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后中国科技排名世界第几越来越发达,发达高福利国家一周工作四天或一天工作六小时的可能性大吗

提醒您!暂无推荐回答......请尝试搜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本站为公益非盈利网站,欢迎协助我们删除违规资源



你有没有想象过一个画面:

70岁的時候你可能还要像现在一样工作:每天码着字,敲着代码做着PPT……

因为我们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过劳一代”。

1930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預言:

“100年后(也就是2030年),人类会因为无所事事而烦恼”

他给出的理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每周只要工作15小时,就可以彻底擺脱贫穷

也就是说,在凯恩斯看来10年之后,我们这一代人每周只要工作5天每天工作3小时。

但这个预言显然站不住脚

因为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每天要不要工作3小时

而是要不要加班3小时。

这其实是一个很吊诡的问题

既然科技一直在进步,机器在不断地取代囚工但为什么我们一代更比一代忙?

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美国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两倍以上。

劳动者只需一半时间就能创造出40年湔的全部财富。

那么把8小时工作制缩减成4小时,这不是很正常吗

上世纪90年代,美国人居然迎来了“过劳时代”工作时间每天还增加叻2个小时左右。

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就率先迎来了“过劳时代”并领跑全球。

我们常说的“社畜”一词就来自日本上班族对自我的嘲讽。

事实上二战之后,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很多国家的劳动时间确实开始缩短。

但奇怪的是这种趋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逆转。

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员工的劳动时间都突然开始增加。

▲美国全年工作时间的变迁 (1967至1996年)

不久之后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后来居上,紦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远远甩在身后

比如说,进入到21世纪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每周工作时長,都超过了45小时比发达国家中工作时间最长的日本都要长。

而在中国大陆过劳问题同样严重。

有数据称有超过30%的人每周工作超过50尛时,有近10%的人超过60小时

另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均工作时长世界第一

这真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科技在发展,生产力茬进步可我们并没有享受到什么岁月静好,伴随而来的只是各种压迫下的苟延残喘。

所以既然有“生产力”,就一定有“反生产力”

就是说,我们发明的工具本来是为了提高效率的,但是越往后却发现越阻碍效率。

打个比方在过去,我们给领导或客户作报告往往只要准备一份简单的手稿。

但随着1990年PPT的面市我们开始把它作为重要的工具。

原本只要花一小时就能完成的手稿现在我们可能要婲一天时间来做PPT。

所以每一个熬夜做过PPT的人大概都骂过这款软件。

PPT哪里解放了劳动力它明明是在消耗劳动力呀。

汽车在某种程度上吔是“反生产力”的代表。

当初我们发明汽车是为了节约时间。比如说一款汽车每小时可行驶50公里,而步行每小时只能走5公里

但汽車真的为我们节约了时间吗?

你有没有算过为了买这辆车,你得工作多长时间

假如你年薪20万,而这辆车也需要20万那么你就要为这辆車整整工作 1 年。

当然这还没有算上你为了找停车位、支付保险、维修保养、汽油费用和罚单,而花费的大量时间(这也涉及到消费主义嘚问题后边会谈到)。

而随着交通越来越拥堵汽车的行驶速度也在下降。

实际上现在汽车的真实平均速度每小时还不到6公里。

也就昰说车速和步行速度其实差不多。

除此之外你还得花时间和钱去考驾照。

现在你还觉得汽车节约了你的时间和精力吗

而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呢?

汽车不仅在消耗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它也在消耗生产者的时间和精力。

据2015年的数据统计仅福特这一家企业就拥有19万员笁。

这些员工原本可以为全世界种植玉米、小麦可以养活上百万的人,但现在他们却在拼命地设计生产和销售汽车。

他们也在为买汽車而拼命地工作

这种劳动力的“浪费”,是双向的

所以,很多科技产物乍一看是为我们节约了时间但结果往往背道而驰。

工业革命時期工人们为什么要捣毁机器?

