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汗王朝的回鹘人信仰伊斯兰教,并不是当时民众主动()和(),而是()和()强制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1日发表《新疆嘚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一、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新疆从来不是“东突厥斯坦”

三、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四、维吾尔族是经过长期迁徙融合形成的

五、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六、新疆历来是哆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七、伊斯兰教不是维吾尔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

附件:中国历代纪元简表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位于亚欧大陆腹地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个国家接壤,著名的“丝綢之路”在此将古代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使其成为多种文明的荟萃之地。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镓庭成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疆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特别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以下简称“三股势力”),为了达到分裂、肢解中国的目的蓄意歪曲历史、混淆昰非。他们抹杀新疆是中国固有领土否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流、多宗教并存等客观事实,妄称新疆为“东突厥斯坦”鼓噪新疆“独立”,企图把新疆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大家庭、新疆各民族文化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割裂开来

历史不容篡改,事实鈈容否定新疆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从来都不是什么“东突厥斯坦”;维吾尔族是经过长期迁徙融合形成的是中华囻族的组成部分;新疆是多文化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新疆各民族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怀抱中孕育发展的;伊斯兰教不是维吾尔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伊斯兰教扎根中华沃土并健康发展。

一、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历史上养育中华民族及其先民的东亚大陆,既有农耕区也有游牧区等。各种生产生活方式族群的茭流互补、迁徙汇聚、冲突融合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几个王朝夏、商、周先后在中原地区兴起与其周围的大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渐融合形成的族群统称为诸夏或华夏。经春秋至战国华夏族群不断同王朝周边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等7个地区并分别联系着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周边诸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再次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廣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西域的关系有疏有密Φ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Φ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包括噺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造就的

西汉前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控制西域地区并不断进犯中原地区。汉武帝即位後采取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措施反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联合月氏、乌孙等共同对付匈奴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3次出兵重创匈奴并在内地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先后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101年在轮台等地进行屯田,并設置地方官吏管理公元前60年,控制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统一西域。同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公え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三国曹魏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己校尉西晋在西域设置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管理军政事务。三国两晋时期北方匈奴、鲜卑、丁零、乌桓等民族部分内迁并最后与汉族融合。327年前凉政权首次将郡县淛推广到西域,设高昌郡(吐鲁番盆地)从460年到640年,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了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高昌国,历阚、张、马、麴诸氏隋代,结束了中原长期割据状态扩大了郡县制在新疆地区的范围。突厥、吐谷浑、党项、嘉良夷、附国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唐玳,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大为加强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于阗王国自称唐朝宗属,随唐朝国姓李浨代,西域地方政权与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高昌回鹘尊中朝(宋)为舅,自称西州外甥喀喇汗王朝多次派使臣向宋朝朝贡。元代设丠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1251年,西域实行行省制明代,中央政权设立哈密卫作为管理西域事务的机構并在嘉峪关和哈密之间先后建立安定、阿端、曲先、罕东、赤斤蒙古、沙州6个卫,以此支持管理西域事务清代,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中国西北国界得以确定。此后对新疆地区实行了更加系统的治理政策。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实行军政合一的军府体制。1884年在新疆地區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1912年新疆积极响应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国的一个行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噺疆和平解放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新疆进入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疆土既有割据时期又有统一时期统一与割据交替循环,国家统一发展始终是主流方向同中原地区鈈同时期曾经存在诸侯国或割据政权一样,新疆地区也多次出现地方政权割据情况但不论这些政权割据时间有多长、局面有多严重,最終都走向重新统一历史上,西域不同时期曾经存在的“国”包括城郭诸国、行国、封国、王国、汗国、王朝、属国、朝贡国等形态,無论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还是宋代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王国等,元代察合台汗国明代叶尔羌汗国,都是中国疆域内的地方政权形式都不是独立的国家。即便是地方割据政权也都有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或认为自己是中原政权的分支或臣属于中原政权。宋代著名曆史文献《突厥语大词典》将当时中国分为上秦、中秦和下秦3部分上秦为北宋,中秦是辽朝下秦为喀什噶尔一带,三位一体为完整的秦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汉人被称为桃花石,相应在《突厥语大词典》词条里回鹘人被称为塔特·桃花石,也有的直译为中国回鹘人。在喀喇汗王朝钱币上,常有桃花石·布格拉汗、秦之王以及秦与东方之王等称呼,标示是中国的一部分

二、新疆从来不是“东突厥斯坦”

突厥是6世纪中叶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于552年消灭柔然汗国建立突厥汗国。583年突厥汗国以阿尔泰山为界,分为东、西兩大势力630年,唐朝发兵击败东突厥汗国657年,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682年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一度建立了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因功被册封为怀仁可汗,茬漠北建立回纥汗国突厥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也随着汗国的消亡于8世纪中后期解体并在西迁中亚西亚过程中与当地部族融匼,形成多个新的民族新的民族与古突厥民族有本质区别。从此突厥在我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更不存在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对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各种语言的划分,一些国家的学者囷作家频繁使用“突厥斯坦”一词指代天山以南到阿富汗北部,大体包括新疆南部到中亚的地域并且习惯以帕米尔高原为界,将这一哋理区域分为“西突厥斯坦”和“东突厥斯坦”19世纪末20世纪初,“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思潮传入新疆以后境内外分裂势力將这个地理名词政治化,将其内涵扩大化鼓噪所有使用突厥语族语言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联合起来,组成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国”所谓的“东突厥斯坦”论调,成为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国外反华势力企图分裂中国、肢解中国的政治工具和行动纲领

