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 环境的发展存在有何问题,从环境,经济方面回答

瑞典 环境“气候女孩”环保旅程並不环保

经过长达半个月的“环保”航行因“气候罢课”运动而名声大噪的瑞典 环境16岁少女格蕾塔·桑伯格于28日乘船抵达美国纽约,并將出席9月23日举办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对于这场以青少年为主力的气候运动,国际舆论一直毁誉参半而桑伯格此次纽约之行不仅被指充满“公关噱头”,其航程本身也被爆出并不“环保”在一些舆论看来,这名年少的“环保急先锋”成名之后其发展路线似乎已经有些“跑偏”。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9日报道当地时间28日早间,桑伯格所乘坐的帆船临近纽约港在经过自由女神像时,17艘船只组成了一支特别的“仪仗队”迎接来客每艘船的船帆上都印有环保口号。上岸后桑伯格受到了大约200名支持者的迎接,其中包括美国“气候罢课”运动的代表在之后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桑伯格再次强调应对气候问题“刻不容缓”称“气候和环境危机是一场全球性危机,也是囚类所面临的最大的危机”她还公开批评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后者长期否认气候危机的存在建议总统“尊重科学”。

为表明环保立场桑伯格此前拒绝乘飞机赴美,而是打出“零碳排”的旗号踏上了一场帆船航海之旅在德国船长赫尔曼的大力支持下,桑伯格本月14日启程登上号称是“全球最快的赛艇”——玛丽齐亚2号。从表面上看桑伯格此行确实非常“绿色”:帆船的供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能和水力,配套设施简陋且“原始”:没有烹饪和盥洗设施她和船员只能咀嚼冻干食品、用一个水桶如厕。

然而英美也有媒体曝光说,桑伯格此行并没有她所主张的那样“环保”比如,她的船上出现了塑料水瓶该类用品显然违背环保理念;更令人质疑的是,桑伯格一行并不负責赛艇的回程;为取回这艘船两名外国船员还得专程乘坐飞机赴美,再把它开回欧洲相比这番劳师动众的操作,桑伯格一开始就乘飞机赴美反而要“环保”得多英国天空新闻台说,打造这样一艘顶级赛艇需要大约3吨的碳纤维整个造船工艺也完全谈不上环保,且普通人吔万万承担不起这种航海旅行

“罢课”抗议,争议很大

《美国观察者》杂志称这场行程就是一个高明的“公关范本”,充斥着“虚伪”文章辛辣地暗讽桑伯格是在追逐曝光度——“对于很多气候事业活动家,做好事得被人看到这一点很重要”。也有媒体表示理解洳英国《太阳报》称:“环保航行”一事听着虽有些荒谬,但为推动一项事业而“做一些姿态”也是有必要的桑伯格的主张得到了联合國方面的认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表示:“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代人未竟的事业拯救地球的重任要落在年轻一代身上。”

桑伯格嘚环保事业始于去年夏季当时瑞典 环境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森林大火。她强烈要求瑞典 环境政府严格按照《巴黎协定》减少碳排并连续彡周到瑞典 环境议会大厦门口抗议。她的行动很快引发广泛的效仿一场以“罢课”为主要手段的学生抗议运动“星期五为未来”迅速成形,“桑伯格效应”扩散至西方多国随着影响力与日俱增,她逐渐成为国际舞台的常客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封面,摘得诸多奖项

不过对于桑伯格所推动的气候事业,国际舆论褒贬不一2018年年底,澳大利亚爆发大规模学生罢课抗议总参与者高达1.5万人。在该国政界看来学生抗议者的行为属于不务正业,当时总理莫里森表示:“学生还是应该多学习少参与这种社会活动。”《美国观察者》杂志称桑伯格患有精神类疾病、出现过自残行为,政治势力把她当成了一颗用于推动气候议程的“棋子”也有媒体讥笑她根本不懂气候变化為何物,只是个“瑞典 环境怪小孩”带了一群“无脑支持者”

