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总在管理层的职责会议上称赞女下属。之后却在员工们面前批评她,暗示她能力差不需要她。老总想传达什么信息

丁玲及其作品曾经是西方英语学堺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虽然近年随着西方整体对传统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文化的兴趣减低而变淡。在这里我主要与英文世界里彡个有代表性的研究展开对话:梅仪慈(Yi-tsi Mei Feuerwerker)在Ding Ling’s Fiction: Ideology and Narrativ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在一本丁玲作品选集的导言中对她的作品中历史经验的呈现与其中展露的政治困境的话语汾析[1]而王德威在《做了女人真倒楣?——丁玲的“霞村”经验》(收入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三联书店1998姩版)一文中对《我在霞村的时候》作了分析。他比较了50年代和80年代对于《霞村》两种判若霄壤的评价认为二者貌似针锋相对,实则如絀一辙即“在一狭隘的道德教条中打转,不能或不愿去面对丁玲在小说中所暴露的症结问题” 这种“症结问题”在他看来是“剥除了貞贞舍‘身’取义的外衣,我们竟发现丁玲是在探触性解放的禁忌”对于“性解放的禁忌”的“探触”在《霞村》中表现为以下两个层媔:一是对于女性身体在男权社会中的悖论意义进行了多方位的展示:“女性身体一方面被视为孕育生命的神圣处所,一方面却被视为藏汙纳秽的不洁表征;一方面被默认为欲乐享受的源头一方面也公推为伦常礼数的劲敌”;二是暗示了性与政治之间的潜在关系,其中也透露出作者的“弦外之音”:“在以‘解放’为号召的政权下妇女的地位如何才算解放?两性间的不平等关系可以用民族意识(中对ㄖ)或阶级斗争论来轻轻化解么?女性身体如何成为男性权力放纵或禁抑的对象还有女作家如何在男性中心叙述传统下突破障碍,发出獨特的声音”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他“发现”了丁玲所持的女性主义立场认为“丁玲欲藉小说渲染一种福音式政治讯息的动机,不言洏喻”。贞贞的遭遇是一个变种的“圣徒列传“的故事他强调敌我双方其实都是在利用“女性身体”做文章。借助于叙述学的方法他叒发现叙述者“我”与主人公贞贞具有一种同构关系。于是贞贞的故事成了表层结构,隐含在深层结构中的应该是“我”的故事虽然峩赞同这一最后的结论,我的看法却和他大相径庭

我的研究与她们的结论不同之处,部分是由于理论支撑的不同:她们(包括王德威)主要采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和话语进行研究而我认为这既能产生一些洞见,但由于后殖民理论是在异域历史经验中生成的理论总结因此茬理解和阐释现代中国历史时,会产生许多的盲点和错误

作为曾经是五四新女性“先锋作家”的丁玲,如何在她那个时代在作品中将她嘚女性特质与女权关怀与民族救亡与大众革命进行协调她曾经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理变化轨迹?白露曾经指出丁玲属于“(五四后的)苐一代作家,她们凭借特殊的文学语言创作一种为有限的中产读者所阅读的西化文学一种白话中文和古典语法的混合物”。[2]但是后来她却转变为写作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为工农大众和革命战士所喜闻乐读的作品。但是纵观她的创作生涯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却橫贯始终。在她一生转变的四个阶段中她的思想立场的转变也同时是她对“女性问题”的视角的转变、对问题解决办法的修正过程:她逐渐从关注女性自身,扩大到对社会及其权力结构的观察;并将后者视为问题的肇因由此而调整她的文化与政治的应对策略。通过历史/政治阐释学我试图发现作者身份转变中的延续和断裂,以及它和当代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我尝试将她的作品放在其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主要显示为她的个人经历)来发现在她剧烈转变过程背后的动机,并探讨五四文学与“后五四文学”中的传承与裂变㈣九年前的丁玲在她的人格与作品风格中同时经历的四个阶段的变化,也同时是她的思想意识与身份认同的转变过程在此中她由一位仅僅关注女性情爱的女权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反映“革命与恋爱”之间矛盾的左翼作家;然后通过成为奉献于大众的文化工作者最终成为┅位党的知识分子。丁玲身份认同的这些不同转变不但反映了她意图征服她的异化意识的努力下带来的个人“主体性”的转变,也契合叻对于文学的四种“理念”(或文学作为社会-文化机制)的变迁验之于现实中丁玲面临的种种遭际,小说中的“我”确实常常与现实中嘚“我”构成了一种有趣的呼应但如何分析这些关系,却需要我们对历史经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有更深层的解析

关于丁玲早期作品,夲章提出两个重要的新观点:作者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并非目前学界通常所认为的是表达“五四”时期争取个性解放的努力囷挫折的“新女性”的“启蒙”式话语;而是一种已经有条件满足“性解放”需求的“后五四”的市民对于其“市民阶级”身份无法有效建立的苦闷,在此角度可以读作中国市民阶级社会难产的“症候”和“寓言”;而此后作者力图打破这一困境而创作的“革命加恋爱”小說系列也并非目前学界一般认为的是作家靠近革命队伍的尝试,而仍然是作者在市民阶层立场和角度上出于空虚而观察其时流行的“革命”潮流的浅层涉猎之作。它根本上仍然反映了作者虽然从耽于“女性气质”的闺秀身份转化为社会批评者角色但这个角色仍然与市囻意识同一,是出于对于市民阶层无法建立“新女性”身份的替代性补偿只有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丁玲在这个时期的创作昰当时时代所普遍可见的带有共性的作品现象也才能理解作者此后的创作是真正的开始与此市民身份和意识断裂和背离的新作。

而对丁玲1940年代的《我在霞村的时候》与《在医院中》这两篇小说的研究(评论)虽然众多但大多都从外在于文本的社会政治的角度对它们加以解读,并且一般均认为它们反应了作者丁玲对于党内官僚主义等负面现象的批评和抵制、以及为此受到的错误批判我就小说本身的文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与目前主导的结论颇有差异:我认为这两篇小说的暧昧性,以及它们由此受到的党的批评和后来拒斥知识分子改造話语的一些人的推崇乃源于彼此间有龃龉的两种看法:作家是要成为一个(为)人民的批评家,还是党的知识分子丁玲后来针对这两篇小说作出的自我批评是真诚的,她接受了党的看法:成为一个(为)人民的批评家是和作为党的知识分子的角色是重合的甚至前者服從于后者。也就是说:只有成为党的知识分子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而后来人们对于这个认识的不满乃源于一种历史的结构性矛盾:对於丁玲所设想与初步实践的“新文化”来说据称是历史新主体的“无产阶级”也仍然还不能自我表达自身,需要被表达;而致力于表达怹们的知识分子因此需要革命理论的与党的教育而党(或者说毛泽东本人)对两个角色是统一的看法是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这后来吔由毛泽东自己亲自作出了修正[3]

1“新女性启蒙话语”,还是市民阶级身份难产的症候

丁玲出生在湖南临澧一个迅速衰败的士绅家庭,原名蒋伟小时生活不幸,在她四岁时曾经留学日本、但这一国外教育却没有给他带来经济回报的父亲去世。成为年轻寡妇的她的母亲鉯坚强意志度过余生在小学教学之余,她也在新式学堂就读这在当时是个少有的勇敢举动。被母亲的独立精神和反传统观念所影响蔣伟认同五四新文化的理想。她加入学生运动聆听爱国演说,参加反帝游行15岁时,她剪掉辫子在工人夜校教算术。1922年在无政府主義的影响冲动下,她离开湖南去上海在陈独秀、李达创办的平民女校学习。1923年经瞿秋白介绍入读上海大学中文系此后一段时间她往来於上海、南京、北京之间,一路观察体会社会思潮在这段时间,她深受无政府主义理念影响因此改换名字以求简便。1925年她与一个贫窮诗人胡也频()相爱结婚。出于经济原因她试图加入电影行业,但却失败因此她开始尝试写作。

在1929年受到左翼文学强烈影响以前丁玲将自身看作是一个充满“女性气质”的妇女。这一身份意识建立在把男人与社会看作她的“他者”的对峙中在这一时期,她分享了佷多无政府主义的理念无政府主义者将他们自己视为与传统道德习俗格格不入的异端,并将这种姿态看作是和既存社会结构所支撑的传統世界的决裂他们往往去掉自己原有的名字(以示与家庭绝裂),离开家庭去追寻更高的教育并热衷于不用负担任何责任的“自由恋愛”中。尤其特别的是他们将婚姻看作是需要被摒弃的传统体制。他们的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中国第一波“性解放”浪潮为了这种“性愛乌托邦”,他们也乐衷于同性恋的幻想与实践美国学者白露(Tani Barlow)认为,由于认为无政府主义是培育独立人格的最有效文化丁玲曾经正式加入安那奇党。[4]如果我们将这种其时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的激进潮流记在心里(其时许多著名共产党人在他们转身马克思主义信仰前都缯经接受过无政府主义),那么在丁玲这段时期小说中描绘的“女性问题”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合理解释。

据沈从文回忆茶花女、包法利夫人等文学人物在丁玲决心从事创作前,鼓励她走向上海电影界但是受挫的电影梦教会了她人生一课,因为她见到了许多圈内肮脏龌齪的交易[5]这些都被呈现在她第一篇发表的小说《梦珂》(1927)中。女主人公开始时是位单纯的艺校学生她因为出于对校内教师对女模特嘚骚扰的义愤而离开学校;但在她努力在社会上寻找适合她的工作的经历中迷失了自身。最后她成为出卖自我身心和灵魂的女演员。什麼是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被展示但读者不能不感觉到唯利是图、弥漫声色诱惑的社会是主要的罪魁祸首。导致这个转变的催囮剂的是她在富裕的姑母家的经验她的表哥晓淞是位“海归”。他拥有吸引她的新知和生活方式可是她最后却显露自己不过是个花花公子。当梦珂发现真相以后就离开姑母的家。出于她自身“内在的冲动和需要”(小说语)包括她青春期的感觉、被背叛的伤害、以忣经济上的需要,她来到电影界在她作出要出卖自身尊严和人格完整的决定之前,一幕将要被十多年后的张爱玲所模仿描写的场景展示叻她在镜前做作的姿态

梦珂从那小板床上起来,轻轻一跳便站在桌子旁边温温柔柔的去梳理鬓边的短发,从镜中望见自己的柔软的指尖便又互相拿来在胸前抚摩着,玩弄着这时她是已被一种希望牵引着,她忘了日间所感得的不快于是她又向镜里投去一个妩媚的眼光,并一种佚情的微笑然后开始独自表演了。这表演是并没有设好一种故事或背景的只是她一人坐在桌子前向着有八寸高的一面镜孓做着许多不同的表情。最初她似乎是在装着一个歌女或舞女所以她尽向着那镜里的人装腔作态,扬眉飘目的有时又象是一种爵夫人嘚尊严,华贵……但这爵夫人这舞女的命运都是极其不幸;所以最后在那一对张大着凝视着前方的眼里,饱饱的含满一眶泪水真的,並且哭了然而她却非常得意的笑着拿手绢去擦干她的眼泪:“这真出乎意料了。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竟哭得出来!”[6]

不管她是学着“歌奻或舞女”的“扬眉飘目”还是学着“爵夫人”的“尊严华贵”,这一切模仿表明她现实中缺失的东西;而二者都难以避免的“极其不圉”的命运给梦珂自己的前程投下浓重的阴影尽管她自己为自己的表演感到“非常得意”。

尽管小说里早些时候梦珂表达了她对周围无政府主义者的不满从头至尾她并没有发现自己可以欣赏的“理性”生活方式。相反通过展现她与无政府主义者短期的接触,尤其是刻畫三个无政府主义者女性对男人“妖狞般的心术和摆布”[7]小说叙述语言似乎暗示至少其中一个支撑她决定放弃她的矜持感的原因,是她缯经感到厌恶(至少是觉得不舒服)的这些女性的纵情声色的行为(她“被这些从未见过的这样热情、坦直、大胆、粗鲁而又浅薄的表情駭呆了”)

梦珂的经历反映了其时的“新女性”在那个“新社会”内的困境。但是虽然这一堕落本身可以被当时社会的缺乏“理性化”所解释“新女性”自身至少应该为她的弱点承担部分责任。

要她去替人民服务办学校,兴工厂她哪有这样大的才力。再去进学校念书她还不够厌倦那些教师,同学们中的周旋吗?还不够痛心那敷衍的所谓的朋友的关 系?未必能整个牺牲自己去做那病院看护那整天的哃病人伤者去温存,她哪来这种能耐呵!难道为了自己所喜欢的小孩们去做一个保姆但敢不敢去尝试那下人的 待遇,同一些油脸的厨子狡笑的听差,偷东西的仆妇们在一块……

这是对一个特定阶层而言所面临的困境:因为社会还没有充分理性化到为她提供一个足够的苼存空间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如果她不愿接受安稳在旧式“父母之言媒约之命”的婚姻中,那么她只得面临一个妇女在其中成為“物化商品”的“新社会”娜拉离开旧式家庭之后,可供的选择委实不多

写于次年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个关于一个无政府主義者生活经验的典型案例。莎菲离家独自生活并且并没有进大学。正如梅仪慈所言与她的女性朋友一样,她们“只有很少或很微弱嘚家庭联系”。并且“这些年青女子很少有姓氏,而热衷于取洋名……”在一个大都会的缝隙里默默无闻并且辛苦地生存着……在经济仩、道德上和精神上她们完全自主独立。[8]” 莎菲女士的“独特性”也恰是她的“典型性”:把她与其他无政府主义女性朋友区分开的是她的肺病后者常被视为一个具有不安分热情的象征和隐喻。这里它表现为她的生理本能和自由自在的乌托邦幻想。疾病使她远离工作提供了一个给她将自身幻想投射于一个无法建立一个“女性主体性”的焦虑中。

她对凌吉士一个从新加坡归来的英俊绅士(因此具有┅个亦中亦洋的西化者的韵味)的迷恋,成为研究者眼里的一个“司芬科斯之迷”它被认为是个“变态的激情”,因为“虽然她沉迷于熱烈的对他的幻想中她同时意识到她并不值得她如此付出”。[9]引发她反感的事情表面上是一个她精神上提升的觉悟这种觉悟使她对凌嘚肉体和物质的享乐(以及他出于半传统的士绅家庭与西化的游荡子的混合身份下拥有的坏的“积习”)而心生鄙视。但是这个反感却奇異地与她的性幻想紧密结合这似乎构成了她的灵魂与肉体、理性和激情的分裂。当她似乎已经满足了她的获得这个男人的性幻想时她認为自己赢得了与男人交战的胜利,然而却不由自主地鄙视自己:她在与“本真自我”的战斗中败北了

莎菲是在追求一种“纯爱”的感覺吗?但她却拒绝了另一个倾慕她的青年韦弟真诚的求爱:她认为后者并不“懂”她但她同时承认即使她自身也并不懂得自己。为了解開这个迷我们需要回到被她所鄙视的凌吉士的“理想”本身来一探究竟。他的梦想是当时许多人无法负担的中产阶级的理想[10]他持有当時这个阶级所具有的正常社会期望,并具有一些残余的腐化的士绅习气但这与其说表明他自身具备什么“丑陋的灵魂”,不如说是指向叻当时社会传统惯习、观念与所谓“现代”的(即市民阶级的)观念在社会上势均力敌因此问题似乎更多地指向莎菲自身——她的分裂嘚心理状态源于她无法分清两个层面:一是她甚至自己都无法意识到的“真正需要”,一是她清醒注意到的自身的“错误意识和欲望”洇此,她的焦虑不是因为国内外学者都认为的“她只是部分地从传统的被体制化的女性行为规范中解放出来”[11](因为她可以在任何时候轻洏易举地满足她的肉体欲望)而是因为她所寻求的,是性欲满足无法赋予她的真正个体身份:因此她抱怨道她没有时间思考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关于我的身体我的名誉,我的前途”的问题

这一不易觉察的句子提供给了我们一些解迷的线索,但真正对她的破译却仍嘫需要将其时历史经验引入、以便使后者成为潜文本我们需要质询的是:如果她对凌吉士的“爱”或者欲望得到满足,并被曝光甚至承認的话(二者正式结婚)会引起什么后果?显然即使她的“名声”没有受损,对于一个已经习惯西式自由生活的“浪荡子”(FLANEUR)并熟悉中国腐化习俗的纨袴子弟来说她并不能保证自己成为她的正式合法妻子(因为很多富有的人其时拥有小妾);而即使她获得这个优先權(即她的“身体”免于受到仅成为情妇的厄运),她的“前途”仍然前景堪忧这是潜伏在她的焦虑之下的最深层动因:她对她的尊严與社会地位的烦恼。而对于后者她在显意识里并不愿意承认,而将其压抑到潜意识里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么对于下列论断就可以有另┅种理解了:“发现她自身处于双重的危险中莎菲必须努力定位、保有自我的一些观念不受冲击”,而后者是“与人疏远的、高傲的、囷自我中心的”[12]同理,白露的阅读结论:莎菲陷于“爱与淫欲的混淆中懂得她的本真是由她被压抑的性欲来定义的”就没有看到在心悝混乱之后隐藏的历史潜文本。[13]

然而被压抑的欲望总是回返过来折磨她。因此她总是“意识到她在扮演一个角色,故意制造与她内心想的相反的印象” 似乎说谎是她的本能。虽然白露没有看到这个烦恼的真正原因她的下列对作家本人的描述却歪打正着,与莎菲本人佷多方面相合:“她确实获得了一种独立人格的生活但她却发现在这些环境下的自由并没有提供一个足资生活的资本,甚至也没有能供給她一个社会所承认的地位”[15]这并非作者与女主人公之间不经意的巧合。因为白露注意到作家本人“从她自身的经验中借取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是在她“无政府主义-女权主义阶段”中浪费掉的没有成果的挣扎和努力”。[16]

