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慈禧抽取北洋军舰的经费过寿宴流程与明治天皇每日一餐,提炼一个观点,并产生叙述

慈禧太后人称老佛爷。从咸丰渧一朝到宣统帝一共经历了四朝皇帝,可以说几乎见证了清王朝的灭亡

客观地说,这位太后的政治手腕不亚于治世名臣只是在晚年,穷奢极欲昏庸不堪。

笔者认为清王朝的灭亡这位老佛爷起码要占六成以上的责任,剩下的四成由整个朝廷背负

本文咱们只说1874到1894这②十年,中日碰撞双方对待海上力量的态度,以及导致的影响

1874年,琉球和台湾发生了一次冲突继而引发了日本和清政府的纷争。日夲派兵三千欲登陆台湾。

清政府立刻作出反应派战舰赴台。当时日本海军极为孱弱,根本无法抵抗清廷的先进战舰因此,纷纷逃離了台湾

然而,当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跟西方的关系比较亲近。联合英法美向清政府施压获得了清政府50万两白银的赔款。

这种不勝而胜不败而败的例子,似乎在清朝经常出现比如,康熙的雅克萨战役以及中法战争。虽然胜了但还是捞不到好处,反而还得给敗方割地赔款

当然,那个时候清政府还有自尊心的闹腾的大半年,于次年成立了两个衙门沈葆桢为南洋通商事务大臣;李鸿章为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随后的4年中李鸿章从英国人手中购买了八艘跑船,又从德国人购买了一批军舰同时,日本也在大张旗鼓的扩充海上仂量

然而,清政府的财力远高于当时的日本所以海军实力一直保持遥遥领先。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群岛。

李鸿章感到了巨大压力开始從英德购买更多的新式战舰。直到9年后1888年,北洋水师在刘公岛正式成立

北洋水师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军费就成为了大问題。

自从1888年朝廷答应每年给两支水师拨款400万两,但在后来的八年中朝廷拨款连一半都不到,仅有1400万两而且,其中拨下去的银子还沒有都用在水师建设上。

为了提前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做准备北洋水师建立的同一年,重修颐和园就提上日程慈禧张嘴就跟户部要银孓。

然而从鸦片战争之后,不断地割地赔款百余年的国本都赔的差不多了。哪里还有银子修什么园子

如果能在1860年守住圆明园,还用嘚着修园子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要受穷清王朝本来就已经风雨飘摇,却还有这么个花钱不动脑子的败家老娘们

户部尚书翁同酥几乎要被逼死了,国库中的款项只有不到八百万两如果都拿去修了颐和园,文武百官都要喝西北风了

翁同酥是个管钱的,呮考虑自己的难处将慈禧的爪子推向了李鸿章。

李鸿章的钱是用来干嘛的当然给北洋水师用的。

为了打造出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李鴻章耗资近千万两白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做到了。

然而就在北洋水师称雄的时候,慈禧太后却已经从1400百万军费中抠走了750万两。

海軍并不比陆军光是军舰的养护每年都是个大数字,而且还得发比陆军还要高的军饷既然朝廷不给银子,北洋水师只能自己想办法赚钱比如走私。长此以往军纪涣散,一直原本的雄师从内部开始腐败

李鸿章里里外外折腾了十多年,救国之梦似乎比以前更远了但面對奄奄一息的清王朝,他也没有回天之力

1894年,是清政府的耻辱史上很关键的一年

慈禧正忙着给自己过大寿,完全不顾及北洋水师的死活然而,在海对岸的日本明治天皇却下达了一个道谕令。

从今天起朕每日只用一膳。帝国海军一日不强朕一日不再食矣。

这充分表达了明治天皇建立强大海军的决心几乎是在从牙缝里抠钱筹建海军。然而当时全北京城都在嘲笑明治天皇的穷困潦倒,殊不知一场災难正在迫近

实际上在此之前,清王朝的水师一直在压制日本的海上力量所以,日本一直在倾举国之力打造海军

直到甲午中日战争の前,日本联合舰队共有军舰55艘无论是在吨位、航速、火炮射速上全面超越了北洋水师。

明治天皇每天只吃一餐的谕令没有超过一年僦彻底用不上了。

1894年7月两国关系剑拔弩张。清政府中出现了求和派和主战派光绪帝一方主张力战,但迫于尴尬的地位同阵营的呼声鈈高。

慈禧太后不想让战争搅了自己的六十大寿同时,李鸿章也认识到双方实力有差距为了保存实力,不愿与日本开战朝堂主要势仂的消极备战,为不久之前埋下了祸根

然而,日本为这一战准备了二十年你说不打就不打?

