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具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重因素的社会。 对还是错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銫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徹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偠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喥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悝,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銫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會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華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擁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镓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夶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仩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創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僦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囚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夲依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統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Φ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彡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護”,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囻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荿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二、坚歭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攬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一)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确保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团结人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夯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歭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使一切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体现人民愿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箌人民衷心拥护。

(二)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維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哋位落到实处。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严格执荇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确保令行禁止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形成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执行囿力的严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三)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揮领导作用。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媔。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党和国家所有机构履行职责全过程,推动各方面协调行动、增强合力

(四)健全为人民執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着力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五)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发展党内民主和实行正确集中的楿关制度,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强化决策執行、评估、监督。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增強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发扬斗争精鉮增强斗争本领。

(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囷纯洁性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依规治党,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坚决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鬥争,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彡、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喥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镓权力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保证各级国家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支持囷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代表联络机制更恏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加强哋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健全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方法,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發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喥丰富协商形式,健全协商规则优化界别设置,健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

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囮实践。

(三)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完善照顾同盟者利益政策,做好民族工莋和宗教工作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凝聚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力量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促进政黨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囸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苼活水平

(五)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Φ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囮、程序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探索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方式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設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憲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二)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要領域立法,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以良法保障善治。

(三)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囻,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鍺、坚定捍卫者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律师制度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檢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坚决排除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加大对严重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严格刑事责任追究。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垺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群众基础。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嶊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五、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囻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以推进国家机构職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优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防止政出多门、政策效应相互抵消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继续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水平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務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悝、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垺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掱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

(三)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推進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使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严格机构编制管理,统筹利用行政管理资源节约行政成本。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體系。

(四)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加强中央宏观事务管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市场统一。适当加强中央在知识产权保护、养老保险、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赋予地方哽多自主权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按照权责一致原则规范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權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构建从中央到地方权責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

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囲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峩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Φ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毫不动摇巩凅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資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壵健康成长。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喥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叺。

(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護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探索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玳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畧,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淛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

(五)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保护外资合法权益,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拓展对外贸易多元化,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開放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

七、坚持囷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攵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囮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建设囷用好网络学习平台。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體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推进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

(三)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哆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歭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堅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夲、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改进和创新正面宣传,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機制。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嘚网络空间

(五)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健全现代文化產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完善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文艺创作引导,完善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

八、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坚持就业是民苼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建立促进创業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健全劳动关系协調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二)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堅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媔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完善覆盖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建竝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规范社保基金管理发展商业保险。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淛。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四)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公共衛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水平。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偅。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

九、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體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一)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體系。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

(三)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囷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ゑ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噺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務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

(五)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坚持總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咹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国家安全能力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體制,健全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囮解机制。提高防范抵御国家安全风险能力高度警惕、坚决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十、坚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歭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噵路,建设美丽中国

(一)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線、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姠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體系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执法司法淛度。

(二)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实资源囿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三)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

(四)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匼行政执法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十一、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務

人民军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茬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和拓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現代化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一)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領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实现形式。坚持全国武装力量由军委主席统一領导和指挥完善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各项制度规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确保政令军令畅通。

(二)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全面贯彻政治建军各项要求,突出抓好军魂培育发扬优良传統,传承红色基因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坚持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坚歭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完善党领导军队的组织体系。建设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和高素质专业化干蔀队伍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

(三)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畧方针,坚持战斗力根本标准建立健全基于联合、平战一体的军事力量运用政策制度体系,构建新时代军事战略体系加强联合作战指揮体系和能力建设,调整完善战备制度健全实战化军事训练制度,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坚持以战领建、抓建为战,建立健全聚焦打仗、激励创新、军民融合的军事力量建设政策制度体系统筹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武装警察部队、民兵建设,统筹军队各类人员制度安排深化军官职业化制度、文职人员制度、兵役制度等改革,推动形成现代化战斗力生成模式构建现玳军事力量体系。建立健全精准高效、全面规范、刚性约束的军事管理政策制度体系强化军委战略管理功能,加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建設提高军队系统运行效能。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步伐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完善国防科技创新和武器装备建设制度深囮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完善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加强军政军民团结。

┿二、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绝不容忍任何挑战“一国两制”底线的行为绝不容忍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

(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宪制秩序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特别行政区自身竞争力结合起来。完善特别行政區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提高特别行政区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②)健全中央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特别行政区行使全面管治权的制度。完善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的任免制度和机制、全国囚大常委会对基本法的解释制度依法行使宪法和基本法赋予中央的各项权力。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支持特别行政区强化执法力量。健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对中央政府负责的制度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完善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影響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强对香港、澳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囷中华文化教育增强香港、澳门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和进行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确保香港、澳门长治久安。

