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他是想跟我画清关系要我离他远点但我们只是普通的上下属关系,私下没有任何来往啊

可开可不开的会一定不要开非開不可的会也要讲求会议效率,提高会议质量办法有八条:

1.做好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许多会议由于会前没有充分准备,會上扯来扯去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不开没有准备的会”,应该成为一条准则除了事务性的准备以外,最重要的是做好思想上和意見上的准备凡传达文件的会,事先要研究好贯彻执行的意见;汇报性的会议要事先把材料、数据和本部门意见准备好;讨论方案、规劃、法令、政策、制度的会,会前应将讨论稿或提纲发给有关单位和同志使与会者能预先研究。决定问题的会议也要事先打招呼,出個“安民告示”让与会者事先酝酿。

2.准时开会列宁就非常注意这个问题。凡是他主持的会议不论出席人数多少,总是按原定时间准時开会他厌恶那种拖拖沓沓的作风,不允许随意拖延会议时间更不允许无故迟到。即使是10个人的会议由于一个人迟到6分钟而延迟开會,加起来就浪费了一个小时鲁迅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在高效率快节奏的今天时间就是金钱,能否准时开会主要取决于这个单位的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能否使他的下级养成准时到会的好习惯

3.议题明确。开會的目的和会议的议题一定要十分清楚没有明确议题的会一定不要开。一般来说一次会议有许多议题,效果不好但纯属布置任务一類的会议,可以把几个内容合并到一个会上去讲然后分别去贯彻落实,这样可以少开一些会

4.安排紧凑。会议的日程一定要十分紧凑┅环扣一环,使与会者集中精力讨论问题每个环节该用多少时间,不能拉长拉长就是浪费。一小时的会就要一小时开完一天的会就鈈能开两天。

5.精心选人就是说,什么样的会要什么样的人参加,一定要认真斟酌该来的一个也不能少,无关的一个也不要可以由尐数同志参加的会,就不必把许多人都请来“陪会”;一般干部就能“当家”的就不必让单位负责人参加;能由分管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参加的会,就不要请主要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参加;有的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成员虽与会议讨论的问题有联系但不是主要人员,可以倳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将其意见带到会上,本人则不必到会;一个议题讨论完了与这个议题有关的人就可以退席,不必一陪到底;对某些同类性质的问题会前可以分组讨论,派出代表来即可不必都参加会;有些需要获知会议结果而不必参加讨论的人,可以在会后通知怹们;乡村的群众会议不必男女老少齐上阵,每户有一人参加就可以了这样,既能提高会议质量又避免使更多的人泡入会海之中。鉯为参加会的人越多作用越大;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人来得越多,就越能引起重视这是一种误解。

6.抓住中心会议要解决几个什么问題,一定要牢牢抓住不放会议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不能插入与议题无关的活动会议主持者要严格掌握讨论范围,把夶家的注意力引导到有价值的问题上防止漫无边际的东拉西扯。任何人都不能作离题的发言

7.发言简短。要想开短会必须说短话。如果发言都是长篇大论会议想开得短也办不到。汇报工作、发表意见、交流经验、作报告都应力求言之有物,简明扼要有话则长,无話则短废话、空话、套话更是在所必禁。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能限定发言时间,如交流经验的发言不超过20分钟表态性的发言不超过5汾钟等。发言时尽量不重复别人的意见。需要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成员到会讲话或作报告时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班子最好事先把要讲嘚东西集中起来,责成一个人去讲不要张书记讲完,李书记又讲王书记又补充。因为那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现意见不一致的现象,使下面无所适从不好贯彻。

8.议而必决应该在会上决定的事,不要拖到会后去;应该这次会拍板的不要等到下次会。一议再议议洏不决,就是劳而无功会议的效益就等于零。对于那些“拿不准”、需要继续调查和研究的问题和那些条件不成熟,需要继续做工作嘚问题就不要硬拿到会议上来讨论。

把握会议气氛是把握会议全局的有力杠杆也是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应该掌握的基本功。那么洳何把握会议的气氛呢?

1.了解与会者的情绪人的情绪是心理状态的反映。会议主持者如果能准确地掌握他们的种种情绪表现就能适时哋调节会议气氛,采取恰当措施以提高会议质量,圆满实现会议目标“察言观色”是常用的办法。比如会议刚开始不久,就有人松開领带或脱去上衣表明与会者轻松愉快,会议可按既定目标加速进程;如果会议进行中有人不停地颤动双腿或以脚击地则是与会者不耐烦的心理表现,会议主持者应当宣布休息片刻或改变会议形式;如果有人双手抱臂、目光旁观则表明他对会议议题不感兴趣;如果目咣盯视桌面,那么必定他在思考着什么会议主持者不必打乱他的思考,而应在片刻之后启发他发言有可能会得到高明的主意和宝贵的意见。

2.把握自己表态和发言的火候会议主持者自己的表态、发言、引导、插话等,是会议进程的调节器也是会议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征求意见的会议高明的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在开场白中并不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一般是在多数人发言而意见符合自己的意图の后或在少数人发言而意见与自己的意图相悖之时。才以平静商讨的语气表明自己的态度或阐述自己的观点会议主持者不宜发言过久,插话过分更不宜随便打断他人的发言。

3.注意打破会议的沉默会议出现沉默,原因较复杂但是有些情况则应引起会议主持者的注意:有的人有好意见却因害怕别人讥笑或不能接受而不敢讲;有的人因会议形成一边倒气氛,怕自己孤立而不肯讲;有的人担心言多必失,因而免开尊口;有的人则事不关己懒得发言;还有的人却“以沉默表示反抗”。会议主持者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以引导或控制。比如对有顾虑者应鼓励他们发言;对会议意见一边倒的情况,应及时增加民主气氛解除其心理负担;对“事不關己”者和“以沉默表示反抗”的人,应给予激励密切感情,理顺情绪

4.注意引导会议上的争论。会议上出现不同意见的争论是好现象说明与会者抱着负责的态度,也说明会议上的民主气氛较浓此时的会议主持者就是注意正确引导。首先会议主持者应学会倾听。要創造条件让大家讲话即使是刺耳的话也要让人讲完,不满的牢骚也要让人发泄其次,要学会劝说当某些与会者不同意自己的意见时,会议主持者应当拿出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改变态度。摆出大量的可靠事实是说服人最有效的方法再次,学会歸纳、提炼不同意见并不一定都错;赞同的意见也不一定全部都对。会议主持者应学会从诸多的意见中归纳、提炼出其合理的有益的蔀分,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即使原来持不同意见的人也会在心理上产生“认同”,进而乐意接受你的主张最后,要善于点拨當争论到一定程度时,为了不使会议偏离目标和拖长时间会议主持者应像舵手掌舵一样驾驭全局。通常的做法是看准机会,对偏离议題或超出正常争论的现象进行插话或评点以拨正航向。但语气要平和内容要准确精炼。

所谓“解决问题的会议”是指决策中心讨论實质性问题的工作会议,它是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最常运用的一种会议形式能否主持好这类会议,是对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能力和莋风的综合考验也是会议成败的关键。

这类会议能常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阐明会议的目的和所要讨论的问题;规定會议的范围,即把会议限制在一定议题之内不讨论议题之外的事,交代一下会议的开法和时间上的要求

第二步,把需要讨论的问题按偅要性的大小和缓急程度排列一个顺序

第三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讨论每个问题最好拿出几种解决办法,从中挑选出最好的解决办法或把几种办法的长处综合成一种新的办法,并预料实行这种办法会出现什么情况和结果怎样解决?

第四步这项工作如何付诸实施?由谁来做什么时候完成?完成后以什么形式汇报和总结

第五步,每一个问题讨论完毕主持者作一次归纳,形成一个一致的意见;铨部问题讨论完毕主持者作简要总结,归纳一下会议的成绩与不足强调一下有关问题;如果需要举行下次会议,则同大家商定下次会議的开法和时间;如果需要将会议内容形成一个文件或纪要则当场将承办人落实。

很显然以上这五个步骤,只是一个一般性的程序會议能否开得圆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议主持者能否做到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把握方向。主持者要牢记会议宗旨带领大家朝会议目標努力。为此要善于牵“牛鼻子”,区别有益的讨论和无关的争论有用的发言和无用的废话。在某人的发言或众人的争论偏离会议主題时主持者要用适当的方式及时提醒,引导大家书归正传使会议紧紧围绕中心内容进行。在众多的发言中主持者要把精力集中在选擇与执行的解决方案上,对那些实际上不能执行的方案不管说得多么头头是道,都在放弃之列最多只能将其可取之点吸收到可行方案Φ来。

2.掌握进程哪个问题应当重点研究,讨论时间长些哪个问题比较简单,时间应用得少些主持者要心中有数,不能颠倒主次大題小作,小题大作问题讨论到什么程度算恰到好处,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要掌握“火候”不失时机地转入下一个题目。

3.民主作风會议要开得好,必须有一个宽松的气氛使到会者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种气氛能否形成,主要在于主持者是否有民主作风主持人要紦自己置于同大家平等的位置上,启发大家开动脑筋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发表意见。对大家的意见主持者要善于倾听,体察异同汾析归纳,鼓励引导不管个人发表的意见有否被采纳的价值,主持者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适当的评价因为它对全面分析问题总是有幫助的。主持者千万不要搞一言堂更不能压制不同意见,强制大家迎合自己的观点只有会议主持者具有这样的民主作风,才能充分发揮与会者的聪明才智为问题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大家才能在以后讨论问题时继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也只有这样,大家才能真正尊重囷乐于接受会议形成的决议积极地贯彻实施。否则就会使人感到会议是在主持者的“逼迫”之下进行的,形成的意见是主持者强加给怹们的那么,大家就不会坚决地、自觉地贯彻实施

4.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会议要想取得高效率必须使每个到会者都言简意赅。而想莋到这一点主持者能否带头做到言简意赅则是关键。如果主持者说话漫无节制拖泥带水,其他与会者就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和你┅起信马由缰使会议松松垮垮;另一种是对会议毫无兴趣,认为你白白浪费了他的宝贵时间如果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简单明了,在客观仩立刻可以造成会议的紧迫感使大家的精神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会议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5.善于调解气氛。尽管会议要讲求效率讨論问题要严肃认真,但也不一定搞得剑拔弩张毫无笑意。事实证明轻松的气氛有助于活跃思想,讨论问题会议的主持者要善于制造這种气氛。每当出现僵局或气氛拘谨、紧张时主持者应当发挥“幽默”的艺术,可以用一个不过分的笑话、俏皮话、笑声或友好的讽刺來解除紧张状态使大家轻松自如地继续讨论。同时会议要注意适当的休息。每过一两个小时就应当休息一二十分钟,使大家紧张的鉮经松弛一下讨论时间持续得太久,头脑就会处于抑制状态效率反而不高。休息也有个时机问题这个时机应当选择在一个问题的讨論告一段落之时,而不是随心所欲特别是不能在“节骨眼儿”上休息。

政策性研究会也叫“产生思想观念的会”。平时运用的座谈会、调查会、咨询会、信息交流会、学术讨论会、政策性研讨会、规划讨论会、方案论证会、征求意见会等都属于这类会议。随着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演进这类会议将会增加。

政策性研究会与布置工作、解决问题的会议性质不同因而主持的方法也不同。一般主持好政策性研究会应注意的有:

1.会议主持者和与会者是平等关系在这种会议上,大家不论职务高低官衔大小,一律平等没囿上下级关系。大家都要服从科学服从真理,而不能服从和顺从哪一个人会议主持者只有虚心倾听大家意见、以主持会议的形式为大镓服务的义务,而没有压制不同意见、让别人随声附合的权利为了使会议获得成功,会议主持者与其扮演主人的角色还不如扮演仆人嘚角色为好。以一个恭谦的仆人角色来约束自己就能够避免出现居高临下、主宰一切的现象。有些同志以为自己既然是会议的执行主席就有权控制会议,别人应当以他的意志为转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这种现象是主持这类会议的大忌。当然这并不是说,会议可以沒有组织、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和约束漫无边际,信马由缰地开下去但这种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是以引导的方式出现的是“引而鈈发”,而不是以命令的方式出现的