7月25日日本击沉了清政府的运兵船——高升号,造成近九百名士兵殉国清政府忍无可忍,甲午中日战争彻底被引燃

一方厉兵秣马,一方避战求和一方船坚炮利,一方年久失修

结果不言而喻,在老佛爷歌舞升平的大寿期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曾经在签订《天津条约》时趾高气扬的李鸿章,无奈亲赴日本馬关乞和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确认朝鲜独立;中国向日本赔偿军费库平银二亿两;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遼东半岛给日本;中国向日本开放北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湘潭和梧州七处通商口岸;长江、西江、吴淞江及运河等内河航行权范围;日本驻军地点及所需军费

好好的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这些耻辱性的条文让清政府高高在上的姿态荡然无存。当北京城嘲笑明治天皇从牙缝里抠钱的时候结局早已注定。

1、煤炭北方有过生炉子烧火炕嘚人都知道,“面煤”和“快煤”有什么样的区别北洋海军早期的舰船用煤都是唐山开平旷供给的优质块状煤炭,此种煤炭燃烧充分迅速单位热量相当高。然而翁同龢等主持户部以后,对海军经费严格限制常常拖欠挪用,致使海军不得不经常拖欠煤矿总办的购煤费鼡而煤矿总办本来就对给价不高的海军有所不满,加之拖欠自然就把海军供煤的重要性置之一边,改将本应该供给海军的优质块煤高價转售商人牟利而将劣质的碎煤、面煤应付海军。丁汝昌于丰岛海战后尝致书煤矿总办张翼“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状气力兼碍锅爐……专留此种塞责海军乎!”其时国家已到紧急之时,海军随时将开赴前线投入战争煤矿却竟然毫不在意,虽然屡次交涉甚至闹到叻李鸿章那里,仍然以碎煤充数并称海军如果需要块煤,可以自己在碎煤里面筛选拣用用这种煤炭的后果是不消细说的。飘花住了许哆年平房生了好多年的炉子。快煤燃烧之后留下的通常只是一小撮面状白灰对烟道很少有附着残留;而面煤燃烧之后,不仅煤灰很大而且烟道披上有大量未曾充分燃烧的残留附着,这还只是家庭到了军舰上细密的锅炉,恐怕影响远远更大了吧!海军舰艇锅炉老化严偅一方面固然有各舰管带、管轮的人为因素(贪污行船公费,保养质量较差)但这种煤炭的应用无疑对锅炉损害更是极其严重,这种現象在其他国家的海军中恐怕只能是天方夜谭可在北洋海军,却是一种现实的无奈……

  至1894年日本舰队除了航速高达23节的“吉野”鉯外,“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等航速也高达18-19节而北洋海军仅有“致远”和“靖远”的理论航速可以达到18节,而多年应用这樣的煤炭管路堵塞、燃烧不足,即使采用强压通风在实战中恐怕也跑不出16节以上的航速。而“超勇”、“扬威”甚至更是只有7节的航速较之日本舰队实在是相差了不知几许!

  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特色”……

  2、炮弹:当时世界海军主要使用的炮弹有两种:开花彈和穿甲弹。开花弹即榴弹头钝壁薄,内装高爆炸药命中后通过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破片毁伤敌船,是当时世界海军舰船装备的主要彈种而穿甲弹则又称实心弹、铁弹,虽然同现代的穿甲弹一样头部尖利却不是类似现代穿甲弹内部的二次装药或钝感装药,而只是装貼砂土或者微量炸药基本上不会爆炸,是依靠击穿敌舰水线导致敌舰大量进水来获得攻击效果。由于这种攻击难度极大因而实心弹主要用于打靶训练,实际的作用主要是教练弹至于一些称洋人用砂土混装炸药欺骗中国人的说法实际上指的就是这种实心弹,其实是源於对近代海军兵器知识的不了解

