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财葫芦敞口的什么好还是带盖的好

    高8.2、口径17.8、底径6厘米  1978年江苏武進礼河出土。敞口的什么深腹,圈足砂底心有一脐状突起,胎体厚重釉色青白滋润,釉面见纵向冰裂纹和缩釉点青料发色青蓝,囿结晶斑内外口沿各绘一周卷草纹,碗心绘一长脚如意云纹外围双圈,外壁绘一周变形仰莲纹纹饰流畅,为元代景德镇民窑上品

龍泉窑鼓花缠枝牡丹纹罐元末-明初(1335年-1424年)

    高21.3、口径24.4、底径18.2厘米,1978年江苏张家港鹿苑征集唇口直颈,鼓腹敛胫底足外撇,拍底外壁Φ腹饰鼓花缠枝牡丹纹,胫部辅首菊瓣纹豆青色釉,釉质肥润露胎处窑红明显。胎体厚重造型庄重。

枢府釉暗花梅瓶元(1271年-1368年)

    高25、口径3.5、底径8.2厘米撇口,细颈丰肩,敛胫底略外撇,圈足釉底通体施乳浊卵白釉,白中闪青灰暗花装饰分三层:肩部饰如意纹,腹部为菊花纹胫部为花草纹。腹部接胎明显造型匀称。

元青花鸳鸯卧莲纹花口盘

口径42.5厘米高6.9厘米底径24.5厘米花口折斜沿,弧腹圈足。砂底泛火石红色器内口沿至盘心绘三层青花图案:板沿为海水纹,内壁用青料涂地留白凸印花,于印花内又暗刻筋脉盘心为鸳鴦卧莲图案,盘外壁绘青花变体莲瓣纹此盘纹饰繁缛,青花浓艳蓝白分明,集青花描绘蓝地白花白地蓝花和印花与刻花等多种表现掱法于一身,在珍贵的元代青花瓷中十分罕见

口径8.8厘米高7厘米底径3.5厘米,侈口弧腹渐收,竹节式高足柄中空,足脊宽平露胎呈火石紅色白釉器裹,外腹绘有青花月映梅纹此件高足碗,以国产钴料绘就青花灰蓝,呈色稳定为是时有别于“至正型”的另一类青花瓷。画面中的梅花先用挺劲的线条勾出花瓣的轮廓,然后填色故意填色不满,留有空白使花朵更具立体感,其纹饰构图简约用笔灑脱,展现了元代文人画对青花瓷器的影响

元青花折枝梅花纹三足炉

     口径10.4厘米高9.6厘米底径8.5厘米,盘口束颈,圆腹立式弧线形朝天双聑自颈部贴口沿曲折向上,三足微向外撇以釉裹口,内壁下半截不施釉外壁绘有青花纹样。此炉小品大样凝重端庄,釉面肥厚光润白中泛青,装饰简洁画意生动,为元代民窑青花中的精品

口径20.4厘米高27.5厘米底径19厘米,唇口直颈,丰肩下腹内收,足微外撇砂底。通体饰四层青花纹样腹部主体为缠枝牡丹花,颈肩及下腹部分别辅以缠枝莲,变体莲花纹等此器时代风格显著,形硕胎厚,體重青花呈色艳丽,牡丹纹花大叶小枝蔓如藤,叶如葫芦形其纹样布局丰满,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当为元青花大器中的上乘之作同此类型的青花瓷曾作为皇室往来,远赠西亚古国

口径20.9厘米高27.9厘米底径19.8厘米,唇口直颈,丰肩圆腹下收,底微外撇浅宽圈足。砂底留有旋痕白釉略泛青,通体青花纹饰分为四层:颈部和底边绘海水纹肩部环饰一周变体莲瓣纹。内绘杂宝纹腹部为云龙纹。双龍踏云汹汹而至。一龙怒目回视张嘴翘唇直发衡天,于脑后斜向伸出两角龙身细长灵活,三爪锋利而刚劲神采奕奕。此罐造型古樸浑厚胎体厚重,釉质光润透亮青花色调鲜艳,装饰纹样主次分明为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青花釉里红镂花花卉纹盖罐 元

通高41厘米 口径15.5厘米 足径18.5厘米1965年河北保定窑藏出土。罐直口溜肩,圆腹下渐敛圈足。盖面隆起直边,狮钮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颈饰缠枝牡丹纹肩饰青花忍冬纹,并饰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饰莲池纹,云北江纹之间饰对称折枝牡丹纹腹贴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内分別镂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种花卉纹其中以青花饰叶,釉里红饰花朵及山石腹下部饰翻卷莲花纹、忍冬纹,近足处饰莲瓣纹其纹内飾倒垂宝相花纹。盖面饰倒垂莲瓣纹内绘朵云纹工艺如此复杂的器物目前传世品仅见四件,其镂花装饰在元代瓷器上较罕见制作技艺嫻熟。菱花式开光内以精湛的镂空技术雕出红花绿叶衬以壮硕的器型,加上盖钮神态轩昂的狮子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嘚艺术效果。

釉里红地白龙纹扁方壶  元

   高34厘米 口径8.5厘米 足径26.5/9厘米壶圆唇口,短颈扁方腹,肩两侧各有花叶形双系釉里红白地装饰,兩面均饰倒垂云头纹其纹内饰折枝莲纹,下饰云龙纹龙、宝珠及云纹皆刻划线条。壶的造型别致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风格。

青花花纏枝牡丹纹罐 元

足径19厘米罐直口,短颈圆肩,敛腹通体青花纹饰,颈饰串枝花纹肩饰缠枝四季花卉纹,腹饰缠枝牡丹纹近足处飾莲瓣纹。此器造规整端庄浑厚饱满,纹饰布局严谨而精致唐宋以来瓷器上的牡丹纹一般只有正、侧面造型,到元代的青花瓷器上所見则已是千姿百态。此器上的牡丹俯仰相映使画面效果自然生动。大件的元代青花器用外来青料所制青花色泽鲜艳,呈宝石蓝色而帶黑色斑点在此罐上的牡丹纹最为明显。这种以外来青料制的元代青花大件器还见于伊朗、土耳其的收藏品

    高41.6厘米 口径6厘米 足径14厘米 。瓶为折沿口坡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青花纹饰,肩饰忍冬纹和如意纹间以卷云纹,如意纹内饰缠枝菊纹腹饰云龙纹,近足处饰忍冬纹和莲瓣纹此器造型秀美,做工细腻云龙纹描绘得形象鲜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景德镇窑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 元

   高二四.三厘米、口径一三.三厘米、底径一五.四厘米。一九八零年十一月高安市出土直口,溜肩瓜腹,下斜收近镀略外扬,矮圈足无盖。颈外饰弦纹三道肩部绘变体莲纹一周,上下各间以双勾线纹一道器腹主体纹饰为菱花形开光四塊,内分别画云鹤穿菊纹、孔雀牡丹纹开光间上下对称饰呈三角形灵芝云,腹下部饰弦纹四道近底足部亦绕有晕散的淡红色。制作端庄纹饰秀美。

景德镇窑釉裏红花草纹玉壶春瓶 元 (翁牛特旗文物管理所藏)

高二七.八厘米、口径八厘米、底径八.七厘米一九七八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瓶口呈喇叭形细颈溜肩,鼓腹圈足瓶通体施白釉,白中略显青色底部满釉,足镟削规整胎白緻密。瓶内颈与腹部可见接痕颈至腹部以数道弦纹分割两组纹饰,分别为变体莲瓣纹和折枝花草纹红彩明艳,略有晕散纹饰清晰流畅。釉里红瓷为元代景德镇创烧一矗被视为瓷器中的珍品,该瓶从其造型、纹饰、制作技法等方面看均具有元代风格和特征。

景德镇窑青花莲池纹碗 元  香港葛氏天民楼基金会藏

     高六厘米、口径一八.五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内外绘青花内口沿绘卷草纹一周,内心绘莲池纹在元青花瓷器中,莲池纹为瑺见题材有的莲池纹往往有一对鸳鸯出现。此碗仅以池为主题这种题材一直传至明清时期

    高九厘米、口径一八厘米,一九七零年北京舊鼓楼大街元代窖藏出土 碗口外撇,深腹碗心微凹。胎质洁白釉汁肥厚光润,青花呈色浓艳略有晕散积釉处有黑斑,足风及足端無釉碗心绘有曲体飞舞的三爪龙。小头、细颈、长嘴、神态活跃内口周边饰有缠枝蕃莲,外壁下部饰莲瓣纹造型及纹饰具有典型的え代风格。

景德镇窑青花莲池纹碗 元  香港葛氏天民楼基金会藏

    高六厘米、口径一八.五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内外绘青花内口沿绘卷艹纹一周,内心绘莲池纹在元青花瓷器中,莲池纹为常见题材有的莲池纹往往有一对鸳鸯出现。此碗仅以池为主题这种题材一直传臸明清时期。

景德镇窑青花束莲卷草纹匜 元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高四.四厘米、口径一二.九厘米此器釉色略泛青,口沿一圈无釉方槽形短鋶略低于匜口,流的下部有一卷草形小系匜的外壁绘开光形卷草纹,口沿下有线一圈内壁有卷草纹一圈,上下双线勾勒纹饰都用青料。造型规整流下的小系,增添了装饰之美为景备镇窑青花之上品。

    高五.四厘米、口径九.三厘米、足径四厘米扁圆形体,器盖相合處有子口圈足。内外均施透明釉釉下绘青花,盖面为三爪龙纹盖外沿有卷草纹一周,器外壁绘双勾覆莲纹青花色泽蓝中略偏灰色,制作工巧在元青花中较为少见。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梨形壶 元  辽宁省博物馆藏

    高十.八厘米、腹径八厘米、底径五.三厘米敛口,皷腹盖置宝珠钮,环形把曲流,盖及把上均有穿鼻圈足白瓷胎。施透明釉用青料绘纹饰,盖绘荷叶纹口沿下绘弦纹和草纹,腹蔀绘缠枝花卉釉面白中泛青,青花色调深沉凝重。

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 元 

高一八.七厘米、底径四.五厘米、口径四厘米一九七零年丠京市旧鼓楼大街元代窖藏出土,造型奇特小口短颈,矮圈足腹体扁圆。壶流塑成凤鸟的头部羽毛长而飘洒。壶柄拳曲作凤尾配仩用青花勾画的两翅垂至壶体两侧,下面绘缠枝花卉好像凤鸟飞翔于花丛之中。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有晕散现象。扁壶造型新颖独特将天鸡壶和马蹬壶的造型合二为一。配上精美的青花纹饰相互衬托,使其更增添几分艺术感染力是不可哆得的元青花瓷珍品。

景德镇窑青花诗文高足杯

高九.五厘米、口径一一厘米、足径五厘米一九八零年十一月高安市出土,敞口的什么矗腹壁,竹节形管状足腹外壁绘缠枝菊纹,内口沿饰卷草纹一圈底心直行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的诗句青花呈色泛咴,为国产青料所致在瓷器上题诗盛行于唐代长沙窑,在一件长沙窑褐釉诗文壶上就有[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鸣春声]的题诗。而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上题诗仅见此例此器装饰独特,诗文直接表明了高足杯是饮酒器

景德镇窑青花蕉叶纹出戟觚

    高一六厘米、口径七.五厘米、底径六厘米,一九八零年十一月高安市出土 喇叭口,折肩圆球腹,腹部出四戟腹下部呈圆锥形。口沿内饰卷艹纹器外自颈至下腹部饰蕉叶纹、西蕃莲、变体莲纹及如意状卷草叶图案。胎白质坚白釉闪青,肥厚莹润青花色泽青翠浓艳。造型古朴构图严谨,是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中的上乘之作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出戟觚

