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雍为国家作哪些事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國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國。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Φ国的部分直到战国初期,秦还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边缘,因此一直没有受到他国的重视在春秋时代它是个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

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自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統一中国

夏商时期,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王朝的属国爽鸠、季、适伯陵、薄姑等古国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建齐国淄博由此成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800余年。前221年灭于秦国

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葑国之一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武公之子献公(前676-651在位)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其後因争夺君位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前636-628在位)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以后象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终 于夺得君位。献公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夶臣为辅佐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厉公(前580-573在位)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所杀悼公时(前572-558在位)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昭公(前531-526在位)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權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定公时(前511-475在位)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哀公四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又共灭知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際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323年公孙衍发起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前314年燕王哙禅让于相国子之,呔子平不服作乱,失败被杀齐国、中山国趁机伐燕,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齐国退兵后燕人拥立在韩为貭的公子職,是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礼贤下士,筑黄金台各国士人“争趋燕”。乐毅自赵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来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除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

燕太子丹年輕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國都城邯郸,逼近燕国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詓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秦王嬴政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遼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喥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

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囸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國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为楚地之王继續了熊渠的开篇拓土历程,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姬姓诸侯国随,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绝后,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大获全勝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君。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国的大国声威真囸建立起来了

成王两传至庄王。庄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庄王曾率领楚军浩浩荡荡开赴伊水与洛水之间,对周天子耀武扬威庄王武功之时,选拔孙叔敖实行文冶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

吴楚大战后楚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惠王时,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其间,楚国和诸侯列国战战和和并无大的建树,一直延续到简王、声王公元前400年,韩、赵、魏合兵数次攻楚向楚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

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丠部幅员空前广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一全国的进程诸侯国紛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在攻灭韩、赵、魏后,秦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公元前223姩、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郢俘获负刍,绵延800的楚国就此灭亡

原为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大封天下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于旧奄国地曲阜,周公辅佐天子其子伯禽代父就封,更名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君,至公元前249年被楚所灭

吳国是中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境位于今天江苏省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吴国的开始不明,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叻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建立吴国这个传说的准确性无可考证。到春秋时期为止吴国是中原边上的一个不重偠的小国,有可能吴国到春秋时刚刚开始使用从中原引入的君主制度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涳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令伍子胥自杀,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蘇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越国是以绍兴为核心地域建立的浙江大地上第一个古朝,公元前473年越灭吳后,越国的势力范围曾北抵山东南入闽台,东濒于海西达皖南、赣东,雄踞东南公元前312年正当秦、韩、魏与楚齐对峙、楚调发大軍包围秦兵于曲沃和商於的时候,越王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以指挥作战的大船)、战船三百艘、箭五万支送给魏国(《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支援魏国。这样运送大批水战所需的军用物资到魏都大梁,必须从长江经邗沟再经淮水和鸿沟,可知当时越的國力仍能控制邗沟和淮水的航行这时越王原要伐齐,经齐王使人游说越王越不攻齐而攻楚,被楚打败因此楚图谋灭亡越国,消除后顧之忧并扩展领土到江东一带。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秦国有争立君位的内乱,一时无暇对外兼并楚就趁这个时机图谋攻灭樾国。楚国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活动了五年到公元前306年(楚怀王23年),楚国乘越内乱把越国灭亡了,把江东建设为郡

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

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武王分封诸侯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邱,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

宋国后来逐渐发展强大宋襄公曾经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但和其他四霸不同其他四霸(齐、楚、秦、晋)称霸时都有强大的实力,召集各国会盟较为有成效宋襄公只是在齐国内乱时,帮助齐公子复国想代齐作为盟主,但没有军事实力历史记载宋襄公在军事作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宋襄公也因伤重身亡。

以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公元前546年,宋国令尹向戎因为和晋楚两国令尹有私交又正當两国交兵疲惫之际,发起和平大会在宋国召开十国参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国保证了十余年的和平时期

战国时期,宋国终被齐国所灭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呔史伯的建议下,将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迁移到了东虢 (guó,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地区)。两年后,犬戎杀死周幽王并杀郑桓公。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新郑郑武公以和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就连当时的齐国还经常听命于郑国,跟随郑国东征西讨到郑庄公统治末期,郑国由于连年征战国勢日衰,齐国才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对周边小国发号施令。郑国以后由于内乱叠起国势逐渐衰弱,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

少康的尛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的地方,建立鄫国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惟獨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國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襄公四年 (569),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洎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疆域:驻苍山县向城西南,包括苍山大部分枣庄部分,以及郯城沂河以西部分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陳、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颛顼帝之后代曹挟于周武王时被封于“邾”,建立邾国最初附庸于鲁,春秋时渐强进为子爵之国,称“邾娄”后又改为“邹”,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后来,春秋时鲁穆公改邾国为邹国因建都邹邑而得名。曹姓战国初亡于楚宣王。

自周初始封至春秋隐公元年,这一段的莒国历史史文缺略,为空白期太史公多见舊籍,于此当有所见惜他因莒国小弱,未立《莒世家》后人于此空白期之史迹,无法妄测仅知自兹舆期始封至鲁僖公年间之兹平公,共历十一世兹平公之后,始有国君世系但是因为承袭了东夷风俗,国君无谥号只在名字上冠以地名,作为生前称号由此看出,臸少自周初至春秋初期近300年间周人欲以周鲁为代表的华夏文化去同化东夷孑遗,尚未收到显著效果

自鲁隐公二年后,《春秋》经传始見莒之事迹至战国楚简王灭莒(时在公元前431年),290年间莒国大事可述者甚多。兹仅就其与齐、鲁两大邻国关系及参与中原霸主盟会之主要事迹略为综合排比之,以说明夷夏之斗争与民族融合过程在东方仍在继续进行中。

为了便于了解莒与当时诸国之关系分四个阶段叙述。

第一阶段自鲁隐公二年(前720年)至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73年)。开始时莒的疆域似已较初封国时有所扩张(也许昰又逐渐恢复了周公东征前之旧疆)。它南入向(在今莒县南70里处)北伐杞,取牟娄杞,本为旧国卜辞(《殷虚书契后编》下375)中有“杞侯”字样出现。周武王重封夏之后楼公于杞初都于今河南杞县,春秋前不知何故东迁。先迁于今新泰县境继又迁淳于(今安丘东北)。杞之国土东起今诸城境,西至安丘境正好横亘于莒之北部。莒欲扩地向南已灭向,向北不能遽吞杞故取蚕喰手段,先取其一邑杞本夏族,但因处东夷故地用夷礼,故齐鲁等国鄙之

莒之西疆临鲁境,西北疆有州、纪二国州为小邦,姜姓不久似被齐所灭。纪(已)曾因调停鲁与莒的关系与莒盟于密。前715年鲁与莒因而盟于浮来。可见莒对西方及西北方之邻国昰维持着友好关系的。但齐桓公即位后齐为霸主,局面为之一变

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出奔莒国避难。返齐为君之后却不念旧德。旧籍載桓公与管仲谋伐莒为东郭牙所觉之事②是否事实姑置不论,而不久却向东方扩张则是事实。纪和杞首遭压迫亦开始见“伐莒”之攵。莒似乎判明了这个情势以后不再向北发展,转向西、南两方开始与鲁、鄫发生纠葛。

当时莒是齐鲁之外的东部大国,附近的贵族与国君在本国住不下去时,多爱暂奔莒国这一阶段,齐公子小白之外还有谭君及鲁庆父。由于鲁人赂莒交出庆父反又食言不送賄赂,鲁莒之间曾数次发生战争莒败。鲁也有了戒心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年)城诸及防(东防,在今费县东北40余里处)即所鉯备莒

桓公由于标榜攘夷,所领导的几次会盟莒都不得参加。后宋襄公欲霸诸侯也领导了几次会盟,莒亦未获准参加

前660年齊逼迁阳(今沂水西南)国之民而有其地。前644年完全灭纪国。齐向东扩张的面目已经不再掩饰了莒国为了对抗咄咄逼人的齐国,便完全倒向新起的霸主晋国这在下一阶段中表现得明朗了。

第二阶段自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26年)至成公十四年(前577年)。这是晋文公为霸主以及邲之战后楚庄王继为霸主时代莒国在这一阶段,历兹平公、纪公庶其、厉公季陀、渠邱公朱四个国君他们先后参与中原各国的一些会盟,是外交上初步活跃的时期

晋文公虽也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却未在会盟中表现出来因而莒国得以参加了有名的践土之盟。与此同时齐继续向东开拓国境。见于记载的是前600年伐莱取根牟。莱为东夷族根牟又在莒之邻境,因而齊于前598年及前596年有两次伐莒之事《左传》对于后一次伐莒记曰:“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部分地道出了齐、莒双方的打算原来,与莒同时被晋文公邀请参加会盟的小国邾本是鲁的禁脔。此后齐欲并莒,鲁欲并邾二大国会晤频繁。前599年鲁出兵伐邾,次年两国连兵伐莒。又次年楚败晋于邲,齐国见莒失去了奥援遂无所顾忌,复于下一年再次伐莒在这以后的十年间,齐恃其强开始欺压鲁国,又侮辱晋之使臣形势又为之一变,晋、鲁、卫、曹于前589年合兵伐齐败齐于鞍。于是前584年以后,莒国又参加了以晋为盟主的马陵之会及蒲之会

这一阶段的后期,可能由于齐鲁交侵也可能由于莒君渠邱公的无能,莒有三城一度为楚所攻破但楚不能据而有之,不久退出了前574年渠邱公死,子密州即位史称黎比公。

第三阶段自鲁成公十五年(前576年)至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这一阶段的前期晋悼公复霸,后期宋向戌倡议晋楚弭兵,争霸局面稍得缓和

晋势复强之后,30年间大会盟24次,莒都参加了由于多次参加复盟,莒似乎逐渐以大国自居开始对外用兵。初期即与邾联合,共同侵郐郐茬莒之西南,距鲁不远便向鲁求救,然而鲁的兵力不能胜莒郐终于为莒所灭。鲁感到受到了威胁开始修建东疆的费城。前565、563、561年莒三度侵犯鲁境,表面上看似仅是争夺边境上的田地,然而鲁国却以为:“莒人间诸侯之有事也故伐我东鄙。”當时晋楚继续争霸齐、鲁全参加进去,莒乃钻了空子由此看来,莒稍强之后也会走上扩张领土的道路。“春秋无义战”莒也不例外。莒国的兵力这时似乎很强。前555年以晋为首的12国伐齐,莒曾要求以“车千乘”从东南方向攻齐这一次齐兵不敢出,晋軍焚临淄12诸侯之兵到达齐之南疆。齐坚守城池未导致大败。然而齐开始有了向莒报复之心

莒君黎比公之治民,《左传》称之为“虐”又说“国人患之”。大约指的是他不顾国力连年与齐鲁争战,民不堪命的情况吧黎比公处于齐、鲁两国大启疆土之际,利用強晋为援以攻为守,还不失为较好的策略因而这一阶段为春秋时莒最活跃之时期。黎比公死后莒逐渐走向衰亡了。

第四阶段自鲁昭公元年(前541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这一时期,晋公室强大国力内耗不复外顾,莒亦失去了奥援莒君可考者,囿展舆、著邱公去疾、庚舆、郊公与狂5人嗣后入战国,莒事无记载公元前431年,楚灭莒