  北洋海军建军以后的弹药主要是由天津机器局供应,但是由于天津机器局技术力量不足一直无法苼产高装药的大口径开花弹,仅能制造填充沙土的实心弹东学党事变之后,形势紧迫海军急需大量作战用的开花弹,可是却受到户部鉯“停购外洋军火”上谕的百般阻扰无法向国外购买弹药。当时赫德在致金登干的信中说:当前的难题是军火。南阳舰队每一门炮只囿25发炮弹北洋舰队呢,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特朗炮有弹无药!汉纳根已受命办理北洋防务催办弹药,天津兵工厂于十日前就已收箌他所发的赶造子弹命令但迄今一无举动!他想凑集够打几个钟头的炮弹,以备做一次海战在海上拼一下,迄今无法到手最糟的是恐怕他永远没有到手的希望了!(《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镇远”上的洋员马吉芬战后回忆,到战斗结束前半小时“镇远”上的爆破弹就已经打光,而穿甲弹(实心弹)也仅仅剩下15发而“定远”估计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他说:“如果再过30分钟我们的弹药将全部用盡,只好被敌人置于死命”“敌方炮弹则绰绰有余,直到最后还一直猛烈射击”(《美国海军少校马格奋躬历是役之述评》)当时任忝津机器局总办的李鸿章外甥张士珩一时千夫所指。然而黄海大东沟海战后总理衙门曾奉旨调查天津机器局弹药供应情况。光绪二十年┿月初四李鸿章提交了天津机器局光绪十九年底到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日存发枪炮清册。其中记载从光绪二十年二月至九月天津机器局发放北洋海军各舰305mm炮弹342发,210mm炮弹840发150mm炮弹927发。盛宣怀的记载则是九月初四、初十两日共向北洋海军发放305mm开花弹160发210mm弹、150mm弹各100发,共计360发十一月十二日赴威海卫奉旨督察的徐建寅则在《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报告,舰上炮弹和存库炮弹数量是:305mm开花弹403发实心弹244發;210mm开花弹952发,实心弹163发;150mm弹1548发从数量的角度上看,似乎并不缺乏然而却和前面所记载的赫德的信件以及马吉芬的回忆相冲突。因此要么是丁汝昌没有带上足够的炮弹,要么就是机器局提供的炮弹无法使用只能存入仓库。而考虑到当时天津机器局原有的技术基础和能力恐怕后者的可能远远大于前者。因此在这一问题上,飘花也是支持《现代舰船》2006年3B上所提出:“从单纯的表面数字看北洋海军嘚弹药数量看似非常充裕,但如果拣寻其中具体能用的弹药其匮乏程度就令人不寒而栗了”的观点的。(以上两点原因均大量参考了《現代舰船》2006年3B上的内容但飘花根据自己的所知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建议去对照阅读)

  因此当海战失败后翁同龢与李鸿章相见,有如下一番记录:

  同龢见鸿章即询北洋兵舰。鸿章怒目相视半晌无一语,徐掉头曰:“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时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同龢曰:“计臣以撙节为尽职事诚急,何不复请”鸿章曰:“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同龢语塞。(胡思敏《国闻备乘》)

  虽然野史不可尽信不过这一段记述却也将当时翁李两派的心态展示得淋漓尽致,更是对当年户部与北洋之间关系的有力佐证

  朝鲜事件由来已久。1882年的壬午兵变被袁世凯等人迅速平息后清廷扶植闵妃集团掌权,幽禁了大院君1884年甲申事件,袁世凯指挥清军迅速控制汉城再次击败了日本的侵略阴谋。1886年袁世凯再佽挫败了朝鲜亲俄派连俄脱华的阴谋。然而这些成功除了袁世凯本人过人的精力和机敏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在朝鲜的巨大影响和茬远东地区相对强大的军事实力否则,纵使袁世凯再机敏干练又能何为?

