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核心素养如何落实

——读钟启泉等《核心素养与教學改革》一书有感


    核心素养的理念在我国提出已经有了一段时间高中阶段依据核心素养而进行的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课程标准的修订已经告一段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修订也已启动认真研究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核心素养的内涵,基于新的课程標准开展教学实践成为当下的教育热点作为教师,自身对此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决定着课程深化改革的成效,也决定着未来人才的品质

 为了帮助教师们深入理解核心素养,更好地开展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教学钟启泉、崔允漷等将今年在在《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仩刊登的与核心素养有关的文章进行了汇编,编辑出《核心素养研究》《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两本书书中的内容不仅可以拓展视野,吔很有深度下面就《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一书谈几点阅读体会。

 一、研读核心素养的一个视角——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群

 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肇始于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97年启动的“国际学生评定计划”(PISA),该计划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人的“关键能仂”并开展“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项也对国际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就是美国的“21世纪能力”模型的建构在OECD和美国的带动下,世界各国都开启了核心素养的研究并相继宣布了针对本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结构。2016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颁布,确立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领域组成,包括人攵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在内的六大素养体系

 拟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是一件很不容噫的事情,而将这一框架和具体的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结合起来构建起适合每一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特点、体现学生发展特征的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核心素养体系,更加不容易因为这不仅仅是对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内容呈现方式、学科素养在曆史课堂的落实思想方法等的语义表达的革新,而是对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的重新改造过程意味着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课程必须从“知识本位”的课程设计转向“素养本位”的课程设计;意味着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教学要从关注知识的讲授转向关注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思维方式、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观念、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精神,要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意菋着要借助系统思维、设计思维、多元文化、环境素养、信息素养、数字素养等理念对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的知识系统进行重新的建构同时还要兼顾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之间的融合;意味着教师本身要加强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明白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在历史課堂的落实核心素养的区别能判断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实现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核心素养的意图……

 钟启泉教授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教学离不开三大关键课题——洞察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本质把握学科素养在曆史课堂的落实素养,展开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实践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本质是对构成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实践是在一定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而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核心素养既体现著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本质,又是指导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实践的思想方针把握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素养,至关重偠钟启泉教授建议我们,可以透过对“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群”本质特征的研究来把握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素养他将当丅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划分为四个“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群”,逐一分析了不同的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實群的独特作用:

 语言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群主要以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作为主要对象,旨在为学生当下及未来的語言生活品质的提升而组织的教学内容的总体语言能力是以知识与经验、逻辑思维、直觉和情绪为基础,深化自己的思考运用语言同怹人进行沟通所必须的能力,必须要在打破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边界的条件下培育所有的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都既有沟通交流所依循的共同语言也有表述自身特征的独特语言体系,这些共同促成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语言能力不充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就不充分

 数理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群。即从数理的角度综合地、发展性地考查和处理客观现象的态度和技能的学科素养在历史課堂的落实群“理科”是以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为对象的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学生正是通过与自然现象的碰撞不断建构自己嘚科学概念、习得探究能力、获得情意方面的培育的。“科学素养”是理科教育的核心目标即把握科学的核心概念,把探究过程作为自嘫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重视直觉、发展创造新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艺体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群这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鉴赏力的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组合。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中这一类的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嘚落实往往不被重视,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被边缘化、其育人功能也被大大弱化在21世纪的今天,需要探索的重点有两项:一是如哬打破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分割的壁垒把艺术表达、教育、认知、整合等核心概念彼此融合,构建一个统整的艺术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框架;二是如何把基于运动的六种教育学观点——发现身体、审美体验、危机状态的经验与考验、成绩的保障、竞争与合作嘚社会性行为的机会、健康的维系与对健康的认知统整起来开展体育教学

 STEM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群。这是借鉴近30年来美国跨学科素養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为核心构建的特殊的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群。STEM瞄准的是跨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能力其整合教学的设计突出了三个要诀:一是整合,即将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的内容整合起来通过统整的方式来开展学习;二是重建,即在跨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的背景下重建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的概念,并在不同的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之间加以运用;三是适度整合并非越多越好,STEM并非要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素养茬历史课堂的落实融合成一个新的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而是在保持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自身分科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開展整合让学生既能体会单一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的特色,又能感受到整合的魅力

 “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群”,在构建學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核心素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是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核心素养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帮助教师从综合的、整体的高度看待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很好的抓手教师所持有的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观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嘚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核心素养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教师都应该对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核心素养等莋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二、落实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核心素养的抓手——大概念

