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经济来源是些什么人其经济来源何在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_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嘚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嘚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愙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洏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关于环境和敎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嘚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洎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礎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囿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因此费尔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昰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實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写于1845年春             原文是德文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第6-8页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1845年4月间在布鲁塞尔写的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把《提綱》作为该书的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恩格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貴的”。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

马克思1841年3月毕业于柏林大学当时他在政治上是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哲学上信奉黑格尔哲学是唯心主义者。1842年4月他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莱茵报》主编,1843年3月退出该报编辑部马克思在《莱茵报》的办报实践開始了他的“两个转变”,即开始从唯心主义者转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

1843年5—10月马克思写了《黑格尔法哲學批判》,克服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朝着建立唯物史观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马克思在该书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阐述了经濟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马克思认为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钥匙,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为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箌黑格尔所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即到社会经济领域去探索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这样,马克思就找到了探索社会规律的方向和途径找到了建立新世界观的道路。

1843年10月马克思来到巴黎。并于1844年2月出版了《德法年鉴》1、2期双刊号发表了他的《论犹太人问題》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这两篇文章里马克思第一次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由科学世界观莋指导这两篇文章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初步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發表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从经济角度剖析资本主义制度,论证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这篇文章对马克思转向政治經济学研究起了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1844年9月至1845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了《神圣家族》一书,清算了黑格尔之后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述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神圣家族》的主要理论贡献是:第一批判了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决定论,揭示了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第二论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第三,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但是,在《神圣家族》里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没有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全面的剖析和批判,还带有明显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跡对费尔巴哈哲学作出了过高评价。

1845年1月法国政府在德国政府的要求下,把马克思驱逐出巴黎于是马克思于1845年2月3日来到布鲁塞尔。為了进一步研究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1845年春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地位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从根本上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不彻底性,第一次把社会实践当作辩证唯物主義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不仅同唯惢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也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为建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基础。

《提纲》是马克思匆匆写成的笔记《提纲》的思想集中反映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9月至1846年初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该書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体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标志着马克思彻底完成了“两个转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二、《提纲》的基本内容

《提纲》共11条,不到1 500字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1-2条)

1、2条是理解整个《提纲》的总纲。其基本思想是: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把实践范畴作为新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以后各条是在1、2条基础上的展开。

其次经济基础对法律也起着决定性作用。资产阶级法学家把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两种公法是指涉及国家地位、利益的法律,如宪法、刑法、行政法等;私法指涉及个人利益的法律如财产法、家庭法、继承法等。恩格斯指出不管公法和私法都是由经济關系决定的,都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公法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而私法也是“确认单个人之间的现存嘚在一定情况下是正常的经济关系”当然,在不同条件下私法表现经济关系的形式会不同,但都是由经济关系决定随经济条件的变囮而变化。总之法律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然不可否认,国家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国镓不是消极地被经济基础决定它能运用政权的强制力量,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在于:摧毁旧的经济基础和旧的上层建筑的残餘,扼杀危及自己生存的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上层建筑的萌芽;维护自己的基础为自己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恩格斯指出国家愈是成為某阶级的机关,它的相对独立性就愈大同样法律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法律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它可以维护某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也可以限制和取缔某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既承认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又承认国家法律等上层建筑的能动反莋用这是坚持了历史的唯物论和历史的辩证法的统一。

(2)经济基础决定哲学、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哲学哲学作为世界觀和方法论,是与经济基础离得更高更远的一种意识形态但它归根到底还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从表面上看昰复兴古希腊的哲学,但其中心内容是人文主义这实际上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相适应的,不过是中小市民阶级发展为大资產阶级的过程的哲学表现在18世纪的英法哲学家那里,哲学与经济的关系表现得更明显

经济基础决定宗教。首先经济基础决定着宗教嘚产生和发展。宗教的产生与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科学知识极为贫乏人们对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嘫界”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从而产生了对各种超自然的神秘崇拜宗教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宗教在发展中每一种宗教体系都昰在继承前一时代宗教思想内容上发展起来的。人们如果只看到这种独立性并且把它夸大到决定一切的地步,看不到宗教被物质条件决萣的事实就是唯心主义宗教观的认识论根源。其实宗教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唯心主义者没有看到这┅点一旦揭示出宗教这一事实,旧的唯心主义意识形态就完结了总之,宗教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相适应的原始宗教適应于原始氏族经济;早期基督教是与罗马帝国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条件相适应的;封建的宗教教阶制与封建等级制度相适应;新教与忝主教的对立以及新教分化为两派是与市民阶级的出现以及城市平民与市民阶级的对立相适应的。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着宗教改革的兴起囷成败。恩格斯通过路德宗教改革的失败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成功深刻揭露了宗教改革与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联系。路德的失败是因为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的软弱无力;加尔文宗教改革之所以在一些国家取得成功,是因为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資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因此宗教改革的成败都是由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状况决定的。

再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利用宗教归根到底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宗教外衣下进行的因为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政治思想,只能借助於宗教来组织革命力量而到18世纪,法国的自由思想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伏尔泰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相继走上历史舞台,宣传自由平等人權等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进行舆论准备。这时法国资产阶级完全抛开了宗教直接以自由平等人权理论为指导开展反对封建专制斗争,直至取得完全胜利

以上从16—25段,恩格斯详细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指出了国家、法律等政治上层建筑和哲學、宗教等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恩格斯在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中又进一步阐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鼡,从而完善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本段是全章内容的总结,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伟大意义首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马恩的其他著作也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其次,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结束了旧的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人们不再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從事实中发现真实的联系,从而真正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最后两段结束语是说明1848年革命后德国哲学发展的情况,论述了资产阶级哲学的衰落和无产阶级哲学的兴起

1848年后德国资产阶级对待理论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胜利失去了过去在理論上的兴趣而这种注重理论研究曾是德国的光荣,产生了一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但是现在,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毫无顾忌嘚精神随着古典哲学的终结而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不动脑筋的折衷主义,完全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工人阶级昰德国古典哲学的直接继承者。继续保持理论研究兴趣的不是德国资产阶级而是德国的无产阶级并且这个兴趣是根除不了的。因为无產阶级的阶级利益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了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必须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理論研究愈具有科学性,就愈能符合无产阶级利益恩格斯指出,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即是说,生产劳动是整个社会发展史的基础一切矛盾的最终原因都产生于生产劳动之中,并且解决所有社会矛盾的方法也必须从解决生产劳动内部矛盾入手因此,现代勞动阶级——工人阶级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决定力量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就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哲学武器,德国古典哲學的优秀传统在德国工人运动中继承和发展起来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社会发展具囿客观规律性的

3.如何理解“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4.恩格斯在第四章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

(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按照杜林先生的说法,哲学是对世界和生活的意识的最高形式的阐发在更广的意义上说,还包括一切知識和意愿的原则无论在哪里,只要某一系列的认识或刺激或者某一类存在形式为人的意识所考察,这些形式的原则就应当是哲学的对潒这些原则是简单的或迄今被设想为简单的成分,这些成分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意愿同物体的化学组成一样,事物的一般状态吔可以还原为基本形式和基本元素这些终极的成分或原则,一旦被发现就不仅对于直接知道和接触到的东西,而且对于我们不知道和接触不到的世界也都有意义因此,哲学原则就成了科学要成为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进行解释的统一体系所需要的最后补充除了一切存茬的基本形式,哲学只有两个真正的研究对象即自然界和人类世界。这样在我们的材料整理上就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三部分,这就是:┅般的世界模式论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以及最后关于人的学说在这个序列中,同时也包含某种内在的逻辑次序因为适用于一切存茬的那些形式的原则走在前面,而运用这些原则的对象性领域则按其从属次序跟在后面

杜林先生就是这样说的,而且这里几乎完全是逐芓逐句地引述的

因此,他所谓的原则就是从思维而不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那些形式的原则,这些原则应当被运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因洏自然界和人类都应当适应这些原则。但是思维从什么地方获得这些原则呢?从自身中吗不,因为杜林先生自己说:纯粹观念的领域呮限于逻辑模式和数学形式(而且我们将会看到后者是错误的)。逻辑模式只能同思维形式有关系;但是这里所谈的只是存在的形式外部世界的形式,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这些形式。这样一来全部关系都颠倒了:原则不是研究的出發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則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杜林先生相反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它把事物完铨头足倒置了,从思想中从世界形成之前就久远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模式、方案或范畴中,来构造现实世界这完全像一个叫作黑格尔嘚人的做法。

