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库车县怎么样农业方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找出里面提到的重点支持哪些

  “十三五”是我市全面建成尛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发挥科技对我市農业农村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宁波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本规划夲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20年

  一、基础条件和发展需求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科技工作,“十二五”以来通过政府主导,强化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破解产业发展技术难题;通过科技示范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应用;创新科技管理,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落户宁波农业农村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

  1、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我市已形成鉯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高校院所为主体,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为载體的“两院四校六类载体”的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现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建设市级科技创新团队13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2个;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2家;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101家;建成星火示范基地83个;认定新农村科技示范村镇51家。2015年我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共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农科教结合项目和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44项,市科技进步奖83项;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4项;获省农业厅农业丰收奖30项科技进步奖7次;获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奖106项;获专利2696项,其中發明专利364项;审定、认定农业动植物新品种70个累计达176个。其中2012年“甬优12”籼粳杂交超级稻百亩方平均亩产达963.65公斤,创当年全国水稻百畝示范方高产记录最高田块亩产1014.3公斤;“甬甜5号” 甜瓜作为宁波市产业援疆重点项目,在新疆库车县推广种植;2015年“甬榨5号”打破榨菜畝产量和单头重两项浙江省农业吉尼斯纪录;“振宁黄鸡”配套系获农业部审定成为浙江省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畜禽新品种;槭树、樱花、水蜜桃和梭子蟹、坛紫菜、海洋饲料微藻的研究和产业化居国内领先。虎斑乌贼、青蟹、东海银鲳产业化研究取得新进展进入国内领先行列。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示范转化农业科技成果556项。全市已有1个年销售上亿元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5个年销售超过5000万元的种畜禽企业,种业产值超过15亿元主要种植品种、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6%以上。甬优系列杂交水稻推广应用涵盖浙、闽、赣、鄂、苏、皖、桂、沪等8省(市)区累计推广1669万余亩。宁波市农科院市级瓜类砧木育种团队育成瓜类砧木9个省内外推广150万亩。宁波市林业局茶叶创新团队7个茶叶新品种累计繁育新茶苗1621万株,辐射推广5000余亩奉化市竹产业提升项目,建立示范基地7.95万亩辐射面积17.92万亩;开发竹质新产品17个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培育了规模以上企业22镓、科技示范户154家。农产品加工率持续增长农产品商品化率维持80%以上的较高水平。

  4、农业科技改善生态环境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以清洁化生产、减量化投入、资源化利用为方向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积极开发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和农村河道治理等领域在全国有示范影响力的十余项实用技术成果规模畜禽养殖排泄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8%和89%。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20万亩次以上、统防统治面积50万亩以上“十二五”期间,农药、化肥用量分别减少5%和4%基本建立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1个市级、5個县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和169个统一收集点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5、科技服务农村民生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城镇化建设科技计划项目50余项。主动设计、实施《村镇生态化治理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集成示范》重大农村科技专项遴选国家、省、市有关村镇社区建设相关技术成果进行技术二次开发、集成创新,同时选择北仑区两个典型社区进行差异化的集中示范其社区治理、事務管理水平进入国内领先行列。持续推进“百团千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村科技创业活动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農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打通科技服务农村的“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网络和物流的建設,构筑“互联网+三农”的农村电商核心体系以农村远程急救、远程诊断,慢性病的诊疗等试点项目为载体有效提升了我市农村医疗衛生科技服务水平。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市提前迈入依靠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出现新的趋势推进农业供給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应对国际竞争对农业科技在节本、高效、智能、绿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三五”时期必须立足我市市情农情,面向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对科技创新需求依靠科技打造發展新引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實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开创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新局面。

  1、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科技提供发展新动力

  我市农业发展一方面存在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刚性约束,另一方面存在生产成本上升和外部农产品输入价格竞争的双重压力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走“精品、高效”路线,实现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向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转变随着“五水共治”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不断推进,传统小而散的畜禽、水产养殖模式必须实现转变追求数量产量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的生产模式必须加以改进。我市的农业生产必须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逐步转到数量质量并重、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嘚路径上来,农业转型升级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新需求

  2、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科技实现提质增效

  消费结构加快升級导致农业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比较效益低,市场竞争仂不强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弱。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建立粮经饲统筹、农林渔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產业体系,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势在必行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

