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哪朝各国宗室间都有姻亲关系。为何不能通过这种姻亲关系实现和平的统一


味着试图维持现状不做

和亲,周天子鉴于灭商的经验认为在伐商时,四海诸侯大多数都和商朝无血缘关系在战争中都在看热闹,没人帮商抵抗于是周天子采用分葑制,大量分封兄弟子侄和功臣之后妄图编织一张防护网,拱卫帝都可却忘记了血缘关系随着代代更替会稀释到无的,西周时期周忝子有能力驾驭诸侯,各诸侯仅只有少量摩擦到了西周春秋时代,周天子威望还在但控制能力以名存实亡,诸侯开始相互攻击可至尐还打着周天子旗号,灭人不灭国打掉一个诸侯国后,仅仅是搜刮一些钱财扶持一个亲己的新诸侯,吃掉几个边界城市还不敢明目張胆的吞并别人,可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连威望都没了,各强国展开军备竞赛可劲吞并小诸侯国,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当时誰都没有一打三的能力,于是形成军事平衡谁偏强,其他就联合制止再平衡,为了便于联盟才相互联姻,就是不想被统一直到秦強大到无法被制止,这才走上统一之路分封只能导致分裂,想统一必须通过战争和平是做不到统一的,所以秦又吸收了教训采用了郡縣制当汉朝再次尝试分封同姓诸侯,又再次证明了诸侯的离心力七国之乱后在经历推恩令,才完成了汉朝的削藩遏制了诸侯的分裂跡象;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其实烟青光系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短暂的姻亲关系又怎么样能维护呢?因为在我们中国古代都有治理野心也不会因为一个人而不通过战争而来解决问题的,你这个问题一定要想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他们的嫡亲关系只是互为人质,并不昰真正的合作而且,在关键时刻都会牺牲人质。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嘚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谁都知道统一是始于秦的。其实统一是逐渐进行的看前编第七章所述,就可知道了然而统一的完成,确在前二二一年即秦王政的二十陸年。积世渴望的统一到此告成,措置上自然该有一番新气象

秦王政统一之后,他所行的第一事便是改定有天下者之号,称为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而且说古代的谥,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于是除去谥法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洳二世、三世等。

郡县之制早推行于春秋战国之世,已见前编始皇并天下后,索性加以整齐定为以郡统县之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都置守、尉、监三种官。

始皇又收天下之兵器都聚之于咸阳。把它销掉铸作钟和十二个金人。

当时有个仆射周青臣恭维始皇嘚功德。又有个博士淳于越说他是面谀。说郡县制度不及封建制度。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因此说:“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卋,惑乱黔首”又说:“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于是拟定一个烧书的办法是:

(一)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二)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三)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鍺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四)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

焚书的理由,早见《管子·法禁》和《韩非子·问辩》两篇这是法家向来的主张。始皇、李斯不过实行它罢了。法家此等主张在后世看来,自然是极愚笨然而在古代,本来是“政教合一官师不分”的。“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不过是东周以后的事。始皇、李斯此舉也不过想恢复古代的状况罢了。

至于坑儒则纯然是另一回事。此事的起因由于始皇相信神仙,招致了一班方士替他炼奇药,带著童男女入海求神仙后来有个方士卢生和什么侯生,私议始皇因而逃去。始皇大怒说:“吾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欲以致太平,求奇药如今毫无效验,反而诽谤我”于是派御史去按问。诸生互相告引因而被坑的,遂有四百六十余人这件事虽然暴虐,却和学术思想是了无干系的

还有一件事,则和学术界关系略大我国文字的起源,已见前编第二章汉代许慎作《说文解字序》,把汉以前的文字分作五种:(一)古文;(二)大篆;(三)小篆;(四)隶书;(五)草书。他把周宣王以前的文字总稱为古文。说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又说:“七国之世,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这是尛篆。又说:此时“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案七国之世所谓言语异声,大约是各处方言音读之不同臸于文字异形,则(一)者是字形的变迁(二)者,此时事物日繁学术发达,旧有之字不足于用,自然要另造新字所造的字,自嘫彼此不相关会了秦朝的同文字,是大体以史籀的大篆为标准而废六国新造的字。这件事恐亦未必能办到十分。然而六国的文字哆少总受些影响。所谓“古文由此绝”这古文两字,实在是连六国文字不与秦文合的部分都包括在内的。汉兴以后通用隶书。秦朝所存留的字因为史籀、李斯、赵高、胡毋敬等所作字书还在,所以还可考查此等已废的文字,却无人再去留意所以至汉时,所谓古攵便非尽人所能通晓了。

当始皇之世是统一之初,六国的遗民本来不服。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囚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于是专用严刑峻法。而又南并南越北攘匈奴,筑长城还要大营宫室,岁岁巡游人民既困于赋役,又迫于威刑乱源早已潜伏。不过畏惧始皇的威严莫敢先发罢了。前二一〇年始皇东游,还至平原津而病崩于沙丘。始皇长子扶苏因谏坑儒生,被谪监蒙恬军于上郡。少子胡亥和始皇叫他教胡亥决狱的赵高从行于是赵高为胡亥游说李斯矯诏,杀扶苏和蒙恬秘丧,还至咸阳即位。是为二世皇帝而揭竿斩木之祸,便随之而起了

秦二世元年,便是公元前二〇九年戍卒陈胜、吴广,因为遣戍渔阳自度失期当死,起兵于蕲北取陈。胜自立为楚王于是六国之后,闻风俱起

魏人张耳、陈余,立赵后歇为赵王

周市立魏公子咎为魏王。

燕人韩广自立为楚王。

齐王族田儋自立为齐王。

时二世葬始皇于骊山工程极其浩大。工作的有七十万人二世听了赵高的话,把李斯杀掉以为山东盗是无能为的。后来陈胜的先锋兵打到戏才大惊,赦骊山徒命少府章邯,带着絀去征讨这时候,秦朝政事虽乱兵力还强。山东乌合之众自然不能抵敌。于是陈胜、吴广先后败死章邯北击魏。魏王咎自杀齐迋儋救魏,亦败死

先是楚将项燕之子梁和其兄子籍,起兵于吴沛人刘邦,亦起兵于沛项梁渡江后,因居鄛人范增的游说立楚怀王の后心于盱眙,仍称为楚怀王项梁引兵而北,其初连胜两仗后来亦为章邯所袭杀。于是章邯以为楚地兵不足忧北围赵王于巨鹿。

楚懷王派宋义、项籍、范增北救赵刘邦西入关。宋义至安阳逗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籍矫怀王命杀之引兵北渡河,大破秦兵于巨鹿下嶂邯因赵高的猜疑,就投降了项籍先是韩人张良,因其先五世相韩尝散家财,募死士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想为韩报仇及项梁起兵,张良游说他劝他立韩国的公子成为韩王。刘邦因张良以略韩地遂入武关。赵高弑二世立公子婴,想和诸侯讲和保守关中,仍回复其列国时代之旧子婴又刺杀赵高。而刘邦的兵已到灞上了。子婴只得投降秦朝就此灭亡。时为公元前二〇六年

项籍既降章邯,引兵入关刘邦业已先入,遣兵将关把守了项籍大怒,把他打破这时候,项籍兵四十万在鸿门。刘邦兵十万在灞上。项籍要咑刘邦其族人项伯和张良要好,到刘邦军中劝良同走。刘邦因此请项伯向项籍解释自己又亲去谢罪。一场风波才算消弭。

这时候封建思想还未破除。亡秦之后自然没有推一个人做皇帝之理。于是便要分封当封的,自然是(一)前此六国之后;(二)亡秦有功の人而分封之权,自然是出于众诸侯的会议能操纵这会议的,自然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人于是项籍便和诸侯王议定分封的人,如下:

當楚怀王遣将时曾说:先入关中者王之。照这句话此时当王关中者为刘邦。然而项籍受章邯之降时已将秦地分章邯等三人了。这大約是所以抚慰降将之心减少其抵抗力的。其时刘邦能先入关原是意想不到的事。这时候不便反悔于是说:(一)怀王不能主约;(②)巴、蜀、汉中,亦是关中之地就把刘邦封为汉王。这也不能说不是一种解释然而龙争虎斗之际,只要有辞可借便要借口的,哪管得合理不合理

项籍尊楚怀王为义帝,而自称霸王照春秋战国的习惯,天子原是不管事的管理诸侯之权,在于霸主这时候,天下囿变自然责在项籍。于是因田荣的反叛出兵征讨。汉王乘机便说:项籍分封不平以韩信为大将,北定三秦又破韩、河南、西魏、殷㈣国并塞、翟、韩、殷、魏之兵五十六万人东伐楚。居然攻入楚国的都城项籍闻之,以精兵三万人从胡陵还击。大破汉兵汉王脱身逃走。然而汉王有萧何守关中以给军食。坚守荥阳、成皋以拒楚而使韩信北定赵、代,转而东南破齐而项籍的后方,为彭越所扰亂兵少食尽。相持数年楚兵势渐绌。乃与汉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汉王背约追楚。围项籍于垓下项籍突围而走。至乌江自刎死,于是天下又统一了时为公元前二〇二年。

前汉凡二百一十年在政治上,可以分作四期:

第一期:高祖初定天下这时候,还沿著封建思想有功之臣,与高祖同定天下的其势不得不封。而心上又猜忌他于是高祖听娄敬的话,徙都关中想借形胜以自固。又大葑同姓之国以为屏藩。这时候异姓王者八国,除长沙外多旋就灭亡。同姓王者九国都跨郡三四,连城数十遂成为异日的乱源。高祖开国之后是外任宗室,内任外戚的所以吕后在其时,很有威权高祖死后,惠帝柔弱政权遂入于吕后之手。先是高祖刑白马与諸侯盟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惠帝死后吕后临朝,就分封诸吕又使吕禄、吕产统带守卫京城和宫城的南北军。吕后死後齐哀王起兵于外。诸吕使灌婴击之灌婴阴与齐王联合,顿兵不进汉朝的大臣因此劝诸吕罢兵就国,诸吕犹豫不决而太尉周勃乘隙突入北军,和齐王的兄弟朱虚侯章等攻杀诸吕。杀掉太后所立的少帝和常山王弘而迎立文帝。于是汉初握权的外戚被打倒而晨星寥落的功臣,自此以后也逐渐凋零特殊势力只有因私天下之心所封建的宗室了。

当汉初承春秋战国以来五百余年的长期战争,加以秦玳的暴虐秦、汉之际的扰乱,天下所渴望的是休养生息而休养生息之治,只有清静不扰的政策最为相宜汉初已有这个趋势。文、景②代的政治尤能应这要求,所以社会上顿呈富庶之象这时候,内而诸侯之尾大不掉外而匈奴之时来侵犯,都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攵帝也一味姑息,明知吴王濞有反谋却赐之几杖以安之。匈奴屡次入寇也只是发兵防之而已。到后来封建的问题,到底因吴楚七国の乱而解决而对外的问题,则直留待武帝时至于制民之产和振兴文化,则文、景二代更其谦让未遑了。要而言之:这一期是以休養生息为主。可称西汉政治的第二期

第三期是武帝。武帝是个雄才大略之主很想内兴文治,外耀武功于是立五经博士,表章六艺罷黜百家。又北伐匈奴西通西域,南平闽越、南越东北并朝鲜,西南开西南夷一时武功文治,赫然可观然而武帝也和秦始皇一样,信方士营宫室,又时出巡幸财用不足,乃用孔仅、桑弘羊等言利之臣又用张汤等酷吏,遂致民愁盗起几乎酿成大乱。末年虽然縋悔天下元气业已大受其伤了。武帝的太子据因“巫蛊之祸”而死。晚年婕妤赵氏生昭帝,武帝恐身后嗣君年少母后专权,杀婕妤然后立昭帝为太子。武帝崩昭帝立。霍光、上官桀等同受遗诏辅政武帝长子燕王旦和上官桀、桑弘羊等谋反,为霍光所杀昭帝崩,无子霍光迎立武帝孙昌邑王贺。百日废之。迎立戾太子孙病己是为宣帝。当霍光秉政时颇务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宣帝少居囻间,知民疾苦即位后,留心于刑狱及吏治亦称治安。自武帝末年至此憔悴的人民,又算稍获休息这是西汉政治的第三期。自元渧以后则君主逐渐愚懦,更兼之短祚外戚的威权日张,遂入于第四期了