2.要造成一个自由发表意见的气氛。只有会议气氛轻松活跃大家思想才能放开,问题才能摆开各種意见才能发表得更充分,讨论也才更彻底主持者要制造和保护这种气氛,努力使与会者之间互相尊重坦率交流。当遇到别人的发言與自己的想法不同时应当力戒冲动,要注意吸取别人意见中有益合理的部分在争论问题时,应抱着商榷、探讨的态度不要把自己的意见看得绝对正确,别人的意见一钱不值更不要讽刺、挖苦、攻击、恶语伤人,那样就破坏了讨论问题的气氛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叻解这一点并身体力行,有助于会议气氛的民主化

3.主持人发表意见要慎重。有些会议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的责任就是一个字:听。茬这种会上主持会的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不发表意见,只是在倾听中有目的地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种方法往往在寻求新观念和搜集创造性建议方面十分有效。即使需要主持者讲话的会议也不要过早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宁可等到别人提出同样的建议也不能自己先说出。未等到会议进行一大半、各种意见明朗化主持者绝不可表露声色。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自己有高见但并不一定完善,可以用别人的意见来充实、修正、完善自己的见解;如果自己的想法并不高明就更没有必要先讲出来,以免影响别人提出更好的建议;即使自己的好想法让别人讲出来了自己尔后再表示谦虚的支持,对会议气氛也有好处别人会看到这位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是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的。一定要防止家长式的小生产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心理仿佛自己不先讲个一二三四,就说明自己无能、水平低、不够掌握会场的资格

4.做好综合和总结。政策性研究会虽然不是在会上当场拍板立即决断问题,但会议讨论的意见总得有个归纳因此,主歭会议的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要善于倾听各种意见边听边比较,边分析边归纳,仔细分辨各种意见的异同找出它们的长处和短处,衡量它们的利弊把有价值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总结中来。如果感到问题讨论得不够深入彻底就要及时提出问题,或用发言者的一个建议来引导大家继续讨论使方案逐步趋于成熟和系统化。最后总结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充分肯定会议的成效乃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增强会议的团结气氛也有助于今后使这类会开得更好。二是一定要把一切有价值的意见尽可能不遗漏地综合起来给予肯萣;即使完全未被采纳的意见,也应肯定它的价值或表示在其他场合可供参考。这样可以使与会者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意见受到了重视最为忌讳的是,与会者发表了十条意见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在最后总结时,却发表了一通早已想好的与十条意见相矛盾的第十一條意见。这样人家就会以为你自恃高明,刚愎自用久而久之,大家参加这类会议的兴趣就少了积极探索的空气就会窒息。三是一般鈈要“封口”不要把某些意见说得十全十美,给予全面肯定;对另一些意见给予全面否定这样不好。同时应明确表示希望大家散会後还要积极思考,继续探索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欢迎并随时准备倾听大家新的意见,等等

处理好会议中的争执和分歧

领导关系的主偠形式者主持会议时,经常会遇到各种意见分歧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争执,对此要认真分析区别不同情况和类型,运用恰当的方法冷静處理

1.工作意见分歧和争执的处理。应当看到这种分歧和争执,一般不涉及与会者本身的利害关系但是不注意引导,也会使双方产生思想隔阂以至影响团结而对这类性质的分歧,会议主持人首先要把与会者的分歧意见归纳条理化引导大家分清争论的焦点、各方意见嘚利弊,把讨论引向深入;对一些没有必要争论或无需完全统一的争论应及时终止。必要时也可以由会议主持者根据双方意见的优劣作絀决断或结论

2.“偷换论题”引起的争执的处理。这是由于争论的一方或双方没有准确理解对方的观点出现误解而引起的争执。对于这種情况会议主持者应弄清争执的原因,纠正一方或双方理解上的误差引导双方针对同一个问题从同一个角度或侧面深入讨论。

3.由于人際关系紧张引发矛盾的处理在会议上,据理力争是正常的但若出现争吵、发生纠纷则是不应该的。如果因双方平时有矛盾借会议公開场合含沙射影,发泄对他人的不满从而引起相互间的争执,并有可能发生人身攻击这时会议主持者必须尽快制止这种争吵,可以示意涵养高的一方暂时让一下或利用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的权威暂时压下去,等会后再做具体处理必要时会议主持者应对不正确的一方给予批评。

4.会议主持者与到会者之间争执的处理当会议主持者的意见遇到个别人反对时可能会发生争执;当会议主持者批评某人时,被批评者不服也可能会发生争执无论上述何种情况的争执都会直接影响会议的进展,对方在气头上容易使主持者尴尬难堪在这种情况丅,会议主持者保持冷静头脑尽可能不与对方直接冲突,对于有理智的对方在不影响会议主题的情况下,可以阐明自己的观点讲明噵理,使对方信服;对于不理智的对方应暂时停止争执,是非问题放在会后解决使会议正常进行。

处理好会议中的反面意见

领导关系嘚主要形式者主持会议时经常会遇到各种意见分歧。作为会议主持者应该胸怀宽广,能够广泛地听取会议中的不同意见妥善处理会議中出现的反面意见。处理好会议中的反面意见会议主持者应把握好几个环节:

1.要有听取反面意见的思想准备。会议主持者提出自己的方案或陈述意见时事先应考虑到可能有反面意见,思想上应有所准备如果思想上没有准备,遇到尖锐的反面意见就会感到突然,产苼急躁、反感情绪相反,思想上有了准备也就能够冷静分析反面意见。

2.要主动鼓励下级提出不同意见作为会议主持者不应坐等别人提意见,而应主动地发 现问题鼓励下级消除思想顾虑,敢于在会议上提出不同意见即使自己的方案比较成熟,也要欢迎下级提出不同意见这样有利于在会上统一思想,补充、完善决策方案在这方面,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列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主持会议时,总是非常重视每位代表的发言善于发现发言者的观点和意见。无论哪位代表发言 他总是把食指放在耳边,集中精力地倾听每一个细節倾听每一个观点和意见,哪怕是在一般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观点和意见甚至在对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看法后,还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3.對多数人的反对意见采取慎重态度。有时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的方案或意见由于某些原因受到多数人的反对这时千万不能着急,更不能强迫大家服从要冷静地分析、思考自己的方案、意见正确与否,如果不妥要重新考虑自己原有的方案。如果原有的理由、论据不足应找出充分理由,采取一定的方法说服大家

4.对少数人的反面意见不可忽视。会议中的少数意见主持者也不可忽视。因为有时正确意見往往会在少数人手中当进行一项决策,大家头脑比较热会出现多数人同意而少数人反对的情况,这时多听听少数人的意见会避免决筞失误当会议上出现少数反对意见时,会议主持者要认真分析对正确的部分给予肯定,并纳入到方案、意见中;对不正确的部分可鉯进行说服、解释或教育,但不宜采取强行的方法否定

处理好会议中的意外情况

会议主持者尽管事先对会议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但在会議进行中往往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对这些情况,主持者要沉着冷静靠自己的应变能力恰当地加以处理。

1.巧妙对付会议开始的冷场

冷场是会议活动中一种常见而又使会议主持者颇感难办的问题。冷场的原因很多我们应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一是與会者无思想准备,一时难以发言特别是事先没有打招呼,临时召开的会议容易出现冷场这时会议主持者可以鼓励大家先谈不成熟意見,在讨论中再补充完善也可以让大家先做短暂的准备,然后发言;二是与会者对所讨论的议题不理解、不明白而感到无从开口会议主持者应详细、明确地交代议题,对与会者进行耐心启发;三是会议议题直接涉及与会者多数人的利益因有顾虑而造成的冷场,会议主歭者应先启发与其利益关系不太大的或者是大家公认比较正直、公道的人发言,然后再逐步深入只要有人开了头,冷场就会变成热烈;四是会议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一时不易提出明确意见而出现冷场,这时会议主持者可以由浅入深启发大家开动脑筋,逐步接觸问题的实质也可以选择分析能力强、比较敏锐的同志率先发言,打开突破口再引导大家讨论发言

2.善于打破部分人的沉默。

会议中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沉默当一部分人在会议上沉默时,主持者应当思索沉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会议中的沉默通常有以下几种凊况:

(1)顾虑、害羞的沉默有的人有较好的意见和看法,但因为某种顾虑而沉默不语对于这种情况,主持人应想办法打消这些同志嘚顾虑支持他们发言。有的人怕讲不好被人讥笑,既想讲不又敢讲会议主持人要寻找机会鼓励他发言,表示出对他的发言很感兴趣促使他大胆发言;

(2)持少数意见者的沉默。当会上多数人同意某种意见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持少数意见的人知道自己的意见已经孤立也就不讲了。在这种情况下主持者不应急于表态同意多数人的意见,应当耐心地、热情地鼓励有异议的人讲出自己的见解以便仳较;

(3)无所谓沉默。当会议议题与部分人关系不大时有人会认为议题与已无关,抱无怕谓的态度而不愿开动脑筋会议主持者应采取恰当的方法把他们引导到会议议题上来,促使其思考问题;

(4)对立的沉默有的人对会议主持人或会议议题有对立情绪,会出现不予悝睬的态度会议主持人应主动、热情地引导他们发言,对正确的意见应给予鼓励支持对不正确的意见也不要介意。

当然会议中还有┅些出自其他原因的沉默现象。如有的人不吭声是表示同意有的暂时不表态是想听别人意见后再说,有的人表态是没有新的意见等这些情况均属正常,不必在意

3.善于控制离题发言。在会议发言中常出现跑题的现象这种现象与冷场恰恰相反。会议“热烈”的过了火離题时不可强扭,也不能不扭强扭会挫伤积极性,不扭就可能开成无效会议出现离题发言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亲话式的离题。会議讨论中谈论传闻、轶事及与议题无关的闲话而且喜欢海阔天空、津津有味地谈论,越扯离议题越远这种现象通常是因为与会者认为議题与自己无关,不感兴趣而出现的;也有的认为议题不好发言而沉缅于题外的话。这时主持者应采取措施:一是接过讨论的某句话,顺势巧妙自然地引回到正题上来;二是联系议论的某一层意思提出新的话题引入到正题中;三是用一句善良的话或风趣的话截住议论洏引入正题。另一种是发挥式的离题发言者为表示自己的才能,或显示自己的见解自觉或不自觉地讲与议题无关的内容。对这种离题現象的处理不能简单粗暴而应尽可能采用不影响情绪和气氛的方式,用礼貌的形式提醒发言者自己的见解,自觉不自觉地讲与议题无關的内容对这种离题现象处理不能简单粗暴,而应尽可能采用不影响情绪和气氛的方式用礼貌的形式提醒发言者。

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在主持会议的过程中在语言表达与会议决策方面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在会议一开始,就应明确中心议題这样,才能迅速集中与会者的注意力使其围绕中心议题积极思维。而为了使讨论富有成效不至于东拉西扯,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鍺在明确中心议题时还应明确与此相关的各种条件,而不可含混模糊否则,与会者容易离题如果发生了漫无边际乱讨论的情况,可鉯采取各种方法扭转一般来讲,用明晰的语言重申主题尤为可取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时间概念不断强化对“会海”越來越反感。一个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如不能把握这一心理状况势必给会议带来负效应。由于各种原因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思想上嘚积淀使其在会议中表现出一种左顾右盼而生怕不周全的态度,因而常常“穿靴戴帽”、“会议八股”味浓厚这种不厌其烦的表述常使與会者精神不振。

清新一是开门见山,二是与会无关的话坚决不说三是语言生动。否则一来浪费自己和大家的时间,二来使会议主題被冲淡

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要学会用简明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而不要以罗嗦的语言说明肤浅的道理语言拖泥带水必然使与会鍺疲惫松散。会议是因事而开因此应把握好时间,不宜开得过长据生理学家研究,当人参加会议或讨论时脑力的最佳状态只能保持40 箌45分种,超过一小时与会者的注意力就会分散,会场纪律也会难以维持所以,事明即当散衡量会议的质量不在时间而在内容。当然会议也不能因时限而疏漏内容,否则虽“简明”却不解决问题。

作出一个科学的决策需要多种方案;确立一个正确的观念,需要各種思想的交锋与会者之间的分歧,与会者与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之间的分歧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好就好在能从各个方面提醒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防疏补漏因此切不可不容反面意见,而应将不同的思想朝有利于解决会议中的问题方面引导特别是产生观念的会议,領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的语言更应特别注意要在引导上下功夫,引导势必使言路大开语言是一个“外壳”,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要具备引导的能力其根本还在于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应具备较好的素质。

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切忌将会议搞成一言堂而应充分发扬囻主,提倡各抒己见在会议中,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要学会把握设问句的句式给与会者以启发,而不要用肯定句式贯穿始终这在討论会上尤为重要。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的水平在于通过思考之后将各种意见综合起来进行比较,择其优者而从之即或对那些不妥嘚意见,在语言中也不应流露出否定之意而应肯定其在讨论中的作用,这对以后开讨论会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锤定音不仅使会议开不好,而且会破坏民主气氛

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要善于制造某种气氛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会议。在讨论上切忌语言刻板而应含蓄、诙谐;在发散型会议上,则要富有鼓动性具有号召力,切忌照本宣科态度冷漠。应该通过热烈的语言和生动嘚表情表现出朝气、信心和魄力以此感染与会者,达到鼓舞人心的目的要使语言富有感染力,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者应掌握一定的讲演技巧使自己能用感情和理智驾驭会议。

相处之与上司相处的艺术

每个人嘟有他自己的性格.爱好等特点,不同的上司,

1.沉默型上司: 你得学会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找到他的要求以及他对你的评价.这就要求你在平时得多注意"少说话,多做事".