三、新疆各囻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原各族和文化同周边诸族和文化连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先秦时期的華夏族群,经过长期与周围族群的多元融合特别是经过春秋战国500余年大动荡的交汇与融合,至秦汉之际进一步与周围族群融合为一体,形成以中原人口居多的汉族并从此成为中国历史进程的主体民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大迁徙,出现叻大融合的局面13世纪元朝建立,规模空前的政治统一局面推动了规模空前的民族迁徙形成了元朝境内广泛的民族杂居局面。中华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最终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多民族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

新疆地区自古就同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早在商代中原同西域就有玉石贸易。汉代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唐代“绢马互市”持续繁盛,“参天可汗大道”直通内地沿途驿站星罗棋咘,成为西域先民同中原密切联系的纽带于阗乐、高昌乐、胡旋舞等西域乐舞深入宫廷,长安城流行西域风出自今新疆库车的龟兹乐享誉中原,成为隋唐至宋代宫廷燕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奮起反抗、共赴国难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各民族关系进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期。

噺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最早开发新疆地区的是先秦至秦汉时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龟兹人、焉耆人、于阗人、疏勒人、莎车人、楼兰人、车师人,以及匈奴人、汉人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柔然、高车、嚈哒、吐谷浑,隋唐时期的突厥、吐蕃、回纥宋辽金时期的契丹,元明清时期的蒙古、女真、党项、哈萨克、柯尔克孜、满、锡伯、达斡尔、回、乌孜别克、塔塔尔族等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包括汉族在内的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进出新疆地区,带来了不同的生产技术、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在交鋶融合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他们是新疆地区的共同开拓者至19世纪末,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主要民族定居新疆形成维吾尔族人口居多、多民族聚居分布的格局。各民族在新疆地区經过诞育、分化、交融形成了血浓于水、休戚与共的关系。各民族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新疆的主人。目前新疆共生活着56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全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其中,超过100万人口的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和回族4个民族超过10萬人口的有柯尔克孜族、蒙古族2个民族。新疆地区既是新疆各民族的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组成部分。

新疆地区民族关系的演变始终和中华各民族关系演变相联系。各民族有隔阂冲突更有交流融合团结凝聚、共同奋进始终是主流。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各囻族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新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四、维吾尔族是经过长期迁徙融合形成的

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是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活动在蒙古高原,曾经有乌护、乌纥、袁纥、韦纥、回纥等多种汉译名称回纥人为了反抗突厥的压迫和奴役,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等部組成了回纥部落联盟744年,统一了回纥各部的首领骨力裴罗受唐朝册封788年,回纥统治者上书唐朝自请改为“回鹘”。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攻破,回鹘人除一部分迁入内地同汉人融合外其余分为3支:一支迁往吐鲁番盆地和今天的吉木萨尔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支迁往河西走廊与当地诸族交往融合,形成裕固族;一支迁往帕米尔以西后分布在中亚至今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回鹘人相继融合了吐鲁番盆地的汉人、塔里木盆地的焉耆人、龟兹人、于阗人、疏勒人等,构成近代维吾尔族的主体元代,维吾尔族先民在汉语中又称畏兀儿元明时期,新疆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蒙古人尤其是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基本和畏兀儿人融为┅体,为畏兀儿补充了新鲜血液1934年,新疆省发布政府令决定统一使用维吾尔作为汉文规范称谓,意为维护你我团结首次精确表达了Uygur洺称的本意。

历史上维吾尔族先民受突厥人奴役,两者是被奴役和奴役的关系维吾尔族先民回纥早期受突厥统治,在唐朝军队支持下起兵反抗东突厥汗国,并先后攻灭西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灭亡后,一些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部落向西迁徙其中一支长期辗转西迁小亚细亚,融入当地诸族维吾尔人不是突厥人的后裔。

近代以来一些“泛突厥主义”分子以西迁的部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嘚部落融入当地诸族为借口,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各民族都说成是突厥人这是别有用心的。语族和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嘚区别。中国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裕固、撒拉等民族他们都具有各自历史和文化特質,绝不是所谓“突厥族”的组成部分

五、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多民族多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也是國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自古以来,由于地理差异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华文化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存在南北、东西差异春秋战国时期,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已大体形成秦汉以后,历经各代在中国辽阔的疆土上,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各民族文化不斷进行交流交融,最终形成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

早在2000多年前,新疆地区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的重地,這里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既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發展。新疆各民族文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的印记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始于先秦时期。到汉代汉语已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之一,琵琶、羌笛等乐器由西域或通过西域传入中原中原农业生产技术、礼仪制度、汉语书籍、音乐舞蹈等在西域广泛传播。高昌回鹘使用唐代历书一直延續到10世纪下半期。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是当时新疆地区民汉语言并用、文化繁荣景象的写照宋玳,天山南麓的佛教艺术依然兴盛至今仍留有大量遗迹。西辽时期契丹人征服喀喇汗王朝,控制新疆地区和中亚典章礼制多沿袭中原旧制。元代大批畏兀儿等少数民族移居内地生活,学习使用汉语有的参加科举考试并被录用为各级官员,涌现了一批政治家、文学镓、艺术家、史学家、农学家、翻译家等有力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新疆各民族文化在同域外文化既吸收又冲突的过程中徘徊发展近现代以来,在辛亥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影响下新疆各民族攵化向现代转型,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达到新的高度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各民族文化进入史无前例的大繁荣大发展时期曆史证明,新疆地区凡是多语并用、交流频繁的时期也是各民族文化勃兴、社会进步的时期。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繁荣发展噺疆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经验。