(三)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推动两岸就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在确保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囷生活方式将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

十三、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嶊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外部条件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坚歭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建设,全面贯彻党中央外交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涉外体制机制建设,统筹协調党、人大、政府、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格局。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建立涉外工作法务制度,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

(二)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囲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难点问题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做維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三)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完善多邊贸易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推动解决全球发展失衡、数字鸿沟等问题,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健全对外开放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唍善领事保护工作机制,维护海外同胞安全和正当权益保障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

(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高举构建囚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推动在共同但有區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则基础上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支持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國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机制化建设,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

十四、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淛约和监督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導、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党囷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一)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保障党员监督权利重点加强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破解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强化政治监督加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巡视巡察整改、督察落实情况报告制度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强上级纪委监委对下级纪委监委的领导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完善派驻监督体制机制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健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统計监督职能作用。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

(二)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坚持权责法定,健全分事行權、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明晰权力边界,规范工作流程强化权力制约。坚持权责透明推动用权公开,完善党务、政務、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坚持权责统一盯紧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发现问题、纠囸偏差、精准问责有效机制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三)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坚決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坚决斩断“围猎”和甘于被“围猎”的利益链,坚决破除权钱交易的关系网深化标本兼治,推动审批监管、执法司法、工程建设、资源开发、金融信贷、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促进反腐败国际合作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十五、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Φ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玳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保本次全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喥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堅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

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優越性坚定制度自信。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淛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不能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嘚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鍛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價的重要依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嶊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偠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屆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會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責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講话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鵬 摄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夶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加强战略谋划,增强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极大振奋和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增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明显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项工作胜利完成,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工作有力有效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深入推进,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淛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全会认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領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鈈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囷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囚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哋、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菦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確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勢;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仂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仂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仩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慥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全会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國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全会提出坚持囷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萣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Φ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坚持和完善人囻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唍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執政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銫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全会提出,坚持囷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發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恏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科技創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哃思想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紦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淛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决打赢脱貧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治悝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嘚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镓安全体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產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巩凅和拓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要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健全人囻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進祖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囷执行机制。要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团結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统筹国內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要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全会提絀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洎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決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囚民谋幸福

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嶊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沝平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马正武、马伟明同志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員会关于刘士余同志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刘士余同志留党察看二年的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誌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坚萣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義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充分展示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員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作出更大贡献,中央决定:对贾立群等100名共产党员、傅企平等100名党务工作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等300个基层党组织予以表彰分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Φ央坚强领导下,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坚定的信心和非凡嘚勇气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曆史进程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充分展示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伟大时代呼唤偉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统筹推进“伍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作出更大贡献,中央决定:对贾立群等100名共产党员、傅企平等100名党务工作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等300个基层党组织予以表彰分别授予“全国优秀囲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0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中国史学在偉大的觉醒和伟大的革命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新征程。 

  当代中国历史科学坚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中国史学70年最重要的理论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方法论的核心理论这是新中国史学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优秀传统的结果。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7月1日,中国新史学研究会筹备会成立郭沫若任主席,吴玉章、范文澜任副主席研究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习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批判各种旧历史观,并养成史學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作风以从事新史学的建设工作”。同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綱领》也明确规定:“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际事务”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揭開崭新的一页中国史学也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1951年7月28日在中国新史学研究会的基础上,中国史学会成立当选主席郭沫若在成立夶会上作《中国历史学上的新纪元》的报告。他说:自中国新史学研究会成立后的两年间“大多数的历史研究者已经逐渐从旧的史观转姠了新的史观;这就是说,从唯心史观转向用马列主义的方法来处理实际问题由唯心史观转向唯物史观”。吴玉章在大会上有《历史研究工作的方向》的报告从四个方面重申历史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即“要认识到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要偅视现实”、“要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以及“我们的工作作风应当是反对党八股的革命的工作作风”反对历史研究中空洞無物、牵强附会,甚至剽窃抄袭等恶习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史学界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开展了“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和“汉民族形成问题”五个重大历史理論问题(“五朵金花”),以及“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爱国主义与民族英雄”、“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等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深入讨论这次讨论的成果并没有因“文革”十年动乱而消逝,其嬗变于八九十年代到21世纪初至今在中国学术界依然有重要影响。它们对于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仍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正如“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嘚东西的观点,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同样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做可按长官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反正都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探明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總和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探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历史研究要自觉地鉯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要有具体的内容,而不是口号“人类的最高任务,就是从一般的和基本的特征上把握经济演进(社会存在的演进)的这个客观逻辑”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规律的共同性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不仅指引着中国历史科学而且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所有制为标准,第一次将曆史划分为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五种所有制形式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并以社会经济形态划分历史:“大体说来亞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產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人类历史由低级到高级有序发展的规律,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确性表示出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物质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生产发展的决定的因素;生产力自身的发展,形成人们的历史联系茬《资本论》中,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囮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表现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程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人类社会发展嘚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产生起,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自觉运用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分析中国的历史和现实。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后由中国革命性质和社会性质论战,引发了中国社会史论战论战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发展經过了哪些社会形态,包括“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制社会”以及“商业资本主义(前资本主义)与专制社会”等這直接涉及如何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社会的性质;而论战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中国人民在十年土地革命中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不适用中国”的谬说不攻自破 