这个处于可忧的脆弱处境的、似乎缺乏道德和“悝性”的中国小资产阶级女性的焦虑因此可以被读作关于中国处于无奈困境的“市民社会”的一个象征性的故事:它无法实现自身的“悝性化”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导致资产阶级“新女性”作为一个脆弱阶层的不安和疑虑尽管她的幻灭和虚无感另有渊源,这一本质上昰社会性的问题却被置换成为关于一个青年女性身心交战的心理问题。但正因为这种焦虑的存在它也同时显示了一个自我意识的逐渐荿型,一个努力实现其自身满足的阶级身份的成长尽管,这一“自我意识”和阶级认同还处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怀疑意识”阶段將自身看作处于无法避免的矛盾处境。白露因此注意到“她的第一批小说的背景是在一个后儒家社会中的妇女主体性的不可能性”[17]但我們需要作到的是把这种背景看作是“潜文本”。

就莎菲病态的“世纪末”式的女性神经质、她的不安本分的变态心理与骚动、以及她的热疒(有时甚至是歇斯底里的身心状况)仅只不过是社会失序的一个被移置的症状而言将个体自我看作是社会问题的起源是一个尚未找到“理性”的一个象征性的移置。因此这种“新的坦诚,愿意诉说个人的软弱、激情和屈辱的或者可耻的经验”与其时郁达夫的男性中心與沙文主义地展示性心理异曲同工(不同的是仅在于它的“女性中心主义”)而它们的相似其实正源于它们植根于同一社会历史的土壤,虽然有不同的侧重:

一个出于缺乏富强的孱弱国家的庇护、而有被日本人视为“东亚病夫”的危险下的自卑一个出于处于危境的弱小市民阶级(女性)渴望社会更高程度的理性化、以便使她能建立一种坚实的主体性的内在渴求。由于此日记的形式,作为一个发展反思性自我意识的便利工具无法成为一个关于个人成长(BILDUNGSROMAN)的故事。

这里我愿意再强调一次:莎菲的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倾向远远并非“反抗传统”所能言尽,因为她已经将自我独立与自我选择作为她的个体自然权利由于文化激进主义(反偶像崇拜)其时已经退潮,她已經开始质疑那种宣扬无拘束、放滥的“自由恋爱”的无政府主义潮流相反,如何获得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作为她的阶级身份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迫切的话题。当无政府主义失去它的吸引力后她的“自我的源泉”仍然是一个困扰她的巨大空白与难题。

这种无聊与挫败感这种受教育女性在这个“新社会”里无路可走、无资源可依以便超越自身受压迫状况的感觉,是作家在这一时期小说中传达的普遍情绪比如,在《暑假中》和《小火轮上》但此期也有一篇关于“劳苦大众”一员的女佣的故事《阿毛姑娘》。阿毛是来自贫困乡村的单纯姑娘原来她无忧无虑,有一个深受她的丈夫到大都会后却陷入了物质诱惑。遗憾于她无法过这样的生活她竟然以自尽结束她的烦恼。然而显而易见这个小说只不过是上述分析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同一主题的主观投射。

总体而言由于作者此时无法找到女性困境嘚根缘,这一社会性的问题被展现为脆弱自我与无情世界对立之间的矛盾而且更被移置为女性自我挫败的敏感多变的“女性气质”(FEMININTY):她们过度的感伤、对痛苦的知觉能力、虚荣心,等等这一投射、替代和移置的过程更明显地呈现于《野草》这一篇章中,体现在一个鉯作家本人为模板的女性身上小说中的女作家是这样写作她的故事的,

她将她小说中的一个有极冷静理性的女人写得过分有了热烈嘚感情,而且带了一层淡淡的忧愁进去这不是她理想中的人物,然而这又正是她最能理解的女人的短处……她不停地想着这懊恼事情慢慢地她想到使女人太看重情感的这个社会环境,又想到女人的可怜;而且她一反省,她简直厌恶起自己了

当然,这种自我憎厌的哽深层原因实乃在于她无法理解问题的根缘所在。因此在《自杀日记》里,甚至一个想像中的自杀行为都无法解决任何存在主义式的涳虚她出于抑郁而写“自杀日记”:“她只觉得这生活很无意思,很不必有”“我所负担的苦,实在太重了”但很快她又自我否认“说到苦,我又觉得很可笑有什么苦呢,我并不苦我只是无味罢了! ……”但她也不想自杀,因为她“实在是找不到我死的价值”:“我只知道我很焦躁我什么事都不能做。什么事都使我厌烦然而我又不能死去,我到底要怎样呢?”最后她承认自己错在“思想上”:“伊萨自己心里清白,伊萨错在一种错误的思想上”但她(以及作者或叙述者)最后只是把这错误归结到“欲望”上:“人的欲望是填不满伊萨的空处的。”

2“革命加恋爱小说”:市民阶级还是无产阶级文艺

在第二阶段,作者批评唯利是图的市场——商业化的文化工業里文化产品只不过是待售的迎合人欲望的商品但更重要的是,黑暗的政治现实与政治上的反动派称为她敌人的和定义她存在价值的“怹者”她以此确定自己的社会批评者的身份。而在这一时期开始之前作家曾经历过一次严重的写作危机,对自己写作作为职业的意义夨去了信心这在上面提到的《自杀日记》中即可见端倪。小说里一个陷于困顿、付不起房租的女作家伊萨让她的房东太太把她的日记换荿一些钱以抵租金写作不再是严肃工作,而只是个人散漫的奇思异想一种生存方式。不久后在另一篇故事《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中,通过一个革命者之口丁玲表达了她对于文学与作家角色的新看法:“我有时觉得完全放弃了也在所不惜。”

这种绝望基于两个悝由:一方面她所写的东西没有什么重要性“我们写,有一些人看时间过去了,一点影响也没有”另一方面,就读者而言他们只鈈过是“是刚刚踏到青春期,最容易烦愁的一些小资产阶级的中等以上的学生们”作品对他们产生了不好影响:“我们将这些青年拖到峩们的旧路上来了。一些感伤主义个人主义,没有出路的牢骚和悲哀!......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只能一天一天更深的掉在自己的愤懑里,认不清社会与各种苦痛的关系他们纵也能将文字训练好起'来,写一点文章和诗词得几句老作家的赞颂,你说这于他们有什么益?这于社会囿什么益?”

尽管如此贬低写作的价值,丁玲自己却没有放弃写作但这些话足以表明她厌倦了那种只是倾泄女性对性爱的不满、或为挣钱(吔就是屈从于任意而唯利是图的“市场的法则”)迎合读者低俗欲望的文学。相反此时她正思考一种文学:如果它仍然只能以“小资”读鍺为对象,至少能够指出“社会与各种苦痛的关系”;它既“有益于他们(读者)”也“有益于社会”。这导致了写于1930年的三个“革命加恋爱”的故事

同样,是作家本人个人遭遇导致了这一变化他的丈夫胡也频此时已进一步激进化,进入左联的执委会并成为工农兵攵学委员会的主席。但丁玲此时对革命甚少兴趣当胡参加党的秘密会议时,她却在家写作关于革命与恋爱冲突的故事结果,这些小说Φ的生活场景并不能真实再现革命者的真实人生经历

第一个故事是《韦护》。丁玲后来承认她并不想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英雄她也并鈈打算写一个关于革命的轶事。她所想做的“只是写一些关于五卅前一些人物”;但她却“发现它只不过是一个陷于革命与恋爱冲突圈套嘚粗俗故事” 这一模式化的创作的问题当然不在于它所要表现的冲突主题,而在于它如何表现二者纠葛的真实历史经验而这一小说的夨败,恰恰在于它没有提供关于冲突的二者任何一方的可信画面

首先,女主人公从一个无政府主义的女子向作为革命者的爱人的转变不夶可信丽嘉和她的“解放”了的女性同伴都是学艺术的学生。她们都具有此前无政府主义者的全部特征尽管小说 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来鋪垫她“爱上”“革命者”韦护的经历,我们难以明了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她的爱恋除了她表现出对于她朋友们“只是在一种幻想的状态裏享受她们以为的自由恋爱”的厌倦。

剩余的篇幅描绘他们的“浪漫”生活然而缺乏任何吸引力。我们所看到的除拥抱和接吻外别无其怹能引起注意的是韦护诵诗的场景。韦护离开他的所爱似乎是出于恋爱与革命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这似乎与我们对此主题所期待的楿左:对年轻的理想主义者来说,爱情与革命应该是互为促进而非互相倾轧的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无论如何这种文本里的不合谐呮不过是存在于1927年到1930年的短期现象。这一不寻常的模式同样只能以其时社会历史“背景”作为潜文本来理解:在1927年针对共产党的大屠 杀之後的白色恐怖岁月里任何激进的左翼知识分子如果想进行革命工作,则面临立即丢掉性命的危险通常他们没有办法长期地同时进行革命与恋爱。因此即使是为保护爱人着想他们最好也是独立工作而不是将爱人牵连其中。此外由于中产(或小资产)阶级女性,通常对政治不感兴趣革命者的恋爱对象更可能来自更低层的工农群众。然而随着激进意识形态的传播,并随着政治局势的转变在后来革命與恋爱将显得并不是不能兼容。尤其在抗战爆发以后在文学作品中二者常常携手出现。(然而今天这两种相异模式同样被研究者斥为“滥调”,而不肯深入历史现场探寻原因)

另一方面,正如贺桂梅曾指出的从理论上看二者其时的不兼容也反映了二十年代流行的五㈣“自由恋爱”话语与其时(三十年代)渐兴起的左翼“革命”话语间的龃龉。后者认为前者是一种资产阶级文化的症侯(因为感伤而自戀是为市民阶级服务)。作为一种为大众的新意识形态它力图与之竞争并夺取合法性而获得新的文化领导权地位。职是之故也有必偠在文本里让革命战胜恋爱。[19]但是也许部分由于为了满足这个必要性,许多时候情节的可信性被忽略比如,并无令人信服的理由让韦護离开丽嘉:虽然恋爱或许让他无法全神贯注于革命工作,丽嘉却并非一个拒绝加入他工作的虚荣少女但作者这样叙述的结果使读者嘚到的印象是韦护是个不负责任的、甚至是不道德的人,甚至革命(工作)也因此成了对此佳缘绝配的无情冲击成为他们分手的替罪羊。丁玲在这个题材上显然缺乏亲身实践经验(由于胡也频与她彼此深爱对方我们无法想像这里所描写的是她个人经历的直接反映,虽然戓许她对丈夫的激进化与献身热忱——因此忽略她的存在与感受——有所抱怨):当她与胡也频陷入恋爱之时他们只不过是波希米亚式嘚都市漫游者而非革命家。结果对于女主角与我们的“职业革命者”的分手场景的描绘表现得过于感伤而滥情。革命者本身也比不负责任看来更为恶劣:韦护不但在俄国学习期间拥有一位当地女人作为情妇——这与革命道德相背而且他离开丽嘉时并未事先知会,留下的僅仅是那些外文书、他的情诗与其日记任由后者处置爱情对他似乎仅仅满足他的身心欲望——从这个角度上看,恋爱与革命倒确实是不楿容的但显而易见,这是从作者其时的市民阶级意识上而言才成立而对其时大多数激进左翼作家而言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小说一出现僦受到了很多批评)。韦护显得冷酷、缺乏人性他的“革命行动”,如果我们可以加上这个形容词的话只包括了寻亲访友、闲谈和教書。

但这种叙述本身只能从作家本身个人经验中得到说明:丁玲其时因胡也频之故遇见一些共产党领导人其中包括瞿秋白。后者是她的密友王剑虹的亲密爱人但尽管瞿秋白教她俄语以便她能欣赏普希金的诗作,她并不了解瞿;因为如上所言丁玲对他们这些革命者的信仰并不感兴趣。相反当几个月后剑虹死于肺结核,她因为相信此症是由瞿所传而对后者立刻娶新妇而颇感愤懑,从此不再与他联络矗至瞿成为烈士。[20]换句话说作为一个易冲动的、仍然充满中产女性性格特质与幻想的女人来说,由于丝毫无实际革命工作经验她将她洎己在有限范围内所听所看的当作发生在角色身上的所有(或本质的)事情。在此不成熟的视野里文学也成为替罪羊——尽管文中从角銫角度提到,那些文学作品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爱情诗与故事具讽刺意味的是,丁玲本人现在所撰写的不过是类似的平庸读物梅儀慈中肯地说到:“《韦护》将描述的兴趣放在爱情上,是对(作者本人)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的东西的一个缅怀性的回顾而非对革命湔景的积极肯定”。 换句话说它是丁玲对她过去无政府主义时代无制约的“自由恋爱”不无留恋的最后致意。这里作家侧重表露了她对革命中女性命运的同情:就丽嘉被革命者抛弃而言后者是她无法认为和参与的异已他者。但是这种对“女性问题”的原因的确认却显然昰无效的

革命、恋爱、以及文学三者之间的不协调,在接下来的两个故事里获得了不同的处理它们是《一九三〇年春上海》的“一”囷“二”。我将先从序列二谈起作为对前述故事的一个温和的纠正,它安排男性革命者作出将资产阶级的爱人召唤到革命队伍的工作泹他却对这一努力缺乏技巧而表现笨拙:他从不试图向她进行任何革命教育,而只是邀请她参加一些处理琐碎日常事务的会议当她因此厭倦而离开他落入一个富家子弟怀抱时,他甚至感到了欣慰因为他相信现在“她又幸福了”。放弃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可能性并以他的哃志与一位公共汽车上女售票员相爱的情节来暗示只有相同阶级的人才可能有同样的“阶级意识”,彼此相爱而参加革命[21]作家只不过显礻了阶级间似乎是无法跨越的鸿沟,而这是和其时的革命意识形态相左的(它当时被称为“关门主义”)更糟糕的是,承认她离开他后所过的所谓的“幸福生活”(一种“错误意识”或资产阶级生活状态)革命的意义变得极为可疑。小说结尾当主人公望微与其他一些被捕的示威者被囚车载走时,他们高喊:“打倒……”显得尤其可笑、幼稚和空洞进一步而言,将大量笔墨花在这对曾耽溺于爱河的一對人的情爱生活小说文本流露出了对这种生活某种程度上的欣赏、而非表面的批判(如果真有借此“暴露”而加以“批判”的意图的话)。叙述者甚至让望微在他的心神恍惚中承认“可能玛丽是对的”并幻想“他们最终和解了,并且他们仍然是一对恋人”在下面被叙述的独白中,她(叙述者)也成为玛丽的另一个自我(ALTER EGO):“她并不是不革命并不是不可以耐劳工作,不过她假如要干她是不愿象这末坐坐就完事!”虽然,她也立刻说道:“自然这种思想还是基于她的虚荣。”在这一小说里实际上革命输给了“爱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小说里革命仅仅是概念,而缺乏任何实际内容;革命者仅仅是符号而没有任何具体的人格魅力;而资产阶级少妇的“优雅生活”却看不出有任何寄生性质,似乎是自然而然的生活

表面上看,序列一与此前这两篇小说都极为迥异因为这里女主人公美琳表面上從一个自得的情妇转变为一个积极的革命者。但是她“从她自身境况的真实中觉醒并意识到需要寻找其他自我满足的方式” [22](这构成了凊节发展的“主要动力”),却一点也不让人信服这是因为,即使认定她决定成为男作家的情人是出于五四“自由恋爱”的浪潮我们吔无法看到使她做出决定与他分手是出于任何革命理据,而只能从文中看出是由于生活对她显得单调乏味使得她需要寻找一些新鲜刺激嘚东西,甚至是出于上面提到的一个理由:新的社会“理性化”过程(也就是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体制的发展)刺激她做出需要寻求社会身份与地位的实际考虑因此她遗憾自己“自从爱了他(那个男作家),便真的离了一切而投在他怀里了而且糊糊涂涂自以为是幸福地快樂的过了这末久。”在五四自由恋爱潮已经显得不合时宜的新的社会环境里那些“许多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小说”显得空洞。相反“她还要别的!她要在社会上占一个地位,她要同其他的人许许多多的人发生关系。”因此她突然显得有兴趣参加实际革命工作,只不過是因为社会没有提供她——作为他人的情妇——一个合适的位置以赢得她的实际需要

革命者若泉也表现苍白,几乎只是一个符号他並不对美琳进行思想引导,当后者出乎意料地向他表达希望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时他表现得颇为震惊,过了一会才伸出他的手以示欢迎:“美琳你真好!我到现在才了解你!”他绝不是梅仪慈所认为的是一个革命导师角色。[23]他确实是后者所说的“抽象人格”但这是洇为作家本人缺乏任何书写革命的实际经验和理论准备。总的来说这一在恋爱和革命之间的冲突只不过是对此题材的苍白处理。革命活動被表现得“威胁关于爱、青年、自由和浪漫的美丽梦想”虽然是出于一个保守(如果不是反动)的意识,即使在认同这种处理的梅仪慈看来也仍然显得非常不具说服力。[24]

如何成为一个有觉悟的文化工作者

1930年11月,胡也频被选为代表参加中共在江西苏维埃政权的一个偅要会议。正当他为此紧张准备之际他于1931年元月被捕。三个星期后他与20多位左翼文化人一起被秘密处决。虽然丁玲大多数时候表现得昰位多愁善感的女人这次却出奇地坚强。她将独生子送往湖南长沙她的母亲处代为照料并下定决心积极参与革命以为丈夫报仇。受了咗联的安排她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编辑一职,并于1932年入党这是丁玲从一个社会批评者向为大众服务的革命文化工作者转变的開始。

然而这个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它经历了多种客观上的阻碍与心理上的挫折。并且蕴含了许多不可言喻的犹疑丁玲的尛说从侧面反映了这个转变的过程。一个例子是写于31年5月的《一天》如题所述,它记录了一个作家一天的生活他刚刚与“大学的球场”告别而开始他的革命的工作。小说开头他面临着一个写作难题。他被上级指派去报导一个工人集居区工人的活动与生活作为刚参加笁作的新手,他对这种调查工作还颇为陌生他的思绪也时常被外在的喧嚣所打扰。但“为了一种自觉一种信仰”,他接受了工作并苴懂得它的重要性:“第二天,所有这些同类的奴隶都看到了……他们会觉悟起来,团结起来……”

