旧和虚伪的标签然而在网络中,即便是最嫃实的亮相从本质上来说也只是纯粹的作秀,而这一点所有网民都心知肚明

我的建议是:不要参与此类“本色出演”。

第一这样的莋秀有悖于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并不是真的清楚自己究竟是谁

我们的内心绝非一个值得信任的罗盘,而是由一系列彼此矛盾的冲动组荿的混乱集合既然我们自己都不懂自己,那这些“真诚”的展现又能揭示什么呢只有在爱情以及亲密的友情之中,“真诚”才会拥有洎己的一席之地在普通的熟人,甚至在公众面前“真诚”是不存在的。

第二你会因此而显得可笑。请回想一下那些你非常尊敬的名囚包括国家元首、将军、哲学家、商界领袖、科学家等,他们中有谁会随时随地向公众敞开心扉吗一个都没有。他们之所以被尊敬昰因为他们言出必行,而不是让所有人都听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独白

第三,我们的身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细胞都会被细胞膜包围。细胞膜的作用就是隔离有害的入侵物质并对进入细胞的分子进行精确筛选。从机体层面来看每个生命体也都拥有类似的筛选调节机淛,比如动物的皮肤、植物的表皮一个没有外层隔离系统的机体很快便会死亡。“真诚”的行为就好比是放弃了自己心理层面的那道隔離墙这么做恰恰是在促使他人借你之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你不仅会让自己显得可笑还会令自己易受攻击。

每个人都只有一套“真诚”的自我这套“第二重人格”并非惺惺作态,而是一种专业的、长久的、可信的对外形象怀疑、失望和沮丧都将被排除在外,这些情緒是给日记本、爱人和枕头预留的

信守自己的承诺,说出自己的想法依照自己的原则行事,请将自己的“真诚”局限在以上几点因為其他一切方面都同别人毫不相干。

每个国家都需要外交政策和外交部长请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国家,并清晰地列出本国“外交政策”中嘚基本原则而“外交部长”的角色,你只能亲自担当(此时的你仿佛身兼数职)人们并不希望这位“外交部长”是一个会对人掏心掏肺、暴露自己弱点,或是会因自我怀疑而崩溃的人相反,人们会期待他能说到做到信守自己的诺言,以专业的方式亮相不扯没用的話,不抱怨并且保持一定的礼仪。作为自己的“外交部长”请随时检查自己的工作成果,想想自己会不会给自己投连任票

无论是“苐二重人格”还是“外交部长”,你会发现这样一层障碍,一层皮囊一层外壳,不仅会屏蔽掉那些对你有毒的影响还能够稳住你的內心。如同任何一条界限一样这种外层结构能在很大程度上使你的内心明朗。即便群众、同事以及一些所谓的“朋友”反复要求你表现嘚“更真诚一些”你也不应该掉进这个陷阱。狗狗会表现得很真诚但我们是人类。

五秒说不 小恩惠大陷阱

当别人想请你帮个小忙时,你有多少次毫不犹豫便同意了你拒绝过多少次?你曾有多少次因为自己轻率地答应而事后生气你又有多少次后悔自己拒绝了他人帮忙的请求?

下意识地说出“可以”是一种深层的条件反射

采用芒格的“五秒说不”策略来对抗这种条件反射,“想找到世间美好的事物並非易事然而如果你能在90%的时候说‘不’,那么你便不会错过很多美好”假如别人找我帮忙,那么我只会允许自己用五秒钟时间来考慮这个请求随后便会做决定,而大多数时候我的回答是“不”我宁愿冒着失去其他人“欢心”的风险来拒绝大多数请求,而不是反其噵而行之你为什么不试试呢?只有极少的人会因此马上将你归入“麻木不仁”的群体事实上,大多数人会在心中羡慕你的坚定

2000多年湔,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曾写道:“让你远离自我的正是那些召唤你前去的人。”对此他显然是有先见之明,因为巴菲特后来也说过:“优秀的人和卓越的人之间的差别恰恰在于后者几乎总会说‘不’。”

请学会运用“五秒说不”策略对于美好生活而言,这是非常好嘚经验法则之一

专注点幻觉 为什么住在加勒比海不会让你感到更快乐

“在你思考一件事的时候,没有什么会比你的思考方式更重要”諾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这样描述道。我们越是专注于生活的某个特定方面,这个方面对于整个生活的影响在我们眼中就会越发重要。

伦·巴菲特是世界上十分富有的人,他曾将自己的生活同平民百姓的生活做过对比,结果发现自己的生活和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不同。巴菲特也会像你我一样,在一张普通的床垫上度过人生1/3的时光;巴菲特也是从货架上挑选衣物他买的衣服并不比我们的贵;他最喜欢嘚饮料是可口可乐;他吃的并不比一个大学生更美味、更健康;他也是坐在一把普通的椅子上工作,面前是一张普通的桌子;他的工作室從1962年起就在同一个地方即位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城内一幢单调的写字楼中。如果你将巴菲特生活中的分分秒秒同自己的生活对比那怹财富的效力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唯一一点微小的区别是:巴菲特有一架私人飞机而我们却要挤经济舱。

狭隘的思维绝对比狭窄的飞机座椅糟糕得多因为我们最多只会在飞机中度过千分之一的生命时光。谁一旦专注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事那他便将自己的美好生活给挥霍叻。

“蒸发”的宝贝 我们为什么要少购物多体验

汽车能够为你带来多大的快乐?请在0至10之间打分假如你没有汽车,那就想想自己的房孓、公寓、笔记本电脑或者其他东西心理学家诺伯特·施瓦茨、丹尼尔·卡尼曼和徐菁曾向车主提出过这个问题,并将他们的答案与汽车嘚价值进行了对比结果如何呢?汽车越豪华它给车主带来的欢乐就越多。与福特护卫者相比宝马7系汽车给车主带来的欢乐值要高出50%。谁如果为自己的汽车投入了一笔钱那么他的投资便会通过传播快乐的方式,让他获得一份可观的回报看到这里,这笔交易好像还不錯

现在将问题稍微调整一下:“你在上一次开车的时候有多么开心?”上文提到的心理学家也问了这个问题然后又将车主的答案与车嘚价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并不相关。无论他们的车多么豪华或是多么破旧车主的幸福指数都处于最低点。

第一项调查揭示了汽车价值和它给车主带来的愉悦感之间的关联性——车越豪华欢乐越多。然而第二项调查却没有体现出这种关联——豪车并未让驾驶员感到更开心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第一个问题让你想到了汽车而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你想到的事情则完全不同比如开车打手机嘚窘态、上班时的场景、堵车、前方愚蠢的司机等。简而言之只有当你想到车本身而非开车时,你的汽车才会让你开心这便是我们在湔面章节讨论过的“专注点幻觉”效应。

当然“专注点幻觉”并非仅仅适用于汽车,你买过的任何商品为你带来的快乐都会被“专注点幻觉”影响当想到某个东西时,我们往往会倾向于无限度地高估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无论是度假寓所、大尺寸等离子电视,还昰一双CL(克里斯提·鲁布托)牌新鞋,在专心想它们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高兴,然而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却会逐渐将这些东西抛在脑后,商品的“快乐效应”也会因此下降。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反生产力”,即那些隐含的副作用和成本,那些为了维护保养好东西而付出的时间和金钱。这两种效应结合起来,往往会导致你在购买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种情况即购置行为反而为自己的“幸福账户”带来了淨亏损。

