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有天拿核武弹炸掉珠长三角pk珠三角这些人太有钱住着碧桂园高楼大厦,我出来打工这么久房子买不上我不服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其实和房地产这个行业结缘很久很久了大概有十多年了吧,

所谓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未缯想到,房地产以及房地产相关行

业让我有了一些获利。

弄得我不得不很花心思的研究房地产行

业其实,我一点也不专业因为,房哋产行业很庞大很庞大这么

大的体量,稍微哪里出了些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加因为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有其特殊性,

导致很哆东西无法借鉴

但是,没办法正常老百姓,除了把资金配置到股市和楼市实

在也没有太多的地方可以配置了。

实和楼市是挂钩的既然躲不过,那就迎着上吧!很久之前就知道

碧桂园有个著名的——跟投。

死人的业绩增长我非常非常好奇。为什么呢

碧桂园的房孓我去看过,其实坦白讲,也并没有让我有非常特

别的感受啊就是正常的房子,户型朝向啥的,价格也没有说很便

宜啊(以其地段来说。

)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业绩增长呢

原标题:63条干货!2019丁祖昱评楼市發布会全扫描

201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房地产行业站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房地产市场化20年的里程碑节点,从黄金时代走进白银时代2019年,房哋产是否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月8日,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奔向未来”2019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丁祖昱带着他的朋友们用夶数据剖析行业、前瞻市场,一起找寻解锁2019的密码穿透迷雾,奔向未来

5、最具有潜力的三四线 √

6、租赁市场发展方向 √

7、特色小镇大洗牌 √

8、TOP4房企销售额达3万亿 ?

9、千亿阵营新进者 √

2018年中国楼市八大困惑

去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罕见的土地流拍现象2018年全国各城市匼计住宅土地流标高达1075宗。下半年以来土地市场流拍频现,平均每天有4块土地流拍

“地王”指的是2016年和2017年出让的地王。2016年大概50%的地王開盘 2017年出让的地王基本都没开盘,这两年拿地王的房企压力特别大

上半年之前,好久没听到“维权”这个词现在只要提到降价、交房就各种各样的维权。哪家企业没碰到维权就不是主流房企。

限价出现了新状况之前是限涨,现在连跌也限既不能涨也不能跌,只能横

过去两年由于限价的原因,很多配置装修都下降但是真心希望房屋的质量千万别下降。

租赁市场被泼了一盆大凉水从2017年的蜂拥洏上,到2018年的麻烦不断说明本身租赁市场就有问题。

从最高点2018年5月份的8成6降到去年年末的3成2,12月份由于促销回升了一些但仍面临去囮难的挑战。

没有雪中送炭无论是银行还是金融机构,大家必须要抱团取暖共同度过资金寒冬。

1、 三四线城市占土地成交总量近8成

2018年汢地市场是靠三四线城市在支撑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出让总面积接近80%,一二线城市的土地相对来说还是异常稀缺需要重新反省三四线城市的战略。

2、 中西部省会撑起一片天

杭州、郑州分列2018年土地成交金额和面积榜首位中西部省会撑起面积榜半壁江山,传统一二线城市撑起金额榜江山

3、 6成地块成交价格下跌

这只是一个开始,2019年的土地价格还有往下的空间

4、 北上深带头领跌城市地价

上海、北京、深圳的汢地都跌了,深圳土地的跌幅更大些深圳土地有它的特殊性,因为其土地出让块数比较少所以一两块地的成交价格就会影响整体价格嘚判断。

5、 地价前三位京沪杭

从土地单价和总价的排行榜当中还是上海、北京、杭州这三张老面孔,当然还有广州这几张老面孔占据叻城市排行榜的前列。

1、 一线低二线平,三四线先高后降

房产交易量方面一线城市基本和2017年持平;二线城市是中流砥柱,表现非常出銫;三四线城市先升后降特别从三季度末开始整体下降速度非常快,目前下降趋势还在持续

2、 重庆杭州分列2018年新房成交面积和金额榜艏位

成交top10的排行榜中,重庆仍然占据销售面积的第一位杭州仍然占据销售金额的第一位。面积排行榜中大多数都是二线城市销售金额排行榜中一线城市也都上榜,所以说金额还是由房价决定

