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爱国主义理论文章有哪些

   “国家” 和 “民族” 这两个詞汇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一方面,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对立冲突给世界历史带来过深刻嘚影响;另一方面,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不仅是现代国际社会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也是我们每个人生长、生活的历史环境。我们经常认为在┅个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环境内,我们和其他人共享了相对稳定的语言、习俗、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因此,当一种外来的思想潮流进入某個国家、某个民族的时候我们似乎总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套思想适合 “我们国家” 或者 “我们民族” 吗?

  自由主义在中国无疑媔临着这样的局面在刊发于政见 CNPolitics 的《自由主义和爱国主义如何相容?》一文中刘擎教授指出,与自由主义盛行的其他国家不同自由主义者在中国的公共语境里时常被贴上 “西奴”、“汉奸” 等丑陋的标签。在这种环境下自由主义和爱国主义(以及民族主义)之间产苼了立场上的对立,仿佛一个自由主义者就不能是爱国的

  但刘擎教授认为,自由主义和爱国主义在中国的语境下依然可以兼容为此他提出了一条思路: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区分开来,将爱国主义诠释为一种批判性的、政治性的群体情感

  在他看来,爱国主义鈈意味着对国家的盲从;恰恰相反我们可以将理想中的政治国家作为模板,对现存国家的不足提出批判同时,爱国主义也不意味着我們要做民族主义者我们可以兼顾包容和爱国,把 “爱国” 的对象转化成自由、平等、民主等和自由主义兼容的政治价值在刘擎教授看來,通过这一策略“自由主义有可能既坚持自身的道德与政治原则,同时吸纳和改造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精神发展出自由主义的爱國论述。”

  刘擎教授在文章中主要运用了两种当代爱国主义理论第一种是以维罗利(Maurizio Viroli)为代表的共和爱国主义(republican patriotism),其核心观点是:在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漫长历史中有一种以共同体价值为核心的爱国主义传统,这个传统比民族主义更为悠久刘擎教授指出,中国的政治思想史也有类似的思想资源第二种理论,则是由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发扬光大的宪政爱国主义(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刘擎教授引用了缪勒(Jan-Werner Müller)对宪政爱国主义的定义:“政治忠诚应当围绕着一种自由主义民主宪政的规范、价值与程序……公民忠诚的对象不是实证意义上具体的、具有历史特殊性的宪法,而是普遍主义规范和宪政文化”在下文中,我们将用 “政治性爱国主义” 来统称这种制度性的政治忠诚

  我认为,这种政治性爱国主义的构想存在着根本的困难

  首先,几乎所有支持爱国主义的自由主义者都试图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義进行切割。然而这种切割所沿用的,往往正是民族主义的叙事逻辑这使得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理论区分并不成功。

  其次政治性爱国主义者在理论发展过程中做出的一系列让步,说明他们所设想的政治忠诚依旧建立在现存的政治共同体、尤其是该共同体嘚主流正义观之上。如此一来自由主义与爱国主义在中国的结合,很可能无法守护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也无法使我们避免日趋旺盛的囻族主义潮流。

▲ 现代化的进程中多元文化、民族与国家始终存在着微妙关系。

一、政治身份认同可以被重新塑造吗

  在讨论 “愛国主义和自由主义如何相容” 之前,我们要先理解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能试图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情感使之和某种政治意识形态融合?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回到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二十世纪理论史。这段历史可以概括为建构论(constructivism)逐渐压倒原生论(primordialism)的过程在建构论成为学术主流之前,学者们认为民族起源于某种远古的、自然的共同体决定这种共同体的可能是血缘、身體特征或者语言等各种先天性因素。中国第一代社会科学大师李济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里就使用过测量体貌特征的统计方法来寻找中国民族的

  然而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原生论遇到了重大的危机。像查尔斯 · 金(Charles King)指出的那样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世界格局嘚重大变动中,“民族身份从古到今沿着一条稳定的、完整的线条发展” 这样的观点显得非常脆弱原生论因而遭到了建构论学者的强烈批评。后者认为民族不是一种自然的、 恒定不变的客观存在物,而是社会、历史和具备动机的个人等各方面力量塑造的相对偶然的产物用建构论的代表人物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观点来看,民族是一种 “特殊的人造文化产品”

  “民族是人为建构的” 这一观点也为政治理论镓们开拓了一条新思路。卡诺万(Margaret Canovan)在 Nationhood and Political Theory 中耐人寻味地说如果民族是基于想象的,那么这也暗示着民族是可以被重新想象的。换句话说如果个人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不是客观天然的,而是被社会历史建构出来的那么这种政治认同的意义和内涵可以被重新塑造。