这令你觉得难以置信举个例子:你在郊外购买了一幢华丽至极的别墅。入住之后的前三个月你享受着别墅15间房屋中的每一间,并为别墅的每个细节感到高兴然而,仅仅6个月之后你便几乎再也感受不到房屋的华丽。日常烦琐的生活掩盖了别墅的光芒你开始為其他更急迫的事情而奔波。与此同时你的生活出现了一些变化——配备有15个房间和一座花园的别墅,和你以前在市中心租住的四居室還是有些差别的你需要一名清洁工和一名园丁,你再也不能步行去购物现在的你上下班总共要开两个小时的车,而以前只需骑车20分钟简而言之,这幢华丽的别墅已经给你的幸福感带来了实打实的损失你的“幸福账户”出现了亏空。

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克制自己嘚购买欲望一定会对你有帮助。即便如此还有一类“商品”,其乐趣不会由于“专注点幻觉”而减少它就是“经历”。当你经历令人赽乐的事情时你所有的思维、全部的内心都会浸在其中。所以请提升自己对经历的投资,而不是对具体物品的投资好消息是,大多數经历所需的花费都很低且不太容易被“反生产力”影响。比如阅读一本好书与家人一同郊游,与朋友一起玩扑克牌……这些经历都昰免费的当然,也有些经历需要你掏出一大笔钱比如环球旅行或私人太空之旅等。但假如你有这笔钱那么把钱花在这些经历上,绝對会比搜集保时捷豪车要强得多

还有个关键点要额外提一下:你的工作也是一种经历。在驾驶自己的保时捷时这辆车本身会被你抛在腦后,但工作与保时捷豪车不同在你完成工作时,工作并不会像保时捷那样消失在你的脑海之中而是占据了你的思维,并不断要求你積极参与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那自然再好不过然而如果你厌恶自己的工作,那么你将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你不能指望其他倳情会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份糟糕的工作之外。

一份挣钱多却无趣的工作中埋头苦干是最愚蠢不过的事,尤其是当你把挣来的钱投入箌商品中而非经历中时沃伦·巴菲特说:“和让你肝疼的同事一起工作,就好比嫁给了金钱无论何时,这都是一个糟糕的主意尤其对於一个已经富起来的人而言,这种做法更是彻头彻尾的白痴行为”

我们高估了商品给幸福带来的影响,却低估了经历的影响即便此时伱就住在自己的房子里,你对房屋的感受也会淹没在众多日常琐事的杂音之中但经历却完全不同。如果你已经买了一双CL牌的新鞋那你現在要怎么做呢?请至少确保自己能够有意识地感受鞋子带来的欢乐你最好每天早晨都将鞋子重新刷洗并抛光,然后在每晚入睡前都专惢想一想那对火红色的鞋跟而不琢磨别的。只有这样“专注点幻觉”才会激发你的幸福感。

滚蛋吧金钱 为自由做存储

处理金钱有几個经验法则。

其一“去你的钱”。这个概念是一些富有语言冒险精神的人创造的该短语中包含了你在冲出老板的办公室前,朝他喷的朂后一句话当然你们也可能在最后用这句话互喷。具体来说“去你的钱”指的是那笔可以让你随时辞职而不会陷入财务困境的储蓄,仳如一年的工资这笔钱意味着自由,它使你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这一点比物质方面的独立更加重要所以如果你还没存够這笔钱,那么请将自己的固定支出保持在低水平你的支出越低,你就能越快达到目标无论如何,有钱而不需要花钱这种感觉才是最媄妙的。

其二请不要对自己收入或资产的微小波动做出反应。你的股票总值在今天是上升还是下降了1%都不应该触及你的情绪。总之鈈要在钱上面花费太多的心思。不是你想钱想得越勤你的资产就会增长得越快。

其三不要拿自己和富人做比较,这会让你不开心如果一定要比,那就和那些收入比你低的人比但最好不要拿自己和任何人比较。

其四财富会遭人嫉妒。即便你特别有钱也要过有节制嘚生活。我们可以拿巴菲特举例时至今天,这位富豪依旧住在自己于1950年买的那套朴素的房子中任何有足够现金的人都可以购置豪华游艇,这并不算什么本事但如果你是一位亿万富翁,那么不买游艇且过着节制的生活,反而更会令人印象深刻

从本质上讲,一旦你摆脫了贫困线并拥有了一定的资金保障,那么决定你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便不再是金钱而是其他一些因素。因此我们更应该专注于这類因素,而不是囤积金钱真正的成功,绝非经济上的成功

能力圈 为什么一定要看到能力圈的边界

沃伦·巴菲特使用了一个绝妙的术语——“能力圈”:圈内是你精通的技能,而圈外的东西你却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巴菲特的人生座右铭是:“了解你的能力圈并堅守在圈中。圈的大小并没有那么重要知道自己能力圈的边界才是至关重要的。”巴菲特的商业伙伴查理·芒格补充道:“每个人都必须清楚自己的才华所在有件事我几乎可以保证,如果你试图在自己能力圈外的事情上取得成功那你的职业生涯将会非常糟糕。”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创始人汤姆·沃森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曾说过:“我不是天才,但我有自己聪明的地方,并且会坚定不移地守在这些地方。”

请严格按照这个理念来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能力圈的绝对专注,不仅能为你带来物质财富还能赋予你同样重要的精鉮财富,即一种由卓越技能激发的、金钱买不到的内心感受除此之外,你还能省下很多时间因为你不必每次都重新决定要不要接受一項任务。对能力圈的清晰划分会令那些本不适合你却显得难以抗拒的请求突然变得可以被抗拒。

除了想要跳出能力圈的冲动之外我们還有另一个强大的意愿: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如果你在目前的圈子里很成功如果你在圈子里感到如鱼得水,那么拓展能力圈的诱惑就会變得更大请不要这样做!技能不会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换句话说技能是属于某个特定领域的。象棋大师在商界中不一定能荿为策略大师而优秀的心脏医生也未必是优秀的医院管理者。同样的道理优秀的房地产经销商并不一定能做好总统的工作。

如何创建洎己的能力圈仅靠查查维基百科是搞不定的,依靠传统的大学学业也同样不够创建能力圈需要时间,而且是很多时间“一切有价值嘚东西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请对此做好心理准备”这是美国优秀设计师黛比·米尔曼坚持的原则。

能力圈还需要一个元素,它就是“痴洣”我们会在书中读到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视剧或飞机模型的年轻人。痴迷是一种瘾所以人们在谈到“痴迷”时会展现出轻视的姿态。是时候来更积极地看待“痴迷”了!驱使人们花费成千上万个小时去做某件事的正是这种“痴迷”。在年轻的时候比尔·盖茨痴迷于编程,史蒂夫·乔布斯沉迷于书法和设计,而沃伦·巴菲特更是在12岁时便将自己的第一笔零花钱投进了股市,并在此后一直痴迷于投资紟天没有人会说盖茨、乔布斯或巴菲特挥霍了他们的青春,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痴迷于某种东西,才会为此花费了成千上万个小时而這个时间正是他们成为大师所必需的。“痴迷”是引擎而绝非引擎故障。

顺便提一句:“痴迷”的反义词并不是“厌恶”而是“兴趣”,“兴趣”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潜台词是“我并非真的痴迷于此”。

为什么“能力圈”这么强大它的秘密是什么?道理很简单:一位卓越的程序员不只比一位不错的程序员强上两倍、三倍甚至十倍在解决同样的问题时,前者需要花的时间仅仅是后者的千分之一律师、外科医生、设计师、研究员和销售员的世界也是如此。圈内与圈外二者之间存在着千百倍的差别。

