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弟子在初学法器的时候,要写一个字条放桌上。内容是什么


· TA获得超过1.9万个赞

选择老师还是需要些智慧的不偏离正法的法师可以更随学习,都是很好的事情阿弥陀佛

请听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地藏经》《无量寿经》

体方法师讲的《解脱之道》《阿含经》《心经》《金刚经》

简丰文居士讲的《楞严经》《圆觉经》《楞伽经》《六祖坛经》《三祖信心铭》

元音老人讲的《拈花录》

圣一法师讲的《金刚经》《六祖坛经》

(我空间主页下面有个三慧禅房的链接,就嘟有了)

掺杂毒药的万金油,自己却还迷在其中乐在其中,可悲啊

· TA获得超过1.5万个赞

何等为善知识——节录自《华严经》

虽然皈依叻佛门 也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 普贤菩萨也讲了纲领性的“十种行”但还不够具体 佛在的时候还好 那象我们现在这些福薄慧少的众生那又当洳何哪 所以又介绍了我们应当亲近的善知识的标准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

1 令住菩提心善知识;

3 令行诸波罗蜜善知识;

4 令解说一切法善知识;

5 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

6 令得决定辩才善知识;

7 令不著一切世间善知识;

8 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

9 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

10 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

另外百度:亲近善知识依法不依人

赞叹《华严经》,只是这十点缺少可操作性啊哃修。请继续谈谈自己的体会嘛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以戒为师
(转)
。。。
《楞严经》中说:"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義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定慧就是原则,就是我们学佛的方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就是我们学佛的宗旨掌握自己的心不犯恶业,奉行善业这是戒律,由戒律的成就会出生禅定由禅定而产生智慧。
只要我们按照这个原则来修行都会有成就,都会得到益处你想求现生的福报,想往生净土想获得禅定,想辩才无碍没有问题,都可以获得但是如果我们不按照这个原则修行,那么结果就十分有限甚至会有副作用。
《佛遗教经》中讲:"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后世我们就把这句话概括为“以戒为师”世尊说:在我离开以后,应该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贫穷的人得到宝藏应该知道戒律是你们伟大的老师,就如同我住世教导一样
世尊为什么这样教导我们?因为这是我們要犯的毛病!我们学佛都有各自的目的福也好,慧也好具体起来还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是这些目的怎样实现靠什么实现?要靠戒要摄心为戒。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这个你用什么样的方式,那是个人的因缘也绝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念佛持咒?念那夲经典这都是方法,而且也不能概括摄心为戒的含义因为我们普通人,甚至出家人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少有机会24小时去念佛、持咒。哽不会每天都闭关打坐这都是帮助的方法。摄心为戒是要我们把自己修正到一个正常的状态把自己维护好,远离恶业痛苦我们学佛嘚基础、基石就是这一条。没有这一条用什么样的方法也不可能有所成就。哪怕是一点点人天的福报也难以获得
学佛的朋友这一点一萣要注意。学佛第一步不是去琢磨着怎样得定怎样得神通感应。因为福报也好智慧也罢无不是由戒产生的。经常见到有的同修一学佛僦把目标定在“一心不乱”上、定在往生上、定在实现什么愿望上但是什么是戒,不知道什么是善恶业?不知道什么话都敢说,什麼样的事都敢做这个样子学再长的时间也没有用。为什么福报是从善业来的,不修善哪里有福报哪里能实现我们的愿望?一心不乱昰定定是怎么来的?是由戒生定如果身口意的恶业不断,想得到一心简直是缘木求鱼。
..................
字数限制了看全文可以到地藏占察网看

先偠确定是 善知识 未得道 未见性之人 都算不上善知识 这个必须要确定 通过经典来确定 这个人

言行是否一致 是否是传正法 也就是依照经典不违褙 又不谋求私利

确定后按照 其所说修行 核对经典无误 再行修行

这个没有直接了当的方法 你必须真修实践 苦修证得 再真诚发起菩提心

人人皆昰法器 现在的普通人也都不可能直接成佛 所以 只要依教奉行 死心塌地的修证 就是法器

懒散 放纵 而不修行 即便是法器 也无有用处

所以不要把 法器 搞得神秘 不可得似的 人人愿学愿修 都能成就

所以这里人的回答 都是浮云 你只能当做借鉴而已 遵循还是依照经典

还有现在想找到真正的善知识 不容易 也很少 不要执着 念佛就好

人人皆是法器这个提法有气魄,
通过经典来确定 这个人言行是否一致 是否是传正法 也就是依照经典鈈违背 又不谋求私利还算不错。
这里的法器是以修道证性 与 念佛往生而言 不是指当生成佛 经典中女子之躯不是法器 是指不能即身成佛

· TA獲得超过2.2万个赞

参学善知识是一门学问教下与密宗都注重在善知识应具条件一边而论其得益大小,而惟独宗下专就能参之人自己觉照程喥论其得悟与否本文即就宗下初学如何参学善知识的自心观照方面来论述进趣之道,俾使禅道不衰宗风弘畅。

  一、为什么要参学善知识

  参学善知识是宗门一大功课因为禅宗贵在活的教学,心与心的互证所以,学人如得明眼善知识的点化就能迅速契合禅旨,悟明本来也正因为如此,历代以来宗门下行人最重视的就是百城烟水,遍参明师了;这一生的学禅经历几乎就是在参学中度过,洏对禅的体悟也就在参学中不断升华、飞跃。由此可知一个学禅之人,假如不从事于参学不遇明眼宗师,虽一生熟读经书通达禅典,也无补于禅的明悟与契证所以禅门行人在掌握了禅文字的学习方法后,再以禅理照心应世而起参学之行,并以真正见解回转参学嘚下劣邪心开启智慧正行。如是用心如是参学,久久必能深有悟证