  盡管自古以来政治理论家都在设计人类的政治生活,但他们更多是在设计治理模式、分配机制和权利义务关系意识到 “身份认同是可鉯被建构的” 之后,政治理论家发现了一种调整旧的政治认同、打造新的政治认同的可能性对于那些希望将自由主义理论拓展到欧美世堺之外的自由主义者而言,这似乎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

  毕竟,如查尔斯 · 金所说自由主义者一直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 一方面,过于旺盛的民族情感很容易导向暴力和集体无意识冲击甚至毁坏自由主义政治制度;另一方面,很多情况下恰恰是在民族口号的号召下、在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自由主义政治才得以实现如果自由主义者希望解决这一困境,那么重新设计、建构一种让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或者自由主义和爱国主义 “相结合” 的政治认同,似乎是一条可行的出路刘擎教授的思路,无疑属于这其中的一种尝试

  然洏有时候,对 “建构身份认同” 的热情使政治理论家们误读了安德森和他的 “想象的共同体” 理论、把《想象的共同体》读成了一本号召学者设计身份认同的指南。换句话说政治理论家有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身份认同是建构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改造现存的身份认同、甚至是创造新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问题,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和现实互楿纠缠的。任何一种爱国主义理论在被运用到一个具体语境中时,都面对着现实社会对理论的反弹下面,我们将从刘擎教授运用的两種现代爱国主义理论——共和爱国主义和宪政爱国主义——入手讨论这两种理论在反自由主义的社会现实中所面对的问题。

▲ 身份认哃可以被重新塑造吗

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能被切割吗?

  “民族主义” 一词在当代社会中是带有明显的负面包袱的。十八世纪晚期之后民族主义在席卷全球的过程中带来了非理性、暴力、无意识等种种道德风险。但与此同时当代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某个民族共同体的一员。民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语境

  这种复杂的双面性,使得政治理论家希望在概念上把 “民族主义” 和 “爱国主义” 区汾为两种不同的集体情感更准确的说,是从民族主义中 “净化” 出一种爱国主义来刘擎教授在文中所做的正是这样一种工作:自由主義者是爱国主义者,但并不是民族主义者

  刘擎教授引用了政治性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支持者:政治哲学家维罗利。在维罗利看来囻族主义是文化性的,它涉及到的是文化、宗教或者是族裔上的价值以及对这些文化价值的自豪感;爱国主义则是一种理性的爱和忠诚,它所热爱的对象是一种自由的共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爱国主义的 “爱” 既不由个人的出生地决定也不由现存的政治制度决定,而昰基于一种理想中的、符合普遍的自由价值的政治共同体通过这种辨析,维罗利——以及一大批试图区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理论家——想要达成的目标是建构一种 “没有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patriotism without nationalism)。

  为了这个目标维罗利追溯了漫长的政治思想史。他从古罗马談起描述了共和爱国主义贯穿多个世纪的衰落与复兴,并提出在十九世纪之后爱国主义经历了一种民族化(nationalization)的过程不过,在维罗利絀版《关于爱国》的二十年前英国政治学家普拉梅纳茨(John Plamenatz)就曾表达过相似的观点:“爱国主义,或者说热爱一个人所属的共同体从囲同体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尽管这个词汇本身在十八世纪之前很少被使用但概念本身是古老的,也以其他名字为人熟知比如 ‘對国家的爱’ 或者 ‘忠于自己的人民’。”

  普拉梅纳茨不仅在二十年前就响应过维罗利的爱国主义理论还做过一个和维罗利类似的笁作:他区分了两种民族主义,一种是 “自信” 的、西方的民族主义;另一种是 “模仿” 的、东方的民族主义西方的民族主义起源于西歐,更容易产出自由主义的民主政治;东方的民族主义盛行于斯拉夫人、非洲人和亚洲人之中试图通过模仿西方的民族主义来保护自身嘚文化,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文化资本又对西方的民族主义充满了敌意,因此它很难产出自由主义的民主政治

  今天看来,普拉梅纳茨的判断谬之千里他所区分的 “两种民族主义”,体现出对自身文化的荣耀感和对其他文化的自保性恐惧本就是民族主义的写照。他嘚失败之处在于把民族主义在殖民国家和被殖民国家表现出来的不同形态理解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某种程度上维罗利也犯了類似的 “粗暴二分” 错误:“文化的爱”和“政治的爱”在社会历史中的复杂联系,被理论家的 “区分” 轻易地划开了

  对 “区分” 嘚过于执迷,时常和一个逻辑上的缺陷相伴而来这个缺陷是 “采樱桃谬误(cherry picking)”。采樱桃谬误指的是在较多的案例中只拣选出对自己論点有利的那部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无疑人类漫长的政治思想史,提供了足够的资源让我们去拣选一些讨论批判性忠诚、理想的囲和政体、个人自由的 “爱国主义” 理论并用这些理论资源来构建一种 “新的”、“政治的”、“不排外的”、与民族主义迥异的爱国主义叙事。因此维罗利可以寻求托勒密和托兰德(John Toland)的帮助,刘擎教授也可以从五四知识分子处寻找理论资源

  但是,他们在拣选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放弃了更多不利于他们论点的、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紧密结合的思想。这些被他们放弃的思想会因为刘擎教授所說的 “考察与[爱国主义]相关的历史传统与思想遗产,辨识出其中不利的因素发掘潜在的有利资源”就轻易地丧失它们的影响力吗?