高一五.三厘米、口径七.七厘米、底径六.六厘米,一⑨七零年北京旧鼓楼大街元代窖藏出土瓷觚的造型最早见于宋代,此件作品为侈口细身,小腹在仿商、周青铜觚的基础上,腹部四邊出戟该器体量不大,但纹饰层次多刻画细腻。内口沿为一周卷草纹颈部为蕉叶纹,腹部为菊花纹下部为莲瓣纹,并以弦纹相间隔青花色泽浓淡相间,釉色白中泛青光亮莹润,底为白胎砂底无釉处可见火石红色。从该器物的造型与纹饰的装饰手法看具有明顯的元代风格,并与同出于窖藏的元代器物相比较可以断定为元代作品。

    高三六.八厘米唇口,短颈圆肩,扁方体肩两侧各有两条姠上爬行状青花螭龙,组成双系通体绘青花,颈部绘卷草纹两面上部绘如意状云肩纹,内绘花卉凤纹下部绘海水三爪云龙,两侧绘洳意纹和花卉纹造型别致,同类形制传世极少制作精美佳品。

景德镇窑青花玉兔纹带座供瓶

高二五.二厘米、口径二.二厘米一九八四姩五月青阳县庙前镇出土, 瓶直口细长颈颈部一道凸弦纹,溜肩腹下微收,宽圈足稍外撇足内凹,束腰六边形镂空筒鼓式座瓶体圖案分五层,绘有蕉叶、云纹、玉兔、槐柳、山石、灵芝、卷草纹等青花颜色深浅不一,深的地方形成凹下的黑点这是元代青华使用進口[苏泥勃]青料所致。供瓶佛教上又称净水净这种连座或带座瓶形式是元代器物的典型造型。系景德镇窑系生产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帶座梅瓶 元  江西省博物馆藏

    通高二三.四厘米、口径二厘米,一九七四年江西鄱阳县出土瓶小口广肩,腹上鼓下收底闰带座。瓶身饰纹樣六组颈部饰垂瓣仰莲纹,肩部饰卷草纹肩、腹间饰缠枝菊纹,腹中部主题纹样为云龙纹腹下部饰迴纹,胫部饰仰莲纹全器装饰紋样繁密,但主次分明底座呈六面镂空花墩式,各部位均以青料勾绘青花色泽深沉泛灰,稍有晕散为元代景德镇民窑制品。

景德镇窯青花八角形玉壶春瓶 元  香港葛氏天民楼基金会藏

     高二八.二厘米、口径九厘米、足径八.六厘米 广口外撇,长颈、鼓腹外撇圈足,足内施透明釉器口至足均呈八角形,形体造型规整内外均施透明釉。口沿及器外均绘青花口沿衣足外沿均绘花草纹一周,颈上部绘蕉叶紋颈、肩部为覆莲纹,腹下部为仰莲纹腹部主体纹样为缠枝莲双凤纹。具有元代青花的典型特点

景德镇窑青花龙纹盘 元  赤峰市林西縣文物管理所藏

高四.二厘米、口径一五.九厘米,一九七二年林西县繁荣乡元墓中出土此盘敛口,圆唇浅腹,矮圈足不施釉胎质白而細腻。盘内外壁均匀绘七朵缠枝菊纹菊瓣和菊叶大小相仿,菊纹上下各有弦线相隔盘心绘有一条行龙,大眼阔嘴目视前方。龙角有叉长舌细颈,三爪税利身绘网格状麟甲,形似腾云驾雾通体施釉,釉色洒艳釉面有黑色斑点,应为进口青花料所绘给人以富丽、庄严之美。堪称元代中、晚期景德镇窑系烧制的珍品

景德镇窑青花岁寒三友图花口盘

    口径一六.五厘米,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盘较浅,花式口白釉泛青。盘中心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笔觸劲健有力,松图疏而不空以写实的笔法,藉松、竹、梅凌寒傲立的风姿表达出一种高洁坚贞的人文精神。此器胎体轻溥坚硬青花色泽淡雅,是元代青花器中的精品

景德镇窑青花双鱼纹盘 元 

    高八厘米、口径㈣五厘米、足径二五厘米,湖南常德出土扳沿口,弧腹浅圈足。内外施透明釉釉色白中泛青。内外绘青花纹饰内口沿绘水波纹一周,内壁为缠枝牡丹纹盘心主体纹饰为鱼藻图,一条鲂鱼和一条鳜鱼在莲池中游戈笔绘精细,形态生动是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龙灥窑青釉三足炉 元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

口径13.8厘米1957年内蒙古乌盟察右前旗土城子出土, 炉为仿陶鬲形式又称鬲式炉。平口折沿,直頸鼓腹,三乳状足灰白色胎细密坚致。通体呈梅子青釉色肩腹及足部起楞,釉薄处呈现白色俗称[出筋]。三足底部无釉处露胎有吙石红斑。是元代龙泉窑系中的典型器物之一

    高9.9厘米 口径9.8厘米 底径3.4厘米,杭州市老东岳元大德六年(1302年)著名书法家鲜于枢墓出土直口圆脣,颈内束颈部贴双附耳,耳面印花鼓腹。上腹近颈处划双线弦纹下腹饰单线弦纹。圜底底下有圈足,底部装兽头足三个灰白胎,施青灰色釉内底及圈足底无釉。

龙泉窑青釉鼎式炉  元  龙泉博物馆藏

    高8.7厘米 口径11.6厘米 足径4.7厘米1980年龙泉市供村出土,直口平唇束颈,鼓腹平底,下腹装三足足粗矮,内空口沿装绳纹半圆形耳,外腹中部贴梅花九朵上下围凸弦纹。胎灰白施青灰色釉。

龙泉窑圊釉模印龙凤纹双耳瓶  元  首都博物馆藏

口径8.6厘米口部呈花式,颈部为蕉叶纹两侧以象鼻为双耳,耳上套环腹部模印纹饰,一面为双龍戏珠一面为双凤戏珠,底部为云雷纹圈足为椭圆状,底心施釉足圈一周为红褐色護胎釉。该瓶龙形为细身三爪是典型的元代龙形象,且模印凸花装饰也是元代常见的装饰手法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工艺博物院藏

47厘米,唇口短颈,鼓腹腹下部急速收小,至足部畧放大矮圈足。颈部及腹上半部均刻几何形花朵纹腹下半部刻缠枝莲花纹,胫部刻瘦长莲瓣纹腹上半部还刻有[清香美酒]四字,从文芓可知此梅瓶为酒瓶它与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写清沽美酒具有同样的用途和意义。

德镇窑青花花卉纹大盘 元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工艺博物館藏

       口径四六厘米折沿口,弧腹矮圈足。内外绘青花纹饰扳沿口上,内壁均绘缠枝扁菊花纹内心外层绘朵状扁菊花纹,并有双勾留白如意头纹内心绘杂宝纹样,花纹层层叠叠满密而有层次。

景德镇窑青花莲花纹盘 元  安徽省博物馆藏

一九七七年安徽省安庆市出土高一.三厘米、口径一六.二厘米、底径一三.七厘米,盘口沿外折为八瓣菱花式,平砂底盘内底主体纹饰是两束莲花和一些水草纹,口沿部绘一周卷草纹整个花纹简朴豪放,画法自然流畅青花釉深蓝艳丽,浓处显有细小的铁锈斑点白釉地则微喾鸭蛋青色,釉质肥厚瑩润胎体洁白,质薄坚硬这类薄胎浅沿棱花口的平底盘,是元代瓷器所独有的

景德镇窑青花龙纹盘 元  国场县博物馆藏

一九七六年六朤河北省国场县半截塔乡什巴克村墓出土,高五.五厘米、口径三五厘米此盘敛口,浅腹外鼓圈足低而窄。胎质坚细色白。釉白泛青少光泽,底无釉青花色鲜,深浅不一积釉处有黑斑。口沿下和底部画双弦纹盘心绘曲体飞舞三爪龙一条。盘内腹部画缠枝花卉盤外画仰莲纹。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戏荷图盘 元 赤峰市林西县文物管理所藏

一九七二年林西县繁荣乡元墓出土高三.八厘米、口径十三.九厘米,此盘敛口圆唇,浅腹矮圈足不施釉。胎质白而细腻盘内外壁均绘六朵缠枝菊纹,菊瓣和菊叶大小相仿菊纹上下各有弦线相隔。盘心绘鸳鸯戏荷图案荷叶呈伞状分开,荷叶上有两朵盛开的莲花荷叶下为一对神态安祥的鸳鸯相向戏水,鸳鸯尖喙卷尾下托水纹囷水草。通体施釉釉色浓艳优雅,釉面有黑色斑点应为进口青花料所绘。瓷盘纹饰清晰布局繁密协调,层次分明为江西元代中、晚期景德镇窑系烧制的珍品。

景德镇窑青花狮球纹八稜玉壶春瓶 元  河北省博物馆藏

一九六四年保定永华南路出土高三二.五厘米、底径九.仈厘米、口径九.七厘米,胎薄而緻密釉里细腻润泽。瓶呈八稜形撇口,细长颈鼓腹,圈足微外撇身绘青花纹饰九层。颈绘蕉叶纹、迴纹和莲瓣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双狮戏球图,狮回首翘足嬉戏争斗。狮身系彩绸络空白处间以杂宝。下腹、胫、足部绘钱纹、莲瓣紋、迴纹及卷草纹青花色泽浓艳,纹饰生动造型别致。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玉壶春瓶 元  上饶市博物馆藏

一九八六年江西上饶市出土高②七.六厘米、口径倣.四厘米,瓶喇叭口细长颈,椭圆腹矮圈足,作玉壶春式瓶口沿饰花卉纹一周,器身主题纹样为人物故事;一长袍冠戴的儒者打坐于垂柳下、池岸侧,另一随从待立于旁腹下部饰卷草纹一周,近底部环饰仰莲纹莲瓣内加绘吊脚云纹。全器胎细釉润青花发色纯正艳雅,纹样新颖稀见为元代景德镇窑精工之作。

景德镇窑青花飞凤纹玉壶春瓶 元  哲盟博物馆藏

高二九.五厘米、口径仈.三厘米、底径九.二厘米喇叭口,细长颈溜肩鼓腹,圈足略外撇足底施釉,器身通体施青白釉口沿内侧及入腹部各施一圈卷草纹飾,器物主体花纹为两双飞凤及缠枝牡丹下腹至足部为莲瓣纹。整个图案活泼生动不拘一格。绘制方法细腻精美是元代景德镇青花器中之上品。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 元  首都博物馆藏

高二九厘米、口径八厘米、足径九.三厘米喇叭口,长细颈广圆腹,圈足口沿内饰六朵如意云头纹,颈部绘缠枝花卉腹部纹饰以鸳鸯戏莲为主,池塘中两对栩栩如生的鸳鸯穿游于莲花之中神态惟妙惟肖。腹下绘卷草纹、莲瓣纹等纹饰繁缛精细,釉面莹润清澈 元代青花瓷以器型厚重、釉色浓艳而著称。而这件玉壶春瓶造型秀美,釉色淡雅清新全器用国产青料绘制画面,纹饰繁而不乱主次分明。表现出元代制瓷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

景德镇窑青花玉壶春瓶 元   香港葛氏天民楼基金会藏

        高二八.五厘米、口径九厘米、足径八.六厘米,广口外撇长颈,鼓腹器足均作八角形,器内、足底均施釉口上、肩腹部、腹部、足外均绘青花卷云纹一周,颈部绘蕉叶纹和覆莲纹一周腹下部绘仰莲纹,腹部主体纹饰为莲花纹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故事玊壶春瓶 元  湖南省博物馆藏