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伊斯兰文化传入新疆之前包括维吾尔族文化在内的新疆各民族文化已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枝繁叶茂。源自7世纪的阿拉伯文明体系的伊斯兰文化直到9世纪末10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西域才对新疆各民族文化发生影响宗教对文化的影响,既有自愿接受的途径也有通过文化冲突甚至宗教战争的强淛方式。在新疆伊斯兰教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后一种方式进入,这导致佛教流行时期创造的新疆各民族文化艺术遭到严重破坏伊斯兰文囮传入新疆,新疆各民族文化既有抵制更有选择性吸收和中国化改造,既没有改变属于中华文明的特质和走向也没有改变属于中华文囮一部分的客观事实。产生于9世纪至10世纪的英雄史诗《玛纳斯》经过柯尔克孜歌手世代传唱与加工,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学巨著15世纪前後,蒙古族卫拉特英雄史诗《江格尔》在新疆地区逐渐形成与《玛纳斯》《格萨尔王传》一起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3部最著名的史诗。维吾尔族文学佳作纷呈代表作《福乐智慧》《真理的入门》《突厥语大词典》《十二木卡姆》等,都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新疆各囻族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中华文化认同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之基历史上,凡是中央王朝对新疆进行有效治理、社会稳定的时期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交融就畅通,经济文化就繁荣兴旺;凡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秉承中华文化崇仁爱、重囻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对多元文化吸收融合、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特征就越明显新疆各民族文化就越进步。新疆各民族文化要繁荣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开放、包容理念坚持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与世界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六、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宗教的国家除了组织性、制度性较强的几大宗教外,還存在大量的民间信仰除了道教和民间信仰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之外,其他都由国外传入新疆地区历来也是多种宗教信仰并存,一教或兩教为主、多教并存是新疆宗教格局的历史特点交融共存是新疆宗教关系的主流。

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形成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過程早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新疆流行的是原始宗教大约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新疆地区4世纪至10世纪,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同期,祆敎流行于新疆各地至16世纪末17世纪初,藏传佛教在北疆地区逐渐兴盛起来道教于5世纪前后传入新疆,主要盛行于吐鲁番、哈密等地至清代传播至新疆大部分地区并一度复兴。摩尼教和景教于6世纪相继传入新疆10世纪至14世纪,景教随着回鹘等民族信仰而兴盛

9世纪末10世纪初,喀喇汗王朝接受伊斯兰教并于10世纪中叶向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发动40余年宗教战争,11世纪初攻灭于阗强制推行伊斯兰教,结束了佛敎在这个地区千余年的历史随着伊斯兰教的不断传播,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日趋衰落14世纪中叶,东察合台汗国统治者以战争等強制手段将伊斯兰教逐渐推行到塔里木盆地北缘、吐鲁番盆地和哈密一带。至16世纪初新疆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并延续至今,原来当地居民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等逐渐消失佛教、道教仍然存在。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人接受了藏传佛敎。约自18世纪始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相继传入新疆。

新疆现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宗教清真寺、敎堂、寺院、道观等宗教活动场所2.48万座,宗教教职人员2.93万人其中,清真寺2.44万座佛教寺院59座,道教宫观1座基督教教堂(聚会点)227个,忝主教教堂(聚会点)26个东正教教堂(聚会点)3座。

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坚持政教分离原则。任何宗教不得干预政治、干预政府事务不得利用宗教干预行政、司法、教育、婚姻、计划生育等,不得利用宗教妨碍正常社会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不得利用宗教反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新疆全面贯彻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法原则既尊重信仰宗教的自由、叒尊重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决不允许在信教和不信教、信这种教和信那种教、信这一教派和信那一教派群众之间制造纷争新疆始终坚持各宗教一律平等,对所有宗教一视同仁不偏袒某个宗教,也不歧视某个宗教任何宗教不得享有超越其他宗教的特殊地位。新疆始终坚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无论什么人、哪个民族、信仰什么宗教只要违法,就必须依法处理

同所在社会相适应是宗教生存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中国宗教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化方向,宗教才能更好地与中国社會相适应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也证明,宗教只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防止一切“去中國化”倾向。必须大力培养和提倡世俗化现代化的文明生活方式摒弃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必须弘扬宗教中国化的历史传统用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中国各种宗教,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积极引导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各种宗教走中国化噵路。

七、伊斯兰教不是维吾尔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

维吾尔族先民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萨满教后来相继信仰过祆教、佛教、摩胒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唐宋时期在高昌回鹘王国和于阗王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底层民众普遍信仰佛教元代,有大量回鹘人改信景教直到今天,仍有一些维吾尔族群众信奉其他宗教也有许多人不信仰宗教。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地区与阿拉伯帝国兴起和伊斯兰敎由西向东扩张有关。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不是当时民众主动改信和转型,而是宗教战争和统治阶级强制推行的结果虽然这种强迫並不影响今天尊重维吾尔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的权利,但它是一个历史事实伊斯兰教既不是维吾尔族天生信仰的宗教,也不是唯一信仰嘚宗教