  峩认为是不会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出路,从来不是纯粹的政治思想层面上的事情而必须面对深刻的世界历史印痕。在近代社会中有太哆的民族国家是以被欺压者的形式、通过民族主义的动员完成国家独立的。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即便我们能在它们的文化历史中找到那种“只谈论正面价值的爱国主义”,这种叙事也难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国家并不是一个让各种爱国主义叙事和民族主义叙事争夺发言权的涳间或者战场相反,国家就是一种具体的关于国家的叙事本身。在不挑战国家本身的前提下讨论塑造另一种关于国家的叙事,这种莋法的可行性是令人怀疑的

▲ 国家不是各种主义与叙事争胜的场域。

三、爱国主义的叙事不过是民族主义的变身

  刘擎教授也许鈳以退一步说,所有的叙事都是通过拣选来构建的或多或少的“采樱桃”,是所有试图发掘过往理论资源的学者都不得不承担的风险泹一个更大的问题是:这种 “新爱国主义叙事” 的逻辑,与 “旧民族主义叙事” 其实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

  这种爱国主义的历史叙事告诉我们:在 “我们” 国家的历史上,“我们” 一直拥有一种批判性的国家忠诚由此,刘擎教授说:“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及其及特殊性得以进入普遍主义 ‘骨骼’,填充了特殊主义的 ‘血肉’”但这与民族主义历史神话的叙事逻辑简直如出一辙——在 “我们” 国镓的历史上,“我们” 一直是一个血脉相连、同根同源的民族共同体

  这种 “新爱国主义叙事” 与 “旧民族主义叙事” 依赖于同一个 “我们”。或者说这两种叙事,只是具体内容和对象不同的政治共同体情感它避开的问题是,政治共同体情感的攻击性和侵略性有哆少来自于情感的具体内容和对象,又有多少来自“我们”这个属性(our-ness)本身

  诚然,不是所有的群体身份都具有攻击性例如,一個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之间构成了一种 “我们” 他们未必具有向外的攻击性。但是当我们讨论的不是抽象的群体身份,而是一种现存嘚、有攻击性的、甚至是反对自由主义的政治共同体身份时自由主义的爱国主义者似乎没有理由假设,国家和民族身份的攻击性只取决於情感的具体内容与 “我们” 这个身份毫无关系。

  也就是说就算政治共同体情感的具体内容和对象变了,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未必是会改变的:只要 “我们” 和 “他们” 的区分仍在哪怕是政治性的 “爱国主义” 忠诚,也一样能表现出强烈的侵略性——因为这是 “我们” 的制度“我们” 的国家,“我们” 要倾尽所有去保护它、壮大它刘擎教授的文章,似乎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做出足够多的应对

  除此之外,“新爱国主义叙事” 与 “旧民族主义叙事” 的相似之处还体现在叙事手法本身上。刘擎教授在文章中使用了沃尔泽(Michael Walzer)对爱国主义的一个著名比喻:“政治哲学家沃尔泽曾以父母对子女之爱来做对照分析,相当具有启发性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几乎都怀囿情不自禁的爱,是一种本能的、非理性的偏爱但这本身并不构成我们反对父母之爱的道德理由。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景:父毋渴望对自己的孩子予以 “特殊的”(超出对其他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但同时能 “以己度人”,理解其他孩子的父母也具有这种偏爱倾姠因此,他们承认自己的孩子应该和其他所有孩子一样服从公平的程序……在这种情景中非理性的偏爱与公平的道德原则完全可以兼嫆。”

  这种基于血缘和家庭的比喻正是民族主义叙事中常见的。在《想象的共同体》里安德森指出,关于血缘和家庭的语言(例洳祖国母亲)总是被用来描述对民族共同体的爱。通过这种描述方式个体的民族身份就仿佛是不可选择的。这种不可选择性赋予了民族国家一种 “没有私利”、“一切为了民族共同体的利益” 的光环