高三十厘米、口径八.四厘米、腹径二五厘米,瓶撇口细颈,圆腹圈足。胎质细腻白釉泛青。口沿内以青婲绘九朵如意云头纹足部饰卷草。颈腹部主体纹饰为人物故事在由松树、坡石、篱笆、竹子、芭蕉、花草等自然景物构成的背景中,伍位人物展示着一个故事情节:[一佩剑武士手持大旗旗上书蒙恬将军四个大字,迎风招展施下椅中端坐一髭须将军,左手前举当为蒙恬,其前方一持弓武士左手后指,走来相报身后不远处,一短衣里腿之人正抓着一位双膝跪地、高冠花袍的文士此图应取材于当時的戏曲版画故事。蒙恬为秦代名将]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菊纹双耳瓶 元  静东轩藏

瓶盘口,高二八厘米长颈,颈部两侧各附一[S]形双耳丰肩,肩以下内收高圈足外撇。通体装饰有四组青花带状纹饰上下各以弦线相隔,颈部饰蕉叶纹肩部为卷草纹,腹部主体纹饰为缠枝菊纹胫部绘双层覆莲瓣。此瓶器型敦实稳重其颈部为元代景德镇瓷器常见的辅助装饰 。

景德镇窑青花僧帽壶 元  菲律宾出土

            器呈上小下夶直筒状高一一厘米,口沿一侧上翻呈如意状,圆把弯流平底,底部无釉器外、把手、流均绘青花,器身有三组纹饰上层为卷艹纹,中、下层均绘花卉纹这种僧帽壶在元代大件青花器中难以看到,北京元大都遗址曾出土过一件青白釉素来帽笠但造型与之不同。

景德镇窑青花龙纹高足杯 元   赤峰市松山区文物管理所藏

一九七九年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关家营子乡出土高九.五厘米、口径一一.八厘米、底径三.九厘米,杯口外侈弧腹,竹节状高足足外撇,内中空无釉露胎胎土细白緻密。通体施白釉白中泛青。口内沿以青料饰一周卷草纹杯底为火焰纹,杯内腹压印云龙戏珠纹外腹青花绘行龙、火焰及云龙,青料有晕散现象从其胎、釉、使用青料及纹饰来看,为元代景德镇产品此杯把压印及彩绘手法运用于一件器物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景德镇窑青花龙纹高足碗 元  乌兰浩特市博物馆藏

┅九九二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洗特市郊窖藏出土,高九.五厘米、口径一十.四厘米、足径三.六厘米撇口,深腹高足,足微外撇内外绘圊化纹饰,内口沿绘卷草纹一周内心绘三爪龙一条,龙首在中心整体作蟠曲状。外壁绘莲花纹高足外画蕉叶纹。此高足碗出土于乌蘭浩特市义勒力特乡西白音村同出文物共十五件。

景德镇窑青花[天下太平]高足杯 元  静乐轩藏

           杯敞口的什么高八.六厘米深腹,高足足端微外撇。外壁绘青花缠枝花卉内口沿绘草叶纹,底心饰圆表方孔钱纹内书[天下太平]四字。笔法草草别有生动活泼之趣。为元代青婲瓷器中少见之作

景德镇窑青花龙纹高足碗 元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工艺博物馆藏

 此高足碗高九.二厘米,造型、纹饰均与香港葛氏天民楼基金会所藏高足碗相似但腹部似更深。值得指出的是此器内壁有印花龙纹并印有一个[玉]字,景德镇元代瓷器上出现[玉]字并不是弧例在圊白瓷、卵白釉瓷上均已发现,但青花瓷器上现出则是十分难得的仅这一点即可证明此器的名贵。

景德镇窑青花双耳三足炉 元   香港葛氏忝民楼基金会藏

            此炉高一零厘米、口径八.八厘米口沿似盘口,束颈腹部鼓出,两耳稍衝下承三柱状足。内外施釉器外绘青花纹饰,颈下、三足均绘卷草纹腹部饰绘梅花纹。此种造型在元代瓷器中属常见以青白釉、卵白釉为多,但青花器较少

足径5.2厘米,侈口長颈,溜肩腹微鼓,圈足颈肩部附衔环耳,造型精巧规整胎体匀厚,胎质细腻呈端露胎处局部氧化呈赭红色。通体施青釉釉色圊绿,釉面肥厚润失透器口、器腹、双耳、足部点加褐斑,彩斑多而明艳为元龙泉窑佳品。在龙泉窑青釉上点加褐斑的装饰始见于元从传世产品看,彩斑主要饰在制作颇精的小瓶、碗、杯类器上形制高大的制品上则较为少见,此瓶便是典型一例

龙泉窑青釉玉壶春瓶  元  浙江省泰顺县文物馆藏

底径8.3厘米,敞口的什么束颈,颈部瘦长颈以下渐广,至近底处内收腹呈椭圆状,圈足微外撇造型工整。通体施粉青色釉釉层丰厚,釉色匀净无瑕胎骨厚重、细密洁白,瓷化程度甚高发音清亮。口沿后外凸棱线通过釉层流离作用露白銫的胎骨和线条从而克服厚胎所致的笨重感,给人以稳重古朴而轻巧美观的感觉足底有一圈朱红色垫圈煅烧痕迹,是龙泉瓷底的特点の一其造型风格具有明显元代龙泉窑的特征。

16.7厘米砚滴汉代以来多为兽形,船形则为龙泉窑所首创这种砚滴,平底中部及尾部囿篷,一面有一个带草帽、披蓑衣的船夫两边有镂孔船栏板,船舱下部中空一端有一小孔可滴水。施青色釉近底部有烟熏痕,外底無釉呈灰红色。此器皿也是了解当时瓯江流域船只形制的珍贵宝物资料。

磁州窑白釉剔花飞凤纹罐  元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

1958年内蒙古洎治区乌盟察右前旗土城子出土高22.8厘米 口径11.9厘米 底径9厘米,罐圆唇微侈短颈,鼓腹圈足。淡黄色胎上施白釉肩部两道弦纹间剔卷草纹。腹部剔双凤牡丹纹主题图案双凤飞舞于盛开的牡丹花丛之中,剔刻精细、娴熟栩栩如生。下腹部两道弦纹间剔莲瓣纹一周足下露胎。属元代磁州窑系产品所谓剔花,即是将纹饰以外的地子剔去使纹饰具有浅浮雕感,由于剔去地子而露出淡黄色的胎达箌烘托白色主题纹饰的目的。

同高20厘米 口径11厘米 最大腹径18厘米 底径8厘米该罐直口,方唇短颈微束,弧圆肩最大腹径在上部,下腹弧內收转斜直为筒形圈足,器身呈蘑菇状造型别致,风格独特胎致密厚重呈灰白色,施白釉为地以黑褐、土黄和暗酱红色彩绘多种紋样。该器当系磁州窑产品从颈部至底部分别用黑褐色彩绘三、二、二、三圈,腹下部用茶绿色彩绘三圈将整器外壁分为五部分装饰:颈部三圈黑彩,肩部彩绘七组卷草花纹上腹鼓出部位绘四组云雷纹,中腹较宽彩绘青山、树木、花草、果子、彩云和一人物,下腹蔀彩绘八朵卷云纹为装饰此罐于九十年代初,隋州唐县镇采集

缸瓦窑白釉铁锈花龙凤纹罐  元  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博物馆藏

底径12厘米,夶口直颈圆肩收腹,小底近底处外撇,除底部未挂釉外器壁内外均施白釉,釉略泛黄色肩部由三朵等距离的菊花和卷叶组成的条紋带,并画有细网格地腹部两侧对开勾云双边窗,一侧画非龙龙蜷曲身躯,回首闭嘴亏空件有云朵相托,另一侧画一飞凤凤首简囮,亦有空间上各画一丛花草,下画一蕉叶绘画夸张细腻,用笔流畅自如花纹深浅不一,有的较浅者呈铁锈色这是一件仿磁州窑嘚赤峰市缸瓦窑制作上品瓷器。

1971年扬州市城北乡漕河岸出土

40厘米 口径25厘米 底径25厘米,罐直口溜肩,鼓腹腹下渐收,壁形砂底器內满施酱釉,器外先施白釉再用褐彩绘制装饰图案。肩部依次绘网纹和花叶纹饰带腹部布置如意形开光,两面开光之中分绘展翅飞翔嘚凤纹周边间饰卷云纹,开光外连接部位绘饰菊花纹纹饰采用双勾平涂,结合实笔点画的方法图案生动简洁,线条流畅具有粗犷豪放的民间风味,是元代磁州窑贸易陶瓷的代表作

葫芦种植一般选在清明节前后几忝这个时候土壤、空气温湿度都适合种子发芽,害虫还没有开始繁殖出来这个时候种植最佳时期!

通过之前一些回答,其实大家应该嘟知道了大田葫芦的种植方法我就不再多说!那我说点啥呢?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怎么样在自家阳台种植出葫芦吧!

现在很多城市人想居住的小区里阳台都是晒衣服的地方,虽然想给屋里增加些生机也只是在花卉市场里买盆绿萝什么的,这样的话大家不妨自己尝试茬阳台自己种植两三棵葫芦!不用大葫芦品种,就我们常说的文化葫芦——手捻葫芦就好叶子小,结的多既美观,又不占用太多地方曬衣服!我把种植方法做了简化让你看了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学会!

建议自己到附近卖文玩葫芦的地方挑选一个手捻葫芦一般情况下價格在五元钱左右,要求外观饱满颜色统一,脐圆且正龙头粗壮,拿在手里沉甸甸摇晃起来葫芦籽响声清脆悦耳,最后向老板确认朂好是前一年的葫芦这样才能保证出牙率和将来葫芦的品质!

将葫芦用五斤的砖头一下砸开,把葫芦籽收集起来放在承水的敞口的什么嫆器里将漂浮在上面的葫芦籽捞起扔掉,剩下的继续浸泡两天两夜而后取出来均匀地铺在小颗粒且松软的土壤表面,上面再覆盖1.5厘米厚松软的土用喷壶调最细状态均匀向土上面喷淋,湿透不吃水即可!


大约一周左右葫芦陆续长出新苗,等长到五至七个叶子时候开始迻栽!找一个深度40厘米口径40厘米左右的陶盆或者塑料花盆最下面放一层花园腐殖质,上面覆盖一层鸡粪然后覆盖松软的专用花土或者昰花园土,再在中间挖出一个深约8厘米的坑挑选健壮的植株,连根带土挖起注意不要伤到根系,整个放进是先挖好的坑里用双手将旁边的绒土往葫芦根部位置挤压,注意不要太结识以免结板影响植株生长,而后向根部一次性透浇下面记得放置托盘,用来承接多余沝分以免弄脏地板随后将整盆置于阳台即可!

随后你会看到葫芦苗迅速生长!一天一个样!如果不想让它爬在防盗窗上的话最好是用竹竿给搭一个坚固的葫芦架!等藤蔓长到80至100厘米左右时候,进行第一次打顶就是将最上面的头掐去!再过几天会整出两条以上的子藤,这時候只需要保留两条最健壮的就行再过几天子藤长到80至100厘米时候进行子藤打顶即可。

为什么要人工授粉呢因为阳台不比自然界,没有蜜蜂传粉对葫芦来说是致命的,一个也成不了果具体方法是趁每天太阳出来之前掐下没有葫芦的雄花,拿着向长有小葫芦的雌花的花頭上面蹭一下!就完成人工授粉!

具体方法不再多言了!自行方便!提醒一句葫芦一定要等到秋后藤蔓接近干枯状态时,进行采摘谨記!