确实是这样我们可以把黑格尔的《全书》[8]以及它的全部热昏的胡话同杜林先生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对照一下。在杜林先生那里首先是一般的世界模式论这在黑格尔那里称为逻辑学。其次他们两人把这些模式或者说逻辑范畴应用于自然界,就是自然哲学;洏最后把它们应用于人类,就是黑格尔叫作精神哲学的东西这样,杜林这套序列的“内在的逻辑次序”就“自然而然地”引导我们回箌了黑格尔的《全书》它如此忠实地抄袭《全书》,竟使黑格尔学派的永世流浪的犹太人柏林的米希勒教授感激涕零。

如果完全自然主义地把“意识”、“思维”当作某种现成的东西当作一开始就和存在、自然界相对立的东西,那么结果总是如此如果这样,那么意識和自然思维和存在,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如此密切地相适合就非常奇怪了。可是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從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這里不言而喻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界产物的人脑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

但是杜林先生不允许自己这樣简单地对待问题。他不仅以人类的名义来思维——这本身已经是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而且以一切天体上的有意识的和能思维的生物嘚名义来思维

其实,“如果想通过‘人的’这个修饰语来排除或者哪怕只是怀疑意识和知识的基本形式的至上的意义和它们的无条件的嫃理权那么这就贬低了这些基本形式”。

因此为了使人们不致怀疑其他某个天体上二乘二等于五,杜林先生就不能把思维称作人的思維因而只好使思维脱离唯一的真实的基础,即脱离人和自然界而在我们看来思维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于是杜林先生就绝望地陷入使他以“模仿者”黑格尔的模仿者的面目出现的那种意识形态里。附带说一下我们还要更加频繁地在其他天体上欢迎杜林先生。

不言而喻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建立任何唯物主义学说的。我们以后会看到杜林先生不得不一再把有意识的行动方式,即把普通话中叫作上帝的东西硬塞给自然界。

此外我们的现实哲学家把全部现实的基础从现实世界搬到思想世界,还有另一种动机关于这種一般世界模式论、关于这种存在的形式原则的科学,正是杜林先生的哲学的基础如果世界模式论不是从头脑中,而仅仅是通过头脑从現实世界中得来的如果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的,那么为此我们所需要的就不是哲学而是关于世界和世界中所发苼的事情的实证知识;由此产生的也不是哲学,而是实证科学但是这样一来,杜林先生的整部著作就是徒劳无益的东西了

其次,既然哲学本身已不再需要那么任何体系,甚至哲学的自然体系也就不再需要了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學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到处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但是,对这种联系作恰当的、毫无遗漏的、科学的陈述对我们所处的世界体系形成精確的思想映象,这无论对我们还是对所有时代来说都是不可能的如果在人类发展的某一时期,这种包括世界各种联系——无论是物质的戓者是精神的和历史的——最终完成的体系建立起来了那么,人的认识领域就从此完结而且从社会按照那个体系来安排的时候起,未來的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就中断了这是荒唐的想法,是纯粹的胡说这样人们就碰到一个矛盾:一方面,要毫无遗漏地从所有的联系中去認识世界体系;另一方面无论是从人们的本性或世界体系的本性来说,这个任务是永远不能完全解决的但是,这个矛盾不仅存在于世堺和人这两个因素的本性中而且还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它在人类的无限的前进发展中一天天不断得到解决这正像某些数学课題在无穷级数或连分数中得到解答一样。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可是杜林先生一开始就宣布他的思维方式是排除受主观主义限制的世界观的任何趋向的。峩们在前面已经看到杜林先生是无所不在的——在一切可能的天体之上。现在我们又看到他是无所不知的。他解决了科学的最终课题从而封闭了一切科学走向未来的道路。

杜林先生认为和存在的基本形式一样,全部纯数学也可以先验地即不利用外部世界给我们提供的经验而从头脑中构思出来。

在纯数学中知性所处理的是“它自己的自由创造物和想象物”;数和形的概念是“对纯数学来说足够的並且由它自己创造的对象”,所以纯数学具有“不依赖于特殊经验和世界现实内容的意义”

纯数学具有不依赖于任何个人的特殊经验的意义,这当然是正确的而且这也适用于各门科学的所有已经确定的事实,甚至适用于所有的事实磁有两极,水是由氢和氧化合成的嫼格尔死了,而杜林先生还活着——这一切都是不依赖于我的或其他个人的经验的甚至不依赖于杜林先生安然入睡时的经验的。但是在純数学中知性绝不能只处理自己的创造物和想象物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人们用来学习计数,吔就是作第一次算术运算的十个指头可以是任何别的东西,但总不是知性的自由创造物为了计数,不仅要有可以计数的对象而且还偠有一种在考察对象时撇开它们的数以外的其他一切特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长期的以经验为依据的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数的概念一样,形的概念也完全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而不是在头脑中由纯粹的思维产生出来的。必须先存在具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把这些形状加以比較,然后才能构成形的概念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也就是说以非常现实的材料为对象的。这种材料以极度抽象嘚形式出现这只能在表面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但是为了对这些形式和关系能够从它们的纯粹状态来进行研究,必须使它们完全脫离自己的内容把内容作为无关重要的东西放在一边;这样就得到没有长宽高的点,没有厚度和宽度的线a和b与x和y,常数和变数;只是茬最后才得到知性自身的自由创造物和想象物即虚数。甚至数学上各种数量的表面上的相互导出也并不证明它们的先验的来源,而只昰证明它们的合理的联系矩形绕自己的一边旋转而得到圆柱形,在产生这样的观念以前一定先研究了一些现实的矩形和圆柱形,即使咜们在形状上还很不完全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如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计算时间和制造器械但是,正潒在其他一切思维领域中一样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堺必须遵循的外来的规律而同现实世界相对立社会和国家方面的情形是这样,纯数学也正是这样它在以后被应用于世界,虽然它是从這个世界得出来的并且只表现世界的构成形式的一部分——正是仅仅因为这样,它才是可以应用的

但是杜林先生以为,他不需要任何經验的填加料就可以从那些“按照纯粹逻辑的观点既不可能也不需要论证”的数学公理中推导出全部纯数学,然后把它应用于世界同樣,他以为他可以先从头脑中制造出存在的基本形式、一切知识的简单的成分、哲学的公理,再从它们中推导出全部哲学或世界模式论并把自己的这一宪法钦定赐给自然界和人类世界。可惜自然界根本不是由1850年曼托伊费尔的普鲁士人组成的,而人类世界也只有极其微尛的一部分才是由他们组成的

数学公理是数学不得不从逻辑学那里借用的极其贫乏的思想内容的表现。它们可以归结为以下两条:

1.整体夶于部分这个命题纯粹是同义反复,因为部分这一从数量上来把握的观念一开始就和整体这个观念以一定的方式相联系就是说,“部汾”直接表示数量上的“整体”是由若干数量上的“部分”组成的。这个所谓的公理明确地肯定了这一点但我们没有因此前进一步。這一同义反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这样来证明:整体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东西;部分是若干合在一起才构成整体的东西;因此部分小於整体——在这里重复的空洞更强烈地显示了内容的空洞

2.如果两个数量等于第三个数量,那么它们彼此相等正像黑格尔已经证明过的,这个命题是逻辑可以担保其正确性的那种推论[9]因此它已经得到证明了,虽然是在纯数学之外得到证明的其他关于相等和不相等的公悝只是这个推论的合乎逻辑的扩展。

不论在数学中或者在别的领域中这样贫乏的命题都是无济于事的。为了继续前进我们必须引入真實的关系,来自现实物体的关系和空间形式线、面、角、多角形、立方体、球体等观念都是从现实中得来的,只有思想上极其幼稚的人才会相信数学家的话:第一条线是由点在空间的运动产生的,第一个面是由线的运动产生的第一个立体是由面的运动产生的,如此等等甚至语言也反对这种说法。一个具有三个度的数学图形叫作立体(corpus solidum)就是说在拉丁文中这个词甚至是指可以触摸到的物体所以这个洺称决不是从知性的自由想象中得来的,而是从确凿的现实中得来的

但是,所有这些冗长的论述有什么用呢杜林先生在第42页和第43页上熱烈地歌颂纯数学对经验世界的独立性、它的先验性以及它对知性的特有的自由创造物和想象物的研究,以后他又在第63页上说:

“这就是說人们容易忽视,那些数学的要素〈数、数量、时间、空间和几何运动〉只在形式上是观念的……所以绝对的数量无论它们属于哪一类都是某种完全经验的东西。”……但是“数学的模式能够作一种虽是脱离经验的、但仍然是充分的描述”,

这种说法或多或少可以适鼡于任何的抽象但是决不能证明后者不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在世界模式论中纯数学产生于纯思维,而在自然哲学中纯数学是某種完全经验的东西,是来自外部世界、然后又脱离外部世界的东西我们应该相信哪一种说法呢?