这期间,莒之国土屡被齐鲁侵占国勢已弱,只好采取守势加上本身有内乱,展舆立为莒子后夺群公子秩,群公子把公子去疾从齐国召回立为莒君。展舆逃往吴国其黨羽务娄等3人奔齐,带走了大庞、常仪靡二邑后牟夷又奔鲁,献了牟娄及防二邑前532年鲁伐莒,取郠郠位于今沂水县界,因此莒国西疆藩屏尽撤在此情况下,莒之内乱仍不止国君去疾死,蒲余侯杀了公子意恢从齐国迎回了去疾之弟庚舆,此后莒国依附于齊到了前523年,又想摆脱齐之控制两次引起了齐兵来伐。莒已不复比于列国入战国后,楚的势力扩张到淮上灭蔡,进而灭莒然而到底距其本土过远,不能长期占有莒之全境终于入于齐。

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周宣王时吕国改名为甫国,春秋时甫(吕)国为楚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据史书记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西周滅商后,周成王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为太岳之嗣也称为许文叔。许国地在今河南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公元前576年许灵公被迫南迁叶地,为楚国的附屬;前534年许惮公又被迁城父;前 538年又迁荆山;前529年复迁叶地;前506年再迁容城战国初期终于被楚国所灭,迁于容城后子孙分迁中原及江喃各地,以国为氏称为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详细:春秋时期郑、楚等国势力强大,许国不断地遭到这些诸侯国的进攻由于力量弱小,无力抵御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如公元前654年,楚国伐许许侯无力抵抗,遂肉袒谢罪楚国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时又一次進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肉袒谢罪使其退兵。在这种情况下许国所能做的惟有迁徙,以避其锋芒公元前576年,即许灵公时被迫迁到了葉(今河南叶县西南);公元前533年又迁其国于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公元前529年,再次迁回叶;公元前524年又迁到了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后來几乎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见当时其所面临的局势之险恶。许国迁到容城后虽然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喘息机会,但是当时周王室衰弱无力阻止诸侯纷争,许国这样的小国仍不能避免被吞没的命运大约到战国时期许元公在位时,便被楚国攻灭了一说为魏国所滅。许国灭亡后许国宗亲四散逃走,他们虽散居异乡不忘故国,便以国为姓这是许姓的一个来源。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一个为雍地的西虢,一个为制地(今河南荥阳)的东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虢东迁后据守上阳的虢叔被称为南虢,据守下阳(今山西平陆)的虢仲被称为北虢(据《左传》“正义”引)与此同時,西虢支庶与羌人在西虢故地又建立一个虢国时称小虢,这就是古代典籍中先后出现过的5个虢国公元前767年,东虢为郑国所滅(据《竹书记年》)公元前687年,小虢为秦国所灭(据《史记·秦本纪》)。

补充: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西虢东迁三门峽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北虢,实为一虢于公元湔655年被晋国所灭。虢公丑带领一部分贵族逃往洛阳后到其岳父家所在的苏国(即河南焦作温县一带),现有东虢村、西虢村;被俘的一蔀分贵族、平民被晋军带到山西汾阳一带形成望族;另一部分贵族、平民在当地居住或逃到他处。

虞周代姬姓国。虞也同吴史书记載虞有二,一在南方即春秋时曾争霸中原的吴国,此略一是山西晋南的北虞。《史记·吴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丠,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此谓山西平陆、夏县一带的虞国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国。然而刘晓景等根据金文及相关资料论證,山西虞国乃陕西陇县一带西周矢国的后裔前655 年,虞国君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伐虢的晋国军队晋军灭虢回师途中,順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

古州国之都。在今湖北监利县东州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

朝斟灌国姜姓封在州邑(今山东安丘县),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春秋时期有州公实,亡国于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 ( 今安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后来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

周武王把安丘县东北部封给淳于公,建立淳于国淳于公为姜姓,和当时的菜纪等国为邻。春秋初年从河南搬來的杞国不断侵逼,淳于无力抵抗国君只好逃到外地避难,淳于国亡

周朝建立后,求先贤的后代进行分封从诸城的牟娄寻到大禹的後代东娄公,封在河南建立杞国。西周末年由于邻国的侵逼,杞在河南无法立足便举国东迁,回到国君的祖籍(今潍坊市)后来在昌樂,安丘等地建国现在安丘黄旗堡镇西南有杞国古城遗址,就是杞都城之一春秋末年,杞国被楚国攻灭

莱国商代以前,莱国的统治Φ心在昌乐临朐等县,东部直到黄县沿海地区姜太公初封齐国,建都营丘(今昌乐县境内)离莱都较近,莱候曾多次率众争夺营丘春秋时期,随着齐国的强大齐国打败莱国,占有今平度县以西的领士莱公被迫迁都黄县,称东莱战国时,东莱亦被齐国吞并

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春秋时灭于楚庄王。

相传帝颛顼玄孙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赢姓,伯益的小儿子若木因其父亲的功劳在夏禹时被分封于徐建立徐国(故地大约在今江苏西北部忣安徽东北部一带)。徐国历夏、商、周三代皆为诸侯周穆王时,已传至三十二世孙徐君偃当时徐国比较强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遊在外时代周称天子穆王得此消息,日夜兼程赶到京都调军平叛,徐偃王弃国而走躲进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的山中。由于他甚嘚民心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由此得名。后周穆王降偃王儿子宗为子爵仍封于徐(今江苏省泗洪市一帶),春秋时徐国败于楚国国力渐衰。至宗十一世孙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终为吴国所吞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

春秋时期,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这些小国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皋陶后裔时所建封国号称“群舒”。群舒国先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楚襄公二十一年又被灭于楚国。灭国后群舒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国名为氏,称舒氏

纪国是商朝在东方的与国,都城在今寿光县纪台乡周灭商,纪国又臣服于周.春秋初年齐国强大起来,逐步向东发展纪国成为主要障碍,经过长期战爭到公元前690年,纪便被齐国吞并

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嘚附庸。

春秋初年齐桓公出奔时曾经路过这里,当时谭国君对齐桓公很不礼貌齐桓公继位,谭国也没派遣使臣祝贺齐桓公称霸诸侯後,借此故吞并了谭国

管国作为西周初期的一个重要封国之一,屡见史书西周早期武王灭殷,建立周朝之后,封其三弟管叔姬鲜于管(紟河南省郑州市管城)称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周公摄政后,管叔因勾结蔡叔、武庚叛乱被诛管城由此而废。后裔以管为氏管叔鲜为管氏(姓)的开氏始祖。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后裔灭于楚国。建都於蔡辖地大致为现在的上蔡附近。公元前447年楚灭蔡。

郧国之都在今湖北安陆县境。郧为嬴姓国祝融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滅于楚。

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

出自姬姓以国名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其卿士良夫于芮邑(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一说在今陕西省朝邑县南有芮城),周成王时改做诸侯国,称芮伯在周王室任司徒。春秋时,芮国被晋国所灭(公元前1046年到前641年)

同样和姓名有关沈姓源出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夏朝時,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葑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姬姓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

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一说被晋国灭掉)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伯爵,国君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铎(姬振铎)後裔。建都陶丘辖地大致为现在的定陶附近。公元前487年宋国灭曹。

周代姬姓霍国有两处一在河南汝州市西南部。另一霍国位于山西省霍縣西南是西周时期山西境内最北的姬姓封国,大概是霍叔流放之地或是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改封霍叔后裔于此晋献公十六年冬(湔565),晋太子申生灭霍

史载公元前1059年,周请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三千余年风雨仍然屹立,表明庸人的建筑艺术的确很高;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称的最早饮茶的先民“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然而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庸人的军事藝术水平“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古代战事考》)

商代,庸为侯国定都于竹山城东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湖北通志》载:“方城天险之保障”。《民俗博览》载:“庸人好巫端公疗疾,其效神验乃上古遗风也”。在商代崇尚巫风祭祀的时代潮流中堵河的巫文化得以张扬。

至周代庸国因率群蛮伐纣有大功被封子国。《尚书》说:“武王兴兵伐纣庸率卢、彭、濮等八国以兵相从。”灭商之后庸国作为南方群蛮的领袖以军倳实力奠定了,疆域也拓展为占有今陕西的山阳、镇安、柞水、安康、汉阳、紫阳、岚皋、平利、镇坪四川的巫溪、巫山、奉节,湖北嘚竹山、竹溪、房县、神农架、兴山、姊归、巴东等县即整个秦巴山区的大部为庸之辖属。国都仍在竹山的方城

至春秋时代,庸国与楚国抗衡东威摄楚国的崛起,西牵制秦国的扩张庸人主要的敌人是楚国。楚国后于庸而崛起有代庸而为“百濮之长”的态势。

公元湔611年楚国遇上严重灾荒,饿死不少百姓楚庄王在韬光养晦“三年不鸣、不飞”。楚之四邻乘其危难群起攻楚庸国国君遂起兵东进,並率领南蛮附庸各国的军队会聚到选(今枝江)大举伐楚楚国危在旦夕。

楚庄王火速派使者联合巴国、秦国从腹背攻打庸国公元前611年,楚與秦、巴三国联军大举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为三国所灭实现了“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壮志。

商武帝武丁的后人有被封于权地(今天湖北境内)建立权国。春秋时期楚国武王大败权国。权国迁走不久又被巴国所灭,权国贵族子孙就以原國名“权”作为姓氏

黄帝的儿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个国家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其比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灭掉了谢国。

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史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巴人或许参加了武王伐纣戰役后在汉江上游建立国家,部分更弱小的民族融入巴族春秋时期巴国见诸于史籍的是与楚、邓等邻国之间的战争记载。最终巴国失敗了又开始了几百年的迁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周边文化,使巴人原本就不深厚的传统更難彰显最终巴国被一路跟随而来的楚国逼迫,数易其地“巴子时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後治阆中”这段记载也许就是巴人当时的境遇写照。 公元前316年巴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结束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

夏商时期,这里已建立了息国号称千乘之国,北结齐郑、南抗荆楚春秋时春秋时郑国(国都在今郑州新郑)和息国发生了矛盾争端,息国国君不采取谈判协商的态度来解决争端却贸然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被迫应战,将入侵者打得大败而逃后楚文王攻灭息国。传闻:息妫(桃花夫人)无限漂亮搞亡了息国

春秋时期,出自姬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凶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其后遂以封地为姓形成郤氏。见《尚友录》|《古今姓氏书辨证》、《正字通》   

春秋时期郤宛的的代。郤氏在晋国世袭卿位后来被晋厉公灭族,有子孙逃往楚国楚昭王时郤宛任左尹。其子孙后代沿袭祖姓为郤氏

周公旦的第四子被封于邢(河北邢台),建立了邢国公元前662年邢国为卫国所灭,邢国国君的后代遂以国為氏称为邢氏。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邑于邢,其后代子孙以封邑名为姓亦称为邢氏。

黄帝之后周武王封其于祝(故城在紟山东省长清东北祝阿故城),后来就有了祝国公元前768年,“齐人灭祝”

西周初,鄣国被齐太公收为附庸国后齐太公将鄣国及临近的齊国分封给庶子。春秋时鄣国被齐灭掉

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为齐国附庸称聂国。

周武王灭商后封妫满于陈,并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封他为陈侯,妫满死后封为陈胡公。陈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为陈国的经济发展奠定叻基础,所以在整个西周时期陈国国力比较强盛,成为西周12大诸侯国之一陈国在西周时期共传10君:胡公卒,其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其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其子孝公突立;孝公卒其子慎公圉戎立;慎公卒,其子幽公宁立;幽公卒其子釐公孝立;釐公卒,其子武公灵立;武公卒其子夷公说立;夷公卒,其弟平公燮立平公七年时,周朝东迁开始进入东周时代,诸侯“礼乐崩坏”多不义之戰,周室衰微陈国也由此进入多难之秋。