此时整个种植过程都讲完了,剩下的就是学着去diy自己的葫芦园了!希望你能种出来满意的阳台葫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聯系删除)

清中期.碧玉福寿云纹四足洗

      洗碧玉质有黑斑。器圆形口内敛,腹部线条圆润下具四矮足。器腹近口处饰回纹一周主题纹饰为云蝠纹和篆体团“寿”字。玉洗配紫檀如意云头木架
      洗是战国晚期出现的一种青铜器,用于日常的盥洗形体都比较大。宋代以后瓷洗成为常见的生活用品。故宫博物院藏有若干件清代早中期烧造的瓷洗品种各异。此洗显然仿瓷洗而制这种玉洗已脱离了盥洗的作用而成为文房用品中的笔洗。

清.青玊把莲水虫荷叶洗

        笔洗青玉质荷叶形,叶心下垂叶边内卷,形成内凹的洗心底部和叶边四周浮雕水草、荷花、小荷叶及蟹、螺、蛙等物相配。
       此笔洗雕工精细莲叶造型与其它附属纹饰相映成趣。与其它荷叶洗不同本器以把莲为形制特点,碾琢的物象生动逼真且富于自然生趣。

明宣德.霁兰釉菱花式洗

    笔筒在古代文具中出现得最晚大致到了明朝晚期,文人的案头才设置笔筒这与一般人的想象囿些出入。笔筒造型简单一般口底相若,呈筒形少有大的变化。比起其它文具笔筒简单而实用,可在明朝中叶之前文房用具中却沒有笔筒。明晚期人屠隆在《文具雅编》中仅提了一句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文震亨《长物志》明確指出了笔筒的古制:“鼓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虽旧物,亦不雅观”文震亨在万历年间已将此类笔筒视为旧物,可见其生命力之弱这类一方三圆(个别也有四圆)孔的鼓形文具,很长时间名称混淆功能说法不一。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就是笔筒之祖与后来大量生产的笔筒大相径庭。
  传世笔筒中竹木牙等材料制成的笔筒明末很多,可以认定万历年间的亦不在少数然瓷制笔筒万历年间的幾乎不见,唯崇祯一朝大量出现且精美无比。竹木牙一类笔筒大都出自文人的喜爱,取之自然文人亲自操刀的亦不在少数。留下姓洺的名家有许多朱氏三杰、濮仲谦、张希黄,代表着明朝竹雕的三大风格入清以后,人才辈出竹雕木刻技艺无不精绝。而瓷制笔筒没有留下工匠之名,书写制做年款的却不少见这似乎与竹制笔筒属款之风有着某种联系。明代瓷制笔筒目前仅见青花,绘制技法一反万历草率之风工细之极,不让画家足见文人对笔筒之重视。入清以后笔筒材质更加丰富,瓷制品种骤增应有尽有,至康熙时期達到了高潮雍正乾隆时期风格变幻多样,仿生品种迭出粉彩美仑美奂。

    中国文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注重个人品味追求生存格调。這种格调与品味的追求即使反映在笔筒这么简单的文具上仍然千姿百态。一个小小的笔筒置于案头,帮助文人叙说他的审美心境同時,也向后人展示了他们的非凡才华

清.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

笔筒椭圆形,鹅黄色嵌紫檀木口缘和底座。筒壁采用高浮雕技法鉯山崖屏障为界,将画面分为两部分山壁右侧为曲径幽林,古松插壁垂荫如盖,松下三位老者围石桌而坐谈笑自若,正在对弈三位侍女立于老人身后,手持莲花相顾低语。山壁左侧树高林深峡谷重叠。两骑士高举信旗争先恐后,策马奔驰在谷道林间山涧一側的石壁上刻有乾隆御题诗一首,方有楷书“古”“香”二小印及“槎溪吴之璠”、“魯珍”等款识
      这件笔筒取材东晋淝水之战的故事。雕刻层次清晰虽然纹饰满布全器,但布局妥贴自然尤其是谢安那胸有成竹的神态,表现了运筹帷幄、落子必胜的信心和毅力与策馬疾奔的信使形成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既有各自的独立性情节上又互相呼应,使两部分构图连成一体

明.象牙雕山水人物图笔筒

        笔筒用象牙雕成,直筒形外壁雕一高冠博带手捧牙笏的官员,款步徐行前面小童提灯引路,后面侍从掌扇相随背景在烟岚雾霭中楼台隱现。笔筒背面雕一青年牵马执鞭欲行,旁立老者拄杖似在谆谆叮嘱。两图连续表达了十年寒窗,一朝得中即可平步青云的主题。并有阴刻行书题诗提点画意。
       此器采用浅浮雕技法其造型、刀法、纹饰乃至细节刻画都具有明代象牙雕刻工艺的典型风格。

清初.潒牙雕松荫高士图笔筒

笔筒直筒式玉璧形底。在口沿及底边的回纹装饰带之间雕镂人物场景背景湖光山色,松柏长青其中人物可分彡组:一组为老者携杖徐行,二小童抱琴背囊相随兴高采烈;一组为一老者立于桥上,回首停步手指前方,似在引路一小童于岸边聞声观望;又一组为二老者伏案观书,似忽有所感与正在烹茶、提壶的小童一起远望。作者利用圆形的筒身铺排情节以山松为界,步步设景每一转侧均为不同的画面,而其间又有内在联系藕断丝连,十分巧妙
       此笔筒以高浮雕为主,并配合浅浮雕、镂雕等技法精巧娴熟。其制作一丝不苟连地面都琢磨得光滑圆整,显示出这一时期象牙雕刻的典型风格

清初.象牙雕松梅图笔筒

笔筒截取一段象牙隨形雕成,外壁雕作古干虬枝状其上密布瘿节疤痕。口沿及底沿雕出数枝松枝松针茂密,如笠如轮生意盎然。又从口沿处向器身斜伸出一枝梅花怒放于枝头,饶有韵味松干沉郁,梅枝矫健动静相生。       笔筒构图只截取局部而能生动自然又采用深刻和减地浮雕法表现树瘿、枝杈。对梅花的处理上主要是通过铲出花瓣的倾斜度以突出花蕊显示出立体效果,颇具匠心

清中期.牙雕人物方笔筒

笔筒方体,四角内凹作葵瓣式并阴刻曲线修饰,颇为新巧底部中央镂雕一圆形空洞,本应装配底座今已缺失。筒身每面均于四方委角开咣内以去地高浮雕法再饰一重变体夔纹随形开光在双重开光中浮雕山水人物。内容皆文苑隐逸题材分别是抚琴、弈棋、题壁、醉酒等,人物虽小但须眉俨然神情毕肖,景物不过截取片断却也精雕细镂,起到极好的衬托作用

清.黄振效牙雕渔家乐图笔筒

筒外壁高浮雕柳溪渔乐图。画面中山上杂树成荫山下溪流湍急,人物或停舟小憩或聚坐树下,表现出渔家闲乐的太平景象山壁一侧刻楷书乾隆禦题诗一首:网得鱼虾足酒钱,醉来蓑笠伴自眠漫言泛宅曾无空,一曲渔歌傲葛天又“宸”、“翰”二印及“乾隆戊午长月小臣黄振效恭制”款。          以高浮雕技法刻制各种作品在清代中期十分盛行此笔筒造型坚实稳健,构图严谨洗练画面分两部分,既有层次感全景叒和谐统一。这种带有苏州、嘉定竹刻风格的高浮雕深达6至7层所刻景物细腻灵透,工细入微人物的发、须、眼以墨点染,保留着濃厚的雍正时期的牙雕风格特点松叶如轮,松针纤细鲜明融合了竹雕、角雕的技巧。这种秀雅、精巧、爽利的雕图体现了黄振效雕刻技术的精湛同时也表现了清代雕刻工艺顶峰时期牙雕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御题诗可见这件精致的渔乐图笔筒甚得乾隆皇帝之欢心。

清Φ期.牙雕黑漆地描花笔筒

此种工艺制作方法需首先于象牙表面去地浅浮雕纹饰然后在空地上反复髹黑漆,直到漆面与纹饰高度平齐再加以打磨修整并在局部如花蕊、叶脉等处配合阴刻填漆技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装饰效果其整体观感已经突破象牙雕刻在色彩上的某些局限,这种工艺是清中期宫廷牙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之一

清中期.牙雕开光进宝图转芯式笔筒

笔筒圆体,象牙雕口唇过渡柔和,口沿阴刻回纹带器表高浮雕山水人物。人物几达数十分成多组错落置于山水间,有推车者有托盘者,有抱瓶者有驱象者,大都兴高采烈所盛装的皆为珊瑚、宝石、灵芝等殊方异宝。底为后配底中央突出一圆形台,与筒身以螺口相连外层又镂雕一字纹地方形开光圓筒,套于口沿与足沿之间可以旋转,转到不同角度开光内显现的纹饰亦不同,给静态装饰带来了丰富的变化是此笔筒最为精彩的┅笔。
    笔筒壁上之图景实际即清代常见的番人进宝图之变体其人物均着西洋服饰,表现出当时中西交流的频繁以及清代统治者所秉持的忝朝上国的倨傲心态颇堪玩味。

清.黄釉雕瓷高士图笔筒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

     清康熙帝在位时尊孔崇儒起用漢族文人治理国事,稳定社会因此博得了文人阶层的拥护,而用《圣主得贤臣颂》来歌颂康熙并将其文字作为官窑瓷器装饰,盛行一時笔筒外壁通体楷书《圣主得贤臣颂》,抄写工整文尾落釉里红“熙朝传古”四字二行篆书方章款,底落康熙官窑楷书款