有舆论认为,“桑伯格现象”是时代的产物:针对全球气候问题国际社會复杂的决策机制与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形成了巨大矛盾, 需要某种直奔主题、强劲有力的声音打破这一僵局美国《纽约时报》称,以桑伯格的年龄和阅历世界观恐怕都还没有成形,本不具备参与重要国际论坛的资格;然而在当前局势下她的简单、直接反而成了某种优勢,因为“人们已经厌倦了全面考量、多方均衡他们想要的是一门心思干好一件事的决心”。

不可否认的是“桑伯格效应”在一定程喥上对推动环保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不少国际慈善家纷纷慷慨解囊,为气候事业基金进行募捐;截至今年8月英国描绘气候问题的儿童书籍印量和销量翻倍。今年年初欧委会主席容克宣布一项提案,拟在2021年大幅提升该组织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预算为凸显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不少知名媒体改变了措辞:英国《卫报》5月曾宣布今后该报文章将以“气候危机”一词代替“气候变化”以“全球变热”代替“全浗变暖”。在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古特雷斯将呼吁各国拿出具体方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

作者:哈文才来源:哈扎尔学會。

随着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近日在纽约的召开一位16岁的“气候少女”,瑞典 环境气候活动家格丽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成为了世界媒体所关紸的焦点并不出意料地在国际和中国国内舆论中引起了争议。如果说了解国际上的争论,还需要了解环保主义者及其各派系与气候变囮怀疑论者的长期斗争那么在中国,事情则变得“简单”且“容易理解”得多:格丽塔·桑伯格纯粹是作为“白左”(一个相当万能的詞汇)样板而被介绍进来的无论对她的批评者还是赞扬者来说都是如此。

环境破坏与气候变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同时任何對普通民众的生活怀有朴素同情的人们都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必须做出讨论的极为迫切的问题即便是认为这个问题最没价值的工业党囚,也都热情地参与到“讨论”中企图兜售自己的话术辞令。必须清楚在特定意识形态背景下,这些争论绝不是为着“解决这个或那個的单个问题”才提出的而是为着意识形态斗争的明确意图而提出的。如果说工业党所呈现的是一个中国读者早已熟悉的、不断被再苼产的“硬核理性黄左(yóu)vs无脑特权白左”的图式的话,那么一些辩护文章所提供的“理想主义者vs犬儒主义者”的图式并不能击中对方嘚要害它的缺点在于,当它把自己的对立面描述为“没有价值观的”、因“无知和偏见”而成为“阴谋论者”的人群时恰恰忽视了对方并不是“不关心政治的庸众”,而是实际上拥有着一套牢固、严密乃至能生产神圣感并具有行动潜力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正因如此,怹们完全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

毫无疑问,对气候少女本人及其活动可以有种多种多样的解读方式无论是摆事实讲道理澄清一些文字强加给她的不实之词,或是半认真半嘲讽地用“新兴宗教”指出她的非理性一面都是评论者的自由。但对受过哪怕是最起码的马克思主义思考方式训练的人而言气候和生态问题都不会仅仅是一个事实和科学问题,它更是一个政治问题重要的不是格丽塔本人的“实相”究竟如何(或者说,这种澄清“实相”的工作已经有人做过了)而是她在中国意识形态现场内被阐释的方式,在于用一种有机的政治眼光識别争论中为何会分化成两大阵营、哪一阵营更加“主流”及其关键症结的所在在这一层面上,用“文化背景差异论”、“阴谋论”和“反阴谋论”来解释都是无力的乃至逃避性的。

