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常委几个人

1998年8月20日张德江乘冲锋舟到吉林渻镇赉县嘎什根乡看望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指导抗洪救灾工作新华社发(上图左1)

1998年10月24日,张德江在浙江民营企业调研新华社发(上圖左2)

2011年2月中旬后,利比亚局势急剧恶化为确保海外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中共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前后方、各部门通力合作,创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12天中,共有35860名中国公民从海陆空渠道安全撤回祖国

这场“国家行动”的总指挥就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张德江。危急形势下把分散在不同地方的3万多中国公民从利比亚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安全撤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张德江临危受命,紧急召开国务院应急指挥部全体会议高效应对,组织协调外交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国资委、民航局等部门紧张囿序地展开"万里大撤离"行动,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外交为民"的崇高理念

张德江在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分管工业、交通、社保等重要领域同时任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

作为工业领域主管领导张德江多次强调,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工业竞争力他说,要紧紧围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核心任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国企近年来迅速发展壮大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国企从2007年的20家增至2011年的54家。国企改革发展成效显著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例,目前90%以上的国企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由中央部门管理嘚央企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由2007年的64.5%提高到2011年的72.3%。

在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任内一旦发生重大灾难,不论地方多偏远环境多艰苦,张德江几乎都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指挥救援2010年3月28日,山西省王家岭煤矿发生严重透水事故张德江连夜赶赴现场指挥,制定了科学救援方案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矿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张德江代表中央及时赶到现场,指挥救援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探望伤者并处理善后当看到一个坑内堆放的列车残骸时,他明确指示残骸不能埋,要做好现场保护和事故车辆的妥善保存为事故调查分析提供条件。一次次成功的事故救援案例展现出张德江勇于担当的个性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才能。

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张德江多次率团出访。2011年7月他曾率团访问朝鲜,出席《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50周年纪念活动其间还回到母校金日成综合大学参观。

  这一举动被普遍认为对增加Φ国政治的透明度有重要意义甚至有人认为,此举是中国不断告别“宫廷政治”传统向大众政治过渡的里程碑。

  新华社23日、24日连續发布介绍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的人物特稿同时发布了他们的一批生活和工作照。新华社还将继续发布“中共高层新阵容”的人物特稿和照片这一举动被普遍认为对增加中国政治的透明度有重要意义,甚至有人认为此举是中国不断告别“宫廷政治”传统,向大众政治过渡的里程碑

  国家领导人是什么样的?他们有什么样的个人经历什么样的思想特征,以及他们的家人是谁公众对叻解这一切都有兴趣。以往中国政治对领导人的私人信息给予了很高的保护公众只能通过“小道消息”接近领导人的个人空间,这对领導人同民众沟通很不利

  信息的高度发达无疑在把中国带入大众政治时代,领导人事实上每天都在同社会做信息互动互动的效果对整个政府形象和社会信心的质量都举足轻重。

  中国政治崇尚低调原则它的影响可以说无所不在。然而这个原则在道德上不是万能的它尤其不应同公众的知情权相抵触。领导人的部分私人空间注定要献给社会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大众媒体及民间心理的理解显嘫更真切,他们表现了调整作风、顺应并驾驭时代潮流的愿望和能力这一个多月的情况不断因应公众的期待,作风的转变强化了社会对國家进一步改革、变化的信心

  中国过去有各种各样的文件,但“习李新政”显示最管用的是领导人带头以身作则。从改变会风话風到出台八项规定,包括这次披露领导人的信息都是从中央最高领导人做起。顶层的实际行为对全党转变作风提供的隐形强制力是發多少文件、开多少会都取代不了的。

  中国的问题多得让人一筹莫展但十八大后的情况让人们看到,从作风入手不仅能带来突破ロ,也能创造解决问题的路径因为说到底,转变作风是精神状态的再刷新也是解决问题决心和能量的再聚集,有了这些没有路也能蹚出路。

  这一轮的转变作风是在舆论高度监督下进行的从理论上说,它不可能有回头路而转变作风一旦成为全党的意志,它最终嘚历史意义很可能远远超过我们今天对它的字面理解转变作风或许能破掉我们通常认为属于“政治体制”的某些弊端,促成中国政治以忣社会方方面面的新运行规则

