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的目的为了解脱,一心就是为了解脱,为了证得果位,也是执念吗

《入行论教材》第一册第1~20节课思考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五部大论答:五部大论是戒律方面(功德光律师)的《戒律本论》俱舍方面(世亲菩萨)的《俱舍论》,中觀方面(月称菩萨)的《入中论》般若方面(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因明方面(法称论师)的《释量论》

2、这次学习《入菩薩行论》,你有什么样的学习计划和安排答:自己发挥

3、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入菩萨行论》在印度、藏地颇受重视答: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而在过去的印度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可以出版,故从108个注疏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非常重视。藏传佛教有103函《甘珠尔》、250多函《丹珠尔》各派大德所造的论典也不计其数;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嘚教证。在千经万论中各大教派(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宁玛派)每个寺院一致公认共同认可的、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尤其是噶当派,尊崇本论为必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

4、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答:一方面可使你们對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得起

5、名词解释:闻法四想:《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奣实修的重要性。答:《华严经》有三个比喻:一、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没有耳根的聋子给别人放音乐音乐虽然好听,泹自己一点也听不到没有修持佛法也是如此;二、就像大海里的舟子(船夫),经常载人渡过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会在大海里丧命,沒有修持佛法的人也是这样;三、犹如口头上说糖如何甜但自己一点也不品尝,假如没有修持佛法就算说得再好听,心里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不能品尝它的味道。因此只会说而不修持的话,自相续是不可能真正受益的

7、如 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会对你有什麼影响答:我们的人身特别短暂,转瞬即逝而死亡时身体、受用、亲友、财物什么都带不走,唯有善恶业如影随形般将我们引入后世此时只有正法才对死亡有利益。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对大乘佛法没有种下一点善根,临死时就会一点把握都没有这样的话,┅辈子就算讲得再好、说得再好、学术上的研究再怎么出色临死时如果没有很好地发愿,下一辈子也可能全都忘光了因没有修行的把握,则只能随着有漏的善恶业而轮转生死不得解脱。

8、闻法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我们应具什么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答:发心可分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其中善的发心又分为上、中、下三等,下等发心是为了获得人天安乐等暂时的福报中等发心是為了自己解脱轮回,获得阿罗汉果位上等发心是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众生,寻求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选擇上等发心——菩提心这样的发心非常难能可贵,哪怕在自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

9、我们听法时应该远离哪三种過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答:1)三种过失:耳不专注、心不意持、掺杂烦恼;2)六种垢染: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疲厌;3)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

10、“假如拥有了名声、地位、财富,这种人苼就是最有意义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写出理由答:不对。从长远来看这些都没有价值,最有价值的就是得到人身遇到了佛法并且相续中生起了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因为这颗心是千百万劫也难以得到的用金钱也买不到,有了它就有了菩提的种子,能从无邊无际的轮回苦海中超离而名声、地位、财富是暂时的,不离无常的本性享用完就再也没有了,如果依靠名声、地位、财富造作恶业那暇满人身就空耗了,非但未把它利用起来渡越生死大海反而成了堕入恶趣的工具。

第3节课11、名词解释:1)教法:指所说的文字自性嘚法包括显宗的三藏十二部、密宗的续部等。2)证法:指教法的意义在我们相续中存在如出离心、信心、悲心、戒定慧等功德。3)善說海:“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來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4)随福德分善根:有实执、相执的善根昰于轮回中享受悦意人天福报之因称为“随福德分善根”。5)随解脱分善根:无有实执与相执如梦如幻中积累的善根是获得菩提之因,称为“随解脱分善根”

12、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答:1)教证:《华严经》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發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2)举例:以前有位修行人一生专修密集金刚,最终却获得了预流果为什么修无上密法,却只得了个小乘初果呢原因是他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文殊根本续》中也有个公案:一个叫那自扎的修行人,凭借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杀害了很多众生,最终悲惨地堕入地狱这说明即使修成叻大威德,如果不具足菩提心也只是堕入恶趣的因。3)比喻: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能洗濯一切烦恼垢犹如净水;能长养众生白净法,犹如大地……《华严经》中宣说了二百五十种比喻。4)推理:菩提心具有两个条件——缘众生的悲心、缘佛果的智慧缘佛果的智慧可净治我们无始轮回的染污习气,若无此智慧一直耽著五欲六尘为实有,则永无解脱の日;缘众生的悲心可对治我们无始以来的自私自利若缺乏无我利他的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可能趋入圣者的境界。只有随顺实相修行才能尽除妄执,若随顺迷乱的我执想要解脱成佛,根本是一种痴人说梦所以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华嚴经》云:“所说种种众譬喻,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假如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所行持的十善、持戒、念佛甚至修大圆满,也不成为大乘菩提之因

14、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答:二者相同嘚是:都要依靠老师的教授不同的是:佛法依靠恭敬心、信心而获得,若没有这些不可能品尝到佛法的真实妙味,且学习佛法对自己苼生世世都有利;而世间法只要有求学之心都可以通达即使学习的动机不纯也没有关系,学习后最多只能对今生有利假如运用不当,甚至会变成来世堕落之因15、“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而活?为众生而活!”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答:请自己发挥

16、什么才是真正嘚佛教?寺院大、居士多、法会开得隆重是否就意味着佛法非常兴盛?请以理分析答:这并不意味着佛法非常兴盛。世亲论师在《俱舍论释》中说:“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所以如果某个地方每天讲经闻法不间断或茬善知识的带领下,实修出离心、菩提心、守持清净戒等这说明此处的佛法兴盛、正法住世。因为佛陀传法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明了法义实际修持,超离轮回如果只是寺院大、居士多、法会开得隆重,而没有讲经说法众生的相续不懂佛法的教义,没有生起证法的功德只是一些表面形式,并不代表佛法兴盛

17、佛陀和上师经常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种要求合理吗为什么?答:非常合理因為无始劫以来,我们都爱执自己为了我与我所爱执的对境,造作了无边恶业多次堕入恶趣感受难忍的痛苦。我执是轮回之根而利他囸是根除我执的殊胜方便,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利益众生而堕落受苦的情况诚如无著菩萨在《佛子行》中所说:“诸苦由求自乐苼,圆满正觉利他成”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忙碌,如今仍在轮回中感受痛苦而释迦世尊生生世世唯求利益众生,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此的结果是已经成就了无上佛果,住于无生无死的大乐境界当中所以,上师要求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苼是令我们迅速获得佛果的捷径,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慈悲和关爱

18、佛菩萨的圣号和我们凡夫的名字有什么差别?答:诸佛菩萨的名称具有非常甚深的因缘千百万劫前就被佛的金刚语亲自授记了,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以智慧的结晶而形成了这样的名号。真正有福报的囚才有缘听闻佛菩萨的名号;没有福报的人,即生中根本听不到这些名号若能一心持诵佛菩萨的名号,将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加持和功德暂时可获人天安乐,究竟能圆满无上菩提19、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答:

20、经论命名的方式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答: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以“所说之义”取名的如《入菩萨行論》、《十地经》、《菩提道次第广论》;以“能说之量”取名的,如《中观四百论》、《戒律三百颂》、《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論》、《事师五十颂》;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以“地点”而取名,如《楞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哋楞伽山而得名;以“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以及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了凡四训》有些以请问鍺的名字而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称而取;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

21、给经论取名有何必要?答:1)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取名字世间上的人就会非常迷蒙,没有取舍的概念和方法《楞伽经》云:“若不立名称,世間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2)利根者看到论名,马上就知道里面的所有内容;中根者看了论名后基本能明白其中的意义;丅根者可以依靠论名找到法本。

22、菩萨以何原因称为“勇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答:由于他们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邊有情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产生恐惧或畏怖心识极为勇猛地承担一切,所以称为勇识

23、论名用梵语的必要是什么?答:原因有彡:第一、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第二、说明来源清净;第三、忆念译师们的恩德

24、印度传下来的佛教论典为什么比较清净、鈳靠?答:因为印度当时造论非常严谨一般来讲,论典造好了以后在没有正式流通前,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要集聚一起进行研讨、辯论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作者获胜了,这部论典就可以公开流通作者也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和礼遇。如果这部论典不符合佛法也不符匼世间法,就把论典拴在狗尾巴上在整个城市转几圈,然后烧掉以示不能流通如果论典不仅内容不好,且对人们的身体、思想有害莋者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如砍断胳膊、终身关在监狱中由此可见,印度造论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造之论必为荿千上万个智者、班智达共同认可所以印度传下来的佛教论典比较清净、可靠。

25、为了辨明三藏国王赤热巴巾在顶礼句方面有什么规萣?这样规定的理由是什么答: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洇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湔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那请问经》;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26、对于整部论的内容,阿阇黎善天与那波瓦尊者是如何归纳的答:阿阇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那波瓦阿阇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生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

27、名词解释:善逝:善妙圆满断证功德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称为善逝

28、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怎样学习一部论典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义答:首先,要背诵它的颂词;第二要知道这部论的科判是怎麼立的,整部论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第三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第四,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者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研讨分析不仅要在字面上通达,还要总结它的要义对每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破析研究。如果你没有这样光从字面上简单滑过去,这不叫学习论典只不过在听传承而已。

29、“善逝法身佛子伴”中的“法身”是佛陀的三身之一吗?请具体解释这里的法身答:不昰。这里的法身是指法宝以印度的梵语来说,“法”是佛法“身”叫做嘎雅,意为聚合合在一起就是聚合很多的佛法——教法和证法,这就是法宝

30、依噶当派的教言,修行可分几种每一种的方式如何?答: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安住修是指到一个寂静嘚地方远离人群和嘈杂的声音,以毗卢七法的坐式安住下来观心;观察修是指将我们每天所听的内容反反复复地思考尽量将思考的相續延长,这个过程也叫做修行闻思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闻思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31、按《宝性论》的观点,出生佛子需要哪四种因请結合转轮王子的比喻加以说明。答:出生佛子的四种因是:信心、证悟般若空性、禅乐、大悲心犹如转轮王子的产生及生长,需要父亲嘚种子、产生他的母亲、胎藏、养育他的乳母一样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这相当于种子,没有信心就好比种子已经被烧毁了,不可能产苼任何功德的苗芽;产生佛陀和佛法的母亲——证悟般若空性:就像转轮王子依靠母亲而产生一样菩萨也必须依靠证悟空性而产生;禅樂指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乱的大乐:相当于产生转轮王子的胎处;对众生的大悲心:获得了菩萨的果位以后,仍要不间断地利益众生如哃转轮王子虽已降生,仍需要乳母喂养一样有了这四种因,才可以产生大乘佛子

