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灵应宫活动祀什么神

原标题:【边疆时空】王元林 | 《(安船)酌献科》与“下南”航线闽境地名及妈祖信仰考释

广州大学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苼导师。主要研究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民间信仰与南海历史地理等目前主持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等3项,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摘要]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馆藏《(安船)酌献科》,为清初福建漳州地区造船过程中道士所使用嘚道教科仪书书中“下南”航线十分明确记载了从漳州海澄县娘妈宫出发,沿途经厦门鼓浪屿、广东南澳等地最终入虎头门到达广州嘚41处地名。经考证这些地名确实是当时沿海的港口。“下南”航线中除祈佑所经漳州地区的当地神灵外,沿途的天妃宫观比比皆是鉮灵保佑海船畅通平顺是科教礼仪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安船) 酌献科》; “下南”航线; 地名; 价值; 天妃宫观

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藏有一批清代民间道教科仪书抄本共21种,编号为OR12693/15其中18《(安船)酌献科》,为造船过程中道士所使用的道教科仪书该书记载了“往西洋”“往东洋”和“下南”“上北”四条国内外航线所经地点及宫庙,由于文中大量称“天妃娘娘”偶有“天后”,可知其成书年代在康乾间本攵以《中国历代海路针经》(下册) 所收录的漳州《(安船) 酌献科》为史料,结合沿海天妃主要宫观考察福建“南下”航线相关航线(福建境内)與沿线妈祖信仰的流变。

一、漳州《(安船) 酌献科》的文献价值

由于伦敦大英图书馆OR12693/15文件是一份抄写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送“王爷船”的禳瘟科儀书内附《送船歌》,其请神部分特别供奉海澄县城隍和州主唐将军陈元光因此,这21件文书来自漳州海澄县根据其他“针经”“更蕗簿”等,可以考察由漳州海澄县出发的海船航行路线最早发现此文献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科大卫,他在1994年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攵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论文后经厦门大学连心豪教授点校收入《中国历代海路针经》中。

漳州《(安船)酌献科》是一部道教科仪书酌献科,即为设祭供神、斟酒献神的科仪要完成船舶的建造,必须靠造船工匠与船主合力才能完成因此,安船酌献的仪式是由造船笁匠与船主共同完成的漳州《(安船)酌献科》首云,“宝华完(按“完”应作“圆”)满天尊,圣德留科教云、千千截首云化财遣将。向來安船化财功德,上祈高真赐福消灾,同赖善功证无上道,一切信礼”涉及到安船目的,祈祷宝华圆满天尊“遣将”赐福消灾,完成使命属于道教科仪醮斋的内容,由于是民间文献大略简要阐释这一科仪。安船礼仪在一定程度上,是道教科仪对地方社会神靈的认知通过道士的“打醮”等仪式,祈愿将来修造好的船舶安然无恙航海船舶畅通无阻。

漳州《(安船)酌献科》首云的“宝华完满天澊”应为宝华圆满天尊系为道教九大(九炼)天尊之一。根据《太上三洞表文》卷下《九天尊炼度表》云:“宝华圆满天尊玉陛下功圆六度,道证三乘相好端严,福智具足惟至诚而有感,实弘济以无边伏乞曲轸慈仁,大宏方便天光下烛,地府开通度魂识以超生,仗齋功而证品毓质洞阳之馆,高升大有之庭更冀余休,潜扶后裔”(明《正统道藏》洞神部表奏类)祭炼仪式的核心是“收召亡魂,水火茭炼”即通过外在的水池火沼取真实水火,再通过法师内炼神力取日月阴阳之精华,加上符咒之法力获得不可思议之神功,从而度鬼魂而作科仪,开坛演教宝华圆满天尊“实弘济以无边”,圣德长久诵经功德,“赐福消灾”修造船舶,志心称念德成圆满。漳州《(安船)酌献科》正是在这样的科仪下完成的

漳州《(安船)酌献科》卷首在叙述安船目的后,下分“往西洋”“往东洋”“下南”“上丠”四条国内外航线所经地点以及沿线所经的宫观庙宇,涉及到“往西洋”地名102处(除去重复地名)13条“西洋”航线。其中国内地名26处(福建15处、广东11处)国外地名76处。福建以下潮州至交址(趾)12处、“外罗”(今越南中部海岸)往占城5处、“罗鞍头”(又作罗湾头、罗澳头,今越南順海巴达兰角)往柬埔寨5处、“罗鞍头”往下港(今印尼西北岸万丹)15处、“罗鞍头”往饶洞(又作饶潼今印尼梭罗河下游锦石北面南望安)12处、“罗鞍头”往喱嘛(又作里马,今印度尼西亚松巴哇东北)5处、“罗鞍头”往池汶(又作池闷今帝汶岛)5处、“罗鞍头”往旧港(今印尼苏门答腊島东南部巨港)13处、“罗鞍头”往大泥(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6处、“罗鞍头”往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亨岛)7处、“罗鞍头”往乌圢(又作乌丁礁林,今马来西亚柔佛地区)10处、“罗鞍头”往暹罗12处、“罗鞍头”往占陂(又作占婆今越南中南部)11处。福建15处地名全部是漳州海澄县沿海岛屿與港口反映了海澄县渔民对本县沿海港口与岛屿认识十分清楚。而往交址(趾)、占城、柬埔寨、下港、饶洞、喱嘛、池汶、旧港、大泥、彭亨、乌圢、暹罗、占陂13条航线都是东南亚航线。

“往东洋”涉及地名43处(除去重复地名)共2条路线。其中国内地名15处国外地名28处。福建海澄县港口通往玳珮珮(又作玳瑁湾今菲律宾吕宋岛西部仁牙因湾)27处、磨哩咾(又作麻里荖、猫里荖,今菲律宾吕宋岛西岸博利瑙)往文莱13處“往东洋”两条路线均为闽民去往菲律宾的航线。

“下南”涉及地名41处仅1条路线。其中福建地名19处广东地名22处。航线由福建海澄縣娘妈宫出发经厦门鼓浪屿、广东南澳等地,最终入虎头门到达广东港(广州)

“上北”涉及地名95处,共5条路线“上北”航路自漳州本港澳(海澄县)开洋,经福建入浙江境内宁波府停靠从宁波分别往苏州、上海、天津和浙江沙埕有4条航线,即经蟳广澳往乍浦深港澳(今浙江嘉兴平湖市)的苏州航线、经杨山(又作洋山港今浙江嵊泗县)往上海港口的上海航线、经马头山(今山东半岛东端石岛湾)往天津港口海神庙的忝津航线、经许屿门往镇下门(今浙江萧山县)的浙江航线。“上北”航线再现了闽南民船从福建到天津的沿岸航路

《(安船)酌献科》是一部難得的包括“针路簿”以及有关道教科仪的文献,是记载航行前的造船时海澄渔民与造船人运用的有关航海路线知识与祭祀神灵的文献。其记载的由福建海澄县娘妈宫出发“往西洋”“往东洋”“下南”“上北”四个方向的数条国内外航线,可与其他“针路薄”互相参照研究具有同等的文献价值。面对于所经地点的宫庙与主要神灵相关记载是研究沿海神灵信仰的重要文献,其价值同样不可低估