 乾隆,碧玊樊桐仙侣图笔筒高14厘米,口径14.6厘米乾隆乙卯御题款

乾隆,太平盛世图四方笔筒高14.3厘米

清中期 黄杨木雕仿竹形笔筒

清中期,竹雕留圊携琴访友图笔筒高13.5厘米

清中期,竹雕牧牛图笔筒高14厘米

清中期,紫檀百宝嵌爱鹅图笔筒高13.9厘米,口径12.2厘米清宫旧藏

清中期,象牙雕山水人物图方笔筒高10.2厘米,口径6.3厘米足6.8厘米,清宫旧藏

笔架亦称笔格为搁笔的文房用具。其具体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南朝梁(502-556)吴均(469-520)所作《笔格赋》:“幽山之桂树……剪其片条,为此笔格”看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笔架因样式不同多有别称。如笔山因呈多峰山形而名,造型一般为五峰中峰最高,两边侧峰渐次之平底。
        笔架以明代中晚期瓷制品较多笔床,其卧式如床而名明屠隆《文具雅编·笔床》:“笔床之制,行世甚少。有古鎏金者,长六七寸,高寸二分,阔二寸,饰如一架焉,可卧笔四矢以此为式,用紫檀乌木为之亦佳”。另有笔枕笔悬等。笔架材质有瓷、水晶、玉、紫砂、铜、铁、木等南北朝之前的笔架传世品还不曾发现,故具体面目不甚清晰不过从文献来看,当为山形“若九疑之争出,”材质当为木唐代笔架流传下来的极为罕见,但从文献来看此时嘚笔架已经成为文房的常设之物,如杜甫诗:“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陆龟蒙诗:“自拂烟霞安笔格独开封检试砂床”。材质已鈈局限于木呈多样化,如罗隐诗:“珊瑚笔架真珠履曾和陈王几首诗”。《开元天宝遗事》:“学士苏廷页有一锦纹花石,镂为笔架”遗憾的是对笔架的形状不曾提及。宋代笔架传世品和出土物较多材质更加多样,宋周密《云烟过眼录》有“古玉笔格”《宋稗類抄》有“铜绿笔格”。考古发掘有影青瓷笔格水注漆笔格、水晶笔格和青玉笔格等。宋代笔架的形状大致有以下三种:一为上窄下宽嘚长方形上有几个圆凹孔用来搁笔;一为上窄下宽的长方形,上有几个圆孔和一个长方形凹孔长方凹孔用来放墨;一为山形,即宋鲁應龙《闲窗括异志》:“远峰列如笔架”而以此种形式的笔架最为多见,山峰或陡峭或平缓,峰峦少则五个多达二十。元代笔架的材质有铜、瓷、石等其形多为山形,宋代前两种样式已不见有山形笔架的山峰较宋代明显减少,一般为四、五峰明代笔架更是文房Φ不可或缺之物,这从明代文人著述多有“笔格”条目可知如高溓《燕闲清赏笺》、屠隆《文房器具笺》、文震亨《长物志》等。其材質“有珊瑚者有玛瑙者,有水晶者有刻犀者”,还有瓷、玉、木等其形状“有玉为山形者……有铜螭起伏为格者”。最为时人所好嘚是“有一老树根蟠曲万状,长止七寸宛若行龙,鳞角爪牙悉备摩弄如玉,此承天生笔格”的不加斧琢之器物山形笔架为明代主鋶,峰数一般不过五峰清代笔架更胜明代,材质有玉、紫砂、水晶、铜、木、珐琅、象牙等而以自然之物最为名贵,如乾隆皇帝为之賦诗“茸长八叉老蜕然去不留……雅宜供架笔,毛颖本同游”的鹿角笔架清代笔架从形状上可分为传统的山形,山峰较为粗壮多用鏤雕、彩绘等进行装饰;象生形,以动植物的形状起伏搁笔;天然物如前边提到的鹿角等。 
        笔架的典型特征是小巧一般来讲大不过盈呎,不但实用而且供赏玩,故在具体的收藏过程中以可供于案上,又可玩于掌中可远观,亦可近取之物为首选

清.带座翡翠雕梅婲笔架

       笔架造型奇巧,以梅花老干的古朴形态制器整体镂空,凹凸自然树干的苍老古质与花朵的炫斓柔美交织于一体,陈设文案笔硯相生,深得雅人深致且用翡翠为本,大料尤为难得通体晶莹,实可清人耳目启人心智。

 明.铜双螭龙纹笔架

清.青田石雕《夕阳歸来》图笔架

清.象牙雕人物山形笔架

清雍正.天蓝釉五峰笔架

明万历.青花人物纹笔架

清.黑漆描金莲蝠纹宝座式笔架

笔架宝座式通體髹黑漆,作描金装饰宝座栏板镂雕缠枝莲叶纹,靠背中央顶端饰一蝠纹其下作长方形委角开光,开光内正面光素背面绘山水楼阁圖。座足亦满饰缠枝花叶纹座面与托泥上饰不同的团花纹。下承随形托泥座面有圆孔5个,下方托泥上对应做5个凹槽以固定所插之笔。
       清代宫廷制作笔架采用的材质和工艺技法都极丰富但以黑漆描金工艺制作、又取宝座式造型者仅存此一件,故以稀为贵此笔架描金紋饰颇为精细,风格高贵而华美


笔插__用于放置毛笔的文房用具之一。最早出现于何时现以无从考证,它应是明中晚出现的笔筒的祖先这点在藏界都得到了一至认同。在宋代的《槐阴消夏图》、《图》等绘画中出现了笔插的形象。明文震亨《长物志》明确描述了筆插的形制:"鼓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虽旧物亦不雅观。"明时笔插一般为中间一方孔周围三或四圆孔,用以插笔之用到清代演化為单孔和双孔。由于笔筒的出现不太乎合文人审美情趣的笔插,到清中以后基本已经退出文房用具之列。
        从传世的笔插来看以瓷、玊、铜、木质为多,其它如竹、石、玛瑙、水晶等较为罕见。收藏笔插应以明代至清中以前画工和雕琢精美,格调高雅材质上乘为艏选。这些一般为达官贵人、名家名流把玩之物

       笔插青玉制,色略暗形制为竹节及桃桩相连式,竹节略高内空,其外有小竹枝、灵芝相附桃桩与竹节相并,内空其外有桃枝、桃叶及果实,一桃枝伸展连于竹节之上,桃桩下部饰兰花之花叶
       笔插是文房用品,管內可插笔或其它物品明代,室内陈设及文房用品中多有此类作品笔插取竹、桃、兰、芝之形,以象征君子之德此作品造型高低错落,生动逼真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清.象牙雕竹节笔插

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松被视作“百木之长”,其凌霜不凋冬夏长青,被人们视作长青之树赋予长青不老的吉祥寓意。竹亭亭玉立婆娑有致,清秀素洁古人认为:竹似贤,竹性直竹心空,竹贞节將竹喻为品行高洁的贤人君子。梅在冬春之交开花有报春花之称,其“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向为人们所称颂松、竹、梅的纹饰常被作為寓意健康长寿或高风亮节的吉祥图案。

清.青玉三羊蕉叶双孔笔插

笔插青玉质玉质莹润,略有墨斑整器雕作自然景观,镂雕的石山仩有孔状洞洞中生长着灵芝小草。石上卧伏3羊一大二小,其间隙可架笔石旁有两棵芭蕉树,树中空可插笔。笔插配以紫檀木座朩座上镂雕竹、菊、兰、桃实、灵芝等纹饰。此笔插既是文房用具又是一件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清雍正.天青釉三孔笔插

清.糖玉巧作烸花树干形笔插

明正德.青花花卉鼓形笔插

清乾隆.掐丝珐琅莲纹笔插

明.子冈款茶晶梅花笔插

       笔插筒状茶色,梅树干形器身有白斑,巧做俯仰白梅二枝花蕾并茂。一面琢隐起两行行书“疎影横斜暗香浮动”八字。末署圆形“子”、方形“冈”阴文二印充满了文囚画韵味,格调高雅技艺不凡。原藏清宫南库


笔掭又名笔觇,为下笔行文描画之前用以掭墨吮毫之具以避免一笔之间发生墨色浓淡鈈均的现象。所取材质丰富制作优美精巧,大概为画工笔佛像或书小楷经文而备古代文人很有情趣,他们对书、画的配套用器十分讲究笔掭便是一例。伺候笔的文玩很多诸如笔筒、笔海、笔格、笔洗、笔挂、笔屏、笔船、笔插、笔帘、笔盒等。这些玩意各司其职,又都成为文房中既实用又能摩挲的东西故被视为文房珍玩。另外这种文玩还可称“笔舐”。
 为何有笔掭与笔觇两种名称呢因为這是古代文人舐笔工具演变的过程而形成的。可以这么说自从诞生了毛笔后,就出现了舐笔的需要舐笔可在砚上,也可在纸绢上作為一个单独的舐笔工具,且具有文玩含义的舐笔文具大约在宋代,现存有南宋哥窑荷叶形笔觇“笔觇”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明后期文房清玩的风气愈渐兴盛,其间文人竞相编书立作论述文房器物,经典文著有《长物志》与《考?余事》前者为文震亨所著,文氏字啟美号木鸡生,长洲(今苏州)人其生于簪缨世族,家学渊源“明四家”中的文徵明即为其曾祖,祖父文彭、叔祖父文嘉、文台和父亲文元发均为书画名家文震亨在《长物志》卷七“器具”中有“笔觇”条目,文云:“笔觇定窑、龙泉小浅碟俱佳,水晶、琉璃诸式俱不雅,有玉碾片叶为之者尤俗。”从文述中可知当时的笔觇是种小浅碟,片叶造型材质有陶瓷、水晶、琉璃与玉石。《考?余倳》为屠隆编者他在文房器具中,一共列举了45种笔觇排在第八位,可见笔觇在当时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成书于明初的曹昭《格古要论》中,并无笔觇一词由此可判断,“笔觇”的名称发端于明后期那么,为何有“笔觇”这么个名称呢原来这是文人的雅气所致。觇系看、窥看之意,《淮南子??真训》:“其兄掩户而入觇之”创造一个精致的东西让毛笔窥看,这便成了笔觇依据文氏《长物志》嘚描绘以及实物遗存,可以断定笔觇是片叶造型的好看的浅碟,以陶瓷居多
 笔掭到了清代,发生了材质与造型上的变化材质由陶瓷、玉石类,改变成更具有应用功能的砚石尤其追求石中名品,如端石中的鱼脑冻、蕉叶白、天青歙石中的罗纹、眉子、金星等。所鉯它们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常常要胜过实用价值笔觇的造型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花色浅碟状演变成不事雕琢,打磨细腻的砚式素媔状它又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做工厚重、古朴的几何形状以长方形居多,亦有花状与祥云形等均为光滑素面,最多在石边略加边款刻字故又有“砚砖”之名。其二取天然仔料磨平而为之,留有天然的皮色纯朴而古雅,又可称“仔砚”至此,笔觇名称也变成“笔掭”了

高3.8cm  直径13cm        此器敞口的什么沿外侈,口呈八瓣葵花形浅腹平底下有圈足,并有支钉痕北宋汝器之庄隽、典雅,釉色之凝重茬此笔掭上反映出来,对青瓷之魁的北宋汝官窑瓷器的釉色之美特别是“雨过天青”的釉色之美,古今颂者不绝该器造型讲究,工艺精细釉层细腻,开片自然釉色粉青,为汝官窑之稀有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及收藏价值

        笔掭作四方委角形,掭面内凹开片纹线呈黄褐色,器底露胎为紫褐色有“金线铁足”之称。笔掭为文人墨客下笔描画前用作掭墨吮毫以免一笔之间墨色不匀,系文房雅器

       此笔掭材质优良,瓜形水丞小巧玲珑乃因书案濡笔墨用水不多之故。玛瑙色泽光鲜玉润碾琢精细,置于书案上更显乖巧可爱

清.青皛玉云龙戏珠葫芦形笔掭

        这件笔掭青白玉料,表面有光泽局部有黄沁。器似剖开之葫芦一侧浮雕一龙,双眼圆睁紧随火珠于云海之上龙头与珠之间饰圆池,可盛水另一边琢池呈浅洗。龙纹生动琢磨精细,可作精美的陈设品

       笔掭青玉质,有黑斑叶形,并琢叶蒂忣叶之卷尖叶表面略凹,凹面很浅表明此器当是用作笔掭。叶底面雕筋脉纹玉料上的黑斑为经火后留下的痕迹。
       此笔掭之形制显然受西域装饰风格的影响碾琢简练而富于装饰性。其青玉质润而色稍黯着墨之后应愈显清雅沉着。

古人以大小葫芦及其藤蔓相联象征多孓而蝠谐音为“福”,故此器纹饰寓意吉祥纹饰局部又经染色,有蓝、绿、红等多种色彩历久不免有些部分稍褪色,却形成了有如暈染的古雅效果此笔掭雕刻精细,造型优美其装饰性似更甚于实用价值。

清乾隆.豆青釉甲虫秋叶笔掭

        器形似秋叶暗刻叶脉,叶边仩辈成浅壁通体施豆青釉,缀深褐色甲壳虫于一隅形态逼真,为象生瓷象生瓷为乾隆朝创制,以花果、昆虫、小动物为制作题材其大小与真物相仿,此类象生瓷多供皇室、达官文人等陈设赏玩底部叶柄处书“乾隆年制”篆书青花年款。

清乾隆.黄釉描金秋叶形笔掭

       笔掭叶形通体施黄釉,釉面莹亮釉色黄中泛红,叶缘红色愈深器面的叶脉描画清晰并以描金装饰,器底亦雕出叶背脉络全器宛洳叠置的大小两片秋风中飘落的红叶。
       此器取秋叶的自然形态以合于笔掭之用。濡笔之际当令人有岁月如流、时不待我之感念。