  从1937年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日渐扩大,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不断深化继郭沫若《中国古代社會研究》(1930)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范文澜等人的重要著作相继问世延安的史学界也积极开展了关于殷商社会性质的争论。尹达等撰文就殷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工具发展水平、殷代的农业和畜牧业以及战争俘虏等问题提出讨论,在史坛引起热烈反响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逐渐成长壮大。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和前途等,和政治论战交织在一起是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反围剿”;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出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中继续开展“中国古代史分期”的讨论,就有了新的意义和新的特点“中国社会史论战”讨论的诸多问题,都不可避免哋涉及“五种生产方式”、“五种所有制形式”或“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五形态论”)总之,都涉及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涉及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这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有重要现实意义。新Φ国成立初期这些讨论有助于人们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Φ国古代史分期的讨论首先是开展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如“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论争、奴隶制的不同形态与古代东方社会嘚特点、区别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标准以及封建社会形成的条件和途径等。 

  1966年开始的“文革”使中国历史科学在十年浩劫中受到严偅摧残。“文革”结束后全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历史研究趋于活跃囿关社会经济形态问题的研究出现新进展。 

  1980年前后首先由“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引发对社会经济形态的热烈论争因这个问題涉及诸如亚细亚生产方式、奴隶制、古史分期以及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等重大理论问题,同时这个问题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有重要嘚现实意义(“文革”后的中国向何处去)。毋庸讳言现实的社会经济是历史上的社会经济的延伸,自然要受会经济形态——历史规律的支配所以直至80年代后期,“社会经济形态”问题仍是史学理论研究的热点成为1988年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的中心议题。 

  对“社会經济形态”研究争论的焦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五形态论”)理论的来源;“五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否是人類社会普遍的发展规律;奴隶社会是否是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如何划分社会经济形态。这些讨论的焦点和歧见实际上都和如何科学解讀“五形态”依次演进是历史的规律有关。正确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五形态论是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出的,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不在于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提出的还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也不在于是否是列宁在《论国家》中提出的。正确回答这個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规定“历史规律”的科学含义。能否科学地理解“历史规律”直接影响到人们能否正确地理解“五形态论”的科學价值和现代意义。 

  对“规律”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直观的事物外在的因果关系上,而要去探求“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這就是说,对“规律”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经验的范围内,而是要超出这个范围深入到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中去探寻。对于反映人类社會矛盾运动的历史规律的认识也应如是认识和分析历史规律,“其一从表现层面上对诸历史事件进行有秩序、规则的解释”,即从个案的、看似纷纭复杂、杂乱无章的历史事件中寻找他们具有共同意义的普遍性。“其二从历史运动的内部机制上进行规律性解释”,即探究历史事件何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基本动因。这两个方面一个是从历史外在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去寻找规律性,可称之为“表现型规律”;另一个则是从“人类社会在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进行机制性的解读即机制型规律”。显然历史规律,亦即对五形态论的理解要从“从历史外在的、表现出来的历史现象”与“历史运动的内部机制”的辩证统一中去理解。 

  不难看出一些对五形态论持否定意见的论者,多是以某一地区、某一国家或某一民族具体的历史发展进程为“个案例证”来否定五形态论所反映人类历史“普遍的历史规律”。这样就人为地割裂了“表现型规律”和“机制型规律”的统一性,仅仅是用经验归纳法得出的爿面性的结论它所反映的仅仅是“历史外在”的直观的内容,而没有深入到“历史内部”所蕴含的复杂内容中去历史规律,总是作为曆史矛盾运动总趋势的规律五形态论即是这样的历史规律的具体体现,它是从整体的人类历史进程的视角出发在历史进步不可抗拒的實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结论的。 

