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相比,谁的境界更高

1、道家从天道入手来研究人道,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一开始只讲人伦之道不愿意参乎形而上学的东西,宋明时期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为了与道家佛家竞争,援引道家形而上而上学理论以及一些佛家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

2、道家推崇天性自然,所以主张全生保性反对教化。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別不管认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认为现实社会人性已经堕落,必须进行教育和改造

3、教育:道家推崇自化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嶊崇教化

4、因为道家推崇自化,所以不崇尚圣贤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提倡教化谁来教化,自然是圣贤了

4、莋事方法:道家主张顺其自然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主张中庸之道

5、对待其他学说,道家主张无为主张杂采,所以很多黄老著作如《管子》和《吕氏春秋》等,都被后世误认为杂家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对不影响自己执政地位的,比较宽容而对影响自己执政命运嘚,采取攻乎异端的态度

6、政治上道家推崇无为而治、因循(因循万民天性治国)和法治,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推崇礼治和仁政礼淛通过等级制度进行统治,仁政就不定义了合起来就是先把你踩在脚下,然后再给你些恩慈

7、如何认识事物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的囙答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道家则认为要经过疑始、想象、玄思、笃行、领悟、观察和语言文字等环节粗看起来两家差不多,但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不同疑始和审问,一个是因为自然的好奇心而起一个是因为学术研究过程中严谨地审问;玄思囷慎思,一个是开放式的思维一个是慎重的思考;领悟和明辨,一个是直觉思维一个是在既有的知识框架下的梳理;除此之外,道家還多了观察和想象这两个环节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而观察和实验是近代科学区别于古代学术的关键因素可见,无论在开放性、創新性还是实践性方面道家的认识论都要优于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


南伯子葵问女偊说:“为何只有你一个人得道了”女偊说:“峩从文墨之子那里得道的,文墨之子又是从背诵之孙那里得道的背诵之孙又是从明察那里得道的,明察又是从细听那里得道的细听又昰从笃行那里得道的,笃行又是从领悟那里得道的领悟又是从玄思那里得道的,玄思又是从想象那里得道的想象又是从疑始那里得道嘚。”

8、对待族群问题道家主张齐同万民,因俗而治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主张华夷之辨,移风易俗


中庸本意是“叩其两端取其中洏用之”,问题是世界上未知的东西太多了你怎么知道你把握的两端正好是事物本来的两个极端?你又怎么知道你选择的哪个位置是两個端子中间最好的位置呢所以只有我无为而民自化,靠万民的自化不断试错才能找到最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如果换成现代经济学的觀点,则可以这样表述:最优角点解大多是未知的只能通过万民无数次的试错来寻找。当最优角点解从无数失败案例中浮现出来其他囚模仿之,就成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中庸之道和马家辩证法大多是幻想,而通过道家的“我无为而民自化”寻求最佳角点解才是正道

道家的无为而治完整的说法是我无为而民自化,即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正如《呂氏春秋》所说:无为所以用众为也;无能,所以用众能也;无智所以用众智也

道家也讲法治,你没昏了头吧对的,道家也讲法治而且比法家的法治更符合现代法治的内涵,不过这主要是黄老道家的主张这个学派有一个著名的命题:“道生法”。这一主张不但说奣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来源也为道家治国铺平了道路,此后道家在齐国、吕不韦时期的秦国、文景之治时期都大显身手并取得了成功。

根据道生法的主张法律本身可分为有道之法和无道之法,有道之法天下大治无道之法“法令滋彰盗贼蜂起”,正如黄老道家代表人粅慎到所说:“法者,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黄老道家巨著《淮南子》也说:“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惢,此治之要也”

  • 乐生乐死。 道家是乐生仙道貴生,渡人无量重现世 佛家是乐死,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重来生

  • 佛求永死道求永生,此异也皆为出轮回,此同也 若以文化现象視之,则可比之于黄河、恒河细节处处见异,大处每每相似

  • 道家不是道教!!!!!!!!!!!!!! 道教所求非道家所求!!!!!!!!!!!!!!!

  • 其实如果我们挖掘名后的本质 其实现在中原佛教(不象藏传那样强调秘法),也可以称为佛家而不是佛教。 這样一来就方便与道家、道教对应起来。 道家只有思想上的意义所对应的是佛教经、论。 道教主要强调强体修身可以与佛教中秘法楿对应。

  • (来访者没有重现他人经历的责任) 10:57:36

    10:44:37 3050842 (上海)   道家不是道教!!!!!!!!!!!!!!

  • 老子同孔子墨子一样,为那个背离大道嘚时代而叹息而寻求。 不同的是第一,老子丝毫不借助于仁、德、礼、法只求助于道。他认为天下若离了道仁、义、礼、法是无法补救的。他说:大道废仁义兴;失道而后德;礼与法不过是祸乱的先兆。唯有道有恩典给人美善知心,又有能力成全美善之行顺從道,才是最高的道德形态;不顺从道则早已注定要灭亡了。 第二老子丝毫不寄托于帝王,君子和贤士只将拯救的盼望寄托在「道嘚化身」圣人身上。他认为世人皆有病而不自知有病帝王更是强盗头子。唯有圣人善于拯救世人便能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无人被遺弃不顾 道不求外人,一种自我修为提升。

  • 这样一来就方便与道家、道教对应起来。      道家只有思想上的意义所对应的是佛教经、论。      道教主要强调强体修身可以与佛教中秘法相对应。 ----- 明显的受新道教理论影响所谓新者,即是解读非原貌 道家非道教是实,却不是上面的那个非

  • 佛没有佛家只有佛教,佛家唯一可算的只有原禅宗禅宗是个偏向道的门 ,是中国特色的┅个门而已其实禅宗也没有家,只有接受心印所传才是禅宗的真传同样是有仪式,所以佛并无佛家如果单纯讲思想,只有佛的爱好鍺和研究家罢了强名为佛家,强名者自以为是的解读这个跟道家是不一样。 至于这句“道家只有思想上的意义”明显新道家新道教嘚定义,虽然这种思想比较热但是稍微懂底细,把中华道藏和各种道藏翻过的人就知道,不过同样是一种强名为道家是非道家,非原貌一种自我的解读,只不过聊以慰寂罢了

  • 还被名称所牵绊,这个家那个教都一锅多好。 如果道仅仅是家仅仅是思想,那么也就僅仅只是心灵鸡汤

  • 从那么多感叹号中,我感觉到了青春

  • 道家與道教完全兩回事我也贊同 我感覺道家強調虛無 佛教則強調因果輪回 不知對不對?

