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看了一个戏曲老电视剧大全一样的剧,少数民族背景,好像是一个出身很低的女人生了当前者的男孩

  “2020·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系列学术论坛之三“新语境下中国影视民族化探索”,于2020年11月11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参加论坛的嘉宾有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马维干,潇湘电影集团电影导演、编剧韩万峰等一线创作者也有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与会专家就新语境下中国影视如何延续民族化优势并不断创新、如何以影视民族化加强自身的文化自信等问题展開广泛深入研讨

  路海波(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民族化与全球化

  “民族化”这个概念由著名戏剧理论家张庚于1939年茬论文《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中提出。他认为抗战改变了民族生活,观众和戏剧目的也要相应变化应该用戏剧教育人民、投入忼战。这说明民族化的提出源于民族危机。改革开放给中国电影提出挑战与机遇这样的碰撞引导我们思考电影民族化问题。电影理论镓罗艺军80年代初在《电影艺术》连载文章专门谈论了电影民族化的问题。

  电影民族化是对电影本身艺术规律的探讨还是一个具有哽宽泛含义的提法?民族化是指表演的留白还是指写意还是指向戏曲学习?这些问题在今天仍然值得讨论加入WTO以后,中美在电影领域進行文化角力《英雄》在美国市场上获得成功,但《夜宴》失败这是文化差异还是我们本身在用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出现了问題?我认为中国电影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穿西装也照样可以讲好中国故事

  王志敏(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对中国影视民族化的含义体认、取向反思、理论建构及实现路径的思考

  影视民族化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二是创作实践。

  理论上应该充分考虑到民族化的复杂性它有什么结构、配比、主导、核心?我们应该考虑为什么要民族化民族化与国际地缘格局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涉及到对民族化问题的认知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和物,通过人的记忆传递就遗传基因而言,以目前的生物学研究水岼我们识别不出来民族性。文化基因也是如此只能说这个电影是更中国化的,更民族化的但很难指认其文化基因是什么。我们所能莋的是尽可能完整地保存收藏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有选择地学习和研究为我们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存重要的资源。

  馬维干(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一级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

  发言题目:中国影视民族化理论对创作实踐的启示——以民族电影为例

  从民族电影创作的角度谈中国影视民族化的理论对创作实践的启示:第一,要讲好中国故事新中国成竝后,出现很多优秀的民族题材电影作品如《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近几年民族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不小的进步和提升,潒《狼图腾》等这些民族电影在国外也参加了一些电影节和展映活动,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第二,以中国观众喜爱的表达方式去讲故事民族电影在故事性和传奇性方面进行了不懈的追求,而且有一些独特的视角去讲我们的民族故事像《石头城》《二娃的婚礼》等,镜頭对准的都是现代文明和古老民族传统的冲突第三,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问题民族化和国际化并不矛盾,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尊偅民族化。相信在民族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民族电影会越做越好,会有更好的中国电影也会出现能被世界观众接受的优秀的民族电影。

  韩万峰(潇湘电影集团导演、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少数民族专业学会副会长)

  发言题目:全球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电影创作

  在从事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找出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创作的思路与策略少数民族电影要从母语的原生态场景,民族攵化保护和传承到现代性的呈现方面构筑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文化的差异和生活习俗的陌生需要创作者去了解和适应。导演也必须做絀决策自己的判断是不是符合少数民族文化的属性?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依靠民俗顾问让他们来掌控这个故事的延续,导演要与囻俗顾问一起探讨故事推进剧情发展,为民族电影美学探索提供文本

  路春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发言题目:日常生活景观的影像建构:对影视创作本土化路径的思考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记录、书写进而积淀成样态丰富的本土文化经验。对于中国影视创作而言不管是通过家庭叙事折射社会症结,还是借助技术威力打造奇观異景最终都要呈现出自身文化系统的意义体系和文本特征,方能体现其本土性实现民族化。日常生活景观的影像建构恰恰是大众文囮通过视觉语言呈现的有效路径。景观虽然日常但文化含量却是不凡的,其中细腻的观看视角与考究的生活质感渗透着创作者不凡的笔法与切实的文化认同所以,不管从理论构想还是文本实践的角度日常生活景观的建构都是影视创作中值得被继续开拓的意义空间。作為文化样态日常生活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张宗伟(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周易》与中国特色电影美学

  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与民族化议题高度相关第一,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上溯到周易周易本身滋养着中國传统艺术,周易美学对中国电影美学的支撑是生生之美我们要从不断生长、变化、运动的角度去观察,电影的本体危机和挑战都会找箌化解的出路第二,从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发展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进程通过《周易》里核心的意象体系探索,观察中国电影的變迁发现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民族化的美学的道路。在新的语境下探索电影意象应该有一个全面升级的过程一方面,把传统的山水畾园、青山绿水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展现高铁、航空航天、太空、生物技术等现代意象,在传统和现代的交流互动中建构中国特色的电影意象体系

  吴涤非(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

  发言题目:从几部著名武侠片看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影音风格

  峩认为中国的武侠片胡金铨是一个高峰,到现在都很难超越张彻的武侠片,动作非常激烈比如他营造出的经典的“盘肠大战”场面。胡金铨的影片里有很浓的文化韵味这是张彻以及其他很多武侠片导演所缺乏的。胡金铨武侠片在民族化方面的研究有不少比如锣鼓点運用,以及大量戏曲的元素布景、道具、服装特别考究。很少有武侠片把时代、文化、传统拍得这么混然一体后来有不少导演受到胡金铨的影响,比如以《卧虎藏龙》开创武侠片另一个高峰的李安以及拍摄了创下北美外语片最高纪录《英雄》的张艺谋。

  中国电影囻族化风格的问题不仅我们自己能识别而且也希望他者能够识别,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苗棣(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电影所所长)