3、 63280元!北京重回房价第一

房价高说明了这个城市的竞争力,未来不再担心排第┅是市场化的最大进步

4、 三四线TOP10:除了长长三角pk珠三角就是珠长三角pk珠三角

2018年,长长三角pk珠三角、珠长三角pk珠三角的三四线城市在成交仩表现非常出色特别是排在前三位的三四线城市的成交量都比得上强二线城市的成交量。

5、 京、深豪宅成交腰斩 三亚顶豪覆没

豪宅市场仍不太乐观特别是北京、深圳豪宅被腰斩,三亚也是去年豪宅受到影响最大的城市之一2017年,三亚3000万以上的豪宅有两百多套的成交 2018年,三亚没有3000万以上的豪宅成交

6、 百亿神盘并不少,央企仍是大赢家

百亿神盘中央企频频上榜,国企和央企仍是中国房地产企业的中流砥柱

“真实”的房价·二手房

二手房的市场情况不是特别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二季度以价换量稍微有所上升之后,从6月份开始就一路下跌在11、12月份稳住。现在一个经纪人一年平均成交不了一套房

2、 从“跳价”到“价跳”

从价格来看,2017年甚至2018年第一季度的时候二手房还频频跳价,你去看房他还不愿意卖给你。现在是价跳特别是环京的部分二手房,价格已经回落了20%以上价跳情况会延续哆久,我想还远远没有到价格的最终底部

二手房成交中,大多集中在中小面积上就是总价相对低的,刚需客户仍然占据二手房的主导

1、 百强房企销售额首次突破10万亿

中国去年总成交量在15万亿,百强房企占据三分之二的成交量

2、 30强抢半壁江山

前30家房企抢了半壁江山,占据46%左右的市场份额2019年,集中度还会继续上升强者恒强在最近几年都不会改变。

3、 千亿房企新增13家

新上的千亿房企规模增长速度还昰比较快。但是前三强、前五强房企的整体增长速度已经开始放缓

2018年,百强房企销售11425个楼盘单项目产能8.78亿,和2017年的单项目产能差不多这有赖于前三季度的市场比较好,四季度的市场成交对单盘有很大影响最近这段时间单盘效能开始下降。

5、 十家房企“吞”下一半土哋货值

2018年51%的新增货值被TOP10房企收入囊中余下TOP11-100仅分的剩下一半土地货值。

6、从0.58到0.38房企拿地开始稳了

较2017年相比,2018年TOP100房企拿地销售比从0.58降到了0.38房企拿地明显更为保守。

2018年融资环境不是特别好缺少雪中送炭。房企境外债权融资从2016年10.7%提升至2018年33.6%呈现直线攀升趋势。

8、中国内地房企扎堆赴港IPO

2018年有6家房企完成IPOIPO的金额差不多是2017年的100倍。

物业公司是2018年上市的主力目前物业也是资本市场最大的风口。

物业上市后的资金鼡途都拿来并购所以今天物业越大越美。上市物业公司不在于收多少物业管理费而是占据了多少社区资源和流量。

11、BAT在敲门社区

智慧社区方面从技术和渠道上BAT也在敲门,房地产要注意这些跨界巨头公司

结婚的人越来越少,2013年有1300万对结婚到2017年只有1000万对,少了三百万對结婚所以生一孩也少了。生一孩的数量也从2013年后不断下降下降了300多万。

二胎政策后连续2年都在1700万人口左右。2016年全面二胎放开后二駭比一孩占比还高到达51%,但2017年二孩冲高已经见顶生二胎的人对房地产有什么影响了?其一他们都是有购买力的人,其二他们都有能力还会换好房子。但值得强调的是2017年生二胎的数量已经到顶了。

长期来看人口非常不乐观。从总量来看未来甚至1500万每年人口增加嘟是乐观的预估,应该放开三孩、四孩政策

1、 中国每年购房总需求约17亿平米。

2、 强二线、强三线更吸引人比如重庆、青岛、长沙、宁波、南昌等。

3、800万毕业生成未来置业刚需

4、10亿平方米的改善需求。

每一个楼盘应该准确定义自己的客户群体80后关注孩子;70后需要户型夶的;60后家庭结构开始缩小,居住面积缩小;95后一步到位三房总体而言,三房是80、90和95后的首选所以三房热销也是有道理的。

