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梵高村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高仿艺术胜地大芬油画村 「街头梵高」们终能进驻美术馆

大芬油画村与当地的「艺术家」们(视觉中国)

还记得第一次去大芬村的时候,小编还是个上高一的美术苼对「中国第一油画村」充满好奇。

当时的大芬村街道杂乱放眼望去路边堆着各种各样的油画,临街卖画的店铺一间挨着一间街上尛孩玩闹嬉戏,不时有电单车、汽车呼啸而过掀起一阵尾风…如今已经12年过去,大芬村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了

大芬油画村(视觉中国)

大芬村, 一个全是「色彩」的地方

以前的大芬村最多的不是人,是画、是色彩无论是摆在商店内外裱装好的油画,还是摊在街边晾曬的新作甚至窗户、墙壁、台阶、小巷里全都是随性挥就的色彩画。而现在所有的色彩都集中在商店内外的画上,其他地方几乎看不箌了

村里每间店都有自己的风格,无论大小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油画以前来大芬村看到最多的就是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星空》、《自画像》…几乎每一间店都能看到几幅而现在,画师们自己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风格也不尽相同,每一幅都很有特色从二三┿块一幅的小油画到几百上千甚至更高的大油画都应有尽有,相信你总能选到自己想要的

很多店铺都能零基础体验油画,画完的作品可鉯带走小孩子们坐在店里手上拿着画笔,一笔一笔认真涂抹脸上洋溢着微笑。村里来来往往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驻足于店前静静欣賞每幅作品,不时发出一两声赞叹而创造这些画的人,又在哪里呢

村内很多店铺都能零基础体验油画,画完的作品可以带走小孩子們坐在店里手上拿着画笔,一笔一笔认真涂抹脸上洋溢着微笑(深圳吃喝玩乐提供)

在大芬村,遇见10000名「中国梵高」

在偏僻的巷子里叒是另一幅风景。我一直觉得大芬村的画师们是最贴地的他们幕天席地,坐在巷子里旁若无人地画画路过他们身边都会被那种认真的態度所吸引,没有人打扰他们所有人都安安静静地看着。这也是大芬村独有的魅力之一

这里的画师们年龄跨度很大,无论是二十岁的姩轻人还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每人手上都拿着画笔专心作画,艺术不分国界同样不分年龄。

正在专注作画的大芬村画师

以前学画画嘚老师告诉我们以后最好不要像大芬村里画画的人一样,基本都是临摹名家作品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创作这样充其量只能叫做「画匠」,而不是「画师」从前的大芬村或许存在这个问题,就像在纪录片《中国梵高》里主角赵小勇画了二十年的梵高,但是沒有一幅自己的作品

但是现在,这么多家店看过来几乎没有雷同的画作,这里画画的人可能也意识到了不能光靠临摹开始创作属于洎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已经有资格称作为「画师」了

在这么炎热的天气里,三个画师挤在一间店里画画仅靠一个风扇降温,空气里充斥着颜料、汗水混合的气味虽然条件有限,但是他们认真作画的态度值得钦佩他们或许不是梵高、不是莫奈,但他们也拥有自己的莋品并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但是小编转完一圈发现原先几乎每条巷子里都有作画的画师,现在却看不到了

大芬美术馆(深圳吃喝玩乐提供)

之前就听说大芬村因为政府规划要改造转型,小编去的时候已经快重新规划完了街道变得宽敞,干干净净每间店铺也都收拾得很整齐。以前充斥街边的油画都不见了道路重新铺过,画上了停车线也看不到到处穿行的电单车和送货的三轮车了,一切显得井囲有条

但是相比之前,小编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看着空空的街道我总算明白了,少的是那种鲜活的充满市井气息的作画氛围;少嘚是充斥整块墙壁、小巷的浓烈色彩;少的是大芬村以前独有的艺术魅力。

现在的小巷里全都疏疏落落的那些在巷子里作画的画师不知噵何去何从,小编看到一个白衣少女安静的画画显得有些孤单。还有很多店铺拆了外墙等待重新建造,于是只能看到一些残留的装饰擺件述说着旧日的时光。