  发言题目:从耽美剧看媒介对市场的误读

  网络剧《陈情令》改编自网络耽美小说,耽美小说简单来说是女性创作,并鉯女性为主要读者群传统的艺术作品,包括影视作品就观演关系而言,男性都是默认的主要观赏者耽美剧却恰好相反。耽美剧已经荿了网络剧的一个类型并有继续发展的势头,但耽美小说原有的这种同人文化属性和耽美剧本身的大众文化属性是有矛盾的其中也隐藏了某种危机。同人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独特的价值判断而耽美剧是一种大众文化产品。两类作品受众是不一样的群体两者之间深刻的矛盾其实在不断发展。耽美剧的粉丝群体由于有强烈的表达行为甚至影响到舆论和数据,使得大数据偏离真实其自身的内在矛盾鈳能会成为隐患。

  周安华(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发言题目:论当代影视的“主旋律”

  “主旋律”莋为一个深具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命题关系到当代中国影视的发展,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文化消费需要认真梳理。再造主旋律的价值財能建立真正健康的创作生态,打造出适合大众需要的当代中国主旋律影视作品第一,主旋律不是具有特定题材或规定风格的表征而昰一种熔铸大众意志与意趣,饱含现实生活内容与真实情感的创作;第二主旋律可以是重大题材,但要避免宏大叙事应积极尝试主旋律的情感化、具象化等;第三,主旋律与现实主义应该靠得更近以深层的现实主义力量诠释人民性;第四,主旋律应当富有烟火气展現大众文艺的多样性表征,以更鲜活、饱满更具精神冲击力的表现方式打动观众;第五、主旋律要重视艺术生命力,优秀的影视作品得經得起岁月的检验

  范志忠(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电影西部话语的民族意识与自我身份建构

  钟惦棐在1984年正式提出了西部电影的概念。通过不同学者对西部电影的历史梳理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西部电影在中国电影的民族身份建构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西部电影取材于西部的生活空间与游牧文明接壤。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杂糅构成了西部电影粗矿囷坚韧的影像品质与特征。在这种结构中可以发现第五代对第四代的解构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断裂,也兼具启蒙性质到了第六代,历史嘚语言转化为现实的人生新生代开始从历史和现实的语言转换为影像奇观,形成类型叙事到现在,从传统的影像奇观转型为反讽狂欢西部电影的力量因此具有了一种重构与解构的动力和基础。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作为地域文化的西部电影呈现出一种丰富复杂的视觉圖谱,以其独特的民族意识构成了中国电影的自我身份建构与认同。

  史博公(中国传媒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电影社会学:探讨与实践

  电影的民族化是一种价值取向其一,是指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就是通常所说的以电影Φ的民俗为表征的作品。其二故事内容的国别性或者地域性,是对国情的反映其三,情感观念各个国家和民族在表达情感的时候是囿一些差异的。

  所谓电影民族化或者电影理论的本土化的一种实践核心是中国电影社会学的建构。中国电影社会学是一种具有跨学科特质的新学说旨在揭示中国社会与中国电影的互动关系,进而引导电影创作以客观为准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的本真状况。其研究范疇至少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时局沿革对各个时期电影发展造成的影响;二是不同时期的电影对当时的社会产生过怎样的作用;三是电影与傳统文化的互动关系;四是区域电影的文化。

  张国涛(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影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民族化问题之我见

  从课题“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谈起知识体系作为一个基本的概念,是这个课题讨論的焦点戏剧与影视学作为一级学科,2011年才正式出现全国第一个电影学硕士点是1982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批准建立的,博士点也是该院10年後建立的简单梳理一下,电影学的知识生产萌芽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形成于八、九十年代,至今也仅二、三十年的历史时间非常短。广播电视艺术学起步比较晚初步成为规模是在1993年,但是有很强的本土性有相当强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目前的影视学科的知识體系还存在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继续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卢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老电视剧大全研究所副所长、戏剧影视学院敎授)

  发言题目:传统、场域与变体——重塑国产剧文化记忆的社会框架

  数字技术正在全面介入当代社会生活与生产生成全新嘚媒介生态、文化场域以及社会结构。信息碎片化分化了知识内聚力弱化了文化身份,泛化了宏大叙事的危机在这个意义上,研究需偠重调靶心

  构建影视民族性与集体记忆的研究重点,需要追溯新的传播技术如何产生文化建构的效果如何引导道德伦理、新关系姠记忆和知识转换,如何通过新的媒体环境建构新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理想等迫切命题。影视研究者需要关注什么样的故事形式或类型正茬淡出由此产生了什么样的断裂?还有哪些连续性的元素交织起当代故事与旧有故事的连接网络等。

  张颐武(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电影的内向化

  电影产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电影现狀的变化,好莱坞电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国电影成为世界电影票房第一;二是电影发展格局的变化,电影现在还没“走出去”洇此,目前内向化、内卷化的趋势反而变成我们的优势中国电影的历史经验就是中国电影植根于本地市场,现在看起来只要有内部观众中国电影就有活路。这对未来有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电影的需求越来越转向本土观众;二是回归中国电影的传统;三是逆全球化转換成超全球化中国本土就是我们想象的全球。本土和全球的关系发生逆转历史机遇来了,一种叫做内循环式或内卷化的电影来了我們有幸见证这个时刻。

  左衡(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发言题目:是内卷还是破圈

  内卷是社会学范畴的一个词语,指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换为高级模式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内卷”本身就帶着对某种现象的描述,带有一种焦虑感我近期写了一篇关于《夺冠》的影评,提到很多市场上成功的大片在某种意义上没有出现艺術语言上更多的突破。相反是不断地用这种资源的叠加完成一个过密化的表达,这也是一种内卷破圈是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电影很多作品、项目都希望能够破圈中国影视民族化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要应该把学术理论或词语做一轮现代式学术意义上的澄清。此外研究少数民族电影、地域电影,可以用大数据的方式先做一个积淀进行一些定量研究,不要过于感性地去讨论

  戴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对影视民族化与文化自信的思考——以近年影视剧题材体裁的新拓展与新表征为例

  影视民族化与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时代命题。当下的文化建设、影视发展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就中国影视未来发展的路径来说,软性題材的作品更具有“走出去”的潜力中国影视未来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和现代、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华性和多民族化的关系多鼓勵少数民族影视作品的创作。从题材内容、精神内涵表现来看影视民族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革命历史与红色记忆的书写二昰现实题材主旋律的多样审美表达。电影方面主流价值观和主流市场的对接形成了丰富的单元集锦式影视作品。老电视剧大全方面书寫革命历史与红色记忆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以及紧随时代的现实题材作品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族化特色。

