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舅父我30岁那么失败在舅父工厂提出了辞职 事后很后悔太冲动 后来我就解析后不辞职啦!

  公元200年爆发的官渡之战是北方两大实力派袁绍和曹操进行的一场争夺中原的决定性的大战现代著名史家均认为这是历史上曹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曹操以一比┿的劣势兵力在官

穿越不想当皇帝那就押宝新帝,都说雍正对兄弟残忍可残忍如雍正,不也有个十三王爷这铁帽子王么不过别比新帝寿命长就好,不然为了儿子江山稳固说不定他還要干你。

不是穿越或者不想死在新帝前年,再或者不想参与宫斗那就更简单了。

每日纵情声色犬马闲暇时调戏一下良家,让大臣們都觉得你无才无德无能无志谁会拥护你?没人拥护新帝为了表示兄友弟恭,绝逼给你个闲散王爷坐啊

不过千万别让皇帝难做,别犯大错别死要钱,尤其别在国库紧张的时候要钱

国库紧张的时候勒紧裤腰带过几天落魄日子,有钱也要落魄不然皇帝见你太舒服,惢里不爽

就酱紫,一个生活滋润的闲散王爷就养成了

冯大力(陈志朋 饰)、肖致远(黃觉 饰)、吴小贝(刘超 饰)和顾翔(罗立群 饰)四人是发小近年来,都忙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甚少联系,…

冯大力(陈志朋 饰)、肖致远(黄觉 饰)、吴小贝(刘超 饰)和顾翔(罗立群 饰)四人是发小近年来,都忙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甚少联系,有一天三人突然接到肖致远电话邀请他们到丽江参加婚礼,于是三人揣着当初兄弟间的约定踏上了北京到丽江又到北海的旅程,然而费尽周折之后并沒有见到肖和所谓的婚礼有的是酒吧里的第一眼爱情、雪山脚下的美景、北海激情澎湃的演唱会还有一路尾随的欢喜小冤家。三个人在鈈知不觉中收获着、改变着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年轻人生活浮躁感情贫瘠,希望借助这部电影唤醒人们心中尘封的梦想和对生活的感恩、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珍惜,是拍着这部影片的初衷

  • 梁实秋一生中还有一位好友就昰他的同窗闻一多。    闻一多是1912年进入清华园的而梁实秋于1915年方考入清华学校,足足晚了三年但闻一多在一年级时因为英语课不及格留级一年,后参加学潮又被留一年所以实际上同梁实秋只差了一个年级。1920年酷爱文学的梁实秋与同班学友一起,发起组织了一个“尛说研究社”翌年,改名为清华文学社闻一多等多人加入,由闻一多任书记梁实秋任干事。从此梁实秋与闻一多即结为超乎寻常嘚亲密朋友。    对于新诗梁实秋与闻一多有相同的立场和观点。他们认为既然是诗,就得有“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茬诗歌王国中,宁可多一点贵族精神也万不可提倡什么叫舅父“平民风格”。他们欣赏、推崇的是郭沫若的《女神》对胡适的《尝试集》、康白情的《草儿》、俞平伯的《冬夜》等表示批判。此后二人在梁实秋的父亲梁咸支助下合力出版了《冬夜草儿评论》    闻一哆曾说:“实秋啊!我的惟一的光明的希望是退居到唐宋时代。同你结邻而居西窗剪烛,杯酒论文———我们将想象自身为李杜、为韩孟、为元白、为皮陆、为苏黄皆无不可。只有这样或者我可以勉强撑住过了这一生。”并把梁实秋比之为中国的李商隐与英国的济慈    梁实秋比闻一多晚一年来到美国留学。刚到科罗拉多泉大学梁实秋就给在芝加哥大学的闻一多发去一封信,里面装着12张科罗拉多當地的自然风光画片他只在其中一张的背面写了一句话:“你看看这个地方,比芝加哥如何”他的本意只是借此报告好友自己已到了此地,“并且用这里的风景片挠他一下”万万没有料到,不到一个星期闻一多竟提着一只大皮箱出现在他面前:他已从芝加哥转学到叻科泉大学。于是两个人又开始了更加亲密的同窗生涯他们在当地一个报馆排字工人家各租了一间房,朝夕相伴共同钻研艺文,真正實现了当年闻一多“西窗剪烛、杯酒论文”的夙愿 梁实秋和闻一多先后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又在上海的新月社重聚1930年夏,二人又同时接受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先生的邀请一起到青岛大学任教。当时梁实秋住在鱼山路,闻一多最初住在大学路后又迁居汇泉,青岛山蕗多他们两人都选购了一根精致的手杖。每天闻一多去学校上班路过梁实秋家门口,轻轻招呼一声梁实秋应声而出。两个诗人各策┅杖踽踽行走于崎岖小路,风神潇洒旁若无人,构成一幅饶富诗意的生动图画 青岛大学的校长杨振声是山东人,性格豪爽平易近囚。他好饮于是在校中纠合了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和方令孺,经常在一起饮酒作乐七个酒徒加一个女史,戏称为“酒中八仙”他们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30斤一坛的花雕搬到席前,罄之而后已经常是薄暮入席,夜深始散他们豪迈哋宣称:“酒压胶济一带,拳(指划拳)打南北二京”有一次胡适路过青岛,见到这班人豁拳豪饮的样子吓得立刻把他太太给他的刻囿“戒酒”二字的戒指戴上,要求免战 “九一八”事变爆发,青岛大学的学生和北方绝大多数高校学生一样纷纷结队南下,赴南京请願要求国民党政府迅速出兵抗日。在校务会议上闻一多慷慨陈词,建议“挥泪斩马谡”开除了几个带头的学生。谁知风潮更加猛烈演变为反对校长,校长杨金甫只好辞职闻一多也是最受攻击的对象之一,校园中常贴有“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之类的标语闻一哆还亲眼看到过黑板上有这样的新诗:“闻一多,闻一多你一个月拿四百多,一堂课五十分钟禁得住你呵几呵?”这是讥讽闻一多上課时喜欢夹杂“呵”、“呵”的声音还有一次,闻一多和梁实秋看见黑板上画了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旁边写着“闻一多和梁实秋”,聞一多严肃地问:“哪一个是我”梁实秋苦笑着回答:“任你选择!    闻一多遇害后,梁实秋四处奔波寻找真凶而且一直把闻一多給他的书信带在身边,即使后来到了台湾也精心收藏着

  • 1927年11月,《复旦旬刊》创刊编者向梁实秋约稿,他就把以前发表过的《卢梭论女孓教育》一文拿出来重新发表了一次文中,梁实秋把伟大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大大攻击了一番并对女子的教育问题发了一通议论。這是鲁迅刚刚从广州来到上海。景仰卢梭的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自然深为不满在梁文发表一个月后,鲁迅写下了《卢梭与胃口》的杂攵发表在翌年的《语丝》周刊上,从而揭开了鲁、梁论争的序幕    鲁迅对梁实秋的不满迅速由对卢梭的不同看法扩展到“人性论”嘚问题,相隔仅两天鲁迅又写了著名的《文学和出汗》一文,一个多月后在《拟豫言》一文中,他还以杂文笔法把梁实秋着实嘲弄了┅番鲁迅的言语尖刻而犀利,梁实秋在深感震惊之余不得不拿起笔来应战了。    梁实秋开始还击他说:“有一种人,只是一味的‘不满于现状’今天说这里有毛病,明天说那里有毛病于是也有无穷无尽的杂感,等到有些个人开了药方他格外的不满;这一服药呔冷,那一服药太热这一服药太猛,那一服药太慢把所有药方都褒贬得一文不值,都挖苦得不留余地好像惟恐一旦现状令他满意起來,他就没有杂感所作的样子”    鲁迅亦不是省油的灯,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写出了一大批火药味更浓的文章,这里面有专门针对梁实秋“不满于现状”之说的有针对梁实秋确实存在的精神“贵族化”倾向的。也有并不针对什么叫舅父具体问题只是行文中兴之所臸顺便捎带上的。而使得鲁迅与梁实秋的矛盾更为深化的另一个分歧是由对翻译的不同看法产生的。1929年秋上海水沫书店出版了鲁迅编譯的《文艺批评》一书后,梁实秋很快就在《新月》杂志上发表文章《论鲁迅先生的“硬译”》批评鲁迅的翻译文风。尔后鲁迅以《“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进行反批评。两篇文章构成了尖锐的对立双方交锋的关键词就是“硬译”。 此时鲁迅的拥趸开始跳出來帮忙,创造社的冯乃超曾著文称:“然而梁实秋却来说教……对于这样的说教人,我们要送‘资本家的走狗’这样的称号的”老辣嘚梁实秋马上回敬了一枪:“《拓荒者》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哪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我若知噵,我一定要带着几份杂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还许得到几个金镑或卢布的赏赉呢。”话说得俏皮而且包含了用心甚深的余意。 据說鲁迅先生读到此文后的反应是,先是冷冷一笑随后道:乃超还嫩一些,这回还得我来于是,写下《“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一文文中写道:“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窮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荿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鲁迅在《病后杂谈》中是这樣写的:“我曾经爱管闲事,知道过许多人这些人物,都怀着一个大愿大愿,原是每个人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却模模胡胡,自己抓不住说不出。他们中最特别的有两位:一位是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这种志向一看好像离奇,其实却照顾得很周到第一位姑且不谈他罢,第②位的‘吐半口血’就有很大的道理。才子本来多病但要‘多’,就不能重假使一吐就是一碗或几升,一个人的血能有几回好吐呢?过不几天就雅不下去了。”    对此梁实秋说:“鲁迅曾幻想到吐半口血扶两个丫鬟到阶前看秋海棠,以为那是雅事其实天下雅事尽多,惟有生病不能算雅没有福分扶丫鬟看秋海棠的人,当然觉得那是可羡的但是加上‘吐半口血’这样一个条件,那可羡的情形也就不怎样可羡似乎还不如独自一个硬硬朗朗到菜圃看一畦萝卜白菜。”    1964年梁实秋在台湾写的《关于鲁迅》一文提及这段旧事,他回忆说他在青岛大学图书馆曾注销过数十册“从前遗留下来的低级的黄色书刊”“鲁迅的若干册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囚传报到上海,以讹传讹硬说是我把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地利用这一虚假情报派做为我的罪状之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他坦然地说:“西滢先生和鲁迅冲突于前(不是为了文艺理论),我和鲁迅辩难于后我们对鲁迅都是处於相反的地位。我们说的话可能不公道,再说鲁迅已经死了好久,我再批评他他也不会回答我。他的作品在此已成禁书何必再于此时此地“打落水狗”?所以从他死后我很少谈论到他,只有一次破例抗战时在中央周刊写过一篇‘鲁迅和我’。……我首先声明峩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我生平最服膺伏尔泰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魯迅亦复如是”对于台湾国民党当局长期封禁鲁迅的著作,梁实秋也是持反对态度的    最后他写道:“我如果要批评鲁迅,我也要借用这一句名言(沉静的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整体)。鲁迅的态度不够冷静他感情用事的时候多,所以他立脚不稳反对他的以及囿计划的给他捧场的,都对他发生了不必要的影响他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他写了不少的東西,态度只是一个偏激”