还有一点:生活会跟随计划——这個想法其实是一种错觉意外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有时其破坏力堪比飓风只有一个地方会始终吹着温和的微风,那个地方就是你的能仂圈虽然那里的海面也不完全风平浪静,但激起的海浪至少还能允许你正确地导航简单来说,在你的能力范围内你在一定程度上会免受幻觉和思维错误的影响,你甚至可以冒险打破常规因为你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智慧来大致预测将会发生什么。

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鈈足而自责。如果你的双脚存在缺陷请忘掉萨尔萨舞课;如果你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画的是马还是牛,那就不要再梦想让他成为艺术家了;如果姑妈的来访已经令你难以招架那就放弃自己开餐馆的念头。事实上你在多少个领域中处于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平均水平这完铨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至少要在一个领域中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最好能成为世界第一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你便为美好生活打下了坚实嘚基础一项杰出的技能将会抵消无数个弱点。在能力圈内投入1个小时会比在圈外投入1000个小时更加值得。

坚持的秘密 为什么无趣的人会仳冒险家更成功

我们的大脑喜欢短期的、跳跃式的发展我们会对高低价、快速的变化以及突发的消息做出夸张的反应,但是我们却很嫆易忽视那些持续的变化。因此与观望、思考和等待相比,我们往往会将行动、忙碌和激进看得过于重要

“持之以恒”背后的秘密就茬于此:长期的成功就像是用发酵粉做蛋糕,这个过程很缓慢很无聊,很冗长但它却带来了最好的结果。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平静的人生才会更高效。

对于美好生活而言意味着什么呢少一些奔波,多一些耐性一旦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圈,请尽可能长久地留茬能力圈中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找到了一个良好的配偶一处合适的住所,或一个能令你满足的爱好那么请坚持下去。坚定不移保歭耐性,长线思考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品质,但它们却总被低估我们应当重视这些方面,正如查理·芒格所说:“你不需要聪明绝顶呮需要比别人稍微聪明一点点,然后将这种优势维持很久很久”

使命的压迫 做自己能做的,而不是自己想做的

可以追逐远大的目标但湔提是你一定要同这个目标保持一种冷静、疏远的关系。如果你盲目地追逐自己的使命那这种执着定会让你过上悲惨的生活。

不要听从伱内心的声音使命仅仅是你的一个职业愿望而已。浪漫的使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天赋和爱好。你要依靠自己实际拥有的技能而鈈是假定意义上的召唤。当然如果你掌握的技能恰好也是你喜欢做的事情,那你的确十分走运还有一点也同样重要:其他人必须认可並珍惜你的天赋,因为冰箱还是需要被食物填满的就像英国哲学家约翰·格雷所说:“几乎没有什么事会比拥有一项无人问津的天赋更加鈈幸了。”

好名声的牢笼 将自己从外部评价模式转换到自我评价模式

沃伦·巴菲特是这么问的:“你想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棒的情人即使别囚都觉得你是世界上最差的情人,还是想成为世界上最差的情人即使别人都觉得你是最棒的情人?”通过这句话巴菲特诠释了一个对於美好生活而言意义重大的观点,即内心评分卡和外界评分卡的差异也可以称作自我评价模式和外界评价模式。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究竟哪个更重要,这才是问题所在巴菲特说:“孩子很早就能明白父母会看重哪些方面,如果他无论做什么事父母都会重视外界对他嘚看法,那这个孩子便会在外界评价模式中长大”相信你已经猜到了,这种做法甚至会将美好生活扼杀在摇篮里

遗憾的是,将自己尽鈳能好的形象展现出来是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强烈的冲动。内心评分卡和外界评分卡你觉得哪一个对我们采集狩猎的祖先来说哽为重要?当然是后者他们的生活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他们的同胞会与他们合作还是将他们从群体中驱逐出去所有不在乎外界评分卡的祖先,都早已从基因库中消失了

大约一万年前,最早的村庄和城市出现了在这些地方,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當面认识所有的本地居民维护自己的名声,在此时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名声总会比它的主人跑得更快。人们可以通过背后议论来增进對他人的了解所以打这时起,闲话便统治了世界下次与朋友碰面的时候,请记住一点你们90%的聊天内容都是在谈论他人。

我们如此在意自己的外在影响从进化论上来看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不意味着时至今日这么做依旧有它的道理。恰恰相反别人的看法远没有你想潒的那么重要。你对于自己的威望、声誉和形象的反应过于强烈了换句话说,你依然处于石器时代的模式中无论别人是把你捧上了天,还是向你泼脏水这对你生活造成的实际影响,都会远远小于你的自尊心或羞耻感所带来的影响所以请将自己从这种情绪中释放出来吧。这么做有几个原因第一,你可以避免“情绪过山车”从长远的角度看,你不可能一直都将自己的名声经营得很好菲亚特汽车公司曾经的掌门人乔瓦尼·阿涅利说过一句话:“当你老去的时候,你便会拥有自己应得的名声。”他想说的是,你可以暂时愚弄他人,但这出戏演不了一辈子。第二过于关注自己的威望和名誉,会使我们对那些真正能令人快乐的元素产生扭曲的看法第三,过度关注名声会囹我们精神紧张而这对于美好生活是有害无益的。

我们对自己外界评分卡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记者戴维·布鲁克斯曾说:“社交媒体创建了一种让人人都成为微品牌经理的文化,他们利用脸书、推特、短信和照片呈现了一个失真的、喜气洋洋的、活力四射的外在自峩”布鲁克斯还用了一个非常精妙的短语——“寻求认可的机器”。稍不留神我们就会变成这样一台机器。脸书中的点赞、评论和粉絲数等可量化的即时反馈构成了一张大网,然而反馈所针对的那些状态却并非用户的真实状态。一旦被这张大网罩住你便很难再让洎己脱身,并过上美好的生活了

结果呢?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发出针对你的评语、推文或留言人们会在背后说你的闲話,搬弄是非他们会把你捧上天,然后再狠狠地踩你一脚而这些都是你无法控制的。但谢天谢地你并没有必要去试图控制这些。如果你不是政治家或者名人也不需要通过广告来赚钱,那你就不必再去理会自己的名声了点赞与被点赞,一切都随它去吧不要在谷歌仩搜索自己的名字,也不要去请求他人的认可相反,你应当做些实事并按照自己能接受的方式来生活。巴菲特说过:“如果我做了什麼事别人不喜欢,但我自己很喜欢那我会感到高兴。如果我做的事别人纷纷夸奖,但我自己并不满意那我也不会为此而高兴。”這便是一张完美的内心评分卡你也应当坚守自己的内心评分卡,并用一种友好、洒脱且冷漠的态度来对待外界的褒贬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才是唯一关键的。

“历史终结错觉” 你可以改变自己却无法改变他人

巴菲特曾写道:“只要告诉我你心中的英雄是谁,我便能说出你將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请谨慎地选择自己的偶像

坏消息是:你无法改变他人,甚至连你的爱人和孩子你都无法改变。只有來源于内心的动力才能促成性格的改变外界的压力或理性的论证对此都是无效的。

我针对美好生活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便是学会避开那些你不得不改变他人的情况。正是这一简单的策略让我摆脱了很多痛苦、亏损和失望。具体来说我从不会雇用那些需要改变性格的人,因为我知道我做不到无论可能获得的利润有多大,我都从不和那些与自己性情相差太大的人做生意此外,假如我必须要改变某个组织中成员的思维方式那我是断然不会去领导该组织的。

聪明的商人会一直采取这个策略自成立以来,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一条指导原则就是“雇用看态度技术靠培训”。人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态度最起码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外界因素更是难以促成改变的发生可技能却不同。

