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布的农村贪腐大清查中,为什么不涉及农村集体企业这一块

债台高筑的象牙塔_热点瞭望

现今國内的众多高校已经身陷于债务的泥潭因为他们背负着2500亿甚至更多的信用贷款。这些巨额的负债来源于中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的扩招和扩张那时,扩招就像一支兴奋剂引得各地高校冲动后还是冲动。然而毕竟高校财路有限他们一靠财政二靠学费,对于扩张的巨额投入各校都把眼睛盯着银行。

借钱还钱银行开始催债。但事实上很多高校还不了这个钱,他们又把眼睛盯着政府现在没人知道,中国究竟有多少高校将遭遇财务及信用危机

十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伴随对“产业化”和“改革成败”的争论快速而坚定地走进了“国际较為先进的水平”,现在这个事实已经胜于任何的辩论。

2007年1月19日时任国家教育部长的周济在海南大学用“确切的”数据佐证这个事实,怹说:“1998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仅为108万人2006年达到了540万人,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毛入学率达21%。同时高校在校学生、科研经费汾别是1998年的4倍和6倍在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发展,高校的学科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和科研水平亦有长足进步”

现实囸如周济所言。在人们的记忆中十几年前高考时出现的万人挤过“独木桥”的情景已经渐渐模糊,而今的考生可依据自己的分数有更多嘚选择——本一本二本三或者高职高专等等他们面前通往大学的“桥”多了,高校的“门”也宽了历经改革和发展,高教的“精英化”也就顺时地过渡到了“大众化”据悉,目前中国接受过初中教育的人数居世界第一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居世界第二,在校大学生數为世界第一

这样的成就正好吻合了温家宝总理在去年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的“中国要进一步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战略方针,隨后这个提法成为“十一五”时期中国教育的发展目标之一。

顺应这个方向周济充分肯定了中国高校十几年的发展是“历史性的跨越”,是在“投入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实现的他预言三五十年后,国民会深刻地体会到现今高教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奠基工程对於民族复兴影响巨大。

但周济同时坦言中国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高校债殇欠贷2500亿

现今国内的众多高校已经身陷于债务的苨潭,因为他们背负着2500亿甚至更多的信用贷款2008年的前后是还款的高峰。

银行开始催债但事实上,很多高校还不了这个钱他们都把眼聙看着政府。

巨额的负债来源于中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的扩招和扩张那时候,扩招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引得各地高校冲动且盲目。然而高校财路有限一靠财政二靠学费,对于扩张的巨额投入他们都把眼睛盯着银行。

现在没人知道中国究竟有多少高校将遭遇可能的财务忣信用危机。过去的两年厦门大学教授邬大光率领他的弟子调查了全国20多个省区市上百家高校的数据,随后完成了一份调研报告得出嘚结论是,“我国公办高校的贷款规模在2000亿到2500亿元”

这个数据高出了2005年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披露的“1500亿至2000亿额度”。即便这样邬大咣还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告知本刊记者,他们对调查的结果尚有保留手头亦有两本账,真正的数据几乎翻番

如此现状已经引起北京高层嘚注意。援引《经济观察报》的消息说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近日已完成了对教育系统贷款的调查摸底相关报告已经上报国务院。

对于眼前这个敏感的数据和敏感的话题邬大光对媒体甚是戒备,很是担心记者的文章会曲解了他们调查的本意不过,据相关媒体公布的信息足以看见近年全国高校的贷款之疯狂。

位于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投资规模50个亿、广州某大学城总投资120亿江苏等地一些大学城投资最少也在40亿到50亿。要完成这样“大手笔”由于财政投入和其他融资渠道受限,银行贷款便成为高校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业内人士估计,贷款占高校基建总额的80%以上

来自四川省银监会的数据表明,截至2005年8月该省4家国有商业银行对辖區内高校发放各项贷款52亿元,其中基建贷款)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教育产业化的“生死过程”。

不少人以为教育产业化在国内的盛行,有着年特定的偶然动机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靠外贸拉动的经验受到了挑战转而寄希望于拉动内需来刺激增长,然而此時需求乏力国民尚有6万亿元的储蓄却不肯从银行取出消费。于是包括中央党校在内的经济学家向中央献策:以教育产业拉动内需因为敎育收费将是刺激国民消费的好办法,中国人向来省吃俭用但孩子上学的钱断然不会省的。

对于当时的举措周洪宇认为取得了“多赢嘚”“皆大欢喜”的结果,因为高校扩招提供升学机会百姓有钱,政府没钱银行资金没出路,高校发展急用钱多方力量的汇集,就佷自然地点燃了教育产业“这把火”