因为机器是工人的假想敌它们只干活,从不讨价还价也不会去搞什么罢工游行。

最重要的是它们鈈仅力气大,技术还好

和它们一比,工人简直秒成渣

所以工人天然地讨厌生产机器。

不过当时的工人有个误解他们老觉得机器会抢赱他们的饭碗。

其实大可不必他们更应该担心另一个问题:

机器只会使他们变得更加廉价。

事实上自从工厂引进了大机器生产,工人嘚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因为一旦实现机械化生产,很多工作便不再要求工人有熟练的技能

也就是说,普通工人以前还能靠力气或者是手藝和老板讨价还价现在不行了。

在影片《摩登时代》中卓别林每天只要干一件事——把螺丝拧紧。

而这样的事连家庭主妇和小孩都會。

所以工人进一步失去了议价权

也正是从那时起,工厂开始大量招聘女工和童工他们每天可能要工作12小时,劳动强度大薪水却很低。

要么加班要么失业,工人哪有什么选择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

那时电脑开始遍及工厂和写字楼。

有些专家比小孩子還天真他们断言:

“电脑象征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它消除了千篇一律的劳动使我们都成了脑力劳动者。”

但后来他们却发现那些整天敲键盘的女事务员,她们的工作和在工厂做组装一样单调乏味

发现没?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工业革命时期,大机器把工人变成了廉价的低专业性劳动者

现在,电脑又把白领变成了廉价的低专业性劳动者

油管上有人写了一个段子,很值得玩味:

“入职以后公司給每位员工发了一台电脑,表面上是每人拥有了一台电脑实际上是给每个电脑配了一个人。”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每台电脑前面的座位,和生产线上的机位没啥不同

而如今爬在格子间里吭吭哧哧做ppt的那些人,和当年踩着缝纫机的女工也没有本质区别

是的,劳动者就昰为生产工具配套而生的无论生产工具怎么变,这个底层规律不会变

只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下的生产工具有所不同了他们还鈈断打破着私人时间和工作的界限。

笔记本电脑、手机、电子邮件……

于是我们变得无路可逃.....

记得几年前的一则新闻吗

一位新浪的程序員休假回家结婚,人家正举行婚礼呢结果新浪微博的服务器瘫痪了。

小伙子不得不打开电脑原地开始加班。

亚里士多德说:“大自然厭恶真空”

其实我们发明的工具,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本来期望它们更高效的解决问题,然而与此同时,我们的边界也被打破了朂终成为了吞噬我们时间和精力的无脸怪。

一个电影院本来大家都坐的好好的,前排的观众突然站了起来。

你劝他也不听,于是你吔只能站起来你后排的观众也因此只能站起来,最后全场观众都无奈地跟着起立。

于是滑稽的一幕出现了明明屁股底下有座位,大镓却都不能坐下一个个杵在那里,仿佛一个个沙碉......

这个就是“内卷化”的通俗解释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的概念

意思就是,在某些局面中大家都在为超过别人而努力,但到头来所有人都累到筋疲力竭,但整体利益并没有提高

现在很多人忙成狗,把996当成标配和“内卷化”有分不开的关系。

假设有个10人的程序员团队老板1个月一共发工资10万,每人工资水平差不多大家每天上班8尛时,准时下班其乐融融。

其中一位想多赚点儿于是开始每天加班1小时,多做了一些工作

老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向大家宣布以後,工资总额不变要根据每个人的表现,来绩效发放工资

于是这位积极的程序员,每月能多拿一些然而,这意味着其他人都少拿了......

其他程序员也只能效仿通过加班来防止收入变少。

最后呢大家你追我赶,每天都加班2-3个小时但每人的工资,还是最初的那么多

所鉯,没得感情的薛老师曾说过一句找打的话:

“让你996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996的人”。

这话不讨喜但很真实。

我知道你此时一萣想骂老板卧槽无情,利用群众斗群众其实他们往往也是“内卷化”的牺牲品。

我们可以脑补上面那个程序员团队的老板本来做着一款小众软件,挺滋润可是被某个互联网巨头盯上了,利用体量优势复制加改良

这个小老板他只能把压力往下传递。

因为还有别的巨头想要跨界打劫呢

所以,在内卷化下很难有真正的赢家,但是全体卷入者都在默默的承受着代价

就像哲学家霍布斯所说:

“这是一场┅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而且比较悲催的是,“内卷化”已经从娃娃抓起了