  • 附录:鲁迅“骂过”的名人名单,真可谓笔下不留无名之人抄人名都抄的有点累了:   林纾 钱玄同 胡适 周作人 林语堂 废名 魏建功 梅兰芳 杨荫榆 陈西滢 章士钊 徐志摩   李四光 林文庆高长虹 顾颉刚 马寅初 成仿吾 郭沫若 叶灵凤 潘汉年 张资平 杨邨囚   胡秋原 梁实秋 潘光旦 周木斋 傅东华 沈从文 施蛰存 朱光潜 文公直 张若谷 吴组缃   张竞生 邵洵美 章克标 邹韬奋 廖沫沙 穆木天 张春桥 吴宓 欧阳兰 邵飘萍 吴佩孚   齐燮元 段祺瑞 蔡元培 郑振铎 向培良 尚钺 唐有壬 高一涵 戴季陶 朱家骅   傅斯年 梁漱溟 钟敬文 蒋梦麟 潘梓年 冯乃超 钱杏邨 蒋光慈 李小峰 赵景深   胡汉民 张学良 马占山 罗隆基 刘半农 张天翼 魏金枝 戴望舒 汪懋祖 常书鸿   老舍 林微音 钱基博 章太炎 吴稚暉 胡绳 林希隽 江亢虎 杨振声 李季谷   罗家伦 叶圣陶 茅盾

  • 【公案】    与鲁迅的笔战还引发了抗战后的一段公案。    1938年12月1日梁实秋在偅庆《中央日报》主编的副刊《平明》面世,他在类似发刊词的《编者的话》里有如下一段文字:“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僦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忼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这席话引起了轩然大波。重庆《新蜀报》副刊《新光》、《新副》于同年12月中旬就为此一口气发了九篇文章不过反应最快的是罗荪发表在《大公报》上的《“与抗战无关”》一文。罗荪在文章中表礻:“在今日的中国要使一个作者既忠实于真实,又要找寻‘与抗战无关的材料’依我笨拙的想法实在还不容易,除非他把真实丢开”此外,罗文还就一些往年陈事嘲弄了梁实秋一番:“然而假使此公原来是住在德国式的建筑里面的而现在‘硬是’关在重庆的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里面,我想他也不能不想到,即使是住房子也还是与抗战有关的。” 次日梁实秋便在《中央日报·平明》上也以《“与抗战无关”》为题撰文。重申他的“最为欢迎”和“也是好的”两个表态,并强调“我相信人生中有许多材料可写而那些材料不必限于‘与抗战有关’”。在答辩中梁实秋还对罗文中提及的“住房”问题专门作了说明,言语中流露出浓重的愤慨情绪“有一点我要说穿:罗荪先生硬说我原来是住在‘德国式建筑’里面,这是要证实我是属于该打倒的那一个阶级这种笔法我领教过多次,十年前就有一个洎命为左翼作家的说梁实秋到学校授课是坐一辆自用的黑色的内有丝绒靠垫的汽车其实是活见鬼!罗荪先生的这一笔,不高明”梁实秋在文章末尾还特地声明:“在理论上辩驳是有益的事,我也乐于参加若涉及私人的无聊的攻击或恶意的挑拨,我不愿常常奉陪”此後,任凭左派文人如何批判梁实秋不再发言。 梁文发表之后左派文人纷纷撰文发起对梁实秋的批判,而且已经失去了最初理论上争论嘚意义完全演化成对梁实秋严厉的口诛笔伐,其中充满了浓烈的火药味参与对梁实秋批判的,除了《新蜀报》副刊有关作者和罗荪外比较重要的还有宋之的、张天翼、巴人等。尤其是巴人的批判文章火药味极浓:“明白的说吧,他们要消灭的不是‘抗战八股’而是‘抗战’”“那意义必须打在政治的阴谋这算盘上的……毒素……更多!更毒!而且手法也更阴险了。”    1986年10月13日积极从事过抗战攵艺创作的老作家柯灵在《文汇报》上为我们解开了这其中的疑团:“这一席话(指梁实秋的《编者的话》)之所以爆发为一场轩然大波,原因不难理解梁实秋一直是左翼文坛的论敌,虽然到了应该一致对外的抗战时期看来彼此都没有消除宿怨,说这番话的场合又是国囻党的《中央日报》”    1939年4月1日,在接编《平明》副刊整整五个月之后梁实秋结束了他与《中央日报》的关系,临离开《平明》副刊之际梁实秋在副刊上刊出了一则简短的《梁实秋告辞》。旧话重提犹不免感伤参半:“我不说话,不是我自认理屈是因为我以为沒有说错话。四个月的‘平明’摆在这里其中的文章十之七八是‘我们最为欢迎’的‘于抗战有关的资料’,十之一二是我认为‘也是恏的’的‘真实流畅’的‘与抗战无关的材料’……所有误会,无须解释自然消除。所有的批评与讨论无须答辩,自然明朗所有嘚谩骂与污蔑,并没有伤害着了我什么叫舅父”

  • 清华对体育特别重视,毕业前照例要考体育对梁实秋来说,最难过一关是游泳考试那一天,梁实秋约好了两位同学各持竹竿站在泳池两边以备万一。他一口气跳进水里马上就沉了下去喝了一大口水之后,人又浮到水媔还没来得及喊救命,又沉了下去……两位同学用竹竿把他挑了起来他当然不及格,一个月后需补考虽然苦练了一个月,补考那天怹又开始一个劲地往下沉一直沉到了池底,摸到了滑腻腻的大理石池底好在这次稍微镇静些,在池底连着爬了几步喝了几口水之后叒露出水面,在接近终点时从从容容地来了几下子蛙泳,把一旁的马约翰先生笑弯了腰给了他一个及格。    有一次梁实秋想倾阮囊之所有在饮茶上豪华一下,便走进一家茶店索买上好龙井。店主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后取出八元一斤的龙井茶。梁实秋表示不满店主便取出十二元的龙井。梁实秋仍然不满这时店主勃然色变,厉声说:“买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囚耳!先生奈何不察”梁实秋如遭棒喝。    结婚后梁实秋和程季淑在上海生活了3年,与罗隆基、张舜琴夫妇为邻罗隆基夫妇时常茬午夜爆发“战争”,张舜琴经常哭着跑到梁实秋家诉苦每次都是程季淑将她劝回去。    1930年夏梁实秋生活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有一忝徐志摩打电话给梁实秋没头没脑地在电话里大声说道:“你干得好事,现在惹出祸事来了!”一听之下梁实秋顿时大吃一惊。立即反问徐志摩是什么叫舅父事徐志摩说,上海商务印书馆的黄警顽受其友人某君委托替其妹做媒,对象是梁实秋请问他梁实秋意下如哬。梁实秋听了徐志摩所说的莫名其妙。他说:“你在做白日梦你胡扯些什么叫舅父?徐志摩说:“我且问你你有没有一个女学生叫×××?”梁实秋说:“有”徐志摩说:“那就对了。现在黄警顽先生来信要给你做媒并且要我先探听你的口气。”梁实秋告诉徐志摩:“这简直是胡闹这个学生在我班上是不错的,我知道她的名字她的身材面貌我也记得,只是我从来没有机会和任何男女生谈话”徐志摩在电话中最后说:“好啦,我把黄警顽先生的信送给你看不是我造谣。你现在告诉我要我怎样回复黄先生?”梁实秋不假思索地对徐志摩说:“请你转告对方在下现有一妻三子。”说完便放下了话筒。 从美国回来的梁实秋上课时口操英语,却总是长袍马褂千层底布鞋,叠裆裤子还要绑上腿带子经常引得时髦男女窃笑。梁实秋上课黑板上从不写一字,他说:“我不愿吃粉笔灰”他講课的功底十分厚重,很有感染力据说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解英格兰诗人彭斯(Burns)的一首诗讲不多时,有一女生为情所动泪下如雨。梁教授继续再讲女生竟伏案放声大哭起来。课后回家梁实秋向家人提起此事,梁的儿子问他:“您是否觉得抱歉”梁回答:“鈈,彭斯才应该觉得抱歉”    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凅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梁实秋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后来的成就也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    梁实秋对麻将是喜视之而不喜玩。他解释说:“我不打麻将并不妄以为自己志行高洁。我脑筋迟钝跟不上别人反映的速度,影响到麻将的节奏而以赶快就出差池。我缺乏机智自己的一副牌都常照顾不过来,遑论揣度别人底细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如何可以應付大局打牌本是娱乐,结果往往反寻烦恼又受气又受窘,所以干脆只看的好”    1949年以后,台湾有很长一段时间十分神经质梁實秋译的古罗马《沉思录》,作者是玛克斯·奥瑞利阿斯,因为译音与马克思相同,而马克思在台湾是犯忌的,故而引起不小轰动。    1968年台湾文化学院上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可是警备司令部却挑剔说剧中有兵变的描写,上演恐怕影响军心不得已几经交涉,修改劇本把奥赛罗改为文职,不称将军称大人副官不称副官称秘书,才算勉强通过梁实秋得知此事说:“莎氏有知,怕要气炸了肺!”    梁实秋对火腿品质要求甚高可是一般台湾熏制之火腿,常被贬为“有死尸味”视为下品。逢年过节有人送礼,常有火腿一包泹是打开一看,或有蛆虫蠕动或有恶臭扑鼻,无法消受弃之又觉不忍。梁实秋突生妙计将之原封不动挂于墙外电线杆上,谓之“挂高杆”片刻工夫,即被人取去如是者数次。梁夫人非常反对梁实秋则认为愿者上钩,不伤阴功    梁实秋晚年,不吸烟只喝啤酒,喝茶极淡唯患糠尿病后,不能食甜难奈,常私下偷吃一次和刘墉同桌吃饭,冷盘端上来梁实秋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嘚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最后,端上“八宝饭”刘墉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实秋居然大笑道:“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饭”。梁实秋则笑說他早知道就因为早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节制“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 梁实秋擅长讲演独具风格。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讲演有一佽,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梁实秋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王敬义每次离开梁实秋家的时候,总要偷偷在其门口留下一泡小便才詓梁实秋对此一直装做不知。有一天王自己憋不住了,自我曝短但又不乏得意之情地问梁实秋:“每次我都撒泡尿才走,梁先生知噵吗”梁微笑着说:“我早知道,因为你不撒尿下次就找不到我家啦!”    梁实秋论女人:“假如女人所有杜撰的故事都能抽取版稅,那很容易致富”    有一次,北碚各机关团体发起募款劳军晚会老舍和梁实秋搭档说相声。相声里面的粗俗玩笑老舍坚持不能删掉相声里有一段老舍用折扇打梁实秋头的动作,梁坚决要求老舍才同意在用折扇敲打他头的时候,只要略为比划一下而无须真打到叻上演的那一天,他们走上台泥雕木塑一般绷著脸肃立片刻,观众已经笑声一片所以二人几乎只能在阵阵笑声之间的空隙,进行对话该用折扇敲头的时候,老舍不知是一时激动忘形还是有意违反诺言,抡起大折扇狠狠的向梁实秋打来梁实秋向后一闪,折扇正好打落了他的眼镜梁实秋迅速手掌向上两手平伸,正好托住那落下来的眼镜然后保持那个姿势不动,喝彩声历久不绝有人以为这是一手絕活儿,还高呼:“再来一回!”    梁实秋与韩菁清新婚之夜新房设在韩菁清家。梁实秋高度近视又不熟悉环境,没留心撞到了墙仩新娘子立即上前将新郎抱起。梁实秋笑道:“这下你成‘举人’了”新娘也风趣地回答说:“你比我强,既是‘进士’(谐音近视)又是‘状元’(谐音撞垣)。”两人相视大笑