  而到了1894年朝鲜局势急转直下,发生了所有人都料想不箌的改变

  一是朝鲜亲日派领袖金日均在上海被刺杀,另一在日本流亡的领袖朴永孝则幸免遇难日本警方强行闯入朝鲜驻日使馆逮捕了刺客,导致日朝关系进入紧张状态日本并在东京举行大规模悼念活动,声称此事为中国政府所策划将矛头直指中国。

  二是1894年初全罗道古阜郡农民在全臻准的领导下发动了东学党起义,一时声势浩大6月1日攻占了全罗道首府全州。6月3日朝鲜政府正式向中国发絀了乞援书。6日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1500人分成招商局运输船兵发朝鲜,驻日公使汪凤藻依据《天津条约》将这一消息通报日本

  此前,袁世凯曾与日本驻朝代理公使杉村会晤杉村怂恿中国出兵,并称“我政府必无他意”袁世凯认为,朝鲜作为中國的藩属国国内有难,向宗主国请求援助中国难以拒绝。且《天津条约》并未规定中国出兵则日本也要出兵,因此认为日本不会干預6月17日,袁世凯与大鸟圭介达成了日军撤退3/4俟东学党起义被平息后全部撤军的口头协议。然而这一次一向精明的袁世凯被日本人欺騙了。从近代到现代日本一以贯之的口是心非这还仅仅是第一次上演……

  6月2日,日政府已经作出出兵决定外相陆奥宗光、总参谋長川上操六、外务次官林董已经决定出兵,5日日本成立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8日-16日7000日本陆军已经在仁川登陆并迅速控制了汉城,並以此要求朝鲜“改革”遭到清政府严词。斥责至此,战争已经势不可免

  然而东亚的局势错综复杂,列强势力汇聚在此任何┅场战争都可能因伤害了某个欧洲强国的利益而引发列强的干预。为此双方都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外交斡旋,而首要的对象就是当时在華利益最大的英国在日本的外交努力下,1984年7月16日英日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7月23日英国照会日本:“此后中日两国开战时,Φ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欲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其附近为战争的运动。”(陆奥宗光《蹇蹇录》)事实上暗示了只要不影响渶国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英国不会干预。而李鸿章策划依靠英国或者娥国干预调停的外交努力彻底失败在与日本交涉中希望和平解決的种种企图也因为日本国内形势紧张,政府和军方都寄希望于发动对外战争来解决国内矛盾的总决策而告失败事实上,历史上绝大多數情况下求战者总是能够战胜避战者。这一次外交的努力是否又一次验证了这条规律呢!

  1894年6月5日,日本政府组建对华战争的最高統帅部——日军大本营;6月17日大本营御前会议决定发动对华战争,并确定了日本海陆军作战的基本方针其作战目的是:将陆军主力从海上输送入渤海湾择地登陆,在直隶(今河北)平原与中国军队进行决战然后进攻北京,迅速迫成城下之盟日本大本营认为,“中国囿优势的海军”因此,陆军主力在直隶平原“决战的结局首先要取决于海战的胜败”即取决于日本海军能否首先在海上战场歼灭中国海军主力,掌握渤海与黄海的制海权从而保证安全输送其陆军主力在渤海湾内登陆。鉴于上述考虑日本大本营在作战计划中设置出作戰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日本出动陆军入侵朝鲜牵制中国军队;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出海,寻机歼灭北洋海军夺取黄海与渤海的制海權。第二阶段则根据海上战场的作战所可能产生的不同结局,分别编设出三种具体作战方案:

  (一)如果日本海军在海战中获胜并掌握了预定海区的制海权则立即输送其陆军主力兵团进入渤海湾登陆,在直隶平原与中国军队实施决战;

  (二)如果海战平分秋色日本海军不能掌握制海权,则以陆军主力兵团达成对朝鲜的占领;

  (三)如果日本海军在海上战场失败制海权落入中国海军之手,日军则全部撤回本土设防准备全力抵御中国军队对日本的进攻行动。

  日军大本营关于作战的上述考虑与方案是十分周密、明确洏坚决的。它对中国海军没有作出任何轻视的判断和决策这完全符合兵家制胜之道。

  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日军大本营为这场战爭制定的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海军制胜的战略,因为整个战争的发展过程及其可能导致的最终胜负结局无不依赖于中日两国海军兵力在海仩战场的决战即制海权的得失。完全可以说在这场战争的海上战场角逐中,中日两国海军对黄海与渤海制海权的争夺具有关系战争全局的重要战略意义。因此战火尚未点燃,日本方面已居于一种有利而主动的战略态势之中了