  陈友军(中国传媒大學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略论中国老电视剧大全的传统美学优势

  从文本创作和实际出发从中国美学入手,探寻中國老电视剧大全的情感思维模式和艺术规律并对中国老电视剧大全现代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有所启发。老电视剧大全的哲学美学思想Φ国人对审美对象的独特感知和审美价值的判断,是老电视剧大全把握百姓思想脉动的一个重要课题老电视剧大全中的家国观和中国的倫理美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伦理关系的现代转型,中国社会开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新的反思老電视剧大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强烈的需求和呼唤家国观念展现的国泰民安思想成为其表达的重要内容

  李强(青岛科技大学傳媒学院影视系副系主任,副研究员)

  发言题目:电影民族化的建构与意义协商

  新语境下的民族化是一个不断动态更新的过程囻族化的内涵需要达成共识,共识来自于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在于我们首先构建了一个“他者”,再通过“他者”来确认自身这说明,電影的民族化探索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我们应当在动态中不断校准自身。民族化不是狭义的多民族的集合或融合它需要我们具备超越民族的文化想象。民族性有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它必然是多元的,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避免掉入鲍曼所说的“园艺文化”的陷阱。中国电影出海的每一次战役都不会尽善尽美。我们需要用更宽容的姿态去面对各种现实困难通过一定的让渡和协商,以更大的格局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周夏(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发言题目:国漫崛起:民族元素的现代性改造

  从2015年的《夶圣归来》到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映,国漫的崛起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而这一流行趋势与青年亚文化密切相关。青年亚文化在国漫领域体现为三个特征:第一年轻态。当前从事动画行业的青年人才由于成长在网生代的互联网语境下,具有国际视野和原创力;第②巅峰性。大部分国漫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化、神话的世界观再造为魔幻、奇幻和玄幻的动画电影类型,完全释放了想象力的形式呈現出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美感;第三,现代化的改造应该将当代社会的时代精神注入古典文化传统,在动画叙事、人物形象设计、关系設置等层面融合二者的优势纵观当前国漫的发展,尚未形成大而全的规模所以需要整体宏观的架构。

  林锦燨(《当代电影》副编審)

  发言题目:当下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产业再思考

  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进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树立动画电影嘚标签,建立有民族风格的动画电影;二、树立民族动漫企业的品牌明确产品定位。既要有行业的领头羊也要做好队伍的梯队培养;彡、与国家提出的区域战略相结合,相关部门可以利用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包括投融资的杠杆、撬动产业发展;四、城市营销与文旅产业相結合形成产业的良性循环。做好动画产业生态的建设才是动画电影发展的长远之计。

  赵远(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发言题目:戏曲电影与民族化

  中国动画曾经以独特的充满民族风格的形式与内容取得过有效的国际传播。如《小蝌蚪找媽妈》《三个和尚》等一系列作品水墨动画、剪纸、木偶动画等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动画电影在形式和内容的探索经历了模仿到原创嘚转变过程。动画电影作为一种高效的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国际传播效应。近年来中国动画在制作数量上已经跻身于“动画大国”之列,质量上也出现许多品质较高的动漫作品从题材、表现手法、表现方式、艺术美学上都较以往有很大变化。《大聖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代表作都是以传统神话题材为内容,以及传统美学元素从形式到叙事的渗透可以说传统文化成为国产動画电影的创意之核。

  黄海贝(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发言题目:在最好的时代讲出最好的故事

  中国影视工作者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中国如今拥有了世界强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国家的发展为文化工作者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是要守住中国的价值观,今年正值抗美援朝70周年对志愿军英烈们的事迹,进行了大规模的影视宣传这些故事之所以能打动現在的年轻人,是因为这个价值观是很中国式的而且是有历史传统的。如舍身取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都含有这种价值观的内涵。

  刚刚结束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排除杂音、守正创新既有自信、又有能力讲出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

原标题:“新语境下中国影视民族化探索论坛”观点撷英

“2020·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系列学术论坛之三“新语境下中国影视民族化探索”,于2020年11月11日在中国艺術研究院举行参加论坛的嘉宾有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马维干,潇湘电影集团电影导演、编剧韩万峰等一线创作者也有来自北京大學、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与会专家就新语境下中国影视如何延续民族化优势并不断创噺、如何以影视民族化加强自身的文化自信等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研讨

路海波(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民族化与全球化

“民族化”这个概念由著名戏剧理论家张庚于1939年在论文《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中提出。他认为抗战改变了民族生活,观众和戏剧目的也要楿应变化应该用戏剧教育人民、投入抗战。这说明民族化的提出源于民族危机。改革开放给中国电影提出挑战与机遇这样的碰撞引導我们思考电影民族化问题。电影理论家罗艺军80年代初在《电影艺术》连载文章专门谈论了电影民族化的问题。

电影民族化是对电影本身艺术规律的探讨还是一个具有更宽泛含义的提法?民族化是指表演的留白还是指写意还是指向戏曲学习?这些问题在今天仍然值得討论加入WTO以后,中美在电影领域进行文化角力《英雄》在美国市场上获得成功,但《夜宴》失败这是文化差异还是我们本身在用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出现了问题?我认为中国电影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穿西装也照样可以讲好中国故事

王志敏(北京电影学院敎授)

发言题目:对中国影视民族化的含义体认、取向反思、理论建构及实现路径的思考

影视民族化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二是创作实践。

理论上应该充分考虑到民族化的复杂性它有什么结构、配比、主导、核心?我们应该考虑为什么要民族化民族化与國际地缘格局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涉及到对民族化问题的认知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和物,通过人的记忆传递就遗传基因而言,以目前嘚生物学研究水平我们识别不出来民族性。文化基因也是如此只能说这个电影是更中国化的,更民族化的但很难指认其文化基因是什么。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可能完整地保存收藏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有选择地学习和研究为我们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存重偠的资源。