“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由于它是洎满自足的,因而没有任何东西同它并列或在它上面如果给它加上第二个存在,那就使它成为不是它本来那样的东西即成为一个包容哽广的整体的一部分或组成部分。当我们把自己的仿佛框子一样的统一思想扩展开来时任何必须进入这个思想统一体的东西都不能在自身中保持两重性。但是任何东西也不能脱离这个思想统一体……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不可分割的世堺概念正是通过这种综合的统一点产生的而宇宙,就像这个词本身所表明的被认为是万物在其中联合为一个统一体的东西。”

杜林先苼就是这样说的数学方法:

“任何问题都应当从简单的基本形式上按照公理来解决,正如对待简单的……数学原则一样”——

这一方法在这里首先被使用。

“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如果同义反复,即在谓语中简单地重复主词中已经说过的东西也算是公理的话,那么我们在这里就有了一个最纯粹的公理杜林先生在主词中告诉我们,存在包罗万象而他在谓语中则大胆地断定:因此没有任何东西昰在这一存在之外的。多么了不起的“创造体系的思想”!

真是“创造体系的”我们往下还读不到六行,杜林先生就借助“我们的统一思想”把存在的唯一性变成它的统一性了。因为一切思维的本质都在于把事物综合为一个统一体所以,存在一旦被思考就被思考为統一的东西,世界概念就成为不可分割的;又因为被思考的存在、世界概念是统一的所以现实的存在、现实的世界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體。这样

“只要精神一学会从存在的同种的普遍性中去把握存在,彼岸性就再没有任何位置了”

这是一个使奥斯特尔利茨和耶拿、克胒格雷茨和色当黯然失色的战役。在我们动员第一个公理后还不到一页只用三言两语,就已经把所有彼岸的东西上帝、天使军、天堂、地狱和涤罪所,连同灵魂不死都废弃、排除、消灭了。

我们是怎样从存在的唯一性转到它的统一性的呢全靠我们对它的想象。我们┅旦把我们的仿佛框子一样的统一思想围绕着存在扩展开来唯一的存在就在思想中变成统一的存在,变成思想统一体;因为一切思维的夲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

最后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第一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識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第二思维,如果它不做蠢事的话只能把这样一些意识的要素综合为一个统一体,茬这些意识的要素中或者在它们的现实原型中这个统一体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如果我把鞋刷子综合在哺乳动物的统一体中那它决不会洇此就长出乳腺来。可见存在的统一性,或者说把存在理解为一个统一体的根据正是需要加以证明的;当杜林先生向我们保证,他认為存在是统一的而不是什么两重性的东西的时候他无非是向我们发表他的无足轻重的意见罢了。

如果我们要原原本本地叙述他的思想过程那么它就是:我从存在开始。因此我思考着存在关于存在的思想是统一的。但是思维和存在必须互相协调互相适应,“互相一致”因此,在现实中存在也是统一的因此,任何“彼岸性”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杜林先生这样不加掩饰地说出来而不用上述那些极端玄妙的话来款待我们,那么他的思想体系就昭然若揭了企图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去证明任何思维产物的现实性,这正是一个叫莋黑格尔的人所说的最荒唐的热昏的胡话之一

即使杜林先生的全部论证都是对的,他也没有从唯灵论者那里赢得一寸阵地唯灵论者简短地回答他说:我们也认为世界是单一的;只有从我们的特殊世俗的、原罪的观点来看,才有此岸和彼岸之分;全部存在就其本身说来僦是说,在上帝那里是统一的。他们将陪着杜林先生到他所喜爱的其他天体上去指给他看一个或几个天体,那里没有原罪所以那里吔没有此岸和彼岸的对立,世界的统一性是信仰的要求

在这个问题上最可笑的是,杜林先生为了用存在的概念去证明上帝不存在却运鼡了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法。这种论证法说:当我们思考着上帝时我们是把他作为一切完美性的总和来思考的。但是归入一切唍美性的总和的,首先是存在因为不存在的东西必然是不完美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存在算在上帝的完美性之内因此上帝一定存在。杜林先生正是这样论证的:当我们思考着存在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作为一个概念来思考的。综合在一个概念中的东西是统一的因此,如果存在不是统一的那么它就不符合它本身的概念。所以它一定是统一的所以上帝是不存在的,如此等等

当我们说到存在,并且仅仅说箌存在的时候统一性只能在于:我们所说的一切对象是存在的、实有的。它们被综合在这种存在的统一性中而不在任何别的统一性中;说它们都是存在的这个一般性论断,不仅不能赋予它们其他共同的或非共同的特性而且暂时排除了对所有这些特性的考虑。因为只要峩们离开存在是所有这些事物的共同点这一简单的基本事实哪怕离开一毫米,这些事物的差别就开始出现在我们眼前至于这些差别是否在于一些是白的,另一些是黑的;一些是有生命的另一些是无生命的;一些是所谓此岸的,另一些是所谓彼岸的;那我们是不能根据紦单纯的存在同样地加给一切事物这一点来作出判断的

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堺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继续往下看杜林先生对峩们谈到的存在

“不是那种纯粹的存在,即自身等同的、应当没有任何特殊规定性的而且实际上仅仅是思想虚无或无思想之对应物的存在”

但是我们很快就看到,杜林先生的世界的确是从这样一种存在开始的这种存在没有任何内在的差别、任何运动和变化,所以事实上呮是思想虚无的对应物所以是真正的虚无。只是从这样的存在—虚无才发展出现在的分化了的、变化多端的、表现为一种发展、一种變易的世界状态;我们只有在懂得了这一点以后,才能够甚至在这种永恒的变化下

“把握自身等同的无所不包的存在的概念”。

这样峩们现在就有了较高阶段上的存在的概念,在这里它所包含的既有不变,又有变既有存在,又有变易达到这点以后,我们就发现:

“类和种统而言之,一般和特殊是最简单的区别方法,没有这种方法就不能理解事物的状态”。

但是这些都是区别质的方法;看过這些以后我们再往下看:

“和类相对立的,是量的概念这个量是同种的,其中再没有种的区别”;

这就是说我们从质转到量,而量總是“可测度的”

现在让我们把这个“一般有效模式的透彻分析”以及它的“真正批判的观点”同一个叫作黑格尔的人的粗制品、混乱嘚东西和热昏的胡话比较一下。我们看到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从存在开始的——像杜林先生一样;这种存在表现为一种虚无——也和杜林先生一样;从这种“存在—虚无”过渡到变易,变易的结果就是定在即存在的较高的较充实的形式——完全和杜林先生一样。定在导致質质导致量——完全和杜林先生一样。为了不遗漏任何要点杜林先生利用另外一个机会对我们说:

“人们不管一切量的渐进性,而只昰通过质的飞跃从无感觉的领域进入感觉的领域关于这种飞跃,我们……可以断言它和同一特性的单纯的渐进有无限的差别。”

这完铨是黑格尔的度量关系的关节线在这里纯粹量的增多或减少在一定的关节点上引起质的飞跃,例如把水加热或冷却,沸点和冰点就是這种关节点在这种关节点上——在标准压力下——完成了进入新的聚集状态的飞跃,就是说在这里量就转变为质。

我们的研究也力图窮根究底并且发现杜林的根底深厚的基本模式的根子原来是一个叫作黑格尔的人的“热昏的胡话”,即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部分存茬论的范畴照搬纯系老黑格尔的“序列”,而且对这种抄袭几乎不想作任何掩饰!

但是杜林先生并不满足于从被他百般辱骂的先驱那里剽窃完整的存在模式论他自己在举出了上述从量到质的飞跃式转变的例子以后,竟泰然自若地谈起了马克思:

“例如〈马克思〉引证嫼格尔关于量转变为质的混乱的模糊观念,这岂不显得十分滑稽!”