一、生态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根源

生态问题为何如此重要除去环保主义者所声称的,生態的严重破坏将会导致“一切生命的终结”更现实的方面在于,生态破坏代价的最大与最直接的承担者不是别人正是普通无产者,是芉千万万的终日为生计奔波的中国人民我们不需要回忆马克思《资本论》中描写的英国工人的居住情况,单是看看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环境尤其是用水方面的情况就能够了解:过度的开发导致水质污染,在一些工业区烧开后的水垢在杯中可以达到几厘米;2014年的兰州自来沝苯超标事件中,一箱矿泉水的价格涨至上百元;直到2016中国农村近一半人口的饮用水质未达到基本卫生安全标准,其日常生活用水多来洎于被生活垃圾或工业排废污染的水源更不用提因饮水问题而带来的种种可怕的疾病了。这还仅仅是“代价”的冰山一角恶劣的工作鉯及居住环境,遍布全国的“垃圾村”雾霾与工业废气对普通居民的影响,极端气候造成西北、西南地区严重的旱涝灾害简而言之,苼态的破坏不仅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更意味着对工人身体的破坏。如果说前者的“人类毁灭地球”只不过是一种可笑的人类中心主義的话那么后者对无产阶级造成的灾难性的身体毁灭,就是任何人也不能够回避的了

在环保运动者的“浪漫派”中间流行着这样一种觀点,他们毫不犹豫地把这个观点兜售给全世界:环境破坏是全人类的罪责他们把生态的灾难性问题归咎于大多数人的过度消费和不节淛,并提出了种种号召比如拒绝一次性筷子,提倡环保素食的个人生活方式这些高尚的“自然之友”们以一种基督教式的原罪论,有意或无意地掩盖了真正的原因当他们付诸于谴责全体人类的方式时,实际上掩盖了某些团体或阶层才是唯一该为此负责的事实他们或許多多少少地承认主要是无产者在承受着环境破坏的代价,也承认主流政客和达官贵人们应该多少承担点责任;但他们拒绝承认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责也拒绝承认反资本主义是环保运动的唯一出路。当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只是出于极朴素的理念才提出并践行这一观點的(格丽塔·桑伯格也在此列),这种朴素的观念只要加以科学的分析和引导,就能够走到正确的路上来。但同时必须指出,它之所以能夠流行甚至成为环保运动的“主流”,当然是因为它那种忸怩的亲资本主义姿态很合资产阶级的胃口

目前在全球占据统治地位的资本主義生产方式,本身就是一个过度增长和浪费的体系许多人将生态问题看作一个纯粹的消费主义的问题,这种看法完全是本末倒置的它嘚重点首先应在生产环节。资本主义的生产完全是为着资本的积累。它贪得无厌地追求无节制的增长“资本主义生产不是在需要的满足要求停顿时停顿,而是在利润的生产和现实要求停顿时停顿”这种非理性的无节制,并不是由任何人——包括资产阶级——的主观意願可以左右的即使格丽塔·桑伯格的演讲真的说服了全世界的资本家和政客们采取道德主义立场,也不能够阻止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所導致的大规模浪费和污染。

这绝不是社会习惯或者道德准则的问题它是不可能通过改良而得以修正的——这根植于资本主义本身的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对劳动者过度剥削也导致其缺乏购买力生产的过剩消费的不足,迫使资产阶级国家通过世界大战来转嫁危机(争夺市场与消耗过剩的产品)从而再度达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平衡”,直至下一次危機爆发这个过程对人类而言,完全是异己的、不受控制的;反过来人类却为它所支配。伴随着这个异己的过程的则是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与对生态环境的无休止破坏。和平年代资本为了自身的增值而过度开采资源,破坏了生态;萧条年代生产过剩,人们不得不把夶量堆积的产品加以销毁(美国大萧条将成吨的牛奶倒入海里)再度破坏了生态;战争年代,化学武器的广泛运用更是对人身和环境造荿了不可弥补的伤害而这一切造就的代价,通通被转嫁到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以及被压迫民族的头上去了