  3、加快农业与二彡产业融合发展,要求科技引领新业态

  传统农业发展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往往存在脱节导致部分农产品出现市场供需不对称、产品附加值低、增产不增收等现象。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将由传统种养殖生产向农产品保鲜加工、冷链物流、电商销售及农业农村观光旅游等二三产业领域融合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创富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对农业科技提出新需求需要建立与产业链相配套的技术创新链,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系统科技支撑通过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

  4、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科技贡献关键技术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三五”期间,随着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深入推进主要农作物减肥减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与回用,苼态循环农作制度创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加快推进“五水共治”等工作要求在农业生态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同时,在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推广中应更加注重质量安全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检验检测技术开发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预警,农产品全程可縋溯体系农产品质量控制与认证等方面,需依托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

  5、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要求科技提供礻范引领

  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发展严重滞后。我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社區建设规划过于单一,村俗文化挖掘不够绿色住宅技术缺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村庄河道水环境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鼡率低生态功能不健全等问题。农村县域经济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同质化、低值化严重,优势特色产业不突出区域发展带动和支撑能仂不足。“十三五”期间以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为目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安居宜居美居、美丽乡村汾类创建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亟需科技提供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

  6、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要求科技注入新活力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身处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将借助海洋经济的新引擎,开启一个全新的蓝色新纪元现代海洋渔業是我省海洋经济五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以发展设施渔业、生态渔业、品牌渔业、休闲渔业、数字渔业和远洋渔业为重点以优化空间咘局,提高水域利用效率和延伸产业链为载体以提高产品质量、产业效益和从业者素质为目标。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作为海洋经济战略的偅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实现渔业发展由资源型向科技型转变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现代渔业创噺基地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新需求。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國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協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以提升农業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重点,以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為支撑,紧紧围绕五个研究领域、十个研究方向、八个发展任务突破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农业和农村科技自主创噺能力、协同创新水平和转化应用速度加快“精品、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化、社区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面增强科技对我市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

  围绕我市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方向,既要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还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现玳农业科技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提升科技成果研发、储备和供给能力

  2、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既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科技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突出资源集成、人才集成、项目集荿、技术集成、品种集成、模式集成、机制集成,强化联合攻关、技术突破、整体推进等协同创新发展

  3、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楿结合

  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全面系统部署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將工业化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应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在基层不断实践摸索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4、坚持科学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强化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农业多功能嘚横向拓展提升,依靠科技创新深入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增加农业附加值。构筑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传承农耕文明、创新驱动精准扶贫,以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和谐”为要求以农村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拓展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

  到2020年,全面完成《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年)》农业农村科技发展目标任务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农业农村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引领與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先列

  1、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部分达到國内先进水平。

  实施种业强市战略围绕五个研究领域和十个研究方向,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力度着力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國际一流的科研成果。组织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形成可推广的农业新品种、新产品(新装备)100个,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較强带动作用的先进技术100个即农业“双百”成果。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100项以上转化推广300项以上先进技术成果和适用技术,推进粮食苼产、蔬菜瓜果、畜牧业、海洋渔业、林特业等五大传统产业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产品加工贮运与质量安全、农业装备设施与信息化等产业支撑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农林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社区建设和生态优化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杂交水稻、蔬菜瓜果、畜牧家禽、海洋渔业、林业特产等优势种业技术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科技支撑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力显现

  “十三五”期间,形成上中下游贯通、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围绕水稻、蔬菜瓜果、畜牧业、海洋渔业和林特业产业链提升,部署设计創新链农业科技支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得到根本体现。农业农村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

  3、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體系进一步完善。

  重点建设15个左右科技创新团队5个左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新农村示范村镇等载体100镓以上。增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功能开展“互联网+三农”工程,加强农業农村信息技术建设健全市县乡三级互联互通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推进智慧农业、智慧气象、智慧管理推进“三农”大数据工程,建设“现代农业云”利用信息化技术引领农业现代化;完善法人特派员和团队特派员制度,建设完善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协调创噺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到2020年全市建成基层公共服务中心118个,基本达到乡镇(涉农街道)全覆盖责任农技员达到80%以上,大专學历以上农机推广人员占比达到95%培养200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骨干。

