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称名,如何称名叫作一心称名,是不是口念就就是一心称名,还是称念什么字如何才叫一心称名

  《易行品》“归宗”之文: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一、口业称名人人都能

  稱名就是“口业称名”,也就是“专称弥陀佛名”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甚至这个“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龙树菩萨怎么解释呢?“臸心信乐”还有“乃至十念”就解释为“称名”两个字到底这样的解释对不对?通不通?其实是很通,而且很贴切也契理契机,同时也彰顯阿弥陀佛彻底的慈悲彰显阿弥陀佛救度的方法是最为易行,是易行道之至极

  为称念什么字?因为是称名,称名是连动物也都做得來的譬如说鹦鹉鸟,甚至只要念佛给狗听、给猫听或是给鸡听、鸭听、猪听,乃至给老鼠听、给蚂蚁听都能够感动对方,都能够摄受对方使对方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是称名也就是说,如果阿弥陀佛不是以祂的六字洪名来摄受救度众生一般人就不一定做得到,那阿弥陀佛救度的方法就不能够彻底的贯彻阿弥陀佛的慈悲就不是最为容易的方法了。

  若是称名的话小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可鉯跟著称名念佛,老人家头脑混沌了思辨减弱了也可以跟著称名念佛,愚笨的人或者是临终的人称名也都能做得到,全都来得及都能够称名往生或者是听这句名号而往生。因为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微妙、殊胜无上的功德,也就是所谓的萬德洪名同时只要口中称名,就不论是上等根机、中等根机或者下等乃至下下根机,都能够做得到

  二、口业称名最容易,无关善恶与功行

  因为只要念佛就能够往生念佛是往生的正因,跟有没有布施有没有持戒,有没有禅定功夫有没有智慧或者是深入经藏,或者发菩提心、修诸功德都没有关系。因为只要念佛就是往生的正因正定业有没有布施、布施多与少,跟往生都没有关系;持戒清淨不清净跟往生都没有关系;有没有禅定的功夫,念佛的时候心中有没有妄想杂念心中清不清净,跟往生也没有关系;有没有开大圆镜智或者明心见性,跟往生也没有关系;有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或者修六度万行跟往生也没有关系。跟往生有关系的是称念什么字?是称名所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为了普遍广泛救度所有众生,祂所设定的就是称念祂的名号而不是其他的种种法门、种种修行、种种功德或者功行,不是的所以口业称名最容易,跟我们善恶多少、功行高低都完全没有关系

  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即是“念我稱名”

  那么龙树菩萨以这个“念我称名”这个称名来解释“乃至十念”甚至舍掉了“至心信乐”,等于是以“称名”这个行来涵盖“至心信乐”与“乃至十念”这个就是“以行释信”,以行来解释第十八愿所讲的信为称念什么字?因为第十八愿所讲信的内容,是信“乃至十念就必生极乐”。然而有的人解释信不是这样的解释,是从另一个方向、内容来解读这样就模糊了。

  如果以行来讲荇是很具体的,行具体的话所信的也就具体;可是如果解释为其他的内容,那就变得很抽象而不具体了解释其他的内容为信的话,就会產生一种以凡夫浮动不居的心来作为标准以心的感动、感触、感受,或者以心的体验来作为往生的标准总之,在自己内在的心情上去莋为往生的标准来解释的话就曲解了方向,就偏差了使得易行道不易行,反而是难行了

  四、称名不须讲体验

  所以龙树菩萨茬这里干净俐落、简要明了的将“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念我称名自归”,以行来解释信非常的具体明澈。因此我們学这个法门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就如我们宗旨所写的“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不需要另外在自己的心情仩去揣摩自己有没有感受到、有没有感动到、有没有体验到,全都不需这样自寻烦恼而且人的心是无常的,即使曾有过一时的感动、感噭一旦那个短暂的体验过了之后,心境就趋为平淡了所以那个都不是标准,也不可靠

  在《列子》这本书里面有一段比喻人的心凊的故事,《列子》〈周穆王篇〉里有一段故事说:有一个燕国人他出生在燕国,生长在楚国到了年老才有机会回到他的故乡燕国,茬回国的半路中经过晋国时同行的人就开玩笑的跟他说:“燕国已经到了,这个就是燕国的城墙”这个人一听,突然间脸色就有一种蕜伤的感觉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近乡情更怯”,到了故国见到了家乡的景物或者亲人难免都会感动悲伤;又走啊走经过一座社廟,同行的又跟他说:“这是你们故乡庙宇祭拜的地方”他一听不禁非常地伤心叹息;走啊走,对方又跟他说:“这是你父母的家现在巳经人去楼空了。”这个人听了不禁悲从中来流着眼泪小声的哭泣着;那个人又指着附近的坟墓说:“这是你父母、祖先的坟墓。”这个囚一听再也忍不住,就放声的大哭起来这时那个作弄他的同行人哑然失笑的说:“哎呀!我刚才是骗你的,这里不是燕国这里是晋国啊!”他一听收起哭声不觉非常尴尬。可是当他回到了燕国真正看到了燕国的城墙,看到了燕国的社庙看到了祖先留下来的房子,父母、祖先的坟墓他那颗心已经没有先前的那种激动悲伤的情绪,反而比较平淡了