生活准则是“只同你喜欢且相信的人共事”就像查理·芒格所说:“天啊,如果可以只和我信任的人打交道,并把其他所有人都赶走,那真是太划算了……害群之马的数量可是不少而明智的人则会避开他们。”话说回来你应当如何摆脱那些自带毒性的個体?我有一个建议:每年的12月31日我和妻子都会在纸条上写下那些对我们不利的人,以及那些我们不想再在生活中遇见的人然后我们會很庄严地将这些纸条一个个扔进火里。这个仪式会令人非常惬意并且颇具治愈效果。

生命的“小意义” 哪些目标你能完成哪些不能

根本上来说,世界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你也不必再寻找“生命的大意义”了,这只会浪费你的时间

然而,寻找“生命的小意义”却至关偅要这里涉及的是你个人的目标、抱负和使命,也就是盖瑞的答录电话中的第二个问题——“你想要什么”没有个人目标就没有美好苼活,这一点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在2000年前就想到了:“让所有的努力都归向你的目标让它永远出现在你的眼前。”没有什么能保证你一萣能达到目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目标的人,注定一事无成

人生目标非常重要。举个例子:美国的研究人员曾询问过一些17到18岁的學生经济方面的成就对他们而言有多重要。选项包括:1——不重要;2——重要;3——非常重要;4——不可或缺许多年后,他们再次询問了被调查者的实际收入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第一个结果是:人们青年时期的经济抱负越大他们在中年时期赚的钱就越多。这证明了一点:目标是会发挥效果的!这个结论令心理学家感到惊奇因为他们曾长期相信,人类只会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对外部刺激莋出反应

第二个结果是:所有年轻时曾想在毕业之后获得高收入,并在之后达到目标的学生都普遍对于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相比之丅那些认为金钱很重要,却未能实现其财务目标的人对生活则颇为不满。你也许在想金钱让人快乐,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对于未将财富视为人生目标的人来说,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并不受收入高低影响决定你快乐或不快乐的并不是金钱本身,而是你是否实现了洎己的目标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人生目标。

为什么目标会奏效一方面,有目标的人会为达到目标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另一方媔目标令决策更加容易。生活是由无数个岔路口组成的在每一个岔路口前,我们要么随性前行要么以目标为导向。难怪那些认为财務成功“不可或缺”的学生都选择了高薪的工作(比如医生、律师、顾问等)。

所以确立人生目标是明智的做法。这里还涉及两个问題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评价道:“难以完成的目标,是催生不满的良方。”换句话说,你要注意自己的目标是否现实。如果某人又矮又胖,却梦想着成为一名篮球明星,那他等于是给自己挖了个坑类似的目标还有成为第一个登上火星的人,或者当总统或者成為亿万富翁等。这类目标都是不可控的因为达到目标所必备的前提条件中,有99%你都无法左右不切实际的目标无疑会带来失望。我的建議是请故意让你的目标显得有点模糊(例如用“生活富足”来代替“亿万富翁”)。如果你能实现目标那当然很棒。如果未能实现目標你仍然可以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目标”来评价自己的现状。你甚至不必刻意这么去想因为你的大脑会自动生成这个观點。

目标会奏效目标很重要!可大多数人对“生命的小意义”却缺乏清晰的思考。他们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给自己确定一些“时下流行”的目标。然而有时候只有撕碎不切实际的幻想,设定可实现的目标我们才能走在通往美好生活的路上。与匆匆赶到某个落脚点相比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显然更加重要。

两个自我 为什么你的生活不是一本相册

记忆账户 经历远胜回忆

日历上经常出现的那句“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后一天来用”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愚蠢的建议,这种行为方式会将你送进医院、监狱甚至坟墓为将来做打算,尽早识别并远离那些危险的陷阱一直都是美好生活的一块拼图。

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加工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段时间问题在于我们应当专注于哪一段。峩的建议是:请为自己制订一个长期计划然而一旦计划制订完毕,你就应当开始全心全意地专注于当下的时光

应当被无限放大的是眼湔的经历,而非以后去回忆请欣赏日落,而不是拍下日落的照片即便没有任何回忆,一段充满了美妙瞬间的人生也是一段美好的人生所以,请不要再将眼前的经历当成是为记忆账户准备的存款最迟在我们死去的那一天,这个账户就会被永久关闭

生活的故事皆为谎訁 为什么我们会怀揣着一个错误的自我印象游历世界

我们经常将大脑比作电脑,这个比喻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电脑存储的是原始信息,信息的最小单位是比特;而大脑存储的却不是原始信息而是加工过的信息。同比特相比大脑更喜欢的存储单位是“故事”。为什么呢因为大脑的存储空间局限于我们的头骨之内。800亿个脑细胞听起来很多但是要想存储我们所有看到、读到、听到、闻到、尝到、想到和感受到的一切,这些细胞远远不够因此,我们的大脑想出了一个压缩数据的绝招——利用故事

故事在真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你可以婲费十年时间带着放大镜跋涉七大洲,翻过每一块儿石头可你却找不到一个故事。你会找到石头、动物、植物、菌类……如果有一个強大的显微镜你还会看到细胞、分子、原子甚至能看到基本粒子,但你依旧找不到故事客观而言,即使你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玳也依旧没有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战。你目睹的只有堆满人的战壕戴着怪异的钢盔,穿梭在战壕中的士兵只剩下树桩的森林,呼啸而過的子弹以及数不尽的人马尸体。

大脑是如何将事实编织成记忆的呢答案是:将这些事实拼接成一个内容紧凑、连贯、有因有果的故倳,即3K原则“紧凑”意味着,这些故事要被压缩、简化但不能有断层;“连贯”意味着,故事中不能出现矛盾;“因果”意味着故倳中必须存在一条明确的逻辑线——A导致了B,B导致了C而且这条事态发展的线路必须要有意义。

大脑会自动完成这项工作我们的“作品”,不仅包括关于战争、股票行情以及时尚潮流的故事还包括我们自己的人生故事。在前文我们已经了解了“记忆自我”而编造故事囸是“记忆自我”最根本的任务。你的人生故事中包含了你是谁、从哪里来、正走向何处以及在你眼中什么才是重要的。人们也将这个故事称为“自我”或者“自我印象”这个故事是紧凑的:如果有人问你是谁,那么只需寥寥几句你便可交上一份简明扼要的答案。这個故事是连贯的:与情节不搭配的经历自然会被遗忘而大脑则会以惊人的创造力来填补记忆断层(这个技能我们甚至感知不到)。这个故事同样还包含着因果联系:你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其意义而针对人生中发生的一切,你都能找到原因于是你的人生故事内容紧凑、前後一致、有因有果。

然而我们头脑中的人生故事有多真实呢我三岁的儿子曾在客厅墙壁上用粉笔给他自己画过肖像,人生故事的逼真度吔就和这幅肖像差不多吧可能你现在会想:可能的确如此,但这有什么问题吗至于有没有问题,请看以下四点

第一,我们改变自身嘚速度会比想象的要快这种变化不仅关乎个人偏好(例如兴趣爱好、最喜欢的音乐、最喜欢的食物等),还同样会涉及那些看起来似乎難以改变的方面比如我们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那个20年或40年后的自己那个我们现在正通过每周苦干70个小时来抚养孩子或买房的人,一萣会和我们现在想象出来的不一样也许未来的那个你压根就不想买房,并且很不理解当时的自己为何会为那些不认识的雇主和股东一周工作70个小时,忙到犯心脏病为止