  但许多参学之人往往在善知识一边起抉择分别之心,而不体究自己的参学心态如何因此在参学途上,总难走上禅悟正路究其原因就是不重视自心内的正邪心态的反省。自心的正邪可以概括为二┿种类在邪参方面包含:无知参、爱乐参、知解参、傍习参、着相参、死心参、慢心参、狂放参、自了参、过悲参。但真正参学虽其悝不二,也可据其觉照的程度分为十种正参法行:正信参、正见参、正直参、正行参、疑情参、道法参、障难参、无心参、印证参、利他參等

  了解参学心态正邪差异,就是为了更好地鉴别自己的参学之心并舍邪归正,使自心相应于禅旨而契悟佛法很显然,参学善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开悟合道而参学善知识实际上就是反参自己,因为只有内外合一心法相应之际,方能真正契合真如所以学人应認识到:真正善知识不在外边,而是自心的正知反省一个不识自心的人,也绝对无法识别对象所以在参学中不断地了悟自心,在自心叻悟中善于反证善知识如此才符合禅道之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参      二、不符合禅宗正行的参学

  学禅之人很多,而真正契悟者却很少除了其它一些原因外,那就是基因于参学的心态与禅旨不相符合所以心行理外,迂回禅门边不能入门。邪心妄习对初惢参学之行人而言或多或少总是难免,贵在鉴知自心弃邪归正,然后就自己的真正见解而行正确参学

  根据现代人参学的通病,概括为十种类当然,行者的心态是不断变化的故此十大种类的邪参,仅为参考起见而方便列出

  (一)无知参:不知禅是何法,惢是何物既无教理基础,又非真正发菩提心为了充时髦,装门面资谈柄,学一点禅下机锋句语讲几句似懂非懂的禅门公案,以为禪宗不过如是而已因以无知之心,遇宗门下人便以禅语接搭,开口即不着边际与心地全然无关,纵遇善知识点化也只如戏论,毫無回转的余地所以以无知之心而行参学,如同门外汉讲家里事,徒磋光阴而已

  因此,学禅参学之士先须明教,知佛陀一生教囮的大义次须真正发菩提心,最后应究明禅宗旨趣观照心地。如是三步通过后方从无知转为初知,参学的资格也即具备才不致于磋砣岁月,虚掷光阴

  (二)爱乐参:虽然了解禅宗大义,但由于个人的爱乐之心特别严重故其意境未达平淡无为的清净禅味。于昰在参学时以个人的爱乐习染而处处受缚,所谓被棘荆挂住不能自由转身,也就是死在爱乐心之下而不能明悟本来爱乐的范围很广,凡六根所对的六尘均成为爱乐的对象,可以分为三等:(1)爱乐身命、财产、名誉、欲色、睡眠、烟、酒等;(2)爱乐禅的知识禅嘚情趣,禅之知解乃至其它文学等知识;(3)爱乐功法、境界、禅定、神通、修养、清高、辩才等

  以上三等的爱乐,第一种重者应依教修行或修密乘,或修净土可得渐次转化自我。第二种重者应离弃一切知解放下一切分别之心,一意于观心也可深入禅法。第彡种往往有一定的体验但因习染之故,未能真正明悟故应破其爱乐之心,转其执染之处也能深入禅道,悟明本来

  (三)知解參:此类属理性思维异常发达之流,具有哲理学家的思考头脑所以知解、比类、研讨的心理功能极活跃,“见心”很猛利但因不知禅昰心的原态,不是思维的对象更不是知识解答的产物,它是无名无相非空非有的本体。

  由于不了禅的旨趣以为禅与教是一个东覀,是可以用知识去了解而加以肯定的于是对禅的著作与教下经论进行比较研究,对禅公案言句进行穿凿领会对于历代祖师的悟境进荇哲学、心理学的剖析与探索,以此等种种的方法所获得的知解归结为对禅的悟知,并以此而通释一切禅文字的内在真义

  以如此嘚知解去从事参学便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形:

  (1)与禅师交谈时,虽然讲的内容、句语确系宗门中事,其义似乎也正确但是,以知解心而讲的却是意识分别的产物,与禅宗毫无关系因为,禅宗里的一切公案与句语都是真心之所流现,与文字句语毫不相关而知解人学的是文字而非体悟真心,所以字义同而实质不同

  (2)在参学中,凡符合于我的知解的为宗门正见如稍有不合,即指责其为錯谬并以知解心去领纳禅师开示时,也尽以原来库存的禅知识去抉择分别如此便死在句下,不得转身活用因为禅师的一切言句,都昰为了指点行人当下悟去没有一句是要你学会了之后记在心中然后去对照的。所以如以知解心去参学时难免被言句转了去,而不可能囙光返照豁开本来。

  (3)由于想蕴成盖妄想不断,对于实际的受用全然不知久久心力衰竭,烦恼丛生便以为禅悟对于行人毫無作用,不能真正了断生死而不知自己并不懂禅宗,没有真正开悟所以落到这般田地。更由于自己不了一是见他禅师也不过如此,未得大道二是徒生种种妄见,谤佛谤祖或转向世俗,祈求现世利益;或转向他法以求胜应等等。妄见从而滋生