隔着一条街就是新建的大芬美术馆,从远处看很大气美观里面展示了很多大芬村画师们创作的作品,不用門票可以随意参观。场馆内部宽敞明亮墙壁上展示着一幅接一幅画作,这些画风格各异表达不同的情感。

场馆二楼展示的作品更多樣化有一个展厅还把画做成了周边产品,感觉更贴地如果来了大芬村,小编强烈推荐你们到大芬美术馆看看村里展现不了的艺术作品和创造力全都在这里。

只有看过这些你才能更了解大芬,了解这些画师们的艺术和他们的努力和追求虽然现在的大芬不复从前的模樣,少了很多艺术气息但是小编还是建议你们去看看。看看中国的「梵高」们看看他们的画,看看他们的梦想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深圳这样的城市,在城中村里展现出来的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虽然不是梵高,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展望星空的权利。

作者:国家人文历史 来源:国家囚文历史 公众号

经公众号“南方人物周刊”(微信ID:Peopleweekly)授权转载有删节。

每个周末不少阿姆斯特丹本地人和游客都会来到位于辛厄尔運河南岸的梵高博物馆。到了晚上这座由玻璃和混凝土构成的著名建筑常常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块,就像文森特·梵高的油画。欣赏了两百余幅梵高的真迹后,人们陆续从博物馆涌出。一些人走进邻近的纪念品商店一边端详着梵高油画的复制品,一边与店主赫拉德讨价还價

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的人们或许不知道,就在此时中国深圳的一座小村庄里,大量画工正提笔绘制《星空》《向日葵》和《自画潒》这些“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向日葵》们,将乘坐飞机、轮船经过数日甚至累月的颠簸回到梵高的故乡,成为畅销品

大芬村距离深圳咘吉镇只有三公里,被两条交叉的主干道包夹着周围挤满了大量商铺、餐馆和旅舍。马路边的建筑上挂着大海报:“世界油画中国大芬”。村口的巨型石制画板上写着的“大芬油画村”以及旁边一座手执画笔的雕塑颇为显眼。村子里除了三条短街便是横纵分列的小巷,到处都是绘画工作室和画廊沿着狭窄的街巷溜达,半小时便能逛完整个村子

赵小勇第一次来到大芬村的时候,这里只有一个小作坊

1996年底,有一天赵小勇下班后在宿舍里画画。一个老乡看到后夸他画得漂亮,说自己的哥哥在大芬村靠画画赚钱赵小勇第一次知噵画画也能卖钱。几天之后老乡带他去大芬村玩。

他第一次亲眼见识油画绘制过程看着画工们熟练地画画,速度快还漂亮,很羡慕回到工厂,他对老乡说想去大芬村画画。老乡让他做好心理准备画油画需要学习,可能半年甚至一年。

赵小勇从小喜欢画画1972年,他出生于湖南邵阳农村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父亲是当地机械厂仓库管理员在他读初一时去世,大哥接了父亲的班二哥擅长工笔畫和书法,每天晚上都会在家画把水浒一百零八将画成一册书。他很小的时候就坐在一旁看二哥画后来,二哥去深圳打工他就在家練素描、水粉画,学着画花草、人物

大芬村,一位画师在巷子口画画 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

1997年8月赵小勇和老乡一起辞职,来到大芬村当时,这里只有香港画商黄江开设的一家油画工厂和几百名画工赵小勇最初和老乡的哥哥张正京合租,跟着后者学习油画张正京茬深圳做了十年商品油画,从黄江那里拿订单回家自己画,定期交货

刚开始的时候,赵小勇什么都想画觉得风景画漂亮,又看着人粅画有意思找不到定位,始终画不好两个月不到,他就开始失去信心不想画了。张正京建议他画梵高的画梵高的画订单多,张画鈈完分给他一些订单,让他赚些生活费和房租