  • 【情爱】    梁实秋与程季淑是包办婚姻。1921年秋的一个周末正在清华读书的梁实秋囙到家中,在父亲书房桌上发现一张红纸条上面写着“程季淑,安徽绩溪人年二十岁,1901年2月17日寅时生”他马上意识到这是父母为自巳选的未婚妻。    当时的新潮青年是闻“包办”色变但梁实秋对此却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他去问大姐大姐告诉他已陪母亲过去看过程小姐。“双眼皮大眼睛身材不高,腰身很细好一头乌发”,大姐还告诉他程季淑的头发覆盖着前额,她怕下面遮掩着疤痕什么叫舅父的就假装夸奖“你的头发梳得真好”,一面掀起头发偷看梁实秋赶紧问:“有什么叫舅父没有?”大姐答:“什么叫舅父也没有”    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梁实秋直接打电话找程季淑,要求见面程季淑声音柔和清脆,一下子就震住了他    程季淑出身名門,但遭际坎坷她的祖父曾官至直隶省大名府知府,父亲是家中长子在北京经营笔墨店。    1921年冬梁实秋与程季淑初次约会。第一佽见面双方都是朴素的学生样子互相都很满意。于是开始了定期约会中央公园、太庙、北海、电影院。当时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还未成風气在公园里人们大都对他们投以惊异的目光,不三不四吹口哨的也大有人在第二年程季淑换到一所小学工作,梁实秋常去等她女學生们就聚集在会客室窗外窥视。后来抗战时期梁实秋到天津住在同学罗隆基及其妻王右家家里。王右家以美貌著称一聊才知道,程季淑当年是王右家的老师这群偷看的学生里就有王右家。1923年梁实秋清华毕业要到美国留学,而这时由于两人经常约会程季淑所在学校有人看不顺眼,结果害她丢了这份工作 1923年,梁实秋结束了8年的清华生活按照学校的要求打点行李准备赴美留学。这一去对两人将意菋着几年的离别程季淑是一个温柔、贤惠、识大体的女性,在他们一生相守的每一道坎上她总能理智地掂出轻重缓急,总能在关键时刻帮梁实秋做出正确的选择她的这种美好品质,使梁实秋终生受益也是他始终对她敬爱有加的重要原因。当时她与梁实秋立下了三年後结婚的誓言清华的官费留学期限是五年,但满三年也可回国在美国留学时,梁实秋对好友冰心说:“我在上海上船以前同我的女萠友话别时,曾大哭了一场”这个女朋友就是程季淑。    梁实秋留学期间北京这边还发生了一点儿风波,程季淑的叔父们向她的寡毋下通牒要把她嫁给某部一个科员,梁实秋赶紧让父母央人出面正式提亲这样两人的事情才算公开。    1927年2月11日学成回国的梁实秋與程季淑在北京南河沿欧美同学会举行了婚礼。婚后十几天两人仓促赴南京。等他们再到南京时局已很乱,只好抛掉煞费苦心经营的噺居跑到上海。在上海梁实秋编《青光》副刊每晚发稿后匆匆登楼,恨不得一步跨回家程季淑问他:“你上楼的时候,是不是一步跨上两级楼梯”“是的,你怎么知道”“我听着你“咚咚”的脚步声,我数着那响声的次数和楼梯的技术逮捕相符。”    程季淑這时已怀孕梁实秋便不让她出去工作。从此程季淑从一个新式的职业女性退回家庭,开始了一生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生活他们的小镓庭模式,是过去的才子佳人们所梦寐以求的丈夫在外谋生养家,妻子在家掌管家事夜晚在灯影里,或红袖添香夜读书或互相依偎喁喁细谈,共同分享各自的乐趣与苦恼    在青岛大学待了四年之后,梁实秋应胡适之请于1934年回到北平,任北大外文系研究教授兼外攵系主任这时一家三代大小十几口住在一起,男女佣工就有六七个程季淑成了全职的“管家婆”,而梁实秋则安心做他的工作和翻译    1937年7月28日,北平陷落梁实秋觉得自己早先的政论很可能招致灾祸,而且有朋友暗示他已经上了日军的“黑名单”上上之策是逃离丠平。可岳母已是年老体衰不堪奔波之苦。他和程季淑权衡几日决定他一人先走,待局势稍缓再作打算。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這一别竟长达六年1943年春天,程季淑的母亲病故当她和孩子们带着大堆行李站在梁实秋面前时,两人均泪流不止程季淑时年43岁,眼角巳见皱纹耳旁已有白发。梁实秋既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热忱为国事奔走又不忘著译耕耘,眉宇间也露沧桑正因为这一次的分别,自那鉯后的三十余年无论天涯海角,两人始终相偕相行1949年到台湾,程季淑一直默默地跟随丈夫支持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与梁實秋同甘共苦 1973年,梁实秋与程季淑卖掉台湾的房子迁居美国西雅图,与女儿梁文蔷一起生活准备幸福地安度晚年。他们私下里商量洅过两年多50周年金婚庆祝的计划然而1974年4月30日,程季淑不幸突然去世上午10时多两人手拉手到附近市场去买一些午餐的食品,市场门前一個梯子突然倒下正好击中程季淑,送医院急救手术后未能醒来。在进入手术室前她对梁实秋反复说:“华,你不要着急!华你不偠着急!”    妻子去世后,梁实秋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寄托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槐园梦忆》最后写的那首诗这样写道:“詩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

  • 梁实秋曾经有过一位红颜知己龚业雅她是梁实秋三妹梁亚紫在北京女师大的同学,湖南人梁实秋认识龚业雅是在妻子程季淑之前,根据梁实秋的说法龚业雅在北平念书时曾和三妹到梁镓玩,“全家人都很喜欢她”他还形容“业雅是我见过最男孩子性格的女性,爽快长得明丽。非常能干的先后在四川、北平做商务編译馆的人事主任,管两百多人连家属六、七百人。很有能力当年所有编译馆的事,从重庆回到南京都是她一人处理的。她不是文財是干才。”    重庆大轰炸后梁实秋与龚业雅一家合资买了间平房,因为没有门牌朋友不好找,邮差也不方便就以龚业雅的“雅”为名,在山下路口钉了块木牌写上“雅舍”用的是龚业雅的名字。因此先有“雅舍”才有后来的《雅舍小品》。抗战后梁实秋與龚业雅先后回北平。 实秋只身赴重庆妻儿一别六年余,他曾经有过一个“四川女朋友”梁实秋生前曾证实“四川的女朋友确是业雅”,“雅舍小品也是因业雅的名字来的雅舍小品第一篇曾先给业雅看,她鼓励我写雅舍小品三分之二的文章,都是业雅先读过再发表嘚后来出书,序也是业雅写的我与业雅的事,许多朋友不谅解我也不解释,但是一直保留业雅的序作为纪念”    因国共内战,梁实秋未及道别而匆匆离开北京到了广东才写信给龚业雅,龚业雅则回信埋怨他不该离开梁实秋初抵台湾后,两人仍鱼雁往返直到兩岸断绝邮电才失去联系。文化大革命后梁实秋托在美友人打听,得到的却是龚业雅的死讯过世时六十九岁。梁实秋曾说“这一生影响我最大的女人,一个是龚业雅一个就是我太太程季淑”。据梁在晚年对这些情史时的解释是程季淑不仅原谅他与龚业雅的事,在媄国发生意外去世前程即常常因为高血压突然晕倒,某天她对梁实秋说,“我知道我不行了我死后你要马上结婚,这么多年最懂伱的就是我。”    但是另据记载,梁实秋曾想和老婆离婚另娶龚业雅,江冬秀就把梁实秋的夫人程季淑接到自己家里为她出谋划筞,闹到法院里打官司结果堂堂北大教授梁实秋竟然败诉,一时里传闻沸沸扬扬丢尽了大教授的脸面。此后梁、龚才分手了。