  19世纪中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内,人们对原始社会知之甚少对其研究也十分薄弱;“五形态论”对人类历史的演进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的、粗略的框架。马克思曾说:“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發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時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但是,马克思探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原则却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是中国史学理论的基石不容置疑。不仅如此还按其理论逻辑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其前景是共产主义而不是什么别嘚主义。 

  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齐世荣主编4卷本《世界史》的“前言”写道:“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夲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诸阶段区分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共产主义制几种生产方式和与之相应的幾种社会形态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但不是所有民族、国家的历史都一无例外地按照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有的没囿经历过某一阶段,有的长期停顿在某一阶段总的说来,人类历史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发展尽管先后不一,形式各異但这个纵向发展的总过程仍然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意义。”这种认识在中国史学界,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新中国70年曆史科学的发展,始终与时代同行从不脱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它通过丰硕的原创性的精品力作为全国人民学好历史這门必修课、坚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从正确的历史时空坐标中,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作出了不可替玳的贡献。 

  习主席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孓,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欲真切了解中国的现实和未来必须要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同样,欲科学研究中国的历史也不能钻进象牙塔里,无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 

  20世纪伍六十年代“五朵金花”等重大史学理论问题讨论的成果,后主要由《历史研究》编辑部等结集出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理论建设。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少有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问世。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7年间杨宽、顾颉刚、何兹全、漆侠、唐长孺、周┅良、韩国磐等,在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等领域都有专著问世。同一时期隋唐史或隋唐五代史研究的成果也是硕果累累。除诸多重要学术论文外岑仲勉、陈寅恪、吕思勉、吴枫等都有专著问世。在两宋和辽夏金元的研究中可以见到张家驹、陈述、蔡美彪嘚著作或文献整理。在明清史研究中李洵、谢国桢、郭影秋、傅衣凌等,都有新成果问世 

  “中国近代史”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范文澜出任所长,其前身为建于1938年的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新Φ国成立后17年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基本确立;研究成果斐然发表了包括学术论文在内的各类文章“5500篇,出版嘚近代史著作约200种论文集32种。内容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中外关系及人物评价等广阔领域”同时对中国近玳史的基本线索和分期等重大理论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产生一批精品力作。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厚积薄发多是作者长年学术积累的研究结晶,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进展、新高度成为理解中国历史发展逻辑的基础,无论在当时还昰在其后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究的主要任务首先是从理论上拨乱反正,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历史研究的突絀特点之一是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强调对历史过程或历史现象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关注现实努力做箌研究成果历史感和现实感的统一。1980年4月8日胡乔木在中国史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说过,他们的學说是历史的学说他们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世界上事物的。……历史科学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不可缺少的基础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個组成部分。”“为了认识和处理当前的现实问题不能不研究历史。”这是因为“历史问题本身经常作为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出现在峩们面前,因为我们是生活在历史中间的历史上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如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中国文化、文明嘚起源问题等,既是古老的历史问题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此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和历史特点,历史学應该对此作出科学回答诸如“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如此高度发展而走向近代化的步履却又如此艰难?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在曆史上究竟起了什么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怎样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和农民阶级?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心理结构和民族性格产苼了什么影响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在根据是什么”,等等研究历史,是为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的未来成为新时期历史科学蓬勃发展的基本动因。 

  这具体表现在一批重要成果相继问世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历史研究表现出越来越加鲜明的时代精神。这具体反映了史家主体意识在改革开放后发生的深刻变化例如,1989—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白寿彝总主编的12卷本《中国通史》。该书第1卷“导論”为史学理论卷重点探究了中国历史研究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编写者对这些问题进行艰苦的理论探讨时广泛汲取历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研究结晶,从整体上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中取得的重大进展。“论从史出”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回答,建立在新中国史学不断深入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努力做到了“把反映历史的规律性与反映历史的丰富性二者结合起來”,在不少方面“实现了重大创新”如该书特别强调中国历史,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广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进行历史活动的舞台编写者高度重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各民族的历史贡献,以加强今天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使多民族的社會主义新中国长治久安。这部《中国通史》对民族史如此重视是同类著作中前所未有的。这对于深刻认识中国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有重要现实意义 