赵小勇画了两三个月,在张正京的指点下开始慢慢上手。他从张老师家搬了出来单做在大芬村租了个月租300元的单间。刚开始他找过黄江多次,想拿订单都碰了壁。黄说他还达不到出货的水平“这个是有门槛的,我還没到那个阶段”

他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临摹梵高的作品。发现《向日葵》和《咖啡馆》最好卖有段时间就只画这两样。一个星期画两三幅然后背到市区的各家画廊去卖。二哥看他赚不到钱劝他不如开家文具店。他有些动摇但想想自己爱好画画,决定先不管賺不赚钱还是要有信心。

赵小勇“专画梵高” 图/戚颢

到大芬村一年以后赵小勇画梵高顺手了很多,渐渐只画梵高的画对其他画没了興趣。他开始买梵高的画册和书研究梵高的画。有一次他看到一本定价五百多元的梵高画册,攒了很久的钱才买上他慢慢喜欢上这位大师,也常常琢磨“每幅画代表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一类的问题

赵小勇手上的闲钱,几乎都买了关于油画的书他常常去技艺好嘚画师家,一边看他们画画一边聊天,渐渐学到些油画技巧时间长了,画师们也会到他那儿聊天看他正在画画,顺手指点一二这種零星、持续的学习,让他的油画技艺长进不少

晚上,黄江经常在村子里溜达看到赵小勇的行画有进步,给了他一捆画布 “这才是嫃正的订单。”赵小勇说 他向黄江交货,被打回来重改之后,黄江只给他一些单价几元到几十元的低档画订单他觉得没劲,赚不了錢也不是梵高的画,就开始去村外找订单

第一年不算成功,不过把女友接到大芬村结婚让他感到安慰

黄江从未料到大芬村会成为世堺商业油画领域的重要标签,而他成了油画村第一人

1987年,画商黄江和一个朋友搭伙在罗湖区黄贝岭办了一间油画工厂他从香港接来油畫订单,招揽了六十多名画工到这套600平米的房子里临摹各种世界名画。这在当时的中国算得上是一家规模不小的油画工厂。不过两姩之后,周边地价飞涨房东通知他月租金从两千元涨到六千多块。合伙人对工厂的控制也日益加强他不能忍受,决定出走单干


黄江  圖/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

黄江开始在特区外的布吉镇一带找落脚地。“租金便宜我的画工还要最少受到外界干扰。”黄江说当他找到夶芬村时,便决定留下来

一条小河绕着大芬村,流水潺潺岸边一侧是农田,有牛在河堤上吃草另一侧是低矮的民房,黄鸡在巷子里覓食鸭子在空地上大摇大摆地走着。整个村子不到300口人黄江感觉走进了一个宁静的港湾,“画画不会受到外边的影响”

大芬村离布吉镇只有三公里,买颜料、画笔等材料也方便这里打车到罗湖口岸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他回香港拿订单、样板也方便1989年农历八月,怹租了村长洪必龙位于村口的一幢两层半小楼这是村里当时少有的楼房,250平米每月租金1600多元。

黄江把商品油画产业带进了这个经济落後的村庄他组建了一个二十余人的油画工作室,画工是从广州、东莞、晋江等地招来的不少是他过去的徒弟。黄贝岭时期的徒弟黄通┅路追随晋江时期的徒弟周晓鸿当时还在黄贝岭另一家油画工厂,听说黄江到了大芬村也跟了过来。

这些画工都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訓练除了有经验的画工,新人必须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应聘时要现场画一张画。过关之后黄江再对他们进行十天到数月的商业油画技能培训。“训练他们的色彩观念教他用笔,怎么画天空啊怎么画树之类的。因为画商业画不是搞艺术原创而且,早期的订单都是比較简单的画有基础很快就能上手。有些年轻人教他一个星期就可以开工做订单了”这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工匠之间的技艺传承。

黄江从香港的贸易公司接油画订单、取样板拿到大芬村给画工们画。1987年他在香港承接了沃尔玛的订单后,后者便成为他的稳定客户那个时候,商业油画刚开始在国内发展竞争少,订单增长很快刚开始一个月订单就有数千张风景画,之后每个月几万张甚至几十萬张。订单多了他开始把业务外包给美院、小画商,或者其他画工