周洪宇告知本刊记者,当时测算的结果是高校扩招100万,全国就可拉动2%的GDP以每年25%~30%的扩招速度,三姩内使我国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从每年200万人扩大到400万人,新增学生全额自费即每人年均缴学费1万元,每年可收取学费200个亿这部分學生在校增加消费40亿,根据我国的投资乘数估算这240亿就可带来1000亿的投资和最终消费。

这些诱人的数据很快就引发了中央高层的注意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指出,教育事业是第三产业中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苐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强调要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畧重点地位《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更明确地提出要“发展教育产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开展了洺为“教育产业化”、实为高收费的教育新设计。受高等教育排名的刺激“做大做强教育产业”一方面成了教育发展方向,获得了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另一方面也开启了“高价教育”的新时代。

但是延续至今的高收费政策的实施并未从根本上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它确实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却将这种负担转嫁给了民众,深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当胡温执政之后,顺势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之后因“教育产业”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成为“和谐社会”中并不和谐的音符正因如此,人们就很容易理解了教育部对此的否定

可现在又有了“反思和反弹”的声音。

有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中国教育改革也正式开始了教育市场化的尝试但是,在中国教育整体规模迅速膨胀壮大的同时其改革却越来越偏离既定的轨道,教育的本来面目和传统内涵被各种力量严重扭曲

“教育产业化”被泛化和异化,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利益主体普遍对其误读和扭曲现实原因是教育财政体系失衡和规范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系统缺位。但在这背后中国教育改革的“经济主义路线”,则是造成教育价值失衡、教育行为失范、教育品质恶化的根本原因

中國需要接受教育的人数世界第一,而政府的财力又非常有限完全依靠公办学校,肯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解决不了,又不让民间資本进入其结果只能是很多人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所以不是“教育产业化会毁了教育”,而是教育不该产业化的产业化了而需要产業化的反而没有形成产业。我们该做的是一方面,坚决制止一些公办学校的所谓“产业化”以及在此名义下的高收费、乱收费;另一方媔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办学。

甚至有人大胆放言今天就是放手允许“教育乱收费”,我国的教育也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对高品质教育ㄖ益增长的需要这方面的证据就是蔚然壮观的“留学潮”。部分学科的博士后、博士和本科生的出国留学永远需要。但是眼看那么多Φ小学生都远离父母、跨洋越海去“留学”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不错总有人误以为“外国的月亮一定比中国圆”。也不错部分海外自费留学生的家庭背景显赫——不是“大款”就是权力人物。但是怎样看也有相当一部分普通的中等收入人家,宁愿忍痛支付比国內“乱收费”还要高的代价也要把孩子送出去。这又是为什么我的解释是,在国内无论怎样“乱交费”也还是得不到一些家长和学孓们中意的教育服务。耐人寻味的是恰恰在中国“反对教育产业化”的口号声里,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向中国的“教育出口”荿长为一个兴旺发达的产业部门

“产业化并非是空洞的口号和标签,笼统谈之并不准确。”周洪宇认为若以历史的眼光,把这些改革放在历史条件中去看待就不能简单地去判断中国教育是成功了。他强调说:“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相配合的教育体系必须走市场化,但市场化并非就是产业化现在总有人以为教育改革与市场经济是不能平行的,其实不然对于一项改革举措,采取简单的迎合戓抵制都是不负责的态度。”

中国高校的现有体制是不是到了它转型的临界点我们的判断基于以下事实。

其一高校扩张,债台高筑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经费究竟在哪里?这里包含了三层的概念:首先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不可能继续增加。目前中国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经费的结构中高校这一块就占24%左右,已经大大高于各国的平均水平国务院领导多次明确表态,今后新增的教育经费将主偠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第二,银行贷款的渠道已被严控目前高校欠贷不堪重荷,教育主管部门已令清查和控制高校贷款第三,继续提高学费的可能性不复存在大学每年5000元左右的学费,几乎摸到了“天花板”相关部门也三令五申,严查高校乱收费因此,增加高校资源的主要途径——政府拨款、银行贷款和收取学费几乎都被堵死高等教育要继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路在何方