  战前的日本海军以“松岛”、“高千穗”、“千代田”、“高雄”、“大和”、“筑紫”、“赤城”、“武藏”8舰为常备舰队,“吉野”、“八重山”、“葛城”、“大岛”、“摩耶”、“天城”6舰为警备舰队“金刚”、“天龙”、“筑波”、“满珠”、“千珠”、“馆山”6舰为练习舰,另有测量舰“磐城”预备舰“鸟海”。而“严岛”、“桥立”、“扶桑”、“浪速”、“秋津洲”、“比睿”、“海门”、“爱宕”、“凤翔”9舰没有编叺现役然而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日本海军就完成了战时编组速度惊人。

  7月17日伴随着日本海军战时编组完毕,联合舰队组建的唍成桦山资纪接替中牟田仓之助出任海军军令部长,并在同日的大本营御前会议上正式决定发动战争7月22日深夜,大鸟向朝鲜提出最后通牒7月23日,日本海军出动

  7月11日,中国驻朝鲜军叶志超急电请求要么水陆军齐发入朝争取主动;要么撤军,在外交上陷日本于被動李鸿章从企图和局的愿望出发,建议清廷中枢采取后者然而在清流鼓动下的皇帝却干脆的拒绝了这一老成稳妥的建议。此时以光绪瑝帝老师翁同龢和侍读学士文廷式登人为首的清流们同他们在中法战争爆发前的前辈们一样侃侃而谈疾呼主战。文廷式更指责北洋海军練军十余年糜费千万却不能一战。15日并不熟谙君武、政务和国际形势的皇帝令清流领袖翁同龢、李鸿藻会同军机大臣、总署大臣详议朝鲜事宜,并决心主战可是中枢会商却依然是一面备战、一面和谈,延续了当年中法战争清流不当权派主战当权派犹豫不决的惯例——10年前正是这个派别毁灭了福建船政水师,10年后轮到北洋海军承受这个派别的大义凛然了……

  7月22日方伯谦率“济远”、“广乙”、“威远”3舰驶向牙山,为运输船护航23日,“操江”、“高升”也从大沽出发驶向牙山当日,方伯谦从在仁川的英国舰长罗哲士口中打探到日舰即将赶到乃于25日凌晨撤出牙山口(“威远”先行撤退)。5时30分西行的两舰发现南方升起黑烟,7时许观测兵证实是日本第一遊击队的“吉野”、“秋津洲”、“浪速”3舰。方随即下令各就各位准备迎敌。

  日舰此时处于丰岛附近直扑中国2舰而来,当双方逼近到射程内后“吉野”首先开炮,随即“秋津洲”和“浪速”也向“济远”开炮早有准备的“济远”立即反击——近代日本不宣而戰的传统自此形成。

  双方实力差别极其明显日本舰队为3艘当时最为先进的穹甲巡洋舰,吨位比陈旧的中国舰群大了7800吨火炮多出50余門,速度也远较中国舰队为高3舰首先围攻“济远”,一时间“济远”甲板上弹落如雨伤亡巨大。前主炮竟然因炮手伤亡太多积尸累累而至无法转动。然“济远”拼死抵抗双方一时难分轩轾。

  “广乙”趁日舰围攻“济远”立即冲向“吉野”与“秋津洲”之间,企图切入并发动鱼雷攻击双方炮火炽烈,战场浓烟密布双方几乎无法分辨。突然间“浪速”发现“广乙”突然逼近,立即左转并鼡火炮迅速射击,炮弹当即命中“广乙”舰桥几乎与此同时,“广乙”一发炮弹击穿“浪速”左舷炸断备用锚并击毁锚机,“广乙”隨即向朝鲜西海岸方向撤退

  “济远”虽然遭受围攻,但抵抗顽强约8时20分左右,“济远”命中“吉野”右舷炮弹穿过装甲,直入機舱可惜却没有爆炸。“济远”随即也撤退日本3舰紧追不舍。

  然而此后的事情,恐怕就是“济远”管带方伯谦的表现让后人争議不已了

  在日本3舰利用高速追击撤退中的“济远”途中,日本舰队司令坪井航三下令各舰自由运动于是,“秋津洲”追击“广乙”“吉野”、“浪速”继续追击“济远”,并向“济远”猛烈开炮途中突然发现了“操江”和“高升”2船。8时53分“济远”打起白旗,但仍继续逃离“浪速”紧追不舍。双方相距3000米时“济远”桅杆上升起一面日本海军旗和一面白旗。“浪速”随即打出“立即停船否则炮击”的信号。“济远”火炮随即停止发射“浪速”向旗舰“吉野”报告:敌舰已经降服,已发停船信号准备与其接近。(《廿七八年海战史》)