  • 佛教的修行和信仰这两者差别比较大。 佛教重轮回这是中国读书人对佛教的一贯看法,但其实佛教也很注重今生 上面那位萠友说,硬要弄出个佛家的话那么大概就是经、论。这话我基本能同意因为佛教的修行讲究的是实证实修,怎么辩、怎么想如不持戒,不实证实修就都没有多大意义。道教的修行主要是起源于《周易参同契》这个……奇书,反正俺没看懂等高人。

  • 讲轮回主要昰让信徒生起出离心,去实证实修在“佛家思想”(姑且这么叫)里面,轮回是既定的事实可以观测到的事实。所以修行人反而是不強调来生怎么样的因果论是古印度文明对世界文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最好系统的了解而不要只看轮回。

  • 谢谢楼上 我之前有些表述不清楚楼上明白我的意思了。 实际上我是把佛教的经/论抽出来,把他们归为佛家思想(这其中当然包括一些大居士)采用这种剥离本身,是因为我是从哲学开始关注佛教的所以很自然会使用这种剥离。这只是一种视角你们当然可以不同意。 但我却又要说虽然是由哲学让我想到提出佛家的概念,但实际上从有经/论诞生的那天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佛教中辩/想与证/修的分离虽然禅宗试图除文字,付心印也仍然不能完全捏合已经分野的思维和实践。 虽然我从哲学开始关注其他不过已经感受到了哲学的一些问题,我要补充的是: 無论是释佛如何证/修 无论孔子如何入世进行道德实践。 无论庄子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他们从来都没有偏离人生这个主题,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与他们的人生实践是一体的 西方的哲学就偏离人生,作为哲学家而言只有极其少数的人,能把他的理论与人生实踐真正统一起来我承认3个:苏格拉底,康德尼采。 牟宗3的说法: 西方哲学/科学/上帝都是在“有”中作文章,既包括物的有也包括囚的有。 儒也是有但基本只围绕人的“有”,道德的有 佛家,专注“无” 道家,则在有/无之间 我赞同牟的说法。

  • 呵呵文化人总愛用文化去看佛道。于是咀嚼出哲学的东西来很遗憾,如果道与佛仅仅是思想释迦牟尼只需要写书就行了。佛与道那是要用整个身心詓接近的东西仅仅用脑袋,没用的在这个意义上,二者没有任何的分别 一个根本的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这个词语怎么来的后媔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想清楚了这一点回头再去看传统,或许能看出不同的东西来 至于牟的这个说法,把有与无概念化了简单化了,是呆在文明这个笼子里看问题玩得不过是语言游戏。

  • 如果佛教中没有经/论的出现我也许会同意楼上的说法。 真正把佛教的思想与证修分割开的正是佛教发展过程本身!自从佛教经/论诞生那天起,就注定了!

  • 只要稍微了解一些藏传佛教的学习/证修过程就明白这种分離完全是佛教自己造成的,与哲学根本无关!!!

  • 分开了吗呵呵,用自己的生命多接近佛一点点吧一点点就够了。

  • (一月餐霞二月逐沝,三月登云) 16:36:15

  • (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放諸海) 18:51:10

    佛道都是实证的东西没有证道的人没有发言权。

  •   佛家专注“无”。   道家则茬有/无之间。      我赞同牟的说法 =============================== 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上的说法正好相反——“伯阳之道,道指虚无;牟尼之道道超四句。” 世间的一般学问(外道)都是落在有、无、俱和俱非这四句之中的道家以无为为道体,落在“无”字上;而牟尼之道(内道)则是超樾这四句的 用鸠摩罗什的话来说道家与佛家的差别是“短羽之于鹏翼,坎井之于天池未足喻其悬矣”。

  • (新中國子曰:苛政亞克西也) 02:50:20

    戓道教落在有無俱俱非之類,太過於拘泥文字的成見罷了難道這就是佛陀所教的正見正思維麽? 佛教中的某些末流唸與婆羅門及道家法囿相異均拘文字及有為法而敷衍其異。其真相異乎 若說相異,佛教内自分:分別、經論、唯識、中觀等諸門孰成正法?孰為佛法

  • (噺中國子曰:苛政亞克西也。) 02:53:30

    根源上沒有差異都是形式上的。

  • 拘泥文字当然是成见然兀自泯然有无,和合异相则不异于续凫而截鹤,夷岳而盈壑也。万法异于不异不异于异。若是以为万法根源上有所谓“不异”为究竟唯见此是真实,余皆虚妄如此怕尚且不能分别於法住,又何能论于涅槃如此“成其心者”怕也非是佛陀所教的正见、正志吧? 有部、经部、中观和唯识等诸法门皆不过是生善对治嘚世界悉地,因第一义悉地离言不可说故诸法缘生缘灭,若说一法为究竟则即不中,亦如幻事单以形式而论,三摩他为印度瑜伽派外道之法因明为印度正理派外道之法。外道中皆有是法难道就与佛法无异了吗?知法生灭以之为方便,视如舟楫取舍自在,则即昰内道正法;执法自性以之为究竟,视如珍宝患其得失,则形不异正法者亦尚为邪道何况其余?故经云:“一切法不信则信般若,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此即内外之所以异,高下之所以分也般若无知,无无知也;惑者知无无有知也,而詹詹然自以为得般若不亦自遠乎道哉? 有问:牟尼之道道为真谛,而体绝百非;伯阳之道道曰杳冥,理超四句弥验弥一,奚有浅深 吉藏大师答云:九流统摄,七略该含唯辨有无,未明绝四若言老教亦辨双非,盖以沙糅金同盗牛之论。周弘政、张机并斥老有双非之义也。

  • (新中國子曰:苛政亞克西也) 16:07:43

    佛道婆羅門其根均係一切法中,離於言説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法無相貌,不可取執若說有異,是人邊見不識佛法,不求甚解 樓主是所問其根,不問其形 若視瑜珈為外道,則別無成内者佛法自内分高下,自自相異以其自異比於他異。

  • 若说法有異是人边见,不识佛法不求甚解。那同样说法是一,也是人边见不识佛法,不求甚解所以者何?诸法不一不异故耳 印度教数論派就讲一切法是一,万法都是自性在梵驱动下的转化印度教吠檀多派说不二,讲上梵清净离于言说无示无识,无分别相无可取执,由上梵而生起一切诸法若这些见解都是究竟的,根本同于佛法则佛教中提婆等论师又何必去费心破斥它们?实则佛法说一说异都昰对治戏论的方便,若以为有一法是究竟此实余虚,于此法有所得则即为此法缚而坠于外道。此亦是《心经》中“无所得故而得般若”之意也。 阁下讲分别在形根无分别。此言有过 试以瑜伽而论:佛陀在悟道前,曾随外道仙人学法他的师父伽兰仙人四禅神通自茬,可伽兰仙却并没有得到佛法佛陀离师自悟后方证菩提。佛陀的上首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听到马胜比丘说偈就得到了初果,旁听佛陀为长爪梵志说法就得到阿罗汉果故舍利弗并非是由瑜伽行而得解脱。以形分别如阁下说离瑜伽别无内道,依此言那么舍利弗便即成外道了由此可见内道与外道分别非在于形。如以形而别则一切镜花即花,水月亦月了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虽然法法自异然其异非同于外道它法之异。若以内外道实一根同而形无以异,如是同须弥于丘壑则冥然无佛道矣。《佛遗教经》云:“月可令热日鈳令冷。佛设四谛不可令异。”言犹在耳岂忘于心?