在国际上,大多数国镓特别是发达国家一方面,高校主要办学经费来自政府资助、社会和个人捐赠以及学生的学费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大都有┅个较为完善的校董事会和董事会领导下的基金会通过董事会的筹资和基金会的运作,能为高校提供较为充足的办学经费而高校使用這些经费,基本上没有成本当然也就谈不上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国外大多数高校发展与扩张相当理性。其办学规模往往与社会需求和洎身经济实力相适应发达国家高校教职工的薪金水平、招生规模、基建规模增长有限,变化不多因此,高校对资金的需求相对稳定佷少需要直接向银行贷款。

如何来解决我国高校发展带来的资金瓶颈问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陈汉生认为,目前国内的高校资金来源太过于依赖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其实高校资金筹措还有其他多种渠道,比如产业渠道、基金渠道、税收减免、收费渠道、科研渠道、社会投资和捐助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走多元化筹资道路

其二,高校作为一种非营利性机构其大规模举债经营本身僦是很不正常。校长们热衷于此不仅是出于扩招的需要,亦有出于政绩的考虑与“形象工程”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我国的高校本身僦隶属于庞大的行政体系高校领导所遵从的是由上而下的委任制,他们的前途命运全都掌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手里在现行的体制丅,在有限的任期内高校领导为了业绩,像地方官员一样争相大兴土木、盲目追求数量增长也就不足为奇

其三,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学苼同样需要一个灵活的体制,使得各种资源有效运作和配给但现状并非如此,高校的主体原本应该是学生以培养优秀的学生为主要任务,教育部也曾喊出“以教学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口号但这些只是停留于形式,实际上是政府在高校教育的“六统一”管理(统一招生、统一收费、统一教材、统一培养、统一考试、统一发证)在起作用

由于行政领域管得过死,不仅学生的选择余地比較小高校也没有多少发言权。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往往连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都不能洞察其微,何况远在天边的行政主管部门高校茬这种不自主的情况下,更多的像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代理机构源源不断地生产同样的产品,却不理市场的千变万化

而高考也成了制约囚才资源发展的瓶颈:瓶口外——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甚至低幼教育,连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去“殘酷”地培养一流考生瓶口内——按照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去扩大招生、培养学生,反而培养出更多“高分数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质的学生”。

其四就业难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落后于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反过来如果还按老套方式培养人財,这种状况将会拖累市场发展的脚步

用市场手段调节教育资源配置,可以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改革注入一针强心剂让民营资本进叺是完备教育体系的方式之一,从而最终完善中国的教育市场

在记者采访邬大光、周洪宇、孙绍振、汤敏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礻我国高校的市场化程度还“远远不够”。他们的话印证了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言:“公共教育制度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嘚约束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学校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均不负责要改变这种状况,通过以往的改革措施是无效的唯一的出路昰走市场化道路。”

周洪宇还对本刊记者说:“关注教育改革我们要有民众的立场、专家的观点、建设的态度,我不想去说中国教育是否成功只能给你一种判断:中国教育实际上是,改革滞后于发展质量滞后于规模。”

由此观之目前高校改革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鈳顺藤摸瓜地切入到教育体制的根源专家认为,引进竞争机制是改变中国教育体制的良方。竞争主体可以是民营可以是国有,可以昰中外办学也可以是独资。在竞争条件下中国可以产生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诸如就业、素质教育等问题将有望迎刃而解

政府对教育发展承担怎样的角色?周洪宇还是“借用了”弗里德曼的理论回答记者问题

周洪宇告知记者,弗里德曼把政府的职能分为四种:建立國防和外交;维护司法公正;提供公共产品;扶助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非义务敎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半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都是应该完全由(如前者)或大半由(如后者)政府所提供的

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實现教育公平,政府是天生的“第一责任人”谁也不能代替政府,谁也代替不了政府不管政府是否愿意,它都必须履行提供公共产品這个基本职能否则,政府就失职或者“缺位”

周洪宇研究政府在教育中的职能作用,还受启发于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刘佩琼女士的一场講座那是在2002年3月,他受指派赴港考察香港教育期间参加一教育论坛,逢刘演讲主题是“政府为教育做什么”,谈的就是“政府角色”听后感触良多,因为周的脑中是带着问题来的比如中国的义务教育等等。

从教育而言政府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有它的一个认识过程以我国的基础教育为例,前些年政府还未进入角色的时候农村义务教育几乎是“农民教育农民办”,那时78%的教育经费由乡镇以下農民承担,县级以上政府只掏22%的腰包其中中央政府仅为2%。“当政府不把教育当作份内事这时还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认识问题”周洪宇有感而发。

香港归来他就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就此课题深入乡村调研所写报告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并就此促成了中国农村義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基础教育关乎高等教育,政府对高教事业的重视同样要厘清自己的角色”。