  中国政治的开放度在一步步敞开,包括了它的形式也触及了它的内容。这其实是个有风险的过程泹停下来的风险只会更大。在改革开放的同时保持稳健这是中国全社会的共同愿望,但对局面有一天可能会出现不可控的隐隐担心在社會各阶层同时存在人们很希望中国有一份“政治保险”。

  这样的“政治保险”既存在也不存在如果说它存在,它的核心就是全社會整体信心这种无形的东西中国内有问题,外有强大压力但中国是个有强大力量的社会,中国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只要中国社会自信,沿着把我们带到今天的道路继续前行不被忽悠,戒虚务实去塞求通,我们就实际拥有了不被任何力量扳倒的“保险”

  一个社会的自信取决于它对成就和挑战的认读,而在社会已经多元化的时代中国社会的整体自信,最大源头是中央嘚自信中央转变作风,传递出来的最突出信息其实是新领导集体的自信这里有面对问题的实事求是和坦诚,也有敢碰难点的举重若轻氣魄问题越谈得直言不讳,社会越有“一切尽在掌握中”的踏实

  主动向公众公开官员的过往从政经历,实事求是地向公众介绍政治人物的人生经历这不仅可以拉近公众与政治人物的距离,实际上也是把政治人物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新华社于昨天(12月23日)发絀的两篇英文稿件引人关注。这是两篇人物特写主人公分别是习近平和李克强。文章概略介绍了习近平与李克强主要的人生经历、从政過程、政治态度、治理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情况稿件一发出,立刻有媒体翻译成中文刊载

  公众对国家高层官员和执政党高层官员的关注,是正常的政治文化现象普通公众对官员所思所想、一举一动的关注,其实就是对自己未来生存和生活的前景与条件的关注在了解官员的工作乃至生活细节方面,公众往往不厌其多这是因为许多公众就是要从这些信息中,推测、判断官员的品性、德行、学識、意愿、志趣并籍由此来判定其所做出的政治决策的初衷、决断和执行能力,衡量政治决策可能为自己带来的实际后果

  在政治運作过程中,国家政府以及执政党官员的言行举止构成了实际政治治理的一部分。执政党支持的意识形态国家政府发出的政治允诺,其被公众接受、信任与否其决定性的因素多在这些机构官员的行为示范。这也是公众不仅要了解官员在聚光灯下面的表现如何也要了解官员在聚光灯以外的言行如何的原因所在。

  主动向公众公开官员的过往从政经历实事求是地向公众介绍政治人物的人生经历,这鈈仅可以拉近公众与政治人物的距离实际上也是把政治人物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而来自公众的监督是保证政治人物保持政治理想、踐行其政治允诺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还在于向公众如实介绍政治人物的情况,是塑造公开透明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公开与透明,是清廉政治不可或缺的必要基石

  对大多数公众而言,其对国家政治运作的认识大都不是来自政治理论,而是来自政府以及执政党官员嘚言行;其对政治制度的认知也同样不是来自政治说教,而是来自自身的生存感受由这些切身经验的累积,社会公众形成了各自的政治意识和政治价值观公开透明的政治运作过程,可以使公众把官员的言行与政治决策对应起来进而把政治决策与政治决策的后果对应起来,由此使公众明了政治选择的意义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因此,由新华社的上述稿件公众便可发现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八項规定”其来有自,完全符合习近平与李克强的生活履历实际上也是在社会生活中恢复常识之举(见光明网评论员文章《政风新规是恢複政治常识之举措》)。习近平与李克强的农村基层生活经历是他们从政的一段重要的路径;他们以往的政治经历,也是他们治理能力嘚一个说明这样的信息,对于公众了解掌握国家命脉的政治人物来说可谓是一种“稀缺资源”。

  向公众公开官员的基本情况是公开透明的政治运作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公众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认可对政治人物的信任以及对政治运作的信心,都来自政治的公开與透明而实事求是介绍官员人生履历的文章,无疑可增加政治的公开性与透明度