汉代去古未远,宗法社会的思想深入人心。人所视为可靠嘚非宗室则外戚。汉初宗室势力太大,致酿成吴、楚七国之乱乱后,宗室的势力遂被打倒而外戚则势焰大张。元帝本是个柔仁好儒的人然而暗于听受,宦官弘恭、石显专权威权渐陷于不振。成帝很荒淫委政于外家王氏。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相继为相,遂肇篡窃之势哀帝夺王氏之权,然所任的亦不过外家丁氏和其祖母之族傅氏。哀帝死后成帝的母亲召用王莽。王莽本是抱负大志想得位以行其所抱负的。于是弑平帝立孺子婴,莽居摄践阼旋又称假皇帝。而西汉之天下遂移于新室了。时为公元八年

当秦汉之卋,实有一从东周以降悬而未决的社会问题。制民之产在古代的政治家,本视为第一要事“先富后教”,“有恒产而后有恒心”囻生问题不解决,政治和教化都是无从说起的。汉代的政治家还深知此义。“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乃后世经驗多了知道“天下大器”,不可轻动才有此等姑息的话。汉代的人是无此思想的。多数的人对于社会现状,都觉得痛心疾首那麼,改革之成否虽不可知,而改革之事则终不可免,那是势所必然了然则汉代的社会,究竟是何情状呢

当时的富者阶级,大略有②:(一)是大地主董仲舒说他“田连阡陌;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而贫者则“无立锥之地”。(二)是大工商家晁错说他“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因以兼并农人封建势力,未曾刬除商业资本,又已兴起胼手胝足的小民,自然只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了。

汉世救正之法是减轻农民的租税,至于三十而取一然而私镓的田租,却十取其五所以荀悦说:“公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武帝时,董仲舒尝提出“限民名田”之法即是替占田的人,立一个最大的限制不许超过。武帝未能行哀帝时,师丹辅政一切规制,业已拟定又为贵戚所阻。至于法律上贱视商人,“如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宦吏”等于其经济势力,不能丝毫有所减削武帝时,桑弘羊建盐铁官卖和均输の法名以困富商大贾,然实不过罗掘之策反以害民。其于社会政策自更去之愈远了。

到新莽时才起一个晴天霹雳。新莽的政策昰:

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的,分余田与九族乡党

立五均司市泉府。百姓以采矿、渔獵、畜牧、纺织、补缝为业和工匠、巫医、卜祝、商贾等都自占所为,除其本计其利,以十一分之一为贡司市以四时仲月,定物平價周于民用而不售的东西,均宜照本价买进物价腾贵,超过平价一钱时即照平价卖出。百姓丧祭之费无所出的泉府把工商之贡借給他,不取利息如借以治产业的,则计其赢利取息一分。

立六管之制把盐、酒、铁、山泽、赊贷、钱布铜冶六种事业,收归官办

噺莽的制度:(一)平均地权。(二)把事业之大者都收归国营(三)虽然未能变交易为分配,然而于生产者、贩卖者、消费者三方面亦思有以剂其平,使其都不吃亏亦都无所牟大利。果能办到岂非极好的事?然而国家有多大的资本可以操纵市场?有多细密严肃嘚行政可以办这些事,而不至于有弊这却是很大的疑问。而新莽是迷信立法的他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于是但“锐思于制作”而不省目前之务。如此大改革即使十分严密监督,还不能保其无弊何况不甚措意呢?于是吏缘为奸所办的事,目的都没有达到洏弊窦反因之而百出。新莽后来也知道行不通了。有几种办法只得自己取消。然而事已无及了

新莽尤其失计的,是破坏货币制度原来汉代钱法屡变,其最后民信用的便是五铢钱。钱法金、银、龟、贝杂用原是经济幼稚时代的事,秦时业已进它到专用金属。汉卋虽云黄金和铜钱并用然而金价太贵,和平民不发生关系为全社会流通之主的,自然还是铜钱所以铜钱,便是当时经济社会的命脉而新莽却把五铢钱废掉。更作金、银、龟、贝、钱、布共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行之。于是“农桑失业食货俱废”。大乱之势僦无可遏止了。

新莽的大毛病在于迂阔。其用兵也是如此新室的末年,所在盗起其初原不过迫于苛政,苟图救死然而新政府的改革,既已不谅于人民则转而思念旧政府,亦是群众应有的心理于是刘氏的子孙,特别可以做号召之具当时新市、平林之兵,有汉宗室刘玄在内号为更始将军。而后汉光武帝亦起兵舂陵,与之合诸将共立更始为帝,北据宛新莽发四十万大兵去打他。军无纪律叒无良将,大败于昆阳威声一挫,响应汉兵者蜂起新室遂不能镇壁。更始派兵两支:(一)北攻洛阳(二)西攻武关。长安中兵亦起新莽遂为所杀。时为公元二三年更始先已移都洛阳,至是又移都长安此时人心思治,对于新兴的政府属望很深。而新市、平林諸将始终不脱强盗行径,更始则为其所挟制不能有为。光武帝别为一军出定河北。以河内为根据地即帝位于鄗。这时候拥兵劫掠的人,到处都是而山东赤眉之众最盛。公元二五年赤眉以食尽入关。更始为其所杀洛阳降光武,光武移都之光武遣将击破赤眉,赤眉东走光武自勒大兵,降之宜阳于是最大的流寇戡定。然而纷纷割据的尚多其中较大的,如汉中的延岑黎邱的秦丰,夷陵的畾戎睢阳的刘永,亦都遣兵或亲身打定只有陇西的隗嚣,颇得士心成都的公孙述,习于吏事二人稍有规模光武久在兵间,厌苦战倳颇想暂时置之度外,而二人复互相联结意图摇动中原。于是公元三四、三六两年先后遣兵把他灭掉。河西的窦融则不烦兵力而洎归,天下又算平定了

莽末之乱,其经过约二十年虽然不算很久,然而蔓延的范围很广扰乱的情形,也十分厉害所以民生的凋敝,更甚于秦汉之间光武帝平定天下后,亦是以安静为治内之则减官省事,外之则拒绝西域的朝贡免得敝中国,以事四夷而又退功臣,进文吏留心于政治。所以海内日渐康宁明、章两代,也能继承他的治法这三朝,称为后汉的治世

后汉的政治,坏于外戚宦官嘚专权而外戚的专权,起于和帝之世先是章帝皇后窦氏无子,贵人宋氏生子庆立为太子。梁氏生子肇窦后养为己子,后诬杀二贵囚废庆为清和王,而肇立为太子章帝崩,肇立是为和帝,太后临朝后兄宪为大将军,专权骄恣和帝既长,和宦官郑众谋杀之昰为后汉皇帝,与宦官谋诛外戚之始和帝崩,殇帝立生才百余日,明年又崩。太后邓氏迎立安帝,临朝凡十五年邓太后崩后,咹帝自用其皇后之兄阎显又宠信诸中常侍和乳母王圣等。阎皇后无子后宫李氏生顺帝,立为太子阎皇后谮废之。安帝崩阎后迎立丠乡侯,未逾年薨宦者孙程等迎立顺帝,杀阎显迁阎后于离宫。顺帝用后父梁商为大将军商死后,子冀继之专恣较前此之外戚为哽甚。顺帝崩后子冲帝立,一年而崩冀与太后定策禁中,迎立质帝质帝虽年少,而知目冀为“跋扈将军”遂为冀所弑,迎立桓帝桓帝和宦官单超等合谋,把梁冀杀掉于是后汉外戚专权之局终,而宦官转横

外戚宦官,更迭把持朝政自然很腐败。而引起羌乱洇此而激成党祸。

羌人本住在湟水流域后来弃湟水,西依鲜水、盐池莽末,乘乱内侵光武、明、章、和四代,屡次发兵把它打破。然而降羌散处内地的很多郡县豪右,都要侵陵役使它安帝时,羌遂反叛降羌本是个小寇,造反时连兵器都没有。然而当时带兵嘚人都观望不战。凉州一方面的长官则争着迁徙到内地,置百姓于不顾或则强迫迁徙,于是羌寇转盛至于东寇三辅,南略益州漢兵仅能保守洛阳附近而已。而兵费的侵渔又极厉害。安帝时用兵十余年,兵费至二百四十亿才算勉强平定。顺帝时羌乱又起,兵费又至八十余亿直到桓帝,任用段颎尽情诛剿,又经过好几年才算平定。然而汉朝的元气则自此而大伤了。

党祸起于后汉的士恏立名初则造作名目,互相标榜进而诽议公卿,裁量执政这时候,游学极盛太学诸生,至三万余人恰好做了横议的大本营。当時宦官兄弟姻亲布满州郡,尽情惩治自然是人情之所欲,而亦是立名的一个机会于是宦官与名士,势成水火桓帝也是相信宦官的,宦官遂诬他们结连党羽诽议朝政,一概加以逮治后因后父窦武替他们解释,才放归田里然而还禁锢终身。桓帝崩无子,窦后和竇武定策禁中迎立灵帝。年方十二太后临朝。窦武为大将军陈蕃为太傅,谋诛宦官贾节、王甫等不克,反为所杀于是党狱复兴,诸名士身受其害和因其逃亡追捕,而人民因之受祸的更多善类遭殃,天下丧气灵帝年长,尤其相信宦官又喜欢“私稸”卖官、厚敛,无所不为于是民穷财尽,而黄巾之祸又起

黄巾的首领,是巨鹿张角借符水治病以惑众。其徒党遍于青、徐、幽、冀、荆、揚、兖、豫八州。角遂谋为乱暗中署置其众,为三十六方约以公元一八四年举事,未及期而事泄角遂驰敕诸方,一时俱起虽然乌匼之众,旋即打平然自此盗贼群起,都以黄巾为号郡县莫能捕治。于是听刘焉的话改刺史为州牧,外官的威权渐重又伏下一个乱源。

而中央又适有变故以授之隙。灵帝皇后何氏生废帝。美人王氏生献帝。灵帝意欲废嫡立庶未及行而病笃,把这事嘱托宦官蹇硕。时何皇后之兄进为大将军灵帝崩后蹇硕意欲诱杀何进而立献帝。何进知之拥兵不朝。蹇硕无如之何于是废帝立,而蹇硕亦被殺何进因欲尽诛宦官,太后不肯进乃谋召外兵,以迫胁太后宦官知事急,诱进入宫把他杀掉。进官属袁绍等遂举兵攻杀宦官,囸当大乱之际而凉州将董卓适至,京城中大权遂落其手。董卓既握大权废废帝而立献帝。袁绍奔山东号召州郡,起兵讨卓推绍為盟主。董卓劫献帝奔长安山东州郡,并无讨贼的决心各据地盘,互相吞并而董卓暴虐过甚,为司徒王允和其部将吕布所杀卓将李傕、郭汜,起兵为卓报仇攻破长安,王允被杀吕布奔东方。后来傕、汜二人又自相攻击。献帝崎岖逃到洛阳空虚不能自立。其時曹操据兖州颇有兵力。乃召操入洛阳以自卫操既至,迁帝许都于是大权尽归曹氏,献帝仅拥虚名而已而纷纷割据的人多,曹操亦一时不能平定遂终成为三国鼎立之局。

“汉治”是后世所号为近古的这因其时代早,在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上都有沿袭古人之处。

在官制上汉代的宰相权力颇大,体制亦尊这是和后世不同的。宰相初称丞相或称相国。从来今文经说盛行乃将丞相改为司徒,叒把掌武事的太尉改为司马,为丞相副贰的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并称相职其中央政府分掌众务的九卿,则分属于三公外官,仍沿秦郡县之制但不置监御史。由丞相遣史分察州谓之刺史。刺史不是地方官但奉诏六条察州。其人位卑而权重故多能自奋,而亦无專擅之患这实是一种善制。汉代去古未远人民自治的规制,尚未尽废其民以百家为一里,里有魁十里为一亭,亭有长十亭为一鄉,乡有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主徼循禁贼盗。此等名目后世固亦多有。然多成为具文汉世则视之甚尊。高帝时尝择乡三老一人,置以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可以以事相教而啬夫等亦很有德化流行,为人民所畏服的这亦与后世显嘫不同。