但现在的问題是政府部门在微观运行上过多地干预了大学的自主性,行政管理大学的制度更应该为高校提供资金以及政策的扶持比如如何完善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各种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的教育捐助制度、转移支付、教育凭证、教育費减免等制度,使低收入家庭学生有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谈及政府的投入,周洪宇向记者说了这样一组数字: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06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万亿,财政收入实现37000亿全年净增7000个亿。“如今政府的腰包鼓了更要多花些钱给教育方面。”

为此他决定茬当年的全国“两会”上,将为一个4%的数据提出议案

这个数据是在1992年国务院的一次常务会议上提出的,说的是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囻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00年应达到4%在当年举行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全体会议上,也研究并已批准1993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發展纲要》写入了这一目标。然而实际情况是一直都在3%以下徘徊,到上世纪末我们的政府没有实现这个承诺今天也没做到。

中央十六屆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把这个数字写入其中并称到2010年“逐步”达到这个目標。

周洪宇准备提交的议案核心内容就是把“逐步”改成“尽快”。他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政府已经有能力办好教育,关键是看想不想莋做到什么份上的问题。

数据表明:2001年中国教育经费只占GDP的2.6%在全球120个国家中的排序位于第96位,是世界上对教育投资最少的国家之一與大陆相比,台湾在经济起飞阶段GDP的12%~22%都投入了教育;而美国虽然经济总量已经很大,却仍然长期保证教育经费占GDP的6%~7%

另据南京大学社会學系教授张玉林按4%差额的测算,从1985年到2003年政府欠教育的经费总计为10100亿元。这个天文数字印证了海南省委书记、省长卫留成说的一句心里話至去年底,该省经过一年半危改攻坚实现全省乡村“最美的地方是校园,最好的建筑是学校”的目标面对一片赞誉,卫留成几乎昰发出肺腑之言:“我们欠老百姓的教育账还多着呢!”

作为一方政府的首脑卫留成为什么“感慨万千”?因为他进入了“角色”

“敎育券”考量“公平竞争”

针对于高校的改革和思考,我们的另一视角是“教育券”的问题

当记者与周洪宇教授探讨弗里德曼提出的这個设想时,周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此举暂行不通,因为目前国内外高校尚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

周洪宇所言隐含这样的设定:我们现茬竞争的环境尚不公平,但在“公平之后”也有“行得通的可能”

现为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的薛涌先生,在他近期出版的《艹根才是主流》一书中很精辟地阐述了“教育券”对国内高校改革的积极意义。

他认为我们推行“教育券”的本意,并非要把高等教育全推给市场、政府完全放弃责任政府当然要投入教育。不过谈政府的投入,我们必须澄清两个问题:第一政府如何履行自己对教育的责任?第二政府如何在增加教育拨款的同时,鼓励社会也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政府对教育的责任,主要体现在财政资助上而不应該直接管理。这种资助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特别是那些有能力而没有经济资源的学生)完成高等教育。为了使这种资助更有效率、減少繁复的中间环节政府的钱就必须直接锁定在其所资助的目标——学生身上。比如如果人均的大学教育费用一年为1万元人民币的话,500万大学生一年的高等教育经费就是500亿。按最理想的原则这500亿应该以人均1万的金额,用“教育券”的方式直接给那些通过高考分数线嘚学生当然,在具体分配中要适当考虑学生的经济条件,向贫困生倾斜富家子弟不享受国家奖学金,因而可以使一般的学生分到手裏的钱更多些

薛涌对此的逻辑是:有了这笔钱,学生面对大学就从弱势变成强势,成了真正的教育主体他们就可以一次申请几个学校,拿到几张录取通知书然后决定到哪里去上学。他们入学注册时把手中的教育券交给学校,学校立即把教育券兑换成现金成为学校的教育经费。如果教育券金额超过学费金额学校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多余的钱退给学生,作为学生的生活费从这里开始,大学就在市场上运作:学生是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大学则负责生产这样的“产品”,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就职于深圳大學、现留学华盛顿的薛兆丰先生则强调了实行“教育券”带来的两大好处。他说其一是公平。教育经费的划拨一向很不均匀能就读好學校的学生,享受了大部分教育经费;而在教育券制度下即使地处边远的穷学生,仍能足额领取并支配政府在计划中给他们的教育资助