他需要与桀骜难驯的产业工人接触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此前并无经验革命工作不浪漫,而是繁琐、耗时、需要他非同寻常的耐心当他去寻找两个要联络的工友時,他不得不“抱着一种极大的忍耐”但虽然外在样貌可以伪装,内在积习却不易改变他路上所见闻的极端污秽、恶臭难闻的环境同時也暗示着他不悦的心理状态。住在这种非人的令人倒胃的生活区内的是那些他要去为之奉献的劳苦大众。但后者不但显得外表污浊洏且举动恶毒。他受到了羞辱然而,尽管他感到恼怒心里受到伤害,他对这些“可怜的愚昧的大众”并不感厌恶相反,无论这个向譏笑的愚昧大众鞠躬的经验多么令他苦痛而充满屈辱感他都下定决心“耐心地对他们的无知进行教育”,因为他认识到他必须让他自己適应他们以便为其服务。

这是因为他懂得这些劳苦大众缺少比当时的“普通人”(也就是小资产阶级分子)都更缺乏的基本生活条件所以他意图克制乃至转变他的阶级趣味,以摒除他厌恶的感情这些大众的愚昧甚至粗鄙与冷漠无情中所展现的丑陋现实,并没有弱化他仂图为他们服务之心只有当他经历了所有困难,磨炼了他的道德意志乃至肉体忍耐力以后他才懂得如何成为一个为他们服务的作家。怹“决定用文艺的体裁写出这时期的一段困难的工作而尤其应该表现出的,是一种在困难之中所应有的不退缩、不幻灭的精神”。这對他来说是个巨大的进步它也象征性地刻画了作者心态的进步,一个在“感性(女)作家”与“文化工作者”身份之间的成功定位与平衡这一转变不是通过让写作成为一个个人化的、与世隔绝的思想活动来达成,而是通过让写作成为中介和工具来判断善恶对错并通过將个体与大众结合为一体的艰苦实践,来获得力量和自信的过程以便从中取得一种新的主体性。

表面上丁玲朝着党要求作家在大众革命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迈出一个大步。当郭沫若在20年代中期求文学应该成为革命的先锋时[25]他仍然为“诗人的独特感性和文学的独特地位”留下了一席之地,而这一对文学特权的主张“主要是艺术家自我贴金的个人形象的延伸”[26]与这一个体英雄主义不同的是,在大众革命经曆大的挫败后鲁迅曾经警告左翼作家“劳动阶级决无特别例外地优待诗人或文学家的义务,” [27]他力主他们与工农紧密结合参与实际斗爭。

然而正如评论者敏锐观察到的,这里的叙述仍然采取了一个“抵御性的姿态”它展现了“某种自满和自大”。但它的问题不在于“为什么他特定的自我泯灭甚至牺牲被认为如此引人注目以致成为作品的主题”[28],而在于我们无法发现他如何从被压迫者受难的实际生活、和他们的斗争中找到他的精神支撑的来源。同时这一角色也仍然无法没有隔阂地加入大众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也无法彻底改造他嘚知识分子惯习所以整个小说是从他的主观意识角度来叙述的。这些底层仍然是被“他”(以及潜在叙述者)所“代表”和“表现”的而他们仍无法亲身为自己说话,或从他们的角度观看这位侵入他们领地的外来知识分子——他们自己必定不认同自己是后者眼里的愚顽落后之民众;对于知识分子他们必定有自己的话要说。因此这仍然不是一个“无产阶级文学”的作品,而是一个接近革命的左翼小说当然,这并不是“他”(以及叙述者/作者)的责任而是被其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制约的。但是它仍然显示出“他”(以及“她”)嘚努力只是一个开始,一个通向一个新身份的第一步而这也是一个在“文化战线”新领域内发现文学新位置的一个过程。

是现实中的历史发生促使作家朝这个新目标努力胡也频牺牲之后,她鼓励读者给她严厉的批评而她已经作好准备全心全意去接受。“因为我只属于伱们所有人!”她承认自己的新身份是一个“文字上的工作者” [29]1932年1月,她对左翼作家提出了下列建言:“用大众做主人不要使自己脱離大众。记着自己就是大众中的一个是在替大众说话,替自己说话” [30]她决定放弃她作为一个作家与小资女性的所有特权,以便全心奉獻给大众成为民众的“文化工作者”意味着她决心弃置作为被商业化社会的市场法则所限制的个体作家身分,弃置囿居于与世隔绝的书屋里的“个体独立自主”而全心为大众革命的利益工作。这是一个关于文学(写作)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机制的、变化了的观念

丁玲丈夫的牺牲在一个去除个人化的故事《某夜》里昧现。它写于事变发生六个月之后它的自我节制的低调的文体同时象征着“故事里的莋家和写这篇小说的作家”意图“为了更大的目标,牺牲或者淹灭他们的私我”[31] 的确,在现实中丁玲加入了共产党,成为左联内党支蔀的书记她张贴口号,在大学里演讲和其他革命同志一起组织工厂工人罢工,参加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的游行但她的主要活动还是咗联内的编辑刊物的业务。作家通过心理上的自我恢复从痛苦的寡妇成长为一个充满斗争精神的作家地过程,体现在《从夜晚到天亮》在那里,一个女人回忆她死去的丈夫惦记她悲伤的老母亲,并且为她女性朋友的孩子买了一条丝巾而这其实是她思念在远方母亲看顧下的孩子的替代性安慰。只有当深夜过去曙光初露,她才意识到她的自我怜悯妨碍了她全神贯注于她的工作所以她决心摒弃这种溺於感伤的情感,坐下来写作

小说里的“她”和小说外的丁玲本人写作的是同一篇小说《田家冲》。它讲述了一个据信是有觉悟的革命者一个地主的女儿,由于反动派的追捕与她家庭要求她重返“正常生活”压力避逃到乡间。她试图启发农民的革命意识然而,后者只昰“将她看作是一个可爱的小孩”易言之,她“几乎是童话般的角色一个生活在农民中的上层阶级知识分子的幻想中的自我开解。”[32] 此外关于农村场景的描绘是出于她自己的视角,所以呈现出一派怡人的田园风光画面这种“自然(风景)的发现”并不是意识形态上Φ立的,作家后来承认这种描写是从一个“中农意识”出发,意图呈现“过往时代相对平静的乡村生活”然而,虽然她保证自己“应該能克服”这一倾向[33] 两年后,在她关于她母亲的未完成的传记性小说《母亲》中她却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她仍然经常不由自主地从她洎己带有鲜明生活印记的(出于她经历革命斗争前的舒适生活教养)视角出发描绘自然景色,以及革命与恋爱之间的关系但她也力图纠囸这种不由自主的倾向,后者体现为三篇并非描绘绅士女性、而是描写大众的小说里

如果我们对“批判现实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嘚区分不是建立在故事中叙述的事件的时段(前者是“革命前的岁月”,后者是“革命中的岁月”)而是依据它所发送的信息:它是否呮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黑暗的现实,还是包含了一个关于社会已经彻底腐烂只有一个总体性的(暴力)革命,才能改变社会结构带来唏望的激进信息,那么写于1932年的《法网》就其对农民悲惨生活的描绘与无情的无可逃避的权力结构的暴露而言,是一个“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

顾美泉,一个烟厂的铁匠因为要照看他怀孕的妻子阿翠而委托工友代为请假。但后者却忘了传达以致他被无情的雇主开除。失去了维持家庭生计的唯一来源他绝望并疯狂,虐待妻子并不慎杀死与他家私交甚好、并照料他妻子的那位工友的老婆虽然他侥幸逃走,妻子却成为人质而死于狱中最后,他自己也被捉捕并被处死此前,痛恨他杀妻的那位导致他失业的工友已经接受了他的道歉;嘫而冷酷的权力及其无所不在的“法网”却无情地吞噬了这些倍受折磨的“劳苦大众”。这里左翼文学的常见主题,即贫苦的罪犯同時也是被不公正的作为“总体性”的社会系统所导致的社会不公平的牺牲品获得了可信的描绘。作家此时站在与她小资地位迥异的大众嘚立场来体会他们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和心理,因此对他们此时的面貌和作为的呈现符合他们的阶级身份同时也恰如其分地描绘了符匼他们底层角色的心理状态:他们不是冷酷不可理喻的“愚氓”,而是有着“正常人”喜怒哀乐的充满“人性”的“人”同样,写于次姩的《奔》同样展现了一副无望生活的场景:一群褴褛的农民拥挤在通往上海大都市的火车上,那里是他们最后的希望所在却不知他們期待的上海却因经济萧条而正在大力裁员。死亡、疾病、饥饿充斥着故事作为现代性象征的火车,却成为将这些怀着幻梦的穷苦农民帶往注定要穷途末路的目的地的一个怪兽资本主义“现代性”带给中国劳苦大众的处境,在这里被隐喻地加以呈现“火车”的象征由此成为全篇作为社会寓言的一个重要载体。

如果说《奔》中灵巧地运用火车意象作为政治隐喻既浅显(就其直观而言)又深沉(具有多偅含义),那么《水》(1931)则对作者描写大众的技巧有更高的体现它反映的是31年席卷16省的大洪灾。小说借此作为主题显然反映了作者高喥的政治关怀、及对社会事件的敏感度极度困窘之中的农民因为屡次受欺骗而受挫的希望,与其导致的逐渐陷入绝望与上升的怒火被细致刻画最终自然地导向暴乱的爆发:这是对大众革命的原始形态的一个初绘。对于个体化(知识分子)的焦虑的心理刻画此时被一个镓庭中数名成员(从老到幼)及一些较次角色的忧恼与绝望所替代,这提供了关于这群受洪灾与政治无能所害的群体的生动画卷

丁玲通過引入这个家庭关于即将到来的洪水的讨论,天才地创造了一个不祥的气氛她也学会了运用动物性与自然界的意象传达“洪水猛兽”的信息,而这同时也指向了腐败政权的无情与被激怒的大众的不可遏制的力量。因此两种意象后来被结合起来以描绘耐心被耗尽的大众嘚情感的爆发与狂野的爆发力。文学技巧的运用图画般地带出了他们将无尽的受难转化为洪水般无穷的革命性力量并冲击黑暗现实的信息。

老妪对过往年代霍乱、饥荒的回忆表达的宿舍的循环史观也被年青人微妙地驳斥而这暗示了从来是逆来顺受、并视之理所当然的天命观将被下一代推翻。一些年青人已经在使用这样一些诸如“翻身”“这是取回我们所拥有的而非抢劫”的后来革命作家常用的修辞。所有这些如果不是直接呈现也至少预示着作家作品中革命意识的发展。的确选择集体民众作为主题、以及改进的创作技巧,都反映了莋家的一个巨大改变这个作品被认为既是作家本人,也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一个进步的坐标然而,它的问题在于作为革命群体的大眾其“主体性”没有被清晰有效地呈现(最多他们只是由零散个体组成的愤怒的“暴民”,而这是统治者与知识分子作家都享有的外来鍺的视角)这一困境实际上一直困扰作者49年以前的作品。它是一个由历史状况(以及作家本人所处的环境和受其所限的意识)所多元决萣的困境而下文对此将具体加以论述。

如何创造“革命新文化”

1933年5月4日,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后者试图对她劝降,但徒劳无功丁玲在不同地点被关押或软禁了三年。因为顾忌公众舆论当局没有杀害她。最终她几经周折奇迹般地逃往共产党总部所在地山西宝安。她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待后者还热情地为她安排了欢迎宴会。

丁玲从此充满热情地投入到边区的各种活动全面抗战爆发后,她率领覀北战地服务团从延安长途跋涉到太原在几个月里,这个队伍保持了军事纪律并一路向民众表演话剧歌舞以鼓动他们的抗日觉悟。1941年9朤她被任命为《解放日报》主编。尽管在此位置上仅工作数月对丁玲这却是个重要的经验,因为她向知识分子约稿自己也写文章,批评在解放区社会和党内看到的各种负面现象因为此,她受到批评并于次年三月底当她主编的文学副刊出满一百期的时候被解职。

(┅)女性(主义)立场与小说创作:

尽管对解职的原因有各种说法我们且回到文本本身一窥究竟。在一个长时期内丁玲在这个新天地裏,在“女性问题”上采取了她一贯的态度即一个与社会对立的批判者的立场。《“三八节”有感》是她最著名的也是最引起争议的文嶂发表于1942年“国际三八妇女节”的第二天,丁玲颇有策略地从边区的积极面谈起:首先她强调延安的女性比生活在其他地方的女性各方媔处境都好但她也指出在这个“新社会”里看来与其他区域的“旧社会”并无二致的不幸现象,而这些是由革命的工农干部和高级首长所犯下的最后,她得出同样结论并对干部和女性发出了如下呼吁:“我更希望男子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和女人本身都把这些女人嘚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问题”

1951年“三八”妇女节广州市郊区的女民兵

这些议论本身看来中规中矩,将女性问题归之于社会显然也是符合党的见解的正确的看法但为何它引起了巨大而广泛的争议,甚至引起高层领导乃至毛泽东本人的关注偠解答这个问题,只有将文本内与历史现实相关的“潜文本”发掘出来一直被忽视的是,文本中特别暗含(但对其时的读者也很明显)叻对毛泽东的夫人江青的讽刺在三段之后的一个句子里,丁玲说到“而有着保姆的女同志每一个星期可以有一天最卫生的交际舞。虽說在背地里也会有难比的诽语悄声的传播着然而只要她走到那里,那里就会热闹不管骑马的,穿草鞋的总务科长,艺术家们的眼睛嘟会望着她这同一切的理论都无关,同一切主义思想也无关同一切开会演说也无关。然而这都是人人知道人人不说,而且在做着的現实”后来,丁玲自己承认这句话确有所指的:“那时‘文抗’的俱乐部每逢星期日就有几个打扮得怪里怪气的女同志来参加跳舞。‘每星期跳一次舞是卫生的’说这话的就是江青。我不反对跳舞但看这些人不顺眼,就顺便捎了她们几句” [34]显然,这种“顺便捎带”的充满主观见解的话语引起的破坏性力量是巨大的在回忆录里,丁玲谈到贺龙为此大发脾气:“我们在前方打仗后方却有人骂我们嘚总司令。”丁玲显得很无辜:“我还望着他笑满心想他误会到哪里去了”,但她显然知道虽然朱德是名义上的总司令,毛泽东却是黨和军队实际上的最高领导者讽刺毛的爱人的“生活作风”不可避免地等于贬斥毛泽东本人,或至少对其形象造成影响而这尤其在战時是不能被允许的:它会对领袖形象和士气造成巨大伤害。

丁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尤其体现在作者写于1939年到1942年间的小说作于1939年间的《新嘚信念》是一个不同寻常甚至显得略为怪异的一个篇章。借表面上的抗战主题它实质上叙述了一个女性心理状态由于受战争重创而异变嘚故事。一个老女人受到日军的性侵犯并亲眼目睹她的家人受到蹂躏残杀的场面。她似乎由此陷入疯狂对所有人诉说难于启齿(对“囸常人”而言)的暴行的细节。她的“女性意识”与“尊严”的丧失开始被看作是一个疯癫的状态但她在公众集会上诉说她的遭遇时,卻感动了所有人并提升了她们的士气

不但就它所流露的性别观念,而且就它所表达的政治意识而言这篇小说体现了作者女性意识的一個显而易见的转变:在“旧”的“批评现实主义”的作品中,这个去性别化的、似乎变态的老妇女无疑将被看作是一个可怜的角色而她嘚经历将被呈现为一出悲剧;但现在她虽然不是一个英雄,她的“疯癫”看起来却是个对敌人仇恨的怒火与具体化的勇气的象征这是对“妇女问题”的微妙的变化了的处理。但这一转变与新的处理方式却也显得牵强、做作与笨拙并带着极易被觉察的焦虑。其原因也显而噫见:这个妇人的变化与心理状态仍然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来观察与讲述的叙述者仍无法深入她的内心一探究竟。

(二)《我在霞村嘚时候》:

“我”与无法理解的“她者”

在另一篇更著名的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里(1941)一个关于女人的“女性心理特质”(FEMININITY)由于戰争创作而发生异变的故事中,虽然女主角变成了年青女子但其中的含混性不但不减反而加强。贞贞为躲避父母强制安排的婚姻而无意被日军所擒并沦为性奴而党组织也为此命她在日军中搜集情报,直到她得了严重性病而回家治疗常见的表面化的阅读将它解作民族主義与女权主义的龃龉与冲突。这一阐释策略建立在女权主义的视角上然而它却缺乏一些关键证据支撑。比如:她接受党的安排的动机是什么是出于无奈被逼,还是出于对日寇的切齿仇恨显然,上述的阅读其实建立在“无奈被逼”的预设上 但这一预设不被文本本身所支撑。她是否有拒绝似乎是非人性的的要求的自由还是欣然应承?从叙述者视角出发的叙述没有给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而这位叙述者表面上是极易被我们忽视的次要角色,最终却将被论证为小说的主角:作为党的干部她正造访本村。奇怪的是我们很难看出她本人对這些问题持何态度。

对于同一批持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的批评家而言小说同样是关于现代与传统之间关于贞操观念的冲突,洇此是五四文学中关于“新/现代与旧/传统”的对峙的经典主题这一解读被小说前半部分的情节所证实:她回到村中,可以预料的是村囻对她有不同的反映。老一代村民包括她的父母,甚至是一位女性党干部将她的遭遇的经历看作是一个妇女的耻辱,或者同情她或者視之为垃圾这种反应不足为奇,而上述的反应以及她落入敌手的原因(躲避婚姻安排)是五四式宣扬“自由恋爱”的小说的常见主题洇此会很容易让我们得出作者是在宣扬“反对封建意识”的女权主义的论断。但是这个解释无法包含文本的全部信息因为它同时告诉我們,不少年轻人已经习惯于关于贞操的新观念而不持传统思想相反,他们钦佩她勇敢的爱国行为而她过去的男朋友也一如既往地爱她;而她自己也从容不迫,丝毫没有任何羞耻、不安的感觉显然,老一辈的观念在他们生活中见不到作用

第三,小说显然也不是关于党對愚昧农民启蒙的故事:叙述者本人(一个女干部)只是起到一个旁观者的作用她还时不时显示她对贞贞所做所想的疑惑和不确定感。洳果上述这些常见的解读是错误(或至少不完整)的话什么才是小说的“主题”呢?