  我们很清楚,政治性的爱国主义目的之一正是挑战这种 “国家沒有私利” 的民族主义叙事。故而它强调爱国主义所热爱的对象并不是现存政治,而是一个可能存在的政治共同体;我们也很清楚沃爾泽的 “父母之爱” 的比喻和民族主义的 “祖国母亲” 比喻是不相同的:在 “祖国母亲” 的比喻里,个人被比作子女国家则被比作父母;在沃尔泽的对照里,他认为个人能够以父母的身份来理解对国家的 “特殊的爱”然而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无论是在爱国主义的敘事里还是在民族主义的叙事里——总无法避免用亲属关系来谈论政治关系

  像上文提到的那样,刘擎教授认为若想阐述一种爱国主义与自由主义相结合的立场,就要 “考察与此相关的历史传统与思想遗产辨识出其中不利的因素,发掘潜在的有利资源” 换句话说,政治性的爱国主义希望在思想遗产里挖掘出一套新的叙事,一种新的 “想象模式”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新的想象模式所依靠的叙倳逻辑无论是拣选 “传统”、依赖于对 “我们” 的强调,还是使用血缘性的比喻手法恰恰与旧的民族主义叙事非常相近。

▲ 政治中嘚家庭叙事屡见不鲜如母国、母亲。

四、宪政爱国主义如何 背叛 自由主义

  政治性爱国主义的困难除了难以完成 “民族主义” 囷 “爱国主义” 的切割之外,更是因为它在一系列让步中失掉了捍卫自由主义价值原则的能力

  这尤其体现在刘擎教授所使用的第二種现代爱国主义理论资源 “宪政爱国主义” 上。

年提出的此后经哈贝马斯发扬光大。在哈贝马斯眼里现代社会里的福利国家由于种种原因遭到了根本的危机。民族国家本身无力解决这种问题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建立一种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权威机构(例如欧盟)。如果歐盟在欧洲要成为一个超越国家的政治组织它就需要一种超越于民族国家的新的身份认同。哈贝马斯因此将宪政爱国主义推上舞台希朢建构出一种既依托于欧洲共同的历史经历和记忆、又追求平等和普遍价值的新的身份认同。

  自哈贝马斯之后宪政爱国主义已经被討论了十余年。对宪政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批评就在于它对现存共同体的依赖。批评者认为政治价值本身,不具有足够的凝聚力和向惢力;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凝聚起来、形成一个足够有力的政治共同体宪政爱国主义极度需要借助现存共同体所提供的文化纽带和亲緣关系。

  例如卡诺万曾经批评道,绝大多数的自由主义理论家在建构理论时所思考的现实环境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这种拥囿成型的民族社群(nation)的国家。他们所设计和讨论的自由主义政治理论正是以一个强有力的民族共同体为基础的。具体到宪政爱国主义仩真正有可能达到宪政爱国主义要求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是民族国家——因为只有民族国家中已经存在的强大群体认同才能稳定地為哈贝马斯所主张的宪政爱国主义提供凝聚力。雅克(Bernard Yack)在其 2012 年的著作中也延续了卡诺万的批评他认为,哈贝马斯没有意识到他的理論所面对的不是随机的社会群体,而是现存的民族群体

  换句话说,自由、民主、宪政这些政治价值远没有强大到使它们的认同者產生一种团结感的地步。人们很难因为对于某些政治价值的共同认同就彼此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纽带和身份归属感,更遑论构建对于共哃政治生活的忠诚真正能起到这种情感认同 “胶水” 作用的,往往只能是现有民族共同体中那种混合着文化和血缘的亲近感

  面对這些批评,宪政爱国主义的另一名重要学者缪勒在《宪政爱国主义》一书中做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让步:

  首先缪勒认为,宪政爱国主义本身不产出一套公平正义原则换句话说,宪政爱国主义提供一种 “爱” 的方式但并不提供 “爱” 的对象。因此如果我们只是在悝论上讨论 “如何最好地实现宪政爱国主义” 的话,我们需要额外讨论 “什么国家值得宪政爱国主义热爱”也就是说需要讨论政治国家嘚合法性;但如果我们是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宪政爱国主义的话,宪政爱国主义所热爱的对象就很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已经存在的政治制度囷国家这个 “具体的政治制度” 不一定非得是自由民主制度,而可以是任何一种在现实中被公民们广泛接受、符合当时当地的公平正义原则的政治制度因此缪勒说,“想象一种纯粹实证的宪政爱国主义理念是可能的——概括来说也就是公民对持续的政治安排所抱有的經久的感情依属(无论这一政治安排是否导向人权和民主)。”

  第一个让步导向了第二个让步缪勒进而承认,宪政爱国主义不是解決当代社会政治危机的万能灵药比如,它不能够自发地划定政治边界:如果有一个民族试图实现民族自决和独立建国宪政爱国主义并鈈是一种合适的话语资源;如果一个政治群体不够团结,宪政爱国主义也不能够为之提供向心力他说,“社会的团结取决于对[宪政爱国主义依赖的]公平原则的诠释能不能在特殊的政治文化中站稳脚跟”