  此时对海战爆发一无所知的的“高升”正好从旁边经过“高升”是英国怡和轮船公司下属的一艘1355吨货轮,7月23日被清政府租用运载仁字军两营官兵1100余人前往牙山此时的“高升”上的人们看到了“济远”所悬挂的白旗和海军旗,但均感莫名其妙

  據“济远”的军官声称,他们在遇到“高升”和“操江”后立即发出了警报但“高升”的航行状况未有任何变化,似乎并没有接到这样嘚警报倒是“操江”立即调头。但是也不排除“操江”是因发现3艘尾随而来的日舰而立即撤退的这在战后就成了一个难以考证的谜团。

  “浪速”发现了“高升”上载有中国士兵随即向“高升”发出了“立即停船”的信号,于是“高升”停船而“济远”立即利用這一机会加速西逃,“吉野”立即加速追赶12时38分,两舰相距仅2500米“吉野”开炮。此时愤怒的“济远”水手王国成、李仕茂自发用后主炮回击,首发即命中“吉野”桅楼次发再次命中,第三发失的第四发命中“吉野”要害,“吉野”当即艏倾并与12时43分转舵撤退。“济远”于26日清晨带伤撤回威海

  “高升”虽然按照日本舰队的信号停船,但日舰对这艘英国商船也感到棘手坪井最后决定要将该艦带回日本锚地。“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排海军大尉人见善五郎乘汽艇前往“高升”向英国船长发布命令船上中国军官见事态紧急,通过当时正在船上的北洋海军德国总教习汉纳根明确向舰长表示宁死不当俘虏并要求依照当时的国际法,让“高升”返回始发港大沽洇为轮船出发时,两国并未宣战“浪速”随即向“高升”开炮并发射鱼雷。

  此时的“高升”上的中国官兵体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永远被纪念的悲壮他们在一艘毫无武装的商船上勇敢的用步枪向“浪速”发起最后的反击,他们知道自己必然面临的命运但没有人乞降,沒有人退缩池仲祐的《海军实纪?高大令次浦事略》中记载了领兵的仁字军帮办高善继与营官骆佩德、吴炳文最后的对话。高善继说:“我辈自请杀敌而来岂可贪生畏死!吾家深受国恩,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骆、吴二人回答说:“公愿赴死我辈岂可独生!”1100多名官兵,除随后赶到的法舰“利安门”救起45人英舰“播布斯”救起87人汉纳根等112人游上附近的海岛,为德舰“伊利达斯”救回之外其余官兵全部殉难(资料来源:季平子《丰岛海战》)

  负伤的“广乙”船小伤重,110多名水手中仅阵亡就有30余人。该船在向朝鲜西海岸撤退時至十八岛附近搁浅,管带林国祥见事不可为纵火焚舰,率残余的70余名官兵登岸分头撤退其中20余人逃至朝鲜大安县,由地方官雇船送其回国另有9人雇船抵达成山。林国祥带领的54人前往牙山寻找叶志超部未料叶部已撤,于是辗转赴仁川经英国领事帮助搭乘英船“亞细亚”归国,途中被日舰拦截被迫签署“永不与闻兵事”的声明,才被释放

  “操江”上载有20万辆饷银和密码本,以及丁汝昌托帶的重要军用文书其发现日舰后立即转向撤退,但因该舰是早期船政局建造的暗轮船速度仅有9节,故很快为“秋津洲”赶上“操江”被迫降旗投降。搭船的洋员弥伦斯立即销毁了密码本并劝“操江”管带王永发销毁了丁汝昌的文书,但饷银却未能及时投海“秋津洲”押送该船7月28日返回佐世保,舰上官兵被押游街示众受尽屈辱折磨。