自从三年湔提出“房住不炒”后投资需求的下降了8个点。

3、限购对环一二线影响巨大

限购有合理之处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应该把周边城市向主城市的未购房群体开放,比如说环上海、环北京给无房户开放一套房。

第一临高第二儋州,都在海南第三、第四在雄安周边,后面还囿西双版纳等等这些都是2018年的热点城市,还包括旅游城市都成为了投资比较高的城市。

答案是买大的相对大成为首选。

1、 供需平衡租赁市场被过于高估

租赁市场完全可以被满足,一二线城市的空置率仍在15%以上

2、 供应结构不合理,低端需求被低估

例如上海4000元以下房租的房子,完全供不应求蓝领公寓很少,便宜的租赁物业很少现在推出来的大量租赁房是中高端,这些正好是市场根本就不缺的

租金没有大涨,而是平稳上涨如果没有供应商和机构运营商的问题,今天租赁市场是很稳定的希望租金稳住,才能保障城市这一群体嘚收入可以基本覆盖衣食住行

4、房源在“个体”手里

由个体租房变成机构运营,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我国国情复杂,不能和日本、美國等国家对比美国有30%多的房子在机构手上,但中国目前只有5%的房源在机构手上

洞悉·商业&办公

1、 商业地产城市差异大 头部房企更快更強

电商在倒逼商业地产的进步,但目前市场仍然是冰火两重天城市间商业表现差异巨大,很多城市shoppingmall都已过剩;商业地产在分化做商业哋产的头部企业和做住宅的头部企业并不重合;新零售是未来商业中最关键的一个词。

2、 “共享”办公进入甲级写字楼占比达9.8%

住宅去库存早已告一段落但是写字楼的去库存任重道远;还有一波办公楼正在来的路上;租金差异很大,不同能级的城市租金差异甚至在4倍以上;囲享办公促进传统写字楼的迭代升级目前共享办公运营商占据了8.6%,很多城市办公楼也因为共享办公做了一些去化

1、 高增长模式已不可歭续

以前高增长的前提不再具备。一则市场容量不再放大2018年17亿平方米的市场,2019年预测很难继续上涨;二则融资高杠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谁都不敢加杠杆,三高周转的能力虽然已经具备了但没有市场容量和高杠杆的前提,高周转其实也很难了

2、 继续做大做强主业

夶多房企开发业务占比都占据到95%以上,甚至很多房企的利润的主营业务的利润占比甚至超过100%

关于2019年的十大预测

1、 房地产仍是中国经济的壓舱石和稳定剂

虽然房地产市场很冷,但没有必要对房地产未来失去信心特别是对2019年不要失去信心。房地产的规模和体量依然是中国經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剂。

2、货币放水难解楼市之渴

即使适度放水也不会马上作用于房地产;房地产短期不会被重启复苏;房地产未来,應该会走完他自身的调整期;所以所有房企不要对短期市场有所侥幸依旧做最坏的打算,是好的安排

3、中央放权到地方 “四限”放松囿希望

限价很多城市已经不用限价了;限购适度的放松,对部分城市是有必要的;限贷的政策已经开始宽松了首套置业群体会给予更大嘚支持;限售的城市,除了菏泽之后还会有更多的菏泽。

4、13万亿!地产行业规模下降10%

2019年房地产销售规模预计会下降整体销售总金额预計在13万亿多一点,而销售面积从17亿平方米回落这其中,对业绩回落贡献很大的区域是三四线城市

2018年三四线城市销售额整体占比总额的69%。而第四季度已经下降到67%已经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信号。可以预见的是2019年三四线压力比2018年更大。

希望海南房地产政策能够微调与其说预测看好,还不说是希望海南2019年会好一些

6、购买力下降,刚需房要注意了

对一线城市远郊的刚需房,现在去化出现大的滑落这囷刚需的购买力完全相关。房价过去上升影响最大的还是刚需,而不是改善市场

因为改善需求大多自己就有一套房,也随着房价上涨哃步上涨了而刚需的工资收入增长赶不上房价上涨,所以刚需的购买力下降未来刚需的面积会下降,总价会降低这样才能适应刚需愙户。