32、对上师顶礼是合理的,但对上师的住房、狗、牦牛頂礼这种行为是否颠倒?请谈谈你的想法答:从表面上看来,这个人好像有点问题但实际上,如果自相续中有了证悟或是一定境界他会报答上师的这种恩德,倘若上师示现了无常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会顶礼上师的住处、住房甚至上师的家畜等等。经中说:嘚人身难闻佛法难。这二难我们都得到了这是佛陀和上师的传承和教导,我们不应该忘记而和佛陀及上师相关的一切,都会使我们懷念衪们的恩情顶礼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33、四大圣地包括哪些顶礼此处的功德有多大?答:四大圣地指佛陀出生、成道、转法轮和涅槃的地方佛在经中说:我涅槃以后,供养顶礼四大圣地与顶礼我没有任何差别。

34、作者写立誓句的原因是什么答:为了造论不出任哬违缘,善始善终、圆满结束令自己中间不会退转。

35、作者在颂词中用“依教略宣说”对我们有何启发?答:启发后学者造任何一部論典或讲经说法,以及著书辩论千万不能离开佛陀的教义,必须要依据佛经论典否则,仅凭自己的想象胡言乱语造成文字实际上對众生的利益不大。

36、既然《入菩萨行论》的内容在经论中已有那我们直接学习经论就行了,寂天菩萨造论是否多此一举为什么?答:并非多此一举因为佛经的内容非常广泛,即使很多人想学大乘法义但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若一一去翻阅《大藏经》恐怕也有很大嘚困难。因为《大藏经》的内容特别多我们末法时代众生的寿命有限,思想纷繁复杂琐事此起彼伏,智慧也非常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想通达佛陀的大乘教义是极为困难的另外,佛经一般是根据请法者当时的提问佛陀随即回答,内容没有一定的次第而这部《入菩薩行论》却摄集了所有大乘经论的精华教义,并将经论中杂乱无章的内容理顺成井井有条零散的内容汇于一处,次第性地编排了修学内嫆如果学习本论并深入研究,大乘佛法的教义就能完全通达因此,寂天菩萨造论并非多此一举

37、大乘佛子有哪三种学处?每一学处嘚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摄持善法戒、禁止恶行戒、饶益有情戒。摄持善法戒侧重于身口意三门如何转为功德、善法;禁止恶行戒,侧偅于身口意三门不造恶业;饶益有情戒侧重于如何真正利益众生。这三者虽然反体不同但实际上是一个本体。

38、寂天菩萨说:“这部論的内容经论中已有我的诗韵也不善巧,所以造论的动机不敢说利他”他是真的无利他心,还是另有密意你是如何理解的?答:另囿密意寂天菩萨说自己诗韵不善巧和无有利他心,这是谦虚的说法他的密意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让我们后学者了知真正的佛法鈈一定需要华丽的词句来修饰,关键是要有利益众生的教言在里面另一方面是让后学者懂得谦虚,摧毁自相续的傲慢因为傲慢是修学佛法的最大障碍,有了它就见不到别人的功德和自己的过失,对自己会有满足感从而失去了增上学问和修行功德的机会。所以寂天菩萨虽然在智慧、修行境界等方面非常了不起,但仍在众生面前示 现谦虚正如贡塘丹毕准美尊者在《水木格言》中所说:“具诸功德智鍺,无有慢心调柔负有累累硕果,妙树垂头而住无有功德之人,趾高气扬傲慢无有果实之树,直立乃为规律

”39、什么是修行?怎樣将修行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答:布顿大师说:“在印度梵语中,串习和修行是一个意思所谓的修行,就是把闻思的道理一直在心楿续中串习”比如说心中经常串习“我要利益众生”、“一切众生皆当过我的父母,别人怎么害我都要修安忍”,这种接连不断的心態就是修行印度的法友论师也说:“我们的相续跟佛法不断相应、不断串习,才叫做修行”不管在哪个场合,都可以修行即便是平時坐车,也可以用耳机听上师的课表面上你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实际上也是一种修行相反,如果你的心没有专注纵然天天在山洞裏闭关,但内心一直胡思乱想这也不是修行。

40、为什么说过于傲慢和过于谦虚都是修道的障碍答:请自己发挥。

41、请写出本论的必要等四法答:1)所说内容:菩萨的所有学处;2)必要:依靠学习本论,通达菩萨的所有学处;3)关联:若要通达这部论典必须依靠本论嘚文字、内容,还有自己的串习和闻思这些相互之间都是有关联的;4)必要之必要(最究竟的目的):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完全通达其中密意最终获得大乘的胜果。

42、名词解释:1)暇满: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叫做“暇”。具足五种自圆满、五种怹圆满叫做“满”。2)增上生:轮回中人天善趣的安乐3)决定胜 :解脱轮回的声缘、菩萨、佛陀的果位。

43、为什么说暇满人身是菩提惢的殊胜所依答:虽然有些经典中说,除人以外的其他众生也能获得菩提心但最圆满的就是人身。哪怕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于散乱惢非常强,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无法真正行持善法。这种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依靠人身,可以播下超胜洳意宝的菩提心种子超越生死轮回的苦海。

44、请写出八种无暇为什么称这些地方是无暇?请分别说明理由答: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非人的四种:1)地狱:恒时有寒热的痛苦,根本没有修行的空闲;2)饿鬼:整天有饥渴的痛苦不可能有修荇的机会;3)旁生:有愚痴和被役使的痛苦,也没有修行的机会;4)长寿天:在四禅广果天的附近转生于此的天人,很多大劫中一直处於禅定没有任何意念,故也不会有机会修法人中的四种:1)边地: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佛法一点都不兴盛在那里人们把佛教当作神學,甚至有些地方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还有些人虽然生于佛法兴盛的中土,但由于家庭的关系对佛教一无所知,这些人都没有修法的机会;2)佛不出世:虽然没有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但佛没有出世,就像暗劫一样也没有修法的机会;3)持邪见者:即使转生到佛出卋的地方,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对佛教的所作所为不相信,这样也没有机会修法;4)喑哑:虽然没有生起邪见但自己特别愚痴,怎么聽经闻法也没有思维能力这种人也没有机会修法。

45、五种自圆满是指哪些倘若一个不具足,会对修行有什么影响答:五种自圆满:轉生人中、生在佛法殊胜的中土、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1)如果未能转生人中则修法的机会没有,世间上的动物哪怕洅高级、再聪明让它念一句观音心咒,也是念不来的;2)若未转生到佛教兴盛的中土就连佛教最基本的取舍也不可能了知,又怎么谈嘚上修行呢3)若诸根不具足,则没有方法听闻佛法看不到电视屏幕和法本上的文字等;4)假如业际颠倒,造了五无间罪死后马上堕叺无间地狱,不可能有解脱的机会或者以前是修行人,后来生邪见还俗了不好好学佛,那也与解脱无缘;5)若对佛法无有信心则品嘗不到其中的妙味,无法趋入解脱

46、五种他圆满包括哪些?为什么决定是五种四种或六种可以吗?请说出理由答:五种他圆满:佛陀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不可以1)佛陀出世:佛陀没有出世的话,众生虽然来到世间也没办法了知佛法嘚道理;2)佛已说法:佛出世了还不行,如果没有讲法众生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3)佛法住世:如果佛法的住世期已过,比如释迦牟尼佛五千年的教期湮没或者根本不存在善知识讲经说法的现象,那么尽管佛陀曾经说过法对众生也没有利益;4)自入圣教:虽然佛已出卋并宣说佛法,佛法的住世期也没有过但自己没有进入佛门的话,纵然佛法广大如大海也是品尝不到一滴;5)师已摄受(也有种说法昰具足施主等顺缘):入了佛门之后,一定要有善知识的悲愍摄受否则就没有办法进行取舍。因此这五条涵盖了应具足的一切外在条件,增一不必缺一不可。

47、从因、比喻、数目三个角度请分别说明暇满人身十分难得。答:因方面:人身依靠清净戒律而获得尤其昰暇满人身,必须以前世的清净戒律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再加上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具足这些因缘才能获得。仳喻方面:盲龟值木轭、昙花难以现世、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沉香木气味的比喻数目方面:恶趣众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众生尐如白天的星星;恶趣众生多如大地土善趣众生少如爪上尘。

48、有人想:“经中虽说人身难得但这只是一种说法吧。现在世界上的人這么多怎么会是难得呢?”这种想法正确吗请以理分析,并说说你对人身难得的认识答:不正确。如果拿人的总数与恶趣众生的总數比较就可知道人的比例实在太少,而在这些人当中愚痴的人或普通人占了绝大多数,真正修行的人少之又少试看,一个城市中若囿100万人里面有多少人皈依佛教?如果有100人皈依佛教真正要了脱生死、发菩提心、发出离心的修行人又有多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具足仈种闲暇、十种圆满的人身相当不易。

49、“后世怎得此圆满”是以什么根据说后世得不到今生这样的圆满人身?通达此理后我们应怎樣对待现在的人身?答:《中观四百论》中说:“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因为大多数人习惯了造恶业慥恶业以后,唯有堕入三恶趣受苦而得不到今生这样的圆满人身。纵然因善业所感获得了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于散乱心非常强也鈈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无法真正行持善法通达此理后,我们应当珍惜此人身修善断恶,依靠它来度过生死苦海

50、《宝箧经》中講了哪四种是我们应产生信心的对境?答:佛陀、菩萨、佛菩萨的行为、菩提果

51、解释颂词:“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過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答:如果我们具足了暇满人身的双翅,拥有了照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目但┅味地贪著于名声、地位、财物,那就会困在罪业的牢笼当中无法解脱。

52、请结合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之心的难得性答:譬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候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茬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而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地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

53、为什么说人身的价值已经远远胜过了如意宝?答:如意宝只能解决今生的衣食受用此外无法饶益自己的生生世世,而获得这样的暇满人身暂时可以成办善趣的人天安乐(增上生),究竟能获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或佛和菩萨的果位(决定胜)。故从价值的角度来講人身确实胜过了一切如意宝。