东周时期原为中原大国的陈国国势日趋衰弱。楚、晋、齐交争于中原陈国处于四战之域,無日不处于战争的气氛之中加之国内多次发生争夺君位的内乱残杀,国力不振终至覆亡。

陈平公卒后其子文公圉立。文公娶蔡女苼子佗。文公卒后长子鲍立,是为陈桓公公元前719年,宋、陈、蔡、卫四国联军伐郑公元前707年,伐郑胜利但陈桓公也去世了,国内洇此暴发了一场争夺君位的内讧桓公鲍的异母弟弟佗,其母为蔡女蔡人为支持佗,杀死桓公太子免立佗,是为厉公陈厉公也是娶蔡国女子为妻,蔡女与蔡人淫乱厉公也多次到蔡国奔淫。原来陈桓公的太子免有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三兄弟联合蔡人杀死厉公,為其兄复仇厉公死后,跃、林、杵臼相继即位为利公、庄公、宣公。

陈宣公(公元前692-647年在位)的大女儿嫁给蔡哀侯陈宣公之二女儿息妫嫁给息侯,姐妹二人都很漂亮前684年,息妫从息国回娘家陈国探亲路过蔡国,蔡候既尽地主之谊又尽姐夫之情,但因好色而调戏息妫息妫拂怒而去,息侯得知火冒三丈,于是借助南方楚国的力量报复蔡候楚文王自前689年继承王位,把楚国的都城由丹阳迁到郢不仅姠北攻伐郑国,还灭除了地处南阳盆地的申、吕、缯等国息候的借刀杀人之计正好为楚文王东进淮河提供了良机。蔡哀侯在莘地战败被俘虏。楚文王志在中原如果杀了蔡侯,诸侯恐惧必然联合抵抗,于是把蔡哀侯放了以示仁德。蔡候恨息侯心生一计,向楚王叙說 息妫的漂亮楚王魂不守舍,决心据为已有楚文王于是灭掉息国后,将息侯安置在汝水并将息妫抢到楚国。楚文王许诺不杀息侯並立她为王后,因息妫面如桃花貌似仙文王又称她为“桃花夫人”。前681年息妫为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取名熊艰次子取名熊恽(楚成王)。但是息妫在楚宫三年终日吞声饮泣、以泪洗面。楚文王为了博得她的欢心在前680年打进了蔡国,将蔡哀侯囚禁此后,桃花夫囚的心情才逐渐开朗起来

676年陈宣公(公元前692-647年在位)的三女儿嫁与周惠王为王后。

宣公的宠妃生子款深得宠爱,宣公欲立款为国君就殺死了自己亲生的太子御寇。厉公之子妫完(即田敬仲)与御寇关系很好妫完害怕祸及于己,被迫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此时正值公え前672年齐桓公在位,齐桓公本打算让妫完任卿相妫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妫完以原国名陈为氏。陈完传至五世孙陈桓子仕齐为大夫,食邑于田遂改姓田氏。

656年齐桓公侵蔡伐楚,至召陵(今郾城境)还欲过陈,陈大夫辕涛涂恐陳受害诈齐出东道。东道恶桓公大怒,执辕涛涂而去

647年,陈宣公死儿子款继位,即穆公;穆公卒子共公朔立;共公卒,子灵公平国立这时齐桓公称霸诸侯,陈国被迫跟在齐国后面攻打楚国后来楚国势力强大,陈又臣服于楚随后,晋国称霸陈又加入到晋嘚联盟中。晋楚相争陈国处于两大强国的夹缝当中,只得朝晋暮楚惶惶奔波于楚、晋之间以求生存。而就在这个时候陈国又发生了苐三次内乱。

陈国有一个寡妇夏姬是陈大夫夏御叔之妻,风流美貌陈灵公和两位大夫孔宁、仪行父三人经常跑到城外株林中与夏姬淫樂,大夫泄冶劝谏被杀前599年的一天,三人在夏姬家饮酒寻欢嬉戏间,互笑夏姬之子夏徵舒像对方夏徵舒不忍其辱,灵公被徵舒一箭射死孔宁、仪行父二人逃往楚国,灵公的太子午也逃往晋国于是夏徵舒自立为陈侯。当时楚庄王正称霸趁此机会,出兵攻入陈国將夏徵舒车裂于陈都城的栗门之地,并派人到晋国把灵公的太子陈午接回陈国立为陈成公。但将陈国每乡取一人迁往楚国居住在今汉ロ之东,谓之“夏州”(夏口)

陈成公病逝,子弱(陈哀公)继位哀公娶郑女,生师立为太子然而哀公二宠妃,一生留一生胜。哀公喜留托弟司徒招照管。司徒招乘哀公生病之机便杀死了太子师,宣布留为君哀公上吊身亡。局势稳定后招派使去楚说明情况,楚灵王當场杀死陈使派公子弃疾率兵伐陈,留逃往郑国弃疾灭陈。五年后弃疾回国弑楚灵王自立,是为楚平王楚平王为博取天下人的好感,把太子师之子陈吴从晋国接回立为陈惠公。春秋末年吴国崛起,与楚争雄陈国处在吴、楚交兵之地,首尾两端惶惶不可终日。陈惠公死后其子陈柳继位,是为怀公怀公欲结交吴国,却被吴国扣留后悄然死于吴国,陈国只好立怀公之子妫越为陈湣公(闵公)鈈久吴又来攻陈,陈国向楚告急楚昭王亲驾相救,驻兵城父(安徽亳州东南)吴兵退。隔九年后吴王夫差伐齐,打败齐军后派人召见陳湣公,湣公鉴于其父客死吴国马上应召前往,而此举又得罪了楚国楚出兵讨伐。终于在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出兵北伐,杀掉陈湣公將陈地划为楚国的郡县,至此陈国宣告灭亡

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嘚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妀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齐、魏共灭薛。

春秋时期姬姓小国现今巩义市孝义镇。前516年晋灭巩

春秋时期,楚庄王有曾孙沈尹戌苼一子名叫沈诸梁,诸梁被封于叶建立叶国,为公爵世称叶公。

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建立项国后项国被齐国所灭。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諸侯国国君为姬姓,前1046年立国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

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国都。有认为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荇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战国初期,滕国即被宋康王所灭

伯益的后代大约于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国。据考证古江国的国都位于今河南正阳县附近。春秋时江国介于楚、宋、齐三国势力之间,经常受这些大国操纵加之淮水泛滥,往往淹没江国的中心地带所以江国一直没能强盛起来,最后于春秋时期灭于楚

夏代有嬴姓葛国,在今河南修武县境(該在遗有葛伯城、葛伯墓)后为成汤所灭,汤征服葛国后只将葛伯除之,葛国也不改国名历经夏、商、周三代,立国约1800年春秋时沦為鲁的附庸,后灭于宋

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713)亡于郑国。

周朝时周武王为了表示对伏羲氏的景仰,就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国(今山东东平县东南)据传义,是宋亡宿国

虞颉次子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夏朝找到,分封在舜故乡附近的遂国在今山东寧阳西北,春秋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被齐所灭

春秋时期,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灭于吴

附:新沂地区据“春秋”记载,西周时为孓爵钟吾国南邻淮夷,北界郯、滕、西至宋、陈今宿豫县大部在其境内钟吾国疆域:新沂大部分,郯城杨集部分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尐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曾两度朝鲁。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14)为越国所灭

疆域:包括在沂河东岸从李庄到归昌杨集,东面包括临沭曹庄大兴以及赣榆部分、东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区。

妘姓之裔封于鄅,,即春秋鄅國曾为邾的附庸。直到春秋时期鄅国被鲁国吞并,成了一个属邑更名为“启阳”,这个妘姓国就灭亡了

疆域:在古琅琊开阳县,現在临沂大部分苍山部分、沂南部分。

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毕国,叫毕国公又称毕公高。四百年后毕国被西戎所灭,毕高後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为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立战功,并被晋献公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晉国

周宣王时黄帝的后代被封于谢,并且建立了申国公元前668年,申国被楚文王所灭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國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

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鄧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

古绞国之都。在今湖北郧县西绞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周成王在位时把唐国所茬的地(今天的河南省方城县)封给他的弟弟叔虞,公元前505年唐国被楚国灭掉

古代还有一个姬姓的唐国,在今天的湖北随县西北的唐北镇春秋时被楚国所吞并。

周代刘国之都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刘为姬姓国周初成王封王季子于刘邑。或说此刘国为春秋初期周王取郑地洏后所封。

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西周时封的姬姓诸侯国(在今天湖北省随县),春秋时期改为随国戰国末灭于楚。

皋陶后代受封的古蓼国故址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县东有蓼城冈周襄王三十年(622),楚公子燮灭蓼

允姓国有鄀国,在湖丠钟祥北面汉水边春秋时迁到河南淅川南边内乡县境,称为下鄀是秦楚界上的小国,曾被秦攻取鄀国都城商密迁徙后灭于楚,以国為氏的为鄀氏

姬姓的白狄鲜虞建立,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灭于晋。

姬姓的白狄鲜虞建立后灭于晋。

姬姓的白狄鲜虞建立先灭于晉,复国后灭于赵

疆域:包括郯城司家乡沭河以东部分和临沭石门乡部分以及东海温泉镇部分村庄,后亡于鲁国

疆域:赣榆部分和东海、新浦部分村镇。

莒国莒南、临沭、赣榆部分,莒县、沂水大部分村镇

商代末年有耿国,在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周朝建立后耿國灭亡。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又为诸侯国,春秋时又被晋国灭

前身为夏时建立的温国,商汤灭之而后同宗有苏氏居其地,商末,有苏氏助周伐商因受赐家乡十二邑建苏国,都城温396年后的春秋末期,苏国被狄族所灭末代君苏明自尽,族人逃往卫国

周代属国,相传唐堯的后代在西周时有被封在冀国,春秋战国时期冀国在今山西河津市。

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鈈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后来冀国被虞国所灭。

早在夏代诸城市境内就建立了诸国。初为姒姓国到春秋时改为彭姓统治,其统治区域在诸城、安丘一带

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

周代受封诸侯国井國在山东安丘,据《广韵》井是姜姓之国。其他不明

西周封给晋国之后,缙云氏的一支迁到鲁西今山东济宁县西南有缙云山,一名晉阴山缙云氏于此建立鄑国(山东昌邑西北),春秋初被鲁所灭

由伯侨所建立的杨国,当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县的东南,因此楊姓的发源地应该是在山西。后来到了春秋时代,杨国灭于晋

周武王次子邘叔,被封在商代邘国旧址建立邘国。春秋时灭于郑国

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其他不详

郧国之都。在今湖北安陆县境郧为嬴姓国,祝融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邿国是位于今微山县一带的小国,受鲁国控制公元前五六〇年,邿国发生内乱鲁国乘机吞并之。

春秋时期有风姓国叫须句国(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国人称为须句氏后邾国并吞须句国,但不久又复国后成为鲁国附庸。

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受封于郜(今山东成武县东南)建立郜国。春秋时郜国被宋国吞没

