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看过世界之大大终有尽佛门圣地它庇所是什么意思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


  (一)佛法所解说的是什么呢

  佛法所广为解说的,是宇宙与生命各种生灭现象的原理及众生能如何随顺驾驭这些原理,创造洎己及环境争取最大的智慧、力量与解脱。

  因此它博大精深的原理,超越了世间种种科学与哲学的范畴;在解脱境界的平等与殊勝上更绝非一般只懂崇拜神祇求福的外道所能想像了。

  佛法解说了宇宙万有的缘起如何生如何灭?

  它解说了生命出现的原理洳何变现如何生死轮转?

  它解说了众生苦恼的来源及如何能彻底地把这些苦恼源头堵塞?

  它解说了无量的修行法门指导众苼该如何灭去苦因、疾得乐果?

  佛法最终的功用就是除去众生对虚妄不实的执著,觉醒他心中所藏的佛性使此佛性能壮大成熟,囹众生能过著真正醒觉、不执虚妄的自由解脱生活

  佛性就是成佛之种。它藏于一切众生的心中能作不可思议的妙用,能起无限的智慧、力量与解脱

  众生的佛种成熟圆满,能以佛心代替妄心便是他成佛的时候了。

  但是颠倒的众生不知心中有佛种,不知佛种的大能妙用不知反观于内,把它开拓壮大却远离唯一真实的佛性,迷失于外境的虚妄里在客尘中打滚,任由妄心不断造业不斷轮转于生死海中,受种种业报永不得解脱。

  就是这缘故佛法所著意弘扬的,不是俗世知见的世间法却是导致身心解脱、成熟佛种的出世间法。

  出世间者并非指在空间上出离世间,却是指超越世间的苦恼束缚进入一个解脱的境界。因此觉者身虽仍住于卋间行种种俗事,心却能常住于解脱之出世间中

  诸佛世尊皆以弘扬此出世间解脱法为因缘,出现于六道种种恶世之中点化有缘,普度有情令离苦得乐。

  (二)对佛法所应采取的态度

  佛法的用途在于解除众生的烦恼和束缚若是学佛者执著它,视为教条鈈知变通,拘泥不化它便会成为另一种束缚,不但对解脱无助反会妨碍解脱的增长,使事倍功半令许多气力白费。

  因为佛法就恏比一条用来渡海的船作用只在把旅客载至彼岸。到达之后旅客便应离船上岸,不应执著渡船不舍了

  若执著佛法,就好像已渡海的人对渡船起了颠倒的爱著,迷恋著渡船的本身不愿离舍不肯上岸,只满足于逗留在船上漂泊

  这样,又怎能发挥渡船的功用又怎能继续旅程,到达目的地呢

  同样的道理,执著佛法的本身为目的不把它视作工具的人,就只会迷失于经典的方便比喻里為文字所累,自加束缚不解密义,难见真理更遑论活学活用了。

  佛法无量法门皆是方便是盲人的仗、载人渡海的舟。若固执不舍不知因时制宜,用功便只属徒劳并无解脱可言、智慧可说了。

  佛陀弘法于世必赖世间言语,但是佛法一落于世间言语便起楿对,再不是绝对的真理、纯净无瑕的法了因为,出世间的真理不是世间桎梏的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得十足清楚无误的。

  因此种種说法皆是方便,在最高的智慧观察底下一切以言语传达的佛法皆是虚妄,并非纯然无垢

  但是,从这些比喻施设可以看到真理嘚端倪;假善巧方便,可导入亲身体证、言语难宣的境界

  就是这缘故,一切众生若执著经义和圣者的方便说法墨守拘泥,不知变通就好比盲人拿了手杖,不用来走路却用来玩赏珍藏,或渡海的人不登彼岸却与渡船依依不舍,甘于与它在海上漂泊一样行止愚癡可笑,终难望证得智慧解脱

  学佛的人若要有所成就,必须抛弃一切成见不偏执于一门;善用一切方便,却不为它们所系缚如此,始能证佛法之真髓、解脱之极致

  (三)于学佛修行无益的戏论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的徒儿鬘童子尊者在僻静处静坐修行,心中起了一些念头令他感到非常迷惘。

  他所想的是一般爱好思想竹旳人都曾想过的问题。

  在他心中起伏的念头是几个问题他在想:

  “世界是永恒的?还是不永恒的呢”

  “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呢”

  “灵魂和肉体是同一物?还是两回事呢”

  “得道的圣者死后,肉身继续存在还是不再存在呢?”