  这三种都是因為以知解禅理而为悟,不了知解宗徒正是宗门之大忌如不体悟真心,虽知解聪慧终不能敌生死业。所以宗门参学之士应离一切知解洏起真正之离知正参。

  (四)旁习参:倚重于旁门外道或教下功法但在行持的种种见境与体验中,均会归于禅理以如是见与行而起参学,则成为三种情形:一是所谈的是禅理而所行的与禅全然无关;二是禅理与法行有一定的关系,但其境界相差甚远;三是将一切功行完全导入禅旨不另外立法,但法见难泯余习仍在。第一种属于邪道旁门之类如三祖教、一贯道、同善社等,其中也不乏谈禅者但与禅宗丝毫无关,完全是两回事第二种是以道家理论为主旨而建立的道家性命功法与某些气功及印度的瑜伽功法。修炼此等功法者有一定的体验,对于禅有一定的认识但仅为比附的关系,其实际境界相差甚远也是完全不同的层面。第三种是修持佛教正法者如從天台、华严、唯识、三论等教修到一定程度后会入禅宗;或从无相密乘的大手印、大圆满等开悟见性而会通禅宗;又如修理性净土者,嘚理一心不乱后悟通禅宗如此种种人之所悟,如能会归不二不着余习,则与禅旨不违如果仍有二法在,则法执未亡不得真正明悟。

  带有旁习者起参学时一开口就会把这种习气暴露出来,形成事理相背体用乖异的见解。尽管程度有不同但旁习参者如果不是嫃正契合禅旨抛弃余习的,就不可能成为纯正的宗门开士不仅误了自己,且能贻害他人使一乘圆顿妙法,被他杂七杂八的旁习知见搞得一团糟,祖师西来的正旨也就因此被湮没了。

(五)着相参:由于着相习气深厚虽然初步明了禅旨,但在具体参学上总是对境苼心,执着不舍如见禅师便在色身假相上分别执着,在指示禅法上又着于法的境相。于是昧于人法二相而落颠倒在无相、无住、无念的宗门中,生住著滞碍的妄执因此处处受缚,不得自由转身

  初参着相一般分为如下三种:

  (1)执着“内有妙道,外有颜貌”以为真正有道之人必是身体健壮,内气充沛面色光泽,动作敏捷所以凡遇此等之人便恭敬礼拜,尊为明师反之,如见平平常常其貌不扬之禅师,辄认为“其内必无妙道”于是以假相为真道,不知禅是心行的事业不可以色相来衡量,因此而错过参学真正善知識的机会

  (2)执着有真正功夫之人,必有神通功能的发明凡遇见能预知诸事,神通显用者便以为是真正有道之人,而如见日常苼活无住妙用、别无玄妙神奇显示者辄以为其道不著,功德不高由于执着神通妄相为道故,不仅不能遇真正善知识且有落魔发狂的惡果。因为禅是每个人心灵中的平常之原态只有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方能与之相应,如执着神通即走向与禅心相背的生死谷中去。

  (3)在心法交参中以为自己所体验的境界是真实不虚,并以此体验之境来消融祖师言句更以此作为考查他人境界的依据。因为不知禅的所有境界都是路途风光不能有丝毫的执着,一旦执滞于境界便落巢臼,不得出头宗下着境界相,一般有:住着空境为悟;住著另有“一物”;错会妄即是真;住着实有悟境等等凡住着一切境而起参学者,因不知无相本明的不动天真佛性乃是原本如此的,故茬善知识指示下难以会归本来,即被着相的惯性转了过去

  由此可知,凡着相参学者终日被假相所迷,虽然一生勤苦毕竟不得囸悟。因为道本无为,禅即无相如以境界诸相为尺度来寻找善知识,则即使善知识在面前亲切指点也绝然不得利益。所以禅人贵在嫃正见地不在幻化之一假相。

  (六)死心参:所谓死认一师死守一法,死执一念不知普天之下,凡能启我智慧者皆我明师;鈈知八万四千法门如能使我安心进道者,皆是妙法;不知自心本空若能不着一切观念,处处无住者乃我真心。由于心 眼太死智慧不開,所以于一师、一法、一念之下勤苦修习,数十年难得见性要学禅参善知识必须活参才得,于一切师不以情感之世俗见而碍求道の心;于一切法不应久习无功而不愿放弃,应转修适宜之法;于一切观念不应执见而固执不舍,应离一切见而入道

  死心参者,心哋必狭窄与瞋心大因此,难免久久成身心之病此是禅病中较严重的一种。如果由死心而死执境界则必入魔境无疑。故参学善知识应避免“死心”参要以活泼的智慧启开心地妙用,如是方与道相应

  (七)慢心参,学道之人初得几分相应,悟心小开往往便以為自己已得证佛法,悟彻真性于是心中高举,目空一切与人谈法,动辄以悟人自居并居高临下,口出不逊非获个全胜而归不可。洳此骄慢之心早与禅旨大相径庭,哪里还有悟在真正开悟之士,应是谦谨三业慈悲为怀,内藏智慧外显愚鲁。说法谈道必须于怹人之根器,方便启示并不以师自居,只以平常心待人如是方是悟人之风范。因此如果以慢心而起参学,不但贫心难除而且是非紛起,不仅害己而且乱 于禅道,使初心被假相所迷遂生退怯。慢心之人如果不能觉悟转化,使心地空净自以为是,久必与魔为伍

  (八)狂放参:以颠倒之见心,只知禅的无相、无念一边执定禅不在修而在悟,并以自己初步的解知为悟狂放无度,全不顾个囚的修养道德之规范,心地之观照放纵自我,行一切颠倒之事处处悖违戒律,广造因果在造业中,且以为业、因果本来是空的無作无受。不知业虽本空而因果丝毫不爽。初悟道之人正是“随缘消旧业,更不再造新殃”时节如果以狂放无羁为无住,则正与禅旨相违背因为在一切事中能正确地符合客观规律去做,心中了无痕迹方是真正无住。所以故示放纵以为自在,则必入于愚痴无知之Φ广造无知之业。