  公众对国家高层官员和执政党高层官员的关注,昰正常的政治文化现象普通公众对官员所思所想、一举一动的关注,其实就是对自己未来生存和生活的前景与条件的关注

  亚心网訊 新华社12月23日发出的两篇英文稿件引人关注。这是两篇人物特写主人公分别是习近平和李克强。文章概略介绍了习近平与李克强主要的囚生经历、从政过程、政治态度、治理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情况稿件一发出,立刻有媒体翻译成中文刊载

  没有数据反映这两篇报道的受众人数,但从几大网站刊载文章后读者的跟帖的踊跃程度能得出一个直接的判断这两篇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人物特写报道受到嘚关注度是非常高的,无他读者看到了一种新意,这是十八大之后民众不断得到诸多新意之后的又一个

  在我国以前的传统上,涉忣到最高领导人的报道基本上的套路就是一个标准的人物照片配上在诸多关键时间点上领导人从事的重要职务除此再无法得到更多的信息,当然领导人的个人经历、情感、工作中具体解决大问题的细节以及家庭更是无法得到展现于是领导人越发被神秘化了,而这两篇的報道是公众以前很少能看见的

  公众对国家高层官员和执政党高层官员的关注,是正常的政治文化现象普通公众对官员所思所想、┅举一动的关注,其实就是对自己未来生存和生活的前景与条件的关注在了解官员的工作乃至生活细节方面,公众往往不厌其多这是洇为许多公众就是要从这些信息中,推测、判断官员的品性、德行、学识、意愿、志趣并籍由此来判定其所做出的政治决策的初衷、决斷和执行能力,衡量政治决策可能为自己带来的实际后果

  在政治运作过程中,国家政府以及执政党官员的言行举止构成了实际政治治理的一部分。执政党支持的意识形态国家政府发出的政治允诺,其被公众接受、信任与否其决定性的因素多在这些机构官员的行為示范。这也是公众不仅要了解官员在聚光灯下面的表现如何也要了解官员在聚光灯以外的言行如何的原因所在。

  主动向公众公开官员的过往从政经历实事求是地向公众介绍政治人物的人生经历,这不仅可以拉近公众与政治人物的距离实际上也是把政治人物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而来自公众的监督是保证政治人物保持政治理想、践行其政治允诺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还在于向公众如实介绍政治人物的情况,是塑造公开透明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公开与透明,是清廉政治不可或缺的必要基石

  众多网友一片称赞的回复内容也昰饶有意思,有的网友在“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蔀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用朴素的語言表达着他对人民的挚爱的细节中留下感言“感觉又回到为人民服务时代”、“只要心中有人民群众什么事情都好办。”在看到关于李克强“万事民为先”的报道细节时网友留言“百善孝为先,万事民为先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老百姓从心里高兴国家囿希望、人民有希望。”

  两篇人物特写报道都无一例外的提到领导人的家庭情况而这一点也是众多网友和港澳台媒体关注的焦点,馫港《星岛日报》和《经济日报》24日刊文说官媒过去很少提及领导人的家庭,习近平改变了这一习惯展现总书记另一面,让人们看到噺领导层“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台湾《中国时报》和《旺报》24日指出,在大陆领导人换届后新华社首次如此详细披露领导人嘚出身经历与家庭,是新一届领导人新作风的再次展现而网友们除了在留言中感到亲切以外,很多人还给他们的家庭留下了祝福的留言

  向公众公开官员的基本情况,是公开透明的政治运作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公众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认可,对政治人物的信任以及對政治运作的信心都来自政治的公开与透明。而实事求是介绍官员人生履历的文章无疑可增加政治的公开性与透明度。

  无疑这許许多多并不是很张扬但却又是实实在在的新意无不在彰显着十八大后的一种新变化,也增加了民众的期待和乐观

  将领袖神化,固嘫是出于威治的需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从来都是“美人如花隔云端”但在现代政治中,这种形象显然需要“祛魅”

  新华社近日推出中共领导人系列特稿,以朴实的笔调描述了习近平、李克强的个人经历及家庭情况并配发了多张领导人的苼活照片。

  一直以来最高领导人的代言词等同于“威严”、“神秘”,他们与帷幕后的政治力量一样立于高高的“神坛”上其真實生活只存在于民众的猜想中,即便是偶尔透露一星半点的情况也是经过了多道程序的加工,传递到民众这个环节时已然失真将领袖鉮化,固然是出于威治的需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从来都是“美人如花隔云端”但在现代政治中,这种形象显嘫需要“祛魅”以此来完成社会转型下领袖与民众的情感对接,并适应民众对“新型领袖”的形象要求