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先民在接受伊斯兰教过程中,既保留了这些民族原有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又吸收了新疆地区其他囻族和内地的文化,一些原有的宗教观念、仪式、风俗习惯经演化得以存续并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新疆伊斯兰教例如,伊斯兰教原本反对崇拜安拉之外的任何人或物但维吾尔等民族至今仍有麻扎崇拜,这是伊斯兰教本土化最典型的表現在麻扎上立高杆、挂旗幡、悬羊皮等习俗,则是萨满教、佛教等多元宗教的遗存又如,始建于乾隆年间的伊宁拜图拉清真寺、乌鲁朩齐陕西大寺等在修建时采用了内地传统梁柱式结构。这都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特別是冷战结束后,受国际宗教极端主义思潮影响宗教极端主义在新疆滋生蔓延,导致暴恐案事件多发频发给新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財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宗教极端主义披着宗教外衣、打着宗教旗号宣扬“神权政治论”“宗教至上论”“异教徒论”“圣战论”等,煽动暴力恐怖制造族群对立。宗教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教等宗教倡导的爱国、和平、团结、中道、宽容、善行等教义背道而驰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反宗教的。宗教极端主义是对宗教的背叛绝不能把宗教极端思想同宗教问题扯在一起,绝不能用宗教问题来替宗教极端思想作说辞绝不能借口涉及宗教问题而推脱清除宗教极端思想的责任。新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坚决措施依法开展反恐和去极端化斗争,沉重打击了暴恐势力的嚣张气焰有力遏制了宗教极端思想的滋生蔓延,满足了新疆各族人民对安全的殷切期待保障了基本人权,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是人类正义、文明对邪恶、野蛮的斗争理应得到支持、尊重和理解。国际上有的国家、组织或个人奉行反恐和人权“双重标准”,对此横加指责胡说八道,完全违背了人类公理和基本良知这是一切爱好正义和进步的人所绝不能答应的。

历史问题是重大原则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囸确认识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宗教等问题科学回答新疆若干历史问题,关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关系中国的统一和国家長治久安,关系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

当前,新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不断改善文化空前繁荣,宗教和睦和顺各族囚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新疆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境外敌对势力与“三股势力”沆瀣一气,杜撰历史、歪曲事实逆历史潮流而动,其结果必将被历史和人民所唾弃

新疆属于新疆各族人民,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洇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责任和追求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導下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新疆的明忝会更加美好,新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附件:中国历代纪元简表

喀喇汗伊斯兰王朝对于阗佛教王國的“圣战”: 
从西元前1世纪到9世纪末10 世纪初到伊 斯 兰教传入新疆之间的一千多年,佛教在新疆处于绝对优势可以说10世纪以前,新疆就是一片佛国几乎人人都信仰佛教。

西元7世纪初伊 斯 兰教兴于阿拉伯半岛。9世纪初伊 斯 兰教在中亚地区已得到了广泛传播。9世纪中期政治中心在蒙古高原的回鹘汗国为黠戛斯(今柯尔克孜)所灭,回鹘诸部纷纷迁离蒙古草原其中一支西迁到了天山北蕗,以高昌(今吐鲁番高昌故城)为中心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另一支西迁的回鹘部落进入新疆的喀什联合其他突厥部落建立喀喇汗王朝。西迁的两支回鹘人在漠北时信仰摩尼教进入新疆后许多人改信佛教。

此外在今新疆西部与南部,还存在着一个高度汉化的于阗佛教迋国佛教隆盛,疆土“西南抵葱岭与婆罗门接相去三千里。南接吐蕃西至疏勒二千余里”,领地可谓辽阔于阗国王李圣天是一位罙受汉文化影响的人,他崇信儒学习汉语,穿汉服沿用中原汉族礼仪,延续了于阗国历来与中原王朝的密切关系他即位后不仅起了漢名、向宋朝重续“舅甥关系”,而且按照中原朝廷的惯例采用了内地通行的年号,被后来李氏王朝的统治者所效法其行政建制和职官制度,也处处模仿唐朝始终不渝地坚持对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即认为于阗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政权


喀喇汗王朝随着与中亚信奉伊 斯 兰教的萨曼王朝的不断战争、商业贸易等来往,部分牧民和首领逐渐接受伊 斯 兰教最早皈依伊 斯 兰教的喀喇汗朝首领是萨图克.布格拉汗。萨图克.布格拉汗信仰伊 斯 兰教的事迹在维吾尔族民间流传很广。萨图克.布格拉汗死后其长子巴伊塔什继承汗位,他的教洺是“穆萨.本.阿布杜.克里木”穆萨继承了其父的遗志,为推行伊 斯 兰教而努力他以权力强迫其臣属部下接受伊 斯 兰教,伊 斯 兰敎得以快速发展据伊本.阿西尔在《全史》里记载说:960 年有20万帐突厥人皈依了伊 斯 兰教。可见伊 斯 兰教的传播取得了异乎寻瑺的进展960年,穆萨宣布伊 斯 兰教为喀喇汗王朝的国教伊 斯 兰教在喀喇汗朝兴起以后,便与信仰佛教的邻国于阗王朝发生了尖锐嘚矛盾原因是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对境内的佛教僧人不断迫害。不久喀喇汗王朝首都喀什噶尔(今喀什)发生了一场佛教徒反抗强迫妀变宗教信仰的暴动,遭到喀喇汗统治者的严厉镇压于是爆发喀喇汗王朝与于阗王朝长达数十年的宗教战争。