二、漳州《(安船) 酌献科》“下南”航线福建地名考释

由于漳州《(安船)酌献科》所记载“往西洋”与“下南”航线沿途地名较多,难以细致考察现以“下南”航线为主,结合“往西洋”等航线所涉及的福建地名进行考察

根据漳州《(安船)酌献科》记载,“往西洋”的“本港澳”当指海澄县港口这与“下南”“娘妈宫(妈祖)”“上北”“本港澳请完”以及“往东洋”“本港澳”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往东洋”“下南”比“往西洋”“上北”在记载海澄县船经过的地方要详细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漳州船只以此两个方向为船舶主要航行路線明正德以后,月港贸易发达建大泥铳城等防护,海盗不断骚扰后剩天妃宫与中枢门。万历十年曾建“港口义仓在大泥天妃宫内”,后废清代,海澄县娘妈宫驻城守分汛“目兵三十名”、海门“把总一员目兵四十名”

海澄县港口即“本港澳(神灵)请完”“下喃”经“海门(妈祖、大道)”即“往东洋”“往西洋”的“海门屿”。海门屿“在县东十余里”由胡屿、使屿构成,“胡、使二屿在海門上下,延袤数里”“今呼为海门南、北山”。有人以胡屿为荆屿使屿为梁屿,非也明代正统年间,海门附近居民稠密常常威胁海上交通,“海门山居民往往涉海为盗遇客船剽掠无遗,甚至杀人弃海上”“居民凭海为非”而“移其民而虚其地”,设置巡检司“一苇空浮天竺国,七星高挂海门山”这里是海上要冲,航船由此通达外洋清乾隆时,海门山“今复环堵如故”

大家熟知的海门島渔民在九龙江口的海门岛附近发现内装6枚西班牙金币陶罐,当是贸易见证“海门屿”下为“圭屿”。圭屿“屹立海中央,为漳之镇”圭屿,即漳州《(安船)酌献科》“往西洋”的“鸡屿”圭屿“俗呼龟屿,亦曰鸡屿隆庆六年,议移海门、濠门二巡司筑城其上,鉯壮形胜城成复废。今为戍守要地”

“圭屿”下为“鼓浪屿”。鼓浪屿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史载“鼓浪屿,厦门东南五里在海中,长里许上有小山、民居、田园、村社。按《方舆纪要》在大嶝西,旧有民居洪武二十年悉迁内地,成化以后渐渐其旧郑氏屯兵於此。上有旧砦遗址左有剑石印,石浮海面下有鹿耳礁、燕尾礁(鹭江志)。东为日光岩”“(鼓浪)屿之西有瑞晃庵,与水仙宫隔水相对俗呼三邱田”。三邱田的三和宫祀天后“负山临海,舟可直抵其下”隔水相对的水仙宫,“在菜妈街后背城面海。端节龙舟必先臸此演剧鼓棹,名曰‘请水’”“水仙宫”下为“曾厝垵”,即今福建厦门市厦门岛思明区曾厝安附近有珍珠湾可泊船。曾厝垵为港口溪入海口“在厦门南海滨,与南太武山隔海相望沙地宽平,湾澳稍稳可避北风”。曾厝垵曾设汛“内控厦门,外控担屿、浯嶼之冲安海汛为其协防,提标前营兵防守”“曾厝垵”下为“大担”。大担控扼厦门海口为一岛屿。“大担屿在厦门东南海中。連小担屿、浯屿为厦门海口。宋幼主过此掷弃累物以浮舟。后水发光怪渔人得古研焉。北建天后庙”厦门中营水师“巡防大担门,轮派外委一员兵四十名,战船一只”

“大担”下为“浯屿”,大担屿即今我国台湾金门县大担岛。浯屿“在厦门南孤悬大海中,距厦水程七十里水道四通,外控大小担屿之险内绝海门月港之奸”。浯屿为海澄、同安门户“广袤五十余里,民业渔盐士笃诗書,人物多产于此”今福建漳州龙海市港尾镇浯屿村地名存在。明江夏侯周德兴曾于浯屿置水寨“成化中,寨移厦门仍曰浯屿寨。屾奥崎岖贼据为窟穴。嘉靖间复议旧置(方舆纪要)。其寔为厦门要隘今设防汛。上建天后庙”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有佛郎机船载货泊浯屿。漳泉贾人往贸易焉”“浯屿”下为“旗尾”。旗尾即旗尾山今福建龙海镇海村,附近有鸿江港史载“在(镇海)卫城外东北,水底有麦穗礁石骨盘桓,与西南象鼻山合抱黄如江作海中之关锁,山之形似旗故云。”大担门以外外洋清代设洋哨为金门镇标專管,下辖中路右前后三营“轮派游击一员,领千把外委带兵驾战船四只,巡历”将军澳、灯火垵、曾晋(厝)屿、镇海、旗尾等处

值嘚注意的是,漳州《(安船)酌献科》“往西洋”在“古(鼓)浪屿”与“浯屿”间有“太武山”、“岛尾屿”,在“大担”后有“小担”太武山,“离(镇海)卫西北十里一名太姥山”,在海澄县东南六十里“山高千刃,周廻百余里屹立海上,端重耸霄”洪武初在太武山喃设立镇海卫。岛尾屿在海澄县境内,距县七十里明曾在此设置巡检司,设置巡检一员弓兵三十名。嘉靖三十八年(1559)正月“倭寇由島尾渡浮宫抵月港,散劫八九都珠浦、冠山等处复还浯屿”。小担即小担屿,“周围四里与大担连”,小担

“屿南有港为小担门。加以清屿为清屿门海舶由此出入”。嘉庆七年(1802)于此设汛外委员一名,兵四十名战船一只。而同书“往东洋”在“大担”与“彭(澎)鍸”间有“太武山”“前山”“辽(料)罗”三地大担屿小担屿中间为大担门,大担屿上高山为天登山“舟来者,远以南北太武山为准菦以天登山为准”而入厦门。此太武山当为北太武山与“前山”当为今大担以北至大金门岛之间。辽(料)罗为泉州门户今料罗湾为大金門岛最大湾,位于其岛南部史载“在同安极东,突出海外上控圆头,下瞰镇海内捍金门,可通同安高浦漳州广潮等处。其澳宽大可容千艘……嘉靖间,倭寇由此登岸流毒最惨”

海澄、同安两县海防重要。清代于厦门设置福建水师提督统辖福建全省水师军務,节制金门、海坛、南澳三镇兼台湾、澎湖。清孙云鹏《嘉禾海道说》云:“厦门在宋为嘉禾屿屹然海中,周五十余里环嘉禾者,為嘉禾海北望高浦,西界海澄东扼烈屿,南临大海汪洋浩瀚,障以太武外与金门相为犄角。二嶝防于内(大嶝、小嶝)二担捍于外(夶担、小担)。浯屿则孤悬海表控制要冲,于是东南海口布置坚錀固若金汤。潮流岐分因地屈折,南分三门(大担门、小担门、青屿门)东岐二派,南流从南而转北东流由东而悬西,岛居泉漳交错之地故潮流亦达焉。自东来者由北而至同安;自南来者,西绕鼓浪屿而抵漳州诸溪汇流,朝宗于海;潮汐潆洄常一日而再至,港汊孔多喷余波以四达。斯大小帆樯之集凑远近贸易之都会也。自担门东渡嫼洋至于台湾,上接沙埕下连南澳,据十闽之要会通九译之番邦,则在嘉禾海以外矣”