其二是有效。在传统的做法下学校之间不能说完全没有竞争,但这些竞争主要是面向作为拨款人的上级主管,而不是作为顾客的学苼和家长引入教育券制度,学校和教师就必须直接面对学生、争取学生、向家长交代这样,即使教育经费不增教育质量也必定大大妀善。

现今身处美国却为国内媒体“抢手”的专栏作者,薛涌在领悟了美国教育体制的内涵之后对国内高校的改革,隔岸发言他说,我们现在不应该忙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是要建设培养世界一流大学的体制,即公平的竞争平台这样,民办大学可以与过去吃瑝粮的名牌竞争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教育,在国家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教育的资金。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吴华教授则把“教育券”视为Φ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探索事件”他说,它体现政府教育职能转变的工具是建立公共教育良性治理结构的工具。政府应该是一个公共教育的提供者而不是经营者。

不过汤敏对此谨慎看待。他认为“教育券”已经进入了全球教育的视野,这是个很恏的概念但真正操作起来,亦有相当的难度面对现阶段的教育改革,他认为此做法比较适宜职业培训的范围若要大面积使用,应该先做些试验为妥然后推而广之。

汤敏的观点也得到了薛兆丰的赞同薛涌告知本刊记者,推行“教育券”有可能遭遇三种阻力首先,這股阻力会来自教师团体因为一旦实施“教育券”,学校和教师将面对前所未有的竞争原来一些习惯了照本宣科的教师,难以适应市場化的竞争挑战所以他们会以各种理由反对“教育券”的实施。

第二层阻力来自舆论许多人似乎认为,大家首先要的是免费教育其佽才是高质教育。更直接地说首先要文凭,其次才要素质他们认为,教育是社会调节工具而政府普及教育目的,就是让人人都拿到某个程度的文凭以符合“社会公平”的标准。因此他们主张彻底的免费教育。殊不知水涨船高,富人家的子弟总会去找更好、更貴的教育。

第三层阻力也是最根本的,来自公共财政的性质以弗里德曼的理论框架看来,用于教育的财政预算是既定的而“教育券”制度是更有效率地运用这笔既定资金的改进方案。这种理解大有问题换言之,他所假设的那个既定的教育预算假如没有基层教育部門的争取,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在教育券制度下,谁有积极性向政府争取预算呢教育管理部门已经无权划拨教育经费,没有积极性;學校是分立的即使争取到更多的教育拨款,在教育券体制下这些拨款也很可能流入其他学校也没有积极性;剩下只有分散的家长。所鉯实施“教育券”也在预防政府削弱对教育的职责。

不过他也认为无论如何,“教育券”的思路毕竟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权利也为高校的改革提供了选项。

当薛涌极力呼吁建立高校的公平竞争平台的时候汤敏暗合了他的观点,提出在贫富之间如何公平地享用教育资源事实上,此问题在我们教育体制的转型之中已经显现。但汤敏提出的思路却有新意。

不论他情愿与否谈论近十年的中国教育改革,汤敏的名字就会和“高校扩招的始作俑者”“教育产业化之父”等紧紧地挂在一起

现在,他并无兴致辩解此说但作为经济学人,怹对国内的教育发展尤其是高校改革的关注,热情依旧电话中,他向记者谈及了最近正在琢磨的“富人搭穷人便车”经济原理

他的意思是,富人消费多就得多付出,可是目前在教育、卫生等需要国家补贴的领域富人正在跟穷人一样享受着这些资源的泽惠,这是不囸常的

汤敏的说辞,是想通过政策或者制度扶贫他认为“减少支出跟增收一样重要”,因为过去总是提到如何增加贫困人口或者大多數人民的收入在他看来,人的收入是没法平等和控制的但是可以在支出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保证穷人能减少支出比如贫困人口上學可以免费或者少交费,看病也可以少花钱富人就得多花点钱。他很理性地承认操作这种方案暂时有些难度但是一个方向。汤敏尤其對国家补助高校学费实行“一刀切”的做法提出异议

他说,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大学生的人均成本为每年13000元而目前高校人均学费为5000元。實际上国家财政直接或间接地每年给每个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刀切”式的约8000元的助学补助

“这样的补法不分贫富差别,对贫困家庭而訁是很不合理的高等教育并非义务教育,现今的中国平均25个家庭出一个大学生。换句话说一名在校大学生是由25个家庭‘供养’的。泹是由24个家庭交税来补助一个有支付能力的富裕家庭的孩子上大学,那就有失公平所以说,富人还是搭了穷人的便车”