从阐释学角度上看这一小说在表面上关于“女性問题”的“问题小说”的框架之下,显示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叙述者心理上转变的过程她是故事中唯一的真正的“主角”。她观察自巳周围农民大众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状态当她看到年轻农民的新异面貌时,她保持着好奇的眼光与怀疑的心态作为一个保持自己独特惯習的新加入革命队伍的知识分子,她发现一些年轻农民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启蒙知识分子”所宣扬的理念所能理解的(比如他(她)们对貞操的轻视)而因此感到困惑。她小心翼翼地接近贞贞以便不伤害她的自尊,但令她大出意料的是是贞贞首先掀起了讨论的话题。媔对曾经是他们启蒙对象的青年农民的真实状况她发现她曾经的(启蒙者)角色受到动摇。

当然含混性依然存在。首先她作为知识汾子的优越感仍然存在。贞贞对知识分子的生活感到好奇与羡慕并让叙述者教她文字。她被俘前后的转变也不是出于任何意识形态教育而是据其所称,只是心灵变得更为“粗糙”她的解释另人难以理解:是她将自己被蹂躏的事因为习以为常而看作家常便饭?可难道她鈈再重视传统贞操概念仅仅是因为她丧失了羞耻心或者存在一个更高(比如爱国或者复仇)的理念?她为何又拒绝原来的男友的一片痴惢所有这些对我们始终是个迷。由于小说是出于叙述者的视角那么这种难解也是必然的了。

如果说叙述者无法理清这个转变的来龙去脈(既不是由于知识分子启蒙也不是由于党的教育),那么她对贞贞其它方面的关注则无微不至:贞贞对她展现了她对日本女人的羡慕因为她们会阅读很多书。除了对作为知识分子叙述者某种显而易察的崇拜外她也表达了对战死日本士兵的同情,因为他们怀里珍藏着遠在日本的妻子或女友的来信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无阶级性的人性观。而小说整体则是一个在阐释学意义上对“他者”不成功的理解的过程:叙述者尽自己所能,去尝试理解此前无机会深入了解的“大众”但却发现她们的一些思想和行为超越了她所能领会的范围。她无法解释这些现象(丁玲从来没有亲眼见过作为贞贞原型的那个女孩而只是听说了这个故事)。她因此只能将“新农民”的“新风貌”归因于他(她)们不文雅的粗俗气质(因此缺少知识分子的敏感)并且显示自己对那些愚昧农民的鄙视:“尤其那一些妇女们,因为囿了她才发生对自己的崇敬才看出自己的圣洁来,因为自己没有被人强奸而骄傲了”这些都显示,“我”在坚持启蒙知识分子的惯习

显然,作为作家本人代言人或者化身的叙述者并未接受党的关于“(新的)“人民大众”的言说虽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她仍根据自身嘚知识分子思考惯习与标准来判断它们她确实力图接近“工农大众”,但后者的感情、感觉、行为却常常显得是无法言说难理解的实体而她只能从自身角度来阐释、“代表”、与呈现他们,而她仍然感到这样做的正确性:“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贞贞对我并不完全坦白嘚事,竟被我发觉了;但我决不会对她有一丝怨恨的”这是由于她对“人性”的信念:“而且我将永远不去触她这秘密,每个人一定有著某些最不愿告诉人的东西深埋在心中这是与旁人毫无关系,也不会有关系于她个人的道德的”她甚至超出了自己表面客观界限而描繪贞贞的心理:

虽说在短短的时间中,我找不出她有很多的伤感和怨恨她从没有表现出她现在很希望有一个男子来要她,或者就只说昰抚慰吧但她应该有些温暖才好,她是受过伤的正因为她受伤太重,所以才养成她现在的强硬她似乎是无所求于人的样子,但我总鉯为如果有些爱抚非一般同情可比的怜惜,去温暖她的灵魂是必须的。我喜欢她能哭一次找到一个可以哭的地方去哭一次,我是希朢着我有机会吃到这家人的喜酒至少我也愿意听到一个喜讯再离开。

“然而贞贞在想着一些什么呢这是不会拖延好久,也不应成为问題的”我这样想着,也就不多去思索了

这里贞贞的“心灵”需要一个知识分子角色的提升和抚慰。贞贞在这种(对叙述者来说 )难堪的情况下没有哭泣是不可思议的同时是不正确的。为什么不哭呢她不应该表现得这和以“不可理喻”;这么难解,这么坚强或者冷漠“我们” 必须温暖安慰她的灵魂,她应该结婚!叙述者丝毫没有感觉到的作为知识分子的“智性的暴力”底层仍然不能说话,她们需要她的“呈现”

然而,发现贞贞“异变”的理由仍然是必要的而这由她和贞贞(前男友)的对话所提供。他在那里自言自语“难道鈈是我害了她么假如我能像她那样有胆子,她是不会……” “她的性格我懂得她永远都要恨我的,她永远都会恨我的我知道她恨我。”他寻求“我”的建言:“你说我应该怎样,她愿意我怎样我如何能使她快乐,我这命是不值什么的我在她面前也还有点用处么?你能告诉我么”他一直在自说自话。而这仍然是双重意义上的不合法的投射:如果他作为农民与贞贞的前男友仍然无法理解她那么敘述者作为外来者则更无法达到。

的确贞贞对于这位“知识分子”来说,永远显得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迷小说临近结尾,她告知叙述者她将要被送往某地(很可能指代延安)她希望待在那里学习。“我这样打算是为了我自己也为了旁人,所以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对不住囚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快乐的地方。别人说我年轻见识短,脾气别扭我也不辩,有些事也并不必要别人知道”这个独白再次让叙述鍺感到不可思议地震惊:“我觉得非常惊诧,新的东西又在她身上表现出来了我觉得她的确值得我研究。”

“她的确值得我研究!”总體而言小说展示了一个新现象。究其实质它其实是记录了叙述者所看到的边区民众中一种新道德的生成。而作为外来的知识分子叙述鍺同时也是小说的主人公虽竭力理解它,却无所收获因为她陷于自身思维的惯性(出自根本上没有改变的阶级惯习)而不自知。因此这一故事最终是一则在知识分子与作为他者的农民之间一个失败的联接(理解、结合)的描写,在此意义上它具有某种寓言的性质

与知识分子的“正常”的“理性”思维格格不入的是,贞贞显示了对她本身作为女性显然要面临的困境颇为淡然的一个坚强主体性但她这種主体性的来源却未可知。可能党内一些文艺工作者对小说的批评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它可能是作者对党的一些干部对她的政治忠诚性的质疑所做的一个曲折的抗议(贞贞心身虽受创但矢志不移。而丁玲本人则在被国民党监禁期间与作为叛徒的男友住在一起并怀孕據称延安的中央党校校长康生曾经公开宣称“丁玲不是我党同志”,党校不会接纳她来学习) 由此观之,贞贞的倔强、执扭她对所有鋶言蜚语的拒斥,也同时是作者自身政治焦虑、烦挠与自尊心的投射白露很有洞见地指出,在小说里关于“不贞”的信息“最好是在政治意义上解决”,女主角“为自己争取一个意义而这一意义只有在个人具体政治实践的语境下才会产生。” [36]换言之贞贞对叙述者与讀者而言模糊不清的政治(意识的)面目,只有在她作出的两次不同寻常的政治抉择(牺牲自我以刺探敌情报的间谍与选择放弃爱情、箌延安进行文化学习)中得以领会。

如果说在这篇小说里丁玲努力观察新农村女性,但得出的观感却是无解与困惑那么在写于次年的《夜》里,她对一个党的工农干部的描绘的表面看似客观中立的叙述中也时时露出作者本人(旧)知识分子的优越感。这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民可以看作是解放区有代表性的(新觉悟)的革命干部。因为他来自“这个区几乎是最穷的小村庄”有两个孩子因为穷困而夭折;而他是个献身于工作的当地党的选举委员会的指导员。小说本身的内在时间只包括了他从一次党的会议上归来后一个晚上的心理活动與作为表面上,通过表现他如何因为繁忙公务而疏于照看自家土地以及他如何在自己干部身份的束缚下拒斥邻家年轻女子的诱惑,小說是一个关于模范的有觉悟的党的干部的颂歌但不难觉察的是细节中有许多不协调的刺耳的信息。首先作为一个“乡巴佬”,他表现嘚对党的会议上他听到、却难以理解的革命语言颇为迟钝只能笨拙地加以模仿(类似“洋泾浜”);其次,小说自始至终充满着性暗示它微妙展示着作为一个健壮的男人,他很难抑制他的性欲但他因为他的身份不得不如此做,所以他“缺乏人性”再次,他对照料他嘚年老色衰而且体弱多病的妻子缺乏兴趣对她无法为他再生孩子心怀怨恨,甚至他还考虑和她离婚通过描绘他对他的母牛分娩的焦灼,小说微妙地将他的老婆比作一头牛一个生育机器,而后者的地位甚至更低因为她比牛更缺少照料。因此这一表面上是对这个男人“政治觉悟”的提升的描绘,实质上却是对丁玲本人一直予以关注的尖锐的“妇女问题”的一个间接但鲜明的体现

党的工作没有给这个農民干部什么革命的“阶级意识”,虽然他一直为他的本职工作而烦恼他对于女领居的性诱惑的拒斥,是出于通奸将会危及他的地位的實际考虑他从根本上说是个愚昧的乡巴佬,而这也被一种值得注意的特定的传达他内心活动的描写所传达:“他自己是个什么呢他什麼也不懂。他没有住过学不识字,他连儿子都没有一个而现在他做了乡的指导员,他明天还要报告开会意义……”尽管这可以读作被敘述的角色独白它最好是被看作是个心理叙述(PSYCHONARRATION),或者甚至是叙述者的主观介入(NARRATIVE INTERVENTION)如果他对他的工作的政治意义一无所知(至少峩们从故事中得不到什么印象),那么让他去做政治报告不过是个黑色笑话或者一个卡夫卡式的荒诞。作家本人可以声称她所表现的是對生活中真实的农村干部的真实的描绘但是通过显示这个角色对党的意识形态的无知,以及他对他重病的妻子可指责的粗鲁与冷漠故倳无疑也再次反映了叙述者的知识分子智力上的优越感。如果她不懂得贞贞那么在保持她的思维惯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她也无法更好悝解这个“乡巴佬”

梅仪慈注意到,这个角色的“想法在一种与文盲农民相距甚远的语言里被表达”因此,她问道:“一个农民的内茬(心理)状态可以(有效地)在相对准确的细节里被描述吗”她认为“这提出了一个困境:任何多产的作家,由于他的文化背景和(受到的)特殊教育与真正的农民心理相分离。”[37] 然而在我看来,问题不在于作家呈现农民心态的不可能性缺少“真实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情”的原因,乃在于作家对工农大众缺乏信心和信任感因而她无法加入他们而真正成为其中一员。他们仍然是她的外在的他者

(三)《在医院中》:无法融入集体的知识分子(们)

在这个基本心态下,作者不但力图“暴露”大众的问题而且持着前一阶段社会批评者的立场,进一步暴露党的工作中的阴暗面写于1941年的《在医院中》与此前作品一样,侧重于写一个知识分子的感受与经历与此前往往第一人称的叙述不同,此时似乎是更为客观的第一人称引出了陆萍一个20来岁的刚从上海到达延安参加革命的左翼青年。通过她的视角对现实的反思开始了。怀着成为一个政治指导员的雄心她的梦想却被党的组织安排无情粉碎了。因为她的医学院的教育背景她成為一个边区医院的接生护士。她与领导争辩、讨价还价最后达成有条件地在那里服务一年的妥协。这种知识阶级的优越感预示了她此后嘚不愉快的遭遇的确,她受到的“不热情的接待”新建立的这个边区医院的“原始条件”,尤其是一些人员的“无能和不负责任”與她自己近于挑剔的工作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她感到与现实格格不入她对遇到的每个人都在心里品头论足,并认为他们大多数极为可厌那些住院病人的不卫生生活习惯也让这位来自大都市上海的中产女性觉得无法忍受。她在大大小小会议上争辩提出要改进这些状况,泹事情并未根本好转她也尝试去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群体,但所获甚少她最后终于与这个群体无法相融而提出辞职,调往他处

这些表面上的情节叙述到此即可。关于这个故事的目前主导评论将它看作是一个其时流行的“暴露文学”的典型例子后者引起了毛本人的注意,据称他将此视为对党的冒犯并为此发动了一场针对文化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具有类似资产阶级出身背景的知识分子的“改造”。但昰这个主流观点却忽略了文本中许多细节传达的与这个表面主题(“暴露”)不合拍而相龃龉的信息它们至少部分质疑了这个单向度的觀点。一方面叙述者确实将陆萍反复形容为一个“单纯”简单的姑娘,但就在小说开头她第一次见到领导时完全是一副奉承的口吻。[38]當然这里作家意欲强调的是在解放区也同时存在的、与其它地区同样的“坏”现象,但她的姿态已经表明她并非对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一無所知同时,这种礼貌的招呼本身不是曲意奉承虽然它确实也表明了在“人人平等”的口号下实际工作中等级制的微妙存在。

小说是她的行为和她周围人的对比一方面是那些可厌的势利官僚和可鄙的粗俗农民:李科长对他的下属粗声大气而对上级却不动声色地巴结;當一个割稻的农妇误将她当作来接生孩子的干部时,她有一种“如同吃了一个苍蝇似的心里涌起了欲吐的嫌厌”的嫌恶感;张大夫的太太表面看起来很漂亮但“可是她仿佛没有感情,既不温柔也不凶暴,既不显得聪明又不见得愚蠢”,表现得象个僵硬的木头经常说些让人不愉快的粗鲁的话;医院的院长是一个对医疗一窍不通的政治工作者,他视陆萍为一视同仁的同事而不对女同志持有“尊敬和客氣的态度”;原是八路军青年队队长的指导员则“很朴直很幼稚”,“有点羞涩却又企图装得大方”,不喜欢目前工作而想回到部队中詓;同事林莎也很漂亮但陆萍却认为对她很高傲;张芳子是她抗大的同学,但陆萍却认为她“象一个没有骨头的人烂棉花似的没有弹性,不能把别人的兴趣绊住”;产科大夫因为他儒雅的风度先是赢得了她的好感但随后她却貌似清高地将之视为“只不过是一种资产阶級所惯有的虚伪的应付”;而他的妻子更被认为是“总用着白种人看有色人种的眼光来看一切,像一个受惩的仙子下临凡世又显得慈悲,又显得委屈”;另外一个二十六七岁的总务处长的老婆“摆着十足的架子穿着自制的中山装,在稀疏的黄发上束上一根处女带自以為漂亮骄傲地凸出肚皮在院子中摆来摆去”。这些刻薄的评价反映了陆萍的让我们想起莎菲和梦珂的“女性气质”而叙述者对陆萍的描述其实显示了她的世故:“她不会浪费她的时间,和没有报酬的感情”

但是这些对他人的评论都是从她个人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而即使是在这个情况下我们也读到了不少和上述叙述相左的信息:“李大夫是个热心的人”,他帮陆萍铺好床(虽然他此后出去不归让陆萍非常不悦她以为他是取斧子。虽然小说始终没有交代他不归的原因——也许他有被偶发事情羁绊但这里断掉的线索也许是为了对表达陸萍后来对他的“虚伪”评价设下的伏笔)。我们也注意到医院的其他人员包括和她的两个和她相交甚好的朋友,虽然不是出于自愿被咹排到目前的岗位却很好地适应了革命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她的两个朋友(其中一个是大夫甚至自己“经常写些小故事”)。他们全惢奉献的工作精神和精湛的技艺显示了他们的政治成熟也教育了陆萍。他们告诉她:没有理智的激情是没有价值的而医院院长也因为茬军队中工作很长时间而不大喜欢目前工作,而指导员则“梦想着回到军队”

从党的角度来看,陆萍显然没有很好地将自己改造成为革命知识分子但表面上中立的叙述语言却构成了我们对陆萍作出批评性判断的最大障碍。一方面叙述语言似乎显示了她任性与不成熟的品质(是否环境缺乏必备资源我们不甚明了,而“她不顾所有这些”要求每一项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从制度到设施显然表现了她的任性;而她的神经质的易变情绪也证实了她的不成熟品质。她“永远相信真理在她一边”);另一方面因为这个叙述总是更多时候与她嘚视角等同,这种展现显得如此“客观”和微妙而让读者很难觉察出来它的批评意味。

为了解决这个悖论性情境和难题我们只能将此攵本与前面两个故事放在一起阅读。这些故事里的叙述都不理解新的大众也不适应他们的行为。这并不意味着这里陆萍的批评是不对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看起来似乎是对的),但问题在于她无法将她的视角和其他人的加以协调和平衡单向度的观察(主体对客体的叺侵)和不与他人协调的行动,也使她缺少必要的工作方法她的知识分子惯习、一个本质上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英雄主义,只会使她与群体相隔离而导致在实际生活中无法有成效地工作她将每个人都视为她的“异已他者”,也对她的理想实现构成无法克服的障碍以此惢态,她指控除她之外所有人都缺乏同志之爱其实并不可靠:至少她自己对此负有一定责任(更可能的是她还未熟悉这个新团体与知识分孓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从当时辖区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观之,缺少良好的卫生条件也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客观问题然而,除此之外與《三八节有感》类似的是,陆萍的作风显示了一种分离倾向:她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小团体这个小团体将它自身看作是革命群体中唯一無辜的团体。她甚至在搜集材料准备上告她的并未有明显过错的上级。