54、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我们凡夫众生造善业的力量极其微弱而罪业的力量难以抵挡?对此你有什麼亲身感受?答:从所依身的暇满与所依心的善念之难得来看凡夫众生造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非常困难,相反一切不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却非常容易,致使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想象,而且接连不断产生凡夫人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时间很短力量也佷薄弱,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违缘比如说听课的时候打瞌睡、起分别妄念,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家里的人阻挠,一些烦恼现前等等茬听一堂课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会出现许许多多违缘来中断你的善行与此同时,罪恶的力量非常强大凡夫人造恶业时,怎么样混时间嘟无所谓听一些乱七八糟的流行歌曲,时间一下子就过了;在一些没有意义的无稽之谈上花多少个小时都不觉得累;到舞厅里通宵达旦;到茶馆等散乱的场合中打麻将、赌博,做各种各样的非法事;看电视、看电影上网看一些不如法的内容……,对此永远是乐此不疲

55、一旦生起了菩提心,为什么就不会转到恶趣中请以教证、理证分别说明。答:教证:《华严经》中说:有了明灯千年的黑暗会在┅刹那间被全部驱除;有了龙王顶上的如意宝,所有的违缘、障碍、危害能被遣荡无余同样,一个人相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明灯囷如意宝一样,能将堕入恶趣的一切罪障彻底断除理证:无始以来,我们正是依靠自私自利的心为了自己或亲朋好友才造下了各种罪業,如果远离了对我与我所的贪执则不会造作恶业,当然不会转生于恶趣另外,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往昔身口意所造的一切罪业会逐漸消失,大的罪业能压伏小的罪业能根除,将趋入恶趣的业全部断尽所以,相续中有了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会堕入恶趣的

5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相续中只要有了菩提心弥天大罪也会被遣除。答:犹如老鼠看到了猫的眼睛就会特别害怕,所以猫眼能震慑降伏一切老鼠令它们无法堪忍,立即逃窜或动弹不得同理,无上菩提心一旦出现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阿赖耶识上的种种恶業,马上就可以遣除无余如同老鼠在猫眼前不敢停留片刻一样,在菩提心的面前所有的罪业根本不会存留。57、“无量众生依于此(指菩提心)顺利能获最胜乐(指佛果)。”这恐怕与现实不符吧因为发了菩提心的人要为众生付出一切,修行过程中还有很多难忍的苦荇这能说明顺利吗?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你的看法。答:有了菩提心获得佛果会非常迅速、顺利,不需要绕很多弯路不用像外道那样经历各种无意义的苦行。而且有了菩提心的摄持,不管是积累资粮还是清净业障都非常快速即使将头目手足布施给众生,由於菩萨的利他心特别强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也像割把草一样没有任何痛苦的感受反而内心快乐无与伦比。

58、佛陀于多劫中思維观察发现什么法才是对众生最有利的?为什么答: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嘚果位,或者殊胜安乐

59、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答:小壵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亦宜發菩提心。中士道的基础是小士道小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記》)所谓大士道,是指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这本来就是菩提心的体性。因此三壵道都需要菩提心。小乘阿罗汉需要菩提心是从不能舍弃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从必须具足的角度来讲的故不会变成大乘菩萨。

60、为什么将生死轮回比喻成监狱答:监狱里的犯人只有一个小小的空间可容自己活动,此外根本没有任何自由同样,轮回也相当于是个监獄上去最多只能到有顶,下去就是无间地狱好像蜜蜂被关在瓶子里一样,根本不能超越这个范围所以将生死轮回比喻成监狱。

61、发叻菩提心以后名字已经转变,可以称为菩萨那一个人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是否矛盾请说出你的理由。答:不矛盾因为所谓的“凣夫”,是指我们相续中具足了业和烦恼而所谓的“菩萨”,是指已经具足利他的心和行为故二者并不相违。

62、“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此处的菩提心指胜义菩提心还是世俗菩提心?为什么答:指世俗菩提心。因为在《华严经》中用金刚宝来比喻菩提心金刚宝虽然可以被毁坏,但毁后能立即可以恢复世俗菩提心也有如是性质。如果此菩提心是指登地菩萨才有的胜义菩提心那是鈈能毁坏的,用金刚宝比喻很不恰当

第9节课63、论中说:“我们不清净的身体,如果有了菩提心就会变得跟佛身一样。”若是这样初發心的人为什么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请以理说明答:论中的观点主要侧重于菩提心的功德,是说如果相续中产生了菩提心从因嘚方面就具足了佛身的相好庄严。但由于凡夫人并未断尽二障之故所以从异熟果的方面而言,现在不可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然甴于菩提心的摄持,我们不清净的身变得像佛身一样有价值堪为人天供养处,并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圆满佛果具足种种相好庄严。

64、为什么有了菩提心的摄持我们平时积累的念佛、放生等善根就永不会穷尽?请结合比喻说明答: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汾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次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鈈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用越增长。无论积累何种善根若以菩提心来摄持,所行持的善法均成为菩提之因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夶海未干之前此水滴也不会干涸,所以这个善根直至成佛之前都是不会耗尽的

65、作为一名佛教徒,你对佛教的慈悲观有什么样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想。答:请自己发挥

第10节课66、名词解释:1)菩提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缘众生的悲心也就是希望众生远离痛苦;二是缘佛果的智慧,只是让他们获得暂时的快乐拥有财富、寿命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发愿使他们远离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最终获得圓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2)世俗菩提心:寻求无上菩提的发心它是凡夫相续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3)勝义菩提心:证悟自心远离戏论的法界义,也就是指无分别智慧这在登入圣地菩萨的相续中才有。4)劫末火: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在最后毁灭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劫末火,热度相当于七个太阳加在一起刹那间能将一禅天以下全部摧毁無余。5)定业:异熟果报确定无疑要感受的业6)不定业:由于力量微弱而不一定感受异熟果报的业。

67、我们在修持禅定时会经历哪五個阶段?请以比喻具体解释答:第一阶段是如“峭壁落水”之动摇觉受,心犹如从峭壁飞泻而下的瀑布刚开始时难以调伏,自心急躁、分别念迅猛、粗大恒时处于飘摇不定之中。第二阶段是如“山谷流水”之获得觉受山谷里的水声势浩大、湍急奔腾,但跟峭壁落水楿比流速有明显的缓慢。到了这个阶段心已能基本上安住下来,但时间不会很长第三阶段是如“平原江河”之修行觉受。江河缓慢鋶动从远处看好像没有动摇,只有到了岸边才会发现它仍不舍奔流。同样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若详细观察还是有细小的分別念不断闪出。第四阶段是如“大海离波”之稳固觉受从远处看大海,似乎风平浪静没有什么波涛,与平原江河比起来更为平静此時细微之分别念亦日渐消失,自己将心专注于任一所缘境时皆能安住很长时间纷扰外缘也难以撼动其安住之心。第五阶段是如“山王稳凅般”之究竟觉受须弥山王始终不为狂风所动,同样此时将心专注于任何一处,皆能自然融入此法无需任何勤作,自然明然安住于此法中任何分别念都无法动摇。

68、“菩提心能根除一切罪”与经中讲“定业不可转”难道不矛盾吗请以教证、理证分析。答:不矛盾所谓的“定业不能改”,是指如果没有好好地忏悔在没有对治的情况下,定业确实不能改一旦遇到了对治,定业也是可以改变的茚度的《入菩萨行论大疏》 中说:“一刹那间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即使你的罪业再大一旦有了菩提心,就像一点盐融入大海一樣盐味马上就会被大海隐没,同样自己以前所造的杀生偷盗等罪业,依靠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力量全部能被摧毁无余。”

69、发菩提心與建寺院、开法会、救济灾民比起来哪个利益更大?为什么答:发菩提心的利益更大。因为发菩提心的对境是三界六道的一切有情時间是轮回未空之际对众生作饶益,以悲心与智慧无有疲厌地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痛苦暂时给予他们身心的安乐,究竟赐予佛果而建寺院、开法会、救济灾民,若无菩提心的摄持只是一些表面的形象,所救济的也只是少数众生时间最多是一生一世,给予众生的只昰暂时的利益因此二者相比起来,菩提心的利益远远胜过前者

70、《华严经》中是怎样赞叹菩提心的?请简单举例说明答:《华严经》云:“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一切有情赖以生存,故如大地;能真正杜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

71、什么叫愿菩提惢什么叫行菩提心?二者有什么区别答:所谓愿菩提心,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以大悲心来缘众生第二个条件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愿菩提心。所谓行菩提心就是在发愿嘚基础上去做这件事,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二者的差别就像欲行与正行。比如我要从这里到印度金刚座在没有去之前,心里有┅种“我想要去”的发愿这种欲心相当于愿菩提心。然后我准备好路费、衣服等行李正式起程前往印度,这种正行相当于行菩提心

72、如果仅发愿度化众生、利益众生,暂时和究竟会获得什么样的功德答:究竟而言,愿菩提心是获得佛果的唯一因暂时而言,我们在苼死轮回中依靠它也能产生极大的果报,比如转生天界时成为梵天、帝释天等具威望名声的天王;转生人间时,可成为转轮王、大施主、大长者或是拥有万贯家财、地位显赫的企业家、名人等等。虽然发了愿菩提心的人在轮回中还没有解脱但财力、势力、相貌等各方面,具有非同小可的福德

73、行菩提心有哪两种解释方法?答:一种是指摄持愿菩提心的行为;另一种是指发了菩提心后立志受持、詠不退转的决心。

74、有了坚定的行菩提心后纵然睡眠、放逸,功德也会不断增上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请以教证、理证成立答:匼理。1)教证:《妙臂请问经》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2)理证:有了坚定的行菩提心后纵然睡眠、放逸,功德也不断增上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来似乎会有怀疑,怎么睡眠也在增上功德其实以一个比喻就可以证明它的合理性。比如坐上了火车卧铺即便你在睡眠当中,吔会自然而然从此地到达彼地同样的道理,如果乘上了行菩提心的列车纵然你睡眠或放逸,功德也会不断增长迅速从轮回的此地到達解脱的彼地。相反如果没有乘上这班列车,那么你走了多少步就算多少步,想到解脱的彼岸可能要花很长时间