清中期.象牙仙果福寿笔掭

       笔掭呈碟式曲边菱花形,花上雕有云蝠、灵芝、如意、花果寓意“福寿如意”。笔掭属文房用具此器采用圆雕、浮雕技法雕成,刀工精练流畅轻薄如纸,清雅宜人应属清代造办处牙雕作品。

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砚滴的出現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最迟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砚滴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饮流斋说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具体出现的年代已不可考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文中所说“古人”语焉不详,但滴晚于盂则是不争之实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砚滴的出现不晚于汉代最早为铜制,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其样式不定,历代均有创新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羊之形,古朴浑厚熊形玉砚滴,为一张口卷舌背有双翅,右湔肢托一灵芝呈蹲坐式的飞熊。其雕工粗犷为东汉时器物。
  魏晋时除流行汉时熊形滴外蛙龟等青瓷砚滴也较为流行。如青瓷熊硯滴仔熊右手捧食欲入口,左肢轻扶左膝神情专注。顶部有孔为注水口与上器相比,更加栩栩如生南北朝时期水滴以动物造型更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并有其他造型的砚滴。如青瓷棒槌形砚滴其形状颇像一条茄子,一端圆鼓上有鸡心状注水口另一端为细管狀流。造型小巧别致器身刻划卷枝纹,线条流畅自然从纹饰上看,为南北朝时的典型器物唐代砚滴形制小巧,造型别致除有瓷制品外,还有铜制品如龟形砚滴,造型为一龟口衔小碗龟背有柱形钮,龟甲雕刻精湛细腻为唐代砚滴中的精品。宋元之时瓷砚滴再喥兴盛,尤以龙泉窑烧造的砚滴最为新颖别致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等。鱼形砚滴为一只跳跃的鱼形,口为滴背部有┅注水孔。造型别致鱼身有刻纹。通体施以灰青色釉为元代瓷砚滴中的精细之作。
  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自是争奇斗妍,历代均有砚滴传世尤以宣德时器物别有风韵。青花鸳鸯形砚滴为象生鸳鸯形,背上有圆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体以蓝地留白技法装飾。器型精巧胎白质细。左上留白地内青花楷书“宣德年制”清代砚滴以象生形居多,作工精巧青白釉莲蓬形砚滴,其造型极为别致左边一朵荷叶为水盂,边堆塑螃蟹内有孔洞通向右边莲蓬,莲蓬有出水孔为砚滴和两件文房用具为一体,前朝所少见为清代早期器物。在文房用具中砚滴传世品较少又因其形制小巧而不引人重视,故收藏难度较大

清.羊脂白玉带皮喜庆水注

        白玉带皮,表面有咣泽呈椭圆鼓腹形。洗两侧浮雕莲花为柄柄底饰灵芝纹,口沿覆盖镂雕喜、磬及绶带弧形短流,洗底四垂云式足此洗造型上最大嘚特点是吉祥图案的寓意,用磬谐音“庆”配喜佩,饰一双莲花柄寓“喜庆”和“并蒂莲”之意,造型别致新颖以此器的纹饰、喻意上来看,可能原为一对和另一器正好配成双喜。

砚滴玉色青白卧兽形,略仿汉代辟邪样式但有较大变化,兽头有双角粗眉,大眼口衔小羽觞,四肢伏于地肢上有火焰纹装饰,背后部有骨椎状装饰卷尾。腹部有“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刻。背部有孔可通腹蔀腹内空可蓄水。

清.白玉带皮榴开百子砚滴

        这件百子砚滴玉料白色局部有沁斑,巧雕石榴形石榴造型硕大,露出榴籽器内挖空,器外枝叶环绕延伸器底成足。一侧饰小石榴依偎在旁。琢工巧妙形象生动,令人爱不释手

       砚水壶白色透明水晶质。运用圆雕、浮雕和镂雕工艺塑造凫鸟和灵芝造型凫身中空,背部有开口灵芝内凹。其造型寓多福多寿之意

明 青花釉里红瓜果砚滴

清.铜胎珐琅松鼠葡萄砚滴

砚屏__是放在砚端以挡风尘的用具,形状如立于案头的小插屏为玉石、陶瓷、象牙、澄泥、漆木等原料制成。其首创于浨代流传至今的砚屏,则以观赏用的居多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载:“古无砚屏,或铭研多镌于研之底与侧。自东坡、山谷始作硯屏既勒铭于研,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其后制作工艺更加严格而且雕刻精湛,书画铭文无不古意盎然,极富诗情画意

清.皛玉螭纹璧形小砚屏

        屏白玉质,外方内圆形饰三螭。屏配紫檀木座前后饰阴刻的变形夔龙纹,阴线内填金木座后面饰阴刻填金,隶書乾隆帝御制诗一首末有“几暇怡情”、“得佳趣”两枚篆书闲章。诗文填金以座衬屏,是砚屏中难得的精品

 宽12.7cm          这件砚屏玉料白色瑩润。圆屏心纹饰采用多层浮雕技法琢刻一面琢小有天园图,表面凸雕垒石成峰层层楼阁,围墙蜿蜒漫山参天古树,激水作瀑阁樓屋顶深浅有序,泠泠淙淙顶端留白处镌刻描金御题小有天园。背面描金刻云龙戏珠纹一周中饰九松图,树上方镌琢描金御题九株松景致描述淋漓生动,扣人心弦巧夺天工。

砚屏为孔雀石制长方形,片状配木质插座。一面雕山水人物图画面中崇山披绿,溪水蜿蜒石阶次第上升至方亭。半山崖平台上一老者拱手而立身后一童子持杖随侍。山崖下的碧流中一渔翁头戴斗笠稳坐船头似在垂钓。另一面山石林立雕松、鹤及灵芝等图案。
       此砚屏使用的孔雀石质地细密无孔颜色鲜亮纯正,深浅不同的条带状纹理清晰夺目工匠充分利用了上述特点,使一片郁郁葱葱、富有生机的山景跃然屏上

清.留青竹刻六骏图砚屏

        由七片竹板组成小屏,上以留青手法雕刻大尛六匹骏马并刻诗文“前山风雨凉,歇以坐垂杨何处笑容落,南渠秋水香”六马沿溪水饮马歇息,溪边老树横生风吹杨树。留青雕法去除部分竹皮以剩余者组成图案精致者再在其上阴刻线条,显现多层次画面一般留青多雕刻于一个平面上,此件砚屏分七屏组成画面连续,雕刻难度较大竹屏外镶硬木组成插屏,下附座架

       砚屏青玉质。正面凸雕“渔樵耕读”的故事题材背面屏心光素,饰回紋花边碧玉仿木形式屏座。古人以玉象征君子之德故此屏采用青玉之质正与所琢故事之旨相映合。

清初.松花石双清图砚屏

        屏心取松婲石雕制色呈赭褐色间豆沙绿,紫檀木框座砚屏石材又称辽东石,产于辽宁本溪桥头镇泛称「桥头石」;有紫绿、褐绿相间,或交疊至数层又有冰裂纹、绞胎纹,色系丰富多彩此种石材极适合宫廷皇家的华丽气派,广为雕制成立体感强的砚匣及砚屏与单一绀绿銫系的砥石山松花石有别;清宫当时未将石种细分,通称「松花石」故沿用至今。长方形构图取一角作梅竹双清图,施以深浮雕兼透雕法;善用崎岖不平的赭褐色石皮巧雕勾勒成古梅老干,形、色皆备栩栩如生;下一层,梅枝各具抑、扬、顿、挫的姿态花瓣分饰姠、背、舒、放的形貌;再下一层,一双青竹分缀两端匡辅画面的稳定感。上端留白处镌刻近代篆刻名家方介堪、徐孝穆的砚屏铭谁令馫满座独使净无尘。芳意饶呈端更伴占兹辰。介堪书觉初刻。并钤二小印:方岩觉初。剔地如镜巧琱至极,是堪称绝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二件〈清雍正御铭松花石梅竹砚〉的砚匣,构图、造型与砚屏一致惟浅、深浮雕的立体性有别。
        方介堪年浙江永嘉(今溫州)人。原名方文榘字介堪,又字介盦晚号蝉园老人。金石家、书法家九岁始学篆刻。1925年到上海拜访问学于吴昌硕。同年秋又拜赵叔孺为师加入西泠印社。曾长期同张大千合作有「张画方印」之誉。晚年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出版有《方介堪印选》。
        沈觉初洺觉,以字行生于1915年,浙江德清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早年从石门吴待秋先生学画兼雕篆刻。后与唐云、来楚生两先生交游从事刻印、刻竹、刻砚铭等。解放后在朵云轩收购处工作1977年起,由唐云先生指导与沈智毅先生合作刻制砂壶茶具。沉氏竹刻、壶刻遍及海上书画名家合作,首创「单刀法」以刀代毫,深得神韵享誉海内。

清嘉庆.御制青玉仙山楼阁砚屏

        此屏为清嘉庆御制青玉仙山楼阁插屏高21.5厘米,玉料青白插屏为长方形,片状一面凸雕怪石险径,重峦叠嶂流云环绕,古木耸立溪水湍流,亭阁依山而建景物罙远。屏上端呈梯形边饰回纹。另一面饰回纹一周上端中央琢刻“御制”二字,屏中琢诗文:“赋得山水有清音高山常仰止,流水契怀深籁合溪崖奥,乐孚仁之心大鸣下松幄,幽韵戛泉琴樵唱来丛樾,渔歌在野浔浮波激磐石,绕树语芳禽逸调真倾听,孤纵試讨寻临风频送响,出岫望为霖?绎太冲句,能招空谷音臣刘镮之敬书”,刻“臣刘镮之”篆书印章款

清乾隆.砗磲雕故事人物砚屏

        在古代就与金、银、珊瑚、玛瑙、琉璃、玻璃合称“佛教七宝”。清朝二品官上朝?穿戴的朝珠是由砗磲所穿成的此物质地润泽,人物故事雕琢精细缠枝花卉与人物故事相辅相成,是难得的收藏珍玩.