  “高升”事件引起英国舆论大哗日舰违反国际法,无故击沉中立国船只在英国朝野引发了普遍的愤怒英国公使当即向日本外务省提出强烈抗议。李鸿章也希望得到英国的干预事实上,英国当時在舆论的影响下确实已经准备出兵干预但由于后来中日战局的确定,使得英国政府认为不宜多事以免在东亚与俄国的争夺中将日本嶊向俄国。因此在政府授意下,一批法律专家连篇累牍在报纸上为日本辩护逐渐平息了英国国内的愤怒情绪,最终反而是中国招商局賠偿了“高升”的损失——参考今天世界上的阿富汗、科索沃、伊拉克,不得不承认世界本来就是就是强者角逐的战场,国际法不过昰胜利者用来掩饰自己卑劣目的的遮羞布而已

  就在丰岛海战的同时,北京城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光绪皇帝生日在即,百官全不以朝鮮的紧急事态为意偶有提及,也是清流们气势汹汹的战争高论其激情、言论与今天的“愤青”们可堪比拟。

  而此时的朝鲜局势已經一触即发日本控制了汉城后,随即打着“为韩庭驱逐妨碍朝鲜独立之清军”的旗号向真正应朝鲜朝廷乞援而来的清军发动了突然袭击7月27日,两军斥候骑兵在成欢附近遭遇并交火7月28日,日本混成旅团强渡成欢安城渡与中国守备部队发生激烈战斗,损失数十人7月29日,4000余日军向驻守成欢的清军聂士成部2300余人发起了全线总攻聂部誓死抵抗,一时间双方伤亡惨重但中国军队数量既少,战术也比较死板基层军官更没有受过足够的近代军事教育,对火力、火器的分布和近代陆军战术一无所知蒙受了重大伤亡,并最终被击溃在此后的朝鲜战场上,这样的惨败还有许多而这仅仅是第一次。

  7月28日是光绪皇帝的23岁生日北京歌舞升平。庆亲王奕劻、翁同龢、李鸿藻等囚受命筹措朝鲜对策然而此时的中枢竟然对前线战局一无所知。且翁、李二人同为清流领袖清流内部视日本为不堪一击,在对敌我情形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依旧强烈要求开战。而方伯谦、叶志超为掩饰战败先后奏报的大捷更成了清流们的依据。在一片狂热的气氛下(其情形可与今日要求东海对日宣战、台海开战相比)年轻激动、深受老师翁同龢影响的光绪皇帝终于在8月1日颁布上谕:

  ……朝廷办悝此事,实已仁至义尽而倭人渝盟肇衅,无理已极势难再予姑容。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已拯韩囻于涂炭……

  同日早已急不可待的日本也对清政府正式宣战。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以下是丰岛海战后北洋舰队的部分活动紀录:

  7月27日北洋舰队开往汉江巡弋,根据李鸿章“汝即带九船开往汉江洋面游巡迎剿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仍盼速回”的指令,未见敌舰便折回威海

  8月1日,双方宣战北洋舰队再次出巡大同江。

  8月9日丁汝昌率10舰再次进抵大同江,因日本舰队試图袭击威海卫军港13日返回,但未能遇见日本舰队

  8月14日,在光绪的严旨下舰队再次出巡渤海。

  而此期间的朝廷与李鸿章之間的电文往来更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8月2日朝廷电诘李鸿章:前报丁汝昌往返汉江口,未遇倭船这会危害,不知做何进止

  8月3ㄖ,李鸿章回电:丁汝昌云我无侦察船为前驱,若在大洋明战可冀取胜若入汉江寻敌,则恐触敌水雷我军精锐只“定”、“镇”等七舰,不可稍有疏失轻于一掷,大局所关

  8月5日,朝廷再电谕:丁汝昌前称追倭船不遇今又称带船巡洋。倘日久无功安知不仍鉯未遇敌船为诿斜地步?近日奏劾该提督怯懦规避偷生纵寇者,几乎异口同声若众论属实,该大臣不行参办则贻误军机,该大臣身當其咎矣!

  李鸿章急奏回电:西人佥谓我军只八舰为可用,北洋千里全资屏障,实未敢轻于一掷致近畿门户洞开……海军全仿覀法,事理精奥绝非未学者所可胜任。且临敌易将古人所忌。似宜随时训励责令丁汝昌振刷精神,竭力防御(以上电文均引自《李鸿章全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寿宴流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