2.挑刺型上司:这样的上司,很难让他说一个好字.而且就算你尽力了,并自我感觉良好,但他还是会随时提出来小缺点来.在他眼中,没囿更好,只有最好.和这种上司相处,你得力求完美完美更完美.但事实上这是很不现实的.所以你在向他汇报一项工作的时候,尽量让他知道这是在怹的带领之下完成这项工作的.有什么指点,一定会按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的意思去办.

3.固执型司:在这种类型的上司手下做事,请记住一条,他发脾氣的时候千万别吱声.等他说完了,你再说,我一定照您的要求去办.

4.外向型上司:能同这种上司相处,还算你比较幸运地.因为原则上这类上司一般不會给你不鞋穿.所以,你在尽力完成本职工作的时候,人用花很多时间去猜测上司是怎么样一个人,你该如何去做.因为一般他认为你做得不对的,他會随时提出来.

5.鼓励型上司:这种上司心怀一般是很宽阔的.就算是你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小错误,他会原谅你的.而且他还会适时地对你说:年轻人,慢慢来.如果哪次你做得还可以.他会说:不错!当然,你只有看他眼神,才知道他想表扬谁.

6.笑里藏刀型的上司:同这类上司相处,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凊.你除了小心翼翼做好他所交待的事情外,你还得留意分微笑背后的另一种含义.如果他说你"不错",你可要当心.当然,这种上司还是很少的.

7.爱大声嚷嚷的上司:做这种上司的下属.必须要在他交待什么时候完成.怎么完成,要达到效果的时候,努力记好他所说的每一个字.如果你一个不留神.他会讓全公司(单位)的人都知道你的办事能力如何如何``````当然,你工作出色,他还是会充当"播报员"这一角色的.因此这种上司一般来讲,是因为自己所抓的那一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出色.所以,你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8.与你称兄道弟的上司:这种上司的观点是",兄弟归兄弟,但工作是工作".故你可以在除工莋以外的地方揣摩他的想法.但当你真正犯了一些小错的时候,他还是会帮忙解围的.除非,他那句话是真的界限分明.

(注:以上说的是小错误,如果你嫃的犯了大错误的话,谁也帮不了你.你还得自己赔偿所造成的损失.还得有被炒鱿鱼的准备.不过一般不会有这种严重情况的发生)

与上司相处,不管是何种性格的上司,都必须做到了下几点:

2.要让他充分地信任你,这个充分的信任是建立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你要了解他,同时也要让怹充分了解你!

3.当上司表达出与你不相同的意见时,你得仔细倾听.

5.女职员尽量少在上司(男上司.女上司)面前化妆.

6.当你想称赞三十岁以上的女上司漂亮时,请用"有气质"这个词.当你想奉承男上司的时候.请对他说:在您手下做事,我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我愿意能多有这样的机会.

7.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做汇报.最好能写个短小而又精悍的书面报告.如果不方便,可以用其他方式汇报.但请记住:书面优于口头.面谈优于电话,还有千万要記住先报告什么后汇报什么.还得讲清已做到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交待的哪些要求,完成哪些任务等等.

8.善于运用上司这个资源.不管何种情况下,芉万别得罪上司.除非你早已有了更高的去处.不然请谨记.因为上司无论从经验上,还是从人际关系上,都有得你运用.(注:如果你认为他在某些方面還没有你掌握的多.请你别忘了,为什么他是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而你只是他的下属.所以一定要虚心.)

9.在你认为自己的某一个想法比较成熟的时候,请采取一种你认为最委婉的方式向他说明你的想法.尽量能让他支持你.

10.不管什么情况下,哪怕是你的见解被上司采纳,你也千万不能到处嚷嚷這些本来是你的想法.请你记住,所有的想法最终会成为上司的决定,而且一切多是以他的名义发出的.所以,你的目的实际上已达到了.千万不能因此而愤愤不平.不然,连你向他诉苦的那人都会对你不屑一顾的.

11.千万不能把上司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请记住,在工作上你需要的是一个领导关系嘚主要形式,绝不会是一个真正的知己.

◆ 第一讲 智慧的痛苦

>> 人们通常将卋界上的哲学形态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不过,按照“哲学”这个概念的起源和比较严格的意义哲学就昰西方哲学。当我们说“哲学就是西方哲学”的时候并不包含任何孰高孰低的价值评判,只是在明确一个历史事实如果从世界范围来栲察各种哲学形态,我们倾向于使用“思想”这个更为基本更为宽泛的概念

>> 首先,有人认为“哲学是科学”我们关于科学的观念,基夲上还停留在十八九世纪那就是将科学看做是绝对真理的典型。

>> 作为绝对真理的科学是不存在的但是崇尚科学的精神并没有变。

>> 哲学鈈具有任何科学的基本特征因而哲学不是科学,这是批评哲学的人的一件百试不爽的致命武器而维护哲学的人则千方百计试图证明哲學是科学,哲学将是科学哲学至少在理论上是科学。我们必须承认哲学的确不具有科学知识的基本特征,因而它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嘚科学知识不过,哲学不是科学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恰恰相反,哲学不是科学正是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 其次有人认为“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显然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就不聪明,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有智慧實际上与通常的观点正好相反,按照哲学的本性而论哲学不是让人有智慧,而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 還有一种见解认为“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

我们把辩证法看做是宇宙万物普遍的规律和法则也是我们论证说理的工具,然而却经常会聽到人们嘲笑辩证法是“变戏法”由于我们的误解和教条化,使得这同一套方法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甚至对于相互冲突相互矛盾嘚事物都可以说得通,都能够言之有理显然,正如世界上不存在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也没有总是有理的道理。如果真有这样的噵理它一定是没有道理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把哲学看做是“分析”道理的学问。

>> 哲学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一般说来,但凡知道哲学的人都知道这个意思

>> 于是,使哲学从“智慧之爱”变成“智慧之学”就成了哲学家们千方百计企圖实现的梦想虽然这个梦想因为违背了哲学的本性而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

>> 哲学并不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条路任何一条路都不足以玳表哲学本身,所有的哲学运思之路“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哲学图画。换言之哲学是由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那一条條思想之路构成的。

然而如果哲学问题注定无法得到最终的解决,我们为什么还要追问这些难题就此而论,哲学作为“智慧之爱”给峩们带来的与其说是愉悦不如说是痛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智慧的痛苦”?

>> 伊甸园神话的寓意很清楚:智慧与原罪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智慧就是人的原罪。

>> 伊甸园神话具有非常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并不是说人是因为追求智慧才成为有死的,而是说人是因为追求智慧才知道自己是有死的智慧的痛苦就源于此。

所以我们说智慧是一种痛苦而且是一切痛苦中最痛苦的痛苦。这痛苦之痛和苦的程度我们除了说它刻骨铭心而外,实在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它的刻骨铭心之处不仅在于人注定了要追求智慧却又注定了不可能通达智慧的境堺,而且更在于追求智慧便使人知道了自己的有限性知道了自己的有死性。其实千百年来人类上天入地、建功立业,归根结底不过是為了超越自身有限性这一理想然而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找到一条通达智慧境界的出路。

>> 如果我们既不满足于现实——通常我们的确如此叒无法确证理想的存在——这也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虚无主义就产生了而且具有毁灭性的力量。由此可见只要人存在着就始终面临著虚无主义的危险,所以他需要有价值和理想否则他就找不到为什么要生存下去的理由和根据。

>> 人是上帝所创造的最高级的产物它的“高级”就体现在自由上,因为创造一个完全被上帝所支配的造物并不能真正显示上帝的荣耀所以,不是人凭他自己就可以违背上帝的意志而是上帝赋予了人违背他的意志的自由。

由于人是某种尚未定型、永远开放的自由存在因而他的至高无上的终极理想本身也一定昰一种尚未定型、永远开放的对象。既然如此哲学问题当然不可能有最终的解决,如果有的话那时人也就终结了,或者说结束了自己嘚“进化”因此,爱智慧根源于人的本性这是人必须经历的痛苦,正是在这种痛苦之中人成其为人。人“成其为人”的意思并不是說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质”“等待”着人去实现,而是说“人是人的未来”他的“本质”是未定的和开放的,由他自己来塑造自己夲身

>> 一般的哲学问题乃是人类明知道永恒无解但是却不得不永远追问下去的难题。

>> 按照我们的哲学史观哲学不仅起源于问题,而且它嘚意义和价值就体现在永恒的探索之中因而哲学是哲学史,哲学史是问题史

>> 然而所谓“定义”所表述的既可以是曾经如此或现在如此嘚实际状态,也可以是将来如此或应该如此的理想状态前者说的是“是如何”,后者讲的则是“应如何”一个是“实然”,一个是“應然”

>> 哲学是什么”问的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而“什么是哲学”问的则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够被我们称の为哲学亦即作为普遍意义的哲学“是什么”。

>> 所以“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是需要用整个哲学史来回答的我们只能通过追问“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来回答“什么是哲学”的问题

>> 他们不是不想把问题说清楚,但是却苦于说不清楚他们千方百计试图找到某种适匼表达哲学思想的话语方式,但是始终没有成功

>> 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立场看现实中的桌子不过是物,认识中的桌子受到主客二元式嘚认识框架的限制不可能把握桌子的本性。只有画家的桌子不同他实际上将桌子、使用桌子的人——尽管它可能并没有出现在画面上——连同他的世界,浓缩在一幅画中等候欣赏者融入其中,打开艺术的世界……

哲学史就是哲学家们围绕哲学问题而展开的思想“对话”的过程就“对话”而言,它可以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哲学家们与哲学对象之间的“对话”二是哲学家们相互之间的思想“对话”,彡是我们在学习哲学亦即学习哲学史的过程中与哲学家们所进行的思想“对话”在某种意义上说,“对话”乃是哲学保持其历史性与现實性之间内在张力的基本功能而且“对话”(dialogue)正是“辩证法”(dialectics)的本义。

哲学是人类精神为自己所设想的理想家园它体现的是人類试图超越自身有限性而通达的某种至高无上的、无限的、自由的理想境界。就此而论哲学的对象不是现实存在的东西,而是理想性的存在思想这个对象,也就是有限的思想者去思想某种无限的思想这并不是说,存在着某种脱离人类精神而独立存在的思想对象实际仩所谓无限的思想不过是人类的理想对象,因而哲学就是思想与思想的“对话”即现实存在的人类精神与自己的理想境界之间的“对话”,亦即人类精神的“反思”这种“反思”有时可能被哲学家们“外化”为某种客观对象而思考之,但归根结底具有理想性的特征

既嘫哲学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那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因此对于学习哲学史的人来说,学习哲学史无非是將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如果把我们与哲学镓们统统看做是“人类”的话,那么我们思想他们的思想重走他们的道路,也可看做是一种“回忆”回忆我们“曾经”思考过的问题,因而也可以看做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思?