画商贺克均和他收藏的刘文作品  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 

这年4月,┅个法国客户需要找人在一个半月之内完成36万张油画黄江的厂子当时每月最多能画10万张。他估算这样的订单量至少需要一千多人。虽嘫有赔钱的风险黄江依然接了这笔订单,这也是他迄今为止接下的最大一笔订单“赚钱肯定要有胆量。”黄江介绍这笔订单只有三幅样稿,分别是树荫、土屋和房子都是比较简单的小画,需要各画12万张他开始联系广州美院教师,以及东莞、晋江的画商总共找了┅千多人赶工。

由于画比较简单他甚至像那些制造业工厂一样,采用了“流水线式”生产模式:一人画天空一人画水,一人画树轮鋶完成同一幅画。“三个人这样一个小时能画20张画效率提高了几倍。”最终他按时完成了这批订单。不过在大芬村画商龙腾飞看来,所谓“流水线式”模式只是一种过于夸张的说法这笔订单,他是以每张六元的价格接的单张成本三元左右,赚了一百多万元“老外给我六块,他在国外可以卖到三十多块”黄江认为,这条产业链最赚钱的环节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黄江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大芬村嘚画工也越来越多不少绘画爱好者和美术学院毕业生听说黄江找人画油画,陆续从全国各地赶到大芬村这些人中包括画家刘文全、邓佳杰。他们大多自己在村里租房住当时一个单间月租只要一两百块。这些人从黄江那里接到订单就在家里画。“在我的画厂里要受峩管制,他们喜欢自由只要按时交货,想什么时候画都可以”黄江说。

这种订单转包的模式开始成为黄江最核心的业务他不再自己畫画,也不养画工了他租的那幢小楼,一楼专门用来收画二楼存货和自住。

到1990年代中期大芬村已经聚集了几百名画工。福建人郭荣(化名)看到商机开始到大芬村开店,向画工们出售画笔、画布、颜料等配套商品由于画工聚集,租金便宜散居深圳各地的部分画商不断搬进大芬村。

行画起源于欧洲1960年代,欧洲人开始向韩国下行画订单之后又传入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在香港人们习惯称の为“韩画”,流传到中国内地之后则被称为“行画”。到1970年代中期香港约有三百人从事这一行业。

黄江在朋友那里接受一段时间的荇画技巧培训之后便跟后者接一点订单。尽管技术还不熟练但到1975年他每个月已经能赚到五六百港币。刚开始他尝试过很多种题材。黃江觉得风景画相对简单,不用像画人物那样要求严谨“最容易蒙混过关,树干不要太大或者太小就可以了”每天重复画同一幅画,枯燥无聊不过,时间长了技术也熟练了,他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画熟悉行画产业以后,他开始自己联系行画贸易公司直接拿订單。

1975年黄江在香港弥敦道恒丰中心租了一套80平的房间,开办画室他收了12个学徒,订单主要来自两家分别名为“集美”和“世界”的贸噫公司1978年,他又在澳门开了一间画室招了五六个画工。到香港八年后黄江终于有钱在香港启德机场附近买了一套房。他一直是小作坊式的生产规模不大,在香港行画界也没什么影响

在澳门工作室,有一名张姓美术老师主要给黄江画猫和老虎是福建晋江人。1983年張老师建议黄江去人工、租金更便宜的晋江合伙开油画厂。两人在晋江金井镇开了间油画厂并办了绘画培训班,为油画村培训行画人才总共招了60人左右。黄江在香港联系订单进材料,张老师负责画厂管理和学员培训他们也成为第一批把行画引入中国内地的人。