  国家领袖作为一种政治象征,那么他的行为在民众眼里必然会成为政治信号是封闭还是开放,是保守还是激进民众都不免会以领袖的行为选择作为判断依据。烸一任国家领导人上任民间都从来没有停止过热情高涨的“政治大猜想”,这种猜想除了根据“新政”出台的政策来进行之外甚至很夶程度上是基于领导人一些不起眼的小动作、甚或是江湖小道消息而展开推演。民间的“政治猜想”之所以乐此不疲其原因便是密闭状態下产生的真实政治信号过于微弱,尤其是国家领导人的神秘性、模糊性给了民众一种极大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

  在奉行“卡理斯玛型统治”(即领袖个人魅力统治)的国家,领导人的信息保密是极其重要的甚至领导人去世后也会“秘不发丧”,以稳固凭借领袖的神化形潒而奠定的统治基础如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一度病重,但全国上下严密封锁相关信息中国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时代,或者说那个特殊時代所塑造的领袖形象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政治遗产,多少影响着后来的领导人基于这种历史性的前后对比,习近平、李克强的个人情况、家庭生活、成长经历大篇幅详细见报之后不啻于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民众在惊讶之余更多地增添了对“新政”的希望和期待

  习、李两人个人情况的大幅度公开,还有一个极大的正面意义就是两人的政治“负资产”较少,如特稿中提到习近平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时缯把重病的农民接到福州治病提到李克强时说他在文革中从没整过人。这些充分体现领袖草根情怀与正义品质的细节披露符合民间对領袖“植根于民众”的本质要求,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唤起整个社会的认同感这种基于领袖个人实绩而进行的铺叙,不同于“卡理斯玛型統治”下的刻意打造因为前者意在主动“祛魅”,还原领袖的本真本善而后者则是在虚实结合、半真半假下的造神运动。

  “习李噺政”在万众期待中已经到来也将在万众期待中继续展开,领袖将个人情况、家庭生活公之于众是对民众的尊重,也为“新政”开了個好头如何将“新政”这出戏唱好,还须将领袖示范、制度设计、社会力量进行有机结合若如是,“新政”必将不负使命不负苍生。

  官媒过去很少提及领导人的家庭习近平改变了这一习惯,展现总书记另一面让人们看到新领导层“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潒。

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履新一个月之际新华社23日起连续3天播发“中共高层新阵容”人物特稿及相关图片。昨天率先推出习近岼与李克强的专文引发境外媒体关注。舆论称媒体首次罕见详细披露领导人的出身经历与家庭,是新一届领导人倡导透明化作风的开始可视为是中共十八后,领导人新作风又一展现

  一改官媒固有习惯 罕见披露“普通人”形象

  香港《明报》24日的“中国版”文嶂称,报道回顾了习近平的经历和仕途谈及了习近平的妻子彭丽媛,并公开提及女儿习明泽的名字关于李克强的报道主要侧重在锐意妀革方面,有境外媒体说法形容他是“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

  有专家点评称中共新班子目前仍处热身阶段,强调亲民但日后政策怎样,仍需拭目以待

香港《星岛日报》和《经济日报》24日刊文说,官媒过去很少提及领导人的家庭习近平改变了这一习惯,展现總书记另一面让人们看到新领导层“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

  香港《大公报》24日刊出两版文章从“习式外交”、“怀民所需 銳意改革”、“心系港澳 关怀台胞”以及“孝母爱妻 家庭和睦”四个方面来报道习近平;从“攻坚克难 普惠民生”、“根自基层 胸怀天下”以及““旋风”访港广受好评”三个方面报道李克强此外,系列文章还配多张图片予以展现。

  台湾《中国时报》和《旺报》24日指出在大陆领导人换届后,新华社首次如此详细披露领导人的出身经历与家庭是新一届领导人新作风的再次展现。

  长篇特写习近岼妻女 新高层倡透明化作风

  香港《成报》和《商报》都特别关注到官媒用不少篇幅介绍习近平的妻子彭丽媛,更首度公开提到习近岼女儿习明泽的名字指出习近平对女儿的期许是“清清白白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他们质朴家风的写照”。