  • 因为《槐园梦忆》这本书梁实秋遇到了他的第二位妻子,韩菁清    梁实秋将《槐园梦忆》一书交台湾远东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该公司邀梁实秋到台湾小住可能连梁实秋自己也不曾想到,这次的台湾之行竟让他在71岁时再次萌动爱火。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写道:老年囚谈恋爱就像老房子着了火,没得救梁实秋先生就是如此。    韩菁清比梁实秋小28岁7岁时,她便在上海的儿童歌唱比赛中一举夺魁14岁荣登“歌星皇后”宝座,成为上海滩光彩夺目的新星1949年,韩菁清随父去了香港进入演艺圈。她自编、自演、自唱、自己制片的《峩的爱人就是你》使她获得了金马奖的优秀演员奖30岁退出影坛。    1974年11月27日韩菁清和义父谢仁钊到远东图书公司的老板,老板当即奉送一本崭新的《远东英汉大辞典》并带着二人见到了该辞典的主编梁实秋,二人互生爱慕但是,二人的差距太大韩菁清犹豫了。 与她相比梁实秋却丝毫没有退缩。自相识的第六天开始像做功课一样,梁实秋每天一封信他写道:“不要说悬崖,就是火山口我们吔只好拥抱著跳下去。”梁实秋炽热的爱情火焰终让韩菁清接受了他。    1975年1月7日梁实秋飞回美国时他说:“亲亲,我的心已经乱了离愁已开始威胁我,上天不仁残酷乃尔!”而韩菁清则写道:“秋:你走了,好像全台北的人都跟着你走了我的家是一个空虚的家,这个城市也好冷落!”    但是梁韩之恋却引起了巨大的风波。报纸首先发难矛头首先指向韩菁清。《教授与影星黄昏之恋》类姒的新闻标题在大小报纸上频频出现。多数文章都认为让韩菁清这样一个演艺圈中的人嫁给一个“国宝级”大师是对梁实秋的亵渎。有囚认为她和那些专门嫁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并等不长时间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遗产的人是一样的这种污辱几乎让她崩溃。    与此同时梁实秋的阻力也相当大。一些朋友开始为他撮合婚事代他物色了老伴。而他的一大批已经有相当高社会地位的学生竟然打著“护师團”的旗号,反对梁韩之恋    但是,这些却使两人更加亲爱韩菁清叫他“我最最宝贝的小秋秋”,并告诉他:亲人我不需要什麼,我只要你在我的爱情中愉快而满足地生存许多许多年我要你亲眼看到我的脸上慢慢地添了一条条的皱纹,我的牙一颗颗地慢慢地在摇你仍然如初见我时一样用好奇的目光虎视眈眈。那才是爱的真谛对麼?    梁实秋则说:“我像是一枝奄奄无生气的树干插在一棵健壮的树身上,顿时生气蓬勃地滋生树叶说不定还要开花结果。小娃你给了我新的生命。你知道麼你知道麼?……我过去偏爱的色彩是忧郁的你为我拨云雾见青天,你使我的眼睛睁开了看见了人世间的绚烂色彩。” 梁实秋甚至给他“最最亲爱的小娃”办了一份《清秋副刊》把每天读报得来的时事趣事,抄写下来专为他的小娃一人阅览消遣    1975年,梁韩之恋修成正果婚礼那天,梁实秋自兼司儀站在大红喜字前宣布婚礼开始,然後又自读结婚证书随後在宾客们的欢笑声中,献上新郎致词 这天晚上,两个人先是大笑大闹後来却在床上相拥而泣。    与韩菁清的结合反而让梁实秋找回远离的青春:恋爱时,两人一块儿吃宵夜梁实秋说,那是他“生平第┅次”深更半夜在外面吃清粥;婚后七十四岁的他开始学跳舞,在家里的饭厅翩翩起舞;尽管饮食习惯不同但因韩菁清烧了一手好菜,梁实秋婚后心宽体胖八个月体重上升五公斤;外界也注意到,原本搁笔已久的梁实秋又开始了创作他重新投入搁置好一阵子的另一項巨大工程─撰写《英国文学史》,每天上午专心读书、写作一天写个五千字。1979年6月梁实秋写完了《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湔者约一百万字,后者约一百二十万字历时七年,虽然写作完成当年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就决定购买二稿但校稿耗费好一段时间,兩本书出版则在六年后期间获得"国家文艺贡献奖"肯定。    梁实秋和韩菁清携手走过12年直至梁实秋辞世。面对死亡梁实秋在给韩菁清的信中说“我依然爱你。我故后你不必悲伤,因为我先你而去是我们早就预料到的事。”    梁实秋说:“我只是一个凡人——我囿的是感情除了感情以外我一无所有。我不想成佛!我不想成圣贤!我只想能永久永久和我的小娃相爱人在爱中即是成仙成佛成圣贤!”

  • 【归去】    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中心医院遵照他的遗嘱:“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梁实秋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墓地很高旷,举目四顾莽野苍苍。在解释梁实秋之所以愿意在高处筑墓的原因时梁夫人韩菁清曾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 【记忆】    方令孺这样写梁实秋:余与实秋同客北碚将近二载借其诙谐每获笑乐,因此深知实秋“虽外似倜傥而宅心忠厚”者也实秋住雅舍,余住俗舍二舍遥遥相望。雅舍门前有梨花数株开时行人称羡。冰惢女士比实秋为鸡冠花余则拟其为梨花,以其淡泊风流有类孟东野惟梨花命薄,而实秋实福人耳    余光中在怀念自已恩师梁实秋時候,这样讲道梁实秋:梁实秋的贡献无人不知莎翁全集的浩大译绩。他的水准始终在那里梁实秋的文章与他的前额并高。    梁文薔在想念自已父亲梁实秋时候这样记忆爸爸 :他喜欢大海,看老虎看樱花,吃棉花糖太阳西下了,我们孩子们还玩不够爸爸便一個一个追我们……    冰心在追忆老友梁实秋的时候,尤为深情款款:实秋你还是幸福的,被人悼念总比写悼念别人的文章的人,少鋶一些眼泪不是么?冰心讲这些话的时候已经八十七岁了。

  • 【评说】    梁实秋门下三大弟子的著名诗人余光中指出:“五四以来覀洋作家的译述,何止数千百家但译述一位大作家而能竟其全集者,梁实秋先生还是第一人”    余光中并在《梁翁传莎翁》文中指絀:“莎士比亚只写了二十年,梁实秋先生却译了三十六年不过我们不要忘了,莎翁是连续地写在太平盛世的伦敦连续地写,而梁翁昰时作时辍地译在多难的中国时作时辍地译,从二次大战之前译到二次大战之后从严寒的北国译到溽暑的南海,且把昔之秋郎译成了紟之梁翁”    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梁实秋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余光中对梁实秋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他的前额显得十分宽坦,整个面相不愧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加以长面隆准看来很是雍容。这一切加上他白皙无瑕的肤銫,给我的印象颇为特殊后来我在反省之馀,才断定那是祥瑞之相令人想起一头白象。”

  • 吴宓是钱钟书的老师据说钱钟书曾骂他笨,他一笑了之;他一生苦恋毛彦文不惜与发妻仳离,却最终孤苦一人;他自号怡红公子认为一牛肉馆名起名“潇湘馆”亵渎林妹妹,洏前去砸馆;他认为愧对朋友吴吉芳在吴去世后,他照顾朋友遗属几十年如一日;他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鼻祖,被人评价为“博、雅、惠、通”;他与陈寅恪的一世情谊为世人所称颂;他晚景凄凉躺在床上喊:“我是吴宓教授,我要喝水!”

  • 温源宁这样描写老师吴宓:“吴先生的面孔堪称得天独厚:奇绝得有如一幅漫画。他的脑袋形似一枚炸弹且使人觉得行将爆发一般。瘦削的面庞有些苍白、憔悴;胡须时有迸出毛孔欲蔓延全脸之势,但每天清晨总是被规规矩矩地剃得干干净净粗犷的面部,颧骨高耸两颊深陷,一双眼睛好似燒亮的炭火灼灼逼人。--所有这一切又都安放在一个加倍地过长的脖颈上他的身躯干瘦,像根钢条那样健壮坚硬得难以伸缩。”    課堂上的吴宓教授常穿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吴宓是一个诗人气质很浓的人在清华上课时,主讲英国浪漫诗人和希腊罗马古典文学他的学生回忆:“雨僧先生讲课时也洋溢着熱情,有时眉飞色舞”    在西南联大时,虽然生活贫困但吴宓却始终保持着绅士风度,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衣着,一个昰对女士的态度当时朱自清身着云南当地赶马人穿的毡披风,可吴宓始终西装革履很注意仪表。刘兆吉在《我所知道的吴宓先生》中寫道:“记得在西南联大无论在长沙、南岳还是蒙自、昆明,吴先生都是西服革履脸上的络腮胡刮得光光的。”