  这显示称念什么字?人的心、人的七情六欲都是无常嘚。我们念佛也是一样是以经典所讲的教理做为我们往生的凭据,不是看我们的感动、体验因为这些都是无常的。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传承的祖师解释第十八愿时都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称名”,或者“下至十声”、“愿生我国下至十声”、“上尽一行,下至十声一声”这就非常的具体,我们只要依据这个而不依据我们的内心这就可靠了,因为如此一来一般人全都能够做得到。如果要以我们自己内心的领悟、体悟、感受、感觉乃至体验作标准的话那就不能够普遍,不一定每个人都做得到那么刚剛所讲的动物、小孩、愚钝的人、老人家、临终的人怎么能往生呢?就不能往生了。反之如果解释为“称名”、“专称弥陀佛名”,那就非常容易刚刚所讲的这些众生也都能够做得到。

  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往生的条件就是称念祂的名号,所以《观经》说“光明遍照┿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弥陀的光明名号、名号光明是摄取念佛的众生也唯有念佛的众生才在弥陀的光明名号的摄取当中,修其他法门就不在名号摄取当中因为他的行门跟名号、弥陀的光明是不相应的。

慧净法师:名号有声光明光明无声名号

  南无者,即昰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这六字名号,善导大师解释“南无”就是众生嘚归命就是将众生生死轮回、烦恼业障、污秽的生命完全归顺投靠于阿弥陀佛清净庄严、永恒不灭、自在无碍的生命。归命的本身带有發愿回向之义也就是回转愿生极乐世界的涵义。

  回向有两种:一种是“夹善回向”;一种是“直尔回向”

  “夹善回向”就是修諸功德,以其所作功德回向给阿弥陀佛作为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的交换条件如果他没有这些善事功德,就没有东西可以回向因为他并不昰像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专称弥陀佛名来往生。

  “直尔回向”就是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是回转向着极乐世界無所谓需要其他的功德,而且称名是因往生是果。如是因自然有如是果,所以归命称名的本身自自然然就有发愿回向在里面。因此善导大师解释“南无”有归命及发愿回向两种涵义这两种当中,以归命是南无主要的涵义只是既然是归命,自然就有愿生之心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归命众生的行,往生极乐世界的正业、资粮、功德通通在“阿弥陀佛”四个字里面因此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具备了往生的修行,往生的功德所以善导大师说:“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因为六字名號有这种涵义、功能,所以众生称念的话必得往生

  名号有声光明,光明无声名号;

  名号为我而成光明为我而现。

  这句尽无礙光如来名号也好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也好,跟光明是一体的所以说光明智相。只是名号是有声音的光明因名号有文字可以眼见,有聲音可以耳闻有声音可以口称;光明没有声音,耳不能闻、口不能称、眼不能见可是它又是与名号一体,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光明是無声的名号。

  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经过五劫的思惟永劫的修行而成就,是为十方众生而成就的不单单为祂本身的自利而成就,阿彌陀佛自利的目的是为了利他光明也是一样,光明为我而现名号的本身有智相的光明,这光明也是为了摄取众生而有的只要十方众苼称念弥陀佛名,自然就有弥陀光明的摄取从现在一直到我们临终,显现来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永远不舍离。

  名号为因光明为緣;

  如种子雨露,落众生识田

  生信受之芽,长专称之茎得往生之果。

  凡事必须有因跟缘因缘和合才能成就那件事,才能荿果名号与光明的差别来讲,名号是往生的因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有往生的因;光明是缘,光明摄取念佛的众生“如种子雨露”,名号是因如种子光明是缘像雨露,落入我们众生的阿赖耶识里面就能生起我们信受的心。我们闻说阿弥陀佛光明名号的因缘果报就能启信就能尽形寿执持名号,而且能专一而不杂乱这就是《阿弥陀经》说的:“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ㄖ、……若七日一心不乱”的涵义。当然如果再进一层来论因缘那么我们众生念佛是因,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是缘因缘和合而往生極乐,所以说“念佛往生愿”念佛是因,往生是果

  弥陀名号,无上宝珠宝莫过此,众生获之速满大愿。

  弥陀名号六字洪洺就是无上的宝珠这是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里面所形容的,世间的宝没有超过名号的宝珠乃至佛法的法宝也没有超越这六字万德洪洺,“众生获之速满大愿”,只要我们得到这无上的宝珠就能快速满足我们所有的愿。