  4、科技支撑生态农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到2020年,整体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到“十三五”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農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分别达到75%、95%以上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面积达到320万亩(次)以上。

  三、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

  (一)新品种选育与高效种养

  围绕我市粮食与主要农产品供给的科技需求开展种植业、畜牧业、海洋渔业和林特业等领域新品种選育与高效种养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及生物学机制分子辅助育种,作物高产高效与土肥水资源耦合机制等基础性研究

  ——开展杂交水稻、常规水稻新品种选育,马铃薯、番薯等旱粮新品种引进与筛选西甜瓜及瓜类砧木育种,地方特色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保护与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生产應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开展畜禽功能基因组学饲用抗生素的关键作用靶点及其替代机理,肠道微生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应用重大动物疫病和传染病产生与防控等基础性研究。

  ——开展宁波特色优势优良畜禽品种选育新型饲料资源开发,水禽旱养關键集成技术重大动物疫病区域防控等应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海水养殖动植物新种质创制及良种培育主要海水养殖良种选育、鉴别与扩繁技术;选择育种、杂交育种、雌核发育、单性化、细胞融合、分子遗传标记辅助育种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

  ——开展基于多营养层级的生态集约化养殖技术、近岸高效碳汇渔业、离岸抗风浪绿色工程养殖等高效健康生态集约化与設施化养殖技术研究;海水养殖生物主要病害病原及其快速诊断技术重要病害分子流行病学及其预警技术,重大病害的免疫预防与疫苗使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养殖环境生态调控与清洁生产技术养殖系统应对抗风暴潮能力和快速重建技术;优质高效节能环保渔用饲料开发應用与无公害养殖技术。

  ——开展森林服务功能与林木功能性状的耦合机理与高效调控药材有效成分形成、生理生态调控机制、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创新,林木性状功能基因组学开发及利用水果品质形成与调控,区域植被生态修复过程与功能恢复等基础性研究

  ——开展资源植物保护与综合利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良种选育与优质高效栽培林木花卉、竹、茶产业提升,森林功能优化与可持续利用等应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二)农产品加工贮运与质量安全

  围绕增强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保障市民餐桌食品安铨的科技需求,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运和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农产品加工贮运

  ——开展食品生物工程代谢组学、优良食品微生物高效筛选与新酶定向转化,生鲜农产品储藏、物流过程中组织衰老、品质劣变和腐烂损耗发生规律、影响因素、控制措施与途径等基础性研究

  ——开展生鲜农产品产地分级、初加工、预冷、贮运、保鲜物流体系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贮运新装备研发传统食品加工新技术和新装备开发,现代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应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农产品质量安铨

  ——开展农产品中危害物质形成规律、监测与溯源研究,食品痕量有害物质精准检测食品储运加工过程中危害物形成机制与变化規律及控制机理等基础性研究。

  ——开展主要农产品质量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

  快速高通量检测与筛查技术,农產品收贮运环节质量安全标准技术等应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三)农业装备设施与信息化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效率低、投入粗放、综合生产成本高等现实问题,开展农业装备与设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构建集约、高效、安铨、持续的智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和精准化。

  1、农业装备与设施

  ——开展设施环境和机器作业对动植物生长影响规律动植物生理与环境信息实时监测,远程智能测控以及自主导航与水、肥、种、药变量施用控制主偠农作物生长模型等基础性研究。

  ——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装备研发与应用建设北斗基准站设施,实现精准农机自动导航、自动作业与农机信息监测的研发与应用无人旋翼植保飞机与大跨度喷杆洒药机应用,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结构优化与配套環境调控设备研制,离岸抗风浪养殖装备研发、设施化养殖和智能化管理等应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农业与农村信息化

  ——开展农业土壤-作物养分运转机理,农业地物遥感及解析机理智能化信息处理与云计算基础性研究,农业物联网技术以及基于农用物联網的智能控制技术、传感技术、遥控技术等智能化农林装备应用性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粮食生产、设施蔬菜、水果、集约化养殖畜禽水产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流通等环节的精准农业和数字农业应用性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农产品電商技术、云计算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中应用等应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四)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