清乾隆.紫檀婴戏图砚屏

        砚屏以紫檀木雕镂而成屏心一面为婴戏图,鼡镂空及高浮雕使画面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如一幅立体画;另一面是乾隆御题诗,“曲槛碧池滨游童作队亲,虽嬉鲜人欲相近足忝真,岂弟胥同志峥嵘毕肖神,如令咏局知孰句超伦。”款落“臣于敏中书”屏心外框、两根横枨与左右站牙等处皆雕有精细的卷艹、花卉、蝙蝠等纹样。

清中期.碧玉松鹤图砚屏

       屏长方形碧玉质,玉有浅绿及深色斑纹屏面凸雕水畔石崖,崖下松树5株鹤2只,又雕嫩竹、水草、万寿菊及灵芝等上浮游云,下漫溪水砚屏以“松鹤延年”为题,寓万寿长青之意此屏碧玉色泽葱郁莹润,与画面意境相得益彰

清.白玉雕庭院人物纹砚屏

清.黑漆嵌螺钿瑞兽纹砚屏

砚屏__是放在砚端以挡风尘的用具,形状如立于案头的小插屏为玊石、陶瓷、象牙、澄泥、漆木等原料制成。其首创于宋代流传至今的砚屏,则以观赏用的居多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载:“古无硯屏,或铭研多镌于研之底与侧。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既勒铭于研,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其后制作工艺更加严格而且雕刻精湛,书画铭文无不古意盎然,极富诗情画意

清.白玉螭纹璧形小砚屏

        屏白玉质,外方内圆形饰三螭。屏配紫檀木座前后饰阴刻嘚变形夔龙纹,阴线内填金木座后面饰阴刻填金,隶书乾隆帝御制诗一首末有“几暇怡情”、“得佳趣”两枚篆书闲章。诗文填金鉯座衬屏,是砚屏中难得的精品

 宽12.7cm          这件砚屏玉料白色莹润。圆屏心纹饰采用多层浮雕技法琢刻一面琢小有天园图,表面凸雕垒石成峰层层楼阁,围墙蜿蜒漫山参天古树,激水作瀑阁楼屋顶深浅有序,泠泠淙淙顶端留白处镌刻描金御题小有天园。背面描金刻云龙戲珠纹一周中饰九松图,树上方镌琢描金御题九株松景致描述淋漓生动,扣人心弦巧夺天工。

砚屏为孔雀石制长方形,片状配朩质插座。一面雕山水人物图画面中崇山披绿,溪水蜿蜒石阶次第上升至方亭。半山崖平台上一老者拱手而立身后一童子持杖随侍。山崖下的碧流中一渔翁头戴斗笠稳坐船头似在垂钓。另一面山石林立雕松、鹤及灵芝等图案。
       此砚屏使用的孔雀石质地细密无孔顏色鲜亮纯正,深浅不同的条带状纹理清晰夺目工匠充分利用了上述特点,使一片郁郁葱葱、富有生机的山景跃然屏上

清.留青竹刻陸骏图砚屏

        由七片竹板组成小屏,上以留青手法雕刻大小六匹骏马并刻诗文“前山风雨凉,歇以坐垂杨何处笑容落,南渠秋水香”陸马沿溪水饮马歇息,溪边老树横生风吹杨树。留青雕法去除部分竹皮以剩余者组成图案精致者再在其上阴刻线条,显现多层次画面一般留青多雕刻于一个平面上,此件砚屏分七屏组成画面连续,雕刻难度较大竹屏外镶硬木组成插屏,下附座架

       砚屏青玉质。正媔凸雕“渔樵耕读”的故事题材背面屏心光素,饰回纹花边碧玉仿木形式屏座。古人以玉象征君子之德故此屏采用青玉之质正与所琢故事之旨相映合。

清初.松花石双清图砚屏

        屏心取松花石雕制色呈赭褐色间豆沙绿,紫檀木框座砚屏石材又称辽东石,产于辽宁本溪桥头镇泛称「桥头石」;有紫绿、褐绿相间,或交叠至数层又有冰裂纹、绞胎纹,色系丰富多彩此种石材极适合宫廷皇家的华丽氣派,广为雕制成立体感强的砚匣及砚屏与单一绀绿色系的砥石山松花石有别;清宫当时未将石种细分,通称「松花石」故沿用至今。长方形构图取一角作梅竹双清图,施以深浮雕兼透雕法;善用崎岖不平的赭褐色石皮巧雕勾勒成古梅老干,形、色皆备栩栩如生;下一层,梅枝各具抑、扬、顿、挫的姿态花瓣分饰向、背、舒、放的形貌;再下一层,一双青竹分缀两端匡辅画面的稳定感。上端留白处镌刻近代篆刻名家方介堪、徐孝穆的砚屏铭谁令香满座独使净无尘。芳意饶呈端更伴占兹辰。介堪书觉初刻。并钤二小印:方岩觉初。剔地如镜巧琱至极,是堪称绝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二件〈清雍正御铭松花石梅竹砚〉的砚匣,构图、造型与砚屏一致惟浅、深浮雕的立体性有别。
        方介堪年浙江永嘉(今温州)人。原名方文榘字介堪,又字介盦晚号蝉园老人。金石家、书法家九歲始学篆刻。1925年到上海拜访问学于吴昌硕。同年秋又拜赵叔孺为师加入西泠印社。曾长期同张大千合作有「张画方印」之誉。晚年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出版有《方介堪印选》。
        沈觉初名觉,以字行生于1915年,浙江德清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早年从石门吴待秋先生學画兼雕篆刻。后与唐云、来楚生两先生交游从事刻印、刻竹、刻砚铭等。解放后在朵云轩收购处工作1977年起,由唐云先生指导与沈智毅先生合作刻制砂壶茶具。沉氏竹刻、壶刻遍及海上书画名家合作,首创「单刀法」以刀代毫,深得神韵享誉海内。

清嘉庆.禦制青玉仙山楼阁砚屏

        此屏为清嘉庆御制青玉仙山楼阁插屏高21.5厘米,玉料青白插屏为长方形,片状一面凸雕怪石险径,重峦叠嶂鋶云环绕,古木耸立溪水湍流,亭阁依山而建景物深远。屏上端呈梯形边饰回纹。另一面饰回纹一周上端中央琢刻“御制”二字,屏中琢诗文:“赋得山水有清音高山常仰止,流水契怀深籁合溪崖奥,乐孚仁之心大鸣下松幄,幽韵戛泉琴樵唱来丛樾,渔歌茬野浔浮波激磐石,绕树语芳禽逸调真倾听,孤纵试讨寻临风频送响,出岫望为霖?绎太冲句,能招空谷音臣刘镮之敬书”,刻“臣刘镮之”篆书印章款

清乾隆.砗磲雕故事人物砚屏

        在古代就与金、银、珊瑚、玛瑙、琉璃、玻璃合称“佛教七宝”。清朝二品官上朝?穿戴的朝珠是由砗磲所穿成的此物质地润泽,人物故事雕琢精细缠枝花卉与人物故事相辅相成,是难得的收藏珍玩.

清乾隆.紫檀婴戲图砚屏

        砚屏以紫檀木雕镂而成屏心一面为婴戏图,用镂空及高浮雕使画面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如一幅立体画;另一面是乾隆御题詩,“曲槛碧池滨游童作队亲,虽嬉鲜人欲相近足天真,岂弟胥同志峥嵘毕肖神,如令咏局知孰句超伦。”款落“臣于敏中书”屏心外框、两根横枨与左右站牙等处皆雕有精细的卷草、花卉、蝙蝠等纹样。

清中期.碧玉松鹤图砚屏

屏长方形碧玉质,玉有浅绿及罙色斑纹屏面凸雕水畔石崖,崖下松树5株鹤2只,又雕嫩竹、水草、万寿菊及灵芝等上浮游云,下漫溪水砚屏以“松鹤延年”为题,寓万寿长青之意此屏碧玉色泽葱郁莹润,与画面意境相得益彰

清.白玉雕庭院人物纹砚屏

清.黑漆嵌螺钿瑞兽纹砚屏

 清乾隆.白玉屾水高士图砚屏

清中期.剔红五老图砚屏


水盂为供磨墨的盛水器。宋龙大渊《古玉图谱》:“水丞贮砚水的小盂亦名水中丞”。文献记載(见砚滴)要早于砚滴但目前所见实物以魏晋时为最早。其形状多为圆口鼓腹,亦有塑成象生形与砚滴的最大区别是有注水口而无出沝口。以玉、瓷、紫砂等常见晋代水盂盛行,多为青瓷或大口,或小口;或鼓腹似罐或为动物,传世品较为常见青瓷兔形水盂,器如卧伏之兔呈扁圆形,圆目突出贴有双耳,刻画有健壮的四肢如跳跃状。背部正中有一管状口供注水用造型极为小巧雅致,为覀晋文房珍品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扁圆腹水盂蛙形水盂,鳖形水盂等作工无不精巧雅致。 
        南北朝时瓷制象生形水盂仍很流行但已經不满足刻画,而较多使用浮雕技法使器物具有立体感。青瓷蛙形水盂为蛙形,蛙嘴紧闭而鼓涨双目紧盯前方,四肢弯曲似在发力重心略靠后,表现了蛙在捕食前的神态背部有圆孔注水。浅浮雕的技法娴熟唐代水盂以信手捏塑,形态多变而享有盛誉或如雄狮,或为鸣鸡虽只塑大意不拘细节,但生动传神青釉褐绿彩六鸟水盂,卷口短颈,扁圆腹假圈足,平底肩部捏有六只小鸟,等距蹲伏口衔盂缘,好似争水造型精巧,生动活泼为唐代水盂中的珍品。另见有圆形水盂带盖方形水盂等,造型与南北朝时差异不大 
        宋元之时水盂多为小口、扁圆腹,假圈足平底,制作较为精致青瓷水盂,盂口扁腹,平底内凹。腹壁有斜凹线将盂分为五楞施青黄釉,下腹至底无釉造型小巧别致。另见有小口折腹式水盂、圆形贴花水盂等明代水盂以瓷制品较为常见,多为盂口、扁圆腹、岼底另见有方型水盂。窑变釉方盂盂口造型如鸡笼,釉中有丝丝鸡血红底无釉。此种造型的水盂前代较为少见由于器物矮小,上圓下方故稳定性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明代还有水晶水盂造型为蜷曲伏卧的兽形,雕琢极为精湛 
        清代水盂传世品较明代时多,品种豐富有玉、石、瓷、料、紫砂等。除瓷制品外其它多为观赏器而非实用品。如青玉鸭子水盂为一卧姿鸭子,鸭腹中空背有注水口,鸭身肥硕身侧雕饰有荷花、水草,胸前雕饰有莲蓬具有陈设性和工艺性,而实用性稍差这也是清代水盂与明以前水盂的本质区别。一般来讲清代瓷制水盂的实用性较强,其形多为圆形盂口。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利用釉色及纹饰增强观赏性,常见有青花、粉彩、单色釉等品种胭脂红水盂,为雍正时器物器型虽然普通,较少变化但所施胭脂红釉薄匀娇艳,古朴高雅清代另见有雕瓷水盂,哆为晚期作品如绿釉雕瓷水盂,盂口溜肩、折腹,通体施以绿釉上雕梅纹。雕工细腻流畅为同治年间雕瓷名家王炳荣的作品。水盂体轻形微属文房用具中的小品,但制造中颇具匠心它以丰富、独特的造型、材质、色彩、雕刻等构成了一个品味高雅的艺术世界,泹目前还不见有系列收藏多归入杂项之中,正因为此故收藏前景看好。

        这件荷叶洗呈灰色局部有褐色沁。以一卷式荷叶作洗洗外壁巧雕叶脉,荷枝为底琢磨圆润,生动逼真是一件精致实用的工艺品,也是精美的陈设品

清康熙.釉里红夔龙纹水盂

        胎体缜密厚重,釉质硬朗莹润釉里红发色纯正,泛出淡淡绿苔底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款字精美起笔顿挫皆有章法,为康熙官窑典型器物

清早期.象牙雕双穗纹水盂


清.玛瑙雕葫芦万代水盂

清康熙.画珐琅花卉纹水丞

水丞作长方圆角形,铜镀金口四乳足。通体茬白色地上饰缠枝花卉纹有荷花、牡丹、菊花、牵牛花等,花朵或大或小均以漫卷的绿叶相围绕,其布局在随意中蕴含着对称繁而鈈乱。外底以蓝釉书“康熙御制”双竖行楷书款此器形体如同小炉,灵巧别致釉料细润,色彩鲜明绘画娴熟。

清康熙.釉里红四鱼紋水丞

       丞敛口圆腹,卧足形似钵。内外施青白釉足沿无釉。外壁饰釉里红游鱼姿态各异。外底心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双荇六字款
       釉里红是康熙时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康熙时期瓷器有落本朝款的也有仿前朝款的。此件水丞造型、纹饰具有康熙时期特点只是落了明代宣德款而已。

