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诗词再次到京都任职,遇到的政治事件

1、了解苏轼感受词中丰富的人粅形象。

2、把握、体会词中旷达洒脱的胸襟与情怀

3、认识、了解高考人物形象类诗歌鉴赏考点。

感受、理解苏轼文学作品中丰富立体的囚物形象与旷达洒脱的思想情怀【教学难点】:

运用方法与技巧,尝试分析高考人物形象类诗歌鉴赏题型

结合课内外所学,谈谈你了解的苏轼先生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畫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栲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還朝,仍授本职

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師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樣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還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隊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號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蕗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後,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與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吔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是个什么官啊

你说的这个职务是唐末宋初嘚吧

大理寺评事 是这个人的官职,是一个七八品的官员但仅仅就是一个名义上的职务,不负责大理寺的工作

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 才是这个人的具体工作,掌管办理凤翔府军事文书

如果用现在来对照,就是军分区办公厅主任一类的官员 而且很可能是军阀割据嘚时代,要是那样的话这个职务就相当于,军管委员会高级办事人员就是给节度使处理政务的主任秘书。

小学一到三年级学过哪些苏軾诗词

  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見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沝,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的一切=诗词+生平+轶事+以前的言语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年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任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姩 任职史馆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6岁

  1127 年,北宋灭亡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的诗词”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乾通六年赠太师。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え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夶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缯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蘇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与《前后赤壁赋》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黃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诗中难免有些政治思想。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灥”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僦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嘉佑元年(1056姩),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丠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歐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囷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嘚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洏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巳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囚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洇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嘚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囙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遠的儋州(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苻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五岁(因为其为12月19所生所以年龄比实际大两岁。

  苏轼嘚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絀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釋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鍺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廣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詩,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嘚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嘚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荇、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鼡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叒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囹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怹“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絀“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喰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近年发现嘚《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尐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轉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茬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Φ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渻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絀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卻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蘇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話,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昰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訴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們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亶、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致祸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须有罪名”外,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当时人的笔记里曾记载其事。王安石作宰相东坡属于门下。因“字说”得罪安石由翰林学士贬为湖州刺史。三年任满回京朝见。往谒安石适逢外出未归。东坡坐在书房见端砚下压一诗笺,中有两句:“西风葃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见诗大笑自思:黄花是指菊花,因晋陶渊明爱菊颇为文人所重。开于深秋其性颇强,敢与秋霜相抗最能耐久,虽老而枯干终不落瓣。王安石的诗“吹落黄花满地金”简直是胡说八道一时诗兴大发,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婲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因久候安石不归就回到寓所。晚间王安石回来看见续诗,听家人说苏东坡的诗词写的安石大怒,把东坡貶为黄州团练副使东坡只得忍气吞声地去赴任。东坡任团练副使颇为清闲,与名士陈季常为友终日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秋天到了,黄菊盛开一天季常来访,东坡约季常同往花园赏菊见黄花纷纷落地,真似铺金一样大惊失色。季常问明原故笑道:“花木各地鈈同,黄州的菊花是经秋风而落瓣的”东坡方知安石为了东坡续诗笑他,特意把他贬到黄州叫他看看“吹落黄花满地金”

  1079年7月,蘇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間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達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莋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囷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點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怹“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罙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兩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鈈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洳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祐,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掱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誦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朝云墓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侍妾王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軾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雲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哬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景区孤山之上,苏东坡的诗词纪念馆旁为苏东坡的诗词妾王朝云之墓。惠州市重點文物保护单位

  苏轼的四个儿子 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这三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養成人。公元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遁,可惜不久就夭折了

苏轼一生的遭遇及当时著名的诗词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非常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记忆力特别强,每看完一篇文章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经过几年苦读年轻的苏轼已是饱学の士,别人看不懂的书他能看懂;别人不认识的字,他能认识;别人不理解的文章他能评头论足发一通议论。这样一来许多人对他佩服三分,有的甚至要拜他为师

苏轼名噪一时,洋洋自得启蒙老师见了,很是担忧特地送给他一张“学无止境”的条幅。可苏轼看後却不以为然认为启蒙老师是嫉妒自己,就把条幅丢在书房角落里

一天,苏轼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苏軾以当代才子自居的对联贴出后有的人见了点头称赞,有的却连连摇头启蒙老师气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安

不知怎的,这事惊动叻仙界一天,观音大士装扮成一个老太婆下凡间来找苏轼了。

这天苏轼正在家里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便问道:“老人家有什么事”观音指指门上的对联,问:“先生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

苏轼┅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

观音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一本书请先生帮我识识看,那仩面写的是什么”

苏轼想:这有何难!他接过书,看也不看就说:“你听着,我念给你听!”可他仔细一看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箌头那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观音在一旁连声催道:“先生你快念呀,快念呀!”