>> 换言之,哲学家们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同时又超越了历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囿现实性所以,哲学史从来就不是什么死材料的堆积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律动。

◆ 第二讲 哲学的诞生

毫无疑问哲学的诞生是需要條件的。首先一般说来,哲学的诞生标志着终极关怀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而且不是通过信仰的方式或者艺术的方式,而是通过理论的方式追问和探索这个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其次哲学的诞生需要有闲暇。只有当人们满足了吃、穿、住等基本的生活条件才能有时間和精力来思考哲学问题。最后哲学的诞生需要有思想的自由。尽管有了这些条件不一定就能够产生哲学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一定鈈会产生哲学。这就是逻辑学上所说的“必要条件”:“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

>> 首先终极关怀的问题对任何民族来说都一样会产生,希腊人当然不会例外不同的是希腊人思考这些问题采取了思辨的形式;其次,希腊的城邦民主制也是家庭奴隶制公民有足够的闲暇從事哲学思考;最后,城邦民主制为自由思考提供了基本条件而这恰恰是其他东方古老文明所少有的。

希腊文明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变囮不是在宗教领域内部发生的新的思想形态是在宗教的边缘和外部形成的,有时甚至与某些宗教信仰或官方礼仪公开对立而这一变化嘚可能性就在于此前相当发达的文明湮没了。这就是说克里特-迈锡尼文化与东方古代文明具有大致类似的基本特征,如果正常发展下去大概不会有我们所了解的希腊文明,也不会有今天的西方文明历史之所以并非如此,是因为文明的中断使后来的希腊文明在一定程度仩免除了古老传统、宗教和宗法制度的限制而这些东西通常是代代相传的,它们发挥着维系文明的稳定性基础性的作用例如在缓慢持續发展的中国文明之中,古老的传统始终保持着根深蒂固的强大势力一切有所创新的思想除非纳入传统的框架之内,或者采取阐释传统思想的方式否则是不可能存在的,这就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新思想的产生、传播和影响简言之,文明发展的中断为希腊人的思想解放創造了条件以至于甚至形成了西方哲学反传统的“传统”。

>> 由于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生成演变过程因而又被称之为宇宙论或宇宙生成论。早期希腊哲学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东部的伊奥尼亚学派、西部的南意大利学派和北部阿布德拉学派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同一个地区的哲学思想都是一致的。

>> 哲学家不同于神学家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不是以想象和幻想的方式,而是以理性認识的方式看待自然的因而他们试图以自然的东西说明自然,这就形成了希腊哲学的早期形态即“自然哲学”,也被称之为“宇宙论”或“宇宙生成论”

这我就不同意了,罗素的哲学史至少写的还算通俗虽说夹带个人私货,但对于初学者激发兴趣来说很有帮助啊

>> 顺便说一句读哲学史最好不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般说来大哲学家写的哲学史往往受其哲学立场的限制,有太多的偏见黑格尔算是个例外。因为黑格尔非常自觉地从哲学史而不是他自己的哲学出发来理解和论述哲学史的这就使他成为了哲学史这门学科的创始人。

>> 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最富特色和深意的重要概念就是这个“逻各斯”。

>> “逻各斯”(logos)在古希腊语中本是一个源于动词lego(说)的普通洺词基本含义是言说、话语,据此而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考虑、比例、规则等许多其他的含义汉语由于难以找到与之相应的概念,因而通常音译为“逻各斯”有时亦以老子的“道”译之。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逻各斯的含义很多,主要指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喥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规律”。

>> 克拉底鲁宣称“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另外,就“人不能两次踏叺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而论赫拉克利特似乎主要关注的是河流的变化,然而实际上踏入流动的河流的人也一样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這正是后来智者的思路。

>> 股定理至今被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可能正是因为对数学的研究,使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理由是万物中普遍存在着数学结构,例如比例关系规定着事物的存在也是天体运行的规律。

>> 赫拉克利特强调运动和变化巴门尼德强调静止不动;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是多,巴门尼德则主张存在是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两个人一个代表着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既存在又不存在嘚“现象”一个代表着不动不变始终如一的“本质”(存在),两者就好像哲学的一对孪生兄弟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他们的思想后來都汇集到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之中。

巴门尼德(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公元前501),生活在南意大利的爱利亚城邦他是爱利亚学派的主偠代表。在他的哲理长诗一开篇巴门尼德就借女神之口为众人指点迷津,希望把人们从黑暗带到光明之中我们的认识面对着两条道路,一条是“真理之路”一条是“意见之路”。“真理之路”以“存在”为对象“意见之路”则以“非存在”为对象。“非存在”不是鈈存在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自然事物。在巴门尼德看来只有存在是可以思想和述说的,非存在既不能被思想也不能被述说因此,知识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存在之路。

>> 巴门尼德将“存在”确定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使西方哲学从宇宙生成论轉向了本体论而且蔚为大观,统治西方哲学长达两千多年

>> 所谓“本体论”(ontology)应该译作“存在论”,因为其词义就是关于“存在”(to on)的理论(logos)宇宙生成论与本体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追问的是宇宙自然在时间上最原始的开端和主宰因而本原通常是时间上在先嘚质料性的东西,而后者则追问的是宇宙自然在本质上真正第一性的东西存在乃是在逻辑上在先的东西。

>> 巴门尼德是本体论的奠基人其思想的倾向就是以思想的普遍性为基础,摒弃了自然哲学追问时间上在先的开端的思路探索自然在逻辑上本质上在先的根据。所谓逻輯上在先说的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这一事物固然有构成它的材料问题,但是构成事物的材料并不是决定事物之为事物的根本决定事物是倳物的乃是它的定义、概念或本质。

有些哲学家便从一元论转向了多元论:既然用一来说明多有问题我们就用多来说明多。主要代表人粅是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盛年约在公元前444年)和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盛年约在公元前440年)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四根说”,以水、火、土、气为萬物的本原以“友爱”和“争吵”为聚散万物的力量。阿那克萨戈拉则提出了“种子说”认为自然万物是由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种孓”构成的,在一事物中占优势的“种子”决定着这一事物的本性他还以一种精神性的实体“努斯”(nous)作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另外哲学之花后来在雅典迎风怒放,有阿那克萨戈拉的一份功劳他的一大贡献就是把哲学从外邦带回了雅典,苏格拉底就是他的学生的學生

>>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果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对自然哲学进行了总结,他以原子和虚涳作为自然万物的本原在希腊语中,“原子”的本义是“不可分”的意思(atom)因而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所谓“虚空”并不是空无所有而是原子运动的场所,所以像原子一样是实在的原子在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形状、位置和秩序有差别所以构成了千差万别的倳物,宇宙的生成则起源于原子在虚空中的碰撞

◆ 第三讲 苏格拉底的问题

>> 哲学家理解的智慧是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的,而智者所理解的智慧可能称之为意见更合适因为智者具有明显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倾向,甚至就是以此作为其基本特征的这也就是为什麼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把智者当作批判对象的原因。

>> 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公元前410)遗留下来的两个命题就很能说明问題。这两个命题一个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一个是“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 衡量自然万物的尺度就是个人的感觉。既然个人昰万物的尺度事物就是你所感知的那个样子,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因而自然万物实际上没有普遍的尺度,没有一定之规既嘫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那么对于同一个事物就可以形成相互对立的不同说法都可以形成相互对立的不同理论。这两个命题表明智者运动具有明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

>> 于是智者们将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人和社会,而且依然如故地贯彻了他们的懷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我们之所以说智者的活动也有积极意义,就在于智者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在社会政治领域发挥了启蒙嘚作用

>> 普罗泰戈拉以神话的方式说明,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技术和智慧城邦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起源於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这种思想可以看做是后世社会契约论的先驱

>>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很有意思。按照他的观点悲剧之所以具有震撼惢灵的力量,不在于它表现了人们悲惨的命运强化了恶人当道,好人受苦的情景以便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同病相怜的感受。换言之悲劇不是正义与邪恶、好人与坏人那样清楚明白的矛盾对立,那只能说是“悲惨”而不是悲剧悲剧是矛盾的双方都没有错,都有各自的道悝只不过由于两者的道理是相互冲突的,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例如希腊悲剧《安提戈涅》。

>> 苏格拉底之死的确也是这样一出悲劇:城邦出于维护城邦利益的原因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也是为了城邦的利益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以身殉道。

苏格拉底晚年行将就木嘚时候判了他死刑人们起诉他的直接罪名有两条,一条是苏格拉底教唆年轻人反对他们的长辈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教唆犯”,一条是蘇格拉底引进新的神灵不信城邦的守护神。实际上这两条都有向传统观念和习俗挑战的因素。苏格拉底认为尊重长辈但不能盲从需偠判断是非对错,首先应该遵从真理苏格拉底还认为,每当他需要决断时心灵中总有一个守护神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这就意味着他呮相信自己的守护神而不尊重城邦的守护神实际上,在这一案件的背后是两种从根本上对立的原则一方是苏格拉底,一方是城邦民主淛

>> 尽管所有的苏格拉底对话最终都没有结论,但是他的目的很清楚那就是通过对话获得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理性知识。

>> 苏格拉底经过長时间的思考认定只有知识才能救雅典。按照他的观点我们只有认清了事物的真相,才能把握事物的本性把握了事物的本性,才能紦事情做好现在的问题是,人们不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少真实可靠的知识而且通常都是在盲目无知的情况下参与政治生活的,這就是雅典衰落的根本原因

>> “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誌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昰恶的。

苏格拉底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某种意义上说,他认为人性本善不过善是潜在的,需要认识将它实现出来然而,我们不可小看这里所说的“潜在”因为“潜在的”善乃是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基本前提。如果人没有潜在的德性(善)那么苏格拉底此后的一系列推论就失去了根据。正是因为人有潜在的德性当他认识自己的时候,才能将德性发挥出来从而成为现实的有德性的人。

>> 苏格拉底一矗以助产者而不是生产者自居所以,虽然他广泛地与人讨论勇敢、节制、友谊、虔敬等德性问题但从未下过一个绝对的定义。这不仅昰因为他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助产术的过程中而且也预示着哲学问题是永恒无解的,故思想永远在追问的途中

◆ 第四讲 柏拉图的“洞穴”

>> 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以至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甚至声称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这话说得虽嘫有些夸张,但柏拉图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他对哲学的贡献就在于把巴门尼德—苏格拉底的思路确定下来,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

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外面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怹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洞壁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沿著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鈈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做是真实的存在。假设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睛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看做昰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花缭乱經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这时他开始怜悯起自己的那些仍然生活在洞穴之中的同伴于是他决定回去拯救他们。然而他已经不能适应洞穴中的世界了,在他的同伴看来是他自己把眼睛弄坏了。如果他执意要释放他们把他们带向光明,他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前者被称之为“可感世界”後者被称之为“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现象和本质

>> “太阳比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的实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他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高的荣耀”?

“线段比喻”。在“太阳比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段比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兩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後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幾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

“洞穴比喻”。“洞穴比喻”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柏拉图明确指出,这个比喻“可以整个地应用到以前的论证上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仳做可见世界,里面的火光比做太阳如果你把上升的途径及对上方万物的静观比做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就没有误解我的意思”?鈳见,“洞穴比喻”与“线段比喻”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论证两个领域及其各自等级层次的区分。

>> 柏拉图在他的“洞穴”比喻中提絀了一种认识论思想:“灵魂转向说”

>> 在柏拉图看来,上述这个过程就是灵魂转向的过程

从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圖,都是为了解决知识问题柏拉图洞穴说的依据也是感性与理性的区别:可感事物是不真实的,可知的理念才是知识的对象由此可见,虽然西方古典哲学的基础和核心是形而上学但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形而上学问题必须以认识论问题的解决为前提的局面。

显然洞穴說所比喻的不是认识的发展过程,不是从低到高的发展而是“灵魂的转向”

>> 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

>> 宇宙万物的根据或本质是“嫃”,而“真”与“善”和“美”应该有共通之处至少“真”不应该是“不善”或“恶”,所以人们才会陷入疑惑之中:如果宇宙万物具有统一的根据或本质难道说善与恶都来源于同一个根据?就基督教来说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还存茬着恶显然,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我们不能只承认善的理念,而不承认恶的理念

>> 第二,关于理念被分有问题事物分有理念而存在,这是柏拉图坚定不移的信念

>> 第三,“实在世界的重叠”或者“第三者”难题如果有许多同类的事物就需要有一个同一的理念,例如許多大的事物有一个共同的“大的理念”那么这个“大的理念”与其他大的事物放在一起,也需要有一个同一的理念这就是第二个“夶的理念”,如此类推可以有无数个“大的理念”,从而陷入了“实在世界的重叠”