正在此时一个住院病人叫住了她并给她上了一课。他的腿三年湔因为缺少合适的护理而被锯他的话表面上是教陆萍如何正确地为人处世。据此看来他似乎是其时正在日益在革命小说里出现的“革命导师”类型的胚胎。但我们首先注意到他的教诲并未解决陆萍的困惑,因为后者终究还是与集体不和而离开而当我们更密切地检视怹的讲话,则会发现其中充满了含混与矛盾

首先,他提醒她无论谁代替院长的职务医院的状况都不会更好,因为“换谁我告诉你,怹们上边的人也就是这一套”显然,本质上他持有与陆萍作为知识分子相同的立场这一立场视专业知识分子优越于非专业的政治挂帅。将政治领导者轻蔑称之为“是不识字的庄稼人呀” “不过是个看牛娃娃他在军队里长大的,他能懂得多少?”他们并不信任后者,对其管理与领导心怀不满并相信他们自身应该替代后者成为领导者(“你的知识比他们强,你比他们更能负责”)

无疑,这在本质上是對党的政治路线的挑战:后者意图创立一种另类现代性通过改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政治觉悟而让他们成为无产阶级中的一员,[39]而不昰相反地在知识分子的领导下去“启蒙”与“提高”大众通过这一途径,党试图创造一个新社会一个通向现代性的新道路,在这之中專业知识分子起到一个关键作用但只有在他同时成为一个“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前提下(也即“又红又专”)。在这个新社会里他將没有旧社会中那个与社会、大众相疏离、甚至成为异已的“独立”地位,而是被期望能与人民没有隔阂地生活在一起、并与后者紧密结匼这一要求同时还期望他能拥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便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的知识分子”照此看来,陆萍不成熟的冲動、她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拒斥纪律的“自由主义”显然使她无法成为这个要求的合格人选。而她的两个朋友:郑鹏和黎涯则由于怹们的专业水准与奉献精神,成为更可靠的侯选人而陆萍的工作风格则会被党批评为“要求人们按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面貌来改造黨”,如毛在《延安讲话》中所言

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这种“人民的知识分子”同时也不得不遵循党制定的政治路线甚至具体政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是为了保证党内的高度一致,以便更有效地夺取政治与军事上的胜利)他实质上成为一名“听将令”的“黨的知识分子”。显然丁玲作为作家还未适应这一新的角色。而这个病人亦如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他读作隐喻意义上的“住院病人”或者“跛足者”,虽然这不是作者的原意)

然而,这个奇异角色(一个“失足”的患者)对问题的诊断和他的教诲还有其他问題他告诉陆萍,后者缺乏的只是日常生活的技巧和“策略”因此,他教给她的只是一个适应生存的政治策略甚至是精心设计的在“困难”境况下苟且的与掩盖自身真正面目的谋略。他甚至还对她试图上告她的上级表示了支持

根据他的教诲,我们猜测这个“导师”一萣是颇有经验的知识分子果然,我们很快将被告知他是个曾经去过苏联的学生因为他的断腿是由于恶劣医疗条件所致,他是否是个革命知识分子则不确定他让陆萍向伙夫请教,说她的故事已被后者知晓

当困局最后表面上被解除,陆萍将远走高飞去“学习”时叙述鍺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箴言:“人是要经过千磨百炼而不消溶才能真正有用。人是在艰苦中成长”当时有一句著名的经常被引用的成語“百炼成钢”。它的意思是人要想成为革命中一个优质材料需要经过千百次困难的磨炼。如果说成为钢铁需要融化与再铸(用党的语訁说是经过“劳动人民”的再教育后“脱胎换骨”以便“无产阶级化”),那么这里“不消溶”则意味着不要在政治斗争与改造中丧失洎己的思维惯习或“主体性”。根本上知识分子还被陆萍与叙述者/作者期望能扮演与以前一样的角色,而这与党的路线是相左的就此而言,对我们的女主人公来说前方新的“荆棘”确实还有很多。来自国统区的青年知识分子无法融入解放区的环境甚至感到格格不叺,是作者这个时期一些小说的共同题材[40]

(四)表现的权威与“无产阶级立场”

1942年3月,丁玲从主编位置上被解职 经过“改造”之后,她被说服接受毛的意识形态召唤并在她与“人民的立场”(这被等同于党的政策)的高度同一中克服了自己的与解放区社会、工农大众嘚疏离感。毛的延安讲话之后她承认自己在《三八节有感》中所犯的错误:主要问题在于“我只站在一部分人身上说话而没有站在党的竝场说话”。“共产党员的作家马克思主义的作家,只有无产阶级的立场党的立场,中央的立场”显然,她这里将“人民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与整个党的立场相等同。因此虽然她所“揭露”的并不尽如她自己所称的只是一些不重要的缺点,她承认洎己对问题采取了一个片面的观点

这并不仅是一个为了取得政治利益而试图赢得党的谅解与信任的虚伪借口,而是反映了丁玲对“表现嘚权威性”态度的一个根本转变白露曾注意到“当她写作(这个文章)的介绍时……她还不知道她的意想读者在哪里。八个月后她将咜献出来作为她‘从来都希望的与有类似观点的人的细读’。”如果她难以确定读者群她对自己拥有一个作家“表现”女性的权威毫不猶疑。[41]这个“信念”是出于确信“现实主义作家可以通过一种特定的天才来表现现实据此,一个作家可以同时服务于社会……同时成为(服务于)真理的特殊载体因为据市民阶级的定义,作家比其他受教育的人有更敏锐的感受力、更好的眼光、更多的‘创造性’”更鈈用说远胜那些看起来似乎只是粗俗的官僚主义者的党干部。[42]白露进一步指出丁玲“做出发表的决定意味着她觉得自己作为作家有权去宣咘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对一个既定的政治路线进行评估她的行动也进一步暗示作为一个作家和女人,她已经越过了这个路线达到了通向真理的经验。它强调(至少暂时地)一种个体政治的形式;”同时她“选择对她文章的许多含意视而不见”[43]

丁玲在党校度过了两年嘚学习生活。在参加了思想改造运动后当她在1944年又开始写作,她完全转身了对“光明面”的描绘她写作种种“印象记”、“通信”、“生活实录”,关于模范工农兵及其英勇事迹的报导研究者注意到这些英雄人物不是个人主义式的英雄,相反 每个人“已经把他的群體的理想和体制结合到他个人行为中去了。” [44]这并不味这些作品中没有问题研究者也注意到他们常常显得孤立、与周围的大众相疏离(這与其说是客观存在的,不如说是作家描写中的问题);而集体则显得抽象而非真实实体在英雄取得成功过程中只扮演了一个次要角色。[45]除了作家本人不成熟的技巧外这应该看作是社会状况的一个反映。这一问题将要在下面一部他这一时期的名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Φ得到进一步讨论

革命现实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在丁玲最后阶段的身份认同转变中通过试图让写作从“代为人民说话”变为“让人民(自己)言说”,她成为“人民的知识分子”而这在她看来即意味着听从党的号令和政策,成为党的知识分子这是使她得以朂后驱离她与“新社会”与党的干部之间隔阂与异已感觉的终极认同。但其中裂隙与龃龉仍存在着甚至在这个著名小说里亦如此。

丁玲從1946年7月起积极参与土改运动作者两年后写就的叙述北方乡村的土改过程的小说,是这一经验的“升华”和结晶它也是作家第一次直接茬小说中描写在党领导下的现实革命运动;因此,她试图矫正她此前的“错误立场”来呈现直接教育大众的英雄的党的干部。它的文体細究起来颇为有趣因为它杂糅了“侦探小说”、“成长小说”、“革命加恋爱模式”、赵树理式“问题小说”以及刚萌芽的“社会主义現实主义”小说的要素。这些既增进了它的可读性也是它的艺术上缺点形成的来源。

1946年7月丁玲参加了晋察冀中央局土改工作队,先在懷来辛庄后到涿鹿县温泉屯主持土改,此影为她在桑干河畔温泉屯所摄

如晚近诸多研究表明的,土改远不仅仅是“打土豪分田地”嘚一个简单经济过程(如历代农民起义所主张的“均田地”),而是动员与唤醒农民的阶级意识的过程但对于此小说而言,有人说因为僦主要敌人钱文贵的阶级身份颇为含混他比现实中的(经济)地主更为狡猾,去找出这个阶级敌人的过程赋予了这个小说“侦探小说”嘚文体 但这一论断颇为草率,因为从一开始他的“阶级敌人”身份被叙述者揭露,因此问题只在于如何让他的这一真面目大白于天丅。

但问题比此更复杂因为似乎严格的政治社会学的界定使他的“阶级敌人”身份模糊不清,可资争议梅仪慈指出,他“不是那种拥囿大量财富的地主他也不是能激起民众痛殴致死的谋杀犯或者强奸犯。更增加了迷惑性的是钱文贵还聪明地把他的一个独生子送去参加仈路并将一个女儿嫁给村的治安主任。”[47] 这个看似颇为有理的论断其实忽略了许多能证实钱乃臭名昭著的地头蛇的事实首先,他是汉奸通过与日本人勾结而在当地壮大势力:当日本人来时,他“他又跟上层有关系不知怎么搞的,后来连暖水屯的人谁该做甲长谁该絀钱,出伕都得听他的话…….”他将他的儿子送到共产党军队,是因为该地区已经在后者控制下颇久因此这只是因为保护他的利益的掱段。其次他是恶棍。在路上遇见他的人需要向他致敬不然的话他们“怕他看你不顺眼,在什么看不见的地方就来害人……”再次,他的横行和高压手段曾制造了许多冤案他也试图用钱和侄女作为诱饵来腐蚀当地干部,并制造八路军战败的谣言来破坏土改运动在群众大会上对他这些恶行的揭露是由一个受害者的控诉所激发,由此读者获知钱的阴谋曾使得后者的父亲被逼死兄弟被逼疯,整个家庭嘟被毁在钱文贵被充分揭露并受惩之前,虽然村民可以在会议上挥舞拳头与干部一起喊口号但他们却只能偷觑他坐着的地主,而不敢公开表达他们的怨恨

因此,作为地头蛇钱的符合“阶级敌人”的标准不能仅从社会学意义上的定位来衡量,而应在“阶级政治”中的角色与作用来估计:它既是“象征的道德的意味上”的敌人也是实体政治生活中的阻碍。要破除农村中根除蒂故、错综复杂、“你中有峩、我中有你”牵连甚广的地主与农民的共生关系只能斩除瓜藤勾连的状况。

如果说钱的身份的确认是通过他在村民心中的形象(地主恶霸)与党的革命修辞(阶级敌人)的同一,那么在很多方面农民的道德伦理与党的意识形态并不合缝对接。这在小说的关键线索即喚醒农民的“革命阶级意识”中尤有明显一方面,对于角色(尤其那些愚顽、保守者)内心世界的转变的刻画传达了为贫苦农民“翻身”的信息(最有代表性的是侯忠全老人,表现在他过去对命运的屈服与现在看到新获土地时兴奋和“解放”心态的描绘)另一方面,這种“翻身”消息似乎被其它一些次要角色的遭遇所质疑对土改的疑虑由一个中农顾涌表达出来。他与侯一样对土地有极大的欲望但怹拥有的土地是村中第二大的,他甚至能从大地主李子俊手里买下一个房子连同两个院子但叙述者似乎不经意地强调他成为富裕的中农昰通过多年的艰苦工作:受了“四十八年的苦,把血汗洒在荒瘠的土地上把希望放在那上面,一年一年的过去他们经过了一个朝代又┅个朝代,被残酷的历史剥蚀着但他们由于不气馁的勤苦,慢慢的有了些土地而且在土地上抬起头来”。他的十几位家庭成员都在土哋上劳动他也没有雇佃农为其耕作。但他却被错误地贴上“富农”的标签出于压力在同村好友胡泰的劝说下,他意图主动献出自己的哋地难道这一切对他不是不公正的吗?

为何作家要描写这一似乎与“翻身”信息相为冲突的情节显然,丁玲意图“暴露”党的工作中嘚问题但与此前写作的暴露文学不同的是为了引起党的注意,以便矫正工作中的偏差情况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胡泰的劝阻昰建立在实用主义的考虑之上,一种关于平等性的概念也在生成:“过去捐税大坏人多,老实人不敢得罪他们也是受气。如今讲的是岼等有话就能说,有什么不好”关于互助合作的观

本回答由北京沃立森德软件技术囿限公司提供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2万个赞
  1. 管理bai者是指在组织中直接du监督和指导他人zhi工作的人管理者过其职位dao和知识,对组织负有贡獻的责任因而能够实质性的影响该组织经营及达成成果的能力者。现代观点强调管理者必须对组织负责而不仅仅是权力。与管理者相對应的是非管理者

  2. 普通员工是公司的最底层是管理者的管理对象。

就在于专业,管理者有专业,所有他能胜任这个工作,而普通员工所操作的笁作,是人人不用多学就可以做的.管理者(managers)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管理者是这樣的人他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

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表现为10种角色这10种角色分为彡大类:人际方面的角色,信息方面的角色和决策方面的角色1、人际角色:挂名首脑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接受者角色、传播者的角色、发言人的角色3、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资源分配者、故障排除者、谈判者角色。

在孔茨所说的“管理理论叢林”中明茨伯格是经理角色学派的创始人。经理角色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一个管理学派它是以对经理所担任的角色分析为Φ心来考察经理的职务和工作的。明茨伯格认为对于管理者而言,从经理的角色出发才能够找出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经理嘚具体实践中去。

经理角色学派的代表作就是明茨伯格的《经理工作的性质》(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管理者真正做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這样做对这些古老的问题早就有着许多现成的答案,但明茨伯格并不轻易相信这些现成答案而是深入研究现实。还是博士生的时候奣茨伯格就带着秒表去记录五位管理者真正在做什么,而不是听他们说自己做了什么或者是由学者去想象他们在做什么。他花了一周时間对五位CEO的活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这五个人分别来自大型咨询公司、教学医院、学校、高科技公司和日用消费品制造商明茨伯格发現,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很少花时间做长远的考虑,他们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务和人物牵引而无暇顾及长远的目标或计划。一個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他们用于考虑一个问题的平均时间仅仅九分钟。管理者若想固定做一件事那这样的努力注定要失败,因为他会不斷被其他人打断总会需要他去处理其他事务。所以明茨伯格认为,那种从管理职能出发认为管理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嘚说法,未免太学究气了你随便找一个经理,问他所做的工作中哪些是协调而哪些不是协调协调能占多大比例,恐怕谁也答不上来所以,明茨伯格主张不应从管理的各种职能来分析管理而应把管理者看成各种角色的结合体。

明茨伯格在《管理工作的本质》中这样解释说:“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过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者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根据他自己和别囚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说经理们并没有按照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按照职能来工作,而是进行别的很多的工作明茨伯格将经理们的工莋分为10种角色。这10种角色分为3类即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和决策方面的角色

明茨伯格的管理着角色理论的内容

1、囚际角色: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的基础。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作为头头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儀性质的角色)、领导者 角色(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联络者角色(与组织内个人、小组一起工作、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所扮演的 角色)

2、信息角色: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順利完成工作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以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完成 工作:监督者角色(持续关注内外环境的变化以獲取对组织有用的信息接触下属或从个人关系网获取信息,依据信息识别工作小组和组织潜在的机会和威胁)、传 播者的角色(分配作為监督者获取的信息保证员工具有必要的信息,以便切实有效完成工作)、发言人的角色(把角色传递给单位或组织以外的个人让相關者 (股东、消费者、政府等)了解感到满意)。

3、决策角色: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以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汾配资源以保证计划的实施企业家角色(对作为监督者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 以利用这种机会)、干扰对付者角色(处理组织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冲突或问题)、资源分配者(决定组织资源(财力、设备、时间、信息等)用于哪些项目)、谈判 者角色(花费了大量时间,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它工作小组进行必要的谈判,以确保小组朝着组织目标迈进)

这是经理所担任的最基本的角色。由于经悝是正式的权威是一个组织的象征,因此要履行这方面的职责作为组织的首脑,每位管理者有责任主持一些仪式比如接待重要的访愙、参加某些职员的婚礼、与重要客户共进午餐等等。很多职责有时可能是日常事务然而,它们对组织能否顺利运转非常重要不能被忽视。

由于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正式领导要对该组织成员的工作负责,在这一点上就构成了领导者的角色这些行动有一些直接涉及领導关系,管理者通常负责雇佣和培训职员负责对员工进行激励或者引导,以某种方式使他们的个人需求与组织目的达到和谐在领导者嘚角色里,我们能最清楚地看到管理者的影响正式的权力赋予了管理者强大的潜在影响力。

这指的是经理同他所领导的组织以外的无数個人或团体维持关系的重要网络通过对每种管理工作的研究发现,管理者花在同事和单位之外的其他人身上的时间与花在自己下属身上嘚时间一样多这样的联络通常都是通过参加外部的各种会议,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和社会事业来实现的实际上,联络角色是专门用于建竝管理者自己的外部信息系统的——它是非正式的、私人的但却是有效的。

[编辑]信息方面的角色监控者角色

作为监控者管理者为了得箌信息而不断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他们询问联系人和下属通过各种内部事务、外部事情和分析报告等主动收集信息。担任监控角色的管理者所收集的信息很多都是口头形式的通常是传闻和流言。当然也有一些董事会的意见或者是社会机构的质问等

组织内部可能会需偠这些通过管理者的外部个人联系收集到的信息。管理者必须分享并分配信息要把外部信息传递到企业内部,把内部信息传给更多的人知道当下属彼此之间缺乏便利联系时,管理者有时会分别向他们传递信息

这个角色是面向组织的外部的。管理者把一些信息发送给组織之外的人而且,经理作为组织的权威要求对外传递关于本组织的计划、政策和成果信息,使得那些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人能够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例如,首席执行官可能要花大量时间与有影响力的人周旋要就财务状况向董事会和股东报告,还要履行组织的社会责任等等

[编辑]决策方面的角色企业家角色

企业家角色指的是经理在其职权范围之内充当本组织变革的发起者和设计者。管理者必须努力组織资源去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要善于寻找和发现新的机会。而作为创业者当出现一个好主意时,总裁要么决定一个开发项目直接监督项目的进展,要么就把它委派给一个雇员这就是开始决策的阶段。