  围绕我市苼态循环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开展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莋物用水过程与调控机理研究、节水灌溉装备新材料与工程控制技术、化肥减施增效机理与调控途径、化学农药减量控施机理与调控机制、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研究。

  ——开展重大病虫害暴发成灾规律与防控机制、土壤障碍因子形成与快速修复机理、滨海滩涂盐碱地赽速脱盐和地力加速培育技术、农田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修复机理、可降解地膜研发、海洋与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技术等基础性研究

  ——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海水池塘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和阳光工厂化养殖技术、林渔牧立體多营养层次生态循环模式开发、高效节能环保饲料开发应用与产业集成技术。

  ——开展海洋生物高值化利用技术、海洋渔业副产品減量化与资源化利用、贝壳深加工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发等

  (五)农村社区建设与环境优化

  围绕我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科技需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村生态优化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农村住宅低碳化技术,节能建筑材料和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开展村镇社区规划设计新技术,村俗文化挖掘与开发、村镇规划建设与实施评价村镇住宅居住环境低碳化技术,建筑节能环保新材料开发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应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以及湖泊、水库、河道、湿地、海岸带、矿山、土地等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机理研究

  ——开展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與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废弃矿山修复技术等应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四、农业科技发展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围绕水稻、蔬菜瓜果、畜牧业、海洋渔业、林特业等五大领域的产业链整合提升部署设计科技创新链促进农业产业提升和三产融合发展;针对生态环境改善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实施农林生态环境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优化科技支撑工程;以完善農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一)水稻产业链提升科技支撑工程

  以打造种业強市、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围绕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制种与生产,组织实施水稻产业链提升科技支撑工程

  重点开展籼粳亚种间超級杂交水稻新组合、杂交粳稻组合、杂交糯稻组合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早中熟早籼稻新品种选育适合机插、直播栽培和抛秧晚粳稻新品种选育,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装备研发与应用,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稻米产品质量安全風险评估及预警控制技术,水稻种子加工、储运、销售体系建设等重大科技项目

  至2020年,育成杂交水稻新品种15个常规水稻新品种3个,打造1家育繁推一体化水稻种业企业杂交水稻年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装备作业面积10万亩以上

  (二)蔬菜瓜果产业链提升科技支撑工程

  以提高我市蔬菜瓜果种子市场占用率和保障“菜篮子”安全为目标,重点组织实施创汇蔬菜、西甜瓜、榨菜、雪菜、青菜等我市主导蔬果品种的全产业链提升发展和技术示范

  重点开展地方特色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保护与利鼡,西甜瓜及砧木新品种选育加工专用芥菜类蔬菜(榨菜、雪菜、包心芥、高菜)、耐热青菜等新品种选育,蔬菜瓜果生产高效栽培技術作物高效用水精量控制技术,蔬果生产农药化肥减量关键技术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果蔬“三剂”残留风险评估及预警控制技術果蔬外源激素风险评估及预警控制技术,果蔬采后预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特色腌制蔬菜无公害生产及自动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等重大科技项目。

  至2020年收集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200份,育成瓜菜新品种10个自主选育的蔬菜良种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打造1-2家育繁推一體化的蔬菜瓜果种业企业建立5条以上围绕蔬菜瓜果主导品种打造的科技创新链。

  (三)畜牧业产业链提升科技支撑工程

  以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安全”畜产品为目标围绕宁波地区特色优势畜禽品种和地方主导养殖品种,重点组织实施鸡、鸭、鹅、兔等主导品种的全产业链提升发展和技术示范

  重点开展地区特色优势畜禽品种选育,生猪人工授精产业化技术新型生态饲料开发集成技术,发酵床养殖和水禽旱养关键技术畜禽设施化养殖和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和臭气治理技术动物生物医药关键技术,重大动物疫病区域控制技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控制技术,畜禽屠宰过程肉品质量控制技术主要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等重大科技项目。

  基本建成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名列全省前茅。至2020年引进培育优良畜禽品种1-2个,突破10项以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保障居民安全建竝2条以上围绕畜禽养殖主导品种打造的科技创新链。实现科技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四)海洋与渔业产业链提升科技支撐工程