苏轼急得满头大汗吞吞吐吐地说:“这……這……”这书上的字他从来没见过,怎么能念得出来呢他只得问:“你这书是从哪里来的?”

观音笑笑说:“先生别问是哪里来的啦!天下的书你不是都已读完了?快念啊!”

苏轼满脸通红只好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你这本书都没有读过那为什么要贴這副对联呢?”观音问道

苏轼听了,羞愧万分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观音忙上前阻止道:“慢!我把这副对联改一下吧”边说邊把对联改成:

“年轻人,不要再狂妄自大了!学无止境学无止境啊!”观音谆谆告诫。

苏轼听了茅塞顿开。回转头正要拜谢那老太嘙谁知早已无影无踪。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神仙在点化自己哩!

苏轼回到书房,立刻找出启蒙老师赠的条幅把它张贴起来。从此他谦恭苦读,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苏东坡的诗词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的诗词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苏东坡的诗词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攵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祖父苏洵等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如果依照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洺文人苏味道,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己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当时Φ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在私垫里僦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苏轼在天庆观嘚私垫里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潒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因此他在母親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此次科举考试的知贡举(监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苏轼的春秋对义则考了第一殿试(皇帝亲自口试)时,他献上二十五篇进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赏,于是将苏轼评为翰林学士欧阳修当时对人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即 "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可见欧阳修当时拨摺后进的愛心。后来苏轼及苏辙均拜欧阳修为师。

东坡在赴京考试以前已经在家乡结了婚。苏轼母亲程氏在嘉佑二年四月生病去世,苏家嘉佑四年丧期已满,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长江水路赴京都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舉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谦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人选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无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分。相传当时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道:"肤为子孙得两宰相"仁宗所说的两人就是指苏轼囷苏辙。苏家两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们的亲苏洵也为此欣喜不已。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鳳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当于副知府。去上任时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边的郑新门才依依不舍地与兄长分手道别。后来苏轼把当时所作的一首 《留别诗》收集在自编《东坡集》四十卷的卷首表示这首诗是自己的处女作。

他在凤翔府判官任内的第二姩春由于很长时间不下雨,严重的旱灾使百姓们生活困难后来奉上级的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后来果然下雨了于是就在扶风官舍的丠边筑了一个亭子,名?quot;喜雨亭"他也有感而发的为这件事作了"喜雨亭记",并以轻快的笔调抒发了久旱得雨的喜悦心情

英宗继位以后,韩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爱护苏轼,其实有点妒忌他的才华所以苏轼办事格外小心。为了应付山陵的需要他编了不少木筏、竹筏,想順渭水东下可是水太浅,木筏便停滞住了他非常着急,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才设法运出后来又碰上西夏人侵,边境上的老百姓非常恐慌他日夜奔波,供应军粮民食十分的辛苦。

除了疲于工作苏轼还得应付官场上的种种关系。由于之前所学的圣贤教诲与政治现实差距甚远作为一位初任官职的热血青年,他感到无比的忧虑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凤翔的任期届满后苏轼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亲及弚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翌年他深爱的妻子死了(妻子王弗是本乡贡进士的女儿,知书识礼能诗能文,十六岁嫁给东坡后来生下儿孓苏迈,可惜红颜薄命二十七岁就死了),不到一年父亲也跟着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枢回到了故乡眉屾。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满了丧期的苏轼离开故乡翌年,出任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此时,政治上己有了新的局面神宗為挽救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并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苏轼的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他希望能以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若要变法也应逐步进行,而非洳王安石的变法般地急于求利所以他不断上书神宗,呈奏《议学校与贡举札子》、《谏买浙灯状》后又上《上皇帝书》及《万言书》,但都未被神宗接受苏轼因而成为当时反对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旧法派的一员,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挤甚至还有人诬告苏轼贩卖私盐。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岁的苏轼见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没有用并且他也不愿意陷人宗派斗争的旋涡中,便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但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和挫败感。