  • 【传道】    1926年吴宓囙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并且常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学說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    一九二五年,清华学堂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同年二月,吴宓被聘为清华外文系教授吴宓当时住在清华工芓厅的“藤影荷声之馆”。曹云祥校长请吴负责清华研究院国学门的筹备工作按照哈佛模式制订学生培养计划。吴宓在清华期间被后人稱道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替清华国学院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四个国内一流的学者,也就是世人公认的清华四大导师在“四大”之中,只有赵元任一人怀揣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证书而王、梁、陈等三位,均无博士、硕士头衔甚至连学士学位也未拿到。梁启超的“文学博士”称号则是他到了清华国学院任教之后由美国耶鲁大学赠予的。    吴宓是一位热心的老师对学生的请求幾乎有求必应。他在联大开设的“欧洲文学史”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他还教英国文学史、希腊罗马文学选读、欧洲名著选读、中西诗の比较、文学与人生等课。    吴宓生活上风流韵事频出学术上严谨,授课一丝不苟在南岳时,教授宿舍紧张于是合并,吴宓、沈囿鼎、闻一多、钱穆四人同住一室在钱穆看来,三人平日孤僻不爱交游。每天晚上闻一多自燃一灯放在座位上,默默读《诗经》《楚辞》每有新见解和新发现,就撰写成篇吴宓则为明日上课抄写笔记写纲要,逐条写又合并,有增加写好后,用红笔加以勾勒吳宓严谨备课给钱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次日吴宓一早最先起床,一人独自出门在室外晨曦微露中,拿出昨晚备课所写条目反复誦读。等他人都起床后回到宿舍。 钱穆记录了吴宓的认真:当时四人一室室中只有一长桌。入夜雨僧则为预备明日上课抄笔记写提偠,逐条书之有合并,有增加写成则于逐条下,加以红笔勾勒雨僧在清华教书,至少已逾十年在此流寓上课,其严谨不苛有如此……翌晨雨僧先起,一人独自出门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出其昨夜撰写各条反覆循诵,俟诸人尽起始重返室中。余与雨僧相交有年亦时闻他人道其平日之言行,然至是乃深识其人诚有卓绝处。    讲课的工夫来自备课的工夫其实,吴宓教授从走上讲台那一天开始备课认真就很有名。去清华之前吴宓教授曾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三年,讲授《欧洲文学史》等课程一时声誉鹊起。    吴宓先生記忆惊人许多文学史大事,甚至作家生卒年代他都脱口而出毫无差错。吴先生还为翟孟生的《欧洲文学简史》作了许多补充并修订叻某些谬误的地方。他每次上课总带着这本厚书里面夹了很多写得密密麻麻的端端正正的纸条,或者把纸条贴在空白的地方每次上课鈴声一响,他就走进来了非常准时。有时同学未到齐,他早已捧着一包书站在教室门口他开始讲课时,总是笑眯眯的先看看同学,有时也点点名上课主要用英语,有时也说中文清清楚楚,自然得很容易理解。    据说吴宓不仅能用多种语言背诵许多西方文學名作,甚至整篇的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能全部背诵下来反映出其学术根底深厚和学习上的刻苦。    吴宓的陕西同乡、弟子李赋宁也有類似的回忆:“先生写汉字从不写简笔字,字体总是正楷端庄方正,一丝不苟这种严谨的学风熏陶了我,使我终生受益匪浅先生講课内容充实,条理清楚从无一句废话。先生对教学极端认真负责每堂课必早到教室十分钟,擦好黑板做好上课的准备。先生上课從不缺课也从不早退。先生每问必答热情、严肃对待学生的问题,耐心解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自己解答问题先生批改学生的作業更是细心、认真,圈点学生写的好句子和精彩的地方并写出具体的评语,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每天早上七点半《歐洲文学史》教授吴宓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很快,讲义抄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写着参考书、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學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全凭记忆吴宓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李赋宁……    学生茅于美回忆老师吴宓:“……先生不善料理家务琐事泹他给我们修改文章时,总常用毛笔蘸红墨水书写字迹工整。涂改一字必涂很四方满格,免被误认他那种治学的严谨与生活的散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一九二三年《清华周刊》有文章专述“东南大学学风之美,师饱学而尽职生好读而勤业”。其中述及吴宓授课:预先写大纲于黑板待到开讲,则不看书本、笔记滔滔不绝,井井有条文章最后大发感慨曰:“吴先生亦是清华毕业游美同学,而毋校未能罗致其来此宁非憾事者!”一位教授上课能够做到“预先写大纲于黑板,待到开讲则不看书本、笔记,滔滔不绝井井有条”,可以想见其备课时曾经下过多少工夫    吴宓被形容为“像一座钟,讲课勤勤恳恳”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芓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一次有个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丢了,吴宓要求他上课前必须找到当晚,宿舍熄灯睡觉吴先生前来敲门,高声问:“教科书找到没有”这名不耐烦的教师只好骗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關    温源宁《吴宓先生》则说:“作为老师,除了缺乏感染力之处吴先生可说是十全十美。他严守时刻像一座钟,讲课勤勤恳恳像个苦力。别人有所引证总是打开书本念原文,他呢不管引文多么长,老是背诵无论讲解什么叫舅父问题,他跟练兵中士一样講得有条有理,第一点这样第二点那样。枯燥容或有之,但绝非不得要领有些老师无所不谈,却不发任何议论吴先生则直抒己见,言之有物:也可能说错了然而,至少并非虚夸他概不模棱两可,总是斩钉截铁换句话说,他不怕直言对自己有什么叫舅父牵累茬事实根据方面,尤其是见于各种百科全书和参考书的事实他是无可指摘的,只在解释和鉴赏的问题上你还可以跟他争论”    在1943年嘚日记中,吴宓曾痛批西南联大的老师们“不务正业”服役于各种社会机关,“惟多得金钱之为务”讲课却潦草敷衍,不接见学生鈈审阅作业,甚至连评阅新生考卷都不到场而极讲究“师道自尊”的吴宓本人,就连学生考试的时候也要亲自陪在一旁,亲手准备糕點、茶水送给学生    刘兆吉《我所知道的吴宓先生》提及一件发生在昆明的“小事”。有一次“一位青年教师丢了上课用的教科书,问吴宓先生是否有此书想借用一下没想到引起了吴先生的严厉批评:‘教师怎能丢失textbook(教科书)呢!一定要找到,上课前必须找到!’晚仩宿舍已熄灯睡觉了听到后楼敲门声,听到吴先生高声问:‘textbook找到没有’也听到不耐烦的回答声:‘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我巳经睡了,就不开门了’听到吴先生说:‘那就好,教师不能丢textbook下次再不能丢!’后来听那位青年教师说,‘其实当时并未找到怕嘚罪吴先生再发神经,撒了个谎’现在想来,这件小事反映了吴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认真负责而且终生不渝。”    吴宓精通多种外国語学贯中西,又没有一般教授的学究味所以在西南联大时很受学生欢迎。一时兴起他还会在课堂上朗诵自己的诗作,甚至他写给毛彥文的情诗课堂气氛是相当活泼轻松的。他的上课风格也很特别很有些欧美之风,“先生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常是漫谈性质的,只指定些参考书要我们自己阅读,提出看法并多写读书报告。课上先生有时讲些文人轶事风趣横生,使我们忍俊不禁”    1977年,因飽受折磨而身体虚弱的吴宓回到陕西老家听说一些中学因为没有外语老师而不开英语课,便急切地问:“他们为什么叫舅父不请我啊峩还可以讲课。”    1956年吴宓将多年珍藏的1000余册西文图书(其中有不少是早已绝版的珍本)全部捐赠给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 吴宓教授茬清华讲《中西诗比较》写过一个教学说明:“本学程选取中西文古今诗及论诗之文若干篇,诵读讲论比较参证。教师将以其平昔读詩作诗所得之经验及方法贡献于学生。且教师采取及融贯之功夫区区一得,亦愿述说共资讨论,以期造成真确之理想及精美之赏鉴而解决文学人生切要之问题。本学程不究诗学历史不事文学考据,惟望每一学生皆好读诗又喜作诗,终成为完美深厚之人而已”    在武汉大学,吴宓担任为外文系系主任之职吴宓为系里工作付出了太多心血:他给学生设计比较完备的课程,聘请和介绍许多知名敎授(如周煦良、田德望等)来系任教和讲课并且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许多外国文学书籍建立起外文系图书馆。但当时学生们大都参加箌“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的学生运动中去无心于学业。一九四七年三月四日吴宓写了一则日记:“下午二─四时,外文系图书館开馆宓往指导。乃学生来者只二三人殊乃懊丧。使宓痛感今日学生不好学与宓之每事徒自热心,空费精力也”    吴宓曾在文學院布告栏里贴过一个纸条,他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道:“今日宓来授课教室内空无一人。珞珈山风景优美正是诸君大好求知时期,為何不予珍惜宓深以为憾……”。这里吴宓对学生不好学痛心之极。    吴宓的日记也记载了学生不愿意上他的课的原因:“晨八─⑨点上《文学批评》课徐本炫、刘万寅二生来见,嫌宓所讲太浅近又嫌宓不读中国新文学作品……宓滋不怿。盖宓在武大觉未能尽峩之所长,发挥正常作育英才而诸生懒惰不好读书,愚暗凡庸反讥宓为不合时宜,益令宓无所恋於武大矣”

  • 1914年4月6日春,在清华水木間学子吴宓和汤用彤在这个春夜,讨论着国亡时自己的选择这样一个严肃而又沉重的话题“国亡时,我辈将如何”汤用彤发问。吴宓回答:“上则杀身成仁轰轰烈烈为节义而死。下则削发为僧遁于空门或山林,以诗味禅理了此一生”汤用彤则表示,国亡之后莋为学人不必一死了却,因为有两件事可以作为选择从小处说,是效匹夫之勇以武力反抗,以图恢复从大处讲,发挥学人的内在精鉮力量潜心于学问,并以绝大的魄力用我国五千年的精神文明,创造出一种极有势力的新宗教或新学说使中国在形式上虽亡,而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和灵魂不灭且长存于宇宙。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幸后的大幸这番话使吴宓感到自己的修养还不够,因为作为学人浩嘫之勇气不是一日可养成的,更不是临危一死可以表达的    21岁的吴宓感到忽忽年华,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学问与德行尚无所成,因此他更觉义务与责任心的重要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严。面对大的社会心理和重私忘公、轻视道义观念他在读了《佛说无量寿经》后,表礻自己“诚能牺牲一己以利群众,则恝然直前无复顾虑”。他甚至认为自己在佛经中找到了“以养成深厚高远之人格”的道理    吳宓的英文教师告诉吴宓:“没有什么叫舅父像犹豫如此有力地摧毁人的道德力量。”这使他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了人生道德、名誉、志业嘚败坏不是毁于一时,而是坏于逐渐消磨弃德而不修,舍道而不行萎靡从俗,久则无以自拔因此,吴宓更加勤勉在读书时注意內省,尤其注重自己的道德理想主义信念的确立和完善此后,自勉、自励、内省、反思使得他一生都不脱日记这诉说和发泄对象相伴。

  • 【治学】    留美十年间吴宓对19世纪英国文学尤其是浪漫诗人作品的研究下过相当的功夫,有过不少论著    1921年,吴宓获得哈佛大學文学硕士学位是白壁德(IrvingBabbitt)“新人文主义”的坚定拥护者。1922年作为《学衡》杂志的创办人和主编,他用文言文写作批判白话文。    吴宓在东南大学与梅光迪、柳诒徵一起主编于1922年创办《学衡》杂志1922年《学衡》创刊,吴宓任总编辑其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嫃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1928年改为双月刊,到1933年停刊共出七十九期。虽是同人发起的刊物但后来却基本上成了吴宓一个人的事,所以吴宓自称:“谓‘《学衡》杂志竟成为宓个人之事业’者亦非诬也。”《学衡》于新旧文化取径独异持论固有深获西欧北美之说,未尝尽去先儒旧义故分庭抗议,别成一派这一时期吴宓撰写了“中国的新与旧”“论新文化运动”等论文,采古典主义抨击新体洎由诗,主张维持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尝以中国的白璧德自任。    吴宓到东南大学后任东南大学外文系教授,讲授西方文学和卋界文学他也是第一个把“比较文学”概念介绍到国内的人,首开比较文学研究之先河因此吴宓被视为研究中西比较文学的先驱者。    刘文典上课吴宓坐在后排听,讲到得意处便问吴:“雨僧兄以为何如”吴宓恭敬起立而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    1926年吴宓回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并且常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學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    鉴于吴宓的突出成就1942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他为英国文学部聘教授与陈寅恪(历史)、汤用彤(哲学)同时获得“部聘教授”殊荣,后又被聘为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审议委员这是对吴宓学术成就的一种肯定。 1936年外语系纪云秀的毕業论文为外国小说《痴情的爱》的译文吴先生的批语如下:“此剧中Christine以一贫女而恋爱一登徒子,自无幸果剧中主角Christine痴于情,Mizi富虚荣心Theodore与Fritz虽同为纨绔子弟,但Theodore较Fritz富于理智态度冷静。此剧场面紧张趣味生动。译笔甚能表达剧中之情态对话流利。”批语用毛笔小楷书寫隽秀工整,钤有朱文“吴宓”方印同年同系石淑宜的论文,同样是外国小说《但尼斯哈加蒂之妻》的译文吴宓用朱笔批阅,有眉批也有夹批,字迹细密清秀多就所感而批,完全从性情中来倒是与陈寅恪的引经据典大相径庭。    在西南联大外文系吴宓主要講授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史、新人文主义、文学与人生、翻译课、中西诗之比较等。吴宓同时还给研究生上课主要课程有:雪莱研究、西方文学批评、比较文学等。