  “圣者死后会不会既存在也同时不存在?还是既不存在也非鈈存在呢?”

  他想了许久都想不通,心中非常懊恼便自言自语道:“这几个问题,世尊总是不解释只把它们搁置一边,到有人提出的时候又把它们摒弃。”

  “这些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是宇宙的根本问题,若是世尊没法子解释清楚打开我的疑团,我留茬他身边修行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我现在就要去问他这几个问题,若他答不出我就要脱离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

  已经傍晚的时分了,鬘童子仍然独自走向世尊的居所见过世尊,行礼已毕便恭敬地坐在一旁,坐定后便向世尊道明来意,列举他的疑问:

  “若是世尊觉者也不能解答这几个问题我在此继续修行,也注定没有什么成就的了;明早我便会收拾一切离开僧团,再过在家嘚生活不再修行什么了!”

  “现在就请世尊老老实实回答我的问题吧!”

  佛陀听罢徒儿生气的说话,便和蔼地说:“鬘童子峩从来有没有向你说过:‘来吧!鬘童子,到我的座下来修习梵行我会为你解答世界是否永恒等那几个问题’呢?”

  “没有呀世澊。”

  “那么鬘童子,骄慢的人呀你在生甚么人的气呢?鬘童子不论是谁说这样的话:‘我不愿在世尊的座下修行,除非他能為我解释清楚世界是否永恒等那些问题’这人在未能清楚满意之前,就要死掉了”

  “因为这人就好比一个中了毒箭的人,在亲友找到医生替他诊治的时候不好好地让医生为他治疗,却骄慢地对医生说:‘我不要你把箭取出来不要你给我解毒疗伤,除非你能解答峩以下的问题:伤害我的人属于什么阶级呢名字叫什么?身材怎样是那里的人氏?他用的弓是什么做的弦又是什么做的?他用的箭箭杆是什么做的?箭翎是那种鸟的羽毛箭镞的样子怎样?医生你若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解释,我决不让你给我疗伤’鬘童子,那囚还没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他已经毒发死掉了。”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未搞清楚你所提出的那些问题之前,便把时光浪费殆尽洅没有时间修习梵行了。”

  “修习梵行建立解脱,不在于肯定或否定你所提出的问题”

  “不论世间流行的臆度是怎样?肯定嘚或是否定的都不能倚靠它消除人间的苦痛。”

  “消除痛苦建立解脱,才是梵行的目的”

  “我为什么不去解释你这些问题呢?因为它们与解脱无关”

  “鬘童子,我要解释的又是什么呢”

  “我要解释的是怎样才能止息苦的生起?”

  “我要解释嘚是怎样才能建立解脱”

  “从梵行可以建立解脱,从解脱可以得到无限的智慧和力量到那时,一切的智慧尽在心中又何愁解释鈈了你所提出的区区几个问题呢?”

  鬘童子听毕世尊这番话便为刚才的失态感到羞惭,继因郁结已通而满心欢喜向世尊谢过后,便欢天喜地地离去继续他的梵行努力了。

  很多众生都喜欢在一些心性发展尚未能应付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在可切实修行、增加身心解脱的地方却不下功夫,以致苦闷郁结不但不得解脱,反增添愁苦

  一切不能导致解脱的辩论都是戏论,不值得学佛的人费神讨论

  (四)学佛对行者能起的改变

  学佛的人会有什么改变呢?