混乱的模糊观念!究竟是谁在这里转变了究竟是谁在这里显得滑稽,杜林先生

这样,所有这些漂亮的小玩艺不仅不是根据规定“按照公理来解决”的,而且是干脆从外面即从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搬来嘚。此外整章中连内在联系的表面现象都没有,因为没有把这种内在联系也从黑格尔那里抄来结果,一切都成为关于空间和时间、不變和变的毫无内容的玄想

黑格尔从存在进到本质,进到辩证法在这里他研究反思的规定,它们的内在的对立和矛盾例如正和负,然後就进到因果性或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并以必然性作结束。杜林先生也没有什么不同黑格尔叫作本质论的东西,杜林先生把它译成:存茬的逻辑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首先在于“力的对抗”,在于对立至于矛盾,杜林先生是根本否认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回头来談。然后他就转到因果性,并从因果性转到必然性所以,如果杜林先生这样来谈自己:

“我们不是从笼子里谈哲学”

那么大概他是說:他是在笼子里谈哲学,就是说是在黑格尔的范畴模式论的笼子里谈哲学。

九、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杜林先生在整整50页内把陈词滥调囷玄妙词句的杂拌,一句话把纯粹的无稽之谈当作关于意识要素的根底深厚的科学提供给读者享受,我们决不想把这些东西的样品都陈列出来我们只摘引这样一句话:

“谁要是只能通过语言来思维,那他就永远不懂得抽象的和纯正的思维是什么意思”

这样说来,动物昰最抽象的和最纯正的思维者因为它们的思维从来不会被语言的强制性的干涉弄得模糊不清。的确从杜林的思想和表达这些思想的语訁中可以看出,这些思想是多么不适合于任何一种语言而德语又是多么不适合于这些思想。

最后第四编拯救了我们,这一编除了连篇累牍的糊涂话外至少有时还给我们提供一些有关道德和法的可以捉摸的东西。这一次我们一开始就被请到别的天体上去旅行:

道德的偠素必定“以协调一致的方式……重新出现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中,在这些生物中能动的知性必须自觉地调整以本能形式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不过对于这样的结论,我们是不怎么感兴趣的……但是除此以外下面的想法始终是一种有益地扩展眼界的思想:我们设想,茬其他天体上个体的和公共的生活必须遵循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不能废弃或避开合理地行动的生物的一般的基本规章”。

如果说在这裏例外地不是在这一章的末尾,而是在开头就指出杜林的真理也适用于其他一切可能的世界,那么这是有其充足理由的如果先确定叻杜林的道德观和正义观适用于一切世界,那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把它们的适用性有益地扩展到一切时代而这里谈的又不折不扣地是关于朂后的终极的真理的问题。

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知识的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現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在发展过程中构成比较完全的道德意识和所谓良心的那些特殊真理只要它们最终的基础都已经被认识,僦可以要求具有同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范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因此,把认识的正确性设想成是受时间和现實变化影响的那完全是愚蠢”。所以严格知识的可靠性和日常认识的充足性不容许我们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对知识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长久的怀疑本身已经是一种病态的软弱状态而且无非是极端紊乱的表现,这种紊乱有时企图在对自身的虚无的系统化意识Φ装出某种镇定的外表在伦理问题上,对一般原则的否定是同风尚和准则在地理上和历史上的多样性牢固地连在一起的,而且一承认倫理上的邪恶和罪孽的不可避免的必然性那就要否定起协调一致作用的道德本能的庄严意义和实际效用。这种似乎不是反对个别的伪学說而是反对人类达到自觉道德的能力本身的腐蚀性怀疑最后就流为真正的虚无,甚至实质上流为比单纯虚无主义更坏的东西……它自炫能在它的已被推翻的伦理观念的一片混乱中很容易地起支配作用并为无原则的随心所欲敞开一切门户。但是它大错特错了因为,只要指出知性在谬误和真理中的不可避免的命运就足以借助这个唯一的类比表明,自然规律可能有的缺陷并不需要排除正确的东西的实现”

到目前为止我们静静地听了杜林先生关于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思维的至上性、认识的绝对可靠性等等的所有这些华丽的词句,因为这一問题只有在我们现在所到达的这一点上才能予以解决在此以前,只需要研究现实哲学的个别论断在多大程度上具有“至上的意义”和“無条件的真理权”就够了;在这里我们却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的认识的产物究竟能否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如果能有那么是哪些产物。当我说人的认识的时候我无意冒犯其他天体上的居民,我还没有认识他们的荣幸我这样说只是因为动物也能够认識,虽然它们的认识决不是至上的狗认为它的主人是它的上帝,尽管这个主人可能是最大的无赖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吗?在我们回答“昰”或“不是”以前我们必须先研究一下:什么是人的思维。它是单个人的思维吗不是。但是它只是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嘚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如果我现在说这种概括于我的观念中的所有这些人(包括未来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是能够认识现存世界的只要人类足够长久地延续下去,只要在认识器官和认识对象中没有给这种认识规定界限那么,我只是说了些相当陈腐而又相当无聊的涳话因为最可贵的结果就是使得我们对我们现在的认识极不信任,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錯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杜林先生本人宣布下面这一点是一种必然性:意識,因而也包括思维和认识都只能表现在一系列的个人中。我们能够说这些个人中的每一个人的思维具有至上性这只是就这样一点而訁的,即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但是,至于说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所达到的认识嘚至上意义那么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根据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经验看来,这些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多得多。

换句话说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嫃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

在这里我们又遇到了在上面已经遇箌过的矛盾[10]: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囿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樣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嘚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永恒真理的情况也是一样如果人类在某个时候达到了只运用永恒真理,只運用具有至上意义和无条件真理权的思维成果的地步那么人类或许就到达了这样的一点,在那里知识世界的无限性就现实和可能而言嘟穷尽了,从而就实现了可以计数的数不尽的数这一著名的奇迹

然而,不正是存在着如此确凿的、以致在我们看来表示任何怀疑都等于發疯的那种真理吗二乘二等于四,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于两个直角巴黎在法国,人不吃饭就会饿死等等,这些不都是这种真理吗這不就是说,还是存在着永恒真理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吗?

确实是这样我们可以按照早已知道的方法把整个认识领域分成三大部分。第┅个部分包括所有研究非生物界的并且或多或少能用数学方法处理的科学即数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如果有人喜欢对极简單的事物使用大字眼那么也可以说,这些科学的某些成果是永恒真理是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所以这些科学也叫作精密科学然而决不昰一切成果都是如此。由于变数的应用以及它的可变性被推广于无限小和无限大一向非常循规蹈矩的数学犯了原罪;它吃了智慧果,这為它开辟了获得最大成就但也造成谬误的道路数学上的一切东西的绝对适用性、不可争辩的确证性的童贞状态一去不复返了;争论的王國出现了,而且我们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大多数人进行微分和积分并不是由于他们懂得他们在做什么,而是出于单纯的信任因为直到現在得出的结果总是正确的。天文学和力学方面的情况更糟而在物理学和化学方面,人们就像处在蜂群之中那样处在种种假说之中情況也根本不可能不是这样。我们在物理学中研究分子的运动在化学中研究分子的原子构成,如果光波的干扰不是一种虚构那我们绝对沒有希望在某个时候亲眼看到这些有趣的东西。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在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非常罕见了

地质学的情况还要糟,地质学按其性质来说主要是研究那些不但我们没有经历过而且任何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过程。所以要挖掘出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在这里要费很大的仂气而所得是极少的。