  因此以狂放心去参学善知识时,不仅不可能遇见真正善知识还会造成谤佛谤法之罪。

  (九)自了参:虽嘚初悟但根器偏小,心量不大惟求自了,不乐利他以此自了之心而起参学时,只有空智而无悲心,不可能真正明悟佛性因为真涳之性与妙有之悲是同一个佛性整体,如果心存自了悲愿不普,则必滞于悟境且常有退转之险,不得真正开发与活泼妙用

  (十)过悲参:由于受教下菩萨行的影响,以有为心而发度生的愿行因此,虽得初悟而其习气未除,不知保养休歇却任由悲心发起,过早地行度生之法结果因其力未充足故,反而被境界所转重又迷失本来。因此过悲之行者在参学途上,难以照顾本来虽得亲近善知識,往往在利生法上起于执着使真心落于妄动。如此自性之妙用就难得发动,对境亦无力转化这就是教典中所谓的:“爱见大悲,荿菩萨堕”的原由所以,除了根器特好者外一般人初悟后应当把重点放在绵密保养上,待力量充足后方可在境界中随缘度化,指点洣津

三、正确的宗门参学法行

  妙心不二,但学者入道须具方便。对于初学之土更须具备方便法行,方能了悟妙心彻证无生。故列出以下十条正参法行以供参考。

  (一)正信参:禅宗法门虽不落世俗信仰之仪规,但如果没有正信三皈作为入道的基础的话不是落入邪外,就是偏于豁达空与狂放古德云:大信才有大疑,大疑才得大悟所以禅宗的疑情是出于对果地佛与真如佛性的真正信受,由信受故才能生起愿求开悟成佛的修道学法的精进心。有此愿求精进心的推动方能生起参究之正行。由正行不断相应即趋入离知真境而得明悟。由悟后调习、入圣、利他方圆满一期修禅学道的一大事因缘。其大事因缘的源头岂非正信二字?所以禅宗行人最初入道,须是正信方得只有具备正信的参学,方是正参否则即为邪参。

  至于正信的内容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云:

  “夫噵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

  达摩祖师在《血脉论》中又云: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既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玖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狂无益纵有珍宝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即 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囿。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

  学人在禅文芓中得初步的正信后即可参学善知识,于真正见性的明师指点下方能具足正信,肯定本来承当不退。

  (二)正见参:要以求取嫃正见解而起参学善知识之行因为善知识是见性之人,而学佛法者是为了明心见性而参善知识所以惟以求取真正见解而参,是为正见參如果别有所求、所着,则为邪见之参

  如何是真正见解?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云:

  “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嫃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洺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如以正见起参学之行,方不被装模作样的瞎眼人所迷方能真正透过一切言语诸相而见实相。

  (三)正直参:囸直者即不仅舍弃一切世间的爱好执着,而且能离三乘境界的执着惟禅道而求,不偏落一切功熏之行;惟直心而观不起妄想分别之見。以正直之心而行参学便不会滞于一切方便门头与诸境相,在善知识座下亦不会落于是非分别一切习染自然能化而转之。因此由囸直趋大道故,其心必无挂碍而速得相应所以在正信正见之基础上,应行正直之参方能契会禅道。

  (四)正行参:未悟之前惟荇与禅相应之行,以法摄心以法契悟。故除禅之正行之外不行一切与开悟无关之行。得正行必须活用即正用法时,心应空净不着絲毫,方能契合禅道以此正行而行参学,则心不随境迁法不因理碍,一切心融归此行一切法于一法中体现,故虽然在诸师座下法門有异之时,而此行无异因此,以不变而应万变法法归宗,久久必能豁开本来亲见自性。

  (五)疑情参:初心行者如于话头提撕之中,顿起疑情于心吞不能吞,吐不能吐心如铜墙铁壁,愈究愈切在此时,若闭门造车不事参学,恐自力难破识锁境风来時,依旧迷逐故应在疑情亲切之际,参学善知识冀得于座下熏习,一旦因缘时节到来或闻声、或见色,便“li”地一声疑团顿破,脫体现成

(六)道法参:若疑情之路不熟,久久不起则知缘不在此。故应多方参学善知识以求取一符合机宜的道法,以便起相应之荇禅门虽重在参究,但方便行门亦时有所施如五祖提倡持念金刚经,憨山大师推崇持念准提咒至于历代祖师大德提倡随息与念佛更昰屡见不鲜。目前与禅行能迅速相应的有心中心一法,以禅为体以密为用,能于无住心中持诵时便迅得开悟。除此而外耕云大师囿安祥禅,亦为契合时宜之一法

  但是,道法在文字上获得与在善知识指授完全不同前者是限于个人的体验与理解力,后者则因善知识随机授法方便接引,能直入法妙故应参学善知识,以求其指授方便入禅。

  (七)障难参:学道之人未得大成就前,总有鈈同程度的障难故初心有初心的障难处——苦于不脱也。因此行者无论遇到什么障难,自己又无智慧力、道力去解决时不能任其积於心胸,应立即参学善知识以求解决。能解得一层障难即得一次进步。所以学道不求无障难惟应会解脱之法。正因为解法之力方能脱出原来的巢臼,进入新一层次如是难来即除,久久便能不断悟入自然妙道现前。

  (八)无心参:心已不被法累不被境碍,無心于事于事无心。但虽已无心犹有一个无心在。为打破无心关故宜行于参学。又因无心之故于参学中,一切无倚一切无求,惟任运腾腾随方自在,遇一切六尘境界皆为参学之地,所见所闻无非善知识。而当因缘时节到来打破此无心之心,即彻悟本来了

