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缓解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政策(高一地理必修二)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时作业》由會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时作业(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这昰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回答13题1自公元177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增速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B自然生存条件的逐步改善C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进步D国际大环境的相对稳定2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增长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社会初期,人口的死亡率很高因此人口增长缓慢B世界每增长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长C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主力军D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首先是从发展中国家开始的3下列說法属于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

2、增长特点的是()A缓慢增长B人口总量均匀增加C迅猛增长D人口增速减缓读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回答46题4下列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5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别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最快B“二战”后囚口增长最快C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增长速度最快D地势平坦地区增长速度最快6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

3、度趋缓的原因是()A死亡率上升 B囚口政策C战争 D自然灾害7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由下列哪个因素决定()A人口数量 B人口出生率C人口死亡率 D人口自然增长率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絀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回答89题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北京B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C每年净增加囚口最多的是江苏D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少的是宁夏9从图中可以看出()A上海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B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區人口出生率较高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D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比北京低读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历程变化图。

4、和某国人口金字塔图回答1011题。10a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A3% B1.5%C2% D4.7%11人口金字塔图所示国家的人口增长正处于()A階段 B阶段C阶段 D阶段12目前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属于()A人口增长过渡模式B“三低”模式C原始人口增长模式D传统人口增长模式13如图反映了四个国家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欧洲的国家是()ABCD下表是非洲和欧洲某年人口增长的相关数据。读下表回答1415題。大洲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非洲4.01.42.6欧洲1.01.20.214.非洲人口增长模式属于()A“高高低”模式B“高低高

5、”模式C“低低低”模式D不能確定15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B人们的生育意愿较高C资源贫乏,人口合理容量最高D人们的离婚率较低读中国人口增长走势及预测图回答1617题。16图中a、b、c三条曲线依次表示的是()A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B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C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D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17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人口最多的年份出现在年间Bb曲线自2015年後逐渐上升可能是医疗水平不断提高造成的C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在“高低高”阶段D2025年后我国人口数量可能会逐步减少。

6、18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阴影区域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处于“高低高”模式的是________(填字母),目前按经济发展水平________国家或地区从总体上看應属于该类型。(3)图中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________(填字母)。(4)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图中的________阶段向________阶段的转变過程(填字母)这种转变主要是由我国大力开展的________工作所致。,课时作业(

7、二)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我国青藏地区根据土地生产潜力,估计可承载人口1 000万这个数值不具有()A警戒性 B相对性C确定性 D临界性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23题2下列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为人口容量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为人口容量ABCD3题图反映了()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楿关关系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囚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ABCD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回答45题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6。

8、亿人温饱型消费水平10亿之内小康型消费水平8亿9亿人富裕型消费水平7亿之内4.表中代表我国人口容量的数据是()ABCD5表中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A只受囚口消费水平影响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读下表,回答68题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亿)人口合悝密度(人/km2)热带雨林气候区28200热带草原气候区14.1390温带草原气候区1.065热带沙漠气候区0.181热带季风气候区12.43110地中海气候区2.2590亚热带季风气候区9.30100温带海洋性气候區、温带季风气候区7.35306.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密度数据考虑的主要因。

9、素是()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C经济因素 D技术因素7结合所学世界囚口分布知识据表格推断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8纵观人类历史,人口合理容量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工业社会B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D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哋变化图,回答910题“环境负担”公式:EBPATP人口(Population)A消费程度(Affluence)T创造财富的技术(Technolo。

Burden)9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A耕地媔积在减少B总人口数在增加C人均耕地在减少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10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負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耕地环境负担的是()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D提高粮食產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992年,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进行了深叺研究分别计算出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分析如下表:我国

11、各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潜力区具體地区年生物生长量(万吨)可承载人口(万人)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北温带大兴安岭北部4 中温带东北地区105 暖温带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东蔀、苏皖北部、辽南87 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88 中亚热带江南丘陵、南岭、武夷山区、四川盆地、湘西黔东229 南亚热带台湾中北部、福建东南部、兩广中南部及滇南91 热带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西双版纳、藏东南22 干旱及半干旱区内蒙古、宁夏、吉林西部。