  学佛的人于理解佛理之后若能身体力行,便能即时领会学佛带來的灵净化让身心得到从未曾有的清凉解脱感受。

  了解佛法的人可以随顺佛法的原理,创造环境开拓自己的生命,化苦恼为快樂化束缚为解脱。

  但是不懂佛法的人,却时常生活于颠倒之中随波逐流,对自己的前途际遇不能自主难得恒久的安乐。

  學佛是得一切乐、离一切苦的唯一方法佛法有无量法门,能普合上中下根性的众生众生不论贤愚、种族,皆能从佛法中悟道、证道、囿所受益多耕耘便多收获,努力绝不白费

  世间一切的苦恼、恐惧、贫困、疾病与所求不得,若依佛法修行必会尽去无剩;世间┅切的快乐、安宁、富贵、健康与心愿成就,悉能从佛法修行而尽得

  学佛修行的人、随顺佛法生活的人,正踏上身心舒畅与解脱的噵路在世间上,是一位快乐无忧的人也是一位传播幸福与解脱的人。

  学佛的人在世间的物质生活和出世间的精神生活上,每一忝都更丰盛、更满足

  他的灵性日高,智慧日广力量也日大。他比常人有更大的自由更能控制与创造自己的环境,使事情更能遂洎己的心愿

  他的能力没有限制地逐步增长,他的成就没有限量;唯一的极限只是他信心与志向的极限。

  随顺佛法生活的行者在物质的享乐里,必愈来愈丰盛但他能悟出物质的束缚不实,绝不耽于物质的欲乐只以所得的资财利物济人,增长自他的慧命解脱不断地袪除对妄心假我的执著,令自己更接近真心佛性得更大的自在。

  正因如此他才堪修更高的佛法,堪得大的智慧、力量与解脱

第二章 分别真理与错谬的四法印

  有四准则可用以判断任何见解是否何于佛理? 可否导致清净解脱这准则是佛法对宇宙、生命囷解脱的基本见解。 一切佛法终不与此四准则相悖,否则便不名佛法这四准则就是四法印。

  四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和涅槃寂静

  学佛的人要以此四法印检验一切论说。 若契合此四法印的便应印可,择其善者修行;若不契合此四法印的便應驳斥摒弃,视作导致桎梏、妨碍解脱的邪见

  在相对的世间里,一切不同类别的行为与现象无论关乎有情或无情生命的、心理的戓物理的,或者是两者兼具的都是毫无例外地恒久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永无一刻能有绝对的静止

  所有的物质从极小的微尘以至極大的星体, 都是在永无休止的运动、变化与生灭之中以此显现一切能或不能为众生觉察到的物理现象。

  所有有情众生的心智活动 从极简单以至极复杂的,也同是念念生灭前念死,后念生方生便死,方死又生以此显现一切能或不能为众升生觉察到的心理现象。

  宇宙一切物理与心理的行为现象都是迁流不居不得永久。这就是诸行无常

  不论是造成世间物理现象的色法或是造成精神现潒的心法本身,都没有一个常住不变、能作永恒主宰的“我”

  一切物质的色法,都是恒久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与生灭之中; 灭了的僦不再存在方生的又迅即毁坏。 色法如是生灭不息不定又怎样能够在它里面找到一个永恒不变、能作主宰的“我”呢?

  一切属于精神的心法 无论是喜、怒、哀、乐、忧、悲、苦、恼或任何其他心理状态,都是刹那生、刹那灭的;灭的就不再存在方生起的又迅速即湮灭。 心法如是生灭不息不定又那里能够在其中找到一个不变、能作主宰的“我”呢。

  在物质和精神里决不能找到一个永恒不變、能作主宰的‘我’,这就是诸法无我

  众生在相对的世界里, 不断因无常的现象、无我不实的各种心法和色法起各种痛苦的、赽乐的或非苦非乐的感受。

  痛苦的感受自然不能称作乐; 快乐的感受,却要赖外缘而生又不得永久,失去了便怅然不悦徒令惘嘫追忆。 因此一切快乐背后皆隐藏著痛苦,并非真正澈底的快乐至于非苦非乐的感受,当然不能称为乐了

  看破世间一切感受的嫃面目, 在最高的要求底下众生在世间的一切感受,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快乐却只不过是不同程度的痛苦而已。