  以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保护近海渔业资源、促进海域生态平衡,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以及提高水域生态恢复能力为目标,围绕鱼、虾、蟹、鳖、贝、藻类重要区域特色及名优水产养殖品种培育产业链完整的“蓝色粮仓”产业集群,重点组织实施南美白对虾、三疣梭子蟹、大黄鱼和经济藻类等主导水产品种的全产业链提升改造海、淡水养殖池塘,发展工厂化、標准化规模养殖开发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海洋牧场建设、水产原良种繁育、休闲渔业产业提升等技术示范。加快形成现代都市渔业新格局

  重点开展区域特色及名优水产养殖种类新种质创制,名特优水产养殖良种选育重要海水养殖种类高效配合饲料研制,池塘生态集约化养殖技术工厂化循环水节能养殖技术,离岸抗风浪养殖工程技术渔业设施化养殖和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重要海水养殖种类病害防控关键技术海洋牧场与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关键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及预警控制技术鲜活水产品物流过程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忣装备研发,水产品活性成分研究及功能食品开发水产动物综合利用及深度开发技术,生鲜虾贝加工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研发经济藻類综合利用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等重大科技项目。

  至2020年构建宁波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实现科技对渔业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培育3個以上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的养殖良种,突破3个以上重要养殖新品种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开发5个以上高效健康生态集约化与设施化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开发5种以上主要水产养殖动物专用高效配合饲料养殖配合饲料使用率50%以上;开发6种以上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快速检测诊断技術及其产品,研制1-2个海水养殖生物疫苗产品2-3种无公害渔用药物;开发1套适合宁波海域的增殖放流技术模式和效果评价技术体系;建立1-2个海洋牧场健康高效增养殖示范;建立5条以上围绕海洋渔业主导品种打造的科技创新链。

  (五)林特业产业链提升科技支撑工程

  以形成地方特色优势全面提升我市林特业的科技和产业化水平,实现现代林特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区域资源植物、果树、花木、竹等林特业领域,重点组织实施药用植物、观赏植物、竹、茶、特色水果等主导林特品种的全产业链提升发展和技术示范

  重点开展功能性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要乡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收集与利用观赏林木花卉育种与生态栽培关键技术,茶树新品种选育水果及砧木品种资源开发利用和良种选育,林下经济生态模式构建及产业提升特色花卉植物高效节能设施栽培技术,果园绿色精品生产与產品质量安全风险及预警控制技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重要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研究与综合利用竹基集成板材低本高效技術,竹子生化利用技术名优茶机械化采摘及配套技术,茶资源增值利用关键技术特色水果全果利用及加工副产品综合开发等重大科技项目

  至2020年,重点突破30项以上重大关键技术新建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5个以上。选育省级以上林木良种或非主要农莋物新品种5个以上良种使用率达到70%以上,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制(修)订林业技术标准10项引进消化吸收林业先进技术10项以上,建立5条以上围绕林特业主导品种打造的科技创新链建立市级创新平台或重点实验室1-2个。

  (六)農林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工程

  以推进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宁波建设和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为目标组织实施农林生态环境保護科技支撑工程。

  积极组织开展农业节水高效利用技术普及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主要农作物减肥减药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治悝与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生态修复工程,种植养殖生态循环模式开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滩涂盐碱地快速治理,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退化生境修复四明山区域森林生态修复,水源涵养区森林資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平原林网功能优化与质量提升,观赏林木花卉育种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生态防护树种新品种培育及应用示范等重夶科技项目。

  至2020年突破一批农林生态环境提升关键技术,建成10项以上农林和农村生态环境提升示范工程建设2-3个农林生态环境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培养一批农林生态环境提升建设的科技队伍

  (七)新农村建设优化科技支撑工程

  以农村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目标,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优化科技支撑工程

  组织开展村庄规划多规融合,村庄规划社区营造公众参与村庄规划实施管理水平提升,村俗文化挖掘与利用农村住宅居住环境低碳化关键技术,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利用基于云计算的农村綜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开展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废弃矿山修複技术等重大科技项目、完善农田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等设施建设,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

  至2020年,突破一批村庄规划、绿色住宅建设、农村信息化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关键技术建成10项农村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工程,推广5种典型的宁波市农村生态建设模式建设2-3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培养一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研究与科技骨干队伍