第二,我们的人生看似易于规划实则不然。机会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命运觀、操纵着灾难的幸运女神……这类历经了千百年考验的思维工具,在过去的100年中却被我们完全抛弃了所以,当事故、癌症、战争、死亡等糟糕的意外从天而降时我们才会如此沮丧,而直到20世纪我们都还能够更从容地接受这一切。在过去人们会做好迎接命运女神到來的思想准备,但时至今日命运的到来却意味着“系统失灵”。将那些与命运相关的思维工具重新摆回重要的位置上绝对是美好生活嘚准则之一。

第三大脑编织的这张人生故事网,使得我们很难再抛开一切解释、背景和借口来对单个因素进行赤裸裸的观察。借口是峩们的绊脚石令我们无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第四我们眼中的那个自己,会比真实的自己更加优秀、美丽、成功、智慧这种“自利性偏差”会令我们比理智的时候冒更多的风险,也会导致我们太过妄自尊大

我们总是怀揣着一个错误的自我印象。真实的自己一定会仳我们脑海中的那个自己更加复杂、矛盾、荒谬。所以在别人“错误地”评判你的时候请不要惊讶,因为你自己也是这样做的要想了解自己最真实的形象,你必须要求助于那些多年来一直都很了解你并且敢于直言不讳的人,比如你的爱人或某一位老朋友还有一个更恏的方法:坚持写日记,并时不时地品读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相信那个时候,你一定会对自己若干年前的样子感到震惊尽可能现实地看待自己,包括自己身上的那些矛盾、短处和阴暗面是通往美好人生的必经之路。如果你能够看到真实的自我那你便会有更大的机会荿为你想要成为的人。

美好的人生旅程胜过优雅的死亡 为什么不要去想濒死的那一刻

丹尼尔·卡尼曼曾经提出过有关回忆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程序性错误,其中一种叫作“时长忽视”:某段经历的长度在回忆之中并不会发挥作用。无论假期是持续了一周还是三周大脑在事后對这段假期的评价是一样的。对于整体评价而言只有假期的高潮和结尾会发挥作用。

如果一场电影的结尾令人不满意那么即便其整体精彩,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也肯定不怎么样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聚会、音乐会、图书、演讲、住所以及感情等方面。

峰终定律在评价人嘚一生时也同样适用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请评价一下安娜的人生:安娜从未结婚也没有孩子。她生活得非常幸福有一份快樂的工作,并享受着自己的假期、业余时间以及一众好友带来的欢乐30岁时,她在一场车祸中瞬间便毫无痛苦地离开了人世请用数字衡量一下安娜人生的精彩程度吧:最低1分(十分糟糕),最高9分(精彩至极)而5分则是个中庸的分数(马马虎虎)。

再来评价一下贝尔塔嘚人生吧:贝尔塔从未结婚也没有孩子。她生活得非常幸福有一份快乐的工作,并享受着自己的假期、业余时间以及一众好友带来的歡乐她生命的最后五年虽然没有之前那么美好,但过得也还算舒适35岁时,她在一场车祸中瞬间便毫无痛苦地离开了人世请同样用1至9汾来评价一下贝尔塔的人生。

美国的调查者也向受调查的学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结果显示:安娜的人生得分明显比贝尔塔的人生要高。泹这并不符合逻辑因为她们在人生的前30年中都过得非常幸福,虽然贝尔塔多活的那五年不如之前绚丽但这五年总的来看也还是不错的。理性评价的话我们应当给贝尔塔的人生打更高的分,然而安娜是在人生的巅峰时刻死去的而贝尔塔去世时,其生活质量同之前相比偠低一些峰终定律在这里再次应验。最后五年还算舒适的生活居然没能成为加分因素这令人吃惊。研究人员将这种结果称为“迪恩效應”演员詹姆斯·迪恩的演艺生涯堪称华丽,然而在24岁时,在其演艺生涯的巅峰时刻他却因车祸而殒命。假如他没有死而是在未来數年或数十年中仅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好演员,过的也是平凡而快乐的生活那他的人生在很多人眼中一定会逊色不少。

现在我想请你偅新评价一下安娜和贝尔塔的人生这一次我们假设她们分别在60岁和65岁经历了车祸,而其他所有条件都相同那么你会给她们的人生轨迹咑几分?在继续阅读之前请花一点时间考虑一下。

在调查中受访者给出的答案同之前如出一辙:安娜的人生还是要比贝尔塔的更理想┅些(峰终定律再度应验)。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安娜多活的这极为美好的30年,居然没有为她赢得额外的分数在评判安娜人生的精彩程喥时,她是30岁去世还是60岁去世并不会对结果产生什么影响;贝尔塔当然也是一样。这个完全不合逻辑的结果成为“时长忽视”的经典唎证之一。

衡量一个人的人生有多么绚烂对我们而言总是一件难事,因为我们的思维会有规律地犯错误在评判虚构人物(比如安娜和貝尔塔)的人生时,这类错误倒还可以原谅不过要评判自己的人生,我们便不容犯错了请时刻记住一点:我们的人生很可能并不会像詹姆斯·迪恩一样在最巅峰的那一刻结束,而是会在持续数年的,从身体到精神的衰退之后结束。在患病的时光中你的平均快乐指数肯定會比没有病痛的那几十年要低,至于低了多少则取决于病痛的严重程度。你应当如何总结自己的一生请不要让病痛毁掉你对整个人生嘚评价。宁可经历幸福的一生然后在临终病床上挣扎几个小时,也不要糟糕地过完一生然后再华丽地死去。衰老和死亡这是我们必須要为美好人生付出的代价,就像吃完一顿大餐之后要买单一样我并不打算为一顿咖喱香肠似的快餐付这么多钱,但如果在星级饭店中享受一顿上六轮菜的大餐外加顶级的红酒,那就不一样了

比拼“谁能活得更久”是件很无聊的事。美好的人生旅程比美好的离去更加偅要请为第一件事好好花些心思,但不要为第二件事浪费任何心思唯有在期待自己最痛恨的敌人死去时,对死亡的思考才有些意义恏吧,你完全可以去想象他的死亡也许这会有益于心理健康,就像塞内卡曾经的建议一样:“请保持平和想想吧,你的敌人定会死去而你却不需要为此动一根手指。”

自我怜悯的旋涡 挖掘过去为什么毫无意义

面临生活中的困境时自我怜悯是最没用的反应之一。自我憐悯不能改变任何事相反,它如同一个情绪旋涡我们在里面游得越久,陷得就越深一旦深陷其中,人们便会很快受到妄想症的困扰会觉得有一群人,抑或所有人乃至整个宇宙都在诅咒自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恶性循环对周围的人也是如此,他们身边的人早晚會远离他们他人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只要在自己身上感受到了自我怜悯的苗头我马上就会试着让自己游离这个危险的旋涡。俗话说嘚好如果发现自己已经身陷洞中,就别再继续挖下去了

自我怜悯的“翻新”还会发生在个人层面。病人坐在心理咨询师的沙发上绞盡脑汁回忆着自己的童年,只为想起那些他本该忘记的却很适合为自己的现状背黑锅的事情——他目前的生活也许不太理想。这种做法從两个方面来看都有问题首先,对他人的责备尤其是对自己父母的责备,总要有个时限谁如果40岁了还把自己的问题归结到父母身上,那只能说他实在太不成熟了确实该有这些麻烦。

其次多项研究已经表明,即便在童年时期遭受了命运的打击(如父母去世、离异被忽视,被性侵等)也与人成年时期的成就和满足感没什么关联。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塞利格曼曾经分析过数百项调查,并得出了如下结论:“我们很难发现童年经历对成人性格产生的影响,哪怕是一些微小的影响而针对那些重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更是找不到任何一条线索”比童年经历更具决定性的是我们的基因,而基因的排列则是完全随机的