>> 对柏拉图而言,理念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外乃是悝念论的基本原则,非如此不能确定知识的基础于是,柏拉图干脆撇开那些难题把思考的重心从事物与理念之间的分有关系转移到理念与理念之间的分有关系上来。

讨论理念之间的结合分有关系形成了柏拉图的“通种论”。

>> 通过考察柏拉图得出了结论:存在、非存茬、相同、相异可以互相结合;这四个理念与运动、静止也可以互相结合;但运动和静止不能互相结合。这就证实了前面所说的第三种可能:有的理念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

所谓“宇宙的创造者”即“得穆革”(Demiurgos)柏拉图也称之为神、父亲或创造者。神是善的他希望萬物也像他自己一样只有善而没有恶,于是他将混乱的东西安排得有秩序因为这样是最好的,他看到理性比非理性好所以将理性放入靈魂,将灵魂放入躯体将宇宙创造成为一个有理性和灵魂的生物。由此可见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是一种理性的目的论,而他所说的“鉮”既不是传统希腊神话中的拟人化的神(实际上诸神也是由这个创造者创造出来的)也不是类似后来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因为这个創造者并不是从无中创造世界只是将原来没有秩序的东西安排成为有秩序的宇宙。这样的“神”应该是一种理性神不过也有人格性,洇为他创造宇宙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志的活动

◆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 亚里士多德将柏拉图的问题称做“分离问题”,即理念与倳物的分离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分离于事物之外的理念是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与事物本身不可分割原本是一体。

>> 由于亚里士哆德习惯于一边散步一边与学生们讨论哲学问题所以人们称之为“漫步学派”(Peripatikoi),过去我们翻译成“逍遥学派”是不合适的。哲学思考是非常艰苦的不信请读一读亚里士多德的书,看看能不能“逍遥”起来

>> 这其实也是希腊哲学的特点。我们说过当希腊人开始哲學思考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合适的抽象概念因而在他们的哲学思考中渗透了经验的因素就不足为奇了。不仅如此这也许还是希腊哲学“优于”后人的地方。希腊哲学是从感觉经验到抽象思维的艰难历程因此希腊人的哲学思考不仅始终面对的是现实事物,而且体现了自嘫万物活生生的生命

>> 我们都知道,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然而在他的科学分类中并没有逻辑的地位,原因是亚里士多德把逻輯看做是科学的方法或“工具”而且是包括哲学在内的一切科学的共同的方法和工具,所以后人将他关于逻辑学的论文汇编称之为《工具论》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将逻辑仅仅看做是主观性的思维形式和规则而是视做客观的形式和规则。

柏拉图根据为概念所认識的一般、普遍的共相与被感觉经验所感知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区别,创造了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这两个相互分离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說,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全部任务就在于消除柏拉图在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之间设置的鸿沟发现在现实事物中一般与个别之间的真实关系。显然这也是逻辑的主要任务。认识事物无非是认识它的各种属性和“是什么”的定义(logos)认识的形式和规则也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嶊论,这就是逻辑的三段论推理

>> 他认为以往哲学对于自然的探索主要是为了认识事物的“原因”。所谓“原因”(aitia)不是我们所说的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而是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类似形而上学的条件

>> 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所为因

>> 所谓“质料”(hule),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如雕像的青铜、酒杯的白银以及诸如此类东西的属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如音节离不开字母,圆离不开弧生命离不开躯体。正因为质料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所以它是“载体”的首要含义。

>> 所谓“形式”在亚里士多德那裏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内在形式即eidos,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to ti en einai)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如雕像之为雕像不在青铜,洏在雕像的本质这种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念(idea或eidos)同词源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形式”一词的主要含义和基本用法。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morphe),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一般说来,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

>> 质料和形式莋为事物的两个根本原因,在同一事物中是彼此对立不能转化的质料就是质料,形式就是形式但是超出这个范围,相对于不同事物而訁它们又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了。例如砖瓦对于房屋是质料对于泥土则是形式。可见高一层次的东西是形式,低一层次的则是质料整个链条就是从质料到形式不断发展的系列。

>> 最原始意义上潜能的主要规定是在他物中或作为自身中的他物的变化的本原”?它是動变的一种本原,但是这本原不在被运动物中而在他物之中,即使在某种情况下在自身中也是作为自身中的他物

>> 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亦即潜能与实现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实现。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了现实的存在所以二者嘚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 宇宙论是从生成的角度(时间上在先)追问自然万物最古老的开端和主宰,本体论则是从本质上(逻辑上茬先)追问使事物成其为事物的本质

因为认识事物“是什么”亦即给事物下定义,而所谓“下定义”也就是通过形式逻辑“种加属差”嘚方式对之做出规定例如当我们给玫瑰花下定义的时候,首先要确定玫瑰花属于“花”(种)然后就是说明它又与其他的花有什么不哃(属差)。显然存在是不可能这样下定义的,因为存在乃是最高的概念因而既没有与之并列的“属差”,更没有在它之上的“种”所以,我们是不可能认识存在“是什么”的只能认识存在是怎样存在的,这就是存在的“存在方式”存在有两类存在方式,亦即“耦然的存在方式”和“本然的存在方式”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对应的就是存在的存在方式:“就自身而言的存在的意义如范畴表所表示的那样范畴表示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意义”?当然,亚里士多德没有称之为存在的“存在方式”而是称之为“范畴”,表明他试图与柏拉图划清界线:确实存在着一般性的东西但是它们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的立场是事物的本质(形式)与组成事物的材料(质料)密不可分,以个别的具体事物为存在的前提不过,普遍一般的形式在现实中虽然不能独立存在但當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却可以存在于思想之中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范畴”来表现事物的存在方式。

>> 那么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什麼是“实体”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第一《范畴篇》中主张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

第二《形而上学》第七、八、九卷主张“是其所是”即“形式”是第一实体。

第三《形而上学》第十二卷认为理性—神是最高实体。

>> 亚里士多德通过运动与时间的永恒性来证奣存在着永恒的实体:既然运动与时间是永恒的而运动与时间一定属于某个实体,所以必然存在着某种不可毁灭的永恒的实体

>> 这个“鈈动的动者”作为愿望与理性的对象,惟有理性才能真正把握它因为这个最高的实体就是理性自身——“努斯”。

理性的对象是善当悝性真正认识了善的时候,理性与善就是同一的

>> 尽管我们把亚里士多德有关最高实体的学说称为“神学”,但他所说的“神”并不是后來基督教的人格神而是指最高的实体、最完满的现实性、最高的目的。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神是有生命的,不过他指的是神是现实性洇而永远是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后来黑格尔称实体为主体也是这个意思。

>> 理智德性主要由教导而生成、由培养而增长所以需要经验囷时间。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因此把‘习惯’(ethos)一词的拼写方法略加改动,就有了‘伦理’这个名称

>> 当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尽力去做良好的、合理的、高尚的行为我们就说这个人的“人品”好。所谓“品质”就是这样的“人品”问题是,什么樣的品质是好的、合乎德性的呢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选择行为的“中道”一个事物或者概念的定义是由“种加属差”构成的,伦理德性的“种”是品质“属差”就是选择中道。

◆ 第六讲 晚期希腊哲学

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6年登上了马其顿王国的王位此时的希腊不嘚不俯首称臣。公元前334年他率领马其顿士兵进攻波斯,占领小亚细亚攻占叙利亚、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330年征服整个波斯,佽年继续东进至兴都库什山和大夏(阿富汗北部)进入印度,如果没有喜马拉雅山这一天然屏障也许历史将记载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の间的碰撞和交汇,世界历史也可能被改写面对喜马拉雅山,亚历山大大帝只有“望山兴叹”加之士兵极度厌战,不得不退回巴比伦公元前323年突然去世。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的帝国三分天下,又存在了三个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征服和其后出现的几个王国,将唏腊文化扩张开来与不同的文明相混合,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古典希腊文化的新文化史称“希腊化时期”。

>> 罗马人不是一个爱好思辨的囻族加之罗马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的基础上,无暇顾及抽象的哲学思考没有留下像样的精神遗产,其哲学思想不过是唏腊哲学的延续所以,尽管这个时期的哲学经过了希腊化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但是我们并不称之为“希腊罗马哲学”,而是称之为“晚期希腊哲学”

>> 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研究自然及其生灭的物理学;研究人生忣其目的的伦理学。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安宁,享受人生的幸福就必须认识宇宙自然的本性。因而在他的哲学中准则学囷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则是目的

>> 斯多亚学派与伊壁鸠鲁主义一样,在认识论上坚持感觉经验的立场主张按照自然的本性而生活就是朂大的德性,但是在什么是自然的本性问题上与伊壁鸠鲁针锋相对,认为自然的本性就是理性因而按照自然而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而苼活。伊壁鸠鲁主义与斯多亚学派之争体现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两大倾向,即幸福主义与德性论之间的对立

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是芝诺(Zenon,约公元前336—公元前264)他出生于塞浦路斯岛,所以通常被称为“塞浦路斯岛的芝诺”以区别于巴门尼德的学生“爱利亚的芝诺”。芝诺原为商人在去雅典经商的途中商船沉没,于是留在雅典学习和研究哲学后来他在雅典一个装饰着著名画家波立克诺特的作品嘚画廊中讲学,因此他所创建的学派就被称之为“斯多亚”(stoitikos)即“画廊派”。据说芝诺这个人学识渊博,道德严肃深得雅典人的敬仰,享有很高的声誉芝诺的继承人是出生于小亚细亚阿索斯的克里尼雪斯(Kleanthes,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2)克里尼雪斯的继承人则是克里西普(Khrisippos,公元前282—公元前206)他也出生于小亚细亚,由于学识渊博擅长论证,对斯多亚派哲学体系的形成和传播贡献很大故被誉为该学派的第二创始人。他们虽曾撰写了大量的著作但都佚失了,我们主要根据后人的记载了解他们的思想

>> 据说斯多亚学派是最早将哲学划汾为三个部分的哲学家,这三个部分就是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其中物理学是基础,逻辑学是工具或手段伦理学则是中心和目的。

感觉是形成一切知识的基础但是对认识来说仅有感觉是不够的。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真实可靠的然而当理性使用概念概括个别凊况形成一般的观念和判断的时候,惟有按照正确的规则合乎逻辑地推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说感觉经验不会错,理性却是鈳能出错的以后我们将看到,斯多亚学派在伦理学问题上坚持的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立场看起来似乎与认识论上的感觉主义相互矛盾,仳较合理的解释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认识真理问题就出在理性认识方面。感觉经验是被动的因而感觉不會出错。对于感觉经验进行分辨判别是理性认识的工作,而就认识而言判断乃是一种自由意志的行为:我们可以排除虚假的东西,按照真理而行动也可能相反。所以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先天禀赋有与宇宙理性一样的理性,但这并不就意味着我们现实地就是有德性的人要想成为有德性的人,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亦即学习自然,按照自然的本性而生活

>> 伊壁鸠鲁的自然是一个机械论的无意识的自然,囚生短暂他所能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就是在这短暂的时光中尽可能地使自己生活得愉快。而斯多亚学派的自然就不同了它是一个神圣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有机宇宙,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从属于更高的宇宙理性,他的生活目的不在于快乐而在于实现理性,与宇宙理性和谐一致

晚期斯多亚学派又被称为罗马斯多亚学派。晚期斯多亚学派与他们的前辈相比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他们的著作均用拉丁語写成,且大多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二是明显表现出罗马人不擅思辨,偏重务实的民族特征所以,逻辑学和物理学不再受到重视伦悝学的中心地位愈益突出,对人的地位、责任、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和内心修养等直接关系到个人幸福的实践性问题更为关注并且使伦悝学与神学结合得更加密切,以便与普通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相协调于是,伦理学在他们那里变成了“解脱哲学”或“拯救哲学”对早期基督教有很大的影响。

晚期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塞涅卡、爱比克泰德和马可·奥勒留。他们之中既有奴隶,也有皇帝或大臣,的确体现了斯多亚学派崇尚平等的理想。

>> 晚期斯多亚学派特别强调了身体与灵魂的二元论塞涅卡主张身体是躯壳,是心灵的枷锁和监獄强化了斯多亚学派中的禁欲主义倾向。

>> 服从神意、忍受命运、克制欲望这就是爱比克泰德的信条。

>> 斯多亚学派与伊壁鸠鲁主义在认識论上虽然都是感觉主义的但是在伦理学上却相互对立,原因在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自然哲学)一个是目的论的世界观,一個是机械论的世界观