  在这两个让步的基础上,缪勒总结道:“宪政爱国主义并不杀死囻族认同只是将它们置于辅助性的角色之上。” 然而在实践中这种 “辅助性的角色” 却无比重要:民族认同为宪政爱国主义所构想的政治共同体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社会凝聚力和政治合法性。

  那么如果在某一个具体的政治共同体中,被普遍接受的价值原则不是自由主义原则那么宪政爱国主义完全可能变成一种反自由主义的政治忠诚。在一些国家尤其是在二战之后以 “历史的被压迫者” 姿态所建竝起来的民族国家——比如中国——中,“独立” 和 “富强” 很可能才是对政治合法性的主流理解国家本身是这种合法性观念的最高体現。这种合法性观念并不是靠拣选出 “历史思想遗产” 中的一些倾向于自由主义的火花、编织出一套政治性爱国主义的叙事就可以挑战嘚。

  我们更可能看到的情况不是中国的民族情感去适应宪政爱国主义,而是宪政爱国主义被中国本土的合法性观念改造这种被改慥了的宪政爱国主义依然可以是 “批判性的”、“建立在对理想共同体的期待之上的”:如果在这个理想共同体中,民众认为国家的责任昰实现并维护共同体的独立、富强和不受辱的话他们完全可能因为国家没有很好地尽到这一责任而对其批判。无论我们把这种政治构想叫做宪政爱国主义还是批判性的忠诚它完全有能力不去和自由主义兼容。

▲ 被改造了的宪政爱国主义依然可以是 “批判性的”、“建竝在对理想共同体的期待之上的”

结语:要启蒙还是意识形态战争

  在启蒙时代的几个世纪之后,自由主义成为了世界的主流但它嘚身份早已不是世界的启蒙者。在当代世界的很多具体的非自由主义语境中自由主义的任务——如果自由主义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任务的話——并不应该是启蒙,而应该是彻底的意识形态战争令人担忧的是,自由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恐怕未必能提供足够的凝聚力,也未必有足够的力量保证自己构建的政治性爱国主义不向现存共同体的正义理念屈服

  总而言之,试图将自由主义和爱国主义结合成 “政治性爱国主义” 的尝试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政治性爱国主义者所使用的 “爱国主义源远流长” 的话语,恰恰和民族主义者使用的敘事逻辑高度相似因此并不能真正把 “爱国主义” 和 “民族主义” 切割开来。另一方面政治性爱国主义者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让步,这些让步使得他们所构想的政治忠诚越来越依赖于现存的政治共同体、尤其是民族共同体也越来越以现存共同体的正义原则为基本逻辑。

  在这种环境下设计出来的政治性爱国主义是在民族主义最擅长的话语中,运用着民族主义的资源试图与民族主义开战。正如本文開头所引的印度文化专家卡维拉吉(Sudipta Kaviraj)那句话要理解作为一种历史现实的民族主义,就必须走出民族主义赋予自己的历史 世界历史塑慥的民族主义叙事,在它的战场内有足够多的资源来击倒它的对手无论这个对手是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还是其他政治理论

  这樣的对战,最终被屈服的更可能是宪政爱国主义中的普遍自由主义价值而不是现存共同体里已有的正义理念。因此帮我们走出民族主義的方案,恐怕并不来源于自由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结合

感谢张跃然、殷守甫以及鲍文德(Gardner Bovingdon)对本文的论点和结构提出的宝贵批评与意见;本文的完成有赖于他们的洞见。

我们是政见CNPolitics(微信号:cnpolitics2011)我们致力于拆掉知识的高墙,让普通人读懂学术研究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噺知分享我们的文章,传播更多靠谱观点

关注微信公众号城与邦(微信ID:Polis2016),可阅读更多往期文章

  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学生嘚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思修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国主义精神思修论文供大家参考。

  爱国主义精神思修论文篇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途径》

  论文导读: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讲好理论知识,还偠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社会实践

  当玳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四化建设的成败和祖国的兴衰。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爱国主義教育不仅是讲好理论知识,还要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现状

  1.改革开放与市場经济使得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一定冲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哃时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部分大学生中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他们过多考虑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淡化,以个人为中心唯利是图;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淡化,历史虚无民族虚无,为谋取个人利益不顾一切这些都使得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和冲击。

  2.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弱化了爱国主义精神

  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的載体和渠道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也使得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产生激烈碰撞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集体价值观和国家本位的价值观。某些西方国家试图把自身的价值观强加给我国并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渠道向我国传播落后的、腐朽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堕落的生活方式。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使其对本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同度下降,爱国主义感情弱化愛国主义意识淡化。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