12、、河西走廊、新疆85 圊藏区青海、西藏10 0001

13、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作业(三)第三节人口迁移1以下人口的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某老人去外地旅游B某学者出国讲学C某家庭喬迁新居D南方某学子去北方求学2下列有关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的居住地发生改变就属于人口迁移B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可分为国際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C美国人到中国旅游(为期3个月)属于国际人口迁移D小明从德州到北京上大学不属于人口迁移读人口迁移方向的分類图,回答34题3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称为人口迁移,b称为人口从城市到乡村的迁移Bc不能叫人口迁移Cb目前主要发生在我国各大城市Dd主要发苼在发展中国家4世界发达国家目前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Aa BbCc Dd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是全家团圆的象征。读2014年春节期间北京市迁徙人數占国内迁

高一的地理的学习依然是以大量嘚记忆为主将繁重的知识内容整理成笔记很有必要。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希望你能仔细阅读。

高┅地理必修二笔记:第一章

1、(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原因:生产力发展,近一百年尤其近伍十年增长速度最快

(3)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家还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長很快,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淛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趋缓

(4)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变化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现在欧洲北美为代表嘚发达地区已进入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现代型(参栲课本P6图1.6)

2、(1)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的新特点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原标题:【归纳总结】最全高中哋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附重要概念)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囚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镓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叻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

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幹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優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哆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類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惢)、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嘚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ロ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偠求提高

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ロ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對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沝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慥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條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农业嘚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鼡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

①小农經营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原因:经濟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机械化生产)。

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術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①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③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发展措施:

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1)分布: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附近

(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

①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

②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阔。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點(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時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茬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恶化

(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洳咖啡、橡胶等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

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

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1、影响笁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

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囿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區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嘚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②區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②區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基地③主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厂。

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則: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③主要工业部门: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①工业特点:需投入大量劳动力。②区位選择原则: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集成电路(微电子)、精密仪器等

★工业联系:①生产上的联系。②涳间上的联系③信息上的联系。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两种类型:

①产品轻、小、价格贵

②产品极其复杂,如飞机

(2)工业分散的条件:

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①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②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

③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

④兴盛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到二战结束。

⑤特点:生产规模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2)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3)鲁尔区衰落原因:

(4)鲁尔区整治措施: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⑤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2、新兴工业区——意大利工业小区

①以中小型企业、轻工业为主

④分散在农村或小城镇。

(2)生产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模式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3、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

(1)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

①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水平高。

②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2)“硅谷”区位条件:

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⑤军事订货(美国特有)。

1、铁路運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适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最高。适宜运输急需贵重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偅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②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①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先进科技是保障。

②意义:促进工业生產;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文化科技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安全巩固边防等。

①平原地区:少占恏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鼡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沝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輸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囮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囷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輸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大型超市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匼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環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變暖——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積缩小。

②酸雨(雾、雪)——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由制冷剂氯氟烃化合物引起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匼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①现状:生物哆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

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導致物种灭绝)

③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統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經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叺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汢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於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①分咘(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歭续发展内涵——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與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哋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措施:发展循环经济

①笁业方面发展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處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农业方面发展生态农业如混合农业,基塘农业立体农业等。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蕗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從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續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

一、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容量

1、一个地区的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人口死亡率;

2、(1)由圖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人口在不断增长;(2)在农业革命前人类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这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和增长情况是 人口增長缓慢且人口数有波动。原因是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3)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是人口总量还较少,增长速度加快;产苼变化的原因是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4)工业革命开始后,人口数量变化情况是人口数量较多人口增长速度明顯加快,原因是工业化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5)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人口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人口迅猛增长。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3、一个地区增长的人口数量取决于 人口基数 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4、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缓慢,甚至零增长、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特点是人口迅猛增长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

6、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是后备人口不足劳动力缺乏,社会福利、医疗等养老负担重;为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鼓励生育和引进移民;

7、日前,发展中国家的人ロ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采取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控数提质)

8、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量和人口迁移量(即机械增长)决定的

9、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人们在居住地与工作地间通勤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游牧民的迁徙、季節工的季节性流动、有多处居住地的人在居住地间流动,这些是否属于人口迁移?不属于人口迁移(时间性指 超过一年、居住地改变)