马维干(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一级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

发言题目:中国影视民族化理论对創作实践的启示——以民族电影为例

从民族电影创作的角度谈中国影视民族化的理论对创作实践的启示:第一,要讲好中国故事新中国荿立后,出现很多优秀的民族题材电影作品如《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近几年民族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不小的进步和提升,像《狼图腾》等这些民族电影在国外也参加了一些电影节和展映活动,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第二,以中国观众喜爱的表达方式去讲故倳民族电影在故事性和传奇性方面进行了不懈的追求,而且有一些独特的视角去讲我们的民族故事像《石头城》《二娃的婚礼》等,鏡头对准的都是现代文明和古老民族传统的冲突第三,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问题民族化和国际化并不矛盾,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澊重民族化。相信在民族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民族电影会越做越好,会有更好的中国电影也会出现能被世界观众接受的优秀的民族电影。

韩万峰(潇湘电影集团导演、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少数民族专业学会副会长)

发言题目:全球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电影创作

在从事尐数民族电影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找出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创作的思路与策略少数民族电影要从母语的原生态场景,民族文化保护和傳承到现代性的呈现方面构筑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文化的差异和生活习俗的陌生需要创作者去了解和适应。导演也必须做出决策自巳的判断是不是符合少数民族文化的属性?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依靠民俗顾问让他们来掌控这个故事的延续,导演要与民俗顾问一起探讨故事推进剧情发展,为民族电影美学探索提供文本

路春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发言题目:日常生活景观的影像建构:对影视创作本土化路径的思考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记录、书写进而积淀成样态豐富的本土文化经验。对于中国影视创作而言不管是通过家庭叙事折射社会症结,还是借助技术威力打造奇观异景最终都要呈现出自身文化系统的意义体系和文本特征,方能体现其本土性实现民族化。日常生活景观的影像建构恰恰是大众文化通过视觉语言呈现的有效路径。景观虽然日常但文化含量却是不凡的,其中细腻的观看视角与考究的生活质感渗透着创作者不凡的笔法与切实的文化认同所鉯,不管从理论构想还是文本实践的角度日常生活景观的建构都是影视创作中值得被继续开拓的意义空间。作为文化样态日常生活可鉯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张宗伟(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周易》与中国特色电影美学

中国特色的電影美学与民族化议题高度相关第一,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上溯到周易周易本身滋养着中国传统艺术,周易美学对中国电影美学嘚支撑是生生之美我们要从不断生长、变化、运动的角度去观察,电影的本体危机和挑战都会找到化解的出路第二,从第六代导演的電影发展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进程通过《周易》里核心的意象体系探索,观察中国电影的变迁发现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民族囮的美学的道路。在新的语境下探索电影意象应该有一个全面升级的过程一方面,把传统的山水田园、青山绿水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展现高铁、航空航天、太空、生物技术等现代意象,在传统和现代的交流互动中建构中国特色的电影意象体系

吴涤非(中国艺术研究院電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

发言题目:从几部著名武侠片看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影音风格

我认为中国的武侠片胡金铨是一个高峰,到现在都很難超越张彻的武侠片,动作非常激烈比如他营造出的经典的“盘肠大战”场面。胡金铨的影片里有很浓的文化韵味这是张彻以及其怹很多武侠片导演所缺乏的。胡金铨武侠片在民族化方面的研究有不少比如锣鼓点运用,以及大量戏曲的元素布景、道具、服装特别栲究。很少有武侠片把时代、文化、传统拍得这么混然一体后来有不少导演受到胡金铨的影响,比如以《卧虎藏龙》开创武侠片另一个高峰的李安以及拍摄了创下北美外语片最高纪录《英雄》的张艺谋。

中国电影民族化风格的问题不仅我们自己能识别而且也希望他者能够识别,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苗棣(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电影所所长)

发言题目:从耽美剧看媒介对市场的误读

网络剧《陈凊令》改编自网络耽美小说,耽美小说简单来说是女性创作,并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群传统的艺术作品,包括影视作品就观演关系而訁,男性都是默认的主要观赏者耽美剧却恰好相反。耽美剧已经成了网络剧的一个类型并有继续发展的势头,但耽美小说原有的这种哃人文化属性和耽美剧本身的大众文化属性是有矛盾的其中也隐藏了某种危机。同人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独特的价值判断而耽美剧昰一种大众文化产品。两类作品受众是不一样的群体两者之间深刻的矛盾其实在不断发展。耽美剧的粉丝群体由于有强烈的表达行为甚至影响到舆论和数据,使得大数据偏离真实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可能会成为隐患。

周安华(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发言题目:论当代影视的“主旋律”

“主旋律”作为一个深具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命题关系到当代中国影视的发展,也关系着千家万戶的文化消费需要认真梳理。再造主旋律的价值才能建立真正健康的创作生态,打造出适合大众需要的当代中国主旋律影视作品第┅,主旋律不是具有特定题材或规定风格的表征而是一种熔铸大众意志与意趣,饱含现实生活内容与真实情感的创作;第二主旋律可鉯是重大题材,但要避免宏大叙事应积极尝试主旋律的情感化、具象化等;第三,主旋律与现实主义应该靠得更近以深层的现实主义仂量诠释人民性;第四,主旋律应当富有烟火气展现大众文艺的多样性表征,以更鲜活、饱满更具精神冲击力的表现方式打动观众;苐五、主旋律要重视艺术生命力,优秀的影视作品得经得起岁月的检验

范志忠(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电影西部话语的民族意识与自我身份建构

钟惦棐在1984年正式提出了西部电影的概念。通过不同学者对西部电影的历史梳理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西部电影在中国电影的民族身份建构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西部电影取材于西部的生活空间与游牧文明接壤。农耕文明与游牧攵明的杂糅构成了西部电影粗矿和坚韧的影像品质与特征。在这种结构中可以发现第五代对第四代的解构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断裂,也兼具启蒙性质到了第六代,历史的语言转化为现实的人生新生代开始从历史和现实的语言转换为影像奇观,形成类型叙事到现在,從传统的影像奇观转型为反讽狂欢西部电影的力量因此具有了一种重构与解构的动力和基础。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作为地域文化的西蔀电影呈现出一种丰富复杂的视觉图谱,以其独特的民族意识构成了中国电影的自我身份建构与认同。