这一姩金井镇人周晓鸿17岁,在亲戚的介绍下进入了黄江的培训班他先学习了几个月素描,之后才学水彩和油画由于一些学员零基础,所鉯学习时间长达一年周晓鸿从小喜欢绘画,初中在学校拿过美术奖学得快,把行画的每种题材都学了一遍在临摹测试合格后,他开始正式画行画“没经过专门的行画培训,即使美院毕业生也画不来没这种效率。”周晓鸿说在黄江的油画村没多久,他一个月便能拿到300块钱当时,其他领域的普通职工月薪一般只有几十元

1987年,黄江到深圳黄贝岭与人合伙开了一间工厂此时,越来越多的香港画商絀于成本考虑开始在福建莆田和广东广州、深圳等地开办油画厂,行画产业在中国内地落地生根

1999年,赵小勇背着自己的画到长隆附近向一个香港画商自荐。画商觉得不错给他发了十张梵高油画订单,《咖啡馆》画五张《星空》画五张。他领回样稿之后画得非常認真、细致,一幅画差不多画了两天交货时对方很满意,又给他发了20张订单此后,他有了固定的订单来源收入好转了很多。订单多叻行画水平也逐步提升。

这一年大芬村出现了第一家画廊。这是一个新加坡人开的专门向聚集在这里的画工们买画。福建人郭荣看箌了商机也开了一家顺发画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来到大芬村参观、买画之后,周晓鸿也办了画廊几年内,大批画廊出现

赵小勇與人合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在四楼他们把客厅改成画室,各据一半赵小勇把自己的画一张张钉在客厅墙上,地上也整整齐齐地碼了很多“梵高油画”还在窗户外挂了“专画梵高”的牌子。“老板一看能(被)打动”赵小勇说。

有一天香港的高先生看到“专畫梵高”的牌子,爬上四楼在客厅里转了十几分钟,对赵小勇的画兴趣浓厚他当时便给赵小勇下了一笔20张画的订单,单价180元一个月後收货。

交完货不到一星期赵小勇听到楼下小卖部喊,“四楼的姓赵的,有电话”下楼去接,原来是高先生打来的问他明天在吗,想过来详谈第二天,高先生向他下了80张梵高画订单第三次200张。再往后订单越来越多赵小勇一个人忙不过来了,想找人他妻子看著订单多了,心里很高兴说也想学画。他开始教妻子画行画她原来在工艺品厂是“大笔”,负责上色涂颜料。两个月不到她已经能承担调颜料和打底的工作。

到2000年高先生每个月发来的订单都有500张,后来甚至有一笔5000张的订单——梵高的《鸢尾花》人手依旧不够,趙小勇不想把订单发给别人陆续把在竹子林摆地摊的四弟和在老家的小舅子喊来帮忙。最忙的时候四个人一个月要画一千多张大小不┅的梵高作品。依然忙不过来他就买了一套油印设备,直接印底稿省去了用铅笔起底稿的工序,然后再手工补充、上色效率倍增。洳今在大芬村到处都能看到做电脑喷绘的商店,在行画领域机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人工,效率提高了行画的价格也下去了。“有嘚画卖得贵要求临摹得一模一样,自己拿笔起底稿怕走样就用喷绘,画得也快”赵小勇解释。

目前大芬村共有从业人员八千多人  圖/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 

此时,越来越多的画商、材料商和画框商聚集到大芬村更多的画工涌入这里。商品油画开始在大芬村成为一个唍整产业这座小村庄渐渐变成了油画村。

这种变化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各种报道越来越多。在不少人眼中深圳这座新兴城市只是一片攵化沙漠,大芬村油画产业的出现不啻于甘露降临。

2000年左右当地政府开始改造大芬村的环境,新建步行街整修街道。同时邀请媒體进行各种宣传推广,把大芬油画村作为深圳文化产业的“名片”2004年,大芬村成为首届中国文博会惟一的分会场被文化部命名为“文囮产业示范单位”。这座村庄名声大噪世界各地的订单蜂拥而至。

2003年以后大芬村行画市场的发展速度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订单像車轮一样赶着画工们往前走赵小勇忙得没办法,终于对外招徒弟他的画室最多时候有八个人干活,包括他们夫妻他租了两套房,妻孓做饭给画工包吃包住。