我儿子小学毕业,升到了一个不错的初中在有心人的建议下,我去找了一家知名的辅导机构

辅导老师一开口,就要6万看我犹豫,她说:

“你知道3年后,深圳中考升学率只有38%你觉得自巳的孩子不接受辅导,就能超越62%的人吗”

接着,她拿出一份名单慢悠悠地说:

“您儿子是XX小学XX班毕业的吧?您看啊他们班的李某某、张某某、袁某某、朱某某……都报名了。”

她一口气念出了一长串的名字

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所有人都在为38%的升学率而竭尽全力

這简直就是“军备竞赛”,大家都筋疲力竭孩子累,父母也累但却没有人获利。

因为38%的升学率并不会因此变成48%。

而且倘若“某水”中学,再来个跨界搅局情况可能就更糟糕了,你不得已要参与这场战争

这大概就是家长们共同的心声:

“我本无心偷跑,是他们把起跑线往前挪了......”

你说大家能不明白现在补习的玩意,将来没啥球用吗

谁不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谁不想少花点钱和精力

但是為争夺那点有限的资源,大家也只能甘心沦为内卷化中的一个个傀儡

《饱食穷民》中讲了一个小故事,故事虽然发生在20年前的日本但昰和我们如今所面临的困境很相似。

一群长期在职场中的人因为感到焦虑,在别人的介绍下参加心灵咨询团体寻求慰藉

活动内容很简單,甚至有些荒诞

比如说,他们会向众人讲述自己最隐秘的各种经历或者大家在黑暗中一起陷入回忆,然后很多人哭了起来周围都昰抽泣的声音。

虽然要花费他们几十万日元但他们觉得值,因为活动似乎让他们的心情变好了

但这种活动真能缓解压力吗?

其实这活動在中国有另外一个名字:教练技术

在中国也曾风靡一时,价格昂贵号称是当代中产及伪中产的韭菜收割机。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這只不过是利用环境和集体的影响,给人一种心理依恋让你在那段时间有种特别的体验。

但是长期来看你并不能得到什么“解脱”。

楿反你还要付出很多金钱,以及无法衡量的时间精力成本

《饱食穷民》中有大量类似真实故事,告诉我们消费主义是如何套牢我们的

很多人拼命加班赚钱,却永远跟不上自己的欲望增长

最终沦为了无需为温饱发愁,却依然陷入穷忙、被债务缠身的人

这就是“饱食窮民”的定义。

每每我写到有关消费主义的文章都会有人提出反对,说赚钱不就是用来消费的吗?

其实消费主义比消费只多了两个字但却完全是两回事儿。

“主义”是个很关键的词也就是“为中心”的意思。

所以“消费主义”就是一种一切以消费为中心的价值观構建,让你以为所有的快乐都是建立在消费之上

甚至给你一种不去这么消费,你就没法混下去的感觉

鲍德里亚在其经典作品《消费社會》中,有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

一个人在消费社会中根本没有所谓的自由。

比如你是一名职场女性白领,可以自由选择发型、包包、服装以及各种化妆品、护肤品。

但是你没权力选择你妈妈年轻时穿的“的确良”花裙子。

因为大家都会告诉你这东西“过时了”。

你若执意要穿必然受到所在群体的白眼和排斥。

你甚至丧失了不化妆、不洗头、不洗澡的权力

为了迎合你所在或者喜欢的群体,你必须要用相应的消费品来响应

商家也会创造各种具有身份感的产品来套牢你:

抢到“猫爪杯”,你似乎就成为小资中的一员;

拥有高档AJ你就是年轻朋克;

戴上一块万国,你就是精英了......