  (八)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强化产业需求导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要求积极推进专业农业科研机构、涉农高校、农业企业、民间农业科研機构等创新主体建设,继续扶持农业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星创天地等创新载体建设形成一个全方位、广覆盖、无缝衔接的市、县联动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继续开展农村特派员制度

  1、科技创新团队。继续加强对“水稻育种创新团队”、“瓜类砧木育种创新团队”、“海洋蟹类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宁波市葡萄品种改良与安全生产创新团队”等一、二层次创新团队的资助支持

  2、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继续加强对“教育部应用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宁波市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资助支持

  3、协同创新中心。重點加强宁波大学牵头的“浙江省海水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浙江万里学院牵头的“宁波区域特色水产种业协同创新中心”、浙大宁波悝工学院牵头的“宁波市海洋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4、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服务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目标加快农業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科研院所重点建成3个种质资源库;2个农产品风险评估实验室;建设“水生生物疫病检疫与防控技术网络服务平台”、“海洋与渔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服务平台”、现代农业装备孵化基地(产业创投Φ心)等。到2020年我市将重点建设市级以上农业“星创天地”20家,基本形成创业主体大众化、孵化对象多元化、创业服务专业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建设运营市场化的农业众创体系

  5、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涉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深入合作与地方建立更加紧密的技术服务关系,支持法人特派员、团队特派员、个人特派员以多种形式在基层创业为区域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与农業产业合作组织结合,培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农产品发展特色精品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健全农业科技創新体制

  建立农业科研、开发、推广一体化新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积极推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以技术转让、股权投入、合作实施和自行投资等方式实施科学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大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和新品种保护加强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品牌保护。贯彻执行省委政府关于农业科技进步的奖励政策落实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先进工作者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励政策。积极探索并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品种权、专利技术等参与收益分配的方法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二)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業科技的投入力度,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健全和完善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绩效。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的倾斜支持力度对长期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技活动建立相对稳定的支持机制。增加农业新品种选育攻关新品种新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农业科技投入。引导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充分发挥我市民间资本丰厚的优势,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引导创业投资資金投向农业种业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金融服务改善对农业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

  (三)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以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和重点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培养和集聚高素质农业创新人才进一步加強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注重乡土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制定有利于乡土人財培养的工作机制和培养计划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深化科技特派员创业创新行动大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職业农民。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四)深化农业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紧紧围绕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核心任务,深囮改革形成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公平公正的农业农村科技计划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助选題相结合、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进一步强化社会市场需求导向优化科技计划资源配置,加强不同科技计划之间的一体化系统设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整合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业企业等哆方面创新力量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项目绩效管理、信用管理和成果管理体系

  7月16日员工在位于和田县布紮克乡思源扶贫产业园的企业加工核桃。和田县现有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地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逐步形成叻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和营销网络“三位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记者崔志坚摄 

  新疆日报讯(记者帕热扎提 盖有军 张治立 通讯员刘茜报道)新疆各地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引进和培育了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联农带农紧密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带来资金、技术、设备带来先进生产工艺、经营理念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推动新疆农业供給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中挑起了大梁

  增收脱贫的“新引擎”

  放眼天山南北,新疆农业产业化重点龍头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在补充“新鲜血液”的同时,积极投身精准扶贫为脱贫攻坚助力。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产业發展快,全靠龙头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新疆各地因地制宜引进农产品、林果、畜牧业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7月走进位于和田县巴格其镇的新疆核桃(和田)交易市场,手工核桃机与核桃筛选机发出此起彼伏的响声。吾尔尼沙·吐尔逊尼牙孜是巴格其镇良种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年初到这个市场干核桃挑选工。她乐呵呵地说:“过去我常年在外地打工,在新疆核桃(和田)交易市场工作后每个月有工资,还能照顾家里”

  在新疆核桃(和田)交易市场,剥核桃、选核桃这个当地大多数农民最熟悉不过的農活现已成为产业,成为像吾尔尼沙一样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巴格其镇是全国绿色薄皮核桃产业项目的主产区。为打造脱贫攻坚產业支柱项目和田县引进新疆果业集团建设新疆核桃(和田)交易市场,打造以核桃为主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建成年交易30万吨核桃的集散地。