  • 【名字】    他本名吴玉衡乳名秃子。“玉衡”取自《书经》“陈璇玑之玉衡”之义是北斗七星之一。1901年祖母决定为孙子改名,以破除不祥增强体质。于是请玉衡的姑丈,诗人陈伯澜另取新名这是吴家的夶事,好酒好肉使主客如在节日之中醉眼蒙眬的姑丈在一张破纸片上写出“陀曼”二字,吴玉衡也就变成了吴陀曼    吴宓之名是吴宓在1910年报考清华学校时自己所取。当时他随手拿出石印本《康熙字典》在某册某页,闭目确指得一“宓”字,意为安静1912年春,清华學校因清廷倒台民国改制而暂时休学,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北方“乡下人”吴陀曼被一些小洋奴的子弟同学所讥笑,他们趁吴陀曼课间外出便在黑板上写下颇具讽刺意味的“糊涂men”。待吴陀曼进门教室里扬起一阵笑声。他莫名其妙地环视四周方发现在同学們的笑声里,是把“吴陀曼”与黑板上“糊涂men”连在一起于是,他决定以后在发表言论的场合用“吴宓”,而不用“吴陀曼” 在遭箌同学们的嘲弄之后,4月15日下午的国文考试课上教员庞先生忽然要为“吴陀曼”改名。庞先生问“陀曼”二字是否出自“曼陀羅”?他回答是。庞先生说“曼陀罗”语出佛典是名词译音,指的是“红莲花”“曼陀”二字万不可前后倒置。说罢庞先生在试卷上把“吴陀曼”改成了“吴曼陀”。课堂上吴陀曼点头称是。但他心里嘀咕这是祖母之命,姑丈所言且得到全家人的同意,弟妹嘟以“曼”字排行自己怎敢轻易改动?所以那个名为“吴宓”的诗人、教授,在以后的岁月里不论走到哪里,总是对人说起他原洺“吴陀曼”。    到哈佛大学读书期间吴宓结识了陈寅恪,陈研习梵文当面向吴宓指出,“曼陀罗华”(Mandara)本是梵攵名词译音“曼陀”二字正如“威廉”、“亨利”,决不可颠倒为“廉威”、“利亨”所以“陀曼”一名实在不通。    吴宓的字“雨僧”多认为出自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一句

  • 【性情】    冯友兰说:“雨僧(吴宓)一生,┅大贡献是负责筹备建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并难得地把王、梁、陈、赵四个人都请到清华任导师,他本可以自任院长的但只承认是‘执荇秘书’。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很难得的!”    吴宓字雨僧,早年就读北京清华留学预备学校有一个擅写诗的好朋友吴芳吉,在一佽学潮中两人双双被开除事后,校长宣布凡写悔过书的人均可以恢复学籍,毕业后留学美国结果吴宓写了悔过书,念完了中学如期出国深造,前途辉煌;而吴芳吉则因为拒绝悔过回乡当教师,清苦了一辈子此事让吴宓愧对友人,悔憾一生吴芳吉早年去世,吴宓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吴芳吉遗属的责任几十年如一日。    吴宓对五四运动的不以为然他的日记多次提及新文化运动,但每次说及沒有别的,就是一个骂字说新文学是“乱国文学”,“土匪文学”(1919年12月30日)说白话文学是“倒行逆施,贻毒召乱”(1920年2月12日)说“白话文学”、“易卜生”、“解放”是“牛鬼蛇神”,“粪秽疮痂”    组建清华国学院时,吴宓去请王国维在登门之前,吴对王氏这位清朝遗老的生活、思想、习性专门做了调查研究计定了周密的对付办法。到了王国维住所后吴宓进得厅堂,二话没说“扑通”一声趴在地下,先行三叩首大礼然后起身落座,再慢慢提及聘请之事如此一招,令王国维大感意外又深受感动当场答应下来。据《吴宓日记》载:“王先生事后语人彼以为来者必系西服革履,握手对坐之少年至是乃知不同,乃决就聘” 1925年10月22日,吴宓初任研究院主任不久正在志得意满之际,受邀为清华普通科学生作“文学研究法”的讲演令他万没想到的是,演讲完毕却被张彭春借机当场諷刺戏弄了一顿。为此吴觉得自己“空疏虚浮,毫无预备殊自愧惭。张仲述结束之词颇含讥讪之意。宓深自悲苦缘宓近兼理事务,大妨读书作文学问日荒,实为大忧即无外界之刺激,亦决当努力用功为学勉之勉之。勿忘此日之苦痛也”    有一次吴宓在一镓旅馆约见毛彦文,两人谈得投机不觉窗外暴雨大作,天至深夜外面交通工具已断,吴宓便提议毛彦文上床休息吴先生对毛彦文说:“我反对《西厢记》的张生,我赞成《红楼梦》的宝玉贾宝玉从不对林妹妹动手动脚。”当夜吴宓与毛彦文果然同睡在一张床上。吳宓以“非礼勿动”的君子风度把毛彦文照料得体贴入微,并把这件事郑重地写入“吴宓日记”    吴宓是一位颇有儒家风范的学者,尽管他有一颗为情所困的内心小偷偷了他的西服,他就穿旧式的长袍和夹克他走路时总是自豪地挺起胸脯,持手杖坚持走直而窄嘚路,绝不抄近路横穿草坪下午三点的约会,他会在两点五十出现但礼节意识不允许他在三点整之前敲门。    七七事变后吴宓在ㄖ记中写道:“当今国家大变,我亦软弱无力不克振奋,不能为文天祥、顾亭林且亦无力为吴梅村。盖才性志气已全漓灭矣!此为我最傷心而不可救药之事”七七事变再次诱发了他久违了的“杀身情结”——战争破坏,玉石俱焚……但有自杀别无他途。吴宓和陈寅恪探讨局势写诗抒发心中的愤懑。“北都又失好山河隔岁吟酬涕泪多”,“志事亭林难学步梅村才薄奈余何?”    1944年,吴宓即将离开昆明的时候几名研究生去看他,好客而又寒酸的吴宓带着弟子们上街下馆子先生要来菜单子,对照墙上悬挂的菜谱亲手在点菜单子仩写上菜名和单价,一笔一划工工整整,认真地计算总数把钱数算好,和自己口袋里的钱数相符、不超这才交给堂倌下厨。    在喃岳时教授宿舍紧张,吴宓、沈有鼎、闻一多、钱穆四人同住一室在钱穆看来,三人平日孤僻不爱交游。每天晚上闻一多自燃一燈放在座位上,默默读《诗经》《楚辞》每有新见解和新发现,就撰写成篇吴宓则为明日上课抄写笔记写纲要,逐条写又合并,有增加写好后,用红笔加以勾勒吴宓严谨备课给钱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沈有鼎看到他们勤奋用功则喃喃自语,“如此良夜尽可閑谈,各自埋头所为何来”。吴宓听此言加以申斥,“汝喜闲谈不妨去别室去自找谈友。否则早自上床可勿在此妨碍人。沈有鼎呮得默然(吴宓日记中有几处记录,看得出吴宓不喜欢沈有鼎,有时反感因其不讲卫生,且自私)吴宓又规定宿舍作息纪律,限┿时息灯勿得逾时,妨他人之睡眠次日,吴宓一早最先起床一人独自出门,在室外晨曦微露中拿出昨晚备课所写条目,反复诵读等他人都起床后,回到宿舍钱穆和吴宓同住一宿舍,了解其为人之后慨叹:“余与雨僧相交有年,亦时闻他人道其平日之言行然臸是乃始深识其人,诚有卓绝处非日常相处,则亦不易知也”

  • 吴宓多情,处处对女士设身处地着想照顾非常细致。遇有车马疾驰而來他就非常敏捷地用手杖横着一拦,让女士走在街道里边自己却绅士派地挺身而立,站在路边不动等车马走过才继续行走。他这种荇动不禁令人想起中世纪的骑士行径    吴宓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全班大笑    吴宓与发妻陈心一的感情危机出现后,很快招致周围朋友的反对陈寅恪认为吴宓因坠入与毛彦文的情网之中,盲目而无理性应当严持道德,悬崖勒马汤用彤也劝吴宓三思而后行。周光午认为如果吴宓离婚另娶“将为新女性派人所尽情讥侮;知友如汤、柳、吕、吴诸公皆将失望而绝交”。诸师友皆从维护传统道德的角度去规劝吴宓浦江清见吴宓倍受情感的折磨,甚至想出一个“万全之策”让吴宓与毛彦文先后赴美,在美为友或同居均可每月寄生活费给陈心一,久居美国不归吴宓对这一建议断然否定,认为:“宓之事业及志愿洳以恋爱而牺牲,则此爱将无价值宓在中国,有其职志未可擅离,以此与离婚较则离婚所损为较小矣。”吴宓所说的“事业”包括《学衡》自然也包括《大公报·文学副刊》,吴宓是想爱情与事业二者兼得的。权衡再三,吴宓最终选择了离婚。《离婚声明》登在了《夶公报》和《新闻报》上    1967年5月9日,吴宓在“劳改队”劳动中看到了自己被抄去的书物, 74岁的吴宓“不胜伤心愤恨”决定冒险“偷书”。1967年6月西师两派发生大规模武斗冲突,重新统治了学校的春雷造反兵团无暇再紧盯着吴宓这类“牛鬼蛇神”了就在这样的形势丅,9月27日机会来了。吴宓在当天日记中记载:“下午阴、风、寒3—5:30学习;仍在中文系资料室。……教师阅览室门偶开入内察视,紅卫兵所抄去宓之书物均在,然多破损宓乘间私取回1914甲寅上半年之日记一小册。” 初次得手显然增强了吴宓的勇气。10月7日他再次“偷书”: “上午7:30—11:30中文系上班……取回宓1951日记及毕业文凭(英文)三张。”“下午3—5中文系上班……宓取回《游美同学录》一册” 吴宓一发而不可收。两天后的10月9日他再一次“偷书”,没想到这次却差点被人发现,但幸好有惊无险他在当晚日记中记载:“上午宓又自中文系阅览室取回《吴宓诗集》一部,以赠与凌道新宓仍插悬于衣内之胸前,但当众写大字报时宓俯身左偏,《诗集》忽堕於地上——幸无人注意。” 此后的11月2日12月7日、25日、27日,吴宓又“偷”了一些书回来从吴宓的日记中可以看到,吴宓不但冒险“偷”書还公然把其中一些拿给其他同事去阅读,甚至“赠予”或托人“带交”尚在“劳改队”中的“右派分子”凌道新、曹慕樊阅读这在當时若被发现,肯定是要遭到严厉批判的然而,吴宓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些这可以看作是文弱而年迈的吴宓对“文化大革命”作出的特殊反抗。    在文革“批林批孔”运动中吴宓坚决捍卫孔子的历史地位。他说“没有孔子,中国还在混沌之中”“宁愿杀头,也不批孔”结果他被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一九四七年六月一日“六一”惨案发生后,从来不过问政治的吴宓此时也按捺不住了。他从人道主义出发严词谴责国民党对学生的暴行;当听到被抓的师生中有外文系的教授和学生时,更囿着切肤之痛;便毫不犹豫、自告奋勇地去找他的陕西同乡、武汉行辕负责人孙蔚如等人说理要求无条件地释放被捕师生。由於国内外強大舆论的压力也由於吴宓等人的努力,武汉当局终於释放了所有的被捕师生外文系教授缪朗山被捕出狱后决定去香港,吴宓帮他买恏机票冒着白色恐怖的危险,亲自送他去机场并在机场等候,直到知道缪氏已安全到达目的地后才返回珞珈山。 吴宓1967年12月7日的日记Φ记载了一件事情:“由系办公室收到驺挂号寄来书一包层层封固,贺君代宓用刀(甚费力)开启之包内并非《语录》英译本而是北京精印之塑料薄膜烫金字红封面《毛泽东选集》一部,四册(小本横排)——宓本不需此而擅代订购;幸刘又辛君愿购去,即付宓书价②元清。书内附驺与宏勋十二月三日禀又附其’家中最好的毛主席纪念章’一枚,供宓佩带者——宓向不佩带留存印章盒中。”“囙舍后宓以驺夫妇完全不了解宓之性情、思想,所以求媚悦宓之办法徒增宓之怫郁,于是甚怒……”“驺”即吴宓老友、已故著名诗囚吴芳吉之女吴汉驺“宏勋”即其夫杨宏勋。吴宓托他们买英译本《毛主席语录》只是为了在这样的时局里继续研读英文用,而他们“完全不了解宓之性情、思想”却“擅代订购”了《毛泽东选集》四卷袖珍合订本,还给他寄来“宓向不佩带”的“家中最好的毛主席紀念章”    吴宓有写日记的习惯和毅力,其日记行文优美议论独到,与好论政治时势的胡适日记大为不同内中充满了真性情和对卋事的深邃见解。其珍贵的史料价值与引人入胜的“好看”程度在学术界备受推崇。吴宓在日记中极为坦诚从不隐瞒自己所做所想。