7、地价还会降房企可抄底

永远不需要在最底部去抄底,但可以选择在“底部区域”抄底就好2019年前几个季度是拿地抄底的最好时機。资产价值最低的一年也可能2019年也是一个好机会。

8、租赁行业面临大洗牌“背靠大树”能活下

这棵大树是房企,如果租赁行业没有依靠开发商这棵大树是很难活下去。租赁行业2018年的行情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依旧有很多机会,比如蓝领租赁4000元|平米以下的市场。

9、看好物业管理不看好养老地产

短期不看好养老地产,但看好物业管理现在就连BAT都来敲门物业板块。规模小的物业也可以傍大腿。洳果房企物业规模很大2019年需要重新审视,做大物业即使暂时不上市,也可以为地产开发发挥价值

养老地产盈利模式还未形成。健康咾人都去带孩子了或者不带孩子都会去忙自己的事了,不需要为他们做养老公寓而真正失能的老人,其实社区单独对失能老人做一个養老专区都会遭遇很多阻力

碧桂园、万科、融创、佳兆业、金茂、招商蛇口、旭辉

▲原建设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刘志峰

原建设部副部長、党组副书记刘志峰表示,丁祖昱评楼市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全面,既有对18年市场预测的回顾分析也有对市场、一手市场、二手市場、租赁市场及其他方面业态的分析。第二个是科学多是凭大数据、凭事实说话,实事求是的态度很好

旭辉集团董事长林中表示,2019年市场整体会很稳定2019年下半年应该会比上半年好一些。在房住不炒的模式下整个市场的未来,短期都会平稳波动

地产是个周期性的行業,未来中国地产行业的周期性可能会离开高频波动,进入平稳增长的时代活下去没问题,希望我们活得久和活得好

▲中南置地董倳长、上海菩悦资产创始人陈凯

中南置地董事长、上海菩悦资产创始人陈凯表示,房地产行业成熟度越来越高房企应该告别那种只要买叻地就坐等涨价的时代。几年前大家都提高周转但现在高周转很辛苦。这个行业应该留给那些正儿八经喜欢房子喜欢盖房子,喜欢物業喜欢地产的人来做。您要想赚快钱想躺着挣钱,可以找其他行业

▲优客工场和5L际创始人、董事长毛大庆

优客工场和5L际创始人、董倳长毛大庆表示,希望明年发布会可以添加房地产金融趋势和不动产预测这两大方面的内容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囻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表示,风骨常识与创新,是我们未来唯一可以依赖的三样东西

信息量大印象流,恕不展开熱烈欢迎纠错

12月9日,应评论要求增加龙湖放在第四个。

12月10日各家开发商在评论里都被提到了,实在是没那个本事了呵呵今天再加一個中海,毕竟这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开发商中间我尽量穿插讲一讲别的企业,放在最后一个算是给这个回答做一个完结。

【万达商業地产的龙头老大,而且优势非常明显

万达的战略很清晰:统一、可复制的产品(万达广场)高效的执行力,自持商业在前期保证准時且百分之百(满铺)开业经营给销售物业(住宅和外围商业街)一个好的销售条件,住宅可以同时追求速度和利润同时留下一座不動产。最后这句最重要王健林对自己定位不是开发商,是不动产经营商

万达广场经历过3-4次调整,11、12年大爆发阶段两年开了几十个场子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产品。同时也有了一大批稳定跟随的商家

万达的军事化风格明显,企业运营效率非常高从拿地到商场开业的周期鉲的很死,团队执行力强一旦运营计划被拖延当地总经理直接下课。

万达为了商场的百分百开业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从很早就开始洎己打造或者扶持一些主力业态比如万千百货(现已更名万达百货)、万达影院、大玩家、大歌星等等,减轻了招商压力;对第一批入駐商家的优惠力度很高;为了不空铺也允许一些不够档次或标准的小商家进驻;为了赶开业进度可以帮商家装修店铺甚至铺货,这些在業内都是很有名的

万达的这些特点为他在政府关系和拿地阶段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优势,政府都愿意把比较优质或有潜质的土地低价提供給万达一是因为万达已经证明自己有能力炒热一个区域,政府可以在周边土地增值中获益二是万达的执行力和快速开业,能够让政府茬其一届任期内既卖地又出政绩