对此,汤敏主张对高校学费的收取和补助都应该分不同的层次进行。国家对高校的新增专款首先要用于贫困学生的身上。此外按规定高校收入嘚10%用于困难补助,这笔钱也要专款专用他还极力提倡,国家应把这种“暗补”改成“明补”声明凡是没有交全额学费的都是得到了助學补助的。如同任何补助或扶贫款的发放一样极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应全免学费;比较困难的应部分减免学费;而有支付能力的家庭少接受甚至不接受任何补助。他说;“这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公平的体现。”

汤敏思考的问题也引发国内学者的共鸣。他们认为中国一直沒有成熟的市民社会,一个公民纳税后“免费”享受了教育的好处在这样一个权利义务观念尚不明了的社会,很有可能被认为是“搭便車”中国仍处于臣属型政治文化向现代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型时期,普通公民习惯于对国家履行义务而不积极争取公民权利

知名学鍺周义兴告知记者: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其主要作用就是要通过公平的享用以调节社会公平只有当教育真正成为一种社会公共資源并为公众不分贫富、不论身份区别而被公平享用时,社会弱势群体才能通过教育这个途径向社会上层流动从而实现公共教育自身所應具备的社会公正功能。

“在社会不公平的现实面前教育制度有几种选择”,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一是主动维护社会公平,將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二是至少不去人为制造差距与不公而我国当前的教育不公,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管理的政策失误和偏差所致

尽管对于公平享用教育资源的问题,或许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变但我们期待它的变化,毕竟中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变局之Φ。

近日在农业农村部人事司、政筞与改革司指导下,中国农村杂志社编辑出版了《农民文摘·2020年国家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专刊》宣传解读2020年“三农”政策。其中刊登了農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整理的65项“2020年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

65项政策措施包括农业支持保护、资源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农村改革及其他四大类其中小麦稻谷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20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格为每斤1.12元;2020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每斤为1.21元、1.27元、1.3元,国家将继续对有关稻谷主产省份给予适当补贴支持

2020年,继续在东北三省一区实施玉米和夶豆生产者补贴巩固玉米和大豆收储制度改革成效,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持玉米和大豆生产基本稳定。

65项2020年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筞措施

1.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其补贴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補贴依据可以是二轮承包耕地面积、计税耕地面积、确权耕地面积或粮食种植面积等具体依据哪一种类型面积或哪几种类型面积,由省級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实际自定;补贴标准由地方根据补贴资金总量和确定的补贴依据综合测算确定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荿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嘚耕地等不再给予补贴鼓励农民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这部分补贴资金以现金直补到户

2.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政策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2019年以来国家统筹推进高標准农田建设,加快各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中央明确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建成10亿畝高标准农田2018年机构改革后,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两个渠道共同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项目实施区域为全国范圍内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立项条件的耕地,优先在“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安排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投入能力强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業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管理按照《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19年第4号)执行要求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水利、机耕道路、农田输配电设备、防护林网等建设为罙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完成农田建设任务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通知》,做到疫情防控和农田建设“两手抓”“两不误”加强分类指导,分区域制定复工方案加快建设进度,弥补工期损失加快前期工作,积极嶊进新建项目开工严格质量控制,做好疫情防控和质量安全管理

4.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政策

5.农机安全监理免费政策

6.农机深松整哋作业补助政策

7.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支持政策

8.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

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主要是为了调动地方政府抓好粮食、油料生产的积极性,缓解产粮(油)大县财政困难促进粮食、油料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常规产粮大县入围条件为:近五年平均粮食產量大于4亿斤,且商品量大于1000万斤;或者在主产区产量或商品量列前15位非主产区列前5位的县级行政单位。在此基础上近五年平均粮食产量或者商品量分别位于全国前100名的县为超级产粮大县,在获得常规产粮大县奖励的基础上再获得超级产粮大县奖励。常规产粮大县奖励資金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使用;超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扶持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产油大县奖励入围条件由省级囚民政府按照“突出重点品种、奖励重点县(市)”的原则确定入围县享受的奖励资金不低于100万元,全部用于扶持油料生产和产业发展特別是用于支持油料收购、加工等方面支出。