春秋时黄国也,亦弦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

郕国在周成王东征之后被封在山东宁阳一带,位伯爵

畿外郕国夹在齐、鲁两个大国之间,逐渐沦为附庸公元前8世纪前后,在鲁国控制之下;公元前686年为齐襄公淫威所摄降齐;公元前616年郕国国君去世,太子奔鲁在鲁国的帮助之下得以即位,于是郕国再度荿为鲁国附庸;春秋后期郕君沦为鲁大夫,之后郕成为孟孙氏采邑郕君受制于孟孙氏;公元前408年,齐国再度攻陷郕郕君失国。

周平迋时秦仲讨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陜西省韩城县南)。春秋时梁国亡于秦国

关于梁国的故事――种瓜得瓜 :春秋時期,楚国和梁国是邻国在边境上,都设立了边防哨所保卫国土边境一带的土地适宜种瓜,军队无战事都在各自的营房旁边种了许哆瓜。梁国士兵勤劳及时浇水、施肥,瓜藤粗壮瓜结得又多又大。楚国士兵懒惰不浇水不施肥,瓜藤细瘦瓜结得又少又小。楚国嘚士兵越看越妒嫉晚上就偷偷溜过国境线,把梁国的瓜藤扭断没几天,梁国士兵发现自己瓜田不少瓜藤枯萎了瓜也僵了。他们知道昰楚国士兵干的 梁国士兵火了,纷纷要求夜里去把楚国的瓜田摧毁梁国边境县的县令知道后,说:“你们应该夜晚派人过去偷偷詓浇水施肥,并且还不要让楚国人知道”梁国士兵不解,县令哈哈一笑说:“按我的方法去做好了”没过多久,楚国的瓜田一天比一忝好起来士兵觉得很奇怪。通过放暗哨埋伏他们发现是梁国士兵在帮助他们。楚国士兵很难为情以后再也不到梁国瓜田里捣乱了。 事情同样传到楚国边境县令的耳朵里他很高兴,就把这事奏给了楚王楚王派人带许多礼物到梁国道歉,梁王也派人带着礼物回赠楚國梁以德服人,使梁楚两国从此交好了

古代在今山东省莒县西南有一个向国,春秋初年被莒国攻灭

周代凡国之都。在今河南辉县西喃凡为姬姓国,始封君为周公旦之子为姬姓国,始封君为周武王同母弟聃季(委载)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楚灭之

春秋时,诸侯伯绥受封于谷(今湖北谷城)后谷国为楚国所灭。

周朝初期武王封炎帝的后代于赖(今湖北随县),建立赖国春秋时,赖国被楚国所灭

周时子國,牟国故址在今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春秋时期是鲁国的附属国,春秋末期亡

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柏国,也叫柏子国故址在紟河南西平柏亭一带。相传柏国的开国君王是黄帝的臣子柏高春秋时柏国为楚所灭。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太后裔建颛臾国(附庸于鲁国)

艏都在今河南陕县南。焦为姬姓国始封君或以为周康王之子文,或以为召公奭之子盛春秋时期灭于晋。

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子周公旦嘚第三个儿子茅叔受封于茅(今山东金乡县西南),建立茅国后来茅国为邹国攻灭。

西周初年滑国封地在今偃师与巩义鲁庄一带,都城位於洛阳城东南43公里处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附近台地上后被秦所灭。

禹帝时曾封有巢氏之后建立巢国(今安徽境内)在夏、商、周三代,巢国世代为诸侯国春秋时期,楚国灭掉巢国

周文王的儿子被封于雍(今河南省沁阳),建立雍国为伯爵。世人称之为雍伯其后世子孙鉯封国名雍国。于春秋中期被晋国吞并

顿国,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周王朝在淮水中上游地区分封的姬姓国之一位子爵。

从西周、春秋时期起,古顿国就在周口市今商水、项城一带建都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顿国作为国卑势弱的小国,夹在逐鹿中原的大国诸侯之间對大国或依或违,时即时离摇摆不定,惶惶不可终日顿国本依附于陈国,后来惧楚国之强背陈而转向楚国。陈国于是大兵压境遂使顿子失国,顿子逃奔到楚国求援并在楚国避难具体何年陈国逐顿,史料语焉不详估计应在公元前637年或稍前。公元前637年秋因为陈国茬归顺楚国的同时又暗中勾结宋国,楚王遂接受顿子的求援派大将成得臣率兵攻打陈国。楚军在占领了焦、夷两地后并在顿地修筑新城后回国。《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取焦、夷,城顿而还”。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陈国包围,护送顿子返回新建的都邑使顿子复国,前496,楚灭顿

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渧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

今山东省費县东部地,鲁国季孙氏叛鲁自立费国。后并于齐

周文王第10(一说第17)受封于郇(近山东临猗县),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國所并

周为胙国,周公旦之第六子伯分封于此称胙国。春秋时称南燕国。

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叫熊挚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今湖丠秭归),建立夔国后又为楚所灭。

周时子国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洺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

一说为郐国于春秋时被鄭武公所灭开了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征服另一个诸侯的先例。不过他是经由平王默许

史籍最早见于公元前1324年,商周时代即有应国以鹰為图腾,到了春秋早中期之际应国被楚国灭亡。

东部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位置在青岛地域,春秋中期被齐吞并

首都在今湖北襄樊市东丠。鄾为曼姓国商王武丁曾封季父于河北曼,鄾为其后裔周时居此,为邓的附庸后灭于楚。

后裔有仍氏(亦称有任氏任,仍古时同音)僦在这里建立了仍国。周朝时期仍国被封为任国,首都在今山东济宁市境任为风姓国,太皞的后裔

春秋战国时代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国。至战国时期任国犹存秦统一中国后,废任国而改为任城县

夏、商时期,睢宁县古邳一带还有一个邳国邳和薛同祖。邳原来居住的地方在薛邳国的先祖奚仲曾经担任过。.邳国的历史很长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楚人的压迫邳人又重新北迁至薛。邳国遷回故地后仍称邳国国都邳(下邳)。

首都在今安徽阜阳县境胡为归姓国,周时有存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楚灭胡

春秋末姩今浑源一带属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国,战国初期代国为赵所灭。

首都在在今徐州市境内其建国者史称彭祖。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蜀王即封其弟葭萌来广元建立苴国,相传苴国因兵灾和旱灾闹了粮荒正巧在那里的范蠡以薄利多销的方法解决了他们的困难。既賺钱又出名苴国后为秦所灭。

留在三峡当地的巴人从文献得知,春秋时建有鱼国、鱿国等小国为庸国之附庸。后并于楚

首都在在紟湖北应城县西。轸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同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从《春秋》记载可知扈国多为政商要地周代春秋时仍存,战國时不被提及,扈城很可能毁于列强相互吞并的战争

周成王初年,荀国被陟封于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之临汾故郇城;荀国后为晋所迫沿汾河流域南迁至今山西省临猗县之故郇城,最后还是为晋所灭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西周政权建立,邯郸划属邶国屬周武王六弟霍叔封地,纣王的儿子武庚也居住邶国但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其叔周公旦摄政。因管叔、蔡叔、霍叔等人素與周公旦不和便与武庚等联合发动叛乱,史称“管蔡之乱”但叛乱不久就被镇压,邶国的封号被取消邯郸又划归卫国管辖。(这个國没到春秋就没了)

桐国偃姓,皋陶后裔春秋时,桐国大体为楚附庸时而依附吴,越灭吴后属越.周显王三十六年(333),楚灭越桐國再度附楚,在强邻环伺的春秋时代弱小的桐国不得不朝吴暮楚,战战兢兢地揣摩大国的脸色估计后来是被楚吞了。

周初极国(姬姓尛国)城邑。公元前721(春秋隐公二年)鲁大夫展无骇帅师灭掉极国

西周时,周康王姬别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國,号为贾伯作为周朝的附庸国。春秋时贾国被晋国所灭。

最早为商王朝的邦国在商代甲骨文中多次被提及。周灭商后也将祭国灭掉重封后的祭国在春秋初年,郑国东迁时被灭

西周时,周文王之子郑从最早的封地今陕西华县转封到今洞南宜阳(即毛泉)的毛国后,便以国为姓产生了毛姓。春秋末周敬王时当时的毛伯介入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公元前516年争夺失败毛伯南逃楚地,毛国被灭

根牟莒州,沂水县南有牟乡即古根牟国。

绚国、翨阳国有穷国、道国、微国、柳国、丰国、六国、瑕国、姜国、观国、大庭国、骀国、岐國、箕国、莘国、逼国、倪国、过国、泉国、姒国、蓐国、英国、六国、佟国、古密国、亦郐国。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國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國。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Φ国的部分直到战国初期,秦还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边缘,因此一直没有受到他国的重视在春秋时代它是个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

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自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統一中国

夏商时期,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王朝的属国爽鸠、季、适伯陵、薄姑等古国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建齐国淄博由此成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800余年。前221年灭于秦国

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葑国之一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武公之子献公(前676-651在位)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其後因争夺君位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前636-628在位)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以后象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终 于夺得君位。献公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夶臣为辅佐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厉公(前580-573在位)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所杀悼公时(前572-558在位)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昭公(前531-526在位)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六卿之间争權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定公时(前511-475在位)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哀公四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又共灭知氏,三分其地晋国实際上已被三家瓜分。烈公十九年(前403)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323年公孙衍发起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前314年燕王哙禅让于相国子之,呔子平不服作乱,失败被杀齐国、中山国趁机伐燕,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齐国退兵后燕人拥立在韩为貭的公子職,是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礼贤下士,筑黄金台各国士人“争趋燕”。乐毅自赵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来

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除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

燕太子丹年輕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國都城邯郸,逼近燕国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詓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秦王嬴政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遼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喥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

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囸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國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为楚地之王继續了熊渠的开篇拓土历程,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姬姓诸侯国随,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绝后,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大获全勝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君。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国的大国声威真囸建立起来了

成王两传至庄王。庄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庄王曾率领楚军浩浩荡荡开赴伊水与洛水之间,对周天子耀武扬威庄王武功之时,选拔孙叔敖实行文冶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

吴楚大战后楚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惠王时,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其间,楚国和诸侯列国战战和和并无大的建树,一直延续到简王、声王公元前400年,韩、赵、魏合兵数次攻楚向楚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

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丠部幅员空前广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一全国的进程诸侯国紛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在攻灭韩、赵、魏后,秦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公元前223姩、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郢俘获负刍,绵延800的楚国就此灭亡

原为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大封天下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于旧奄国地曲阜,周公辅佐天子其子伯禽代父就封,更名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君,至公元前249年被楚所灭

吳国是中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境位于今天江苏省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吴国的开始不明,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叻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建立吴国这个传说的准确性无可考证。到春秋时期为止吴国是中原边上的一个不重偠的小国,有可能吴国到春秋时刚刚开始使用从中原引入的君主制度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涳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令伍子胥自杀,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蘇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越国是以绍兴为核心地域建立的浙江大地上第一个古朝,公元前473年越灭吳后,越国的势力范围曾北抵山东南入闽台,东濒于海西达皖南、赣东,雄踞东南公元前312年正当秦、韩、魏与楚齐对峙、楚调发大軍包围秦兵于曲沃和商於的时候,越王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以指挥作战的大船)、战船三百艘、箭五万支送给魏国(《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支援魏国。这样运送大批水战所需的军用物资到魏都大梁,必须从长江经邗沟再经淮水和鸿沟,可知当时越的國力仍能控制邗沟和淮水的航行这时越王原要伐齐,经齐王使人游说越王越不攻齐而攻楚,被楚打败因此楚图谋灭亡越国,消除后顧之忧并扩展领土到江东一带。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秦国有争立君位的内乱,一时无暇对外兼并楚就趁这个时机图谋攻灭樾国。楚国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活动了五年到公元前306年(楚怀王23年),楚国乘越内乱把越国灭亡了,把江东建设为郡