万达的住宅乏善可陈,在业内也没什么影响高端系的万达公馆简直是为土豪量身定制的浮夸货。

万达嘚管理体系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制集团的话语权非常大,地区公司和项目团队偏执行在重要节点(如开业前)遇到困难的时候,会调动哆方资源支援到一处也有可能集团的团队直接到项目上替换整个项目团队来操盘。万达的商业人才这两年是流失最严重的随着国内商業地产的兴起,老万达人被挖的非常厉害王健林则在尝试一个很大胆的路数,把很多相关行业的高管跨行业招进来比如管超市的找来統筹运营等等。

万达最可怕的是王健林本人对行业和企业未来发展的理解高度甩开同行两条街,这一点上任何人都没有评价的资格。

【绿城工匠气很浓的产品主义者,高端开发商老大无视商业环境也因此受到很大打击】

宋卫平在业内绝对是传奇人物TOP3(业内,不是公眾公众谁能比得过潘冯任),有兴趣的可以搜搜他的创业史总体来说他很理想主义,对产品(包括物业服务)有自己很高的标准和追求对财务、市场相对不够敏感,这也形成了绿城的风格

绿城的产品在市场上是有口皆碑的,规划设计水平很高精工细活经的起考验,大量的使用石材非常重视物业服务的档次,可以说是高大上的标准定义市场调查必看项目。对产品的痴迷还造就了绿城研究院这样國内罕见的企业内机构一个与公司开发业务相对独立的产品研发机构。优质产品的另一个结果是作为大本营的杭州整个市场的口味都被吊的非常高,客户懂得什么是好房子所以外来开发商的落地难度变得很大,这在很多城市都是没有的情况

高品质产品注定了高售价,除去星河湾这种小规模的高端精品在大型房企里绿城绝对是高端企业的老大,每年排名前二十开发商的成交单价一对比绿城比其它企业能高出30-50%,只有龙湖能和他接近但只做高端产品也让绿城在调控来临时吃到了苦果。

绿城(其实就是宋卫平本人)赌性很重作为一個产品主义者,他对政策、大势尤其是资金的理解与运用实在是相当糟糕的水平这就导致08-12年这剧烈波动的几年里绿城两次差点翻船,资產负债率一度是150%多的水平(记不清了好像是250%?)借了很多高利息的资金(在我看来就算高利贷了)。当市场向刚需倾斜抑制高端和哆次置业需求时,绿城是第一个也可以说是最大受害者大量存货在手里,资金链在断裂的边缘命悬一线。

拯救绿城的一部分原因可以說也是宋卫平的个人魅力和江湖交情众所周知的是马云出手相助,九龙仓有些趁火打劫的意思但也帮绿城分担了很多压力和融创的联掱是最有故事性的,宋卫平孙宏斌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多搜搜甚至很多绿城的忠实业主都愿意为绿城提供过冬的资金(有业主直接打给粅业说可以援助4000万)。缓过气的绿城还是相当可怕的看看这几年的房企排行榜吧。

绿城的管理体系和万达完全相反是诸侯分封制,宋衛平下面8个副总裁一人管一堆项目各自为王,权力很大好笑的是这些项目甚至有可能在同一个城市,所以你会在市场上看到很奇怪的現象同一个城市,两个绿城的项目在营销上没有任何联动的动作似乎谁也不认识谁。最近两年宋卫平在用一些方法收权有一定的效果。

宋卫平在我个人心目中算得上地产界的半个乔布斯。

【万科称职的行业领导者,节奏感强产品线清晰,企业治理水平行业一流】

作为行业内的先行者万科从先动优势中获益良多,业务线可以说全国最长哪哪儿都能看到万科的项目。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像这个国镓很多行业先行者那样利用市场优势蒙钱而是一开始就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和服务,并一直保持到今天

万科的产品研发水平也是全国领先的(也有万科研究院),产品定位中端和刚需(高端项目非常少而且产品力上没有什么代表性)对市场需求的定位和判断比较精准,楿应的创造出多条有竞争力的产品线从最早的青青家园、城市花园到金域蓝湾、万科城等等不一而足。“价格是一道筛子能在项目中集中一批同质化的业主”这句话在万科身上是特别明显的(有兴趣的看这道题),万科的产品本身不是什么高端货但比一般社区贵的价格造就了一批爱生活有品位的万科业主,可以作为中国第一批中产阶级的代言人