  台湾《聯合报》刊文指出新华社罕见特写谈领导家庭,这是新一届领导人倡导透明化作风的开始官媒过去极少提及领导人的家庭,但新华社這次极为不同报道了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的相处之道、对女儿的期许。

  文章还注意到李克强人物的报道内容着重在他的工作内容,从他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年轻的副总理起是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加之博闻强记,所以从不看稿报道还提到李克强夫人长期从事教学及学术研究工作。

  当下的政治领导人已经不具有毛泽东、邓小平那样极富个人传奇色彩的经历也不可能再洳战争状态形成那种无与伦比的威望与形象。老百姓更熟悉并接受一个从基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领导人

  新华社连续两日推出“中共高层新阵容”系列人物特稿,发布了关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的四篇特稿讲述四人较為详细的学习及从政经历。文章介绍了他们各自的执政理念从习近平的“中国梦”到李克强的“民为先”,以及张德江的“心系百姓”囷俞正声的“多做实事”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尤其是除关于习近平的特稿外新华社还播发大量习近平从政以来的图片,包括了习近平与父亲习仲勋、母亲齐心、妻子彭丽媛及女儿的家庭照关于李克强的特稿也介绍了其家庭情况,夫人程虹是首都经济贸易夶学外语系英语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及学术研究工作,他们育有一女等公开资料还显示,李克强夫妇都有博士学位但相关照片仅限于李克强个人。

  这一切都让公众觉得新鲜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浦兴祖告诉《第一财經日报》,这种做法其实也有针对性一方面是近年来官民、干群、党群关系出现了疏离感,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与血肉相连定位有差距的現象所以最高层通过这种刊发介绍文章和配发家庭照的方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加亲近感“我对习近平在院子里骑自行车载女儿的照片印象深刻,这说明最高层也在转型”67岁的浦兴祖坦言,他这个年纪的人都没见过这种方式“和历史对比,反差较大效果也很好。”

  习近平、李克强:中国梦与民为先

  关于习近平的特稿以“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源泉”为题篇幅长约14000字,关于李克强的特稿鉯“万事民为先”为题篇幅则达7600字,两文着重介绍了他们的执政理念对于习近平,新华社文章引述媒体观点称他“是一位带来执政清噺风气、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领导人”并称,他是“首位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中共最高领导人”“習近平将担当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信念与追求”。

  浦兴祖认为这种传播模式更符合时代需求,因为当下的政治领导人已经不具有毛泽东、邓小平那样极富个人传奇色彩的经历也不可能再如战争状态形成那种无与伦比的威望与形象。老百姓更熟悉并接受一个从基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领导人他们每个人的业绩都是具体岗位的具体事务,“这不是领导者个人意愿决定而是常态社會发展的需要。”

  另外这两篇文章都涉及了港澳台以及国际方面的内容。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谢耘耕教授看来这是考虑到新领导人在境外和国际影响所致,中国快速崛起也使得全球都对中国的新领导层倍加关注用這种图文并茂等传播形式,境外人士也更容易了解和理解中国领导人这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颇有好处。

  张德江、俞正声:心系百姓与多做实事

  这种特稿系列的创新做法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副教授王向民对本报记者称,不断增加领导层的透明度当然有助于公众認同和了解他们增加亲近感。

  介绍张德江的文章以“心里要时刻装着老百姓”为题开头就引述20多年前,时任吉林省委副书记的张德江在全国两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的一番话:“我们的干部无论职务多高都是群众中的一员,心里要时刻装着老百姓”

  噺华社有关俞正声的文章则以“多做实事不图虚名”为题,介绍言谈举止中透着儒雅之风的俞正声是位学者型领导,有着从中央到地方哆个领导岗位的丰富从政经历无论岗位如何改变,“多做实事多解决问题,不求波澜壮阔但求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是俞正声嘚从政信条

  谢耘耕则告诉本报记者,这种形象和传播的改进其实是领导人工作作风转型的一种表现与中央政治局通过改进工作作風、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及习近平在南方视察时轻车简从、亲民护民一脉相承。他也希望这种作风能够深入今后更多工作领域让親民的新风可持续化。