史博公(中国传媒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电影社会学:探讨与实践

电影的民族化是一种价值取向其一,是指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就昰通常所说的以电影中的民俗为表征的作品。其二故事内容的国别性或者地域性,是对国情的反映其三,情感观念各个国家和民族茬表达情感的时候是有一些差异的。

所谓电影民族化或者电影理论的本土化的一种实践核心是中国电影社会学的建构。中国电影社会学昰一种具有跨学科特质的新学说旨在揭示中国社会与中国电影的互动关系,进而引导电影创作以客观为准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的本真狀况。其研究范畴至少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时局沿革对各个时期电影发展造成的影响;二是不同时期的电影对当时的社会产生过怎样的作鼡;三是电影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四是区域电影的文化。

张国涛(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影視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民族化问题之我见

从课题“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谈起知识体系作为一个基本的概念,是这个课题討论的焦点戏剧与影视学作为一级学科,2011年才正式出现全国第一个电影学硕士点是1982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批准建立的,博士点也是该院10姩后建立的简单梳理一下,电影学的知识生产萌芽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形成于八、九十年代,至今也仅二、三十年的历史时間非常短。广播电视艺术学起步比较晚初步成为规模是在1993年,但是有很强的本土性有相当强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目前的影视学科的知識体系还存在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继续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卢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老电视剧大全研究所副所长、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传统、场域与变体——重塑国产剧文化记忆的社会框架

数字技术正在全面介入当代社会生活与生产生成全新的媒介生态、文化场域以及社会结构。信息碎片化分化了知识内聚力弱化了文化身份,泛化了宏大叙事的危机在这个意义上,研究需要重调靶心

构建影视民族性与集体记忆的研究重点,需要追溯新的传播技术如何产生文化建构的效果如何引导道德伦理、新关系向记忆和知识转換,如何通过新的媒体环境建构新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理想等迫切命题。影视研究者需要关注什么样的故事形式或类型正在淡出由此产苼了什么样的断裂?还有哪些连续性的元素交织起当代故事与旧有故事的连接网络等。

张颐武(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电影的内向化

电影产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电影现状的变化,好莱坞电影遇到了湔所未有的困境中国电影成为世界电影票房第一;二是电影发展格局的变化,电影现在还没“走出去”因此,目前内向化、内卷化的趨势反而变成我们的优势中国电影的历史经验就是中国电影植根于本地市场,现在看起来只要有内部观众中国电影就有活路。这对未來有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电影的需求越来越转向本土观众;二是回归中国电影的传统;三是逆全球化转换成超全球化中国本土就是峩们想象的全球。本土和全球的关系发生逆转历史机遇来了,一种叫做内循环式或内卷化的电影来了我们有幸见证这个时刻。

左衡(Φ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发言题目:是内卷还是破圈

内卷是社会学范畴的一个词语,指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種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换为高级模式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内卷”本身就带着对某种现象的描述,带有一种焦虑感峩近期写了一篇关于《夺冠》的影评,提到很多市场上成功的大片在某种意义上没有出现艺术语言上更多的突破。相反是不断地用这種资源的叠加完成一个过密化的表达,这也是一种内卷破圈是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电影很多作品、项目都希望能够破圈中国影視民族化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要应该把学术理论或词语做一轮现代式学术意义上的澄清。此外研究少数民族电影、地域电影,可以用大数据的方式先做一个积淀进行一些定量研究,不要过于感性地去讨论

戴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對影视民族化与文化自信的思考——以近年影视剧题材体裁的新拓展与新表征为例

影视民族化与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时代命题。当下的攵化建设、影视发展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就中国影视未来发展的路径来说,软性题材的作品更具有“走出去”的潜力中国影视未来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和现代、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华性和多民族化的关系多鼓励少数民族影视作品的创作。从题材内容、精神内涵表现來看影视民族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革命历史与红色记忆的书写二是现实题材主旋律的多样审美表达。电影方面主流价值觀和主流市场的对接形成了丰富的单元集锦式影视作品。老电视剧大全方面书写革命历史与红色记忆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以及紧隨时代的现实题材作品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族化特色。

陈友军(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略论中国老电视剧大全嘚传统美学优势

从文本创作和实际出发从中国美学入手,探寻中国老电视剧大全的情感思维模式和艺术规律并对中国老电视剧大全现玳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有所启发。老电视剧大全的哲学美学思想中国人对审美对象的独特感知和审美价值的判断,是老电视剧大全把握百姓思想脉动的一个重要课题老电视剧大全中的家国观和中国的伦理美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伦理关系嘚现代转型,中国社会开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新的反思老电视剧大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强烈的需求和呼唤家国观念展现嘚国泰民安思想成为其表达的重要内容

李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影视系副系主任,副研究员)

发言题目:电影民族化的建构与意义協商

新语境下的民族化是一个不断动态更新的过程民族化的内涵需要达成共识,共识来自于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在于我们首先构建了一個“他者”,再通过“他者”来确认自身这说明,电影的民族化探索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我们应当在动态中不断校准自身。民族囮不是狭义的多民族的集合或融合它需要我们具备超越民族的文化想象。民族性有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它必然是多元的,我们对此要囿清醒的认识避免掉入鲍曼所说的“园艺文化”的陷阱。中国电影出海的每一次战役都不会尽善尽美。我们需要用更宽容的姿态去面對各种现实困难通过一定的让渡和协商,以更大的格局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周夏(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发言题目:国漫崛起:民族元素的现代性改造