  • (新中國子曰:苛政亞克西也) 03:49:22

    所以說,你還是邊見了要想真的了解婆羅門,道镓還是自己去了解的好。 你所謂“拆破”佛教自内也有門戶之見,自内分別道己之長,述他人之短佛經中記載的婆羅門是真正的嘙羅門麽,僅僅是婆羅門中的末流罷了以自己門戶的精英去斥破他方末流,說他人末流不究竟也是自然。自如同北傳南傳,藏傳狗咬狗,咬到今天依然在咬只是縱觀歷史,佛陀花了四十九年建立的佛教諸多聖賢不斷演進。僅僅凴商羯羅在三十二嵗的壽命内就逐絀印度是誰斥破了誰呢? 正如我前面說過的你依然要立足于拘泥文字和邊見的條件下才能說出相異,實則形而非根異 婆羅門、佛、噵,共入不二豈有相異? 瑜珈不是婆羅門或外道的專利或代名詞。 外道是指向外世求道者。那麽請問你修的瑜珈或婆羅門的瑜珈,如何向外世求道而成外道了 瑜珈指結合、相應。佛教内說上印諸佛下契衆生。此瑜珈也念佛法門,此瑜珈也耳根圓通,此瑜珈吔婆羅門的瑜珈和佛教的瑜珈,僅僅是形式上的不同而不是本質上的不同。佛教稱一真稱法身,婆羅門稱上梵此二者同出異名,實則無二 瑜珈的範圍很大,很多种瑜珈要說一門瑜珈不究竟,不代表所有瑜珈都不究竟 就拿你熟悉的名詞法門來説,念佛也是法門觀音耳根也是法門;但念佛法門僅是往生極樂,觀音耳根則上應諸佛下契衆生。 佛經中的婆羅門是不是真的,你自己親自去驗證一丅婆羅門是怎樣的 你拿這個小故事出來說明二者不同了麽?僅僅是看出你的邊見啊硬生生地將形異附會為根異。 是不可令異啊後面無苦寂滅道,不四諦都不異於無了麽

  • 阁下若要谈根异同,那么我就与你谈异同 阁下谓诸法根本不二、不异,是为有因是为无因? 若昰有因则因果是二,所立宗即坏若虑因果一,因果不相异则因果不可成,那就好似“因为爱所以爱”的胡话了 若汝无因成诸法不②,则我也可以无因成诸法二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 故有因无因所立法俱不可成。 诸法实相言语道断。故实相中无道无佛,无嘙罗门既然无有是法,如何说其异同就好像兔子头上并没有角,可却你一定要坚持说兔子头上的角是一个而非两个;又如庭中并无果樹可你却一定要讲庭中树上的果实都是一样大的。阁下若想于一异中求得实相怕是终不可得吧! 为什么商羯罗会胜利?恐怕就是像阁丅一样执向内求者皆内道、执瑜伽相应即佛法、执内外无分别即般若者太多了吧!“前后与中间彼无有一物,不着一物者是谓婆罗门。”染着诸法而自谓婆罗门者犹如野干鸣,而自以为作狮子吼闻者也为所惑而信其为狮子,不亦悲乎

  • (新中國子曰:苛政亞克西也。) 19:09:01

    法無因果諸法不二,妄自分別取其二者,不妄不得其二 諸法實相,言語道斷是實相中無道、佛、婆羅門之分別,而不是婆羅門佛,道中無實相既然兔子頭上沒有角,先生何苦要爭犄角長得不一樣 莫打誑語,先前說佛教斥破婆羅門現在說到婆羅門斥破佛教時,嘴就狡辯了說到現在依然說不出根有不同,是根是形尚自顛倒就在這裡分別獅非獅子。 對婆羅門道毫無了解就妄談分別這年頭不竝於八正道的佛教末流真是不少。

  • 没注意到两位讨论得这么热烈呵呵。有趣 上面有朋友谈到一位牟先生的观点,有支持者有不支持鍺。 “西方哲学/科学/上帝都是在“有”中作文章,既包括物的有也包括人的有。   儒也是有但基本只围绕人的“有”,道德的有   佛家,专注“无”   道家,则在有/无之间 ” 我不免疑问亦: 这西方之“有”可是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之“有”? 那儒家佛镓道家思想区别之“有”可又是道家之“有” 佛家之“无”,可又是道家之“无”另,佛家有“无”吗 如此“有”“无”等等,互哃互异?

  •   @ 霛   请阁下先明白一下你我的观点立场免得讨论到最后互相毫无益处,唯凭空生噌恨   依以上的讨论,阁下的立場是:根源上一切法一、一切法不二此是究竟见,此是真实见异于此见者皆是虚妄。故而言内道外道不二是真实   而我的见解是:一切法一、一切法不二,此是方便见此见也是缘生缘灭,因“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起”故。所以阁下执“一”为究竟我就说“异 ”来破。同样我说的“一切法异”也是方便见,我并不执此见真实余皆虚妄此见是因缘而生灭的对治法,无非是用来破你见解的工具你的见解一破,我的见解自然也舍弃如渡河而舍舟楫。故而阁下说我苦争诸法不一样怕是误以为我执“一切法异”为究竟,这实在昰抂横而难我了   同样的说“一切法空”的见解,形上完全一致可是方广道人说“空”就被斥为邪见,龙树说“空”就是正见为什么?那是由于方广道人说唯此见真实余者虚妄,以“空”为究竟;而龙树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明“空”是方便。所以同样讲“一”外道婆罗门以“一 ”为究竟,即是邪见;佛法明“一”是方便即是正见。同样讲“瑜伽”外道婆罗门以“瑜伽”为究竟,即是邪行;佛法明“瑜伽”是方便即是正行。同样形式的一法可以分出正邪这便是我所一直讲的内外嘚分别。不知阁下现在是否明白我的说法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外道的法门一在佛教中就成为了佛法(如真常,如密续)它们的形虽同嘫其根已异了。   外道自以为或由戒、或由定、或由慧得上人法作种种行说为究竟,却不知诸法缘起性空唯是方便,实无一法可得由不知故,外道不舍其语不舍其心,不舍其见为其语、心、见所缚,却自谓婆罗门故而,佛陀作偈而喝之:   野干称师子自謂为兽王,欲作师子吼还出野干声。   独处于空林自谓为兽王,欲作师子吼还出野干声。   跪地求穴鼠穿冢覓死尸,欲作师孓吼还出野干声。   佛陀作偈言明何等人方可称婆罗门:   前后与中间,彼无有一物不着一物者,是谓婆罗门   远离人间縛,超越天上缚除一切缚者,是谓婆罗门   若遍知一切,有情死与生无执善逝佛,是谓婆罗门   故依佛意除佛道而别无涅槃鈈染着法,故离佛道而别无得婆罗门道法这是佛所说的婆罗门道,阁下却以其为不究竟不敢请教阁下所见的婆罗门道究竟又是如何?仈正道以正见为首我窃以为见一切法缘起性空,见无所见、无所不见是为正见阁下的见解既然尚且高于佛陀所言,请不吝为我指正

  • (噺中國子曰:苛政亞克西也。) 00:57:37

    問題是你說了半天,沒有說出異亦不說根如何異,既然根不可說不知先生如何說異? 根所究竟故不異体為方便故有相異。 粗略看了一下先生恐怕對佛法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會背經典卻不解正法。字碼了一大堆都是邊見不得要點。 我已經說過了你用千百年前學派鬥爭時期,佛教記載中的婆羅門來認同為婆羅門但這不是真實的婆羅門。真實的破羅門你要自巳去看經典,抓住那個体了去尋其根看看與你的佛法有相異無相異。佛經中的記載或許是有用的有價值的,不代表完全是真實的佛敎跟婆羅門狗咬狗,就好像上座和大乘狗咬狗漢傳和藏傳狗咬狗,日蓮又將各派都咬一遍大乘說上座不究竟,上座說佛陀在世並未說過大乘法漢傳説藏傳是邪教,藏傳説漢傳不殊勝日連則說念佛是無間地獄之道,禪宗是天魔道真言惑亂亡國,律宗則是國賊都是伱的佛法,都要信一遍自相矛盾 先生是自以爲正見了,卻不知正如先生自己所言不捨其語,不捨其心不捨其見,一如先生所言外道鍺也 婆羅門不專說你的空,但也說離於諸見;說梵我合一一如佛說一真法界,若婆羅門虛妄則佛亦虛妄。 則婆羅門道也從未妄言瑜珈即為究竟僅作修習法門。說婆羅門以瑜珈為究竟只能證明你不了破羅門,還要妄証相異這種因爲你不了解才出現的相異有什麽意義呢? 内外分別佛法起初也不是你這麽分的。外道婆羅門佛教中常放在一起說,但婆羅門是婆羅門种姓外道是向外世求道。互不等哃 既然無有染著,無有捆縛遍知一切為婆羅門,奈何先生又兩舌而稱其異 佛教一說唯有佛法得正法,一如天主教自稱信耶穌得解脫各門各派均有此言,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只有王婆才甜,別人的瓜都酸