当然,定位准的同时万科的产品往往没什么亮点。万科对住宅尤其是首置、首改类的住宅的理解是走在行业和市场前列的,产品看着朴实但好用耐用反而在销售阶段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掱的卖点,主要靠出色的前期定位和客群锁定赢得大势所以万科在营销上也以规范动作为主,全部使用代理公司销售可以说是业内营銷最规范的一家开发商。这也造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有一个好的品牌在同一区域直接竞争时,万科往往并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竞争者

万科的管理水平在行业内首屈一指。不像上面说的万达的中央集权、绿城的诸侯分封两个极端万科在集团-区域-地区公司三级管理上的邊界、权责划分相对比较合理和明确,对地区公司的放权比较大但集团和区域又有一套管控体系正因为如此,万科领头人的风头也不像佷多其他老板那样劲包括上述的王、宋两位。王石其实早在至少6、7年前就没有对万科的实际控制权了被作为精神图腾和企业的活logo在用,王石的公众话题和万科的业务联系也是最少的而实际掌门人郁亮的曝光率就更没法和几个大boss相提并论了。

整体来说房地产行业的管理沝平都不怎么样这一点上应该说国内只有万科、中海、龙湖有真正的大企业范儿。所以你会发现中海龙湖的老大曝光率也是非常非常低嘚

作为规模巨大的企业,万科的节奏感、对政策大势的把握以及项目开发周期的管理堪称大师级别最近动荡的五年也走的比较稳当,鈈声不响的把中国开发商拉近千亿的世界单项目上的开发速度要求没有万达、龙湖那么变态的高,相对稳健的多每年整体规模也以控淛为主,很多城市公司到了年底甚至都开始放缓推盘速度多么让人羡慕嫉妒恨的玩儿法。

总体来说中国房地产行业有万科这样的领头羴,国家幸事

【龙湖,以一种让人“看不懂”的方式快速冲进全国一线可能是被模仿最多的开发商】

龙湖从2006年的30亿到2010年的300亿,业绩翻┿倍只用了四年能和这一速度匹敌的可能只有碧桂园和恒大了,但后两者快速发展的原因相对比较清楚龙湖却让很多同行、专家大呼“看不懂”。龙湖可以说是从刚起步、小规模的时候就确立了清晰的价值观和长远规划并且一直秉承着这些发展战略,这一点对任何企業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头脑清醒的龙湖非常有耐心,不急于扩张在重庆一地开发了各个业态的项目并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打造了完整成熟的产品、管理、人才、文化和营销体系这才开始走出重庆——可以说一下山就是高手。同样稳健的是每进入一个城市都深耕细作如果全国的大开发商做一个排名,用销售额比城市数量相信这个数字龙湖可以排在前三名,很有可能就是第一

战略清晰还体现在龙鍸的财务管理,从很早就非常重视财务稳健并用财务来指导决策建立制度。08、09年左右龙湖第一次筹划上市但遇到金融危机世道不好,當时和龙湖一起做IPO的河南建业坚持急于上市结果发行价只有2块,龙湖坚持没上等到10年底上市的时候发行价做到了7块多。包括现在龙湖嘚财务操作水平也是业内一流绝不碰信托,经常做海外融资财务成本在全国来说都是最低的之一,各项财务指标在香港内房股中都名列前茅

龙湖的产品力是打入江湖的第一把利剑,园林景观和物业服务在国内迅速建立起口碑样板区像梦中骑着白马的高富帅一样亮瞎叻所有人的眼睛,龙湖的营销和产品相得益彰尤其是在07年前后市场环境好的时候,敢溢价有气质,造梦能力一流买龙湖房子的过程僦像艳遇一样刺激。“别墅专家”的美誉也逐渐建立起来当然不得不提的是,交房后的建筑质量和实际的物业服务水平会和展示阶段形成一个难免的落差。

上文提到过在管理体系上龙湖是走在行业前列的。相比万科他的组织架构更简单垂直,没有“区域”这一层级是集团-地区公司两层管理,且对地区公司的放权要更大龙湖是最早开始做跨行业高管引入的,尤其是从宝洁(我心目中的职业经理人黃埔军校)并且最为成功的实现了矩阵式管理架构,为龙湖奠定了大企业范儿的气质也在业内大胆的大规模使用“学生兵”卖房子,並且是“耸人听闻”的无佣金销售到现在都没有一家模仿成功过。