企业家角色把管理者描述为变革的发起人而危机处理者角色则显礻管理者非自愿地回应压力。在这里管理者不再能够控制迫在眉睫的罢工、某个主要客户的破产或某个供应商违背了合同等变化。在危機的处理中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种危机很少在例行的信息流程中被发觉大多是一些突发的紧急事件。实际上每位管理者必须婲大量时间对付突发事件。没有组织能够事先考虑到每个偶发事件

管理者负责在组织内分配责任,他分配的最重要的资源也许就是他的時间更重要的是,经理的时间安排决定着他的组织利益并把组织的优先顺序付之实施。接近管理者就等于接近了组织的神经中枢和决筞者管理者还负责设计组织的结构,即决定分工和协调工作的正式关系的模式分配下属的工作。在这个角色里重要决策在被执行之湔,首先要获得管理者的批准这能确保决策是互相关联的。

组织要不停地进行各种重大的、非正式化的谈判这多半由经理带领进行。對在各个层次进行的管理工作研究显示管理者花了相当多的时间用于谈判。一方面因为经理的参加能够增加谈判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洇为经理有足够的权力来支配各种资源并迅速做出决定谈判是管理者不可推卸的工作职责,而且是工作的主要部分

两三个人不可能分享一个管理职位,除非他们能像一个实体一样行动也就是说,他们不能分割这10种角色除非他们能非常小心地将它们结合起来。这10种角銫形成了一个完全角态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没有哪种角色能在不触动其他角色的情况下脱离这个框架。比如囚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产生于经理在组织中的正式权威和地位;这又产生出信息方面的三个角色,使他成为某种特别的组织内部信息的重要鉮经中枢;而获得信息的独特地位又使经理在组织作出重大决策(战略性决策)中处于中心地位使其得以担任决策方面的四个角色。我們说这10种角色形成了一个完全角态并不是说所有的管理者都给予每种角色同等的关注。不过在任何情形下,人际的、情报的和决策的角色都不可分离这10种角色表明,经理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是一位全面负责的人但事实上却要担任一系列的专业化工作,既是通才又是专镓

员工是所有公司/企业工作人员的统称,管理者也是员工只是他起到的作用是管理其他员工或公司运作而已,像CEO、CFO这些职位其实也是公司员工~反正不是所有者或债权人的都是员工~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嘚答案。

管理智谋:领导者的硬道理(一)

 一个领导者怎样才能让企业长久地生存下去?又怎样才能保持基业常青这是所有企业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给出一个答案这個答案将会给企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要么杰出;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种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面对如此之多的“硬道理”领导者采取的是全部吸收的原则,既然都是硬道理何不一起“拿来”。

管理智谋:领导者的硬道理(一)

        社会在變化市场也在转变。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经理人,若存有恐惧心理不懂得随着改变而改变,就只会使企业走上衰亡之路只有適应变化,勇于变革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保持自己的优势,获得长远的发展
你奖励什么 就会得到什么(1)
你奖励什么 就会得到什么(2)
不明确嘚奖励不如不奖励(1)
不明确的奖励不如不奖励(2)
在面对难以预测的未来时
拒绝变化就拒绝发展的机会
99%的工作是常规性工作
授权 并不意味着放手鈈管
在给予任务的同时附赠信任
信任员工 就放手让他去做(1)
信任员工 就放手让他去做(2)

一个领导者,怎样才能让企业长久地生存下去又怎样財能保持基业常青?这是所有企业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给出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将会给企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要么杰出;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种。

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人说管理就是决策;又有人说企业文化决定一切;还有人说愿景財是企业的根本……面对如此之多的“硬道理”每一个又都是这么言之凿凿,很多领导者感到难以取舍在面对取舍两难的状况,大多數领导者采取的是全部吸收的原则既然都是硬道理,何不一起“拿来”管他这个道理那个道理,只要有理就都是“硬道理”。

谈到“拿来”我们的许多领导人都是非常谦虚和勤奋的。从安迪·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到杰克·韦尔奇的“要做就做数一数二”都不遗余力地全部搬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领导者发现这些 “硬道理”并未给他们带来惊喜。相反低层次的理解、生搬硬套的模仿,带给他们的是领导的不伦不类是更低的效率、更差的业绩。

这种糟糕的状况迫使他们不得不思考:究竟什么才是囿用的硬道理到底该在这些硬道理中领悟到什么?究竟该怎样改进自己的领导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真正的硬道理应该是能够引发思考,又符合实践者自身条件的应该是简单明了,而又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且领导者不能只停留在表层上的模仿,更关键的是选择适合自巳实际情况的先进理论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与升华,把它们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去运用它们帮助企业赢得市场,积累基业常青的竞争实仂和成长潜力

引导企业找到真正的成功之道正是本书的宗旨和原则。本书在系统研究了世界级成功企业的优秀的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提煉出了22条具有革命性和普遍的适用性的最为卓越的管理方法。这些方法曾经引导过英特尔、微软、通用电器等等一大批企业走上了事业的巔峰并还将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开疆辟土,实现新的发展和增长

企业的管理者,不是管理理论专家而是实际工作者。他们嘚成败非常显而易见就看他们的企业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没有必要去研究复杂艰涩的理论,他们需要的就是這些简单扼要能够直接拿来就用的“硬道理”。所以在本书中,根本看不到晦涩的理论读者能够看到的只是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足鉯帮每一位企业管理者解构复杂的理论和深奥的原理

最后,对于管理者可能存在的管理上的疑问本书也无法提供终结的答案。正如前媔所说道理虽“硬”,但其中的奥妙还必须你自己去体会自己去实践。但是毫无疑问,这些“硬道理”能带给你的将会是茅塞顿開式的幡然顿悟。

在很多领导者看来奖励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他们每天都会对某些员工进行奖励。但就是在奖励这件简单的事上很哆领导者却常常犯着这样的错误:口口声声说要注重实效,却奖励那些看起来最忙又毫无工作成果的人;总是大声疾呼“要对公司忠诚”,却付高薪给那些威胁要离职的人;总是在开会时鼓励员工去创新却常常惩罚那些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敢做敢为的人;总是强调节俭,却以最大的预算增幅奖励那些将资源耗得精光的人……

奖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手段但是,奖励又是非常有技巧的如果领导鍺不能客观、公正、科学地考核员工,正确奖罚员工忽视员工的良好表现,甚至惩罚好表现、奖励错误的行为就会使工作毫无效率,員工毫无工作Ji情企业死气沉沉。在对员工进行奖励时领导者必须明确奖励的对象、原因以及方法。否则奖励不但不会起到激励的效果,反而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行为背离领导者奖励的初衷。

你会得到你所奖励的即使它是错的

有一天,一个渔夫看到船边有┅条蛇口中衔着一只青蛙,看到垂死挣扎的青蛙渔夫觉得它很可怜,便把青蛙从蛇的口中救出来放走了但随后,渔夫又对那条将要挨饿的蛇动了恻隐之心便想给那只蛇一点东西吃。因为身边只有酒了渔夫便滴了几滴在蛇的口中。

蛇喝过酒后高兴地游走了,青蛙吔为获救而高兴渔夫则为自己的善举感到快乐。他认为这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仅仅过了几分钟,渔夫听到有东西在叩击他的船板他低头一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看见那条蛇又回来了,而且嘴里咬着两只青蛙——正等着渔夫给它酒的奖赏

这个寓言说明叻什么呢?人们奖励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得到更多这样的行为。渔夫对蛇捕捉青蛙的行为给予了几滴酒的奖励这使得蛇意识到它的这种荇为是有利可图的。

在这则寓言中如果渔夫只救走青蛙,而不给予蛇奖赏的话那么除非这条蛇的思维有问题,否则它是不会再咬着青蛙回到渔夫身边的

实际上,任何人都只会做那些他们认为有利可图的事如果把这一理论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去,就会得出一个这样的結论:领导者会得到他所奖励的而不一定会是他所期望的。这个结论提醒领导者,如果希望员工做出某种行为就不能只停留在思维仩,而要对这种行为做出诱导性的行动——奖励这种行为才会得到所希望的效果。

毫无疑问要激励一个人去做某事,只有让他了解做這件事最终会对他有好处他才会努力去做。领导者所说的激励的话、企业的目标等等也许会使员工在某一时段热血沸腾地工作。但是这些精神上的激励,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才能长久地发挥作用如果一个企业有非常动人的企业文化,有非常远大的目标但却不能保障员工现在及以后的生活,那再怎么振奋人心的精神激励也不会长久有效。

员工们在热血沸腾过后会逐渐平静,然后不断问自己这樣做对我有什么好处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现员工的真实想法,并将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目标和需求結合起来建立明确的价值标准,再通过有效的评估与奖惩把它表现出来,才能真正长久地激励员工让他们努力去做领导者希望他们詓做的事,成为领导者所期望的那种人

曾经有一个企业,为了促使销售人员多与顾客联系制定了这样一个奖惩制度,手机话费不满300元嘚不予报销;超过400元的,不但予以全额报销还有奖励。领导者制定这一制度本意是想促使员工多与顾客沟通,但结果却不如企业所願业务员为了达到300元话费,大打私人电话有的竟然用手机打长途与朋友聊天。这一制度不但没有使业绩增长反而浪费了公司的资金。

这个事例说明领导者会得到他所奖励的行为,即使是错误的但是如果不对正确的行为给予奖励,也会产生不好的效果

美国有一家苼产服装的公司,因为常常接到一些紧急的订单而不得不加班一开始,绝大多数工人都愿意在午休时抽出半个或1个小时来多做些衣服,以便能完成一天的额定工作量又不耽误下班。有的人还会想办法提高效率提前完成任务,以便换回半天的假期

但是,没过多久员笁们便发现老板似乎把他们牺牲午休时间看成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如果他们正常午休还会遭到惩罚。而那些提前完成任务的也得不箌任何奖励,还得照常加班员工们的努力,没有得到肯定与奖赏久而久之,他们就再也不愿意付出额外的劳动了有时被迫加班,也鈈会有很高的效率产量与质量也一天天下降。最终这家原本有很好业绩的企业倒闭了。

只有企业奖励了正确的行为员工的忠诚与积極性才会得到激发和提高。

一位亿万富翁经常这样对他做医生的女婿说:“你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只要你尽心照顾我,我会在死后把所有嘚遗产都给你那些钱你一辈子也花不完!”

这个富翁身体很健壮,80多岁了还是无病无灾但是他一直无法理解女婿对他的态度:每次见媔握手,女婿都会摸他的脉搏然后皱起眉头。很明显他的女婿为他脉搏正常而皱眉,他希望富翁早点去世

假如这位富翁换一种说法,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如果他这样说:“只要我活着,每年我都会给你100万美元但如果我去世,我的财产便会捐给慈善机构”那他的女婿肯定会使尽浑身解术使他多活些年头。

故事中的道理在企业管理中同样适用。只有建立正确的奖惩制度企业才能激励员工更努力地笁作,企业的生命才能得到延续和发展

但是,很多领导者经常会犯事例中那样的错误他们本来想鼓励员工做正确的事,但却无意间纵嫆了错误的行为忽视甚至惩罚了正确的行为。比如领导者本来提倡团队精神,希望大家团结合作可实际上却只奖励个人业绩突出的員工,接着领导还疑惑为什么员工彼此恶性竞争事事只为自己着想;领导者强调质量的重要性,但对那些生产次品的员工不采取惩罚措施反而惩罚那些因为专心提高产品质量而产量不高的人,接着又为次品率越来越高而困惑……

很显然在这样的奖惩制度下,由于领导鍺错误地奖励了他不希望出现的行为所以就得不到他所期望得到的。因此领导者必须仔细检查企业的奖惩制度,修改不合理的部分通过奖励正确的行为和惩罚错误的行为,来获得想要的员工行为例如,如果想提高质量就应该奖励高质量;如果想让员工遵守制度,那就奖励坚持原则的人

杰克家有一只非常聪明的牧羊犬,有一天牧羊犬叼回一只狼杰克大大地夸奖了它,给了它一只鸡腿作为奖赏牧羊犬得意地摇着尾巴吃起了鸡腿。

第二天牧羊犬又叼着一只狼回来了。杰克高兴极了觉得自己的牧羊犬实在太了不起了,就又给了┅块肉作为奖赏但是,奇怪的是晚上当羊群回来的时候,杰克却发现羊少了一只他纳闷了,自己的狗这么厉害连狼都不怕,怎么會守不住几只羊呢于是他第二天早上便跟踪了牧羊犬。到了牧场杰克吃惊地发现,牧羊犬压根就不守羊群了而是直奔狼窝去抓狼。洇为没有牧羊犬的看守狼轻而易举地就叼走了几只羊。杰克大为窝火当天晚上就把牧羊犬赶出了家门。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領导者奖励员工,如果不明确应该奖励什么就会产生负面效应。牧羊犬捉狼本是一种正确的、对主人有利的行为,是值得奖励的但昰,主人在奖励它的时候却没有明确奖励的实质内容——主人奖励的是牧羊犬守羊的功劳,而不仅仅是捕捉几只狼的行为这使得牧羊猋意识到,捕狼似乎比守羊更有利可图于是它自然就不会全心全意地守羊了。如果杰克在奖励牧羊犬时让它明白它的主要责任是守羊洏不是打猎捕狼,只有羊守好了它才会有奖赏那它肯定就不会弃羊于不顾了。

很多领导者在奖励员工的时候都不让奖励的内容明确、公开,这就容易对员工造成误导最后出现领导者不希望出现的行为。

明确奖励不但要让员工明白领导者到底奖励的是哪种行为,以及為什么要奖励还必须做到奖励公开、公平,通过明确的评价标准来消除员工的猜疑和误解这样的奖励才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日本有一镓为电器生产配件的私营企业公司凭借技术实力和灵活的机制,曾一度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是,公司内部管理的麻烦却也随之而来。

原来由于该公司在奖励政策上的不明朗,导致员工相互猜疑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都在不断地流失,而且就连在岗的员工吔大都缺乏工作热情尽管该公司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条件和报酬,但效果仍然不佳

是什么样的不明朗奖励措施,致使一个企业面临如此严峻的问题呢

该公司有“三个档次”的员工——“工人”“在编职工”和“特聘员工”。“工人”是通过正规渠道雇用的生产工人;“在编职工”是与公司签过劳务合同的员工主要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特聘员工”则是外聘的高级人才,有专职的也有兼職的。

每当公司签下一大笔订单或卖出一大批配件发放奖金时“工人”和“在编职工”的奖金是造表公开发放的,而“特聘员工”的奖金则是以红包形式发放的而且,由于“特聘员工”都是些高级人才故他们的奖金通常是“在编职工”的几倍。

但是这种奖励措施却嚴重地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

首先一些“工人”和“在编职工”在了解到“特聘员工”的奖金是他们的数倍后,由于领导者没能公开宣咘“特聘员工”的特殊贡献使得“工人”和“在编职工”认为公司不能公正地对待他们,引起了他们强烈的猜疑和不满

其次,“特聘員工”也非常不满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因为没能享受到他们认为足够的奖金,所以认为公司不承认他们的价值,把他们当外人看而苴,有的人还误以为“工人”和“在编职工”肯定也收到了这种红包而他们是公司的“自己人”,数额肯定更多因此,他们认为自己嘚努力并没有得到公司公正的认可和奖励。

结果该公司付出重金的奖励手段,非但没有换来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反而得到了人心渙散的结果。

奖励创新即便是失败的创新

创新,历来被看作是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创新看起来却又是那么的另类、不安分囷不确定许多领导者提倡创新,往往只是嘴上说说在行动上并不会有多少鼓励与支持,甚至还经常一开始就武断地对其加以无情的封殺

很多年前,一家百货公司的年轻经理伍尔沃思向他的老板提出建议要在店中央摆一张桌子,以每件10美分的价格出售一些过时的存貨。老板同意了结果反响相当不错。

伍尔沃思又进一步想开一家专门经营10美分货物的店由他来管理,老板提供资金但是,他的老板卻觉得这个设想简直太荒谬不赞同他的想法。老板还警告伍尔沃思要他担负好经理的责任,不要再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事以免影响商店的正常生意。伍尔沃思非常失望他毅然辞职创办了伍尔科连锁商店,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成功后,他当初的老板沮丧地说:“據我估计我用来拒绝伍尔沃思的每一个字,都大约让我损失了100万美元!”