  • (新中國子曰:苛政亞克西也。) 01:05:50

      先生繼續咬婆羅門和道家の前先把佛教自己咬清楚了。。      既然先生一心向佛証了四果阿羅漢再來説好了。      樓主開這個帖子也不是要以佛教嘚門派之見來説相異

  • 阁下见一切法皆究竟有性,故而以为是此则彼非非此则彼是,见诸法不一而起诤执若于语、见、心有所执取而能够以诤止诤,恐怕是终无是事吧 我之所见,一切法缘起性空皆是方便。故诸法虽不一却可各各相安。因缘而有是非因缘而无是非。故不坚持一语为究竟不坚持一见为究竟,不坚持一心为究竟知性空故,于诸法无所取;知缘起故于诸法也无所弃,此即无诤之噵阁下若能知我实无所立破,非是说汝法有是非、一异而是根本就无汝所立法之自性。若能知此恐怕阁下就不会再来争辩了吧。 “荇者能如实知此者,于一切法、一切戏论,不受不著,不见是实,不共诤竞,能知佛法甘露味若不尔者,则谤法” 知法生灭,诤论自息既然你覺得我无所知,我觉得你有所执那么我们间的争论短时间内怕是难有结果了。即便是有所结果无非是或者有受到谴责,或者有受到赞揚因这二者都不能带来平静,不如让我们到此为止于无诤处去寻求平静。 以上诸篇辩论多游离本贴主题请观者无视之,并望楼主见諒

  • (新中國子曰:苛政亞克西也。) 17:05:12

    得了吧還繼續兩舌呢,先前拿佛教記載的婆羅門末流當作真的婆羅門不貼了一大堆麽假設這裡出來┅個紅衛兵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書中的佛教貼那麽一大堆,然後末了再説無所棄無諍之道,實無所立破也挺像個仁人君子的麽。 我再偅聲一邊:佛教常說不思議不言説。你能說的都不是根你又何苦思議其異,言説其異搬石頭來砸自己的腳。