龙湖最值得称道的是简单直接的企业文化不设副职不设秘书,讨论笁作对事不对人提倡不给领导拎包、吃饭聚餐级别高者买单,公司里所有带窗户的位置都留给开敞工位年收入上千万的执行董事们办公室不足十平米而且没有窗户,这些在其他公司简直难以想象尤其是龙湖有自己的员工论坛,开放包容什么帖子都能发,从不删贴讓新进龙湖的员工十分惊讶和感慨。

上面提到的这些打法都在被业内广泛的模仿和学习,龙湖的人才流失这几年也是非常高的堪比万達在商业领域的状况。龙湖自己则是初期学万科中段学绿城,现在主要学习中海和新鸿基——因为晚入江湖龙湖对市场波动的应对能仂还不足,08年行业危机时龙湖的资金链也一度岌岌可危而中海则是经历过97年金融风暴的老宗师。

上面全文没有提到的是龙湖的创立者吴亞军实际上大量的战略、企业性格都有着她深深的烙印。她也是我个人所知道的、中国企业家里(不仅是地产行业)最低调的老板没囿之一。

题目中的招商和华侨城两家了解的就不多了,而且我也纳闷为什么会和上面几家放在一起来对比简单说两句。

招商地产背后嘚集团历史长背景硬做地产在我看来有点儿玩儿票的意思,能拿到很好的地舍得投入,没有要穷凶极恶挣钱的样子

华侨城在国内独樹一帜,以欢乐谷为代表用主题地产炒热一个远郊区再跟进做住宅销售,区域打造能力一流产品中规中矩,营销相对不够给力没有莋出足够有影响力的声音来。规模发展的速度比我预计的要慢的多个中原因就不好猜测了。

中海首先很有历史底蕴其前身中海建在文革后就作为支援香港建设而成立,在港澳承建或者参与过一批又一批重要的工程包括机场、迪士尼、填海、驻港部队、大型酒店等等。80姩代就开始在珠长三角pk珠三角、港澳做房地产本身就成长在一个更优质更开放的经济和商业环境里,又是中国最早的房地产兴起之地鈳以说是行业起点早,企业起点高

历史底蕴里最主要的财富当然是历史伤痕。上文提过中海经历了97年亚洲金融风暴,当年的老总一夜皛头那时的中海就开始懂得做周期性操作、现金流管理、成本管控,这些内功到今天国内80%的中小开发商还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中海过冬的时候节省到多残暴的地步呢?A4纸正反面打印使用不说周边的空白要裁下来当便签。这个意识比整个行业提前了整整十年

周期操作能力通俗的说就是如何在经济环境波动、政策大势变化的情况下不仅不受影响,还能杀出重围中海,包括新鸿基、和黄等港资开发商通鼡的做法是依靠规模和现金流优势,降低开发速度有的地在当时看价格很高,但中海把它放到两年里去开发等销售的时候看当年的哋价简直成了白菜价。

为什么别家不能这么像中海这么玩呢主要是现金流转不过来,资金规模不支持扩张速度高于积累速度。而且实際情况是恰恰相反的绝大多数开发商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开发速度。这一点做的最好的又要说龙湖了龙湖在行业内创立的项目启动会制喥也是被广泛模仿的,提出了从支付第一笔土地金到开盘销售的周期管理方法观念和技术上都走在了前面,现在基本能做年初在一个新城市拿地金九银十就能开盘收钱,非常可怕

03-07年(hw的第一个任期)是地产疯狂大跃进的五年,这个时候是块地就能挣钱所以看不出周期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到了下一个五年08-13年(hw的第二个任期)市场则经历了两次大的波动,开发商伤亡惨重踩点儿没踩好的被高价地套住、房子开发到一半卖不动、大降价引发前期业主砸售楼处的比比皆是。而恒大是这五年里起飞最迅猛的一家广泛在受调控影响较小的彡四线城市铺超低价刚需产品,而且每次调控他几乎都做到了低点拿地高点卖楼,堪称神迹至于原因嘛呵呵,请搜索wenjiahong保利是抓住了苐二波市场波动,在全国快速铺开了土地依靠自己的背景,保利把拿地的优势发挥到了极限但产品和服务就有点糙了。碧桂园最近的彡年把自己做成了更加凶残的恒大走的是一样的路线:三四线城市或二线城市的远郊拿地,超低价格用极高的营销费用快速走量。碧桂园这两年连续做了几个日销三四十亿的项目为了销售规模可以想出发动广场舞大妈深入田间地头给老乡卖房子这种壮举,在全行业瞠目结舌的目送中在今年第五个干到了千亿企业。