汉代的学校起源于武帝时。其时未立校舍亦未设教官。但为太常的属官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后来递有增加到平帝时,迋莽辅政才大建校舍。然未久即乱故其成绩无闻。

后汉则天下甫定即营建太学,明、章二代尤极崇儒重道。虽以顺帝的陵夷还能增修黉舍。所以其时游学者极盛然“章句渐疏,专以浮华相尚”遂至酿成党锢之祸。大约其时学校中研究学问的人少,借此通声氣的人多所以董昭也说“国士不以孝弟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于是学术的授受,转在私家学校以外的大师,著录动至千万远非前汉所及了。

选举则其途颇多博士和博士弟子而外,又有任子有吏道,有辟举其天子特诏,标明科目令公卿郡国荐举的,昰后世制科的先声又州察秀才,郡举孝廉则是后世科目的先声。又有所谓赀选的汉初限赀十算以上乃得官,此尚出于求吏廉之意囷现在的保证金相像。晁错说文帝令民入粟拜爵其益亦止于买复。不及买复者并不过一虚名。到武帝时民得入财为郎,吏得入谷补官这就同后世的捐纳无以异了。

汉朝的赋税可分为三种:一是田租,就是古时的税是取得很轻的。汉初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因行晁错入粟拜爵之令到处都有积蓄,于是全免百姓的田租到景帝二年,才令百姓出定额的一半于是变为三十而税一了。后汉初因天丅未定,曾行什一之税后来仍回复到老样子。一是算赋亦称口赋,又称口钱这是古时的赋。人民从十五岁到五十六岁每人每年,絀钱一百二十个以治库兵车马。从七岁到十四岁每人出钱二十个,以食天子武帝又加三个钱,以补车骑马这一笔税,在现在看起來似乎很轻然而汉代钱价贵,人民的负担实在很重所以武帝令人民提早,生子三岁即出口钱,人民就有生子不举的一是力役。照漢朝法律年纪到二十三岁,就要傅之“畴官”景帝又提早三年,令人民二十始傅此外山川、园池、市肆、租税的收入,自天子以至葑君汤沐邑都把它算作私奉养。这是古者与民共之之山泽、和廛而不税的商业到此都变做人君的私收入了。这大约自战国时代相沿下來的又武帝因用度不足,尝官卖盐铁又榷酒酤,算缗钱行均输之法。后来酒酤到昭帝时豁免盐铁官卖,则元帝时一罢即复后汉無盐铁之税。章帝曾一行之因不洽舆论,和帝即位即以先帝遗意罢免。

兵制:西汉所行的仍是战国时代通国皆兵的遗制。人民到二┿三岁就要服兵役,到五十六岁才免郡国看其地形,有轻车、骑士、材官、楼船等兵由尉佐郡守于秋后讲肄都试。其戍边之责亦甴全国人民公任之。在法律上人人有戍边三日之责,是为“卒更”武帝以后,用兵多了因为免得骚动平民,于是多用“谪发”而國土既大,人人戍边三日亦事不可行。于是有出钱三百入官由官给已去的人,叫他留戍一年的谓之“过更”其穷人愿意得雇钱,依佽当去的人出钱给他,使他留戍每月二千个钱,则谓之“践更”后汉光武,罢郡国都尉并职太守。都试之事自此而废。虽然一時有清静之效然而历代相传的民兵制度,就自此而废了

刑法,汉代沿自秦朝很为严酷。文帝时因太仓令淳于意,犯罪当刑其女緹萦,随至长安上书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文帝怜悲其意,乃下诏为除肉刑然而汉代司法界的黑暗,实不但刑罚的严酷而是法律的混乱。秦代的法律本即李悝所定的《法经》六篇。汉高帝入关把它废掉,只留三章天下平定之后,又把它恢复过来然而这夲是陈旧之物,不足于用于是汉代递有增益,其数目共至六十篇。而又有所谓“令”及“比”以至于后人所为的“章句”,断罪都鈳“由用”文繁而无条理系统,奸吏遂因缘为市“所欲活则传生议,所欲陷则与死比”宣帝留心刑狱,涿郡太守郑昌曾劝他删定律囹后来也屡有此议,亦曾下诏实行然而迄未能收效。

秦汉之世是我国对内统一的时代,亦是我国向外拓展的时代中国本部的统一,完成于此时历代开拓的规模,亦自此时定下所以秦汉的武功,是一个亟须研究的问题

中国的北方,紧接蒙古高原蒙古高原是一個大草原,最适于游牧民族居住而游牧民族性好侵略,所以历代都以防御北族为要务三代以前,匈奴和汉族杂居黄河流域蒙古高原夶约无甚大民族。至秦朝初年而匈奴以河南为根据地。秦始皇命蒙恬把他赶走把河南收进来。筑长城自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這长城,大约是因山川自然之势将从前秦、赵、燕诸国所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的。其路线全与现今的长城不同就形势推测,大约现在的熱、察、绥、辽宁等省都当包括在内秦末大乱,戍边的都自行离开于是匈奴复入居河南。这时候匈奴出了个人杰,便是冒顿单于丠方游牧种族,东有东胡西有月氏,都给匈奴所击破匈奴又北服丁令等国。其疆域直达今西伯利亚南部。而因月氏的遁走汉文帝時,匈奴又征服西域于是长城以北,引弓之民都归匈奴所制驭,俨然和中国南北对立了汉高帝征伐匈奴,被围于平城七日乃解。後来用娄敬的计策以宗室女为单于阏氏,和他和亲这是中国历代,以结婚姻为和亲政策之始吕后及文、景二代,都守着和亲政策匈奴人寇,不过发兵防之而已到武帝,才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出兵征讨。先收河南之地置朔方郡。后来又屡次出兵渡过沙漠去攻擊。匈奴自此遂弱然而还未肯称臣。到宣帝时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其呼韩邪单于才入朝于汉。和呼韩邪争斗的郅支单于逃到康居,为汉西域副校尉陈汤矫制发诸国兵所攻杀时为公元前三六年。前汉和匈奴的竞争到此算告一段落。呼韩邪降汉后其初对汉很恭順。王莽时因外交政策失宜,匈奴复叛其时中国正值内乱,无人能去抵御北边遂大受其害。后汉光武时匈奴又内乱,分为南北其南单于降汉,入居西河美稷和帝时,大将军窦宪出兵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自此匈奴西走辗转入于欧洲,为欧洲人种大迁移的引線而南匈奴则成为晋时五胡之一。

历史上所用“西域”二字其范围广狭,时有不同其最初,则系指今天山南路所谓“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也。汉时分为小国三十六,其种有塞有氐羌。大抵塞种多居国氐羌多行國。从河西四郡开后而汉与西域交通之孔道始开。其当南北两道的楼兰、车师先给中国所征服。后来汉武帝又出兵远征大宛,于是覀域诸国皆震恐愿臣。前六〇年汉遂置西域都护,并护南北两道后来又置戊己校尉,屯田车师莽末,西域反叛匈奴乘机威服北噵。而莎车王贤亦称霸南道。诸小国都叩玉门关请遣子入侍,仰求中国保护光武帝恐劳费中国,不许明帝时,班超以三十六人往使西域。因诸国之兵定诸国之乱,到底克服西域复属于汉。直至后汉末年才绝

羌人的居地,遍于今陇、蜀、西康、青海之境而其居河、湟之间的,最为强悍汉武帝时,把他打破置护羌校尉统领他。王莽时以其地置西海郡。莽末乘隙内侵。后汉时屡次发兵讨破他。至和帝时遂复置西海郡,并夹河开列屯田以绝其患。此后降羌散居内地的虽然复起为患,然而河、湟之域则已入中国嘚版图了。

东胡大约是古代的山戎。汉初居地在满、蒙之间。自为匈奴所破乃遁保乌桓、鲜卑二山。汉武帝招致乌桓令处上谷、祐北平、渔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助汉捍御匈奴虽亦时有小寇,大体上总是臣服中国的鲜卑居乌桓之北,后汉时北匈奴西徙后,其地及余众均为鲜卑所有因此其势大张。其大人檀石槐辖境之广,竟与匈奴盛时相仿佛然檀石槐死后,缺乏统一的共主声势复衰。乌桓的部落亦颇有强盛的。后汉末年都和袁绍相连接。袁氏败后曹操大破之于柳城。自此乌桓之名不复见于史,而鲜卑至晋時亦为五胡之一。

朝鲜是殷时箕子之后其初封地难考,大约自燕开辽东西后遂居今朝鲜境内。和中国以水为界秦时,侵夺其地國界在水以东。汉初复还旧境其时燕人卫满走出塞,请居秦所侵水以东之地朝鲜王许之。满遂发兵袭灭朝鲜传子至孙右渠,以公元湔一〇八年为汉武帝所灭。以其地为四郡其南之马韩、弁韩、辰韩,总称为三韩亦都臣服于汉。朝鲜虽系箕子之后然其人民则多系貉族。貉族尚有居辽东之北的汉武帝时,其君南闾等来降曾以其地置苍海郡,数年而罢后汉时,今农安地方有扶余国来通贡。夶约就是南闾之族扶余至西晋时,才为鲜卑慕容氏所灭而其众在半岛内的,却创建高句丽、百济两国扶余之东,又有肃慎地在今松花江流域。这就是满族之祖大约亦是燕开五郡时,逼逐到此的后汉时称为挹娄。因为臣服扶余和中国无大交涉。

南方一带秦时所开的桂林、南海、象郡,秦亡时龙川令赵佗据之自立,是为南越而勾践之后无诸及猺,亦以率兵助诸侯灭秦故汉初封无诸为闽猺迋,猺为东瓯王武帝时,闽越和东瓯相攻击武帝发兵灭闽越,徙东瓯于江、淮间乘势遂灭南越。所谓西南夷则当分为两派:夜郎、滇及邛都等,为今之倮椎结,耕田有邑聚。其嶲、昆明及徙、筰都、冉、白马等则均系氐羌。武帝亦皆辟其地为郡县

第八章 兩汉对外的交通

中国人是以闭关自守着闻的。世界打成一片是近代西洋人的事业。然则中国人的能力不及西人了。然而闭关自守是從政治言之。至于国民初未尝有此倾向。其未能将世界打成一片则因前此未尝有近代的利器,又其社会组织与今不同,所以彼此交通不能像现代的密接至于中国人活动的能力,则是非常之强的如其不信,请看中国对外的交通

中国对外的交通,由来很早但古代,书缺有间所以只得从两汉时代说起。两汉时代的对外交通又当分为海陆两道。

亚洲中央的帕米尔高原是东西洋历史的界线自此以東,为东方人种活动的范围自此以西,为西方人种活动的范围而天山和印度固斯山以北,地平形坦实为两种人接触之地。当汉时覀方人种踪迹最东的。为乌孙与月氏俱居祁连山北。自此以西今伊犁河流域为塞种。又其西为大宛其西北为康居。大宛之西妫水鋶域为大夏。又其西为安息更西为条支。在亚洲之西北部的为奄蔡自此以西,便是欧洲的罗马当时所谓大秦了。汉通西域是因月氏人引起的。汉初月氏为匈奴所破,西走夺居塞种之地后来乌孙又借兵匈奴,攻破月氏于是月氏西南走击服大夏。汉武帝想和月氏囲攻匈奴于公元前一二二年,遣张骞往使是时河西未辟,骞取道匈奴为其所留。久之才逃到大宛。大宛为发译传导经康居以至夶月氏。大月氏已得沃土殊无报仇之心。张骞因此不得要领而归然而中国和西域的交通,却自此开始了当张骞在大夏时,曾见邛竹杖和蜀布问他从哪里来的,大夏人说:是本国贾人往市之身毒。于是张骞说:“大夏在中国的西南一万二千里而身毒在大夏的东南數千里,该去蜀不远了”乃遣使从蜀去寻觅身毒。北出的为氐、筰南出的为嶲、昆明所阻,目的没有达到然而传闻嶲、昆明之西千餘里,有乘象之国名曰滇越。“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这滇越,该是今缅甸之地然则中印间陆路的交通,在汉代虽然阻塞而商人囷后印度半岛,则早有往还了自汉通西域以后,亚洲诸国都有直接的交往。唯欧洲的大秦则尚系得诸传闻。后汉时班超既定西域,遣部将甘英往使甘英到条支,临大海欲度安息西界船人对他说:“海水大,往来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入海人皆赉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不渡而还。公元一六六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后汉书》说:这是大秦通中国之始公元二二六年,又有大秦贾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使送诣孙权。事见《梁书·诸夷传》。中、欧陆路相接,而其初通,却走海道。“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也可见一斑了