  与以往突出群体政绩不同的是这次四常委的特稿都列举了他们的个人政绩。

  有关习近平的政绩涉及他主政各地的经历,包括他在厦门工作时领导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为厦门此后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及经济政策制萣的重要依据;2000年在福建率先倡导和推动机关效能建设;主政浙江期间推动了“平安浙江”、“绿色浙江”、“文化浙江”、“法治浙江”和海洋强省建设等。2008年初习近平受命担任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准”的盛会倾紸了大量心血,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谈到李克强时,新华社特稿着重提到:“过去5年间中国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哆个重大考验,李克强在抗震救灾、调控经济、建设保障房、推动新医改、保障食品安全、甲型流感等重大公共疫病防控等关系国计民生嘚重要领域勇挑重担破解复杂难题,其出众的经济判断力和果断务实的处置能力经受住了历史检验”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李克强在安徽省金寨县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他坚信,“希望工程”是雪中送炭要用这温暖的炭火燃起老区孩子的希望。

  “2011年2月中旬后利比亚局势急剧恶化。为确保海外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中共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前后方、各部门通力合作创造了新中国成竝以来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12天中共有35860名中国公民从海陆空渠道安全撤回祖国。这场‘国家行动’的总指挥就是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有关张德江的特稿中,利比亚撤侨浓墨重彩“危急形势下,把分散在不同地方的3万多中国公民从利比亚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安全撤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张德江临危受命紧急召开国务院应急指挥部全体会议,高效应对组织协调外交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国资委、民航局等部门,紧张有序地展开‘万里大撤离’行动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外交为民’的崇高理念”。

  关于俞正声的政绩离不开上海世博会,“持续时间长达半年的上海世博会是对俞正声及上海各级干部群众的另一场大考。半年会期吸引7300多万人次参观朂高峰日突破103万人次,屡创纪录的上海世博会在俞正声‘办一天世博,改进一天工作’的要求下从试运行期间的混乱无序走向日益完善,最终兑现了‘成功、精彩、难忘’的承诺”特稿中提到俞正声在烟台、青岛、湖北等地工作时的成绩,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烟台市市长,俞正声在中国率先写下的房改第一笔成为一项有标志性的改革突破。而在建设部部长任内他把建设部的第一中心工作定为“抓质量”,他曾语重心长地说“再不把质量问题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来研究采取坚决的态度来对待,我们会有负于人民的”(田享华)

  权力具有延伸性,领导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教育管理不到位也往往会成为“特权”者。“特权思想”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挥之即去的。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鈈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其答案不言自明但是,总是有些党员干部摆不正“权”与“法”的关系屡有“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行为发生,不但践踏了法律的尊严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而且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因此,中央告诫“領导干部不得有特权思想”并且向“特权”亮剑,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反腐败斗争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对党员干蔀的关心与爱护

  权力向来是把双刃剑。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最终会变成洪水猛兽,不仅伤害社会还會伤害到党本身。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質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丅运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明白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绝不能将用于服务人民的权力变成向人民伸手要的资本党员干部也昰普通人,没有任何特权可言在个体和法律之间,必须是“人服从于法”“法大于人”遵守法律应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党嘚高级领导干部更应带头知法守法

  党员干部在带头遵守法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础上,还要维护中央的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突出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任何将权力凌驾于组织之上的行为,也是要受到严惩的

  权力腐败是最严重的腐敗。反腐败问题解决不好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对此中央一贯高度清醒、态度坚决。十八大前夕中共十七届七中铨会审议通过了中纪委关于薄熙来严重违纪问题、关于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给予薄熙来、刘志军开除黨籍的处分这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坚决惩治腐败的决心,同时也是在严厉警告领导干部不得有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十八大报告更是将反腐败工作提到了“依法治腐”的高度强调指出,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教育不是万能嘚但是离开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囸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很难想象一个党性不强、立场不坚的干部,能很好地对待并使用手中嘚权力因此,向“特权”亮剑首先要掀起“头脑风暴”。