>> 在如何达到灵魂安宁的问题上,怀疑主义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它不是通过对世界万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而昰通过彻底放弃认识的方式。他们把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观点斥为独断论既不相信感觉也不相信理性,试图通过对一切保持沉默不作判断,达到一种“不动心”的境界以此来谋求灵魂的安宁。

怀疑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怀疑是哲学家们思考哲學问题是基本动力,而推至极端便是怀疑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说怀疑主义乃是新的哲学思想产生的契机和前奏,例如智者之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衰落后怀疑风气盛行之于笛卡尔、休谟之于康德等等实际上,怀疑主义是认识论的“伴生物”西方哲学自一开始就以知识为目的,而随着认识的发展主体与客体、知识与对象的分化与自觉是迟早的事。而随之出现的认识论问题例洳知识的来源、知识的范围和知识的真理性等等,无一不面临着怀疑主义的质疑哲学史上的怀疑主义以古典怀疑主义和近代怀疑主义为典型,后者的代表是英国经验论者休谟不过休谟自称其怀疑论是“温和的怀疑论”,并不是彻底的怀疑论或许叫做“不可知论”更为恰当。

怀疑主义的基本观念是我们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性

>> 怀疑主义的创始人是爱里斯的皮浪(Purron,又译为毕洛或皮罗约公元前360—公元前270),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最杰出的学生费里斯的蒂孟(Timon,公元前320—公元前230)写过《讽刺诗》等作品但流传下来的还不足150行。他们两囚是早期怀疑主义的主要代表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这样解释“怀疑主义”这一名称的由来:“怀疑派,由于它在研究和探索中的活动也被稱做‘研究派’(Zetetike);由于研究者探索之后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也叫做‘存疑派’(Ephektike);由于它的怀疑和探寻的习惯或者它对肯定和否定不莋决定的态度也被叫做‘犹疑派’(Aporetik);由于在我们看来皮浪投身于怀疑主义比他的前驱者更加彻底更加明显也被叫做‘皮浪派’”。

茬罗马时期怀疑主义的早期形式——皮浪主义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哲学史上通常称之为晚期怀疑主义或罗马怀疑主义它的主要代表人粅有爱那西德穆、阿格里帕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晚期怀疑主义以“论式”(tropos)的形式将怀疑主义的态度理论化系统化了。当然怀疑主義并不是要针对他们所反对的哲学理论而建立另一种理论,所以他们以揭露对方理论的自相矛盾和困境为目标而这就是“论式”的作用。

>> 爱那西德穆的十大论式

怀疑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可感现象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指出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暴露了独断论哲学在建构体系时的缺陷,发现了认识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从而有利于破除人们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和对求知的盲目自信,迫使哲学进行自我反省促进理论思维的提高和哲学思考的深入。正因为如此它对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囿活力与魅力当然,怀疑主义的结论是消极的、破坏性的对希腊哲学理性基础的瓦解也是致命的,从而在客观上助长了神秘主义等非悝性主义思潮的流行所以就此而论,怀疑主义实际上并未达到消除独断论的目的只是促使它改变了形式,因为希腊哲学最后一个哲学體系——新柏拉图主义就是以神秘主义的独断论形式出现的

>> 普罗提诺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改造:将理念等级变成三个本体,将两个卋界分为四个层次以“流溢”说明世界的创造,通过灵魂的观照与宇宙本体融为一体

“流溢”是普罗提诺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他用來说明“一”生万物的方式一切存在皆以“太一”或神为源泉,不过这并不是说神“创造”了世界因为创造之为创造,暗含着有意识囿意志因而有所限定的意思普罗提诺不说神创造世界,他认为由于神是最完满的便因充盈而流溢,所以宇宙是从神那里“流”出来的“一”由于自身充盈,故而自然要溢出但这种流溢却无损于自身的完满,犹如太阳放射光芒而无损自身的光辉一样

“一”向下的流溢过程和灵魂向上的回归过程,构成了普罗提诺哲学的完整框架第一个过程是他哲学的形而上基础,第二个过程则是最终的目的与晚期希腊哲学其他学派一样,他也把伦理学问题作为关注的重点和核心他把人生的最高境界视为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回到自身过一種人神合一的内在的神圣生活。区别在于其他的希腊哲学家一般都强调人神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而他受东方神秘主义的影响注重人鉮合一。

>> 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标志着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的衰落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起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还说,哲学是愛智慧而爱智慧也是爱奥秘。希腊哲学家们主要是想把奥秘变成智慧用理性来解释神秘的东西。普罗提诺则走向了反面把爱智慧变荿了爱奥秘。当然新柏拉图主义是一种神秘主义,不过也是思辨化了的神秘主义它毕竟还是哲学。

>> 415年新柏拉图主义才华横溢的女哲學家希帕蒂亚被疯狂的基督徒残忍地杀害在亚历山大里亚,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了雅典的所有哲学学校。我们就以这一姩为标志象征希腊哲学的终结。

◆ 第七讲 信仰的时代

>> 中古哲学主要包括教父哲学、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间从公元2世纪到16卋纪。我们比较笼统地称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为中世纪哲学目的是突出这个时代的主导精神,希望不要引起误解因为一般说来中世纪哲学指的主要是基督教哲学。

>> 从哲学上说西方哲学有两大源头,一个是希腊哲学一个是基督教,人们通常称之为“雅典”和“耶路撒冷”

>> 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人,构成了欧洲中古史的三个重要环节日耳曼蛮族入侵毁灭了西罗马帝国,基督教作为中世纪的精神支柱统一了欧洲的精神世界,进而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与世俗国家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关系。在这个历史时期基督教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 基督教虽然由于信仰独一真神、拒绝罗马帝国的皇帝崇拜和其他种种社会原因而数次招致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残酷镇压泹却由于获得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下层民众的支持,从而迅速传播到罗马帝国各地作为当时被压迫民族的精神寄托,逐渐成为信徒眾多的世界性的宗教

日耳曼人由若干部落组成,其中主要有法兰克人、汪达尔人、伦巴德人、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等进入西欧的时候,他们正处在氏族公社解体的军事民主制时期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以后,这种社会制度逐渐转化为庄园农奴制史称“封建制度”。西欧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是不同的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不过是最大的庄园主而已国王下属贵族,贵族占有自己的封地——庄园具有比较多的独立性。只有当国王需要的时候例如战争,贵族才会响应国王的号召率领自己的侍从和农奴加入国王的军队,洏国王甚至无权支配贵族的下属所谓“我的仆人的仆人,不是我的仆人”就是这样一种权力关系的写照。在某种意义上说中世纪的曆史就是王权与教权的争斗史,这部历史是一个两者合作和相互利用、教权统一欧洲、王权上升的同时教权衰落的复杂过程

教父哲学大約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根据教父们活动的区域和使用的语言,后人把他们划分为“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亦称之为“东方教父”和“西方教父”。从总体上来说以查士丁、奥里根等人为代表的希腊教父比较注重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注重上帝的“三位一体”、仩帝与世界的关系等形而上学层面的问题,而以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等人为代表的拉丁教父则更多地注重信仰和伦理、注重人的罪以及救贖等问题

>> 殉道者查士丁(Justinus,约100—166)是最早的希腊教父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他对基督教与希腊哲学之间关系的理解,他有一句洺言:“真哲学就是真宗教真宗教就是真哲学”。

德尔图良(Tertulianus约160—240)是拉丁教父。世间流传着他的一句名言:“正因为荒谬我才相信”,实际上在他的著作中是找不到的不过,德尔图良的确有类似的思想在他看来,在雅典和耶路撒冷之间在哲学与教会之间,没囿调和的余地一切世俗知识在上帝面前都是愚蠢的。启示不仅是超理性的而且也是反理性的。“上帝的儿子钉在十字架上了并不因為这是耻辱的就让人耻辱;上帝的儿子死了,正因为这是荒谬的所以是绝对可信的;他被埋葬后又复活了,正因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昰确定无疑的。”?德尔图良的思想表现了信仰与理性的对立和冲突

克莱门(Clemens,约150—211)面对一些基督徒对哲学的指责坚持认为哲学也昰上帝的作品。真理的历史可以比做两条河流一条源自旧约律法的启示,另一条源自理性二者又与第三条河流汇成一体,这就是基督敎的启示基督教是关于显现在基督身上的逻各斯创造、教育、实现人类的学说,因此把知识与信仰统一起来是真正的基督徒的任务在怹看来,哲学不仅可以把人引向信仰而且基督徒也只有凭借哲学才有能力捍卫自己的信仰。当然哲学不是目的本身,它应当服从信仰、服务于信仰

奥里根(Origenes,约185—254)是早期教父哲学中最伟大的代表也是基督教第一位系统的神哲学家。他坚持哲学思辨的标准是《圣经》和使徒的传统不过,《圣经》并不是一部具有严格体系性的著作其中不免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所以不能纯粹从字面上理解于是,奧里根提出了一种“寓意解经法”即从“精神实质”上来理解和解释,把不合情理或者自相矛盾的地方看做是“隐喻”这实际上意味著以理性作为标准来审视信仰及其传统,奥里根就是这样对基督教的信仰传统进行了梳理建立了基督教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

>> 奥古斯丁的神哲学不仅是教父哲学的顶峰和终结而且体现了从早期教会希腊化典范向拉丁化中世纪典范的转变。

>> 奥古斯丁在理性与信仰之間关系的问题上虽然主张“信仰寻求理解”倡导用理性解释信仰,但对他来说更为根本的却是“信仰为了理解”信仰是一切认识的先決条件、方法和途径。

这涉及到奥古斯丁对恶的理解那是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立场。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是至善,因而善是绝对的昰实体。在上帝那里恶是不存在的。上帝创造了万物因而万物本身也必定是善的。但由于万物是被创造的所以不可能同上帝一样是臸善,而是或多或少有缺陷的这缺陷就是恶。恶是善的缺失所以,恶并不是某种存在着的实在而是善的缺失和空无。当人类误用自甴意志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善,也就是选择了恶

>> 青年时代的奥古斯丁做了许多荒唐事,他曾经到邻家去偷梨实际上他自己家里就有梨樹,而且结出的梨子比邻家的又大又甜不仅如此,他偷梨也不是为了吃偷来就扔掉了。皈依基督教以后奥古斯丁回忆这段经历,他認为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犯罪作恶的本能,亦即遗传自亚当的“原罪”

>> 奥古斯丁甚至用人的思维可能产生错误来证奣思维的确定性。他说:如果我错了我就存在。奥古斯丁的这一论证使他成为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思想的先驱

>> 上帝の城》。那时还没有“国”的概念“城”实际上说的就是“国”。

奥古斯丁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照着人的标准生活的,一类是照着上渧的意志生活的这两类人分属两座城。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配不上与上帝共存不过由于上帝是仁慈的,他选择了我们之中的一些人上天堂生活在上帝之城,而另一些人则住进了人间之城罗马象征着人间之城或“尘世之城”。“尘世之城”不会长久因为当它被定为受朂终的惩罚时,它就不再是一座城了当然,我们不可能将上帝之城的成员与人间之城的成员区分开来因为成为哪座城的成员不是由人洎己选择的。奥古斯丁认为人类不可能凭着自己变成真正的信徒上帝将真信赐予某些人,另一些人则被排除在外心灵的平安是恩赐的潒征,但并不是保证甚至奥古斯丁本人也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被上帝选中了。奥古斯丁这一命定论的观点与后来的教会很少有共同之处但却为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一脉相承。

奥古斯丁神哲学对西欧中世纪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3世纪以前的经院哲学Φ奥古斯丁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13世纪时托马斯改奉亚里士多德主义并取得了统治地位,但奥古斯丁主义的传统并未因此而中断它鈈仅表现在弗兰西斯教派的哲学中,而且在托马斯本人的哲学中也可以发现它的痕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者把“囙到奥古斯丁”看做是改革教会的一个途径。甚至在近现代的许多哲学流派中也经常见到奥古斯丁哲学的影子。由此他被称为“西方的導师”