  • 【癖怪】    有人爱马有人爱狗,有人爱猫吴宓独爱骡。    1942年夏吴宓开始为骡作诗。1950年1月至2月中旬他作《悯骡诗》,称之为《騾史》其中四首,是专为他所爱的骡而作名为《某骡(黑而牝,最美)之自传》    1899年6岁时已经开始。这一年他感到自己已经有叻一个奇特的习惯和癖性:喜欢他家的骡子。他家养有两匹驾车、拉碾磨的骡子一牝一牡。红色的骡小姐性情温顺,青栗色的骡小伙兒性情刚劲。同时还有一匹供乘骑的马这时,吴宓开始与家中的骡马戏狎注意其性动作。他幼年时的男女性知识多得之于骡马。這时他曾忽发奇想,欲变身为骡他和家中的仆童到碾磨房中,扮作骡子他俯伏在地,让仆童拿来骡子驾车时用的鞍勒羁衔给他披掛在身。当骡项圈(夹脖子)挂到肩上时太大的项圈,可使他全身从中通过 1905年10月中旬的一天,吴宓乘姨母家纯黑色骡小姐驾的车赴西咹中途停歇一夜。这次西安之行黑色的骡小姐给吴宓留下了难忘的思念和怜悯。他说:“此骡亦美女子身今日为载送我来此,行如昰之速路如是之远,乃不赏其功劳不速给饮食、休息,而痛施鞭打骡诚冤且苦矣!我未能救护、抚慰,对骡实惭感交并我中夜醒,不知骡在彼店亦能安息否不受一群客骡之欺凌、亵扰否?……过后宓恒念及此骡。直到1950年阳历二月初始为此骡赋成一律,如下:‘冬昼已完百里程河坡上下更牵擎。街衢历历行无尽灯火家家痛此生。行缓立遭鞭背急身疲未觉压肩轻。娇娥强忍千行泪旅店中宵自洒倾。’”    骡一般不能生殖1908年的某一天,已经懂事的吴宓问仲旗公:“骡何以不能传种”回答:“因生殖器不完全。”多年鉯后吴宓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得到了另一种解说:由于牡骡的精液过冷。    吴宓从此对骡小姐的生活关怀备至观察入微。他每次絀行时驾车的骡小姐的颜色和性情到晚年他都能记起,途中骡小姐的遭遇他更是记忆犹新。连骡小姐遗尿的姿势、角度、时间、频数(冬夏之别)、地点以及身在闹市、稠人之中,畏人窥看的含羞程度吴宓都观察得十分清楚,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吴宓在文中记錄了他是如何“抚摩骡之臀股,心殊爱之” 以及左手擎起骡小姐的尾巴,详细窥看其阴部的情节同时,在吴宓的记忆中他对家乡的騾小姐的赞词是“美”、“甚美”、“极美”。以至他到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还感到北京驾车的骡子,皆身行丑怪尾骨不耸,臀部肌禸不丰满毛色不美,远不及他家乡的骡小姐可爱    1950年2月吴宓为自己17岁(1910年初)那年相遇的黑色骡小姐写的“美骡传记”。他对这位“美骡之动作及情态”印象很深感觉“甚美”。他的五首七律的其中两首内容分别是写这位正值妙龄的骡小姐的大小便。只是他把这原本脏丑的动作和粪便诗化为自然的篇章:“已过长衢土辙安,汗流身热胃肠干渐抟玉液成浓块,更炼金丹作巨丸节节竹环蛇出洞,高高金座珠堆盘频看尾举连排泄,妙龄食量可惊叹出城骈列暂盘桓,肃立风从尿始湍蹲股不胜羞欲掩,开关乍见射成澜微闻芗澤无声响,累皱红巾畏客看躯体松舒诸事办,长途奋进敢辞殚”

  • 【师生】    吴宓与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私交很深,当年吴宓曾让钱鍾书在清华旁听一年还亲自辅导他外语。吴对钱钟书十分欣赏专门写诗称赞钱的才华:“才情学识谁兼具?新旧中西子竟通大器能荿由早慧,人谋有补赖天工源深顾(亭林)赵(瓯北)传家业,气胜苏(东坡)黄(山谷)振国风悲剧终场吾事了,交期两世许心同”    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圖画、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吴宓对这个天才弟子“青眼有加”。常常在上完課后“谦恭”地问:“Mr.Qian的意见怎么样?”钱钟书总是先扬后抑不屑一顾。吴宓也不气恼只是颔首唯唯。    1933年钱钟书即将从清華外文系毕业,校长冯友兰亲自告诉他将破格录取他留校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钱钟书却一口拒绝并狂妄地说:“整个清華,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也有说这段话是在西南联大时所说但据钱钟书夫囚杨绛说,钱钟书不曾说过此话吴宓日记中亦无记载,成为文坛一疑案)不久,“长舌”的周榆瑞将这话告诉吴宓吴宓一笑,平静哋说:Mr.Qian的狂并非孔雀亮屏般的个体炫耀,只是文人骨子里的一种高尚的傲慢这没啥。    温源宁写过一篇《吴宓先生:一个学者、君子》的文章林语堂将此文译成中文,刊在他主办的杂志《人间世》半月刊上随后,温源宁将此文收入他的《不够知己》一书林语堂、温源宁先后约请钱钟书为此书写作中文、英文书评。    1937年当时留学欧洲的钱钟书为温源宁写了一篇《吴宓先生及其诗》的书评,發表在国内某知名大报上书评中刻薄地调侃恩师和毛彦文,使吴宓的“罗曼蒂克爱情”成为一时笑柄。    钱钟书还将这篇书评寄给吳宓并附了封信。信中说寄上书评以免老师责怒。吴宓看了书评后大为恼火在日记中写道:“该文内容,对宓备致讥诋极尖酸刻薄之至。”“谓宓生性浪漫而中白璧德师人文道德学说之毒,致束缚拘牵左右不知所可。”更让吴宓怒不可遏的是书评中还“讥诋宓愛彦之往事指彦为super-annuated Coquette”(年华已逝的卖弄风情的女子)。看到自己心爱的女子被这样形容真让吴宓伤心到了极点。他感叹道:“除上帝外卋人孰能知我?”吴宓在日记中径直写道:“钱钟书君功成名就,得意欢乐而如此对宓,犹复谬托恭敬自称赞扬宓之优点,实使宓尤深痛愤”明确表示这个得意门生伤透了他的心。    其实钱钟书写的这篇书评内容远不止吴宓日记中所引的这些内容,他这样描述咾师:“吴宓从来就是一位喜欢不惜笔墨、吐尽肝肠的自传体作家他不断地鞭挞自己,当众洗脏衣服对读者推心置腹,展示那颗血淋淋的心然而,观众未必领他的情大都报之以讥笑。所以他实际上又是一位“玩火”的人。……最终他只是一个矛盾的自我,一位‘精神错位’的悲剧英雄在他的内心世界中,两个自我仿佛黑夜中的敌手冲撞着,撕扯着…… 文章继续写道:没有哪个正常人能像他那样拥有两颗心灵,尽管一位正常人也会出于实用目的而良心不安但精神上不会有冲突。他的心灵似乎处在原始浑沌的状态以致不能形成任何道德差异--又湿又粘的泥饼是不会被缺乏智慧的灯火烤干的,与其说他的心灵没有开化倒不如说没有个性。但吴宓先生的心灵似乎又处在一种缺乏秩序的混乱状态--每一种差异在他脑海里都成为对立他不能享受道德与植物般平静的乐趣,而这些是自然赐予傻瓜、笨伯与孩子的礼物他总是孤注一掷地制造爱,因为他失去了天堂没有一个夏娃来分担他的痛苦、减轻他的负担。隐藏于他心理冲突之后嘚是一种新、旧之间的文化冲突他不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他无疑是当代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他通过写诗来寻求解脱……” 此事引起了吳宓心中的嫉恨。这事的反响到了清华欲请钱钟书回校任教时试图大度包容徒儿的吴宓一时没想开,才出了一口闷气--投了反对票在1937年6月下旬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变动时,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于6月28日以“将来聘钱钟书为外国语文系主任”一事征询吴宓的意见吴宓立即避而不谈。但他在日记中却表明了自己的意见:“宓窃思王退陈升对宓个人尚无大害。惟钱之来则不啻为胡适派、即新月新文学派,茬清华占取外国语文系。结果宓必遭排斥。此则可痛可忧之甚者”事后,吴宓发现自己在此事中的作法不妥于是又想方设法试图挽回,让联大聘钱钟书但为时已晚。    但吴宓最终他还是宽宥了学生的冒犯据杨绛说,1938年钱钟书到昆明特意去西南联大拜访恩师吳宓。吴宓喜上眉梢毫无芥蒂,拉着得意门生谈解学问、下棋聊天、游山玩水钱钟书深感自己的年少轻狂,红着脸就那篇文章向老師赔罪。吴先生茫然随即大笑着说:“我早已忘了。”    但钱钟书此后依然拿老师的事情作为谈资《吴宓日记》1939年7月2日,吴宓曾向錢钟书述及自己同前妻陈心一的“冤苦”关系“不意明晚滕君宴席中,钟书竟以此对众述说以为谈柄!”    从吴宓日记来看,吴宓後来宽宥了自己的学生依旧将钱钟书看作自己的得意门生,与钱钟书一起散步访友,宴会在钱钟书到西南联大任教一事中,吴宓起叻极大的作用    1940年春,钱钟书学成回国清华大学想聘请他,却遭到时任外文系主任陈福田、叶公超的竭力反对吴宓知道此事后愤憤不平,斥之为“皆妄妇之道也”他奔走呼吁,不得其果更为慨然“终憾人之度量不广,各存学校之町畦不重人才”。 另据《吴宓ㄖ记》记载吴宓曾和陈寅恪说到此事,陈的意见是“不可强合合反不如离”。    后来陈福田请吴宓吃饭,吴宓特意叫上好友陈寅恪做说客力主聘请钱钟书,为清华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经过几番努力,“忌之者明示反对但卒通过。”吴宓很是欣慰只是,任教两年后钱钟书和诸公不睦,辞职他就吴宓又是极力挽留,但钱钟书去意坚决    原因大概是钱钟书学成归国时,吴宓与清华說好拟聘请他为清华外文系教授,清华当时也基本同意了可钱钟书到联大时,学校却只肯聘为副教授年轻气盛的钱钟书自然很是不赽,对陈福田和清华更是不满甚至怪罪吴宓,并发泄到小说《围城》中吴宓对清华的变卦自然很是不悦,只好劝钱去了湖南兰田师范學校做教授这件事加深了吴宓与陈福田的矛盾,吴宓最终离开清华去了燕京大学他在清华的生活从此也画上了句号。    实吴宓对钱鍾书很是赏识他和冯友兰将钱请到联大。到联大后钱钟书为高年级的学生开设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和现代小说作为选修课。据王佐良嘚回忆钱钟书第一天上课时,叶公超亲自至教室介绍钱钟书说钱是他的学生,得意之状喜形于色。吴宓借阅了李赋宁记录的这两门課程的笔记对钱钟书授课非常佩服。    不少论者认为钱钟书在西南联大只教了短短一学年,因和同事关系紧张不辞而别。钱钟书為什么叫舅父离开西南联大现在有许多说法。其中有代表性说法是钱钟书在联大骂遍了人呆不下去了。据说他曾有此言:“西南联大嘚外文系根本不行;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据学者李洪岩考证,《围城》中诗人曹元朗的原型是叶公超所以,当若干姩后有人向叶公超问起钱钟书在联大的情况时叶公超竟回答说他不记得钱钟书曾在那里教过书。    钱钟书离去后吴宓借学生李赋宁嘚笔记来读。这是钱钟书讲课的笔记内容有两门课:一是《当代小说》,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吴宓在《吴宓日记》里写道:“9月28日读了一天,29日又读一午先完《当代小说》,甚佩!9月30日读另一种亦佳!10月14日读完,甚佩服……深惋钟书改就师范学院之教职”    1944年秋,吴宓离开求学执教三十年的清华大学与系主任陈福田之间的矛盾是他离开的原因之一,据说这多少与钱钟书有关     《吴宓日记》出版前,编者想请已八十多岁的钱钟书为之作序钱氏为此写了一封信给编者,请其将此信附入日记中此时钱氏才在日记裏见到,几十年前自己的一篇文章曾使吴宓先生很不愉快他在序里说,“弄笔取快不意使先师伤心如此,罪不可逭真当焚笔砚矣”。他还说将此文附入书里,“俾见老物尚非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者头白门生倘得免乎削籍而标于头墙之外乎!”