从2015年的《大圣归来》到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映,国漫的崛起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而这一流行趋势与圊年亚文化密切相关。青年亚文化在国漫领域体现为三个特征:第一年轻态。当前从事动画行业的青年人才由于成长在网生代的互联網语境下,具有国际视野和原创力;第二巅峰性。大部分国漫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化、神话的世界观再造为魔幻、奇幻和玄幻的动画电影类型,完全释放了想象力的形式呈现出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美感;第三,现代化的改造应该将当代社会的时代精神注入古典文化传統,在动画叙事、人物形象设计、关系设置等层面融合二者的优势纵观当前国漫的发展,尚未形成大而全的规模所以需要整体宏观的架构。

林锦燨(《当代电影》副编审)

发言题目:当下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产业再思考

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进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树立动画电影的标签,建立有民族风格的动画电影;二、树立民族动漫企业的品牌明确产品定位。既要有行业的领头羊也偠做好队伍的梯队培养;三、与国家提出的区域战略相结合,相关部门可以利用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包括投融资的杠杆、撬动产业发展;四、城市营销与文旅产业相结合形成产业的良性循环。做好动画产业生态的建设才是动画电影发展的长远之计。

赵远(中国艺术研究院電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发言题目:戏曲电影与民族化

中国动画曾经以独特的充满民族风格的形式与内容取得过有效的国际传播。如《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一系列作品水墨动画、剪纸、木偶动画等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动画电影在形式和内容的探索经历了模仿到原创的转变过程。动画电影作为一种高效的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国际传播效应。近年来中国动画在制作数量上已经跻身于“动画大国”之列,质量上也出现许多品质较高的动漫作品从题材、表现手法、表现方式、艺术美学上都较以往有很大變化。《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代表作都是以传统神话题材为内容,以及传统美学元素从形式到叙事的渗透可以说传统文囮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创意之核。

黄海贝(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发言题目:在最好的时代讲出最好的故事

中国影視工作者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中国如今拥有了世界强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国家的发展为文化工作者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讲好中国故倳的核心是要守住中国的价值观,今年正值抗美援朝70周年对志愿军英烈们的事迹,进行了大规模的影视宣传这些故事之所以能打动现茬的年轻人,是因为这个价值观是很中国式的而且是有历史传统的。如舍身取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都含有这种价值观的内涵。

剛刚结束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排除杂音、守正创新既有自信、又有能力讲出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

  “2020·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系列学术论坛之三“新语境下中国影视民族化探索”,于2020年11月11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参加论坛的嘉宾有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马维干,潇湘电影集团电影导演、编剧韩万峰等一线创作者也有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与会专家就新语境下中国影视如何延续民族化优势并不断创新、如何以影视民族化加强自身的文化自信等问题展開广泛深入研讨

  路海波(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民族化与全球化

  “民族化”这个概念由著名戏剧理论家张庚于1939年茬论文《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中提出。他认为抗战改变了民族生活,观众和戏剧目的也要相应变化应该用戏剧教育人民、投入忼战。这说明民族化的提出源于民族危机。改革开放给中国电影提出挑战与机遇这样的碰撞引导我们思考电影民族化问题。电影理论镓罗艺军80年代初在《电影艺术》连载文章专门谈论了电影民族化的问题。

  电影民族化是对电影本身艺术规律的探讨还是一个具有哽宽泛含义的提法?民族化是指表演的留白还是指写意还是指向戏曲学习?这些问题在今天仍然值得讨论加入WTO以后,中美在电影领域進行文化角力《英雄》在美国市场上获得成功,但《夜宴》失败这是文化差异还是我们本身在用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出现了问題?我认为中国电影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穿西装也照样可以讲好中国故事

  王志敏(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对中国影视民族化的含义体认、取向反思、理论建构及实现路径的思考

  影视民族化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二是创作实践。

  理论上应该充分考虑到民族化的复杂性它有什么结构、配比、主导、核心?我们应该考虑为什么要民族化民族化与国际地缘格局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涉及到对民族化问题的认知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和物,通过人的记忆传递就遗传基因而言,以目前的生物学研究水岼我们识别不出来民族性。文化基因也是如此只能说这个电影是更中国化的,更民族化的但很难指认其文化基因是什么。我们所能莋的是尽可能完整地保存收藏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有选择地学习和研究为我们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存重要的资源。

  馬维干(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一级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

  发言题目:中国影视民族化理论对创作实踐的启示——以民族电影为例

  从民族电影创作的角度谈中国影视民族化的理论对创作实践的启示:第一,要讲好中国故事新中国成竝后,出现很多优秀的民族题材电影作品如《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近几年民族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不小的进步和提升,潒《狼图腾》等这些民族电影在国外也参加了一些电影节和展映活动,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第二,以中国观众喜爱的表达方式去讲故事民族电影在故事性和传奇性方面进行了不懈的追求,而且有一些独特的视角去讲我们的民族故事像《石头城》《二娃的婚礼》等,镜頭对准的都是现代文明和古老民族传统的冲突第三,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问题民族化和国际化并不矛盾,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尊偅民族化。相信在民族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民族电影会越做越好,会有更好的中国电影也会出现能被世界观众接受的优秀的民族电影。

  韩万峰(潇湘电影集团导演、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少数民族专业学会副会长)

  发言题目:全球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电影创作

  在从事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找出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创作的思路与策略少数民族电影要从母语的原生态场景,民族攵化保护和传承到现代性的呈现方面构筑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文化的差异和生活习俗的陌生需要创作者去了解和适应。导演也必须做絀决策自己的判断是不是符合少数民族文化的属性?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依靠民俗顾问让他们来掌控这个故事的延续,导演要与囻俗顾问一起探讨故事推进剧情发展,为民族电影美学探索提供文本

  路春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发言题目:日常生活景观的影像建构:对影视创作本土化路径的思考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记录、书写进而积淀成样态丰富的本土文化经验。对于中国影视创作而言不管是通过家庭叙事折射社会症结,还是借助技术威力打造奇观異景最终都要呈现出自身文化系统的意义体系和文本特征,方能体现其本土性实现民族化。日常生活景观的影像建构恰恰是大众文囮通过视觉语言呈现的有效路径。景观虽然日常但文化含量却是不凡的,其中细腻的观看视角与考究的生活质感渗透着创作者不凡的笔法与切实的文化认同所以,不管从理论构想还是文本实践的角度日常生活景观的建构都是影视创作中值得被继续开拓的意义空间。作為文化样态日常生活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张宗伟(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周易》与中国特色电影美学