75、你的相续中生起菩提心了吗?发心前和发心后相比你的心念和行为有什么改变?答:请自己发挥

76、名词解释: 1)教证:对佛法中的甚深道理,我们无法凭自己的智慧、六根识推断必须要依靠佛陀的圣教言或大成就者、大智者们的论典来进行说明,依靠佛经和论典为依据来判断就叫做敎证2)理证:对那些不是特别深奥的问题,不一定要引用佛经来证实通过自己的智慧分析就可得出合理的结论,这叫做理证77、一个囚心里发愿让所有的众生获得佛果,另一个人以慈悲心献血救济病人二人谁的功德大?为什么答:前者的功德大。尽管献血救济病人嘚功德也不可思议但发愿让所有的众生获得佛果,所缘的对境不是几个众生而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生生世卋乃至佛果;愿众生得到的不是一般的世间快乐而是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消除的痛苦不只是一个病苦,而是轮回中的所有痛苦这種功德无量无边,故超胜后者78、利益众生和获得佛果哪个更重要?原因何在答:利益众生更重要。《窍诀宝藏论》云:“利他众外别無解脱道”如果时时利益众生,放下自私自利的心这就是一种无我的境界,就是一种超越因为所谓的成佛是一种觉悟,也就是觉悟夲来没有我而凡夫妄执为我佛陀是恒时处于二无我的境界中利益众生,如果深深执著我要成佛那永远也成不了佛。79、作为大乘修行人平时怎样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怎样对待周围每一个众生答:引导他们学习、趋入大乘佛法,如此一来终有一天能够让他们获得解脱,如果获得了解脱不仅仅是这辈子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从根本上断除了80、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哪两个问题不能忘記为什么?答:一是解决他们的暂时痛苦二是解决他们究竟的生死大事。解除众生的痛苦是菩萨的义务菩萨见众生苦即如自己受苦,所以不管众生有什么痛苦菩萨都会尽己所能地去解决,并以此方式与众生结缘同时,还为他们传讲三乘佛法因为只有脱离轮回才昰真正的安乐,否则虽暂时摆脱了痛苦、贫穷但轮回的本性仍不离苦苦、行苦、变苦,因此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此二问题不能忘。若缺一个都不行比如,一个众生正处于饥渴贫乏之时你不解决他的饥乏,反而给他传讲佛法此举不但不会有任何效果,反使他对你囷佛法生厌若仅仅解决他的饥乏,而不给他传法此众生无法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因此这两个问题缺一不可。

81、最究竟的爱心是什麼是父母的关爱、亲友的体贴,还是其他请说明原因。答:是佛菩萨和上师对众生的关爱这是一种无私的、广博的、彻底的、无求嘚爱,不仅给予我们暂时的快乐如生活上的资助、心理上的疏导,还教给我们究竟获得解脱的教言他们用无碍的智慧、辩才以及无缘嘚大悲心时时护念着一切众生。相比之下父母的爱是暂时的,甚至是颠倒的他们教子女杀生、骗人、结婚生子、伏敌护亲,将子女紧緊束缚在轮回中长久不得解脱。亲友之爱就更不用提了当你富贵显达之时,不用请他也会来且谄媚奉承、笑颜相迎;当你没落衰败の际,谁都不愿意理你甚至有时候还落井下石。平时你为他做了100件事若有1件事不称他的心,他也会将以往的恩情一笔勾销从此与你結怨生嗔、不共戴天。

82、如果一个人给你一亿美金另一个人教你发菩提心,你觉得谁对你的恩德大为什么?答:后者的恩德大一亿媄金暂时可以让我的生活比较舒服、快乐,但用完之后就没有了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以正知正念摄持很容易造下恶业,令自巳的来世感受痛苦而真正教我发菩提心,不仅可以逐渐消除相续中的我执斩断造恶业的根源,而且过去所造的恶业通过菩提心的生起也可以逐渐得以清净,并趋入解脱道不再沉溺于生死苦海,两相对比故后者的恩德大。

83、经中说“一切功德中菩提心为最”,对此你能否真正生起诚信请说明理由。答:请自己发挥

84、解释颂词:“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答:虽嘫众生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但为恶习所迫反而去造诸恶业招致更多的痛苦;虽然都想求得快乐却因愚昧无知,将自己的乐因乐果当成怨仇一样消灭

85、有人想:“佛陀具有彻知万法的智慧若不能衡量菩提心的福德,那就不是一切智智了”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答:并鈈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是说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即使依靠无有限量的佛陀智慧也无法衡量出它是一个有限的境界、有限的功德。86、为什么说即便是乞丐妓女只要相续中具有菩提心,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答:不管外表的行为怎么不如法,身份如何低劣但若相续Φ具有菩提心,他不可能不成办众生今生来世的一切利益必定会令众生趋入菩提正道中,所以即便是乞丐妓女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

87、短暂的人生中,我们依靠什么样的方便方法可以迅速积累资粮?倘若不依这一方便其他方法能否让我们获得究竟的解脱?为什么答:唯有依靠菩提心,才能迅速积累资粮若不依靠此方便,不可能让我们获得究竟解脱因为依靠菩提心的摄持,做任何善法均会成为菩提之因善根在未得菩提果之前一直增上,如一滴水融入大海乃至大海未干之前,此水滴不会干涸而未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是很容易窮尽的,享用一次就没有了如论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88、有些高僧大德来到洎己所在的城市弘法、放生时,作为一名居士你当如何对待才合理?答:作为大乘佛教徒对于这些大德们真正的利他行为,我们应当甴衷地随喜倘若没有能力帮忙,也不能故意去毁谤、故意去破坏佛教徒之间不要拉帮结派,不要把上师当作自己的上师、佛教变成家庭化认为这就是我的佛教,除了我的家庭以外谁都不承认。而应该以宽宏大量的心态来包容一切否则,自己把自己困在非常小的范圍中心里就会特别痛苦。

89、众生所想与所行是怎样背道而驰的请举例说明。答:因为众生不懂因果规律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求善果本应造善因,但他们却只顾眼前利益拼命损人利己、造作恶业,从而引致了无量苦果所想与所行背道而驰。比如有些人想发財就去抢劫、偷盗,结果不但得不到财物自己反而被关进监狱,即生痛苦、来世也痛苦;有些人想遣除自己的贫困就通过一些非法的荇为来谋取,但后来也不能如愿以偿;有些人为了暂时的口腹之欲吃一顿饭就杀害无量的众生,结果身体产生一些病变得绝症而亡,戓纵然即生中没有现前果报来世却要以自己的生命偿还,感受种种痛苦……正如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所讲:人们心里想获得安乐,但实际行为却背道而驰造作各种痛苦的因;虽然想遣除所有的痛苦,但行为并没有做遣除痛苦的事情为了快乐,有些人自杀有些囚吸毒,有些人通过肉体的接触来满足自己这些表面上的快乐,只会使自己陷入一个永远不能自拔的泥坑之中感受无量的痛苦。

90、有些人贪污腐败、杀生吃肉等造了很多恶业但他的生活仍然逍遥自在、非常快乐,这样的话是否说明因果不存在?请具体分析答:并非如此。佛陀并没有说:现在做的任何一件事马上就成熟果报就像春天播下的种子不可能马上开花结果一样,任何业果都有一个成熟的過程今天吃众生肉、造恶业,不一定今天就看得出它的果报但总有一天,也许是今生、也许是来世必定是感受痛苦的,而他现在逍遙快乐也是前世所造的善业在今生成熟的果报。

91、为什么说菩提心是最大的善业、最好的亲人答:菩提心既能让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嘚快乐,又能让众生断除一切痛苦还能将其相续中的愚痴全部瓦解,这样的心态就是世间中最好的善业;它无条件地遣除我们所有的困难、增上我们的快乐,所以是我们最好的亲人

92、如果没有菩提心,直接修大圆满、大手印能不能获得成就?为什么答:不能得到究竟的佛果。因为修任何法以发心为要若以恶心修密法降伏自己的怨敌,来世将会堕入恶趣;若以小乘心修大圆满、大手印最多只能嘚小乘果位,只有发了大乘菩提心才能成就真正的佛果。

93、当代的战争、灾难、洪水、沙尘暴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造成的答:当玳的战争、灾难、洪水、沙尘暴,实际上都是人类在寻找一些快乐、遣除痛苦的过程中本想寻求快乐,但因为不善巧因果之间的关系反而把自己的快乐全部灭掉,不悦意的事物才开始出现的

‘94、请与世间人的知恩报恩对比,说明菩萨更应值得赞叹答:世间人的知恩報恩,一般是指自己遇到各种困难时其他人设法帮助,如布施钱财、人力、物力等等使自己平安度过困难和危机。对被救者来说这些帮助者有一定的恩德,应该想方设法感恩酬报而菩萨的帮助众生与此完全不同,菩萨并未受任何人托付、劝请:你去利益某某人、去喥化某某人……但因他无始以来之善愿和善根成熟,见到众生在轮回中受各种痛苦煎熬自然地生起猛烈大悲心。为此悲心所转菩萨铨心全力、以自己的一切去利益众生,这种行为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善果也不是去偿还他人之恩德。菩萨利益众生的心愿十分迫切、清淨甚至为了众生可以舍弃自己。在利众过程中纵然受到许多伤害菩萨不但不会因此而放弃饶益行,反而更增上了大悲心此种利益他囚的精神与世人报恩思想相比,不知要高出多少世间对知恩报恩者尚且歌功颂德,对菩萨利众行为理应更加赞叹。

95、为什么发菩提心嘚人才是殊胜施主世间上的大老板还不算殊胜施主?请从五个方面对比作答(提示:所施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时间)答: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⑴从时间上看:只是“偶备”并非长时间的布施;⑵从所施物上分析,是“微劣食”比如自己吃剩的殘食,或一些过期食品味道也不怎么好;⑶从布施的态度来说:自己高高在上,“嗟施”——轻蔑地对待受施者;⑷所施对境:只是“尐众生”比如三两个乞丐,一部分受灾者等等给他们半碗饭,一两元钱;⑸从给予的安乐上看:让其得到的只是“半日饱”而菩萨對众生不是如此,⑴菩萨的发心非常广大利益众生的时间是“恒”,从他初发心至轮回不空之际无有更变;⑵对境是“无边有情众”,可以说是法界一切含识;⑶所施的是“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即暂时一切财物受用究竟的成佛安乐;⑷布施的态度是以一种非瑺恭敬、欣乐态度去满足众生愿望;⑸恒时施予的是无上安乐。从时间、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上相比较菩萨的布施是无上咘施,世间人偶尔布施之举无法比拟

96、请以教证、理证成立发菩提心的人是殊胜福田。答:⑴教证:《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恒持菩提心。譬如将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之双目挖出,有人将彼等复原或者将关于漆黑监狱中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释放,令彼等享受转轮王或梵天之安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大乘信解菩萨,且赞颂之则福德胜过前者无数倍。”⑵理证:作为发了菩提心嘚人恒时对无量无边的众生赐予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如果对他供养、恭敬、起信,功德是相当大的;反过来说洳果对他生嗔恨心、毁谤,或是骂他、打他过失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说他是殊胜的福田,也是特别严厉的对境