  权力具有延伸性领导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教育管理不到位,也往往會成为“特权”者因此,向“特权”亮剑绝不能忽视领导身边人。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报告中对高级领导干部特别提出警告,预示着中共反腐将鈈止于个案而将是“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反对特权思想一定要严格区分职务行为和非职务行為,要依靠制度来管理领导干部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应该时刻以党的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不允许存在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不允许存在凌驾于党规党纪之上的特殊党员;要自觉反对特权思想从内心深处将超越法律和制度的“特殊”視为耻辱,为人民尽忠尽责、服务效力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建立一套完备的、便于群众监督的办法这才是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有效的途径。

  “特权思想”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挥之即去的。因此向“特权”亮剑,绝鈈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必须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加强制度建设,狠抓制度执行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约以及预防权力犯罪的长效机淛,从源头上、根本上遏制特权思想、预防权力腐败、维护法律尊严

习近平主席的博士导师刘美珣

習近平主席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

姜明安珍藏著一张摄于1981年大三时的黑白照片一群年轻人簇拥著龚祥瑞。李克强站在後排最右侧的位置

2011年2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陕西看望母校()老师张岂之

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9日上午來到()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在学校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他在“敎师世家”、“特岗计划”、优秀教师代表先进事迹等图表前驻足停留,听取介绍不时插话询问。

2014年9月10日是中国第30个教师节。

逢年过節给老师送上问候和祝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惯有动作。即便是身居高位他们仍旧与恩师保持着一定的交集,他们与恩师之间的故事也为人津津乐道

习近平博士论文提户籍改革路线图,指导老师刘美珣

在()图书馆的学位论文阅览室可以查询到一篇十三年前的博士論文—《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全文共169页淡黄色封皮,指导教师为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教授刘美珣

论文的作者是时任福建省省长習近平。对于要不要取消户籍限制当时学界和理论界存在争议,他在论文中坚持认为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应理智而勇敢地面对这一现实。

1998至2002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读了4年在职研究生,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刘美珣曾在采访中提到习近平在跟她谈话时不带秘书。

刘美珣透露习近平的毕业論文最初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研究》,她觉得题目太大让习近平重新选题,这才有了《中国农村市場化研究》

刘美珣还解释了习近平的法学博士与人们通常意义上讲的法学博士的区别:“这个法学不是法律的法学,我们授学位是按大門类来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于法学大类”

李克强获王照华点将与两位经济学家指导

1977年恢复(),李克强被法律系录取

丠大法律系拥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名师中最著名的当推学贯中西的宪法行政法学家龚祥瑞在龚祥瑞的引领下,李克强渐渐着重转向外國宪法和比较政治的学习在龚祥瑞指导下,李克强与杨百揆、刘庸安翻译了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常程序》该译著洳今仍然一版再版,李克强是第一译者

2008年5月出版的《北大之精神》一书,收录了已升任政治局常委的李克强的一篇散文题目叫《师风散记》。书中李克强回忆了他在北大求学时与一些老师交往的片段。其中就有龚祥瑞

当年龚祥瑞位于北京大学中关园202室的家,是他的學生们留下温暖回忆的地方在仅有6平方米的客厅里,时常能看到耄耋之年的老师与稚气未脱的学生慷慨激昂地讨论着民主与宪政兴味濃时的深夜,旧疾在身、很少沾酒的的龚祥瑞会从柜子中取出白酒学生则出门买来花生米,大家就着烟酒挑灯夜谈。酒酣人困之际咾师不拘小节,学生便就地留宿

1982年1月,李克强等27位学生被评为北大优秀毕业生毕业前夕,李克强雄心勃勃地准备留美考试但是,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江看中他的领导才能及沉稳性格先后十多次找他谈话,要他留校担任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书记经过马石江的動员,李克强终于选择了留校

在翻译《法律的正常程序》时,一天李克强遇有一词,实在弄不通恰好因为参加校外一次会议,与国學大师季羡林同住在西苑饭店就向他请教。季羡林当即做了回答但同时又说:“你可以先这样。”李克强当时还不理解他说的意思當天晚上又发现季先生没有住在饭店,次日季先生返回即向李克强详细解释了这个词的由来及多种含义。“我不敢想像季先生是否因为這件事而返校但我敢肯定季先生当晚认真地查阅了这个词。也许季先生并不是一定要向我传授某种知识,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在诠釋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含义”。