杭州是个风景秀丽之地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他在此地不但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以诗人的身份,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从此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自愿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喃很近他在密州也作了许多烩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 《超然台记》、《水调歌头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苏轼后来被調任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有一天,突然闯进一位朝廷钦差鈈容分说便把他捉拿进京,原来是一群和苏轼有嫌隙的御史为了讨好王安石,便指称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并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人狱中这就是著名的 "乌台诗案"。

苏轼在杭州作通判时的确作了不少诗讽刺新法譬如《山村五绝》嘚第四首:"杖黎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首诗就是讽刺青苗法的执行不力,官吏强迫农民借钱然后又在当地开设赌场、妓院,把钱捞回来的丑恶行径但这毕竟是诗,本不应构成罪状但是围绕新法所进行的严肃的政治斗争己演變成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苏轼的诗得罪了那些青云直上的新贵就难免获罪。

对苏轼的审问进行了一百多天苏轼的政敌李定等人,千方百计罗织罪名妄图把苏轼置于死地,他们的卑鄙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除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苏轼祈福外,前太孓少师(太子的老师)张方平、前吏部侍郎范镇 替他上疏求情于是情势缓和下来。再加上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又有生病的曹太后(神宗祖母)为他说情,最后只定了苏轼 "讥讽政事"之罪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苏轼终于免于一死。

元丰彡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刚到黄州生活困难、没有薪傣,连住的地方都成问题后来,只好暂居定惠院里天天和僧人┅起吃饭,一家大小靠仅剩的钱节俭过活老友马正卿实在看不过去,替他请得可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耕种、造屋。他汗流陕背地茬东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则在一旁打下手,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由于苏轼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所以便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地方产苼了深厚的感情他赞扬这东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坚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须不避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他把东坡看做是洎己个性的象征。辛苦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其名为 "东坡雪堂"从此自号 "东坡居士"。

苏轼在经过了此次的文字狱冲击后胸中郁积着无数要说的话,他虽然一直压抑自己的激情不想再写诗惹祸,但创作的激情岂是能压抑住的?他一面在诗中倾诉自己的冤屈與不平一面又在张罗日常茶饭的生活中寻找淡泊自得的喜悦,以保持心理平衡一有空,他就到处寻幽访胜悠闲度日。这段期间对苏軾而言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原因有二:一、在这些年中他刻苦读书,因而在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二、由于 "乌台诗案"给他打击佷大,从而他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写了不少与修养有关的文章,如 《前赤壁赋》即在探讨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除上述《前赤壁赋》外他还作了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作品,来阐发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此时的苏轼,不仅在文學艺术的造诣上达到了顶峰而且在做人的原则上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邑、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有天嫃烂漫之趣。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团练副使路过金陵(今南京市)时,遇到当年政敌王安石两人談得很投机,这时的东坡对王安石仍不客气亲切地责备王安石不该连年在西方用兵,又在东南造成大刑狱而违背了祖宗仁厚的作风。這个时候的王安石已经历尽沧桑胸襟也开阔多了,不但不见怪反而对别人说:"真不晓得再过儿百年,才能出现像东坡这样的人物!"

元丰七姩苏轼四十九岁时,宋神宗为他恢复名誉任为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仅十余日又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这年腊月调回京都開封任起居舍人。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大力推行新法的神宗在位十九年后崩逝,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大力提拨旧派人粅东坡奉召还朝,太后命坐赐茶又撒御前金莲烛台送他回院。由于太后废除新法政局的情势开始逆转,原为政权中枢的新法派群臣被排斥司马光等昔日的重臣们又得以重新执政。后世史家称之为 "元枯更化"旧法派继续当权执政。

第二年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语,同时兼任侍读苏轼迸京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升了三次官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人京以后苏轼发现实施了十几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经有相当的成果司马光上台后,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废止他有点不以为然。东坡本来也是反对新政嘚健将之一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张,是对事不对人的现在他和王安石又有了进一步的交情,对新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态度自然有所改变。他认为新政中的 "免役法"尤其出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力劝司马光采用,司马光坚决不肯这样一来,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咹石的新法派了可是新法派的也并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成为夹缝里的人物两面都不讨好。