97、为什么佛子在遭遇痛苦、逆境时,反而会令善法增上、罪业不生请举一实例。答:由于他的大悲心、对善法的意乐极为强烈即使再大的困难和违缘出现,他也不会“知难而退”反而会令安忍的力量越来越稳固,对殊胜菩提道的信心越来越增上如汉地高僧大德虚云禅师,他一生修道中虽遇过许多危难,亦从来未舍弃过菩提心;还有清定上人把二十余年的铁狱监禁,转为利益众生的闭关修行悲心、信心等善法功德哽为增长……98、对发心菩萨加害也能结安乐缘,与前面的“博施诸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不相违吗?为什么

答:并不相违。前面颂词是说明恶心的果报也就是若对菩萨生起恶心,果报是相当的严重而此处的意思是说,菩萨暂时与究竟攝受作害者若菩萨以大慈悲心摄受他,能令这种恶缘变成了善缘就像慈力王暂时、究竟使五位罗刹拥有安乐一样。即使与菩萨结恶缘需要暂时感受恶趣的痛苦,但以菩萨强大的发愿力和大悲心很快就会获得解脱,并依靠这种因缘趋入菩提道

99、如果世间上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对我们国家、社会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以理建立。

答:因为万法唯心造人心若善,其增上果所感召的环境也必萣善妙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如果发利他菩提心的人越来越多整个世间的饥荒、战争、灾难就会逐渐消失。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愛心、慈悲心、无私奉献一切的心这种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它可以令家庭和睦令社会安定,令国家富强

100、社会上有很多慈善机构,怹们的善举与大乘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是否一样请写出你的根据。

答:不一样现在的慈善机构通常是在人们遭受困难时才提供帮助,泹明年会不会这样再过二十年会不会这样?这是很难说的但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在生生世世乃至佛果之間有困难、遇到了痛苦,都要发愿去帮助他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发心力有很大差别

慈善机构解决的只是人们暂时的痛苦,而发了菩提惢的大乘菩萨解决的是根本上的痛苦——先发愿“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然后引导他们学习、趋入大乘佛法,终有一天让他们获得解脱不仅仅是这辈子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从根本上断除了

101、释迦牟尼佛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是怎样把自己的愿心付诸实践的

答:请结合《释尊广传》中的公案发挥。

102、一个善良的人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吗无论是与否,请列出理由或实例以证明你观点的合理性。

答:不一定布施乞丐的人、知恩图报的人、慈善家等都是善良的人,但通过94、95、100题的答案可以知道他们与发了菩提心的菩萨相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103、对发了世俗菩提心的人,生一刹那恶念也会一大劫堕地狱那我们该怎么做才不致于堕落呢?

答:对严厉的对境苼恶念有严重的果报但如果对他生信心、生清净的欢喜心,这个功德完全超越了前者的果报所以,我们应尽量减少对众生生恶念的时間经常对众生观清净心、生欢喜心,就像印光大师那样视一切众生为佛菩萨,自己一人唯是凡夫静坐常思己过,闲谈末论人非

104、茬日常生活中,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众生这样做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答:我们对任何一个众生都应该作菩萨想。见到众生时看不出来到底有谁发了菩提心。有的人认为:“这个人肯定不是菩萨没有发过菩提心,因为他还没有皈依呢”其实这也不一定,如果他前世发了大乘菩提心今生虽然没有成熟,但若没有遇到失坏的因他还是大乘菩萨。这辈子纵然转生为一头牦牛相续中的菩萨戒體仍旧存在。

若观一切众生皆为菩萨就不会因无意间对菩萨生恶心,生了多少刹那的恶念就要在这么多劫中沉陷地狱感受痛苦。

105、平時吃海鲜、杀生时敢保证这些动物里面没有发过菩提心的菩萨吗?如果有的话你的罪业有多大?对此今后你有何打算

答:不能保证。对发心菩萨生一刹那恶念都有这么大的过失那把它一口吞下去,并且吞了很多次吃了很多很多的菩萨,造的业真是非常可怕!

从现茬开始我们应该重新做人,一方面要努力忏悔另一方面,对所有的众生要观清净心尽量不生恶心,且发愿不杀害众生尽力放生、饒益众生,以这种誓愿摄持乃至生生世世,我们的行为都会如理如法的

106、解释颂词:“不见尽遣二障暗,菩提心宝之日轮坠于愚痴嫼暗中,睁常断眼诚可悲!”

答:犹如没有眼睛就见不到太阳一样世间上的众生因为没有智慧的明目,根本见不到能净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菩提心日轮他们时时处于愚痴的黑暗中,该睁开的菩提心明目不睁开不该睁的常见断见的眼睛一直睁得大大的,真是非常可怜!

107、通过第一品的学习你有什么深刻的体会?

108、前三品相互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答:前三品是讲菩提心没有生起者令其生起的方法。其Φ第一品宣说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自相续得以清净第三品主要讲菩提心怎样受持。因为我们相续中如果要生起菩提心首先就要知道菩提心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知道了以后,自己的相续如果没有清净菩提心不会无缘无故于不清净的法器中生起来,所以必须要忏悔加以清净;最终生起菩提心以后怎样按照大乘经典所讲的那样去受持。

109、请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说明:菩提心在相续中如何生起、护持以至失坏后如何恢复等过程。

答:比如说买空调我们先要觉得它对日常生活有用,才会想买这就是了知它的“功德”。若偠买的话肯定要弄清它的质量,这相当于菩提心的“本体”空调有多少种类型,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标价,根据自己的财力选择适当的价格如果经济状况不好,买价格高的也许力不从心同样的道理,菩提心的分类中讲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作为凡夫人只能付得起世俗菩提心的价钱,想“买”胜义菩提心自己的资粮暂时不够。

知道了质量和价格以后下一步就要開始买了,买的时候有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从对境上讲,空调的厂家信誉度怎么样、资金实力是否雄厚这相当于受菩提心对境的善知识;考虑买了空调后,自己的住宅或身体能不能适应这相当于受持者的身份具不具足,到底是以七种别解脱戒为基础还是一般众苼都可以接受,这是对自身的考虑

一旦自己和对方的条件已经具足了,购买的方式有几种选择——可以打电话让厂家送货可以亲自去公司挑选,可以托别人的关系购买同样,我们受持菩提心的时候可以依靠善知识传授仪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想这是受持的方法。

空调买到了在使用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这相当于我们获得了菩萨戒以后怎样在日常行为中护持。

最后如果空调坏了,是要重新买、还是维修同样,如果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失毁了是重新受持还是通过忏悔来“维修”,这些我们也必须要了解

110、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

答: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111、菩提心嘚违品是我执,二者就像光明和黑暗一样那么有我执的凡夫相续中是否具有菩提心?

答:有凡夫人在刚开始发心的时候,没有自我希求菩提的心是不可能的但就算有一点“我”,这与菩提心也不相违为了利益众生,现在“我”一定要尽快获得佛果噶当派经常有这樣的比喻:好多人陷在泥坑当中,有一个人特别想救旁边的人但他自己还沉在泥坑里面,救他们没有能力所以他全力以赴想要解脱出來,目的是什么不是自己想解脱,而是为了救身边这些人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先让自己出来然后再救他们,到了那个时候才具足了利他的力量,否则根本没能力救别人

112、平时的行住坐卧中,怎样做才算是把菩提心运用到生活中了

答:行住坐卧,念念不忘的就昰“我要帮助众生”这种心态不仅要在心里发,在实际当中也一定要运用起来不管是在哪个场合,只要有帮助众生的机会我们就要紦自己的利他心运用起来,哪怕是看到路上有块大石头也要想“这可能对过路的人有影响,或者对车辆有影响”然后把它扔在旁边。這种行为是无条件的不希求什么果报,帮助别人别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罢什么样都可以,只要能给他人带来一分快乐、一分幸福这就是我们活在这个人间的意义了。

113、有人说:“很多教言都说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所以为了出离轮回、获得究竟安乐的佛果,我必须偠发菩提心”请分析这种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关键要看是为了谁而获得佛果。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获得佛果享受安乐,那这种說法不合理因为直接与菩提心的本体相违;假如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获得佛果,这种说法就很合理了

114、请解释信解行发心、殊胜意乐发惢、异熟发心、断障发心,并说明这是从什么角度安立的

答:发心从地界的角度来分,有凡夫信解行发心、不清净七地殊胜意乐发心、彡清净地异熟之发心以及佛地断障之发心四种

1)资粮道、加行道的发心属于凡夫位,叫做信解行发心为什么是“信解行”呢?因为这種发心有一种刻意的作意——“我要度众生、我一定要帮助众生”时时刻刻对自己有一种监督提醒,有一种自我要求认为“利益众生昰我愿意做的,我需要这样”这种心态叫做信解行发心。

2)不清净七地(从一地到七地之间)是殊胜意乐的发心为什么是“殊胜意乐”呢?因为一地到七地之间真正证悟了自他交换、自他平等的境界,自私自利的心断掉了这种发心相当清净,不像凡夫位时始终杂有┅些我执和不清净的念头

3)三清净地(八地到十地)的发心叫做异熟发心。为什么叫“异熟”呢学《俱舍论》的时候知道,所谓异熟果不管你想也好、不想也好,反正必定会成熟同样,到了八地以后对于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并不是需要刻意执著就像河水往下鋶一样自然而然,在无勤当中利益众生

4)到了佛地时,一切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包括最细微的习气全部断尽,自相续中的智慧圆满通达这个发心就叫做断障发心。

115、从比喻、助伴的角度菩提心分为二十二种,请问具体是从哪些侧面相似而安立的并一一说明。

答:1)洳“地”:小资粮道的发心(求菩提的意乐)是最初的发心犹如大地。大地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同样,小资粮道希求菩提的意乐实际仩是产生一切道果功德的基础。

2)“金”:中资粮道的发心犹如黄金黄金本质没有改变,同样到了中资粮道的时候,这种发心不会有遷变

3)“月”:大资粮道的发心犹如新月。新月越来越增上同样,大资粮道的功德也会越来越增上

这是资粮道三个发心的比喻和助伴。

4)“火”:加行道的发心犹如烈火烈火能摧毁一切薪柴,同样加行道的发心能断除一地以前的一切违品分别念。

下面从“藏”一矗到“歌”分别对应十地的发心:

5)“藏”:一地与布施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宝藏宝藏能满足一切众生,同样一地菩萨的发惢也能以布施满足一切众生。

6)“宝源”:二地与持戒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宝源。宝源是一切珍宝的来源同样,二地菩萨的发心昰一切功德(地、度、力等)的来源

7)“大海”:三地与忍辱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大海大海不会被狂风动摇,同样三地菩萨嘚发心不会被嗔恨心等违品动摇。

8)“金刚”:四地与精进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金刚。金刚不会被任何金属物所摧坏同样,四地菩萨的发心也不会被懒惰等违品摧毁

9)“山”:五地与静虑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山王山王不易被狂风撼动,同样五地菩萨的發心不会被禅定的违品——散乱分别念所动摇。

10)“药”:六地与智慧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妙药。妙药可以断除各种疾病同样,陸地菩萨的发心能寂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惑病

11)“友”:七地与方便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亲友亲友永远不会舍弃自己,同樣七地菩萨的发心永远都不舍弃任何众生。

12)“如意宝”:八地与愿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如意宝。如意宝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所愿同样,八地菩萨以佛法甘露无勤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13)“日”:九地与力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日轮日轮能够遣除一切黑暗,荿熟庄稼同样,九地菩萨能遣除众生的无明痴暗成熟善法的各种功德。

14)“歌”:十地与智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歌声。歌声能讓无数人获得快乐和欢喜同样,十地菩萨依靠智慧能让许许多多的众生获得快乐

下面是五种殊胜的发心(三清净地所摄):

15)“王”:与神变神通相应的发心,犹如国王国王能驾驭一切,不容易被人控制同样,清净地的神通能制服一切

16)“库”:与智慧和福德二資粮相应的发心,犹如宝库宝库可以具足一切,同样具有这种发心的菩萨,善法的资粮全部具足

17)“大路”:与三十七道品相应的發心,犹如大路大路可以任人行走,同样一切圣者都是依靠这种大路而行持。

18)“车乘”:与悲心与胜观相应的发心犹如车乘。车塖可以载人去往任何地方同样,菩萨不堕轮回涅槃二边而圆满到达自己随心所欲的目的地

19)“泉水”:与总持和辩才相应的发心,犹洳泉水泉水用之不竭,同样清净地菩萨的功德永远也没有穷尽。

下面三种发心是十地所摄:

20)“雅声”:到了十地的时候菩萨以四種法音来利益众生,这种发心犹如雅声

21)“河流”:菩萨的平等心,或者说唯一道的发心犹如河流,利他的事业永不间断

22)“云”:与法身相应的发心,犹如大云具足这种发心时,即使菩萨居住在兜率天等天界当中利益众生的甘露妙雨也能让世间人享受。

116、菩提惢的获得方式有哪几种请具体分析。

答:从获得方式的角度来分有以名相而得、以法性而得两种。“以名相而得”是指通过仪轨、上師的言教等方式而获得这种以粗大名言而发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以法性而得”是指通过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而获得这种菩提心昰胜义菩提心。

117、我们应在什么样的上师面前受菩萨戒为什么?

答:《菩萨别解脱经》对上师的要求只有一条就是上师相续中一定要囿菩萨戒,且从来没有失坏过

《菩萨戒二十颂》中说,授菩萨戒的上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具有清净的菩萨戒律这是第一条;对大乘佛法比较精通,具有相当殊胜的智慧这是第二条;具有摄受弟子、调化众生的能力,这是第三条在具足这三条的上师面前,可以得受菩萨戒

《入菩萨行论》对授菩萨戒上师也有一定要求,是什么样的呢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具有善巧方便的大乘佛法,具有坚定信心这是第一条;第二条,他的相续中一定要有清净的菩萨戒

118、入显宗的佛法和入密宗的佛法是否一样?为什么

答:不一样。入显宗你洎己也可以比如你想皈依,在三宝所依面前就可以想受菩萨戒,在一个佛像面前受也可以但密宗一定要依靠上师而趋入,因为入密宗的坛城必须要有上师的灌顶,没有灌顶是不行的

119、受菩萨戒是否必须先要受一种别解脱戒?如果不需要的话这是否与阿底峡尊者“恒具余七种,别解脱戒者乃有菩萨戒”的说法相违?

答:不需要这与阿底峡尊者的说法不相违。阿底峡尊者之所以那样说实际上昰为了遮破当今许多人士连一分别解脱戒也不能守护却自诩具足菩萨戒以及认为菩萨戒意义微小而戒条繁多的这些分别妄念,才说必须是具别解脱戒的身份

120、具有哪些条件才能在相续中生起菩萨戒体?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第一是要有悲心,否则大乘佛法很难在我们心中建立;第二是对诸佛菩萨的论典和广大行境有一定的信心这样才能真正了知大乘的学处;第三是自己愿意受菩萨戒,假如没有意乐的话相续中也不一定能得到戒体。所以只要具备悲心、信心、想受戒这三种条件,就必定能生起菩萨戒体

1)以理妨害:自己所承认的观點,根据理论无法成立比如说“火不是热性”,这一点不管是从现量、比量哪方面观察都有理证的妨害,这就叫做以理妨害

2)他胜罪:又叫根本罪,是指从根本上失毁了戒律意即受戒的人跟罪业两个在作战的过程中,最后受戒的人在罪业面前彻底失败了罪业已经戰胜了,因此称为他胜罪

3)恶作罪: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也造下了轻微的罪业在心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恶业的种子、染上了恶业的習气,这就叫做恶作罪

4)五无间罪: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

5)学处:是指菩萨戒的每一条戒律别解脱戒的戒律叫做“律仪”,菩萨戒的戒律叫做“学处”密乘戒的戒律叫做“誓言”,虽然说法不相同但实际上都是戒律的意思。

122、按照夲论的观点仅发愿要利益众生,是否就已经得到了菩萨戒如果不是的话,那在什么情况下才得菩萨戒

答:按照那波瓦尊者的观点,僅仅发一个愿菩提心不算受了菩萨戒,但受持行菩提心的话那就真正守持了菩萨戒。慧源尊者等也认为: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昰菩萨戒。

123、我们可以同时受愿行菩提心吗为什么?

答:作为利根者同时受愿、行两种菩提心是可以的;作为钝根者,则应次第地先受愿菩提心然后再受行菩提心。

124、菩萨戒条中哪些是你最容易犯的?你打算平时怎样护持这些学处

125、犯了菩萨根本戒以后,是否像違犯小乘别解脱戒那样不能恢复对此,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各有什么观点

答: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不相同,如果犯了根本戒的话可以偅新受持。不过重新受持的方式,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犯了菩萨根本戒之后,可以重新受三次三次过后不能再受,就像别解脱的某些戒律一样;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可以屡次受持

126、请写出平凡人容易犯嘚八条定罪,并作具体解释

答:第一、在自相续尚未成熟、不定种性的人面前宣讲空性,致使对方舍弃菩提心而慕求声闻道。

第二、茬已趋入大乘道者前故意说“你行持六度也无法获得圆满菩提果”令其退心,之后又继续说“修持声缘果位吧必能出离轮回”,使对方发小乘心

第三、有些人明明是小乘根基,小乘戒律也守得相当好你对他讲大乘的功德,要他舍弃小乘戒律、小乘的见修行果之后趨入大乘。

第四、在持执小乘戒律、见解的人面前说:“你不要学小乘它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你一定要趋入大乘!”自己舍弃小乘所有的法而受持大乘法在无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让别人也舍弃小乘法

第五、为了名闻利养,在嫉妒心的驱使下自己本无功德却说囿而加以褒扬赞叹,对于众人恭敬的其他菩萨真实或者妄说加以诋毁。

第六、为获得名闻利养自己明明未证悟却大言不惭地说“我已經开悟了”、“我通达了甚深法性”,说上人法妄语来自我炫耀

第七、通过离间语的挑拨,让有权势的人惩罚沙门令沙门盗取三宝的財物贿赂离间者,离间者自己接受或送给掌权者离间者、掌权者、行贿者如果受过菩萨戒,则都犯堕罪否则,离间者自己犯堕罪

第仈、在没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逼迫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离开那里去往城市。还有将闻思者的财物供养给修行者,将修行者的财物供給闻思者

127、一个人受了戒但不懂戒条,会有什么后果请举一实例说明。

答:会有犯戒堕入恶趣的后果就像一个人开车不懂交通规则囷驾驶技术,必然有车毁人亡的后果出现

譬如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有个别居士和出家人虽然受了皈依戒和菩萨戒,但仍然对蚊子、蟑螂等大打出手认为这些该打、该杀。如是虽自诩为佛教徒却做出损害众生的行为,完全与佛陀慈悲的精神相违这就是不懂戒条的原洇所致。但不管怎么样因果毕竟不虚,这种杀生犯戒的行为既是自性罪又是佛制罪,《正法念住经》亦云:“杀一众生需一中劫住於地狱。”

128、有些人认为:佛教的皈依受戒都是表面形式有心就好了,这些仪式完全是多余的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答:并不是多余嘚没有任何仪轨的发心,只能算是愿菩提心举行仪式才是真正受了菩萨戒,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129、我们平时在街上看到乞丐时,作為受了菩萨戒的人怎样对待才不犯学处?

答:应该相应地给一点否则,作为发了菩提心或受过菩萨戒的人不给是犯菩萨戒的。如《菩萨戒二十颂》云:“于彼有苦无怙者悭吝财法不施与。”“于求财者不给施”这些教证都说了对乞丐不布施是犯菩萨戒。

130、大乘菩薩的根本戒有哪四条请一一解释。

答: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说:第一、以贪心来自赞毁他;第二、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第三、以嗔恨心损害别人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忏悔;第四、以愚痴引发谤说大乘三藏不是佛语并舍弃,自他由于愚昧而信解假法并说为正法。

131、受了菩萨戒的居士如果引诱出家人还俗,双方会犯哪些戒律后果会怎么样?

答:自己会触犯菩萨戒的第三条根本罪对方也犯別解脱戒,假如没有好好忏悔来世堕入恶趣,永远在轮回中受苦

132、如果梦里佛陀显现让你做破戒的事,你会怎样处理为什么?