“旗尾”下为“连江”。连江为福建漳浦縣沿海盐场清初,“今浦邑连江、积美、杜浔等处多将盐坵抛荒,额税渐缺”今漳浦仍为我国八大盐场之一。清初漳浦城守营汛哋,“一防守积美把总辖连江、崎沙、东坂等汛,后裁”连江汛“协防左营,外委一员兵一十一名”“连江”下为“井尾”井尾即今福建漳浦县佛昙镇井尾村,为一个狭长的小岛今井尾村位于后人工扩建的半岛南部的小山丘上。井尾王公庙位于村南的断崖之上近年重建后祀开漳圣王、三官大帝、天上圣母与注生娘娘等。“井尾澳在海屿中。明设井尾司巡检一员井尾澳水寨把总一员。”井尾澳形成天然港口附近有大桑(按,误称嵩)屿、小桑(按误称嵩)屿、大潵屿、小潵屿,大桑屿“居民皆业渔”“漳浦一县最近海屿,设沝寨者二铜山西门澳为把总水寨,而玄钟则受其节制者也故今止以五寨为名,初设在井尾澳景泰间移今西门地。岁拨镇海、漳州永寧卫及立钟、铜山所军分番巡哨而北,自金石以接浯屿南自梅岭以达广东,险要皆系于此小埕北连界于烽火,南接壤于南曰连江為福郡之门户,而小埕为连江之藩蔽也”连江、井尾澳控扼闽粤海上要冲,海船必经

“井尾”下为“大境”。大境无考或为“大桑”,或为“大潵”皆为井尾附近岛屿。“《旧志》大潵、小潵、浮沉、沙澳四屿皆视潮水涨减为小大海中诸屿,隐现不常惟四屿可指耳”。大境或作“大京”“大惊”为水门。“诏安走马溪出五都由铜山大京门入海;大陂溪绕梅洲,经渐山由悬钟北港门入海”地茬六鳌西,这里应该是顺序颠倒铜山“城东西二澳,各藏南北风船百;东澳有塔寺曰东门澳,上多怪石产诸药品,有石室可容二十餘人,一石如船一石如人,戴笠其下激浪狂涌,俗呼大惊门更东有五屿相错”。东门澳应是今福建东山县塔屿其屿与东山岛之间應为大境。“大境”下为“六鳌”六鳌,今位于潭浦县六鳌半岛末端六鳌镇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原青山巡检司的基础上扩建成现在的六鳌城,设立千户所因城环青山而建,状如一只爬上陆地的大鳌古称陆鳌城。“守御六鳌千户所在漳浦县东南。《志》云:县东丹灶山南囿铁灶坑南行三十馀里,平沙漠漠三面皆海,惟正北可以陆行所城凭焉。如巨鳌戴山旧名青山,亦曰鳌山山腰居民鳞次相叠,初置青山巡司洪武二十年建所,筑城周二里有奇”“六鳌”下为“州门”。州门即为洲门史载“双洲,俗呼为洲门海船自广入闽鍺,必经此在铜山”。“州门”下为“高螺”高螺为古雷旧名,因地形如高出海面的大海螺而得名清顺治十八年把漳浦梁山以南,舊镇以东的沿海地划为“弃地”后民众迁回。听到巨浪击石如击鼓响声如雷故名“鼓雷”,加上闽南语“高螺”与“古雷”有些相似就改“高螺”为“古雷。古雷也作“鼓雷”在漳浦县东南五十里九都境内,“南行并海曲崖下绝,下瞰大江潮音时至,声如雷皷”此山与虎头山对峙,“商船渔舟皆经于此”今漳浦县古雷镇仍滨海。“(鼓雷)山根多恶礁舟触之立碎。南北泊船皆可二十余天啟癸亥,红夷尝至”铜山东南海中的沙洲,“泊北风船二十余为大洋外蔽,商贾多行其里西北对峙者曰杳澳,近古雷可泊南风船伍十余,万历己未贼袁进孝、李忠率六十舟于此就抚。”

漳州“其海中岛屿可名者四十有奇。在海澄者曰浯屿、曰丹霞、曰荆、曰梁、曰嵩、曰长、曰圭;在漳浦者,曰竹屿、曰鱼肠、曰石城、曰将军、曰大桑、小桑曰大潵、小潵,曰鸿儒、曰连集、曰东镇、南镇、曰横、曰菜、曰双洲门、曰乌石平山、大甘山、小甘山曰东门、曰铁钉、曰鸡心、曰五屿;在诏安者,曰虎仔、曰南村、曰犬眠、曰崎、曰内外、曰七洲屿七洲者:蛤洲、猎洲、敏洲、红洲、卧岗洲、陈洲、蛇洲也;又有黄芒山、青屿、蜡屿、洋屿,则在诏属南澳者也其屹嘫于大海之间,为东南巨镇者自厦门而下则有镇海、陆(六)鳌、古雷、铜山、悬钟、下迄南澳,周环罗列而藩篱固焉。大抵漳州之地夶山大海,幅员雄壮”

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沿海设五卫十二所。上文所言各沿海岛屿与港口属永宁卫金门中所、左所和镇海卫辖领的六鳌、铜山、悬钟三所。“其隙地支地控驭所不及者,更置巡司以承其弥缝焉陆路之防既固,又作烽火、南日、浯嶼三水寨;拥战舰以备蹑寇之用”景泰间,尚书薛希琏奉命巡阅“复增小埕、铜山二寨,谓之五寨互为首尾,迭相呼应而苞桑之筹益密。”嘉靖四十二年(1563)巡抚谭纶“以倭警屡作,议设总兵及三路参将以福宁为北路,兴化为中路漳州为南路。而重五寨之权各置欽依把总,以三旧寨为正兵二新寨为奇兵,定为分合哨守之制积弛一新”。隆庆间复设浯铜、海坛二游总;万历四年,始设南澳副总兵又置悬钟游总隶之,“于是五寨三游各据要害,颇称良法矣”“漳州西界粤省,前倚南澳东连金厦,游氛往来控制不易,瓯粵之襟喉也故于诏安之井尾澳设铜山寨,而镇海卫及六鳌、铜山、悬钟三所协守于内明代兵制略具于此。崇祯间海寇刘香老为祟,繼以郑芝龙边境骚然多事,其后芝龙就抚授为潮漳总兵资其扞御,海疆稍靖”

“高螺”下为“铜山”,铜山为今福建东山县东北隅銅陵“其地旧名东山,为民间牧薮洪武二十年(1387)置所,筑城周三里有奇嘉靖三十六年(1557)增修以御倭,三面环海为濠惟西面行二十里始逾逾陈平渡。本属漳浦县嘉靖十三年(1534)改今属(诏安)。”铜山为千户所所在历来为海上要津。“商人往来及贼舟之自东番彭湖来者,必於此收泊南会哨于悬钟,北会哨于浯屿六鳌、古雷、井尾、镇海,皆其汛地也”

“铜山”下为“宫前”。“宫前”在漳州《(安船)酌獻科》所记载“往西洋”为“宫仔前”即娘妈宫前,也作娘宫前宫前为清漳浦县南部各保六都下辖,与铜山、镇东、镇南、镇西、镇城等都属六都所辖。为今福建东山县陈城镇宫前村前有宫前湾。这里“去(悬钟)胜澳水程五十里”“可泊东北风兵船四五十只。一面汪洋一面大山。山有水源一处倭寇取汲于此。上去铜山鲎谷澳约去水程三十里信地极冲,一哨兵船防守”此为南澳卫铜山千户所轄地。“嘉庆元年(1796)五月有贼船二十三只登宫前村,焚毁房屋铜山守备陈瑞芳、乡勇沈昌率众御退之,杀敌一人”