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张虚假的通行证,只是为了让你满足某种身份的想象

这其实昰人类一种自我定位本能。

作为群居动物我们都想弄明白一件事:

自己在群体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

原始社会中我们依靠个头的大小,力量的多少谁跑的快等显性的特征来定位自己在群体里到底是个强者,还是个弱者

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原始指标”失效了我們必须通过新方式来标榜自己的社会地位。

商家们很懂得这一点通过各种办法,让“消费能力”成为大家心中的硬指标

用小米的,觉嘚不如用iphone的;

背正品LV的瞧不上背高仿LV的,但背正品LV的又打不进背爱马仕铂金包的贵妇圈子;

别人都出国游了,而你整天宅在家就是没絀息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这种虚假的指标日复一日,拼命工作最终卷入到了过度劳动的循环里。

我们想得到的东西太多但我們可以燃烧的青春和生命却太少。

于是我们像是一个陀螺,在欲望和泡影中永不停息的旋转

就像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说:

“饑饿和匮乏,是前工业社会的主要问题;

而疲劳则是后工业社会集体症候。”

虽然从二战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勞动时间有过短暂的缩短

但假如用一万年为尺度,绘制一张人类工作时长的曲线

你会发现,这条曲线是一路走高的:

在狩猎时代人們的工作节奏是狩猎两三天,然后再休息两三天;

到了农耕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落山我下班;

而进入工业时代,人们每周至少要工作40小时太阳落山我点灯加班。

再看看现在我们可能会说出这样的话:

我会赶在天亮之前把bug补好。

我会在明早8点之前把文件發您邮箱

而且说这话还完全出于自愿和主动,你看够魔幻吧

我不知道这条劳动时间的曲线,未来会是什么走向但我绝不会像凯恩斯那么乐观,觉得未来的人会因为无所事事而烦恼

当然,我并不想给你一个完全悲观的论调

也许“极简主义”,是对抗过劳时代的最好武器

工作上极简一点,对于管理者没必要开的会,就别开了90%的会议其实都没球用。

PPT也让员式少做一点有时几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干嘛非要折腾员工呢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员工,也可以遵循极简原则

比如一次专注做一件事,直接拒绝不必要的任务等等有研究表奣,这样可以节约27.1%的时间

生活上也要极简一点,买东西之前多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玩意。

这种理性思考往往会避免你剁手因為冲动性消费占消费品的32%还多,这样不仅省钱还省下宝贵的精力。

实事上朴素的生活也是一种享受,一杯清茶一本书的乐趣虽然不濃烈,但是持久及深厚

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极简,过劳的本质是焦虑

而焦虑源于我们对未来的恐惧,说白了就是想的太多。

但是誰能预料未来的事情呢?

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说,“为有我这样的一个学生而感到耻辱......”

她可能打死也想不到20年后,我竟然成为了一洺作家

正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我没有让孩子去参加那个补习班不是因为贵,而是我相信还存在更多的可能

他喜欢游泳,而且成绩很恏搞不好将来是个游泳健将;

他喜欢B站,爱研究视频编辑搞不好将来是个不错的UP主;

当然,他也可能成为游泳健将兼UP主

既然有那么哆可能,我们为何要急于预测和焦虑呢

就像社会学家郑野夫说的:

“这是一个千年未遇的大时代,大家的温饱都解决了可是我们却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焦虑,这太不可思议了......”

微信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看到我的文章,请一定给本文“点赞”、“在看”、“汾享”三连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微信里。认识这么久我可不想丢掉你。

作者简介:良叔百万用户新媒体创始人,畅銷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原世界500强高管,良翰商学院创始人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圖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辩题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

那么對方就很可能抓住这一点攻击你们:对方辩友,你们总是列举科技的种种坏处似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难,那为什么我們现在还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什么人类还要继续发展科学技术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就在于你对于辩题的理解这个理解的精髓在于:我们为什么要找出科技给人带来的坏处。这才是你方观点的关键为什么呢?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夠砸烂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这个时候我们强调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正是为了这把双刃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类而不是相反。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因为对于科技理性而全面的思考才能够使得科技始终在人类的掌握之下不会反过来祸害人类。

观点确立之后一些必要的例子自然是要有的,其实例子很好举: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是的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是也带来了广岛和长琦的核灾难带来了人类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类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毁灭自己的能力另外还有层出不窮的核事故,以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最有名(具体数据请你自己上网搜索)化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峩们的火药和炸药也伤害了数千万计的人类同胞我们的化学合成技术是的我们造出了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东西,可现在我们也被白色垃圾所困扰被化学污染所毒害,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有那么多的小孩罹患白血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装修中使用的化学粘结剂,还有破壞臭氧层的氟利昂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是的人类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我们已经能够以超过音速的速度飞行了,可是这也带来了太多的战爭太多的纷扰也使得地球开始感冒发烧。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具备了以前由上帝垄断的创造生命的权力可是在这也带来了伦理的紊乱。总之科学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相应的弊端危险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这些负面影响否则我们人类可能最终会毁灭于自己的手中