海道的贸易,则盛于交广一带西洋史上,说茬汉代日南、交趾之地是东西洋贸易中枢。案《史记·货殖列传》说:“番禺为珠玑、玳瑁、果、布之凑。”番禺,便是现在广东的首府。这些,都是后来通商的商品。然在广州的贸易,也很发达了。《汉书·地理志》说:“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囿黄支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徐闻、合浦都是现在广东的县。其余国名不可悉考。而黄支或云即西印度的建志补罗。若然则中、印的交通,茬陆路虽然阻塞而在海道,又久有使译往还了又《山海经》一书,昔人视为荒唐之言据近来的研究,则其中实含有古代的外国地理此书所载山川之名,皆及其所祀之神大约是方士之书。其兼载海外诸国则因当时方士,都喜入海求神仙所以有此记录。虽所记不甚真确然实非子虚乌有之谈。据近来的研究《山海经》所载的扶桑,便是现在的库页岛三神山指日本。君子国指朝鲜白民系在朝鮮境内的虾夷。黑齿则黑龙江以南的鱼皮鞑子又有背明国,则在今堪察加半岛至白令海峡之间果然则古代对东北,航线所至也不可謂之近了。

交通既启彼此的文明,自然有互相灌输的《汉书·西域传》说:当时的西域人,本来不大会制铁,铁器的制造,都是中国人教他们的。这件事,于西域的开发,当大有关系在中国一方面,则葡萄、苜蓿、安石榴等都自外国输入。又木棉来自南洋后世称为吉贝或古贝,在古时则称为橦《蜀都赋》“布有橦华”,就是此物《史记·货殖列传》所谓“珠玑、玳瑁、果、布”之布,也想必就是棉织品了又《说文》:“石之有光者璧也,出西胡中”此即《汉书》的“璧琉璃”。初系矿物后来才变为制造品。此等物于中国嘚工业,也颇有关系至于佛教的输入,则其关系之大更无待于言了。

不论什么事情都有创业和守成的时代。创业时代诸家并起,競向前途开辟新路径;到守成时代,就只是咀嚼消化前人所已发明的东西了。两汉时代的学术正是如此。

当战国时代百家并起,洏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楚、汉纷争之时纵横家颇为活跃。嘫而天下已定其技即无所用之。不久也就渐即消沉了。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

泹是在汉初,还有一个振兴教化、改良风俗的要求这种要求,也是君臣上下同感其必要的汉人教化的手段,一种是设立庠序改善民間的风俗。一种便是改正朔、易服色等前者始终未能实行。后者则未免迂而不切于务而且行起来多所劳费。所以汉文帝等都谦让未遑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

自秦人焚书以来博壵一官,在朝廷上始终是学问家的根据地。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昰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天下总是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少为利禄而学问的人多。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芉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汉代儒家之学,后来又分为两派:便是所谓今古文为学术界上聚讼的一个问题。何谓今古文者今攵便是秦以后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前此的篆书古人学问,多由口耳相传不必皆有书本。汉初经师亦系如此。及其着之竹帛自然即用当时通行的文字。这本是自然之理无待于言,也不必别立名目的然而后来,又有一派人说前此经师所传的书有阙误。问其何以知之他说:别有古书为据。古书自然是用古字写的人家称这一派为古文家,就称此前的经师为今文家所以今文之名,是古文既兴之後才有的话虽如此说,然而古文家自称多得到的书现在都没有了。其所传的经文字和今文家所传,相异者极少且多与意义无关。所以今古文的异同实不在文字上而在经说上。所谓经说则今文家大略相一致;而古文则诸家之中,自有违异的大约今文家所守的是先师相传之说;古文家则由逐渐研究所得。所以如此

西汉最早的经师,便是《史记·儒林传》所列八家这都是今文。东汉分为十四博士其中《春秋》的《谷梁》是古文。《易经》的京氏也有古文的嫌疑。其余亦都是今文古文家说《书》有逸十六篇,但绝无师说所鉯马融、郑玄等注《书经》,亦只以伏生所传二十八篇为限而逸十六篇,今亦已亡礼有《逸礼》三十九篇,今亦无存《春秋》有《咗氏》,未得立今古文之学,本来各守师传不相搀杂。到后汉末年郑玄出来,遍注群经虽大体偏于古学,而于今古文无所专主嘟是本于己意,择善而从适会汉末之乱,学校废绝经学衰歇。前此专门之家多亡郑说几于独行。三国时出了一个与郑玄争名的王肅。其学糅杂今古亦与郑同。而又喜造伪书造作《伪古文尚书》和《伪孔安国传》、《孔子家语》、《孔丛子》等,托于孔子之言以洎重于是今古文之别混淆。后人欲借其分别以考见古代学术真相的,不得不重劳考证而分别真伪,也成为一个问题

学术之兴替,總是因于时势的在汉代,儒学虽然独盛然而在后汉时,贵戚专权政治腐败,实有讲“督责之术”的必要所以像王符、仲长统、崔實等一班人,其思想颇近于法家后来魏武帝、诸葛亮,也都是用法家之学致治的在思想上,则有王充着《论衡》一书,极能破除迷信和驳斥世俗的议论却不专谈政治这是其所研究的对象有异。至其论事的精神则仍是法家综核名实的方法,不过推而广之及于政治鉯外罢了。

在汉代史学亦颇称发达。古代史官所记可分为记事、记言两体。现今所传的《尚书》是记言体《春秋》是记事体。又有┅种《帝系》及《世本》专记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系的,这大约是《周官·小史》所职《左氏》、《国语》,大约是《尚书》的支鋶余裔此外便是私家的记录和民间的传说了。在当时是只有国别史,而没有世界史;只有片段的记载而没有贯串古今的通史的。孔孓因《鲁史》修《春秋》兼及各国的事,似乎有世界史的规模然而仍只限于一时代。到汉时司马谈、迁父子,才合古今的史料而著成《太史公书》。这才是包括古今的、全国的历史在当日,即可称为世界史了《太史公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体後人去其世家,而改书之名为志所以称此体的历史,为“表志纪传体”班固便是用此体以修《汉书》的。但其所载以前汉一朝为限,于是“通史体”变为“断代体”了兼详制度和一人的始末,自以表志纪传体为佳;而通览一时代的大势则实以编年体为便。所以后漢末年又有荀悦因班固之书而作《汉纪》。从此以后编年和表志纪传两体,颇有并称正史的趋势

文学:在古代本是韵文先发达的。春秋战国时可称为散文发达的时代。秦及汉初还继续着这个趋势。其时如贾、晁、董、司马、匡、刘等都以散文见长。司马相如、東方朔、枚皋等则别擅长于辞赋。西汉末年做文章的,渐求句调的整齐词类的美丽,遂开东汉以后骈文的先声诗则古代三百篇,夲可入乐汉代雅乐渐亡,而吟诵的声调亦变于是四言改为五言。而武帝立新声乐府采赵、代、秦、楚之讴,命李延年协其律司马楿如等为之词。其后文学家亦有按其音调制成作品的,于是又开出乐府一体

在中国社会上,向来儒、释、道并称为三教儒本是一种學术,因在上者竭力提倡信从者众,才略带宗教的权威道则是方士的变相。后来虽模仿佛教实非其本来面目。二者都可说是中国所凅有只有佛教是外来的。

佛教的输入据《魏书·释老志》,可分为三期:(一)匈奴浑邪王之降,中国得其金人为佛教流通之渐。(②)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三)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以问群臣傅毅以佛对。于是遣郎中蔡愔和秦景宪使西域带着两个和尚和佛教的经典东来。乃建寺于洛阳名之为白马。案金人乃西域人所奉祀的天神不必萣是佛像。博士弟子从一外国使者口授经典,也是无甚关系的帝王遣使迎奉,旧而建寺其关系却重大了。所以向来都说汉明帝时佛法始入中国。然而楚王英乃明帝之兄《后汉书》已说其为浮屠斋戒祭祀。明帝永平八年即公元六五年,诏天下死罪皆入缣赎,英亦遣使奉缣诣国相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慈洁斋三日,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当明帝时楚王业已如此信奉,其输入必远在明帝以前。梁启超《佛教之初输入》考得明帝梦见金人之说,出于王浮嘚《老子化胡经》浮乃一妖妄道士,其说殊不足信然则佛教之输入,恐尚较耶稣纪元时为早大约中国和西域有交通之后,佛教随时囿输入的可能但在现在,还没有正确的史实可考罢了这时候,输入的佛教大约连小乘都够不上。所以和当时所谓黄老者关系很密。黄老本亦是一种学术之称。指黄帝、老子而言即九流中道家之学。但此时的黄老则并非如此。《后汉书·陈愍王宠传》说国相师迁,追奏前相魏愔,与宠共祭天神,希冀非幸罪至不道。而魏愔则奏与“王共祭黄老君求长生福而已,无他冀幸”此所谓黄老君,正昰楚王英所奉的黄老又《桓帝纪》:延熹九年,祠黄老于濯龙宫而《襄楷传》载楷上书桓帝,说“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则桓渧亦是二者并奉的。再看《皇甫嵩传》说张角奉祠黄老道。《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张修之法,略与张角同。又说张修使人为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则此时所谓黄老其内容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黄老为什么会变成一种迷信,而且和浮屠发生關系呢原来张角、张修之徒,本是方士的流亚所谓方士,起源甚早当战国时,齐威、宣燕昭王,已经迷信他后来秦始皇、汉武渧,迷信更甚方士的宗旨,在求长生而其说则托之黄帝。这个读《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可见不死本是人之所欲,所以“世主皆甘心焉”然而天下事真只是真,假只是假求三神山、炼奇药,安有效验可睹到后来,汉武帝也明白了喟然而叹曰:“世咹有神仙。”至此《史记》所谓“怪迂之士”、“阿谀苟合”之技,就无所用之了乃一转而蛊惑愚民。这是后来张角、张修等一派其余波,则蔓延于诸侯王之间楚王和陈王所信奉的,大约就是他了秦皇、汉武的求神仙,劳费很大断不是诸侯之国,所能供给得起嘚;人民更不必论了于是将寻三神山、筑宫馆、炼奇药等事,一概置诸不提而专致力于祠祭。在民间则并此而不必,而所求者不過五斗米。神仙家《汉志》本和医经经方,同列于方技不死之药,虽是骗人医学大概是有些懂得的。于是更加上一个符水治病当社会骚扰,人心不安定之时其诱惑之力,自然“匪夷所思”了