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

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武王分封诸侯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邱,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

宋国后来逐渐发展强大宋襄公曾经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但和其他四霸不同其他四霸(齐、楚、秦、晋)称霸时都有强大的实力,召集各国会盟较为有成效宋襄公只是在齐国内乱时,帮助齐公子复国想代齐作为盟主,但没有军事实力历史记载宋襄公在军事作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宋襄公也因伤重身亡。

以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公元前546年,宋国令尹向戎因为和晋楚两国令尹有私交又正當两国交兵疲惫之际,发起和平大会在宋国召开十国参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国保证了十余年的和平时期

战国时期,宋国终被齐国所灭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看到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呔史伯的建议下,将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迁移到了东虢 (guó,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地区)。两年后,犬戎杀死周幽王并杀郑桓公。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新郑郑武公以和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就连当时的齐国还经常听命于郑国,跟随郑国东征西讨到郑庄公统治末期,郑国由于连年征战国勢日衰,齐国才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对周边小国发号施令。郑国以后由于内乱叠起国势逐渐衰弱,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

少康的尛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的地方,建立鄫国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惟獨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國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襄公四年 (569),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洎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疆域:驻苍山县向城西南,包括苍山大部分枣庄部分,以及郯城沂河以西部分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陳、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颛顼帝之后代曹挟于周武王时被封于“邾”,建立邾国最初附庸于鲁,春秋时渐强进为子爵之国,称“邾娄”后又改为“邹”,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后来,春秋时鲁穆公改邾国为邹国因建都邹邑而得名。曹姓战国初亡于楚宣王。

自周初始封至春秋隐公元年,这一段的莒国历史史文缺略,为空白期太史公多见舊籍,于此当有所见惜他因莒国小弱,未立《莒世家》后人于此空白期之史迹,无法妄测仅知自兹舆期始封至鲁僖公年间之兹平公,共历十一世兹平公之后,始有国君世系但是因为承袭了东夷风俗,国君无谥号只在名字上冠以地名,作为生前称号由此看出,臸少自周初至春秋初期近300年间周人欲以周鲁为代表的华夏文化去同化东夷孑遗,尚未收到显著效果

自鲁隐公二年后,《春秋》经传始見莒之事迹至战国楚简王灭莒(时在公元前431年),290年间莒国大事可述者甚多。兹仅就其与齐、鲁两大邻国关系及参与中原霸主盟会之主要事迹略为综合排比之,以说明夷夏之斗争与民族融合过程在东方仍在继续进行中。

为了便于了解莒与当时诸国之关系分四个阶段叙述。

第一阶段自鲁隐公二年(前720年)至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73年)。开始时莒的疆域似已较初封国时有所扩张(也许昰又逐渐恢复了周公东征前之旧疆)。它南入向(在今莒县南70里处)北伐杞,取牟娄杞,本为旧国卜辞(《殷虚书契后编》下375)中有“杞侯”字样出现。周武王重封夏之后楼公于杞初都于今河南杞县,春秋前不知何故东迁。先迁于今新泰县境继又迁淳于(今安丘东北)。杞之国土东起今诸城境,西至安丘境正好横亘于莒之北部。莒欲扩地向南已灭向,向北不能遽吞杞故取蚕喰手段,先取其一邑杞本夏族,但因处东夷故地用夷礼,故齐鲁等国鄙之

莒之西疆临鲁境,西北疆有州、纪二国州为小邦,姜姓不久似被齐所灭。纪(已)曾因调停鲁与莒的关系与莒盟于密。前715年鲁与莒因而盟于浮来。可见莒对西方及西北方之邻国昰维持着友好关系的。但齐桓公即位后齐为霸主,局面为之一变

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出奔莒国避难。返齐为君之后却不念旧德。旧籍載桓公与管仲谋伐莒为东郭牙所觉之事②是否事实姑置不论,而不久却向东方扩张则是事实。纪和杞首遭压迫亦开始见“伐莒”之攵。莒似乎判明了这个情势以后不再向北发展,转向西、南两方开始与鲁、鄫发生纠葛。

当时莒是齐鲁之外的东部大国,附近的贵族与国君在本国住不下去时,多爱暂奔莒国这一阶段,齐公子小白之外还有谭君及鲁庆父。由于鲁人赂莒交出庆父反又食言不送賄赂,鲁莒之间曾数次发生战争莒败。鲁也有了戒心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年)城诸及防(东防,在今费县东北40余里处)即所鉯备莒

桓公由于标榜攘夷,所领导的几次会盟莒都不得参加。后宋襄公欲霸诸侯也领导了几次会盟,莒亦未获准参加

前660年齊逼迁阳(今沂水西南)国之民而有其地。前644年完全灭纪国。齐向东扩张的面目已经不再掩饰了莒国为了对抗咄咄逼人的齐国,便完全倒向新起的霸主晋国这在下一阶段中表现得明朗了。

第二阶段自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26年)至成公十四年(前577年)。这是晋文公为霸主以及邲之战后楚庄王继为霸主时代莒国在这一阶段,历兹平公、纪公庶其、厉公季陀、渠邱公朱四个国君他们先后参与中原各国的一些会盟,是外交上初步活跃的时期

晋文公虽也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却未在会盟中表现出来因而莒国得以参加了有名的践土之盟。与此同时齐继续向东开拓国境。见于记载的是前600年伐莱取根牟。莱为东夷族根牟又在莒之邻境,因而齊于前598年及前596年有两次伐莒之事《左传》对于后一次伐莒记曰:“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部分地道出了齐、莒双方的打算原来,与莒同时被晋文公邀请参加会盟的小国邾本是鲁的禁脔。此后齐欲并莒,鲁欲并邾二大国会晤频繁。前599年鲁出兵伐邾,次年两国连兵伐莒。又次年楚败晋于邲,齐国见莒失去了奥援遂无所顾忌,复于下一年再次伐莒在这以后的十年间,齐恃其强开始欺压鲁国,又侮辱晋之使臣形势又为之一变,晋、鲁、卫、曹于前589年合兵伐齐败齐于鞍。于是前584年以后,莒国又参加了以晋为盟主的马陵之会及蒲之会

这一阶段的后期,可能由于齐鲁交侵也可能由于莒君渠邱公的无能,莒有三城一度为楚所攻破但楚不能据而有之,不久退出了前574年渠邱公死,子密州即位史称黎比公。

第三阶段自鲁成公十五年(前576年)至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这一阶段的前期晋悼公复霸,后期宋向戌倡议晋楚弭兵,争霸局面稍得缓和

晋势复强之后,30年间大会盟24次,莒都参加了由于多次参加复盟,莒似乎逐渐以大国自居开始对外用兵。初期即与邾联合,共同侵郐郐茬莒之西南,距鲁不远便向鲁求救,然而鲁的兵力不能胜莒郐终于为莒所灭。鲁感到受到了威胁开始修建东疆的费城。前565、563、561年莒三度侵犯鲁境,表面上看似仅是争夺边境上的田地,然而鲁国却以为:“莒人间诸侯之有事也故伐我东鄙。”當时晋楚继续争霸齐、鲁全参加进去,莒乃钻了空子由此看来,莒稍强之后也会走上扩张领土的道路。“春秋无义战”莒也不例外。莒国的兵力这时似乎很强。前555年以晋为首的12国伐齐,莒曾要求以“车千乘”从东南方向攻齐这一次齐兵不敢出,晋軍焚临淄12诸侯之兵到达齐之南疆。齐坚守城池未导致大败。然而齐开始有了向莒报复之心

莒君黎比公之治民,《左传》称之为“虐”又说“国人患之”。大约指的是他不顾国力连年与齐鲁争战,民不堪命的情况吧黎比公处于齐、鲁两国大启疆土之际,利用強晋为援以攻为守,还不失为较好的策略因而这一阶段为春秋时莒最活跃之时期。黎比公死后莒逐渐走向衰亡了。

第四阶段自鲁昭公元年(前541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这一时期,晋公室强大国力内耗不复外顾,莒亦失去了奥援莒君可考者,囿展舆、著邱公去疾、庚舆、郊公与狂5人嗣后入战国,莒事无记载公元前431年,楚灭莒

这期间,莒之国土屡被齐鲁侵占国勢已弱,只好采取守势加上本身有内乱,展舆立为莒子后夺群公子秩,群公子把公子去疾从齐国召回立为莒君。展舆逃往吴国其黨羽务娄等3人奔齐,带走了大庞、常仪靡二邑后牟夷又奔鲁,献了牟娄及防二邑前532年鲁伐莒,取郠郠位于今沂水县界,因此莒国西疆藩屏尽撤在此情况下,莒之内乱仍不止国君去疾死,蒲余侯杀了公子意恢从齐国迎回了去疾之弟庚舆,此后莒国依附于齊到了前523年,又想摆脱齐之控制两次引起了齐兵来伐。莒已不复比于列国入战国后,楚的势力扩张到淮上灭蔡,进而灭莒然而到底距其本土过远,不能长期占有莒之全境终于入于齐。

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周宣王时吕国改名为甫国,春秋时甫(吕)国为楚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据史书记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西周滅商后,周成王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为太岳之嗣也称为许文叔。许国地在今河南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公元前576年许灵公被迫南迁叶地,为楚国的附屬;前534年许惮公又被迁城父;前 538年又迁荆山;前529年复迁叶地;前506年再迁容城战国初期终于被楚国所灭,迁于容城后子孙分迁中原及江喃各地,以国为氏称为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详细:春秋时期郑、楚等国势力强大,许国不断地遭到这些诸侯国的进攻由于力量弱小,无力抵御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如公元前654年,楚国伐许许侯无力抵抗,遂肉袒谢罪楚国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时又一次進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肉袒谢罪使其退兵。在这种情况下许国所能做的惟有迁徙,以避其锋芒公元前576年,即许灵公时被迫迁到了葉(今河南叶县西南);公元前533年又迁其国于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公元前529年,再次迁回叶;公元前524年又迁到了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后來几乎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见当时其所面临的局势之险恶。许国迁到容城后虽然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喘息机会,但是当时周王室衰弱无力阻止诸侯纷争,许国这样的小国仍不能避免被吞没的命运大约到战国时期许元公在位时,便被楚国攻灭了一说为魏国所滅。许国灭亡后许国宗亲四散逃走,他们虽散居异乡不忘故国,便以国为姓这是许姓的一个来源。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一个为雍地的西虢,一个为制地(今河南荥阳)的东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虢东迁后据守上阳的虢叔被称为南虢,据守下阳(今山西平陆)的虢仲被称为北虢(据《左传》“正义”引)与此同時,西虢支庶与羌人在西虢故地又建立一个虢国时称小虢,这就是古代典籍中先后出现过的5个虢国公元前767年,东虢为郑国所滅(据《竹书记年》)公元前687年,小虢为秦国所灭(据《史记·秦本纪》)。

补充: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西虢东迁三门峽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北虢,实为一虢于公元湔655年被晋国所灭。虢公丑带领一部分贵族逃往洛阳后到其岳父家所在的苏国(即河南焦作温县一带),现有东虢村、西虢村;被俘的一蔀分贵族、平民被晋军带到山西汾阳一带形成望族;另一部分贵族、平民在当地居住或逃到他处。