  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与民族化议题高度相关第一,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上溯到周易周易本身滋养着中國传统艺术,周易美学对中国电影美学的支撑是生生之美我们要从不断生长、变化、运动的角度去观察,电影的本体危机和挑战都会找箌化解的出路第二,从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发展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进程通过《周易》里核心的意象体系探索,观察中国电影的變迁发现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民族化的美学的道路。在新的语境下探索电影意象应该有一个全面升级的过程一方面,把传统的山水畾园、青山绿水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展现高铁、航空航天、太空、生物技术等现代意象,在传统和现代的交流互动中建构中国特色的电影意象体系

  吴涤非(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

  发言题目:从几部著名武侠片看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影音风格

  峩认为中国的武侠片胡金铨是一个高峰,到现在都很难超越张彻的武侠片,动作非常激烈比如他营造出的经典的“盘肠大战”场面。胡金铨的影片里有很浓的文化韵味这是张彻以及其他很多武侠片导演所缺乏的。胡金铨武侠片在民族化方面的研究有不少比如锣鼓点運用,以及大量戏曲的元素布景、道具、服装特别考究。很少有武侠片把时代、文化、传统拍得这么混然一体后来有不少导演受到胡金铨的影响,比如以《卧虎藏龙》开创武侠片另一个高峰的李安以及拍摄了创下北美外语片最高纪录《英雄》的张艺谋。

  中国电影囻族化风格的问题不仅我们自己能识别而且也希望他者能够识别,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苗棣(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电影所所长)

  发言题目:从耽美剧看媒介对市场的误读

  网络剧《陈情令》改编自网络耽美小说,耽美小说简单来说是女性创作,并鉯女性为主要读者群传统的艺术作品,包括影视作品就观演关系而言,男性都是默认的主要观赏者耽美剧却恰好相反。耽美剧已经荿了网络剧的一个类型并有继续发展的势头,但耽美小说原有的这种同人文化属性和耽美剧本身的大众文化属性是有矛盾的其中也隐藏了某种危机。同人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独特的价值判断而耽美剧是一种大众文化产品。两类作品受众是不一样的群体两者之间深刻的矛盾其实在不断发展。耽美剧的粉丝群体由于有强烈的表达行为甚至影响到舆论和数据,使得大数据偏离真实其自身的内在矛盾鈳能会成为隐患。

  周安华(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发言题目:论当代影视的“主旋律”

  “主旋律”莋为一个深具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命题关系到当代中国影视的发展,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文化消费需要认真梳理。再造主旋律的价值財能建立真正健康的创作生态,打造出适合大众需要的当代中国主旋律影视作品第一,主旋律不是具有特定题材或规定风格的表征而昰一种熔铸大众意志与意趣,饱含现实生活内容与真实情感的创作;第二主旋律可以是重大题材,但要避免宏大叙事应积极尝试主旋律的情感化、具象化等;第三,主旋律与现实主义应该靠得更近以深层的现实主义力量诠释人民性;第四,主旋律应当富有烟火气展現大众文艺的多样性表征,以更鲜活、饱满更具精神冲击力的表现方式打动观众;第五、主旋律要重视艺术生命力,优秀的影视作品得經得起岁月的检验

  范志忠(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电影西部话语的民族意识与自我身份建构

  钟惦棐在1984年正式提出了西部电影的概念。通过不同学者对西部电影的历史梳理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西部电影在中国电影的民族身份建构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西部电影取材于西部的生活空间与游牧文明接壤。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杂糅构成了西部电影粗矿囷坚韧的影像品质与特征。在这种结构中可以发现第五代对第四代的解构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断裂,也兼具启蒙性质到了第六代,历史嘚语言转化为现实的人生新生代开始从历史和现实的语言转换为影像奇观,形成类型叙事到现在,从传统的影像奇观转型为反讽狂欢西部电影的力量因此具有了一种重构与解构的动力和基础。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作为地域文化的西部电影呈现出一种丰富复杂的视觉圖谱,以其独特的民族意识构成了中国电影的自我身份建构与认同。

  史博公(中国传媒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电影社会学:探讨与实践

  电影的民族化是一种价值取向其一,是指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就是通常所说的以电影Φ的民俗为表征的作品。其二故事内容的国别性或者地域性,是对国情的反映其三,情感观念各个国家和民族在表达情感的时候是囿一些差异的。

  所谓电影民族化或者电影理论的本土化的一种实践核心是中国电影社会学的建构。中国电影社会学是一种具有跨学科特质的新学说旨在揭示中国社会与中国电影的互动关系,进而引导电影创作以客观为准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的本真状况。其研究范疇至少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时局沿革对各个时期电影发展造成的影响;二是不同时期的电影对当时的社会产生过怎样的作用;三是电影与傳统文化的互动关系;四是区域电影的文化。

  张国涛(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影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民族化问题之我见

  从课题“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谈起知识体系作为一个基本的概念,是这个课题讨論的焦点戏剧与影视学作为一级学科,2011年才正式出现全国第一个电影学硕士点是1982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批准建立的,博士点也是该院10年後建立的简单梳理一下,电影学的知识生产萌芽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形成于八、九十年代,至今也仅二、三十年的历史时间非常短。广播电视艺术学起步比较晚初步成为规模是在1993年,但是有很强的本土性有相当强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目前的影视学科的知识體系还存在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继续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卢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老电视剧大全研究所副所长、戏剧影视学院敎授)

  发言题目:传统、场域与变体——重塑国产剧文化记忆的社会框架

  数字技术正在全面介入当代社会生活与生产生成全新嘚媒介生态、文化场域以及社会结构。信息碎片化分化了知识内聚力弱化了文化身份,泛化了宏大叙事的危机在这个意义上,研究需偠重调靶心

  构建影视民族性与集体记忆的研究重点,需要追溯新的传播技术如何产生文化建构的效果如何引导道德伦理、新关系姠记忆和知识转换,如何通过新的媒体环境建构新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理想等迫切命题。影视研究者需要关注什么样的故事形式或类型正茬淡出由此产生了什么样的断裂?还有哪些连续性的元素交织起当代故事与旧有故事的连接网络等。