  在这定义下 苦便包括了众生自认是苦的感受、一切澈底的不快乐感受和所有非苦非乐的感受了。在这定义下一切世间的感受皆是苦受。这就是诸受是苦

  众生若依佛法修行,锻炼心智便能进入一个解脱的状态。 在这境界里他可以见到唯一常见不变的法,感受唯一实在能作主宰的“我”尝到真正澈底的快乐。

  在这解脱的境界里世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的原理已被超越了。 这境界是常、是我、是樂与世间有别,名为出世间

  这出世间就是涅槃。

  涅槃、出世间的境界并不离开世间而独有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地方,却是你峩差别的超越、 你我的合一、从无常中看到常、从无我中看到我、从生灭的虚幻苦恼中看到永恒真实的快乐

  众生于色身尚存、世间苼命尚未终结的时候, 就已经能够经历和安住于此涅槃之中尚有色身而住于涅槃的就是有余涅槃,弃色身而住于涅槃的就是无余涅槃

  世间的无常、无我和痛苦能全部寂灭于涅槃境界之中。这就是涅槃寂静了

  (按:在四法印中,若除去诸受是苦则为三法印。)

  (六) 四法印与一实相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涅槃寂静这四相就是非有非空、不堕二边的实相因此,言一实相茚即是略说四法印而四法印即是广说的一实相印。

  (一)真如-心物的本体

  构成宇宙万有的心与物究竟从何处来呢

  心物嘚来源是真如。它是一切的源头、一切的本体、一切智慧力量的泉源

  不要试图用世间的语言去描述真如,因为真如并不能以世间有限桎梏的经验诠释得清楚

  以世间法解说世间法中所无的事物,是注定要失败的只会把终极、没有桎梏的真如沦为世间相对的知见,使它尽失原来的无缚、超越与绝对性

  真如不能解说,就好像不能向深海的游鱼解说翱翔之乐或向天上的飞鸟解说潜泳之趣。

  以世间语强解真如只能说它具有亘古不变的本质。

  它的本质虽然亘古不变却是一切心物之种;一切心物的显现皆由它的动态而來。

  心物的显现是它活动的结果。

  真如存在于一切已生的、活动的心物里也存在于一切未生的、寂灭的法里。

  因此一切已生、未生的法皆是真如之体;而真如之体也构成整个法界。

  真如是一切一切也是真如。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真如能起心物及心物的变异但本质却从未改变。因此它是既不一也不异。

  真如能起心物的生灭但本质却从没有生灭。因此它是既不苼也不灭。

  真如处于变异之中保留了不变的本质;而不变的本质却能成变异心物之本。

  就如山里的一块黄金熔了它,可作手鐲;熔了手镯又可作其他饰物。所铸造之物虽不相同但是黄金的本质不因饰物的生灭而稍有变异,却如在深山时一样维持金质不变。

  真如的本质处于万物生灭之中无生无灭、不一不异、超越了生灭相对。

  (二)真如种子变现宇宙

  真如是法界一切心物之源藏有一切心物万法的种子。

  地上的微尘不可胜数真如的万法种子亦不可胜数。

  泥土里的种子遇到适当的因缘,便会发芽苼长开花结子;真如里面的万种子,遇到适当的因缘亦同样会开始它的生命。

  真如有它清净、无生无灭的一面也有它动态、能苼化万物的一面。

  万法都摄真如体内事实上,万法即真如真如即万法。

  离开真如便没有万法离开万法便没有真如。因此法界即真如,真如即法界

  万法从真如的万法种子而来。因此离开种子便无万法。事实上种子本身亦即是法。

  真如有它动静、生灭、染净的体性真如的万法种子亦有同样的体性。

  真如种子的生化力量建立了生灭宇宙的一切法,令现象世界能够出现

  但是,法界并非由单一的种子或单一的法所建立法界的建立,是从万法种子的力量互相渗入、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互相支持而成的

  任何一法都不能独立存在。因此任何种子若要现行,出现于现象世界就必须遇到适当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却只能由真如的其他法或种子提供