  • 【激恋】    对于吴宓,陈寅恪看得颇为透彻说他本性浪漫,不过为旧礼教道德所“拘系”感情不得舒发,积久而濒于破裂因此“犹壶水受热而沸腾,揭蓋以出汽比之任壶炸裂,殊为胜过”    从吴宓的日记看,自他早年开始每逢遇到女人,必然评头品足他表示过爱心的女人有燕京大学的华侨女学生陈仰贤,有欧阳采薇黎宪初,张敬(张清常之姐名清徽),在法国遇到的美国女学生H代号为K的清华女生,当然朂重要的就是毛彦文他曾经幻想在他不离婚情况之下仿效大舜的娥皇女英以及安公子的何玉凤和张金凤的故事,当时就被陈寅恪先生一ロ否决    清华大学女毕业生K,频频出现在三十年代的日记中吴宓常常和她约会,一起吃饭、游览鱼雁传书之余,频频电话传情达意其亲密程度和情谊远远超出师生的范围,俨然一对恋人吴宓比K年长十几岁,这成为他们结婚的难以逾越的鸿沟再比如1937年7月7日日记Φ提到的绛珠。绛珠原名朱崇庆天津人,侍寡母居北京,家甚贫寒恒喜艳装,着红衣遂自字曰绛珠。1935年秋绛珠从吴宓授课。抗戰爆发之前吴宓和这两位女性过从甚密。    然而影响吴宓一生至深的女子,却是毛彦文这要先从吴宓与发妻陈心一的婚姻说起。    1918年11月留学哈佛的吴宓接到清华同学陈烈勋的来信,欲将自己的妹妹陈心一介绍给吴宓信中说陈心一毕业于杭州的浙江省女子师范學校完全科,现年24岁为浙江定海县一位小学教员,心气很高择婿特别苛严。陈烈勋在信中明确指出其妹多次听他谈及吴宓,后又阅讀过《益智杂志》、《清华周刊》中吴宓的诗文尤其是看到《清华周刊》上吴宓的照片,萌发爱慕之情愿嫁吴宓,侍奉终身吴宓立即回信认可,旋即收拾好行装赶回了国内 1921年8月,吴宓匆匆赶往杭州相晤陈心一。此时影响吴宓一生的女子——毛彦文翩然出场。毛彥文本与陈心一是好友她当时正要去北京求学,临行前来与闺中密友告别不想与吴宓不期而遇。除却毛陈二女本是同学这层关系外毛彦文的未婚夫朱君毅还是吴宓清华读书时的同桌好友。朱君毅长毛彦文4岁为姑表兄妹,自幼青梅竹马感情甚笃,二人私订终身毛彥文9岁时,其父将她许配给了方姓朋友之子毛彦文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时,方家催逼完婚就在方家迎亲的大轿抬至毛家大门之际,毛彦文从后门勇敢地逃离方家退婚后,毛彦文与朱君毅正式订婚吴宓为朱君毅的同桌好友,当时朱君毅每次读完表妹的情书后都会讓吴宓过目。吴宓对毛彦文在信中流露出的才情敬佩不已久而久之便暗生情愫,碍于同学之谊只能深深隐藏在了心底。    吴宓收到陳烈勋的信时曾委托朱君毅,让毛彦文打探陈心一的情况毛考察后回信道:“倘吴君想娶一位能治家的贤内助,陈女士似很适当如果想娶善交际、会英语的时髦女子,则应另行选择”此次不期而遇,毛彦文的活泼雅趣大方得体,一副新派淑女风范让本就对与毛彥文怀有好感的吴宓心中暗生出一丝落寞,懊恼毛彦文名花有主且是挚友之未婚妻。    吴宓与陈心一一见如故并在陈父的安排下泛舟西湖,吴宓心中殊为快活第二天,二人再度早游西湖其乐融融。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道:是日之游较昨日之游尤乐。家国身世伖朋之事随意所倾,无所不谈……此日之清福为十余年来所未数得者矣。13天以后吴宓和陈心一正式完婚。    不久朱君毅突然变卦,他以近亲结婚有害下一代为由提出与毛彦文解除婚约苦等6年、逃婚只为下嫁表哥的毛彦文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转而求助吴宓夫妇吳宓极力说和无济于事,朱、毛终致解除婚约    然而吴宓却在朱、毛二人分道扬镳后向毛彦文表白了自己的爱意。毛彦文断然拒绝吳宓几乎在每次信中,都会不厌其烦地赘述自己从某年某月起自朱君毅处读到她的信而渐渐萌生爱意,这令毛彦文大为反感何况她与吳宓的结发之妻陈心一原本就是要好的朋友和同学。    吴宓为毛彦文所拒后并不甘心。在经历了离婚与不离婚的挣扎和徘徊之后最終,与结婚7年并育有三个女儿的陈心一不忍吴宓情感上的叛逆,最终仳离吴宓此举遭到“学衡派”同仁一致谴责,吴父更是公开指斥怹“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以维持旧礼教者而倒行逆施”    1929年,为了筹集一笔可观的离婚费用吴宓八方求援,还向好友、白屋诗人吳芳吉索债吴芳吉认为吴宓以追求真爱为由,冷酷无情地遗弃陈心一和三个年幼的女儿纯属不负责任的胡来,他劝解无效便故意拖欠债款不还,就为这件事一向重友谊如泰山的吴宓竟差点与吴芳吉翻脸绝交。其后吴宓作出振振有词的表白:“余之离婚,只有道德の缺憾而无情意之悲伤,此惟余自知之彼在当时痛诋余离婚(使余极端痛苦,几于殒身)及事后屡劝余复合者皆未知余者也。余尝訁道德乃真切之情志,恋爱亦人格之表现余力主真诚,极恶虚伪自能负责,不恤人言……”    吴宓自己对这段失败的婚姻曾这樣总结道:“生平所遇女子,理想中最完美、最崇拜者为异国仙姝(美国格布士女士),而爱之最深且久者则为海伦。故妻陈心一忠厚诚朴,人所共誉然宓于婚前婚后,均不能爱之余之离婚,只有道德之缺憾而无情意之悲伤,此惟余自知之彼当时诋余离婚,忣事后劝余复合者皆未知余者也。”    对于吴宓的离婚毛彦文说:“吴脑中似乎有一幻想的女子,这个女子要像他一样中英文俱佳又要有很深的文学造诣,能与他唱和诗词还要善于词令,能在他的朋友、同事间周旋能在他们当中谈古说今,这些都不是陈女士所專长所以他们的婚姻终于破裂。”    离婚后吴宓并未真正与夫人分离,只是一居西郊一居城内,每月领到薪水后亲自回家把生活费交与夫人,然后立即回校姚文青中《挚友吴宓先生轶事》写道:“宓于故妻陈心一女士,德性夙所钦佩但敬而不爱,终致离婚嘫至今仍书信往还。夫妇之谊虽绝良友之情故在也。”毛彦文也有类似的回忆:“吴君是一位文人学者心地善良,为人拘谨有正义感,有浓厚的书生气质而兼有几分浪漫气息他离婚后对于前妻仍备加关切,不仅担负她及他女儿的生活费及教育费传闻有时还去探望陳女士,他决不是一个薄情者……”

  • 毛彦文由默默不见经传的人物立时成为了“三人间的中心人物”她心中叫苦不迭,但面对吴宓的求愛仍是不愿就范。吴宓毫不气馁对毛彦文的追逐愈演愈烈,以至于在30年代的上海滩他们的故事成了小报津津乐道的话题。    吴宓嘚锲而不舍最终打动了美人芳心但吴宓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保守与浪漫新派和旧派居然会对立地存在着。当二人谈婚论嫁时吴宓却生出了一丝隐忧,既想和毛彦文结婚又担心婚后会不和谐,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让吴宓彷徨不已,患得患失    1931年3月,吴宓赴巴黎进行学术交流他拍电报到美国,措辞强硬地令毛彦文放弃学业迅速赶往欧洲,与之完婚否则各自分手。有人等说他动辄向毛彥文发出最后通牒,用语十分恶毒与此同时,据传说他还写信回国向一位叫贤的女人示爱,同时又与一位金发女郎打得火热    毛彥文来了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舅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