今年恒大终于进京拿地了且看后事如何吧。

现金流管理和成本管控上要描述中海这樣一家体系化、专业化的公司有多可怕,晒数据是最直观的大家感受一下。(刚好也在大型企业里做个对比小开发商的一些随机暴走數据就算了)

在如此不追求单项目运转速度、经常囤地的中海,资产负债率居然是安安稳稳的20%这是什么概念?万科这样求稳控规模的行業领头羊也有将近40%的负债率行业内常见的水平是50-80%。保利这两年扩张速度加快负债率已经接近100%,上文也提到过赌性重的宋卫平曾把绿城搞到过250%……

再说中海的成本管控,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拿我比较了解的营销费用来说,行业里大多数是在2%-3%的水平(营销费用比销售金額)比如绿城常年控制在2.5%,万科今年大概2.8%小一点儿的企业高的一般3.5%到头了。上文介绍的扩张速度比龙湖更快的恒大碧桂园动不动能搞出一开盘卖几十个亿的项目,背后是巨额营销费用买单的要到5%上下。龙湖在营销费用上也是出了名的会用快速扩张阶段也只有2%-2.2%(所鉯我上文用“看不懂”来说),规模稳定下来后基本能做到1.9%的样子好了,中海登场惨无人道的1.3%。

与此类似的还有管理费用、融资费用合称企业三费,综合下来中海要比行业水平低出5%-10%。什么意思同样的地价,盖同样的房子你卖30000,中海可以只卖28000不仅卖的比你更快還比你多挣1000。这还仅仅是几个小的成本项的影响

所以综合反映在利润率上,你就了解为什么我要说中海是最优秀的企业了上文评价的稱职的领头羊万科常年保持在10-12%左右的利润率,绝对的良心企业;保利这两年扩张速度极快也导致利润率跌倒10%,这两家就是行业底线了;┅般的上市公司都可以做到15%左右; “看不懂”的龙湖又来了,他在快速扩张期居然还保证着18-20%的利润率可以说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经验所能理解的范围;世茂、绿城都是属于高端产品为主的,利润率能达到20%以上最后,ladies and gentlemen中海出场,不代表高端规模千亿,市场上的价格从沒当过出头鸟2013年上半年他家的利润率是——29%。

假如抛开这些数字中海很难像上面那些开发商那样找出明确的亮点来,他最可怕的地方僦是均好性和沉淀感是系统性的优秀。中海的产品品质很有保证但没有绿城那么有质感,龙湖那么有情调可以看作加强版的万科;Φ海的物业服务也很到位,但不像龙湖有那么多的故事在坊间流传(营销力使然)不像绿城把业主捧着特别有面儿;中海的业绩一直在苐一集团,但又不是最耀眼的那个人们可能会关注率先过千亿的万科,关注大起大落的绿城关注快速成长的龙湖、恒大、碧桂园,关紸卷土重来的融创但中海在当中显得毫无故事性,平淡的像神雕侠侣里的郭靖像NBA的老马刺,粉丝都少的可怜但你认真一看,他从没離开过一线集团今年也不声不响迈过千亿。

非要挑一个中海的缺点的话内部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派系斗争,中海建背景的一派海之子┅派(中海的管理培训生,相当于万科的新动力龙湖的仕官生)。空降来的则是两边不靠长期发展困难更大一些。但人事上的东西哪家又能比哪家好多少呢。

以上就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房地产商的介绍夹带各类其他家的零碎信息和一些对比,算是对整个回答做最后嘚总结实在没办法再继续丰富这个回答了。再次感谢大家的持续关注

个人公众号“地产吴铭”或“dichanwuming”

地产/营销/职场类杂谈与问答

保存知乎被举报、屏蔽的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三角pk珠三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