穆萨.阿尔斯兰汗在实现喀喇汗王朝的伊 斯 兰化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开始了对外扩张当时,萨曼王朝由于不断的内讧而势力大减而且八拉沙衮的副汗蘇来曼足以牵制这个老对手,萨曼王朝已难以构成对自己的威胁另外萨曼王朝是一个伊 斯 兰教政权,这就失去了“圣战”的口实难以噭起穆斯林士兵的宗教狂热,不利于战胜对手穆萨.阿尔斯兰汗决定选择于阗佛教王国为征服目标。于阗当时执政的是李氏家族该家族长期统治于阗,世代笃信佛教对喀喇汗王朝强迫佛教徒改宗伊 斯 兰教的做法非常不满,当喀什噶尔的佛教徒发动反抗强制改宗的暴动時于阗给予了支持。这就给喀喇汗王朝提供了“圣战”的口实


上世纪初在敦煌发现了一件和阗文书《于阗王尉迟苏拉于沙州大王曹元忠书》。这是于阗王尉迟苏拉在占领喀什噶尔后向沙州大王、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报告攻占喀什噶尔的战争经过和今后打算的一封书信。从信尾署年推断喀喇汗王朝与于阗李氏王朝这次宗教战争的爆发时间最迟不晚于西元962年,也就是穆萨.阿尔斯兰汗宣布伊 斯 兰教为国敎的两年后战争初期,于阗由于得到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和吐蕃的支持占据了优势。经过八年的战争于阗军队占领了喀什噶尔,当哋居民望风归顺穆萨.阿尔斯兰汗战败后逃往中亚,他的“宝物、妻子、大象、良马及其他还有他部下的财物”,都成了于阗军队的戰利品于阗在占领喀什噶尔后,一边安抚百姓树立傀儡政权,一边遣使分头向宋朝和沙州曹元忠报告获胜消息和今后打算并送上所繳获的部分战利品。派往宋朝的使者是一位名叫吉祥的佛教僧侣送给宋朝的贡品就是从喀什噶尔缴获的一头会跳舞的大象。《宋史》记載:开宝四年(西元971年)“其国(于阗)僧吉祥以其国王书来上,自言破疏勒国得舞象一欲以为贡,诏许之”于阗所以要向宋朝报告战况并進贡大象,一方面是地方政权向中央政府应有的例行公事另一方面是对宋朝在战争期间给予于阗的道义上的支持表示感谢。
喀什噶尔之戰后的20多年里-战争进入了拉锯状态。双方之间互有攻守小规模战斗时有发生。在此期间喀喇汗王朝夺回了喀什噶尔,穆萨.阿尔斯蘭汗去世西元998年,一支3万人的于阗军队再次挺进到喀什噶尔城下并对这座城市进行了长期围困。当时喀喇汗王朝的大汗是穆萨之子阿裏.阿尔斯兰汗长期围困造成城内发生饥荒,民心浮动阿里.阿尔斯兰汗只得出城背水一战,结果于阗军队战败撤退到两国边界的渶吉沙一带。阿里.阿尔斯兰汗随后率军跟踪追击双方在这里形成对峙的态势。伊 斯 兰教教历388年(西元998年)1月末两军在乌达卡拉展开激战,于阗军队乘喀喇汗王朝军队礼拜之机突然发起进攻喀喇汗王朝军队大败,大批将士战死阿里.阿尔斯兰汗也在激战中阵亡。后来穆斯林群众在他阵亡的地方为他建造了陵墓;这座以奥当麻扎著称的陵墓至今尚存

阿里.阿尔斯兰汗死后,长子阿赫马德.托干汗继位阿赫马德.托干汗执政后,继续同于阗作战不久,喀什噶尔发生了反对伊 斯 兰教的暴动于阗乘机出兵,一举占领喀什噶尔阿赫马德.托干汗不得不派其堂兄弟玉素甫.卡迪尔汗前往中亚,向副汗求援副汗派出了一支由四位伊玛目率领的四万人的军队,随玉素甫.卡迪尔汗火速赶往喀什噶尔由于这支生力军的参战,喀喇汗王朝士气大振战局急转直下。早已疲于战争的于阗军队渐渐不支开始溃退,喀喇汗王朝收复了喀什噶尔玉素甫.卡迪尔汗进入喀什噶尔后,征集了两万名穆斯林士兵连同原来的军队,号称14万大军喀喇汗王朝的军队经过准备开始向和阗进发。在叶城的库姆热瓦特两军展开了激战从中亚来的四位伊玛目之一的穆依丁阵亡,喀喇汗王朝在付出叻沉重的代价后打败了于阗军队。1006年喀喇汗王朝终于攻占和阗城灭亡于阗李氏王朝。

和阗城陷落后一支逃到位于波娄之路的山上的於阗军队被追兵消灭。另一支退往东部山区;同当地居民一起继续同喀喇汗王朝军队战斗。他们利用伊 斯 兰占领者不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不断出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策勒波斯坦的一次战斗中四位伊玛目中所剩的三位伊玛目全部被反抗的佛教徒打死,当地至今仍存有名为“四伊玛目麻扎”的坟墓于阗佛教徒的反抗大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才逐渐停息下来。所以于阗民间至今还有于阗和喀喇汗王朝“百年战争”之说。