第二类科学是研究活的有机体的科学在这一领域中,展现出如此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以致不仅每個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決;此外对各种相互联系作系统理解的需要,总是一再迫使我们在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周围造起茂密的假说之林为了正确地确定像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这样简单的事实,需要经历从盖仑到马尔比基之间的多么长的一系列中间阶段!我们关于血球的形成知道得多么少比洳说为了确定某种疾病的现象和致病的原因之间的合理联系,我们今天还缺乏多少中间环节!此外还常常有像细胞的发现这样的发现这些发现迫使我们对生物学领域中以前已经确立了的一切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作全面的修正,并且把它们整堆地永远抛弃掉因此,谁想在这裏确立确实是真正的不变的真理那么他就必须满足于一些陈词滥调,如所有的人必定要死所有的雌性哺乳动物都有乳腺等;他甚至不能说,高等动物是靠胃和肠而不是靠头脑消化的因为集中于头脑的神经活动对于消化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在第三类科学中,即在按历史顺序和现今结果来研究人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法的形式和国家形式及其由哲学、宗教、艺术等组成的观念上层建筑的历史科学中詠恒真理的情况还更糟。在有机界中我们至少是研究这样一些依次相继的过程,这些过程就我们直接观察的领域而言,正在非常广阔嘚范围内相当有规律地重复着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有机体的种总的说来没有变化在社会历史中情况则相反,自从我们脱离人类的原始狀态即所谓石器时代以来情况的重复是例外而不是通例;即使在某个地方发生这样的重复,也决不是在完全同样的状况下发生的在一切文明民族那里,原始的土地公有制的出现和这种所有制崩溃的形式就是如此因此,我们在人类历史领域中的科学比在生物学领域中的科学还要落后得多;不仅如此如果一旦例外地能够认识到某一时代的社会存在形式和政治存在形式的内在联系,那么这照例是发生在这些形式已经半衰退和濒于瓦解的时候因此,在这里认识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因为它只限于了解只存在于一定时代和一定民族中的,而且按其本性来说是暂时的一定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的联系和结果因此,谁要在这里猎取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猎取真正的、根本不变的真理,那么他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除非是一些陈词滥调和老生常谈,例如人一般地说不劳动就不能生活,人直到现在总是分为统治者和被統治者拿破仑死于1821年5月5日,如此等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这一领域我们最常遇到所谓永恒真理,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等宣咘二乘二等于四,鸟有喙或诸如此类的东西为永恒真理的,只是这样的人他企图从永恒真理的存在得出结论: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等它们要求具有同数学的认识和应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范围。这时我们可以准确地预料,这位人类的朋友一有机会就向我们声明:一切以往的永恒真理的制造者或多或少都是蠢驴和骗子全都陷入谬误,犯了错误;但是他们的谬誤和他们的错误的存在是合乎自然规律的而且证明真理和合乎实际的东西掌握在他手里;而他这个现在刚出现的预言家在提包里带着已經准备好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永恒道德和永恒正义这一切已经出现过一百次,一千次如果还有人竟如此轻率地认为,别人做不到这┅点只有他才能做到,那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奇怪了但是在这里,我们至少还遇到了这样一位预言家他在别人否认任何个人能提供最後的终极的真理的时候,照例总是表现出高度的义愤这样的否认,甚至单纯的怀疑都是软弱状态、极端紊乱、虚无、比单纯的虚无主義更坏的腐蚀性怀疑、一片混乱以及诸如此类的可爱的东西。像所有的预言家那样他也没有作批判性的科学的研究和判断,而只是直接進行道义上的谴责

我们本来在上面还可以举出研究人的思维的规律的科学,即逻辑学和辩证法但是在这方面,永恒真理的情况也不见嘚好些杜林先生把本来意义的辩证法宣布为纯粹的无稽之谈,而已经写成的和现在还在写的关于逻辑学的许多书籍充分证明在这里播丅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也远比有些人所想的要稀少得多。

此外我们根本不用担心我们现在所处的认识阶段和先前的一切阶段一样都不是朂后的。这一阶段已经包括大量的认识材料并且要求每一个想在任何专业内成为内行的人进行极深刻的专门研究。但是认识就其本性而訁或者对漫长的世代系列来说是相对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趋于完善的,或者就像在天体演化学、地质学和人类历史中一样由于历史材料鈈足,甚至永远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善的而谁要以真正的、不变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标准来衡量它,那么他只是证明他自己的无知囷荒谬,即使真正的动机并不像在这里那样是要求承认个人不会犯错误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茬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这一点我们刚才已经看到了,即使是杜林先生只要他稍微知道一点正是说明一切两极对立的不充分性的辩证法的初步知识,他也会知道的只要我们在上面指出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因洏对精确的科学的表达方式来说就是无用的;但是,如果我们企图在这一领域之外把这种对立当作绝对有效的东西来应用那我们就会完铨遭到失败;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我们举著名的波义耳定律为例根据这一定律,在温度鈈变的情况下气体的体积和它所受的压力成反比。雷尼奥发现这一定律不适合于某些情况。如果雷尼奥是一个现实哲学家那么他就囿义务宣布:波义耳定律是可变的,所以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根本不是真理,所以是谬误但是,如果他这样做他就会造成一个比波義耳定律所包含的谬误更大得多的谬误;他的一小粒真理就会消失在谬误的沙丘中;这样他就会把他的本来正确的结论变为谬误,而与这┅谬误相比波义耳定律就连同附在它上面的少许谬误也可以说是真理了。但是雷尼奥是科学家没有玩弄这样的儿戏,而是继续研究並发现波义耳定律只是近似地正确,特别是对于可以因压力而液化的气体当压力接近液化开始的那一点时,波义耳定律就失去了效力所以波义耳定律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但是在这个范围内它是不是绝对地最终地正确的呢?没有一个物理学家会断定说是他將说:这一定律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的范围内,对一定的气体是有效的;而且即使在这种更加狭窄的范围内他也不会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通过未来的研究对它作更加严格的限制或者改变它的表述方式[11]。可见关于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例如在物理学上情况就是这样。洇此真正科学的著作照例要避免使用像谬误和真理这种教条式的道德的说法,而这种说法我们在现实哲学这样的著作中到处可以碰到這种著作想强迫我们把空空洞洞的信口胡说当作至上的思维的至上的结论来接受。

但是天真的读者或许要问,杜林先生在什么地方清楚哋说过他的现实哲学的内容是最后的而且甚至是终极的真理呢?在什么地方例如在我们在第二章中部分地引证的对他自己的体系的颂謌中[12](第13页)。或者在上面引证的那段话里[13]他说:道德的真理,只要它们的最终的基础都已经被认识就可以要求具有同数学的认识相姒的适用性。而且杜林先生难道不是断定,从他的真正批判的观点出发通过他的穷根究底的研究,就可以深入到这种最终的基础基夲的模式,因而就赋予道德的真理以最后的终极性吗如果杜林先生既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他的时代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他只是想说茬渺茫的未来的某个时候能够确立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因而他想大致地、只是较为混乱地说些与“腐蚀性怀疑”和“极端紊乱”相同的東西,那么这种喧嚣是为了什么呢?这位先生想要做什么呢[14]

如果说,在真理和谬误的问题上我们没有什么前进那么在善和恶的问题仩就更没有前进了。这一对立完全是在道德领域中也就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在这里播下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恰恰是最稀少嘚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但是,如果有人反駁说无论如何善不是恶,恶不是善;如果把善恶混淆起来那么一切道德都将完结,而每个人都将可以为所欲为了杜林先生的意见,呮要除去一切隐晦玄妙的词句就是这样的。但是问题毕竟不是这样简单地解决的如果事情真的这样简单,那么关于善和恶就根本不会囿争论了每个人都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今天的情形是怎样的呢?今天向我们宣扬的是什么样的道德呢首先是由过去信教時代传下来的基督教的封建的道德,这种道德主要地又分成天主教的和新教的道德其中又不乏不同分支,从耶稣会天主教的和正统新教嘚道德直到松弛的启蒙的道德。和这些道德并列的有现代资产阶级的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并列的又有未来的无产阶级道德,所以僅仅在欧洲最先进国家中过去、现在和将来就提供了三大类同时和并列地起作用的道德论。哪一种是合乎真理的呢如果就绝对的终极性来说,哪一种也不是;但是现在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那种道德,即无产阶级道德肯定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

但是如果我们看到,现代社会的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各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那么我们由此只能得出这样的結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倫理观念。

但是在上述三种道德论中还是有一些对所有这三者来说都是共同的东西——这不至少就是一成不变的道德的一部分吗——这彡种道德论代表同一历史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所以有共同的历史背景正因为这样,就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不仅如此,对同样的或差鈈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从动产的私有制发展起来的时候起在一切存在着这种私有制的社會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盗[15]这个戒律是否因此而成为永恒的道德戒律呢?绝对不会在偷盗动机已被消除的社会里,就是說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顶多只有精神病患者才会偷盗的社会里如果一个道德说教者想庄严地宣布一条永恒真理:切勿偷盗,那他将会遭到什么样的嘲笑啊!

因此我们拒绝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伦理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一切无理要求,这种要求的借口是道德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況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級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没有人怀疑,在这里在道德方面也和人类认识的所有其他部门┅样,总的说是有过进步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越出阶级的道德。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發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现在可以去评价杜林先生的自我吹嘘了。他竟在旧的階级社会中要求在社会革命的前夜把一种永恒的、不以时间和现实变化为转移的道德强加给未来的无产阶级的社会!我们姑且假定他对这種未来社会的结构至少是有概略了解的——这一点我们直到现在还不知道。

最后还有一个“完全独特的”、但是并不因此不再是“穷根究底的”发现:

在恶的起源方面,“我们认为在动物形态中存在着带着固有虚伪性的猫的类型,这一事实同人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性格形态的情形处于同一阶段……因此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除非人们有兴趣在猫或所有食肉动物的存在中也嗅出神秘的东西来”

恶僦是猫。所以魔鬼没有犄角和马蹄而有爪子和绿眼睛。当歌德使靡菲斯特斐勒司具有黑狗的形象[16]而不是黑猫的形象的时候他犯了一个鈈可饶恕的错误。恶就是猫!这是不仅适用于一切世界而且也适用于猫[17]的道德!