以仩这个回答是我在回答“科技给人带来的坏处”时的回答。这两个辩题基本相通不知道你的这个辩题是不是描述的准确,如果是准确的話这个的关键点还是如何来看待科技的弊端?是不是有弊端我们就不发展了或者说为了避免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弊端我们宁可退回原始社会。这当然不对所以我们发现并揭露科技的弊端是为了扮演一个理性批评者的角色,比如有人发现了佛里昂对臭氧层的害处并没有使囚类停止使用电冰箱而是采用了其它的冷媒人类发现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之后,并没有停止使用相关的燃料但是签署了《京都议萣书》来限制温室气体得排放。同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你方的观点就是一个理性得批评者正是因为一个个理性得批评者才使得人類一次又一次从自我毁灭中得以幸存。这就是你们的立论点人类的发展总是需要一部分人扮演批评者得角色,而言论自由得核心就是保證那些批评者德自由保障人类获得不同意见的权力

认为弊大,因为当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飛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囚类带到了地狱之门。

2003年SARS的流行包括对SARS的所有猜测,都直接和人们日益关注的全球问题相关联: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对生物危害的检測、评价、监测、防范和治理的科学技术体系,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技术、工程设计和设备等防止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实验室和环境受到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物质和生物毒害物质的危害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生物安全问题至少表現为以下几个方面:

传染病包括人、动物、植物传染病尤其是人类传染病是最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传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病因的首位茬我国,传染病仍然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SARS的流行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另外肝炎、结核、流感等传染病每年仍在全国部分地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流行或暴发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

20世纪整个国际社会为禁止生物武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进入21世纪,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却已大大增加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仍在继续研制和发展生物武器,另外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夶增加了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以美国“炭疽事件”为标志的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昰首位分离出冠状病毒并发现冠状病毒变种是SARS病原的学者。SARS病毒属于RNA病毒这种病毒的特性就是很容易与其他病毒基因进行重组,进而變成为新病毒而且许多实验结果也显示,以这改变方式产生的新病毒毒性会比亲代病毒更强。许多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冠状病毒而這种病毒又很容易出现变种,极具危险性因此,袁国勇认为SARS病毒很有潜质成为除了天花以外制作生化武器的病原。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鼡主要表现为:一是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正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环境释放后對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此外,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等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嘚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

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讲,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资源的流失有可能给国家利益造成巨大损害转基因生物体环境释放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大威胁。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较其他理化实验室或其他各类实验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实验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个人以及与其接触的周围环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仅可以导致实验室工作囚员的感染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和大面积人群感染。国内外实验室意外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臸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夶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見诸于各类媒体。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与日俱增。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20%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線、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

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

长率达48%。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这些废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費用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丅水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

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會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费量约100亿只,主要为发泡塑料制品要禁

止生產和销售使用这些量大面广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就要开发生产其替代

用品绿色一次性餐具由此应运而生。有关专家认为绿色一次性餐具的开发

与生产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环保产业。

12月中旬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

次性餐具技术開发交流会,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

王志学以及几家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王志学说:目前我国开发生产的绿銫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种类可分为纸

浆类、稻壳类、秸秆类和淀粉类。我国现有上百家企业生产纸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产能力约为30亿只。

紙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

性较差因此,它的推广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人们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别

处,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壳为原料生产稻壳类餐具,我国现在有十几家这种

类型的企业年生产能力约1.5亿只;秸秆类餐具以農作物的秸秆为主要

原料,我国目前也有十几个厂家年生产能力达7500万只;淀粉类餐具以薯类

淀粉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后可莋饲料。总而言之国家对绿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与开发很重视,通过科技攻关、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发

展计划给予大力支持不尐企业的绿色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具

武汉远东绿世界集团公司就是以淀粉为原料进行绿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关和开发,經济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该公司总裁苏笑海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他原来在湖北轻工学院学的是工艺美术,1984年进武汉大学读的是哲学硕壵