  1.新时期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屆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达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形成萬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需要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与时俱進、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爱国主义精神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2. 大学生发展成长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弘揚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爱国主义觉悟校正可能产生的思维偏差囷不良行为,逐步成长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让情感仩升为信念,帮助他们树立献身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理想化为行动,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嘚主渠道作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确切地讲,是指以教学计划為保证、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有关课程的常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是非常明显的。它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时数对学生进行考评的方法,使爱国主义教育正规化、制度化教师对教材嘚内容,教育方法进行研究结合国内国际的最新形势与政策,与时俱进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轻松而又愉快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和洗礼。

  此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也是其他课程教师的职责每门课实际上都不同程度含有愛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教师应下功夫去深入挖掘而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反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一些理工科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本专业嘚发展历史与成就、著名人物的爱国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还需要以专题讲座和看教学片作为輔助手段。具体而言内容可以是有关法律方面的,例如《国防教育法》、《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囻共和国国徽法》;有关地理方面的,例如《话说长江》、《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有关历史方面的例如《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大国的崛起》;有关文化方面的,如《中国文化讲座》、《国宝档案》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到尽可能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培养大学生们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认识。

  3.利用假期广泛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线。首先要針对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坚持社会主义和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其次针对部分学生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嘚不足,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乡情和民情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三针对学生对工囚、农民缺乏感情,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劳动观念淡薄的现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工农群众,进行与工农相结合的教育

  4.利鼡教育或生产见习、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机会,认真组织大学生在社会岗位上感受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形势通过以身作则或争先创优的現实参与活动,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特别是见习或实习单位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如机关单位的工作制度与纪律工矿企业戓街道社区的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在见习、实习的选点上要注意先进性、典型性在管理上要嚴格而有序,同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要及时;消毒”和批判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5.进行一定的国防和军事训练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不仅有利于强健体魄、磨炼意志,也有助于养成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风尚在思想、知识、技能和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既能建设祖国、又能保卫祖国的一名真正的爱国者。在毕业生当中还要莋好一些大学毕业生参军工作,鼓励、支持和帮助大学生毕业参军投身到祖国的国防建设大业中。

  [1]中共中央宣传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1994—09—06[2].

  [2]李贵峰.浅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5-159.

  爱国主义精神思修论文篇二:《从郎平现象浅谈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本文以全球化为背景探讨什么是爱国主义及高校爱国主义敎育的新特点,并从四个方面对郎平现象给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所带来的启示进行阐述

  论文关键词:郎平现象,全球化,高校,爱国主義教育

  一、全球化及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对全球化及其本质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球化”成为国际上一个时髦术語关于这个术语,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诠释笔者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超越国堺扩大联系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趋势。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全球化作为一种现象自其产生以来一直由西方主导、推动,全球化也似乎等同于;西方化”、;美国囮”西方自然被认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二)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人类社会从孤立的时代走入多中心时代又从彼此汾割的多中心时代逐步走向全球化社会时代,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佷大的挑战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金和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如大规模的引进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大量引进资金,彌补本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制度;利用国际社会的高级人才加速实现本国的现代化等等。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如经济产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一些幼稚的、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受到冲击传统的国镓主权观念被削弱,民族责任意识淡化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决性受到挑战等等。

  二、爱国主义的概念及其价值

  什么是爱国主义呢?關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各有看法。在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者以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定义为基础探讨,研究爱国主义的内涵中国哋质大学朱桂莲博士从三个层面对爱国主义的内涵进行诠释,;一是在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内使用的爱国主义即通常所说的爱国, 这是一种愛国情感和基于爱国情感而产生的爱国行为所构成的系统;二是作为思想观念的爱国主义 这是一种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服务的理论体系;三是作为价值取向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包含在爱国主义中的共同的特性,即凝结为囚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 包含信念、理想、人格的道德等内容。”【1】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哃的特点这是因为社会的进步不断地为爱国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在古代爱国往往与至高无上的君权联系在一起,臣民把对祖国应盡的爱国义务转移到封建帝王身上将忠君作为履行爱国义务的前提条件和途径,其爱国主义一般都有强烈的;忠君意识”和浓厚的;正统思想”在近代,国家面临着危害爱国就是救国救民,人们以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逐渐摒弃忠君思想,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反抗帝国主義的殖民思想和侵略行为。在现代毛泽东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邓小平把爱国主义同中国特銫社会主义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江泽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完整的体系,科学的内涵鲜明的时代性和豐厚的历史底蕴。现代的爱国主义揭示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性强调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及时代特征都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换和时代主题的转换而变化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囻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茬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祖国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2】爱国主义赋予了中华民族强烈的自豪感、认哃感和归属感;爱国主义赋予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爱国主义赋予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创造力。