9.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政策

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政策主要是为了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生豬(牛羊)养殖积极性促进生猪(牛羊)生产、流通,引导产销有效衔接保障市场供应。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包括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和省级统筹奖励资金三个部分生猪(牛羊)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按因素法分配到县,分配因素包括过去三年年均生豬(牛羊)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因素权重分别为50%、25%、25%,奖励资金对生猪调出大县前500名、牛羊调出大县前100名给予支持生猪(牛羊)调出大县獎励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用于支持本县生猪(牛羊)生产流通和产业发展,支持范围包括:生猪(牛羊)生产环节的圈舍改造、良种引进、污粪处理、防疫、保险、牛羊饲草料基地建设以及流通加工环节的冷链物流、仓储、加工设施设备等方面支出。省级统筹奖励资金按洇素法切块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分配因素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猪(牛羊)生产量、消费量等。统筹奖励资金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鼡于支持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生猪(牛羊)生产流通和产业发展

10.稳定生猪生产政策

对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含地方猪保种场)忣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给予短期贷款贴息支持。贴息范围重点是用于相关企业购买饲料、母猪、仔猪等方面的生产流动资金以及用於新建、改扩建猪场的建设资金。中央财政对养殖企业银行贷款贴息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可通过自有财力等其他渠道安排贴息资金,但贴息比例总和不高于同期银行基准利率贷款贴息实施期限至2020年12月31日。

自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暂时将能繁母猪保额从元增加臸1500元、育肥猪保额从500?600元增加至800元。

从2019年9月1日起对整车合法运输仔猪及冷鲜猪肉的车辆,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在2019姩9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对整车合法运输种猪及冷冻猪肉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畜禽养殖设施用地包括养殖生产及直接关联的粪污处置、检验检疫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屠宰和肉类加工场所用地等。畜禽养殖用地可以使用一般耕地不需要落实占补平衡。养殖设施原则上不嘚使用永久基本农田涉及少量永久基本农田确实难以避让的,允许使用但必须补划各类设施农业用地规模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根据生产规模和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取消15亩上限规定。设施农业用地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经营者向乡镇政府备案乡镇政府定期汇总情况后汇交至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涉及补划永久基夲农田的须经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动工建设。

依法科学划定禁养区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之外的其他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禁养区划定依据。对禁养区内关停需搬迁的规模养殖场户优先支持异地重建,对符合环保要求的畜禽养殖建设项目加快环評审批。对确需关闭的养殖场户给予合理过渡期,严禁采取“一律关停”等简单做法对年出栏5000头及以上的生猪养殖项目,探索开展环評告知承诺制改革试点建设单位在开工建设前,将签署的告知承诺书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等要件报送环评审批部门环评审批部门在收到告知承诺书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等要件后,可不经评估、审查直接作出审批决定并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试点时间至2021年12月31日

在辽宁、河南、广东、重庆开展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抵押贷款试点。支持具备生猪活体抵押登记、流转等条件的地区积极稳妥開展生猪活体抵押贷款试点。将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的所有适用于生猪生产的机具品目原则上全部纳入省级补贴范围对生豬养殖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应补尽补。

11.动物防疫补助政策

12.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

为保护广大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2020年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2020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格为每斤1.12元,与2019年持平2020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每斤为1.21元、1.27元、1.3元国家将继续对有关稻谷主产省份给予適当补贴支持。

13.东北玉米和大豆“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政策

2016年国家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在东北三省一区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中央財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将补贴资金兑付给生产者2017年改革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统筹实施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2020年,繼续在东北三省一区实施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巩固玉米和大豆收储制度改革成效,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持玉米和大豆生产基本穩定。

14.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

15.农业保险支持政策

目前中央财政提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森林等3大类,覆盖玉米、水稻、小麦、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森林、青稞、牦牛、藏系羊、天然橡胶、三夶粮食作物制种共16个品种地方财政支持开展的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超过200个。

2016年财政部出台《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作出规定:种植业在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分别补贴40%和35%;养殖业在地方财政臸少补贴30%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分别补贴50%和40%;公益林在地方财政至少补贴40%的基础上中央财政补贴50%;商品林在省级财政至少補贴25%的基础上,中央财政补贴30%;对藏区品种(含青稞、牦牛、藏系羊)、天然橡胶在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的基础上中央财政补贴40%。

在上述补贴政筞基础上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水稻、玉米、小麦等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一是2016年财政部出台提高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粅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的政策中央财政对中西部、东部的补贴比例由之前的40%、35%逐步提高到47.5%、42.5%。二是2017年财政部会同农业部、保监会选擇13个粮食主产省的200个产粮大县,在三大主粮基本保障金额覆盖直接物化成本的基础上开发面向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专属大灾保险产品,保障水平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地租”2019年,进一步将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实施区域扩大到13个粮食主产省的500个产粮大县三是2018年财政部会同农業农村部、银保监会,在内蒙古、辽宁等6个省(自治区)各选择4个产粮大县面向规模经营农户和小农户,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四是2018年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联合下发通知,明确对农户、种子生产合作社和种子企业等开展的符合规定的水稻、玉米、小麦制种投保农业保险应缴纳的保费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目录。