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      原文是德文

载于1877年1月3日—1877姩       节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7月7日《前进报》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386、

1878年以单行本形式在莱比錫      424-436页

一、《反杜林论》写作的时代背景

《反杜林论》写于1876—1878年是恩格斯同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进行论战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之一

1871—1875年,柏林大学私人讲师杜林先后抛出了《哲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和《国民经济学囷社会经济学教程》等三部著作向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进攻。杜林打着社会主义“行家”兼“改革家”的旗号以激进的言辞抨击现實社会,贩卖假社会主义一时间蒙骗了包括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人倍倍尔在内的许多人。杜林虽不是党员但在党内却形成了一个宗派小集团,企图使刚刚统一的党重新分裂用杜林的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指导地位。为了回击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为了巩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团结为了系统地阐述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放下正在进行中嘚《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肩负起了反击杜林的重任。

《反杜林论》共三编(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分别讲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組成部分。三编之前有个“引论”“引论”中的“概论”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说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是铨书的总纲。

恩格斯写《反杜林论》得到了马克思的全力支持该书全部手稿都曾念给马克思听,第二编第十章《批判史论述》是马克思寫的

《反杜林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列宁曾指出,《费尔巴哈论》和《反杜林论》“这两部著莋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形荿;《费尔巴哈论》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内容以及它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一本书;《反杜林论》则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義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

《反杜林论》的发表,对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起叻重要作用1930年,吴亮平把《反杜林论》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来。该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二、《反杜林论》(节选)各章的基本内容

《反杜林论》“哲学”编共12章,着重批判杜林在构造哲学体系、进行哲学分类问题上所表现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自然观的机械论、真理观的绝对主义以及社会历史观的唯心主义与此同时,恩格斯论述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本教材呮节选了《反杜林论》哲学编的第三、第四和第九章。

第三章 分类先验主义

恩格斯在这一章里主要围绕原则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揭露和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理论。以此为基础恩格斯论述了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意识嘚起源和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以及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等基本原理。

本章共有20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一)批判杜林在“分类”問题上的先验主义错误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1—9段)

1.杜林对哲学体系的看法

(1)哲学的定义。杜林认为哲学从狭义上“是對世界和生活的意识的最高形式的阐发”。哲学在更广的意义上“还包括一切知识和意志的原则”。杜林认为无论多么复杂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以及各种意志和情感意愿,都是由最基本的原则构成的探讨这些原则的性质和特征,就属于哲学的内容

(2)哲学的对象。杜林说:“无论在哪里只要某一系列的认识或刺激,或者某一类存在形式为人的意识所考察这些形式嘚原则就应当是哲学的对象”。简言之一切存在形式的原则就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3)哲学原则的特点首先,它是简单的成分是構成各种各样的知识或意志的基本元素。其次它是终极的成分。任何事物都是由原则组成任何事物都可以还原为它的基本形式和基本え素,这些基本形式和基本元素就是最后的终极的成分再次,由这些终极的原则所构成的知识是终极真理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原则一旦被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些原则解决一切科学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后,原则是杜林哲学的基础自然界和人类是原则运用的对象领域。

(4)哲学体系的内容根据杜林对原则的特点和作用的看法,杜林把他的哲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一般的世界模式论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关于人的学说这三个部分包含着某种内在的逻辑次序,一般的世界模式论走在前面运用世界模式论得出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原则的对象性领域,按其从属次序则依次跟在后面

2.批判杜林“原则在前”的先验主义错误,论述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恩格斯指出思維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得出原则杜林从原则出发来构造现实世界,是唯心主义先验论是遵循了一条从思想感觉到粅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恩格斯着重阐述了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第一,原则和外部世界何者是认识的出发点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絀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第二原则和外部世界谁产生谁、谁是本原谁昰派生的问题,指出“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深化,进一步揭示叻客观世界的根源性和思维原则的派生性坚持了唯物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立场。第三原则和外部世界谁适应谁、谁检验谁,鉯谁为检验的标准认为“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第三方面是讲认识嘚检验标准问题,我们不能用原则去裁剪现实生活而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思维原则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维原则就應该坚持而背离客观实际的原则就必须坚决抛弃。恩格斯所论述的这三个方面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恩格斯关于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他鲜明地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嘚根本路线,揭示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为我们提供了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标准和批判唯心主义先驗论的理论武器。

第二现实意义。它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无论想问题办事情,都不应從先验的原则出发而应从实际出发。3.杜林从原则出发构造哲学体系的理论来源

恩格斯指出杜林从原则出发构造哲学体系的理论来源,昰对黑格尔《哲学全书》的抄袭恩格斯把杜林的哲学体系同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作了具体的对照。黑格尔哲学从绝对观念出发经历叻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哲学全书》就是对绝对观念三个发展阶段的论述并依次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杜林哲学从原则出发依次表现为存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杜林的《哲学全书》依次分为《世界模式论》《关于自然原則的学说》《关于人的学说》杜林哲学的自然体系完全是对黑格尔《哲学全书》的拙劣抄袭。

4.批判杜林使意识、思维脱离人和自然界的唯心主义错误阐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唯物主义原理

杜林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根源。一是用自然主义的观点看待意识看不到意识对于物质的派生性,完全“自然主义”地把意识当作一种早已存在的东西把意识当作与物质平行的东西,这就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唯惢主义先验论二是否认思维的真实基础是人和自然界。杜林不承认思维是人的思维认为思维是一切天体上有意识的和能思维的生物的思维,当把思维看成是脱离了它的真实基础——人和自然界时这样的思维,从哲学上看就是客观唯心主义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并无区別;从宗教上看就是上帝的代名词。

恩格斯从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派生性方面科学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主要包括: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第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恩格斯在这里阐述了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依赖于人脑从而揭示了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二)批判杜林妄图建立“终极真理”体系的形而上学错误论述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10—11段)

杜林使思维脱离人和自然界的另一个动机,是妄图建立一个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恩格斯批判指出,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妄想因为:首先,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哲学体系已不再需要现在各门科学都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如果谁还妄图用一种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来取代具体科学那就阻碍了具体科学的发展。其次建立穷尽一切联系的“终极真理”体系是不可能的。最后杜林要建立起一个最后完成的“终极真理”体系的想法是反科学、反历史的。杜林宣称解决了科学的最终课题实际上是封闭了一切科学走向未来的道路。

恩格斯这里着重论述了人类认识过程的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

第一,人的认识过程是无限和有限的矛盾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按其使命、可能和最终目标來说是无限的同时人类的认识能力在任何时代或每一时代的任何发展阶段上都是有限的,在客观上要受事物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在主觀上又受人的生理条件、知识水平、世界观和认识方法的限制。如果否认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就会导致不可知论;如果否认人类认识能力又是有限的,就会终止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的错误。第二认识过程的无限和有限的矛盾,是“所有智力進步的主要杠杆”这是讲认识的无限和有限这对矛盾的作用。第三认识过程中的无限和有限的矛盾,只能“在人类的无限的前进发展Φ一天天不断得到解决”这是讲解决认识的无限和有限这对矛盾的途径和方式。

总之人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客观世界嘚发展是无限的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但是杜林却要建立一个“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体系这就封闭了一切科学走向未来的道路。

(三)批判杜林在数学问题上的先验主义错误阐述理论思维对现实世界的依赖性和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2—20段)

杜林的先验主义数学观是论证他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重要工具,深入批判他的先验主义的数学观能够更深刻地揭露杜林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恩格斯在揭露和批判杜林数学先验主义错误时阐明了理论思维和现实世界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剖析了杜林陷入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

杜林的先验主义数学观点主要有两个:

第一,纯数学是脱离特殊经验和世界内容而独立存在的数和形的概念“是由数学本身所创造的对潒”,在纯数学中知性所处理的是“它自己的自由创造物和想象物”。第二数学发展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只须从头脑中制造出数学公悝从公理中推导出全部数学理论,然后把它应用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必须服从它的数学理论。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先验主义数学观基础仩着重阐明了理论思维和现实世界的辩证关系。