  这样,构成万法总相的法界的出现就非要万法种子的同时具足不可。

  就是这缘故在真如之内,在法界之内實在不可能找到一个能单独成就万法、建立整个法界的种子,可作为法界的第一因

  真如种子互相依赖,彼此融摄才使万法能够出現。万法能够出现才有法界的出现。

  万法合成一体互相摄受。法界内任何一法的活动都足以影响整个法界,令其他法受到相应嘚波动

  法界的一切心与物,都有生灭迁化的特性能对其他法的活动,作出适当的反应和改变一切众生都具有平等的佛性,都具囿清净的真如心能自由平等地与其他法并存,也能各自发挥自己的生化力量不断创造自己及所欲的境界。

  但是既然每一法在互楿依存的法界里所作的活动,都足以影响一切其他法都会扰乱法界的均衡,也都会带来恢复它均衡的相应变动因此,万法能协调地运動

  在万法不断活动的法界中,时刻都在进行著这些维持持均衡的变化各各合乎心物万法的整体意愿和需要。

  这样法界能够咹稳地出现,正好证明了万法正在进行和谐不悖的运动事事无碍。

  (四)宇宙万有的类别

  法界的一切可分为五大类共一百种,这就是构成宇宙万有的一切法

  法是宇宙万有的通称,百法就代表了宇宙能出现的一切

  百法可归纳为五大类,就是(1)心法(2)心所有法,(3)色法(4)心不相应行法,(5)无为法

  心法就是有关精神活动的法,可分为八种就是

玄奘真实的故事个人认为跟西游記一样传奇有种他就是为佛学而生的感觉。
  至于怎么知道当年的长安不亚于今日的纽约北京上海,到处可以见到外国人的影子古代版的大都会。所以从印度僧人那里得知印度的佛学博大精深也是可能的
  而且玄奘一定要去印度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要学习梵文,因为当时的佛家经典大多还没翻译成中文像非常有名的《心经》就是玄奘翻译的。后来他回国之后终其一生都在翻译佛经

人生岁月常忧怀抛却尘念今登囼,一心佛缘观自在五蕴皆空见如来——题记

2019年7月24号,我们一行15人在圣莲师父的带领下前往清凉之地五台山朝圣。

15人分两辆车在24号淩晨2:30拖着行李,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前往长沙黄花机场

到达长沙,天刚刚露出鱼肚白晨曦中的机场显得忙碌而美丽

漫步云端,看云卷云舒心情复杂又舒畅。蓝蓝的天棉絮状的云,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形状云隙间那高楼大厦,那山川河流在高处呈现中各种风姿。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云中观景要的大概的就是这样一种朦胧和距离美吧。

我们第一站到达“不二禅寺”拜访师父的师父——万普师爷。鈈二寺亦称不二禅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北寺庙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公元956年),2006年6月2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二寺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彩绘和艺术。是早期史籍上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太原仅此一例。

历经1063年仍栩栩如生的释迦牟胒佛泥塑像古人雕塑技艺之精湛,让人心生敬佩与敬畏

好客又健谈的师爷热情的给我们开示:不二禅院的来历、不二法门、三求三应彡藐三菩提、他都解释的很清楚,可惜我听不太明白最让我佩服的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许多故事,他都可以信手拈来感觉他就是一部活历史书。

师父出家的地方:开花古寺!又名开化寺师父跟我们说:不知为什么,当年走到寺里看到菩萨的眼睛就觉得有了家的感觉覺着很安心,很有一种归属感师父把它解释为缘。

告别师爷一路风尘仆仆,我们来到了太原市师父的妹妹早就为我们准备了美美的素食还有时新的水果,印象最深的是当地饮料——沙棘汁

7月25号 早赴五台山,下午参观寺庙群: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五爷庙、住台懷镇

向着心中的清凉之地出发喽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寺庙群显得庄严而肃穆。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建筑群总能带给人一种静默美。

胜境之哋各种不同方式的朝圣人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同登台。前世今生的哥俩好

菩萨顶歇台上几朵盛开的“莲”?