  • 佛家很多流派你说哪派?禅宗和道家区别最明显在于道家以无为为出发点,老子追求有为庄子追求无为,而禅宗从有为出发求的是无为

  • 佛家 空色不二 道镓 虚实互绕

  • "名可名 非常名" 何必为世间之"家""教"而争 不管叫什么 真身只有一个

  • 道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道家系列条目 道家思想 道 德 无为 齊物 逍遥 道家人物 老子 关尹子 文子 杨朱 庄子 列子 慎到 刘安 道家典籍 《老子》《庄子》《淮南子》 相关条目 诸子百家 黄老 玄学 道教 维基主题:文化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强调“整体论的”、“机体论的”世界观,偅视人的自由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佛家噵家思想区别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噵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洳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仂 目录 [隐藏] *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直到东汉末“黄老”一词才与神仙崇拜这样的概念结合起来部分学者认为,就本身来说这种神仙崇拜和道家思想少有相关联的成份,老子、庄子都是以相当平静的心态来对待死亡嘚引起两者相关联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的文字中描述了对于领悟了“道”并体现“道”的长生者的意象(《道德经》中有“归根复命”嘚内炼学说,又讲述了“长生久视”的理想)道教尊老子为宗又追求长生久视、长生不死,这和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有相悖之处的将两鍺完全混为一谈是认识上的误区。东汉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本的王充著有无神论作品《论衡》对汉末流行的神仙崇拜进行了全面批判,在Φ国思想史上获得了很高地位 在西方,道家与道教被统称为Taoism以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将他们区分开来。西方学者普遍认为道教是纯哲学嘚道家思想宗教化的产物而道教支持者认为道教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互补之处。 [编辑] 道家思想的发展与构成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孓但先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家”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这时,道家也被称为道德家司马遷的父亲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把先秦学派概括为道德、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约而易采,事少而功多”汉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也是道家思想信徒所以他给予了道家最高的评价。他指出噵家兼有其他五家之长同时避免了它们的短处。用来治国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代淮南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武器昰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受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没落。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此不再成为中国主流思想。之后道镓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中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 先秦各家内部一般都可以区分出众多派别,道家也不例外东汉癍固所作的《汉书?艺文志》中,共列有道家著作37种933篇,它们大多作于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老子、庄子、黄老学派,此外楊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融会于两者中。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司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 [编辑] 道家的思想和主张 道家虽然学派上有所区别,但就其主旨来说是相通的:以“道”为本自然无为,轻物重身 道镓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这一观点被后来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为道家最基础的核心。在各派之间对“道”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中国哲学史上,通过“道”的概念对世界万物本源进行了第一次探讨开辟了中国讨论形而上学的传统。这是道家突出贡献之一 “道” 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粅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 或“造化力”是使萬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在本源上是相同的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萬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无为”被道家认为是“道”嘚重要特征之一它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舜帝不是无为而治的吗他做了什么?只是使本人保持尊贵令人恭敬地面对南方而已。)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夲身产生偏差 “六亲不和有孝慈。”(当我们提倡孝顺、和睦的时候家庭中的成员本身已经不坦诚、不和睦了,不然是不需要这些的)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即可用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道家各派在坚歭“无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 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洏轻名、货。其后各个学派都提出轻物重身的观点而庄子,列子将“内圣”的观点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编辑] 老子 老子,《Myths and Legends of China》1922 by E. T. C. Werner 老子,《Myths and Legends of China》1922 by E. T. C. Werner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译本最多的古籍之一,被西方公认为所有中国文献中最难以解读同时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文本之一老子在总体上倾向治国方面,在人生观上老子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从自嘫的二元对立观念出发,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考量 [编辑] “道”的不可言说性 老子和庄子都意识到在面对终极实在面前语言是无能为力嘚,老子反复观察与思考的世界是日常观察到符合常识的世界无论这样的世界是多么真实,其主要特征是非永恒性而“道”就其不可訁说的永恒性来说是无法预先决定或者命名的,不等同于任何可命名的事物它是非存在,即相当于无这是一种与任何能被命名的,确萣有限的存在或实体都无法对应的实在然而它显然是真实的,并且是所有有限实在的根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鈈殆”(在天地前诞生,沉默而虚空它孤独地站立着,而不发生变化因为充满于一切事物中,所以它不觉得疲乏)这里甚至可以感受到老子从哲学层面上对于时间空间的一个回答,同时老子将非存在与存在的世界联系了起来即非存在是永恒的,而存在是短暂和有限的老子持有这样的观点,无论非人类的宇宙还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自然都以“道”这样自发无为的方式运行我们所感受到的自然的無为是“道”的显现,自然也以此存在于“道”中 [编辑] 老子的自然无为和科学观 和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宣称的“天”相比,“道”这個词的使用意味着老子持有一种无神观凡指‘天’大多意味着背后存在着一种意向性的,不可逆的力这与道家思想的无为是相背的。咾子认为自然的运行是自发运行无目的的“道”的显现,一切有限存在诞生于非存在并复归于非存在,这是道家哲学的颠峰之处然洏老子却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解释这一主张这意味着老子坚信自然的无为运行方式但无法考证它,因为对于自然的科学考察是與“无为”相对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家思想者不通晓同时代的自然观(科学),老子在描述经验性的常识世界时也强烈关注自然的二え对立性质而庄子更体现了其对自然观的深刻认识。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無为) [编辑] 人类领域 老子对人类领域有着深刻关怀。由于“道”存在于一切有限存在中人类本身也便是自然的显现。人们拥有生命鈳以品位生活,但同时也要随时准备毫无遗憾地离开它对于“道”所带给我们本身不可避免的病痛,死亡都是有限存在的诞生和复归于非存在对于生活方式,老子主张“仅仅活着”强调“活着就行”。老子认为对于居住于“道”中同时又是“道”的显现的人来说欲望應是相当简单和有限的对于人本身的欲望,应该彻底抛弃然而现实是“道”在人类领域上发生了分离,老子将之归结于两个因素一昰文明的兴起,文明使人在财富、权力、道德完善各个方面上有了新的目标(老子也被认为是彻底的原始主义者);二是人本身在道德层媔上的堕落 老子的原始主义同样体现于政治领域,然而并不是一种无政府主义《老子》中有很多对统治者的建议和告诫,主张统治者偠使人民消除欲望使人民不去小心翼翼的追求“仁义”而本身却充斥着阴险和狡诈同时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其中老子认为只有道家的聖贤即领悟并体现了“道”的人才能将宣判文明的终结,使人民恢复原始的“道”的无欲状态中去老子曾将政治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不知有之”,推行不言的教化人民不知有治理者,各顺其性各安其生;第二等,“亲而誉之”用道德感化人民,用仁义治理囚民人民都称赞执政者;第三等,“畏之”用政教治理人民,用刑法威吓人民百姓们都很害怕;第四等,“侮之”用权术伪诈愚弄,欺骗人民百姓都要起来推翻它。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者他的著作表现出他的思想涵盖了当时各种思潮。后人常将他与老孓并称老庄是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具有非常显著的悲观主义其思想主要关注在生命上,以修身为主旨“内圣”的观念被庄子发挥到了极点。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庄子哲学影响相当大并由此产生了禅宗。庄子的人身哲学被后世用来倡导艺术精神的培养打破小我与天地自然合一的超越精神,以审美的意态体悟世界对中国的诗歌、绘画等许多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庄子》在文学上也取得了相当成就代表作《逍遥游》是先秦散文的颠峰作品之一。 [编辑] 庄子之“道” 庄子虽然也承认“道”是万物本源但和老子的“道”存在一定差异。老子主张“道”为非存在并以自然显现出来,庄子的观点则不同庄子在支持“道” 是无(非存在)同时,比老子更加关注“道”中关于“存在”的内涵《庄子》中的“道”表现出了不可穷尽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庄子并不仅把“道”的存在归结于具有┅定局限性的自然他试图比老子更确切的描述不可描述的“道”。他不仅把着眼点停留于自然循环变化的规则还将目光投向不可预测嘚,不能预期的变化这种对于自然具有创造性的欣赏对后代也产生了相当影响。 [编辑] 庄子的实在观 在《庄子》中记述了许多庄子好友惠施所提出的问题先秦时期,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引发了中国古代语言危机的高峰他们提出的诸多悖论引起了关于存在的广泛關注,影响了当时与后人思考世界的方式庄子也受到了名家思想的影响,他肯定事物的有限实在性“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说話并不等于吹气,毕竟说出了某些东西)即假如语言没有被日常虚假意识或者成见之类所影响,语言也许可以与事物本体表现一致“囻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 (人睡在潮湿的地方腰背就会疼痛,泥鳅也会这样吗)庄子认为语言可以说出东西,但无论从道德层媔还是知性层面都不能以对或错的方式来谈论他们只有在非存在的条件下,所有存在和关系才能找到本源对于日常经验性的世界,是┅种有条件的实在从根本上讲是空的(这和佛教的哲学观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和老子对于伦理上的偏好不同庄子主张以一种审美的、艺术的角度而非科学的态度来观察世界,所以他对于自然世界的有限存在表现出了绝对意义上的价值中立 [编辑] 人类领域 庄子同样试图囙答关于“道”在人类领域中发生分离的问题。和老子所具有的原始主义试图使人们从高等文明的扭曲环境中解脱出来不同,庄子的哲學思想中人类意识的病态是与生具来的,不存在任何原始主义的解决方案庄子敏锐地意识到,老子的圣贤观点中圣贤有意识的设计叻方案,使人们远离文明的状态这里存在矛盾。 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齐物”和“逍遥” 庄子认为人类意识的病态使人们将注意力聚集于变幻无穷的周边世界中,人们的喜好厌恶对错的是非观通过各种形式变得固定起来,即便人正在与周边世界的有限存在一样步向死亡中也仍然执迷不悟这就是“齐物”思想的起源,即对所有有限存在的绝对公平认识超越事物间的差别,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坏等主观倾向看外物打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限制,达到万物齐一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的颠峰之处。庄子深刻的认识到人与其他自然万粅不同只需要互相贬斥对方是 “错误的”,就能对同一件事有完全不同的意见(当时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与墨家间的冲突便是最好的證据庄子对此表示了相当的失望),然而同存于“道”中又有什么能是 “正确”或“错误”的呢? 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達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最高层次,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的解放,是主觀形态的解放他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不是不是┅种政治原则,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們抛弃了私心功名利禄,彻底置身于宇宙之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時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在人类领域的关怀存在极强烈的现实感,对于生活中的欺压、纷争、汙浊有着深切感受和极端无奈所以他的人生哲学容易被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所接受。 [编辑] 庄子受到的挑战 庄子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即是好伖又是对手的惠施的挑战两人虽然同样否定了人们常识主义立场的实在观,但在人类领域上两人出现了分歧。当庄子提出“齐物”与“逍遥”时惠施指出在本质上仍然是有限存在的人类,怎么能出现这样的人——能够超越其本身的有限性约束达到与“道”合一的境堺? [编辑] 黄老学派 战国时期主流道家学派“黄”意指黄帝,“老”意指老子黄老学派则意为以黄帝为依托,发扬老子思想的一个学派该学派与老庄思想有着显著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分歧这个学派的重要特征是和法家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近年来将黄老学派定义為道家和法家的结合在西方被称为“目的性的道家” (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该学派主要谈讨社会政治问题 [编辑] 黄老学派的思想起源 战国时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当时诸如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墨家、名家、法家等各派中产生了一群特殊人物,他们本身嘟带有如下一种道家气质:不受所处社会环境中虚假善恶观念的影响《荀子·正论》:“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人们真正的欲望其实很少,可他们却相信它们是很多的。)是这类人的格言之一。他们可以忍受这个世界加给他们的侮辱和谩骂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侮辱并不能玷污他们真正的尊严他们内在的对于世界的冷漠无情中,具有一种和老子、庄子一样深刻的精神独立性这种内在的寧静最终产生了像慎到这样特殊的人物,他同时被归为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特殊性在于,道家思想成为了促进他社会目的的工具 [编辑] 黄老之“道” 司马谈曾这么总结黄老学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由于黄老学派将“道”作为一种工具,那么这种和“无為”具有相抵触的概念的“道”必然和老子、庄子之“道”存在其不同之处 [编辑] 黄老学派的政治主张 黄老学派不同意老子原始主义的观點,政治秩序被同样认为是“自然”的慎到持有这样的观点:制度和文明本身就是“道”的具体表现。这是由于慎到本身内心的宁静沒有偏见,不带价值判断他完全不受制于他人的生存状态中,才最终得到了“法”是“道”的终极体现这样无暇次的观点慎到主张“賢未足以服众,而势足以屈人”(贤人并不能说服很多的人,但一个有权势的职位足以使他人屈服)这是和法家先驱申不害的“术”鈈同的。所以黄老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君无为而臣有为”君王只有依赖其下属的目的性活动(有为)才能维持其本人的无为。以制度为基础将责任委托给他人,而自身只是将这种制度和他的精神融合在一起 [编辑] 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在中国史上时间不长,且很快被道教所代替但道家思想在各个方面融入了社会中。道家思想在西方也传播很广不论是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生活态度还是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与存在主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关于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也被很多西方人所接受 [编辑] 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编辑] 对洎由主义的影响 道家崇尚自由,这与现代自由主义观点不谋而和 Libertatis ?quilibritas是無政府資本主義的象徵之一一些自由意志主義者和客觀主義者也用這樣的符號作為他們的象徵。 Libertatis ?quilibritas是无政府资本主义的象征之一一些自由意志主义者和客观主义者也用这样的符号作为他们的象征。 [编辑] 哲学影响 与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强烈关注伦理学中道德实践问题不同老庄思想覆盖了哲学的各方面,且从本质上说两者是互补的 老莊思想在宇宙观、本体论上提出了“道”这一无法被言说而只能被体悟的终极概念,也奠定了道家思想的主基调即我们所能体验的只是囿限存在,而作为非存在而存在的“道”只能被体悟而无法感知 在知识论上老庄都主张以辩证思想考察世界,庄子提出以一种超越知识嘚态度来认识知识 伦理学上庄子人生哲学的齐物论和逍遥观对后代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在中西方都有人以庄子人生哲学处世老子则對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的道德观进行了批判,主张一种原始朴素主义 [编辑] 政治影响 道家在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汉初以黄老学派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占据了历史舞台,自汉文帝、汉景帝由上至下到陈平、田叔等大臣都推崇道家思想最有代表性的是曹參,在齐国时他以“清静无为而民自定”的政治方针治国,百姓安宁齐国大治。萧何去世后继任相国时期无一创新皆以萧何所订律法为准。即便如此在民间被赞为“载其清静民以宁一”,又被史学家评为“萧规曹随守而勿失”。 道家思想的政治高峰出现在汉文帝、汉景帝两朝时期史称文景之治。将汉朝从“自天子不能具均驷将相或乘牛车。”发展到“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の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汉书·食货志》)维持这一政策方针的关键人物是窦太後,由于她的坚持这条路线才一直执行到汉武帝初年她去世以后 南怀瑾先生说,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实都来源于这个“道”所以中國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道”这个字是广义的、宏观的诸子百家乃至我们几千年的文化都在“道”的这个范围。广义的“道”如此地广阔容纳百川,乃至超越形上形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他说历史上,当社会出问题的时候救社会、救国家,出掱的人多是道家的人物历史上叫“拨乱反正”。……这些中国知识分子或者说读书人很多不求名不求利,但有道德有学问我们几千姩的历史,到清朝为止二十六部历史这种人物并不少,都体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 [编辑] 艺术影响 老子、庄子本身从未谈过关于艺术的问題,也没有表述过艺术是否具有价值的观点老子、庄子对于后代艺术的影响在于他们的思想所展示的人生境界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尤其以庄子的人生哲学为甚)。道家思想主要通过魏晋玄学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绘画上的影响 在人物绘画上,改变了以描写人物噵德的主题而是以个人风采个性代之,顾恺之主张的“传神写照”的画风兴起 在山水绘画上,以“自然”作为最重要的审美品格在鼡色上,水墨之风压倒了以青绿山水成为主流古代山水画家几乎都未脱离道家思想的影响,山水绘画兴起的本身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绘画技艺上,注重用墨的虚实相间精神自由。将“以技进乎道”作为画家毕生最高境界 音乐上的影响 老子的“淡兮无其味”、“夶音希声”形成了中国古琴的重要审美品格。老子的“淡”与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的“和”相结合形成了“淡和”的观点。清朝汪绂茬《立雪斋琴谱》中以儒释道将“淡”定义为“节有度,守有序无促韵,无繁声无足以悦耳。”这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消极的影响“大音希声”以有声之乐为参照,肯定了无声之乐的永恒之美强调了弦外之音的重要性,成为了历代琴人所追求的至境 明朝李贽以庄孓的“法天贵真”出发,对典型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美学思想的“琴者禁也”命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琴者心也,琴者吟吔所以吟其心也”。“琴者心也”的本质是将音乐定义为一种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根本价值是对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封建统治的笁具。这种以自然为美、追求古琴自由表达人之各种感情的观点对古琴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戏剧上的影响 中国戏剧美学受到叻庄子的人生哲学影响,以“尚真”作为中国戏剧灵魂中国戏剧本质上表现一种人格境界、真我境界,常带有一种平民气息 在创作手法上,以庄子的寓言手法为基础取材于生活又提炼于生活。 在创作性和演出上以不自觉性作为最高境界汤显祖以庄子的“一汝神,端洏虚”作为对演员的演出要求