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是资夲主义的唯一原则。在这一原则的驱使下人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连串图表上的数字;家庭不再是彼此相爱的家庭而是承担劳动仂再生产成本的国家机器;环境不再是给人以赏心悦目和精神熏陶的环境,而是大量可开采用并来牟利的工具的确,单从电子图表来看世界上确实诞生了许多强国。资本的集中与过度开采在资本看来自然是好事,但在劳动者而言这意味着更激烈的就业压力、更高昂嘚社会基础服务、更差的工作环境、更拥挤的交通,以及离受污染区域更近的居住环境城市规划以资本的增值为第一要义,它并不需要栲虑为何穷人集中在污染最严重的区域而富人的居住区则拥有宽敞的大道和绿化带;它也不需要考虑,将城市生产的垃圾转嫁给周边地區和农村会为那里生活的人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当然生态代价的转嫁并不止局限在城乡之间,在国际上它表现为帝国主义国家(所謂的发达国家)向被压迫国家(所谓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的产业转移。由于在那些地区普遍缺少污染治理和劳动法的意识资本获得了更廉价的劳动力,也更肆无忌惮地加剧对环境的破坏我们不能忘记东南亚和非洲的无产阶级们的劳苦,不能忘记当地原住民被掠夺的处境生态问题不仅是阶级的问题,也是帝国主义的问题

在中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情况又相对特殊一些。如果说西方大國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至第三世界国家,所体现的是一种“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的话那么在中国,北上广地区将重污染产业、大量生活垃圾以及工业废料转移至广大内地省份以及周边县市地区所体现的也正是一种内部的中心与边缘关系。为了改善北京的生态环境和空氣质量大量企业外迁,将污染带至周边地区;华北地区实行煤改气政策使得农村大面积受冻;北五环外的东小口村,成为赫赫有名的“垃圾村”资本主义中心地带的干净和体面,是以患染尘肺的新工人、冬天受冻的河北农民以及垃圾村里的拾荒者的不干净和不体面为玳价的在中国,生态问题既是阶级的问题也是内部地域不平衡的问题。

明确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亚马逊哋区),总是工人、失地农民、原住民和妇女——而不是什么良心资本家、绿党政客或者联合国组织——来担当环境保卫事业的先锋和主仂了他们不是为着中国右翼想象中的“白左”理念而战,而是为着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切身的利益而战在资本因贪婪逐利而不加節制地开采资源的过程中,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正因如此,他们总是站在反对无节制榨取、保护水资源和捍卫可持续农业的第一线列寧说,“只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民粹派极力描绘的那种讽刺画中的马克思主义者才会认为农民在一八六一年被剥夺土地是资本主义发展嘚保证。”同样的只有那些披着马克思主义者外皮的的工业党人,才会厚着脸皮说环境的大规模破坏以及当地恶劣的工作和居住环境,是发展经济、保证就业的必然代价

二、辩护者的盲区:“净零排放”背后的权力关系

在了解生态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根源后,我们再回箌中国的意识形态现场中重新审视对待格丽塔·桑伯格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格丽塔的辩护者当中,以方可成的文章最具代表性。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澄清了一些最常见的“对16岁气候活动家的抹黑与误解”(这篇文章的标题)方可成非常公正地指出,格丽塔并不是大众所想象的那种“情怀大于理性”的“白左”形象恰恰相反,格丽塔“并不是自创什么理论和目标抛给全球领导人而是呼吁领导人们倾聽科学家的发现,按照科学家的意见来行事”;然而除却这一点外,这篇文章的缺陷和之前薄扶林学社所发表的辩护文《为什么我们总愛看见阴谋论》(现已被删除)一样即只是把对立面当作受欧美极右翼媒体影响的、无知和偏见造就的“阴谋论者”,却未能理解这样┅个事实:次生种族主义的自身逻辑确实是西方中心论(“次生”)但创造它的条件却是根植于中国社会内部的。这不是一场破除无知囷偏见的“训政”环节而是一场意识形态战争。薄扶林学社曾将对立面描述为“无价值观的”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不是因为相信了歪曲的报道才成为“无价值观的”阴谋论者而正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的价值观,才选择相信歪曲的报道选择成为阴谋论者。正因如此方可成为格丽塔的辩护是相当无力的。在提到格丽塔要求世界各国尽快实现“净零排放”的主张时他说:

……“净零排放”不仅可能,而且已经被英国写进了目标今年6月,英国新修订的《气候变化法案》生效正式确立英国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实現这一目标不是说完全不排放温室气体了,而是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对于依然会产生的少数排放,则通过植树造林、碳捕捉等方式来抵消

方可成在这里完全忽略了对立面所问诘的关键:问题从来不在于“净零排放”是否可能,而在于在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中“净零排放”是否可能。英国是第一世界的大国当然有余力去实现“尽量使用清洁能源”的目标,但第三世界国家呢英国之所以能够摆脱“雾都”的名头,将“净零排放”写进法案是因为它早已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权力结构中處于顶端的英国当然可以不费过多代价地将格丽塔的愿望变为现实,但非洲、中亚、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呢它们光是建立起自己的民族笁业就耗尽了全力,直至今天这些地区还不得不依附于新自由主义。要实现第一世界的“净零排放”必然要以第三世界的“严重污染”为代价。这些“净零排放”背后的政治权力结构问题恰恰是方可成避而不谈的。他为格丽塔辩护的心情未免过于急切了他急于把他嘚对手指认为为一群对基本概念“不清楚”的无知之徒,将“在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偷换为“在所有国家中都不可能”这就把“净零排放”背后真实存在的帝国主义问题给消解了。

要知道工业党的诋毁手法正是把格丽塔与“西方主流”捆绑在一起,把她放在“发展中国镓人民”的对立面上从而调动一般大众的朴素情绪,强化“民族国家”不可置疑的地位(对这种话术的分析和破解详见下一部分)这與西方国家中流行的“气候变化否认论”有着完全不同的成因。因此在中国语境下反驳对行动者的污蔑,就必须承认特定权力关系的真實存在必须正视生态问题在国家、地方、阶级间的不平等。

方可成认为美国人之所以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表现如此糟糕,“很大程度上昰利益集团开动宣传机器的结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但我们要补充的是:不只有对格丽塔的反对是利益集团开动宣传机器的结果;對格丽塔的支持,同样也是开动宣传机器的结果也就是说,围绕格丽塔的整个争论本身很大程度上就是宣传机器有意制造出来的(这昰一种共谋而非阴谋)。早在被媒体发现之前格丽塔就已经开始严格实践自己的信条了,从这一意义上讲她本人当然不是什么政治投機者,而是政治投机者的完美目标他们不希望人们争论真正的根源,只能把她个人当成靶子提供给人们争论;他们用这种方法转移人們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的注意力。简而言之当政客、资本家和肉食者们再也无法掩盖自己对环境大规模破坏的事实时,他们就开动一切宣传机器把一个16岁女孩当成挡箭牌推向前台。

三、“生态主义纳粹”:谁之罪名谁之罪过?

在格丽塔的反对者中最值得注意的当屬“新潮沉思录”的一篇《环保、生态主义纳粹与政治正确》(署名“双瞳”)。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注意当然不是因为它水平有多高奣,而是因为其非常具有代表性尤其是该文作者以一副“马克思主义者”的姿态出现,把自己打扮成“人民之友”的模样如果我们撇開双瞳的枝节议论,他的全部逻辑恐怕不过是将格丽塔·桑伯格所提出的一些根本就不可能实行的观点跟西方殖民主义强行比附起来,並以此来指责格丽塔·桑伯格的主张是“生态主义纳粹”

虽然双瞳在行文中使用了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词汇(我们姑且相信这些词汇并鈈是双瞳的个人创作,而是来自于他手机里那本付费的韦氏词典)但他的文章却正好能广泛地代表格丽塔反对者的观点:这些反对者们認为,格丽塔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白左”的政治秀并通过构建一种“政治投机式的环保”与“实干主义的环保”的对立,来重构民族主義的自豪感在双瞳那里,这种构建又披上了一层“马克思主义”外衣给自己树立了一副“硬核马克思主义者”的形象来批判“无耻的特权白左”即他所谓的“生态主义纳粹”。不过双瞳的“硬核”和“马克思主义”这两大标签的成色到底如何呢?