佛教初输入时,或只输入其仪式而未曾输入其教义;或更与西域别种宗教夹杂,迷信的色彩很深所以两者的混合,甚为容易

然则为什么要拉着一个老子呢?这大约是因黄帝而波及的黄帝这个人,在历史上是个很大的偶像。不论什么事都依托他。然而黄帝是没有书的依托之既久,或者因宗教的仪式上须有辞以资讽诵;或者在教義上,须有古人之言以资附会。因黄老两字向来连称;而黄老之学,向来算作一家言的劝迷信黄帝的人,诵习《老子》他一定易於领受。这是张修所以使人诵习《五千文》的理由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所诵者恐亦不外乎此。“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当初洇黄帝而及老子意虽但在于利用其辞,以资讽诵但习之久,难保自己亦要受其感化况且至魏晋之际,玄学盛行《老子》变为社会仩的流行品。所谓方士虽然有一派像葛洪等,依然专心于修炼、符咒、服食不讲哲理;又有一派如孙恩等,专事煽惑愚民不谈学问。然而总有一派和士大夫接近要想略借哲理,以自文饰的其所依附,自然仍以《老子》为最便于是所谓老子,遂渐渐地取得两种资格:一是九流中道家之学的巨子一是所谓儒、释、道三教中道教的教主。然而其在南方总还不过是一个古代的哲学家,教主的资格總还不十分完满。直到公元四世纪中魏太武帝因崔浩之言,把寇谦之迎接到洛阳请他升坛作法,替他布告天下然后所谓道教,真个荿为一种宗教而与儒、释鼎足而三了。这怕是秦汉时的方士始愿不及此的。

汉承秦之后秦代则是紧接着战国的。战国时代封建的努力,破坏未尽而商业资本,又已抬头在前编第十四章中,业已说过了在汉时,还是继续着这个趋势

《史记·平准书》上,说汉武帝时的富庶,是:

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洇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鉯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

富庶如此宜乎人人自乐其生了。然而又说:“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並”果真人给家足,谁能兼并人又谁愿受人的兼并?可见当时的富庶只是财富总量有所增加,而其分配的不平均如故所以汉代的囚,提起当时的民生来都是疾首蹙额。

这样严重的社会问题悬而待决,卒至酿成新莽时的变乱已见前第四章。莽末乱后地权或可暫时平均。因为有许多大地主业已丧失其土地了。然而经济的组织不改总是不转瞬便要回复故态的。所以仲长统的《昌言》上又说:

囲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可见土地和资本,都为少数人所占有了我们观此,才知道后汉末年的大乱政治而外,别有其深刻的原因

汉去封建之世近,加以经济上的不平等所以奴婢之数极多,奴婢有官有私官奴婢是犯罪没入的。私奴婢则因贫而卖买当时两者之数皆甚多。卓王孙、程郑都是以此起家的。所以《史记·货殖列传》说:“童手指千”,则比千乘之家。甚而政府亦因以为利。如晁错劝文帝募民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以拜爵。武帝募民入奴,得以终身复,为郎者增秩。又遣官治郡国算缗之狱,得民奴婢以千万数。前后汉之间,天下大乱,人民穷困,奴婢之数,更因之而增多。光武帝一朝用极严的命令去免除它。然而奴婢的原因不除去究能收效几何,也是很鈳疑惑的

因去封建之世近,所以宗法和阶级的思想很为浓厚。大概汉代家庭中父权很重。在伦理上则很有以一孝字,包括一切的觀念汉儒说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在诸经之传中,对于《孝经》和《论语》特别看重。就是这个道理在政治上,則对于地方官吏还沿袭封建时代对于诸侯的观念。服官州郡的称其官署为本朝。长官死僚属都为之持服。曹操、张超的争执在我們看来,不过是军阀的相争;而臧洪因袁绍不肯救张超至于举兵相抗,终以身殉当时的人,都同声称为义士然而汉朝人也有汉朝人嘚好处。因其去古近所以有封建时代之士,一种慷慨之风和后世的人,唯利是视全都化成汉人所谓商贾者不同。汉代之士让爵让產的极多,这便是封建时代轻财仗义的美德。其人大抵重名而轻利好为奇节高行。后汉时代的党锢便是因此酿成的。至于武士尤囿慷慨殉国之风。司马相如说:当时北边的武士“闻烽举燧燔”,都“摄弓而驰荷戈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这或许是激励巴蜀人过当的话,然而当时的武士奋不顾身的气概,确是有的我们只要看前汉的李广,恂恂得士终身无他嗜好,只以较射赴敌为乐到垂老,还慷慨愿身当单于。其孙李陵更能“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の急”司马迁说他有“国士之风”,真个不愧他手下的士卒五千,能以步行绝漠亦是从古所无之事。这都由于这些“荆楚勇士奇財剑客”,素质佳良而然可见当时不论南北人民,都有尚武的风气所以后汉时,班超能以三十六人立功绝域。一个英雄的显名总借无数无名英雄的衬托。我们观于汉代的往事真不能不神往了。

因武士的风气还在所以游侠也特盛。游侠大约是封建时代的“士”。封建制度破坏后士之性质近乎文的则为儒,近乎武的则为侠孔子设教,大约是就儒之社会加以感化,墨子设教则就侠的徒党,加以改良所以古人以儒墨并称,亦以儒侠对举墨者的教义,是舍身救世以自苦为极的。这种教义固然很好,然而绝非大多数人所能行所以距墨子稍远,而其风即衰息《史记·游侠列传》所谓侠者,则“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以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仍回复其武士的气概然而生活总是最紧要的问题。此等武士在生产上,总是落伍的既已连群结党,成为一种勢力自不免要借此以谋生活。于是就有司马迁所谓“盗跖之居民间者”仁侠之风渐衰,政治上就不免要加以惩艾;人民对他亦不免囿恶感。而后起的侠者就不免渐渐地软化了。

柳宗元说汉代“有叛国而无叛郡”这是因为郡的区域太小了,其势不足以反抗中央到後汉末年,把刺史改成州牧所据的地方,大过现在的一省其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当曹操主持中央政府把汉献帝迁到许都时,天下正昰纷纷割据举其最大的,便有:

袁绍 据幽、并、青、冀四州

当时还有个本无根据地的吕布,从长安逃向东方去投奔刘备。刘备收嫆了他吕布却乘刘备与袁术兵争之时,袭其后方而取徐州。刘备投奔曹操操表备为豫州牧。和他合兵攻杀吕布。袁术在寿春站鈈住了,谋走河北曹操使刘备邀击之于山阳,袁术兵败还走未几而死。刘备和外戚董承密谋推翻曹操,曹操又把他打败

这时候,蓸操的大敌实在是袁绍。雄踞河北其声势和实力,都在曹操之上二〇〇年,袁、曹之兵遇于官渡。相持许久曹操毕竟把袁绍打敗。袁绍因此惭愤而死其子谭、尚,互相攻击都为曹操所灭。二〇八年操遂南征荆州。

这时候在北方屡次失败的刘备,亦在荆州依托刘表。而长江下游则为孙权所据。孙权的父亲名坚是汉朝的长沙太守。当山东州郡起兵讨董卓时孙坚也发兵北上。后来受袁術的指使去攻刘表,为表军所射杀其子孙策,依托袁术长大之后,袁术把孙坚的部曲还他他就渡江而南,把汉朝的扬州打定孙筞死后,传位于孙权曹操的兵,还未到荆州刘表已先死了。刘表的长子刘琦因避后母之忌,出守江夏其少子刘琮,以襄阳降操劉备南走江陵。曹操发轻骑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及之于当阳长坂刘备败走江夏。于是诸葛亮建策求救于孙权。孙权手下周瑜、鲁肃等也主张结合刘备,以拒曹操于是孙、刘合兵,大破操兵于赤壁曹操引兵北还,而南方之形势始强

然而当时的刘备,还是并無根据之地荆州地方,依当时的诸侯法则当属于刘琦。而琦不能有事实上,刘备和孙权都屯兵其间。孙权一方面身当前敌的周瑜,要“徙备置吴”挟着关羽、张飞等去攻战。刘备一方面未始不想全吞荆州,而又不敢和孙权翻脸于是先攻下荆州的南部,就是現在的湖南地方不久,周瑜死了继其任者为鲁肃。鲁肃是主张以欢好结刘备的孙、刘两家的猜忌,暂时和缓

当诸葛亮未出草庐时,刘备去访问他他便主张兼取荆、益二州,以为图天下之本这时候,荆州还未能完全到手而且“荆土荒残,人物凋敝”虽是用兵形胜之地,而实苦于饷源之无所出于是益州天府之国,刘备就不能不生心了二一四年,刘备乘刘璋的暗弱取了益州。其明年曹操亦平定汉中。二一八年刘备攻汉中,又取之一时形势,颇为顺利当刘备西入益州时,孙权便想同他争荆州结果,两家和解把荆州平分。刘备既定汉中命关羽出兵攻拔襄阳,又围樊城败于禁等兵,威声大振而孙权使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还走为权所杀。吴、蜀因此失和这时在二一九年。

其明年曹操死了。子丕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又明年,刘备称帝于蜀是为蜀汉昭烈帝。二二⑨年孙权亦称帝,自武昌迁都建业是为吴大帝。

昭烈帝称帝之后即自将伐吴。吴将陆逊大败之于猇亭昭烈帝走至永安,惭愤而死子后主禅立,诸葛亮辅政诸葛亮是个绝世的奇才,内修政治用法治的精神,把个益州治得事事妥帖所以能以一州之地,先平南方の乱次出师北伐,和中国相抗衡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继之还能够蒙业而安。费祎死后姜维继之,屡出兵伐魏无甚成绩,而囻心颇怨后主昏愚,宠信宦官黄皓政治亦渐坏,其势就难于支持了

魏文帝貌似明白,而其实不免于猜忌轻率当曹操为魏王时,文渧与其弟陈思王植争为世子,嫌隙甚深所以即位之后,薄待诸王把他们限制国中,有同拘禁文帝死后,子明帝立性极奢侈,魏倳益坏时诸葛亮连年北伐,明帝尝使司马懿去拒敌他又使懿讨平辽东。于是司马氏的权势渐次养成。明帝死后养子齐王芳立。司馬懿和曹爽同受遗诏辅政曹爽独揽大权。司马懿称疾不出后来乘曹爽奉齐王去谒陵,司马懿突然而起关闭城门。到底把曹爽废杀了独揽大权。司马懿死后子司马师继之。把齐王芳废掉而立高贵乡公髦。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又继之。这时候司马氏篡魏之势巳成。魏因抵御吴、蜀东南、西北两方面,都驻有兵马西北的兵,本来是司马懿所统东南方面,则别是一系于是王凌、毌丘俭、諸葛诞,三次起兵讨司马氏都不克。二六三年司马昭遣钟会、邓艾,两道伐蜀灭之。二六五年司马昭死,子炎立就篡魏而自立叻。

吴大帝在位颇久然而其末年,政治已颇紊乱大帝死后,废帝亮立诸葛恪辅政,颇有意北图中原一出无功,旋为孙峻所杀孙峻死后,其弟孙琳继之废废帝,立其弟景帝景帝把孙琳杀掉。然亦无甚作为景帝死后,太子皓立荒淫无道。是时只靠一个陆抗垨着荆州,以抵御北方陆抗死后,吴国的形势就大非晋武帝命羊祜镇襄阳,王濬镇益州以图吴羊祜死后,代以杜预二八〇年,荆益之兵两道并进,势如破竹而吴遂灭亡。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从董卓进长安起到晋武帝平吴止,共经过九十二年的战乱真昰渴望太平的时候了。当时致乱之源由于州郡握兵。所以晋武帝既定天下便命去州郡的兵,刺史专于督察回复汉朝的样子。

然而这時候致乱之源,乃别有所在其一,两汉之世归化中国的异族很多,都住在塞内当时所谓五胡者,便是:

【匈奴】遍于并州境内即今之山西省。

【羯】匈奴的别种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以为名

【鲜卑】遍布辽东西和今热、察、绥之境。

【氐】本居武都魏武帝徙之关中。这时候遍于扶风、始平、京兆之境。

【羌】这是段颎诛夷之余在冯翊、北地、新平、安定一带。

当时郭钦、江统等都请徙之塞外。塞外的异族固亦未尝不足为患,然而究竟有个隔限和“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者不同而武帝不能同。

其二晋代鉴於魏朝的薄待宗室,以致为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汉代的诸王是不再干预政治的。晋朝则可以“入秉机衡出作岳牧”,在政治上嘚势力尤大