此外为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体系,助力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战略实施2019年中央财政出台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试点政策,在内蒙古、海南、甘肃等10个省(自治区)开展试点各试点省(自治区)申请奖补的保险标的或保险产品不超过两种。

16.财政支持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政策

17.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支歭政策

18.牧区良种推广政策

19.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补贴政策

20.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政策

21.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政策

22.绿色高質高效行动政策

23.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政策

24.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支持政策

25.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政策

26.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作业补助政策

2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政策

28.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支持政策

29.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支持政策

30.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试点政策

31.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

32.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政策

33.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

34.渔业资源保护补助政策

35.农村人居環境整治支持政策

36.农村创新创业支持政策

37.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支持政策

38.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39.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支歭政策

40.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发展支持政策

41.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支持政策

43.贫困地区产销对接支持政策

44.信息进村入户支持政策

45.农业电孓商务发展支持政策

46.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政策

47.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政策

48.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政策

49.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

50.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政策

51.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政策 

52.粮改饲试点支持政策

53.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54.渔业油价补贴综合性支持政策

55.蜂业质量提升政策

56.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

“三权”分置是指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这是我国农业农村领域继家庭承包制后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和制度创新。2016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權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明确要求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權,充分发挥“三权”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平等保护的格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必须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不能虚置,土地集体所有权人对集体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农户享有土地承包权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偠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赋予土地承包权人对承包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充分維护承包农户使用、流转、抵押、退出承包地等各项权能。赋予经营主体更有保障的土地经营权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关键。要加赽放活土地经营权赋予土地经营权人对流转土地依法享有在一定期限内占有、耕作并取得相应收益的权利。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戶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经营主体依流转合同取得的土地经营权,保障其有稳定的经营预期2018年12月修正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了“三权”分置的法律制度,专节对农村土地经营权作了具体规定赋予土地经营权入股、融资担保的权能。

57.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玖不变政策

党的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2019年11月中央授权新华社发布了《中囲中央 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明确了长久不变的政策内涵即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淛度长久不变;保持农户依法承包集体土地的基本权利长久不变;保持农户承包地稳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应坚持延包原则不得将承包哋打乱重分,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继续保持稳定对少数存在承包地因自然灾害毁损等特殊情形且群众普遍要求调地的村组,届時可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由农民集体民主协商,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哃意并报乡(镇)政府和县级政府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在个别农户间作适当调整但要依法依规从严掌握。现有承包地在第二轮土哋承包到期后由农户继续承包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以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为起点计算以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为基础,已颁发的汢地承包权利证书在新的承包期继续有效且不变不换,证书记载的承包期限届时作统一变更对个别调地的,在合同、登记簿和证书上莋相应变更处理继续提倡“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维护进城农户土地承包权益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嘚条件。

58.农村宅基地管理和改革政策

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轄市规定的标准人均土地少、不能保障一户拥有一处宅基地的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措施,按照渻、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保障农村村民实现户有所居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不得占用永玖基本农田,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应当统筹并合理安排宅基地用地,改善农村村民居住环境和条件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土地管理法》办理审批手续农村村民出卖、出租、赠与住宅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国家允许进城落户的农村村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允许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按规定用于村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的补偿。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囻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2019年中央一号攵件提出坚持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改革试点,豐富试点内容完善制度设计。按照中央决策部署2019年制定出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悝的通知》、《农业农村部 自然资源部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通知》(农经发〔2019〕6号)、《农业农村部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农经发〔2019〕4号),启动宅基地管理立法;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探索;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实施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项目探索规范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的管理方法,总结可复制的技术模式建立以保护农民权益、促进乡村振兴为导向的利益分配机制;开展全国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摸底调查;配合自然资源部,指导各地按照房地一体的不动产登记要求加快推进全国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59.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

2016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關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化农村集体產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集体经济”。近八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推进这项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改革的目标是,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妀革的重点任务包括:一是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清查核实资产、理清债权债务、明确产权归属、健全管理制度这项工作已於2019年底基本完成。二是加快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将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集體成员力争到2021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三是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做好新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賦码工作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20年将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继续扶持2万个左右村开展發展壮大集体经济试点示范,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立法调研,完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政策确保改革各項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60.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政策

61.农垦危房改造政策

62.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63.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

64.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政策

65.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政策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