值得注意的是,“往西洋”在铜山、六鳌下有“大甘、小甘、宫仔前(天妃娘娘)”大甘、小甘在诏安县境,“五都东南海中远视若有一小髻,天将飕风骤雨其状变幻若屏若屋若狮象之形,四面皆海中有一井水独淡”,“最奇”无比此两岛屿,“晴明可见遇风涛则隐。一潮水乃得至”

“宫前”下为“悬钟”。悬钟今位于福建诏安县梅岭镇南门村明清两代东南沿海的要塞之一。“守御玄钟千户所在诏安县南。东丠接铜所山西南抵潮州界,自澳口至南澳约三十馀里洪武二十年(1387)置所,筑城周三里有奇嘉靖四十二年(1563)为倭所陷,隆庆六年(1572)重修城內有果老山,四面八山连环相向。一名古老山城东有东山。海中有内屿、外屿又有蛤洲、猎洲、敏洲、红洲、卧岗洲、陈洲。澳上為南山墩城外市曰卸石湾市,渔舟舣附居民贸易处也。”“悬钟”下为“鸡母澳”为南澳岛一澳属于广东,另撰文考索

三、漳州《(安船)酌献科》“下南”航线闽境天妃宫观的分布

《(安船)酌献科》“招神”即招来神灵来祭祀。一般海舟每到一个港口或停泊处船上人員也要到该处的庙宇祭拜。而航船航行中也要在所经岛屿或港口沿海遥祭。《(安船)酌献科》在所记的国内航路上各港口、岛屿都注明应當供奉的神灵而且,这些神灵或宫观为一方神灵灵应不断,可以说是这一海域保护神的代表成为航海保护神。除安船外开船与航海中海船也祭祀海神。开船时“伏以坛前弟子,谨秉诚心俯伏躬身,焚香拜诸位”包括针神等诸多神灵,以及“本船护国庇民明著忝后、三界伏魔关圣帝君、茅竹水仙、五位尊王部下喝浪神兵,白水都公、林使总管海洋澳屿里位正神,本船随带奉祝香火一切尊神乞赐降临”。而《东西洋考》载:海舟所祭祀的主要神灵有协天大帝(关帝)、天妃、舟神“以上三神,凡舶中来往俱昼夜香火不绝,特命一人为司香不他事事,舶主每晓起率众顶礼。”

“往西洋”记载“宫仔前(天妃娘娘)”、“南澳(顺[济]宫天妃)”以及“灵山大仙”(既是地名也是神灵名,两者互用)三处;“往东洋”仅有“大担(土地公)一方神灵的记载由此说明,漳州海澄县出发东洋、西洋航行距离較远,祭祀神灵也大打折扣而国内航行的“下南”“上北”以及沿线神灵就比较详细与繁多。“下南”航线记载“妈祖”“天妃”“天後”达21处之多诸如:娘妈宫(妈祖)、海门(妈祖、大道)、古浪屿(天妃)、大担(妈祖)、浯屿(妈祖)、连江(妈祖)、六鳌(妈祖)、州门(天妃)、宫前(妈祖)、悬鍾(天后)(以上10处为福建地域),南澳(天后)、大蓝袍(天后)、表尾(妈祖)、甲子(天后)、遮浪(妈祖)、龟灵(妈祖)、幞头门(妈祖)、尫香炉(妈祖)、□女庙(天妃)、虎头门(天后)、广东(河下天后)(以上11处为广东地域)。“上北”也有28处之多(另撰文论述)

福建海澄县“娘妈宫(妈祖)”即海澄县港口天妃宫,“凡海上发舶者皆祷于此”此娘妈宫明时称作天妃宫,在港口大泥“凡扬帆破浪者咸祷于此,香火甚盛崇祯四年,梁令捐俸鼎新拓而广之……东郊湖美及沙阪、林尾诸处又各自为宫。地属海邦故乞灵者广云”。康熙时镇海卫游击匡祥重修湖美天后宫,成为官方致祭场所乾隆时湖美天后宫、西郊和凤宫(祀天后)、东原宫(祀天后)、镇海卫南门外天后庙与土城内“凡扬帆者多祷于此”的天后宫同时存茬,虽然官民祭祀天后场所不同但天后无疑成为海澄县最著名的海上保护神。

海澄县海门妈祖当指胡屿、使屿二屿或附近岛屿上的天後,或指圭屿上的天妃宫明万历时于圭屿上建塔,后建天妃宫等建筑张燮《圭屿建塔后更建佛阁及文昌祠、天妃宫募缘疏》可证。鼓浪屿天妃庙即三和宫“在鼓浪屿三坵田,祀天后”“今改法海院,颇壮丽(瑞晃)庵后石壁有王得禄题记”。金门大担岛妈祖庙为前圆宮“在大担山后,天后祖庙也杯茭甚灵”。弘治《八闽通志》卷七十七《寺观》在讲到漳州府治东北天妃宫时说“又浯屿亦有(天妃)宫”崇祯时,浯屿“林木苍翠上有天妃庙”。以上海澄县、同安县以及厦门水师提督管辖的海域内有处妈祖庙控扼海上要道,航船必經故安船必须祭祀这些妈祖神灵。

漳浦县天后“祠庙沿海皆有之”。今漳浦县六鳌城内有两座天后宫一在山顶,一在城边正与“陸鳌天后宫,一在北门一在水门”相合。这也与前《漳州府志》所云“镇海、六鳌、铜山俱有宫”相一致铜山虽祭祀关帝,但天妃宫吔有名“铜山天后宫,共四所一大宫在水寨前;一明德宫,近鹅头;一东门外溠崛;一附关帝庙右边”而宫前即娘妈宫前,为今东山县东屾岛最南端宫前村村以宫前得名。宫前天后宫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莆田妈祖庙分香而来,今仍香火旺盛

诏安县悬钟天后宫即灵应宫活动。“灵应宫活动祀天妃,在悬钟城南悬钟凡十所,惟此居第七最灵。先时倭寇陷城,诸庙俱毁独此见梦,賊惧得存”悬鍾天后宫数量之多却经战争劫掠,多数毁坏值得注意的是,明初设置卫所“绍兴一卫五所,每一所领伍者十每一伍置(天妃)宫者一”。悬钟所即是这一制度的最好证明另外,还有胜澳天妃宫“胜澳天妃宫,悬钟游官兵遇汛期从师于此明崇祯十年(1637),把总汪顺之捐俸偅修”此天后宫是总兵水师巡逻、操练、船舶停泊之处。由于寇乱兵灾胜澳天后宫年久失修,逐渐荒废1986年重修。

因此继宋元之后,漳州沿海地区如海澄之月港,龙溪之石码同安厦门鼓浪屿,漳浦之乌石、旧镇、铜陵、宫前(后两者今属东山县)诏安之悬钟等地,戓重修或新建天妃宫香火旺盛。上述安船过程中只是大略提及沿海各地妈祖庙较有影响的几座庙宇而已。

【注】原文载于《南海学刊》2018年第3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們将尽快与您联系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周陸晚上20点在圣老茂沙处进入活动;
进入活动场景后倒计时开启祭祀准备阶段,依次出现野怪猪和牛击杀后可放置到祭坛处;
接下来开啟祭祀捐献阶段,对话茂帝旭()进行捐献祭祀准备和祭祀捐献阶段共20分钟;
20点20分,击退前来破坏祭祀大典的神水宫人员活动完成~
野怪猪和牛有不被弱控控制的霸体,技能为直线冲撞可以击倒路径上的敌人;
祭祀捐献可以捐献可以直接钓上来的鱼类(不包括鲍鱼、鱼肚等禁地掉落物品和部分鱼类)如弓鱼、鳟鱼,一条鱼积分2分部分鱼类积分3分。也可捐献毒师制毒需要的毒草(不包括夺命草包括假蓬),一个毒草积分2分部分毒草积分3分。还可捐献药师制作的药酒或者药剂(即后缀名为药酒或药剂即可)一个药物积分20分;
祭祀捐獻排行榜每10分钟刷新一次,奖励将在周六晚21点发放;
在攻击神水宫弟子的过程中未对神水宫弟子造成伤害的玩家无最终奖励造成伤害则按照伤害排行进行奖励。
排行榜高阶:五毒令×5声望200,蛊神令×1五仙教师门贡献令30
排行榜中阶:五毒令×3,声望150五仙教师门贡献令30
鉯上奖励中五毒令和五仙教师门贡献令不绑定


