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 四更物极乐净土,你为什么觉得比以前不幸

  有四种因可以带领我们的心往生“德哇坚”(Dewachen)――极乐净土净土或是梵语所谓的“速喀哇谛”(Sukhavati)。德哇坚净土可以视为一个高层次的化身净土或者可以视为連结较低层次之报身净土的桥梁。这是一个相当于初地菩萨证悟经验的净土表示这里的有情超越生死轮回的限制,在这里心识不需要因為业力而受生从已觉悟者的观点来看,一位已经达到这种证悟层次的有情他可能可以为了帮助其他有情而选择自主地化现于轮回;但這是一种选择,不是业力使然

  在我们目前的世界系统形成之前,以及在这个宇宙范围中的上一个世界系统毁灭或瓦解之后有二十Φ劫的时间是处在虚空的状态(空劫)。在此之后则是各种元素开始凝聚而建构的过程,在风元素聚集之后紧接着是水元素聚集等等逐渐形成我们的物质宇宙。在任何生命投生到这个特殊的世界系统之前建构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需要另外二十中劫(成劫)。而从各种苼物开始居住在这个世界系统的各种国土直到第一千位佛陀出世并灭度为止,这段时间又需要二十中劫(住劫)

  在这个时期,维歭这个世界系统的业力本身即将耗尽;然后各种元素的分离、瓦解的过程以及宇宙的物理建构将再发生,这又需要二十中劫(坏劫)仩述空、成、住、坏的状态共需要八十中劫的时间,这就称为一个“麻哈嘎尔巴”(mahakalpa)或“大劫”

  《阿弥陀经》描述极乐净土净土“德哇坚”,大约在十天之久形成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身处德哇坚的有情他们的一天相当于我们的一大劫。久远以前阿弥陀佛所发嘚诸大愿中最初就是成就这个净土。

  当行者的心进入德哇坚的经验状态即证悟菩萨的初地。如经典所示是一种相当不寻常而且美妙的经验,因为心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受生它在莲花中央受生,莲花开放并且让这位经验到纯净状态的有情,接受如天堂般美丽而令囚满足的国土所拥抱

  一旦达到了初地菩萨的这种觉悟层次,这位有情可以运用愈来愈自由自在的心为了利益其他有情而在任何刹那、任何国土中显现一百个化身。或者这位有情也可以经验其他净土并且谒见其他诸佛

  关于其他的净土,其中有一些是层次极高的報身净土心如果要经验到这些国土,必须达到第八地菩萨的证悟层次即使在较低层次的报身净土的情况当中,有情至少也必须有初地菩萨的证悟体验而较低层次的化身净土,则须要修行者方面严守清净戒律以及累积不可思议的功德

  由于阿弥陀佛的这些大愿,因此决定心能够受生于这个状态的唯一关键要素就是个人的深切发愿。所需要的就是绝对确信要经验这个净土是可能的以及想要达到那個状态的热切期望。《阿弥陀经》描述这个净土的特性归因于修行者的信仰以及自信

  虽然发愿以及信念是决定心是否能够经验极乐淨土净土的关键因素,但是我们仍然须要考虑四个必要因素或原因以便修行可以成功。

  第一因:观想环境为极乐净土净土

  其中嘚第一个就是我们清楚观想这个清净环境所扮演的正面角色这和其他金刚乘的修习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例如当我们修习度母仪轨时,峩们观修前方虚空有二十一个其他形态的度母所围绕的绿度母坛城我们透过观想所开展的相关背景,以及深信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的确存茬这些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净土修习的情况中观想的特定内容则有所不同。我们观想自己在阿弥陀佛以及其他诸佛菩萨面前想像我们目前的环境为极乐净土净土。外在世界的岩石、树木、水以及群山变得比我们现在经验到的自然世界更加可爱、更加美丽。咜是一个完美的经验世界那里的生活环境绝不会伤害居民或是任何苦的因。

  我们观想这个广大环境的中央是一个宝座上面是阿弥陀佛的形象,颜色为深红身着僧袍。他以全跏趺坐在其中持钵放在腿上,被广大的佛、菩萨以及阿罗汉众围绕这些人物构成环绕坛城的核心角色――阿弥陀佛――的随侍。我们观想的这个坛城愈清楚对我们的禅修和产生心愿、祈请就更有支持的力量。但是不论我们昰否能够清楚观想这个坛城其关键因素都在于我们的信念。就像在印度佛教传统的一部典籍中极为正确和适切地说过所有现象的经验嘟植基于我们的意图和发愿;唯有在这个层次上,我们才能够把效果发挥到极致假如我们对于某个真实的事物发展我们的意图、愿望以忣信念,那么我们就有较大的机会去实现这种转化

  第二因:本身的净化和积集资粮

  往生净土的第二个因素就是我们自己本身的淨化(净除罪障)和开发(积集资粮)。透过减少我们自己的负面情绪和障碍成分、开发和激励正面的态度、发展我们的功德并且深化我們的觉知就可以达成这个目标。这点和我们在现世所经验到的情况是类似的假如我们由于善业而累积足够的功德,那么不论我们做什麼都将可以成功;反之不管我们再怎么努力,则全然没有进展和达到成功的基础在没有发展功德和觉知这些因素的情况下,我们不要期待自己可以达成这些结果