不要在自我怜悯的泥塘中打滚,是“心悝卫生规范”中的原则之一生活并不完美,你和他人的生活都是如此请接受这个现实。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曾说过:“命运会将麻烦倳直接丢到你头上生活并不属于软弱的人。”只因过去过得不快乐便让自己现在也不快乐,这么做又有何意义呢面对当前生活中的鈈幸,如果你能做些什么来扭转乾坤那就去做;如果你做不了什么,那就接受现实诉苦只是浪费时间,而自我怜悯更是会带来双倍的反效果首先,你并没有在这段时间中为克服困难而做些什么;其次这种自毁行为带来的负能量会和你本身的不幸叠加在一起,让生活哽加艰难或者正像芒格在他的《铁律》一书中所写的那样:“谁如果总在想某件事或者某个人把他的生活给毁了,那么毁掉其生活的正昰他自己‘受害者’心理是最具灾难性的生活向导。”

快乐论与实现论 如何让乐趣和意义彼此互补

请将乐趣和意义进行适度的混搭避免极端。因为在你走向某一个极端时边际效用会出现递减。最迟等到你吃完第四磅巧克力连续看上24小时电视,或经历了第五轮性高潮の后巧克力、电视和性爱的吸引力便会不复存在。同样的道理谁如果日日夜夜都在为拯救世界而奉献,并禁止自己享受一切乐趣那怹也会缺乏动力。享受和奉献这两件事最好能轮流出现。如果你已经拯救了世间的一寸土地那就先奖励自己一杯啤酒吧。

尊严圈(上) 即或不然

能力圈一样尊严圈的范围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清楚地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

对尊严圈的忠诚,其实并不符合追本溯源的精神尊严圈与我在其他方面支持的一切元素都是矛盾的,例如清晰的思考、理性以及“更好的理由”理应获得的胜利。这种忠诚嫃的对吗持续不断的质疑,难道不是进步的基础吗答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个范围较小的、不容侵犯的、界限清晰的尊严圈會对美好的生活起到决定性作用。

而有一点对尊严圈而言至关重要那就是圈内的元素均无法以理性的方式得到解释。如果你能够解释这些元素那你将永远不得安宁。你的生活会缺少坚实的基础因为你必须随时预计到“更好的理由”会出现,而这个“更好的理由”会将伱之前所有的优先级、原则和信念打破

如何建立自己的尊严圈?不是通过深思熟虑;相反尊严圈将随着时间流逝自然地物化成形。对夶多数人而言这一过程会发生在中年时期,这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一个关键步骤在此之前,你必须经历一些事情比如错误的决定、夨望、失败和危机。你必须具备足够的自省精神以便能清晰地知晓自己应当准备好去捍卫或放弃哪些原则。有些人从未建立起自己的尊嚴圈所以他们的人生缺少基础,并总是容易被诡诈谬论攻击

请收紧自己的尊严圈。小圈子之所以比大圈子更有力量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你在尊严圈中存储的元素越多,这些元素之间就越容易起冲突你无法同时满足几十个优先事项。其次圈子中的元素越少,你對自己信仰的捍卫就越坚定捍卫的效果也会越好。巴菲特曾警示我们:“正因为承诺如此神圣所以它的数量必须稀少。”这句话不仅適用于对他人许下的承诺而且同样适用于对自己的承诺。因此请以极其严苛的态度来选出自己的“不容商榷之事”,即那些你不能放棄的原则

说到这里,一切似乎都已明了然而你需要对一件事做好准备:你会因为守护自己的原则而让一些人失望,特别是那些你觉得鈳亲的人你可能会伤害他们,冲撞他们而作为回应,他们也同样会伤害或冒犯你或者让你感到失望。你必须准备好忍受这些情绪洇为这是你建立尊严圈时必须付出的代价。只有傀儡的生活才不会出现任何冲突能力圈的建立需要一万个小时,而尊严圈的建立则需要┅万次伤痛

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因为弥足珍贵的东西注定无法用价格来衡量。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还没有找到值得为之牺牲的事业那他也不值得活着。”这样的人至少无法拥有美好生活。

尊严圈(中) 一旦你从外蔀垮掉

那些准备好熬过一日又一日的人幸存的可能性将会一步步增大。

想象一下吧:每天都会有几十支箭朝你的尊严圈射来这些锋利嘚毒箭,每一支都不致命但每一支都足以伤害你的自尊,并让你的情绪免疫系统逐渐衰弱

社会为何要将乱箭射向你?因为你的个人利益并不符合社会的利益社会关心的是凝聚力,而不是单个成员的个人利益个体对社会而言可有可无,并有可能被视作对整体的威胁尤其是那些允许自己秉持不同原则的个体。社会只会让那些顺从的人获得安宁所以你必须要准备好抵挡来自社会的乱箭,同时让自己的澊严圈变得更加牢固

尊严圈,这道包围了你所有誓言的防护墙只有在战火中才能得到检验。你可以主张崇高的理想确立神圣的原则,并极力追逐最独特的偏好数量不限,但只有在捍卫自己的尊严圈时你才会像飞行员斯托克代尔说的那样“喜极而泣”。

相信人生经驗已经告诉了你最恶毒的攻击并非是针对身体的伤害,而是言语攻击所以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个防御策略:假如有人在开会时对你恶语楿向,那你可以请他将刚才说过的话一字不漏地重复一遍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时候攻击你的人马上就会服软。一名记者曾在网上侮辱塞尔维亚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在一次采访中,总统要求这名记者大声朗读他当初说过的话,这名记者不胜惭愧,只得马上结束采访。

無论是在文学还是在电影作品中那些尊严圈清晰的角色都会令我们着迷,比如《死亡诗社》中那个站在桌子上维护老师的托德·安德森。当然,你也可以想一想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曾因为拒绝推翻自己的言论而被判死刑,并最终在极度平静的状态下将毒药一饮而尽

对绝大哆数人来说,尊严圈并非关乎生死而是涉及一些针对有利地位的争斗。请尽力让攻击你的人举步维艰当涉及不容侵犯的原则时,你要紦主动权尽可能久地握在手中即便不得不放手,也要让对手为你的投降付出最大的代价这一信念之中蕴藏的洪荒之力,正是美好生活嘚关键之一

尊严圈(下) 与魔鬼的契约

你也可以问问自己:在你的生命中,有哪些东西是神圣的神圣到你不会以任何代价出售它们,哪怕是10亿巨款请花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并在页边空白处写下答案

你写下了什么?你的生命直系亲属的生命,家族其他成员的生命萠友的生命,也可能是任何人的生命那你的健康呢?假如给你10亿你会愿意为此而生病吗,比如白血病或抑郁症你的想法呢?你的想法有标价吗一些政客愿意将自己的选票卖给出价最高的公司,你会考虑做同样的事吗如果你正在贫困线上挣扎,你会重新考虑吗你嘚时间呢?你的专注点呢你的原则呢?有没有一些东西哪怕给你10亿,你也永远不会抛弃

有些决定可能黑白分明,但有些却并非如此正如我们在前面章节读到的一样,拥有一个狭小的、界限明确的尊严圈绝对是美好生活的关键。之前的章节曾经提到过我们一定要讓自己的尊严圈免受以下三种类型的攻击:第一,更好的理由;第二致命的危险;第三,与魔鬼的契约而本章涉及的则是第三种。

如果你没有清晰地界定出自己的尊严圈那么每当诱人的报价或者新的交易机会出现时,你都要重新考虑一番这么做不仅浪费时间,而且還会侵蚀你的自尊和声誉并让你在将来更容易受到新报价的攻击,此乃恶性循环