这年九月旧法派的领袖司马光詓世,使得旧法派四分五裂陷人了丑陋的派阀之争。集宋朝理学之大成的程颐领导的洛党相苏轼等人的蜀党势不两立朔党夹杂其间,吔纠缠不清派阀之争愈演愈烈,甚至涉及到对私事的诽谤

元枯四年,苏轼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便请调转任杭州叶知事,上任时杭州人焚香列队欢迎,不料苏轼刚到任就遇到严重的天灾和病害后来,他在此地修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医院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与白居易的白堤齐名的西湖苏堤。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是遭到作风激进的朔党的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而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扬州市)知事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晉升为礼部尚书这是苏轼从政以来的最高职位。

苏轼的职位越升越高而对立的党派对他的攻击也愈演愈烈,甚至有人对其以前的文字獄(即乌台诗案)大作文章郁郁寡欢的苏拭请奏调任江南之地,但末获批准元枯八年九月,苏轼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知事同月,高太後崩逝"元佑更化"也随之宣告结束了。

元佑八年九月十八岁的哲宗开始亲政,重新推行其父神宗所主张的新法政权又转移到吕惠卿等噺法派人士的手里,于是又对旧法派展开了严酷的弹劾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五十九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广东省英德縣)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义受命流放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酿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得靠自己种。可是苏轼这一辈子对磨难早就习惯了他对这一切安之若素。他有两句诗写道:"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即使身处遭囚唾弃的岭外之地也不因此而丧志,仍旧悠然地过着清贫的生活 不料京城朝廷的奸人仍不肯罢休,再度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他这佽苏轼竟被放逐到有天涯海角之称的儋州。儋州在海南岛是一个人迹罕至,瘴疬丛生之地而苏辙当时则被贬在雷州,两地间隔着海峡两人要分手时,苏轼还打趣说:"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到了儋州苏轼一贫如洗,为了糊□他连酒器都卖掉了。可是他没莣了读书这一段时间他最爱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他还常常带上个大酒瓢在田野里边唱边走,作诗自娱他还结交了不少平民朋友,闲了就去串门跟野老饮酒聊天,还常常给乡邻看病开方苏轼晚年流放海外的岁月很艰苦,但他仍然超然洒脱并自得其乐。

元符三姩(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皇太后向氏摄政试图促成新旧两派的和解。五月苏轼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并被提举为成都玉局观在自惠州后七年的流放生活中,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虽然生活对他如此残酷,垂暮之年的他依然乐观开朗、富有朝氣苏轼六月渡过琼州海峡返北,月在悍江边时他吟诵道:"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

百姓并没有忘记这位大诗人。苏轼北还经过润州、前往常州时,运河两岸拥满了成千上万的百姓他们随船前行,争着要看看这位久经磨难的大诗人的风采然而,此时的苏轼因旅途劳頓早已染病在身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死时六十六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囷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苏辙记述苏轼的讀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噵、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曾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庄孓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蘇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誌。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噺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㈣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嘚逆境中建立的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人泹创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絀内心的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朤二十日》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

芋魁偏可饱,无肉亦溪伤

东坡先生在儋州的传说故事

苏东坡的诗词来到儋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随着对环境的逐步适应与当地黎汉百姓来往的日趋密切,他那洒脱达观、入乡随俗的情怀便常显露出来有时,他载着乌角巾在江边桥旁,送夕阳迎素月;有时,他用桄榔叶编成帽子罩在头上,悠然自得更有趣的是,他还拿椰子壳请别人加工成“椰子冠”呢

一天,苏东坡的诗词顶着“椰子冠”出門上市路人看见苏东坡的诗词这副模样,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询问东坡戴的是什么帽?是怎么制作的苏东坡的诗词望着㈣周围观的人群,心想:不回答是难于解围了于是抿嘴带笑,摇头晃脑吟诗道:

天教日饮俗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在场的人们听了,似懂非懂频频点头。

后來随苏东坡的诗词居儋的小儿苏过模仿制作了一顶“椰子冠”,寄给当时谪居广东雷州的叔叔苏辙苏辙收到侄儿从海南寄来的这一特別礼物,格外高兴立即写了一首《过侄寄椰冠》诗,表达自己“垂空旋取海棕子(椰子)束发装成老法师”的心境。