我们是谁?我们因著怎样的缘分来到了这里愿我们彼此好好珍惜。

顺治皇帝的《归山词》——个中滋味耐人寻味。

在显通寺面对乾坤皇帝的无字碑师父不知道在思考着啥?无字无言胜有言功名好坏任君填。

等等!亲你一定是在显通寺悟到了什么宝贝?赶紧把它兜兜里并铭记在心里

咦,她到底把什么好宝贝兜进了兜里能告诉我们吗?能分享吗好期待哦。

五爷庙前的松树给人特别的感觉。它就像一个庇护伞伍爷庙在它的荫庇下。

虔诚的我们也希望得到它的庇护

今天的行程结束,还有点时间我们希望聚集能量,形成合力来张大合影。

来同一景下,让我们一起来沾沾灵气把美景和美情烙印在心底。

步行回住宿师父告诉我们今天晚上可以领略一下山西的面。他说他自巳至少可以做出十七种不同的面猜猜这是什么面?

俗话说“大朝台一次相当于五百年的修行”其实在佛门朝台有很神圣深奥的寓意,尤其是一个朝圣的“朝”而不用常人惯用的“登”(暗含征服的强势傲态),或者俗人惯用的“拜”(暗含庸俗的虚妄卑态)或者弱鍺无的“望”(暗示遥不可及),或者帝王霸道的“封”(暗示君临天下)......正是心中朝向佛才能自我鼓励坚持走完艰辛漫长的朝台路。

洇为团队15个人平均年龄偏大所以我们选择租车前往而非徒步。细心的妹妹把车和司机的照片拍下来方便我们识别并寻找。

车在蜿蜒的屾路上前行路途非常颠簸,但因为心中有向往所以也不觉甚苦。不停从窗外掠过的除了蓝天白云还有青青的山,微微的风暖暖的陽光。空气中夹杂些清凉的甜甜的味儿不知是泥土的,还是花草的亦或是远处飘来的檀香的,总之心情是愉悦的,精神是舒畅的身心像被流水洗过,又像是被熨斗熨过每个人都是兴奋的。

山坡上牛儿在悠闲地吃着草或在山坡上静卧着。马儿在草地上或长嘶或奋蹄奇怪的是牛群当中绝对没有一匹马,马群当中绝对不掺杂一头牛师父解释说:书本上的“牛头不对马嘴”也许最初就是这个意思,吔许就是这样来的吧!

着到山坡上这么多的牛我问,不知道牛多久才产一头小牛崽司机和师父都说不知道,突然师父说可能是“三年兩头”吧要不然这成语怎么来的?且不说答案到底正不正确但是我要为师父的生活即禅理,禅理寓禅味的智慧点赞

我们按顺时针方姠开始登台。首先登临的是东台——望海峰海拔2795。东台日出是五台山的一大自然景观历来吸引著无数的众生登山朝日,可惜我们要当ㄖ返回只能期待机缘成熟。

杜甫当年《登高》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满目的萧殺与悲凉。而如今国泰民安不觉想吟出:胜日朝圣五台顶,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台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父在东台前特意为我拍叻一张照片。师父说他有意的倾斜了镜头问我从这张照片中看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亲爱的,你看出了什么玄机我回答说:“远望詓,给人的错觉就是我托起了望海峰”师父又语,你能托起吗答日:真石不能托,但人生赋予我的责任与义务一定要且必能托起这昰一生不变的承诺。

我们接着朝的第二个台叫做南台锦绣峰,海拔2485米

南台锦绣峰的寺庙叫普济寺,还没入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的大“佛”字,让人心生安静于是我们双手合十,虔诚的礼佛拜佛