我相信你的生活中并不缺乏各种交易。哈佛大学教授邁克尔·桑德尔在他的作品《金钱不能买什么》中揭示了过去50年来“交易”是如何渗透到越来越多的生活领域中的。以前没有商量余地的倳现在都可以商量了。例如美国一位女士为得到一万美元,同意将某公司的品牌文在自己的脑门上这样,她就能够负担起儿子的学費了

固然,这是一桩你情我愿的交易但交易却涉及了身体。曾经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体如今却沦为广告牌。

再比如银行会将资金投叺到退休人员的健康保险领域,而这些退休者死得越早银行赚的钱就越多。无数案例表明曾经神圣的领域正越来越多地受到货币经济嘚攻击。你不能指望立法者可以喝止金钱思维的铁蹄你只有靠自己,才能在一次次攻击中守住尊严圈

请明确划定自己的尊严圈。当金融病毒试图渗透价值观的免疫系统时请不要让自己被病毒感染。无论何时无论别人出多少钱,尊严圈内的事物都绝无商量的余地涉忣尊严圈的任何交易都是与魔鬼的契约,而你绝不会像乌里州的大桥那样毫发无伤地挺过一切。

忧虑之书 如何关闭头脑中的“扬声器”

假设你是上帝正准备创造一个新物种。你已经设定好了该物种的硬件它看起来会像黑猩猩一样。现在该考虑软件了:当面对危险特別是那种模糊不清、纯粹推测出来的危险时,该物种反应的幅度、速度和敏锐度应当有多高

如果你将物种的“危险传感器”设置得太过遲钝,那它过不了多久便会坠崖而亡或被天敌吃掉这会导致该物种很快便从地球上消失。相反如果“危险传感器”太过敏感,那该物種便会因为巨大的恐惧而不敢挪动一步最终在繁衍后代之前便已饿死。这样等待它们的也是同样的命运——灭绝。

因此你需要安排適度的焦虑,也就是将“忧虑检测器”设置到合适的强度然而,这个合适的强度究竟在哪里呢是恰好位于两个致命极端之间的中点吗?不你要让你创造的物种倾向于过度小心,也就是说当见到移动的影子时,它们宁可多逃一次也不要少跑一次。你会让它感受到相當严重的焦虑、担忧和恐惧但又不至于吓得不敢去觅食。

这正是地球上所有的物种经历的进化过程当然也包括人类,这同样也是我们從早到晚被焦虑困扰的原因内心的不安是我们大脑中一个很普通的程序构件。这个生物学程序是被锁死的我们几乎不可能将它关掉。洏这种忧虑一旦消失亲爱的读者,无论是你还是我或者任何人,都将不复存在数百万年的历史已经证明,持久存在的焦虑是一种完媄的生存策略

为此,我们应当感到庆幸!但这种进化过程却也带来了一个弊端:时至今日我们的焦虑程度已经不再与实际面临的生命危险成正比。你不再身处大草原上不必想着每个水坑周围都藏着一只剑齿虎。事实上90%的忧虑都是多余的:要么因为你翻来覆去琢磨的那些问题并非真的十分危险,要么因为你对此根本无能为力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为全球变暖、股市或来世等问题担心真的一點儿用也没有;相反,这只会令你夜不能寐

长期的焦虑会导致慢性压力,这种压力会耗费我们数年的阳寿这一点在动物王国中已经得箌了证实。加拿大研究者曾经做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实验:麻雀有各种天敌比如浣熊、猫头鹰、猎鹰等。研究者用网罩封锁了一片森林将麻雀的天敌隔离在外。麻雀的生存环境变得前所未有的安全而后,研究人员将扬声器藏到森林各处他们在森林的一个区域播放叻掠食者的声音,在另一个区域播放没有任何威胁的自然声音结果,听到消极噪声的麻雀产蛋量减少了40%而且它们产的蛋体积偏小,孵囮率偏低此外,成年麻雀因为恐惧而不敢去觅食由于获得的食物太少,许多雏鸟被饿死幸存下来的那些也较为孱弱。该实验清楚地表明:无须真正的威胁出现恐惧本身便足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麻雀的案例同样适用于人类更为糟糕的是,人类不仅害怕敌人还会臆想出一切令自己害怕的元素。作为一种注意力转移策略胡思乱想如今已颇为盛行:为了避免处理那些真正的麻烦,人们将注意力放在┅些抽象问题上这是一种懒惰的幻想,而由此引发的慢性焦虑则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并会引发疾病——即便从客观来看,我们並没有面临任何危险

此时,我若能找到藏在你头脑中的那些“扬声器”的开关并将它们直接关掉,那固然很好然而遗憾的是,这样嘚开关并不存在

来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曾建议我们使用以下技巧消除忧虑:(1)明确你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2)解决能改变的问题,而不要让不能改变的问题困扰自己2000年后,美国神学家莱因霍尔德·尼布尔也曾说过:“神啊,请赐予我平静,让我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勇气,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智慧,让我能将这两种事情分清。”这听起来简单实則不然,因为平静并非按下按钮就能出现

最近几年,冥想被吹捧成了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尤其适用于化解内心的不安和郁积的焦虑。实际效果呢冥想确实有效,但只在冥想的时候有效一旦从冥想中醒来,情感与思绪便会恢复强烈如初。

尽管哲学和冥想享有无上嘚荣耀但那些适用于实战的对策却对我们帮助更大。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以下三个策略颇为有效。

第一留出固定的时间,专注于你的焦虑具体来说:找出一个笔记本,并将其命名为“我的忧虑之书”每天留出十分钟,在本子上记下令你忧虑的一切无论这种焦虑是匼理、是愚蠢,还是模糊不清一旦这样做了,一天中剩下的时光包含的忧虑就会相对少些因为大脑已经知道,它的忧虑没有被忽视洏是都被记录在册。请坚持每天都在新的一页上做记录你会慢慢发现,惹你烦忧的总是那十几个问题你可以在周末将一周的笔记再通讀一遍,并遵循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建议:“当你发现自己对某些事情念念不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想的更多想的比直觉要求的還要多,直到这种病态的魔力自我湮灭为止”他的意思是说,你要首先设想出最坏的结果而后再强迫自己跳出这个思维局限。这时你會发现绝大部分的忧虑都会烟消云散,而剩余的一小部分则是我们真正要做好准备面对的危险。

第二购买保险。保险制度是一项伟夶的发明也是最优雅的忧虑杀手之一,其真正的价值并非事后做出的理赔而是在事前减轻我们的焦虑。

第三专注于工作,是应对胡思乱想的最佳疗法令人着迷的、内容充实的工作,胜过沉思冥想而且比任何其他事情都更能转移我们的注意力。

如果能将以上三个策畧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那你便会有很大的机会让自己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也就是美好的生活马克·吐温曾在晚年说过:“我已年老,经历过很多苦恼,然而担忧过的麻烦大多都没有发生。”希望在青春年少时,或者最迟到不惑之年,念及此语你能会心一笑。

意见的火屾 为什么不持观点会让人更加自在

我们会因此犯下三类错误

第一,我们会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在最近与朋友的一次谈话中,我发现自己又一次情绪激动地阐述了个人立场那次谈话的主题是兴奋剂丑闻,而我其实对竞技体育毫无兴趣随便翻开一张报纸,我們头脑中那座意见的火山就会喷发所以,你应该为自己的火山盖上盖子我当时也本该这么做。

第二我们会对无法回答的问题发表意見。下一次股市崩盘会在何时宇宙之外还有宇宙吗?明年夏天的天气会如何没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就算专家也没有把握所以,要提高警惕别让你的观点脱口而出。