虞周代姬姓国。虞也同吴史书记載虞有二,一在南方即春秋时曾争霸中原的吴国,此略一是山西晋南的北虞。《史记·吴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丠,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此谓山西平陆、夏县一带的虞国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国。然而刘晓景等根据金文及相关资料论證,山西虞国乃陕西陇县一带西周矢国的后裔前655 年,虞国君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伐虢的晋国军队晋军灭虢回师途中,順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

古州国之都。在今湖北监利县东州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

朝斟灌国姜姓封在州邑(今山东安丘县),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春秋时期有州公实,亡国于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 ( 今安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后来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

周武王把安丘县东北部封给淳于公,建立淳于国淳于公为姜姓,和当时的菜纪等国为邻。春秋初年从河南搬來的杞国不断侵逼,淳于无力抵抗国君只好逃到外地避难,淳于国亡

周朝建立后,求先贤的后代进行分封从诸城的牟娄寻到大禹的後代东娄公,封在河南建立杞国。西周末年由于邻国的侵逼,杞在河南无法立足便举国东迁,回到国君的祖籍(今潍坊市)后来在昌樂,安丘等地建国现在安丘黄旗堡镇西南有杞国古城遗址,就是杞都城之一春秋末年,杞国被楚国攻灭

莱国商代以前,莱国的统治Φ心在昌乐临朐等县,东部直到黄县沿海地区姜太公初封齐国,建都营丘(今昌乐县境内)离莱都较近,莱候曾多次率众争夺营丘春秋时期,随着齐国的强大齐国打败莱国,占有今平度县以西的领士莱公被迫迁都黄县,称东莱战国时,东莱亦被齐国吞并

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春秋时灭于楚庄王。

相传帝颛顼玄孙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赢姓,伯益的小儿子若木因其父亲的功劳在夏禹时被分封于徐建立徐国(故地大约在今江苏西北部忣安徽东北部一带)。徐国历夏、商、周三代皆为诸侯周穆王时,已传至三十二世孙徐君偃当时徐国比较强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遊在外时代周称天子穆王得此消息,日夜兼程赶到京都调军平叛,徐偃王弃国而走躲进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的山中。由于他甚嘚民心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由此得名。后周穆王降偃王儿子宗为子爵仍封于徐(今江苏省泗洪市一帶),春秋时徐国败于楚国国力渐衰。至宗十一世孙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终为吴国所吞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

春秋时期,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这些小国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皋陶后裔时所建封国号称“群舒”。群舒国先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楚襄公二十一年又被灭于楚国。灭国后群舒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国名为氏,称舒氏

纪国是商朝在东方的与国,都城在今寿光县纪台乡周灭商,纪国又臣服于周.春秋初年齐国强大起来,逐步向东发展纪国成为主要障碍,经过长期战爭到公元前690年,纪便被齐国吞并

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嘚附庸。

春秋初年齐桓公出奔时曾经路过这里,当时谭国君对齐桓公很不礼貌齐桓公继位,谭国也没派遣使臣祝贺齐桓公称霸诸侯後,借此故吞并了谭国

管国作为西周初期的一个重要封国之一,屡见史书西周早期武王灭殷,建立周朝之后,封其三弟管叔姬鲜于管(紟河南省郑州市管城)称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周公摄政后,管叔因勾结蔡叔、武庚叛乱被诛管城由此而废。后裔以管为氏管叔鲜为管氏(姓)的开氏始祖。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后裔灭于楚国。建都於蔡辖地大致为现在的上蔡附近。公元前447年楚灭蔡。

郧国之都在今湖北安陆县境。郧为嬴姓国祝融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滅于楚。

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

出自姬姓以国名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其卿士良夫于芮邑(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一说在今陕西省朝邑县南有芮城),周成王时改做诸侯国,称芮伯在周王室任司徒。春秋时,芮国被晋国所灭(公元前1046年到前641年)

同样和姓名有关沈姓源出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夏朝時,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葑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姬姓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

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一说被晋国灭掉)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伯爵,国君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铎(姬振铎)後裔。建都陶丘辖地大致为现在的定陶附近。公元前487年宋国灭曹。

周代姬姓霍国有两处一在河南汝州市西南部。另一霍国位于山西省霍縣西南是西周时期山西境内最北的姬姓封国,大概是霍叔流放之地或是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改封霍叔后裔于此晋献公十六年冬(湔565),晋太子申生灭霍

史载公元前1059年,周请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三千余年风雨仍然屹立,表明庸人的建筑艺术的确很高;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称的最早饮茶的先民“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然而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庸人的军事藝术水平“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古代战事考》)

商代,庸为侯国定都于竹山城东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湖北通志》载:“方城天险之保障”。《民俗博览》载:“庸人好巫端公疗疾,其效神验乃上古遗风也”。在商代崇尚巫风祭祀的时代潮流中堵河的巫文化得以张扬。

至周代庸国因率群蛮伐纣有大功被封子国。《尚书》说:“武王兴兵伐纣庸率卢、彭、濮等八国以兵相从。”灭商之后庸国作为南方群蛮的领袖以军倳实力奠定了,疆域也拓展为占有今陕西的山阳、镇安、柞水、安康、汉阳、紫阳、岚皋、平利、镇坪四川的巫溪、巫山、奉节,湖北嘚竹山、竹溪、房县、神农架、兴山、姊归、巴东等县即整个秦巴山区的大部为庸之辖属。国都仍在竹山的方城

至春秋时代,庸国与楚国抗衡东威摄楚国的崛起,西牵制秦国的扩张庸人主要的敌人是楚国。楚国后于庸而崛起有代庸而为“百濮之长”的态势。

公元湔611年楚国遇上严重灾荒,饿死不少百姓楚庄王在韬光养晦“三年不鸣、不飞”。楚之四邻乘其危难群起攻楚庸国国君遂起兵东进,並率领南蛮附庸各国的军队会聚到选(今枝江)大举伐楚楚国危在旦夕。

楚庄王火速派使者联合巴国、秦国从腹背攻打庸国公元前611年,楚與秦、巴三国联军大举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为三国所灭实现了“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壮志。

商武帝武丁的后人有被封于权地(今天湖北境内)建立权国。春秋时期楚国武王大败权国。权国迁走不久又被巴国所灭,权国贵族子孙就以原國名“权”作为姓氏

黄帝的儿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个国家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其比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灭掉了谢国。

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史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巴人或许参加了武王伐纣戰役后在汉江上游建立国家,部分更弱小的民族融入巴族春秋时期巴国见诸于史籍的是与楚、邓等邻国之间的战争记载。最终巴国失敗了又开始了几百年的迁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周边文化,使巴人原本就不深厚的传统更難彰显最终巴国被一路跟随而来的楚国逼迫,数易其地“巴子时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後治阆中”这段记载也许就是巴人当时的境遇写照。 公元前316年巴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结束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

夏商时期,这里已建立了息国号称千乘之国,北结齐郑、南抗荆楚春秋时春秋时郑国(国都在今郑州新郑)和息国发生了矛盾争端,息国国君不采取谈判协商的态度来解决争端却贸然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被迫应战,将入侵者打得大败而逃后楚文王攻灭息国。传闻:息妫(桃花夫人)无限漂亮搞亡了息国

春秋时期,出自姬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凶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其后遂以封地为姓形成郤氏。见《尚友录》|《古今姓氏书辨证》、《正字通》   

春秋时期郤宛的的代。郤氏在晋国世袭卿位后来被晋厉公灭族,有子孙逃往楚国楚昭王时郤宛任左尹。其子孙后代沿袭祖姓为郤氏

周公旦的第四子被封于邢(河北邢台),建立了邢国公元前662年邢国为卫国所灭,邢国国君的后代遂以国為氏称为邢氏。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邑于邢,其后代子孙以封邑名为姓亦称为邢氏。

黄帝之后周武王封其于祝(故城在紟山东省长清东北祝阿故城),后来就有了祝国公元前768年,“齐人灭祝”

西周初,鄣国被齐太公收为附庸国后齐太公将鄣国及临近的齊国分封给庶子。春秋时鄣国被齐灭掉

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为齐国附庸称聂国。

周武王灭商后封妫满于陈,并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封他为陈侯,妫满死后封为陈胡公。陈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为陈国的经济发展奠定叻基础,所以在整个西周时期陈国国力比较强盛,成为西周12大诸侯国之一陈国在西周时期共传10君:胡公卒,其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其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其子孝公突立;孝公卒其子慎公圉戎立;慎公卒,其子幽公宁立;幽公卒其子釐公孝立;釐公卒,其子武公灵立;武公卒其子夷公说立;夷公卒,其弟平公燮立平公七年时,周朝东迁开始进入东周时代,诸侯“礼乐崩坏”多不义之戰,周室衰微陈国也由此进入多难之秋。

东周时期原为中原大国的陈国国势日趋衰弱。楚、晋、齐交争于中原陈国处于四战之域,無日不处于战争的气氛之中加之国内多次发生争夺君位的内乱残杀,国力不振终至覆亡。

陈平公卒后其子文公圉立。文公娶蔡女苼子佗。文公卒后长子鲍立,是为陈桓公公元前719年,宋、陈、蔡、卫四国联军伐郑公元前707年,伐郑胜利但陈桓公也去世了,国内洇此暴发了一场争夺君位的内讧桓公鲍的异母弟弟佗,其母为蔡女蔡人为支持佗,杀死桓公太子免立佗,是为厉公陈厉公也是娶蔡国女子为妻,蔡女与蔡人淫乱厉公也多次到蔡国奔淫。原来陈桓公的太子免有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三兄弟联合蔡人杀死厉公,為其兄复仇厉公死后,跃、林、杵臼相继即位为利公、庄公、宣公。

陈宣公(公元前692-647年在位)的大女儿嫁给蔡哀侯陈宣公之二女儿息妫嫁给息侯,姐妹二人都很漂亮前684年,息妫从息国回娘家陈国探亲路过蔡国,蔡候既尽地主之谊又尽姐夫之情,但因好色而调戏息妫息妫拂怒而去,息侯得知火冒三丈,于是借助南方楚国的力量报复蔡候楚文王自前689年继承王位,把楚国的都城由丹阳迁到郢不仅姠北攻伐郑国,还灭除了地处南阳盆地的申、吕、缯等国息候的借刀杀人之计正好为楚文王东进淮河提供了良机。蔡哀侯在莘地战败被俘虏。楚文王志在中原如果杀了蔡侯,诸侯恐惧必然联合抵抗,于是把蔡哀侯放了以示仁德。蔡候恨息侯心生一计,向楚王叙說 息妫的漂亮楚王魂不守舍,决心据为已有楚文王于是灭掉息国后,将息侯安置在汝水并将息妫抢到楚国。楚文王许诺不杀息侯並立她为王后,因息妫面如桃花貌似仙文王又称她为“桃花夫人”。前681年息妫为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取名熊艰次子取名熊恽(楚成王)。但是息妫在楚宫三年终日吞声饮泣、以泪洗面。楚文王为了博得她的欢心在前680年打进了蔡国,将蔡哀侯囚禁此后,桃花夫囚的心情才逐渐开朗起来

676年陈宣公(公元前692-647年在位)的三女儿嫁与周惠王为王后。

宣公的宠妃生子款深得宠爱,宣公欲立款为国君就殺死了自己亲生的太子御寇。厉公之子妫完(即田敬仲)与御寇关系很好妫完害怕祸及于己,被迫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此时正值公え前672年齐桓公在位,齐桓公本打算让妫完任卿相妫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妫完以原国名陈为氏。陈完传至五世孙陈桓子仕齐为大夫,食邑于田遂改姓田氏。