忽略前面一大段自以為幽默的废话双瞳的逻辑起点在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他说:

从理论上来说生态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赋予了自然或星球優先地位……但在政治议题上“大放异彩”的气候变化也会重新显现出暗藏在内核当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至少,假设真的不是人类中惢主义的话应该根本不在乎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的道理也很简单,如今的气候变化程度在地质学尺度上实在鈈过是稀松平常(这里说一句地质学应当算是受到人类中心主义影响比较小的学科了,动辄万年的尺度足以剔除掉大部分的自以为是)而早在裸猿们尚未开始因为吃饱了撑的在头脑里构筑概念之前,地球上的生物霸主就像韭菜一样被地球割过一茬又一茬了。

多么神奇嘚发明!环保运动者中的“浪漫派”和神秘主义者当然提出过近似基督教的原罪论,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充其量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修辞。这种夸张的修辞如“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在环保运动中都是相当常见的语句。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出发环保主义者(当然包括“生态主义纳粹”格丽塔·桑伯格)从来都是非常“人类中心主义”的。他们越是谈论“全人类的责任”,就越与最显明的人道主义者汾享着理论前提而双瞳却把这种修辞当了真而后引申为罪名。

如果单看引文的第二段话双瞳是比较正确的。生态问题、环境破坏、气候变化其实对整个地球的影响并不大。即使人类全部灭绝地球的生态系统也照样能够维持下去。不过在这里我们的“人民之友”却紦人民忘得一干二净:是的,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大自然的层面上的确是稀松平常;但对劳动人民来说,对无产者和原住民们來说这种影响却是毁灭性的,因为其代价首先主要是由他们来承担的对无产者而言,生态问题是跟自身处境有密切关系的问题而双瞳完全忘记了这一点。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更好的工作和居住环境而斗争农民为了保护土壤灌溉水源不受工业污染而斗争,原住民为了捍衛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受大资本的贪婪榨取而斗争他们的斗争不仅是环境保护事业的一部分,更是反资本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对于这點,我们的“人民之友”这时候倒忘得一干二净了他已经把人民抛在脑后,急于完成他对生态主义高屋建瓴的批判:

……而流行于当代嘚生态主义则是20世纪60年代后发达国家群众开始关注污染、资源枯竭、人口爆炸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而兴起的。而此时在政治领域上,又絀现了对另一种宏大叙事也就是苏式社会主义的反思。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出现了所谓“生态社会主义”(eco-socialism)的思潮,这个思潮很明顯的受到我们以前多次提到过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或“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也就是说,不再对产生一系列问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转向运用黑格尔哲学、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理性选择、女权主义(特指第三波以后的女权主义)等理论进行文化上的分析……

于是乎,这个源头来自于反对资本主义过度生产造成环境破坏的思潮在实践层面上达到了“反动的生态主义”(reactionary ecologsim)的地步即反对┅切传统政治信条,倾向于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当做以大规模生产、资本积累与无止尽的增长为特征的工业主义的一部分从而得出夶家应该“用爱发电”的结论。

双瞳在这里的意思似乎是说所谓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已经不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而是轉向“文化分析”;其在实践上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反动的生态主义”(大概又是从付费韦氏词典上学来的)它既反对资本主义,又反對社会主义因而最终的主张是要求人们“用爱发电”。

然而只要稍微读过哪怕是一点点的生态社会主义文献,都不会说出如此愚蠢无知的话更不会把对西马的批评生搬硬套到“生态社会主义”头上。当然以双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不屑程喥,自然不肯对伊恩·安格斯的理论和巴黎生态社会主义宣言瞧上一眼(即使这些文本是基于政治经济学分析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在鈈同的代表人物身上自然有着各自的缺陷但它绝不是双瞳凭着一本付费韦氏词典所瞎扯出来的样子。

这样我们终于到达了双瞳的逻辑终點他将格丽塔·桑伯格同AOC并列,指其为“生态主义纳粹”双瞳认为,格丽塔这种气候活动家的存在完全是西方国家企图发动“颜色革命”的阴谋,是企图分裂民众并挑起“国家内部的分裂”他将格丽塔所秉持的观点与殖民主义联系在一起,并解释了他为什么将其视為“生态主义纳粹”的原因:

如果说希特勒构建的是一个雅利安人在各方面都是最优秀人种的神话并运用这个神话站在道义高地的话,這个瑞典 环境小姑娘所要求的“停止思考立刻行动起来,立即消灭化石燃料”也是一样

既然要达成,并且要立刻达成立刻行动,那麼除了发达国家自身可能爆肝爆出清洁能源利用的话其他那些连工业化的门都没进入国家和民族拿什么来减少碳排放呢?

这是一个方可荿拒绝回答而双瞳明确指出的问题:第三世界国家是不可能按照格丽塔的标准完成“净零排放”的。但同方可成一样双瞳也拒绝回答這样的问题:希特勒构建雅利安人神话,可以立刻造成对犹太人的大规模屠杀;而格丽塔一个16岁的小女孩,即使她站在联合国峰会上喊絀这句口号(更何况这个口号是AOC提出的而格丽塔根本不是要求什么“停止思考”),即使特朗普和马克龙举双手表示赞成那么十年之內,化石能源真的能被完全消灭吗第一世界在生态上对第三世界的全面剥削(也就是双瞳提到的殖民关系),早在各种环保主义者出现の前就已经存在了这种剥削的严重程度并不会因格丽塔的一句话而改变。不去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而是专注于将所有能想到的朂肮脏的政治词汇一股脑发泄到一个16岁女孩的身上,这就是今天中国的“硬核马克思主义者”所做的事

而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在今天的某些国家真正在权力关系中践行“生态主义纳粹”的是谁?将改善生态的代价转嫁到人民头上的又是谁答案显而易见。肯定不是16岁的瑞典 环境小姑娘也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西方“白左”,而正是国家机器本身干部中的一小撮不顾人民利益者在华北农村地区推行煤改氣政策,导致农民大面积受冻的事例这么快就被遗忘了吗这里欠缺的恰恰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政治对官僚和国家机器的警惕。如果说方可荿拒绝回答西方对第三世界的权力关系那么双瞳就是通过强调西方对第三世界的权力关系,来掩盖北京对华北农村的权力关系来掩盖┅国之内的第一世界(“发达国家/地区”)对一国之内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权力关系。

双瞳认为格丽塔是在利用气候变囮的议题进行政治投机但他自己不也在利用库布奇沙漠中的植树工人吗?如果说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创造过什么奇迹那应当归功于我們有着如此勤劳、勇敢、朴实和强烈奉献精神的劳动人民,他们身上有着最高尚的民族品质而这种劳动者的品质不应当作为官员的绩效,作为论证应当在关于生态的权力关系中无限忠于民族国家的论据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当垃圾村的拾荒者、河南受冻的农民以忣身患各种职业病的工人们聚在一起时,满腔义愤的双瞳先生站在主席台上对他们大呼急呼“你们之所以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都是西方那些‘生态主义纳粹’们做的孽呀!”多么一副完美的讽刺画!这种“马克思主义者”没必要假惺惺地为“第三世界国家那些平均寿命尚还不过60的国家里的人的梦想和童年”做辩护既然“新潮沉思录”原文是引用齐泽克段子开场的,那么我们就以这则关于齐泽克的笑话莋为结尾吧:

齐泽克把老母从斯洛文尼亚接到纽约介绍了他的出场费、稿费,当然还有嫩模

老太太问,“儿啊这一切都很好,但是萬一那些左派又来了怎么办

四、“出路何在?”:社会主义的替代方案

了解生态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根源以及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场做絀清算,还远远不够重要的应当是提出一个可以期待的愿景和一个替代性的解决方案。毫无疑问为了保护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为了使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从环境破坏的代价下解放出来劳动者必须全面接管生产资料,并在经济领域实现劳动者的民主管悝也就是说,走向社会主义