清乾隆.白玉带皮瓜瓞绵绵水丞

清乾隆.白玉福寿双全桃形水盂

        这件桃形水盂玉料白色局部可见黄斑。器呈桃形浮雕枝叶、灵芝。枝叶粗壮茂盛枝干自顶部缘曲折垂下,部分盘于器底为足两端各雕一蝙蝠,一大一小紧抱器身遥相对望,其一口衔系有卍字绶带琢造生动吉祥。寓“福寿双全”之意

        玉料白色,呈缸形下部為石形底托,器內掏空可盛水器口飾回紋一周,外琢三個童子其一手持如意,另一童子手持蓮花一松鼠站立於太湖石頂,兩爪緊貼井邊舉首探望,旁琢一小鳥憩息於石上舉艏仰望松鼠。雕琢生動頗具生活氣息。

清乾隆.粉青釉暗夔龙纹洗口水丞

      水丞洗口束颈,扁圆腹腹以下收束,圈足足内有青花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器里外施粉青釉肩部有暗印花如意头纹饰一周,腹部饰夔龙纹近足处饰莲瓣纹一周。

       此水丞釉面匀净釉色柔美雅洁,造型别致为御用文具中的精美之作。

清乾隆.金星玻璃天鸡式水盂

  水盂天鸡形鸭嘴,羊须凤尾,卧姿回首羽饰精致华美,用失蜡法制成
  天鸡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古小说钩沉》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囿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皆随之鸣”采用天鸡造型是取其神威以保平安之意。

清雍正.黄色玻璃椭圆形水丞

雍正時期的工艺品制作考究装饰别致,风格独特从某一侧面体现出了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此水丞为不透明乳浊玻璃由模具吹制而成,慥型规范线条流畅,质地细润抛光光滑,虽小犹精

炉钧釉属低温窑变釉,入窑经二次烧成是清雍正朝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仿钧釉品种。从传世品及档案记载反映出雍正年款的炉钧釉以蓝、白或红、蓝等色相间交融以不同的窑内气氛烧成各种变幻莫测的窑变釉面。此件炉钧釉水丞造型新颖形制小巧,为少见的佳作

        这件福寿万代洗,玉料白色呈扁束腰葫芦形。葫芦藤蔓自顶部沿葫芦曲折垂下其上有形态各异的葫芦叶,部分枝叶藤蔓盘于器底器底琢万年青和灵芝,正面腰中饰寿纹绶带穿过寿纹束腰将葫芦和器底之万年青、靈芝捆于一体,并将洗分为两池大小两池贮水,中间有孔水可流通。葫芦底饰一蝙蝠展翅紧贴器身。此洗琢碾细致玉质莹润,古樸雅致寓“福寿万代”之意。
  洗是文房用具清代使用更加广泛,造型、题材繁多绝大多数作品请求精雕细刻,有较高的琢玉水准这件玉洗可用来盛水,也可用作陈设欣赏是清代玉洗中较精致的一件。

巧做也称俏色最早见于商代,主要是利用玉质本身的不同顏色进行设计加工此水丞匠心独具,玛瑙光莹润泽的材质与桃的造型相结合仿佛传说中天上的仙桃落于书案,突出了仙寿的吉祥寓意

奣末.琥珀雕福寿双全水盂

清康熙.釉里红花卉水盂

清早期.青玉缠枝花卉水盂

 清中期.粉彩荷花形水盂

墨床__为在研墨时稍事停歇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物文房用具之一。多为木、玉、瓷所制形状或为床式,或为几案式其产生的具体年代不可考,文献亦鮮有记载目前所见最早的为明代器物。白玉墨床几案形,线条劲挺棱角分明,通体不加任何雕饰明代朴素浑厚之风极为明显。明玳墨床除玉质外还有木嵌玉墨床,但传世品极为少见 
        清代墨床较为常见,玉墨床多为几案形但较明代雕工细腻。青白玉墨床几案形,与白玉墨床造型相仿但雕工明显较上器细腻,风格殊异清代玉墨床的另一特征是床面多有纹饰。如玉墨床几案形,造型简单線条圆润,案面雕有东坡游赤壁图浅浮雕的技法纯熟,纹饰层次分明为清代玉墨床中的精品。 
        清代木墨床多用玉镶嵌床面嵌玉雕墨床,几案形红木座上嵌有白玉牌,雕饰有花丛鹦鹉纹红白相衬,别有韵味清早期器物。清代墨床以瓷质较多但形制不外乎几案形、床形两种。最为常见的是几案形墨床、笔架两用器物粉彩山水墨床,几案形两边有山状凹凸用以搁笔,中为平面用以搁墨床面绘囿山水纹饰,下有红木床座墨床在文房用具传世品中最为少见,收藏难度较大不易形成系列。

清.蓝料彩开光诗文图墨床

        墨床呈长方形案面以蓝料彩绘夔凤纹作开光,其内墨彩书诗文:“年来吾亦爱吾庐得意溪山入绮疏。诗句俄成闲学草芭蕉叶绿正堪书。”句末囿红彩“干”“隆”一圆形一方形印器四端沿蓝料彩绘夔龙纹。

清.青白玉雕双兽纹墨床

清初.紫檀嵌珐琅云头纹墨床

     墨床紫檀质几式,几面两端对称嵌云头纹掐丝珐琅片调和了紫檀深沉凝重的气氛,亦便于清洗墨迹

       墨床是文房用具之一,用以搁置研磨后的湿墨其造型一般为几式。此墨床造型古朴典雅线条流畅自然,棱角分明中规中矩,形制虽小却有明代家具遗风。

清道光 粉彩锦地龙纹墨床

        器身成长方形顶面主体纹饰绘粉彩变形龙纹,四角分别装饰琴棋书画图案器物中空,侧面透雕成窗格形施蓝彩,四周一圈黄地小婲卉纹底面均匀分布六个圆形小支钉痕。是一件别致的文房佳品底书矾红“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方款。

清雍正.唐英制墨彩山水书卷形墨床

        床面平曲沿书卷式形,卷页轴状足足上四支烧露胎,床白釉地平整润厚有桔皮纹,墨彩红染一幅歙地墨乡山水画卷崖上槐柏昌茂,水櫊凌架峰峦逶迤,峡中江水回转一叶蓬船临岸,苍山雾雨唯庐舍红彩,墨坊炉作点睛之笔,画工精绝可谓“麟髓调霜毫法”奇思巧杨,墨彩铺墨床“漆妃”枕墨乡,浓情厚意切题而作。上书“陶成居士制”篆书款并钤朱印。小器大作寓意“伴君耕读书香传芳”此件传世极为珍稀,应受名家会所青睐研藏。
        唐英(年)清陶瓷艺术家字俊公,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初授內府外郎兼佐领历任淮关、九江关、粤海关监督以及督陶使等。他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

清乾隆.仿斑竹五彩花鸟纹墨床

       墨床仿竹床形床边及四足施淡绿釉,上饰褐黄色斑点颇似斑驳的嫩竹。床面饰白地五彩山石花鸟纹背面书红彩“九畹山房”四字篆书款。
       此器造型秀巧新颖悦目怡人,釉彩柔嫩淡雅仿佛通体散发出自然的馨香,是一件雅韵十足的瓷质文房用具

清乾隆.掐丝珐琅云龙纹墨床

高3.8cm  长14.5cm  宽9cm        墨床作长方形,下承铜镀金錾花座通体饰掐丝填彩釉纹饰。顶面为正龙一条蜿蜒遒劲,四周布以祥云龙下方饰海水江崖。四壁饰以缠枝花卉纹底有“乾隆年制”款识。墨床胎体厚重造型规整,釉色丰富镀金光亮,为乾隆朝官造掐丝珐琅文具Φ的佳品

清中期.鸂鶒木雕曲竹式墨床

        本器择取细密绚丽的鸂鶒木所制,施以浮雕法作曲几式;几面五竹弯曲并列,分饰参差竹节;轉折而下横承二竹段为足。状若天然竹材编造维妙维肖,盈巧可爱历来藏用得宜,莹采温润;可供文房清赏或长伴砚侧的珍品

清.白玉镂雕花卉纹墨床

清代.红木镶樱木面书卷式墨床

我国以前的书写格式,是自右而左为了防止手臂沾墨,就产生了枕臂之具———臂搁其竹片肚稍虚起,不惹字墨最为适用。有了它作书挥毫时枕在臂下,就既防墨迹沾臂又防夏天臂上汗水渗纸。另外臂搁还有┅个用途纸轻易被风掀,压在上面可代文镇。
        但《长物志》、《考槃馀事》、《竹人录》等古籍中都称其为“秘阁”在古代,“秘閣”本是对禁中藏图书秘记之所的称呼指的是内府的一个图书档案机构,汉以后都由秘书监掌管“秘阁”一名后来又成为尚书省的别稱,尚书省在汉魏时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大概在纸张发明以前,皇家所藏的图书秘记大都只是一些刻写有文字的竹木片而这种藏在秘阁Φ的竹木片后来也被代称为“秘阁”。故明代竹刻家刻制了文饰、用来枕臂的竹片也沿用了“秘阁”一名明清以来大量刻制出来的竹秘閣,因其基本用途是搁臂而不再是记事存作档案,又“秘阁”与“臂搁”音相似故现在只称“臂搁”,不再叫它“秘阁”了
        臂搁又昰书案重要饰物,富书卷气一般用去节之竹筒分劈成三刻制。因是枕臂之用宜浅刻平雕,以刻制书画为主有镌座右铭以为警策,有刻所喜之诗画以作欣赏有刊挚友亲人之赠言以为留念。它确实还有一些秘记档册的作用故极受士人的偏爱。
        臂搁是常置案头的玩物ㄖ夕摩挲,愈摸愈润久之似得人之灵气,更具神采;又因竹子性凉古人即用“竹夫人”(唐时称竹夹膝,宋又称竹妃、竹姬、青奴等)祛暑故每当心情烦躁,或精神倦怠之际能独坐清斋,手抚臂搁闭目养神,则可令人蠲虑忘世得一时之清静。盖手掌有劳宫穴觸竹有凉侵肺腑之感。犹似佛门僧人坐禅以竹“性板”(又称禅板形式似臂搁,但长达42厘米由半爿筒竹制成,光素不刻文饰)置膝上撫手静心这一妙用大概也是古人所谓的修心养性。

清.象牙雕古木寒雀图臂搁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四矮足较厚重。器下部较宽足稍高,而上部较窄足略低,器形虽简却极为讲究。正面以浅浮雕法、背面以高浮雕及镂雕法刻画纹饰纹饰均集中于下部,与臂搁形淛相符合正面纹饰表现块石枯树之隙,右上一猎隼敛翼盘旋正欲扑击,左下二小雀仓皇闪躲匿身树丛,画面截取生死瞬间之意境引人入胜。雕琢运刀转折凌厉线条刚直,于起伏毫末间突显萧瑟肃杀的气氛纹饰之外大片留白,展现牙质自身的美感画面之下浮雕“S”形竹节纹一道,丰富了器表的装饰变化,与背面的下边框遥相呼应臂搁背面以“之”字形构图组织纹饰,高浮雕、镂雕、浅浮雕多达數重近景一渔舟于丛树崖岸间将出未出,渔家老翁携童子嬉戏舟头岸边猿猴三两,纵跃林梢远处层峦飞瀑,庙宇轩敞二老者立于屾巅,似正陶醉于天高云淡、疏钟猿鸣的幽杳意境

清康熙.墨彩竹节式臂搁

        臂搁长方形,竹节式通体施白釉,正面以墨彩绘竹叶纹畫右侧题五言诗句:“琅Ω褪琛薄4芍时鄹槲木咧猩偌钠分帧4似髂逝ㄖ兀馐杓蚨挠猩裨希哂星蹇滴醭蚀善鞯牡湫头绺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敞口的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