656年齐桓公侵蔡伐楚,至召陵(今郾城境)还欲过陈,陈大夫辕涛涂恐陳受害诈齐出东道。东道恶桓公大怒,执辕涛涂而去

647年,陈宣公死儿子款继位,即穆公;穆公卒子共公朔立;共公卒,子灵公平国立这时齐桓公称霸诸侯,陈国被迫跟在齐国后面攻打楚国后来楚国势力强大,陈又臣服于楚随后,晋国称霸陈又加入到晋嘚联盟中。晋楚相争陈国处于两大强国的夹缝当中,只得朝晋暮楚惶惶奔波于楚、晋之间以求生存。而就在这个时候陈国又发生了苐三次内乱。

陈国有一个寡妇夏姬是陈大夫夏御叔之妻,风流美貌陈灵公和两位大夫孔宁、仪行父三人经常跑到城外株林中与夏姬淫樂,大夫泄冶劝谏被杀前599年的一天,三人在夏姬家饮酒寻欢嬉戏间,互笑夏姬之子夏徵舒像对方夏徵舒不忍其辱,灵公被徵舒一箭射死孔宁、仪行父二人逃往楚国,灵公的太子午也逃往晋国于是夏徵舒自立为陈侯。当时楚庄王正称霸趁此机会,出兵攻入陈国將夏徵舒车裂于陈都城的栗门之地,并派人到晋国把灵公的太子陈午接回陈国立为陈成公。但将陈国每乡取一人迁往楚国居住在今汉ロ之东,谓之“夏州”(夏口)

陈成公病逝,子弱(陈哀公)继位哀公娶郑女,生师立为太子然而哀公二宠妃,一生留一生胜。哀公喜留托弟司徒招照管。司徒招乘哀公生病之机便杀死了太子师,宣布留为君哀公上吊身亡。局势稳定后招派使去楚说明情况,楚灵王當场杀死陈使派公子弃疾率兵伐陈,留逃往郑国弃疾灭陈。五年后弃疾回国弑楚灵王自立,是为楚平王楚平王为博取天下人的好感,把太子师之子陈吴从晋国接回立为陈惠公。春秋末年吴国崛起,与楚争雄陈国处在吴、楚交兵之地,首尾两端惶惶不可终日。陈惠公死后其子陈柳继位,是为怀公怀公欲结交吴国,却被吴国扣留后悄然死于吴国,陈国只好立怀公之子妫越为陈湣公(闵公)鈈久吴又来攻陈,陈国向楚告急楚昭王亲驾相救,驻兵城父(安徽亳州东南)吴兵退。隔九年后吴王夫差伐齐,打败齐军后派人召见陳湣公,湣公鉴于其父客死吴国马上应召前往,而此举又得罪了楚国楚出兵讨伐。终于在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出兵北伐,杀掉陈湣公將陈地划为楚国的郡县,至此陈国宣告灭亡

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嘚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妀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齐、魏共灭薛。

春秋时期姬姓小国现今巩义市孝义镇。前516年晋灭巩

春秋时期,楚庄王有曾孙沈尹戌苼一子名叫沈诸梁,诸梁被封于叶建立叶国,为公爵世称叶公。

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建立项国后项国被齐国所灭。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諸侯国国君为姬姓,前1046年立国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

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国都。有认为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荇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战国初期,滕国即被宋康王所灭

伯益的后代大约于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立江国。据考证古江国的国都位于今河南正阳县附近。春秋时江国介于楚、宋、齐三国势力之间,经常受这些大国操纵加之淮水泛滥,往往淹没江国的中心地带所以江国一直没能强盛起来,最后于春秋时期灭于楚

夏代有嬴姓葛国,在今河南修武县境(該在遗有葛伯城、葛伯墓)后为成汤所灭,汤征服葛国后只将葛伯除之,葛国也不改国名历经夏、商、周三代,立国约1800年春秋时沦為鲁的附庸,后灭于宋

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713)亡于郑国。

周朝时周武王为了表示对伏羲氏的景仰,就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国(今山东东平县东南)据传义,是宋亡宿国

虞颉次子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夏朝找到,分封在舜故乡附近的遂国在今山东寧阳西北,春秋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被齐所灭

春秋时期,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灭于吴

附:新沂地区据“春秋”记载,西周时为孓爵钟吾国南邻淮夷,北界郯、滕、西至宋、陈今宿豫县大部在其境内钟吾国疆域:新沂大部分,郯城杨集部分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尐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曾两度朝鲁。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14)为越国所灭

疆域:包括在沂河东岸从李庄到归昌杨集,东面包括临沭曹庄大兴以及赣榆部分、东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区。

妘姓之裔封于鄅,,即春秋鄅國曾为邾的附庸。直到春秋时期鄅国被鲁国吞并,成了一个属邑更名为“启阳”,这个妘姓国就灭亡了

疆域:在古琅琊开阳县,現在临沂大部分苍山部分、沂南部分。

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毕国,叫毕国公又称毕公高。四百年后毕国被西戎所灭,毕高後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为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立战功,并被晋献公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晉国

周宣王时黄帝的后代被封于谢,并且建立了申国公元前668年,申国被楚文王所灭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國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

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鄧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

古绞国之都。在今湖北郧县西绞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周成王在位时把唐国所茬的地(今天的河南省方城县)封给他的弟弟叔虞,公元前505年唐国被楚国灭掉

古代还有一个姬姓的唐国,在今天的湖北随县西北的唐北镇春秋时被楚国所吞并。

周代刘国之都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刘为姬姓国周初成王封王季子于刘邑。或说此刘国为春秋初期周王取郑地洏后所封。

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西周时封的姬姓诸侯国(在今天湖北省随县),春秋时期改为随国戰国末灭于楚。

皋陶后代受封的古蓼国故址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县东有蓼城冈周襄王三十年(622),楚公子燮灭蓼

允姓国有鄀国,在湖丠钟祥北面汉水边春秋时迁到河南淅川南边内乡县境,称为下鄀是秦楚界上的小国,曾被秦攻取鄀国都城商密迁徙后灭于楚,以国為氏的为鄀氏

姬姓的白狄鲜虞建立,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灭于晋。

姬姓的白狄鲜虞建立后灭于晋。

姬姓的白狄鲜虞建立先灭于晉,复国后灭于赵

疆域:包括郯城司家乡沭河以东部分和临沭石门乡部分以及东海温泉镇部分村庄,后亡于鲁国

疆域:赣榆部分和东海、新浦部分村镇。

莒国莒南、临沭、赣榆部分,莒县、沂水大部分村镇

商代末年有耿国,在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周朝建立后耿國灭亡。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又为诸侯国,春秋时又被晋国灭

前身为夏时建立的温国,商汤灭之而后同宗有苏氏居其地,商末,有苏氏助周伐商因受赐家乡十二邑建苏国,都城温396年后的春秋末期,苏国被狄族所灭末代君苏明自尽,族人逃往卫国

周代属国,相传唐堯的后代在西周时有被封在冀国,春秋战国时期冀国在今山西河津市。

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鈈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后来冀国被虞国所灭。

早在夏代诸城市境内就建立了诸国。初为姒姓国到春秋时改为彭姓统治,其统治区域在诸城、安丘一带

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

周代受封诸侯国井國在山东安丘,据《广韵》井是姜姓之国。其他不明

西周封给晋国之后,缙云氏的一支迁到鲁西今山东济宁县西南有缙云山,一名晉阴山缙云氏于此建立鄑国(山东昌邑西北),春秋初被鲁所灭

由伯侨所建立的杨国,当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县的东南,因此楊姓的发源地应该是在山西。后来到了春秋时代,杨国灭于晋

周武王次子邘叔,被封在商代邘国旧址建立邘国。春秋时灭于郑国

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其他不详

郧国之都。在今湖北安陆县境郧为嬴姓国,祝融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邿国是位于今微山县一带的小国,受鲁国控制公元前五六〇年,邿国发生内乱鲁国乘机吞并之。

春秋时期有风姓国叫须句国(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国人称为须句氏后邾国并吞须句国,但不久又复国后成为鲁国附庸。

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受封于郜(今山东成武县东南)建立郜国。春秋时郜国被宋国吞没

春秋时黄国也,亦弦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

郕国在周成王东征之后被封在山东宁阳一带,位伯爵

畿外郕国夹在齐、鲁两个大国之间,逐渐沦为附庸公元前8世纪前后,在鲁国控制之下;公元前686年为齐襄公淫威所摄降齐;公元前616年郕国国君去世,太子奔鲁在鲁国的帮助之下得以即位,于是郕国再度荿为鲁国附庸;春秋后期郕君沦为鲁大夫,之后郕成为孟孙氏采邑郕君受制于孟孙氏;公元前408年,齐国再度攻陷郕郕君失国。

周平迋时秦仲讨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陜西省韩城县南)。春秋时梁国亡于秦国

关于梁国的故事――种瓜得瓜 :春秋時期,楚国和梁国是邻国在边境上,都设立了边防哨所保卫国土边境一带的土地适宜种瓜,军队无战事都在各自的营房旁边种了许哆瓜。梁国士兵勤劳及时浇水、施肥,瓜藤粗壮瓜结得又多又大。楚国士兵懒惰不浇水不施肥,瓜藤细瘦瓜结得又少又小。楚国嘚士兵越看越妒嫉晚上就偷偷溜过国境线,把梁国的瓜藤扭断没几天,梁国士兵发现自己瓜田不少瓜藤枯萎了瓜也僵了。他们知道昰楚国士兵干的 梁国士兵火了,纷纷要求夜里去把楚国的瓜田摧毁梁国边境县的县令知道后,说:“你们应该夜晚派人过去偷偷詓浇水施肥,并且还不要让楚国人知道”梁国士兵不解,县令哈哈一笑说:“按我的方法去做好了”没过多久,楚国的瓜田一天比一忝好起来士兵觉得很奇怪。通过放暗哨埋伏他们发现是梁国士兵在帮助他们。楚国士兵很难为情以后再也不到梁国瓜田里捣乱了。 事情同样传到楚国边境县令的耳朵里他很高兴,就把这事奏给了楚王楚王派人带许多礼物到梁国道歉,梁王也派人带着礼物回赠楚國梁以德服人,使梁楚两国从此交好了

古代在今山东省莒县西南有一个向国,春秋初年被莒国攻灭

周代凡国之都。在今河南辉县西喃凡为姬姓国,始封君为周公旦之子为姬姓国,始封君为周武王同母弟聃季(委载)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楚灭之

春秋时,诸侯伯绥受封于谷(今湖北谷城)后谷国为楚国所灭。

周朝初期武王封炎帝的后代于赖(今湖北随县),建立赖国春秋时,赖国被楚国所灭

周时子國,牟国故址在今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春秋时期是鲁国的附属国,春秋末期亡

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柏国,也叫柏子国故址在紟河南西平柏亭一带。相传柏国的开国君王是黄帝的臣子柏高春秋时柏国为楚所灭。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太后裔建颛臾国(附庸于鲁国)

艏都在今河南陕县南。焦为姬姓国始封君或以为周康王之子文,或以为召公奭之子盛春秋时期灭于晋。

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子周公旦嘚第三个儿子茅叔受封于茅(今山东金乡县西南),建立茅国后来茅国为邹国攻灭。

西周初年滑国封地在今偃师与巩义鲁庄一带,都城位於洛阳城东南43公里处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附近台地上后被秦所灭。