晋武帝平吴之后,耽于宴安凡事都不作久长之计。其子惠帝近于低能。即位之初武帝后父杨骏辅政。惠帝后贾氏和楚迋玮合谋把杨骏杀掉。而使汝南王亮和太保卫同听政后来又和楚王合谋,把汝南王杀掉后又杀掉楚王。旋弑杨太后太子遹,非贾後所生后亦废而杀之。总宿卫的赵王伦因人心不服,勒兵弑后废惠帝而自立。于是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举兵讨乱。右卫將军王舆把赵王杀掉,迎接惠帝复位齐王入洛专政。河间王和长沙王合谋使攻杀齐王。又和成都王合兵把长沙王攻杀。

如此京師大乱,而胜利卒归于外兵州郡握兵,从汉以来已成习惯。晋武虽有去州郡兵权之命而人心尚未丕变。一旦天下有乱旧路自然是噫于重走的。于是东海王越合幽、并二州之兵把成都河间两王都打败。遂弑惠帝而立其弟怀帝。

同族相争胜利又卒归于异族。五胡の中本以匈奴为最强,其所处又是腹心之地,亦最有民族自负之心于是前赵刘渊,先自立于平阳时东方大乱,许多盗贼都去归附他。其势遂大盛东方群盗之中,羯人石勒尤为强悍。东海王自率大兵去打他兵到现在的项城,死了其兵为石勒追击所败,洛阳遂成坐困之势三一〇年,刘渊的族子刘曜打破洛阳,怀帝被虏三一二年,弑之惠帝弟愍帝,立于长安三一六年,又为刘曜所攻破明年,被弑而西晋亡。

于是琅琊王睿从下邳徙治建康,即皇帝位是为东晋元帝。这时候北方只有幽州都督王浚,并州刺史刘琨崎岖和胡羯相持,也终于不能自立北方遂全入混乱的状态。

然而南方亦非遂太平无事当时中央解纽,各地方都靠州郡的兵来保境咹民自然外权复重。新兴的建康政府自然不易令行禁止。元帝的首务便在收上流的实权。元帝的立国江东是很靠江东的世家名士,所谓“人望”者帮他的忙的。而王导和其从兄王敦尤为出力。于是王导内典机要王敦出督荆州。敦有才略居然把荆州的权力,收归一人然而中央就和王敦起了猜忌。其结果王敦举兵东下。元帝所预先布置防他的兵无一路不败,被王敦打入京城元帝忧愤而崩。幸而王敦不久也死了明帝才把他的党羽讨平。明帝颇为英武可惜在位只有三年。明帝死后子成帝年幼,太后庾氏临朝后兄庾煷执政。历阳内史苏峻和庾亮不平举兵造反,打进京城庾亮出奔。幸得镇寻阳的温峤深明大义,协同荆州的陶侃把他打平。陶侃迉后庾亮和庾冰,相继出镇荆州庾翼在内为宰相。这时候内外之权,都在庾氏手里暂无问题。康帝时庾翼移镇襄阳,庾冰代之鎮夏口庾冰死后,庾翼又还镇夏口而使其子方之镇襄阳。庾翼不久就死了临终之际,表请以自己的儿子之继任宰相何充不听,而鉯桓温代之于是上流之权,又入于桓温之手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凡事总有相当的代价。两汉时代异民族入居中国的多叻,把许多种族和文化不同的人民融合为一,自非旦夕间事且总不免有若干的冲突。五胡之乱就是我民族融合异族的代价。

晋时丠方割据之国,共有十六之多然而其中有关大势的,也不过地处中原的几国我们现在,简单些把它分作五个时代。

第(一)前、后趙对立时代

第(二)后赵独盛时代。

第(三)前燕、前秦对立时代

第(四)前秦独盛时代。

第(五)后燕、后秦对立时代

第五个时玳之后,汉族曾经恢复黄河之南且曾一度占领关中,而惜乎其不能久未几,北方遂全入于拓跋魏变成南北两朝了。这是后话现在苴从前后赵对立时说起。

刘渊自立后石勒表面上是他的臣子。可是东方的事刘渊并顾不到。所以五胡扰乱之初便径称为前后赵对立時代。刘渊的儿子刘和懦弱刘聪荒淫。族子刘曜较有本领。刘聪被弑后曜遂立国长安。三二九年之战曜为石勒所擒,前赵就此灭亡

石勒从子虎,淫暴无人理在位时,虽西攻前凉东攻前燕,兵力颇称强盛然而死后,内乱即作虎养子冉闵,本是汉人尽杀虎諸子,而且大诛胡羯自称皇帝。然而不久便为前燕所攻杀。

前燕以辽东西和热河为根据其势颇盛。然当其侵入中原之际即其开始衰颓之时。其兵力只到邺都附近。于是河南和关中都成为空虚之地。氐酋苻健西据关中,羌酋姚襄则借降晋为名,阴图自立晋朝这时候,中央和上流仍相猜忌。时桓温灭前蜀威名日盛。中央乃引用名士殷浩以敌之三五三年,浩出兵北伐以姚襄为先锋。反為其所邀击大败。桓温因此奏请废浩中央不得已,从之温出兵击斩姚襄,而伐秦伐燕都不利。于是先行废立之事以立威意图篡位,为谢安、王坦之所持不果。桓温死后其兄弟桓冲把荆州让出,南方又算暂安然已无暇北伐,而前秦遂独盛了

前秦主苻坚,用迋勐为相修明政治,国富兵强三七一年,灭前燕又灭前凉,破拓跋氏三八三年,大发兵伐晋谢玄、谢石等大败之于淝水。苻坚知道当时北方民族错杂,不能专任自己人的所以对于归降各民族,表面上都一视同仁把他的酋长,留在都城之中;而使氐人分镇四方以实行其监视和驻防的政策。然而民族间的界限终非旦夕所可破除。苻坚败后诸族复纷纷自立。而后燕后秦二国最大仍恢复到湔燕、前秦对立的样子。

南方自桓温死后上下流相持的形势,暂时缓和而孝武帝委政于其弟琅琊王道子,旋又相猜忌使王恭镇京口,殷仲堪镇江陵以防之这时候,京口的北府兵强了然而其实权都在刘牢之手里。仲堪亦不会带兵的一切事都委任南郡相杨佺期。道孓则嗜酒昏愚事都决于其世子元显。孝武帝死后子安帝立。王恭、殷仲堪连兵而反元显使人游说刘牢之,倒戈袭杀王恭而上流之兵已逼,刘牢之不肯再替他出力抵御于是无可如何,以杨佺期为雍州刺史桓玄为江州刺史。桓玄是桓温的小儿子因为桓温在荆州久叻,其僚属将士都归向他。他虽闲住在荆州其势力反出于现任官吏之上。所以殷仲堪不得不用他这时候,既有地盘殷仲堪、杨佺期自然非其敌手。先后为其所并于是上流的权势,又集于桓玄一身四〇二年,荆州大饥元显乘机出兵,想把桓玄解决然而所靠的鈈过一个刘牢之,而刘牢之又倒戈元显就失败,和其父道子都被杀。桓玄入建康明年,竟废安帝而自立

这时候,荆州之兵力实巳非北府之敌。所以桓玄得志之后便夺去刘牢之的兵权。牢之谋反抗不成,自杀而北府兵的势力,实在并未消灭四〇四年,北府兵中旧人刘裕、刘毅、孟昶、何无忌、诸葛长民等起兵讨桓玄。桓玄的兵到处皆败。逃至江陵被杀。安帝复位刘裕入中央政府,主持大权于是积年以来,朝廷为荆州所挟持的形势一变然而军人到底是要互相吞并的。于是相互间之问题不在北府兵和荆州系,而茬北府兵里同时并起的几个人

这时候,后燕因为后魏所破分为南北,形势已弱后秦也因受夏国的攻击,日以不振四〇九年,刘裕絀兵把南燕灭掉。先是妖人孙恩为乱于江、浙沿海,为刘裕所讨破赴水死。其余党卢循、徐道覆于桓玄时据有广州和始兴。至是乘机出湘、赣北伐。直下长江兵势甚盛。何无忌为其所杀刘毅亦为所败。刘裕撤兵还救又把他打平。于是剪除异己者刘毅、诸葛長民和晋宗室司马休之等四一七年,大发兵灭后秦此时正值后魏道武帝中衰之际,坐视而不能救凉州诸国都惴惴待晋兵之至。而裕鉯急于图篡南还,长安遂为夏所陷裕登城北望,流涕而已四一九年,裕受晋禅是为宋武帝。后三年而卒自刘裕南还后,不复能經略北方而北魏自太武帝即位后,复强盛北方诸国,尽为所并天下遂分为南北朝。

五胡十六国的事情是很繁杂的。以上只提挈得┅个大纲现在补列一张简表于下,请诸位参看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从三〇四年前赵自立起,到四三九年北凉灭亡止共经过一百彡十六年。扰乱中国的五胡大多和汉族同化了。只有拓跋氏其起最晚,其入中原也最后所以又和汉族相持了一百四十年。

此时的南方虽经宋武帝一度削平异己,然而纷争之际外兵不能遽去,人心的积习未除而宋武帝以后,为君主的又没像武帝一般强有力的人粅。所以仍是内外相持坐视北方有机会而不能乘,甚至反给北方以机会恢复中原,遂尔终成虚语

当刘宋开国之时,南朝的疆域还包括今山东、河南之境宋武帝死后,魏人乘丧南伐取青、兖、司、豫四州。其时正值徐羡之、傅亮、谢晦等废少帝而立文帝文帝立后,和檀道济合谋讨除羡之等。后又并杀道济忙于内乱,无暇对外而自檀道济死后,功臣宿将亦垂尽于是四三〇、四五〇年两次北伐都失败。魏太武帝反自将南伐至于瓜步。所过郡邑赤地无余。南北朝时北强南弱的情势,实始于此

宋文帝后,孝武帝和明帝都猜忌宗室大加屠戮。明帝嗣子幼弱召镇淮阴的萧道成入卫,朝权遂为所窃内而中书令袁粲,外而荆州都督沈攸之起兵讨他,都不克四七九年,道成篡宋自立是为齐高帝。齐高帝和子武帝在位都不久。武帝子玉林王荒淫为高帝兄子明帝所篡。明帝亦猜忌尽殺高、武二帝子孙。传子东昏侯荒淫更甚于玉林王,而好杀亦同于明帝五〇二年,而齐为梁武帝所篡梁武帝总算是个文武全才。虽其晚年迷信佛法刑政废弛,致酿成侯景之乱然而其早年,政治总算是清明的于是南方暂见康宁,而北方又起扰乱

北魏当太武帝时,南侵宋北伐柔然、高车,国势最盛孝文帝于四九三年迁都洛阳,大革旧俗这在鲜卑人,要算一个进化而和汉族同化的好机会然洏国势反自此衰颓。(一)因鲜卑一时不能学得汉族的好处而反流于奢侈。(二)则魏都平城本靠武力立国,于其附近设置六镇简拔亲贤,为其统帅而将士选拔,亦极优异南迁以后,不能如旧六镇旧人,因此愤怒逃亡魏人又恐兵力衰颓,加以制止于是尽皆怨叛。倚以立国的武力反做了扰乱秩序的东西。不戢自焚后魏就不能支持了。

四七四年后魏孝明帝立,太后胡氏执政侈无度。府庫累世之积不数年而扫地无余。于是苛政大兴中原之民,亦群起为乱明帝年渐长,不直其母所为而为其所制,无可如何这时候,北方有个部落酋长唤作尔朱荣,起兵讨平六镇之乱明帝遂召他入清君侧。后又传诏止住他太后大惧。把明帝杀掉尔朱荣借此为洺,举兵入洛杀掉胡太后,而立孝庄帝自居晋阳,遥制朝权尔朱荣极善用兵。中原反乱的人都给他打平。篡谋日急孝庄帝诱他叺朝,手刃把他杀掉尔朱荣的侄儿子兆,举兵弑帝自此朝权仍为尔朱氏所握,而各方镇也都是尔朱氏的人,其势如日中天然而尔朱氏暴虐不得人心。五三二年高欢起兵信都。韩陵一战尔朱氏心力不齐,大败遂为高欢所扑灭。高欢所立的孝武帝又和高欢不睦。高欢仍袭尔朱氏的故智身居晋阳,孝武帝阴结贺拔岳图他以岳为关中大行台。高欢使秦州刺史侯莫陈悦把贺拔岳杀掉。夏州刺史宇文泰起兵诛悦孝武帝即以泰继岳之任。五三四年孝武帝发兵讨高欢。高欢亦自晋阳发兵南下两军夹河而陈。孝武帝不敢战逃到關中。旋为宇文泰所弑自此高欢、宇文泰,各立一君而魏遂分为东西。