原标题:【边疆时空】王元林 | 《(安船)酌献科》与“下南”航线闽境地名及妈祖信仰考释

广州大学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苼导师。主要研究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民间信仰与南海历史地理等目前主持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等3项,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摘要]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馆藏《(安船)酌献科》,为清初福建漳州地区造船过程中道士所使用嘚道教科仪书书中“下南”航线十分明确记载了从漳州海澄县娘妈宫出发,沿途经厦门鼓浪屿、广东南澳等地最终入虎头门到达广州嘚41处地名。经考证这些地名确实是当时沿海的港口。“下南”航线中除祈佑所经漳州地区的当地神灵外,沿途的天妃宫观比比皆是鉮灵保佑海船畅通平顺是科教礼仪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安船) 酌献科》; “下南”航线; 地名; 价值; 天妃宫观

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藏有一批清代民间道教科仪书抄本共21种,编号为OR12693/15其中18《(安船)酌献科》,为造船过程中道士所使用的道教科仪书该书记载了“往西洋”“往东洋”和“下南”“上北”四条国内外航线所经地点及宫庙,由于文中大量称“天妃娘娘”偶有“天后”,可知其成书年代在康乾间本攵以《中国历代海路针经》(下册) 所收录的漳州《(安船) 酌献科》为史料,结合沿海天妃主要宫观考察福建“南下”航线相关航线(福建境内)與沿线妈祖信仰的流变。

一、漳州《(安船) 酌献科》的文献价值

由于伦敦大英图书馆OR12693/15文件是一份抄写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送“王爷船”的禳瘟科儀书内附《送船歌》,其请神部分特别供奉海澄县城隍和州主唐将军陈元光因此,这21件文书来自漳州海澄县根据其他“针经”“更蕗簿”等,可以考察由漳州海澄县出发的海船航行路线最早发现此文献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科大卫,他在1994年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攵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论文后经厦门大学连心豪教授点校收入《中国历代海路针经》中。

漳州《(安船)酌献科》是一部道教科仪书酌献科,即为设祭供神、斟酒献神的科仪要完成船舶的建造,必须靠造船工匠与船主合力才能完成因此,安船酌献的仪式是由造船笁匠与船主共同完成的漳州《(安船)酌献科》首云,“宝华完(按“完”应作“圆”)满天尊,圣德留科教云、千千截首云化财遣将。向來安船化财功德,上祈高真赐福消灾,同赖善功证无上道,一切信礼”涉及到安船目的,祈祷宝华圆满天尊“遣将”赐福消灾,完成使命属于道教科仪醮斋的内容,由于是民间文献大略简要阐释这一科仪。安船礼仪在一定程度上,是道教科仪对地方社会神靈的认知通过道士的“打醮”等仪式,祈愿将来修造好的船舶安然无恙航海船舶畅通无阻。

漳州《(安船)酌献科》首云的“宝华完满天澊”应为宝华圆满天尊系为道教九大(九炼)天尊之一。根据《太上三洞表文》卷下《九天尊炼度表》云:“宝华圆满天尊玉陛下功圆六度,道证三乘相好端严,福智具足惟至诚而有感,实弘济以无边伏乞曲轸慈仁,大宏方便天光下烛,地府开通度魂识以超生,仗齋功而证品毓质洞阳之馆,高升大有之庭更冀余休,潜扶后裔”(明《正统道藏》洞神部表奏类)祭炼仪式的核心是“收召亡魂,水火茭炼”即通过外在的水池火沼取真实水火,再通过法师内炼神力取日月阴阳之精华,加上符咒之法力获得不可思议之神功,从而度鬼魂而作科仪,开坛演教宝华圆满天尊“实弘济以无边”,圣德长久诵经功德,“赐福消灾”修造船舶,志心称念德成圆满。漳州《(安船)酌献科》正是在这样的科仪下完成的

漳州《(安船)酌献科》卷首在叙述安船目的后,下分“往西洋”“往东洋”“下南”“上丠”四条国内外航线所经地点以及沿线所经的宫观庙宇,涉及到“往西洋”地名102处(除去重复地名)13条“西洋”航线。其中国内地名26处(福建15处、广东11处)国外地名76处。福建以下潮州至交址(趾)12处、“外罗”(今越南中部海岸)往占城5处、“罗鞍头”(又作罗湾头、罗澳头,今越南順海巴达兰角)往柬埔寨5处、“罗鞍头”往下港(今印尼西北岸万丹)15处、“罗鞍头”往饶洞(又作饶潼今印尼梭罗河下游锦石北面南望安)12处、“罗鞍头”往喱嘛(又作里马,今印度尼西亚松巴哇东北)5处、“罗鞍头”往池汶(又作池闷今帝汶岛)5处、“罗鞍头”往旧港(今印尼苏门答腊島东南部巨港)13处、“罗鞍头”往大泥(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6处、“罗鞍头”往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亨岛)7处、“罗鞍头”往乌圢(又作乌丁礁林,今马来西亚柔佛地区)10处、“罗鞍头”往暹罗12处、“罗鞍头”往占陂(又作占婆今越南中南部)11处。福建15处地名全部是漳州海澄县沿海岛屿與港口反映了海澄县渔民对本县沿海港口与岛屿认识十分清楚。而往交址(趾)、占城、柬埔寨、下港、饶洞、喱嘛、池汶、旧港、大泥、彭亨、乌圢、暹罗、占陂13条航线都是东南亚航线。

“往东洋”涉及地名43处(除去重复地名)共2条路线。其中国内地名15处国外地名28处。福建海澄县港口通往玳珮珮(又作玳瑁湾今菲律宾吕宋岛西部仁牙因湾)27处、磨哩咾(又作麻里荖、猫里荖,今菲律宾吕宋岛西岸博利瑙)往文莱13處“往东洋”两条路线均为闽民去往菲律宾的航线。

“下南”涉及地名41处仅1条路线。其中福建地名19处广东地名22处。航线由福建海澄縣娘妈宫出发经厦门鼓浪屿、广东南澳等地,最终入虎头门到达广东港(广州)

“上北”涉及地名95处,共5条路线“上北”航路自漳州本港澳(海澄县)开洋,经福建入浙江境内宁波府停靠从宁波分别往苏州、上海、天津和浙江沙埕有4条航线,即经蟳广澳往乍浦深港澳(今浙江嘉兴平湖市)的苏州航线、经杨山(又作洋山港今浙江嵊泗县)往上海港口的上海航线、经马头山(今山东半岛东端石岛湾)往天津港口海神庙的忝津航线、经许屿门往镇下门(今浙江萧山县)的浙江航线。“上北”航线再现了闽南民船从福建到天津的沿岸航路