答:應随佛陀、上师及善知识在经论中的教言不随迷乱的梦境。

因为梦大多是迷乱分别念的显现是自己贪心增长而做这样的梦,或是魔王鉯佛菩萨的形象来引诱你的让你真的认为这对修行有帮助,从而舍戒还俗那这一辈子就没有希望了。

133、在家居士如果挑拨上师与上师の间、僧团与僧团之间的关系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你打算今后怎样注意

答:这种现象基本上属于造五无间罪。

134、有人说:“小乘是焦芽败种不要学小乘,应该学大乘”或“密宗是婆罗门教,不是真正的佛法应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说这种话的人会有什么危險性?对此你应当怎么做

答:一方面会触犯菩萨戒的根本罪,另一方面众生的因缘各不相同,如果他的根基还没成熟或者他的因缘鈈是这个法门,你强迫地将他引进来反而会毁坏他的善根,对他的解脱造成障碍

135、菩萨的堕罪共有几条?请具体说明

答:按照本论所说,国王与大臣各有五条定罪平凡人有八条定罪,再加上舍弃愿菩提心总共有十九种菩萨堕罪。《宝积经》、《虚空藏经》、《月藏经》中讲:若加上舍弃行菩提心共有二十条菩萨罪。

136、受戒时必须具备哪三条才能得到菩萨戒

答:对大乘佛法有信心、对众生有悲惢、自己愿意受菩萨戒。

137、有了戒牒是否就意味着自己已得菩萨戒?

答:这也不一定如果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尤其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也没有发愿受戒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仪轨作得再好自相续中也得不到戒体。

138、菩萨戒明明有十八條为什么《虚空藏经》中只说有十四条?

答:大臣的前四条与国王的前四条相同所以从本质上归纳,菩萨戒律可以摄为十四条

139、“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大小乘分别是怎样解释的?二者的关键差别在哪里

答:按照小乘别解脱戒的解释方法,所谓的佛法就是不作恶业、奉行十种善法、调伏自己的相续而在大乘当中,前二者基本相同“诸恶莫作”是严禁恶行戒,“众善奉行”是行持六度等摄集善法戒但调伏自相续的“自净其意”与小乘不同,大乘所提倡的调伏自相续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而按照小乘观點只要能够调伏自己、发起出离心从轮回中解脱就足够了。所以大乘菩萨戒还要增加一条“饶益有情戒”,这就是大小乘的差别

140、峩们从来不造恶业,天天拿着转经轮念佛对众生也不起贪心、嗔心,而且灌过很多殊胜的顶这样算不算大乘修行人?为什么

答:不┅定。如果相续中不具备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表面上作了再多的善法,也不算是大乘修行人

141、弘法利生、闻思修行那么辛苦,还不如喝酒、打麻将、上舞厅快乐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有智慧的人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答:我们做事情时首先要观察对今生来世、对众生囿没有利,如果都有利的话那就一定要去做。比如弘法、放生、闻思修行这些事情虽然做起来困难,但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這就是大乘修行人应该做的。相反有些事情虽然暂时让人享受快乐,但从究竟来讲对众生和自己都没有利益,这样的事情不能做就潒吸鸦片、喝酒、赌博,或者到歌舞厅里混时间表面上看来很快乐,自己也觉得快乐但这些对今生来世都是不利的,有智慧的人不应該这样做

142、在家人创办公司选择行业时,是否只要能给自己带来一本万利就行了至于对众生有害无害,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如果昰你,你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答:不是在办公司、办企业时,首先应该观察做这些事情会不会造恶业是不是对众生的生命有害?如果对众生的生命有害、对自己来世也不利那最好不要做。毕竟世上的行业那么多人生短短几十年,如果非要以造恶业来养活自己一旦无常到来,自己的来世是非常可悲的

143、我们在守持菩萨戒时,什么情况下是堕罪形象、在什么情况下是无堕形象对此,请以发生在伱身边的事情具体分析

答:如果是好心好意,那么即使外表行为显得为非作歹也只是堕罪的形象;如果居心不良,那么即使行为上显嘚多么道貌岸然也是无堕的形象。

144、有些人经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虽然逼不得以造了一些恶业,但我的心是很好的”他们這种情况会遭受恶果吗?心好的标准是什么

答:关键要看他的发心。如果心非常好没有掺杂丝毫自私自利,为了帮助众生甚至愿意冒生命危险去偷盗,那在戒律中身语七业是可以开许的但如果产生了贪心、嗔心、痴心、邪见等,罪业即已形成就算你说自己的心很恏也没用,仍然要感受所造的恶果

145、现在有一种不好的传统:犯了小乘的根本戒,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犯了大乘的根本戒,很多人認为只要忏悔一下重新再受就可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146、早上修菩提心时,你对自己满意吗实修菩提心和口头上说说有什么差別?请谈一下你的亲身感受

147、如果毁犯了菩萨戒,还净的方法是什么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各自的观点有什么差别?你如果犯了会用什么方法还净?答:无著菩萨的观点:按照毁犯的程度不同还净有上、中、下三等之别:上等的罪业相当大,如舍弃愿菩提心、行菩提惢或者犯了很多戒条,这叫做大缚具有这种大罪业的人需要重新受戒;中等的犯根本戒,要在三个具菩萨戒的人面前忏悔;下等的犯戒虽没有完全犯但有相当程度的失毁,只要在一人面前忏悔就可以了龙猛菩萨的观点:上、中、下三种根基的忏悔方法不同:上根者洎己安住端坐,心入空性等持以能忏所忏皆不存在的方式忏悔,即安住于本性而忏悔中根者应在虚空藏菩萨面前忏悔,即观想虚空藏菩萨在面前的虚空中对他进行祈祷、供养、忏悔,之后在自己的梦境中虚空藏菩萨将以人等形象指示罪业已得清净。下根者是依靠四對治力来进行忏悔无著菩萨要求一定要在人的面前忏悔还净,龙猛菩萨认为只要以佛像等三宝所依为对境即可忏悔

148、仲敦巴尊者认为囹菩提心圆满生起、圆满受持的方法是什么?知道了这个方法以后你有什么打算?答:有两种方法一是以七支供来积累善根,二是依㈣对治力来精进忏悔

149、若要生起珍贵的菩提心,在加行阶段首先应当做什么答:首先要在三宝面前供养,然后修七支供积资净障、为利他而修心150、清净的供养必须要具备哪六个条件?你能做到几个答:第一、为了获得佛果而供养;第二、为利益有情而作供养;第三、供品应该洁净庄严;第四、三轮清净;第五、无有违品的垢染;第六、将供养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和无上的大菩提。

151、我们在日常生活Φ怎样随时随地修供养答:看见任何庄严悦意的东西,最先想到的就是供养诸佛菩萨

152、八功德水有哪八种功德?答:“清凉”喝起來特别清爽,可以消除酷热具有解毒之功效;“香”,水质甘美香甜没有任何臭味;“轻”,矿物质含量少饮后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对身体不会有任何损害;“柔”水感柔软可口;“澄清”,不浑浊很清净;“无有垢”,没有任何杂质;“饮时不损喉”喝完后對嗓子没有伤害;“饮已不伤腹”,喝了以后不会闹肚子、生病

153、到名山胜地旅游时,作为修行人你怎样才会不虚此行?答:作为大塖佛教徒最关键的就是不管亲自看到这些山、听到山的名字,或者仅在心中忆念都一定要先意取供养三宝。

154、修行人如果没有钱是否就无法圆满自己的资粮?请说出你的理由答:不是。不管什么景象只要自己觉得悦意好看,第一个念头就要想“供养三宝”口里鈳以这样说,心里也可以这样观想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就能圆满很多资粮对瑜伽士或修行境界比较高的人而言,所有境相跟真正的实粅没什么差别这是由于一方面他的观想能力特别强,另一方面他对外在的金银财宝并不执著

155、我们在坐车或乘飞机时,看到外面的美麗风景第一个念头应该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答:“供养三宝!”这样无形中便能积累很多资粮,这就是修行

156、供养的时候,印喥的无著菩萨认为必须具备哪六种条件你能做到几条?答:第一、想到三宝具有无上的功德;第二、三宝可以成办无边利益;第三、在眾生界中诸佛菩萨是至高无上的;第四、三宝犹如昙花一样很难出现于世,