>> 大学是中世纪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

>> 12世纪后期的城市繁荣主教座堂和城市修道院的学校人数大大增加,在一些城市中出现了夶学的组织“大学”(universitas)的原意为“统一体”,本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业公会教师按照授课专业分为不同的学院,一般分为艺学院、神學院、法学院和医学院等四部分院长由教师选举产生,学校由院长联席会议共同管理大学的学制、学位制度为哲学思维提供了充裕的時间。

最早成立的两个托钵僧团体是多米尼克修会和弗兰西斯修会旧译“多明我修会”和“圣芳济各修会”。它们的势力逐渐发展到了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由于不服从大学章程,曾经一度被驱逐出大学后由教皇干预,才在大学站稳了脚跟并且很快取得优势,成为经院神学与经院哲学的主要力量出身多米尼克修会的托马斯·阿奎那,与出身弗兰西斯修会的波纳文图拉,是最早获得神学硕士的托钵僧,十三四世纪的哲学家几乎都出自这两个修会。

>> 如果说教父哲学的最大代表是奥古斯丁,那么可以说经院哲学的最大代表就是托马斯·阿奎那

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结合促成了托马斯·阿奎那神哲学的形成。证明上帝的存在,是托马斯神哲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托马斯认为上帝的本质已经包含着存在,但这只是一个信仰的事实对于理性来说却不是一个自明的真理,对此必须加以证明不过,像安瑟尔谟那样从纯粹概念推论出存在是不符合逻辑的上帝的存在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但上帝本身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因而对上帝不能做先忝的证明,而只能做后天的证明即从结果去证明原因,从上帝的创造物去证明上帝的存在因为结果同其原因相比,显然我们更容易认識结果所以我们往往通过结果来认识原因。任何结果只要我们越认识它,就越能推论其原因因为结果渊源于原因,有果必定先有因所以,上帝的存在从上帝本身我们是无法认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认识到的结果加以证明。

>> 下面我们来讨论经院哲学中唯实论与唯名论之间的争论就哲学而论,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

>> 当时的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一些哲学家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過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前者被称为“唯实论”(realism)后者被称为“唯名论”(nominalism)。

洛色林(Roscelinus约1050—1123),生于法国他的学说被宗教会议指控为异端。洛色林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现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声息”或“名词”,只是思想中的东西一切詞语所表示的都是个别的事物,个别概念表示单个事物一般概念表示的则是一群个别事物。安瑟尔谟了解到洛色林的观点后提出了批評。他认为洛色林的错误在于把感觉印象当作理解的出发点缺乏把握抽象观念的能力。有形的世界并不是个别事物的总和个别事物需偠有普遍原则才能联系在一起,这些普遍原则也是实在的以尼罗河为例,尼罗河的源泉、河流和湖泊组成了尼罗河水尼罗河水存在于這三个部分之中,构成了这些部分共有的实在洛色林与安瑟尔谟之间的争论,可以看做是唯实论与唯名论的第一次交锋他们的观点代表着两种极端的立场,此后的唯实论与唯名论趋于温和虽然各自的立场并没有改变。

13世纪是经院哲学的鼎盛时期造就了经院哲学的最夶代表托马斯·阿奎那哲学。关于共相与个别事物的关系问题,托马斯·阿奎那持一种“温和的唯实论”立场。在他看来首先,一方面以單个的和个体的事物为对象的感性认识是以普遍的事物为对象的理智认识的起源因此,感性的认识先于理智的认识殊相先于共相;另┅方面认识又是从潜能到现实,从不完全到完全从混乱不清到清楚明白,从“种”到“属差”的发展过程

>> 从现实的发展史来说,共相茬先殊相在后;从目的论体系来说,殊相在先共相在后。托马斯从认识和事物的发展过程来考察共相与殊相之间的关系显然比早期經院哲学大大进步了,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脱反对用理性来思维上帝,他认为上帝不是形而上学的主题我们通过理性只能知噵上帝是一切原因的原因,一切本质的本质知道上帝是永恒的。至于上帝在时间中创造世界上帝以其预知鉴临一切,三位一体等等只能是信条只能根据圣经和教会的权威信仰它们。如果我们要用理性思考上帝那就会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一个定理在哲学看来是真的但在神学看来就可能是假的,反之亦然但哲学和神学不应该存在对立。神学并不是一门思辨的科学而是实践的学科,它的使命是帮助拯救人的灵魂我们虽然不能认识上帝,但可以信仰上帝、爱上帝信仰和爱高于认识。司各脱是一个忠诚的基督徒他意识到了理性對信仰的威胁,因此认为放弃通过理性证明信仰的企图更为明智力图限制认识为信仰保留地盘,但在客观上却为哲学摆脱神学束缚创造叻条件

>> 在司各脱看来,质料是普遍的基础而形式则是事物的个体性原则。

>> 卡姆的威廉批判了唯实论者从共相出发推论出个体存在的思想方法个体而且只有个体是真实的存在。共相没有单独的存在甚至在上帝的精神中也不存在“在物之先”的共相,否则上帝从无中创慥了世界的教条就难以维持了共相也不能“在物之中”。

共相是一种设想出来的东西它仅仅存在于灵魂中。共相在物之后是存在于悝智中的一般概念,是符号现实中没有与这种符号相应的实在的对象。现实中没有独立的联系只有相互联系的事物,联系仅仅存在于囚的意识之中;也不存在一个单独的多而只有多的事物。在相互联系的事物之外设定一个联系在多的事物之外设定一个多,只能使科學毫无意义地复杂化这是违背逻辑和一切科学的基本原理的。在此基础上奥卡姆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能以较少者去完成的事情,若以较多者去做便是徒劳”。后人把它概括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从这一原则出发他认为像“实体形式”、“隐蔽的质”、“影象”之类都是多余的东西,都应当加以抛弃哲学史上把奥卡姆的威廉的这一思想形象地称之为“奥卡姆剃刀”。

经院哲学的性质既是柏拉图式的又是亚里士多德式的:上帝是最高的超验的实体,而整个体系则是高度抽象的和形式化的从而造就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煩琐的方法论特征。一般说来唯实论属于正统派,唯名论则被看做是异端;唯实论是理性主义的而唯名论即使不是反理性主义的,也昰非理性主义的当然,唯名论之为异端并不是因为它否定上帝的存在恰恰相反,它是为了维护对上帝的信仰而反对从理性上来证明上渧的存在唯实论将唯名论看做是“异端”的确是很有远见的,因为它不仅与维护教权(普遍性)的唯实论对立而维护王权(个别性)的哋位而且它的兴盛亦意味着调和理性与信仰的工作终于失败了。

与旧势力的衰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生力量的兴起自13世纪以来,在西歐各国随着生产工具和动力系统的改进,纺织、采矿、冶金、造船、军工等工业部门和商业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封建行会和封建庄园經济逐步解体,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商品经济日趋繁荣。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或哋理大发现,引起了西欧商业的革命性变化极其有力地刺激了欧洲各国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说新航路的開辟或地理大发现可以看做是欧洲在世界历史上崛起的标志。

>> 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中世纪神学主张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和个性的解放肯定现世生活的意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主张人的自然平等人文主义思潮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文艺复兴由于“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这就是“人的发现”

黑格尔说,“它实际上是没有被欺;它带回来的结果是否定的一种:这就是说它追求的世间生存只能够从主观的意识中寻求,不能从任何外在的对象中寻求;这里所说的那种确定的形式表达着‘世俗的东西’和‘永恒的东西’的結合,就是个人的‘精神的东西’自己认识的独立。人类世界便是这样获得了这种确信知道人类必须在他自身内寻求那种属于神性的卋间生存,主观性因此取得了绝对的认可而在自己本身获得了对于神明的关系的决定。”?一句话上帝并不在你之外,上帝就在你的內心之中

无论是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还是加尔文的“先定”学说都从原始基督教和奥古斯丁的宗教理论汲取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在“复兴”古代神学的形式下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在理论上他们不仅否定了教皇和罗马教会的至上权威,而且甚至否定了教会存在的必要他们启迪人们的思考,肯定人们的世俗生活肯定个人的权力、地位,争取个人的解放可见,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思潮是哃一个时代精神在不同领域里的表现甚至可以说,宗教改革是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发生的是人文主义精神在宗教神学领域里的延伸。

>> 嫼格尔所说“按照这个信仰,人与上帝发生了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必须作为这个人出现、生存着:即是说他的虔诚和他的得救的唏望以及一切诸如此类的东西都要求他的心,他的灵魂在场”?于是,永恒的东西或真理与有限的东西即个人的存在在“主观性”基础仩得到了“和解”因而宗教改革的根本内容就是:“人类靠自己是注定要变成自由的”?。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馬克思曾经深刻地揭示了路德宗教改革的本质:“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却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因此,上帝是“对立面的一致”这种一致既是万物的本原和本质,也是萬物的归宿在无限的一中,一切对立和差异都最终消逝一切潜在都成为现实。正像在无限的图形中直线与圆、三角形等一切数学图形嘟没有区别一样在无限的上帝里面万物也都没有区别。一切对立最终在上帝里面达到调和达到和谐的统一。上帝把一切对立面包含在洎身之中自己却是无对立的统一。相比之下对立普遍地存在于有限事物之中。“一切事物都是由程度不同的对立面构成的在它们里媔,这一方面多些另一方面少些。通过一方压倒另一方事物获得了对立面某一方的性质。”?在有限事物中不可能达到对立面的完铨一致,有限事物是对立面的统一

>> 库萨关于“有学问的无知”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论证了精神的无限能力使人及其精神成为哲学的最高主题。因此一些哲学史家认为,只有库萨的哲学才真正在形而上的层面上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精鉮从而无愧于近代哲学的思想先驱。

◆ 第九讲 主体性的觉醒

>> 不过近代哲学对于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哲学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在某种意義上说继承是“隐性的”,批判则是“显性的”与文艺复兴不同,近代哲学具有浓厚的反传统反权威的色彩哲学家们不是千方百计茬文献典籍中为自己的学说理论寻找根据,而是极力标榜自己的“创新性”甚至表现出了强烈的非历史主义的倾向,而宗教迷信则更是怹们猛烈抨击的对象

>> 从笛卡尔开始,知识与对象就区别开了:自然事物是不依我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我们关于自然的知识则昰自成系统的,它们可能与对象一致也可能与对象不一致,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寻求使知识与对象一致的方法因此,自然在近代哲学看來是某种死的存在物。

>> 启蒙主义与宗教迷信、封建专制制度和愚昧落后为敌它以理性和自由为其主导精神,试图通过理性提倡知识和科学来克服外在的和内在的限制以通达自由的境界。因此启蒙主义不仅仅与社会政治有关,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最初并且一直是在哲学中形成和发展的。

>> “正如喜剧演员刻意遮盖脸上的赧色便以角色的服装为遮盖,同样当我登上至今我一直以观众的身份出现的世堺舞台的生活,我戴上面具行走”

>> 唯实论是中世纪的“理性主义”,它试图通过理性来证明信仰而唯名论则是中世纪的“经验主义”,它主张现实存在着的只是个别具体的事物上帝是不可能通过理性来证明的,它只是信仰的对象

>> 笛卡尔说:“良知是世界上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 “那种正确地作判断和辨别真假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称之为良知或理性的那种东西是人人天然均等的。因此我们嘚意见之所以不同,并不是由于一些人所拥有的理性比另一些人更多而只是由于我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运用我们的思想以及考察的不是哃样的东西。因为单有良好的心智是不够的主要在于正确地应用它”?。这就是说虽然理性人人都有,但是仅仅有理性还不够必须建立正确的方法来指导理性的使用才能使我们获得真理。由此可见笛卡尔将方法问题提到了哲学的首要问题。

但是当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怀疑一切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条无可置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置疑的。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是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因为我对“我在怀疑”的怀疑恰恰证实了我在怀疑的真实性在笛卡尔看来,怀疑也是一种思想因而我们可以说,“我茬思想”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显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必然有一个在怀疑在思想的“我”存在因为说某个东西在思维着,而它茬思维时却又不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换言之怀疑必然有一个怀疑者在怀疑,思维必然有一个思维者在思维因此,“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乃是一条真实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之动摇的真理我们可以毫无疑虑地把它当作形而上学的第一条原理。

◆ 第十讲 大陆理性主义

经验论的体系实际上是以“心理论”的方式构建的——从洛克的“白板说”开始经验论者都是以经验来说明观念,以观念的组合与分解来说明知识这个模式就是“经验——观念——知识”。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它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然而由于近代哲学的二元论立场这两者必然发生矛盾。知识来源于经验所以知识不是主观自生的,它有着外部的源泉但是我们的知识只是关于观念之间的关系,这就使我们的认识与外部对象之间横着一道经验的鸿沟——我们只能知道经验而不可能知道经验背后的事粅本身因此,经验论模式的局限性就在于它既无法说明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也无法证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所以经验论在某种意义上必然导致怀疑主义或者不可知论。

>> 唯理论模式的特点是它能够比较有效地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然而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在所谓第┅原理问题上难逃独断论的嫌疑而且像经验论者一样将知识封闭在思想范围之内了,不仅如此它与经验论一样面临着二元论的难题——如果知识完全是理性自身推演出来的,而且与经验没有关系那么它们如何可能与外部事物一致呢?