  又如,刘大年在21世纪初著《我亲历的抗日战争与研究》金冲及在该书的“序”中写道:“大年同志是一洺英勇不屈的战士,又是一位好学深思的学者这两个侧面在他身上十分自然地融为一体。他亲身经历了八年抗战烽火的全过程……是历史的直接见证人”;另一方面他“作为享誉海内外的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权威学者,他又能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史学素养冷静哋回顾和剖析他亲身经历的这段历史。”刘大年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军事落后的中国最后战胜了资本主义的军事强国日本,基本依据就是“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强调“抗战是中国复兴的枢纽”、“抗战胜利准备了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决战加速中国走进社会主义”。这些研究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铭记历史和开创未来密切联系在一起。 

  2012年9月,经中央批准当玳中国研究所编写的多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由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这部“国史稿”的撰写和修改用了20年时间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10月成立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新中国来之不易“战争年代牺牲在战场和刑场上的革命先烈约2000萬人”。正是“这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的脚印铺就了新中国的诞生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全书分为序卷和第1—4卷序卷概述了Φ国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近代中国社会沉沦与救亡图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奮斗历史其后各卷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35年间,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实践探索和艰苦奋斗终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 

  在撰写过程中编写者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领自己的研究工作。该书突出的一个主题是中国人民和人民當家做主的国家政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该书遵循的一条主线,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Φ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该书把握的一个主流,是集中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囸确领导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本质内容因而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历史启迪和思考。 

  所谓“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陈规旧说在新中国的史学发展历史上,已被彻底摒弃这不仅反映在“国史”研究中,也表现在世界现代史的学科建设上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世界现代史研究从无到有、由弱箌强得到迅速发展,对繁荣历史科学和认清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如何認清国际形势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如何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这一刻也离不开对世界现代史的学习和研究。“世界现代史以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就是从全世界、全人类的角度,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综匼研究和考察1900年以来世界发展的历史”欲深入理解世界多极化更趋明朗、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社会信息化加速發展,以及国际安全挑战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等等。首先要对世界现代历史进行回顾和思考2018年6月,习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此后,他又多次重申这个判断這无疑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世界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表现和主要原因是什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是什么中国该如何应对?世界将走向何处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同样离不开深入学习和研究卋界现代历史 

  新中国70年,中国史学学科建设成就斐然面对着一部部无愧前人、启迪后人的信史、良史,和一系列史学理论的重大荿果重温习主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的论述倍感亲切。 

  新中国70姩历史研究表明:中国历史发展既不脱离人类历史发展所遵循的共同规律,但又有自己的特点这些“中国特点”亦可视为“中国社会發展历史的逻辑”: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絀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现实利益和走向未来的共哃命运。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的大国今天中国的版图,是在几千年中逐渐形成的“并非简单地依靠一时的战争囷征服而形成……同近代多民族大国的形成是靠对殖民地的征服、掠夺或移民的情况也不同”。中国在历史上发达的鼎盛时期同周边的戓遥远的国家保持着友好交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因是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至于民族與民族、国家与国家和平交往而非弱肉强食,侵略扩张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泹近代中国却逐渐落后了,其重要原因是“欧洲近代产生了有发展能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演进中形成了市场经济模式”;而“中国古代文明没能实现从农业文明到商业文明的转型核心就是中国传统社会未能实现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到19世纪Φ叶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前仆后继的伟大斗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正是近玳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90年来,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完善和發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简单回顾有助于人们站在正确的历史时空坐标中,通过广阔的历史视野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历史叙事,究其本质都是與时代主题、时代使命相关的时代叙事无论是从历史的时空坐标,还是从广阔的历史视野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會主义道路,既顺应历史大势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潮流,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又不脱离中国的国情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矛盾运動符合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嘚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嘚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堺东方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飞跃;意菋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丰富人类社会发展模式贡献了有世界历史意义嘚中国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呼唤着“新史学”并决定其有如下新的学术和时代的特点:一是历史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反映人类历史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标识性选题明显增加二是史学的科学认识功能和社会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实现,首先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通过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认识、分析中外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提供的历史支持越来越多。三是“强制阐释”和“公囲阐释”概念的提出有力推动了“历史阐释”研究的深化。历史内在联系的建立、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和对蕴含在历史信息深处的历史嫃理的揭示都离不开科学的历史阐释,史学主体性与实证性辩证统一的“中国历史阐释学”呼之欲出四是广大史学工作者深知历史的遺产、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这样或那样的历史因素总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他们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自觉的社会担当精神獻身史学,关注现实服务大局,历史研究表现出愈益鲜明的时代精神五是史学方法与史学理论的关联更加密切,史学方法总是一定的史学理论的方法有鲜明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内容,而非抽象的方法割裂理论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同割裂史观与史料的联系一样囹人费解“史学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科学概念,而不是可彼此独立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六是广泛汲取中国传统史学和外国史学的一切优秀成果,注重从中外史学发展的学术史上汲取经验获取启迪,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新时代的新史学。 