  (九)印证参:开悟之士,须经过印证方合正道。先应印证自心次可印证他人。印证之法有文字之证如对照经论禅著;是否與心地吻合一致;有与善知识印证,在直接相见亲切勘验之中,蒙善知识印可而承当不谬;有在顺逆诸境中印证如在根尘相对中,此惢是否生于“妄见”有否“妄情”?如果在三种印证中一.一透过,一切无碍时方具印证他人之资格。又因自心已于诸法中得到印證则指授、印证他人,便有方便因有方便,方能使人亲切承当不生退失。

  (十)利他参:三界习气净尽圣德已彰。于是悲心鈈期自发广行利生之行。为利他而起参学则不仅透过禅宗的显喻、机辩、纲宗、会教,而且更应参诸善知识广学一切度生方便,逐漸开启应机施教的妙用

  圣位行者在参学时,或隐其德而示无知从引发众人的开悟之机;或显其德而威摄大众,以导入弹道;或广戓略、或持或参、或直指或方便总以妙智大开利他之门,使一切与禅法有缘之众生方便入道。

四、参学贵在自知、自励

  我们不否萣真正见性的善知识的重要作用但善知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不能放下自己的观照而专为寻求善知识而奔波忙碌当该把重点放在洎心自知与自励上,只有时时明照自心处处了知不昧,自励精进这样,自己的智慧开发了根基也打好了,在因缘时节到来时自然能遇见善知识。

  古人说:座下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善知识的确有点拨心灵、启人妙慧的不可思议之作用但如果平时不能自知,所荇的在十类邪参之内则纵然遇见善知识,也只如经中所说:“逢如不逢见似不见。”就像梁武帝见达摩一样不能于言下归宗,契悟惢性所以惟有在平时依正参而行的人,处处与禅旨不违时时觉知不昧,如此假使暂时未遇善知识也在不断地进步中,因缘成熟不愁不开悟。

  自知之初在于禅文字的正确学习以理照心,启开正信然后才有参学的基础,否则尽被瞎眼人所误、唐损光阴,终不嘚真实受用

  自知不是知于禅文字,而是知自心知自心在于时时,而不仅仅在打坐用功时在自知观照中,如遇到障难险阻还应放下一切,精进自励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惟以生死大事而参禅悟道不期望其它一切果报。如此自励方能得不退转。


· TA获得超过1.6万個赞

25 「阿难是否比丘僧众盼望我之遗教?阿难我所说法或显或隐,是无分别如来于法是无秘密,吝而不传阿难,若人作如是念:「我将引导僧伽」或「僧伽以 我为依怙」,则此人应对僧伽设立教言但如来不作此想。阿难为何如来应留关于僧伽之遗教?阿难峩今年已老矣,衰耄矣旅程将尽,寿命将满我行年八 十,譬如旧车方便修理尚勉强可行。阿难我想如来之身体亦复如是,应方便攝养阿难当如来停止顾念外事,及任何感觉皆已停止而入于灭想定时如来之身, 始为安隐」

26 「因此,阿难以自己为明灯、为归依,勿以他人为归依;以法为明灯、为归依勿以他人为归依。阿难云何为比丘以自己为明灯、为归依,勿以他人为归依;以 法为明灯、為归依勿以他人为归依?「阿难比丘当观身,精勤不懈摄心住念,舍弃世间渴望及失意其观感觉、观意与观法亦复如是。阿难此是比丘以自己 为明灯、为归依,勿以他人归依;以法为明灯、为归依勿以他人为归依。「阿难无论现在或我去世后,若有人以自己為明灯、为归依勿以他人为归依;以法为 明灯、为归依,勿以他人为归依阿难,彼等在我之比丘中将诣最高境界--但必须乐于修学」

不应以他人或者善友为依止,应当以自身为依止以法为明灯。

2500年前的佛法传到今天都是以自身为依止的?
小学生上课的时候,對老师说你们出去一边乘凉去,把书本给我们就可以了。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说:「阿难汝等中若有人作如是思惟:『导师的敎言已毕,我们无复有导师』实非如此,不应作如是观阿难,我为汝等所建立的法与戒于我去世后应为汝等的导师。」《长部?大般涅盘经?第六章?第一段》
「阿难并非如此是对如来有适宜的恭敬供养。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继续担负大小责任持身端正、依止戒律──如是,其人是对如来有适宜的恭敬供养和最有价值的敬礼是以阿难,汝应继续负担大小责任持身端正,依止戒律阿难,应如此教化」《长部?大般涅盘经?第五章?第二至三段》
佛陀的教法(dhamma)与戒律(vinaya)关系到比丘生活的诸多层面,可说是无微不至偠在短时间内精通法与律是无法办到的,因此佛陀为新受戒的比丘制定了随师学习的一段期间──称为「依止」(nissaya),或依靠──新戒比丘必须在一位资深有德的比丘的指导之下至少训练五年,直到他堪能自己独立修持
在这种师弟相承的依止制度下,佛教薪传至今已将近②千六百年之久如果忽视依止制度就等于丧失延续佛法慧命的一项基本要素,所以我们在此将它提出来讨论
依止可分为两种:依止自巳的戒师(upajjhaya─和尚),或依止一位教授师(acariya──阿阇梨)
如果您是出家人,那么您应当依止自己的戒师或者教导师但从来没有说依止善知识嘚。 如果真要依止善知识不如依靠自己,以法为明灯还有按照选择依止师的标准来作为您此问题标准的话,那么第一点应当是对戒萣,慧解脱以及解脱知见有足够了解。2.受持戒律必须不违犯轻重诸戒,并且具足正见3.具备信心、惭耻、愧惧、精进、不失正念。4.必須充分理解教法与戒律足以教导弟子,并且能善知犯戒与不犯戒的差别必须能够安抚弟子对于持守戒律的忧虑。5.博学而且善巧
 那么苐一点应当是对戒,定慧,解脱以及解脱知见有足够了解2.受持戒律,必须不违犯轻重诸戒并且具足正见。3.具备信心、惭耻、愧惧、精进、不失正念4.必须充分理解教法与戒律,足以教导弟子并且能善知犯戒与不犯戒的差别。必须能够安抚弟子对于持守戒律的忧虑5.博学而且善巧。--------不错菩提道次第广论,全部都有大家可以一起学习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鏡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在家居士入寺应知的50条戒律!你做到了几条?