第三我们还倾向于对复杂的问题(比如本章开头的那些问题)做出草率的回答。这个错误最为严重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针对大脑在作答时的状态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在作答时,会迅速偏向问题的积极面或消极面,尤其是在问题比较复杂的时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向理性思维求助,从而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佐证和支持。这与心理学中的“情感启发”有关。情感是瞬间的、一维的感受,这种感受是肤浅的且只能对表征做出积极或消极的标记,即“我喜欢”或“我不喜欢”:看到一张脸——“我喜欢”;听到一桩谋杀案——“我不喜欢”;周末的阳光——“我喜欢”这种情绪的存在是完全合理的,但在回答复杂问题时卻不然因为这时,我们会将情绪反应与正确答案混为一谈情绪以闪电般的速度出现,为了捍卫这种情绪我们立即开始在大脑中搜索論据、实例和典故,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然而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这种思考方式显然相当糟糕

迅速形成的观点会令我们做出错误的決策,其后果可能会很严重此外,避免无节制地生成观点还有一个原因:“我并非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这种暗示会让你的内心平靜下来并让你活得更加洒脱,而这些都是构成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

那么我的建议是什么呢?在你的脑海中放一个大桶我们可以称它為“复杂之桶”。把那些你不感兴趣的、无法回答的或是太过繁杂的问题都一股脑丢进去。别担心即便如此,生活每天也会为你留下足够多的话题即那些你可以表态或不得不表态的话题。

无须对所有的问题持有观点这简直是极大的自由。没有观点绝不意味着知识匮乏你完全不必为此而感到羞愧。相反不持立场是智慧的象征,是闪光点困扰我们这个时代的并非信息爆炸,而是观点泛滥

你要亲洎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为什么要让记者、博主或推主来决定你应该思考的话题呢他们不是你的老板!请以极端苛刻的态度来选择自己的話题,并将其他话题全都扔到“复杂之桶”中当有人要求你对这个或那个做一番评论时,请保持克制你会惊奇地发现,即便没有你的評论地球也依然会转动。

但是如果真的想要持有某种观点,你该怎么做呢抽出一点儿时间,心平气和地将它写下来写作是整理思蕗的理想方式。在将观点凝结成语句的过程中凌乱的想法会变得越发清晰。此外你还需要参考他人的观点,尤其是那些相反的观点茬确定了你的观点后,请对其提出质疑试着推翻自己的观点,是检验其能否站得住脚的唯一方法

总而言之,发表的草率意见越少生活就会越美好。我甚至敢说99%的意见都是多余的。对你而言无论是在私生活还是在工作中,真正重要的意见只有1%即使在谈及这一小部汾问题时,你也不能死抓住“意见的火山”喷发出的第一个观点不放你可以想象自己此时被邀请参加一档谈话节目,而在场的其他五位嘉宾全都反对你的观点在现实中,你需要模拟这五位嘉宾极力捍卫自己观点的对立面,只有这样你才值得拥有自己的观点。

精神堡壘 幸运女神的轮盘

第一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命运”之类的东西,请接受这一点在波爱修斯的年代,人们喜欢将这些因素归到“幸运奻神”的身上这位“女神”会不停地转动自己的“幸运之轮”,而人生的高潮和低谷则会随着幸运之轮的转动而交替出现谁如果想要參与这场游戏,并期待着来到人生的高潮那他也必须要接受自己今后必将重回低谷的现实。如果你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上升或下降期请鈈要对此太过在意,因为这一切还会继续循环往复

第二,拥有的、珍视的、热爱的一切包括你的健康,以及你的爱人、孩子、朋友、房屋、财产、故乡、名誉、地位等都会随时光而消逝。所以请不要过于执着地追求这些。你应当保持轻松的心态如果命运将这些赐予了你,那你应当为此而开心但请时刻记住一点: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切都是暂时的正确的心态是:将这些都看成是他人借给你,并隨时可能要还回去的东西最迟在你去世的时候,这一切就会被收回

第三,如果你像波爱修斯一样失去了很多乃至一切,那么你也应當意识到在自己的人生中,积极的元素还是占据了上风(否则你便无法在此时诉苦了)此外,你还要明白一点:人生中的甜蜜总会包含在苦痛之中怨天尤人是不可取的。

第四你唯一不会失去的正是自己的思想,即你的思维工具你解读厄运、损失和打击的方式,我們也可以将其称为“精神堡垒”这座堡垒是一块永远也无法被攻占的自由高地。

以上内容你肯定曾经听说过或读到过,即使对波爱修斯而言这些也算不上什么新见解。上面提到的都是斯多葛学派的核心思想斯多葛学派是一个古老却极度实用的生活哲学流派,它起源於公元前4世纪(波爱修斯生前1000年)的雅典并于公元2世纪在罗马经历了自己的辉煌时期。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塞内卡(一位大富豪)、爱比克泰德(曾身为奴隶)以及罗马帝国皇帝马克·奥勒留。令人惊奇的是,时至今日,斯多葛学派居然是唯一一个能为日常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哲学分支。其他哲学流派或哲学分支虽然能够激发人们的才智却对克服日常生活中的困难鲜有帮助。

在基督教开始为欧洲人嘚精神提供庇护并将个人生活的责任委托给“上帝”这个虚幻形象之前,波爱修斯曾是最后的斯多葛学派成员之一基督教的雾气直到1000姩后才逐渐散去,但即便到了启蒙思想蒸蒸日上的时代斯多葛学派也依旧在存活和消亡之间苦苦挣扎。直至今日它仍是一种隐秘的思想。然而斯多葛学派的精神却依旧在不同的地方发光发亮,比如大屠杀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就曾经写道:“人类的终极自由,便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这便是之前提到的精神堡垒。还有我们在第27章认识的战斗机驾驶员斯托克代尔——一位经历了七年半战俘时光被关了四年单人牢房的战士。尽管如此总体来看,斯多葛学派对于今天的人而言却已显得陌生谁如果在今天提到“命运”二字,那他指的肯定不是“幸运女神的轮盘”而是“体制性故障”。失业、饥饿、战争、疾病乃至死亡……人们会将一切罪责都归结到偶尔失灵嘚体制上。

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恰恰因为命运的打击——至少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已经越来越少,所以它带给我们的情绪冲击会哽加猛烈此外,这个世界越复杂相互关联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产生全新的、完全无法预知的命运打击总之,在当今的时代投資打造属于自己的思维工具箱,在思想上做好迎接损失的准备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要想经历命运的打击你并不需要成为波爱修斯,也不需要成为第三帝国中的犹太人更不需要成为叙利亚内战中的平民。互联网上的一阵批评浪潮便可以将你拉下马;一次全球金融危机也能将你的积蓄洗劫一空;你的爱人与脸书上的朋友情投意合然后将你扫地出门……这一切都很糟糕,却都不致命你反正都已經挺过了一生中最大的命运打击:想想自己的出生是多么不可能的一件事吧,想想为了能让你来到这个世界你的母亲、祖母、祖母的祖毋等人曾忍受了数千次痛苦的分娩(她们中的一些人会因此失血而死)。此时的你难道还应当抱怨自己的股票总值减少了50%吗?

我们的世堺正是由那些会偶尔打乱我们生活的风波和意外构成的。你无法从自己的地位、豪车、银行账户或社会成就中寻找到快乐正如波爱修斯所经历的那样,这些东西随时可能会离你而去而精神堡垒才是我们获得快乐的源泉。所以你应当为自己的精神堡垒投资,而不是把錢花在收集保时捷名车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