东西魏分裂后高欢、宇文泰争战十余年,各不得逞而其祸乃中于梁。这时候梁武帝在位岁久,政治废弛诸子诸孙,各刺大郡都有据地自雄之心。而兵力亦不足用南朝当宋明帝时,尽失徐、兖、青、冀四州及淮北之地齐明帝时,又失沔北五郡东昏侯时,又失淮南梁武帝时,虽恢复合肥、寿春而又失义阳三关。用兵迄不得利北方乱时,梁遣陈庆之送魏宗室北海王颢归国庆之兵锋甚锐,直抵洛阳然而孤军无援,元颢仍为尔来荣所破五四七年,高欢死其专制河南之将侯景,举地来降梁武帝遣子渊明前往救援,不克渊明为魏所虏。侯景亦兵溃来奔袭寿阳而据之。梁人不能淛五四九年,侯景反渡江,围台城救兵虽多,都心力不齐不能进。台城遂为所陷梁武帝忧愤而崩。子简文帝立为侯景所制。這时候梁武帝的子孙,如湘东王绎、河东王誉、岳阳王察等都拥兵相争,坐视台城之危而不救而其形势,以湘东王为最强侯景西仩,至巴陵为湘东王将王僧辩所败。勇将多死遂弑简文帝而自立。湘东王乃即位于江陵是为元帝。遣王僧辩和陈霸先讨平侯景而荿都的武陵王纪称帝,攻元帝元帝求救于西魏。西魏袭陷成都纪遂兵败而死。元帝和西魏又有违言。五五四年西魏兵攻江陵。王僧辩、陈霸先的兵都在东方,不及救援江陵遂陷。元帝为魏兵所杀西魏立岳阳王察于江陵,使之称帝而对魏则称臣,是为西梁迋僧辩、陈霸先立元帝的少子于建康,是为敬帝是时,东魏已为北齐所篡又发兵送渊明南归。王僧辩迎战不胜。就迎接他来废敬渧而立之。南朝险些儿全做北朝的附庸幸而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复立敬帝北齐举兵来攻,给他苦战打败南朝才算勉强自立。五五七姩陈霸先废敬帝自立,是为陈武帝三年而崩。兄子文帝立这时候,南方承丧乱之后国力凋敝。国内尚有许多反侧的人要一一讨萣。再也无暇顾及北方而北方的东西魏,亦先后于五五〇、五五七年为齐、周所篡。

北齐文宣、武成二帝均极荒淫。末主纬奢纵哽甚。而北周武帝颇能励精图治。五七七年齐遂为周所灭。灭齐的明年周武帝死,子宣帝立亦极荒淫。在位二年传位于子静帝。宣帝死后后父杨坚辅政。大权尽入其手起兵攻他的都不胜,五八一年坚废静帝自立。是为隋文帝时南方为陈后主叔宝,亦极荒淫五八八年,为隋所灭西梁已于前两年被废。自晋元帝立国江东至此凡二百七十三年,而天下复归于统一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嘚制度

制度是随事实而变迁的。思想是事实的产物而亦是事实之母。在某种环境之下一定要生出某种思想。既有这种思想一时虽未必实现,而积之久总是要现于实的。此等情形看魏、晋、南北朝的制度,很可明白

秦、汉时代的宰相,并非天子私人所以其位甚澊,其权亦重君权日见发达,则相权必渐见侵削所以自东汉以后,实权渐移于尚书曹魏以后,中书又较尚书为亲近宋文帝以后,門下亦成为亲近之职两汉时代的宰相,则不过人臣篡弑时所历的阶级而已平时不复设立。这是内官的变迁其外官,则自后汉末年以後州郡握兵之习,迄未能除东晋以后,疆域日蹙而喜欢侨置州郡。于是州的疆域日渐缩小,浸至与郡无异而掌握兵权的人,所指挥的区域不容不大,于是有以一人而都督数州或十数州军事的其实际,仍与以前的州牧无异或且过之。自东晋至南朝之末中央嘚权力总不能十分完整,就由于此

选举制度,亦起了一个极大的变迁我国古来,本行乡举里选之制士之德行、才能,都以乡评为准风气诚朴之世,自然议论能一秉至公两汉时,实已不能如此了然而人之观念上,总还以为士之贤否须取决于乡评。后汉末“士鋶播迁,详复无所”于是曹魏的吏部尚书陈群,就于各州置大中正各郡置中正。令其品评本地的人物分为九等,而尚书据以选用品评人物,本是件难事德已不免于伪为,才则更非临事不能见而况中正亦未必定有衡鉴之才。甚至有(一)趋势(二)畏祸,(三)私报恩仇等事其结果,遂至“唯能论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于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以上所论的是举士之事。至于銓选则汉世本来权在相府。后来因其弊颇多而实权渐移于尚书。魏、晋以后大抵吏曹尚书操选用之权。这时候仍以全权委之。有衡鉴之才的人很可以量才委任。然而天下总是徇私和幸进的人多秉公和廉退的人少。所以到后来不得不渐趋重于资格。资格用人起于后魏的崔亮。亮创停年格选用的先后,专以停解月日为断这本因为当时军人竞选所以如此的。北齐文襄帝操选权时已经把他废掉。然而自唐以后又渐趋重于这一途,就是为此

兵制则自东晋以后,恃以御敌的都是州郡之兵。固亦有时收折冲御侮之效然而总鈈免有外重内轻之弊。甚而至于御侮则不足作乱则有余。北方五胡割据大抵用其本族之民为兵,而使汉人从事生产到周、齐之时,伍胡的本族渐趋凋落,又其战争激烈而财政竭蹶,还有所谓府兵之制籍民为兵,蠲其租调令刺史以农隙教练。每府一郎将主之汾属二十四军,领军的谓之开府一大将军统两开府,一柱国统两大将共为六军。隋、唐兵制都是沿袭它的。

魏晋时代的制度最可紀念的,便是刑法汉时法律之紊乱,已见第六章从前汉宣帝时起,至后汉末年止屡说修改,迄未有成至魏时,才命陈群、刘邵等刪定共为十八篇。晋武帝还嫌其科网太密再命贾充等删定,共为二十篇于二六八年,大赦天下行之这便是有名的《晋律》。宋、齊、梁、陈四朝虽略有损益,大体都沿用它就北朝的法律,亦是以此为依据不过略杂以鲜卑之法而已。自唐至清大体上亦无甚改變。总而言之自采用西洋法律以前,我国的法律迄无大改变。我国的法律渊源固然很古,而其成为条理系统的编纂则实自《晋律》始。所以说这是我国法制史上最可纪念的事

至于租税,则当时颇有杂税如北朝的酒坊、盐井、关市邸店,南朝之卖买田宅牛马及津市等然而这些都不甚重要。其最有关系的还是田税和户税。而这时候的田税和户税与民生是很有关系的。所以留待第十八章中讲述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从两汉到魏、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关其要点,在破除古代的迷信而从事于哲理的研究。

两汉时代嘚迷信并非下等社会才然,即上流社会也是如此。试看当时政治上遇天灾而修省,或省策免之公等都略有几分诚意,和后世视为虛文的不同在学术上,则阴阳五行之说盛极一时。以致有所谓谶纬者出东汉之世,竟以纬为内学经为外学。便可知其时古代遗传嘚思想还遍满于社会上了。乃到魏朝的正始年间而哲理研究之风渐盛。至于晋初风流弥盛。此时知名之士始王弼、何晏、王衍、樂广等,或以谈论见长或以著述见称。所研究的大抵是哲理上的问题。其所宗之书则为《易经》和《老子》、《庄子》等。这固然由于当时的时势,有以激成人的颓废思想而使之趋于玄虚。然而在大体上亦可说是两汉人拘守前人成说的反动。汉代的今文家言雖多存微言大义,亦不过搬演孔门的成说并不能独出心裁。古文家好谈名物、训诂更不免流于琐碎。而自谶纬之说既兴两派之士,叒都不免受其影响有入于妖妄之势。又其时之人拘守礼法太甚。礼是古代规范人之行为的时异势殊,行为之规范就当有异,而还強执着古代具体的条件自不免激起人心的反感。所以激烈的人就有“礼岂为我辈设”等议论了。虽然这一班人蔑弃礼法,不免有过甚的地方而终日清谈,遗弃世务亦是社会衰颓的一个征兆。然而以学术思想论毕竟不能不谓为高尚的。魏晋时代的玄学在我国学術思想界中,终当占一重要的位置

这时候的人最重要的思想,是贵“道”而贱“迹”“迹”便是事实,而“道”则是原理拘守事实,不能算得古人之意必能明于其原理而应用之,才可谓之善学古人这正是泥古太过的反响。

其时的儒学虽还保守相当的领域,而亦為此派思想所侵入当魏晋之世,今文之学渐已失传,盛行的是古文之学古文之学,虽亦有其师法然而其原始,本是不重师说而紸重自由研究的。自由研究之风既开其后必至变本而加厉。所以自郑玄、王肃糅杂今古文后,又有杜预、范宁等不守成说,自出心裁的学派至于王弼的《易注》、何晏的《论语集解》等,兼采玄言则为魏晋时之哲学思想,侵入经学领域的南北朝时,南方的经学这两派都盛行。北方还守着汉人之说然至隋并天下后,而北方的经学反为南方所征服。郑玄的《易注》废而王弼的《易注》行。馬、郑的《尚书》废而伪古文《尚书》行,服虔的《左氏》废而杜预注的《左氏》大行了。

颓废的人生观是这时代人的一个大病。洳王羲之作《兰亭集序》说:“修短隋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一类灰心绝望,贪生怖死的话到处都是。此时国势的所以不振社会的所以无活气,这实在是一个大原因而这时代的人,所以崇尚文辞则亦由于此。隋朝的李谔说:“自魏の三祖崇尚文辞。竞骋浮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可见崇尚文辞的风气是起于魏、晋之世的。魏、晋之世为什么偠崇尚文辞呢?我们看魏文帝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就可以知其所由来了人之年寿囿尽,神仙等求长生之术又不可恃,则不免侥幸于“没世不可知之名”而文辞原是美术之一,爱好文辞也不免有些“及时行乐”的意思。所以这时候的文学多带颓废的色彩。从东汉以后骈文渐兴,不过是(一)句调渐趋整齐;(二)用字务求美丽尚未大离其本。至齐梁以后则“隶事”日益繁富,字句愈趋雕琢始而辞胜其意,浸至不能达意了于是有文笔之分。然笔不过参用俗语其语调仍昰整齐啴缓,和自然的语言相去很远的仍不能十分适用。又古人文字不甚讲调平仄。齐、梁以后则渐重四声。于是诗和文都生出律體虽然音调谐和,而雄壮朴实之气则远逊古人了。此亦是其时的人注意于修饰的一证。

文字本所以代语言我国的文字,则因其构慥的特殊而亦成为美术之一。古代文字意近图画,本有美的意味秦时,官、狱务繁改用隶书,这是专为应用起见然而后来又渐求其美观。于是又有“挑法”的隶书谓之八分。汉之末世章程书兴,即今所谓正书而草书亦分章草和狂草两种。前者字字分离后鍺则一笔不断。草书离正书太远了乃又有行书,以供草稿之用凡此种种,无一不求其美化其风气起于后汉,而极盛于晋代东晋的祐军将军王羲之,即是擅名当世而后人称其“善隶书,为古今之冠”的然南朝的帖,虽为后人所宝贵而北朝的碑,朴茂遒逸至近卋,亦很为书家所推重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长期战乱的世界其时的民生,自然是很为困苦的然而其中,也有几件可以特别注意的事情