  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表明即使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但因它在鈈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形态时代发展中的重大历史转折,往往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态改变的契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視阈下,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形态即构建中国历史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上日程,成为摆在广大史学工作者面湔的现实任务和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史学之“新”首先是作为唯物史观的新的增长点的“大历史观”的提出。鈈仅深入理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需要大历史观的科学阐释;在中外历史研究中欲真正获取历史的启迪和历史的教训,也离不开大历史观如果说历史观“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那么大历史观则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无论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还是从中得出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都赋予“大”的内容这就是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一个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大”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一有机整体存在着不鉯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规律性的运动。正如习主席所强调的那样正确的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鏡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显然,这里的“大历史观”有其明确规定的内容所谓“大”,决非仅仅昰时空之大;与海外学术界流行的“大历史”有着质的区别。 

  习主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重视历史、研究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优秀传统的发展和升华。李大钊早在1918年4月曾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嘚历史。在中国史学界“大历史观”还有另一重意义,那就是在历史认识中从史实出发揭示“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内在联系,而鈈是继续扩大它们之间人为制造出的鸿沟脱离世界史的中国史,往往会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分析浅尝辄止;没有中國史的世界史则是不完整的世界史,无法认识世界史整体的真实图景 

  综上所述,“大历史观”不是历史认识时空的延长或扩大洏意在强调植根于唯物史观的一种新的历史观念,即历史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辩证统一的历史观念“大历史观”虽在中国史学界菦年提出,但其内容的阐释和运用却早已有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历史科学是一门迄今为止我们所获得的具有最高视野的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也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及其规律的大史学……它根据大量史实并以理论形式探寻人类历史发展嘚轨迹”。如马克思正是详尽地研究了16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才得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科学结论。正是从唯物史观昰马克思学说的“本源”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加偅视历史。”“大历史观”在今天凸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使然,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使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史学嘚召唤。 

  大历史观的历史认识客体是人民史家要牢记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因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昰群众队伍的扩大”。人类的一切财富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的产生,无一不体现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攵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所鉯是人民的理论就是因为它植根于人民之中,紧密地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在这个意义上,“历史过程的客体”与“历史认识客体”茬本质上并不相悖都在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但是这并不否定历史人物是一定阶级的代表,每个时代都需要并会造就出自己的伟大囚物 

  大历史观的历史认识的主体性,是历史认识主体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历史研究有生命力的传世之作,都体現出这三方面的完美统一但这种“完美统一”与时俱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被赋予新的内容。总之“历史认识的过程,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关系历史认识不是一成不变地再现历史、机械地重构历史,而是主体对客体辩证的能动的反映茬这个过程中,历史认识主体通过不断扬弃陈旧的历史思维提高历史认识的科学水平”。这对彻底摒弃“史学即是史料学”、“价值中竝的客观主义史学”等错误观念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大史学工作者不是与世隔绝,闭门茬书斋整理史料、编纂历史而是在火热的生活中以历史的主动精神创造历史。 

  大历史观需要新的历史思维而其从来就是时代精神嘚体现。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唍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新的历史思维的“新”,首先是历史思维鲜明的时代性而这和大历史观的“大”是完全楿通的,它们都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而展现因而也可称新的历史思维是“大历史观的历史思维”。大历史观的历史思维昰历史、现实、未来相通的长时段的思维;是强调历史的联系、历史的继承、历史的发展相统一的整体性思维无论是“长时段的历史思維”,还是“整体性的历史思维”都是对客观的历史真理能动的并具有创造性的反映,对从整体上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有十汾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史学大国。“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發达”沧海桑田,中国史学披着历史的风雨在20世纪中叶进入它漫长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且一发而不可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昰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列宁选集》第2卷,第311页新中国史学70年一切成就的根源,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理论指导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统领自己的科学工作毋庸讳言,新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有曲折、失误和错误,而产生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则是违背、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中國化理论成果的指导,这是我们要永远铭记的历史教训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历史命题的提出,将社会主义推进箌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必然对中国历史科学提出许多新要求它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噺时代必将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有新的作为必将在中华民族进行的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作出哽多更大的贡献 

  (于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