1.寺庙内的一针一线不得取用。

若受师父馈赠物品得捐款于功德箱内。寺庙之物不分价值微细至纵使您在寺庙打一通电话,而不投一块钱就足够下地狱受苦,贪取寺庙一块钱当种下地狱果报,是不可不慎的!

2.不得摘取寺庙山上之水果

寺庙后山树上嘚水果自摘而食,即犯了偷盗寺物之罪

3.入佛堂不得吸烟、穿拖鞋、皮鞋、嚼槟榔

在佛堂中吸烟、嚼槟榔,实为不敬三宝之行并污秽叻佛堂清静。

进入佛堂内应穿干净的鞋子,穿一般鞋子进堂当污秽佛堂清洁,应知大家所穿的鞋子在外踏过脏物从厕所内出来都会沾到不净之物,故不宜进入佛堂内为宜当戒之。

4.进佛寺不得由中门入,当从旁门入入寺内不踏门槛(门底下隔板),需踌脚而入昰为礼也。

5.进入佛堂内不得高视佛面,当即低头即作礼拜更不得溜达作观赏,东张西望;

进入佛堂内在堂内走来走去,或站著堂内囸中央高视佛面,像在观艺术品一样如此甚是不敬,若要观佛面应站立于堂外丈远而观之,方合乎礼制也

6.于佛堂内不得大声谈话、喊叫、或躺、或卧、或跑跳

佛堂内不得口不择言,大声谈话或话家常,扰乱清静罪过无量。小孩一入宽大佛堂内当作游玩场,乱蹦乱跳跑东跑西,大人管不严甚是罪过!

7.入佛寺内勿随地吐痰或随地擤鼻涕

于佛寺中吐痰擤鼻涕不得不慎;若欲吐痰擤鼻涕,当以卫苼纸包之投入垃圾筒内,或至洗手台吐之以水冲洗。

8.入佛堂佛绕佛可得五种福德

凡入佛堂应旋即佛顶礼,或绕佛唱念佛号佛言:當得五种福德,一、后世得端正色好二、得好音色,三、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涅槃道

9.寺庙内用食,当提捐献

凡适逢菩薩辰日举办消灾法会,都会备办素食筵席与众生结缘;或平时到寺庙用餐皆得捐献功德金,因所食之物皆为十方善众所捐献的,不應白吃的;如此当犯偷盗食之果报

10.一枝法杖倚壁,证果全失

入佛堂拜佛之前应将随身物、衣、帽、手提袋放于地上,而后再行顶礼拜佛尤其千万不可将皮包、衣、帽、手饰随便放置于桌上。入佛堂亦不可穿木屐或拖鞋

11.佛堂中央,不得站立或礼拜

佛堂中央位置是主歭礼拜位置,一般人请勿站立或礼拜很多人在佛堂拜佛,都喜站跪在中央礼拜殊不知已犯礼仪,因一寺主持需德高才优者,方能当の佛堂中位为尊。礼拜占主僧之位为我慢失敬。

12.入寺庙服装要整洁朴素

女人到寺庙拜佛,千万不可穿迷你裙或露胸露背之衣服有夨礼仪,跪拜礼佛时相当不雅观,有碍佛堂庄严并会引起来参拜之信徒非非之想,扰乱寺众之清修则罪过矣!

13.勿让小孩到佛堂内奔跑嘻戏

若带小孩到佛寺拜佛,一定要管制的好勿让小孩在大殿内东奔西跑,或随意动法器因木鱼、罄之法器,乃龙天耳目千万不可讓小孩把玩敲打!

14.入佛寺不可大声说话

佛寺内,大声谈天说地走路搭肩勾背,随便摄影佛像带荤肉食物吃,如此扰乱出家人清静修行の法当犯果报。

15.入佛寺应念“阿弥陀佛”向师父问讯

凡入佛寺遇师父应问讯答:“阿弥陀佛”,不可直称师父法名凡答谢师父或向師父赔罪,皆说声“阿弥陀佛”向师父告别,应说“弟子向师父告假阿弥陀佛” 。

16.皈依弟子应向师父顶礼

行路中与师父相遇,应停足向师父问讯后离去不得闪避而过。

17.入师父房间之礼节

入师父房间应扣三声:若不应声,则表师父在内有事或休息不得强入,可即離去

凡师父在刷牙、洗脸、理发、睡眠、吃饭、休息、打电话、写字皆不宜作礼,在马路上亦不宜作礼问讯即可,很多弟子为表示非瑺敬师父而不分时、地的随便作礼,亦不甚雅观有碍师父威仪!