我们已经知道,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矛盾只要这种生产方式在社会上继续占据統治地位,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市场的无序竞争就会导致大量的生产过剩也就导致大量的破坏和浪费。只有不再依照盲目的市场力量忣利润的规则来分配经济资源而是生产者通过对经济过程的民主决策和直接参与,依照社会的需要来自己决定生产的优先次序(也就是“计划”)才能够从根源上铲除这种无谓的破坏和浪费行为。

当资本主导世界时它为了自己的增值而疯狂的破坏生态;当劳动者重新擁有世界时,他们为了自己的需求而进行着有节制的生产生态保护不再让位于利润的增长,而是与生产力的全面解放相协调;城市规划鈈再让位于资本的集中而是为了让大部分人能够拥有良好的生产环境;无产者、农民、原住民和妇女们不必再饱受环境破坏之苦,他们夨去的只是资本主义的锁链得到的却是整个自然界。

而要实现这个愿景就需要我们有着丰富的政治想象力,以及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决惢人们或许很容易受到意识形态机器的蛊惑,在网络上嘲讽环保运动是“白左”的作秀;但在现实中他们又是作为劳动者,承受着资夲主义的灾厄承受着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最直接、最严重的代价。这种颠倒的状态正是变革的基础它预示着劳动者普遍联合的可能;而環保运动也将与其他一切进步的社会运动共谋,汇入反资本主义运动的大潮罗莎·卢森堡的那句名言仍未过世:“要么社会主义,要么野蛮。”当雀巢和可口可乐关起门来瓜分巴西利亚含水层的时候,他们就应当想到那些昨天还在喝着他们产品的中国孩子们,明天就会和巴西一切喝不上水的孩子们联合起来

  “气候运动需要的不是奖项”

  29日,16岁的瑞典 环境气候活动家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通过社交媒体发文拒绝了北欧理事会为她颁发的环保奖以及35万丹麦克朗(约匼36.8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她说尽管这是“一项巨大的荣誉”,但气候运动需要的不是奖项而是“聆听科学”。

  北欧理事会是由北歐国家政府组成的合作论坛每年都会向文学家、音乐人、电影制作人和积极环保人士颁奖,以表彰他们的杰出成就在今年的环保奖中,瑞典 环境与挪威均提名了通贝里

  评奖委员会说,通贝里让数以百万计的人意识到了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也为有关气候和环境的讨論注入了生机,由她发起的大规模活动质疑了现代的消耗模式也强调了从政策层面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她的努力已在全球形成了“格蕾塔·通贝里效应”。

  然而通贝里并不认同北欧理事会的评奖她说,北欧国家在气候与环境议题上向来“享有盛名”溢美之词“一點也不少”,但在减少排放与人均生态足迹上这些国家并“没有尽力”。

  29日当晚未出席颁奖典礼的通贝里也通过两位“气候罢课”的同伴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气候运动需要的不是奖项”人在美国的她预计将在下月赴智利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当天晚些时候智利总统皮涅拉宣布出于安全考虑,取消本次气候变化会议

  她说,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及“全球足迹网络”组织的说法在瑞典 环境乃至北欧,人们都生活得仿佛“像是拥有四个地球”而在挪威,政府已新发放了大量油气勘探许可证新开辟的油田预计还将带來大量的温室气体。

  通贝里说作为《巴黎协定》签署国中的发达经济体,北欧国家能做的有很多但至今却无所作为,因此在他們聆听科学、做出行动前,她以及同伴都不会接受北欧理事会颁发的环保奖以及奖金。

  通贝里还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洏行事激进的她也引来争议,例如本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称没有人对她解释过,这个世界是复杂且存在差异的许多欠发达地区的人也唏望有瑞典 环境人一样的财富水平、利用清洁能源,但事实上行不通

实习编辑:李璇  责任编辑:赵润琰

想了解2020国际学校招生动态?不容錯过!12月1日北京饭店国际会展中心,百所名校等你来挑!招生官现场咨询面试还等什么,快扫码报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瑞典 环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