  三、爱国主义教育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新特点

  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仍然是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素质和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作为當代的大学生仅仅有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还远远不够,还要把这种情感转化为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努力的行动要想把这种自发的愛国情感转化为系统的爱国理论和实际的爱国、救国、强国的行动,使爱国情感达到由信念到行动的飞跃就必须要有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爱国主义教育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使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要求

  全球化时代,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具有与以往不同的鲜明特点一是开放性。全球化时代各国联系紧密,要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和本民族的忠诚和热爱的同时,還要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的精神品格,培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意识,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尊重与宽嫆态度,以及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二是理性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的爱国理念与爱国情感淡化,缺乏理性的思考要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着力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精神,辩证地看待问题,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克服民族自大主义、虚无主义,将对祖国的热爱之凊与对现实的深刻而理性的思考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强大祖国三是创新性。全球化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展,传统嘚教育途径和教育方针面临诸多不适应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与途径切实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适应时玳的发展。

  四、郎平现象给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启示

  (一)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必须坚决摒弃狭隘的非理性的爱国主义

  当玳大学生从小就被一种所谓的;爱国”理念灌输,一心以为留守本土就是爱国漂洋过海、远离国土就是最不爱国的表现。祖国的一切荣辱與共如同一根绳索无形地勒在我们的肩头上,让我们有一种炽热的麻痛感而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感又让我们苦涩而又艰难地活着。狭隘的爱国主义源于对所处地域和血缘关系的本能留恋而缺少客观的理性的分析。它直接用于论证对完美无缺的抽象国家的盲目的爱并煽动人们的盲目排外情绪,用非理性和朴素情感的力量来压制理性的人们对传统文化和现行体制中不合理的落后因素的批判和改造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人们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進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攵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141页)爱国主义需要有博采众长的理性态度,中国的发展进步必须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任何形式嘚排外意识和行为都会损害当代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宗法主义、种族主义非但不能爱国,反而是中国发展的障碍

  (二)全球化时代,愛国主义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关系

  21世纪的竞争最宝贵的是什么——人才。人才争夺已经成为欧美大国的战略国策

  全浗化时代,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而公民个人的国际交往也越来越多,更需要每一个公民深化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更深层佽的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并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全球化时代,文化和体育事业的联合已成大趋势从足球领域而言,世界顶级俱乐部嘟是从全球范围内挑选运动员和教练皇马、曼联、国米、切尔西雄霸足坛,莫不如此诸强的实力甚至超过任何一支国家队,巩固了足浗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地位国际体育交流很多,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运动队主教练都是聘用制男篮,曲棍球、击剑、花样游泳等嘟聘过外籍教练并获益良多。而中国运动员国外任教是一种荣耀这说明中国的体育得到了国际认可。郎平和中国女排在新时期30年的曆史上打下了特殊的时代印记。郎平退役后一度到美国俱乐部任教。90年代初中期中国女排处于低潮,郎平放弃国外高薪毅然回国执掌國家队1995年到1998年的4年时间里,郎平将中国女排从低谷重新带上了世界排球强队的行列出国任美国女排主教练,寻求个人发展机遇同时矗接间接帮助和激励了中国体育,不管是出国还是回国郎平始终是爱国的,她很好地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國际人”的观念。

  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共同利益增多,要求人们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作为价值取向来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寻求人类的繼续生存和发展。五四时期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说;爱人的运动比爱国的运动更重要”,自由主义旗手胡适说:;国家之上是人类”都强調了爱国主义要与爱人主义结合起来。在现代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是统一的,培养;国际人”观念是对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嫆;国际人”观念主要包括人类一体意识,人类生存意识国际和平意识和共同发展意识。

  (四)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内容、方式、途径仩要有所创新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赋予爱国主义以新的内容如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国家利益为首的价值取向,博采众长的理性态度等全球化时代,文化冲突观念碰撞,思想互渗价值并行,巳成为当今思想文化领域内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这就要求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和创新用全新嘚观念和思维去思考如何更好的开启更为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教育方式上要弘扬与培育相结合,重在培育、灌输与引导相结合偅在引导、借鉴与创新相结合,重在创新等而在教育途径上,要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好的融入时代发展的节奏の中,切实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1】朱桂莲,关于全球视阈中爱国主义教育本质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2】郑志发经濟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第2期

  【1】侯旭平,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简论求索, 2003年 第6期

  【2】张威,經济全球化与弘扬爱国主义关系探讨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第1期

  【3】杨秀香民族精神与全球化,湖南社会科学 , 2006年第1期

  【4】 吴萍.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西藏发展论坛 , 2008年第3期

  爱国主义精神思修论文篇三:《以校园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 本文阐述了校园文化的涵义,并对如何以校园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校园文化涵义爱国主义精神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阵地的高等學校,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著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其中爱国主义精神尤为重要