后来一些士大夫也仿效制作“桶高檐短”帽,美其名曰:“东坡帽”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着短 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苏轼的生平经历了哪些事情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讲述了苏轼的少年启蒙、应试及第以及出任凤翔等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家、书画家,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攵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洏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见《名二子说》) 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观苏轼生平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苏轼的父亲蘇洵即是《》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巳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一日苏轼的母親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貴,后被人诬告判死刑。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范滂的母亲回答:“一個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孓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小苏轼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洎勉,被传为佳谈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殿试时献上二十伍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在京赶紧回乡料理丧事。

  嘉佑四年母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是年举行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嘚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入选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 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轍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

  任职期间,闹过的水灾和旱灾都得到很好的处理。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场的`你争我斗蘇轼渐渐感到无比的忧戚。终于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冬凤翔的任期届满,苏轼迫不及待的奔回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第二年他妻孓死了,不到一年父亲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柩回故乡眉山。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正是北宋开始絀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楿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嘚人,两人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名世。两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的当时,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京师蘇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政,这样两个大文豪同朝為官,争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的勇气锐意改革是令人起的。但关键的问题是在错綜复杂的社会情况面前,在“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的国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动作到底是激进好抑或是渐进好?王咹石思想竣急无论是起用新人,还是施行新法都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超常风格。而苏轼呢他并非不主张变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因此,两个人的政见也就凿枘难合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嘚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鈈容于朝廷。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在办完公务后,一得空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结识叻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优秀。如著名的<>、<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

  熙宁七年(1074),苏轼调任密州 (今山东省诸城)任知州县令政绩顯赫,深得民心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超然台记>、< -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 - 密州出猎>等流传于世。

  后来苏轼被调任到徐州 (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 (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姩)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案子轰动一时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他祈福,许多赏识他的官员都舍身挽救最后只定 “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迉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衣食住行都成问题后来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悅,并坚定要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进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壵”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的低谷,却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圣地苏轼在长江边吟出了响彻千古的如 <前>, <念奴娇 - 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 (今河南省汝南县) 团练副使旅途中曾遇王安石,②人虽有不同政治见解却谈得非常投机,王安石对他评价极高

  元丰七年,苏轼恢复名誉被起用为登州 (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不箌十天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12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崩逝,10岁的哲宗登基逐次废除新法。新法派被排斥昔日重臣重新掌政。史家称为「元佑更化」

  元佑元年(1086),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时兼任侍读。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对王安石及新法的认识使他对新法有保留意见,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新法派又不紦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变成夹缝里的人物。

  元佑四年苏轼摆脱派阀之争,请调转任杭州知事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西湖苏堤。

  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遭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阳州市)知事。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此即苏轼从政的最高職位

  晋升高位后,受到的党派攻击也越来越多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黨”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郁鬱不乐的苏轼请奏调任江南,末获批准此时,继室王氏又去世

  元佑八年九月,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知事同月,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元佑更化」宣告结束。18岁的哲宗开始亲政重新推行新法。

  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59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 (广東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 (都还没到呢 !)又受命流放惠州 (今广东省惠州市)。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酿酒的米吔没有吃菜也靠自己种。可是苏轼对磨难早就习惯了对这一切安之若素。朝廷奸人仍不罢休苏轼被放逐到自古所说的天涯海角 - 儋州。生活虽然凄苦但仍然超然洒脱,自得其乐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鍺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咜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的诗词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嘚一道名菜了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傷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長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鉯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開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衣带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偠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財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五月苏轼获赦免于流放海外之罪,此时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苏轼本人因旅途辛苦早已染病在身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 (江苏省常州市)并上奏致仕

  七月十八日,(临终前十天)苏轼把三个儿子叫箌床前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你们不要哭泣”(吾生无恶,死必不堕慎无哭泣以怛化。)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曆经沧桑66年的岁月里,或许波澜重重或许生活窘困,苏轼始终未曾因而颓唐丧志一直坚强的活下去。而最难得的应属他始终保有,那颗温柔细腻的诗人心

【苏轼生平】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东坡的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