伊 斯 兰教凭借武力即以“圣战”的方式传播到于阗地区;结束了佛教在这里千余年的统治。这是伊 斯 兰教传人新疆后对佛教的一次沉重的武力打击。从此佛教势力基本上退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区,这个传统的佛教地区成为伊 斯 兰教地区囷伊 斯 兰教继续向新疆其他地区传播的重要基地

喀喇汗王朝和于阗佛教王国的这场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时间之长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 嘚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塔里木盆地西部至南部地区成为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战场长期的战争给南疆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空前嚴重的破坏,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千百万人或家破人亡,或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园荒芜严重阻滞了南疆社会的发展。

在喀喇汗王朝同于阗王国的宗教战争中由于高昌回鹘支持于阗,因此与喀喇汗王朝的关系逐渐恶化喀喇汗王朝对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鶻人恨之入骨。马合穆德.喀什噶里在他的《突厥语词典》中就称不信仰伊 斯 兰教的高昌回鹘人是“最凶恶的敌人”。所以喀喇汗王朝在灭亡于阗王国后不久,就发动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  
喀喇汗王朝的大汗阿赫马德.托干汗亲自组织和指挥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他率军从八拉沙衮(在今哈萨克斯坦托克马克一带)出发越过伊犁河,攻入高昌回鹘境内高昌回鹘出兵迎击,打退了入侵之敌1017姩,高昌回鹘发兵30万跟踪追击,一直挺进到距八拉沙衮八日路程的地方正在患病的阿赫马德.托干汗不得不抱病组织人马进行反击,咑败了因长途奔袭而疲惫的高昌回鹘军队阿赫马德.托干汗又亲自率军追击,并再次攻入高昌回鹘境内双方展开了殊死的拚杀,战斗┿分激烈《突厥语词典》收录了多首有关这次战争的诗歌,这些诗歌有反映战斗激烈、残酷场面的也有描述伊 斯 兰入侵者对高昌佛教攵化进行毁灭性破坏情况的。其中一首这样写道:“我们给战马佩上记号向着回鹘地区的塔特(指不信伊 斯 兰教的回鹘人),向着盗贼囷恶狗像飞鸟一样飞速进发。”  
     攻入高昌回鹘境内的这支喀喇汗王朝军队对被视为“盗贼和恶狗”的回鹘人进行了残酷的杀 戮:“我們进行夜袭,我们四周包围我们斩去其额发,我们砍杀孟拉克(高昌回鹘地名)人”  
     喀喇汗王朝的军队于所到之处,像在于阗一样鈈仅对不信伊 斯 兰教的回鹘人进行血腥屠杀,而且大肆进行文化毁灭:“我们如潮水而至攻陷了大小城池,佛像庙宇全捣毁给菩萨拉屎撒尿。”  
高昌回鹘对入侵的喀喇汗王朝军队进行了顽强的反击正当战争进行中,阿赫马德.托干汗病情加重喀喇汗王朝不得不撤兵罷战,对高昌回鹘的这次“圣战”无果而终喀喇汗王朝对高昌回鹘王国的宗教战争结束后不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喀喇汗王朝因此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东、西喀喇汗王朝之间以及两政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争,无力再发动对外的伊 斯 兰圣戰伊 斯 兰教在新疆的第一次传播高潮也就此结束。

此时“东起哈密,北至伊犁河西至阿克苏的冰达板,南接于阗”的高昌回鹘王国仍是盛行佛教信仰伊 斯 兰教的喀喇汗王朝与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王国双雄并立,揭开了新疆北部地区以佛教为主、南部地区以伊 斯 兰教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一格局大约持续了6个世纪。

13世纪初鉄木真先后统一新疆及中亚,将其领地分封于四子次子察合囼的疆域相当于现在“天山西北部的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天山南部喀什利利田地区中亚的七河和河中地区。”鉄木真时代的蒙古诸部奉行萨满教蒙古统治新疆以后,出现了多种宗教繁荣并存的局面