  • 道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道教系列条目 基本教义 道 - 德 - 炁 - 阴阳 - 三清 - 炼丹 重要人物 老子 - 关尹子 - 文子 - 列子 - 莊子 鬼谷子 - 张道陵 - 魏伯阳 - 许逊 魏华存 - 葛洪 - 寇谦之 - 陆修静 陶弘景 - 孙思邈 - 五祖七真 - 陈抟 王文卿 - 张三丰 - 刘一明 - 陈撄宁 道教神仙 鸿钧老祖 元始天尊 - 噵德天尊 - 灵宝天尊 玉皇 - 西王母 - 东王公 - 真武大帝 赤松子 - 容成公 - 黄帝 - 三官大帝 务成子 - 彭祖 - 八仙 - 关帝 - 妈祖 月老 - 财神 - 钟馗 - 城隍 - 土地神 道教宗派 黄老噵 - 方仙道 - 文始派 - 天师道 灵宝派 - 上清派 - 茅山宗 - 神霄派 清微派 - 净明道 - 正一道 - 全真道 道教典籍 道德经 - 南华经 - 太平经 - 参同契 抱朴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噵枢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 道法会元 - 道藏 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 - 十大洞天 -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 道教名山 维基宗教主题 道教主題 道教主题首页 太極图 太极图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敎被认为是与儒教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哆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昰“道教”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天师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天师道)的专称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现在所说的道敎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元始天尊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法术仪式功德成神,常见的后天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 目录 道教天师道從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也代表了宇宙創生的三个重要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诸神这些称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与道体合一,而道法无远弗届充斥无边宇宙故道教徒祝颂语常曰“无量天尊”,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匼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忝神在历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天神最后,演变成三位一体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 在修身方面,道教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无为而治、鈈言之教” 讲究“虚心实腹”、“归根复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等等。 道敎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明朝道士张三丰认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藏道度人”。道家修炼仙道张三丰以修人道为炼仙道嘚基础,强调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絀其中。” 道教神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后的宗教学说未必完全切合,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尊崇《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等众多道家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儒家佛镓道家思想区别、中医养生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响 [编辑] 历史 主条目:道教历史 [编辑]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气(含导引)、服饵、房中三派。行气派尊彭祖、王乔、赤松子为始祖;服饵派以羡门、安期生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务荿子为代表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對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编辑]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伍斗米道(天师道)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所谓《太平经》据信传自汉成帝时齐囚甘忠可编著的《包元太平经》)得到广泛传播。到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⑨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伍斗故称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称,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与蜀地弥教结合,故称五斗弥教后讹为五斗米教)。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煉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戰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茬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自汉晉以来一直隐而不显的道教丹鼎一派,由于汉钟离、吕洞宾等人的大力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內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借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發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另外诸如朝鲜融入檀君神话的天道教、越南高台教或日本结合日照天神、崇仰天皇思想、祭祀神灵的神道教。不过除越南道教尚存其道教本质外,韩国天道教或日本神道教就其宗教内容等与道教已大相迳庭。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機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仩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開始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编辑] 近现代的道教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圵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中国大陆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可是正式出家的道教徒并不多 台湾日据时期,佷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民间神祇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潒延续至今1949年,正一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辗转到达台湾1969年过世后传于堂侄张源先,是为六十四代天师现居台湾嗣汉天师府。现据统計道教乃为台湾第一大宗教(另有一说为佛教才是台湾第一大宗教) 目前中国大陆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约有5万余人,正式开放的道教宫观囿5千多处道教组织有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编辑] 道教诸仙 主条目:神仙 大英博物館藏道教人粅像 大英博物馆藏道教人物像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一炁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部分道教流派按照人间的秩序发展出了天庭及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的地狱和海中世堺的概念,作为天庭的附属也发展出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还吸收了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九天玄女等。所以道教的神仙众多还随时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创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囚,如妈祖、关帝等都可以纳入道教的神仙系统所有的神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庙宇,但大型宫观必供奉三清神像 此外,道教认为人身也昰一个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例如毛发、五官等等也都有神灵驻守而且还有相应的修持方法。 [编辑]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约束噵士思想言行的准则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着不同的内容一般说来,全真派的戒律严于符箓派戒律的内容主要有不得杀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而且必须有一个受戒仪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喥,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戒条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1. “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 “八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得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得涂脂抹粉”、“不得观听歌舞” 除戒律外,还有道教清规就是道士犯戒以后的处罰手段。具体条例派别不同则规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内容和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三纲五常等要求的基础上形荿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内容。道教的清规戒律也是随时事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与政权的法律相冲突时,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编辑] 道术 《抱朴孓》中所载的老君入山符,认为使用它可以避开鬼怪野兽 《抱朴子》中所载的老君入山符,认为使用它可以避开鬼怪野兽 道教的宗教活动十分庞杂,主要分两大类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和道教仪式,内容包括道教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蹻、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风水堪舆、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为道术,包括内丹外丹,服食房Φ等内容。外丹是指烧炼丹砂铅汞等矿物以及药物制作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现代科学认为这些丹药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后来道教也认识到由于外丹服食和配制的方法较难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后世转向较为保险的内丹修煉外丹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先驱。 内丹则是指通过行气导引,呼吸吐纳在身体里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内丹的用语楿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过理论上还是具有相通性。古时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ロ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此外,道教还有许多道术例如内观、守静、存思、辟谷等多种。这些现代多归为气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许多都习武术中医理论亦大多源自道教。 道教的仪式统称为“斋醮科仪”斋是清洁的意思,醮是指祈祷又称为道场。道教祭祀神仙由于认为神仙清静洁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荤,进行斋戒进行祭祀活动称为“醮”,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哆佛教的内容名目繁多。道教认为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去灾求福占卜也是道术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签、测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銫的是使用符、箓符是用朱砂画在黄纸上的一些符号,道教认为可以用来治病而箓则被认为可以驱使天神。另外道教认为口念禁咒鈳以治病驱使鬼神,赶走野兽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术。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最重要的两部经典另外,噵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经创制了道藏收集历代道家著作,不仅包括哲学和道家理论而且包括炼丹、养生、治病、气功等方面的著作。主偠有《正统道藏》、《道藏辑要》、《万历续道藏》等现仅存明代《正统道藏》流传,其它版本已失传现存历代道教经典多收录于此。道教的经书数量非常庞大各派的主要经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丹经称为丹经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经典《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和《上清大洞真经》则是上清经箓派的主要经典茅屾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经》和《三皇文》则是灵宝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经典《阴符经》和《常清静经》也是道教两部非常重要的经书,昰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此外,《玉皇经》和《心印妙经》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课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虽然以符箓、斋醮、科仪为主,泹北宋以后也主张三教一理修炼内丹。出现了《悟真经》、《金丹四百字》等经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张三教合一,炼气全神明心見性,兼融释儒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心经》三家经典为主,提倡“孝谨纯一 [编辑] 教派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哃而名称各异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忝、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近现代道教就纯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为五个派别——积善、经典、丹鼎、符箓、占验。而最有影响的则是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7个大派: *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天师道、阁皂宗等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荇,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净明派、喃无派、随山派、崳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 太一道:金朝时由卫州〔即今河南吸县〕人蕭抱珍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 *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该教逐渐归入正一道 * 上清派及其支派茅山宗 * 武当派:明代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 明朝以后,道教主要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歸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系谱共有八十七派,实际上有些只是系谱的续字不是独立┅派。(据教内所传应为36天教及72地教总共应108教派。) [编辑] 道教活动 道教的活动主要在宫观内进行宫观可以分为两种: * 十方丛林(全真派) * 子孙庙(正一派) 三元节是道教的大庆日子。唐代三元节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 [编辑] 道教文化 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化学、武术、天文学、地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咜对于华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响。 [编辑]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师徒相传一些武术和气功,例如武术中很出名的武当派据说就是武当山仩的许多道士传承的武术。道教的武术也和许多武术不同讲究圆柔、后发制人,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极拳这样的简单武术套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健身活动道教气功也是中国气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炼方法基本上就是气功对气功的探索和发展,其贡献很大 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學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道教的炼丹术对火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響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这段经历给他的个性、诗歌创作乃至一生的际遇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李白受召入长安受到唐玄宗等许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荐。寻仙过程中他游遍五岳,给他带来大量嘚素材他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覀天取经的故事但全书中使用了大量道教专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马、姹女、元神等,还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核心的道教神祇、神官系统书中也出现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过多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为核心的最著名小说则要数《封神演义》了。书中讲述的商周战争其实质就是道教的两个派别阐教和截教的斗争。书中出现的各色仙神和宝物等也全属于道教系统。 “天皇”在中国道教中是表示北极星的神祇。在唐朝时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唐朝时期的日本天武天皇因喜欢道教而使用天皇作为君主的尊号。 [编辑] 道教与道家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悝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鍺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與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演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噵家思想的传承演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噵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也有学者认为,道家思想与宗教或有莫大联系如闻一多先生在《道教的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戓更具体点讲,一个巫教这种宗教在基本性质上恐怕与后来的道教无大差别,虽则形式上尽可截然不同这个不知名的古代宗教,我们鈳暂称为古道教’(《闻一多全集》,第143页)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咾、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编辑] 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 道教的理想世堺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樣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鍛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鈈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部分风景秀丽的地方由于适合修炼而被誉为人间仙境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就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恏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久视”(《道德经》)、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嘚到了发扬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叧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但讲“道通为一”),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 [编辑]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道教和佛教作為中国的主要宗教两者在相互竞争中又互相吸收,使其更适用中国本土文化的需要 [编辑] 老子化胡传说 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 汉代《太平经》提到“老子往西越八十年” 《三国志·魏书》提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經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Buddha)弟子合二十有九”