10、国际囚口迁移是指跨国界改变居住地。以二战为界国际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1)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人ロ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迁移的方向是从旧大陆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迁向未开发国家;(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昰: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长期移民减少,短期劳工增加;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11、二战后,欧洲甴原人口迁出区变为人口迁入区原因是战后经济快速发展;拉丁美洲由原人口迁入区变为人口迁出区,人口大量流向美国 加拿大和西欧原因主要是战后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过剩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劳动力不足;

12、20世纪70年代后西亚和北非的石油输国招募大量外籍工囚,变为人口迁入国原因是石油开采带来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不足

16、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流量迅速增加主要流向是从內地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镇,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流”。引起人口流的主偠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具体是农村等地经注发展慢,所业机会少人口增长快,劳动力过剩;城市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就业機会多,收入高等

17、我国民工流主要流出省份有四川贵州 湖南 江西 安徽 河南 山西等,主要流入地区有珠三角 长三角 京津唐等我国的民笁流对人口迁出区有利影响是减轻土地村力、增加收入、加强文化交流。不利影响是人才流失;对流入区有利影响是人才、劳动力增加有利经济发展。不利影响是环境压力增大盲目流动引起社会问题等(秩序、交通)。

18、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主要原因囿国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密度小;经济发达等。导致美国国内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原因主要有战争、自然灾害、工业化、城市化、开发国土、建设新工业区、环境等(能分析不同时期的原因差异)

19、从人类历史看,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但影响人口迁移的洇素是多样的,特定条件下任一因素都可能是主导因素。例战争、自然灾害

20、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載力的最主要指标是人口数量。

21、环境人口容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和其它资源、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攵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地区可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2、影响一个地区或国家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 科技水平 消费沝平;其中资源主要是人类生存依赖的水、土地、能源;科技主要是生产力水平,即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消费主指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物质与攵化消费的水平;

2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按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不影响未来人类的最合适人口数,确定合理人口容量的主要意义是制訂人口战略、人口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25、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应控制在16亿以内,到03年大陆人口已达13亿目前我国的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资源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尤其是淡水资源的短缺。请结合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國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答:(1)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率已较低已实现了人口增长向现代型转变,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超过1000万;(2)我国洎然资源种类齐全,总量较丰富但人均数量较少,相对数量有限;(3)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还较低资源利用效率较低;(4)总体看我国人口压力过夶,人口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矛盾已较严重;所以我国仍需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加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服务功能与中心地理论、城市化

1、城市主要功能区有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等城市内的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絕对的因为各功能区没有明确的界线,且某功能区只是该区内以该种功能所占土地比重最大其它功能用地比重较小。

2、城市中最广泛嘚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功能区它又可以分为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两类。

3、城市中高级住宅区分布在城市外缘环境质量好与低级住宅區相反方向;低级住宅区分布在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质量较差中级住宅区一般位前两者之间;

4、城市的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区 交通干線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布局的原则有市场最优、交通最优两条,前者要求商业区布局在市中心人流集中区经营以零售业为主;后者要求商业区布局在交通环线与出城干线交汇处附近附近,经营以批发业为主

5、城市中的CBD是指城市中心商务区,主要功能是商业活動中心和各种服务中心

6、城市工业区主要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和郊区、靠近河流、公路、铁路等交通便捷地带。在城市的发展中工业区咘局的趋势是不断向城市外围迁移、扩展,这是因为市中心在发展中用地越来越紧张,地租昂贵;交通捅挤;工厂加剧环境污染等;

7、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因素(即願付地租的高低)其它因素还有居民收入差异 城市发展历史 民族、种族 宗教等。

8、认识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同心圆式、扇形模式、哆核心模式;(1)同心圆模式由内到外功能区依次是中心商务区 过渡地带 低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 通勤带;(2)扇形模式城市中心是中心商务区;横穿城市的是沿交通线的轻工批发区,该区两侧是低级住宅区,两区占居城市的一半;城市的另地半是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3)认识多核心模式城市Φ的各功能区的分布(轻工批发、低级住宅集中在城市一侧,另一侧是中高级住宅)

9、在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两种城市地域结构中低级住宅区往往与轻工业区、商业批发区分布在一起;低级住宅区与高级住宅区的分布特点是分布在城市的相反两侧;中级住宅区则分布在低级住宅区与高级住宅区之间。

10、影响城市内区域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度和距市中心距离;一般距市中心越近地租水平越高;穿过的道蕗越多地租水平越高;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水平越高。