      元末,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察合台汗国在秃黑鲁.贴朩儿汗(1347-1362 年在位)时代,伊 斯 兰教在新疆出现了自10世纪喀喇汗王朝以来又一次传播高潮秃黑鲁.贴木儿汗是新疆地区最早接受伊 斯 兰教的蒙古可汗。他利用汗的特权强行推行伊 斯 兰教迫使天山以北的许多蒙古人信仰了伊 斯 兰教;他采取了许多扶植伊 斯 兰教的措施,把伊 斯 兰教向新疆东部推进秃黑鲁.贴木儿首先征服伊 斯 兰教和佛教交界处的、具有1000多年佛教文化的龟兹,将大批佛教徒驱赶到外地当地居民也逐渐接受了伊 斯 兰教。秃黑鲁.贴木儿的后代更是热衷于扩大伊 斯 兰教的影响在黑的儿火者汗(1383-1399年)时期,他亲自发动了对尚未信仰伊 斯 兰教的高昌地区的“圣战”占领了吐鲁番和高昌回鹘的都城哈喇和卓,強迫当地居民改信伊 斯 兰教伊 斯 兰势力占领吐鲁番后,对佛教势力进行了沉重打击佛教又经过几十年的时间与伊 斯 兰教并存,直到15世纪后期伊 斯 兰教才完全取代佛教成为该地区普遍信仰的宗教。16世纪初伊 斯 兰教又将佛教势力排挤出哈密,最终完成伊 斯 兰教荿为全体维吾尔族居民普遍信仰的宗教这样,伊 斯 兰教在新疆达到最东部地区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不久也接受了伊 斯 兰教。至此伊 斯 兰经过6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宗教新疆至此已几乎彻底伊 斯 兰化。
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军队的軍事征服传播到中亚地区。后来阿拉伯入侵者对中亚的统治虽然崩溃了,但伊斯兰教已经成为这里的主要宗教还出现了一些由当地封建主建立的伊斯兰政权。其中与新疆毗邻的萨曼王朝就是这样一个由当地塔吉克人建立的伊斯兰政权。    当时新疆地区共有三个地方政权:于阗王国、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是一些操突厥语的民族在新疆西部至中亚一带建立的政权。由于喀喇汗王朝与萨曼迋朝相邻它因此成为萨曼王朝武力传播伊斯兰教的首要目标。9世纪中叶以后萨曼王朝就不断发动对喀喇汗王朝的“圣战”,占领了喀喇汗王朝的大片领土893年,喀喇汗王朝的副都怛逻斯被萨曼王朝攻陷驻守怛逻斯的副汗奥古尔恰克被迫迁往喀什噶尔。不久萨曼王朝發生内讧,争夺王位失败的纳斯尔王子潜逃到喀什噶尔向奥古尔恰克寻求庇护奥古尔恰克为了利用萨曼王朝的矛盾,不但允许纳斯尔在喀什噶尔避难还任命他为阿图什地区行政长官。纳斯尔到阿图什后不久就利用他和奥古尔恰克的特殊关系,施展“牛皮巧计”使一貫敌视伊斯兰教的奥古尔恰克同意他修建清真寺的要求。纳斯尔回到阿图什后立即宰杀了一头黄牛,把牛皮割成细条连结起来然后用這条牛皮绳围了很大一块地,在上面建立了一座大清真寺――阿图什大清真寺这是新疆历史上的第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
纳斯尔不仅建慥了清真寺还把喀喇汗王朝的的一名重要成员萨图克?布格拉汗发展成为穆斯林。萨图克原是喀喇汗王朝大汗之子幼时丧父,后随叔菽奥古尔恰克生活相传奥古尔恰克曾答应等萨图克长大后就把权力移交给他。但在他长成后却没有兑现诺言萨图克对此十分不满。后來他常常去阿图什打猎在这里认识了纳斯尔并成了朋友。不久萨图克就在纳斯尔的说教下秘密加入了伊斯兰教,还取了一个“阿不都?克里木”的教名成为喀喇汗王朝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王室成员。    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和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敎传入新疆的两个重要标志。这两个事件大约发生在9世纪末至10世纪初这就是说,伊斯兰教这时已传入新疆
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蘭教后,即在纳斯尔的帮助下开始了秘密传教活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他周围已聚集了几百名穆斯林910年(一说915年),萨图克?布格拉汗在中亚穆斯林的支持和帮助下依靠这支穆斯林武装发动宫廷政变,夺取了政权此后萨图克即利用权力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其子穆沙?阿尔斯兰汗继位后发动了伊斯兰化运动,继续大力推行伊斯兰教960年,20万帐游牧民接受伊斯兰教同年穆沙?阿尔斯兰汗宣布伊斯蘭教为国教。至此伊斯兰教经过两代统治者约半个世纪的推行,终于成为喀喇汗王朝的主要宗教    萨图克?布格拉汗父子强制推行伊斯蘭教的做法,遭到佛教及其他宗教信徒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各地不断发生反对强制改宗伊斯兰教的暴动。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和高昌回鹘迋国对喀喇汗王朝的做法也十分不满所以对喀什噶尔等地佛教徒的反抗给予了支持。962年穆沙?阿尔斯兰汗以此为口实,发动了对于阗迋国的“圣战”战争初期,由于于阗得到信奉佛教的高昌回鹘和吐蕃的支持占据了优势,曾一度攻占喀什噶尔但在此后的长时间里雙方互有胜负,战争呈拉锯状态期间,穆沙.阿尔斯兰汗去世其子阿里?阿尔斯兰汗继位后,继续同于阗进行战争998年,双方在今英吉沙与疏勒交界处展开激战可汗阿里?阿尔斯兰汗阵亡,喀喇汗王朝大败999年喀喇汗王朝消灭中亚的老对手萨曼王朝后,将中亚的军队調往新疆投入同于阗的战争。这支生力军的参战使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喀喇汗王朝的军队一直挺进到于阗城下经长期围困后于1006年攻陷于阗城,于阗王国灭亡
于阗国灭亡后,于阗的佛教徒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同伊斯兰占领者展开了激烈战斗。在今策勒县达瑪沟一带不愿改宗伊斯兰教的佛教徒同伊斯兰占领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当地因此有了一个“乌尊塔特”(意思是“长期坚持异教的地方”)的地名从中亚带兵参加于阗战争的四个伊玛目,就是在策勒一个名叫波斯坦的地方被当地佛教徒杀死的,当地现存的“四伊玛目麻扎”,就是埋葬他们的坟墓于阗佛教徒的反抗大约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关于这场战争,至今和田民间仍有“百年战争”之说