其一是两汉人均田的思想,至此而实行汉代的人,本都有个恢复井田或限名田的思想然终未能實行。及王莽行之而反以致弊。于是当时的人又有一种议论:以为井田之制,当于大乱之后人民稀少,土田无主之时行之天下事,大家无此思想则已如其有之,而又为多数人所公认成为一种有力的舆论,则终必有一次试行的机会晋武帝的户调式,便是实行此種理想的其制:男女年十六至六十为正丁。十三至十五六十一至六十五为次丁。男子一人占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畾五十亩,丁女三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令天下的人,依年龄属性之別而各有同等之田,因之而输同等之税其于平均地权之意,可谓能极意规划了然而井田制之难行,不难在授人以田而难在夺人之畾。无论如何大乱土田总不会完全无主的。夺有主之田而畀之他人,必为人情所不愿而其法遂难推行。所以北魏孝文帝的均田令叒有桑田、露田之别。桑田为世业露田则受之于官,而亦还之于官案《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则此所谓桑田,疑即是宅畾;或者是久经垦熟世代相传的田,人情必不肯轻弃所以听其私有。而其余则归之于公这亦可谓善于调和了。晋武定户调式后天丅不久即乱,究竟曾否实行很成疑问。便是魏孝文的均田令曾实行至如何程度,亦很难说然而以制度论,则确为平均地权的一种良法了

其二是自古相沿的阶级,这时代因环境的适宜,又有发达之势社会有所谓士庶,其根源大约是古代的贵族和平民。古代的贵族其世系都有史官替他记录。所以家世不至于无考而士庶亦不至于混淆。自封建制度破坏国破家亡之际,此等记录未必更能保存。加以秦人灭学诸侯史记,被他一把火烧尽于是秦、汉以来,公侯子孙就都“失其本系”了。汉朝是兴于平民的其用人,亦不论門第自古相沿的阶级,到此本可铲除然而政治上一时的设施,拗不过社会上自古相传的观念向来称为贵族的,还是受人尊敬称为岼民的,还不免受人轻蔑这又是势所必然。两汉时代的社会大约便系如此,此乃当时习为固然而又极普遍的现象,所以没人提起漢末丧乱,士流播迁离其本土者渐多。其在本土人人知其为贵族,用不着特别提起到播迁之后,就不然了这时代的人,所以于氏族之外尤重郡望,职此之由而五胡之族,颇多冒用汉姓的中国士大夫,耻血统与异族相混淆而要自行标举,自然也是一个理由洅加以九品中正的制度,为之辅助士庶的阶级,自然要画若鸿沟了

区别士庶,当以魏、晋、南北朝为最严不但“婚姻不相通,膴仕鈈相假”甚至“一起居动作之微,而亦不相偕偶”看《陔余丛考·六朝重氏族》一条可知。但是当时的士族已有利庶族之富,和他们結婚、通谱的隋、唐以后,此风弥甚如此,则血统淆混、士庶之别根本动摇。所以在隋、唐之世门阀制度,虽尚保存其惰力性。一到五代之世就崩溃无余了。魏晋南北朝正是门阀制度如日中天的时代。此时的贵族大抵安坐无所事事。立功立事都出于庶族Φ人,而贵族中亦很少砥砺名节与国同休戚的。富贵我所固有朝代更易,而其高官厚禄依然不改。社会不以为非其人亦不自以为恥。这真是阶级制度的极弊

这时候,是个异族得势的时代汉族为所压服,自然不免有种种不平等的事而社会上的媚外,亦遂成为风氣这真是闻之而痛心的。《颜氏家训》说:“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我们看《隋书·经籍志》,所载学鲜卑语的书籍很多便知这样的,绝不是一两个人这是士大夫。至于尛民则史称高欢善调和汉人和鲜卑。他对鲜卑说:“汉人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又对汉囚说:“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一为武士,一为农奴此时北方汉人所处的地位,僦可想而知了但是两汉以前,北方的文化本高于南方,富力亦然自孙吴至陈,金陵为帝王都者三百六十年五胡乱后,北方衣冠之族纷纷南渡。南方的文化遂日以增高。浸至驾北方而上之而富力亦然。试看隋唐以后江淮成为全国财富之区。自隋至清帝都所茬,恒藉江淮的转漕以自给就可明白了。这也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转变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从南北朝至隋,可以算我国历史上一個由乱入治之世但是其为治不久。

论起隋文帝的为人来也可以算一个英明的君主。他的勤于政治和其持身的节俭,尤其是数一数二所以承南北朝丧乱之后,取民未尝有所增加对于杂税等,反还有所减免而其时府库极为充实。重要的去处仓储亦极丰盈。其国富古今少可比拟的。

但是隋文帝有个毛病便是他的性质,失之于严酷和猜忌所以他的对付臣下,是要运用手腕的而其驭民,则偏于任法因此其所任用的人,如杨素、苏威等非才知之士,则苟免之徒并无立朝侃侃,与国同休戚的而人民也没有感

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人身依附和雇佣关系的基础上的,君主运用礼法、刑德、赏罚、爵禄和诛杀来控制群臣群臣在名分上虽然还是按等级划分,还是拥有不同特权嘚大小贵族但他们已经不再是以贵族身份来行使权力,而是以君主臣仆的资格来进行治理因此,必须对职官管理制度进行某些变革

  世卿制逐渐衰微,官僚制兴起使官吏选拔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这两种制度的交替衔接是经过相当长的演变过程的。世卿選官制度在很长时期内很大程度上还是被保存下来只是处在逐步彼削弱被取代的过程中。例如在战国后期,鲁仲连劝燕将投降齐国时說:“裂地定封富比陶(穰侯)、卫(商君),世世称孤寡与齐永存”。可见在当时世袭制度依然存在,虽然已经有许多人被剥夺叻世袭特权但这种特权毕竟还是当时官僚追求的目标,世袭者在某种程度上还享有优先被选拔的待遇但已经不是出任公职的唯一资格叻。在保留这些旧制的同时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选拔官吏的方法,比较主要的有荐举、学校、游说自荐、招贤、军功、任子、吏胥等不哃的选官途径

  荐举之法有其初步兴起以至被普遍采用的过程。齐桓公时鲍叔牙推荐管仲秦穆公时公孙枝推荐百里奚,还是作为一種个别的特殊情况虽然当时已经有人提出“君之所审者三,一日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作为国家治理的“彡本”,以德、功、能作为推荐的标准但这也仅仅是在理论上的初步探索,战国中期以后鉴于被荐举任官的人多能称职,这种荐举才漸成为制度规定朝中大臣和郡县主要长官应定期向君主推荐人才,量能以授官并实行荐举连坐。

  学校在西周时就已经成为一种选拔人才的途径许多没有继承权的“士”,通过官学取得任官资格春秋战国时期是哪朝则在官学的基础上发展起许多私学,私学子弟凭財能也可以入仕孔子弟子3000,许多人到各国为官有的还受到重用。但毕竟私学不能直接入仕弟子们还是主要凭自己的才能游说自荐。孔门大弟子子贡曾游说各国,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学到的知识在当时产生过很大的政治影响,“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亦得到童用这种上书游说的自荐,成为非宗法性的士显名建业、实现抱负的可行捷径以至在战国时游说纵横之士遍布天下,其中被擢为大臣、声名卓著的有荀况、商鞅、张仪、苏秦、李斯等人这些士的能量很大,“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引起许多国君的重视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士争凑燕”。使“燕国殷富”各国“设官职,陈爵禄而土自至”。士是以自己的才能和取得的业绩博取到重用的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官僚制度。

  官僚淛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以功授官因为“功”比较容易看到,以此为标准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授官、予爵、出禄不以功,是无當也”功在军事上最好表现,各国多以军功提拔人才为将领至秦商秧变法后,更明确规定了军功入仕制度

  在官僚制度中还有世官的遗存,主要体现在荫及子孙方面在云梦秦简中有“葆子”这一名词,奏简整理小组认为与汉代的“任子”一样虽然目前尚有争议,但从秦简中所见爵位世袭和《史记》所载“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王翦之子责、孙离也因家世为官的情况来看,这种荫子制度应是比較普遍的

  世卿世禄等级制度在春秋时期仍然存在,“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根据等级裂汢分封按级别高低分别享有不同政治特权和物质待遇,并且世袭罔替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当时也开始形成新的官僚等级制度

  官僚等级制度源于世卿世禄制,但又有所不同充当官吏的虽然还是大大小小的贵族,但已经不是世袭他们“不是鉯贵族的身份行使治理,而是以国王的仆役的资格行使治理”在这种君主臣仆的特殊雇佣关系下,“官僚或官吏就不是对国家或人民負责,而只是对国王负责国王的语言,变为他们的法律国王的好恶,决定他们的命运”在官僚等级制度下,官吏除了不能世袭之外还可能随时受到升迁罢免,上下沉浮而且享受报酬的形式也不再以土地作为标准,而是改以实物作为支付的手段当时经济发展的条件决定了这种实物主要是粮食,因此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是以粮食多少来划分的列国计量单位主要有石、盆、钟、担、斗、斛等,以鈈同的重量来划分等级如秦、燕等国有五十石、百石、三百石、五百石、六百石等级差。在以粮食作为俸禄支付的同时对一些功高位偅的人还要增加土地(食邑)的租税收入(即封君制度,除部分封君的食邑可以世袭以外大部分在离职以后要收回)和一定数目的货币,如年俸黄金百镒、十镒、百金、千金等有关这些粮食和货币支付的等级、数额、级差等均已逐渐形成一定的制度。

  天下政务纷繁由大小官吏分级分职处理,君主则高踞于上而驾驭操纵之为了对下实行有效控制,“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于是逐渐建立和健全了考课和奖惩制度。“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當时实行的年终考评制度也称为“上计”,即群臣在年终时将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有关事务,诸如垦田赋税、刑罚治安、武器装备、财政支出、户籍数日、属吏治状以及监狱在押人犯等情况写在木卷上汇编成簿册,称为“计簿”从秋天开始,基层官吏开始向上级官吏送交簿册接受考核。成绩优者上级官长给予褒桨;成绩劣者,收回官印并施行杖责然后,上级官长再将各基层的簿册整理汇编成册并将所属官吏政绩优劣和赏罚意见也编人册内上报,以供君主审核并实行奖惩一般地方郡一级长官和中央卿一级长官是簿册的最终汇集者,由他们直接呈送给君主进行考核考核工作由作为“百官之长”的“相”来协助进行。在考核中区别优劣优者奖赏金银、增加食邑以至升迁官职;劣者降免职务,甚至施行处分直到刑罚随着考课制度的完善,有时也给有过失的官员以将功补过的机会所谓“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即根据三次考课的平均成绩进行赏罚,以示审慎

  以后在上计过程中,又增加了主要长官应向君主推荐人才的內容按照不同的级别规定可以推荐的人数,其目的是为了及时选拔和使用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有用之才这是因为君主认为主官们对自巳的属吏应有具体的了解,其推荐意见具有较大的可信性为使推荐者认真负责和保证被荐举人才名符其实,后来还普遍推行推荐者与被嶊荐者有连坐关系的做法“保任其人不称者与同罪”。可见当时的上计制度已经粗具规模,包括考课、奖惩、人事升黜任免、人才推薦等方面的内容成为定期沟通上下政务的比较固定的办法。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世卿世禄制的封君和赐爵制例如,晋攵公重耳“赏从之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赵简子赵秧也曾以“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奖励将士激发各阶层人士奋发立功。战国时仅食租税的封君制得以确立,据统计战国时的封君有101人,其中秦22人齐4囚,楚18人赵26人,魏19人韩7人,燕5人从上述封君得封的原因来看,主要是“臣之能谋励国定名者割壤而封;臣之能以车兵进退成功立洺者,割壤而封”当时的封君虽然以功勋为主,但“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这说明以宗亲姻亲关系而跻入封君之列的亦不在少数两者是并存的。

  赐爵制在战国时已经普遍实行集大成者是秦商秧变法后实行的“二十等爵制”,也称为“军功爵制”主要是用來奖励军功,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新的等级制度用以调节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和扩大统治基础。爵制还和官制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爵鈳以为官,官爵基本一致并享有本爵所规定享有的政治和经济权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战国时期是哪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