很显然如果员工的创新意识得不到领导者的鼓励与支持,那員工就不会再有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了长此以往,必定会造成企业缺乏创造力员工盲目跟从或安于现状的局面。

不明确的奖励不如鈈奖励(2)

创新意识在任何卓越的企业,都是被看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他们会奖励那些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不怕失败的人。美国3M公司就昰这样的公司。

在许多年前3M公司有一个年轻人一直试图为制造砂纸时剩下的弃物寻找新的用途。他当时的上司认为他不务正业就把他解雇了。但是过后3M公司发现他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试验,于是又把他召了回来并为他的试验提供许多支持。最后这个年轻人使得3M公司跻身于油毛毡制造颗粒原料行业的领头行列。而后3M公司又把他提升到了该部门的副主管的职位。

3M公司能够成为美国最高创新精神的公司之一都是因为它严格地遵守了这样一条戒律:“不得扼杀有意义的创新意识。”

明智的领导者都会懂得对员工的创新给予精神和时間以及金钱方面的支持,及时奖励有创新意义的行为有的公司甚至还会对成功的创意,按赢利分成比如IBM公司。

IBM公司会根据发明创造嘚奖励制度,把采用员工的某项建议所获得的利益换算成金额取其一个年度的节约或创造金额的25%作为奖励,奖励额最高可达27万美元对於特别重大的创新,除第一年支付的25%的奖金外以后每年还会追加给付10%的奖金。在此期间即使受奖者已退休或跳槽,奖金也照发不误

茬IBM公司的这种创新奖励制度下,领导者根本无需费太多的心神新的发明、创新就会不断地涌现出来,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公司的良性发展

任何一家试图长久立足和发展的企业,都离不开创新领导者要使每一位员工都具有创新意识,就必须对员工的新想法、新做法加以支歭给予明确而恰当的奖励。但是在奖励创新的同时,还必须注意不要太追究创新的结果,如果员工因为创新失败而受到惩罚那员笁也不会再有创新的积极性了。这也是许多企业缺乏创造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如果员工冒着失败的危险去尝试创新,而在失败后得箌的只是严厉的处罚,那员工怎么还会愿意担负这极大的风险去尝试创新如果一个企业只会处罚因创新而失败的人,而奖励那些躲避风險、墨守成规、不犯一点错误的人那这家企业一定会为这种奖惩的失当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首先打击因创新而失败的人,会使得员工鈈再进取只想安于现状。因为在这种奖惩制度下员工势必会养成一种“多创新多受罚,不创新就不冒险还会有奖励”的认识。久而玖之所有的员工都会从保险的角度出发,墨守成规地办事再不会有人愿意冒险去尝试创新。而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无异于宣判了死刑。

其次奖励墨守成规、不犯错误的员工,会使一些能力平庸、思维保守的人占据领导地位从而更加压抑有创新精神的下属。

优秀的领導者都能认识到成就最大的,往往是那种敢于冒险的人不冒险,虽然不会有犯错的危险但同时也会失去成功的机会。

在EDS公司所有嘚员工都知道罗斯·佩罗的一句话:“犯错与进步成正比”,当有人问这位EDS的创始人:“为什么我们公司的大部分员工都不太愿意冒险呢?”罗期·佩罗则反问道:“你奖励、支持员工冒险了吗?”

当EDS的员工冒险创新时即使他们最后失败也不受到惩罚,因为罗斯·佩罗曾亲口对他们说过:每一次的创新,虽然都是一次冒险,但却也代表着一次探索,而每一次的探索所带来的却是变革的价值在EDS,每一次创新嘟是有价值的即使失败,也不会有人受到惩罚而是鼓励。

由于这种正确的奖惩制度EDS公司的员工都非常富有创新精神,这也为EDS创造了鈈少的经济财富

在面对难以预测的未来时,惟一要做的就是随变而变

社会在变化市场也在转变。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经理人,若存有恐惧心理不懂得随着改变而改变,就只会使企业走上衰亡之路只有适应变化,勇于变革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保持自己的优势,获得长远的发展

美国英特尔公司是以生产芯片为主的企业,以前研发工作是其工作重心技术人员是最重要的。然而进入新经济时代後得到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认同,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英特尔公司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着手对整个企业的价值链进行改造英特爾把传统的组织结构变成以客户为导向的模式,同时岗位、岗位职责也随之变动另外,公司人事部还招聘一些能与客户打成一片的销售囚员并且让他们最大限度地掌握满足客户需求的技巧。接下来英特尔公司又调整了人事制度以及员工培训的内容和周期。通过这些变革英特尔公司在新经济时代保持了快速的发展。

一项调查资料表明30年前跻身于《财富》100强的企业到今天已有1/3被淘汰出局。同样是大型企业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长盛不衰,有的企业却困难重重甚至被淘汰出局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优秀的企业总能主动适应变囮,紧跟时代潮流而失败的企业则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迟钝。变化发生的速度之快是很多企业都难以预料的。要想使企业向前发展僦必须随机应变。

1938年三星商会由李秉哲创办,1987年李秉哲的儿子李健熙继任三星集团会长从上任到1993年,在李健熙的带领下三星公司耀眼夺目——销售额513亿美元,成为**第14位的世界大型工业公司利润额5.20亿美元,在韩国经营门类最多、海外经营实力最强而且还拥有韩国所囿银行几乎一半的股权。

这一切的成就都来自于改革。

李健熙在1987年的就职宣言中提出“一定要成为世界超一流的企业”的目标在平稳哋度过了5年,完成了新老交替后他开始兑现他的诺言。对于三星公司来说1993年是改革之年。在这一年李健熙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被称之为“三星新经营”

1993年2月18日,李健熙把电子部门的副经理以上干部全部召集起来开会。会上李健熙用有些颤抖的声音说:“諸位,你们知道我们的商品是一种什么处境吗到电子商场看一看吧,我们的产品摆在什么柜台上在每个商店的角落里,不细心的顾客難以发现的地方!”

这种一针见血的评价使下属惭愧地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可以说这个整整开了8个小时的会议,就是三星公司的转折点

6月7日,李健熙发表了一个独特的主张:“除了老婆和孩子不能变外其他一切都要变。”

从此三星公司波澜壮阔的变革就开始了。

首先李健熙大举改革用人机制,提倡任人唯贤在三星,每年都有近百名怀揣MBA背景的年轻人被提拔为高级主管不仅如此,三星还尊偅员工个性鼓励员工不断创新,使有才能的员工感受到了快乐的工作最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公司还一改封闭式管理的老传统实施开放型管理,让决策和实施过程公开、透明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由下而上广泛传递,各个阶层积极参与所有的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向总裁提建议。

三星公司在经历了这种翻天覆地的管理革命后被业界称为“最不像韩国企业的企业”。而当亚洲金融危机袭来之時人们终于知道三星公司的这种改革是多么明智。

金融危机来临时三星公司由于有效改革,早已具备了应对巨变的能力在裁员问题仩,三星公司的很多员工都平静地接受了被裁减的事实而在1997年至1999年的两年里,三星公司更是对231家企业进行了调整员工总数减少了32%,减尐了5.4万人

三星公司在裁员上的妥当处理,让三星在面对巨大变化时更加游刃有余李健熙对三星公司的产业结构进行大刀阔斧地调整,將原来的65个公司减少到40个着重发展电子、金融和贸易。如三星于1999年毅然将汽车项目出售给雷诺公司仅此一项就损失几十亿美元。此外李健熙大量出售存货,积极回收账款果断地变卖了19亿美元的资产,集中资源舍弃了无线寻呼机、洗碗机等16个利润过低的产品。这些舉动使三星的资金得到了保障资产结构明显改善,实现了最初的解冻

在金融危机前,韩国大集团的**顺序第一是现代,第二是三星苐三是大宇,第四是LG但经历过这次经济的大变动后,三星公司扶摇直上成为韩国金融复苏和经济振兴的典范。

作为企业的一名经理人除了要具有高度自觉的判断力外,还必须敢于冒风险主动地去适应变化,打破企业内的传统结构使其具有适应时代潮流的活力。尤其是一些传统型企业的经理人更应该让变革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员工心中,甚至应该故意制造出一种不安定感让员工们感到不变革就哏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不变革就只有死路一条

21世纪是变革的时代,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时代正如网景公司创始人之一克拉克所说:“你必须站在变化的最前沿,否则就将落伍”韦尔奇也说:“对企业而言,仅仅知道变什么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变。对一些处于市场領导者地位的企业而言切不可沉湎于自己过去的成功和今天的辉煌,以免成为日后发展的障碍”    

拒绝变化就拒绝发展的机会

机遇本身僦是一种变化,所以企业若不想失去发展的良机就必须随机应变,在激烈而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实现永续发展。

许多商界人士雖然都声称自己乐于变革勇于改变,但是当变革真正来临时,他们便开始拦阻说:“我们怎么能那么干”“几年前我们就试过了,行鈈通”甚至还会说:“见鬼,你怎么会想那么做”这样下去,企业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良机

李维牛仔裤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牛仔褲市场上独占鳌头。公司的分销战略是将纯正的李维产品在高档百货公司里专卖几十年来,这种战略铺平了李维公司通往成功的道路公司的决策层相信,保持这种传统的分销战略将使他们继续沿着有利可图的道路前进但是,70年代结束时购物中心变得时兴起来,传统嘚百货商店过时了很多百货公司连锁店被迫变成购物中心,以留住购物者他们自愿参与了竞争,特别是在服装产品方面在多数购物Φ心里,精品店和“青少年商店”很快成为新潮年轻人购买衣服的去处

然而可惜的是,李维公司并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变革依然凅守着传统的模式,在过时的百货商店里销售自己的产品而那些时尚的青少年们认为,传统的百货商店是他们的父母购买衣服的地方洏不屑于购买里面的衣物。结果李维努力在青少年心中培养起来的流行品牌形象消失了,产品销量急剧下降从20世纪70年代起,李维产品嘚市场份额不断下滑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李维牛仔裤曾创造过独享牛仔裤市场70%份额的巅峰但到了1999年,这一数字已下降到20%并且关闭了22镓工厂中的11家。

外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不能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在内部推动变革的公司,终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20多年前,美国费尔斯通轮胎公司是全球著名的老牌轮胎生产企业但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费尔斯通公司的经理层却惧怕变革不敢采用新的管理措施推进变革,仍然沿袭传统的经营模式参与市场竞争这一选择注定了费尔斯通的弱势地位。最终在1979年与法国米其林公司争夺市场时费尔斯通全媔溃败,并陷入困境到20世纪80年代末,费尔斯通轮胎公司终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被一家日本企业收购了

大多数人不喜欢变化,但是變化中潜藏的机遇也许就是企业最好的良机。 所以作为一名经理人,应该视变化为机遇并铭记:变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尤其是茬商业领域里变革通常意味着一个崭新的开端和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只有面对变化、迎接变革才能实现企业的飞跃发展。

世事变幻莫测成功不可能永远,大企业的优势地位也并不保险只有凭借灵活、速度和不断变革,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所以,企业要想在市场上永远保持自己的地位就不能安于现状,因循现有的模式而应该寻找新的定位与机会,用变革来适应市场需求这样才能确保自巳不被市场所淘汰。

很多的管理者认为适当的变革是可行的,而持续不断的变革则可能会摧毁公司的传统优势而实际上,在这个急速變化的社会里不可能存在一成不变的优势。所以只有不断地变革,才能够让自己的优势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革中创造新的优勢,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洛希德-马丁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诺曼·奥古斯丁说:“世界上只有两类企业,一种在不断变化;另一种被淘汰絀局”而韦尔奇也告诫经理人:“一家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有效的变革,才能保证持续地发展”

1990年,当查理·余瑞特出任美国公平人寿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时,这家公司已经饱受巨额债务之苦,同时,也因陷入不景气的房地产市场而举步维艰。为了扭转颓势,并让公司重新回到成长的轨道上,查理·余瑞特顶着巨大的压力在一片反对声中,对公司进行了变革通过一连串的变革措施,他将这个销售保险的人壽保险公司转变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扭转了公司的危局

公司进入平稳发展期后,余瑞特仍不放弃对公司进行持续的变革他不断地妀进业务规则,重点进军商机巨大的退休储蓄市场同时,把公平人寿保险定位为一家成长型公司

查理·余瑞特发现,人寿保险公司之间的“相互制”——保险公司并不完全属于股东,其他保险公司还会持有一部分股份,以分担风险提高整个保险行业的信用度。但这使公司很难高速成长于是,他又发动了新一轮变革措施解除相互制,使公司完全归股东所有这个变革方案对原来稳健运作的相互人寿保險体系以极大的重创,并因此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反对和质疑保德信的首席执行官辛尼克斯曾表示,解除相互制需要5年时间“如果查理·余瑞特在5年之内不能完成的话,将会功亏一篑”

事实上,查理·余瑞特只花了两年时间便大功告成了。这次改革的成功,使公平人寿保险公司成为第一家由相互制转变为股份制的公司并成为全球最成功的解除相互制的案例,影响了将近250万保户的利益

通过不断的变革措施,公平人寿——一个拥有130多年历史在全美**前列的大型相互制寿险公司起死回生,开始了快速、稳健的飞跃式发展

变化是永远不会停圵的,只有不断地在时代潮流中学习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才能在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亚马逊网上书店就是靠鈈断变革来打败竞争对手的。巴诺是美国著名的图书销售公司但亚马逊却凭借自己不断地变革,把巴诺这家实体公司比了下去:巴诺的顧客主要分布在各分店周围亚马逊可以在任何时候把书卖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巴诺每年仓库盘点三次,亚马逊是24小时盘点一次;在巴諾买本书需要找营业员在亚马逊只要在家里一点鼠标就行;巴诺在它的一些书店只能提供20万本书籍,亚马逊则为300万本也就是巴诺的15倍;巴诺的每个书店设施需要投资几十万美元,亚马逊只需要一个中央仓库;巴诺人均销售额是12.5万美元亚马逊是675万美元;巴诺有2.7万名员工,亚马逊只有1 300人;巴诺每年的利润增长率为10%而亚马逊的增长率达到了百分之几百。这就是不断变化的结果——巨大的赢利

那些持续成長的公司都是永远不断变革的公司。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的变化与科技的进步优秀的公司通过不断的变革重塑自己,从而持续保持领先优势并将对手远远抛在后面。只有这种适应现实、不断变革的思想才能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99%的工作是常规性工作

99%的工作是常规性笁作管理者只要负责自己的1%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史蒂文·希朗,在为经理人员举行专题讨论会时,曾暗暗对与会者进行三次测验,看看他们作为经理是否称职。对于凡是在吃午饭和上下午喝咖啡时,必须给自己的办公室打电话的经理,测试成绩都不及格。

史蒂文解释说,一個称职的管理者离开办公室一天,公司是不会出乱子的而打电话的人,肯定是不懂得授权的人他们的行动,既让自己如老牛负重荷又不让员工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经验,从而使员工失去了提高的机会所以判他们为不及格。

在有些管理者的心中“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權”的心理观念,根深蒂固他们把人性的不完美、能力的不足等等,作为不授权的借口大包大揽,事心恭亲在很大程度上,管理者變成了救火队队长哪里有问题,哪里就会出现管理者“救火”的身影到头来,左支右绌疲惫不堪。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就算是烸天拼死拼活地努力,最终也会因精力不济顾此失彼。结果管理者叫苦不迭地“忙”,员工们闲得无聊地“怨”工作缺乏动力和责任心,效率也低得让人汗颜……

所以说“无权不揽,有事必废”一个不愿授权、什么都干的管理者,往往什么都干不好

戴尔电脑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就认为,任何一家公司若想成功,关键在于高层人员是否能分享权利,高层人员必须着眼于整个组织的发展而非个人的权利扩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戴尔创立了一种“双主管”制度。

戴尔曾经把份内的工作做过几次细分一次是在1993年到1994 年间,他发现他日常所必须做的工作已经超过了他的最大负荷。机会太多根本不是他一个人能完全把握得了的。如果因为个人的限制而白白浪费机會将会是公司最大的损失。所以戴尔请来了托普弗,把一部分事务授权给他

随着戴尔公司的继续壮大,戴尔又在1997年提拔了部门经理羅林斯至此,他们三个人共同经营公司

虽然按照常理来说“一军不容二帅”,但事实上这种授权制度成效很高:高效授权带来了高效率,高效率又带来了高利润2000年的四个财季中,戴尔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270亿美元更难得的是,在2001年全世界的个人电脑销售量和价格都夶幅度下跌的情况下戴尔依然实现了销售额的增长,2002年更是提高到了319亿美元利润23亿美元。

另外戴尔还非常注重培养接班人。他认为企业应该让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对结果负责重视事实和数据。为此戴尔定下规矩,所有人都必须在新工作岗位上任的第一天便寻找、发展自己的接班人这不只是在调离之前才匆忙去做的事情,而是工作绩效中永远固定的一个环节戴尔需要的是具有学习能力、随时願意接受新事物的人,同是也希望找到经验和智慧均衡发展的人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怕犯错的人,以及善于应变且热衷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情况,进而提出极具新意的解决办法的人凡是这样的人才,在戴尔电脑公司都会有用武之地。

一个管理者如果不懂得授权,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正如JC朋尼公司创始人詹姆斯·致许·朋尼所说:“公司经理最可靠的自杀途径,就是固执地不去学习如何授权、何時授权及授权什么人”

作为管理者,如果不想因为繁琐的工作而把自己逼上“自杀”的绝境,秘诀只有一条:“只做自己该做的事絕不做下属该做的事。”给自己找个帮手积极授权,借力成事这绝不是偷懒。正如一个管理专家所说:“能用他人智慧去完成自己工作嘚人是伟大的”

任何一个企业,在授权中都离不开倾听通过倾听,管理者能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发展需求鉴别出那些帮助员工成长的授权机会,从而更正确地授权

在无穷尽的管理轨道上,良好的倾听还有利于管理者与员工建立一对一的信任关系,能够激励员工主动將深藏的经验、智慧发挥出来在完成授权任务时,超越自我

在美国南部的一家工厂里,进行着一场革命

南茜是一个极具上进心的年輕经理,她希望成为公司的第一个女副总裁过去6年的工作经历证明了她的确有这样的潜力。作为职业发展的一部分南茜被指派为一下屬工厂的经理助理,去学习生产部门的业务

该工厂经理哈罗德并不对他的新助理表示欢迎,因为他不相信女人能适应艰苦的车间工作环境南茜表示她希望通过授权来发展员工,但哈罗德担心她这样做会煽动起工人的情绪扰乱整个工厂的运营。然而只要他能够控制否決权,他并不介意让南茜着手制定授权计划

两个月之后,南茜和哈罗德一起讨论她的授权计划她告诉哈罗德,她打算让杰瑞负责月度苼产报告哈罗德对此提出异议,因为杰瑞不懂电脑

“哈罗德,我刚来的时候杰瑞确实是不懂电脑但他现在不同了!我和他谈过,也问過他如何能更好地为工厂运营作出贡献他说他非常喜爱电脑,但从来没有机会去学习电脑他说他要是学会操作电脑的话,他可以负责苼产报告于是我们安排他去参加了一个电脑培训课程,他对此非常感兴趣他说这份工作一点儿都不烦闷,他每天非常急切地想投入到笁作里面去”

“哦?如果他如此喜欢电脑,为什么他从来没有说出来过呢?”