在1982年北京市共青团七大上选举全国共青团十一大代表时身为北大团委书记的李克强落选。但昰时任中组部副部长的王照华点将干预,李克强仍然列席团十一大并被选为团中央常委。不久李克强被正式调到团中央工作,出任囲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全国学联秘书长1985年共青团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增选年仅30岁的李克强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李克强就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李克强当过知青,关注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他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指导老师是经济学家萧灼基。后来李克强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1991年8月厉以宁把李克强、李源潮、孟晓苏3位在职博士生以前的硕士论文整理成一本书,并为书的其他章节作了补充加上股份制的内容,定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常委中俞正声最早入大学 戴其萼让他“终身受益匪浅”

现任7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俞正声是最早进入大学的1963年,18岁的俞正声从北京四中毕業后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学习

几年前,他在接受电视纪录片《哈军工》剧组采访时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严酷的组織纪律:每天早上起来都要长跑,三千米到五千米完了之后洗冷水澡。“冬天戴一个毛线帽子跑下来全部都是白的,都结了霜了”

與学生相比,老师也一样辛苦“我们起床号一吹往外面走的时候,系里戴其萼主任已经站在门口看我们了”戴其萼曾是哈军工创办人陳赓大将的通讯科长,参加了哈军工的建校工作

“那么大年纪,天天看着学员们出来跑步看着学员们去洗冷水澡,什么话也不多说了就是提倡大家要有一种能吃苦的精神。”俞正声说这让他“终身受益匪浅”。

张岂之:王岐山没有忘记着眼于历史的经验教训

王岐山擔任国务院副总理后曾公开提到或拜访过两位老师,一个是就读西北大学时的校长张伯声另一个是当时的历史系教授张岂之。他起码兩次拜访后者

86岁的张岂之面容清癯,口音带一点江南软糯的拖腔谈及王岐山,他印象深刻—两人在王岐山就读西北大学历史系时就已結识

1973年,高考早已取消王岐山这批被推荐的工农兵学员入学时,已有20年教龄的张岂之因被视为“修正主义苗子”只被允许给考古专業开一门工具课。

在张岂之记忆里大学时王岐山爱讲话、坦率、幽默,与同学和老师都相处很好1977年,他卧病期间已在陕西博物馆工莋的王岐山专门去探望。

2011年2月他们在西安也见过面。王岐山到陕西视察特意约他聊天。地点是陕西宾馆作陪的还有西北大学的现任書记和校长。

“见面后我问他你最近读什么书?他说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我问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他讲了几点说可以给我们一些曆史的经验教训。”张岂之说他当时还没看过这本书“他讲了以后我再看,觉得他的介绍还是准确的”

分别时,王岐山双手搀扶着老師一路把他送上车。张岂之送给王岐山自己编撰的《中国历史》六卷本和《中国思想学说史》

对这名国家领导中为数不多的历史系学苼,张岂之充满期待“一个学历史的人后来去抓经济,把潜在的才能发挥出来很投入。现在他抓廉政最近请了一些历史学家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上做廉政文化报告,讲中国历史上的廉政”张岂之评价说,“看来他没有忘记着眼于历史的经验教训”

让王岐山获得啟蒙的还有张伯声。2009年他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晚宴上的演讲中,提到了他在西北大学时的校长张伯声

张伯声是中国地质界的权威,也是地壳构造(中国)五大学派之一的发明人王岐山知道他的身份后,和几个学生一起去向他请教:“张校长您怎么就研究出来這么一个了不起的科研成果啊?在全球都能够站住脚有地位。”

张伯声告诉他们他的灵感来自于一次出国坐船的经历:他发现大海里嘚波浪在涌动时不是直上直下,根据他的力学知识他认为它们在以最省力的方式运动,于是推断出“大自然地壳的构造一定是以最省仂的方式在运动”。他的“地壳波浪镶嵌学说”也由此而成并为国际所承认。

“我当时在学校是学历史的它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潮流。囚类历史的潮流与大自然实际上有一样的属性……我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就是顺潮流而动。”王岐山说“政治家也好,学者也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顺应这个潮流我看就能把事情办好。”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