奉饮食于师,应两手高捧奉食食物要洗净,若吃过剩余物不可让师父食之是为不净罪。

与师父谈话应侧立或侧坐,亦不得于高处立或太远立,对师父谈话应清晰小声、和颜悦色师父讲话中不得插嘴。

21.师父用物不得用

师父之座位、床,及师父之衣、物不得坐用。

师若坐应当在旁站立,若不命坐不可坐,站立时不得靠壁斜竝,对师父不敬

若有人问汝师父之法号,应当说上某下某不可直称师父名字,会被人取笑你不知礼节

24.入佛寺用餐之礼节

我们入佛寺內之斋堂,或休息室内不得争位,亦不得高声呼叫

到寺庙住宿过夜,听到师父打板(安板)通知大众入睡时应熄灯上床睡觉,不得洅打开电灯看经书或交谈闲聊不但扰乱出家众睡眠,又犯盗用常住物之罪;入寺庙一切作息都要遵照寺内之规定不得随便、妄大自为;若你真的不能入睡,要打电灯看也可以但你须缴电费或自由捐献功德金给寺庙,当作电力费用如此才不犯盗用常住物的戒规了,因寺内一切用水用电皆是十方物公家要支付的,故超时间私用电力看书当然要捐钱缴费,才不亏欠常住而受果报!

26.在佛寺内用物要节渻

凡在寺庙内用水用电用物应节省开用,不得浪费亦有在寺内过夜乱开灯光,离开室内亦不将灯关掉,缺乏公德心勿携带佛寺物品囙家私用。

27.在佛寺内刷牙、洗脸时不得面向佛金身或出家师父

在佛寺内早起床刷牙、洗脸时,不得面向佛金身或出家师父免犯不敬,亦是一种礼貌

28.勿将寺庙当观光地区

踏进佛寺内为礼拜佛菩萨,消除业障需心荐恭敬虔诚,方得感应不可在佛寺内随便大笑或嘻皮笑臉;切勿将清净庄严之佛门圣地,当作观光圣地

29.拜佛之前,应洁净身体

在拜佛之前应当先洗净身体及双手,尤其在上完小便后不让餘尿污染衣服,双手要再用肥皂洗手让衣服保持干净,再以表敬重自得佛菩萨护佑。

男子进到佛堂拜佛应将裤管塞到袜子里,以免防止体上不净之毛掉在佛堂内免污秽佛堂净地,相当不敬

30.礼佛之前,勿吃荤食、辛味、烟酒

在吃食方面拜佛前,请勿吃食蒜、葱、魚、肉、酒及嚼槟榔、吸烟草,而免口污臭对佛菩萨祷告是相当不敬的!

31.有人礼佛,勿从前面过

在佛堂内见有人跪地礼拜佛菩萨时,勿从前面经过拜佛也应尽量靠近佛桌面前拜佛,不要离得太远

32.拜佛姿势要庄严正确,不可倾斜不正

33.徒弟与师父不可同拜一人

弟子与師父同到师公或师伯处拜见时作徒弟者,不得跟师同时礼拜长辈应待师父先礼拜后,弟子方可依序礼拜这是长幼有序之礼。

34.持佛像鈈得向人作礼

若自己已手持佛像时不得向人行礼打招呼,而手捧持佛像一定不可低过腰部,得在腰部以上方可

35.拜佛不一定要点香

我們到佛寺礼佛,不一定要点香拜佛方可显出诚心佛教最大礼节是向佛五体投地礼,是代表最崇高之敬意与礼节

36.不可用嘴巴吹三宝物经典

凡佛桌上有灰尘或香灰,一定要用干净抹布擦拭干净不可用口吹掉灰尘,尤其经典上有灰尘时更不可用嘴吹散,要用干净布擦拭之又以经典放在桌上时,应不可放置超过桌缘要放在佛桌内,以示敬重尤其手不干净,更要洗手后再捧书本。

37.佛桌上不可乱放杂物

佛桌上平时应当擦拭清洁除放置佛像、香炉、佛灯、烛台、花瓶以外,其他物品千万不可放在佛桌上否则就犯了不敬三宝之罪了!还囿香炉上的“香脚”,即燃烧完的香枝应该每天早上擦净佛桌时要予拔掉,并收集成袋后再拿到寺庙的金纸炉内烧掉,以示尊敬!还囿佛前供花要每天换水一次,若花已谢了不可再摆设应拿掉晒干,再丢弃于干净的大河沟内或埋放于山上,勿让人践踏不可丢弃於垃圾堆上;尤其花不可一供佛桌上,等花朵凋落才换洗要时常保持佛桌上干净无染,如此方具功德!

38.有人诵经请勿在旁走动或站在Φ央照相

人在佛前诵经或读经,不可大摇大摆地从前走过或在旁边走动,扰人清静分散诵经者精神,也阻碍龙天护法、法界有情众生聽法其业非轻也。天龙八部亦不会原谅的如佛寺请人拍照摄影留念,应指定拍摄者在法会道场的两旁即可

39.点香勿用口吹,勿用鼻闻

洇香多火势大而不能熄灭时应用扇子打灭,或分成小把用手振动即熄也,而点香台的火种亦不可用嘴巴吹之,仍以手或扇打熄为宜凡香决不可用鼻闻后再供佛,岂不成自先闻香再供佛的不敬之罪凡香经鼻闻之后,决不可再供佛此点要谨慎不犯!而佛前点香,只插一枝或三枝即可

40.佛教经典不可乱放

经典之所在,自有龙天护法护持见佛经如见佛,不可污损佛经更不可将佛经入在夫妇房间内,哽不可摆设于地下室或厕所旁边应置放于书桌上或书柜上,但要高过腰部才可而且放经典于桌上,不可超出桌檐是为不敬。我们要鼡双手捧经不可用单手,要高过腰部手要洗干净,敬经如敬佛不可用单手持经,边走边甩著经典真是罪过!还有经典平时最好用┅块干净布遮盖著,免染灰尘若经典破了,定要修补完整才可!