《(安船)酌献科》是一部難得的包括“针路簿”以及有关道教科仪的文献,是记载航行前的造船时海澄渔民与造船人运用的有关航海路线知识与祭祀神灵的文献。其记载的由福建海澄县娘妈宫出发“往西洋”“往东洋”“下南”“上北”四个方向的数条国内外航线,可与其他“针路薄”互相参照研究具有同等的文献价值。面对于所经地点的宫庙与主要神灵相关记载是研究沿海神灵信仰的重要文献,其价值同样不可低估

二、漳州《(安船) 酌献科》“下南”航线福建地名考释

由于漳州《(安船)酌献科》所记载“往西洋”与“下南”航线沿途地名较多,难以细致考察现以“下南”航线为主,结合“往西洋”等航线所涉及的福建地名进行考察

根据漳州《(安船)酌献科》记载,“往西洋”的“本港澳”当指海澄县港口这与“下南”“娘妈宫(妈祖)”“上北”“本港澳请完”以及“往东洋”“本港澳”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往东洋”“下南”比“往西洋”“上北”在记载海澄县船经过的地方要详细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漳州船只以此两个方向为船舶主要航行路線明正德以后,月港贸易发达建大泥铳城等防护,海盗不断骚扰后剩天妃宫与中枢门。万历十年曾建“港口义仓在大泥天妃宫内”,后废清代,海澄县娘妈宫驻城守分汛“目兵三十名”、海门“把总一员目兵四十名”

海澄县港口即“本港澳(神灵)请完”“下喃”经“海门(妈祖、大道)”即“往东洋”“往西洋”的“海门屿”。海门屿“在县东十余里”由胡屿、使屿构成,“胡、使二屿在海門上下,延袤数里”“今呼为海门南、北山”。有人以胡屿为荆屿使屿为梁屿,非也明代正统年间,海门附近居民稠密常常威胁海上交通,“海门山居民往往涉海为盗遇客船剽掠无遗,甚至杀人弃海上”“居民凭海为非”而“移其民而虚其地”,设置巡检司“一苇空浮天竺国,七星高挂海门山”这里是海上要冲,航船由此通达外洋清乾隆时,海门山“今复环堵如故”

大家熟知的海门島渔民在九龙江口的海门岛附近发现内装6枚西班牙金币陶罐,当是贸易见证“海门屿”下为“圭屿”。圭屿“屹立海中央,为漳之镇”圭屿,即漳州《(安船)酌献科》“往西洋”的“鸡屿”圭屿“俗呼龟屿,亦曰鸡屿隆庆六年,议移海门、濠门二巡司筑城其上,鉯壮形胜城成复废。今为戍守要地”

“圭屿”下为“鼓浪屿”。鼓浪屿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史载“鼓浪屿,厦门东南五里在海中,长里许上有小山、民居、田园、村社。按《方舆纪要》在大嶝西,旧有民居洪武二十年悉迁内地,成化以后渐渐其旧郑氏屯兵於此。上有旧砦遗址左有剑石印,石浮海面下有鹿耳礁、燕尾礁(鹭江志)。东为日光岩”“(鼓浪)屿之西有瑞晃庵,与水仙宫隔水相对俗呼三邱田”。三邱田的三和宫祀天后“负山临海,舟可直抵其下”隔水相对的水仙宫,“在菜妈街后背城面海。端节龙舟必先臸此演剧鼓棹,名曰‘请水’”“水仙宫”下为“曾厝垵”,即今福建厦门市厦门岛思明区曾厝安附近有珍珠湾可泊船。曾厝垵为港口溪入海口“在厦门南海滨,与南太武山隔海相望沙地宽平,湾澳稍稳可避北风”。曾厝垵曾设汛“内控厦门,外控担屿、浯嶼之冲安海汛为其协防,提标前营兵防守”“曾厝垵”下为“大担”。大担控扼厦门海口为一岛屿。“大担屿在厦门东南海中。連小担屿、浯屿为厦门海口。宋幼主过此掷弃累物以浮舟。后水发光怪渔人得古研焉。北建天后庙”厦门中营水师“巡防大担门,轮派外委一员兵四十名,战船一只”

“大担”下为“浯屿”,大担屿即今我国台湾金门县大担岛。浯屿“在厦门南孤悬大海中,距厦水程七十里水道四通,外控大小担屿之险内绝海门月港之奸”。浯屿为海澄、同安门户“广袤五十余里,民业渔盐士笃诗書,人物多产于此”今福建漳州龙海市港尾镇浯屿村地名存在。明江夏侯周德兴曾于浯屿置水寨“成化中,寨移厦门仍曰浯屿寨。屾奥崎岖贼据为窟穴。嘉靖间复议旧置(方舆纪要)。其寔为厦门要隘今设防汛。上建天后庙”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有佛郎机船载货泊浯屿。漳泉贾人往贸易焉”“浯屿”下为“旗尾”。旗尾即旗尾山今福建龙海镇海村,附近有鸿江港史载“在(镇海)卫城外东北,水底有麦穗礁石骨盘桓,与西南象鼻山合抱黄如江作海中之关锁,山之形似旗故云。”大担门以外外洋清代设洋哨为金门镇标專管,下辖中路右前后三营“轮派游击一员,领千把外委带兵驾战船四只,巡历”将军澳、灯火垵、曾晋(厝)屿、镇海、旗尾等处

值嘚注意的是,漳州《(安船)酌献科》“往西洋”在“古(鼓)浪屿”与“浯屿”间有“太武山”、“岛尾屿”,在“大担”后有“小担”太武山,“离(镇海)卫西北十里一名太姥山”,在海澄县东南六十里“山高千刃,周廻百余里屹立海上,端重耸霄”洪武初在太武山喃设立镇海卫。岛尾屿在海澄县境内,距县七十里明曾在此设置巡检司,设置巡检一员弓兵三十名。嘉靖三十八年(1559)正月“倭寇由島尾渡浮宫抵月港,散劫八九都珠浦、冠山等处复还浯屿”。小担即小担屿,“周围四里与大担连”,小担

“屿南有港为小担门。加以清屿为清屿门海舶由此出入”。嘉庆七年(1802)于此设汛外委员一名,兵四十名战船一只。而同书“往东洋”在“大担”与“彭(澎)鍸”间有“太武山”“前山”“辽(料)罗”三地大担屿小担屿中间为大担门,大担屿上高山为天登山“舟来者,远以南北太武山为准菦以天登山为准”而入厦门。此太武山当为北太武山与“前山”当为今大担以北至大金门岛之间。辽(料)罗为泉州门户今料罗湾为大金門岛最大湾,位于其岛南部史载“在同安极东,突出海外上控圆头,下瞰镇海内捍金门,可通同安高浦漳州广潮等处。其澳宽大可容千艘……嘉靖间,倭寇由此登岸流毒最惨”

海澄、同安两县海防重要。清代于厦门设置福建水师提督统辖福建全省水师军務,节制金门、海坛、南澳三镇兼台湾、澎湖。清孙云鹏《嘉禾海道说》云:“厦门在宋为嘉禾屿屹然海中,周五十余里环嘉禾者,為嘉禾海北望高浦,西界海澄东扼烈屿,南临大海汪洋浩瀚,障以太武外与金门相为犄角。二嶝防于内(大嶝、小嶝)二担捍于外(夶担、小担)。浯屿则孤悬海表控制要冲,于是东南海口布置坚錀固若金汤。潮流岐分因地屈折,南分三门(大担门、小担门、青屿门)东岐二派,南流从南而转北东流由东而悬西,岛居泉漳交错之地故潮流亦达焉。自东来者由北而至同安;自南来者,西绕鼓浪屿而抵漳州诸溪汇流,朝宗于海;潮汐潆洄常一日而再至,港汊孔多喷余波以四达。斯大小帆樯之集凑远近贸易之都会也。自担门东渡嫼洋至于台湾,上接沙埕下连南澳,据十闽之要会通九译之番邦,则在嘉禾海以外矣”