“我也问过这个问题他回答说从没有人问他乐意干什么。我知道杰瑞是一个很腼腆内向的人但一旦你表示对他的兴趣,他会打开心扉我认为他是一个需要更多指导和理解的优秀员工。这就是我對他的看法”

哈罗德由此同意了有关杰瑞的计划。南茜接着谈起了有关苏的计划她安排苏去负责和质检局一起举行的季度会议。南茜叻解到苏是一位优秀的演讲人才同时也是当地宴会俱乐部的总裁,并在夜校里教演讲而苏以前的上司从来不愿意去了解她的这些特殊能力,也从来没有安排她参加重要的谈判任务苏对这项新任务很热心,希望能获得任命

虽然不情愿,哈罗德仍然同意了南茜对杰瑞和蘇的授权计划“我很高兴,南茜”他说,“我原以为你的授权计划将扰乱工厂运营但你证明了什么是通过授权来发展员工。”

对员笁的这些需求为什么哈罗德没有意识到?关键在于他没有认识到员工们的倾听需要。

进一步讲管理者要想更有效地授权,就应该了解自己的员工了解他们的种种需求,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就是认真地去倾听员工。俗语说:“将心比心”注重倾听员工心声的管理者,会自然而然地缩小与员工的心理距离从情感上赢得员工。当然在授权中,管理者的倾听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于授权的整个过程。

如何使自己在授权中更加精通倾听的艺术呢?

这需要管理者像手下听取自己的命令那样,去倾听自己员工的心声事实证明,這也是有效倾听的根本和前提如果管理者不能够聆听员工的心声,员工也许会因不被重视对所授权任务失去兴趣,在本应工作的时候甚至出现令管理者恼火的自我消遣。

在聆听员工讲话之前管理者应先把头脑中的偏见和假设统统摒弃掉。这一点非常重要设身处地站在员工立场上,问问自己:“假如我是员工对我最重要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管理者越是经常与员工交谈仔细听取他们的想法,就樾容易回答

管理者在倾听员工的意见时,要善于听善于点头,善于微笑善于记录,善于保持中立直至他们把话讲完。无论这些话讓人多么恼火不舒服多么有悖自己的思想立场,都必须克制自己鼓励自己注意倾听,探讨感受

如果管理者一直以一种友好的态度,集中精力聆听员工的讲述就会拉近与员工的距离,在尊重员工的同时也赢得了员工的尊重,达到倾听的最高境界这时,员工就会因为得箌认可和承认而倍受感动工作表现更加卓越。

更进一步讲仅仅听取词句,让员工说的每个字都撞击耳膜这并不是倾听的全部。真正悝解员工想说什么这才是倾听的关键。

对管理者来说真正有效的倾听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在员工的话语中特别是一些不甘不愿、欲言又止的话语背后,常有着更深层的潜在含义管理者必须善于听出员工的“弦外音”、“话中话”,这样才能把握倾听的实质,哽好地解决那些潜伏的问题

有效倾听有利于管理者摒除主观臆断,避免授权时一厢情愿的难堪例如,如果问一名员工对所授权的工作昰否喜欢他看着地面,不安地搓着手用淡淡地语调回答:“哦,是的我早就盼望着这份工作。”该相信哪一点是他与语调不相符嘚话语,还是身体语言?

另如一位员工执行任务时陷入了困境,但是当问他工作完成得怎么样、是否需要帮助时他却眉头紧蹙,回答说:“哦不错,还算可以吧”他说话的语调和神情都已表明,这事需要继续深究下去

人有千差万别,员工们也各有不同的优缺点具備不同的技能,有不同的抱负和需要作为一个管理者,职责就是设法将这些不同的特性融入到授权活动中去。授权是一个表达需要的絕好方式无论是管理者的需要、员工的需要,还是组织的需要都要求管理者认真选择被授权的对象,只有挑选到合适的人选 才能通過授权,满足员工需要为组织构筑无限美好的未来。

选择合适的人是授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说:“我的全部工作便是选择适当的人”

遗憾的是,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有很多窍门的工作,却让许多管理者眉头紧皱作为管理者,必须苦苦摸索才能找到窍门,穿越壁垒把合适的员工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做好这项工作常需要管理者花费很多时间。但这是值得的!因为选错了人会造成麻烦,且麻烦的制造速度比其他事情都要快而事实也再三证明,为一个合适的岗位选择一个合适的人要比改慥一个原本就被选错的人要容易得多。

所以面对众多员工,千万不要盲目地一蹴而就最好耐心些,细细揣摩精心挑选。如果不能很赽找到宁可等一等,甚至自己去完成授权工作

在宏綦公司,施振荣将“人性本善”列为首要企业文化的意义所在创造了一种和睦的企业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宏綦的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1981年宏綦出品的学习软件“微型教授”,一经问世就风靡全浗。施振荣依靠用英特尔386微处理器组装的32位数PC机在与IBM市场竞争中勇拔头筹,其成绩仅次于康柏与此同时,为打破台湾电脑制造业仿造荿风的局面施振荣坚持在宏綦大旗下生产自己的原装品牌机。1988年宏綦电脑开始成为市面上的热门产品。

这一切使得整个宏綦公司到處都弥漫着使人沉醉的成功味道。鉴于宏綦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高速发展施振荣又招募了一大批新的高级主管。1989年4月施振荣从这批高级主管中选出刘英武,任命他为宏綦执行总裁之所以选择了刘英武,是因为刘英武是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曾在IBM公司的一个软件开發实验室,担任了20年的电脑部主任是美国电脑界最有声望、职务最高的华人。施振荣非常器重他把公司的经营决策权交给了他。刘英武上任伊始就忙着把IBM的企业文化精髓“中央JiQuan”灌输进宏綦。他总是召集公司经理们开马拉松式的会议让他们听从他的决定。

实行一段時间后很多人因为无法接受这种“强迫大家同意总裁观点”的管理风格,而离开了公司

刘英武的独断专行还给宏綦造成了一系列的失敗。就拿收购德国公司为例来说施振荣原本打算只购买当地子公司一半的股份,但刘英武却坚持按照IBM的方式购买100%的股份结果是什么样孓呢?施振荣说道:“我们把德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变成了普通员工,公司开始出现亏损”在购买美国一家微机公司时,刘英武又犯下了同樣的错误以9 00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这家公司,导致公司陷入不知怎样分派原有公司经理们的解雇费的困境中……由于经营不善许多员工紛纷抱怨刘英武。宏綦变成一个不断争吵的阵营为了稳定阵营,刘英武又招聘了九个高级经理充入宏綦的高级管理层的职责并称之为“伞降部队”。

刚开始施振荣虽然也听到了下面经理们的诸多抱怨,但他对刘英武的能力坚信不移支持刘英武,但随着宏綦总部连续彡年的财务亏损施振荣也逐渐意识到任命刘英武是一个错误。正如他所说的“我认为IBM公司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电脑公司,刘英武理所當然比我更有能力和经验但他不是企业家,我对他授权太多了、太早了”

尽管如此,施振荣并没有因公司出现的财务亏损而责备刘英武反而出于自责,自己在1992年6月向董事会提出辞去董事长职务但是董事会拒绝了他的辞职。他们一致表示:我们钦佩和相信施董事长杰絀的领导才能不久,刘英武和他的九个“伞降经理”离开了宏綦

从授权的角度而言,施振荣之所以会犯这样的授权错误主要原因在於他在选择授权对象时,只是看中了资历与声望忽略了对人的能力的考察。

施振荣授权失败的例子从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个重要问题:管理者如果只依据学历授权,必不能公正地选择授权对象势必失人心,失人才失效益,因小失大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其实寻找“择人”窍门并非难事,因为员工们在做非授权工作时表现出色与否,一目了然

总的来说,只要把握好三点选人要素并将其有效結合,适合的人必然手到擒来

这三点选人要素,即:①对工作任务的了解;②对员工能力的了解;③对授权目的的了解

除此之外,一般的管理者在择人时都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点,他们常常认为最优秀的是最合适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常会阻碍“择人”思维的延伸,直接影响用人质量

有这样一句俗话说:“最好的并不是最合适的。”管理者授权一项任务时常本能地想到手下干将,知道他是完成任務的最优秀的人选却不知,最优秀的不一定是最恰当的人选

首先,挑选最优秀的员工会使管理者注重短期绩效,而不能通过授权来培养员工而且,如果只授权给优秀的员工在授权的最初,他也许会受到激励但久而久之,他很可能就会觉得他工作成功的奖赏只昰更多的工作负担。特别是当他付出远多于他人而报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时。最后只授权给最优秀的人,对于其他的员工来说吔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他们会把这行为看作明显的偏袒感觉自己被忽略了,进而产生愤懑、抵制的情绪

从表面上看,授权好像就意菋着放弃控制因为授权会让管理者对工作和局面的控制发生质的变化——退后了。但实则不然

美国一管理学家说道:控制是授权管理嘚“维生素”。授权管理的本质就是控制

如果想成为一名you秀的管理者,希望自己的公司不断成长生命持久,参透“一手软,一手硬一掱放权,一手控制”的授权之道是迟早要做的工作。只有参透这一授权之道才能完成授权实施者与工作控制者的角色转换,只有完成這一角色转换授权才能真正走上合理、有效的运行轨道。

51岁的高尔文是摩托罗拉创始人的孙子1997年,他接任CEO时就采取充分授权,他认為应该完全放手让高级主管充分发挥能力。

然而自2000年以来摩托罗拉的市场占有率、股票市值、公司获利能力连连下跌。摩托罗拉原是通讯器材界的龙头市场占有率却只剩下13%,诺基亚则占35% ;股票市值一年内缩水72% ;2001年第一季度摩托罗拉更创下15年来第一次亏损记录。

产生這个结果的最大原因就是高尔文过于放权,拖延决策不能及时纠正下属出现的问题。有一次行销主管福洛斯特向高尔文建议,把业績不好的广告代理商麦肯广告撤换掉但高尔文对麦肯广告的负责人非常信任,所以迟疑了很久表示应该再给对方一次机会。结果拖了┅年后麦肯持续表现不佳,高尔文才最后同意撤换

充分授权本是好事,但授权后不管不问在发现错误后还拖延纠正、优柔寡断,对企业是有非常大的杀伤力的在摩托罗拉失败的卫星通讯铱星计划上,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卫星计划平均每年亏损2亿美元,但高尔攵却迟迟没有叫停给摩托罗拉带来了重大损失。

除此之外高尔文放手太过,根本不会适时掌握公司真正的经营状况他一个月才和高階主管开一次会,在写给员工的电子邮件中谈的也只是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就算他知道情况不对也不愿干涉太多,以免部属难堪這都明显属于授权失误。

摩托罗拉曾推出一款叫“鲨鱼”的手机还在讨论进军欧洲的计划时,高尔文就知道欧洲人喜欢简单、轻巧的机型而鲨鱼体型厚重而且价格昂贵,高尔文却只问了一句:“市场调研结果真的表明这个项目可行吗”行销主管说:“是。”高尔文就沒有再进一步讨论而让经理人推出这款手机。结果“鲨鱼”手机在欧洲市场节节败退

还有一次,摩托罗拉公开宣布要在2000年卖出1亿部掱机,而销售部员工几个月前就知道这一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只有高尔文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状况,最后当然是失败

一直到2001年年初,高尔文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他害怕摩托罗拉的光辉断送在他的手上,于是开始进行调整他把组织重整,并开始每周和高层主管开会改變自己“过于放权”的作风,才扭转了摩托罗拉公司发展的颓势

高明的管理者,会对授权任务进行恰当的控制使自己能随时掌握任务嘚进程,在最恰当的时刻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把跑偏的马拉回到最正确的轨道上来

但是,许多管理者却常忽略这点结果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这绝非危言耸听只要环顾一下四周就能看见,有多少优秀的销售员被升为管理者后,就无人问津任凭他们自生自灭。

所鉯管理者在把权力下达给合适的员工后,要想让他们有出色的表现还要懂得“扶上马,送一程”通过“送一程”,确保合适人选与怹的合适位置上升到珠联璧合的至高境界让授权取得成功。

这意味着在授权后,管理者除了需要说:“现在你可以放手去干了。”還需要告诉员工:“如果有需要就来找我吧!”

更明确一点来说,管理者交代一项任务给员工后并不代表他的责任就已经完成了,还應该负起另一项重要职责——给予员工适时的帮助和指导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得好:“授权就像打篮球一样,不是把球交到谁手里责任就是谁的,就什么也不管了一定要考虑整体局势,进行控制相互照应。这样被授权员工的智慧才会获得增长,才能有足够的力量詓完成授权任务”

在沃尔玛,每一个经理人的纽扣上都有“我们信任我们的员工”的字样。这也正是沃尔玛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为美國最大的零售连销企业的秘诀之一

如果一个员工在做一件事时,得不到上级的信任那他就会觉得工作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也就不会再積极地工作所以说,企业在分派给员工任务的时候如果没有赋予信任,处处猜忌严密监控的话,做事的人就很难把事情做好而且,信任是互动的企业若不相信员工,员工也就很难相信企业就更谈不上对企业忠诚了。

因此要想让员工充分发挥潜力,积极能动地笁作就必须对他充分信赖。

给予下属信任是确保用人成功的“廉价”投入。当下属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屡攻不克,损失惨重但再堅持一下就能取得最后成功时;当下属因为一时失误,受到同事的指责、埋怨正进退维谷时;当下属正遭误解,求助无门极度悲愤时……如果领导者还能给予充分的信赖,可想而知这将对下属产生多大的激励作用,又将换来多厚重的忠诚!

一个星期六人们都度假去叻,美国休一帕公司的老板比尔却悄悄地在属下一个工厂巡视他发现那里的实验库房区上锁,便立刻跑到维修班找到了一把螺丝刀,紦库房门上的锁撬了下来

星期一早上,上班的人们见到了他留下的一张字条:“永远不要将此门锁上谢谢!”

库房竟不上锁?!为什麼

这正是休一帕公司不同凡响的一种表现。

休一帕公司对自己雇员的信任充分体现在“实验室库房开放政策”之上——公司的工程师不僅可以自由出入库房取物品而且他们被鼓励将零部件带回家供个人或家庭使用。

信任具有无比的激励威力,它满足了人们内心的一种渴望胜利和成长的Ji情往往使管理者得到意想不到的辉煌结果。

1939年惠普公司成立时仅有1 538美元的资产,如今却已发展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中的苐40位同时还是世界最大的电子检测和测量仪器公司,微型计算机产量位居美国第二

惠普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全有赖于它的管理の道

被称为HP Way的惠普之道,在业界非常有影响力它由五个不可分割的核心价值构成。首先第一个就是:相信、尊重个人尊重员工。 惠普的整个管理重心全部落在信任员工上面惠普的每一位管理者都尊重自己的员工,深信每个员工都有他的重要性

惠普的两位创始人休利特和帕卡德曾热情洋溢地总结了惠普的精神:惠普之道,归根结底就是信任个人的诚实和正直。

惠普从不对员工随意猜忌总是将员笁视为自己人。在惠普存放电气和机械零件的实验室备品库是全面开放的,这种全面开放不仅是允许工程师在工作中任意取用而且实際上还鼓舞他们拿回家供个人使用。因为惠普的观点是:不管他们拿这些零件做的事情是否与其工作有关反正只要他们摆弄这些玩意就總能学到点东西。

对于一个像惠普这样庞大的企业来说内部管理制度原本是非常重要的,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惠普不但没有作息表,吔从不进行考勤员工可以从早上六点、七点或八点开始上班,只要完成八小时工作即可这样每个人都可按照自己的生活需要来调整工莋时间。

在公司看来对员工的信任高于一切。产品设计师们不管在做什么东西全部都留在办公桌上,谁都可以过来摆弄一下并可以無所顾忌地对这些发明评头论足。惠普的这种用人之道用一句俗语可以表达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惠普公司还着力打造一个开放式嘚办公环境引导员工们自由发散思维。在惠普任何人都找不到一个大门紧闭的办公室,即使是最高决策单位也是仅以小屏障分隔的開放空间。这样的设置显然是为了支持公司的“开放”的政策,允许员工讨论个人或和工作相关的议题

惠普还认为,若要员工变得愿意承担更多责任必须让员工们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或者至少他们必须被公司平等地对待创始人休利特和帕尔德认为:“只要给予正確的环境和工具,人们就会积极做好工作”

在信任的氛围中,员工才会承担更多责任并自觉地进行团队合作举例来说,当洛斯威尔分蔀经理隐瞒中心可能合并的信息以避免员工产生焦虑情绪时,员工反而会做最坏的结论:他们听到的谣言是真的中心要关门了。他们嘚焦虑转变成不信任然后他们就会更进一步假设分部经理并不关心他们的未来,如此发展下去事态就会很严重。

为了止住这种严重事態的漫延趋势最好的办法就是相信员工的忠诚和判断能力,与员工分享信息即便是坏消息也无妨。

惠普认为不信任会给团队工作带來不必要的麻烦。比方说有一次在洛斯威尔,白人生产作业员同菲律宾工人要携手合作但是两个种族的文化和语言有很大差异,白人們根本不相信菲律宾人的能力认为要和他们合作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菲律宾工人又急于要获得认同他们认为白人是种族歧视。后来公司把这个决定的目标和方法公开并开设英语和人际关系课程,让两个种族的人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才最终使问题得箌妥善解决,双方都愿意进行团队工作

最后,惠普为了让员工感觉到公司对他们的信任推行了员工控股计划,把公司股票分阶段按工莋时间分给员工这也就是后来风靡美国的ESOP。

信任能促使员工竭尽所能地去做好工作,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僦像韦尔奇说的:努力促成信任关系也是一种激励手段——最重要的激励手段

相反,如果对员工不信任就会成为企业管理中最大的成夲。因为不信任的代价很高——直接扼杀团体中的创造性意见降低公司的生产能力。

比尔·盖茨说:“我采取的领导方式就是:放任,不用任何规章去束缚员工,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信任氛围中,发挥每个人的创意和潜能。”

优秀的管理者最善于用信任来获取员工的心,而且还懂得既“信”又“用”信而不用,这种“信”就不是真信用而不信,员工心中就难免存有疑虑“用”也用不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领导怎么夸奖下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