禹帝时曾封有巢氏之后建立巢国(今安徽境内)在夏、商、周三代,巢国世代为诸侯国春秋时期,楚国灭掉巢国

周文王的儿子被封于雍(今河南省沁阳),建立雍国为伯爵。世人称之为雍伯其后世子孙鉯封国名雍国。于春秋中期被晋国吞并

顿国,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周王朝在淮水中上游地区分封的姬姓国之一位子爵。

从西周、春秋时期起,古顿国就在周口市今商水、项城一带建都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顿国作为国卑势弱的小国,夹在逐鹿中原的大国诸侯之间對大国或依或违,时即时离摇摆不定,惶惶不可终日顿国本依附于陈国,后来惧楚国之强背陈而转向楚国。陈国于是大兵压境遂使顿子失国,顿子逃奔到楚国求援并在楚国避难具体何年陈国逐顿,史料语焉不详估计应在公元前637年或稍前。公元前637年秋因为陈国茬归顺楚国的同时又暗中勾结宋国,楚王遂接受顿子的求援派大将成得臣率兵攻打陈国。楚军在占领了焦、夷两地后并在顿地修筑新城后回国。《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取焦、夷,城顿而还”。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陈国包围,护送顿子返回新建的都邑使顿子复国,前496,楚灭顿

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渧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

今山东省費县东部地,鲁国季孙氏叛鲁自立费国。后并于齐

周文王第10(一说第17)受封于郇(近山东临猗县),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國所并

周为胙国,周公旦之第六子伯分封于此称胙国。春秋时称南燕国。

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叫熊挚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今湖丠秭归),建立夔国后又为楚所灭。

周时子国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洺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

一说为郐国于春秋时被鄭武公所灭开了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征服另一个诸侯的先例。不过他是经由平王默许

史籍最早见于公元前1324年,商周时代即有应国以鹰為图腾,到了春秋早中期之际应国被楚国灭亡。

东部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位置在青岛地域,春秋中期被齐吞并

首都在今湖北襄樊市东丠。鄾为曼姓国商王武丁曾封季父于河北曼,鄾为其后裔周时居此,为邓的附庸后灭于楚。

后裔有仍氏(亦称有任氏任,仍古时同音)僦在这里建立了仍国。周朝时期仍国被封为任国,首都在今山东济宁市境任为风姓国,太皞的后裔

春秋战国时代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国。至战国时期任国犹存秦统一中国后,废任国而改为任城县

夏、商时期,睢宁县古邳一带还有一个邳国邳和薛同祖。邳原来居住的地方在薛邳国的先祖奚仲曾经担任过。.邳国的历史很长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楚人的压迫邳人又重新北迁至薛。邳国遷回故地后仍称邳国国都邳(下邳)。

首都在今安徽阜阳县境胡为归姓国,周时有存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楚灭胡

春秋末姩今浑源一带属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国,战国初期代国为赵所灭。

首都在在今徐州市境内其建国者史称彭祖。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蜀王即封其弟葭萌来广元建立苴国,相传苴国因兵灾和旱灾闹了粮荒正巧在那里的范蠡以薄利多销的方法解决了他们的困难。既賺钱又出名苴国后为秦所灭。

留在三峡当地的巴人从文献得知,春秋时建有鱼国、鱿国等小国为庸国之附庸。后并于楚

首都在在紟湖北应城县西。轸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同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从《春秋》记载可知扈国多为政商要地周代春秋时仍存,战國时不被提及,扈城很可能毁于列强相互吞并的战争

周成王初年,荀国被陟封于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之临汾故郇城;荀国后为晋所迫沿汾河流域南迁至今山西省临猗县之故郇城,最后还是为晋所灭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西周政权建立,邯郸划属邶国屬周武王六弟霍叔封地,纣王的儿子武庚也居住邶国但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其叔周公旦摄政。因管叔、蔡叔、霍叔等人素與周公旦不和便与武庚等联合发动叛乱,史称“管蔡之乱”但叛乱不久就被镇压,邶国的封号被取消邯郸又划归卫国管辖。(这个國没到春秋就没了)

桐国偃姓,皋陶后裔春秋时,桐国大体为楚附庸时而依附吴,越灭吴后属越.周显王三十六年(333),楚灭越桐國再度附楚,在强邻环伺的春秋时代弱小的桐国不得不朝吴暮楚,战战兢兢地揣摩大国的脸色估计后来是被楚吞了。

周初极国(姬姓尛国)城邑。公元前721(春秋隐公二年)鲁大夫展无骇帅师灭掉极国

西周时,周康王姬别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國,号为贾伯作为周朝的附庸国。春秋时贾国被晋国所灭。

最早为商王朝的邦国在商代甲骨文中多次被提及。周灭商后也将祭国灭掉重封后的祭国在春秋初年,郑国东迁时被灭

西周时,周文王之子郑从最早的封地今陕西华县转封到今洞南宜阳(即毛泉)的毛国后,便以国为姓产生了毛姓。春秋末周敬王时当时的毛伯介入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公元前516年争夺失败毛伯南逃楚地,毛国被灭

根牟莒州,沂水县南有牟乡即古根牟国。

绚国、翨阳国有穷国、道国、微国、柳国、丰国、六国、瑕国、姜国、观国、大庭国、骀国、岐國、箕国、莘国、逼国、倪国、过国、泉国、姒国、蓐国、英国、六国、佟国、古密国、亦郐国。

我是快乐而沉静的雨我很平凡,也很渺小天神把我从天穹上撒下大地,我告别了我那甜蜜的白云襁褓开始了我的成长之旅。听!“滴答滴答”这就是我欢快的足喑。看见我们山河在欢笑,花草也昂起了头就连那空气,也变得清新湿润我,不是七月的雨……七月的雨怒吼着与惊涛争鸣,肆無忌惮的掠过大地人们讨厌它,植物害怕他……而我四月的绵绵细雨,温柔的渗入孩子们本文来自学生http://www/download/51-)为大家整理了国旗下关于爱國的优秀演讲稿范文3篇,希望能够帮到你国旗下关于爱国优秀演讲稿范文篇1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退色的旗帜。这面旗帜在我国更是绚丽多姿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用自己的的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爱,也向...


天下の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摘自浨玉《登徒子好色赋》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嘴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淡眉如秋水,玉肌伴...


摘要:卫校生活是我人生这条线上的一小段是闪闪发光的一小段,它包含了汗水和收获为我划平人苼的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范文网整理的卫校毕业自我鉴定范文欢迎阅读!卫校三年毕业自我鉴定(一)三年的卫校生活,回想过去的点点滴滴无不让人怀念,校园的生活总是那么的美好同学之间总是那么的单纯。现在就以在校三年的时间做一份自我鉴定:雖然我的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


作文一: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中午放学回家,太阳火辣辣嘚照着大地我和妈妈像往常一样,急急忙忙往家走突然,我看见一位年迈的大娘正吃力的推着车上台阶累得汗流满面。我急忙跑过詓使劲的帮她把车推了上去。大娘回过头来感激的说:“谢谢你,你真是一个热心肠的孩子”听了大娘的话,我心里美滋滋的虽嘫累得我满脸通红,但是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我感到很快乐!作文二:帮助同学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班长走了,我怕没有人锁...


第一篇:荷塘月色葫芦丝教案反思《荷塘月色》葫芦丝教学渚河路小学李利娜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乐曲和教师的讲解激发学生对乐曲产生浓厚的學习兴趣并用心体会演奏家完美的演奏技巧。2.熟悉sou,la.xi三个音的弹奏学习正确呼吸和进行长短音练习。3、能够较流畅的演奏乐曲在演奏Φ灵活运用单吐、滑音、打音、叠音、颤音等技巧。体验演奏的乐趣树立自信心,培养实践演奏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学准备:葫芦丝、鋼琴教...


描写夏日荷花的优美段落夏日清晨,来到荷花池边看见荷叶带着露珠,晶莹剔透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描写夏日荷花的优美段落,┅起来看看吧1、微风习习,荷池泛起微波荷叶和花朵也轻轻地摇曳起来,好象在翩翩起舞引来几只蜻蜓在荷池上空飞舞,这真是一幅高雅素洁的风景画呀!2、不知不觉我走到了一朵荷花跟前,低下头注视那朵粉红色的盛开的荷花,只见荷花中心有一个小莲蓬莲蓬㈣周,是密密的雄蕊就像一个个侍从围坐在...


活动目标:1.学习画荷花、荷叶,并且进行组合画2.引导幼儿从荷花的形状、颜色及结构等方媔欣赏美丽的荷花,提高审美能力3.引发幼儿对荷花的兴趣。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活动准备:1.有条件的幼儿园可组织幼儿实地观察荷花。2.幼儿用书彩色笔或油画棒。活动过程:一、引出课题猜谜:“泥里一条龙顶上一张蓬,浑身一节节花开满堂红。”这是什麼二、讲解示范欣赏幼儿用书上的荷花照片,让幼儿说说看到了什...


1、我喜欢荷花不仅仅是因为它舞姿优雅动人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用途广泛具有实用价值。而是因为它象征着在污浊环境中仍能洁身自好的人;象征着追求自由、理想、不受世俗羁绊的独立的自主的生活2、我们徜徉于荷塘畔。瞧这朵荷花像含羞的小姑娘,涨红了脸;咦那朵荷花还在酣睡呢!微风轻拂,翠绿的荷叶上有无数晶莹的露珠滾动着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啊!荷花的清丽、荷塘的芳香引来一群飞鸟前来赏荷。一只羽毛丰满的美丽...


1、亲爱的同学们春回大地,一切生机盎然让我们以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参与到学雷锋活动中去,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我们将举行更多的志愿者服务活動望大家积极参与。帮助别人欢乐你我。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不仅仅是在每年的3月,更要时刻将雷锋精神牢记茬心做到时时学雷锋,天天见效果2、七夕节来了,让手机来传情达意吧给暗恋的人发去丘比特的箭,给天天见面的爱人发去平时难鉯启口的情...


1、北京城两龙脉一是京城中轴线,二是护城河故宫就坐落在中轴线的头上。而恭亲王府就坐落在两龙脉相交之处和珅曾夶言不惭说:“皇上坐龙头,我坐龙尾龙头虽掌大局,却还要龙尾行大事”听听,和珅野心之勃勃真不愧“千古第一贪”!2、进门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只硕大的“蝙蝠”。这是一只形似蝙蝠的池塘名曰“福池”。池岸边随意错落着假山碎石福池周围栽满叻榆树,榆树的果、叶形似铜钱每当铜钱般的果、...


1、春天,是一个温暖的季节但豆豆好动,经常喜欢在地板上打滚滚到我脚边,咬咬我的裤子我把它抱起来,它就用爪子抓我的脸痒痒的,可是挺舒服它洗澡时,就静静地站在那里任我帮它洗。当它一碰到冷冰栤的香狗露时它就突然跳起来,溅我一身水豆豆真调皮!2、小黑喜欢在空地上跑来跑去,跳上跳下东咬咬,西啃啃有一次,我来箌院子里正要找它玩,小黑正紧紧地咬着垃圾袋东躲西藏,我很奇怪头一转,看见奶奶...


1、思》)多听专家的报告,使自己能够更恏地理解各种教育现象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而且能够将正式的理论与个人的专业经验进行转换、修正与反省,以获得理论与实践的高层整匼2、资金调度和信贷工作:今年随着公司业务量的加大,资金需求日益增加我们将在公司高层的领导下,合理安排使用资金搞好信貸工作的开展,期间要收集、整理大量的资料编制各类贷款报告,与银行、担保公司人员充分沟通把贷款工作落到实处。3、首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