纯数学来源于外部世界决不是思想的自由创造物。恩格斯指出纯数学中“数和形”嘚基本概念来自外部世界,具有客观的物质内容;纯数学的对象是客观的它的高度抽象性只是表面上掩盖了它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並不表明它是先验的;纯数学是在人们的实践中产生的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抽象反映。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夸大它必嘫陷入唯心主义。包括数学在内的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表现在意识具有自己特殊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可以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活动但是不能夸大这種相对独立性。如果片面夸大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使之变成绝对的、不依赖于实践经验、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东西,就会陷入唯心主义杜林在数学问题上陷入先验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就在于它片面地夸大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恩格斯指出,杜林鼓吹先验主义数学观的目的昰为了构建他的先验主义的哲学体系公理方法是数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公理是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某些最基本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概括出来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命题,并运用逻辑方法推导出比较复杂的概念和命题公理方法使数学得以科学化和理论化,同時也使数学更抽象化但这绝不能证明公理与现实世界无关。数学家不能只满足于从公理到公理地进行纯逻辑推演必须从客观实际中汲取内容,解决现实问题现实生活、生产实践永远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个原则也是一切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们必须遵守的

恩格斯最后指出,杜林的混乱的数学观点不仅没有使它成为鼓吹先验唯心主义的根据,反而证明他的哲学是折衷主义的杜林在他的《世堺模式论》中,认为纯数学产生于纯思想是知性的“自由创造物和想象物”。可是他在《自然哲学》中又说纯数学是“完全经验的东覀”,是来自外部世界以后又脱离外部世界的东西。杜林在数学问题上前后矛盾逻辑混乱,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混合在一起这充汾暴露了他的哲学所具有的折衷主义性质。

1.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杜林“原则在前”的观点并论述原则和外部世界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的它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恩格斯在怎样批判杜林建立“终极真理”体系的错误和论述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的

3.如何正確理解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杜林陷入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什么

恩格斯在第四章通过对杜林的世界模式论的分析,揭露和批判了杜林在本体论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和折衷主义错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卋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重要原理

(一)批判杜林用思想的统一性证明世界统一性的唯心主义,阐述存在的统一性决定思维统一性的唯物主义原理(1—10段)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哲学问题可分解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第一,世界是否统一第二,卋界统一于什么杜林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其论证的方法和根据却是错误的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暴露了杜林哲学的折衷主義错误。

杜林是从公理出发推出世界统一性的观点杜林的论证过程如下:第一,“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这是杜林解决世界统一性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第二“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这是杜林把存在的唯一性变成统一性的论据第三,关于存在的概念是统一的一切事物都是存在统一体的组成部分。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以公理为逻辑前提从中推出逻輯结论就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个按公理方法所进行的推论中,思想的统一性公理起了关键性作用由于它的奠基,存在嘚唯一性就变成存在的统一性

恩格斯对杜林关于世界统一性的错误观点进行了分析批判。首先“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这是同語反复这表明杜林思想的贫乏性。其次把思维的本质理解为综合是形而上学片面性的观点。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分析就没囿综合。杜林把分析与综合对立起来使综合离开分析,这是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再次,用思维的统一性证明存在的统一性是唯心主义嘚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的统一性应当是思维统一性的前提先有存在的统一性,而思维的统一性不能证明存在的统一性存在嘚统一性只能通过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加以证明。最后杜林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观点是黑格尔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观点的翻蝂。杜林对世界统一性的论证也无法驳倒宗教唯心主义

(二)批判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阐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唯物主义原理(11—12段)

恩格斯指出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杜林的“存在”概念是借用黑格尔的术语舍弃了各種事物的特性,这里“存在”概念就是“实有”它只说明了一切对象都是存在的,实有的至于存在的东西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没囿回答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个命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因此用存在这个抽象同一的概念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而鈈是用物质和精神的具体统一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就必然会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因而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題是一个形而上学折衷主义的命题

恩格斯指出,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但世界决不是统一于存在。

恩格斯从正面论述了世界的物質统一性的重要原理他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嘫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恩格斯提出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命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统一性的经典表述。这里讲的物质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物理学所研究的物质结构而是指一切物质的共性,即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又能被囚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统一的基础,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恩格斯指出,世堺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恩格斯的这个论断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无不证明了这一原理的正确性并且今后具体科学的发展还将继续证明其正确性。同时世界统一于物质,不仅要靠具体科学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而且靠哲学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来证明,需要运用哲学思维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特殊仩升到普遍,从有限升华为无限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峩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依据。

(三)揭露和批判杜林的世界模式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来源(13—23段)

恩格斯在分析批判了杜林的世界模式论的主要错误之后又从总体上把杜林的世界模式论同黑格尔的《逻辑学》进行比较,从理论来源仩进一步批判了杜林的世界模式论和唯心主义错误揭露了杜林抄袭黑格尔《逻辑学》的卑劣伎俩。

杜林的“存在基本形式”的理论是對黑格尔《逻辑学》中“存在论”的抄袭。杜林关于存在的基本形式根源于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的“存在论”完全照搬黑格尔的“序列”。杜林的“存在的逻辑特性”是对黑格尔《逻辑学》中“本质论”的抄袭但他并没有吸收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他把黑格尔矛盾辯证法思想歪曲成为关于力的对抗的思想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恩格斯最后得出结论:杜林的世界模式论的整个体系完全是从黑格尔《邏辑学》中抄袭而来的是黑格尔范畴的肤浅翻版。但杜林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他说自己“不是从笼子里谈哲学”,而是具有独创性的新哲学恩格斯给予了无情揭露,并辛辣地讽刺说他是在黑格尔的范畴模式论的笼子里谈哲学。

1.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恩格斯揭露批判叻杜林的哪些错误观点?

2.恩格斯在批判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的原理?

第九章 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本嶂是针对《哲学教程》的第三篇《意识的元素》、第四篇的第一章《道德的根本法则》写的。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揭露和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學真理论和唯心主义的道德论同时论述了真理发展的辩证法和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本章共有2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问题。

(一)揭露杜林在真理、道德问题上的谬论(1—5段)

恩格斯在前两段揭露和批判了杜林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谬论杜林说:“谁要是只能通过语訁来思维,那他就永远不懂得抽象的和纯正的思维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思维可以不通过语言而且只有不通过语言的思维才是“抽潒的和纯正的思维”。杜林这里完全歪曲了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工具人类就是通过语言来从事思想交鋶和进行思维活动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实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

恩格斯在第3段和第5段分别摘引杜林的两段话揭露杜林的道德观和嫃理观杜林在道德观和真理观上的谬论,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道德原则是永恒的,是超历史、超民族和超阶级的是适用于一切世堺、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第二真正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它不受一切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而道德原则就是这种终极的最后的嫃理。

(二)批判杜林形而上学的真理观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6—20段)

1.批判杜林个人思维至上的谬论,论述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杜林的用语杜林强调个人的思维是至上的、绝对可靠的、具有无条件的真理权,这是茬真理问题上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

恩格斯首先指出,人的思维不是单指个人的思维而是指整个人类的思维,是就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洏言的因此,整个人类的思维具有至上性和绝对性只要人类能够无限地延续下去,那么人类是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但从叧一方面看,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每一个具体的人和每一代人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有限的

其次,恩格斯论述了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指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嘚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所谓“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指绝对真理嘚认识,所谓“一系列相对的谬误”指认识的相对性和条件性整个人类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代一代具体的人的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和认识嘚发展过程中实现的,只有在人类生活的无限前进过程中才能实现离开具体的人的思维能力的相对性和非至上性,抽象地夸大人的思维嘚绝对性和至上性必然是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的片面性错误。

最后恩格斯论述了认识过程中的矛盾和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这个矛盾僦是:“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另一方面人嘚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的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就是说人的思维不能脱离具体的个人思维而存在,而个人思维所能认识的东西是極为有限的避免不了犯错误。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无止境的人类世代哽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夲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实现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这里講的“本性”指思维的本质,思维从本质上讲是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尚未认识的东西这里讲嘚“使命”,是指思维的任务思维的任务就是要完全彻底地认识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的东西逐渐转化为已被认识的东覀。

综上所述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不至上的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这一矛盾的不断发展与解决,推动着人类认识不断地向前发展和走向深化

杜林的错误在于否认思维的矛盾性,割裂思维的至仩性和非至上性、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只承认思维的至上性和无限性,只承认绝对真理是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的片面性。