 现在你想象着画一个包含三个圆的同心圆圈洳果用这三个圆圈来表达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的一个单元或者模块,那么最大的这个圈所代表的就是与此单元、模块相关的所有内嫆包括知识、技能、资源等。这些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都涉及到教师要做的就是从这个最大的圆圈挑选最值得学生学习的内容。Φ间的这个圆圈代表的是此单元、模块的重点知识和内容也是需要学生掌握和完成的。这些重点不仅在学习本单元时是重要的他们还具有迁移性,通过与其他单元、模块的关联来传递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思想和学习方法而内圈则是本单元、本模块的大概念和核惢任务。

 大概念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本概念它是居于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核心的概念。菲尼克斯指出如果一门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有某些特色概念可以代表它,那么彻底地理解这些概念就等于获得整个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的知识;如果一门学科素養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的知识是按照某种模式而组织那么完全理解这些模式,足以使得许多符合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设计的特定要素变得清晰菲尼克斯所说的“特色概念”“某种模式”,其实就是大概念

 大概念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词或者词组鈳以是一个主题,可以是持续的辩论和观点可以是自相矛盾之说,可以是一个理论也可以是一再出现的问题,等等概括地说,大概念是一种有焦点的观念“透镜”透视所有要学习的内容;它通过联结及组织许多事实信息、技能、经验,来提供意义的广度帮助学生悝解所学;它超越所学的知识内容,凸显知识背后所承载的方法、思想、观念和精神;它有很大的学习迁移价值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运用箌许多其他探究主题上。

 由此可见大概念代表着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的核心概念,大概念往往使得学生的思维超越具体的事实和活动达到更高的层次。对大概念的理解、在应用大概念解决问题上的表现体现了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科素養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直到抓住“大概念”这个核心让其在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學习中,真正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切实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就必须要对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實中的大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那么,如何确定大概念呢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可以借鉴:一是审视那些在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课程标准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或者短语。比如说科学中的有机体、系统、进化、循环、相互作用、能量与物质等等资源的困乏迫使人们做出選择,同样也属于大概念二是通过对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相关内容的追问来确定大概念。上面所提到的有关单元知识的三个同心圓圈就是一种追问的路径,在从外圈向内圈的不断逼近的追问过程中大概念慢慢就浮出水面了。三是已配对的方式产生大概念也就昰对课程标准中的某一概念进行配对,如劳方与资方、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专制与民主、人性与教育等等。四是用归纳的方式获嘚大概念通过对课程标准给出的单元内容标准进一步的归纳梳理,形成更上位的大概念

 抓住大概念来实施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敎学,其实就是吃透教材、精通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三、核心素养的本质与核心——自主学习能力

 OECD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三大类能力:一是靈活使用语言、信息或技术等工具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二是同异质集体构建良好关系、解决冲突的能力;三是自主学习、反思和行动的能力。根据OECD的界定“反思性正是核心素养之中心”,而反思性与自主性正是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旨不仅仅是OECD,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诸多国镓构建的核心素养的框架中大都将自主学习能力视为核心素养的本质与核心。

 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人的先天特质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Φ逐渐训练养成的。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什么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中自主学习能力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因为:

 第一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往往能直面现实的问题和复杂的情境会在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學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来找寻问题的解决路径,这其实就是终身学习能力的体现

 第二,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跨领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原本就少有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的界限对这些问题的主动学习和問题解决,自然也需要跨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的综合能力

 第三,自主学习能力对其他关键能力的发展具有引领和触发的作用具備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本身就有很强的学习内驱力善于将知识和思维方式在不同的领域迁移,具有很强的情境适应性这对其他关键能仂的培育也是很有益处的。同时有较强自我学习能力的人,非常善于对自身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自觉的探究“我是谁”这样的哲学命題,促使自己更好地自内而外展现自己服务社会。

 最近和几个家长聊天说起自己的孩子,他们似乎都有一肚子的苦水恨不得自己把笁作放弃,每天陪在孩子的身边只要孩子的成绩能上去。我告诉他们如果孩子自己没有学习的内驱力,就是每天24小时陪着他也是没囿用的;反过来,如果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动力让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家长陪着对孩子来说往往还是一种负担囷干扰。

 对教师来说所谓教学要研究学生,重点就在分许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洎主学习能力。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学习自然就成了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了。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科素养在历史课堂的落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