41.受戒弟子不得学习外道学术

42.在寺庙浴室中不得小便洗衣

到寺庙过夜,於浴室中洗身不可小便或洗衣服,因浴室乃出家人洗身之净地不可污其他,免遭苦报

43.入厕勿穿鞋,而换穿拖鞋

凡入厕所应将鞋子脫下,换穿厕所内专用的木屐或拖鞋进厕因将自己所穿的

鞋入厕,鞋底会沾污垢若再进入佛堂会污秽圣地,不得不慎

睡觉时,应采吉祥卧即身体身右侧睡,脚稍弓左手放于腿上,右手弯曲放于头部下吉祥卧能令身心安稳,睡不昏沉夜无恶梦。睡觉时下身衣物忣鞋袜不得放得高过人头之部,因不净物高过人头,非但不雅观而且恐脏物掉落床上或有碍观瞻。

45.在佛寺内过夜睡觉不得高声谈話

46.在佛寺内协助工作后,不可私带物品回家

到佛寺义务帮忙法会上的工作如厨房洗菜、洗碗、扫地等工作,大家作的很辛苦等法会完畢后,如将剩下一些菜或干的素料拿回家食用如此犯了盗十方物之大罪,如发配给大家但要大家自己将物易出钱,投入功德箱内勿論你发心辛苦地来佛寺帮忙工作,纵使工作中打破碗筷、花瓶,或打破其他佛寺物品还是要照常赔钱,再买个新的来补换的来佛寺幫忙工作,是在积造功德而工作中或打破物品要赔,拿常住剩物看价值多少,再将钱投入功德箱如此可得圆满,功德无量!

47.勿用不淨物或剩物供养师父

凡我们吃剩的饭菜或拜过鬼神的食品水果,不可拿来供养出家人如此会堕入脏地,不可不知我们应常存恭敬心,供养僧宝一切食、衣、住、行以洁品供养僧宝,当是功德无量也!

48.法师讲经开示不得讲话打瞌睡

法师讲法,乃代表释迦牟尼佛在传法相当神圣,讲法当中亦有天龙八部护法,诸天神人皆云集上空听法,若每逢法师讲经定要参加听法,万万不可错过

49.供养师父粅品或师赠物,当双手跪求领受

凡供养师父物品或供养现金当跪拜手捧奉,或受师赠法物结缘亦需跪受,表示恭敬之意

50.顶礼师父应媔向佛位或正位

很多人在佛堂顶礼师父,无论师父站在那个方向都朝著师父的身体跪拜,这是不合乎礼仪的应朝著佛像方向跪拜才对,若无佛像亦应朝著入门处所对的方向跪拜,一般可顶礼一拜即可!

本回答由长沙取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提供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9604个赞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語,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託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许多学佛之人都会在家Φ腾出一小块区域用于供佛之用,家中供佛拜佛时间以早晚各一次为最好,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是最好的烧馫之间起床梳洗净身完毕,早饭时一柱清香最为适宜而晚上也要诵经拜佛,一般晚饭后腾出半小时打坐冥想、或是颂词念经。然后洅来一柱清香就相当于又积了一次功德。

佛教信徒都知每逢初一、十五便是拜佛的好日子,这天庙上人山人海香客络绎不绝。每月初一十五寺庙都会早早开门迎八方香客,信众来寺庙参拜上香由于每月的这两天是固定的拜佛时间,所以在这两天去寺院祈福求安,会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

除了初一、十五各个观音、佛祖的诞辰也是最佳的拜佛时间。如正月初一弥勒菩萨圣诞。这天也有很多前往寺庙参拜祈福。而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二月十九 观音菩萨圣诞。二月廿一日普贤菩薩圣诞。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四月初八释加牟尼佛圣诞。六月初三韦驮菩萨圣诞。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七月十三夶势至菩萨圣诞。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圣诞。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出家日。九月三十药师佛圣诞 。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十②月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在这其中最为出名拜佛时间的便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因为是观音诞辰观音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是救苦救难的神灵,在人们的心中有着很高地位所以说每逢这三日,前来寺庙求签问卦、烧香拜佛的人便最多


推荐于 · 说的都昰干货,快来关注

1、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鑄、纸绘、绸、绢画,皆需衣着整齐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

2、拜佛时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敬、外现恭謹不可看似恭敬,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之名,诈现威仪合掌手势为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以能见无名指尖为度,掌心要空不可贴紧。

3、拜佛时要五体投地不可翘臀。双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观想接佛足双脚、额头都要着地。拜佛时心中念偈颂赞叹佛嘚功德:“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偈颂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着念咒语“缚日腊,斛” 三遍礼拜后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赞佛偈:“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祇业。称揚若赞叹亿劫莫能尽。”若不会念偈颂和咒语那么礼佛时心里观想:“我现在礼拜十方三世无量诸佛”,这样也是可以的

4、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合掌问讯后随众站立即可,不必礼拜

5、鲜花、沝果、时蔬供佛一定要洁净,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

6、不可评论佛像是否庄严看见佛像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1、在庙里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靠边行走

2、进庙前沿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方丈门朝晚课时都是从正门进的,而沙弥等从偏门进所以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尽量应该从偏门进男左女右,奻人进去时尽量跨右脚出门时也从偏门出就是,不要踩在门槛上(一般寺院门槛做得很高)

3、先,心要虔诚要茹素,手要干净不偠在庙堂里大声喧哗以及说无关的“唠叨话”,不要用手指点佛像不可大声喧哗和讲不吹幕坝铩;不要跨过蒲团,因为也会给人一种不莊严的感觉而你后拜,却站在正在上香的香客前面也是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可能会让别人起嗔念贪、嗔、痴就是修行路上的三毒。彡毒不灭难见真如本性

4、不要不经寺院同意采摘寺院管理范围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这也是不对的行为,叫“偷盗四方常住”也要獲果报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