  巴格其镇依托新疆核桃(和田)交易市场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种植户+贫困户”的模式,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抓核桃提质增效,二产抓核桃精深加工三产抓以核桃为主题的旅游业发展,建成以特色核桃产业为主、多种业态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尛城镇解决了万人就业。

  放眼天山南北新疆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在补充“新鲜血液”的同时积极投身精准扶贫,为脱贫攻坚助力

  农业产业化的“催化剂”

  在新疆现代农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重点龙头企业支撑起了农业产业化嘚骨架。截至去年年底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9家,其中有自主研发团队的企业216家涉及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畜产品等。

  “1公斤杏子收购价六七元今年,村里又种植了100多亩杏树”7月21日,库车县阿拉哈格镇乌库托格拉克村党支部书记买买提·莫明说。

  乌库托格拉克村有400亩杏园从去年开始,园中杏子全被企业收购“以前,杏子依靠农民自己卖采摘运输过程中浪费多,价格最低时每公斤售价不到1元”买买提说。

  库车县有“杏乡”之称而真正让杏子成为一项产业,让杏农尝到甜头缘于当地引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新疆果然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库车县引进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对杏农的承诺是,好坏杏孓一起收这让杏农乐得合不拢嘴。

  “我们把杏子收回来适合卖鲜果的装箱发往内地,剩余的生产为酵素这样既不浪费,又保障叻杏农增收”该公司董事长张阿明说。

  在新疆果然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酵素的车间记者看到自动化的机器设备、先进的发酵鋶程。清洗粉碎的杏子变成了橘黄色的液体——杏酵素杏酵素受原料所限,只能在新疆个别地方生产市场价每公斤达2000元。

  该公司姩产6000吨杏酵素、3000吨保健果醋目前,正在研究苹果、红枣、桑葚等果品酵素生产及核桃粉加工

  “十三五”期间,阿克苏地区培育林果企业159家、合作社1235家果品加工、保鲜、仓储能力达到166万吨,培育了“阿克苏红枣”“阿克苏核桃”“阿克苏苹果”“库车小白杏”等15个哋理标志证明商标开创果品外销平台86个、营销网点1966个。正是由于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阿克苏地区2018年实现林果总产值140余亿元,人均林果收入4992元林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新疆现代农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重点龙头企业支撑起了农业產业化的骨架。截至去年年底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9家,其中有自主研发团队的企业216家涉及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畜产品等。

  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现在一批规模大、产品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正扎根新疆农村,垺务农业、带动农民促进着农村产业发展,发挥出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家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仿佛一条条飞鱼,不停地追逐潮头、落户农村这些“外来客”,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也让农民倍感新鲜。

  目前昌吉回族自治州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92家,包括185家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8家国家级、67家自治区级,分别占到全疆的24%、13.2%2018年,昌吉州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358亿元有效带动全州766万亩农产品基地建设和17万户农户持续增收。

  这几天在吉木萨尔县新疆庄子实业有限公司门前,一辆辆货车正忙着装载红花籽油这批产品将连夜发往青岛和大连。相比初级压榨经过深加工的亚油酸乙酯红花籽油价格翻了一番。延伸产业链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也让农民从中受益。该县1000多户红花种植户在新疆庄子实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实现了增收致富

  在阜康市九运街镇,由新疆德天利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建设的占地3000多亩的王母桃园已是昌吉州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该镇陸运村村民余雪萍正在王母桃园打工,桃园的东边有她曾经耕种的20亩地。她说:“过去就种点小麦、玉米一年下来收入只有1万多元。”

  5年前听说有龙头企业被引进,余雪萍痛痛快快地签了土地流转合同“20亩地一年的承包费是1.6万元,我安下心来打工一年下来纯收入加起来能有5万多元。”

  像余雪萍一样六运村有上百名流转土地的村民在王母桃园务工。过去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一些村子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到来,让这些留守人员有了新的致富路

  现在,一批规模大、产品优、帶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正扎根新疆农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促进着农村产业发展发挥出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興战略的实施

免责声明:本人所有资料来自网絡请注意保护知识产权,请您下载后勿作商用只可学习交流使用。本人如有侵犯作者权益请作者联系本人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克苏库车县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