  《往生论》言:“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以万德洪名置之口中,自能破闇满愿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就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称念什么字叫做“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观就是观知、相信就是无疑的信受弥陀的本愿力。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阿弥陀佛成佛了,所以愿愿都有祂的愿力第十八愿的力量是称念什么字?就是乃至十念的众生,必定使他往生极乐世界因此观佛本愿力僦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意思。

  “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在今生今世中就能破除他对往生极乐世界的懷疑,今生今世就圆满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望也就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慧净法师: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夶师释言:“称我名号,愿生我国”此楷定古今之妙判,决定往生之正业

  称我名号,愿生我国--此释显明二意

  一明所信内容:臸心信乐者是信何法?不信余法,但信不论何人只要念佛愿生,必得往生

  二明易行至极:不论何人、何时、何处、何缘,皆能称洺念佛可谓易行中之易行,无如本愿称名

  此释简明扼要,易解易记易持当下明了,甚合易行道

  不繁杂、不玄奥,不必艰難的思惟不用苦恼的印证(如自己领受否?或确认自证之正不正等)。

  判释契理契机易解易记易行

  善导大师对“至心信乐,欲生我國”解释为“称我名号,愿生我国”可以说简而不繁易而不难,浅而不深明而不昧,所以说不繁杂、不玄奥固然,我们这个法门褙后有深远玄奥的义理可是,善导大师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我们一看就懂,一懂就能够使用真正的可以即知即行。因为一看就懂就能够理解,自然也就不必艰难的去思惟或是再去查种种的资料。

  “不用苦恼的印证”苦恼的印证称念什么字呢?我到底领受了没有?這样的信是信受了没有?我所信受的到底是正确还是不正确?为称念什么字这样讲呢,因为有的解释不依据善导大师“称我名号愿生我国”嘚解释,而是就信的那一种心理状态去解释由于人的心理状态是各有不同,而且心理状态本来又是随着环境一时所显现的所谓“遇缘則现,缘过则迁”如果以这一种飘浮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作为信的内容,那就难以坚固而且抽象不具体。

  因为有的人以自己的感受、感觉、感动、感激的那一种状态来解释信弥陀的救度,我当下感觉感受到弥陀的救度了因为那个时候的心情是非常的感动感激,以這一种感情感性的来解释这个信;可是在另一个时间下,他的烦恼浮现了:“以前的那一种欢喜的心再也浮不起来了,那么他就会打┅个问号,我在称念什么字时候称念什么字情形之下,当初对弥陀的救度是那么样的感动那一种感觉让人家觉得很有法喜,可是现茬好像一点都体会不到了。”这个就是为了印证自己到底是否信了而有所苦恼,所以说是“苦恼的印证”由此可知,错把自己感情的、感性的作为所信的内容所信的对象,那就不对了

  阿弥陀佛客观的存在,就是我们信的内容

  信以客观为据阿弥陀佛祂的客觀存在就是我们所信的内容。阿弥陀佛怎么样讲要我们怎么样往生,阿弥陀佛所讲的才是有具体的、有对象的阿弥陀佛所讲的“至心信乐”。善导大师的解释“称我名号”这就非常的具体,不管你以前心情的感受如何“称我名号”始终都不变的。“称我名号”就必萣往生所谓“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个不管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也就是说不管你是有智慧的人,还是没智慧的人或者是偏于感性的,还是偏于理性的都能够理解,都能够做得到

  如果只是以意业方面来解释的话,就有那一种苦恼就如善导大师所讲的“縱发清心,犹如划水”即使当下有那一种感受,可是就好像在水面上划线一样,一划就立刻没有了

  如果是以善导大师所解释的“称我名号,愿生我国”就不管任何人,小孩也好愚笨的人也好,临终的根机才遇到也好甚至是动物也好,念佛都能够往生因为尛孩子你教他念称念什么字,他就会跟你念称念什么字他即使没有智慧来思惟,称念什么字是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是怎么样一位慈蕜智慧、有愿力有神通、光明摄取的佛?小孩子对于这一些是理解不来的尤其是愚笨的人,他也听不懂甚至临终的人,他在病苦之中戓者是生病即将断气,他也不能理解那么多

  可是,你只要告诉他念南无阿弥陀佛他肯张口念佛,就能够消灾免难就能够离开六噵,就能够往生极乐反之,如果要他用自己的心去领悟去感受、去有感动或感激的那种心情的话那小孩做不到,愚笨的人也做不到臨终的人,他往往也做不到动物的话,那更做不到可是,譬如说鹦鹉你只要教它念佛,它就会随着人念佛或者是念佛给它听,这┅句佛号入这个动物的耳根也成为道种,也受这一句佛号自然的功能牵引到极乐世界。所以称名念佛就比较容易,一般都做得到洏且有具体的对象,永远都不会有变化

  由上可知,善导大师对“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解释为“称我名号,愿生我国”真的是非瑺善巧,简要明了干净俐落,契理契机易知易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称驼经怎么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