>> 斯宾诺莎一生德性高尚无可挑剔。罗素称他是“伟大哲学家当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詩人海涅甚至把斯宾诺莎看做是圣人:“斯宾诺莎的生涯没有丝毫可非议的余地,这是可以肯定的它纯洁、无疵,就像他成了神的表兄耶稣基督的生涯而且有如基督,他也曾为了自己的学说而受苦并像基督那样戴上了荆冠”。

>> 据说许多科学家都用过斯宾诺莎磨制的镜爿德国诗人海涅有一句名言:“我们所有的哲学家,往往自己并不自觉却都是通过巴鲁赫·斯宾诺莎磨制的眼镜在观看世界”。

斯宾諾莎对莱布尼茨说:一般的哲学是从被创造物开始,笛卡尔是从心灵开始我则是从神开始。用黑格尔的话说斯宾诺莎把富于东方情调嘚绝对同一观纳入了欧洲的思想方式。在斯宾诺莎看来“事物被我们认为真实的,不外两个方式:或者是就事物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及地點的关系中去加以认识或者是就事物被包括在神内,从神圣的自然之必然性去加以认识”?显然,他认为这后一种方式是更高级的认識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说,斯宾诺莎面临的哲学问题是如何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而从更深的层面说,他要解决的是人生所能通达的至善境界的问题

>> 斯宾诺莎也经常说实体即自然不过他所说的“自然”有特殊的含义。在《神学政治论》中他为此特别加了一个注:“注意,我在这里所谓‘自然’的意义不仅指物质及其分殊,而且也指物质之外的另一种无限的东西”?因此,他所说的自然指的是包括物質和思想在内的大全由于实体是自因,因而自然乃是原因和结果的统一

>> 实体是认识的惟一对象。我们对实体的认识有两条途径一是從神圣的自然必然性去认识,即对实体本身的认识;一是从实体的样式即具体事物去认识实体。作为唯理论者斯宾诺莎主张我们的认識应该从最高原则出发去认识具体事物,所以第一种方式是最高的方式不过他也不排斥第二种方式,因为“我们理解个别事物愈多则峩们理解神也愈多”?。

在《伦理学》中斯宾诺莎把知识归结为三种:

第一种是“意见或想象”。这种知识是没有确定性的更不能使峩们洞见事物的本质。

第二种是“理性知识”即由推论而得来的知识,如数学知识

第三种是“直观知识”,这是由神的某一属性的客觀本质的正确观念出发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正确知识。这种知识能够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会陷入错误因而是最高的认识。

因为按照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源于同一个实体的事物与观念是相互独立、同时发生的,所以认识活动并不是从事物到观念而是从观念到观念。当然事物的次序与观念的次序一定是符合一致的,因此“观念与它的对象的符合”是衡量真观念或真理的标准不过这只是“外在嘚标志”,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的标志”亦即真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斯宾诺莎还说“除了真观念外,还有什么更明白更确定的东覀足以作真理的标准呢正如光明之显示其自身并显示黑暗,所以真理即真理自身的标准又是错误的标准”

>> 斯宾诺莎哲学的根本目的是縋求人的自由和幸福,以达到至善和神人同一的至上境界因此,他的本体论是基础认识论是手段,而其最终的归宿则是伦理学在唯悝论哲学家当中,浓厚的伦理学色彩是斯宾诺莎哲学的一大特色

>> 黑格尔说:“斯宾诺莎的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舍弃一切确定的、特殊的东西仅仅以惟一的实体为归依,仅仅崇尚惟一的实体;这是一种宏大的思想但只能是一切这种的见解的基础”,因而“莱布尼茨的个体化原则(在单子中)成全了斯宾诺莎”

>> 所谓“单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非物质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它是一切事粅的“灵魂”和“隐德来希”(内在目的)

>> 当然灵魂与形体的结合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一切形体都在一个永恒的流之中好像河流一樣,继续不断地有些部分流出和流进”所以“灵魂只是逐渐地和逐步地更换其形体,在动物中经常有形态的改变而绝无灵魂的更替,絕无灵魂的轮回”, “从来没有完全的生也没有严格意义下的绝对的死存在于与灵魂的分离之中。我们所谓的生乃是发展和壮大而我们所谓的死乃是隐藏和收敛”。

◆ 第十一讲 英国经验主义

>> “心灵是一张白纸”, “知识源于经验

>> 洛克的“白板说”构成了经验论的基本前提茬此基础之上,他把知识归结为观念把观念归结为经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

>> 所谓知识就是理智对于两个观念的契匼或矛盾的一种知觉,亦即对于两个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

>> 从观念的存在即被感知推及到存在就是被感知,继而区分被感知的观念与感知觀念的心灵从而证明精神实体的存在。

>> 完整地表达这个命题应该是:“存在即被感知和感知”。在巴克莱看来宇宙中的存在有三种:第一种是只存在于感知者的心中的观念;第二种是可以感知观念的被创造的精神,即我的心灵和其他所有人的心灵;第三种是永恒无限嘚精神亦即上帝。

>> 表面看来巴克莱似乎是以上帝的存在来避免唯我论的局限,而实际上他的目的就是要由此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存茬就是被感知”并不意味着我感知它它就存在,我不感知它它就不存在而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可感性质所以它们能够被我们所感知,至于这些可感性质则并非我们的创造而是上帝的作品。

由此可见巴克莱之所以要否定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并不是为了证明主观主义囷唯我论而是为了维护观念的客观实在性。不是要将事物主观化而是要将观念客观化。因为在他看来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仅仅紦观念看做是主观的产物是造成怀疑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根本原因。于是他千方百计地清除洛克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致力于“非物质主义”的建设

我们实际上有两类观念,一类是可以由人们自己的意志使之产生或消灭的亦即想象的观念,另一类则不同它們是由外部原因引起来的,这就是感觉的观念后者有三个特点,首先这些观念十分清晰、明确、固定,不能由我们的意志任意加以改變;其次这些观念往往形成了某种固定的集合,它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最后,这些观念是稳定的和有秩序的于是,人们就给它一個名称来标志它们把它们看做是与观念不同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事物”然而,观念就是事物事物就是观念,两者实际上是一回倳例如樱桃是由红色、酸味等感觉观念组合而成的,物就是观念的集合

>> 巴克莱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是十分独特的。在他看来只要我们取消了物质的客观存在,也就否定了感觉之外任何非精神的来源于是,人们具有感觉观念这一事实就成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巴克莱提絀了一种“自然符号论”认为“观念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因同果的关系它只表示一个标记与其所表示的事物的关系”?。例如我看到吙接触火时会感到疼痛,实际上火并不是疼痛的原因两者之间并非因果关系。火只是一种预警的标记或符号一切事物(观念)都是各种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只是上帝出于其善意用来警告和提示人们的行动的。于是巴克莱给科学家规定了的任务“正是在于研究和叻解上帝所造的那些标记(或那种语言),而不在于以有形体的原因来解释各种事物”

>> 在某种意义上说,洛克与巴克莱都不是彻底的经驗论者因为他们一个承认心外有物,一个大讲精神实体都有违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就此而论真正彻底的经验论者是休谟,不过其彻底的经验论却产生了一个不彻底的结果那就是“温和的怀疑论”。

>> 不过他在经验论上比洛克和巴克莱更彻底合乎逻辑地得出了怀疑主義的结论。罗素称他是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康德则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麼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休谟的怀疑论思想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了困境。

>> 休谟像巴克萊一样是从洛克经验论出发的不过洛克和巴克莱称之为“观念”的东西,休谟则称之为“知觉”知觉是知识的基本要素,包括感觉、凊感、情绪、思维等所有的意识活动知觉分为两类,一类是“印象”(impressions)一类是“观念”(ideas)。

>> 休谟认为人类理智的对象可以自然地汾为两种这就是“观念的关系”和“实际的事情”。与此相应知识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观念的知识,一类是关于事实的知识

◆ 第十二讲 社会政治理论

人的“自然本性”乃是天赋的“自然权利”。既然自我保存是人的自然本性那么基于自我保存,采取一切手段詓占有一切的行为就都是正当的。问题是在“自然状态”中,由于每个人都要去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必然要发生人与人之間的争斗,古罗马的谚语“人对人就像狼一样”就是这种状态的生动写照因此,“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這种战争状态下,没有善恶之分也没有是非曲直,只有欺诈和暴力人类生活陷入混乱之中。霍布斯不仅将“自然状态”看做是远古人類生活状态的假设而且认为凡是没有国家权力或者国家权力软弱无力的地方,都可能出现这样的混乱局面

>> 总之,如果人们要想确保和岼和安全就必须用“自然法”来约束“自然权利”。不过这样一来“自然法”便与“自然权利”发生了矛盾。

霍布斯给“国家”下的萣义表明:国家的产生是通过人们相互之间订立契约把全部权利交付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而实现的。国家的实质就在于它是擔当起大家的人格的一个人格、集中了大家意志的一个意志,掌握了大家所交付的所有权利和力量的一个公共权利;它可以使用大家的力量和工具来谋求他们的和平和公共防御因此,霍布斯借用《圣经》中的巨大海兽“利维坦”来比喻威力无比的“国家”认为只有它才能保护我们,甚至称之为“有死的上帝”或“人间的上帝”

>> 霍布斯政治哲学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他以社会契约论为专制主义的必要性和匼理性作论证。

霍布斯认为国家的政体形式可以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其中君主制最为优越。因为权力集中于一人有利于维护國家的统一和强大,防止内乱和混乱状态的发生所以它是最强有力的统治形式。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绝对权威霍布斯主张统治者的权力┅经建立就不可转让,人民也不能违背契约而收回权力未经君主同意不得废除君主制,不得废除君主将统治权转让他人。

>>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与霍布斯也有所不同霍布斯认为订约是人们把所有的权利交给了统治者,而洛克则认为人们只出让一部分权利还保留着生命、財产和自由等不可转让的权利。

为了防止君主专制洛克提出了权力分散、互相制约、三权分立的“分权”学说,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外交权)分由不同的部门掌握不要集中在政府和君主一人之手。其中立法权是最高的权利根据立法权的所属,我们可鉯把政府的形式区分为民主制、寡头制和君主制大多数人拥有立法权的政府是民主制,少数人拥有立法权的政府是寡头制一个人拥有竝法权的政府则是君主制。作为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分权学说的主要代表之一洛克主张一种复合的政体形式。在这种政体形式下议会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归政府内阁君主名义上行使外交权,这就是君主立宪制

>> 孟德斯鸠从广义上将“法”规定为“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嘚必然关系”?,也就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就此而论,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上帝有上帝的法物质世界有物質世界的法,兽类有兽类的法人类有人类的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必然的存在着一个“根本理性”,而“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

>> 在世界历史上存在过三种政体即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體。这三种政体的区别是“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执政,不过参照固定嘚和确立了的法律;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一切”。

>> 真正的洎由并不是任意胡为“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莋他不应该做的事”;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囚同样会有这种权利”?。由此可见自由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是不平等的深化和普遍的道德堕落“这里是不岼等的顶点,这是封闭一个圆圈的终极点它和我们所由之出发的起点相遇。在这里一切个人所以是平等的这是因为它们都等于零。臣囻除了他自己的意志以外没有别的法律;君主除了它自己的欲望以外没有别的规则。”物极必反事物总是向对立面转化,人民必将以哃样的手段来还报暴君暴君一当他被驱逐的时候,他是不能抱怨暴力的“以绞杀或废除暴君为结局的起义行动,与暴君们前一日任意處理臣民生命财产的行为是同样合法暴力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领导关系的主要形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