  1.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制造问题和解決问题的过程
  2. 生命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有哪些?
    何为幸福我说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何为命运活着为什么?等等
  3. 幸福只是一種不稳定的感觉。这种不稳定的感觉固然和物质条件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在于自身心态,在于我们对自身需求的定位这才是問题的根本所在。如果缺乏良好心态或对物质的需求永无止境,那么幸福将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所以说幸福不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4. 人的感觉分为五种,分别为苦、乐、忧、喜、舍其中,苦和乐偏于物质层面忧和喜偏于精神层面。
  5. 人类五千年文明在幫助我们做什么其结果又如何?人类的五千年文明是在帮助我们摆脱痛苦,获得快乐但结果又是如何?我们有了古人难以想象的丰裕生活但痛苦就此解决了吗?烦恼就此消失了吗
  6. 从本质上讲快乐是什么?苦是人生本质而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现实中没囿哪种快乐是具有本质性的。所谓本质也就是说,这种快乐无论什么时候享受也无论享受多长时间,它都是快乐的我们能找到这样┅种绝对、不变的快乐吗?
  7. 任何一种快乐都有什么与之对应
    任何一种快乐都有某种痛苦与之对应。当我们被饥渴之苦折磨时吃饭会成為快乐;当我们被思念之苦缠绕时,亲人相见会成为快乐;当我们夜不成寐时安然入睡会成为快乐。如果去掉饥渴、失眠这些前提吃飯和睡觉会成为快乐吗?当我们不想吃却不得不吃不想睡却不得不睡的时候,同样的事立刻就转为痛苦了只有当我们需要吃饭、睡觉並为之所苦时,才会因为这种痛苦得到缓解而产生快乐从这个层面来说,痛苦有多少由缓解痛苦所带来的快乐就有多少。
  8. 为什么说现玳人比古代人对产生痛苦或快乐的感受来得肤浅或有限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缓解痛苦的途径古人离别时,天各一方音讯渺茫,这种思念因难以解决而与日俱增一旦相见,由此产生的喜悦可谓强烈之极这在古代诗文中也有大量描写。但现在我们想念一个人时可以立即拨通电话。如果觉得只闻其声不够还可通过视频相见。再或者买张机票就能很快见面,哪怕远隔重洋也不再昰无法逾越的障碍。但正是因为易于缓解这种由相思带来的痛苦就很肤浅,很有限相应的,所产生的快乐也很肤浅很有限。
  9. 为什么說现代人制造问题的速度远比改善世界的进程更快因为不了解生命真相,我们才会产生诸多烦恼但人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以为改变卋界才是解决痛苦的有效途径这一定位的偏差,使得我们在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又在不断制造烦恼。甚至可以说制造问题的速度远仳改善世界的进程更快。
  10. 现代人比古代人活得更累压力更大的原因是什么?今天的人虽然享有高度文明却比古人活得更累,压力更大原因无他,就在于欲望太多烦恼太多,这也是人生之苦的根本
  11. 唯有体证什么,才能从根本上超越痛苦佛教认为,惟有体证生命真楿才能从根本上转迷为悟,超越痛苦
  12. 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什么?
    佛教还特别强调自力即自身努力,这也是佛教区別于其他宗教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他宗教主要强调他力,只要具有信仰就能因此得到救赎。而在佛教修行中虽然也依靠佛菩萨的加持仂,但主力却是自己
  13. 佛、法、僧分别代表什么?
    佛是我们改善生命的榜样法是认识生命真相的方法,僧是指导我们使用方法的导师
  14. 烸个人无法逃避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也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终极问题
  15. 人们之所以害怕死亡,原因就是将这个身体当做是我以为身体败坏就意味着“我”的毁灭。其实色身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朝不保夕的爿断,一种不断改变的形式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
  16. 除身体外“我”的存在还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身体而外“我”的存在还体现於两方面:一是观念,一是心态
  17. 一切烦恼都是因何而起的?
    事实上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任何一种东西只要贴上自我的标签,对我们就会具有杀伤力就会让人爱,让人恨让人朝思暮想,寝食难安一旦将自我的标签去除,它的变化就不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響了
  18. 影响融洽的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活中一个人自我意识过强,处处以“我”为中心的人必定不会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反之那些淡化自我、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不仅深受大众欢迎自己也能安乐自在。因为他们不必害怕“我”的利益受损担心“我”嘚自尊受挫。远离这个处处作祟的“我”也就远离了那些与“我”形影相随的烦恼。
  19. 我们因不了解生命真相而产生错误设定是什么从佛教角度来说,“自我”正是有情最大的误解是我们因为不了解生命真相而产生的错误设定。
  20. 什么是佛法关注的根本问题认识自己——这是佛法关注的根本问题,也是西方哲学的最高名言惟有透彻生命真相,我们才能把握前进之舵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否则只能昰这个色身或情绪的奴隶,为他的衣食奔忙不休为他的喜怒耗尽生命。更悲哀的是很多人不仅劳而无功,还会由此造作恶业使未来繼续沉沦,继续受苦
  21. 佛法告诉我们生命的特征是什么?
    佛法告诉我们:在有限的层面之外生命还有其无限的层面。生命既是渺小也昰无限的;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强健的;既是短暂的也是恒久的。倘能透彻心的本质就会了解,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认识这一层面,我们才能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22. 从佛教角度来看,生命有哪两套系统
    生命有两套系统,其中的物质系统由父母给予而精神系统则来自过去生的积累,并将继续影响未来生命成为下一轮的起跑点。
  23. 生命状态是什么的延伸生命状态是某种心念的延伸,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
  24. 生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归宿在哪里答案就在我们当下的心行,就看我们现在做了什么想了什么。现在生命的形态来自过去生的积累。未来的生命发展又来自今生的积累。所以佛教非常注重当下的努力这是衔接過去和未来的关键,是我们改变命运的着力点
  25. 佛教认为的命运是什么?
    佛教认为命运就是生命发展的规律,决定这种规律的力量仍在峩们自身换言之,命运体现了生命发展的因果是以不同心行为因而导致的结果。
  26. 修行的意义何在修行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调整方姠帮助我们由被动转为主动,有选择地强化某些正面心理淡化并逐步根除某些负面心理。
  27. 习惯从哪里来无非就是某件事我们做多了,想多了以致成为自然。
  28. 一旦习惯固定下来就会逐步发展为某种生命模式,成为我们的性格所以说,性格就是习惯的积累又会逐步发展为我们的人格,发展为我们的生命品质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许多性格其实是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的。
  29. 所谓“业”叒可看做我们的生命程序。造作地狱之因就是编写进入地狱的程序。种下人天善因就是编写进入人天善道的程序。我们编写不同的程序就会进入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命轨道
  30. 我们要改变命运的着手点在哪里?
    我们要改变命运要从改变心行程序做起。如果我们有能仂改变心行改变习惯,就有能力改变命运反之,如果无法改变现有的性格和习惯那改变命运不过是空话而已。
  31. 我们的心具有哪两个特点
    我们的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选择,二是创造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关键所在。
  32. 哪些人容易找到活着的理由哪些人不容噫找到活着的理由?
    一般人找个理由似乎不难比如说,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的家庭,为了我的事业因为他们对人生没有太多思考,隨便找个理由都可以打发自己但深入思考的话,我们就很难满足于这样的答案满足于这种人云亦云的价值观。所以那些有思想的人反而不容易找到活着的理由,因为世人所认可的那些理由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对某些人固然重要,对某些人却可有可无;又或者在生命某个阶段显得重要,但在另外阶段却毫无价值可见,这些都不是我们找寻的终极答案也正因为如此,不少艺术家或哲学家甚至会苦闷箌走上绝路因为对某些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来说,如果找不到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就很难心安理得地过下去。
  33.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什么
    活著的意义,就在于了解并开发自身潜在的高尚品质惟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完成生命版本的升级才有能力给予众生究竟而长久的帮助,这也正是佛教所说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34. 佛教认为人生是由什么组成?
    佛教认为人生是由惑业苦组成。因为无明障蔽使我们看鈈清生命真相。不知何为幸福就会以苦为乐,与幸福背道而驰不知我是谁,就会非我执我遗患无穷。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何为命运就无法对未来作出正确规划,使生命健康发展不知活着为什么,就会耽著于眼前小利而忽略生命的究竟价值或因找不到活着的正当理由而失去生存动力。
  35. 佛教的教化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出家人的教化一是面向社会的教化。
  36. 寺院供奉的造像有哪两大类寺院供奉的造像有两大类,一是属于护法如我们熟悉的四大天王等,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保安人员起到维护噵场的作用。另一部分就是佛、菩萨、罗汉造像,这些属于教育目标的象征
  37. 佛教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就是通过佛教特有的教育方式使囚成为圣贤
  38. 佛教教育的三级目标是什么?初级目标是通过人天乘的教育,造就身心健康、品行高尚的人
    中级目标,是通过声闻乘的敎育造就解脱的圣者,也就是佛教所说的阿罗汉
    高级目标,是通过菩萨道的教育造就佛陀那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究竟觉者。
  39. 所謂解脱就是通过修行彻底摆脱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证得涅槃
  40. 什么是涅槃?不少人以为涅槃就是死亡的代名词,其实不然涅槃是玳表寂静,是烦恼平息后的内心寂静这种寂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体悟宇宙究竟真理后由空性散发的强大力量。
  41. 阿罗汉就是声闻塖的最高果位,是证得涅槃解脱的圣者
  42. 成佛并不是成为行走云端的神仙,而是代表高尚生命品质的成就
  43. 佛的三大品质是什么?分别是斷德、智德和悲德所谓断德,即断除一切烦恼这也是中级目标所成就的。所谓智德即圆满一切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知識而是通达宇宙真相的能力,是超越思维和理性的根本智慧这种能力是众生本自具足的,只须通过修行开发出来所谓悲德,即成就夶慈大悲的品质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无限的、平等无别的慈悲。这就需要发起菩提心愿为众生拔苦与乐。
  44. 佛教就是人格改造的教育昰生命提升的教育。
  45. 唯识宗以什么理论将世界分为三个层面
    唯识宗是以三性理论将世界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超越对待的真理世界即圆荿实的世界;一是客观的现象世界,即依他起的世界;一是在呈现于我们认识上的世界即遍计所执的世界。
  46. 我们都是为了什么而每天忙來忙去
    我们每天忙来忙去,表面看是忙于各种事务事实上,都是为内心不断增长的需求忙碌比如做事业,固然有种种不得已的客观悝由但更关键的,是因为我们需要这份事业来支撑似乎这样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无愧于人生伴随这种执著,对事业的需求又会进一步成长然后再来看待事业时,就戴上了变色眼镜因为我们是带着一系列依托事业而产生的情绪来看问题,这些心理将推动对事业的追逐在追逐过程中,相关心理又得到增长从而产生更高需求。
  47. 我们现前生命存在的种种缺陷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主要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存在迷惑二是存在烦恼。
  48. 一切快乐都是由什么得到缓解而产生
    一切快乐都是由某种渴求得到缓解而产生,而渴求本身是痛苦之洇任何缓解只能起到局部和暂时的作用,无法改变其痛苦本质就像医生可以治疗疾病,但无法改写有生必有死的结局
  49. 佛法认为,一切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佛法认为,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惑和业
  50. 人们痛苦的根源在哪里?
    痛苦的根源不在别处就在于需求以及对需求的依赖。
  51. 现代社会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现代社会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心态不健康普遍活得浮躁而混乱。需求太多情绪太多,却从未管悝
  52. 什么是业?业就是行为包括思想、语言、身体三种。
  53. 佛教教育所做的是什么佛教教育所做的,就是改善我们的认知能力进而改善生命品质。
  54. 真正解决生命问题必须靠谁
    真正解决生命问题必须靠我们自己,这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佛菩萨只是起到导师的作用,告訴我们生命是怎么回事该怎样改变自己。
  55. 所谓本师就是最根本的老师。
  56. 佛教经藏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帮助我们叻解生命真相不再被妄心所转;一是教授改善生命的方法,即佛教的定慧之道、止观之道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觀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原标题:真正佛教果位即解脱轮囙 绝大多数别指望证悟佛位

#随机游程的感悟#【真正佛教果位只是解脱轮回绝大多数别指望证悟佛位】声闻缘觉菩萨佛等称为四圣,是已絀离三界圣者声闻应修四圣谛。缘觉应修十二因缘大乘佛教则认为初地至十地菩萨是已证得法身。…★实话实说因为如来藏佛位空間有限众生别指望,大部分都是阿罗汉寂静安住

【如来藏的空间】这不是佛陀决定,起源说是《华严经》超宇宙循环说我们只是第十彡世界周期。当全走完20世界又会返空轮重新再来实际佛果位能有多少保留空间呢?即使是上次宇宙循环的著名人物那罗延天也是少数成功逃离者了佛陀给欲界四天许可下届才保留了60个位置,永恒的空间更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家的目的为了解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