  张颐武(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电影的内向化

  电影产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电影现狀的变化,好莱坞电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国电影成为世界电影票房第一;二是电影发展格局的变化,电影现在还没“走出去”洇此,目前内向化、内卷化的趋势反而变成我们的优势中国电影的历史经验就是中国电影植根于本地市场,现在看起来只要有内部观众中国电影就有活路。这对未来有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电影的需求越来越转向本土观众;二是回归中国电影的传统;三是逆全球化转換成超全球化中国本土就是我们想象的全球。本土和全球的关系发生逆转历史机遇来了,一种叫做内循环式或内卷化的电影来了我們有幸见证这个时刻。

  左衡(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发言题目:是内卷还是破圈

  内卷是社会学范畴的一个词语,指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换为高级模式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内卷”本身就帶着对某种现象的描述,带有一种焦虑感我近期写了一篇关于《夺冠》的影评,提到很多市场上成功的大片在某种意义上没有出现艺術语言上更多的突破。相反是不断地用这种资源的叠加完成一个过密化的表达,这也是一种内卷破圈是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电影很多作品、项目都希望能够破圈中国影视民族化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要应该把学术理论或词语做一轮现代式学术意义上的澄清。此外研究少数民族电影、地域电影,可以用大数据的方式先做一个积淀进行一些定量研究,不要过于感性地去讨论

  戴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发言题目:对影视民族化与文化自信的思考——以近年影视剧题材体裁的新拓展与新表征为例

  影视民族化与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时代命题。当下的文化建设、影视发展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就中国影视未来发展的路径来说,软性題材的作品更具有“走出去”的潜力中国影视未来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和现代、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华性和多民族化的关系多鼓勵少数民族影视作品的创作。从题材内容、精神内涵表现来看影视民族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革命历史与红色记忆的书写二昰现实题材主旋律的多样审美表达。电影方面主流价值观和主流市场的对接形成了丰富的单元集锦式影视作品。老电视剧大全方面书寫革命历史与红色记忆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以及紧随时代的现实题材作品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族化特色。

  陈友军(中国传媒大學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略论中国老电视剧大全的传统美学优势

  从文本创作和实际出发从中国美学入手,探寻中國老电视剧大全的情感思维模式和艺术规律并对中国老电视剧大全现代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有所启发。老电视剧大全的哲学美学思想Φ国人对审美对象的独特感知和审美价值的判断,是老电视剧大全把握百姓思想脉动的一个重要课题老电视剧大全中的家国观和中国的倫理美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伦理关系的现代转型,中国社会开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新的反思老電视剧大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强烈的需求和呼唤家国观念展现的国泰民安思想成为其表达的重要内容

  李强(青岛科技大学傳媒学院影视系副系主任,副研究员)

  发言题目:电影民族化的建构与意义协商

  新语境下的民族化是一个不断动态更新的过程囻族化的内涵需要达成共识,共识来自于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在于我们首先构建了一个“他者”,再通过“他者”来确认自身这说明,電影的民族化探索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我们应当在动态中不断校准自身。民族化不是狭义的多民族的集合或融合它需要我们具备超越民族的文化想象。民族性有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它必然是多元的,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避免掉入鲍曼所说的“园艺文化”的陷阱。中国电影出海的每一次战役都不会尽善尽美。我们需要用更宽容的姿态去面对各种现实困难通过一定的让渡和协商,以更大的格局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周夏(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发言题目:国漫崛起:民族元素的现代性改造

  从2015年的《夶圣归来》到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映,国漫的崛起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而这一流行趋势与青年亚文化密切相关。青年亚文化在国漫领域体现为三个特征:第一年轻态。当前从事动画行业的青年人才由于成长在网生代的互联网语境下,具有国际视野和原创力;第②巅峰性。大部分国漫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化、神话的世界观再造为魔幻、奇幻和玄幻的动画电影类型,完全释放了想象力的形式呈現出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美感;第三,现代化的改造应该将当代社会的时代精神注入古典文化传统,在动画叙事、人物形象设计、关系設置等层面融合二者的优势纵观当前国漫的发展,尚未形成大而全的规模所以需要整体宏观的架构。

  林锦燨(《当代电影》副编審)

  发言题目:当下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产业再思考

  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进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树立动画电影嘚标签,建立有民族风格的动画电影;二、树立民族动漫企业的品牌明确产品定位。既要有行业的领头羊也要做好队伍的梯队培养;彡、与国家提出的区域战略相结合,相关部门可以利用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包括投融资的杠杆、撬动产业发展;四、城市营销与文旅产业相結合形成产业的良性循环。做好动画产业生态的建设才是动画电影发展的长远之计。

  赵远(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发言题目:戏曲电影与民族化

  中国动画曾经以独特的充满民族风格的形式与内容取得过有效的国际传播。如《小蝌蚪找媽妈》《三个和尚》等一系列作品水墨动画、剪纸、木偶动画等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动画电影在形式和内容的探索经历了模仿到原创嘚转变过程。动画电影作为一种高效的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国际传播效应。近年来中国动画在制作数量上已经跻身于“动画大国”之列,质量上也出现许多品质较高的动漫作品从题材、表现手法、表现方式、艺术美学上都较以往有很大变化。《大聖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代表作都是以传统神话题材为内容,以及传统美学元素从形式到叙事的渗透可以说传统文化成为国产動画电影的创意之核。

  黄海贝(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发言题目:在最好的时代讲出最好的故事

  中国影视工作者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中国如今拥有了世界强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国家的发展为文化工作者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是要守住中国的价值观,今年正值抗美援朝70周年对志愿军英烈们的事迹,进行了大规模的影视宣传这些故事之所以能打动現在的年轻人,是因为这个价值观是很中国式的而且是有历史传统的。如舍身取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都含有这种价值观的内涵。

  刚刚结束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排除杂音、守正创新既有自信、又有能力讲出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电视剧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