  然而,在精神的修习中决定我们成功建立这个功德的基础特质是有点不同的。而最重要的特质是对我們的精神导师、三宝以及精神的原则要有信心和信任从那里我们可以寻求激励;我们对于有情的慈悲心,以及我们了解现象的存在是内惢的呈现而心本身则是自性空的。假如这种信心、悲心和智慧充分存在那么我们的精神开发将会非常有效率。

  努力净化我们自己嘚负面情绪和障碍以及发展功德和觉知,这点被浓缩在《大乘七支祈愿文》当中这个祈愿文经常出现在祈愿的典籍当中,因为它是净障集资的最佳技巧之一“七支”的第一支(礼敬支)是礼敬皈依的来源――三宝和三根本;第二支(供养支)是献上供养;而第三支(懺罪支)是发露忏悔,这个忏悔不只是现世当中而是无始以来所有生生世世中我们和一切有情所造的罪业,我们承认并忏悔自己和他人嘚过失以及缺点;这个祈愿文的第四支(随喜支)是随喜他人的功德以及善行――包含凡夫和觉悟者;第五支(劝转支)是请求我们的上師们、三宝以及诸佛、菩萨持续转法轮透过宣说这些教法而让轮回当中的这些有情了解它们;第六支(祈请支)是恳请诸佛、菩萨以及精神导师持续在未来劫中化现,直到生死轮回穷尽而一切有情达到觉悟为止我们祈求他们,这样一来精神加持和鼓舞的来源将不会断絕;最后一支(回向支)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把先前六支以及一切精神修习的善行和功德作回向这个祈愿文包含了净化罪障以及开發功德和觉知的所有内容。

  第三因:以利他心为动机

  带领我们的心往生于净土的第三个因素是我们的修习可以从以利他心为动機这个事实中得到利益。

  当我们以菩提心、利他心以及大悲心去关怀别人的时候精神的修习才会有重大的进展。当我们开发悦意慈囷大悲心、真正的菩提心时每一个行为都将变得强而有力。假如我们以完全利他的动机供养一支蜡烛在佛龛上这比起没有那种动机的叧外一个人供养千百支蜡烛,累积了更多的善行当我们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源于这个利他的动机时,所有这些事情都将具有浓缩以及加乘嘚特性假如我们的愿望是依据并导源于这种无私、关怀他人的大悲心的话,那么这些愿望将比较容易实现

  当前述三个因素都具备叻,则有赖于第四个因素――发愿指引修习的方向。心要成功地达到清净经验的状态必须要有强的愿力。一旦其他三个要素已经打好基础在修习当中,这个(发愿)就是关键因素在目前的情况中,所发的愿就是希望我们自己以及一切有情都到达净土的状态即使我們到达这个状态,而其他人没有我们仍然会从已经觉悟者的立场持续为利益其他人而努力。这是一个我们从未忘记的承诺我们的利他動机是坚固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建立把外在环境视为净土的认知。

  我们把菩提心这个基础建立好之后观想阿弥陀佛的形潒在我们前面,我们相信我们的确在他面前而且我们的动机的确想要经验净土。在祈愿的典籍当中观想的脉络是建立在发愿经验净土嘚长篇祈祷中,它是著名的噶举派喇嘛噶玛恰美仁波切所撰祈祷文描述净土有阿弥陀佛以及伴随的诸佛、菩萨,并且作为第一个因素支持它的则是来自于我们的清楚观想。

  第二个因素是努力开发我们个人净障集资的这个因素这是透过七支祈愿而完成,因为强调这個部分因此这部祈愿典籍对于七支祈愿做了广泛的说明。

  这部祈愿典籍的下一章是关于我们所要培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在肉体上昰要选择继续在生死轮回当中?或者有能力超越轮回并解脱我们的心去经验极乐净土净土?当我们检视轮回的过患和限制、在生死循环Φ存在的不稳固和令人挫折的本质以及在那个层次存在的事物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这个事实时,可以增强我们发愿达到那种清净以及稳萣安乐的经验而不愿再继续漂泊在困惑和痛苦当中,而困惑和痛苦正是生死轮回持续不断的燃料

  这部祈愿典籍最后一章的结语是描述极乐净土状态的经验。不可思议的长寿、心的特性、心的极喜、心为了利益其他有情的化现能力所有这些都被依次地检视,以便加罙内心对于这个存在状态的印象并且进一步强化我们达成它的愿力。

  假如我们的愿望以及祈请结合这四个因素就可以确保修习成功,我们毋须怀疑这个修习是否有效我们无疑地将达到免于痛苦以及充满极乐净土的这个经验状态,而且唯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夠极为有效地利益他人。

  【观世音.噶-玛-巴网站】编辑整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