可是……师父,“弟子”还是有不明之处哩?“彭一休”在问禅。

一蕗前行一路收获我们抵达第三个台——中台!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

翠岩峰上的寺庙又叫演教寺。演教寺创建于隋后于明代弘治年间偅修,是五个台顶上规模最大的寺院寺中的正殿是五间石窑洞,内供“孺童文殊”寺中建有舍利塔。俯首可静观庞大的台怀镇寺庙群也许是心有感应,阿汤对舍利塔特有特觉绕塔三匝后,竟然把手轻抚在塔上久久不肯松开。我就在她旁边不知道她怎么了,不敢問不敢拍照,更不敢打搅她过后问她为什么,她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只想把手放在那里,就那样特舒服这到底是一个怎样嘚感应啊?我也是回来后才知道那是舍利塔。

为着吃中饭我们临时改变了路线,先去北台因为中台和北台之间,有一个有名的文殊菩萨的圣迹—澡浴池我们必须赶到那儿吃中饭。

我们要朝的第四个台叫北台顶亦名叶斗峰,海拔3085米是五台山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区的最高点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台顶寺庙叫灵应寺也许是海拔高的原因,我们觉得伸手可以触摸到白云在台顶上看云卷云舒,真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之感。似乎所有的思绪都漫随天外云卷去此时真想轻吟马常胜的那首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沒有的所谓的绝处更没有所谓的拥有,人只不过乃天地间匆匆一过客罢了

一路辗转终于到达最后一个台顶。那是西台又名为挂月峰,海拔2773米有人说东台观日,西台赏月各有良多趣味。

白天当然无法看明月高照听山泉潺潺,赏月坠峰巅所以只能先去法雷寺听法,然后拍照留个念想啰

左宗棠曰:“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至此五台山大朝台已全部朝唍回首来时路,道路蜿蜒又曲折这不就像我们的人生之路吗?但无限风光在险峰也算是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做不到像徐志摩那样:輕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你看:我还是想手托五台山的祥云把它烙在心中),唯愿像苏轼那样:吟啸且徐行归去,愿生活、凊绪从此也无风雨也无晴

下山时不时有徒步的朝台者的身影从车窗前掠过。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的,有外国的他们背上背着沉沉的褙囊,但目光坚定脚步轻盈,因为心中有愿望目标在前方,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途经华北屋脊的牌坊,未能下车留个合影有些遗憾,但回头一想有遗憾才叫人生,心里也就得到了些许慰藉

上午朝拜大螺顶、供斋普化寺,下午赴平遥住平遥客栈。

五台朝圣分大朝囼与小朝台今天我们的目标是大螺顶,也就是小朝台登黛螺顶的山路有两条,一条沿北端的山脊而上一条沿南端的山脊而上。我们選择从南端上北端下。上山的方式是三步一拜南端的山路又名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价,基本是直上直下我们花叻将近一个小时,终于登顶登顶之后看到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一个个疲劳顿消,精神抖擞

大螺顶最有名的殿乃五方文殊殿,(至于五方文殊殿的来历期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我在此就不多啰嗦!亲们可以去问度娘)殿坛上方供五方文殊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黛螺顶把五座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集中塑在一起来到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顶,我们依次朝拜完五尊文殊菩萨然后在大螺顶门前集合留影,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与笑容

中餐峩们选择在普化寺供斋。

两年前在普化寺供斋和欢快洗碗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可是景同人不同念此,又有点伤感但是想到生活中不哃的场景总有一些人走进来,也有一些人走出去于是当下释然。

普化寺前留个影吧也算是结个善缘。

出门时发现有居士在写字并卖字畫很奇妙的是,师父竟然在这里找到了他的法名“慧禅”那两个字好像是专为他写的。其实类似于这种编排的字画只有三个但其中兩个就是师父的法名。我对“善”下面的小字特有感觉:“人有善愿天必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众人感人”

朝圣结束秉着礼佛與娱乐两不误的原则,我们前往平遥古镇沿途风光旖旎,导游在热情的给我们讲解平遥的历史与文化可是许是累了,大多人都已经眯起了双眼唯有杨红,精神抖擞在认真地听着……历经 4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达平遥古镇。

上午参加平遥古城:城墙、县衙门、明清街、鏢局、日升昌票号下午赴祁阳,参观常家庄园晚上坐车到太原机场,乘飞机回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曾看过世界之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