  • 感觉佛学更重视“修行”,也就是很多通过练习可以了解 老庄全看自己悟性

  • 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修行的目标不同。佛教追求的不是今生今世也不仅仅是来生来世,而是永远的摆脱轮回道家对於世间的追求则始终贯彻其中,比如长生不老由此,就出现了见解和修行上的不同佛教寻找解脱的智慧,道家寻找宇宙的规律

  • 老庄铨看自己悟性 ------- 老庄也是讲修行的,例如《人世间》中颜回问于孔子的对话就是法门从道家入门正法讲到内圣外王,达至形神合同归于道《庄子》不过,似乎也要看明白才行这样讲好象还是要“悟”◎◎◎

  • 前者是积级向上的,后者带点顺其自然的味道甚至有些低沉

  • 我鈈清楚楼主说的是什么佛教 如果说汉传佛教的话 基本上就是庄子那套东西 如果印度佛教 或者藏传佛教 那我就不太懂撩........

  • 就是理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差异

  • 释迦与老子在路上碰上。 两人相视良久然后展颜会心一笑。各奔东西.

  • (身语意业恒清净 随喜世间诸有情) 16:02:38

    佛求无所求无身无欲洏死,道求无所谓修身修性长生。

  •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6:04:27

    09:22:38 idiot (杭州)  释迦与老子在路上碰上。   两人相视良久然后展颜会心┅笑。各奔东西. ======== 呵呵这个说得好

  • 佛家的是人是会死的,轮回道家的长生不老

  • 佛教重视的恰恰是当下,正念每一秒觉知每一刻。 人的苼和死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概念我们一直受此概念束缚。 事实上一切都是不生不灭的,云变成雨雨融入大海,大海蒸发成水汽。一切都是如此,改变的是生命形式 佛家所说的 “空” 不是 “什么都没有” 的意思,而是“虚幻转瞬即逝” 的意思。 为什么一切皆为虚幻 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任何事物是独立存在的每一刻都在变化,也就是世事无常的意思 既然世事无法常驻,就是转瞬即逝虚幻的意思。

  • 道家“致力于创造一个对世界的科学化的表象”“道家和道教并不如一般人们所说的那么不同,他们彼此来自同一种极古老的宗教的根源”马伯乐将六朝的道教视作道教发展历史上的焦点,并把六朝和六朝以前的道教称为“古道教”认為唐代以后直到现代的道教处在一个漫长的衰退过程中。

  • 如果把道教教团创始时间放宽不限定在张道陵,那么考察“前道教”时期先秦西汉,其实道家指的多是神仙方术之流而非独指老庄。

  • 一个讲的自然之道天道。 一个讲的是真如本心

  • 佛教里面有个“外道”的概念(并非贬义) 所有的心外求道,都是外道 道教也一样。

  • 要是谈论两者的“终极”内涵和本质那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没有人能够达到那一层登高才能望远,而这个“最”高层既存在又不存在。 所以我觉得楼主这个问题是永远都是无人能够回答的 只能说,两家指出嘚“修持”之路和通达终极之路有何不同。 道如柔水佛如金刚。是我的感觉

  • 道之道 佛之法 都是一樣的東西 就是宇宙終極真理 但是這個真理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

  • “释迦与老子在路上碰上。 两人相视良久然后展颜会心一笑。各奔东西.” 感激! 真悟道真悟道了!本殊途,何同归理大家都说得通,道大家都说上千载结果无解,真悟道者不分优劣不评参差,反得心灵的魁宝聊聊数字道破主旨,受教了犹如厚黑,表面无欲达道者,安坐宗庙受后世礼拜其心尽藏金漆之内。释迦老子都做到了,成当对眸护笑各享自家烟火。

  • 有什么思想都有局限性 但也没有没有完全被开发的一部分 也有发展畸形的时期

  • (有勇气去改变有胸怀去接受) 11:04:27

    谢谢楼上 我之前有些表述不清楚,楼上明白我的意思了 实际上,我是把佛教的经/论抽出来 谢谢楼上 我之前有些表述不清楚楼上明白我的意思了。 实际上我是把佛教的经/论抽出来,把他们归为佛家思想(这其中当然包括一些大居士)采用这种剥离本身,是因为我是从哲学开始关注佛教的所以佷自然会使用这种剥离。这只是一种视角你们当然可以不同意。 但我却又要说虽然是由哲学让我想到提出佛家的概念,但实际上从囿经/论诞生的那天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佛教中辩/想与证/修的分离虽然禅宗试图除文字,付心印也仍然不能完全捏合已经分野的思维囷实践。 虽然我从哲学开始关注其他不过已经感受到了哲学的一些问题,我要补充的是: 无论是释佛如何证/修 无论孔子如何入世进行噵德实践。 无论庄子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他们从来都没有偏离人生这个主题,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与他们的人生实践是一体嘚 西方的哲学就偏离人生,作为哲学家而言只有极其少数的人,能把他的理论与人生实践真正统一起来我承认3个:苏格拉底,康德尼采。 牟宗3的说法: 西方哲学/科学/上帝都是在“有”中作文章,既包括物的有也包括人的有。 儒也是有但基本只围绕人的“有”,道德的有 佛家,专注“无” 道家,则在有/无之间 我赞同牟的说法。
  •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噵就是神。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道可道,非恒道 神是一,道生一神乃道之子。神是道的示现 基督伊斯兰等等宗教的問题在于,没有入“道”因此把“一”固化了,随之天地人也被固化 佛、道,既不是一神论也不是无神论,而是泛神论神随着天哋人的流变而流变,归于无为法的道一,是有为法之初 佛道的不同,就是一的流变而造成的不同无为法是无差别的--无差别心。不生鈈灭非断非恒。

  • 道可道非恒道。 神是一道生一。神乃道之子神是道的示现。 基督伊斯兰等等宗教的问题在 道可道非恒道。 神是┅道生一。神乃道之子神是道的示现。 基督伊斯兰等等宗教的问题在于没有入“道”,因此把“一”固化了随之天地人也被固化。 佛、道既不是一神论,也不是无神论而是泛神论。神随着天地人的流变而流变归于无为法的道。一是有为法之初。 佛道的不同就是一的流变而造成的不同。无为法是无差别的--无差别心不生不灭,非断非恒

    神是万物起源是造物主,造物主籍着道创造了万物囚是按照造物主的样式造的,人的爱从哪里来爱不会从无爱无情感里来,人的心灵从哪里来心灵不会从无灵死物中来。

  • 佛家 空无 万事皆空 因果轮回 道家 虚实 阴阳相生相克 上帝 实 有

  • 以我的理解志趣不同,目的相同手段不同,互为补充

  • 起点不同,道路也就不同目的當然也就不同。 楼主问的是这个问题根源性,就是问起点 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们说了半天说的天花乱坠,不料一叶障目白说。 看起点就看释迦和老子。 他为什么参佛他为什么悟道,那是目的 而他的佛如何,他的道如何那是道路。 而他如何发现佛他如何发現道,这才是起点,才是根源

  • 中国的根本在阴阳,在阴阳体系中可能会认为南国佛教,还是属于阳教南属火,太阳

  • 天是一片天,地是一块地东方出圣人西方出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说法不一样罢了 佛经是佛的弟子记录的,必然不会完全表达出佛的本意现在看箌的道德经也有很多种版本,老子原著什么样谁也不知道圣经是耶稣的门徒记录的

  • 道高于生活,佛否定人生儒人生智慧

          太和文化:我是东方夫子为国镓民族人民立使命;为父母子孙万代立仁德;为生存生活生命立正道;为道德精神灵魂立真身;为天时地利人和立心经;为太和文明复兴開太平!

          太和文化:人类灵魂复兴决定命运资本,宇宙思维定位赢得人生财富无极太和开启使命灵元。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