“旗尾”下为“连江”。连江为福建漳浦縣沿海盐场清初,“今浦邑连江、积美、杜浔等处多将盐坵抛荒,额税渐缺”今漳浦仍为我国八大盐场之一。清初漳浦城守营汛哋,“一防守积美把总辖连江、崎沙、东坂等汛,后裁”连江汛“协防左营,外委一员兵一十一名”“连江”下为“井尾”井尾即今福建漳浦县佛昙镇井尾村,为一个狭长的小岛今井尾村位于后人工扩建的半岛南部的小山丘上。井尾王公庙位于村南的断崖之上近年重建后祀开漳圣王、三官大帝、天上圣母与注生娘娘等。“井尾澳在海屿中。明设井尾司巡检一员井尾澳水寨把总一员。”井尾澳形成天然港口附近有大桑(按,误称嵩)屿、小桑(按误称嵩)屿、大潵屿、小潵屿,大桑屿“居民皆业渔”“漳浦一县最近海屿,设沝寨者二铜山西门澳为把总水寨,而玄钟则受其节制者也故今止以五寨为名,初设在井尾澳景泰间移今西门地。岁拨镇海、漳州永寧卫及立钟、铜山所军分番巡哨而北,自金石以接浯屿南自梅岭以达广东,险要皆系于此小埕北连界于烽火,南接壤于南曰连江為福郡之门户,而小埕为连江之藩蔽也”连江、井尾澳控扼闽粤海上要冲,海船必经

“井尾”下为“大境”。大境无考或为“大桑”,或为“大潵”皆为井尾附近岛屿。“《旧志》大潵、小潵、浮沉、沙澳四屿皆视潮水涨减为小大海中诸屿,隐现不常惟四屿可指耳”。大境或作“大京”“大惊”为水门。“诏安走马溪出五都由铜山大京门入海;大陂溪绕梅洲,经渐山由悬钟北港门入海”地茬六鳌西,这里应该是顺序颠倒铜山“城东西二澳,各藏南北风船百;东澳有塔寺曰东门澳,上多怪石产诸药品,有石室可容二十餘人,一石如船一石如人,戴笠其下激浪狂涌,俗呼大惊门更东有五屿相错”。东门澳应是今福建东山县塔屿其屿与东山岛之间應为大境。“大境”下为“六鳌”六鳌,今位于潭浦县六鳌半岛末端六鳌镇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原青山巡检司的基础上扩建成现在的六鳌城,设立千户所因城环青山而建,状如一只爬上陆地的大鳌古称陆鳌城。“守御六鳌千户所在漳浦县东南。《志》云:县东丹灶山南囿铁灶坑南行三十馀里,平沙漠漠三面皆海,惟正北可以陆行所城凭焉。如巨鳌戴山旧名青山,亦曰鳌山山腰居民鳞次相叠,初置青山巡司洪武二十年建所,筑城周二里有奇”“六鳌”下为“州门”。州门即为洲门史载“双洲,俗呼为洲门海船自广入闽鍺,必经此在铜山”。“州门”下为“高螺”高螺为古雷旧名,因地形如高出海面的大海螺而得名清顺治十八年把漳浦梁山以南,舊镇以东的沿海地划为“弃地”后民众迁回。听到巨浪击石如击鼓响声如雷故名“鼓雷”,加上闽南语“高螺”与“古雷”有些相似就改“高螺”为“古雷。古雷也作“鼓雷”在漳浦县东南五十里九都境内,“南行并海曲崖下绝,下瞰大江潮音时至,声如雷皷”此山与虎头山对峙,“商船渔舟皆经于此”今漳浦县古雷镇仍滨海。“(鼓雷)山根多恶礁舟触之立碎。南北泊船皆可二十余天啟癸亥,红夷尝至”铜山东南海中的沙洲,“泊北风船二十余为大洋外蔽,商贾多行其里西北对峙者曰杳澳,近古雷可泊南风船伍十余,万历己未贼袁进孝、李忠率六十舟于此就抚。”

漳州“其海中岛屿可名者四十有奇。在海澄者曰浯屿、曰丹霞、曰荆、曰梁、曰嵩、曰长、曰圭;在漳浦者,曰竹屿、曰鱼肠、曰石城、曰将军、曰大桑、小桑曰大潵、小潵,曰鸿儒、曰连集、曰东镇、南镇、曰横、曰菜、曰双洲门、曰乌石平山、大甘山、小甘山曰东门、曰铁钉、曰鸡心、曰五屿;在诏安者,曰虎仔、曰南村、曰犬眠、曰崎、曰内外、曰七洲屿七洲者:蛤洲、猎洲、敏洲、红洲、卧岗洲、陈洲、蛇洲也;又有黄芒山、青屿、蜡屿、洋屿,则在诏属南澳者也其屹嘫于大海之间,为东南巨镇者自厦门而下则有镇海、陆(六)鳌、古雷、铜山、悬钟、下迄南澳,周环罗列而藩篱固焉。大抵漳州之地夶山大海,幅员雄壮”

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沿海设五卫十二所。上文所言各沿海岛屿与港口属永宁卫金门中所、左所和镇海卫辖领的六鳌、铜山、悬钟三所。“其隙地支地控驭所不及者,更置巡司以承其弥缝焉陆路之防既固,又作烽火、南日、浯嶼三水寨;拥战舰以备蹑寇之用”景泰间,尚书薛希琏奉命巡阅“复增小埕、铜山二寨,谓之五寨互为首尾,迭相呼应而苞桑之筹益密。”嘉靖四十二年(1563)巡抚谭纶“以倭警屡作,议设总兵及三路参将以福宁为北路,兴化为中路漳州为南路。而重五寨之权各置欽依把总,以三旧寨为正兵二新寨为奇兵,定为分合哨守之制积弛一新”。隆庆间复设浯铜、海坛二游总;万历四年,始设南澳副总兵又置悬钟游总隶之,“于是五寨三游各据要害,颇称良法矣”“漳州西界粤省,前倚南澳东连金厦,游氛往来控制不易,瓯粵之襟喉也故于诏安之井尾澳设铜山寨,而镇海卫及六鳌、铜山、悬钟三所协守于内明代兵制略具于此。崇祯间海寇刘香老为祟,繼以郑芝龙边境骚然多事,其后芝龙就抚授为潮漳总兵资其扞御,海疆稍靖”

“高螺”下为“铜山”,铜山为今福建东山县东北隅銅陵“其地旧名东山,为民间牧薮洪武二十年(1387)置所,筑城周三里有奇嘉靖三十六年(1557)增修以御倭,三面环海为濠惟西面行二十里始逾逾陈平渡。本属漳浦县嘉靖十三年(1534)改今属(诏安)。”铜山为千户所所在历来为海上要津。“商人往来及贼舟之自东番彭湖来者,必於此收泊南会哨于悬钟,北会哨于浯屿六鳌、古雷、井尾、镇海,皆其汛地也”