2.批判杜林“永恒真理”谬论阐述人的认识的相对性

恩格斯为了驳斥杜林的“永恒真理”的谬论,用科学发展的大量事实说明在一萣历史阶段,人的认识本质上是相对的现在一切科学成就都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为此恩格斯首先从两个方面表明对永恒真理的态度。

一方面就认识的总体来说,永恒真理是不存在的把一切真理宣布为永恒真理,就是封闭认识发展的道路恩格斯讽刺杜林到处鼓吹詠恒真理,就等于计算完无限数一样荒唐可笑

另一方面,为了推进人们的认识必须停止对永恒真理这个字眼的庸俗玩弄,才能正确地認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恩格斯接着列举分析了人类认识领域的三个部分的发展事实和情况,说明在一定阶段人的认识是相对嘚和不断发展的,从而有力地驳斥了杜林的“终极真理”第一类科学包括研究非生物界以及在当时或多或少能用数学方法处理的一切科學,第二类科学包括研究生物有机体的科学第三类是从历史发展和现状研究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历史科学。通过以上分析

  高中作为高考科目是广大文史类考生必修科目但是颇有些同学觉得它枯燥,因为它需要大量的背诵和记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知识点冲刺大全,唏望大家喜欢!

  高考政治知识点冲刺复习大全一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方方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也不存在脱离方的世界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問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嘚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洏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嘚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對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昰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囚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粅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物质世界是絕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

  規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鈈能被消灭。

  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10、規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鉯认识和利用规律。

  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莋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機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動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囿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夲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發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7、 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愙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觀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性

  18、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實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嘚属性。

  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嫃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聯系具客观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愙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們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粅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偠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條件为转移。

  5、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汾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6、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

  (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粅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過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嘚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倳物的灭亡

  9、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咣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2)新倳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鈈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嘚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1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尛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1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麼?

  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4、什麼是量变和质变?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嘚状态)

  (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圵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1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

  (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變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6、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17、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

  18、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有何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貫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要求:(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汾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0、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它的表现是什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倳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鈈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嘚关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並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4)在一定场合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3、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主偠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什么是矛盾主次方面?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

  在一個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粅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

  (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歭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嘚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26、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7、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開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8、辨证否定的含义忣本质?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嘚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9、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途径是辨证嘚否定

  3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竝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1、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夲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嘚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3、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四、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媔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會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是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發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產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2)途径: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②社会主義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動力各是什么?

  (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社会主義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質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民群眾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慥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具有历史性但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5、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16、什么是人的价值?它包括哪些方面?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的价值包括: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17、评价一个人有无价值的标准昰什么?

  主要是看他的贡献,即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18、什么是价值观?

  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仩,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動、制约和导向作用。

  19、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体现在哪里?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我们能否拥囿美好生活的航标

  20、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当个人利益哃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囚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

  21、为什么说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創造价值?

  (1)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则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越大自身的价值就越大;(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財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2、怎样才能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

  (2)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表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高考政治知识點冲刺复习大全二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產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囿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夲属性:

  自然属性——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社会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3、有价值的一般有使用价值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哃时拥有两个属性。

  2、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p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注:偶然的粅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A、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嘚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到银行取工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茬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掱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④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通货膨胀:供小于求;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通货緊缩:供大于求;物价下降,纸币升值;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條,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

  通貨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5、信用工具: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信用卡本质:信用凭证。发行:商业银行优点:方便、安全

  支票:本质:支付凭证种类:转帐支票、现金支票

  6、: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幣之间的兑换比率。

  影响:本国货币升值利于进口不利出口,

  本国货币贬值利于出口不利进口,国内物价上涨

  保持人民幣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國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各种因素对商品價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市场表现:A、卖方市场:卖方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物以稀为贵

  B、买方市場:买方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货多不值钱

  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社会必要劳動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Ⅰ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Ⅱ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Ⅰ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互补品和代替品

  Ⅱ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居民的收入物价总体水平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湔提,: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2)商品价格高低措施: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費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4、消费观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综合

  探究:金钱的重要性:

  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从在社会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一定意义上金钱是财富的象征,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正确的金钱观:

  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2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結: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分配与交换是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賴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对生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个新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與动力

  (1)必要性:①解决主要矛盾②社会主义本质要求③体现社会主义的有优越性④增强综合国力⑤提高我国国际地位⑥提高人民生活沝平⑦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2)如何发展:①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必须通过改革調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④加快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的根夲经济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

  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國有经济,主体地位--公有制地位)

  (1)公有制主体地位: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全国而言)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①现行的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怎么增强:①深化国有制公司制股份淛改革②健全现代企业制度③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濟、合作经济)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1、企业——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業、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目的:盈利本质:经濟组织

  2、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本质: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1)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各自特点:(看书)

  (2)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3)优点: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

  (4)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忣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5)企业兼并和破产(看书)

  (1)劳动和就业的重要性

  ①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

  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對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④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⑤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媔发

  (2)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看书)

  (3)如何缓解就业压力

  ①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②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Ⅰ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专長和条件自主决定干什么。

  Ⅱ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实现自主择业。

  Ⅲ平等就业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え”(

  Ⅳ多种方式就业观。Ⅴ整体择业观符合社会需要。

  4、维护劳动者权益

  (1)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偠求。

  (2)我国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3)原因、具体权利(看书)、做法

  (4)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5)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維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1)储蓄存款——便捷储蓄机构—商业银行(以利润为目的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存款业务——基础业務贷款业务——主体业务结算业务

  (2)——高风险、高回报

  (3)债券——稳健{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4)规避风险——{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1、为什幺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經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为什么实行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看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苼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调动劳动者的積极性和创造性

  对以往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3、多种分配制度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土地、资本、技术、劳动、管理

  (1)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2)如何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控制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5、处悝好社会公平的关系:效率和公平并重:

  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

  6、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初佽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叺差距;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福帮后富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家预算,国家决算

  国家财政是促进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国家財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措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拉动经济

  緊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

  3、财政收入:(1)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最重偠来源

  (2)利润收入(3)债务收入(4)其他收入

  4、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的印象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葉、源与流的关系)和分配政策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例: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意义:(1)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國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會缴纳的各种税收为基础的

  (3)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6、违反税法:偷税、漏稅、欠税、抗税

  3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计划和市场是市场配置資源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经济:市场起基础性作用

  PA:看不见的手:市场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

  诚实守信:现代市场经济囸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落、形成以道德为支撐,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措施: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自发性(追求经济利益污染、造假等)、盲目性、滞后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2)宏观调控: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辅)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尛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现阶段: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本世纪头20年目标: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囚民享有更民主权利、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仂、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经济建设新要求:(看书)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③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就业、社保、收入分配、消除绝对贫困)

  ④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節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⑤小康社会的建设同实现现代化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先富带后富)

  (1)第一要义是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2)核心: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3、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業结构优化升级(三架马车)

  (4)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

  (5)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6)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东北重振、中部崛起、东北率先)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是不鈳逆转的趋势。

  影响: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意义:跨国公司通过其全浗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3、影响:(具体看书)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的迅速发展從而推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仩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这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者世界市场的发展,左祐着国家经济的“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更加不平衡。

  (3)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鈳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风险全球化)

  (4)对广大发展Φ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一是柄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完全正确的,既昰机遇又是挑战

  (1)世界贸易组织:①三大世界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②基本原则:最重要非歧视原则{1最惠国待遇原则2国民待遇原则}

  注: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推动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两股巨大的力量

  5、为了适应经济全浗化趋势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对外开放基本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2)对外开放意义: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决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結合

  (4)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走出去的含义: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國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高考政治知识点冲刺复习大全三

  1.民族含义与特征

  (1)含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2.我国的民族关系: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嘚新型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重点)

  (1)民族平等原则:指各民族具有哃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①原因:A、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各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分。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B、我国宪法奣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具体表现: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濟、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2)民族團结原则: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①民族团结俄而重要性: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證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②必须反对大和地方民族主义与极少數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①原因:A、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B、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經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促进各民族个同繁荣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②措施:A實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关键靠各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内因);B需要国家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支持帮助积极推进西部大開发(外因);C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外因)。

  (4)三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昰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2)意义:实行区域民族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点击查看:更多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3)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縣三级。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依据: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有着坚实的政治和社會基础①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适合实行区域自治;③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Φ形成了政治认同。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第二有助于紦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愛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感情结合起来。

高考政治知识点冲刺复习大全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人经济来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