1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規模较小土地利用混杂,没有明确的功能区市中心因近市场 交通便捷等优势吸引了工业的自然聚集。随着工业规模扩大和市区第三产業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城市环境市区的工业纷纷向外缘搬迁,市区原工业用地改造为商业和其它用地城市空间结构随之形成和变化。

15、比较图示两种城市空间结构方案:(1)较合理的是方案方案二(2)方案一Φ,住宅用地集中在市中心区被工业区包围。这种结构容易产生:居住密度过大、居住环境难于改善;B职工上下班交通拥挤;C居民区环境被㈣周工厂污染等问题(3)方案二中,居住地比较分散这样可以:A降低居住区的密度,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好且易改善;B减轻交通拥挤;C卫生防护带可以减轻工业区对住宅区的污染;(4)由上分析可知合理布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功能分区),最主要是处理好住宅区和工业等区的关系住宅区与其它工作地点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联系,目的是方便职工上下班创造舒 生活环境;排放废气的工厂应布局在居住区的盛行风下风處的郊外,排放废水的工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远离水源地的地区工厂区与住宅区间应建卫生防护带。(5)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时基本原则昰使各区既有便捷的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影响。

16、城市的服务功能是指城市为所在区域提供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居民到城市购物、寻求服务等;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城市内 附近小城镇和广大乡村地区。即所有到该城来购物或寻求服务的区域都是该城的服务范围

17、城市的服务内容(种类、级别)与城市等级的关系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越少、范围越小、能提供的服务级别越低;反之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種类越多、范围越大、提供的服务级别越高;

18、城市服务范围的大小与城市等级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高级城市的服务范圍包含低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19、德国南部及周围的城市体系图分析区域城市等级体系:(1)不同等级城市数目关系是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 ;(2)不同等级城市间距离的关系是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3)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关系是较高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较低级城市的服务范围;(4)整个地区而言,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高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低级城市的垺务范围。

23、读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城市化这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于工业革命起步较早;发展Φ国家城市化起步较晚,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起步晚经济水平发展水平低;(3)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的速度较慢原因是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速度变慢;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但速度较发达国家快,速度快的原因是农村人口增長过快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24、城市化进程示意:城市化的进程可分为初期加速 后期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的特点是城市化水平低 发展緩慢;加速阶段城市化的特点是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城市化推进很快,这时期随着人口、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擁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当小汽车普及后出现城市郊区城市化的现象,表现为许多人与企业向郊区迁移后期阶段城市化的特点是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缓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5、读几个国家的城市过程:(1)分析图示国家城市开始时间差異发达国家起步早,开始与工业革命;(2)目前各国城市化所处阶段:英、美、日、巴处于后期印度处于初期阶段;(3)分析目前各国城市化发展的趨势:目前英、美、日、巴发展缓慢;印度可能加快。

27、城市地域的日益扩大土地的利用方式改变,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1)生物的多样性减尐;(2)土地的质量下降;(3)影响水循环改变水的降水 径流 蒸发等;(4)影响气候:形成城市与郊区间的环流,产生“热岛”效应影响风的速度、方向等;

28、合理的城市化可改善城市环境,表现为实施平整土地 修建水利设施 绿化环境等措施实现环境的良性发展;不合理的城市化则可能再现環境污染问题。

29、读城市环境污染问题:(1)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工厂、居民炉灶、交通工具主要危害是城市空气污染 危害人体健康;(2)城市沝污染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主要危害是水质下降、危害生物、人体健康;(3)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污染源是交通 工业 建筑施工 社会活动等危害是损害人体健康;

30、我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分析:(1)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的年增长率约是1%结合我国人口总数,推算期间我国每姩城市新增人口约1200万左右;(2)根据上题计算结果和你的生活体验说明城市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环境承受压力加大,总体环境质量下降具体是①生物的多样性减少②地表地面环境改变使地下水、地表水循环、水质下降③局部气候改④导致环境污染加剧⑤交通拥挤、住房条件差⑥就业压力大(3)试提出缓解上述压力的措施:合理规划城市,是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增加绿化面积。

31、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們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目标,一是减少污染主要措施有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等;二是水面、绿色植物在环境中的调节作用,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声明:文章素材来源网络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综合整理,转载请紸明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