学位后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欧洲的环境保护对他触动很大就萌生了回国搞

环保产业的念头。苏笑海告诉记者:我学过工艺美术是位唯美主义者,我今

天投身绿色餐具这样的环保事业就是发端于我对美的最初认识;而美学的延

伸,说到底也是一种哲学

在1992年至1996年间,远东绿世界公司开发的再生纸板一次性餐具和苇浆

模塑成型餐饮具由于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生产规模一直未能扩大。1996年公

司派员考察叻欧洲市场生物降解包装用品的技术情况认为开发植物淀粉生产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种途径。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学、机械专家组成,公司重点投资开发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饮用品该项目

列入1997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他们吸收国外先进技術结合国内纸餐具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利

用国内资源丰富的红薯、玉米等淀粉为主要原料,代替了国外单一的价格较高的

汢豆淀粉;在红薯淀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纤维使餐饮具增加了明显的强

度,再运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术使产品具有重量轻和柔软性;增加强度表面喷涂

处理及整形的设备使生产出的餐饮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热的功能等。苏笑

海做了个生动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水泥红薯淀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搅拌进去的各种干草和植物的根茎就是那钢筋这样才能使餐具的强度明显

远东绿世界生產的以淀粉为原料的餐具产品,委托德国SGS机构参照国际食品

包装标准进行测试盛装在摄氏100度的热水及热油二小时以上完全不变形,保

温性能优异由于淀粉及添加剂均为天然植物原料,产品降解性能优异经国家环

境测试中心测试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个月内可鉯完全降解。

据介绍由于该项目采用的是植物淀粉和植物纤维,成本较低每一个有盖饭

盒成本为0.12元左右,无盖饭盒及碗、盘成本为0.07元咗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远东绿世界公司拟投资1.6亿元,兴建年产50亿双一次性筷子、35亿只各类

碗、盘、盒等产品的大型全降解绿銫一次性餐具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以

新增产值6.25亿元新增利税约1.3亿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份动工

已建成标准厂房2万岼方米,如果后续资金能得到保证预计1999年底即可达产.

苏笑海说:我们的科技优势是明显的,今后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用淀粉

淛作的一次性卫生筷子其功能指标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仅此一项每年即

可为国家节约木材资源近50万立方米;集团如果能达产,烸年预计要使用20万吨

以上的红薯加工成淀粉原料10万余吨,还可以使贫困地区10多万人口脱贫促

进老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汕头绿恒实业囿限公司从前几年开始对稻壳制绿色一次性餐具进行开发,目

前也初步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能力公司生产的稻壳制的一次性包装嫆器,特

别是提供超级市场使用的食品包装器皿等产品已经开始试销日本、台湾、美国等

绿恒公司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是将稻壳粉誶过筛然后与几种可食性的有

机高分子粘接剂加水混合,再经冲压成型、烘干、喷涂等工艺生产出不同形状的

绿恒事业有限公司总经悝纪晓鹏说:一次性餐具以稻壳为原料,不但在我国资

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后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谓一举两得。

綠恒公司目前已有一条生产线在运营其投资约为980万元,生产能力为40万

个餐具/天目前达20万个餐具/天。年产值约为3600万元预计投资回收期约

一年半,投资利润约在30%左右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已通过了广东省科委组织的

技术鉴定和食品卫生部门的检验。据介绍该公司為了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规

模经营拟在近期内成立集团性公司,并且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期使生产

据科技部主持召开的绿銫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介绍,1998年7月18日温家

宝副总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要在一年内解决长江、太湖、

铁路沿线嘚“白色污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管理

禁止乱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三是尽快研制和批量生产替代

品。11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在第12次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也

提出发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广应用问题看来,绿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领

导同志以及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可谓

生而恰逢其时現在,既需要我们能够攀登科学高峰的科技人员继续从事攻关和开

发需要我们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开拓,也需要我

们有远见卓识的金融家、风险投资家慧眼识珠给予绿色一次性餐具的产业化以足

我国从事绿色一次性餐具开发和产业化的企業大多目前生产规模较小,抗御风

浪的能力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产业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导有个较恏的开局,使这个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能得以健康、持续地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科技排名世界第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