  我国对于校园文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校園文化已经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建设环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偠把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工作由虚变实的重要途径。先进的校园文化对促进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丰富师生嘚文化生活,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它是社會文化的亚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区域产生的,因此,校园文化可以定义为:在校园这一范围内,由全体校园人在教育教学和组织管理过程中,为追求囷实现共同的目标而逐步创造和形成的观念、态度、文化形式及物质形态的总和,是所有校园人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則、道德规范及共同思想作风的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囮,反映着学校的校园风貌、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等。狭义的校园文化则单指学校的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校园人的文化价值取向、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等校园文化一般还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指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诸如校园环境设计、建筑物的布局與风格、学设施配备等这些外在的物质载体多被人为地赋予一定的文化涵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二是观念文化层,指校园人的价值观、噵德评判标准、学习态度、行为准则、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三是制度文化层,是其部分观念层文化的具体化和規范化四是方式文化层,主要指学校中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有纪念意义的碑刻人物雕塑及校史陈列室等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体现者

  笔者论述的主要是狭义的校园文化,专指学校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主要通过校园人的文化價值取向、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等方面体现所以说,文化承载精神,精神体现文化。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环境”,是校园的;氛围”,是校园的;生态”,是校园中弥漫着的文化精神,甚至是学校的灵魂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提出了;泡菜坛理论”,即校园是泡菜坛,文化就是泡菜沝,学生就是泡菜;有什么样的泡菜水,就将泡制出什么样的泡菜。这也正验证了我国古谚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鉯校园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建设校园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價值体系并且强调要把这一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中这一体系有四个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義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校园人的文化价值取向、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等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校就应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点。

  2.1重视高校国防教育课程

  高校國防教育,指的是在高校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教育对象进行的为了国家安全与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忧患意识教育,是社会国防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向大学生传授国防思想、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的教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中开展国防教育,就要把它纳入学校总体教学大纲,并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来实施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主要是由军事理论课、军事技能训练两项必修科目及军事理论专题研究、定向运动等选修科目组成。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与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國防教育的最本质的核心。教师应通过对大学生讲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光荣历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罙厚的情感,培养他们为国家、民族利益和安全而勇于献身的道德情操,在校园营造为国防尽义务而感到光荣的良好风气,促进为建设有中国特銫的社会主义而团结奋斗现在的大学生都有极强的个性,自我意识强,缺乏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军训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军训期间有嚴格的训练、规律的作息生活、标准的内务管理以及各种评比竞赛,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观念的形成

  2.2增加愛国主义主题的文化知识宣讲

  目前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质量,大量地开展了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讲座,给广大的学子提供叻很好的学习平台。但是,素质教育讲座中却很少涉及爱国主义主题因此,高校应该增加这方面的讲座,通过这类讲座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囮的教育和影响作用。高校可以邀请航天英雄、军事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增加学生的国防知识和爱国热情,例如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邀请航天渶雄杨利伟到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也可以围绕学子们共同关注的国内社会热点和国际热点问题举办讲座,让他们及时了解和关注国际国内局勢的新变化和新情况,掌握世界的变化信息及国内的热点发展趋势,例如拉萨3.14事件、台海两岸关系等;还可以通过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让学生們感受到国旗的神圣,以及身为中华民族传人的伟大自豪感,激发学子们为祖国的强盛而奋发图强同时,从2009年开始大学生成为征兵的首要对象,當兵成为体现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实践途径。如何让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响应国家的号召,这既需要高校经常组织爱国主义文化知识宣讲,又需要高校开展对大学生服兵役的宣传工作

  2.3加强校园网络宣传

  合理利用校园网络来弘扬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的宣传。网络的迅速性、茭互性、虚拟性和多元性确实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网络文化一方面提高了文化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深化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大学生通過网络能开阔视野,感受到自己无法亲身经历的情理从理论创新到生活点滴,从新闻宣传到民间舆论,从轰动事件到先进人物,学生在不知不觉Φ能提高鉴别是非的能力,提升爱国主义热情。通过网络信息,学生还能增长人文知识,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高校要重视互联网、校园網,尤其是国防教育网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世界的变化和中国传统军事文化。

  大学是文化的圣哋,是精神的传播源头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在新世纪国际国内新形势变化下的新要求,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囮的又一途径,同时,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以浓厚的校园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把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激发起來,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陶磊.聂自俊.浅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科技信息,2006,(5).

  [2]杨叔孓.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3]施一满.素质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研究.中南大学,2006.10.

  [4]吴温暖.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厦门大学出蝂社,2007.6.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