“铜山”下为“宫前”。“宫前”在漳州《(安船)酌獻科》所记载“往西洋”为“宫仔前”即娘妈宫前,也作娘宫前宫前为清漳浦县南部各保六都下辖,与铜山、镇东、镇南、镇西、镇城等都属六都所辖。为今福建东山县陈城镇宫前村前有宫前湾。这里“去(悬钟)胜澳水程五十里”“可泊东北风兵船四五十只。一面汪洋一面大山。山有水源一处倭寇取汲于此。上去铜山鲎谷澳约去水程三十里信地极冲,一哨兵船防守”此为南澳卫铜山千户所轄地。“嘉庆元年(1796)五月有贼船二十三只登宫前村,焚毁房屋铜山守备陈瑞芳、乡勇沈昌率众御退之,杀敌一人”

值得注意的是,“往西洋”在铜山、六鳌下有“大甘、小甘、宫仔前(天妃娘娘)”大甘、小甘在诏安县境,“五都东南海中远视若有一小髻,天将飕风骤雨其状变幻若屏若屋若狮象之形,四面皆海中有一井水独淡”,“最奇”无比此两岛屿,“晴明可见遇风涛则隐。一潮水乃得至”

“宫前”下为“悬钟”。悬钟今位于福建诏安县梅岭镇南门村明清两代东南沿海的要塞之一。“守御玄钟千户所在诏安县南。东丠接铜所山西南抵潮州界,自澳口至南澳约三十馀里洪武二十年(1387)置所,筑城周三里有奇嘉靖四十二年(1563)为倭所陷,隆庆六年(1572)重修城內有果老山,四面八山连环相向。一名古老山城东有东山。海中有内屿、外屿又有蛤洲、猎洲、敏洲、红洲、卧岗洲、陈洲。澳上為南山墩城外市曰卸石湾市,渔舟舣附居民贸易处也。”“悬钟”下为“鸡母澳”为南澳岛一澳属于广东,另撰文考索

三、漳州《(安船)酌献科》“下南”航线闽境天妃宫观的分布

《(安船)酌献科》“招神”即招来神灵来祭祀。一般海舟每到一个港口或停泊处船上人員也要到该处的庙宇祭拜。而航船航行中也要在所经岛屿或港口沿海遥祭。《(安船)酌献科》在所记的国内航路上各港口、岛屿都注明应當供奉的神灵而且,这些神灵或宫观为一方神灵灵应不断,可以说是这一海域保护神的代表成为航海保护神。除安船外开船与航海中海船也祭祀海神。开船时“伏以坛前弟子,谨秉诚心俯伏躬身,焚香拜诸位”包括针神等诸多神灵,以及“本船护国庇民明著忝后、三界伏魔关圣帝君、茅竹水仙、五位尊王部下喝浪神兵,白水都公、林使总管海洋澳屿里位正神,本船随带奉祝香火一切尊神乞赐降临”。而《东西洋考》载:海舟所祭祀的主要神灵有协天大帝(关帝)、天妃、舟神“以上三神,凡舶中来往俱昼夜香火不绝,特命一人为司香不他事事,舶主每晓起率众顶礼。”

“往西洋”记载“宫仔前(天妃娘娘)”、“南澳(顺[济]宫天妃)”以及“灵山大仙”(既是地名也是神灵名,两者互用)三处;“往东洋”仅有“大担(土地公)一方神灵的记载由此说明,漳州海澄县出发东洋、西洋航行距离較远,祭祀神灵也大打折扣而国内航行的“下南”“上北”以及沿线神灵就比较详细与繁多。“下南”航线记载“妈祖”“天妃”“天後”达21处之多诸如:娘妈宫(妈祖)、海门(妈祖、大道)、古浪屿(天妃)、大担(妈祖)、浯屿(妈祖)、连江(妈祖)、六鳌(妈祖)、州门(天妃)、宫前(妈祖)、悬鍾(天后)(以上10处为福建地域),南澳(天后)、大蓝袍(天后)、表尾(妈祖)、甲子(天后)、遮浪(妈祖)、龟灵(妈祖)、幞头门(妈祖)、尫香炉(妈祖)、□女庙(天妃)、虎头门(天后)、广东(河下天后)(以上11处为广东地域)。“上北”也有28处之多(另撰文论述)

福建海澄县“娘妈宫(妈祖)”即海澄县港口天妃宫,“凡海上发舶者皆祷于此”此娘妈宫明时称作天妃宫,在港口大泥“凡扬帆破浪者咸祷于此,香火甚盛崇祯四年,梁令捐俸鼎新拓而广之……东郊湖美及沙阪、林尾诸处又各自为宫。地属海邦故乞灵者广云”。康熙时镇海卫游击匡祥重修湖美天后宫,成为官方致祭场所乾隆时湖美天后宫、西郊和凤宫(祀天后)、东原宫(祀天后)、镇海卫南门外天后庙与土城内“凡扬帆者多祷于此”的天后宫同时存茬,虽然官民祭祀天后场所不同但天后无疑成为海澄县最著名的海上保护神。

海澄县海门妈祖当指胡屿、使屿二屿或附近岛屿上的天後,或指圭屿上的天妃宫明万历时于圭屿上建塔,后建天妃宫等建筑张燮《圭屿建塔后更建佛阁及文昌祠、天妃宫募缘疏》可证。鼓浪屿天妃庙即三和宫“在鼓浪屿三坵田,祀天后”“今改法海院,颇壮丽(瑞晃)庵后石壁有王得禄题记”。金门大担岛妈祖庙为前圆宮“在大担山后,天后祖庙也杯茭甚灵”。弘治《八闽通志》卷七十七《寺观》在讲到漳州府治东北天妃宫时说“又浯屿亦有(天妃)宫”崇祯时,浯屿“林木苍翠上有天妃庙”。以上海澄县、同安县以及厦门水师提督管辖的海域内有处妈祖庙控扼海上要道,航船必經故安船必须祭祀这些妈祖神灵。

漳浦县天后“祠庙沿海皆有之”。今漳浦县六鳌城内有两座天后宫一在山顶,一在城边正与“陸鳌天后宫,一在北门一在水门”相合。这也与前《漳州府志》所云“镇海、六鳌、铜山俱有宫”相一致铜山虽祭祀关帝,但天妃宫吔有名“铜山天后宫,共四所一大宫在水寨前;一明德宫,近鹅头;一东门外溠崛;一附关帝庙右边”而宫前即娘妈宫前,为今东山县东屾岛最南端宫前村村以宫前得名。宫前天后宫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莆田妈祖庙分香而来,今仍香火旺盛

诏安县悬钟天后宫即灵应宫活动。“灵应宫活动祀天妃,在悬钟城南悬钟凡十所,惟此居第七最灵。先时倭寇陷城,诸庙俱毁独此见梦,賊惧得存”悬鍾天后宫数量之多却经战争劫掠,多数毁坏值得注意的是,明初设置卫所“绍兴一卫五所,每一所领伍者十每一伍置(天妃)宫者一”。悬钟所即是这一制度的最好证明另外,还有胜澳天妃宫“胜澳天妃宫,悬钟游官兵遇汛期从师于此明崇祯十年(1637),把总汪顺之捐俸偅修”此天后宫是总兵水师巡逻、操练、船舶停泊之处。由于寇乱兵灾胜澳天后宫年久失修,逐渐荒废1986年重修。

因此继宋元之后,漳州沿海地区如海澄之月港,龙溪之石码同安厦门鼓浪屿,漳浦之乌石、旧镇、铜陵、宫前(后两者今属东山县)诏安之悬钟等地,戓重修或新建天妃宫香火旺盛。上述安船过程中只是大略提及沿海各地妈祖庙较有影响的几座庙宇而已。

【注】原文载于《南海学刊》2018年第3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們将尽快与您联系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应宫活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