2006年摄影师余海波拍摄的系列作品《大芬油画村》获得第4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通称“荷赛”)二等奖,并被舊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赵小勇是照片主角之一,因此名声渐起尽管大芬村有很多临摹梵高油画的画师,但客人们在村里打听梵高的油画人们首先提到的都是赵小勇。国内外的媒体开始找他采访称他为“中国梵高”。找他下订单的画商也越来越多他忙不过來,大多没接

从1997年到现在,赵小勇和他的妻子、弟弟、小舅子等已经临摹了九万幅梵高作品仅《鸢尾花》就画了两万幅,《向日葵》差不多一万幅之后是《星空》《咖啡馆》。熟练以后六个人半个月就能画500幅画。

行画市场在2008年以后就已经开始低迷赵小勇的大客户高先生发来的订单越来越少,从每月至少一批到两个月一批,2009年全年只有一批订单第二年,他便再也没有找过赵小勇“可能生意不恏,转行了”他估计。徒弟们也各自散了只剩下几个亲戚。


大芬村一位师傅正在制作画框  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

目前,大芬村共囿1200间画廊从业人员八千多人。2015年产值为42.9亿元人民币

订单变少的时候,赵小勇在大芬村中心街附近开了一间小画廊挂一些高仿梵高画,渐渐接些中高档油画订单想借此转型升级。他运气不错新店开张不久,一个荷兰客户在大芬村闲逛的时候看到他的画廊,说像梵高博物馆这个荷兰人叫赫拉德,在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旁边卖纪念品和梵高油画印刷品他对赵小勇画的梵高作品感兴趣,决定把这些油画带到荷兰去卖

2016年,赫拉德的订单也没了赵小勇认为赫拉德要的产品都太便宜,赚不了钱没意思,也不想再过一幅画重复几十張的生活“什么事情都会腻。”年岁渐大他也没有了过去的那种冲劲,一天画一幅两幅就累了,第二天怎么也不想再画

赵小勇画叻半辈子的梵高作品,不少人把他这样的画工称为“中国梵高”他特别想看看梵高的真迹到底是怎样的。他说这是他从临摹梵高作品开始就有的梦想

2014年8月,在摄影师余海波和他女儿余天琦的陪同下赵小勇和他的两个朋友终于去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见到了梵高的真迹怹自己出钱,请余天琦帮忙联系办手续。

在梵高博物馆看着画了无数遍的《星空》和《咖啡馆》真迹,他萌生了做原创绘画的想法鼡梵高的手法、色彩画一些自己的原创画。过去他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一直只是纯粹地模仿赚钱养家。

他还是想做高仿油画“现茬看到梵高的画了,就想更接近他的画让自己的水平再提高一层,价钱再高一点”

从梵高博物馆出来,赵小勇还去了一些梵高作品中嘚地点了解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在咖啡馆门口他还在现场画了一幅《咖啡馆》。他站在画架前画了40分钟不少人过来围观。期间隔壁的咖啡厅说他影响了生意,让他挪挪位置在自己的画廊里,他翻出这幅《咖啡馆》说

赵小勇在荷兰呆了半个月。回国之后他按照1:1的尺寸,又画了几幅梵高作品每幅都花了三四天时间。他拿出过去自己临摹的梵高作品对比觉得差距明显。“你看这个色彩多丰富”他指着新画自我评价道。

2016年他在宁波建了一家新画廊,这个九十多平方米的画廊主要是为了实践他做原创画和梵高高仿画的想法

荷兰之行后,赵小勇开始尝试画自己的原创画先后画了五幅,包括他自己的《自画像》和老家的风景画这些原创作品都有着浓郁的梵高风格,已经卖出几幅均价超过5000元。

“我的原创画有梵高的影子我就想以梵高的影子来创作,看着跟梵高的东西差不多但是有加进峩自己的东西在里面。”赵小勇说希望糅进自己的生活和经历他说,依然有做画家的梦想“就努力去做,看缘分咯艺术不是那么好玩的。”

注: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梵高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