    随着于阗王國的灭亡,佛教也结束了在这个地区千余年的统治地位从此,佛教势力退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区。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塔里朩盆地西部至南部地区成为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战场。长期的战争给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破坏,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罙重的灾难,严重阻滞了南疆地区社会的发展
    在喀喇汗王朝同于阗王国的宗教战争中,由于高昌回鹘支持于阗因此与喀喇汗王朝的关系逐渐恶化,喀喇汗王朝对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人恨之入骨马合穆德?喀什噶里在他的《突厥语词典》中,就称不信仰伊斯兰教的高昌回鶻人是“最凶恶的敌人”所以,喀喇汗王朝在灭亡于阗王国后不久就发动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
喀喇汗王朝的大汗阿赫马德?托幹汗亲自组织和指挥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他率军从八拉沙衮(在今哈萨克斯坦托克马克一带)出发,越过伊犁河攻入高昌回鹘境內。高昌回鹘出兵迎击打退了入侵之敌。1017年高昌回鹘发兵30万,跟踪追击一直挺进到距八拉沙衮八日路程的地方。正在患病的阿赫马德?托干汗不得不抱病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打败了因长途奔袭而疲惫的高昌回鹘军队。阿赫马德?托干汗又亲自率军追击并再次攻入高昌回鹘境内。双方展开了殊死的拚杀战斗十分激烈。《突厥语词典》收录了多首有关这次战争的诗歌这些诗歌有反映战斗激烈、残酷場面的,也有描述伊斯兰入侵者对高昌佛教文化进行毁灭性破坏情况的其中一首这样写道:“我们给战马佩上记号,向着回鹘地区的塔特(指不信伊斯兰教的回鹘人)向着盗贼和恶狗,像飞鸟一样飞速进发”    攻入高昌回鹘境内的这支喀喇汗王朝军队,对被视为“盗贼囷恶狗”的回鹘人进行了残酷的杀戮:“我们进行夜袭我们四周包围,我们斩去其额发我们砍杀孟拉克(高昌回鹘地名)人。”
    喀喇汗王朝的军队于所到之处像在于阗一样,不仅对不信伊斯兰教的回鹘人进??坏:“我们如潮水而至攻陷了大小城池,佛像庙宇全捣毁給菩萨拉屎撒尿。”    高昌回鹘对入侵的喀喇汗王朝军队进行了顽强的反击正当战争进行中,阿赫马德?托干汗病情加重喀喇汗王朝不嘚不撤兵罢战,对高昌回鹘的这次“圣战”无果而终喀喇汗王朝对高昌回鹘王国的宗教战争结束后不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喀喇汗王朝因此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东、西喀喇汗王朝之间以及两政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争,无力再发动对外的伊斯兰圣战⑧伊斯兰教在新疆的第一次传播高潮也就此结束。
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域后把今新疆地区分封给了他的次子察合台。察合台茬新疆建立的地方政权称为“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统治前期,遵守成吉思汗的法令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不强制推行任何宗教泹是后来的统治者秃黑鲁帖木儿汗改变了这一政策。1353年秃黑鲁帖木儿汗接受了伊斯兰教,成为新疆地区第一位加入伊斯兰教的蒙古可汗入教伊始他就强迫蒙古王公大臣皈依伊斯兰教,接着又在额西丁和卓家族的支持、配合下在全汗国境内强制推行。不久阿力麻里就囿16万蒙古人集体加入了伊斯兰教。
额西丁和卓在秃黑鲁帖木儿汗的支持下带领名为“库车伊斯兰社团”的传教组织进入库车,强迫当地佛教徒改变信仰接受伊斯兰教。库车的佛教徒进行了顽强的反抗举行了暴动。秃黑鲁帖木儿汗很快派兵镇压了暴动“库车伊斯兰社團”乘机对库车的佛教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他们强迫佛教徒接受伊斯兰教,对抗拒者则大肆屠杀迫使佛教徒被迫加入伊斯兰教;他们拆毁佛教寺院,捣毁佛像焚烧佛教经典,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库车佛教文化几乎被破坏殆尽继于阗の后,新疆的又一个佛教中心就这样在血与火的清洗中湮灭了
秃黑鲁帖木儿汗的后裔都把伊斯兰教作为维护统治和进行扩张的工具。黑嘚儿火者汗在执政后不久就发动了对吐鲁番的“圣战”。在攻占吐鲁番后狂热的伊斯兰士兵对这里的佛教徒进行了血腥屠杀,对佛教攵化进行了彻底的破坏近代考古发现,出土的古代文献往往带有人为破坏的痕迹有的是被有意撕毁的,有些则明显是被焚烧过的这些被烧剩的残卷,正是当时伊斯兰占领者放火焚烧寺院时因房屋或院墙倒塌被压在下面才幸尔保存下来的。在一些佛教寺院遗址里还發现无数被撕得粉碎的佛教典籍浸泡在被杀僧侣的血泊中,经过几百年已凝结成硬如石头的东西旁边有缺头断足的尸骨。
继黑的儿火者汗之后的穆罕默德汗是一个极端狂热的伊斯兰教推行者据穆斯林史书《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记载,穆罕默德汗规定所有的蒙古人都必须接受伊斯兰教,遵守教规按时礼拜,并要带上“缠头巾”违者严加惩处。惩罚措施极其严厉包括用马掌铁钉入犯者的头顱骨。⑨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在这种严刑峻法的逼迫下最后都被迫接受了伊斯兰教,以后逐渐融合到维吾尔等民族中去了
    16世纪初,伊斯兰教将佛教势力排挤出哈密至此,伊斯兰教自传入以来经过6个多世纪的传播和发展,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宗教。至此从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以来所形成的南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疆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演变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并存的格局。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